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媒体融合方向范文

媒体融合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媒体融合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媒体融合方向

第1篇:媒体融合方向范文

关键词 媒体融合;文化产业;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2-0112-02

近年来,互联网发展已遍及各行各业,并得到广泛应用。“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快多项领域的发展。其中潜力行业“互联网+文化产业”引起高度重视。与传统产业相比,文化产业具有协调性、循环性和高效性等优势,符合我国经济转型的发展要求。与此同时,伴随互联网的深度发展,新媒体应用而生,与传统媒体不同,技术更先进、传播渠道更灵活,信息资源更丰富。目前,我国文化产业虽发展快速,但尚未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根源在于我国文化产业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多数仍是利用传统媒体和简单的互联网进行传播,严重阻碍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加快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型,促进文化产业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1 “媒体融合+文化产业”概述

1.1 “媒体融合+文化产业”涵义

“媒w融合+文化产业”是指将电视、报纸、电台等传统传播媒介与新媒体如互联网、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智能终端相互融合,利用共有资源和多元化的传播途径,对文化产业技术进行革新,加快文化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快速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媒体融合为媒介,创新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新形态。

1.2 媒体融合的优势

传统媒体发展至今,拥有专业的人才储备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发展了较为稳定的观众群,口碑佳,品牌优势明显。运用已有特点,与新兴媒体相结合,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提升信息传播效率,丰富信息内容,使受众面积更加广泛和多元;同时,媒体融合具有信息灵活的特点。大众对媒体信息的需求已从原有的被动接收固有的信息转变为依据个人爱好选择不同的信息,媒体融合后,可根据受众心理和不同喜好,传播多样和个性化的媒体信息,因此更加关注受众者需求,形成双向互动。此外,伴随互动增加,客户可针对媒体信息进行自由沟通和交流,媒体可依据反馈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利于媒体的发展。

2 媒体融合现状

2.1 受阻于政策壁垒

我国媒体为事业单位领导下的企业经营,形成了“条块分割、以块为主”经营格局,电视、杂志及移动、电信等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各部门之间政策不同,存在壁垒,融合难度大。国家相关规定明确指出广播电视行业禁止经营通讯业务,而电信行业也无法进行广播电视等项目的经营。报刊由于受书号的限制,也无法与其他媒体有效结合;此外,一些媒体已成功实现融合,并有一定的发展自。但同时也要受多方部门的管制和监督。例如,网络电视具有电信网络和广电内容的特点,因此会受到电信部门、广电部门及文化部的共同管制和监督,三方参与其中势必加剧利益之争,严重阻碍媒体融合的发展;另外,媒体融合受行政区域划分的影响,导致区域垄断媒体资源现象严重,造成资本市场封闭,信息资源无法流通和实现共享,不能进行媒介资源的有效配置。以上成为我国媒体融合的政策壁垒。

2.2 受制于技术发展

媒体的融合在传媒技术方面存在不足,尤其在传播手段和媒介形态方面问题更加突出。就技术本身而言,手机终端虽有方便、快捷的特点,但观看面积有限,无法满足受众群体和广告商较高的消费标准和需求。同时,移动数据的传播速度较慢,信号时强时弱,无法与手机电视播放同步,同时大大增加的移动流量,加大受众者的消费标准,从而减弱消费者利用手机终端观看电视、浏览报纸、信息的积极性;此外,就技术标准而言,媒体融合参照何样的技术标准都无法满足各方的利益,标准统一是融合的关键。目前,我国就技术标准通过长久的筛选,最终得以确立,时间历经之久减慢了媒体融合发展的脚步,也直接影响了相关监管部门的发展。因此,足够关注媒介技术的发展对媒体融合至关重要。

2.3 缺乏专业人才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且学科和方向教学内容单一,导致培养出的专业人员通常只会掌握一种理论技术,且实际操作能力差,难以与融合的媒体发展相适应。目前,媒体融合缺乏一批专业的集技术、跨媒体、管理于一身的全面型人才,人才资源是融合媒体发展的核心,拥有专业的人才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媒体融合发展规模经济、提升经济价值的关键所在。第一措施就是培养一批优秀的一线技术骨干,使其具备能利用多种媒体技术工具对各项媒体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和采编。全能型媒体人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媒体管理成本。

3 媒体融合下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3.1 强化技术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以先进的数字技术做支撑,也是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基础。将数字技术融入文化产品,提升文化要素的创作和生产方式,打造高附加值的时尚文化,改变受众的传统文化观念。同时,新技术的发展可加快文化数字内容的开发,从某种程度可看出,技术先行产业为内容产业的发展搭建了发展的平台,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创新的契机。新媒体技术为多家媒体企业在互联网、电视、手机等方面做好基础保障,从而为文化产品创作和销售提供了重要的流通途径;与此同时,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数字产业将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文化产业链条将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展开思想、方式等文化要素的创意,因此,数字技术的发展将会和文化产业发展息息相关。

3.2 整合资源

运用媒体融合和新技术,可整合文化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有效整合,文化产业可从内容资源、技术手段、传播途径和产业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改革提升。从内容资源看,通过媒体融合,文化内容将以音乐、电影、舞蹈、动画、游戏等不同形式通过微博、微客等介质传播,打破传统单纯以开发者为主、媒体单一且受制的状况;从技术手段看,数字技术是发展趋势,媒体融合通过对数字技术不断优化组合,改变了单一的文化行业运作格局;从传播途径看,媒体融合的新技术使流通渠道多元化。媒体融合通过对文化产品多要素的开发,利用多元化媒介,打通了不同文化产品的流通途径和销售渠道;从整合产业组织结构看,媒体融合新技术为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创造了条件。技术的融合使传统的媒体间强化了联系,减弱了新媒体进入壁垒,为整个文化产业的资源优化和发展提供了土壤。

3.3 重视多元

重视本国的多元性文化。我国多民族的特性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多元化。个性化文化是文化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也是文化产品销售的核心要素。媒体融合之前,多元文化发展受资金限制,无法通过耗费高额的成本进行小型文化产业的发展。媒体融合之后,新技术的发展为小众且有潜质的文化提供了平台,通过新媒体,创造、传播、消费文化产品,丰富了文化产业。

综上所述,媒体融合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运用媒体融合,对文化进行生产、传播、消费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而加强文化产业的建设,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倪红营.苹果手机的中国营销策略对国产手机“走出去”的启示[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5.

[2]吴迁.新媒体对文化产业的影响[J].科技展望,2016(34).

第2篇:媒体融合方向范文

关键词:媒体融合;广播电视新闻;人才培养

我国开始实施“三网融合”对现有媒体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充满了困难,使得全媒体融合仅仅停留在理想阶段,没能在实践中大展身手。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和民众中的传播者,其地位不容忽视。近些年来主导民众生活的广播电视业发展迅速,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加强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了高校目前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媒体融合环境下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的目标

在广播电视传媒业,媒体融合对它的冲击和改变体现在多方面:第一,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垄断特权被打破,广播电视新闻信源发生了改变。民众被动接受新闻的地位也变成了主动索取并且还可以参与到新闻信息的制作与传播过程中,传播的主体明显不同;第二,广播电视传播的方式由原来的单向直线传播变成了现在的双向循环传播,从以前传播机构对民众的传播变成了现在的多种媒体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第三,改变了传媒技术平台、传媒组织结构以及媒体的信息管理模式,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媒体”型新闻传播人才。随着多种媒体的融合,以及传统媒体向数字化的过度,传媒之间的信息载体的差异正在逐渐缩小,甚至有趋同的现象。因此,具有跨媒体工作能力的新型新闻人才将成为未来广播电视新闻产业的首选。部分新闻工作者将不再仅仅是为了一个媒体部分进行服务,而是同时为多个媒体部门或者是信息的机构进行服务。记者所采集到的娱乐信息和新闻可以同时被多种媒体所使用,成为多个机构进行信息的素材。但是目前,能够达到这一标准的新闻人才极度匮乏,只有将更多的广播电视人才培养成“全媒体型”人才,才能满足如今传媒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具备复合型媒体素质。传媒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高校对于传媒人才的培养却严重落后。根据传媒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其最需要的就是具备复合型媒体的高素质人才。深圳市融创天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以移动互联网平台服务与支撑为主要业务的大网络公司,其总经理就说过,对于网络传输行业,招收的员工必须要具备专业技术,但是对于媒体方面人才就需要有创新的意识,需要的新媒体人才更是必须要有创新的勇气,对待客户要能够引导其潜在的需求,随时捕捉客户心理动态,既要求招收的员工懂技术,又能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具备专业和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所谓的复合型媒体素质就是要具备传统广播电视新闻人员的采、写、编等专业技能,能够胜任节目策划、现场直接报道,对于栏目、频道的运营模式和新闻报道语态也能完全掌握的全面性人才。因此在对新媒体人才培养目标上就应该符合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高校必须要加强对媒介经营、视频传播以及国际双语新闻传播主题等多元化、带有前沿性和拓展性课程。

二、三网融合下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规制的路径

(一)按社会需求调整专业方向和定位。从办学目的来讲,社会需求是专业定位和方向设置的主要依据。因而,办学院校为了适应媒体融合对广播电视传播人才的需求,应当自觉地调整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方向与定位。各行业类院校开办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应借助自身的学科优势,只有找准专业方向定位,才能办出特色。在专业方向定位和学科架构上,我们要树立新观念,开拓新思维,要有“大广播电视”的概念。有自主设置权的高校新闻院系可以根据传媒业界需求和社会需求来设置新专业及其方向。此外,各普通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学资源,进行跨院系、跨专业合作,注重文理交叉,实现优势互补。这样做更有利于复合型广播电视传播人才的培育。

(二)将媒体融合加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在媒体融合的新环境下,各专业的教学内容要进行根本上的创新和改进。在传统的教学理论知识中加入媒体体融合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对媒体融合环境下的专业形势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教学体系。

(三)创建实践基地,全面增强学生能力。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领悟理论知识的真谛必须要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工作中将专业知识融会其中,既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又可以在实践中体会知识的快乐。传统的实践教学只是表现在校内外实习,但是一般高校的实习时间都是比较集中和短暂,在理论教学中很难将其插入其中,所以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开设必要的实训课程,或者与企业合作,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让他们能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已经成为未来众多高校的发展趋势。

(四)强加师资队伍建设。对学生进行专业化培养需要有完善的教学体系,但最为关键的还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新闻传播类专业来说不可或缺的就是要建立一支专业化、多元化的教师队伍,进而提升教学质量。针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特殊性,高校可以聘请传媒行业专家或者传媒技术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能够进行授课,通过他们对业界发展趋势的介绍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度;还可以让媒体专家参与到学生的课题或者项目当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高校应该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设实践环节,把教师的研究课题加入到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跟随教师共同进步。此外,学校可以培养教师,让其拥有广播电视新闻领域从业经验,成为双师型教师,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师资团队。

三、结束语

传媒市场的环境变化带来了人才需求的变化,新媒体冲击下的传媒产业给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工作带来的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作为培养传媒人才的高校应顺应市场变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传媒人才,推动传媒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好.媒体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城市地理,2014,(8):72-72.

[2]徐Y.关于媒体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才智,2015,(30):56-56.

作者简介:

第3篇:媒体融合方向范文

关键词:媒介融合 传统媒体 自救

一、传统媒体的现实困境

传统的媒体包括电视、报刊、广播等几种主要的媒体形式,传统媒体在传播的方式上采用大众传播的方式,传统媒体采用原始的机械装置定期、限量的向公众传播信息,其主要以传播信息,提高教育娱乐等多方面信息的交流活动媒体。在新媒体没有出现之前,传统媒体承担着信息交流的重要职责,而新媒体一经出现,就开始快速的拓展,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传统的媒体形式受到了挑战,迅速的占领了传统媒体的大量市场,使传统媒体的发展空间受到了挤压。新媒依靠互联网、掌上媒体及数字媒体、移动媒体、移动媒体等多种媒体形式,开展互动传播和创新传播。

相对与新媒体而言,传统媒体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传统的媒体形式陷入了困境之中。首先,在信息的快捷和迅速方面,传统的媒体形式已经被严重的抛在了后面,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制作过程较为复杂,要经过采访、制作、编辑的过程,而新的媒体形式则完全不同,比如用手机一张图片和编辑一定量的文字,有时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信息就会被接受方接到。而信息的效果可能还十分的理想,移动客户端能够迅速的分享随时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新鲜信息,一些重大的事件,以往都是通过传统的媒体才被广大的观众所悉知,而今天则完全不同。新媒体成为重大事件信息的交流传播平台。传统的媒体在信息交流的时间屏障,被新媒体传播的时间性彻底的改变了。

从信息的交流程度来讲,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是单方面的传播,缺少信息的互动性和交流性,信息的和信息的接受之间有天然的交流屏障。而网络媒体则大大的不同,它为信息的交流创造了更多的可能,信息的传播是所有人都可参与的开放式的信息传播,有明显的互动性。

传统媒体在信息的传播方面都是线条性的传播方式,广播电视按照既定的顺序开展传播,观众没有选择的余地,不能针对自己的需求来灵活的选择,有的时候,一条信息如果它在的时候没有及时的被记忆和记录,之后就失去了记录的绝佳机会,信息是定时定向的流动。而相对于新媒体而言,信息的传播是灵活机动的。正是传统媒体相对于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不足,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的市场空间被新媒体大量的占领,传统媒体要想实现自身的发展,必须在新媒体的优势资源中吸取营养,从而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趋势

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在网络信息传播的信息被人们认识到开始,就有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的媒体将要消亡的声音,但陷于困境中的传统媒体显现出其不可替代的特性。新媒体的优势性中包含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性,正是这种缺陷使得新媒体必须要传统的媒体来补充。新媒体在信息的传播中缺少严谨性、深刻性、规范性、缺乏权威性等方面的重要特征。而这些都是传统媒体的固有特征,双方呈现出了特有的互补性特征。这使得传统媒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传统媒体经历了历史和岁月的考验,表现出很难或缺的依赖性。传统媒体历史悠久,体系成熟,有权威性的保障。传统媒体对信息的持续性和深入性,甚至权威性仍不可撼动。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天然的结合在一起,传统媒体是信息的采集中心,对信息进行过滤和收集,形成多元的信息库,在与网络媒体的竞争中表现出弥补不足的特性。网络新闻、网络小说等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多元的印刷需求。是市场的需求使原本有很大不同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能够有效的结合,在市场的需求机制下,媒体行业在满足需求中不断的改变,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媒体信息,社会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媒体信息来满足需求。而最终媒体将在改变中受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是对于双方都有益的,有利于市场利益的最大化。这种融合的趋势从行业的发展角度来说是好的,媒体行业正在朝着融合的方向发展,这种融合的方向对传统媒体来说,无疑是一场自我的拯救。如果传统媒体能在与新媒体的融合中摆脱自己目前处于衰败的趋势,那么传统媒体将在融合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路径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带来了信息传播的繁荣,信息开始大量的在社会上广泛的传播,信息的流量瞬间的增多,随着人们的信息可选择性增多的同时,人们不再需要在传统的信息载体中四处的搜寻或者等候,而是在收集移动客户端中轻松的搜取获得。在信息大量泛滥的同时,信息的鱼龙混杂也表现的较为明显,信息的真实性如果去认证也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信息,信息的质量也得不到保证。传统媒体虽然处于困境之中,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是建立在传统媒体的优点基础之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的做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首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中,传统媒体应保持住自身的优势,自身的优势是生存之本。相对于新媒体的社交媒体随意性、宽泛性,传统媒体的严谨性就显得突出的重要,新闻信息要追求新闻的真实,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媒体以速度和数量取胜,以方便和快捷为自己的有力武器。双方一旦结合,就可以做到取长补短,达到最佳的效果。传统媒体在新闻的报道中,更容易做到中立、公正、准确和真实,同时,公信力和影响力是传统媒体的声誉,在复杂的事件中,人们往往需要一个公正的客观的评价,站在一个高度上去对整个事件下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应该是公正的,是正义的、客观的,冷静的乃至是理性的,而这样的公正性,在传统的媒体中我们更容易找到答案。没有公正的角度,就不会有确切的判断。

其次,传统媒体利用新媒体是一个方向,传统应充分的利用新媒体,新媒体的优势是不容质疑的,新媒体在服务人们的生活上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新媒体融入到了生活的点滴细节,它能够迅速的渗透到人们之中。新媒体可以弥补传统媒体在报道中的时间性,同时能够全面深入的开展最新的新闻报道细节。网民在网上最初看到的是新闻资讯类媒体,而新媒体的快速适应能力,使得新闻资讯以新闻资讯为主体,社会化正在快速的普及,在未来,这种普及只能是在不断的深化,而不见有收缩的迹象。传统媒体不得不重视新媒体的社会化普及,它们对传统媒体做了有利的补充,未来媒体行业的发展是快速的融合过程。

最后,媒体行业的发展仍然需要以客户的关注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两者的结合是对彼此都有益的,其目的是更多的阅读,是更好的服务,是丰富信息内容。丰富传播的途径,使更多的有价值的新闻能够被社会贡献,在海量的信息中甄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从内容的层面来看,内容是必然融合的方向,内容能够综合性,不同的媒体,受到的关注点是不同的,而最后的融合是必然的选择,市场竞争在无时无刻的经行中。而渠道和途径也会在彼此的合作中真正的融合,网络新闻是开放的空间,其包容性是很强的,未来一个传播平台可以传播不同介质的内容。未来,传统媒体与媒体应该会在彼此的融合中不断的模糊它们之间清晰的界限,是必然要发生的。

四、媒介融合的价值意义

首先,突破传媒传播信息的界限,不同的传媒在产生之处依靠自己的传播优势迅速的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不同的传媒对自己传播的信息上面,彼此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媒体融合的难题就是使原本依靠自身优势传播自己优势信息的媒体发挥最大的功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有重要的行业意义的,如果传统媒体能够在融合中获得发展,找到自身更多的发展空间。那么传媒在传播信息上的界限将不再清晰,其媒体的不同功效会做到融合,从而改变行业的发展,有利于传媒市场的发展,更多的阅读者将在融合中受益,传统媒体获得发展,新媒体获得发展的动力。

其次,有利于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体的融合不是强行组合的结果,而是不同的媒体依据自身的优势特点,彼此间相互的融合。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其带来的必然结果是媒体技术在深层的融合中获得进步,媒体技术的提高将在融合的效果中表现出来。其发展的结果是把传统的媒体带向新的技术的高度,而在新闻的本质上,各媒体的性质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更过的变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应该是深层的融合,其本质是提高新闻的质量,更好的为人们的生活服务。

再次,在融合的过程中建立核心的竞争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虽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和选择,而彼此的界限也会有模糊的趋势。但就目前而言,媒体融合是为了彼此各自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建立彼此的核心竞争力,遵循媒体发展的规律,在技术上、在结构上、在内容上的组合和改变,都是从加强自身的发展的角度出发的。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在现今的市场竞争中,如果传统媒体寻找融合的途径,来突出自己的核心优势的化,传统媒体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失去方向。通过融合,传统媒体可以重新整合自身的资源优势,来增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把自己的服务不断的优化,从根本上从融合中获益。

最后,增加媒体的经济价值,新媒体的发展冲击了传统媒体在经济价值创造方面的优势。很多的人忧虑传统媒体将在未来消亡,这样说也许不无道理,如果传统媒体没有自己的造血能力,需要外部的输血来维持的话,传统媒体的困境将会继续。能够依靠自身条件和优势,为自己创造经济的价值是传统媒体的当务之急。媒体的融合不是一定的,而是顺应其媒体行业的发展规律,自然发展的结果,如果强求其形式的结合是不对的,也不能找到其真正的融合之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传统媒体自己的途径,巧妙的融合会使传统媒体获得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王自合,王曦辉.共融共粉大河奔流――从大河报的实践看媒体融合的路径选择[J].新闻战线,2014,(12).

[2]林楠.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与融合[J].新闻传播,2014,(13).

[3]秦洁.简论传统媒体的困境和出路[J].新闻爱好者,2012,(17).

[4]张利平.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介融合渠道与路径选择――以《华尔街日报》为例[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第4篇:媒体融合方向范文

关键词:媒介融合 基层新闻传播人才 培养策略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融合,使人们的工作、生活与传媒的联系更加紧密,如今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已成为与能源一样的重要资源。不仅如此,信息传播逐步由专业化走向普及化,一般的基层组织甚至一些个体经营者也可以申请建立自己的网站及其它自媒体。另一方面,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我国基层的传媒需求不断增加,如居民社区、企业、农村的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传媒,这些基层传媒需要高校新闻专业为其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面向基层组织培养新闻传播类应用人才,已经成为各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基层新闻人才需求变化

媒介的融合改变了传媒自身的生态链条,使媒介内容传播与传播技术粘合度增加。基层组织原有的广播、报刊、电视等单个媒介形态逐步融合到网络,媒介的壁垒逐渐消失了,于是对新闻传播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知识结构由专业化转向立体化。过去传统大众传媒占据主导地位,传媒机构所需新闻人才的知识结构呈现专业化的特点,即传统新闻学专业培养的人才以纸媒采编为主、广播电视新闻学以广播电视采编制作为主,知识结构以新闻传播专业理论知识、采访写作知识、编辑常识等基本专业知识为主体,且媒介特征突出。但是在媒介融合时代,媒介泛化,每一个个体或终端都可能成为传者,基层组织无论是规模大的组织还是规模小的单位,大都有一个自己的网站,有的组织还有内部的报刊、广播等媒体,这些媒介信息最终都在网站上显示出来,因此,各基层组织内部有限的新闻传播类人才,必须是既具备各种媒体采写编知识,而且还掌握一定数字技术,有跨媒体、跨学科知识的立体结构的新型人才。

(二)人才能力结构由单一化转向全媒体化。媒介融合并不是传统媒介的消失,只是介质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报刊书籍等媒体由单一的纸质形态,发展为既保留原纸形态又有电子报纸杂志和书籍的新形态。因此,在融合媒介背景下,基层组织所需要的新闻传播类人才,还必须具备跨媒体采写编的能力,全流程、一体化的实践操作能力,比如既有一定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还要有较好的使用录音、摄影、摄像设备录制拍摄较高质量音频、画面和视频,并编辑这些音频、画面和视频的能力。因此,媒介融合时代,基层所需新闻传播人才的往往是一个“多面手”,能力结构呈现全媒体化的趋向。

(三)人才非智力因素显性化。一个基层组织的新闻传播工作者往往兼有多项职责,不仅要做好新闻信息的对内对外传播,还兼有办公室的秘书事务,危机公关等多项事务。上传下达、内联外引的工作性质,要求工作者既熟悉新闻传播业务,又具备一定的行业常识或专识;既要在内处理好上下级、中高低层关系,还要与各种上级领导机关、相关业务部门和大众传媒建立广泛的联系;既要做好日常宣传工作,还要能够危机公关。这些复杂的事务处理要求基层新闻传播人才具备良好的非智力条件,这些非智力因素,需要高校开设一定的专门课程,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开展一些专业化训练,以胜任将来的基层工作。

二.当前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积极应对的措施与不足

新闻传播类专业最近十年得到迅速发展,不仅部属院校设立专门院系,而且地方院校也开设相关专业班。最近几年为了进一步适应时代需求,有的院校开设了大众传播和摄影摄像专业。随着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增加,各高校对新闻传播类教学改革研究也在发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研究:

(一)新闻传播课程设置改革研究,如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倪万、许维江、唐子恒主持的“数字化时代的新闻传播类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研究”等;

(二)新闻传播类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研究,如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华中科技大学“新媒体时代的广播电视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专业实践教学与管理研究”,中南民族大学“新闻理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系统化训练研究”,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实验教学复合型模式研究”,三峡大学“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和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传播类专业多维度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等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三)新闻传播类专业跨学科教学研究,如华中科技大学“创新导向、文工交叉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研究及实践”。

但上述教学改革研究与基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新闻人才联系并不十分紧密,尤其是面向基层的企业新闻传播和企业文化传播、城市社区新闻传播、乡镇村新闻传播等方面没有涉及。

三.融合媒介背景下基层新闻传播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

面向基层组织培养新型新闻传播类应用人才,地方高校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地方高校可以立足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情,增强专业教学改革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特色性,培养的人才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帮助学生实现人生价值。

在面向基层组织培养新型新闻传播类应用人才的过程中,各地方高校新闻专业教学要立足地区实际,尤其要考虑学生将来更多到基层工作的具体情况,转变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思路和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具体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拓宽新闻传播专业培养思路

近年来我国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发展迅速,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专科学校,也无论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独立学院,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有新闻传播类专业。所有新闻传播院系的人才培养思路和目标的表述大同小异:培养具备新闻传播基本理论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能从事报刊、广播电视新闻采编、节目制作与管理的人员;培养从事播音主持工作的人员;培养网络和新媒体需要的栏目策划与编辑人员。人才就业去向也主要面向各级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音像出版、文艺团体及其他单位。这样的思路和目标既没有各自特色,也没有区分人才层次,都顺着培养专业新闻人才的思路,以专业新闻机构就业为目标。且不说专业新闻机构容纳不下这么多人才(全国具有新闻从业资格的人员总共20万左右,而目前全国新闻传播专业在校生就有10之多),即使如此,也要考虑广大基层组织日益增加的新闻传播人才需求,拓宽就业出口。因此,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人才培养思路应该适应基层社会、经济、生活发展需求,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新闻学基本理论和现代传媒的全面知识和技能,以及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面向基层组织培养一批有志于基层新闻宣传工作的新型人才。

基于这样的新思路,高校面向基层组织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理念也应相应更新,即要体现以尊重个性的人才培养规格为依归,以大传媒全流程的课程教学为平台,以现代教育科学为手段的“创新、实用”理念;在教育与教学中坚持“三并重一结合”,即人文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并重,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并重,新闻传播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并重,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课堂实践与课外实践、校外实践结合。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强化人文科学通识和专业修读方向教育,增加基层新闻传播实务选修方向,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的训练。以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未来发展潜力。

(二)建立动态的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新闻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大多以新闻专业领域的分工来划分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基本照搬著名新闻传播院系。这种传统课程体系由于媒介壁垒分明,专业划分过细,很难适应媒体融合的趋势。因此,基于基层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需要突破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体现媒介融合的实际需要,体现基层组织新闻信息传播工作的实际需要,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与兼容性,有利于培养基层所需要的新闻信息传播“多面手”。

首先要建立动态的专业课程体系,即先按专业类别设置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人文素质类、新闻类、传播类、创新类课程等;再将每类别细分成基础性课程和动态性课程。其中基础性课程是新闻传播专业基础知识模块,具有“奠基性”作用,如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教程、新闻史、新闻采访写作学、新闻评论等,即使是这样的基础课程,也应该根据融合媒介背景下新闻实务的变化和基层新闻信息传播工作的实际,适时主动调整。比如传统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将新闻业务里的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分开设立的课程体系,客观上造成了学校教育与新闻实践活动的脱节,在新闻实践活动中,新闻的采编、写作、评论只是连接新闻业务各个环节的桥梁和纽带,它们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尤其是在融合媒介背景下采写编评已是一个互动的流程,应该在对这些课程进行融会贯通,建立较为系统、科学的新闻实务通论模块课程。

动态性课程具有开放性、现实性、前沿性的特点,包括专业方向课程和技能实践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如新媒体方向、广播电视方向、企业传播方向等,技能实践课程包括报纸采编制作、电子杂志制作、电视节目制作、网站开发制作等技能模块,这两类课程往往可以分设若干贴近现实需要、体现学校和地方特色的课程模块,这些课程是新闻专业基础课程的延伸,具有“延展性”作用。

按类设置专业课程既能保证课程模块的相对稳定性,也有利于经验累积和学科发展;分设基础性课程和动态性课程,能将快速发展的业界实践成果及时充实到课程体系之中,充分体现新闻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时代要求,满足各个层面和组织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按照模块设置的动态课程体系,初步形成了培养“多面手”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养成基本专业新闻素养、熟悉多种媒介操作技能,从而更灵活地适应媒介融合背景下基层新闻传播人才的要求。

(三)构建融合性实践教学平台

新闻传播专业是实践性强的专业,技术主义主导的当下社会,进一步强化了该专业的实践性特征。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结合媒介形态变化进行重构和再造,要突破传统的专业局限,以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的思维观调整或打破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构建教学实融合性的新平台。该平台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实验、实习平台,是融合了日常教学平台建设在内的多种专业功能、多种使用目标、多种媒体模拟训练的融合性教学平台。其融合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理论教学、实验、实习的融合,采、写、编、制作全流程的融合,以及多种媒体技术平台的融合。这种融合性具体落实在每一门课程中就表现为,将每门课程教学划分为知识学习和实践两个模块,各个课程作为一个单元最终构建成为融合性教学系统,各个单元之间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流程的衔接。这种多功能、跨媒体、可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是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教育的基础性实验设施,能让更多的新闻实务课程的教学,在仿真或真实的媒体环境中进行,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而且这种实践教学平台应该是开放式的,可以与主流新闻机构和前沿科技企业携手共建,将前沿技术、能力要求等引入教学,建设成为具有媒介融合功能的数字化学生媒体实习平台,让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模拟职场团队按周期运作,全流程体验新闻实务职业岗位工作。这种实践教学平台有利于学生在迅速、直观地掌握相关技能的同时增长社会竞争与合作能力,有助于新闻人才培养的方法既合乎高校教学规律又合乎媒体的生产规律。

融合性实践教学平台还有助于高校培养基层新闻传播人才。比如让学生承担校内的信息传播沟通工作,将校内新闻传播资源整合为可供学生学与做的“传媒集团”;立足本地资源建立实训基地,选择社区、企业和农村等典型基地建立实践教学网络。

面向基层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最终目的是促进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学朝着更贴近实际、贴近社会、贴近基层的方向发展。面向地方基层教学,可以让地方院校立足本地及时反馈人才信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第5篇:媒体融合方向范文

彭兰,女,1966年10月出生,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

26年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浦尔(Ithiel de Sola Pool)在他的著作《自由的技术》(Technology of Freedom)中指出,一个称为形态融合的过程正在使各种媒介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这既包括点对点的传播媒介,如通信、电话、电报,也包括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一种单一的媒介,无论它是电话线、电缆还是无线电波,将承载过去需要多种媒介才能承载的服务。另一方面,任何一种过去只能通过单一媒介提供的服务,例如广播、报纸、电话,现在都可以由多种媒介来提供。由此,过去在媒介与它所提供的服务之间存在的一对一的关系正在被侵蚀。

浦尔所指出的这样一种媒介融合趋势已经在20多年的实践中得到证实,而且在近年来得到快速推进。传媒业顺应这一趋势进行的变革也在不断深化。

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传媒业更多的是用“全媒体化”而不是“媒介融合”这样的词来描述他们正在进行的这场变革。但是,媒介融合是否就等同于全媒体化?我个人以为,全媒体化只是通往媒介融合的未来的一个途径,是一种阶段性的战略。从全媒体化到媒介融合,这之间还有什么关键问题需要解决?如何解决这些关键问题?对此,实践尚未做出足够的回答。本文试图通过全媒体业务发展中的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来分析全媒体化的更深层意义,探析从全媒体化走向媒介融合的可能路径。

一、全媒体新闻如何才能成为融合新闻

尽管全媒体新闻近年来在媒体尤其是报纸媒体谈论得很多,但从受众那端看,有了电视,有了互联网,全媒体新闻就已经形成了。那么现在的媒体所谈论的全媒体新闻业务究竟有何意义?如何才能真正形成适应媒介融合时代需要的新闻模式?

全媒体新闻是融合新闻的基础,但并不必然等同于融合新闻。全媒体新闻业务的发展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全媒体扩张式,即注重手段的丰富与拓展;一种是全媒体融合式,即在拓展新的媒体手段的同时,注重多种媒体手段的有机结合。显然,只有全媒体融合式思路,才能真正发掘出全媒体业务的价值。

全媒体融合业务体现在两个层面:

其一是在同一平台上特定主题报道中的多种媒体手段的深层结合。也就是说,不同手段的报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分散的、彼此独立的。一个多媒体报道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报道方案:每一种手段发挥其特长,不同手段之间取长补短,真正产生“1”+“1”>“2”的效果。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尹明华将这样一种多媒体的整合,称为“状态式的生成”。即要使多种传播渠道打破传统的单一模式,提供不同的表达方式。面对不同的状态,要选择性地发现相应的表达方式。??如果各种手段只是同一角度的重复,或者只是不同媒体手段的简单堆积,那么,就很难产生增值的效果。甚至因为传统媒体涉足它过去不擅长的领域,反而会带来某些形式的新闻报道的专业水准的下降。

其二是各种媒体平台的报道是一个有机的体系,全媒体新闻既意味着多种媒体手段的应用,也意味着多种平台的利用。全媒体新闻的理想境界,是针对不同平台的特点,将一次采集的素材,在多个平台上多次利用,并且形成一个合理的报道圈。在这方面,国内一些媒体已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例如,烟台日报的多平台策略是,对重大新闻的报道,采取手机报多点发送、网站滚动播报、电子纸移动报同步传递、视频节目跟踪解读、纸质媒体纵深报道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实现资源的多次利用,也可以通过多平台的共同作用,来提高传播效果。

尽管做出上述两个判断并不困难,但是,要在实践中充分认识融合新闻的特性,开发出富有效率的业务模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许发展模式是多种而不是一种。

融合新闻的一个基础性支持是编辑部的机制。许多媒体也正是通过编辑部机制的改变来宣告全媒体战略的开始。2008年3月,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组建了全媒体新闻中心,该中心相当于集团内部的通讯社,它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总编室,在中心内部起新闻指挥作用,在子媒体间起协调作用;二是采访部门,负责日常采访;三是数据信息部,负责稿件标引、背景资料搜集、针对大事件的前期资料整理以及视音频素材的编辑整理。此外,集团还创办了一个虚拟组织――YMG特别工场,一旦有突发或重大新闻事件发生,由全媒体新闻中心牵头,其他各种形态媒体临时抽调人员组成,因事而设、事毕即散。

在这样一种机制里,我们能看到两个本质性的变化:一是传统的编辑部门拓展成为数据信息部,它的职责不是针对单一的稿件进行单一的编辑,而是针对每一个报道对象进行全面的数据收集、梳理与整合。二是针对重大的多媒体报道任务,以团队运作模式来应对。烟台日报的做法是每一次都组成临时性的团队,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可以为每一个报道任务进行最优的人员配置,但是,它也存在一定问题。团队实际上需要磨合,团队成员需要通过多次的合作来达成默契,而因事而设、事毕即散的模式,可能不利于稳定的团队的形成。也许,另一种可以探索的思路是,将采访部根据不同采访任务编成若干固定小组,一般任务由对应的小组完成,特别重大的任务则可以进行招标。

二、“背包记者”是否是融合时想的记者?

除了编辑部机制方面的变化外,全媒体业务还需要具备新技能、新思维的记者作为支持要素。

在全媒体时代,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的做法也许具有普遍性。它为全媒体中心的记者配备了较为齐全的采访“武器”: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移动、联通两种无线上网卡,一台照相机,一台摄像机,一部智能手机,可以同时满足手机报、网站、电子纸移动报、纸媒文字图片需求以及网站、户外视屏的视频需求。??在国外,有人将这样的记者称为“背包记者”。

尽管打造“背包记者”是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一种做法,但是,“背包记者”是否能应对一切报道任务?

从实践来看,“背包记者”的出现,是媒介融合时代的一个阶段性特征,但是,它只是融合时代的一种记者模式,而不是惟一的,也并非最理想的。

全媒体化生产,其复杂程度显然要超出任何传统媒体,对于从业者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也更高。培养跨媒体、全能型人才似乎是适应媒介融合趋势的必然选择。因此,美国许多新闻院系都在开设“媒介融合”专业,希望给予新闻业未来的从业者更全面的技能训练。

这种思路当然没有错,但是,要让每一个记者编辑都能精通所有类型的信息的采集、加工的工作,又是不现实的。要求技能的全面,也许是以牺牲技能的精通程度为代价的,是以降低报道的专业水准为代价的。全媒体的训练,也许并不在于让新时代的记者编辑总是身兼数职,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更多地是要让他们形成一种全媒体的思维方式,使他们面对一个新闻题材时可以很快地做出判断与选择,规划出用多种媒体手段进行报道的方案,并且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现实中,除非是一些不太重要或内容简单的报道,否则,要完成全媒体或多媒体的报道,特别是重大题材的报道,并不能依赖一个人。它仍然是一个分工与合作的过程,这种分工与合作甚至可能会比传统媒体时代更细。拥有多媒体技能的记者们更多地是需要了解自己在一个大的报道架构中所处的位置、所扮演的角色。如果说传统媒体时代的记者和编辑像是在进行乒乓球、羽毛球这样的个人竞技项目,他们的个人能力是制胜的惟一要素,那么,全媒体时代的记者与编辑,则更多的是在参加足球、篮球这样的集体竞技项目,每一个人既要有个人的角色定位,和与此角色相适应的精深技艺,又要有集体配合意识,能认识到自己在每一次进攻中所扮演的角色。

三、全媒体化是否是媒体产品发展的惟一思考

目前,中国媒体全媒体化的一个直接表现,是产品形态的多媒体化。但是,从具体产品的策略上来看,全媒体并不等于所有媒体,针对自身的特点,针对特定的市场,组织起一个合理的产品链,实现现有产品的合理延伸与适度丰富,才是切合实际的。

全媒体时代的产品变革,不能依赖全媒体化这一个方向上的思考。重新认识数字时代媒体产品的内涵以及生产主体的变化,是更重要的观念变革。因为,新的技术已经赋予了媒体产品更广的含义,也为媒体产品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可能。

除了全媒体化之外,媒体的产品开拓还需要同时结合以下几种思考:

产品的全方位性

网络媒体的发展已经揭示了这样一个方向,那就是:新技术条件下,媒体的产品必须超越“内容为王”这样的单一视野,需要把内容、服务和社区等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用户与媒体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牢固关系。从这个角度看,全媒体化发展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为媒体的新闻产品提供新的平台,还在于为多元化产品提供新的空间。

产品生产的双边性

过去媒体的产品生产是单边的,也就是说,它仅仅依赖于媒体这一边的力量。但无论这端的力量多么强大,所提供的产品也必然是有限的,至于个性化的产品就更无法保证。只有把用户那一端的力量激发出来,双边共同生产,两者之间有效互动,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媒体产品的多样性以及个性化。开拓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也许更重要的意义就在于调动受众的积极性,为他们参与媒体的产品生产提供途径。

产品的可重组与再分发性

浦尔在提出媒介融合的可能性时,还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分化(divergence)与融合(convergence)是同一现象的两面。”

媒介融合意味着各种媒体产品有了共同的平台基础,也就是说多种媒体的产品集中到一个共同的渠道有了可能。业务形态的整合,也将使各种不同媒体的内容产品最终汇流为一个大市场。原有媒体市场的界限可能不再那么分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媒介融合带来的是一个单调产品市场。产品的进一步分化,也就是说丰富、多元和个性化的产品,应该是媒介融合追求的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技术条件的支持下,产品的个性往往是由用户的选择来实现的。例如,在网络中,RSS、Widget等技术,都可以帮助用户实现在一个页面中整合不同来源的信息内容。在手机平台上,这种趋势也在显现,例如,在美国,Iphone的用户可以在Itune商店里寻找各个不同的服务提供者提供的内容,在手机中组织起一个“个人门户”或者说“我的媒体”。

我个人以为,在未来,用户自己将各种来源的内容、服务组织起来形成的一个个“我的媒体”将极大地冲击现在的每一个专业媒体的平台。现在的集中式信息消费将变成分散式消费。

如果媒体提供的产品都只能面向自己的平台,那么就会制约用户那端的使用。因此,提高产品的可重组性(例如,将内容包装成RSS种子、Widget等),提高产品的再分发性(例如,通过多种途径嵌入到其他服务商的服务中),是争夺未来市场的重要途径。

总体而言,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除了要关注“全媒体化”这一个方向之外,还必须关注另一个方向,那就是传媒业与用户关系的改写,以及由此带来的产品内涵与生产机制的变化。

四、全媒体化是否一定要构建全媒体平台

在国内外许多媒体的全媒体探索中,构建全媒体平台似乎是全媒体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是否每一个媒体机构一定要构建全媒体平台?

正像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一样,一个媒体机构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在有限的资金、技术、人才的支撑下,一个媒体机构的平台向所有媒体形态扩展,是否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呢?可以想象,并非每个媒体都能作出正面回答。

新媒体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传播内容的控制与平台及渠道的控制这两者的分离。这既是因为传播平台与渠道技术最初产生于传媒业之外,这些技术的控制者也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影响着传媒业的整体格局,也是因为全媒体时代是一个产品构成更复杂、产业流程更复杂的时代,技术难度也增加,传统媒体面对这些技术往往力不从心。因此,媒介融合时代更有可能出现信息的包装及平台的提供走向专业化的趋向,在电子报纸、电子杂志及手机媒体领域,这种专业化趋向已经显现得较为充分了。实际上,多个行业共同作用改写传媒业生产流程与格局,正是媒介融合的一个更重要的方面,也正是媒介融合区别于传媒业的“全媒体化”的一个本质方面。

此外,上文也提到,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用户在未来更可能是通过自己的“个人门户”来进行信息的获取,每一个专业机构提供的产品,作为整体存在的意义会削弱,而它的化整为零的“打包”内容,更有可能在未来成为其价值所在。因此,媒体在考虑整合式发展的方向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分散式发展的新途径。

这上面两个方面的变化都意味着,一个媒体的全媒体产品未必一定要完全通过自己的平台。与内容包装商、渠道提供商、平台提供商等共同完成产品的多种形式生产、多种渠道传播、多种平台“贩卖”,可能是媒介融合带来的产业重组与流程再造的更深层含义。

全媒体化不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全媒体平台,但是,全媒体化的这个过程,也许是每个媒体要经历的。这正像当年网络的冲击。也许网络化并不一定要意味着媒体建立自己的网站,但是,通过其他网站传播自己的产品,吸引网民的力量来参与媒体生产,增强媒体的竞争力,都是网络化的表现。类似的,全媒体化的含义,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一个全媒体的市场格局中寻找自身新的定位,构建自己的产品体系。

其次,在全媒体的思维下,去重新思考媒体的业务模式,特别是新闻业务模式。

第三,全媒体化不仅要为媒体自身的产品提供传播途径,也要为受众的参与提供空间。

第四,全媒体化不仅是传媒机构内部的流程再造,也是一个重新定义自己在产业链条中的位置、寻找合适的外部合作伙伴的过程。外部合作,是使媒体产品真正完成全媒体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

在全媒体的平台的发展方面,会经历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这正像当年媒体所建设的网站。最终能在平台上胜出的,只是少数几家媒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媒体机构面对媒介融合的浪潮,可以无动于衷。上述提到的各种角度上的全媒体化,是媒体新一轮竞争的焦点,也是走向媒介融合的必由之路。

注释:

①enry Jenkins: Convergence Culture, P10, New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6。

②尹明华:《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媒介形态思考》,载《传媒》2008年第10期。

第6篇:媒体融合方向范文

CCBN2017,共吸引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企业参展参会;来自NAB、IBC、IABM、IEEE、SCTE 、DVB等国际广播电视机构、行业协会、播出运营机构及驻华使馆、商会等相关行业组织机构的代表参观展会并参加会议研讨;CCBN组委会与国际知名广电展IBC组委会高层人员开展交流合作对话,与相关国际广播影视技术组织进行合作洽谈;CCBN国际顾问委员会对2017年中国及世界广电发展前沿趋势展开高端磋商,对CCBN展会发展提出战略性规划建议。

核心聚焦

深化融合 全面创新

加快推进广播影视转型升级

3月22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出席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2017)主题报告会,并做了《深化融合 全面创新 加快推进广播影视转型升级》的主题发言。

田进指出,要充分把握当前广播影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国内国际科技创新形势,着眼未来发展,继续聚焦“融合创新、转型升级”。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我国广播影视同样面临动力转化、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需要实现融合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科技供给,深化广播影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融合创新、转型升级向更深层面、更宽维度、更高层次迈进。

田进强调,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聚焦四个方面工作:第一,加快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创新、转型升级,打造新型主流媒体。重点围绕“中央厨房”建设这个龙头工程,加快媒体融合、一体发展,逐步实现管理扁平化、功能集成化、产品融媒化,中央和省级广电媒体要率先取得融合一体化的实质性飞跃;不断提升制播技术质量,加快高清化、超高清化步伐,适应受众对高质量音视频的期待。第二,加快广播影视传输覆盖网络融合创新、转型升级,向天地一体、互联互通、宽带交互、智能协同方向发展。加快广电网络数字式宽带式双向化建设,加快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与互联互通平台建设,加快有线无线卫星智能协调一体化建设,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基础信息网络。第三,加快建设智能融合广播影视监管体系,提升监测监管、安全保障能力。重点加快建设完善网络化、协同化的广播电视监测监管平台,完善现代化电影监管系统,切实加强安全管理。第四,大力推进核心技术和关键标准研发应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做好融合媒体、广电网络、电影工业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及标准体系研发应用,引导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上中下游有机衔接,为广播影视转型升级提供自主创新技术支撑。

观点集萃

广电媒体融合方向是智能化

广电未来的发展必须走智慧化、智能化道路。中央和行业层面都已经充分认识到媒体发展的下一步是智能化。从决策层来说,政府正大力推进智能化建设,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目前,算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必须依靠算法。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的人工智能产品其实都是在跟媒体对接。

未来媒体发展的基本方向主要有两个:第一是共享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人都是网络的主人,内容系统呈现开放状态,共享化将会成为越来越多媒体的明显特征。第二是智能化。智能化的问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这也是巨大挑战。如果把两个发展趋势细分,应该有四个特征:一、用户数据是核心;二、多元产品是基础;三、多个终端是未来各种渠道的平台;四、业态要创新。

互联网业态发展基本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Web1.0时代(门户流量时代),二是Web 2.0时代(社交数据时代),三是Web 3.0时代(智能化场景时代)。对广电而言,自身发展要跟互联网的业态匹配起来,随后者进程而进步。传统广电在媒体融合的道路上也要经历1.0、2.0、3.0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内容媒介阶段,即进行内容集成,把内容放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不同的渠道和平台上,但用户群并没有明显拓展,只是流量转化――从传统媒体的流量转到两微一端的流量。第二阶段是社交媒体阶段,通过社交把用户黏性聚集起来,进而掌握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喜好。第三阶段是智能媒体阶段,即把用户价值(市场价值)跟内容价值高度匹配,充分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广电全媒体未来发展方向为“四化”,即云端化、垂直化、场景化和智能化。真正走向智能化有三个关键:一是智能化媒体应用,二是智能化媒体场景,三是智能化媒体生态。

2017年计划完成

2000万台TVOS智能终端部署

操作系统,或更广义的说,系统软件的标准化,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项十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没有成功案例可借鉴。一方面软件需要标准化,另一方面软件的标准化也需要适度,不能影响和妨碍软件代码的不断优化。TVOS(智能电视操作系统)以17个专题组(500多人)为基础开展技术攻关、以总体组为核心进行技术决策和协调,以分布与集中相结合的机制实施代码开发,并通过云管理平台(包含源代码版本管理、代码审核、自动编译、项目管理和文档管理等)采用Confluence和Jira软件以github内部开源工作方式实现对技术文档、开源代码、质量的统一管理。TVOS的版本管理参考了开源社区的常用版本管理方式,分为开发分支(Dev)、稳定分支(Stable)和分支(Release)。

2016年10月,TVOS工作组会同华数数字电视传媒集团、绍兴广播电视台,以绍兴为应用示范基地,进行了规模落地部署,目前规模大概10万台左右。、科技部和财政部将智能电视操作系统(TVOS)产业化推进项目作为今年科技文化融合产业化重点项目,在上海、浙江、江苏、湖北、湖南、山东、山西、内蒙古和贵州等10省(区市)的广播电视网络大规模部署和产业化推进,计划完成2000万台TVOS智能终端部署。

广电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路线图

近几年我国媒体融合取得很大进展,体现在两方面:政策方面,这一年来总局采取积极政策,大力推动和促进广电媒体融合发展,新规范的制定也体现了对全行业融合发展的思考;另一方面,广电媒体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广电媒体的融合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媒体融合已成为广电产业增长反转的最大力量;全国各广电媒体的融合发展呈雁形,领先者经历下滑之后,陆续触底回升,发出积极信号。广播电视服务业创收整体呈现增长态势,变化幅度从前年的8.65%反转到去年的11.35%;广告收入2015年的负增长将近5%,到2016年突破7%;有线电视用户的增长去年下降幅度较大,但属于正常现象;网络收入增幅从2014年的9.58%降到2015年的4.70%,到2016年为6.93%,预计今年触底回升;从有线网络的收入构成来看,随着用户下降,收视费收入下降最大,其他方面都在增长。由这些数据分析发现全国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基本态势比较清晰。

广电媒体在执行重要政策的时候走什么样的路线?我总结有十点:采制发融媒化、内容专业化、业务主流化、媒体平台化、终端移动化、传播智能化、受众用户化、服务特色化、营收多元化、体制混合化。

把握“实”要素、推动“真”融合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的媒体融合探索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新中心、新蓝网、新媒体公司、好易购。最终形成了以“中国蓝云”为依托,全业务融合解决方案,明确融合媒体中心的框架。这个框架主要有十个特点:快速、有效、聚合、联动、智能化、安全、标准化、迭代、移动优先以及多元呈现。

浙江广电集团的融合媒体建设总体目标是建设“中国蓝云”和融合媒体中心框架。要实现建设总体目标,就要做到以下四方面:建设一个高效的生产和办公统一平台;建立一个面向运营的媒体服务平台,能够为用户提供他所需要的数据和内容;建设符合媒体融合发展的支撑平台,即“中国蓝云”;建设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辅助决策平台。我认为媒体做这些工作的检验标准包括五个方面:传播力、影响力、整合力、战斗力以及综合实力。

大数据下的IP价值评估

网络文学发展经历了探索期、启动期、发展期和机遇期四个阶段,现在正处在机遇期。网络文学行业发展有以下几个趋势:首先,网络文学用户群体呈现年轻化和多元化特点;第二,阅读习惯迅速向移动端转移;第三,题材及形式更加丰富多元,泛娱乐化趋势非常明显;第四,用户的消费意愿逐渐增强;第五,商业模式逐渐成熟,形成稳定的产业格局。但网络文学的发展也存在众所周知的问题:第一,数量大、质量低、产品多、精品少;第二,机械化模式生产普遍,精益求精创作不足;第三,资本聚集导致网络文学IP过热,炒作严重;第四,侵权屡打不绝,盗版层出不穷,成为制约原创网络文学发展的主要障碍;第五,筛选、甄别难度加大。

网络IP价值评估存在于行业趋势分析、海量数据抓取、热门作品即时排行、舆情分析与预警、IP作品评估以及版权交易等各方面。IP评估可以推动网络文学从“高原”迈向“高峰”、推动“全民阅读”、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保护创作者的合法权益以及为IP投资提供商业价值。

2016年度中国广电行业十大科技关键词

CCBN2017主题报告会现场揭晓了“2016年度中国广播电视行业十大科技关键词”评选结果。

1媒体融合

2智慧广电

3网络安全

4广电云平台

5中国广电

6大数据

7超高清

8网络视听/IPTV/OTT

第7篇:媒体融合方向范文

>> 音乐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之道 新媒体时代广播的融合之道 在融合的大环境下找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生存之道 浅析新媒体与广播的融合 浅谈广播媒体与产业的融合 论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 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思考 平面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 刍议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 试论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分析 探析如何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电视与新兴媒体融合研究综述 对湖南广播与新媒体融合的思考 广播与多种媒体的有机融合 传统广播与视听新媒体融合的战略思考 传统广播与新媒体融合的主打方向 略论广播媒体与微信公众平台的融合 浅谈县域广播与新媒体的互动融合 媒体融合时代广播与新媒体融合的路径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②③④⑩《2009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0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新华出版社,2009年5月、2010年5月版。《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1)》、《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3月、2012年6月版。

⑤《中国广播研究报告2011-2012》,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版。

⑥⑧《2011年全国广播听众收听行为分析》,2012年5月,中国广播调查网。

第8篇:媒体融合方向范文

关键词:电视新闻;趋势;全媒体化;媒介融合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050-02

英国大文豪狄更斯曾说过:“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句话用在今天的电视媒体上是最合适不过了。一方面,在媒介融合和全媒体时代来临的大潮下,网络无可避免的攫取了传统电视往日独领的新闻传播渠道和内容。另一方面,随着网络媒体的强势介入,催生了由网络技术主导的多媒体变局。同时,新技术的变革也为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视频与网络的高度融合使之获得了新的竞争优势。

所谓全媒体化即指“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在这种语境下,电视新闻的融合共生发展是全媒体时代媒介管理者的必然选择。基于媒介产业的裂变,本文认为未来电视新闻亟须实现三个话语转向:从媒介产业来看,电视新闻产品从初次销售导向二次转向与分众化发展;从媒介渠道来看,电视新闻应走渠道开发与内容创新二重并立销售模式;从媒介产品来看,电视新闻应大力转向公民新闻、民生新闻,培养公民记者。

一、全媒体时代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

1.丰富多元的新闻内容

现在,电视新闻节目越来越多,不断涌现出专业的新闻频道,例如河南电视台新闻频道于2010年8月2日呼之而出,这样就使电视新闻可以按收视对象进行细分,从而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创办不同类型的新闻节目。

电视新闻节目中可以大量地融合报纸、广播、互联网、手机、微博等的内容,例如报纸解读、广播现场连线、网络论坛的互动参与、手机视频直播、微博播报等内容,打造多视角的节目内容。

2.传播方式的双向互动

新媒体的出现为电视新闻节目的互动提供了可能。受众通过新媒体能更好地互动交流,受众具有更多的选择和主动参与能力,短信、电话、网络、微博等为观众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的空间,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方式实现了单向线传播向双向互动传播的跨越。

3.报道方式的社会参与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摄像技术的普及,特别是DV、高像素智能手机等出现后,影像拍摄者由专业人士扩展到普通大众。每一个新闻现场的目击者都有可能成为新闻的报道者,向受众自主信息。例如原河南8套的DV观察栏目,就是一档以整合社会DV资源为主要特色的电视杂志类专栏节目,通过专业、非专业新闻当事人提供的一手资料,报道出新鲜、鲜活的新闻,使得普通老百姓称为新闻的主播,节目形式更加新颖、更加贴近生活。

4.直播的常态化

由于网络媒体、微薄等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最新鲜的一手资料逐渐脱离电视媒体而存在,为了更好的抢夺最新新闻资源,电视媒体对新闻现场的直播越来越多,常态化的电视媒体直播更加生动的将新闻现场呈现在受众面前。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新闻直播间》栏目,就是一档全天候的直播类节目,其及时、时效的报道方式,赢得了受众的青睐。

二、着眼于宏观媒介产业的融合:电视新闻的二次转销与分众化趋势

随着三网融合和制播分离的到来,电视新闻迎来的了值得探索的新局面。所谓“三网合一”,是指现有的电信网络、计算机网络以及广播电视网络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系统。所谓制播分离是指在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流通与播出过程中,节目的生产制作与播出分属不同的机构负责的管理体制。

无论是三网融合还是制播分离,都是市场化和科技变革双重压力的必然结果。市场经济发展对现代传媒的变革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传媒产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制播分离改革将把可经营节目的制作环节从现有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组建专门的制作公司,引入市场机制,成为独立开展节目营销的实体。新一轮制播分离改革将以电台、电视台为主体,逐步打破区域行政壁垒,搭建全国性节目交易市场,并形成多个区域性节目交易中心,使之成为共享资源、储备流通、方便交易的平台,以实现广电产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加快向现代企业集团转型。”在传媒产业化背景下,不同平台的新闻内容得以流转,内容碎片化、集约化、标准化特征凸显,如何打造电视新闻的流程生产和转销模式?

首先,基于渠道销售的内容生产需要打造内容的二次创作生态圈。具体来说就是根据不同渠道的受众特征,加工同质内容的表现形式。传统的电视新闻除了电视转销外,应将元内容以视频化、流媒体化的形式制作出更符合网络受众收视偏好的节目形态,强化内容的植入度和提高受众参与度。

第二,阅读终端的革新无形中加速了对电视新闻生产形式的呼唤。随着阅读终端向便携化和移动化方向发展,电视新闻生产形式将有可能在更大程度上实现压缩技术的高速发展。

第三,个性化的定制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时代华纳退出了美国《时代》周刊创办为读者量身定制的“自助”杂志。读者通过选择时代华纳旗下的杂志中喜欢的栏目,“组装”出一本自己感兴趣的杂志。《MINE》杂志的创办给了我们关于电视新闻未来的有益思考和启示,电视新闻是不是也可以做成如《MINE》一样的自助媒体?也许这仅仅是个性化和分众化的第一步,将来有可能与报纸形成某种联合竞争优势,点击报纸的新闻即可得到此新闻的视频版,进而再次带动个性化的选择和组合,同样形成一个电视新闻版《MINE》。

在制播分离,三网融合的态势下,制造出的电视新闻产品不仅适合传统媒体,同时可以转销到新媒体的电视新闻节目。在制播分离与三网融合的形态下,电视新闻产品应不仅满足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和营销模式,同时也应转销到新媒体的售卖平台,这是未来电视新闻抢占发展制高点,实现多元盈利模式的关键。

三、着眼于中观的媒介渠道的融合:从内容再造到流程再造――电视新闻渠道与内容双轨模式

全媒体的新闻业态要求传统媒介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就是要使平台再造和渠道销售。电视新闻应从注重内容开发转向渠道和内容双向加强模式,同一种内容应在不同渠道如广播新闻、电视新闻、视频新闻、文字新闻、图片新闻、甚至“微博新闻”、论坛新闻、门户网新闻等多元渠道销售,获得注意力经济的增量与存量增长。渠道化转型应是未来电视新闻竞争的核心所在。

在目前的舆论环境下,电视与网站相比,有着权威的采访报道权和现场感。未来网络获得更多的自由后,电视一定要有方向、有针对策略地加快步伐紧追猛赶。另一方面,从电视新闻的形式上来说,随着全媒体时代大量冗杂信息,受众需要更有深度,权威性的深度解读,充分挖掘电视新闻的多种表现形式,尤其是新闻评论,对受众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这要求电视新闻从“信息记录者”逐渐转向“信息影响者”,即成为公众舆论的引导者和引渡者。新闻评论则是电视新闻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渠道。人们常说评论是新闻的灵魂,在全媒体时代,新闻评论也是电视新闻走向深度的必然。因为客观上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和世界格局的变化,人们对政治、经济等问题的关注和介入必然越来越多。受众将不满足于表面化的报道,而更热衷于新闻背景的分析以及记者对事态的评说和预测。从香港的《锵锵三人行》、《时事辩论会》、《总编辑时间》、《新闻今日谈》、《时事亮亮点》再到2009年中央台的一系列新闻改革,尤其是《新闻30分》、《共同关注》等节目加大新闻评论的举措,这都预示着全媒体时代新闻评论将迎来发展。

四、着眼于微观媒介产品的融合:电视新闻的话语转向――挖掘公民新闻的“民生化”

随着草根记者,非职业化报道者的介入,电视新闻的新闻信息源呈现多元化趋势,由此电视新闻的生存场域也呈现出多元并进的态势。

目前,公民新闻的话语转向是:电视新闻的生产场域呈现多元并进模式。全媒体时代,新闻的非职业化报道拓展了新闻信息源,打破了单一的话语呈现模式。随着手机实时拍摄视频功能和无线上网技术的发展,草根新闻已悄然兴起。

在新闻生产的多元场域中,“喉舌新闻”完成“规定动作”,诉诸“事业属性”;“公共新闻”打造媒体公信力,诉诸“公共性”“民生新闻”,此类新闻为了产生注意力经济,拉近和受众的关系,抓住受众眼球,应该在一定程度上诉诸市场效益。而诉诸市场效益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受众,因此提高民生性成了拉近和受众关系的关键,但随着《南京零距离》引发全国性的民生新闻热潮,各个电视台竞相上马同类节目,带来了资源的浪费和同质化节目的泛滥。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在保留具有传统优势的相关节目的同时,应该果断放弃在同质化竞争中的失利者,实现“小民生”向“大民生”转向。

“所谓‘大民生新闻’,其实就是一方面摒弃‘小民生新闻’的低俗恶俗,另一方面保持了原有民生新闻的贴近性,在扎根民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增加时政、生活、经济类内容的比重,从而在整体上体现出正面、欢快、生活化、趣味化的一种民生新闻样式。” 这就要求我们摈弃庸俗,制作雅俗共赏的民生新闻。

从另一方面来谈,随着草根新闻被受众所接受,不管是何种媒体,都在不断运用平民与百姓意识进行传播。市民新闻、民生新闻、社区新闻、娱乐新闻将越来越受到青睐。

电视新闻发展未来将是几种力量的博弈结果,话语呈现模式的多样性正反应了电视新闻的多轨并进趋势。

媒体大亨鲁珀特-默多克默多克认为,“新一代媒体消费者对内容的要求是:何时提供、怎样提供,以及所提供内容究竟有多大吸引力。”可以预见,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即时、全时的通过媒介融合多重渠道,同时具有分众化和大民生化正是未来电视新闻所要努力的方向,电视新闻也将朝着更开放、更多元、更丰富的方向发展演进。

参考文献:

[1]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J].青年记者.2009,(06):24-26.

第9篇:媒体融合方向范文

千网共赢“E”脉相承

在网络时代,电视台节目及业务已经不断转型,其制作与分发手段也不断的发生变化。为迎合这个市场需求,索贝的轻型综合视音频业务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应运而生,并且不断的发展成熟,能够提供从系统设计、设备供应、项目实施、售后服务的一站式专业服务。它包括单机产品、系统网络产品的维护及内容服务在内的“产品+系统+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其主打产品是不断升级而来的EditMax10非线性编辑系统。它的性能非常强大,现在可以进行4层4K视频素材的实时播放,同比其它厂商的产品处于领先地位。配套的还有MSV555系列直播服务器,它是索贝主力视频服务器类产品,集合了业内最先进、最前沿的技术成果。可配套其它产品构成全面的4K采编播的整体解决方案。此外,ETEAM后期包装制作整体解决方案、ENET6 4K网络非线性编辑系统、SSR电视台安全等级保护一站式解决方案等系统网络产品,也展现出了精彩的系统集成架构。

远程后期维护服务

后期远程维护服务,是索贝今年提出的“干网万机计划”项目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焦悦介绍到,E-Care云维护是索贝明星级维护服务产品,主要分为状态监控、版本控制、体检分析、远程协助、综合报表、异常报警这六部分内容。在BIRTV2015首次亮相。该产品在内测阶段就获得多个新老用户的意向,并已经在部分用户现场进行安装和部署。这次系统可协助台内进行整体网络的监控和检测、提供报表分析、日志一键式获取、系统核心服务状态及关键设备日常监控等强大实用功能,并有一系列远程安全桌面、补丁批量部署等。焦悦表示,未来该系统将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小网络上部署,从这个系统上,索贝的维护人员大部分时间只要在远程对系统进行维护即可,不用必须到现场,从而全面满足广大用户维护难、管理难的需求,可降低维护成本,更加智能化的维护和管理整个网络系统。

丰富的模板库

E-PACK是索贝新开发的模板及效果素材的内容服务产品。它将索贝公司开发的模板、包装等素材放在一个特定的网站,供给用户下载使用。它适用于广大单机及非编用户,在本次BIRTV上全新。焦悦表示,E-PACK包含丰富的字幕及特技模板、各种粒子、光效等特效素材,能够极大地方便包括新闻编辑、后期制作编辑等用户制作新闻、综艺、包装、片头、片花等素材及节目,未来,模板及特技效果素材还将持续不断的进行丰富,为工作提供更高的便捷性和更绚丽的效果。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