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范文

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第1篇: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低碳;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措施建议

一、引言

党十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构成五位一体总布局,同时明确了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方式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低碳发展是全球经济继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系统性的变革,也被视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动力源泉。

二、我国低碳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最早提出“低碳”,随后“低碳”相关各种命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世界各国也都采取了各种政策措施,推进低碳方面的建设。美、英、日等发达国家首先以立法形式将低碳发展确定为国家战略,这些对我国进行低碳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进行低碳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首先体现在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碳经济陷入困境。我国产业结构自进入21世纪后持续不断地进行了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模式,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其次低碳发展是我国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的挑战。很多专家已经论证了二氧化碳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直接推动者,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的75%是因为全球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物质燃烧产生的,《2008年温室气体公报》中指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在08年为385.2ppm,相比07年增加了2.0ppm,呈现上升趋势。

三、我国低碳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低碳发展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性。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我国走的是能源资源密集型发展之路,使得我国成为了能源消费大国,并且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2006到2009年之间,我国的煤炭消耗总量从15亿吨飙升到近28亿吨。在过去的8年里,全世界的碳排放总量增长了近三分之一,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07年已经成为了世界首位,总量达到59.6亿吨,超过了美国的58.2亿吨。未来几十年里,我国的城镇化、工业化仍将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钢铁、交通、能源、汽车、建材和化工等高耗能产业还将加速发展。

低碳发展是缓解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之间的矛盾突出,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在消耗大量能源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期,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将不断加速,能源约束和环境污染与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如此形势,我国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积极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2]。促进能源的高效利用是低碳发展的实质所在,碳排放强度减小,最终促使人类文明由黑色的工业文明向绿色的生态文明转变。

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的核心和特征是主张人与自然关系协调,通过低碳发展的实施路径,来保证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的要求,能够尽快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高碳发展路径,不但大量消耗资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违背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特别是违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物质文明不断高度发达过程中,生态文明程度却相对很低,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国实行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走的是高碳发展路线,严重损害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使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严重滞后[3]。

四、低碳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途径

1.继续强化节能减排工作

继续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推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按照国家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优先推荐节能减排项目,对减排目标未能按时完成的企业,给予限期进行整改或责令关闭。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效遏制以能源消耗换经济增长,却无视长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短视行为,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以尽可能小的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从而使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有效地促进自然资源永续利用。

3.发展新型能源及相关产业

面对我国的能源结构现状,应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通过清洁能源代替传统能源,大大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现实局面,逐步改变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有利于中国缓解能源资源供需矛盾,是有效地遏制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通过发展和利用绿色清洁能源技术,改善一次能源结构,改进能源供应和配送效率,从而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和总体碳的排放[4]。“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不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低碳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柴生高.浅谈我国的能源现状及能源对策[J],中国外贸,2011(11)

[2]徐匡迪.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低碳经济[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4):5-16

第2篇: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范文

儒家科技伦理思想及其现代借鉴

孟子的平等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论儒家仁爱思想中的伦理情怀

浅议耻感自我教育的目标指向

基于公共性的廉政伦理探究

论“敬畏生命”的生态启沃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观的现代启示

科学技术的生态伦理关怀意蕴

制度建设与道德建设何者为重

文化传播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西方道德与幸福一致观念的伦理学分析

前期维特根斯坦伦理价值思想初探

道家思想对构建现代生态伦理的启示

与基督宗教对话之探析

当代社会发展中的生态困境及制度对策

社会转型中的道德自我困境及其公民伦理构思

老子的伦理思想是自然主义伦理学吗

大学生电影节与三维结构的大学生中国梦

素食主义: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的饮食伦理

用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美丽中国的实现

现代化视野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多维审视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道德重塑问题

生态伦理与政府生态治理变革

论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生态正义问题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现代生态村居建设

伦理视阈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哈贝马斯社会整合理论批判与反思

论“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及当代应用

儒家自然道德思想与当代生态文明发展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生态伦理意蕴

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意蕴

当代美国公共行政美德伦理的复兴与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欲望形而上学的超越

康德自由伦理观与马克思自由伦理观比较

协商民主论要——鉴于政治合法性的逻辑思辩

社会正义的边界审视:来自女权主义的批判与反思

传统诚信观念的现代重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先秦时期天人关系说中的生态伦理意蕴及当代价值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哲学思考

开放与超越:论胡塞尔“生活世界”的开放性意义

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从“权利”到“责任”——生态伦理建构核心转换研究

哲学走向荒野——论自然价值与生态伦理的关系

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发展的生态愿景——超越发展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求解

现代政治的人性预设——以苏格兰启蒙政治思想为中心的探讨

转型期中国人的精神困惑初探——兼谈中国精神的培育和弘扬

第3篇: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范文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表明了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必须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须要从全局高度通盘考虑,搞好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要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协调解决跨部门跨地区的重大事项,把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全面贯彻和深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决定》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评价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化、生态人居等内容作为重点纳入到目标体系中,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探索建立有利于体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价值的资源环境统计制度,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生态文明管理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使用制度。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全面统一行使自然资源所有者职责。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统一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实行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推行行业性和区域性特征污染物总量控制,使污染减排和行业优化调整、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紧密衔接。完善环境标志体系,实施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着力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使这些地区环境质量率先改善。依法依规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开展环境测评、战略环评、规划环评,建立健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联动机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建立开发与保护地区之间、上下游地区之间、生态受益与生态保护地区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设立国家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对野生动植物、生物物种、生物安全、外来物种、遗传资源等生物多样性进行统一监管。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实行以奖促保,把良好的生态系统尽可能保护起来,休养生息,优先保护水质良好的湖泊。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体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促进生态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继续深化绿色信贷、绿色贸易政策,全面推行企业环境行为评级。加强行政执法部门与司法部门衔接,推动环境公益诉讼,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在高环境风险行业全面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扩大环境信息公开范围,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健全听证制度、对涉及群众利益的规划、决策和项目,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鼓励公众检举揭发环境违法行为。开展环保公益活动,培育和引导环保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生态文明考核制度,将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环境保护成效的指标纳入地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指标考核权重。在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主要考核生态环保指标。严格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4篇: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范文

1.国际旅游岛的建设需要生态道德基础

由于海南省处于热带地区,其生态系统与我国其它地区存在很大不同,这是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生态文化与文明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就取决于人们是否具有与自然共存共荣、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意识。多年以来,海南本岛人民在这个绿色的岛屿上繁衍生息,形成了一种朴素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这种观念千百年来一直传承着,1999年海南率先创建全国第一个生态省,2000年海南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截至2013年6月,累计建成文明生态村13988个,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60%。多年来海南在实现了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质量一直居于全国一流水平,空气质量平均水平和森林覆盖为全国之最,地表水质和近岸海域水质一直保持良好状态。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受各种环境污染的今天,绿色的海南一枝独秀,与这种传统上的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有很大关系。从2010年开始,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推上日程,更是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达到国际化旅游岛的建设标准。因此大学生参与海南的发展建设,必须树立科学的生态观,接受系统的生态道德教育,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生态保护意识,推动国际旅游岛的生态文明发展建设。一方面由于我国处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起步阶段,现在的大学生从整体上讲,由于长期机械接受书本知识,忽略了对道德情操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所接受的生态道德教育十分有限,大部分还没有形成生态保护意识,缺乏对生态保护问题的深刻理解,在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下,有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另一方面,大学生代表着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流行的社会观念,他们作为未来建设海南的栋梁,有的将成为海南的设计者和管理者,他们所发挥的作用将对海南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大学生更应该在大学时期接受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树立较高的生态文明意识,养成自觉的生态文明行为,起到生态保护榜样作用,为海南的国际旅游岛建设发挥积极作用,这一切都需要奠定好坚实的生态道德基础,都有赖于在大学阶段弥补中小学教育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缺失。

2.国际旅游岛的发展需要生态科学推动

海南目前主要开发利用的是自然景观资源和有限的文化旅游资源,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与重新进行科学部署的必要。一方面,国内生态旅游近年来已经形成一个发展趋势,但海南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没有经过科学合理规划的旅游开发还破坏了海南省一些地区的自然环境,同时经济的发展和外来人口不断增加也给海南的生态和谐发展带来了压力,需要合理的规划来实现人类与自然之间合理的平衡。这种规划的设计与平衡的掌控是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之上的,在党的十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列入“五位一体”总布局之后,生态文明理论建设引起了各界的高度重视,在生态文明理论中最重要、起到最直接作用的是生态科学,生态科学贯穿于生物学、环境学、医学、化学、物理学、地理学等专业之中,所涉及到的领域十分广泛。海南国际旅游岛是基于生态文化与文明基础之上建设的,目前国际社会的经济发展趋势是发展“生态经济”,视维护生态平衡为一种崇高的行为,并且以此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明发展程度,这也是衡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成败的最基本标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这要求我们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和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法规,从而形成规划到实践的一整套制度保障,制度的建设既需要尊重生态价值,也需要了解生态规律,在追求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大学生是制度设计的主体,也是构成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设计、建设、管理主体,存在普遍接受生态科学教育的必要。

3.国际旅游岛的繁荣需要生态文明人才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在根本上来讲就是人才的竞争,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关键在于人才,未来的繁荣也取决于人才。目前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面临着人才不足问题,既缺乏具备生态文明观念的全面型人才,也缺乏生态科学研究的专业型人才。新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运用生态技能来解决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具有全方位、多元化思维方式的全面型人才,对生态科学的掌握程度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判依据,也是全面人才的衡量标志,可是目前由于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专业教育的体制原因,对生态科学知识掌握非生态科学专业的大学生中还很模糊,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在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培养全面人才的需要。另一个角度看,生态文明发展的追求目标是生态综合效益,不仅生态环境科学的研究属于高端科技,而且许多生态化的产品和服务具备高科技含量,这又决定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生态环境科学领域的专业型人才,从而形成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具有高度生态文明意识的人才队伍,这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繁荣的基础。但是现阶段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并没有根据国家政策导向的变化做出及时调整,表现在对大学生普及生态教育的不重视,一般开展生态教育多是捎带而过的传统说教式教育,即使一些生态科学的专业的教学也多是理论教学多,社会实践少,这就要求海南的高等教育要从国际旅游岛的发展需要出发,在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教育的同时,侧重发展生态环境科学专业,以此来加强生态人才的储备,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繁荣的奠定下坚实基础。

二、海南国际旅游岛背景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选择

1.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大学生的教学活动

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大学生的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态道德基础,系统化掌握生态科学知识,以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投入到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去。首先,将生态道德教育拓展到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之中,通过教育使大学生科学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人类与其它生物平等的生态伦理观,使他们树立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高尚情操,形成对自然界的责任感,抵制一些以破坏生态环境、损害其它生物生存权的不道德行为。其次,在海南省的高校中开设生态环境科学的选修课。我国部分高校早已经开设了类似的专业,专门培养生态环境科学专业人才,但是与这些专业无关的学生一般是不会学到的这样的课程的。海南省作为全国首个生态示范省,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一直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所以有必要使省内高校的每一位大学生都可以选择接受生态环境科学教育,以此来调动大学生学习生态环境科学的积极性,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素质,培养生态人才。再次,应该将海南省的生态环境、国际旅游岛建设等相关内容纳入到海南省高校教学范畴之内,目前省内高校的大学生对海南的生态环境、国际旅游岛等相关知识了解不多,在这种基础上很难谈得上在国际旅游岛背景下,对海南生态文明建设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有必要在海南的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本土教育”,增进大学生对海南生态环境和国际旅游岛相关知识的了解,增强他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兴趣。

2.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的实践活动

第5篇: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优化经济增长;发展方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TP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081-01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形成背景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我国的环境问题确实已经成为影响我们长期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一块大“短板”,单靠一般性地在政策上做些小的调整,很难彻底解决问题,必须通过对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才能使我国资源和环境支撑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基本的执政理念,将通过各级政府的具体执政行为对发展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重大调整。从我国环境保护的历程可以看出生态文明治国理念的演变过程。上世纪 80 年代,我国提出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上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始将环境保护理念引入经济发展的决策之中;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贯穿到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发展在内的整个社会文明发展的体系之中。我们要深刻领会“生态文明”的政治内涵,彻底实现执政理念的根本性转变。

二、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一)我国已进入重化工业主导的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要求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进入城市所释放出来的潜力不可估量。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增长速度的加快局面是经济由单纯的外向带动型向自主主导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发展型转变的重要标志与体现,更具有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演变的划时代意义。但重化工业的持续高速发展也让我们付出了难以弥补的代价。据统计,环境污染使我国的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 7%,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 GDP的 15%。国家环保总局的生态状况调查表明,西部 9 个省区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当地 GDP 的 13%,等于甘肃和青海的 GDP 总和。因此,我国已进入重化工业主导型的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二)资源和环境制约增强,加强生态文明是历史性战略选择

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生态问题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环境保护的问题,而是带有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的重大战略问题。如果生态系统不能持续提供资源、能源和清洁的空气、水等环境要素,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失去了载体和基础,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内涵也无法全面持续发展。所以,当生态环境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时,生态文明就成为其他三个文明的基础。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需要

生态文明不仅对我国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纵观世界上工业化国家的传统现代化道路,尽管各自的国情、发展条件等各有不同,但其转型发展进程都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特征,即以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高消耗来支撑经济高速增长。因此,我国应摒弃传统的现代化道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促进世界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建设生态文明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物质生产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对地球资源的索取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其严重后果就是全球气候变化,以及过度开发土地、滥伐森林、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近些年来暴雨、高温等极端气候频繁发生,就是大自然向人类敲响的警钟。在我国,突出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不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 32%、27.4%和 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储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很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不论对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是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是至关重要的。实践充分证明,物质文明建设不仅同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而且同生态文明建设互相依存、互为条件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

曾经奉行的“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直接后果是,环境保护成为辅、补充性工作,一个时间“靠边站”,一个时间“上前线”,还要靠“集中整治”、“专项行动”来打“歼灭战”,从而导致环境保护工作普遍陷入“滞后、事后、被动、补救”的境地,成为周期性、阵发性的辅工作。环境优化经济增长是在产业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污染物排放量满足环境功能区达标要求基础上追求 GDP 的最快增长。不同于传统的以环境为代价进行发展的模式,它提倡的是以经济反哺环境,环保促进经济增长,以环境保护为科学发展保驾护航。因此,我国必须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

(三)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当今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决定了我国不可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旧式工业化道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不应当也不可能模仿一些发达国家以挥霍资源为特征的消费模式。因此,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比重和水平,并且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高技术产业,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工业的发展。同时,要立足我国国情,正确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城乡建设模式和消费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晓第:建立适应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初探[J].生态经济,2007(12).

[2] 张晓第 :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外部输入特征的研究[J].当代经济,2008(2).

[3] 王应洛 :建设生态文明需 “三驾马车 ”[N].科学时报 ,2007-11-23.

[4] 王正平:提倡生态文明就是否定工业文明吗? [N].解放日报,2007-11-13.

[5] 周生贤:国家环保总局 2007 年工作计划[Z].2007-01-05.

第6篇: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1.引言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在十报告中又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由此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而大学生又作为社会的精英,祖国的后备军和接班人,更应该形成保护生态的意识,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高校对大学生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2.1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时展的客观要求

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时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使然。当今社会,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话题,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也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因素。大学生作为国家事业的建设者与民族未来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以及政治觉悟与整个民族的素质,与是否能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社会这一伟大目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只有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才能更好的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服务。

2.2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社会赋予高校德育的时代要求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应该有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想法与思路,自觉地养成良好的道德,不止只有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美德,还要有与生态文明理念相关的生态道德。高校德育与生态文明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德育不再只关注人与人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逐渐的开始重视人与自然的联系。因此,在高校德育中,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引导与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使大学生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让大学生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历史重任。

2.3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生态文明是 21 世纪的主要文明形式之一,良好的生态道德素质和生态文明观念,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衡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是否和谐共处的要求,也是现代社会衡量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尺度。生态文明教育史促进大学生个体全面快速发展的重要渠道,也是判断一个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知以及大学生所具有的实践能力也都是一个大学生应该体现出的内涵。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意识与和谐观念,使他们认识到社会整体的价值,形成对自然、生命的关爱和资源环境保护的意识,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做到言行一致,关心他人,尊重自然,自觉的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环境,保护生态,抵制不良危害。因此,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的必然要求。

3.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措施

3.1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推进大学生道德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工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德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要运用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针对青少年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对他们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要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和生态文明理念,使大学生通过接受生态道德教育,能够懂得人类应该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尊重并维护自然界的权利,自觉维护后代人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使学生更好的明辨是非黑白,善恶美丑,正确看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通过生态道德实践,追求生态道德理想人格的自我发展,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生态文明素质。鼓励学生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形成正确健康的生态道德观念,养成规范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在生活和学习中严格的要求自己。大学生作为社会人,他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教育是主要力量,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重要引导,因此学校、社会、家庭要形成教育合力,不断推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生态文明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3.2促进生态文明网络环境的建设

高校要学会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抢占网络阵地。通过综合措施管理网络,创造安全的生态文明网络环境。

互联网是个万花筒,高校要利用其有利的一面,充分发挥网络载体的作用,加强校园网络生态文化建设,建立信息量大,覆盖面全,服务和安全功能到位,融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增强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力度。可以在网上开展专门的模块,进行生态文明知识的宣讲。同时可以利用信息网络开放、平等、交互自由的特点,抢占网络德育阵地,发挥网络良好的教育和导向作用。要借助于网络的广泛影响力,以高尚的生态道德价值观影响当代大学生。建立各校独立的生态文明网络社区,并在各高校间形成友情链接,以方便学生共享信息、交流心得体会,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3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丰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

高校要以校园生态文化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生态文化活动。校园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推动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形成。高校要充分发挥教育的指导作用,因势利导,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报告,运动会,名人讲座,播放经典影视作品,开展制作比赛等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活动来丰富当代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从多方面来宣传环保活动。同时发展迅猛的校园媒体也要发挥过滤功能,坚持弘扬主旋律,宣传正面典型,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积极开展有关生态基础知识的讲座,对大学生进行系统讲解,以便提高大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认识;二是建设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打造绿色校园,建设绿色寝室,从而形成良好的德育养成环境;三是要在校园中多组织一些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社团,宣传环保,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四是开展有关环保方面的演讲比赛、辩论比赛和知识竞赛等,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比赛,学习知识,宣传环保活动。

参考文献:

[1] 杨坤.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世纪桥,2010(9):100-101.

[2] 郑世英.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探索[J].教育探索,2009(7):115-116.

[3] 刘建伟.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6).

[4] 叶志清. 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6-100.

[5] 乌晓梅.把生态文明纳入德育教育范畴[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8,4.

[6] 陈志刚.高校环保社团引导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10(4):446-448.

[7] 孔德萍.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8(1):38一39.

[8] 莫敏秋.高校德育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J].肇庆学院学报,2003,24(3):33一36.

[9] 刘经纬,赵晓丹.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模式与途径研究[J].教育探索,2006,(12):97-98.

第7篇: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企业责任;道德;利益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在遵循自然、人类、社会相互和谐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综合。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以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核心,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中国改革开放33年来,我国企业(主要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发展迅速,不断提供和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我国经济持续高位增长。2011年,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各大企业不断崛起发展发展,是以资源不断的开采利用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我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我国的环境所承载的压力比绝大多数国家都要大的多,我国比任何国家都更加迫切的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尽快解决生态风险,以步入生态文明时代。企业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之一,应正确履行企业的责任,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企业利益与生态道德、社会道德的关系的矛盾以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企业发展的对立及根源

生态文明是以生态意识强、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的和谐发展文明形态。它的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基本要求是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切实保护环境,把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生态平衡基础上。而企业的基本目标、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理由是——经济价值。“盈利原则是竞争经济的一个历史——结构性的预先规定,是任何企业不可抗拒的,企业任何战略规划都要服从它。”[1]企业的生存发展必定要从生态环境中索取资源并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而企业认为,自然资源和环境是完全置于企业发展和人类需要的的客体地位,仅仅是一个对象性的存在,这即是“控制自然”的观念体现。作为生态的奠基人,威廉.莱斯认为,“控制自然”的观念是生态危机的根源。他主张,要消除“控制自然”的观念来解决生态危机 。

“局部改善,环境恶化”成了我国环境状况的习惯用语。尽管我国政府和各社会主体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但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仍非常严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迅速崛起,带动经济快速发展,但我国企业长时间走以高消耗,高污染粗放方式的发展道路。使资源浪费消耗极大,环境污染严重。我国企业仍在工业文明的基本框架被发展。因此,在主流经济学看来,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主要是两条:自然资源私有化和企业成本内部化。但是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不可能把有机的生态系统分割成不同的部分;环境的边界也不可能与产权的边界正好重叠。企业用于购买排污设备和治理污染所需要的费用很大,这样做的成本太高,对企业来说是不经济的,这就是企业成本内部化遇到很多难以克服的困难。所以,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就要加大政府对企业的约束力。

现代科技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技术的进步能够使企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延缓资源的枯竭速度。但是,20世纪后半业以来,科技进步给环境保护带来的潜在好处随着企业对经济价值的追求完全抵消了。经济学中的“杰文斯悖论”还告诉我们,资源的消耗和枯竭速度会随着技术的改进而加快。因为,技术的改进会使企业生产的产品价格降低,从而刺激人们对这种产品的需求和使用。事实上,环境问题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技术只是社会发展的工具,它本身是中性的无价值的。环境问题的根源不在于科技技术本身,而在于企业如何使用它的意识形态。“控制自然”的观念才是环境问题的根源。

马克思指出:“私人利益本身已经是社会所决定的利益,而且只有在社会所创造的条件下并使用社会提供的手段,才能达到;也就是说,私人利益与这些条件和手段的再生产相联系的。”[2](P.102-103)这强调了整体性原则,也就说明企业的生存发展要与自然生态系统相联系。还展示了企业作为生态文明主体之一在构建生态文明中的必要性。要正确处理好自身发展与生态系统,环境的关系,根据环境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动态配置资源和改变生产方向,合理利用科技技术,是企业外部成本内部化。以积极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

二、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中企业生态道德和利益的张力

生态道德与利益是生态论理学的基本问题。生态道德或环境道德作为生态文化的核心,是在人与自然的长期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类生产方式发展进步到今天所产生的一种新的人类道德,它提倡尊重所有的生命,把道德对象的范围扩大到整个生命界及生态环境,以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共同进化作为人们行为的目标准则。认为,利益是一个历史范畴,人们在不同色生活状态、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利益的追求方式和分配方式都要与其生存的社会关系相适应。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不仅是伦理学的需要,更是现实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是一种以非生态的、畸形的发展模式而发展,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生态破坏的问题。可以这么说,企业等经济主体在不顾道德的情况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正是导致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严重的伦理“贫困化”的表现。这种利益与道德的冲突和紧张的原因在于生产经营方式和生态环境的矛盾性,在于经济活动的主观目的性与自然资源的客观制约性和有限性的矛盾。企业生态道德与利益的对立所反映的就是目前产生生态系统危机的原因之一。恩科斯在1845年《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一书中对伦敦、柏林等大工业化城市具体而详细的考察和分析,就认为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道德问题,主张把环境问题放到社会现实中去考察。因此,马克思恩科斯认为,要防止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为此还要对我们目前的生产方式实行完全的变革。”[3](P.363)

目前,巨大的生态危机使得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被突出出来,使得人对自然伦理的关怀变成一种必须的责任,以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企业的价值导向应朝着生态方向发展,树立企业生态道德观,把更好的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指导企业发展的实践活动。

三、企业及企业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

企业及企业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之一,生态文明行为的对象,因此,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的地位及作用十分重要。

(一)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及责任

企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之一。企业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就要与资源、环境以及服务对象发生关系。因此,企业在向社会提品,为社会创造财富、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就要使企业的行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相和谐,以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否则,就会影响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众多企业缺乏环境保护的责任感,这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才能使企业承担起其应尽的生态责任呢?落实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就要适应形势变化,找准发展方向,抓住工作重点等,从多方面入手。

1.必须坚定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步伐,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当前,我们的企业就要适应环境保护的新形势,按照规划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

2.必须严防污染事故的发生。2005年发生的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由于松花江水被污染,导致哈尔滨市旅游业乃至工业生产不同程度受到影响。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带给我们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应当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污染事故的防范,不仅仅是政府和环保部门的事情,企业在这里面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在做好日常环境管理工作的同时,要组织人员在充分调查、识别、分析、评价潜在环境污染事故的基础上,编制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要明确岗位,落实责任。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生态环境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3.转变价值观念,运用新的考核标准评价企业经营者及企业的业绩。过去我们往往以企业获利的多少、上交税收的多少来评价企业经营优劣,而对企业是否污染了环境很少顾及。现在,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的价值观,建立新的评价、考核标准,特别是应将企业是否承担生态社会责任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使企业从价值观念上认清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二)企业家的生态社会责任

企业家的生态社会责任不同于企业的责任,企业家作为企业的决策者,领导者,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该“心怀天下,仁爱化众”。[4]即企业家在生态环境保护中要树立生态道德,领导企业注重绿色生产,注重创新,提升环境质量。企业家的生态社会责任不仅关系着企业家本身的声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加强企业家的精神文明建设以提高企业经营者道德水平,这有助于增强经营者自觉承担企业生态社会责任的自觉性。使他们认识到盈利不是终极目的,应关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如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福利,为用户提供安全产品,保护环境,通过承担生态社会责任使企业可持续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被普遍认为“天人关系”,今天,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这就需要企业要落实责任,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把认识、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坚持从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的要求出发,选择科学的发展路径和方式,以有利于资源的保护和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化的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龚天平.经济价值与道德价值如何具有统一性[J].中南 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79.

第8篇: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资源利用;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298-03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

1.中国单位产值的耗能大,资源浪费严重,同时造成了较严重的环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导致我们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付出了巨大代价。目前,中国正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但是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量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领域资源的浪费现象也相当严重,这不仅造成资源供求矛盾的日趋尖锐,同时资源利用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也相当严重。

2.中国石油、矿产等重要资源对外依赖程度加大。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工业化程度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将逐步升级,城市化步伐将逐步加快,资源的需求将持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逐步增大,导致石油、矿产等重要资源进口量递增,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提高。进口资源,不仅耗费大量资金,而且会加剧国际市场供求矛盾,带来一系列经济、政治、外交方面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一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确保中国的经济安全和资源安全。

(二)中国的资源和环境状况决定了必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1.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不及世界人均量的一半,中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占有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人均森林蓄积量仅为世界人均蓄积量的1/8;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和铝土矿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42%、18%和7.3%。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这种基本国情将长期持续,决定了中国必须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子。

2.矿山在开采和选矿过程中矿山采矿回收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普遍较低,同时存在众多的不计后果滥采滥挖,影响了中国资源开采工作的正常进行,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2010年,中国GDP单位产出的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2倍,主要工业产品能量单耗比国外平均水平高47%;生活中资源的随意浪费现象比较普遍,全民的节约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同时中国的“三废”利用率较低,其中粉煤灰、煤矸石等综合利用率分别只有67%和55%,中国每年有数百亿元的可用资源作为“三废”抛弃了。因此,为了实现资源从开采到循环利用,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就必须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子。

3.当前,中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一是水环境每况愈下,生态用水匮乏;二是大气环境不容乐观;三是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四是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1.3%,农村的生活垃圾污染、农村畜禽粪便、水产养殖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使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恶化,草地退化、水土流失、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二、标准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节约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务求生态文明建设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明显成效。

标准化工作通过制定标准、贯彻和实施标准,为经济发展节约资金、提高速度,带来显著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可以使新技术和新科研成果得到迅速推广和应用,从而促进技术进步,这对于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持生态平衡,维护人类社会当前和长远的利益,保障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标准化工作有利于缓解中国的资源约束矛盾

中国资源禀赋较差,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与此同时,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

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资源消费的增加是难以避免的。但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加强标准化工作,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标准化工作是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大量事实表明,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大量产生,与资源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内在联系。目前中国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方式是末端治理。这种治理方式难以从根本上缓解环境压力。一方面投资大、费用高,建设周期长,经济效益低;另一方面末端治理往往使污染物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污染。

加强标准化工作,推行清洁生产,尽可能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标准化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1.标准化能够充分实现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标准化应用于矿产资源的开发,通过实施矿山开采、选矿和冶炼相关的技术标准,有利于提高矿产资源的回采率,选矿回收率,促进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并减少矿山开采、选冶带来的废石、废水等对环境污染,降低由此引发的地表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尽可能地减少土地退化、损毁严重等问题,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标准化应用于矿产资源利用,通过制定矿产资源利用相关的技术标准,能够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物质和能源流量,降低单位产值的资源消耗量,同时控制使用有害于环境的资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目的或消费目的,从而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减少污染。

2.标准化能够充分实现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原则。矿产资源经过相应的工业生产变为资源性产品,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应用于工业生产的技术标准的水平落后,那么生产出的产品质量、性能等也处于落后,进而导致产品的使用范围就小,产品的时间强度也就相应的变短。这就需要不断地对标准进行升级,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作为其补充内容,进一步提高标准的水平,以提高产品的质量、性能和时间强度,从而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

3.标准化能够充分实现循环经济的再循环原则。再循环原则就是废弃物资源化,即在产品完成使用功能后成为废弃物,通过技术进步将废弃物重新变为可利用的资源。在这一过程中,标准化工作需要将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地纳入到标准中作为标准的重要技术内容,不断提高废弃物资源化的品种和效率,同时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从而为废弃物资源化提供技术保障,实现循环经济的再循环原则,推进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

三、加强标准化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标准化工作的持续有力推进。

(一)持续推进标准化工作

1.推进能源节约标准化工作。要加强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领域和钢铁、有色、电力、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标准化工作。大力开展交通运输工具和农业机械的节能标准化工作,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并不断推动新建住宅、公共建筑节能和现有建筑节能改造。制定空调、冰箱等家电产品节能和环保的新标准,强化标准的实施和宣贯,并严格执行公共建筑夏季空调室内温度最低标准。加快推进农村能源节约标准化工作,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工程,国家积极开发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加强节约用水标准化工作。积极推进节约用水标准化工作,在提高现有生产设备和器具的整体技术水平的同时,尽可能地节约用水,并对高耗水行业进行节水技术改造,并积极推进沿海缺水城市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加快供水管网改造,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

3.加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标准化工作。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积极制修订与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特别是耕地资源保护有关的土地管理标准。研究制定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标准体系,并加快包括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土地用途管制分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土地开发整理技术规程在内的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具体标准的制定工作;对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定额指标进行修订,以此来不断完善土地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工作。

4.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标准化工作。加快建立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标准体系、资源综合利用的实验方法体系、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指标评价体系,并加快资源综合利用具体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不断促进以煤矿瓦斯利用为重点的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粉煤灰、煤矸石、有机废水为重点的工业废物综合利用以及以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农膜、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为重点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促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秸秆的综合利用。

(二)加强标准化工作的具体措施

1.对现行有效的标准进行清理评价和修订工作。对中国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以及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从技术水平、协调配套性、内容结构、应用程度和实施效果等多个角度开展评价,以确定该标准或标准计划项目是继续有效,还是修订或者整合修订,直至废止的结论。根据对标准和标准计划项目清理评价的结论的基础上,对需要修订或整合修订的标准进行修订,从而不断提高中国标准的整体技术水平、协调配套性和可操作性,充分发挥标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技术基础性作用。

2.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标准的编写质量,强化标准的一贯。标准在制订和修订过程中,要注意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充分协调和沟通,并在标准的编写中注意标准质量的提高;在标准宣传贯彻中注重充分发挥信息化、网络化的优势,利用信息化平台和各大媒体进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标准的一贯,使标准能够被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工业部门所熟知和使用,促进标准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3.加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步伐。标准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是反映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水平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逐步提高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代表着当今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是物化了国际上著名的科学和学者的抽象劳动,因此,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就成为一种廉价的技术引进。积极采用能源节约、节约用水、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对于提高能源和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维护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加强与生态文明建设有关的合格评定体系的建设。加快与技术法规体系、技术标准体系相配套的合格评定体系的建设,具体包括:抽样、测试和检查;评估、验证和合格保证;注册、认可和批准等程序,通过合格评定体系的建设有利于推进技术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促进技术标准真正地成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同时加快合格评定程序相应的中介机构的建立,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5.加强标准化情报工作和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标准化情报工作是标准化工作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搞好标准化情报工作,跟踪和掌握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动态变化,并积极开展国内外相关标准水平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差距,使我们制定的标准能够与相关领域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同步,使标准化工作能更好地为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服务。

加快标准化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做好国内外标准化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递工作,有利于推动标准制、修订和标准信息服务网络化,提高标准的时效性,为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第9篇: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范文

 

乡村生态文明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三农”问题的不断深化,农村改革迫在眉睫,自从20XX年,XX省首倡文明生态村建设,全国上下掀起了建设生态文明村的热潮。XX省滕州市紧跟社会潮流,应广大农民朋友对生活环境质量的需求,加快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步伐,取得了广大农民朋友的一致好评。

 

XX省XX市XX镇XX村是一个拥有XX余户,近XX人口的小村庄由于近几年广泛种植温室大棚马铃薯,带动了整个村庄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该村村民委员会与党支部经过商议于20XX年下半年申请创建文明生态村,当我去该村调查的时候生态文明建设的二级工程已经接近竣工,该村的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建成整齐化一的街道,每一个胡同都建成了统一的标准,这就应验了老百姓常说的那句话“要想富,先修路”,自从街道竣工后,街道上的人多了,嬉笑打闹的孩子们多了,一块谈天说地的老年人多了,人们走在路上精神多了,再也见不到以往杂乱的街道,垃圾乱放的胡同……20XX年底,XX镇XX村被XX市市委评为“XX市级生态文明村”,这位整个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调查期间,通过和该村党支部书记的谈话中我了解到,该村已经建立了生态文明户80余家,种植绿化植物一千余株,购置垃圾桶二百余个,基本上每一个胡同能够平均四个,该村计划在20XX年上半年普及沼气池,现阶段该村建有自己的沼气池配件厂,包括沼气池主池体和沼气池盖,也建成了自己的彩砖厂,生产各种彩砖,用来内销和外销,还有自己的农产品购销服务部,方便了农产品的销售。该村街道建不设别具风格,除了道路两旁间隔栽种了不同种类的绿化树,还在两棵树之间栽种了各种花草,各户门前也建成了自家的“花池”用来栽种一些蔬菜之类的东西,各个胡同安排了具体的生态文明负责人,具体负责该胡同的卫生以及治安问题。

 

通过调查访问,该村的生态文明村的资金除了广大村名的集资外还有好多关注村庄发展的热心民众的捐款,和政府的一部分支持。通过这一村庄建设可以发现,一个人,当他功成名就的时候,他就会用各种办法回报生他养他的家乡,也可看出一个人奋斗的重要性,为了自己的亲人,为了家乡……

 

虽然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是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就在一开始,村干部就面临了各方面的压力,一是资金问题的紧迫,二是好多村民的反对,他们的思想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没有远见卓识,只能看到当前利益,无法正确的衡量生态文明村的利与弊,得与失。村干部在村民的思想动员上做了很多的工作,这为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排除了一部分障碍。除此之外,我个人认为,不管什么地方,哪一个社会阶段,建设生态文明村都要充分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

 

1、建设生态文明村就是为了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所以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真正成为文明生态村创建和收益的主体,切实增强创建工作的责任感让他们从思想上到行动上支持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工作。

 

2、建设生态文明村还要树立和增强科学发展的观念,坚持文明、生态一起抓,软件、硬件一起上。避免一些地方的“光说不干”的现状,三番几次的将农民朋友对生态文明村的建设热情凉到了最低点。除此之外,最主要的是还要充分发挥农村文体中心或活动场所的宣传、教育、娱乐等功能和作用,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农民朋友不仅在物质上有一种富有感,还要在精神上有一种充实感,例如: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和文化科技知识讲座等,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传播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倡导文明新风。要通过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改造,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进而全面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最终达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

 

3、要坚持建管并重,建立健全长效建设管理机制。不能像有的地方那样,建而不管,修而不治,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周而复始的就会影响生态文明村在广大群众心中的地位。首先,作为村干部要将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当作一件长久的事情来做,不管到什么时候,都要将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情来做,时刻想着为老百姓谋利益,谋发展,只要能为百姓办实事,就会得到百姓支持。

 

4、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切实增强创建后劲。就像上面提到的,要把生态文明村当作一件长远的事情来抓,要根据自己村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更加促进整个村庄的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譬如上面提到的根据村庄需要建立自己的厂房,既能促进村庄的经济发展,还能为村民提供一些相应的就业岗位,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5、形成边建设、边治理的建设模式。农村不比城市,虽然中国的城镇化速度挺快,可是农村的经济发展还是跟不上社会的脚步,在各个方面都存在一些落差和不足,譬如农村的环境问题,包括村道的卫生,生活垃圾的存放,村庄河流的治理,农作物秸秆的存放问题等等,应该尝试建立一套生态链,使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6、要坚持因地制宜,制定完善创建规划。可以根据当地的土地情况制定相应的种植方案,尽最大的努力提高经济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农村向城镇化过度奠定一定的基础。

 

在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中除了要注意以上的问题以外,还要正确处理文明生态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其一,文明生态村建设是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要求的。其二,滕州市文明生态村建设是立足滕州实际的战略选择,符合滕州市情,符合滕州的经济发展状况。其三,既然是模式,就应该有多种,而不是一种,要允许各个地方领会中央精神而因地制宜,有所创新。三层含义归结起来,就是要求我们正确处理文明生态村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盖新房子、修水泥路、建沼气池,种花种草,等等,这些确实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措施,因为他们可以使“村容整洁”;同样,在农村搞多种经营也可以适当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但这些并不必然建成文明生态村。文明生态村有其独特的内涵和理念。更为根本的是,要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因为这是文明生态村的经济基础。生态经济搞不好,即使生活再宽裕,村容再整洁,乡风再文明,管理再民主,也不能叫文明生态村。所以我们必须提高认识,走出单纯的把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理解为文明生态村建设的误区。如果那样,文明生态村就会失去了核心内容而流于一种口号和形式,文明生态村也会因此变成一个外壳,空泛无物。当然,这样讲不是说生态环境基础薄弱的地方不能搞文明生态村建设,而是强调要把发展生态经济放到文明生态村建设的首位。

 

通过这次调查,我对关于生态农村的建设有了自己的些许想法,对于XX镇XX村的农村建设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也学会了怎样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一件事情。

 

乡村生态文明调研报告

 

xx市户籍人口数xxx万人,约2/3的人口工作生活在xx个乡镇和xxxx个行政村。自xxxx年开始,随着xx生态省和xx生态市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全市各乡镇已全面完成生态建设规划,并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x个,省级生态乡镇xx个,市级生态乡镇(街道)xx个,分别占总乡镇数的x%、xx%和xx%;市级生态村xxx个,占总行政村数的x%。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和《xx生态市建设规划》目标要求,乡镇生态建设工作还仅处于起步阶段,离全面建成省级和国家级生态市尚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进一步加强乡镇生态建设成为各级各部门当前面临的历史性挑战。

 

一、进一步加强乡镇生态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是全面建成国家级生态市的必要条件。根据《xx生态市建设规划》要求,xx将于xxxx年前建成国家级生态市,而xx%的乡镇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验收要求是生态县(市、区)建设的前置条件。要真正达成生态市建设目标,基层创建工作是关键,开展乡镇生态建设创建工作能够丰富生态市建设内涵,提升生态市建设水平,是进一步推进和深化生态市建设工作的客观需要和必然基础。

 

(二)是推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好契机。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而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乡镇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环境基础设施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对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要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要求乡镇调整发展思路,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确保辖区内居民拥有良好的环境条件和发展空间。

 

(三)是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一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是指该区域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散资源、提品和服务的能力,是区域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综合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各项生态建设创建工作从公共设施完善程度、污水处理、大气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等xx多项指标对乡镇进行考核,有力地促进当地政府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当地环境质量,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要素,从整体上改善当地投资环境,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

 

(四)是提升农村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载体。生态文明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经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在认真总结人与自然关系的经验与教训基础上,在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文明观念,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道德伦理基础。生态文明强调“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价值和生态经济价值,要求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适应“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整体利益。没有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就不可能实现全国的生态文明。乡镇生态建设创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增强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提升乡镇的整体生态文明水平。

 

二、当前乡镇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