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感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机制
青少年正处于心智不成熟的时期,也正是叛逆时期,在这一时期对初中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特别重要,这样能使初中生形成较高的道德素养和应有的法律意识。本文将以实际教学为例,探索如何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果,使初中生提升道德品行,并建立基本的法制观念[1]。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
道德是一个人自身素质修养的重要体现,而法律又是道德的底线,道德和法治是社会和谐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初中生作为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使命,所以对初中生的道德和法制观念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学生抵制不良价值观,远离违纪违法行为提供重要的思想指南。但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对道德和法律的内容只是浅显的讲解,教师应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对道德和法治的内容展开深入讲解。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策略
(一)将生活融入课堂,创新教学内容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模式,必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所以说生活是教学内容的源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也不例外。若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与时代同进步,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提升课堂教学的丰富性,从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中总结符合教学目的的理论知识,使以往枯燥、呆板的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提升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积极性,强化学生自我约束性和行为规范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道德。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的推行需要教师在备课阶段下功夫,以初中生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以学生的生活感悟和人生体验为参考内容,将学生身边的真实故事融入教学内容,将生活化的场景搬到课堂。此外,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加大创新力度,用身边的故事和案例提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例如,在讲授有关学生成长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调查研究、讲故事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教师的工作状态,这也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体现。
(二)合理利用提问,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
提问是学生研究问题的源泉和动力,可以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技巧,也是一门教学艺术。教师作为问题提出者,需要深入挖掘和研究教学内容,寻找合适的切入点,认真设置符合教学目标并能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并设置相应的情境,使问题具体且贴近实际。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我与集体共成长”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分组调查本校七年级学生早餐后食堂的卫生情况,并以此作为探究活动的内容。然后在课上进行总结并提问“经过调查大部分班级的食堂卫生管理是相似的,但效果都不理想,那么该如何完善食堂卫生制度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规则,并评价其他学生制定规则的合理性及可执行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中涉及较多需要探究性内容,教师要注意挖掘并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目标[2]。
(三)注重师生关系,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不断自我完善的意识,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与学生以朋友的身份相处,积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包容他们学习中的不足和弱点,耐心指导。比如,在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网络改变世界”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谈论自己用网络都在做什么,然后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将结果告诉学生,有效地引起学生共鸣,接着组织大家在课堂上进行热烈的讨论,总结正确运用网络的做法,使其形成正确的网络使用习惯,这样既提升了师生的互动效果,又提升了教学效率。
(四)建构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
确保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水平的稳步提升,还需要关注教学评价,建构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鉴于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道德素养的发展,所以评价内容需多元化,应当将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思维发展等因素纳入评价内容中。同时,教师还要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以便给予学生综合的评价。只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践行正确的评价方法,才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一、初中法治教育的背景
近年来,社会出现许多因缺少法律意识和知识,青少年触犯法律,走向犯罪的道路,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关注青少年的法律建设,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开展进行普法教育,必须给以高度重视。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普法教育的最佳场所,如何有效的开展法治教育,是学校和教师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
中学的法治教育通过对青少年讲解基本的法律概论,让其了解并掌握接受法律的知识,规范自身社会行为,成为遵纪守法、自觉护法的社会主义文明法制下的好公民。
二、初中法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虽然随着年龄和社会阅历的增加,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但整体上来说还不够成熟,对是非的分辨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有时过于强调个人利益,导致产生一些极端行为的产生。社会上没有形成良好的守法环境,一些制度存在诸多漏洞,让青少年产生投机心理,最终做出违法行为,走向犯罪的道路。
现在党和国家大力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大对法治建设的投入力度,普法教育工作积极开展,出台更多的法律条文,这为学校开展法制教育工作提供很好的理论依据,学校和教师应积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提升他们的法律观念和意识,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法治教育策略
(一)合理利用教材资源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合理利用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相关法律知识教育,在这当中,教师要将教材法制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分析,划分侧重点,借助教学工具,将其形象贴切的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接受并掌握相关知识,渗入到思想意识中,潜移默化去影响规范自身,形成思想觉悟,真正做到学法、懂法、守法、护法,引导学生自觉遵纪守法,维护法律尊严,实现法治教育开展的最终目的。如针对教材课本中列举出的法制教育方面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讲解,必要时可让学生进行现场演绎,发挥创造,提出自身对事件的看法,做出总结。或安排学生写出相应的案例读后感,对案例进行剖析,自我思考,加深印象。
(二)改善教学方式,激起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
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是学校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任务。教师是传授法律知识的主力军,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
首先教师自身要有扎实的法律知识和良好的法律素养,为学生传授相关法治知识时更有说服力,讲解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学生学习起来也更加容易接受、理解和掌握。
其次要有丰富的教学技巧储备。法制教育涉及到的相关条文非常枯燥,繁多,一味单纯地进行语言阐述解说,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疲劳,产生厌烦的情绪,法治教育走进课堂就没有思想基础。所以,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多样化的向学生展示法律知识,带动学生兴趣,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接受相关教学内容,实现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可以创设法律情境,组建班级法庭,让学生对某些法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分享感悟,得出结论,并在相互间辩解和探讨中,深刻理解法律条文,提高法律意?R,自觉履行规范自身言行的义务。
(三)时时刻刻注重法治教育的渗透
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细节入手,注重坚持。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注重对学生的法治教育,从预防着手,从小事做起,从遵守基本课堂秩序入手,不迟到早退……让学生灵活运用学习到的法律知识,自觉规范自身行为,远离罪恶。鼓励学生间互相监督,相互纠正,共同进步。树立法制宣传标语,创立法制板报、墙报等形式普及相关法律知识,成立法律学习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去,设立相应的激励措施。课外鼓励学生积极收集法律知识和案例进行同学间的互相探讨等。
(四)扩展法制教育
打破课堂教学的空间局限,开阔学习范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实践活动,强调实践活动开展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法律,理解法律,有所启发。例如组织参观社会法制宣传展览和讲座,欣赏法制教育影片,参加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将法治意识更好的融入到自身生活中,切实履行相关法律义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法治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初中生增强法律意识,规范行为,预防犯罪
目前我国犯罪人群呈现出了低龄化的趋势,青少年人群在其中占有众多比例。这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现有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大多出于法律认知薄弱,法律观念不强,法制意识淡薄。缺少正确及时的引导,自身是非辨别能力差,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学校积极开展对学生的法治教育,有助于学生增强自身法律意识,掌握法律知识,规范自身行为,健全思想认识,预防犯罪。
(二)有助于学生正确法制观念和意识的形成
观念决定意识,意识影响行为,行为产生结果。注重校园中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法制观念和思想意识。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展的关键时期,心智还不够成熟,极易受身边环境和他人的影响,思维上容易偏激、易怒,面对问题不能冷静对待,片面性的思考问题,盲目的做出判断,采用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学校是教育学生,传播法律知识的重要场地。利用开设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对学生进行法制方面的相关教育,能正确的指导、帮助他们分析社会现象,明确利害关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健全心智,形成正确的思想法治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本学期我承担六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工作任务,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制定本学期工作计划如下:
一、学情分析:
本班多数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很感兴趣。由于本班留守儿童较多,缺乏家庭教育,导致了少部分的学困生,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困生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分析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教材是从2020年春季正式实行,全册共四个单元,分别是第一单元(完善自我
健康成长),第二单元(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第三单元(多样文明
多彩生活),第四单元(让世界更美好)。
1、通过第一单元《完善自我
健康成长》的教学,使学生懂得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学会如何尊重自己、他人。懂得宽容的意义,养成友爱宽容的品质,进一步完善自我,促进健康成长。学会思考过去的事并从中得到经验和教训,从而完善自我,让自己做得更好。
2、通过第二单元《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健康关系到人类的安危,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懂得环境保护的方法,并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自觉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举手之劳做环保”的自觉性并从自己的身体力行中感受到幸福和自豪之感。
3.通过第三单元《多样文明
多彩生活》的教学,了解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不同文明只有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才能为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4.通过学习第四单元《让世界更美好》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各个国家只有团结起来,形成共识,达成共通,互惠互利协同发展,才能为人类世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对于学生们认识我们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也有一定的引导意义。和平的友善的生存环境,需要我们人人努力为之奉献力量。世界是多边的不是单边的,只有热爱和平,用科技发展造福人类文明,才是地球家园上每一个成员共同的责任。
三、教学目标:
1.懂得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进一步完善自我,促进健康成长。
2懂得宽容的意义,养成友爱宽容的品质,进一步完善自我,促进健康成长。
3.
懂得反思的意义,养成反思的行为习惯,进一步完善自我,促进健康成长。
4.初步了解全球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等状况,以及各个国家和地区采取的相关对
策,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初步了解自己拥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树立有权利也有义务的观念。
5.
了解我国曾经发生过的地震、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知道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感受人们在灾
害中团结互助的可贵精神,学习在自然灾害中自护与互助。
6.养成通过自主查阅资料学习历史的习惯:了解环境与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依存关
系,能够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7.
初步感知身边可触可感的资源对人们的重要性,争做环保小卫士。
8.
知道科学技术与运用是如何推动社会的发展的。
9.
通过收集中国在联合国的声音和声影,整理中国参加联合国活动的具
体事例,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10.
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珍惜今天的和平环境。
四、教学重难点:
1.
懂得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学会如何尊重自己、他人。
2.
懂得宽容的意义,学会如何宽容。
3.
懂得反思的意义,养成反思的行为习惯。
4.
明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5.
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分布及其危害;知道如何预防自然灾害。
6.
初步了解古代早期文明发祥地;知道要保护文明世界的文化遗产。
7.
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多样性。
8.
知道科学技术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明白科技改变世界,科技让梦想成真。
9.
知道国际组织的分类及重要作用,了解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构成和作用,明白中国与国际组织的相互交流、支持作用。
10.
知道战争带来的伤害,明白和平是世界潮流;知道中国为推动和平做出巨大的贡献。
五、教学措施:
1.让“四种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转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观念。
2.课堂教学应体现对儿童的尊重,理解和关注,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道德与法治。
3.建立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在交流中感悟,享受健康的学习生活。
一、聚焦成长进步,在亲师信道中催生学习情感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素质教育教学的需求,紧扣教学目标,突出学生身心发展、成长进步重点,用政治知识引导学生思想进步,用政治理论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要从报刊杂志、互联网络、电视媒体、参与研讨等渠道学习前沿政治理论、新型教学方式,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把握政治最新动态,领悟课程标准,理解基本理念,明确教学思路,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细化到每一堂课、分解到每一个时间节点,认真研究教材的编写理念、设计思路、呈现方法和教学内容,掌握教材每一框题的重点、难点、疑点、热点,设计出科学的教学方案,用新课程标准内容规范教学行为,避免教学的繁琐性、随意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我在教学“有肩就得挑担子”一课时,让学生珍惜人生最宝贵的青春时期,认识到担当责任的重要性,做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
二、聚合教学资源,在情景交融中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创新教法,在政治教学中兼顾教学方式的灵活性与教学内容的深刻性、政治观点的鲜明性与文化底蕴的深厚性、教学案例的鲜活性与理解接受的关联性之间的关系,使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政治性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真实感受和认知规律,教师把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发掘政治学科的内在冲突和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矛盾,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用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悬疑。在让学生回答问题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彼此配对提问,引发多数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发表自己观点的同时,让学生倾听和理解老师与其他同学的观点与见解。在教学《认识依法治国》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依法治国的含义、本质、目的和要求,我用多媒体作为学生播放《法律是我们永远的好朋友》专题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探究合作的积极性,以案例分析讨论活动贯穿课堂,让学生在阅读、列举、讨论、辩论中了解掌握道德与法律的相互关系,增强法治观念,增强守法意识,同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明遵守家规、校规、公共场所活动规矩的重要性,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提高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引导学生为积极推进依法治国承担自己的责任。
三、聚集教学要素,在合作探究中放大教学效用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整合各项教学要素,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思考,不断增强政治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教师要用政治的思想启迪学生的思维,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引导学生用哲学理论剖析生活万象、人生百态、国际风云,获得情感体验,满足成长的需求,理解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从而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政治知识,在生活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放大政治教学的功能和效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课程改革新理念,注重政治知识的逻辑性,突出学生生活的体验性。我在教学中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一种学生自学设疑、自主解惑及老师点拨相结合的互动式的教学尝试,让学生通过观察、思维、研讨、分析来获取问题的答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带动学生活学活用,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浙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设计按照道德学习规律,遵循儿童生活逻辑,依据经验累积程序而编写。教材亮点之一是融入国家意识、公民意识、规则意识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意志、党的要求、儿童成长三者有机融合。教材编写体系从家庭规则、学校规则不断延伸到社会规则,且不同范畴的规则相互融合,螺旋上升。
众所周知,规则学习是一种社会价值学习,它解决的是“信不信”的问题,规则学习是从依从性学习到认同性学习,最后发展到信奉性学习的过程。规则教育不能靠说教,要解读教材逻辑,立足低年级儿童实际,激发规则学习的需要,采用多样的活动和体验落实规则意识的培养。这里,笔者以“集体处处有规则”为例,谈谈如何在三“对”引领下,不断转变学习方式,遵循规则学习的程式,践行对学生规则意识培养。
一、与生活对接,获得体验
规则对于学生,相对而言,更有严肃性,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怎么引出话题让规则学习成为学生自发需要的学习呢?教师在把握课程教学主题的前提下,紧扣学生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选择能解决面临的问题或者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自觉地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激发规则学习的需要。
在教学这一课导入时,教师和同学们玩一个剪刀石头布的游戏。教师出了“石头”并告诉大家自己赢了。出剪刀的小朋友输了,出“布”的小朋友因为包不住老师的“大石头”输了,出“石头”的小朋友敌不过老师的“大石头”同样也是输,询问小朋友服不服。
在同学们均不服的情况下讨论这个游戏的规则是什么?最后总结提升,重新玩游戏。两次游戏后,交流两次游戏不同的心里想法,提出游戏有规则,才能玩得开心,才觉得公平。集体生活中同样也是需要规则。
在上述教学片断中,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活动体验出现的小问题,引发了学生对规则的初体验,自由表达看法,引发学生们对没有规则后果的思考,从而自然引到所学的主题内容。教学内容与生活完美对接,这样的教学,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的认知与生活产生融合,真实有效。
品德课堂的活动只有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才能让他们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活动体验才不会显得苍白。
二、与他人对话,展开思辨
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需要借助于一定的道德思维来促进其内化。基于此,规则意识的培养就需要学生与他人对话,通过与教材编写者和同学的对话,促进规则意识的培养。课堂上,组织小辩论、问题评析、案例对比等是有效促进道德思维操作的策略,引导学生经历规则学习过程。
1.小小辩论寻真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新问题时常按照原有的习惯和思维方式去思考,且也容易接受同龄孩子之间的智力启发。在教学中,巧妙创设有典型性、新颖性、探求性的问题进行辩论。“真理越辩越明”。辩论过程暴露学生真实想法和相对应的生活经验,在一次次呈现、批判、修正中提升道德认识。
在这一课教学中,针对课前调查发现有同学反映学校里规则约束人,让人没有自由的现象,直面这个问题进行辩论“集体生活是否一定需要有规则?”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畅所欲言,营造一种浓郁的辩论氛围。辩论结束前,让学生自读“如果……就……”一组句子的巧妙引导,让学生自悟在集体生活中,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有规则。
教师把学生身边一些具有典型性的规则事例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辩论讨论,在与同伴的对话中,发展自己的主观评判能力,加深了对规则重要性的认识,进而实现道德观念的内化,提高规则意识。
2.问题评析明事理
“生活即教育。”在规则教育中,为了让教学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性,设计的问题可来自学生实际生活,可灵活选择班级中同学之间的典型事例、典型问题和典型现象,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交流评析,交流评析的过程是和他人对话的过程,是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提升的过程。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就采用面上选点的方式,呈现典型问题,引导学生评析,总结规则以及如何遵守这些规则。
(1)课前我们已经搜集了许多校园生活中的规则,四人小组内轮流交流找到的规则。
(2)交流完毕,选4条规则写下来。(重复的不用再写)
(3)统计出各组共同的规则。出示共同规则,引导学生评析遵守这些规则需要怎么做。
(4)交流怎么样才能遵守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通过这样的问题评析的方式,找到大家都J同的、最常见的规则,真实可信的操作方式,经历了从认识规则到找到生活中急需遵守的规则,这一过程反映了学生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找到的规则也是切切实实能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的。这一环节让学生亲历了学习的过程,让规则与现实对接,完善规则。
3.案例对比增意识
皮亚杰和他的合作者经过大量的研究后指出,7岁、10岁和13岁是儿童公正判断时期,要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要让学生学会思辨,学会正确判断。运用正反两方面的具体事例对比,既真实可信,增加说服力,又让正确和错误清清楚楚,是非曲直明明白白,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孩子而言更有针对性。
在这一课体验规则,初步形成正确道德规则意识,提升学生道德情感环节时,采用以下教学过程。
(1)有的同学说规则让我们没有了自由,我们已经进行了小小辩论,那么现在让我们走进真实的生活,看看如果生活中没有这些条条框框行不行?出示新闻链接。
(2)出示新闻,事例对比谈感受。
新闻一:11月29日12时许,新疆阿克苏市杭州大道的第五小学课间操时间,学生从楼上蜂拥而下,前面的学生摔倒后引起踩踏事故……
新闻二:汶川地震中桑枣中学全校师生不慌乱,听从指挥,井然有序地逃生,无人员伤亡。
(3)讨论交流提升:此时此刻,你能说说为什么时时刻刻要遵守规则?遵守规则带给我们的是什么?
在这教学片断中,采用了不遵守规则的踩踏事件和在灾难面前临危不惧,遵守规则安全逃生的事例进行对比讨论,强烈的对比让学生深受震撼,也领会到集体生活中遵守规则的必要性,消除了规则学习中认知与情感障碍,促使学生社会规范学习内化为学生个体道德意志。
三、与自己对话,他律到自律
道德教育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道德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道德行为。规则教育就是学生养成规则意识,践行规则行为。如何让学生规则学习内化为学生内在意识,从依从性学习到信奉性学习,从他人规范到自我约束呢?场景自省,表演亲历,演练体悟等都是一些可以尝试的方法,从他律到自律,推进规则内化进程。
1.场景再现,自省中“提升”
遵守规则的道理学生都懂,但对于身边的规则有时却熟视无睹。规则在哪里?规则就在学生的生活里。抓拍学生的生活片段,进行生活场景再现。让他们感受到原来遵守规则的行为如此生动,不遵守规则和行为多么不雅,从而唤起内心的自省,促进情义交融。
教学中,评判环节就是通过生活场景再现,在评析、讨论中提升感悟。
(1)讲明要求。看明明的一天学校生活视频,看看他是否遵守集体生活中的规则。(遵守规则举绿牌,反之,亮起红牌。)
(2)课件出示。同学们作相应的判断和分析探讨。
(3)小结提升。通过刚才我们做小评判,我们发现作为一名小学生,应该遵守一些规则。这些规则都写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生活是最好的品德教材,来自学生身边的生活情境再现,会让他们感到熟悉与亲切,特别是当孩子看到自己或同伴的镜头里的表现,就更能坚定遵守规则的决心和信心。
2.模拟表演,亲历中“亲近”
实现角色置换和情感认同,把抽象的规则意识和知识寓于生动形象的表演中,让学生站在他人的角度来看问题,感受他人处境和规则在生活中的重要。学生在表演中,将心比心,对自己的行为开始反思,加深了对自己行为方式的道德价值判断,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感,萌发规则意识。
在M行这一课教学时,课前调查发现本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不遵守规则的现象插队。于是在导行环节前,设置了用一个心理AB剧的形式,呈现因为某种原因插队的问题。让学生来演一演,评一评,最后用温馨提醒的方式告之学生,为了贪图方便,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插队举动也是不可以的。
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表演和评价落实到自身行为的表率,亲历的过程就是学生对集体生活中规则认识和践行的真实体验,能使学生情感和意志品质得到升华,促使学生从他律转向自律。
3.操作演练,体悟中“反思”
学习规则不是简单的读和背,也不是教师一味地灌输和学生机械地接受,规则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有了之前情境体验、道德评析,学生对规则已经有了一定的概念和认识,课堂上怎么将学到的规则运用于实践中呢?操作演练是一种很好的学以致用的方法,在操作演练中构建正确的道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