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碳中和的原因范文

碳中和的原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碳中和的原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碳中和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 医院;中药饮片;储存保管;问题;途径

1 前言

中药制剂中比较特殊的药品就是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而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质量好坏和人民群众用药是否安全有着直接的联系。本文依照一些医院药房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贮存保管的现状,对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贮存保管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探讨,并且提出了一些提高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管理质量的有效途径。

2 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贮存保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2.1购货渠道不正规

医院药房购买中药片时,通常情况下供货商没有齐全的合法资质证明。在购买的这些中药材和中药饮片中,只能提供出某一家供货商的《药品经营许可证》。有些中药材恶化中药饮片甚至是购买时,资质证明早已经过期或者根本没有向供货商索要合法的资质证明。造成购货渠道不正规。

2.2炮制质量低

医院药房炮制的药品比较少,对炮制的药品方法也不科学,例如:一般情况下,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形状和厚度都不同,切制不规范,药屑和不规则药品占有的比例较大;如果炮制方法不得当,就失去了原有的色泽;有些药品管理员没有准确掌握炮制的方法使得生片和糊片超出了规范要求,直接影响了药品的效果。

2.3养护水平低

药房对中炮制质量低药饮片进行保管时还要注意防霉变、虫蛀和走油等现象的发生,如果是容易被虫蛀的药品要放在低温处加以保管;容易发生霉变的药品要保持室内空气畅通、干燥。对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贮存保管工作量大而且比较复杂,药品管理员容易将隐性工作忽略掉,使得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效果也随着下降。所以,药品管理员每天都检查贮药柜,把贮存时间过长、失去药效的中药饮片处理掉。

3 提高中药饮片管理质量的有效途径

3.1提高验收入库的标准

对药品质量验收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把购买的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按照药品名称、数量、生产日期和批号等进行检查核对;其次,还要检查药品包装有无损坏,包装材料是否达到标准要求。对药品验收人员来讲要具备足够的技术知识和经验,验收时严格按照国家药品检验的标准进行验收,检查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好坏等。待验收合格之后,验收人员还要在验收报告上进行登记和签字。

3.2做好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贮存保管工作

3.2.1控制温度

通常情况下,把药房温度不要超过25度。但是,一些含糖、挥发油量高的药品适宜低温贮藏。因为冷藏能防霉、防虫等,从而保证药品的质量。

3.2.2控制水分

药房贮藏药品时,药品管理员要定期抽样检查药品的含水量,含水量一般控制在9%~13%之间,药房湿度要低于70%。

3.3饮片调剂和炮制工作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

调剂工作要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审方:药品管理员在拿到处方后要仔细查看病人的的年龄、性别、药品、用药量,有无药物禁忌等情况,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和开处方的医师联系,避免出现差错。第二,配方:认真、仔细的按照处方的要求,看清楚药品名和药量,对服用方法不同的药品要分开装,并在包装上注明服药的注意事项。第三,核对发药:药品配好后,认真检查药品是否已经齐全,规格和药量是否符合要求,核对无误后,将药品发给病人。

3.4提高药房管理员对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鉴别能力

鉴别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显微镜观察法、理化法等等。有些药品可以通过药品的形状、大小或者颜色、闻气味,辨别药品的真假;如果观察法不能鉴别,可以借助显微镜鉴定,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送到该地区的药监部门进行鉴定。由此看来,提高药房管理员对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鉴别能力,可以进一步保证药品的质量,从而使患者用上安全、放心的药。

4 结束语

总体说来,我国大多数医院药房对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贮存保管工作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炮制质量低、炮制质量低、购货渠道不正规等,然而这些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质量好坏和人民群众用药是否安全有着直接的联系。本文根据当前医院药房对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管理现状问题提出了一些提高中药饮片管理质量的有效途径,这样可以保证药品的质量,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放心。

参考文献:

[1]安志强,崔宇宏,高天爱.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建议[J].山西医药杂志,2011(2).

[2]王二丽,何荣和.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概念之浅见[J].海峡药学,2007(9).

第2篇:碳中和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稳健性原则;银行会计;核算;体现

随着经济形态与社会环境深入发展,要使得银行企业保持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牢固把握自己的经济命脉,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则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因而,对将稳健性原则运用到银行会计核算中的具体表现进行研究,也有较为深刻的现实探讨意义。

一、稳健性原则的相关概述

稳健性原则指的是在具体的核算工作中,假设遇到不确定的实践或者是需要运用到多种方法来选择方案时,会计人员要做出相对谨慎的决定。此时不能对资产或收益进行高估,但是也不能对费用进行低估,而是需要审慎的思考选择。所以这此种原则在会计信息中也被称作谨慎性原则。运用此种原则对于会计各项信息内容进行核算,其目的在于能够使得计算的信息更加准确,在决策层所获得的数据中也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其真实性与合理性。当会计人员运用此种辅方式时,既可以使自身判断与决策的能力有所提高,而且还能够将银行经营面临的风险与不可控因素降低到最小概率。银行会计核算指的是银行会计运用专门的方法,对整个银行活动的过程进行精确、完整、持续、综合的监督核算,并为银行或者是其他有关方面提供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等信息的一种具体工作行为。关于银行会计核算的内容,则囊括了对于存款的核算业务、贷款业务核算、结算业务核算、联行往来的业务核算、银行往来核算、出纳金业务核算、损益核算以及其他类型的结算决算。所以将稳健性原则运用到繁杂的银行会计核算中,往往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举例来说,核算的数据内容可信度更高,为银行利润的准确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还能够对相关利益联系人起到重大影响。在合理避税、维护正当权益、增加银行现金流等都有着重要作用,最终也能促进银行综合实力的提升。

二、稳健性原则运用在银行会计核算中的具体方式

稳健性原则运用在银行会计核算中的方式方法,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第一,稳健性原则运用在银行会计资产核算方面。从资产方面对来说,稳健性原则有以下几点表现内容:其一,各种计提“准备”。在会计准则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对银行资产类的科目设置同与之相对应的备抵科目均作为稳健性原则的重要体现形式。而这种“准备”的内容也包含了存货跌价、出现坏账、短期或长期投资跌价减值的准备等。在银行会计核算的实践过程中,须按照具体的规定,从而采取对资产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互相结合的方式,用以保障资产价值一旦出现变动能够对各项“准备”事项予以利用。继而对账面的价值展开调整,实现规避亏损风险的目的。其二,选择存货计价的方式。在银行所开展的多项经营业务中,计量原则中“成本和可变现净值孰低”也体现出稳健性原则。举例来说,当某企业在购进材料的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材料的市价已经出现下跌,若是持续购买该材料那么则会造成历史成本的上涨。这既与业务经营的利润追求背道而驰,同时忽视准确需求,也会让会计人员无法按照材料的存货情况展开后续的计量工作,继而便会给企业效益带来损害。其三,对于财产出现损益情况的处理方式通常也体现了稳健性原则所蕴含的观点。要使得银行经营理财产品的损益状况能够做到账面相符,不仅需要会计人员认真展开盘点工作,同时在对于固定资产盘盈之外的存货、现金以及盘亏和盘盈等情形都需要准确地进行盘算核查。在相关管理人员还未正式批复之前,统统计入到“待处理的财产损益”,当批复完成后再共同完成结转,这同样使得稳健性原则得到了较为有效的利用。第二,稳健性原则在实施投资行为与实现收益时的利用表现。银行业务范围中包含了大量的投资与收益性事项,而在这些活动项目中稳健性原则也在这些内容中有所较多的体现。简要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部分:其一,在会计核算中的投资活动。当投资人将非货币性质的资产以明显高于账面价值的方式进行投资时,此时的投资收益是不能得到确认的,而这种要求也正是稳健性原则的又一体现。其二,关于收入的核算内容。要对收入情况进行确认,首先需要按照科学的计算方式对成本投入与当期收入进行核算,对于同收入确认条件情况严重不符的,通常会依照当期成本来进行核算。而此项要求也从侧面映射出稳健性原则作为会计核算工作基本内容的重要性。第三,当银行出现债务问题时,稳健性原则也会起到一定的保障性作用。在确定存在负债而不能确定是否有资产的情形下,稳健性原则也可以显现出具体功效。当债务人出现偿债能力不足或经营困难时,无论债务方不确认收益或是确认损失,均是稳健性原则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

三、结束语

稳健性原则体现在银行会计核算中的方方面面。在对这些表现进行深层剖析后,不仅能够帮助银行从业者更好地解决实际中的难题,同时关于方法手段的探讨,也能使得稳健性原则在使用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进而也为银行各项业务的有序进行开辟更为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第3篇:碳中和的原因范文

一、形成原因

(一)数学基础差,知识判断不准

一般地说,前面的学不好,后面的学起来就困难重重,基础越差,知识漏洞越多,个人知识结构与教材知识结构间的潜在距离就越大。

(二)学生依赖心理极强,缺乏学好数学的意志、兴趣和信心

首先,学生为提高分数,学生依赖于教师所列举的例子套用。其次,从小就不喜欢数学,数学成绩向来不佳,到了高中也是如此。有的因为某些偶然因素兴趣发生了转移,以后再也调整不过来了。例如:某学生原来很喜欢数学,可高一的时候与数学老师闹了别扭,就再也喜欢不上数学了。有的是因为某种诱发因素或偶然事件把原本很好的数学成绩拉下来了,以后就再也赶不上了。数学差生,除了极个别的,绝大多数主观上和主体行为上都为迎头赶上作出过多次努力,只因屡遭失败才弄到破罐破摔的程度。其实,数学程度的优劣在一个班级甚至一个学生身上一直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有不少学生,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在老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下,甩掉了差生的帽子,跻身优等生的行列;同时也有一些学生, 因为不同的原因,由原来的中等成绩甚至优等成绩,降到了差生的行列。再次,学校和老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大考小考月考段考单元考不断,且每次都要排队上榜,差生自感差人一等,逐渐对自己丧失了信心。最后,是老师和家长。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这本来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某些老师就是想不通这一点,总是恨铁不成钢,看见差生就烦,成绩下降就有气,不是冷眼相待,就是厉声呵斥,使差生本来就已冰冷的心更是雪上加霜。

二、研究对策

(一) 教师和家长要理解和关爱学生

教师要关爱差生,使自己成为差生的良师益友。消除教师与差生之间的心理障碍,是教师帮助差生重新起飞的开始。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沟通与差生的感情,让差生在上课的第一天就接受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差生给予更多的倾斜。要重视因材施教,把握好进度,处理好难度,根据中差生的实际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循序渐进。课堂上,要首先保证差生也能听懂,尽量减少坡度,针对差生特点加大练习,边讲边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作业安排先是模仿练习,再求独立完成,由单一性的练习逐步过渡到稍有综合性的练习。测试中注重双基,一般双基内容占全部试卷内容的75﹪~80﹪。课外要经常下班辅导,与差生谈心,了解他们学习的苦衷,鼓励他们学好数学。一般说来,与差生接触多了且又是真心帮助他,差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理障碍就会消除。

(二)适时查缺补漏,注重信息反馈

差生差的原因,多属双基掌握不牢,概念一知半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查找一下哪章、哪节、哪些问题最差,进行全面了解排查,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差是非常有效的。属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就利用课余时间集体补;属于个别问题就单独补;属于讲新课急用的旧知识,就采用课堂先补后讲的办法。对个别差生的作业、试卷进行面改,或及时表扬,或指出错因当场 纠正。另外对差生加强课堂提问、演板,错了要及时纠正,但侧重鼓励和表扬。调动差生的学习积极性,要特别注意课前、课中、课后的信息反馈。课前反馈,就是了解学生与所学新课有联系的旧知识掌握程度,并制定补救措施。课中反馈,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了解差生接受新课的各种信息,从提问、演示以及学生听课时的面部表情等方面去观察分析差生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反馈,就是根据教学目标的检测,控制教学过程,协调教与学双方状态平衡,调节教材知识呈现的程序、方法,使差生都能适合。有利于提高差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

三、改变教学观念 增进教学方法

要特别重视课内的教学方法 数学差生并非本质上逻辑思维能力差,而是概念不清,思路不明。教师在注重开发差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同时,就要引导差生开发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把差生真正引入愿学数学和学好数学的正道。

(一)教师精心设计,巧妙提出问题

课堂提问对激发差生积极思维,集中差生注意力,引发新知识,活跃课堂气氛,检查教学诸环节的落实情况等,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备课中紧扣教材,精心设计合理新颖的问题是调动差生学习积极性,有效获得知识的较好方法之一

(二)结合数学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大纲指出“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注意联系实际的问题。

(三)分析解题思路,启发学生思维

对差生,教师应特别注意因势利导,顺应差生思维,对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透彻的、有启发性的分析,通过探索解题途径,得到新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通过概念对比,归纳数学方法

对数学差生进行教学,一定在单元讲完之后一起归纳题型,找准类型题的常规解法。1.讲完一单元,要学生归纳出本单元的知识点,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各知识点,就课本上配套的练习、习题、复习 题进行分门别类,总结出应掌握的题型的解法。2.比较各类题型的特点及其在课本里的例题、习题、练习、总复习题中所占的分量,得出“重点题型”、“一般题型”的差异。这样做能使学生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方法上有所侧重。3.要求差生掌握各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各种基本方法。这是单元总结最为重要的环节,目的是让差生从“题海”中跳出来。所以各单元每类题型的常用解法,要通过例题、习题详细讲解,让学生真正掌握,并能保证较熟练的使用。

(五)教师正确指导,培养自学方法

第4篇:碳中和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语文成绩;两极分化;原因;对策

一、目前初中生语文成绩现状

初中语文教育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阶段,但是却普遍出现学习兴趣不佳、学习成绩低下以及学习缺乏主动性等等问题,使得学生的语文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很严重,并且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阻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不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了应付应试教育,大部分的教师严格按照考试大纲灌输语文的知识,机械性的讲课方式,是很多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初中语文成绩的两极分化,直接影响着学生整个成长阶段的文学素养,因此消除初中语文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尤为重要。

二、造成初中语文成绩两极分化的原因

造成初中语文成绩两极分化,主要是因为教师定位,家庭重视程度和学生的学习意识出现了偏差,导致了语文成绩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

(一)教师因素。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建设者和开发者,但一些教师在语文教学上仅限于教材,实行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单一,没有接受新的事物,教学缺乏趣味性,课堂教学活动乏味、单调,没有充分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拓展语文教学的新领域,对于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没有很好的应用。过分专注于知识的传授,对指导和研究较少,很容易让学生倍感负担,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二)家庭因素。语文是最贴近社会家庭的一门学科,也是受到社会广泛重视的必修课程,更是应试教育重点的考试科目,因此有部分家长十分的重视。特别是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家长会利用各种手段逼迫学生学习语文,参加各种语文辅导课程,对于语文成绩好的学生来说,适应能力和接受能力也比较强,加上适量的语文辅导课程,对于语文成绩好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接受能力比较强,加上适量的语文辅导课程,语文成绩就会越来越好。相反,对于语文成绩差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接受能力比较差,再逼他们参加大量的语文辅导课程,剥夺了他们大量的时间,课外阅读时间少,使学生倍感压力,从而逐渐失去了学习语文的热情,语文成绩也越来越差。

(三)学生因素。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学生也是造成语文成绩两极分化的关键因素。首先,很多学生觉得语文是可学可不学的科目,只要能认识字即可,而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数理化学科上,对于语文学科不够重视。初中是学生理性思维逐步完善的时期,这个时候若是对语文学科没有足够的重视,就会完全丧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就会停在小学阶段。这样一来,只要在语文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逃避,最终导致了学习成绩的下滑。另一些学生就相反,开始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感受到语文带来的欢乐,学习成绩就逐步进步。其次在学习方法上一些学生忽略了学习的渐进性。而只重视结果,语文的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点一点扎扎实实的积累学习,而若像理科一样学习,就无法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性,对语文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上的东西。并且要想在短时间内要补上语文成绩是很困难的事情。

三、防止初中语文成绩两极分化现象的对策与措施

面对初中语文成绩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让人们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怎样才能消除这种现象成为目前语文教学十分重要的问题之一,作为一位语文老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提出以下几点相应的对策。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语文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生熟悉,在接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语言,在适当的时候运用学生的语言和学生进行交流,将代沟的现象降到最低,使老师多点亲切感少点距离感。作为老师必须多点关爱学生,现在的学生在家庭多受到家人的关心和疼爱,在学校也会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教师应做到培优辅差,对待学生也必须要有宽容的态度,对学生犯错的问题要一视同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进步的关键,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能够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

第5篇:碳中和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原因;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在建筑工程投资与建设中具有指导性意义,做好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工作,是促进建筑工程合理化发展的必要举措。深刻分析工程造价超预算形成原因,制定应对策略对有效防止超预算发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建筑工程中造价超预算的形成原因

在建筑工程中由于市场因素的不断变化,施工材料、设备等因素的价格也会随之变动,在这一形势下要保证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实际施工成本的一致性具有较大的难度,易出现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问题。当然,造成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原因不止一个,要解决造价超预算问题,首先要了解建筑工程中造价超预算形成的原因,以下是对造价超预算原因的详细阐述:

1.建筑市场材料等价格因素的不断变化

材料成本是建筑工程总成本中消耗量最大的因素,在工程造价中占据很大比例,然而要对材料成本做出合理造价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建筑材料价格易受建筑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随着企业竞争的不断加剧,材料价格也会实时做出相应的变动,其波动性较大。若在后期施工中出现施工操作不规范导致施工材料浪费,材料没有按照造价预算相关规范进行使用,那么极易使建筑材料超出造价预算标准,造成超预算的现象。

2.工程项目缺乏严谨论证,工程变具有随意性

在建筑工程中由于部分工程任务比较急且工作量较大,一些建筑工程企业为了缩短施工工期,出现设计与施工同步的现象,工程项目缺乏严谨论证,使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与施工无法得到质量保证,当发现设计问题时对工程造价及设计方案进行随意更改,没有按照工程变更程序执行,大大增加了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的难度。

3.造价预算编制与建筑工程实际施工状况不相符

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编制是由预算编制人员根据施工设计图纸、施工材料设备单价预算及相关费用标准进行编制的。然而在建筑工程实际施工中工程项目会受到政策法律、施工组织、材料价格变动、自然因素及工程设计变更等多种内容的影响。另外,部分工程造价预算编制人员对造价预算编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影响工程造价预算的因素没有考虑周全,对建筑工程项目具体内容没有进行深入调查,导致造价预算编制与建筑工程实际施工状况出现不相符现象,造成工程造价超预算问题。

4.工程造价预算编制人员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工程造价预算编制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算编制人员,而不同的造价预算编制人员由于其学历及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其综合素质也有一定的差异性。预算编制人员综合素质高低不同会对工程造价预算编制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预算编制人员综合素质势在必行。

二、解决建筑工程中造价超预算问题的应对策略

1.做好施工前造价预算编制工作

建筑工程施工中有诸多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其中有可预见因素与不可预见因素,对于可预见因素预算编制人员应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对工程造价预算进行合理编制,降低超预算现象的发生率。造价预算编制人员在开展预算编制工作前,应深入建筑材料市场、施工地区环境进行调查,并做好相关资料记录,为工程造价预算编制提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数据,同时预算编制人员还要对市场材料价格做出客观分析,对其差价进行动态调整。

2.对工程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进行严格把关

首先,在工程施工前应对设计图纸进行严格会审,会审合格后方可进行施工操作,若施工中有需要进行设计变更的部分,要对其进行综合评估审核,以免因工程设计变更致使工程造价增高,使工程造价中出现超预算的现象,从而影响建筑工程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应设立现场签证审核小组,对现场施工进行严格监管,并由签证小组的工作人员对工程竣工阶段进行检查验收,保证整个施工过程的合理性。

3.加强工程造价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编制人员综合素质

工程造价预算工作较为繁杂,其中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要合理把控工程造价预算,就要加强工程造价预算管理,及时发现工程造价预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整。同时还要根据建筑工程施工实际情况加强对预算编制人员的培训,缩小预算编制人员之间的素质差距,提高预算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这样在一定意义上有利于提高工程造价预算编制的时效性与科学性。

三、 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控制的有效措施

1. 项目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措施

建筑工程项目的全过程造价控制从五个阶段分别采取措施,其中项目决策阶段的总价控制为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直接起到先决确定性的作用,因为它是工程造价管理控制的源头和重要基础。只有在项目决策阶段进行投资估算和审核,才能将总投资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并且为之后的造价控制打好基础。决策对项目投资控制的重要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必须重视投资估算的内容、依据、不确定性等,严格、缜密地编制造价预算,将工程造价误差控制在正负 10%之间,充分考虑建筑工程项目的污染状况,尽量靠近原材料容易采购的地方,分析整个工程项目的潜在风险与预期收益。建筑工程在完成项目决策后,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是接下来要面对的主要问题。

2. 项目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措施

项目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是在决策阶段完成后进行的,设计方案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工程的造价,因此在进行工程项目设计时,应该尽量减少设计变更现象的出现,抓住关键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循经济和技术相结合的设计原则,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到施工图设计,为建筑工程的造价控制奠定坚实的基础。设计阶段在整个工程造价管理工作量中所占的比例约2%,但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却在 75%以上。因此,采取技术经济指标控制、设计优化控制、材料和设备价格控制、阶段设计优化控制,使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3. 项目招投标阶段的造价控制措施

建筑工程招投标阶段的造价控制也很重要,工程业主首先要编制相应的招标文件,包括设备材料招标和施工招标两个方面,对施工招标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的规范和指导,具备一定的法律效果,必须做到准确严谨,避免出现由于招标文件不严密引起的纠纷和争议。施工合同是工程完成后办理结算、拨付工程款以及进行索赔的重要依据,签订施工合同时要谨慎小心,尤其是利用费率形式的招标中,需要明确业主与施工方各自具有的责任、权利和利益等。合同签订对于业主和施工方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可以委派具有招投标资格的造价咨询公司进行招标文件的编写,对招投标过程中的资格预审条件、评标细则,从中选择好的施工和监理单位,并对编制的标底进行审定,最后开始招标。

四、总结

在建筑工程造价中,要避免或者降低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发生率,需要预算编制人员充分考虑市场价格动态、设计变更、施工环境等问题对造价预算编制的影响程度,为造价预算预留一定的变动控制,从而尽可能的保证企业的稳定收益。

参考文献:

第6篇:碳中和的原因范文

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五·四制《地理》教材改编实践

改编《地理》学科教材面临着五·四分段教学课时增加、原版教材教学容量不足的问题,改编组经过充分的研究论证确立了“保持原版教材的优势、特色和风格,力图做到有机整合、锦上添花”的改编思路,每章后增加一个单元综合探究课,既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又强化了人教版《地理》教材原有的“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增强探究性”的特点,使原版教材中每节课的“活动”与新增加的章后的“单元综合探究课”相得益彰、优势互补,形成了教材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问题到相对综合的递进式的探究系统,进一步增强了教材的探究性。例如,六年级上册共五章:第一章《地理和地图》,增加了综合探究一──地图的应用;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增加了综合探究二──家乡的沧海桑田;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增加了综合探究三──气候与我们的生活;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增加了综合探究四──居民与环境;第五章《发展与合作》,增加了综合探究五──发展需要合作。每个单元综合探究课都包括以下栏目。

1. 阅读感悟。这是探究活动的准备阶段。围绕探究主题,选取相关的背景材料或创设一种情境,配合有关的小栏目,力求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为探究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和信息提示,以便于学生从中发现探究问题和线索。

2. 尝试探究。这是探究活动的主体。它或启发学生自行设计探究思路,或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或先展示一个典型案例,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然后围绕主题设计一系列问题或活动环节,引导学生递进式地逐步深入探究,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

3. 拓展延伸。这是探究活动的升华。它既是探究成果的展示,又是对探究活动的自我评价或相互评价,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知识视野和发散思维能力的拓展与延伸。

在探究课题的定位上体现了以下特色。

首先,突出综合性,注重知识的迁移。

原版教材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在教学活动中贯穿‘探究’的思路,把‘活动’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每节中都设置了“活动”栏目,使学生在自己动脑、动手及相互合作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但每节的“活动”一般是针对某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展开的,这对所学知识的迁移整合以及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能力培养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单元综合探究课正是从这一点入手,以“综合”定位,凸显知识的有机联系和综合运用。例如,单元综合探究四《居民与环境》,我们选择了各式各样的传统民居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这一课题,先给出了因纽特人的冰屋、东南亚地区的高架屋、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等比较典型的民居图片和文字介绍,让学生探究各种民居有何特点、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这一探究过程不仅涉及人口的分布、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等人文地理知识,而且要用到世界有关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知识。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学生会很自然地将这些知识进行迁移、整合,从而形成人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协调发展的概念,同时提高了运用多方面知识分析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

其次,力求趣味性,注重学以致用。

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在探究主题的设计上本着学生“喜欢做”“做得了”的原则。在呈现形式上,设计了“阅读感悟”“尝试探究”和“拓展延伸”三个板块和“资料卡片”“友情提示”等小栏目,并设计了卡通人物对话框等活泼、亲切的形式,选配了大量与探究内容有关的精美图片,使探究活动富于亲切感。在情境的创设和材料的选取上力求做到密切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选取其身边及生活中能感受到的事实,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成为一种有趣的体验,从这种体验中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单元综合探究三《气候与我们的生活》,从各地人们的饮食习惯、建筑风格、服饰特点等这些学生身边能直接感受到的事实入手,引导学生探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再如,单元综合探究一《地图的应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不同类型地图的不同用途,并学会在生活中恰当地选择、熟练地应用地图,我们在“尝试探究”中设计了两个活动情境:一个给出了中国交通旅游图、上海市区交通图和上海浦东新区地图,让学生设计旅游线路、上海市区二日游和浦东一日游的方案,要求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好这三幅图;二是给出一幅学校所在地近郊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选择安排郊游活动中的登山比赛、拔河比赛以及休息的地点。通过这些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很感兴趣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亲自动脑、动手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最后,体现开放性,注重知识和思维的拓展。

探究不但注重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同时着眼于学生知识视野和发散思维能力的拓展。通过给出背景材料、鼓励学生自行搜集资料等有效形式,补充了大量教材中没有而又对教材学习很有价值的知识。另外,通过每个探究最后的拓展延伸板块,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使知识、能力、价值观都能得到延伸和升华。例如,单元综合探究三《家乡的沧海桑田》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变化的”事实,形成海陆变迁的概念,我们创设了小明在家乡的野外考察中,通过观察地层的差异推测家乡海陆变迁情况的情境。为此,我们在“阅读感悟”栏目中,用小资料的形式提供了“岩石与化石”“地层”的文字资料;用图片加卡通人物对话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补充了有关生物化石如何指示当时的地理环境以及化石怎样指示地层的年代和历史的知识。这些知识在材料中没有涉及,但又是理解“海陆变迁”现象时所无法回避的。通过这一探究课使学生在更好地理解了教材内容的同时,也使其知识面和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

二、初中地理教学引入单元综合探究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探究式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探究式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动地开发自身潜能,提高综合素质,发展个性,展现自我主体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实践活动。探究式学习对学生知识、技能、能力及态度的养成都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分析、处理、筛选、综合信息的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五·四制《地理》教材已使用近一个学期了,从反馈的情况看,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利用比较充裕的时间对他们很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探究,这样,既巩固了学科知识,又体验了探究过程的乐趣,提高了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一探索和尝试,笔者认为,与高中地理教材中每单元后的“技能篇”相似,初中教材中设计单元综合探究课,无论从教材内容的系统性还是从教学实际的需要都很有必要,具有下列普遍意义。

1. 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对生活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当代地理教育的重要理念。单元综合探究课紧紧围绕教材内容,深入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选取学生生活中“看得见、听得到”的现象或案例,精心设计探究主题,架起了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使学生感到地理就在他们身边。通过探究实践,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运用学过的地理知识可以更好地认识周围的环境,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这种体验本身和成功的快乐可以使他们更加喜欢地理,更加乐于探究。

2. 可以让学生更充分地体验探究过程,提高地理能力。

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探究专题,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当前初中阶段探究活动的情况看,一是课外的单元综合实践活动;二是课内以教材中的“活动”为载体的探究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两种形式都从不同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课外的单元综合实践活动一般为小研究课题、小调查以及野外考察、参观等形式,往往题目比较大,涉及多学科知识,单学科教师不便指导;而且从初中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认知能力看它们都不容易适应。同时,从实际教学情况看,一些野外小调查、小考察等活动,由于受经费、安全、时间等因素的限制,缺乏可操作性,开展的情况也不尽如人意。教材中以“活动”为载体的探究活动是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体现教材探究性的主要表现形式,但是这些活动基本是针对某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展开,对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单元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却显得力不从心;而且这种活动是作为知识内容的课堂教学活动,一般都在一节课内完成,甚至一节课内要完成多个活动,学生不可能有充裕的时间完成搜集资料、整理提取信息、寻求证据、解决问题的整个探究过程,更不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展示探究的过程和成果。将单元综合探究课纳入教材中,使其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课外活动,而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探究课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为学生探究活动提供素材、案例、资料信息和探究方法的必要提示,在给出一定量的素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去搜集更多的信息;在给出探究思路提示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方法去探究;在得出一般结论的前提下,再提示学生拓展思维,进行更多的思考和探索。这样,有效地避免了探究活动只是一些空泛的要求或笼统的题目而造成的形式化,使探究过程的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得到教材的辅助、教师的引领,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使探究真正落到实处。另外,每个单元探究课用1~2(一般2个)课时,不但可以使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体验完整而深入的探究活动,而且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得到展示的机会。

3. 可以弥补由于突破了“学科本位”而带来的知识系统性不足的问题。

新课程理念摈弃了过去过分注重学科知识系统性的做法,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以案例式设计的世界区域地理内容为例,新课标对教材的编写不再要求必须选哪个洲、哪些国家和地区,而只是要求选一个洲、五个国家和地区。这样有效地避免了教材内容烦琐的现象。但从实际教学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人教版教材选择的是亚洲,按照课标要求,要通过这一案例,学习全面分析一个区域的方法,并注重知识的迁移。这就意味着对其他大洲也要会分析,但学生在没有其他大洲知识积累的情况下,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也会受到限制。如果设计一个单元综合探究课,以其他大洲为案例,设计不同的探究主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其中给出相关的基本资料,并引导学生搜集更多的有关该大洲的信息。这样,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很自然地了解了有关大洲的知识,弥补了知识的缺憾。在提高了探究能力的基础上,知识也得到了相应的充实和丰富。

第7篇:碳中和的原因范文

【课题】2015年中国民航大学校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CAUC-ETRN-2015-10

因材施教是教学过程必须遵循的原则,在教学活动中若脱离了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教学就是失败的.数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它为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起了积极的作用,也为人们思维方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高等数学作为理工类各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不仅影响到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起到重要作用,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有条理地理性思维、严密地思考、合理地量化和简化问题等等.高校扩招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入大学,在数学基础上出现较大差异;同时,一部分学生认为进入大学就摆脱了学习的压力,不重视学习,经过一学期的虚度时光,到学期结束时得到的成绩很低.这部分学生缺少高等数学上学期的基础知识,无法理解高等数学下学期的学习内容,使之对数学的学习缺乏信心,不知如何开始新内容的学习,上课听不懂教师所讲内容,导致上课玩手机、睡觉、课下抄作业、甚至旷课、不交作业等等.如何关注、尊重学生的差异,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高等数学上学期成绩较差的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学信念、建立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对这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如何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数学素养,对于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和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作者是这些学生的授课教师,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实践,现将自己的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有仁爱之心

在我国第三十个教师节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和学生,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做“四有”好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有扎实学识.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是我们教师不容置疑的出发点,作为仁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不能只偏心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没有学习差的学生,相信每一名学生都能成才.要尊重和关爱每一名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教师.好教师应该是仁师,对这部分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有信心、有耐心、有责任心.从下学期第一节课就告诉学生涉及上学期的相关内容在课堂上老师会尽量补充完整,不要因为上学期的掌握程度不好而灰心,鼓励学生只要每节课坚持听讲,课下及时完成作业,学习效果一定能得到显著提高.在整个下学期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对学生有信心,从学生现有水平出发,而不是无视于学生的现状,只是按照教案内容上课,在课上学生遇到问题可以直接提出来,在不影响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及时在课上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遇到问题要耐心讲解,每次上课前向学生了解上节课做作业和练习时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这样学生不⑽侍饣攒,学一部分掌握一部分,对学生学习的信心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使得整个高等数学的学习具有连贯性.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

了解学生对高等数学上学期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把握教学重心,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对于上学期基础较差的学生,以掌握高等数学下学期教学的基本要求为主,使这些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数学知识,养成尽可能充足的数学素养,数学能力得到尽可能的提高.放慢教学进度,注重基本内容的讲解,以学生必备的数学基础为主,加强基础内容的练习,使学生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条件和资源.

三、教学内容、作业的选择

高等数学既有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知识的运用,也有概念产生的背景、定理的推导、数学知识所包含的数学思想以及揭示数学概念和定理的本质内容.对这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如果在课堂上讲授定理的复杂推导、构建系统的理论体系、讲解难度较大的习题,会超出这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事倍功半,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起不到积极的作用.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从简单的数学概念和练习出发,以应用高等数学知识解决基本问题为主,既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也有助于这些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提高数学能力.在“多元函数微分法及其应用”这一节,去掉点与点集之间的关系,主要解决偏导数、全微分、空间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空间曲面的切平面和法线、多元函数的极值计算.在“多元函数积分”这一部分,主要掌握二重积分、三重积分、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的计算,学会格林公式和高斯公式的应用.在“无穷级数”这一节,以数项级数敛散性的判别、幂级数收敛域及和函数、函数展开成幂级数为主要教学内容.微分方程部分以一阶微分方程、可降阶的及高阶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求解为主.除了教学内容的适当选择,布置作业的内容也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后基本问题为主,使学生看到问题能够“上手”,知道怎么去做,通过这些作业来掌握基本知识.

四、教学方式上“轻理论、重练习”

第8篇:碳中和的原因范文

Abstract:Looks over China several dozens year business finance system only passively to process the country to State-owned business's fund supplies form, national and State-owned business's relation of distribution, centralized financial and in the expanded enterprise property rights works hard. This deviated in fact the financial essence, causes the finance to become the passive adaptation country to need, the passive execution national policy one kind of tool, has made the aspect which our country finance and the finance combine to a certain extent. Because the western nation has the quite perfect market economy system and the developed money market environment, the finance are very not only few government's intervention, in the financial control is been compelled with the enough strength to process questions and so on fund raising, investment and dividend assignment, also establishes separately in the financial control practice the finance and accountant the organization.

关键词:财务 会计 关系 中西方差异

Key words:Financial inventory accounting relates the Western difference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6-0088-02

一、对财务与会计关系基本表达中西方不同

1、中国对财务与会计关系的表述主要有三种思路:

一是“大会计观”,认为会计包括财务甚至可以代替财务,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会计是管理的主体,财务是管理的对象,必须对财务实施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实际上指的是对财务活动进行的会计管理。”在我国会计学科体系设置上也与这种观点相符。在60年代初,形成了会计原理、部门会计、经济活动分析和财务管理的"老四门"会计学科体系,将会计学科体系始终围绕国家财经"制度"和"计划"两个中心展开,以会计核算为重心,以会计方法为主体。80年代,在"老四门"的基础上,上下延伸到会计史、会计理论和特种会计,内外扩展到管理会计,责任会计和国际会计等,试图进一步完善会计学科体系,但其主要缺点是:学科门类单一,讨论范围狭窄;注重核算多,重视管理少,只讨论方法,很少深入研究理论,即使在很少的理论研究中也主要是解释、说明制度,基本没有独立完整的学科研究内容。在90年代,形成了以企业会计为核心,以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为主干,包括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电算化和会计史等在内,兼顾各类新兴学科体系包括基础性学科、职能性学科、部门性学科、综合性学科、专门性学科;还有人认为,会计学按其研究内容主要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审计学等,而相比之下,财务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就不十分明朗。80年代初,有人提出建立企业财务管理学的有关问题,但未提出学科体系。1989年秋季,上海财经大学经批准在全国第一个试办财务学(现为理财学)专业,经过近10年的理论探讨,现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财务管理学研究对象为财务资金运动规律及其对规律的应用,财务学的理论体系从财务学科研究对象所包括的内容看应研究对象、职能、主体、环境等;从资金运动规律出发应研究管理目标、原则、体系等要素;从资金运动规律应用出发应研究管理环节和方法,财务管理学科体系可划分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业务方法三部分。

二是“大财务论”,认为财政决定财务,财务决定会计,会计只属于财务管理体系中的反映和控制环节。这种观点是中国政府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的观点和实际做法,任何财务政策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财政政策,中国几十年的会计政策都是围绕着财务政策制订的。财务基本范畴的扩张和广泛化,使得财务学科的内容和质量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垄断性,其中,财务学兼容了财政学的内容,同时,财务管理包括了会计。“财务管理是庞大的工作系统。它包括财务设计、财务实施、会计和审计等几个部分”。“会计没有本身单独的管理对象,所以会计也不能成为一项独立的管理工作,会计管理这一概念也不能成立。”财务管理包括会计,在财务管理概念之外,不必另立“会计管理”概念;“会计管理”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缺乏依据,难以成立”。

三是“财务会计并行观”。认为财务是一种管理工作,会计则为这种管理提供信息服务,主张借鉴西方的经验,从机构设置上将两者分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越是发展,企业的理财活动必定日益显示它的重要性,它将同企业的经营活动并驾齐驱,共同影响企业的成败。考虑这一发展趋势,我们觉得会计同财务(财务管理者理财),在学科上应当有一个客观界限,在工作上也不能长期混淆不清。

另外还有人提出财会管理论。认为财会管理即是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的综合,是对企业再生产过程中价值运动及其所产生财务关系的管理。其职能为计划、组织、控制、调节、核算和分析。认为财会管理充分显示了财务与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综合作用,既是一个信息系统,又是一个控制系统、管理系统这是一种财务与会计合二为一的观点。关于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的包容性问题的不同认识,同样导致了对会计职能的不同看法,如有人认为“确保合理分配是会计的一项职能”。

2、西方国家基本上认为财务与会计是两门学科,各自有其不同的理论体系。

如1941年美自公证会计师协会名词委员会在会计的定义中指出:"会计是一种技术,它是对财务性质的帐项,用显明的方法,以金额来记录、分类及汇总,并对其结果做出解释。"1982年英国成本与管理会计师协会提出的会计定义是"对实际业务事项用货币形式进行分类和记录,同时为了对一个时期的业绩或某一指定日期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价,对这些业务事项的结果加以表达和说明,并且对各种备选的计划方案引起未来的活动,用货币形式进行预测。"财务则"意指企业达到既定目标的筹集资本和运用资本的活动"。在英美国家的大型企业中一般将财务与会计机构分开,在财务副经理之下设有财务长与主计长,财务长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筹集资金、处理与投资者的关系、投资、股利分配、银行和保管、信用和收款以及保险等;主计长的主要工作是提供内外部报告、计划控制。经济评价、保护资产、税务管理、信息处理、内部审计等。

二、中西方财务与会计关系差异的原因分析

1、经济体制因素。在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一直将财务作为财政体系的组成部分,因而有关企业筹资、投资、股利分配等重大财务活动都由国家财政去统一规范,无需企业思考,即使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国有经济仍是中国社会的主体经济,因而国家股仍然在绝大多数股份制企业中占控股地位。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的首要环节仍是处理企业与国家等之间的财务关系,这也正是中国关于财务与会计关系表述上存在"大会计观"、"大财务规"、"财务会计合一观"等存在的现实环境;而且由于中国二元体制结构的存在,企业的自主理财虽然政府的努力与企业的争取扩大了许多,但这种权力仍是相对的,或是非主体性的。

第9篇:碳中和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互联网 城镇中小学

一、目前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

本研究课题的开展是基于两个前提:第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网络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彻底颠覆了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式。所以,网络不久也将会改变我们国家的音乐教育。第二,为了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和本国经济及社会发展要求,各国在音乐教育改革中越来越注重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美国《音乐教育国家标准》所规定的九项音乐学习领域别包括了“理解世界各类音乐”。

但是,目前,我国城镇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育水平却严重落后,很难适应全球化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缺乏专业的师资。大部分城镇中小学的音乐教师是学校中爱好音乐的老师,或者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的,这些教师没有经过专业音乐院校的系统学习,不懂得怎样去进行音乐教学,更不知道用音乐去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开阔眼界。

第二,教学方法比较落后。在唱歌方面主要还是采取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的教唱方法,欣赏课主要是用录音机放几首歌曲给学生听,听完了就结束了,学生除了对明显的旋律有点印象以外,其他的什么都没学到。视唱练耳更是很少专门去训练过。

第三,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基本上只是按照书本上的教学内容,凭着教师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些所谓好听、好唱的歌曲教学,对于比较陌生的歌曲就放一边。对于国外的经典歌曲也教唱一下,但内容仅仅局限在欧洲范围以内。教材上的视唱练耳、音乐欣赏以及唱游很少去实践。

根据笔者对最新的音乐实验教材的分析发现,最新教材关于多元文化音乐的内容还有所欠缺。一方面,对世界音乐的教育还停留在以欧洲音乐为中心的基础上,只是加入很少量的其他民族音乐;另外一方面,我国的民族音乐在总曲目中似乎也只是作为一种点缀,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具体如下表所示:

由于我国城镇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水平难以达到《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适应本标准提出的“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前言基本理念:理解多元文化)。为此,本论文在深刻理解多元文化教育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在我国城镇农村小学推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意义以及依托互联网在城镇中小学推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方法。

二、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解及其走进城镇中小学的意义分析

在音乐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城镇中小学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既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利用互联网手段,又暗合音乐教育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观点。当然了,互联网这种手段的使用,一方面弥补了城镇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的不足,另外一方面,其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教育。具体来说,依托互联网在我国城镇农村小学推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通过对不同音乐文化的学习,让小学生了解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文化,并从中获得民族自尊,学习尊重与忍让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而音乐又是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总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听到许多种不同的音乐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被演唱着、演奏着、欣赏着。要认识这富有表现力的音乐并分享它们,需要我们有对全世界人民的同情心和理解。西方人追求绝对音响,而东方人的追求却恰恰相反;西方主要服务于典礼以及舞会、围绕宗教音乐,而东方音乐主要服务于仪式。换句话说,在东西方音乐文化背景中存在着许多差异,有着不同的历史,并且两种音乐风格以两种分离的形式发展。我们必须要克服西方倾向的价值体系。要想克服这种倾向,我们必须从小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对音乐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所以,在小学加入多元音乐已经迫在眉睫了。

2.通过多元音乐文化的学习,可以打开学生的眼界,开阔他们的视野

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曲目大多数都是国内的传统音乐,也有少数的外国歌曲,但基本上都是德、奥、意大利及少数西欧国家的古典音乐,就连西欧的传统音乐就很少,学生接触的音乐范围太狭窄。所以,我们有责任让学生知道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除了中国和少数西欧国家的人们以外,还有许许多多东方国家的人们。

3.通过认识多元文化的音乐,培养学生的判断和辨别能力

现在很多人认为西方的古典、浪漫音乐就是好的音乐,即所谓的“高雅音乐”,除此之外的就是不好的音乐,即“通俗”音乐。一切都用西方古典音乐的标准来衡量世界各国的民族音乐。无疑这种观念是陈旧的、片面的。其实,这种观念并不足为奇。这与我国长期以来的国民音乐教育体制和占主导地位的音乐团体对人们的影响有很大关系。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这种对音乐片面的认识,从思想上改变其审美观和价值观,还得要从中小学做起。要让学生尽可能地多地接触除了西方古典音乐以外的世界各国的音乐,让他们自己学会聆听、思考并做出判断,什么音乐是好的音乐;什么音乐是不好的音乐。由此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4.让小学生通过对不同音乐文化的学习,了解该文化中人们的生活情形

音乐起源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生活。所以,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音乐一定是与这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世界各国的经典文章,这些文章基本上都是反映的现实生活,但仅仅从这些表面的文字去理解他们的生活还是不够深入,我认为,如果把这些文字与他们的音乐联系起来,就会理解得更加透彻。例如,美国的孩子是伴着爵士和摇滚长大的;西欧的孩子是伴随着莫扎特和贝多芬长大的,蒙古族的孩子是伴随着悠扬的长调长大的。

5.通过演唱、欣赏、演奏以及对于活动的参与开拓学生对不同音乐文化的美感体验

在教授世界民族音乐时,一方面,可以通过理论的讲解进行传授;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聆听、学生亲自参与实践等方法进行。在学生亲自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灵都能融入到音乐中去,去感受异国文化所带来的音乐情趣,用心体会世界上每个角落的美丽风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富有民族特色的乐器,而每一种乐器都是这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例如,组成越南巴厘岛甘美兰音乐的各种打击乐器;印度的西塔尔琴、维拉琴;日本的尺八;新疆的冬不拉;蒙古族的马头琴;等等。这些乐器都具有各种不同的音色,我们要让学生尽可能地多听这些民族的音乐,训练他们的耳朵,培养良好的听辩能力。

三、依托互联网在城镇中小学推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方法探讨

以笔者工作的重庆开县为例,学校设置了电脑室,小学生在学校可以接触网络。当然,在城镇内也有多家网吧,大部分家庭都有电话线,有计算机的家庭也不在少数。为了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多元文化教育,音乐教师需要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世界音乐曲目资料库。教师要首先通过网络获取世界音乐的资料,形成适合小学不同阶段的曲目体系,针对不同学生提供相对应的网络资料。

2.将网络资源充分结合实际课堂教学。完善小学音乐教师备课素材、音乐教学图片资料、CAI课件、教材歌曲MTV、视频素材、音乐教具、音乐新教材资料库等。

例如,音乐教师在线网就公布了《小学音乐教材歌曲CAI课件》,包含教材歌曲43首,分五大主题制作:看画创作情境、实况演唱赏析、歌谱趣味学习、歌词精辟分析、为你卡拉OK。还有更多的栏目供不同教师参考。

3.作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搜索整理代表不同民族的音乐网站,以作为教育素材,然后让学生自己上网查阅,了解学习。作为学生,要预习和复习重要考核内容。

4.建议学校设立自己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网站。在网页制作方面,应偏重于有利于激发学生趣味操作的内容,避免死板的文字和音乐,实现网站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四、结语

无论是音乐教学还是其它科目的教学,我国在中小学阶段对于网络的运用总地来说还是比较少的,尤其是让学生自己独自去操作的方式有利有弊。现阶段,我国城镇中小学的硬件设备还不完善。目前,我们只能把网络教学作为日常教学的辅助手段加以运用。笔者在此希望音乐教师们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需要,适当调整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而使网络这一现代化的工具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淑珍.音乐新课程标准与学科素质培养[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2]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3]中国音乐杂志社.文系琴韵――第三、四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4]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魏煌.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J].音乐研究,2002,(1).

[6]管建华.音乐的跨文化研究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3,(1).

[7]张谦.从“一元论”到“多元论”――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发展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中国音乐教育,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