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融合
新常态下,旅游业正在成为新的增长点。国发〔2014〕31号文件《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突出乡村特点,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2017年1月12日,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积极实施“三步走”战略奋力迈向我国旅游发展新目标——2017年全国旅游工作报告》上明确说明,“515战略”实施以来,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积极推广‘旅游+’等模式,推进旅游业与农业、林业等深度融合”。乡村旅游仅依靠产业规模的扩建、配套设施的完善等方式进行发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势在必行。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明显呈现出原创力不足,其衍生产品的价值不高、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机理、路径、模式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理论与对策。以“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为词频在CNKI中文知网文献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共找到20条相关结果,关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有6篇,关于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有4篇,关于乡村旅游资源和旅游开发的有7篇,关于乡村旅游产业和产业链发展的有3篇。其中,李霞对郑州市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进行了策略研究;张曼婕研究分析了贵州省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之间的互动与融合发展状况;张硕等提出了北京乡村旅游与创意产业互动发展的途径;李霞提出了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链各节点上的融合建议;赵华等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视角出发,分析了中国当前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途径。不难看出,目前我国对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一,没有统一界定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后所产生的新业态的名称和概念,难以准确把握这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水平、规模和效果。第二,集中于初步描述和探索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现象,倾向于对这两大产业融合的宏观策略进行探讨,侧重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应用型研究较少。第三,没有深入研究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路径与模式,还需进一步做理论和实证的重点探索。因此,研究经济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转型升级、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
“互联网+”“旅游+”时代下,我国乡村旅游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逐渐由原本依靠要素或投资驱动向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转变,乡村旅游需要全域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为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衍生出新的旅游业态创造了天然的基础。为适应当前大众旅游消费升级的特征,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应依托乡村生态,融入文化灵魂,突出农耕生产,体验乡村生活,打造乡村旅游的升级版。要立足地区实际,挖掘特有资源,注重人文关怀,实现乡村旅游的特色化、差异化、个性化、人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便是一条有力的发展路径,文化创意产业可将原有的乡村文化进行再挖掘,开发出独具特色的主题产品,最大程度地发掘出农业的多元化功能。另外,文化创意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将乡村文化资源、场景创意等进行商品化、市场化开发,利用乡村旅游产业手段实现文化资源的商业增值,开辟一种乡村文化资源产业型发展的新模式,使文化创意产业在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中实现效益最大化,改变文化创意产业传统的生产与消费模式,扩展其附加价值,完善和延长其产业链。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最终将带来乡村旅游的巨大发展,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最佳手段
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中指出“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2014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等七部门共同启动乡村旅游富民工程。2016年8月,国家旅游局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下发《关于印发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的通知》(旅发〔2016〕121号)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力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25个省(区、市)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30万贫困户、7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通过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使全国1万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年旅游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贫困人口年人均旅游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新常态下,乡村旅游目前普遍的一家一户的零散经营模式,在食品卫生、服务水平、安全甚至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弊端日益凸显。以发展乡村旅游来实现精准扶贫,就是要把各种旅游资源整合起来,重塑乡村经济产业结构,延长乡村经济产业链。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可以解决乡村旅游景区建设城市化、产品单一雷同、环境污染、缺乏科学规划等问题,将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小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紧密结合,打造出能够实现旅游精准扶贫目标的特色乡村文化创意旅游精品,加快文化创意型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可以优化乡村旅游产品的结构,加快休闲农场、房车营地、乡村民宿、艺术村落、乡村庄园、乡村博物馆和市民农园等乡村旅游新业态类型的发展,扩展乡村旅游产业链和产业面。再通过吃、住、行、游、购和娱等旅游基本要素的本地供给,为当地村民提供更多参与开发建设、旅游服务、经营管理、发展决策和利益分配等各个环节的机会,实现当地村民收益的最大化,扩大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造血”功能。
三、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瓶颈
乡村旅游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更加丰富的创意素材,提供更具特色的创意环境,提供更为广阔的创意空间,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实现乡村文化多渠道、多层面的表达,倍增产业效益,实现产业集聚和区域优势。但是,当前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还面临着不少的瓶颈。
(一)缺乏整体规划,联动发展不足
文化创意是一种再造与创新的文化现象。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将乡村沉淀已久的民俗文化加以创新,以不同的文化创意物质表现体现乡村文化内涵,使乡村旅游开发,联系创意生活,让原有的村落以现代形式彰显。只有依托乡村文化底蕴而发展,才是文化创意的重要展现,才能带动相关区域和产业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大多数村落的发展模式都较为单一,造成村庄的生活模式只适合于当地村民,真正融入乡村的艺术家和扎根乡村的文化创意产品较少,真正受益的村民不多,区域联动发展不足。要想让艺术家与原住民共生共融,文化创意产品独具特色,还需要村落的整体规划,甚至区域的整体规划,在尊重原生态、原风貌的基础上,促进艺术家与原住民的共生共融,让村民更多受益,让艺术家更接地气。
(二)产业链不完整,发展后劲不足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需要进行农业生产创意、乡村生活创意、乡村景观创意、乡村功能创意、农产品科技创意和乡村旅游品牌创意,助推乡村旅游方式从“旅游”到“生活”的转变。然而,当前我国引入文化创意开发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大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复合其他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力度不够,产业链过短,没有形成多种新的旅游业态和旅游产品。只有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空间,全面打造集文化艺术展览中心、农事生产销售、主题酒店、特色餐饮等多种业态为一体的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园,重点发展一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国家农业公园,构建统一的乡村创意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互融与共荣,用文化创意发掘乡村文化、表现乡村文化、营销乡村文化。
四、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建议
(一)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路径
用文化创意推进乡村旅游产品研发和产业融合,可形成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如何将原有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及传统民族习俗等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融观赏、考察、度假、学习、参与、娱乐和购物于一体,提升乡村文化创意旅游的市场化运作能力,是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应走一条基于资源特色的差异化融合发展路径,不同资源类型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其产业融合发展具体路径与发展重点均应有所不同。不同地区都应找准自己最独特的资源优势,培育乡村文化创意旅游新业态,形成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格局。如农业资源优势突出的地区,应重点发展创意农业旅游,一方面提高创意农业的科技含量,集约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作物产品,完善创意农业生产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开发体验型创意农业旅游产品,让游客回归自然,感受田园生活的乐趣,并充分发挥出创意农业旅游的科普和环保教育功能;历史建筑资源优势突出的地区,应重点关注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彰显自身特色,在规划中坚持对自然肌理和历史文脉保护的基础之上,进行历史文化教育旅游、生态旅游的开发;节庆资源优势突出的地区,应重点发展特色文博和主题文化旅游节,大力开发农业的绿色、环保、休闲、体验和示范功能,开展各类乡村体验特色活动。
(二)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对策;六盘水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7-124-02
乡村休闲旅游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亮点,通过自由、轻松的旅游方式,游览农村的自然风光、观看农村的风土人情、呼吸农村新鲜的空气、感觉不一样的生活节奏。在城市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空气质量逐渐减退的情况下,利用闲暇时光去农村走走,这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然而乡村旅游的点多、面广、线长,因此当地政府应该对开发乡村旅游应有长远的思考,重点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的旅游景点,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吃、住、行、娱乐等,另一方面应加大乡村休闲旅游景点的宣传和引导。
1 六盘水市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现状
六盘水市旅游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但是随着“中国凉都”旅游品牌的建立,旅游产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一定的位置。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六盘水市旅游产业中的重要经济来源。乡村旅游、城郊旅游成为六盘水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热点、亮点。六盘水市以“以旅促农、以旅兴农、以旅富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主题,受到世人的关注,也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2015年7月,贵州省农委和省旅游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命名2015年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通知》中,六盘水有盘县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园、钟山区大湾镇茂霖休闲度假农家山庄、水城县猕猴桃产业示范园区及盘县妥乐古银杏示范园4个单位获评“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这对拉动六盘水市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2 六盘水市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2.1 资源丰富,特色鲜明 根据中国科学院等权威专家对六盘水市进行实地观测和实验,分析六盘水的气候资源,得出了六盘水的气候特点“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线辐射适中”,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的称号。六盘水市雨量充沛,气温适宜,整座城市坐落在海拔1 800m以上的高原,紫外线适中。2013年被评为全国10大避暑旅游城市。六盘水现有的特色资源如:钟山区的麒麟洞公园、生态民俗长角苗博物馆、北盘江峡谷奇山夜景、盘县千珠古银杏、老厂“万亩竹海”、南开苗族跳舞节、玉舍火把节等,为六盘水市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 交通便利,构建快捷 六盘水市作为攀西――六盘水资源综合开发区和装备去制造业基地,又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全市共有少数民族44个,人口约84万。因此,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服饰、不同的民族习俗,再加上三线建设的历史文化背景,将为六盘水是的乡村休闲旅游提供足够多的元素。我市处于川滇黔的结合部,有4省立交桥之称,贵昆铁路、南昆铁路、内昆铁路等经过六盘水。方便的交通、快节奏的生活,把六盘水市的乡村休闲旅游连成一条绿色产业链。
2.3 领导重视,政策扶持 六盘水市的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在“十二五”期间逐步走上正轨,整个旅游业呈现一种欣欣向荣的发展状态。在“十三五”开启之年,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确立了“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的旅游发展主基调,并相近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荐六盘水市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六盘水市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吸引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的人才。六盘水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中,重点提到了开发特色旅游资源、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实施旅游精品战略、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质量,推动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以中国凉都为品牌,打造消夏避暑、休闲旅游、宜业宜居、高原运动城市的特点,推进避暑旅游和区域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建设。因此,市委市政府对于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深信在不久的将来,六盘水市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会得到较大的发展。
3 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六盘水市城市发展规模较小,交通极为便利。目前六盘水市旅游发展的总基调是“大产业、大数据、大健康”,建议将六盘水市的休闲旅游发展的主题定为“快乐怡情”。这强调的是一种中小城市才能体会到的快乐、悠闲、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和今天人们所倡导的时尚、生态、度假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似。为促进六盘水市乡村休闲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有以下的相关建议可供参考。
3.1 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实施整体规划 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缩影,也是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当地政府,应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纳入整个旅游发展的规划当中来,明确乡村休闲旅游在六盘水市旅游规划当中的作用和地位,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经营方向。六盘水市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发展不成熟、附属产品质量低且与市场生态经济发展不协调,需要市委市政府及各县区委政府大力支持,无论是在政策上、资金上、扶持力度上进行大力支持与帮助。因此,要使乡村休闲旅游业得到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相关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合理充分地利用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和旅游信息,从而发展乡村经济,更好地提高农民收入。
3.2 打造旅游品牌,增强文化内涵 景区(点)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特色,离开特色就没有吸引力和竞争力[1]。然而对于六盘水市而言,六盘水市旅游局、各县区旅游局及农业部门、发展部门应加强沟通与联系,根据各乡镇的旅游资源、气候、农业、交通、文化资源等特点,创新性地开展符合本地区特有的旅游品牌,同时要注重文化内涵的展示。从大的环境来说,六盘水市的乡村休闲旅游可以围绕中国凉都――贵州屋脊、湿地公园、地质公园、三线建设及水城煤炭等要素,进行精心设计、重点打造,使游客在旅游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六盘水市的历史变迁和人文氛围。此外,在开发乡村旅游景点的时候,不但要有较高的文化品位、艺术格调,还要保持原汁原味的乡村风土人情,突出田园风光这个开发的亮点、特点。
3.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针对目前乡村休闲旅游档次低、服务人员水平有限、服务理念落后、管理不科学、经营理念落后的问题,应该开展层次多样、培训方式灵活的服务人员的培训,从而提高乡村休闲旅游人才队伍的素质。加强休闲旅游管理人才的培训,包括管理人员、经营人员以及服务人员的培训,创新开发一套适合六盘水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培训体系,创新引导乡村休闲旅游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在理念上转变,更能够适应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提升六盘水地区整体的休闲旅游产业。
3.4 开发相关的旅游休闲产品 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吃、住、游等是必须的,但是相关的配套产品的研究开发,能够给乡村休闲旅游带来一定的影响力,同时能够提高整个景区的旅游收入。与传统的产品不同,旅游景区的产品应该集合景区的文化资源、气候特点、旅游资源来进行开发与设计,从精神层面给游客一种直观的感受,给游客一种回味无穷的体验。产品的设计应注重品牌效益,注重打造乡村原生态旅游精品,通过挖掘本地区原始生态的乡村休闲生态旅游资源,从而提高品位与品牌的的知名度[2]。
3.5 倡导低碳旅游,注重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和开发的前提,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是吸引游客的前提和重要保障。然而在今天,我们看到很多的旅游景点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三废污染日益加剧,这为景区的发展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六盘水市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应该倡导低碳环保的原则,开展的旅游项目都要尽可能的减少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景区的规划和开发过程中,树立低碳理念,坚持开发与保护同时进行。人们向往乡村休闲旅游,向往的是乡村特有的感觉,向往绿色、向往原生态。因此,六盘水市发展乡村休闲旅游,走环保之路,才能使乡村休闲旅游实现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乡村休闲旅游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新的产物。六盘水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应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尤其是乡村休闲旅游,找准客源市场,提升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形成具有六盘水市经济发展的旅游特色。乡村休闲旅游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只有相关部门大力沟通、共同努力,才能把六盘水市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形成具有六盘水市特色的休闲旅游品牌,带动六盘水市经济社会的崭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亮.西青区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6).
关键词:互联网+;乡村旅游;O2O模式
一、乡村旅游的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乡村旅游是以乡间自然风光、农耕生活、人文遗迹、民俗风情为卖点,吸引城市居民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的旅游活动。数据统计,全国乡村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超过5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2000亿元;每年的十一和春节旅游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1亿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
1.进入21世纪,乡村旅游全面发展,呈现多样化发展的态势:
(1)科技助推智慧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将科技融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以农业观光、展现农村新风貌为一体的现代乡村旅游业,已成为我国智慧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如海南的兴隆热带植物园,将科技与乡村旅游完美结合,体现了科技助推乡村智慧旅游的创新模式,加速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2)传统民间艺术和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农村各地都有自己宝贵的民间艺术和民间艺人,这也是打造乡村文化创意旅游的重要模式,比如“关中印象――袁家村”里看到的陕西关中地区的皮影、泥塑、刺绣、秦腔、土布、书画、葫芦装饰品等,还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饮食一条街,代表一个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乡村旅游的独特性。
(3)特色庄园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以特色庄园的自身建筑景观、农产品采摘、加工工艺和产品体验为吸引,深度挖掘农业观光、休闲、体验、度假等功能,在自身产业规模效益下,对当地其他产业的经济也产生协同效益。如张裕葡萄酒庄园把食、宿、游、购、娱、美拍在乡村旅游中都充分发挥。
(4)古村古镇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古村古镇,淳朴民风、古色古香的建筑遗迹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历来受到国民的热爱。2015年在乌镇举办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既宣传了特有的江南水乡,又展现了中国特色淳朴乡村风貌,同时让来自海外的宾客,“说古谈今、畅想未来”。当然,在古村古镇旅游发展中要注意化解旅游开发与保护间的矛盾,游客超过景区承载力之间的矛盾
2.“互联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积极作用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虽然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产品单一,宣传不到位,管理落后,基础环境和服务配套设施等受限问题,通过互联网时代,可以突破传统式发展,并通过O2O创新型营销模式发展,塑造乡村旅游新形态,加大乡村旅游宣传及推广力度,创新乡村旅游投融资方式,提升规模经济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达到大幅度提升乡村旅游品质的目的。
二、“互联网+”时代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1.早期乡村旅游产品过于单一
早期的乡村旅游以“农家乐”为代表,即吃农家饭、睡农家土炕、回归自然。产品单调、雷同,价格不高,已不能满足人们个性化需求。
2.乡村旅游资源松散,未成规模化经济
早期的乡村旅游由于受地域和观念限制,资源管理松散,各自为政、缺乏规范服务和品牌意识等问题,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达不到规模经济效益,有限的接待能力使其失去竞争优势,没有核心竞争力,导致淡旺季收入反差大,容易陷入价格仗的恶性循环中。
3.乡村旅游宣传不到位
乡村旅游的从业者以当地农户家庭为主,教育水平薄弱,严重缺乏专业业务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缺乏营销意识,对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应用不多,大多靠熟客的口碑宣传,客源明显不足。
三、乡村旅游中O2O模式的创新型融合
互联网时代,乡村旅游与互联网也在不断高度融合。所谓O2O模式即实现“线上线下”无缝对接。在做好线下营销的同时,做好网站建设和推广以及微信、微博、微商、团购等多种互联网营销模式。
打造游客服务平台:网站除了提供乡村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智能导航、旅游价格、自然风光、人文特色、村庄民俗、住宿餐饮的信息之外,还能建议旅游者选择游览线路、规划游玩时间和食宿安排,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
打造营销平台:对接景区、OTA旅游平台、农家乐、餐饮服务、特色农产品零售店,实现旅游资源的在线展示和预订,不断开发和创新乡村产品。通过与游客的在线互动,完成营销、预订、支付等业务。
打造管理监督平台:通过游客网上评价或投诉,加大对乡村旅游景点服务的监督,提升整体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全面服务于游客和乡村农户、乡村旅游企业及旅游利益相关者。
四、发展“互联网+”时代下的乡村旅游的对策
1. 加大乡村旅游营销推广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的“互联网+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的新模式。借助潜在顾客在网上搜索、浏览、预订时,网络实景展示具有浓郁乡土情怀的旅游项目,加深游客体验,为用户设计出能激发其购买意向的乡村旅游产品。
2. 完善乡村旅游配套基础设施
完善景点交通、IT网络、医疗卫生、餐饮住宿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硬件保障。结合各乡村特色,建立全国联网的乡村旅游地图、电子导游检索信息软件、乡村旅游路线指南等,为智慧化乡村旅游提供最快捷的专业服务。
3.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
乡村旅游的发展,应逐步提升农村人口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定时组织旅游从业者学习相关电子商务、金融、法规、营销和商品学知识。
4. 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引导
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如2015年5月国家旅游局出台的促进旅游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意见,2015年8月《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意见》提出了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引导和支持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等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实现自主创业等一系列举措。
参考文献:
[1]齐子鹏,胡柳.乡村旅游经济增长与我国农村减贫――基于亲贫困增长的视角.商业经济研究,2014.
[2]宋雪茜,黄萍.成都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发展研究.特区经济,2007(03)
关键词:乡村景观、乡村旅游、开发条件、开发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 A
1、乡村景观与乡村旅游
乡村景观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内涵和过程的景观类型, 包括乡村聚落景观、乡村文化民俗景观和乡村自然环境,是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为特征、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景观区域
随着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利用各类农村资源(农业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其中,开发利用农村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景观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乡村旅游项目的设计与开发,成为农村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渠道,并为第一与第三产业的结合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发展第三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成为我国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2、乡村旅游的开发条件
2.1区域条件
乡村所在的区域位置对于其旅游业的开发有重大的影响。我国农村天地广阔,乡村景观一般为非稀缺性资源,以之为载体开发的旅游业,吸引力及辐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通常只能对乡村所在区域的周边城市产生吸引力。而那些能吸引远程旅游市场的乡村景观或是位于风景名胜区附近,依托景区为游客提供相应服务;或是本身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保留较多较好的历史建筑的著名古村落。因此,适合开发乡村旅游的农村,必须依托于周边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大中城市。分析乡村旅游的区域条件一般可从3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与周边城市的距离远近;二是与周边城市之间的交通条件;三是周边城市的消费水平及倾向。
2.2农业基础条件
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很重要的一点是旅游者对乡村宁静生活的向往,“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体验。因此,乡村的农业基础对乡村旅游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活动具有季节性变化,它的基础条件会影响农作物的种类,从而产生不同的季节性乡村景观视觉效果、不同的农作物产品以及不同的农事活动。开发乡村旅游,需对所在农村的农业基础条件进行考察选择,看其是否有利于开发为旅游者体验的农事活动、适合观赏的田园风光、适于携带的农作物产品等。(如赏花、采摘瓜果等适宜于开展为旅游活动项目;而犁地、洒农药等较危险的传统农事活动不宜开发为旅游项目)。
2.3乡村景观质量条件
同样,特别的乡村景观也是吸引游客欣然前往的重要因素,乡村景观的吸引力包括可以是自然景观资源(新鲜的空气、优美的自然风光、原汁原味的在城市中从来都看不到的各种动植物等),也可以是感官的无形信息(民俗风情、特殊文化、游客对乡村的特殊感情等)。因此,对乡村景观质量的评价,一要考察其自然景观的美感度、奇特性和生态价值;二要研究其文化内涵、风土民情、历史遗迹等。
2.4开发管理者及乡村社区条件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迅猛发展,部分旅游项目的盲目开发,使得乡村旅游给乡村本身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环境、社会和文化的消极影响。这些,促使人们开始对旅游开发管理者、乡村社区与乡村旅游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希望寻求到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实现旅游发展中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开发管理者及社区是乡村旅游的直接执行者,具有造景、提供服务、保护自然景观的功能,层次越高的开发管理者及社区越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越利于旅游的发展。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应综合考察开发管理者及乡村社区的社会经济情况、商业意识、居民素质、政府政策要求等条件。
3、乡村旅游的开发
以温州泽雅叶同仁中医药文化休闲养生园为例,作一一具体分析。泽雅地处温州市瓯海区西部,环境优越、物产丰富、气候宜人,境内风景秀丽,主要有泽雅湖、纸山、五凤、崎云、西山、七瀑涧、金坑峡、高山角等八个主要风景区,全境200余处名胜景点。
3.1开发条件分析
3.1.1区位条件
泽雅位于温州市瓯海区西部,相距温州市区(鹿城区)42.9公里,不足1小时的路程。泽雅风景原汁原味、人工雕饰不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有为城里人所喜欢的山野田趣。同时,作为省级风景区的泽雅景区已拥有一定的基础服务设施,为旅游开发奠定了较好条件。
3.1.2农业基础
泽雅地处亚热带沿海丘陵山地地带,多种多样的地形、肥沃的土壤、适宜的气候、充足的水源,为其发展多种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形成了以经济竹林为主、山地梯田适当发展粮食作物、地域水网经营水产及农副业的农业经济结构。此类农业基础有利于开发组成适合旅游者观赏、体验、参与的旅游产品。
3.1.3景观质量
泽雅自然景观以雄秀葱郁、山水秀美而著称,境内苍山逶迤烟霞飘绕,银溪秀水蜿蜒如带;群峰挺拔气势参天,瀑布如注凝绿碧潭,山庄村落绰绰,青山溪水依依,天然原始韵味无穷,如一幅连绵不绝的典雅水墨山水画卷。叶同仁药文化休闲养生园就建立在泽雅这秀美的青山绿水及淳朴的民族风情之中,地处省级风景区泽雅湖畔,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地势顺坡而下,梯田层叠,竹林成荫,常年流水潺潺、阳光充足,可谓伴水而居,居而有竹,同时泽雅风景原汁原味、人工雕饰不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有为城里人所喜欢的山野田趣。
叶同仁中医药文化休闲养生园以自然景观为依托,利用“叶同仁”百年老品牌的魅力将浓厚中医药文化底蕴融入休闲园中,将其开发成区别于单纯旅游性质的农家乐的健康养生休闲基地,在泽雅这幅典雅水墨山水画中添上富有文化内涵的一笔。
3.1.4开发管理者
叶同仁药文化健康休闲园由温州百年老字号药业名店――温州市叶同仁医药连锁有限公司筹划建设,凭借其优秀的管理能力,百年老品牌的医药文化底蕴,结合泽雅的灵山秀水,为休闲园的开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2开发建议
3.2.1旅游开发定位
开发定位是乡村旅游开发与设计的基础,一个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需通过合理的定位来确定其在城市旅游格局中的特征,保证旅游产品的市场生命力。开发的定位包括区位选择、市场定位、产品选择和组合三方面内容:①区位选择:乡村旅游是依托周边城市消费群体的远郊旅游圈,其交通应便于到达,以1日和2日旅游为周期。温州市泽雅湖风景区与温州市区交通顺畅,具有1―2日旅游行为的时空特征,服务区域以温州城区为主,周边县城为辅。②市场选择:泽雅湖风景区展示的是梯田、竹海及湖面风光,结合叶同仁的中医药文化及养生休闲活动,其主要目标市场应定位为以休闲养生为主的大众市场,开展以草药采摘、中医养生等为主的参与性旅游活动,同时,利用叶同仁百年老店深厚的历史内涵,开展各种传统医药文化活动,建立温州中医文化、中医名人纪念馆,为在校学生及各类中医爱好者提供中医药文化的展示、教育场所。③产品选择和组合:泽雅湖畔天然的乡村自然景观是漫山的竹海及层叠的梯田,因而根据基地自然条件,在梯田栽植、采摘草药,山地竹海散种野生中药,以让游客参与辨别、采摘。同时,开发各类中医养生项目,对叶同仁中医药文化休闲养生园的旅游产品进行综合性的组合设置。
3.2.2景观意象塑造
景观意象是自然景观在人们感知过程中所形成的记忆性、分辨性的整体性特征,是开发乡村旅游的基础。叶同仁中医药文化休闲养生园在开发的过程中对景观意象的塑造应强调“自然”、“原真”、“文化”三大特色,具体包括:①保留自然景观背景:自然景观背景是乡村旅游区存在的依托,在区位选择时就强调具有相当的美感度、奇特性和生态价值,无须太多的设计和改造。叶同仁中医药文化休闲养生园位于温州市泽雅湖风景区内,应尽可能保留和强化其原赋自然景观的特色,保护山地竹海风光、恢复山地梯田景观。②重塑泽雅山地民居景观:泽雅的山地民居是是体现乡村景观意象最基本因素之一,也是体现场地“原真”特色的重要载体。发展泽雅的乡村旅游应重塑其山地民居景观意象,建筑物的外观设计应采用泽雅民居建筑风格,强调与自然景观背景相协调,内部应根据使用功能优化布置,同时结合生态工程技术建成生态建筑;另外,为维护原赋景观资源的特色,新建筑基本在原有建筑基地上设计建造,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证园区的可持续发展。③塑造园区文化景观:结合自然景观与中医文化内涵,加强对园区景观的建设,通过景观小品、文化雕刻的设置,使游客既有自然美景的享受,又有中医文化的熏陶,同时,通过建立温州中医文化、中医名人纪念馆,为中医爱好者提供中医药文化的展示场所。
3.2.3加强社区参与
乡村社区参与开发及提供服务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措施。发展乡村旅游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高层次的开发管理者的管理、组织,加强社区参与,注重对社区村民的教育和培训投资,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加强旅游服务意识,促使广大农户积极参与维护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使社区农户真正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和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王云才: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中国园林》,2004.06
2、杨国良:观光农园旅游区开发与规划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6
文化旅游业是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现代服务业,其综合性强、关联度高、带动面广,已成为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国内外发展经验证明,文化旅游业可以有效带动多种行业、产业的发展,既是转方式、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的着力点,又能在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近些年来我县周边市县的旅游业也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相比之下,我县旅游业起步晚,进展慢,自身优势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一、我县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县的文化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初见成效。近年来太谷县在旅游发展上走生态养生、乡村旅游之路,建起了乡村生态庄园,形成了多个较大规模的采摘园区,“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滑雪”的乡村旅游格局逐步形成。尤其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取得了一定成效,农家采摘成为了省城及周边颇具吸引力的短途游项目。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我县对《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缺乏强有力的组织推动,实施力度小,进展缓慢,效果不明显,文化旅游基本上仍处于自然发展状态。县内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较散,旅游的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尚未建立,旅游产品较少。游客多是周末游、散客游、一日游。客流量少、时令性强、知名度低,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气候。
二、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有利条件
(一)区位优势
太谷地处太岳山麓,晋中盆地东北部。省城太原正南30余公里处,东北与榆次畸邻,东南与榆社相连,西南与祁县交界,西北与清徐接壤。区位优势明显、农业发达,四通八达的公路已将太谷融入了太原半小时经济圈。
(二)资源优势
1、自然资源
太谷县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9.9摄氏度,无霜期176天,降雨量462.9毫米,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9500立方米。农业基础条件好。
2、人文资源
(1)历史文化资源。我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是箕子的封地,孟母仉氏的故乡,太谷城距今已有1400年。明清时期更是以商业、金融业闻名全国,“商贾辐辏,甲于景阳”,“谈三晋富庶之区者,无不于谷首屈一指”。是晋商文明的发源地,素有“金太谷”“旱码头”“中国华尔街”之称。
(2)非物质文化资源。太谷是中国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乡、现有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6个,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个,分别为祁太秧歌(太谷秧歌)、龟龄集;省级保护项目4个,分别为定坤丹、太谷饼、形意拳和绞活龙。
(3)红色文化资源。我县近代对敌斗争历史内容丰富,光辉灿烂。抗战历史、革命遗址等一大批史料可作为开发红色旅游项目的重要内容。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与我县毗邻的祁县在旅游资源方面远不如我县,但起步早,发展快,收效颇丰。据报道,祁县今年1-7月份主要景区接待游客152.80万人次,实现收入9018.96万元。我县与相邻县在旅游方面的差距从根本上说是思想认识上的差距。近年来,我县虽然已制订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但推进实施动力不足,各级领导干部中缺乏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主导产业的共识,全社会关注和支持文化旅游业的氛围尚未形成,大旅游、大格局的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
(二)宣传不够,影响有限
虽然我们在宣传促销方面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但和打造旅游的力度相比依然不成正比,整体宣传为主、重点宣传不足,景点上的宣传还是以景点自发为主,可以说是零打碎敲、小打小闹的宣传促销,难以形成宣传促销———人气拉动———景点提升这样的良性循环格局。
(三)投资机制未建立
文化旅游业的大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来源作保障。仅仅靠政府财政投入自主开发力量有限。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目前我县对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尚不完备,财政投入较少,吸引社会资本和域外资本的力度较弱,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文化旅游发机制尚未形成。
(四)旅游产业要素配套不完善
我县的旅游餐饮颇具特色,但规模较小,宣传少,得不到广泛的推广。旅游住宿方面,高端的休闲度假目的地未形成规模,景区内商住饭店、宾馆设施陈旧,分布不均,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旅游交通条件较好,但景区之间连通性较弱,旅游交通设施有待完善。旅游景区景点无亮点,特色不明显。文化娱乐资源众多但缺乏整合和开发规模和品位都有待提高。县内旅行社数目少规模小接待能力弱缺乏特色旅游产品及线路。
(五)多而不精,缺乏龙头
乡村旅游星星点点不少,但大多处于起步规范阶段,真正像先进地区那样的龙头优势还没有形成。旅游行业是人气产业,有“名”才能做大做强,良性循环,我们目前还没有这样的乡村游景点。
四、为加快我县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转变观念,加强领导
我县应增强文化自觉,把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从强化宣传教育入手,重点抓好党政领导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针对我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现实充分认识发展文化旅游、以一业带百业对于实现“强实力、上台阶、进前列”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确立“文化旅游兴县”的发展新理念,建立完善的文化旅游管理体制。建议由县政府牵头建立太谷县发展文化旅游业领导机构,由主要领导具体负责。
(二)多元投入,统筹开发
建议县政府制订促进文化旅游开发的优惠政策,完善多元投入机制,优化招商环境,鼓励和吸引域外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资开发兴办文化旅游项目。注重引进大集团、大公司等旅游战略投资者,深化合作,整体推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企业化管理的开发工作格局。必须坚决按照规划指导开发建设,实行分步实施,有序开发高品位建设。严禁走入各自为战、低品位、滥开发的误区,坚决杜绝借文化旅游开发之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或其他违规行为。
(三)整合资源,打造品牌
旅游的吸引力在于地区之间旅游体验的差异性。发展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必须突出太谷特色,树立精品意识,打造知名品牌。形成合理科学的旅游线路串珠成链整体推介,加强与各大旅行社对接协作,开展“谷色古香、美丽太谷”生态养生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对“品养生酒、打高尔夫、逛名品店、住生态园”的高端游和“游三多堂、尝太谷饼、登凤凰山、吃农家饭”的大众游两条线路进行包装、推介,整体提升“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滑雪”四季游档次。构建生态休闲、文化休闲为主体的产品体系。对现有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突出挖掘文化内涵彰显文化魅力,使我县人文资源丰富多彩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在文化旅游建设方面突出独特性、体现互补性、凸显前瞻性、与周边地区一体发展无缝对接,打造出“新、奇、特”的文化旅游新亮点。
(四)健全机制,强化保障
什邡自然风光秀丽壮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工业旅游特色鲜明,2013年德阳市第三届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在什邡的成功举办,不仅使旅游产业提档升级效果显著,更迅速提升了什邡旅游影响力,在之后的几个小长假和大长假实现人气井喷。
“近年来,什邡关于旅游业的党代表建议、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迅速增加,旅游产业已成为工业之外新的经济增长点,工业强市,旅游富市,什邡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已具备。”什邡市旅游局局长杨谏说。
依托优秀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禀赋,什邡目前已建成了以钟鼎寺-红峡谷景区为代表的自然山岳景区,以花信箭台、马祖故里、四季渔江、下院猕猴桃和红豆爱情公园 “五朵金花”为代表的特色乡村游景区,形成了涵盖自然风光、特色乡村、工业旅游、宗教文化在内的全域旅游大格局。
钟鼎寺-红峡谷山区旅游人气爆满
蓥华之秋,美在彩叶如花、层林尽染,美在高山悬崖、壁立参天,美在巨石嶙峋、瑰丽俊秀,美在水瀑飞溅、溪流蜿蜒。这里有雄奇刚秀的山势地貌,这里有气势磅礴的日出云瀑,这里还有美妙动人的神话传说。
蓥华山区一年四季皆是风光,钟鼎寺-红峡谷景区地处海拔1600米左右的山区,气候条件宜人,负氧离子丰富,是天然的避暑胜地和天然氧吧。
今年6月26日,重建后钟鼎寺正式开山迎客,盛况空前的“开山节”,肃穆壮观的蓥华会,竞争激烈的探迹千古朝山路,激情四射的“龙门传奇”骑游活动,还有热闹非凡的消夏避暑啤酒篝火晚会、乡村野菜千人坝坝筵、钟鼎寺放生祈福……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蓥华山在这个夏天盛况空前,常常一房难求、一餐难求。
金秋时节,金桂飘香,红峡谷一条5公里长的步行栈道香气怡人,再加上红白镇上以红白豆腐为主的豆腐宴,让从事旅游行业的业主荷包丰满,红峡谷的农家乐一下子从去年的2家增加至今年的18家。
据统计,活动期间,前往钟鼎寺-红峡谷景区的游客突破100万人次,是去年同期的10倍,蓥华镇实现旅游销售收入5600余万元,是去年的20倍。“山区旅游是什邡的一个王牌。”杨谏介绍,蓥华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和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是什邡自然生态旅游的重要品牌。什邡以正在建设的钟鼎寺-红峡谷景区为核心,深度打造开发,推出消夏避暑旅游与风光、生态、民俗旅游相结合的线路,从而将该景区打造成为大成都范围内著名的生态休闲避暑度假区,带动整个蓥华山区旅游开发。
乡村旅游特色主题日趋成熟
9月2日,什邡市第二届“世外桃源”旅游周活动在湔氐镇下院村开幕,游客可以参与亲子活动、趣味钓鱼、公益骑行、啤酒烧烤、商品交易、猕猴桃采摘等系列活动。猕猴桃种植业是湔氐镇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全镇种植猕猴桃3250亩,不但销售到了省内外各大市场,还能借此举办猕猴桃采摘等特色乡村旅游活动。
去年旅发大会过后什邡的乡村旅游日趋成熟,形成了以花信箭台、马祖故里、四季渔江、下院猕猴桃和红豆爱情公园“五朵金花”为代表的特色乡村游景区,从6月持续至10月旅游活动不断,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涌向什邡,而原来靠政府奖补为主的乡村旅游,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
什邡乡村旅游的每一个点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特色主题,灾后重建的渔江村俯瞰是一条生灵活现的鱼,广场是鱼眼,老百姓的房子是鱼鳞,仙子传说的故事更为这里增添了一抹神秘;马祖故里是中国禅宗八祖马道一的出生地,姹紫嫣红的格桑花、绿树成荫的禅心湖、仿唐风的农家小院,无不诉说了其丰厚的禅宗文化底蕴。
葵花宝典之旅、荷塘月色之行、金桂飘香日月文化之旅、吉祥格桑花马祖祈福游、缘来红豆最爱民俗风、世外桃源之旅……乡村旅游节会活动举办如火如荼,已逐步成为什邡的传统节会活动。
据统计,2013年什邡通过乡村旅游办节办会共接待游客82.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1亿元。乡村旅游加速提档升级,蓥华镇、红白镇和箭台村、马祖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镇(村);“花信箭台”景区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五桂公社被评为5A级旅游购物点,舜业嘉苑被评为四川省五星级乡村酒店。
全面发掘旅游产业发展潜力
什邡旅游资源多样而厚重,可以说处处是旅游资源,因此什邡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定为以观光休闲为主导,以历史文化为背景,以休闲度假为战略主导方向,集自然生态游、文化宗教游、工业观光体验为一体的综合型精品休闲度假目的地。
受康师傅、天津大麻花等开展工业旅游的启发,什邡依托矿泉水、马井泡菜、雪茄烟等特色工业,意欲打造供游客观摩的工业特色旅游,以工业促进旅游服务业的增长。
截至目前,什邡共招商引资12个重大旅游项目,总投资额超过100亿元,其中包括“沐绿谷(钟鼎寺)”旅游度假区、“水乡禾丰・快乐白鱼”旅游组团项目、冰川镇旅游开发项目、元石镇箭台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湔氐“半山公社”项目和九巷十坊旅游综合体等。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的环境恶化,同时因为国人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回归自然、拥抱乡村类型的旅游需求也不断增加。作为国家AAAA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千岛湖的农家乐旅游已经兴起并迅速发展。如何正确对待农家乐旅游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已经迫在眉睫。本文旨在以千岛湖农家乐的现状为切入点,对发展趋势提供可借鉴的建议。
关键词:千岛湖 农家乐旅游 现状 发展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同时在城市化格调下造成的环境恶劣的背景下,现如今的国人都在为寻找一个回归自然、拥抱乡村的旅游方式而狂热不已。谈到自然风景,自然会想到山和水。而关于山水,千岛湖就不得不提。千岛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南部的淳安县境内,是1959年在新安江建德马铜官峡筑坝兴建水电站而形成的人工湖,面积达567.40平方公里,2500平方米以上岛屿共1078个,因此是世界上岛屿最多的湖。千岛湖景色优美,是国内外休闲避暑胜地。而千岛湖人也纯良朴素,热情好客。在如此优越的条件下,农家乐旅游就孕育而生。
1.千岛湖农家乐旅游概述
农家乐旅游的雏形来自于国内外的乡村旅游,凭借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千岛湖农家乐旅游从2005年诞生发展到如今,仅仅历经,就呈现出繁荣之势。也就在这几年时间,千岛湖农家乐从最初的旅游项目单一化发展到现在的多样化;从最初的寥寥数家发展到现在的遍地开花。总体说来,千岛湖农家乐有农家园林型、果观赏型、景区旅社型农家美食型四种类型。
2.千岛湖农家乐旅游现状
千岛湖农家乐旅游发展至今,广受游客亲睐。淳安县地处山区,而千岛湖农家乐旅游大多地处淳安贫困乡村。农家乐旅游业的发展对淳安县各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对提高乡村居民收入以及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帮助。同时,农家乐发展起来后,带来的不仅仅是消费收入,还有产品信息、项目信息和市场信息,为千岛湖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农家乐成为农民了解市场的“窗口”,成为城市与乡村互动的桥梁。各地游客为农村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使农民及时了解到市场信息,生产经营与市场需求相接轨。
虽然如此,但是农家乐旅游发展至今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也一一暴露。
2.1卫生问题突出
由于现在的农家乐大多由农村村民个人承包,因此食材来源途径多样,更有农家乐主会直接宰杀自家喂养的禽畜当做食材。食材卫生安全难以保障。同时,农家乐地处乡村,卫生状况堪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游客的卫生安全造成威胁。而“农家乐”中的厨房、碗筷也缺乏正规的消毒措施,没有卫生防疫部门的监管,很难达到与城镇餐馆相提并论的消费要求和卫生标准。
2.2安全问题令人担忧
千岛湖的农家乐分布分散、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缺少停车场,缺乏安全保卫人员和安全防范措施。有的农家乐连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注意事项也没有,游客被狗咬伤、猫抓伤的现象时有发生。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每逢节假日等游客流量大的时候,餐饮类型的农家乐都会雇人站在马路边拦截行驶的游客车辆,以此来招揽生意。这是非常大的一个安全隐患。
2.3服务缺乏人性化
勤劳简朴、热情好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远离市场竞争的乡村,村民大多心地善良、淳朴憨厚。但是由于并未接受到专业的培训,许多开展农家乐旅游的家庭住户的管理人员(一般是户主)服务水平不高,服务意识不足,
在餐饮类型的农家乐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问题:一菜二价。也就是同一个菜,面向本地人和游客的价格是不一样的。就拿千岛湖有机鱼头来说,面对本地人价格一般为70元每千克,而面对游客,就变成了130元每千克,其间差价让人瞠目。
3.千岛湖农家乐旅游业发展趋势的可借鉴建议
针对上述提到的千岛湖农家乐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各个有关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应对,优化千岛湖农家乐旅游的发展机制,实现高效益工作,并逐步解决问题。
3.1卫生安全化
农家乐要吸引客人,用餐环境必须干净整洁,最好是有专门的餐厅,条件不好的也可以将自家庭院开辟出来,但庭院用作餐厅需要做好灭蝇、灭蚊、 防尘、防风沙。同时,有关监管部门也要加强对农家乐这一特殊事物的监管和指导。
3.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安全防护机制
针对各个农家乐所承包单位不同而造成基础设施建设参差不齐这一现状,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各个单位的指导、帮扶以及监督,整体提升农家乐的硬件水平。
在安全方面,各个农家乐要做好所有必须的防护措施,保障人生安全才是重中之重。对于有关部门来说,当务之急是杜绝节假日马路拦截车辆这一现象的出现,引导农家乐采取其他合适合理安全有效的方式进行客源的招揽。
3.3服务人性化,价格透明化
农家乐以它特有的优势吸引大批游客前来体验。而服务的不到位很可能导致这一旅游产业的衰退。因此农家乐管理者要做到规范服务制度,提高服务水平。有关部门可以定期组织农家乐管理者进行相关服务知识的学习。
同时,针对一菜二价的情况,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引导农家乐的菜单要相对稳定化,同一时期的招牌菜和特色菜量一致化,价格透明化。
3.4精心规划,整体发展
千岛湖农家乐旅游虽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但总体上还是一个尚未规范、管理滞后的市场。应加强进行监管和规范,促进市场的稳定、有序和健康发展。
3.4.1组织推动。包括景区推动,以千岛湖旅游景区为核心,带动、辐射和吸收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的接待和服务。同时农家乐可以把千岛湖湖区旅游与农家乐的吃、住相结合,开辟吃、住、游玩的一条龙服务模式。
3.4.2政府推动。由政府主导进行农家乐旅游的规划设计,投入资金,开发核心景区景点,吸收社会资金投入,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
3.4.3公司推动。即“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出台优惠政策,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指导、组织农民开展农家乐旅游建设。
3.4.4精心规划,强化监管。注重整体性和连续性,充分考虑千岛湖的自然风貌及特点和文化特性。同时监管好每一个农家乐等的细枝末节,强化对旅游从业人员和农家乐旅游集体的培训、教育,提高其服务素质和水平,提升服务品牌和形象。
综上,在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今天,对旅游的需求日益增加,对旅游的品质要求也日益严格。如何满足人们的需求和要求,是千岛湖农家乐旅游业有关部门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千岛湖农家乐旅游业所暴露的问题,致力于解决问题,提升旅游品质,为维护千岛湖旅游产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社区参与;乡村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8-0052-06
乡村旅游是目前中国发展较快的一种旅游形式。这主要是指以乡村社区为旅游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式、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并以农产为旅游者提供食宿服务的一种旅游类型,是将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旅游类型,它以乡村地域上一切可吸引旅游者的旅游资源为凭借,通过开发乡村生产文化、乡村民俗文化、乡村村落和民居文化、乡村饮食文化、乡村人文古迹和乡村田园风光等旅游产品,以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度假、学习考察、购物等各种旅游需求为目的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是加强城乡交流、体验乡村民风、领略田园风光的有效方式,也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在北京周边郊区,依托于丰富自然旅游资源的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涌现出许多将乡村旅游业作为第一产业的村落。雕窝村就是北京市平谷区著名的乡村旅游地之一。
社区参与的概念是建立在社会学、人类学的框架体系中的。在国外,社区参与被认为是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深受重视。将社区参与理论应用于乡村旅游地的发展是目前公认的、较合理有效的一种旅游开发及发展方式。合理的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状况能够解决旅游地内部的社区利益纠纷,化解利益矛盾,尤其有利于增强社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构建和谐社会,还可以为探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效途径。
社区参与是一个包含众多因素的复杂系统,对社区参与程度进行评价需要对社区参与所包含的各方面进行考虑衡量。适用于复杂系统分析的层次分析法为这一复杂的评价目标提供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能够将社区参与复杂的内涵进行逐层分析,对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情况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能够为进一步改善社区参与程度、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1 研究背景
自1985年,墨菲(Murphy)的《旅游:社区方法》一书出版后,关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学术讨论逐渐成为旅游研究的一个热点。目前,我国学术界对社区参与理论应用于旅游发展的研究成果较多。在理论研究方面,主要有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内涵和模式进行研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阶段、层次进行分析,对如何更好地从社区参与角度发展旅游提出对策。在实证研究方面,多集中于对旅游目的地或景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评析研究。
社区参与理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应用也逐渐被学术界和实践界发掘和重视。例如,对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通过建立一个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模型,深入分析了社区参与相关者参与的内容和方式,探讨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动力与保障机制;还有的研究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对开展乡村旅游的地区社区参与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解决的措施建议。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引入社区参与理论已经得到了部分研究者的共识,但对于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状况如何进行评价,相关的研究还较少。仅有几篇文章涉及到这一主题,如对黔东南巴拉河流域典型民族旅游村寨郎德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定性评价,以重庆磁器口古镇为例,运用田野调查、访谈等方式,定性评价了古镇旅游社区参与的现状。这为数不多的几篇关于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状况评价的文章多集中于对实证案例地的社区参与现状进行定性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尚未使用较为客观的定量方法。如何对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状况进行更加相对客观的评价、形成较为系统的评价过程正是本文尝试研究的重点问题。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T.L.Saaty,1980)是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系统评价方法。该方法擅长解决多层次、多目标系统的评价和决策等问题。本文选择使用层次分析法对案例地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状况进行评价,是希望运用这一系统分析方法对“社区参与”这一复杂系统进行逐层分析与评价,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得到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状况的较客观的评价结果,找出优势与不足,对案例地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进一步和谐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从而促进案例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同时,本文也是对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状况评价方法的研究进行尝试与探索。
2 案例地概况
北京市平谷区黄松峪乡雕窝村区位优越明显,西距北京城区90千米,东至唐山200千米,南达天津120千米,处于京、津、塘3大城市之间。这是一个山区的村落,山场面积占92%;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节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1.5摄氏度。雕窝村周边区域自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开展旅游项目,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现有的以京东大溶洞为龙头的旅游景区6个:京东大溶洞、湖洞水、石林峡、百帝宫、飞龙谷、东方石窟。同时,雕窝村紧邻石林峡、湖洞水景区,而湖洞水景区是当地第一个开发旅游的景区,这对带动雕窝村乡村旅游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截至2007年,雕窝村共有住户36户,开展农家乐等民俗接待的住户占到34户,是北京市乎谷区著名的旅游民俗接待村。
可以看出,雕窝村的乡村旅游模式为紧密依托自然景点开发的资源依托型乡村旅游,这一特点体现了目前中国较普遍的乡村旅游地的特征――乡村旅游的发展依托于周边旅游景区的开发,同时提供“景区观光+农家食宿”模式的乡村旅游产品。
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状况的评价过程
选择层次分析法作为评价案例地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状况的研究方法,是基于“乡村旅游社区参与”作为复杂系统这一特点。层次分析法能够较清晰地解决复杂系统的分层问题,使复杂系统通过层次分析获得清晰简单的结论。
本文将通过“建立评价模型――确定评价模型各层次权重并通过一致性检验――德尔斐打分”这3步对案例地雕窝村的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状况进行评价。
3.1 建立评价模型
层次确定与因子设置是层次分析法的关键。通 过层次分析法,可以将社区参与问题分解为几个层次,明确了社区参与需要考虑衡量的方面,但所建立的评价模型以及确定的因子权重应随时进行相应调整,以确保评价结果符合科学、客观、准确的标准。
在本研究中,根据对社区参与理论的文献研究与总结,并结合案例地乡村旅游开展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将乡村旅游地的社区参与状况分解为社会参与、经济参与、文化参与、决策参与4个方面(评价准则),并在此基础上对每一个方面分别提取其内涵因子(评价因子),各因子之间相互独立,并且同时与“社区参与”、“乡村旅游”这两个理论紧密联系,最终得到一个包含全面,各因子内涵独立清晰的“评价目标层――评价准则层――评价因子层”的评价层次结构,为下一步对各层次各因子进行定量评价提供基础。
模型中各因子内涵解读如下:
社会参与B1:指乡村旅游社区居民的社会生活状态和社会行为与乡村旅游活动的交集程度。
经济参与B2:指乡村旅游社区居民通过经济活动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中的行为和状态。
文化参与B3:指乡村旅游社区居民风俗传统、节事信仰等社区意识形态对乡村旅游发展的贡献。
决策参与B4:指乡村旅游社区居民在当地制定社区发展政策时的参与意愿、参与行为和参与程度。
生活参与C1:指乡村旅游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与乡村旅游活动相重叠的部分。如作息方式、劳作内容、日常活动范围等。生活参与是目的地原真性的重要前提。
环境参与C2:指社区居民维护乡村旅游地良好环境的行为参与度。
饮食接待参与C3:指乡村旅游社区居民为旅游者提供饮食餐饮接待的参与程度。一般以当地开展农家饭接待的居民比率衡量,其中也包括在外来旅游企业(饭店,宾馆等)从事餐饮工作的当地居民。
住宿接待参与C4:指乡村旅游社区居民为旅游者提供住宿接待的参与程度。一般以当地开展农家院接待的居民比率衡量,其中也包括在外来旅游企业(饭店,宾馆等)从事住宿接待工作的当地居民、
交通参与C5:指乡村旅游社区居民为旅游者提供交通服务的参与程度。一般以当地从事交通运输接待外来游客的居民比率衡量,其中也包括为外来旅游开发商承担接送旅游者工作的当地居民。
游览活动参与C6:指乡村旅游社区居民为旅游者提供游览服务(如导游)或在旅游者游览途中提供游憩项目(如经营皮划艇之类)的参与程度。一般以当地从事游览活动服务或经营的居民比率衡量,其中也包括在外来旅游开发商企业中承担此类工作的居民。
旅游商品参与C7:指乡村旅游社区居民为旅游者提供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的参与程度。一般以当地从事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的居民比率衡量,也包括在外来旅游开发商企业中承担此类工作的居民。
娱乐活动参与C8:指乡村旅游社区居民为旅游者提供娱乐活动项目(服务或经营)的参与程度,一般以当地从事娱乐活动服务或经营的居民比率衡量,其中也包括在外来旅游开发企业中承担此类工作的居民。
风土人情C9:指乡村旅游社区居民的民俗风情在乡村旅游活动中的贡献程度。如当地特色风俗、节事传统、传说等对外来旅游者的供给程度。
C10:指乡村旅游社区居民的、宗族拜祭等在乡村旅游活动中的正面影响,如祭祀仪式队外来旅游者的原真性供给。
社区发展规划参与C11:指乡村旅游社区居民在制定社区发展规划或政策时居民的参与意愿与参与行为程度,以及居民意愿被采纳或考虑的程度。
旅游开发规划参与C12:指乡村旅游社区居民在制定当地旅游开发规划时的参与意愿、参与行为程度,以及居民意愿被采纳或考虑的程度。
3.2 确定各层次因素的判断矩阵并计算权重
设评价目标层权重为1.0,评价层次权重采用九度标度定义、判断矩阵法确定。
(1)建立评价准则层判断矩阵并计算各准则权重
本文所建立的评价模型中,社会参与、经济参与、文化参与、决策参与是4大评价准则。这4个评价准则对应社区参与的主要内容,是衡量一个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状况的核心要素。
经济参与对于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地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参与模式,其对当地居民的吸引力最大,经济参与不仅为当地居民带来旅游收入,还为外来旅游者提供原生性较强的旅游服务,同时也使当地居民与外来旅游者的文化交流增强。因此,与社会参与、文化参与、决策参与相比较时,经济参与的相对重要性总是高的。
文化参与是乡村旅游地文化原真性的重要表现方式。文化体验作为旅游的重要动机之一,在乡村旅游活动中较为重要。因为前来乡村旅游的旅游者多是生活在城市,这与乡村的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异甚远,文化参与是乡村旅游地“乡村文化原真性不丧失”的重要保证。因此在与社会参与和决策参与比较时,乡村旅游地原真性文化的体验就占据了较高的重要性。
社会参与是保证社区生活稳定健康的基础,决策参与是社区发展和旅游开发两者和谐的前提。因此社会参与和决策参与的重要性较为相当。
基于上述分析,得到以下比较关系表:
4 结论与讨论
4.1 评价结果解读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雕窝村进行评价,最终结果基本印证了雕窝村目前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状态。
4.1.1 雕窝村通过经济参与的优先发展带动了整个村的社区参与状况的全面发展
具体来说,雕窝村在食、住、游等方面的得分较高,根据实地调查发现,雕窝的餐饮水平在当地居于较高的水准,各民俗户以及提供餐饮的地方较为讲究,各户均有一定量的招牌菜,游客对其餐饮的评价均较好;作为市级民俗村,雕窝的住宿条件也得到了较高的评价,住宿的游客均反映其卫生条件好,家具、设备的配备比较现代化。
4.1.2 雕窝村社会参与状况较好,支持了雕窝村作为乡村旅游地的进一步发展
由于开展旅游业较早,雕窝村的居民已经积累了一定旅游接待经验,并且能够同时确保自己的生活状态与旅游活动不相抵触,而是让两者尽量相容,这是雕窝村比较成功的地方。当地居民认识到良好的环境是雕窝村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因此对主动维护雕窝村良好环境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4.1.3 雕窝村在决策参与上有一定发展,但尚有较大进步空间
社区居民的决策参与是社区和谐发展的保证,但目前雕窝村的居民决策参与仍处在比较浅层的阶段。如何满足当地居民的决策参与愿望是急需进行相关研究的方面,以尽快确定改善策略,以保证雕窝村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状况得以健康发展,从而保证整个乡村社区的和谐发展。
4.1.4 雕窝村在文化参与上基本上已丧失原生态的文化特色
通过评价因子的最终权重位次可以看出,对于乡村旅游社区参与而言,乡村社区的文化参与十分重要,乡村的风土人情等人文因素是真正能够体现 当地社区参与状态的关键因素。但雕窝村在这方面的分较低,村民多注重经济参与,忽略的文化参与,从而很可能使得游客在当地感觉不到独特的文化风俗,认为雕窝村与其他开展乡村旅游的村落无本质区别。但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外来文化工作者(如画家、书法家等),在雕窝村开设工作室或长期居住,所以为雕窝村的文化注入了外来力量,如果当地社区居民能够将这一力量为己所用,一段时间后也许可以培育出雕窝村的新生文化,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状况进行评价,是对社区参与定性评价的一种定量推广。通过评价结果,可以看出雕窝村评价得分较低,其社区参与状况处于及格刚过的低分阶段,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虽然雕窝村居民的经济参与比较充分,但在文化参与方面有较大欠缺,若不加以改善将使得雕窝村的旅游地生命周期加速进入衰落阶段,因为文化是旅游发展的源泉。如何让村民从文化、决策层面更深入地参与的乡村旅游发展中来,是雕窝村亟需解决的问题。
4.2 运用层次分析法研究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状况的意义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良好的乡村旅游社区参与能够延长乡村旅游地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为其塑造良好的旅游地形象,同时促使当地居民的经济、生活状况得到提升和改善。因此,科学评价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状况,是指导乡村旅游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方面。
一直以来,对社区参与状况多采用定性评价的方法。但定性评价往往因为其过多的主观描述而影响其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对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状况进行评价,不单纯使用定性的方法对社区参与这一复杂系统仅仅进行描述性的分析。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层次分析法对乡村旅游地社区参与状况进行评价能够避免一些描述性评价的缺陷,得到比较科学、客观、准确的评价意见,从而对乡村旅游地的社区参与状况提出更可靠的指导意见。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情况进行评价,主要可以应用于具有一定旅游发展基础的乡村,针对评价的结果,可以对所评价乡村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良建议或发展建议,对乡村旅游规划、乡村社区参展规划都具有基础性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休闲农业;三门峡;发展研究
1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休闲农业概述
2016年01月04日,我国国务院正式《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要求我国农村城市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当前农村产业经济链新道路,促进广大农民的就业及创业发展,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对原有产业、产品运营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升级与融合。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服务业相互融合的表现。具体的是农业提供资源,以旅游服务为表现,通过农业产业链中的与旅游产业链的价值模块相契约的部分以新的商业价值向市场全方面的渗透,而旅游产业因农业价值的融入,大大增加了原有产业的价值链,使得新的产业链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简单的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休闲农业更具有市场价值,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加快乡村经济的发展。
2河南省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条件
三门峡市所处地理位置较为优越,位于我国内陆区。平均气温高,日照充足,很适合种植业和林果业等的发展。而且三门峡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适合开展体验性的观光项目。再加上三门峡市的人口众多,为当地休闲农业的开展提供了良好条件。2010年7月5日,我国农业部与国家旅游局正式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休闲农业的发展,并提出“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政策。政策主旨从三方面出发:一是进一步完善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协调机制;二是尽快启动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工程;三是以重要活动为载体,形成全国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良好氛围。并召开2010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等系列活动,推动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进程。目前,三门峡市全市已建成数家大型果品加工企业,加工产品主要包括果汁、果酒、果奶、果番等系列100多个品种。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全市形成了“果一菌一肥一果”和“果一加一畜一肥一果”两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对本市的产业经济的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扩大社会就业,提高综合效益。
3河南省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3.1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主要发展成就
沿黄带观光农业创收。沿黄河农业带由本身的传统农业带转变为现在的观光旅游带,借助天鹅湖湿地公园,黄河公园,天鹅岛,天鹅湾等自然景观和坡沟,发展特色小镇,旅游度假村,吸引大部分游客入境消费。可以促进销售当地种植的特色农产品,旅游业中的民宿,农家乐,特色美食街,风情表演等等都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特色旅游区和特色旅游小镇,投入了科技含量,培养了一批人才,如花卉,有机蔬菜水果领域,建设了特色农业产区,打造了特色休闲农业后,加强了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区促增效。将农业和服务业结合起来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园区提高了科技含量,对缺水地或水源不足的地带,建设了生态农业带,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了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
3.2三门峡市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3.2.1农业基础相对薄弱三门峡市的有效灌溉面积为5.27万平千米,只占耕地面积的32%。当地水土流失、土壤贫瘠化现象日趋严重,三门峡市中低产田占地面积约为80%。干旱发生频率高达80%。当地节水灌溉等面积较小,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较低,仅为0.56,当地旱地水分利用率为55%。3.2.2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瓶颈三门峡市果品业在全省有较高领先地位,然而其在国内的影响力度较低,规模和质量效益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有较大差异。当地畜牧业面临着用地、环保条件制约,以及当地烟叶受政策影响较大,发展空间均被压缩。渔业、食用菌、蔬菜、药材等体量小、产品粗放、名优产品少,优质高端产品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开发。3.2.3产业化程度低由于缺乏休闲农业的创新型人才,对产业链的延伸没有进行深度研究,产业链条没有得到充分完善,而且当地产业化发展缺少引领其发展的大型龙头企业,仅有的两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可能会面临较大困难,当地省级龙头企业仅占全省的3.4%。3.2.4管理体制不完善休闲农业作为新兴旅游产业,更作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体。具备开放性、综合性的多元化旅游主体,因而对管理层次的要求要远高于简单的农业及休闲业。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目前整体处于起步阶段,内部员工相关知识较为缺乏,缺乏一定的管理经验,服务人员素质也需要进一步加强。3.2.5缺乏宣传力度由于使用传统的宣传方式和各个经营主体零散、分布不集中,各个经营主体之间没有形成经营圈,宣传力度比较小。在品牌培养和宣传推广方面,经营者投入的资金较少,公益性的产地宣传、地理标志品牌宣传缺失。
4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
4.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作为经营者可以借助政府的支持,建立蓄水池实现涵养水源,减少干旱带来的深度影响。在道路方面,加大力度改进开展休闲农业村庄的道路,还可以建设乡村观光旅游专用道路,提高旅游的服务质量。在供水、停车场、网络设施方面,要加大建设力度。对于游客的接待,要做到一条龙服务,时刻为游客准备时间和精力。
4.2创办三门峡市特色休闲农业
当地休闲农业没有突出的特色优势,因此可以鼓励发展以休闲农业为核心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聚集村,当地经营者可以通过农村的各种资源加强特色农业的创建,在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建立特色村镇景区。三门峡市果品业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可以加大力度发展观光果园,创办具有特色的果品采摘园。吸引游客体验当地农业活动,促进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还可以发展具有特色的农家乐活动,但是得大力监管食品安全,确保游客的健康安全状况。其次加强景区的安全防护,为游客打造一个舒适满意的旅游环境。同时可以提高当地服务质量,可以使游客充分享受乡土田园的乐趣。
4.3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化建设
通过把农业产业链的价值融入服务业里面,增加了休闲农业的价值,也可以休闲农业为依托,把地产、创意等相关产业在农业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业的服务功能。农业不再局限于在生产以及产业经营,还可以展现农业文化和农村生活,从而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化建设。
4.4合理规划布局
作为农业的经营管理者要加强规划引导,将农业资源和人文艺术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的进行规划。要按照市场的经济运行规律,并且学会借鉴其他城市关于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合理的优化发展布局。作为政府,要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使三门峡休闲农业走上合理规划的发展道路,防止在经济开发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4.5加强宣传、铸造口碑
由于半数以上的休闲农业游客是在亲戚朋友口中获得信息的,所以这说明休闲农业园区在品牌培养和宣传推广方面做得不好,行业缺乏系统性的营销策略。在宣传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微信公众号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比如农村宣传片,向全国有组织、有计划地推广的休闲农业精品景点,还可以举办影响力大的农事节庆活动,吸引各地的城乡居民到乡村休闲消费。
5河南省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意义
目前休闲农业在我国的整体发展潜力及发展趋势都有着很好的表现,并对我国近年来关于社会生态环境的维护及产业经济的优化及提高都有良好的帮助。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更为当地的农村经济效益带来了巨额提高,并对现有的资源实行了进一步利用。
5.1对当地资源的进一步利用
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问题的处理中,因地制宜发展创新经济发展新模式具有重要作用。这次农业和服务业的产业融合,争取能在实践中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带动当地的产业经济链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三门峡市由单一的农产品生产改变为多类产业共同发展,产生了特色产业,发展了循环经济,建立了新兴产业园,以工带农,以旅游资源带动农业的发展,延长了当地经济产业链。确切培训与发展“互联网+产品”行动,大力运行新型营销模式,促进发展果品电子商务对于销售主体的吸引力,不断拓展销售市场的覆盖面。如建立产品的特色馆,通过特色农产品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5.2对现有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
通过旅游产品整合,调整旅游产品结构。近年来在我国政策引导下,农业经营模式有着不断的创新与开展。农业旅游的模式更突出了乡村旅游也将会更好走向广大群众,传扬我国本土文化。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开展更是在当地作为一个很好的开端,对现有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及发展,对河南省乃至全国的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及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5.3推动当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
产业融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增长农民经济收入,缩小贫富差距。通过发展模式的创新,带动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通过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提高了当地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贯彻科学发展观。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当地丰富的产业链发展,推动了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葛小平,林雪涤,王玲.挖掘农耕文化,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以芜湖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
[2]孙洁.农业三产融合来了,解读《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J].中国农村科技,2016,(03).
[3]王兴国,史晓原.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与政策研究[J].东岳论丛,2016,(02).
[4]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6,(08).
[5]姜长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题应有新解法[J].中国发展观察,2015,(02).
[6]舒绍茂.南京市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查[J].江苏农村经济,2016,(05).
[7]潘利兵,李增杰,刘晓军,梁漪,孙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农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研报告[J].农业工程技术,20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