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能源开发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全省能源建设成绩斐然
:近年来,贵州能源建设项目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如何看待能源行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张应伟: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能源行业坚持以主基调、主战略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保增长的各项措施,重点加强电源项目、大型煤矿项目和新能源项目建设,完善电网结构,全省能源生产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能源保障。
能源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贵州省大力实施“西电东送”工程,能源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从2005年起,以电力和煤炭为主的能源工业跃为全省第一支柱产业。
:能源行业的迅速发展,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应伟:电力方面。目前,贵州电网已实现各市州500千伏电网全覆盖,形成环网结构为中心的220千伏坚强地区骨干网架;220千伏电网县域覆盖率从36%提高到67%;农村电网改造率从57%提高到98%,在西部地区较早实现电网覆盖范围内“户户通电”;形成“五交两直”通道与南方主网并联运行,黔电送粤能力达到950万千瓦以上,加上外送周边省区,外送能力已超过1000万千瓦。2002年以来,“西电东送” 累计送电近3000亿千瓦时。如今,贵州日送出电量已占到广东的12%左右,成为泛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加油站”。
煤炭方面。近年来,贵州煤炭工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煤矿平均单井能力从2005年的4.7万吨提高到现在的19.9万吨。2005年至2012年,原煤产量从 1.062亿吨增加到1.81亿吨,增幅为70.43%;销售量从1.04亿吨增长到1.7亿吨,增幅为63.46%。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2011年贵州省首台风力发电机组正式发电并网运行,从而结束了贵州省无风力发电的历史,同时,也拉开了贵州省新能源开发建设的大幕。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新能源装机达120.73万千瓦,同比增长82.12%;发电量92506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53.39%。
建设全国重要能源基地
:去年初《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发2号文件)将贵州定位为全国重要能源基地,贵州能源发展有哪些优势?
张应伟:首先是资源优势。贵州省能源资源丰富,具有水火互补的能源发展优势。全省埋深2000米以浅煤炭资源量2419亿吨、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1948万千瓦,分别居全国第五位、第六位;经过进一步精查,目前已确定全省风电开发建设装机规模约900万千瓦。煤层气资源总量和页岩气地质资源潜力,更分别以3.15万亿立方米和10.5万亿立方米的量位居全国第二和第四位。
其次是政策优势。国发2号文件明确指出:贵州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要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的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等一体化资源深加工基地 。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五大国家综合能源基地,而能源资源富集的贵州,在能源重心西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去年5月,在贵阳召开的西南能源基地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会上,国家能源局明确将在项目建设规划和布局中给与贵州倾斜。
再次是环境优势。贵州省工业化程度低,环境容量大,全省还将按照省政府与环保部签订的《贵州省“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要求,将大力通过降低煤耗,燃用含硫率低的煤,提高脱硫脱硝效率的硬措施,是完全能够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可以说,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贵州省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贵州省有了明显的能源优势,如何将这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张应伟:针对贵州省未来发展和西电东送需求,要做大做强能源产业,将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建设大型煤炭基地为主线,加快大中型现代化煤矿建设,建成一批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的安全高效矿井。
二是重点培育、发展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通过兼并重组,充分利用大型煤炭企业在管理、技术、资金和人才等方面优势,逐步形成以大型煤炭企业为主的办矿体制,提高煤矿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煤炭整体开发水平。“十二五”全省力争建成1个年产5000万吨,2个年产300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煤炭企业集团控制在200个以内。
三是加强“西电东送”火电基地电源点建设,深度开发水电,稳步推进乌江和南北盘江、红水河等重点流域梯级水电站开发,积极推进龙滩二期工程论证。
四是积极开发新能源,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力争到2015 年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左右。
新能源建设风生水起
:目前贵州省风电开发建设速度较快,全省新能源开发建设情况如何?
张应伟:2011年4月19日,贵州省首台风力发电机组正式发电并网运行,从而结束了贵州省无风力发电的历史。同时也拉开了贵州省新能源开发建设的大幕。
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新能源装机达120.73万千瓦,同比增长82.12%;发电量92506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53.39%。
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新能源项目建设进展是:共有风电项目149个,总装机727万千瓦。其中,建成并网发电项目20个,装机容量96.46万千瓦;核准在建项目20个,装机将100万千瓦。完成可研评审项目31个,装机152万千瓦;正在开展高塔测风78个,装机378.54万千瓦。预计年内建设风电项目18个,装机88万千瓦。
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27个,总装机81万千瓦。其中,已建成1个项目,装机3万千瓦,4个项目基本建成,装机12万千瓦,5个项目核准在建,装机15万千瓦,17个项目开展前期工作。预计年底4个项目建成并网发电。
在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方面,6个重点煤化工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上半年全省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量82735万立方,利用量18803万立方,利用率22.73%;发电装机24.27万千瓦,同比增长31.33%,发电量33800万千瓦时,同比增长20.57%。
今年上半年,全省新能源及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完成投资45.78亿元,同比增长12.51%。应该说,贵州省新能源开发建设已经是风生水起。
:针对贵州省新能源开发建设,有哪些具体规划?
张应伟:贵州省“十二五”期间新能源发展的目标是:风电装机确保达到450万千瓦,力争达到600万千瓦,其中分散式风电装机规模达到50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2万千瓦;完成铀矿勘查并达到开发程度,完成核电站选址规划,力争进入国家核电发展规划;建设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45万千瓦;建成垃圾风电项目6万千瓦。
去年4月,省政府批复同意了《贵州省新能源“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共277个项目,预计总投资2464.4亿元。
此外,我们还组织完成了《贵州省风能资源开发规划》、《贵州省农林生物质发电规划》、《贵州省生物质气化—合成油发展规划》和《贵州省分散式接入风电开发方案》等。
:贵州省新能源开发建设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
张应伟:目前贵州省新能源开发利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是部分新能源项目的建设,需要当地政府在土地规划及征用、交通运输、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项目落地、加快建设、正常投运创造良好条件。
二是风电项目送出线路工程建设滞后,影响风电项目顺利建设和项目建成后发电送出。
要解决以上问题,省能源局将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是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认真做好服务工作,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土地规划及征用、交通运输、环评、水保等方面的问题,为项目正常投运打下基础。
其次是加强与贵州电网公司协调,采取特事特办等方式,加大风电项目送出路线建设力度,为贵州省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上午好!
在这春意盎然、绿满神州的美好时节,我们非常荣幸地与各位领导、嘉宾相聚在北京*中心大酒店。刚才,*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先生在致辞中向各位嘉宾简要介绍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极具竞争力的投资环境,下面,我就*的*港和新能源开况向各位领导和嘉宾作详细介绍。
一、已经通航并趁势加快建设的“*深水大港”——*港,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港位于*省*市*县海岸线外13公里,距长江入海口60海里,是长江口北翼最重要的深水海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被发现,到2008年10月28日初步通航,*港开发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上海组合港的重要一翼,作为*出江入海的重要支撑,作为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平台,作为推动长江南北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节点,*港开发建设不仅战略意义巨大,而且投资商机无限。
(一)良好的港口条件,为投资者成功兴业奠定了基础
*港特点明显,有着诸多优势条件:
从自然条件来讲,*港的建港自然条件与河北省的曹妃甸港基本相近,都是淤泥质海岸,也同样是离岸式海港,港口的等级规模、岸线使用条件也是同等的。
从港口等级来讲,*港主航道是三万年前古长江的入海通道,平均水深达长期稳定在-17米以上,不需疏浚就可通行10万吨级的巨轮,稍加疏浚可具备30万吨级航道条件,是长三角北翼、也是整个*从连云港到长江口近千公里海岸线上不可多得的可建10~30万吨级深水海港的理想港址。
从区域位置来讲,*港与上海洋山港同处长江入海口的两侧,与洋山港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是上海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苏通大桥的建成通车,*港“三靠”的区位优势更为彰显:一是靠上海,已融入上海一个半小时经济圈;二是靠长江,是真正意义上的江海联动;三靠市场,腹地处于长三角经济圈,是中国最成熟的市场之一。
从资源优势来讲,*港区域拥有大面积的滩涂可低成本围垦成陆,临港工业土地资源丰富。*港规划建设两条通江运河和一个平原水库,为港区发展重化工业提供充沛的淡水资源。*港海域面积大,环保空间优势明显,适宜建设大型石化产业基地。*港规划建设的lng电厂、近海风力发电、潮汐发电、生物质发电、太阳能发电等一批新能源项目,为*港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保障。*教育基础雄厚,高考成绩连续15年保持*省第一,现有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继续教育学校近30所,每年可为地方提供技工万人以上。*民风纯朴,社会和谐,是全国万人发案率最低的地区,也是*省社会治安安全县,来港兴业有着可靠的安全保障。总之,*港良好的建港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决定了*港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二)清晰的规划定位,为投资者成功兴业指明了方向
*港产业定位已经明确,根据国家交通部、*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港区总体规划》和中咨公司的研究成果,*港的总体目标定位是:世界级亿吨深水大港、*出江入海的大通道、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最具竞争力的组合港。
在岸线利用规划上,根据“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规划思路,规划建设两条航道、两个人工岛、两条岛陆通道、三条岸线。两条航道分别是蓝沙洋南航道和蓝沙洋北航道。两个人工岛:一是太阳岛,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以油、气、大宗干散货为主体;二是金牛岛,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以修造船和集装箱为主体。岸线总长度17.5公里。规划万吨级以上泊位62个,其中10-20万吨级泊位8个,30万吨级泊位2个。
在临港产业规划上,重点发展以能源、石化、冶金和现代物流为一体的“3+1”产业格局,力争用10至20年的时间,努力把*港打造成*沿海重要的冶金基地、全国绿色能源基地、国际水准的现代化石化基地和长三角重要的物流中心。
在集疏运规划上,一是疏港铁路:目前正在建设的海洋铁路为新长铁路海安编组站至*港专线段,建成后北可接陇海线,南可经沪宁线、沪杭线、浙赣线进入中国铁路网。二是高速公路:规划建设两条高速公路,一条是扬启高速公路经*港由沪崇苏通道接上海浦东。另一条是锡通高速由无锡经苏通大桥跨江连接*延伸至*港。三是内河航道:规划建设三级和五级两条航道各一条,直通长江。
在港城发展规划上,围绕“一城两翼”的空间格局,全面加快以县城为主体,*港新城区(规划用地17平方公里),和小*新城区为两翼的港城建设步伐,配套建设现代物流园区、行政管理中心、商贸商务中心、配套生活社区,力争通过20年左右的发展,建成50万人左右的新型中等海港城市。
(三)显著的开发成效,为投资者成功兴业提供了平台
近年来,在国家、省、市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乘*新一轮沿海开发和*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东风,以“规划审批、工程建设、招商引资”为抓手,*港开发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突破。目前,*港区总体规划获得交通部和省政府联合批准,省委省政府专题出台了扶持*港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港区域环评获得省环保厅批准,12.6公里的陆岛跨海通道—黄海大桥、1.44平方公里的太阳岛、万吨级的重件码头、蓝沙洋南航道已基本建成,并于2008年10月28日实现初步通航。10平方公里的临港工业区“三通一平”已配套到位,连接陆岛的管线桥工程获得核准并开工建设。港口新城建设快速推进,启动区道路工程已实现简易通车,综合商务大厦主体工程已经封顶。连接县城的*大道已建成通车,*运河、海洋铁路等集疏运工程快速推进。中石油*lng接收站项目储气罐基础已完工,10万吨级专用码头已开工建设。新加坡金鹰投资的差别化纤维、新加坡凯发集团投资的污水处理、华能国际投资的能源基地、国司投资的煤电一体化等项目也取得重大进展,正在加快落户之中。总的来说,*港开发建设正呈现快速推进的良好态势,*港的影响力和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
(四)众多的开发领域,为投资者成功兴业创造了机会
*港正步入一个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新阶段,目前可投资的推荐项目有四大类:第一类:基础工程项目。一是金牛岛整体开发工程。功能定位以修造船和集装箱为主体。建设规模初步拟定为一期10km2、二期15km2。项目总投资约40亿元人民币。二是30万吨原油码头。在太阳岛北侧拟建30万吨级泊位,南侧建设10万吨级泊位。项目总投资约7.5亿元人民币。三是5万吨级成品油和液体化学品码头。设计年吞吐量为260万吨。项目总投资约5.9亿元人民币。
第二类:园区开发项目。一是*港散货物流园和液体物流园。规划建设2.2平方公里散货物流园和1.8平方公里液体物流园区。二是5-10平方公里产业园。采用“区中园”的形式进行产业园成片开发。
第三类:产业发展项目。一是冷能利用项目。主要利用lng冷能发展空气分离项目为周边的化工园区提供液氮、液氧等原料;利用港口码头物流及lng冷能发展低温粉碎废旧轮胎项目及相关产业;利用lng冷能建设大型冷冻、冷藏库,发展粮食、水果以及农副产品仓储物流以及下游加工产业。二是幕墙材料项目。规划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幕墙材料进出口仓储区、幕墙材料荒料保税区、幕墙国际石材园区、幕墙金属材料园区等。三是木材加工项目。项目集木材接卸、中转、仓储、加工、制品配送于一体,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人民币。四是石化基地项目。主要建设大型现代化石油化工综合基地、氯碱生产基地、原油进口中转基地和原油储备基地,主要招商项目有年产30万吨的vcm项目、年产20万吨的醋酸乙烯项目、年产20万吨的eva项目、年产50万吨的苯乙烯项目等。
第四类:新城开发项目。主要项目有:港城五星酒店项目、商业街开发、旅游度假村及居住区项目等。
二、享有“绿色能源之都”美誉的江海*,新能源开发潜力巨大
*拥有充足的风力、生物质、潮汐等能源资源,发展新能源产业条件优越,前期基础工作扎实,开发前景广阔,是国家首批“绿色能源创建县”。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正全力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力争早日建成“华夏绿色能源第一县”。
(一)新能源开发规划
瞄准世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沿,我县编制了全县新能源产业规划,以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风力发电产业、秸秆发电产业、生物质燃料产业、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太阳能发电示范产业、潮汐发电产业以及风能制氢、海水综合养殖和新能源观光为一体的新能源产业集群,规划至2015年绿色能源装机规模达到300万千瓦,年发电能力达到46亿千瓦时,建成“百万千瓦风电县”;率先建成年产20万吨规模以上的生物柴油项目,着力打造具备国际水准的“绿色能源之都”和具有示范价值的中国新能源产业集群代表。在做好新能源产业规划的同时,重点对风电产业和风电产业园进行了详细规划。
在风电产业规划上,*沿海及海上风电规划装机容量超过400万千瓦。*将以大规模近海风电场开发为起点,构建一个包括风机制造、风力发电、与风电相关的制造产业在内的大风电产业体系。其中,潮间带风电场总规划面积为280平方公里,风电场总装机容量为100万千瓦。近海风电场规划为2个区,总面积为940平方公里,总装机容量250万千瓦。其中i区规划面积为250平方公里,装机容量为80万千瓦;ii区规划面积为690平方公里,装机容量为170万千瓦。
在风电产业园规划上,规划建设3000亩的风电科技产业园,重点引进兆瓦级风机总装厂及配套设备制造等风电设备制造项目,最终建设成为集风电设备研发、制造与风电试验场为一体的全国最大的风电设备科技产业基地。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
目前,*新能源产业已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批新能源项目已成功落户投产,国电龙源集团、华能集团、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北京华睿集团、*国信集团等一批大型电力能源企业已落户*,已建成投产的风力发电规模达25万千瓦,共装机150台套;在建风电场规模达17万千瓦,共装机114台套;*秸秆发电项目2006年动工建设,2008年6月正式通过验收,成功并网发电。强生集团引进的非晶硅太阳能薄膜电池项目,首条25兆瓦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线已于2008年3月转入批量生产,该生产线创下了单线产能、电池转换效率、设备投入与产出比例、批量化生产投产时间四项中国第一。二期投入的两条单体33兆瓦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线,于今年4月底正式投入生产,年内可形成90兆瓦以上的生产能力,预计三年之内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能力将进入世界前5强。
(三)新能源合作项目
目前,最适合在我县投资的新能源项目主要有以下五类:一是风电设备制造项目。依托风电科技产业园,着力引进总装厂,实行风机设备就地配套,引进风机塔筒厂、风叶厂、电机及控制系统、总装厂及其他修配套服务等项目。二是近海及潮间带风电场项目。规划海上风电场总装机容量约为250万千瓦;潮间带装机容量约为100万千瓦。三是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该项目建设规模为5兆瓦电站,预计投资1.5亿元人民币,投资回收期约5年。四是生物柴油项目。*发展生物柴油项目的条件得天独厚,项目总投资约6000万元,投资回收期约2—3年。五是沼气电站项目。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业是*的传统产业,可大力发展生物沼气综合开发利用项目。
三、素有富商亲商安商优良传统的魅力*,倾情打造“政策洼地”、“服务高地”和“投资福地”
*是我国最早的沿海对外开放的县份,招商引资基础条件较好。近年来,在致力抓好硬环境建设的同时,倾情打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为了吸引更多的客商投资*港和*新能源项目,*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特别是涉港项目,均享受省级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和“绿色通道”服务。
对投资规模、投资强度和社会贡献率特大的项目,我们将以个案方式给予更多的优惠。
另外,在*港经济开发区专门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和经济环境监察中心,对所有涉港投资项目实行“一门式受理、一站式审批”,对外来项目的审批、建设实行全程式和保姆式的服务。
构筑高端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加快低碳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建设,重点抓好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甲醇、煤炭提热、煤焦油催化炼解、IGCC和二氧化碳捕捉转化项目建设。启动建设鄂尔多斯新能源产业示范区,推进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太阳能发电、顺大集团多晶硅、香港艾德光伏发电、腾飞轻型飞机制造、蒙西LED研发生产项目落地。全面构筑低碳化工产业链、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新能源发电产业链,努力形成低碳循环、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格局。全年重点工业项目建设计划完成投资46.8亿元。
转变农村牧区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城乡统筹进程。通过引进农牧业企业、成立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农牧业大户等形式,彻底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将农牧业生产要素向企业、合作组织和大户转移,大力发展公司化农牧业,集中建设有机农产品基地和沿河百万头只肉羊肉牛养殖基地。以锡尼镇、独贵塔拉镇、巴拉贡镇为重点,加快推进精品移民小区、廉租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积极构筑和发展适合转移农牧民就业的产业体系,吸纳农村牧区转移人口,完成2507平方公里生态自然恢复区10436人口转移工作。今年重点农牧业项目建设计划完成投资11.3亿元。
突出绿色舒展大气,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现代城镇。加快重点城镇建设,三年内投资99.5亿元完成锡尼镇3平方公里旧城区拆迁改造任务,今年投资20亿元,完成征拆面积100万平方米,新建120万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100万平方米。扎实推进独贵塔拉新镇区20万平方米二期住宅小区建设及学校、卫生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生态自然、舒展大气、精彩魅力、安全方便、人文厚重、幸福和谐”的宜居宜业新型城镇。今年重点城镇建设项目计划完成投资33.2亿元。
关键词:河北低碳经济低碳产业
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和世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张,化石能源、生物能源等常规能源的使用出现快速增长,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正在遭受着大自然的威胁。发展低碳经济,是全人类在发展道路上的正确选择,就如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全球的信息化一样,是大势所趋。站在世界及中国发展的实际分析,探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并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化,是河北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1 河北省的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河北省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2010 年,河北省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197.1亿元人民币,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562.8亿元、10705.7亿元、6928.6亿元,在第三产业中,社会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其他服务业发展壮大,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2010年,河北省三次产业结构地区生产总值所占比重分别为12.7:53.0:34.3。与2005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有明显的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有明显的增加,第三产业比重略有上升。总体来说,“十一五”期间,随着改革力度地不断推进,河北省经济总量迅速扩张,三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拉动了河北省经济的增长。但是,产业结构的总体水平比较低,整个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比较大,第二、第三产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2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及有利条件
《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表明,河北省属于高碳地区,位列全国后十名。二氧化碳年均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7%左右,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巨大;同时,河北省也是清洁能源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具有优越的能源资源禀赋,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资源都很丰富。在当今世界四种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中,河北省有逐步演进型和技术创新型的保定低碳城市以及技术创新型的曹妃甸生态城市两种类型。
河北省的资源禀赋状况和地理位置决定了河北省已经具备了建设低碳经济示范区的有利条件。
2.1 资源禀赋良好
河北省蕴藏着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资源。如:坝上及沿海地区风能资源丰富,张家口、承德及沧州东部太阳能资源丰富,是改善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资源基础。
河北省坝上及沿海地区风能资源丰富,适宜开发风力发电项目。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具有丰富的秸秆资源,河北省将建设大批生物质能发电项目。煤矿煤气层甲烷气的回收利用。河北太阳能资源在全国处于较丰富地带,对于开展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深具潜力。
2.2 积极探索循环经济成效显着,为低碳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保定国家高新区用10年建设了我国第一个“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基地”,有其独特的技术和经验优势,蓬勃发展的新能源产业为河北省建设低碳经济区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
曹妃甸是国家确定的循环经济示范区、科学发展示范区,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把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贯穿开发建设全过程,形成了以精品钢为龙头的钢铁循环产业链、以大型炼化为龙头的化工循环产业链、以重型装备为龙头的装备制造循环产业链。曹妃甸示范区的摸索实践,解决了困扰唐山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也将给国内重化工业发展带来启示。
3 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对策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选择,它意味着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3.1 调整产业结构,重点改造传统高碳产业
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要改变能源结构,如:发展水能、风能等不排放二氧化碳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要减少能源消耗,改变消费方式,优先发展低碳产业。各地应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和发展战略,制定低碳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本地区控制碳排放的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充分发挥应对气候变化与节能环保、新能源发展、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协同效应。
3.2 设立实践区,优先发展重点低碳示范项目
河北省走低碳经济之路,已经具有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保定市作为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启动的低碳项目首批入选的两个试点城市之一,为世界所瞩目。曹妃甸家作为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区以及具有国家批准的循环经济园区产业总体规划的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多年来坚持发展循环经济。再加上张承坝上地区的新能源开发利用,河北省确实有条件、有能力发展成为中国低碳经济的示范区。河北省政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唐山市唐山湾新城、石家庄市正定新区、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沧州市黄骅新城列为生态示范城市。
河北省虽未被国家发改委列入低碳经济试点省,但是依然应该抓住当前的大好时机,把河北省建设成国内乃至全球的低碳经济发展的典范。在当前阶段,河北省应集中给力保定,聚焦保定,将保定建成低碳经济城市的典范,之后本着建设一个成熟一个的原则,逐渐形成低碳经济大省。
3.3 政策保障
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已得到政府的共识。政策引导,也是踏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的必要保障。河北省政府在依据相关规划及产业导向指南,推出支持鼓励政策,准入低碳产业的同时,还应根据低碳目标,制定效率、效益、节能、降耗、减污等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来对产业进行监督与评估,强制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
3.4 采取经济政策手段,激励企业从事低碳生产与经营
政府应通过低碳产业规划与财政、税收的扶持、金融融资的支持,引导企业发展低碳产业、低碳产品。河北省应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观能动性,用先进低碳理念,完备各种规章条例,借此约束和激励各低碳经济参与主体,探索具有河北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策制度创新。河北省应研究制定推行低碳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抓紧制定和修订节约用电、油管理办法、建筑节能管理办法、低碳旅游业实施条例、低碳、循环农业实施条例等,强化清洁能源、低碳能源开发、利用的鼓励政策。这样做可以极大地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也增加了工业的能效以及竞争力,并让他们更有动力实现低碳行业的发展。
3.5 加快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产业化
河北省应积极推进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发展,加大低碳和零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力度,力争在光伏发电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生物质能源发展、风电规模化开发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使新能源、光伏、清洁能源等低碳产业成为河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的支柱产业。为此,政府、企业应密切跟踪低碳领域技术进步最新进展,积极推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或与国外的联合研发。
4 展望
河北省的产业现状和产业优势,决定了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河北省可大力推崇发展比较有区域优势的新能源开发产业,如风力发电和生物质能发电项目;以精品钢为龙头的钢铁循环产业链;以大型炼化为龙头的化工循环产业链;以重型装备为龙头的装备制造循环产业链;以及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等。在发展上述低碳产业的同时,也应对传统产业结构进行改造,研发和推广使用低碳技术,同时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来引导和落实低碳经济发展,使这些传统产业和低碳产业的发展关联起来,进而最终形成一个低碳产业集群。低碳将成为河北经济新的增长点,将对河北产业结构调整是一次成功的转型,从而为我国低碳减排工作在源头上的推动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8,(2).
[2]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
[3]康蓉,杨海真,王峰.崇明发展低碳经济产业的研究[J].环境经济,2009.6.
[4]中国科学院能源战略研究组.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专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与对策研究”(编号:S20100401)。
关键词:沿海区域 低碳经济 发展
低碳经济是一种全社会低碳生活与低碳生产的生存理念,也是低能耗、低排放与低污染为特征的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就要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开发新能源等途径,最大限度的扩大碳能源的生产力,尽量降低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有害气体及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秦唐沧沿海区域主要是指秦皇岛、唐山和沧州三大城市,作为河北沿海区域的核心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有中国北方最好的港口曹妃甸港,有4000多平方公里的滩涂、荒地,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秦唐沧沿海区域具有独特的产业优势。已经形成了以重化工业为特色的比较完整的配套产业体系,并且高速动车、机器人、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也在加速发展,形成很好的产业配套能力。秦唐沧沿海区域具有独特的开放优势。这里位于东北亚的中心地带,对内连接着东北、西北和华北,对外是东北亚通向欧亚大陆桥最近的起点之一,发展潜力巨大。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秦唐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如何在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双重压力下,构建低碳经济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模式就成为当前的重要问题。
一、秦唐沧沿海区域发展低碳经济的困境
1、现有产业结构导致能源效率提高难度大
目前,秦唐沧地区平均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重大致为1:5:4,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目前部分行业中仍然存在一些工艺和装备相对落后、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又受到地方政府利益的保护,很难及时关停运转,这样导致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突出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问题。
2、缺乏低碳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技术创新,但秦唐沧地区在低碳技术的研发方面还面临很多困难。首先,缺乏完整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尽管一些与低碳技术研发的相关优惠政策已出台,但是随着体制改革的发展,管理机构的变化及政策规定的不完善,一些鼓励政策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秦唐沧地区低碳技术项目特别是大规模的示范项目的投资主要依靠政府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同时,金融系统对低碳技术项目支出不够,多数银行不选择对低碳技术项目融资,因而不能满足低碳技术发展的资金需求。
3、以能源结构调整推进低碳经济难度大
秦唐沧地区能源结构不合理导致以能源结构调整来推进低碳经济能源开发深度和能源利用效率难度很大,这也是长期困扰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秦唐沧地区的能源消费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是能源的消费和生产主要以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为主,而化石能源的供应刚性特征和对环境的污染特点,再加上能源结构不合理,技术落后,使得秦唐沧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面临着能源供应不足和环境容量有限的制约瓶颈。
4、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不合理
"便利"是现代商业营销和人们消费中流行的价值观。"便利经济"虽然不一定都是高碳经济,但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却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者巨大的能源,"一次性消费品"满天飞的现象到处都是,这种现象加剧了耗能和污染。另外,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使人们越来越依赖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机械化技术提供的便利,这导致人们越来越依赖于与自然隔绝的人工环境系统,依赖于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动力技术系统。
二、实现秦唐沧沿海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对策
1、延伸产业链,建立沿海经济示范区
在较长时期内,秦唐沧沿海区域地毯背景下产业结构构建方面选择空间十分有限,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必须向价值含量较高的产业链方向延伸,以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并在此基础上,依托沿海区域优势,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秦唐沧地区已经形成了以重化工业为特色的比较完整的配套产业体系,并且高速动车、机器人、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也在加速发展,形成了很好的产业配套能力。以中日曹妃甸生态工业园为龙头的秦唐沧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全面贯彻了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把循环经济作为根本,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资源节约、生产节约、低碳排放为目标,在全国率先走出了一条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新路子。
2、加大新能源技术研发力度,推广新能源技术使用范围
目前唐山曹妃甸新区以开发建设为突破口,率先在全国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宜居示范城市",结合各曹妃甸的成功经验,沧州和秦皇岛地区要依据城市特点,在推广新能源技术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比例,促使能源结构逐步向以新能源为主转化,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供给和碳减排等问题。
3、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为低碳经济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推进秦唐沧低碳经济发展,根本途径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而人才培养和引进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建设一支知识全面、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既需要有一定数量的知识结构全面合理、创新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也需要大量具有熟练技能、能从事一线操作的实用技能型人才,还需要有各种类型、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企业管理人才。因此,在低碳经济不断深化的条件下,应大力推进秦唐沧沿海区域人才队伍建设。
4、培养新观念,增强减排意识
节约资源与减少环境污染靠每个组织和个人的自觉行动。低碳经济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觉悟对减排的认识和科学态度。秦唐沧地区在建设低碳城市的过程中应该重视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教育、宣传与公众意识的提高,积极开展各类教育、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
参考文献:
[1]蔡文.论低碳经济理念视角下我国的科技创新[J].学术探讨,2010(5)
[2]付允.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3]王梁雨生.河北省沿海产业集群的低碳发展路径研究[J].河北学刊,2012(3)
(一)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
我国煤炭资源非常丰富,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13%,但油气资源相对短缺,导致我国只能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的格局。2013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36.1亿吨,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约40个百分点,石油、天然气等相对清洁高效的能源所占比例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这种对煤炭的过度依赖,导致能源的利用效率低下,已成为影响我国能源结构优化的重要原因,进一步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比较之下,几十年前发达国家就已经从煤消耗改为石油消耗,从低效、污染的能源结构转换为高效、清洁的能源结构,而今高效、清洁、低碳或无碳的新能源结构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追求目标。因此,在世界发展低碳经济的趋势下,积极寻求优化我国能源结构的方法,把煤炭由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新型、可再生、清洁能源逐步替代,实现多元化能源结构,达到新能源、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
(二)能源约束明显,供需矛盾突出
我国拥有的能源总量巨大,但是人均能源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就失去了优势,特别是近几十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持续快速增长,同时伴随着迅速增加的能源消费需求,使得能源供需缺口不断扩大,导致能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反过来又影响了经济发展的速度。自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我国石油进口量持续增长,2013年进口原油2.8亿吨,同比增长4%,原油的进口依存度接近57.4%。原油的进口依存度过高,涉及到诸如供求格局等问题,给我国造成很大的能源安全隐患。同时,大量的燃煤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降低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在我国面临着能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清洁、充足的,既经济又安全的能源供应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三)能源利用效率总体偏低
能源利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能源结构的优化,也关系到低碳经济能否实现。目前,我国GDP占世界GDP总量的9%左右,但能源消耗却远远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这也就意味着,近些年我国GDP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数倍的资源与能源的消耗来实现的,单位产值的资源消耗量明显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据统计,我国近年来单位GDP的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美国的3.3倍,也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低效的能源利用也是许多国家共同面对的问题,这种低效率所造成的能源浪费,已成为影响我国甚至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阻碍。
(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不健全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对于优化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进国民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短视现象,即只注重短期利益,忽略长期发展,这种短视会导致我国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性投资偏少,不能满足长期经济发展需求。譬如,我国现阶段缺少区域性输送通道建设,也缺少战略储备设施建设等,这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体系都不完善,也就制约了能源结构优化的发展步伐。因此,国家推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政策和方案势在必行。
二、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我国能源结构优化策略
在能源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只有研发新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才能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推进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按照国际环境公约,同时也是基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我国应全力开发和探索洁净能源的使用。但根据我国的国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模式在未来长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故发展洁净煤技术和煤炭的清洁利用是我国实现节能减排,减少或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最佳选择。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我国应该采用洁净煤技术。就是说在煤炭开发利用时所采取的一种减少污染排放量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加工、燃烧、转化和污染控制的技术。该技术可以使燃煤时减少对空气的污染,使煤炭的利用效率提高,使粉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减少,使环境污染得到改善,利于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推进洁净煤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增加企业及其它主要用煤行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专注于洁净煤技术的发展是推动我国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改进,发展低碳经济的最现实选择。
(二)优化能源产业结构
我国目前三大产业布局仍不合理,在三大产业中,能耗高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耗能行业比重低。并且,仍然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即高能耗、高排放、低产出,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这种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加以改变,我们应该全力探索方法以改变我国传统落后的产业结构,结合我国的实际技术情况,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改造,着力发展低碳相关的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在工业中比重仍然较低,大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相应的降低建材、化工、冶金等高能耗产业的比重,就可以使我国GDP的单位能耗得以大大降低,以靠近世界平均单位能耗水平。所以,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应把重点放在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消耗能源较低的第三产业上。
(三)加大能源技术创新力度
能源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优化能源结构最根本的措施。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利用财政支持进行合理引导,加大能源技术创新力度,建立能源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稳步推进能源科技发展,联合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充分发挥产学研的集聚效应,为建立我国新的高效、清洁、低碳型能源工业体系提供技术支持。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开发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长期的攻坚战。我国应大力发展自主创新技术,对当今我国经济需求和应选择的技术路线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逐步推进形成以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并重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型多元化能源工业体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积极开发建设以太阳能发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清洁能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的技术体系。在使用能源消耗的过程中,逐步把旧的排放污染的传统能源所占的比例降低,增加可再生能源和新型清洁能源所占的比例。大力研发矿物能源洁净化技术,建立稳定、洁净、经济、安全的能源产业结构体系。
(四)大力发展新能源策略
对于当今的世界各国来说,大力开发新能源,研发使用新能源的技术,普及新能源已成为发展其经济的主要任务。据调查,世界新能源的增长速度已超过30%,而我国新能源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仅达1.6%。与此同时,单纯地依赖煤炭和石油这些传统能源已经无法满足我国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所以,全方位地开发和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页岩气能、海洋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调整我国能源结构使能源结构多演化、层次化,使不同能源得以充分利用、有效利用、合理配置,使新老能源梯次配比,减少传统能源的使用,增加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范围,以使我国的能源短缺状况和环境污染状况得以缓解,这些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主导部署。
三、结论
关键词:“节能”
“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节能’一词出现了十多次。”
国家能源局吴吟副局长说,“中国确确实实必须走节能发展的道路,不走节能的路是走不出去的。我们现在人均用能还不及世界平均水平,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只有美国的四分之一。如果我们要达到美国的人均用能水平,现在世界上80%的能源只够我们一家用。”
“现在,中国的GDP总量与日本差不多,但我们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4.6倍。如果不走节能的道路,经济、环境都承受不起。”
吴吟表示,节能基本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保障基本用能,限制过度用能,鼓励节约用能。保证基本用能比较好理解,即大家都有用能的权力,包括工业企业和生产企业,基本用能要保证。但是要限制过度用能,最近国家发改委在征求社会意见搞阶梯电价,这就是在生活领域限制过度用能的体现。在工业领域,可以确定单位产品能耗标准,如果你超出这个标准,就进行限制,提高能源价格。鼓励节约用能,目前还没有兑现。
未来5年能源领域的重点任务就是: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节能力度,提高传统能源清洁利用水平;加大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利用规模;加快推进水电和核电的开发建设,积极做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转化利用,大力推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统筹规划重点能源基地和跨区能源输送通道建设,促进能源资源优化配置。
关键词:“低碳”
“这个词在过去的五年规划建议里面没有出现过,但最近低碳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吴吟认为,中国要搞低碳,难度非常大,因为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占的比重非常大。而煤里面是碳多氢少,燃煤产生的碳就比较多。所以,必须大力调整能源结构。
而为了实现非化石能源到2020年达到15%的目标,调整能源结构,重点要发展三类非化石能源,即核电、水电、非水能的其他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作为指导这一方向的纲领性文件,能源“十二五”规划将加大力度扶持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传统能源清洁化利用等几大领域,并对风电、光伏、生物质能、核电提出比“十一五”更高的发展目标。与此同时,规划将明确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落后产能。
据初步测算,如要在2020年完成非化石能源比例达到15%的目标,核电规模至少达到7500万千瓦以上,目前我国核电在建机组有24条,在建台数和总装机容量占世界在建的40%以上;水电装机规模至少达到3亿千瓦以上。其他生物质能的利用规模应该达到2 4亿吨标准煤以上。此外,还要发展天然气等碳排放较少的化石能源。
与之相应,煤炭比重则要适当下降,必须创新煤炭开采方法,发展有控制地开采。未来中国煤炭的产量或仍将继续增长,但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将下降,由现在的支柱能源逐步调整为重要的基础能源。
关键词:“变革”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其中“变革”这个词很重要,吴吟说,“比如煤炭,煤矿里面通常有瓦斯,过去我们把煤矿里面的瓦斯抽出来放掉后再采煤,现在我们把瓦斯作为能源看待,先把瓦斯气体作为能源开发燃采出来,然后采煤。再如,发电过去主要靠燃煤生产,现在我们也用风力和太阳能发电。这些就是生产方式的变革。”
能源利用方式也要变革。“比如,现在煤炭主要用于发电。以后煤炭利用要从燃料向原料变,凡是用燃料的地方,我们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这样就可以把宝贵的煤炭资源省下来作为原料利用。虽然这个目标在‘十二五’期间还没法完成,但是大方向是这样的。”吴吟说。
智能电网建设也是能源利用方式变革的体现。“进一步讲,以后还可能要发展智慧能源网络,不只是电,智能的仪器可以接受不同的能源,适合用气的地方就用气,适合用油的就用油,适合用风电的就用风电;可以根据市场价格,决定怎么用最好,这样就会使我们能源利用方式产生新的变化。”
本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调整能源结构的重点专项规划,是指导**能源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本规划内容包括发展现状和未来形势的分析、**发展战略和目标、发展重点以及政策措施。
一、能源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能源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经过五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能源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长期困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源“瓶颈”制约大大缓解,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基本适应了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能源产量迅速增加。**年全国一次能源生产量预计为10.89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三位。原煤产量**年曾达到13.97亿吨,国家对小煤窑进行压产后,**年的产量为9.98亿吨;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由**年的1.38亿吨和153亿立方米增加到**年的1.63亿吨和270亿立方米;发电量由**年的6212亿千瓦时上升到**年的13500亿千瓦时,其中水电由**年的1267亿千瓦时上升到**年的2400亿千瓦时。核电从无到有,**年核电发电量164亿千瓦时;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新能源的生产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能源产量的迅速增长,使我国能源供需矛盾总体上趋于缓和。
2、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消费量所占比重由**年的76.2%降为**年的61.03%;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等的比重逐步提高,由**年的23.8%上升为**年的38.97%。在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中,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生产量所占比重由**年的19.0%、2.0%、4.8%上升为**年的20.94%、3.3%和9.64%,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优质能源生产比重有所提高。能源结构的调整,为提高我国能源质量和能源利用效率以及改善大气环境等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3、能源工业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九五”时期我国煤炭工业基本建设速度虽然较“八五”时期放缓,但仍然开工建设了山西平朔安家岭1500万吨大型露天煤矿等一批矿井;天然气建设步伐加快,投产了南海崖城13-1气田及至香港管线,陕甘宁气田及至北京、西安、银川管线等项目;电力建设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长江三峡水电站建设进展顺利,四川二滩水电站投产,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大规模展开;以国产化率不断提高的大型风力发电机组为依托的“乘风计划”和为解决偏远地区无电人口用电问题的“光明工程”都取得了初步进展。
4、现代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煤炭工业已具备设计、施工、装备及管理千万吨级露天煤矿和大中型矿区的能力。综合机械化采煤和运输设备以及强力胶带输送机等现代化成套设备大量使用,并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年产500万吨以上的工作面。
石油工业已形成从科学研究、勘探开发、地面工程建设到装备制造的完整体系。复杂断块油气勘探、油田早期注水分层开采、高含水油田稳油控水开发、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复杂断块油田滚动勘探开发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原油加工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电力工业已基本掌握60万千瓦亚临界火电机组和500千伏交直流输变电工程的设计、施工、调试及运行技术;具备了修筑240米双曲拱坝、180米级各类大坝及施工大型抽水蓄能电站的能力;电网运行初步实现了自动化、现代化管理。我国电力工业发展进入了以大机组、大电厂、大电网、超高压和自动化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
能源工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不仅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能源保证,而且有力地带动了国内机械制造、电子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民族工业进步做出了贡献。
5、能源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
煤炭工业将九十四个原国有重点煤矿以及企事业单位全部下放地方政府管理。煤价基本放开,煤炭生产、运输和销售全面进入了市场。煤炭工业企业改革取得进展,国有重点煤矿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公司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一批企业完成了公司制改造。国有煤炭企业关闭破产工作开始实施。
石油天然气工业重组了石油、石化两大公司,实行勘探开发、加工利用、内外贸一体化,两大公司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进行分离,并成功地在海外上市。原油、成品油价格实现了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电力工业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确立了“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国家监管”的改革目标,并在部分省市进行改革试点。
通过改革,中国能源行业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市场机制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管理体制和价格体制逐步与国际接轨,为今后发展创造了条件。
6、节能工作成绩显著。在“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方针指导下,我国节能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九五”时期,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30%,预计由**年的3.97吨标准煤下降到**年的2.77吨标准煤;年节能率达到7.2%,节能率居世界前列,节约和少用能源4.1亿吨标准煤左右。
(二)能源发展中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能源发展虽然获得了长足进步,成为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但仍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有些矛盾在新的形势下显得更加突出。
1、随着能源供求总量矛盾的缓和,结构性问题上升为主要矛盾,成为制约能源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
能源品种结构不合理,优质能源供应不足。由于长期能源紧张的历史状况,造成了能源工业发展“重能力增长,忽视质量结构优化”的倾向。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过高,特别是煤炭直接用于终端消费的比例过大;石油受资源条件限制,近年来产量徘徊不前,国内供需缺口越来越大,1993年起我国由石油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过低;水电开发程度低,只有18.5%,西部丰富的水能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煤层气、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刚刚起步,其地位和作用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能源行业内部发展不平衡,结构失调。煤炭工业采掘能力很大,但洗选、型煤、配煤和水煤浆等发展缓慢。石油工业新增可采储量无法满足产量增长的需要,储采比下降。天然气探明储量增长较快,但下游市场开发缓慢,生产及输送管道能力不能充分发挥。电力工业发电、输电和配电结构矛盾突出,高压输电网发展滞后于电源建设,导致网架结构弱、输电能力不足、运行可靠性低;城乡配电网建设滞后,制约了生产用电的合理增长,影响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火电无序发展,火电设备单机容量过小,造成能源效率低下。
2、能源工业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尽管我国能源工业现代化程度比过去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鉴于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特点,洁净煤技术开发和应用落后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如煤层气地面开采、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加压流化床锅炉及煤气化整体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等刚刚起步,急需加快开发利用步伐。
3、能源工业管理体制还远远不能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改革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国有煤炭企业历史形成的人员多、包袱重、效率低和竞争力差的问题依然存在,现代企业制度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确立。石油天然气工业独家垄断的格局虽然已经打破,但竞争机制还远未形成。电力工业垄断体制没有打破,地方和行业保护主义造成的市场壁垒还十分严重,公平竞争难以实现,电力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另外,在管理方面,电价过高且管理混乱,层层加价收费等现象还没有完全纠正,电力紧张时期制订的一些限制和惩罚用电的措施还没有及时改变,抑制了电力市场的开拓。
4、节能提效工作亟待加强。
尽管节能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必须看到:我国能源生产和利用效率、效益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高耗能产品能源单耗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40%左右,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而目前节能提效工作在思想观念、政策引导和宏观管理等方面还比较薄弱,难以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三)**能源发展面临的形势
1、经济全球化趋势,特别是加入WTO将给我国能源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流,为我们利用国际能源资源和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随着我国加入WTO,开拓海外能源市场的外部阻力会逐步减小,发展的机遇增多、空间扩大。同时,随着我国进口石油数量的不断增加,国际突发事件和国际石油市场的剧烈波动对我国石油的安全供应将产生重大影响。此外,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我国能源勘探、设计、生产、设备制造和服务等方面的企业将承受更大的国外竞争压力。
2、国民经济变化趋势将对能源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随着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预计**期间,我国能源需求总量将稳定上升;另一方面,由于今后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是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所以,未来一段时期,能源需求弹性系数将处于较低水平,预计**期间为0.4左右,我国能源需求增长的压力相对减小,为能源结构的调整提供了较大空间。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能源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使能源发展与保护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未来能源发展中,如何充分利用天然气、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加快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逐步降低用于终端消费煤炭的比重,实现能源、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是**能源发展面临的重要选择。
二、**能源发展的战略和主要目标
(一)**能源发展战略
**期间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更加完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加大。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能源发展战略是:“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把优化能源结构作为能源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提高能源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加快西部开发”。
保障能源安全:能源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从发挥资源优势的原则出发,在**乃至更长的历史时期内,必须继续坚持基本立足国内供应的方针,煤炭作为能源主体的地位不会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期间应积极贯彻“走出去”战略,充分重视建立与国力相适应的石油战略储备,实现进口能源渠道多元化,开发石油替代和节约技术,保证油气供应。
优化能源结构:面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清洁能源的迫切要求,必须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优化我国一次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和水电等清洁、高效的优质能源的比重,减少煤炭终端消费的数量。同时,要抓住能源供应缓和的历史机遇,不失时机地推进能源各行业的结构调整工作,实现均衡发展,提高能源工业总体发展水平。
提高能源效率:针对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人均资源贫乏的现实,要在继续坚持合理利用资源的同时,把提高能源效率放到重要位置,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技术进步,发挥市场作用,促进提高能源效率。
保护生态环境:面对我国生态环境恶化、能源发展对大气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开发清洁能源,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避免和减少能源开发利用引起的环境污染,促进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加快西部开发: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充分发挥西部能源资源优势,在有利于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积极推进“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和“光明工程”等的实施。
分行业发展方针是:
煤炭工业:大力调整煤炭工业结构,加快开发和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调整煤炭建设布局,加大煤层气开发力度,提高煤炭工业整体素质,积极扩大煤炭出口。
大力调整煤炭工业结构:调整生产企业结构,继续关闭非法开采和布局不合理以及资源浪费严重、缺乏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破产一批资源枯竭、扭亏无望的煤矿,充分发挥大矿生产能力;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发展煤炭深加工与非煤产业,限制和淘汰高灰高硫煤炭生产。
加快开发和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通过大力发展煤炭洗选、型煤、动力配煤、水煤浆、煤炭气化和液化等洁净煤技术,逐步提高煤炭清洁利用水平和利用效率,从而更好地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要把推动煤炭液化技术产业化,开发石油替代资源作为**乃至更长时期的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调整煤炭建设布局: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利用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小煤矿,关闭资源枯竭、扭亏无望和高硫煤矿所腾出的市场空间,重点安排好有效益的在建项目。考虑到煤矿建设周期长,为保证“十一五”及以后的煤炭供应,同时防止小煤窑的再度扩张,要适时开工建设一些资源条件优越、预期经济效益高的能力接续和人员安置型项目,以改善老矿区的经济效益,维护矿区社会稳定。
加大煤层气开发力度:增加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投入,积极扩大对外合作,建立和完善支持煤层气发展的产业政策,使煤层气开发有较大的突破,初步形成新兴的煤层气产业。
全面提高煤炭工业整体素质:通过大规模的资产重组、联合以及技术改造提高单井规模、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
积极扩大煤炭出口:努力保持现有出口规模和稳定传统用户,大力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增加煤炭出口。
石油天然气工业:加强勘探、经济开发、油气并举、扩大开放、建立储备。
加强勘探:继续加大石油天然气勘探工作力度,保证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的持续增长,为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奠定良好的资源基础。
经济开发:加强管理,运用新技术,降低成本。对新油气田开发要优化总体开发方案,加强技术经济论证,切实把“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原则落到实处。
油气并举:在继续加强石油勘探开发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增加天然气探明储量和产量;同步加快输气管道和下游利用项目建设及市场开拓工作。
扩大开放:继续扩大石油天然气对外合作,吸引外资来我国进行风险勘探和合作开发;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海外石油天然气开发和进口石油天然气工作,逐步形成“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格局。
建立储备:为保证石油安全供应、提高政府调控国内石油市场的能力,要加快建立国家石油储备制度,逐步形成我国完备的石油储备体系。**期间要争取建成一定规模的国家战略储备能力,同时,鼓励企业扩大储备。另外,油气进口要做到方式多样化、地域多元化,提高抗风险能力。
电力工业:加快体制改革,重点加强电网建设,积极发展水电,优化火电结构,适当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发电。
加快体制改革:从中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引入竞争机制,由市场配置资源,由供需决定价格。进一步加快体制创新步伐,为电力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重点加强电网建设:**期间,在继续安排好农网城网建设的同时,集中力量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抓紧建设北、中、南三个输电通道,形成“西电东送”的基本格局;二是重点发展跨省、跨地区输电线路,积极推进区域电网互联和全国联网进程,初步完成不同来水特点流域电网之间、不同峰谷时段电网之间的联系,实现电量补偿调度,装机互为备用,提高供电质量,优化电力资源配置;三是加强区域内主干电网建设;四是同步建设电网二次系统。
积极发展水电:水电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在水能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根据西部大开发和电源结构调整的需要,优先安排调节性能好、水能指标优越的大中型水电站和流域综合开发项目的建设;在电网供电能力不足的地区,因地制宜开发小型水电站;在水能资源缺乏、电网调峰困难的地区安排一些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
优化火电结构:根据我国以煤为主的电力结构特点,**期间要高度重视火电结构调整工作。首先有计划按步骤地关停超过经济寿命的小火电,提高大机组的比重。第二,推进超临界国产化、洁净煤发电示范工程建设,以促进电力产业技术升级;第三,对已运行的燃煤机组逐步安装环保设施,减少对大气的污染;第四,在有条件的地区,根据天然气资源的开发进展,适当建设天然气发电项目;第五,在缺水地区,研究启动大型空冷机组试点工程。
适当发展核电、加快核电国产化:充分利用我国已经形成的核电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营能力,以我为主、中外合作,以有竞争力的电价为目标,实现核电国产化。同时,积极支持我国自行开发新一代核电站工作,为“十一五”及以后核电的发展奠定基础。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把新能源开发当作实施能源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在资源条件好、具备并网条件的地区,发展大型并网风力发电、太阳能热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同时,以“乘风计划”为龙头,通过多种方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努力实现风电设备国产化并形成产业。
继续加快农村能源商品化进程,在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大力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风柴蓄独立供电系统和生物质能转化、地热、小水电、薪炭林等。
能效:**期间,要在继续坚持合理使用资源的同时,把工作重点放到提高能源生产和消费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来。要不断完善节能提效法规体系建设,加强执法监督;制定能效标准和规范,强制淘汰高耗低效产品,大力推广高效节能产品;重点抓好高耗能产业和产品的节能工作,系统更新落后的高耗能装备。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要把节约石油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采取各种措施,抑制不合理的石油消费。
(二)**能源发展的主要目标及2010年远景设想
1、**能源发展的主要目标。
在能源总量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能源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能源效率、效益进一步提高;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能源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能源设计、装备制造、建设和运营体系;中西部能源开发取得明显进展。
预计到2005年,全国一次能源生产量达到13.2亿吨标准煤,比**年增加2.28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11.7亿吨,增加约1.72亿吨,年均增长3.23%;石油1.65亿吨,与**年基本持平;天然气500亿立方米,增加230亿立方米,年均增长13.19%;水电3558亿千瓦时,增加1158亿千瓦时,年均增长8.38%;核电等600亿千瓦时,增加436亿千瓦时,年均增长29.67%。
到2005年,全国发电装机达到3.7亿千瓦、年发电量17300亿千瓦时,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2%和5.08%。
能源结构2005年与**年相比,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下降3.88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等清洁能源比例达到17.88%,提高约5.6个百分点。
煤炭结构到2005年全国原煤入选率达到50%,比**年预计提高20个百分点。
石油天然气结构到2005年,力争使石油储采比稳中有升;天然气市场开发取得显著进展,使上游生产和输送能力基本上得到发挥。
电力结构发输配比例趋于合理,农网、城网的建设与改造基本完成,跨区送电以及区域电网互联取得明显进展。在发电环节,水电、气电、核电和洁净煤发电等清洁电力在总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31%,比“九五”末提高5个百分点。火电装机中,完成对超期服役,特别是单机容量5万千瓦及以下凝汽常规燃煤、燃油机组的关停工作,争取**期间完成1420万千瓦的关停目标,使30万千瓦及以上的大机组占总装机容量的比例由**年的38%,提高到**末的50%左右,使每千瓦时供电煤耗从**年的394克标准煤,减少到2005年的380克标准煤。
能源效率、效益到2005年全国能源效率达到36%,比1997年提高4个百分点。**期间,单位产值能耗下降15—17%,总节能量3.0—3.4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以碳计算)1.5亿吨左右。
体制改革到2005年,电力工业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基本实现“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国家监管”体制;煤炭、石油天然气企业基本完成向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过渡。
中西部开发**期间要结合西部大开发的总体布署,制定西部能源发展专项规划。力争在“西部油气基地”和“西部电力基地”建设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同时,结合资源条件,通过大力发展小水电、风力及太阳能发电,基本解决偏远贫困农村无电乡镇用电问题。
2、2010年能源发展远景设想。
在**发展的基础上,到2010年,我国能源工业在充分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能源结构调整将取得历史性进步;能源效率、效益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形成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能源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营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能源工业管理体制更加完善,实现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能源发展重点
(一)煤炭
煤矿建设按照产需基本平衡的原则,**期间煤矿建设的主要考虑是:对保留的小煤矿进行技术改造,使其上规模、上档次。重点建设好在建大中型煤矿项目,抓好神府东胜、平朔、平顶山和盘江等6455万吨续建煤矿项目的建设,使其尽快建成投产。对现有大中型煤矿中部分资源较丰富、煤质优良的矿井,实施技术改造。预计**期间,续建煤矿全部建成投产和部分现有煤矿经过改造后,2005年大中型煤矿生产能力可达到9亿吨左右。
考虑到煤矿建设周期较长和**后期部分煤矿将出现衰老报废的因素,为了满足“十一五”及以后的煤炭增长需求,增强煤炭工业发展后劲,**期间要切实做好一批大中型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适时开工建设一批有市场、经济效益好的能力接续和人员安置型矿井。初步安排重点准备适时开发的大中型煤矿项目8505万吨,主要分布在山西、内蒙、陕西、河南、贵州、黑龙江、安徽和山东等省区。
选煤厂建设按照市场需求情况,**期间,初步考虑在山西、陕西、山东、内蒙、河南、安徽和云南等煤炭生产大省安排建设选煤厂40座,能力1亿吨左右。同时,对现有的部分选煤厂进行技术改造,扩大原煤入洗比例,以适应煤炭市场需求。
洁净煤技术开发**期间应对先进的洁净煤技术抓好典型示范,作好技术储备及商业化推广。根据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和技术经济条件,**时期初步考虑建设陕西神东、云南先锋和黑龙江依兰等煤炭液化工厂,同时还要在辽宁抚顺、河南鹤壁、甘肃华亭和山东新汶等建设煤炭地下气化示范工程。
此外,根据资源和市场情况,**期间,重点开发建设辽宁抚顺、铁法矿区,山西沁水、河东煤田,以及安徽两淮煤田等18个煤层气项目,力争地面抽取煤层气产量达到30亿立方米。
(二)石油天然气
勘探在东部老油区要进一步加强地质综合研究,力争发现新层系和地区,增加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在西部地区,要继续努力寻找大中型油气田,力争实现石油工业的战略接替,特别是要配合“西气东输”工程重点做好塔里木、鄂尔多斯、柴达木盆地和川渝地区的天然气勘探工作,增加探明天然气储量,为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确保长期稳定供气和天然气市场的进一步开拓打下坚实的资源基础;在南方地区,要继续坚持对海相碳酸盐岩的评价勘探工作,力求获得突破;在海域地区应主要抓好东海盆地、渤海和南海海域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工作,力争寻找大中型油气田,努力增加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
开发建设按照经济开发的原则,搞好油气田的开发调整工作。**期间,力争新建9630万吨左右的原油生产能力和4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生产能力。为此,要做好塔里木、鄂尔多斯、柴达木盆地、川渝等陆上大型油气田的开发和渤海蓬莱19-3油田等海上油气田的建设;对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等三次采油工程做进一步论证,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采收率。同时,大力开拓天然气市场,建设“西气东输”、重庆-武汉、涩北-西宁-兰州等天然气管道工程和下游利用项目,做好广东引进LNG试点工作。
海外油气供应基地进一步总结九十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到境外勘探开发石油取得的经验教训,加大建立海外油气供应基地的步伐,促进我国石油天然气供应渠道的稳定和多元化。
国内石油储备**期间,着手国家和企业两级石油储备体系的建设工作,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的国家原油战略储备,初步具备抵御国际突发事件对国内经济影响的能力。
(三)电力
城乡配电网建设与改造**期间,要继续按照国家批准的规划方案,完成全国2400个县、1900亿元的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理顺农电管理体制,降低损耗,提高供电能力与质量,实现城乡用电同价,在此基础上,**期间还要根据小城镇建设的需要,进一步作好县城和乡镇电网的规划与建设。
城网建设与改造工作要在作好规划的基础上,完成全国270个地级以上城市、1280亿元的城网改造工程,逐步在重要城市实现电网的双环网结构,不断提高城市中心区电缆化比例,同时,要加强中低压配电网络的改造,基本实现一户一表。
输电网建设与改造根据逐步形成北、中、南三个跨区互联电网的总体设想,结合近期“西电东送”的需要,**期间,跨区送电和联网工程建设计划新增500千伏交流线路2500公里、直流线路4345公里。
水电建设根据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在确保不恶化生态环境和电力市场落实的前提下,优先发展西部地区调节性能好、水能指标优越的大中型水电站和流域综合开发项目,如南部通道的澜沧江小湾水电站、红水河龙滩水电站,中部通道的长江三峡水电站,北部通道的黄河上游公伯峡水电站等。在水能资源贫乏、系统峰谷差大和电网调峰能力弱的华东及华北等地区,选择经济技术条件好的站址适当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安排好水能资源的普查和河流资源规划等前期工作,为水电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创造条件。**期间,水电新开工规模约为2730万千瓦,其中抽水蓄能电站740万千瓦;共计投产1274万千瓦,其中抽水蓄能电站110万千瓦。
火电建设根据电力平衡测算,尽管个别地区到**末期电力仍会相对富裕,但从全国来看,在消化了在建项目投产能力和关停1420万千瓦小火电的前提下,仍需开工并投产火电约2570万千瓦。优先建设大型超临界机组国产化和洁净煤发电依托项目,“西气东输”燃气电站及“西电东送”坑口电站项目等。为“十一五”及以后电力增长需要,必须做好前期工作并适时在**后期开工的项目主要有山西、内蒙和贵州等地的“西电东送”项目,天然气开发配套燃气电站项目,以及必要的水火调剂和调峰项目等。这些项目将根据未来电力市场变化情况,在**执行过程中适时进行调整。
核电建设在抓好在建核电项目的基础上,**期间,择机开工建设核电国产化依托项目。
(四)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
继续实施“乘风计划”,加速风电设备国产化步伐。主要安排建设新疆、内蒙、河北、吉林、辽宁、湖北和广东等地的风电场,建设规模约50万千瓦。选择条件适宜的大型风力田,实施国际招标,建设大型风电场示范工程。同时,结合“乘风计划”的实施,千方百计提高我国大型风机自主研制开发能力,努力降低风电成本,使风机国产化率从目前的40%提高到**末期的70%。
加速推进“光明工程”,基本解决无电地区的人民用电问题。**期间,要根据“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通过风力和太阳能发电设施的建设,力争使800万无电人口的人均装机容量达到100瓦的水平。
加强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工作。**期间,要继续加大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力度,为促进农村能源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作出贡献。
(五)能效
实施“电机系统节能”计划。目前,我国有70%的电机只相当于国际50年代的技术水平,电机驱动系统能效比国外低20%左右,节能潜力巨大。**期间,要通过“电机系统节能”计划的实施,实现年节电1000亿千瓦时。
实施重点耗能行业节能示范工程。计划在冶金、有色、建材、化工和石化等行业创办节能示范工厂,通过对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全面改造和大量使用节能材料,实现系统节能,带动全国节能提效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在城市推广“以热定电”的热电联产、热电冷三联产和热电煤气三联供。在北京、上海和成都等有条件的城市开展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试点,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环境。
四、**能源发展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一)加快改革步伐,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能源工业管理体制,为能源工业发展提供体制保证。
不断改革和完善管理体制,是当前保证和促进能源工业进一步发展的根本措施之一。**期间,要在继续深化煤炭、石油天然气工业改革的同时,把电力体制改革作为能源发展的中心工作之一,力争取得实质性突破。
根据国际上电力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尽快完成电力行业的资产重组,形成“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国家监管”的基本格局。**期间,初步建成竞争开放的区域电力市场,健全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
(二)建立和完善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辅以必要行政措施的能源发展宏观调控体系。
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并适当提高现有与能源生产和消费有关的排污收费标准,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先进设备和生产工艺,淘汰小火电等技术陈旧、效率低下的产能、用能设备;加大执法力度,做到令行禁止。
价格及收费政策电力方面,由于国内电价已接近或超过国际平均水平,严重影响我国企业特别是高耗能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而应采取措施降低我国电价水平。在实行竞价上网办法之前,要及时对已完成还本付息的电厂重新核定电价;违反国家建设程序的电厂不能享受还本付息电价政策;不再批准任何以资产重组名义涨价筹资的项目;推广丰枯、峰谷分时电价;取消各种限制用电的措施;继续清理整顿电价中的乱摊派、乱加价、乱收费,降低电价水平,开拓电力市场。另外,对新能源发电要实行优惠上网电价,适时开展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制,支持其尽快发展。在煤炭方面,要降低煤炭出口的铁路运输费用和港杂费用,统一出口煤和内销煤的收费标准,调动企业出口煤炭的积极性。在石油天然气方面,对进入开发后期的老油气田实施税费优惠政策;对天然气价格机制进行改革,取消双轨制,实行气价并轨,同时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认真研究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
税收及贴息政策根据税收政策要有利于体现国家产业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精神,要研究制定促进水电和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税收和贴息政策,如将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等。
行政措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特别是在那些市场机制失灵的领域,仍需保留一些行政手段。如强制关闭小火电、小煤窑,强制淘汰高耗低效用能产品等。
(三)积极研究制定加快中西部能源开发的政策措施,保证和促进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的实现。
促进中西部能源先行的关键是政策倾斜和市场培育,**期间国家要研究制定针对中西部地区的具体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延长贷款期限、对贷款进行贴息和增加中央资本金注入等一整套鼓励扶持政策,吸引外资和东部地区的资金向中西部转移。同时,要运用经济和行政手段促进中西部能源向东部地区的输送。
(五)积极支持海外油气基地的开发建设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进口石油的数量将持续增加,积极支持和鼓励中国企业开发海外油气基地是保证我国能源供应安全的重要举措。为此,国家应当对海外石油勘探开发给予积极的扶持政策,如对运往国内加工利用的海外份额油应取消或优先获得进口配额和许可证,建立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基金和信贷支持等。
关键词:市政规划循环经济
正文:
1、市政规划遵循循环经济理念的必要性
随着人口的膨胀,全球经济体的不断扩张和生活方式的粗放、无节制,城市经济发展面临着二氧化碳高排放、自然资源短缺、土地资源趋于饱和,能源生产和保障系统面临巨大的压力,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在这两种情形下,粗放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对传统的城市建设理念和发展模式进行反思,我们不难发现,在我国城镇化、工业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规划更应借鉴其他国家和我国已有的经验和教训,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设更为低碳、节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综合平衡制约下发展城市。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构造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循环经济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它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即3R原则。
市政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部分,它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对水源、能源、环境及信息的需求而进行的规划。它所遵循的一般原则是保障供应和处理废物,即为城市居民提供水、电气、热等同时妥善处理雨水.污水、垃圾、粪便等弃物。在保障供应方面通常依靠开源的方法而处理废物则采用达标排放的方式。从本职而言,市政系统是直接体现城市资源和能源流动,同时也是集中体现城市碳排放轨迹的系统。从城市的能源输入,经过城市交通组织、建筑设计到生产生活方式形成过程,再到污水、垃圾等废弃物输出,市场系统集中反映了城市资源和能源流动的过程。因此,在市政规划中推动循环经济理念,不仅可以成为节约能源、资源的有力抓手,而且也将对低碳城市建设起到基础支撑作用。
2、市政规划适用循环经济的可能性
尽管循环经济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废物资源化,属于“废物经济”或“垃圾经济“的范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概念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例如,一个家庭的节电、节水、垃圾分类等一幢办公大楼的节能、太阳能利用、中水利用、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等企业的节约降耗、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居住区的雨洪利用等节能设计标准等。同样,循环经济的概念也适用于市政规划。市政规划虽是一种精神产品,但也可以参照物质生产过程来描述即资源―消费―弃物。这里的资源是指市政规划中通过各种市政管道为居民提供的水、电、气、热等弃物是经过污水处理厂、粪便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的水和固体物;如果将弃物再利用变为资源.就可以体现循环经济的概念。其实在目前的市政规划中对循环经济的概念略有反映,如中水利用规划和雨洪利用规划等.但缺乏深度和广度。
循环经济理念用于市政规划所产生的效益循环经济的概念能否广泛深入地应用于市政规划,关键在于对“弃物”再利用的工程技术。按照目前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可以完全实现对“弃物”的再利用。如垃圾焚烧发电、粪便生产沼气、常温热能的利用等等均得到实际应用。所以说,当前的问题已不是循环经济的概念适不适用于市政规划,而是市政规划的理念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必须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去洗礼。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去思考市政规划中的问题可产生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去考虑维持一个人的基本生活所需要提供的水源和能源,是为了满足其生活用水、用气、照明、电器用电、采暖用热等等。同时,为了保持人的居住环境卫生,还要对人消耗资源后所排出的污水、粪便和垃圾进行处理,会发现垃圾可用于发电,粪便可生产沼气.污水不仅可以提供热量用于采暖,而且可制成中水用于冲厕。这样可以降低对资源的消耗。其次从实际出发,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可分析现有市政领域可再利用的资源。发电厂冷却循环水可为建筑提供采暖用热。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改为焚烧发电。因此,把循环经济理念用于市政规划,不仅限于理论层面在实际工程中也会产生明显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
3、推动循环经济市政规划面临的变革
当循环经济的理念溶入市政规划时,将在知识层面、研究重点和规划的必要性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
首先,知识结构向多学科综合性发展。市政规划专业较多、专业性较强,以往规划是条块分割,融合不够今后则要求知识结构向多学科综合性发展、如做燃气规划的要知道沼气方面的知识;而从事供热规划的不仅要了解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还要具备新能源方面的知识.如太阳能等。
其次,更加注重资源的研究循环经济本质是3R原则,所以按此原则进行市政规划时,应对规划区域内的可利用资源进行研究除常规资源外,更要充分挖掘弃物的资源化潜力通过再利用和再循环实现常规资源的减量化。
第三,市政规划的重要意义将更加突出。常规能源的使用,基本不受地域的限制通过一些工程措施可以达到使用的目的但是,再生能源的利用受到地域的严格限制如污水热能的利用要求用户靠近污水处理厂或流量在(万吨时以上污水管线的附近),同样,发电厂余热利用也要求用户在其周围5公里以内。因此这就要求市政规划必须先于地区开发建设确定其使用再生能源的种类,方式和范围,这样,才能确保城市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否则.随着城市的开发建设将失去对再生能源利用的机会。市政规划应着眼于“生产-回收-在生产”的循环模式,视节约、替代、优化、修复等关键理念,实现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特别是要建立必须的指标,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率等,在循环利用方面应考虑中水回用率、垃圾回收利用率、雨水收集利用率。
第四、实施开源节流计划,构建清洁多元的能源供应系统,建立节约能源的长效机制。开发清洁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海洋能、燃料电池等开再生能源,还包括天然气等能源开发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在清洁能源开发方面,规划要选择现有成熟技术,重点开发本地优势可再生能源,以形成多元的清洁能源保障体系。同时,逐步从传统的“以需定供”向“以供定需”转变,考虑需求侧的减排潜力,实现对需求侧需求增长的控制,如使用节能器具补偿等,实现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