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过度包装的看法和建议范文

对过度包装的看法和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过度包装的看法和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过度包装的看法和建议

第1篇:对过度包装的看法和建议范文

寻找中国式符号的背后

奥运礼仪服装之争

4月5日,―份名为“复兴华夏礼仪服饰,展现五千年的辉煌――北京奥运会服饰礼仪倡议书”的帖子,在数十家网站发表。倡议书上有近70位学者签名,他们联名建议采用我国传统的服饰礼仪――“深衣”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礼仪服饰。

活动的第一发起者,河北明德学堂堂长傅路江一直认为北京奥运是一个推广汉服的绝好契机,所以当奥组委征集奥运服饰方案的时候,他就在网上发表了《奥运会应该有我们的声音与符号》一文,短短几个月里就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与支持,经过讨论与策划,最终推出了这份倡议书,同时将具体设计方案提交北京奥组委。

至于为何要选择“深衣”,傅路江介绍说,“深衣”是历史悠久的民族服饰,“创始于黄帝轩辕氏时代,是中华民族服饰中最主要的一种”,因此是能够代表华夏民族整体形象的朋饰。

在该倡议书签名的学者中,有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的数十位教授、博士、硕士,也有一些民间机构的文化界人士。

倡议书中提议:第一、把“深衣”作为华夏民族“礼服”。倡议开幕式、闭幕式上的中国运动员、礼仪服务人员穿“深衣”出场,或在开幕式上排“深衣”方阵。第二,在汉族同胞与其他55个民族同时出场时,倡议汉族同胞穿汉服。第三,在见面时,倡议采用中国传统礼仪中的拱手作揖。

这份“汉服倡议书”公布后,立刻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网友表示,将汉服“深衣”作为奥运礼服体现了东方文明的一致性和华夏民族当年的精神影响力。也有网友认为中国是多民族国家,用单一的汉服代表中国不合适。一名网友发帖称,发扬传统,重在“内核”,传统服装只是传统文化的“皮层”,我们所需要的是能够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精神。……

期间,作家余秋雨在博客上发表了有关汉服问题的文章,他认为如果年轻人接受所谓“汉服”,“就进入了恐怖时代。”对此,汉服倡议书的执笔者赵宗来表示,“接受深衣作为华夏民族的国服,就像国歌不能随便演奏一样,是在郑重其事的场合才应该穿,并不影响我们平时的服饰。在重要活动时,穿上民族服装,是对自己民族的认同,体现出来的是民族的自尊自信。至于平时穿什么,是大家自己的选择。”针对余秋雨所说的“有文人玩弄这种口号式的激进理念,诱骗无知民众的爱国情绪,开历史的倒车,剥夺民众自由”,赵宗来也不赞同,他举例说现在推广“现代汉语”、“普通话”,并没有因此而消灭各地方言,也没有消灭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08奥运礼仪服装之争已告一段落。有报道称,北京官方首度表态不会用汉服,但肯定会适当糅合民族元素。这或许也算是―个各方都勉强能够接受的折中方案。

关于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据《新周刊》介绍,每年春节都会火一部电视剧――去年是《武林外传》,今年则是《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这部长达52集、无任何大牌明星出演、讲述陈年旧事、大打纯情牌的长篇电视连续剧并没像以往走红的电视剧一样,在几个大台的黄金时段里出现,而是以网络下载与盗版光碟的方式传播,并获得60、70年代人,甚至80后人的狂热追捧。―个自称“BTV的狗仔”的80后网友这样描述自己的疯狂:“最近连着几天不看电视,不看黄网,不写字,一气看完”。并称之为“足以影响一生的电视剧”。

该刊的执行总编封新城也说:我在春节时连着三天把《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看完了。

其实,这部电视剧早在去年夏季就流行起来了,但不是在电视台,而是在音像市场里的光盘,叫卖则打着”《血色浪漫》(续)”的旗号。

电视剧一开始,主角方言的话外音:“今天之所以区别于昨天,恰恰是因为昨天的感受依然在我们心中。在我们生命的每个角落,都会有―个被加工好了的故事。不管结局是福是祸,也不管它是美丽还是悲伤,岁月的洗礼总能给我们留下淡淡的回忆。这或许就是生命值得延续的魅力。”

在结尾,他说:“我们浪费掉了太多的青春,那是一段如此自以为是又如此狼狈不堪的青春岁月。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朝气,也有颓废:有甜蜜,也有荒唐;有自信,也有迷茫。我们敏感,我们偏执,我们顽固到底地故作坚强;我们轻易地伤害别人,也轻易地被别人所伤:我们追逐于颓废的快乐,陶醉于寂寞的美丽;我们坚信自己与众不同,坚信世界会因我而改变……”

方言们是谁?他们是一批军队大院里长大的孩子,出身良好而自命不凡,成长于也受挫于市场经济浪潮,他们在革命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培育下长大,自诩为思想的婴儿,做好了充当革命炮灰的准备,却先在消费主义社会败下阵来。

封新城与该剧编剧兼导演叶京有这样的对话:

“你是不是因为到年龄了,所以这时候想说点什么,想回顾过去?”

“有这个原因。但是还是因为刚才说的,现在的现实社会,信仰轰然倒塌。超女都能成为全民偶像。我是真的反感超女,我觉得这个社会还是应该讲一些价值观和信仰,否则就别老说什么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

“现在这个市场经济时代,旧的东西在不断瓦解,但是新的还没有建立起来。”

“对,确实是这样,每一代人都应该有自己应尽的责任,就是把自己的经历整理出来,温故知新。我的人生观是悲观的,不光中国,我觉得这个星球都是这样,人活着也不容易的,能干点自己想干的事情更不容易,挺悲凉的。”

封新城有一个疑问:我们杂志社有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这3拨人者陬}这部电视剧感兴趣。我很想知道为什么80年代生人也对它感兴趣,这里面有什么东西把各个年代的人和这部戏联系起来了?而该周刊自己就有一个回答:回忆那些曾经经历过的日子,即使是痛楚,经过今日的蜕化演绎,不仅没有痛楚,更有一种奇特的欣快。而这种令人陶醉与充满诗意的感性体验,正好迎合了当前中国社会―部分人那种彷徨无所依傍、只好钻到怀旧的温柔套子里的集体精神饥渴。

怀旧,找回自己与找不着自己

奥运会着装之争与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的走红,在时间上可以说是前后脚。

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呢?

关于汉服,反对者事实上认为这代表狭隘的民族主义、形式主义,文化排他主义。例如,有人说“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绝非’衣冠’之形式、传统之‘表皮’。今日中国要确立文化自觉,首先要避免文化传承的盲目性,树立从本民族的文化实际思考未来的宏观意识、现代意识,择大而立而不是纠缠于细枝末叶,勇于创新而不能一味食古不化”。

但,不论怎么说,这场辩论从―个侧面也折射出有着悠悠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符号的匮乏。穿不穿汉服,姑且不论。我们

感兴趣的是,这个倡仪事件背后蕴含的某种意象,某种况味。倡仪者赵宗来自己也说了,这个倡仪如果不被接受也没关系,最重要的是让国人对测报或者说国服有―个认识、有一种感觉。

“提倡汉服的活动是中国青年人的一种民族文化的自觉,是对过度洋化和盲目追赶西方时尚倾向的一种文化的反拨。在寻找汉服,寻找中国式符号的努力背后,是年轻人寻找失落的自我和身份的渴望。”这是上海复旦大学历史教授顾晓鸣的观点。他说的在理。

而《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的电视剧走红,“正好迎合了当前中国社会一部分人那种彷徨无所依傍、只好躲到怀旧的温柔套子里的集体精神饥渴。”这或许就是它们之间的联系,一种社会的联系,一种思想的联系。

同是怀旧,一种要找回自己,一种找不着自己。

《北京娱乐信报》今年3月初有一报道:京城16岁少年偷驾老爸大奔撞死40岁山东民工,事后逃逸不忘借酒压惊。车撞人时飞快,被撞人自行车都被撞碎。此少年据说8岁学开车,只是从未学过“责任”二字。观其表,典型的“花儿乐队”扮相,日版动漫派头。

我要的全球化 沈

对象:

Jessica22岁,任北京某大公司项目经理两年,曾在香港留学,由于工作关系常在世界各地出差。有过3个外籍男友,最爱麦当娜和罗宾威廉姆斯。

远观:

Jessica大老远走过来,风风火火,看得出她是个特别自信的人。混搭式的服装风格,全身上下都是在国外的设计师专卖店淘得。特大的挎包,装下了她的戴尔笔记本电脑、商务通、数码相机(她说自己天天拿着相机),皮制的钱包来自意大利,最多的时候装过五种货币。穿着特尖头的高跟皮鞋,戴着香奈儿墨镜,街上的人几乎都在注意着,Jessica。

近看:

Jesssica 完全不像22岁。衣着上显得特别成熟。Jessica笑得非常大声,开怀十足,跟我聊天的时候,眉眼飞扬,言辞强烈,让人完全不用怀疑她的80年代后的身份识别。

口述:

我特别害怕在一些国际场合见到中国人穿着大红大艳的民族服装,真的很扎眼,让人觉得不舒服,一下子把自己跟其他穿着正统晚装的人划分开了。本来派对、酒会、沙龙之类的东西就是西方人的,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孤立开,不跟其他人融为一体呢?我真的非常喜欢大家都穿着非常别致的西式晚装,很随意地聊天,不要把自己当作一个古老文明古国的出土文物,弄得古香古色的。

我还是非常注重平时的衣着选择,因为那是个人修养和品味的象征。但是,说实话,我们中国真的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服装品牌让我能够坚决拥护。我是绝对不会随便上街在小店里买件几十块人民币的没有任何设计师特色的衣服回来穿的,衣服是有灵魂的,能让我发光。我偏爱国外一些不知名的设计师自己设计的衣服。我不是排斥中国设计师的作品,是中国的服装设计这个行业本来就缺乏有创意的人才,可能这跟我们中国人的个性有关,比较保守,一个想法出来会自己首先否定自己。有一些国内的品牌都是走大众化路线,运动服、休闲服什么的,平时穿穿可以,见人肯定不行,所以我挺失望,觉得我们只能做出来挣小钱,走低端市场的服装,但没法一鸣惊人拿出真正打动人的设计。

说到吃的问题,我在香港的时候就注意到现在我们的中餐越来越不健康,主要是摄取的盐分太多。我们每天吃的盐比国际标准高出了7倍,所以水肿的人特别多、各种病也随之而来。我以前也是吃炒菜炒面一些东西,以为咱们中餐最健康,其实里面的油、各种稀奇古怪的佐料并不都是对身体好的。而做西餐就不用像中餐这么麻烦,家里的油烟也少很多。现在即使是大年三十家人包饺子,我也会采购回家一些全麦面包和德国香肠,做成比较精致的小点心。

我现在只能去外资超市里买进口食品,而且已经习惯了吃西餐的那套。比如我早餐会吃脱脂牛奶泡麦片,或者烤全麦面包。中午自己带去公司土司和烤肠,或者培根,还有一些生菜,其实这是非常健康的组合,有蔬菜、有肉类、有谷物。晚餐如果一个人吃就比较简单,随便弄点蔬菜汤什么的,如果跟朋友聚会或者约了人谈事,就会相应选择一些环境好的法餐或者外国人开的酒吧。

我住的地方也是租的,四室一厅,就我一个人。我比较喜欢大的空间,因为那样心情会开朗许多,我现在虽然负担不了买一套四室一厅的房子,但可以租啊!我家在北京东二环,跟酒吧区、使馆区非常近,要跟朋友聚会玩乐的话,非常方便。我公司在西四环,所以每天都要花两个小时到公司,下班再花两个小时回家。我觉得工作跟生活应该分开,我可不想每天一出办公楼,对面就是我家,那多烦!我每周大概会去酒吧夜店3、4次,有时候每天去,还赶场。倒不是因为特别喜欢喝酒,主要那里是朋友们在一起的地方,而且可以交到新的、特别的朋友。

我最享受的休息方式就是一个人出国旅游。我做学生的时候,有3次心情特别低落和烦躁的时候,然后我就分别去了新加坡、菲律宾、德国。我一个人去办签证,买机票,上网查每个地方的景点,确定自己的线路,然后就背一个背包把自己流放出去了。我目前只愿意一个人旅游,因为你一个人在国外的时候,不用跟别人搞协调,而且当地人都会对你非常照顾,其他国家的背包客也会成为你暂时的伙伴,坐在路边休息的时候,都能跟当地人聊天,这样才能真正的了解那个国家。此外,出国旅游可以最充分地用到英文。我特别喜欢讲英文,跟中国的朋友聊天都会强迫别人跟我讲英语。在香港上学的时候,见到无论哪个国家的老师,都是开口不会说中文的,所以直到结束学业一些教授都以为我是加拿大华人。

你问我是否爱国,当然我是爱的……

一衣一情结

木 楠

走出商场时,ZQ俨然一副标准模范男友的形象:右手淹没在五颜六色的包装袋里,左手紧紧地牵着我,一脸幸福。在停车场的过道,一位穿着剪裁严谨却尽显婀娜身材的旗袍的女人和我们擦肩而过。 “小楠,咱也算百变女郎了,可我从没见过你穿旗袍的样子呢。”“想看吗?我好像还真有一条,只是一直都没初会穿,不知道放哪了。”ZQ说话的时候,我还在回头追着旗袍女人的背影,使劲儿回忆着自己那条类似的旗袍给压在哪个箱子底儿了。

我和ZQ都在外企里工作,他是准时的朝九晚五,而我却极少有不加班的时候,两个人住得很远,每次难得的约会都是匆匆忙忙,除周末我会换上舒适随意的休闲服,大多数时间我都是下班后一身正装出现在他面前。尽管ZQ屡次抗议,要我穿得女人一些,还开玩笑地说,每次看到穿着职业装的我都想上前握手,不过这也都是为了节约时间的无奈。至于旗袍,我穿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即便《花样年华》之后,旗袍在式样上再怎么改良,我还是固执的认为这种民族服装穿在身上,整个人就会自然而然变得庄重,举手投足都沾染了文化气。周末逛街若是穿着旗袍,恐怕轻松的心情都会受影响,更何况我是在外企,工作日穿件旗袍去上班,穿梭在西装笔挺的外国老板中间,还不一下子就被认出来。男友说我这是“穿衣洁癖”,可我仍旧保留自己的看法,不过我答应,一定会让他看到我穿旗袍

的样子。

我在外企里工作3年了,3年的时间使我从―个懵懂的大学毕业生慢慢变成了从容果断的职业女性。可是每当看到新来到公司里实习或工作大学生,我还是会想起自己初来乍到时的经历。

第一次参加面试的时候我对那些被热烈讨论的面试穿衣经很是不以为意,穿着牛仔裤T恤衫就去了。等候的会议室里,我惊讶地发现原本同龄的女生们仿佛一夜之间变得成熟了,深色高跟鞋,平整的衬衣、西裤,有些人甚至穿上了我从未买过的套裙。坐在一旁的我顿时显得跟整个环境很不协调,硬朗的办公家具、不苟言笑的人力部职员、西装革履的应聘对手和一个牛仔裤、T恤衫的我。看着身边正襟危坐的人们,我却怎么也紧张不起来,在会议室的一角欣赏着头天新买的运动鞋。

15分钟左右的谈话很快结束,在我自认为一切顺利的时候,负责面试的主管微笑着对我说:“你的表现很不错,如果我们有机会再见面,希望你的着装能正式一些。”当时我似乎还说了些外表并不能代表内在的话,直到我确定我最终失去了再次面试资格的时候我才不得不承认,穿衣经并非毫无用处。

吸取了第一次的失败教训,我规规矩矩地买了一套对学生身份的我来说价格很不菲的暗色套裙,再面试的时候就别别扭扭地穿上它,心想着这次不会出错了吧。负责面试的人力资源部经理是位年轻的女士,她走进房间的时候真是让人惊艳。米色的长裤配黑色的雪纺衫,非常简洁的搭配,干练又不失温柔,知性中透着幽雅。再看看自己这身根本不适合我身份年龄的衣服,我好像忽然明白了职业装的含义。

3年后的我已早熟谙职场穿衣之道。浅蓝色的条纹衬衫会增加中性化的力量感,使我在重要的商务谈判中充满信心;线条简洁、色彩明快的套装呈现清爽干练的形象,帮我更高效地完成工作;暖色的连衣长裙幽雅舒适而不随便,给紧张的工作配上美好的心情……每天早上穿上昨晚精心搭配的衣服,看着镜中充满职业气息的自己,想象着即将展开的新一天我又将迎来什么样的机会和挑战,微笑着对自己说:加油吧!

说到挑战,公司每年年终的盛大的冷餐会就是挑战中既严峻又微妙的一个。在这全公司的人都盛装出席的宴会上以何种装扮示人,是一个即使从年初就开始考虑也不为过的问题。虽然说着流利的英语,熟悉西方的礼节,但要在这西式的宴会上表现幽雅得体并非易事。

我的衣柜里有5件晚宴装,最美的是那件缀着华美流苏的黑色小礼服,我只在第一次参加公司晚宴的时候穿过。虽然被它丝滑的面料包裹着的感觉奇妙而惬意,虽然穿着它的我有过短暂的置身星光大道的幻觉,虽然总裁夫人曾隔着香槟酒杯夸赞它使我的肩膀看起来很美,可是那之后我再也没有机会穿上它,它太隆重了。穿上晚装的我应该是高贵而美丽的吧,也应该是有着悄然的距离感的吧,因为连我都有些感觉不到自己的心了。我想,这就是我始终最爱休闲装扮的原因吧,放松的,舒适的,真实的。

下了班,回到家里,甩掉高跟鞋,洗去精致保守的妆容,换衣服去逛街和约会。非常多的时候我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牛仔裤。深色的浅色的,磨白的破洞的,挽裤脚的大口袋的……再挑一件和心情正般配的T恤,穿上它们不用挺胸收腹地走路,也不用担心哪里起了褶皱;我也喜欢各式各色的短裙,喜欢宽松的棉质休闲裤,它们让身体摆脱束缚,心情轻松自在,甚至连生活也仿佛一瞬间变得惬意而美好了。

自从路遇旗袍女郎之后,我一直惦记着ZQ说的话,想着找个机会让我的旗袍重见天日。大年初六,当我穿着大红底色的旗袍出现在ZQ家的时候,他一下子笑出了声。ZQ的母亲高兴地拉着我坐下,摸着光滑的丝绸面料说:“我年轻的时候最爱穿旗袍,现在老了身材一走样,穿上也不好看了。特别是这种丝绸旗袍,就是比现在那种棉的、化纤的有味道,这颜色也喜庆。”

晚饭过后,男友送我回家。我埋怨他一见面时对我的嘲笑,没想到他却一脸严肃地对我说那不是嘲笑,那是愿望成真后,美的。Z0还神秘地告诉我,他母亲和姑姑在厨房准备晚饭的时候,直夸我穿衣得体,懂得尊敬老人。这话我信,因为饭桌上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把微笑的目光放在我的旗袍上,似乎整间屋子都被红色笼罩,洋溢着节日的喜气。

择大而立,什么是那个“大”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穿衣戴帽,各取所好”。这话乍一听好像国人在衣着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可细考究起来,中国人其实是很讲究在什么场合穿什么样服装的。比如上至国家庆典,下至寻常百姓的婚丧嫁娶,不同仪式上的着装实际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也表现出不同的民族特性。故而在奥运会这样―个特殊而重要的场合,中国运动员及官员、工作人员穿什么服装集体亮相,这个话题能引起民间的广泛争论,甚至官方都不得不站出来就止匕话题表态,就毫不足怪。

官方已公布的方案,暂时从表面上平息了这场争论,但争论背后蕴含的一些东西,更值得人们深思。在今天这个多元化时代,民族性的元素似乎越来越湮没在所谓世界性和全球化中,当前围绕奥运着装所展开的大讨论,可看作是人们在对待民族文化自觉性这个老话题上争论的新反映,间或还体现出民族性的表现形式问题。

关于民族文化自觉性,先生曾有言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里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不是指民族文化上的互相混同,而是希望建立―个在民族文化自觉性上的多元共处。――世界上,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权。虽然各民族在发展中有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其他民族优秀传统与特点的一面,但不可能抹煞本民族的特性在其中的作用,而目正是各民族按照自己特点的发展才形成了整个世界的发展。各民族在发展中表现出来的竞争,则是推动人类进步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

具体到民族性的体现形式,主要有语言、服装、饮食、民俗、文化等,这也是认同自己民族的一些重要符号。北京奥运会这么重要的机会,我们应该也必须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民族文化。而服装,作为民族文化与风采的载体,应该也必须在世人面前得以充分的展示。试想,像我们这样―个有几千年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如果在本国举办的奥运会上没有代表性服装,是不是倒让人觉得奇怪了、不对劲儿了?

许多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都利用这个机会显示或炫耀自己本民族的服装,把服装作为展示自己民族特性的一种重要形式。刚刚过去的多哈亚运会,开幕式上,袍子、骏马、弯刀、飞毯以及“一千零一夜”,几乎所有重要的民族符号都以强化或夸耀的形式出现了,给世界极深的震撼,让我们更具象地了解了那个民族,并激发出进一步了解与认识那个民族的浓浓兴趣。可以想见,阿拉伯人也由此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升华了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

应该看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交流几乎是前所未有的,再加上历史的一些原因,眼下在民族认同上甚至国家认同上有弱化趋势,如出现有的人只说自己是上海人的现象,成为一个骨子里丢失了家国情怀的人。

在民族认知乃至自我认知上的这种不自信,很可能是源于一时的短视或功利,没有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自己的民族文化。给文化自觉提出了一个坐标,以时间为纵轴,以空间为横轴。任何民族文化都可以在此坐标上找到自己的定位。我们的民族在这个时空坐标上的位置应该是优秀的甚至是卓越的。在民族文化认知或自我认知上自卑的人们,往往只把眼球聚焦到了当下,聚焦到那些在特定时空下的贫困、落后上了,所以失望,所以绝望,所以不愿意正视,所以抬不起原本应该高昂的头颅,所以躲避……

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恰恰是满足了当下正失望、郁闷着的人们的这种心理需求。这部剧,有意或者无意,从纷繁的世俗生活中撩开了一道缝隙,让彷徨无措的人们躲了进去。这缝隙便是50、60后―代人已逝的青春,因为特定的年代特殊的群体,他们的青春不设防,所以看上去很美。两相对比,也越发反衬了当下的诸多不美。物质崇拜、责任感缺失、性观念开放,功利二字侵着我们最初的纯真……失去了更知道珍惜,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发小聚、插友聚、同学聚很盛行的原因,那时的友谊是一种无利害的联合,人们从中获得了很多不能被换算为功利关系的体验。

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需要附着在具体的物质形式上,并以之为依托。民族化的服装,也许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部分中国人文化认同感上的空寂或失落,但它的行之于道和昭然于世,总比只坐在那里空谈,唱着“今日中国要确立文化自觉,首先要避免文化传承的盲目性,树立从本民族的文化实际思考未来的宏观意识、现代意识,‘择大而立’而不是纠缠于细枝末叶”一类高调要来得直接和纯粹,更具有现实意义。 ”择大而立”当然没错,但是没有“小”哪来的“大”,没有个别哪来―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