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铁路货运基本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9-0068-02
九江车务段是南昌铁路局直属单位,所辖区域北至蔡山,南至乐化,东至马当,西至夏畈,京九、铜九、武九在此交汇,年发送货运量700万吨,旅客发送量500万人次,运输收入进款7亿元。
自2008年下半年起的国际金融危机到今年已对我国造成严重影响,出口急剧萎缩,国内实体经济持续下滑,带来整体物流总量下降,作为物流中的重要一环,铁路运输量也受到很大影响。从春运期间的货运量对比分析看,九江段装车数与去年同比减少528车,下降4.8%。当然,这里面有为了增开临客停开部分货车的因素。但是,总体看主要是货运需求严重不足导致运量下降。由于总运量的减少,运输市场的竞争空前激烈。铁路面对来自公路、水运等其他运输方式的强力竞争,压力巨大,形势严峻。因此,做好货运营销,减少危机影响,努力完成货运任务,成了九江车务段的工作重点。
一、九江车务段在营销上存在不适合之处
九江车务段在市场营销还存在不适合之处,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输能力不足
运输能力不足,制约铁路运输市场的进一步开拓,从总体来看,铁路运输能力仍不适应社会需求,铁路运力与需求呈不均衡状态,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之间差异很大。部分地区运输能力严重不足,运输能力长期紧张,使客源和货源大量流失。货运方面,前期推出的“五定”班列,在零散货物运输方式上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反响。但货物集结时间较长,满足不了货主对运达时限的要求,已缺乏竞争优势。适销对路的货物新产品有待进一步开发。
受各地区经济结构的影响,铁路运输货物品类发生了很大变化,原煤、原油和原木等初级产品运量逐步下降,而高附加值的货物运量呈逐步增加趋势。但铁路货车的车种结构不合理,棚车、罐车数量不足,制约了潜在市场的开发。
(二)价格机制僵化
运输产品的价格已经成为货主和旅客选择运输方式的重要因素,各种运输方式在价格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铁路积累多年的运价问题,大大地削减了铁路运输的竞争力。目前,较突出的运价问题是:价费项目多,从运价构成来看,有基本运价、建设基金和杂费等,不仅种类繁多,而且还有不少价外收费。从收费的主体看,有铁路部门收的,也有地方政府收的,有铁路内部主业收的,也有铁路所属多种经营部门收的,有始发站收的也有到达站收的;运费水平高,由于多头、多层收费,运价高居不下,铁路已失去低运价的优势;运价浮动小,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铁路的运价不能随行就市,难以反映市场供求变化,铁路僵化的运价机制,使价格这一重要的促销因素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营销手段不完善
营销机制不健全,各级铁路运输企业虽然设置了营销部门,但由于职能转变不够,职责不明确,很难真正承担起市场调研、产品开发、资源配置等市场营销责任。各级营销部门所配备的人员,大多是原先从事客货运输的员工,缺少市场营销基本知识和工作经验,更缺乏专业人才,货运从业人员素质偏低,表现在年龄偏大、文化较低。九江段110名货运人员,45岁以上占到70%,初中文化占到60%以上。由此带来学习能力,执行能力不高,业务素质低。货运服务也存在繁琐、时限不保证和货损理赔不及时等问题。
二、九江车务段在营销上调整激励机制
通过查阅现存营销资料台帐发现,按照现代物流营销要求,营销资料不完整。一是只有当前在铁路运输的大客户资料档案,没有本地区潜在客户资料,没有一般运量客户资料。二是九江地处三省交界,交通十分发达,运输竞争激烈,没有建立竞争对手资料,如公路、水路及物流企业等。三是营销记录不全,尤其是营销分析报告比较简单,只有运量对比分析,原因分析较少。
为此,对车务段管内经济辐射区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营销调查活动,主要做法是根据九江市2008年公布的纳税大户名单(100家)逐一上门调查;同时完善现有客户的产供销基本资料台账;对市内较大的十家汽车信息部(提供公路运输车辆尤其是返程车)、港口企业、物流商进行调查,了解公路、水路等方式的价格、运量及服务情况。
针对九江车务段在市场营销还存在不适合之处,重点从货源基本情况、运价对比、客户反应等方面的情况分析,车务段采取了如下措施,保证货运收入的完成,实现铁道部、路局提出的增运增收目标。
(一)奖励机制
按月采用奖励激励机制,一方面,按照路局下达计划,分批到各站,另一方面,按照历年货运任务完成情况,从发送吨及货物运输进款两方面进行考核。同时,通过奖励,也刺激各站的创收工作积极性,具体做法是根据任务的大小,对管理人员按300~500元标准一次性奖惩,对相关员工按60~100元标准一次性奖惩。此法极大的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如琵琶湖站在措施出台后,站长多次到中石化九江公司营销,今年2月份将其原计划从水路运输的2万吨石油调到铁路运输,完成了月度任务。
(二)树立市场意识,促进铁路发展
把运输生产和营销工作真正统一起来,才能主动地破除与市场营销不相适应的一切规章制度,才能破除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环节繁杂、政出多门的管理模式,形成铁路各部门协调一致、联合动作的整体优势。其做法:一是将职工收入的50%拿出同运输任务挂钩考核,增加职工对完成任务的重要性的认识,促使其在工作中为完成任务转变态度,提高质量,算经济账。二是通过车务段、车站两级加大货运营销的宣传力度和范围,使市场改变对铁路货物运输的态度,从而在比较中选择、在竞争中识别。
(三)与大型企业签订运量互保协议
为打消企业在运输能力紧张时不能保证装车的顾虑,实现长期战略合作关系,2月份,车务段在路局支持下与年运量20万吨以上物资单位签订运量互保协议600万吨,此项占全段运量的80%,为完成年度任务奠定了基础。
(四)充分利用价格杠杆吸引货源
运输市场核心竞争力是价格,一直以来由于铁路运能紧张,价格比较僵化,只升不降,并且有很多搭车收费的情况,因此流失了很多货源。为此,通过营销调查,首先对部分货源采取运价下浮措施,如瑞昌的白云石,原来每月5000吨通过水路到厦门,我们采取了运价下浮28%用集装箱运输。同时对运输、装卸等费用进行减免,如湖北、安徽部分粮食原通过汽车运到广东等地,通过减少装卸费用,每月增加装车80车。
通过以上措施,今年第二季度在金融危机的困难下,车务段仍然完成了货运任务。
三、提高九江车务段货运营销的几点对策
针对铁路在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铁路运输企业的整体素质、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应变能力等方面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存在的差距,因此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发挥运输产品的安全、迅速、经济、便利的优势
市场份额下降,经济效益下滑,从铁路经营上来说,是铁路忽视了高运价率的货物经营。2009年初,车务段的货运增长的大部分是铁矿、化肥等,而机械、家电、鲜活货物等运价率高的物资大批流失。虽然有客观原因,但主要原因还是货损货差严重,时效性差等原因,即重视运营效率,忽视经营效果。在对铜九线开通进行的货源调查时,有家兰天水泥,日产1万吨水泥,但因为铁路运输货损严重而选择其他方式。因此在追求运输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综合考虑运输产品的质量,包括运营质量和服务质量以及和质量相对应的价格、促销手段,发挥运输产品的安全、迅速、经济、便利的优势,以货主的需要为核心,按货主的需求安排生产,重新树立运输产品的质量形象。
(二)充分发挥运输的作用
由于运量持续下滑,虽然我们开始重视市场营销,但采取的手段却较为原始。铁路营销中最为常见的是组织员工走访用户组织客流、货源。这其实仅是推销。再说货运制这一方式,航空和水运早已采用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存在于铁路各货运站周围的各货运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货运点就是铁路货运产品销售的中间商。现在只是这些货运,只是徒增了货主单位的运输费用,他们有存在的合理性,但却没能给货主单位提供的咨询服务,没能解决用户因自理运输而带来的种种不便,因此货运点应进行合理的规范。
(三)适应多样化发展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目前铁路货物运输主要在铁路货场和辐射于货场周围的各铁路专用线进行。铁路货场的密集配置,以及每个货场都追求设施、设备的大而全、小而全,造成了生产力的重复投资,加之铁路站、段配属关系的影响,各站段、货场间相互竞争货源,铁路本身所存在的优势在这种内部竞争中被削弱。过度集中的铁路生产力的投资和忽视了与铁路货运相配套的其他路外设施的投入,使铁路的能力不匹配,不能全方位、多角度的走向市场。铁路大的优势被小的劣势所束缚,因而失去了应有的能力,正在逐步丢失部分市场。运输产品由以往的少数、单一向今后的多数、多样化发展是市场经济的要求。要加速改造运输产品,不仅要继续搞好整车、集装箱运输,还应兼顾鲜活、危险品的运输,发展多样性的快运直达运输。
加强各编组、区段站的车流组织和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加速车辆周转,限制和处罚中间环节所造成的过长滞留,以及加速车辆、货物等各种信息资料的传递与反馈,是铁路货运进入市场的迫切需要。因此,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保证体系是当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成.企业最优战略定位[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关键词:交通;专业;教学;改革
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把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上。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主要指:运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三阶段、三步骤、三转换”课程开发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工作任务驱动”的“一条主线、两个过程、四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实施“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建立“内外兼顾”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保障体系;体现出“三知识、五能力、四适应”人才培养特色。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三阶段、三步骤、三转换”的课程开发模式
“三阶段、三步骤、三转换”课程开发模式是以市场需求为逻辑起点,以职业岗位群的职责——任务——工作流程的分析为依据,以校企专家合作开发为关键,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实现课程开发教学设计的创新。
1.分三个阶段进行:①市场调研阶段:通过深入铁路企业调查,并与铁路企业专家共同研讨、分析、决策,确定铁路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情况;确定专业对应的各工作岗位、职业资格证书;以及现行的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最终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②确定培养模式阶段:利用长期为铁路干部职工培训的合作关系,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框架,签订协议,实施校企合作方案(明确合作方式、各自责任和操作形式)。③课程开发阶段:落实就业导向的实质性改革阶段。确定重组后的课程、课程排序、课程标准、教学方法等。
2.按三个步骤落实:第一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重组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第二步,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第三步,对教师进行“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培训,并开始实施教学方法的改革,系统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三个步骤。
3.实现三个转换:第一个转换是从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的转换;第二个转换是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第三个转换是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
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工作任务驱动”的“一条主线、两个过程、四个层次”的课程体系
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打破原有的学科系统性、完整性的束缚,杜绝简单地把课程叠加成模块。基于铁路货物运输生产过程和铁路旅客运输生产过程,由高端复杂的工作分解至低端简单的工作,分析各岗位群工作能力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素质,按照职业成长的规律、工作能力逐渐加强的培养过程,由低端简单工作开始向高端复杂工作逐渐迈进,对课程进行重组、选择、排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工作任务驱动”的职业课程体系。
三、建立“内外兼顾”的教学改革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改革质量保障体系由教学管理保障体系与教学资源保障体系两部分组成。
1.教学管理保障:一方面是学院内部成立教学管理委员会;另一方面是成立企业专家为主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2.教学资源保障:实训基地建设上,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应共同开发,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师资建设上:一方面从学院外引入本专业的研究生和有多年现场工作经验的“双师型”素质教师;另一方面加强本专业教师培训,转变传统教学方法与理念,深入生产车间挂职锻炼,提高实作技能,满足一体化教学的要求;教材建设上:根据改革后教学内容的要求,包括本专业教师主编或参编的高职教材和采用本专业教师自编的教材。
四、“三知识、五能力、四适应”人才培养特色
“三知识”是指学生必备的文化素质基本知识;职业通用理论知识;“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岗位知识。
“五能力”是指学生必备的客货运输生产能力;铁路技术管理能力;铁路非常情况应变处理能力;与人沟通协作能力;职业拓展能力。
【关键词】和谐电力机车;模拟驾驶实训室;实训设备
一、建设依据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柱。实训室是开展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实训室建设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机车专业主要培养机车乘务员,机车乘务员应掌握的实践操作技能有机车检查给油、机车操纵、机车电器实验、制动机试验、常见故障处理、非正常行车等。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建有铁道机车实训场、电力机车操纵实训室和电力机车电器实训室,各个实训室的简介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实训机车车型为SS3型和DF4B型,无新型的和谐电力机车。电力机车操纵实训室设备为真车设备,是一套完整的综合实训系统,可开展多个实训项目,但模拟驾驶、制动试验仅有一个工位,学生技能训练时间短。而机车驾驶是机车乘务员应该掌握的核心技能,因此,建设一个多工位、功能齐全的电力机车驾驶实训室对批量培养机车乘务员是不可或缺的。采用真实机车进行驾驶训练受到场地、经费等多方面的制约,难以在高职院校推广应用。基于模拟仿真的驾驶实训设备,将机车操纵台与计算机仿真软件相结合,能够满足机车驾驶训练的需求。模拟驾驶演练不会产生设备的磨损、不会造成破坏性后果,具有零风险、低成本、不受时间、天气等限制的优势。和谐电力机车是目前铁路货运和普速客运的主流机车,所以建设和谐电力机车模拟驾驶实训室能够满足高职学生机车驾驶岗前培训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建设目标
通过模拟驾驶实训教学,使学生具备从事电力机车驾驶岗位的学习司机、司机(高级工)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实训室建设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提高为主线,将实训室建设成集教师示范、学生演练、培训考核有机结合的整体,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铁路企业输送高技能技术型人才。
三、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实训设备。机车乘务员一次乘务作业流程,以完整的一次肩回式交路为例:出勤接车机车整备出段与挂车发车途中运行进站入段退勤。出退勤在派班室进行,机车整备在整备场进行,其余作业流程主要在司机室内完成。因此,模拟驾驶实训室主要设备包括模拟驾驶操纵台和出退勤设备。模拟驾驶设备有三种不同的形式,即桌面型模拟驾驶器、基础型模拟驾驶器和全功能模拟驾驶器。桌面型模拟驾驶器是将模拟驾驶软件安装在计算机上,通过操作鼠标来模拟机车驾驶过程,具有投资少、工位多、可满足多个学生同时练习的优点,但学生无法获得真切的职业感受和职业氛围。基础性模拟驾驶器由司机操纵台和视景系统组成,操纵台上的仪器仪表、手柄、按钮、开关、指示灯等与真车保持一致,完全仿照真实机车的司机操纵台制作,具有价格适中、能基本满足学生驾驶操作需求的特点。全功能模拟驾驶器包含与真实机车司机室布置相同的模拟驾驶舱、六自由度运动平台、三通道投影设备,最大限度地模拟机车驾驶过程,具有功能齐全、成本较高的特性。综合考虑实训室定位、资金、实训教学需求等方面的因素,选择基础性模拟驾驶器作为驾驶设备。模拟驾驶台的类型应与就业岗位相吻合,驾驶台的数量应满足实训教学组织的需求,同时受到场地、经费的制约。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大多数在南宁铁路局就业,南宁铁路局目前的和谐机车车型主要为HXD1C和HXD3C,因此,和谐电力机车模拟驾驶实训室配备5台HXD1C和5台HXD3C基础型模拟驾驶器,操纵台按照真车1∶1的比例仿真制作,同时配备司机座椅,给学生提供真切的驾驶环境。模拟驾驶的视景显示设备直接影响驾驶环境的逼真性。目前,主要使用液晶显示屏、投影幕作为视景显示设备。投影幕可展示较大的视景画面,但画面清晰度不高,而单个液晶显示屏可展示的画面较小。为了能保证视景画面的清晰度和可见面积,采用3台65寸曲面液晶电视屏组成视景显示系统,视景分为三通道显示在3台电视屏上,组成一个完整的线路画面,视景显示南宁铁路局管辖内衡柳线上柳州至东安东站的线路视景。模拟驾驶操纵台上需安装机车性能及运行环境仿真软件、视景仿真软件、声音仿真软件、故障/突发事件仿真软件等。机车性能及运行环境仿真软件能够准确反映仿真列车在各种运行环境下的运行状况、操纵特性、牵引/制动特性以及其他特性。派班室采用硬件设施结合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模拟机务段真实的派班室工作环境,设备主要包括出退勤工作站、TLKJ2000便携式复核调校装置、揭示验卡装置、铁路司机IC卡及读卡器、测酒仪、信息查询台,能够模拟乘务员的出退勤作业。(二)实训室布局。和谐电力机车模拟驾驶实训室根据实训需求划分为派班区、模拟驾驶区和规章学习区,学生可按照电力机车乘务员一次作业标准流程进行训练。即在出勤成测酒、领取手账、运行揭示、揭示核对等工作,在模拟驾驶区练习机车操纵、故障处理等,最后到退勤台退勤,完成一次乘务作业练习。《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铁道机车操作规程》《铁路机车运用管理规程》是机车乘务员驾驶机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规章制度,任何的模拟驾驶训练必须在熟知规章的前提下进行,目前很多机务段的乘务员在出勤时都要做小题量随机性的规章考试。因此,规章学习区应当成为模拟驾驶实训室的组成部分之一,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相结合。此外,由于工位限制,该实训室能同时容纳28名学生进行乘务作业训练,其余学生可在规章学习区巩固理论知识。实训室的整体布局如图1所示。模拟驾驶台正司机派班区出勤台退勤台视景显示器副司机HXD1C模拟驾驶区HXD3C模拟驾驶区规章学习区通道图1和谐电力机车模拟驾驶实训室布局图(三)实训室功能。该实训室能承担和谐电力机车模拟驾驶实践教学任务,同时可为机务段的学习司机晋升司机以及内燃机车司机转型为电力机车司机提供培训场所。可开展的实训项目:(1)乘务员出退乘作业演练,使学生掌握出退勤作业过程,会进行揭示核对,做好出勤预想。(2)HXD1C、HXD3C司机操纵台部件认知,使学生了解操纵台各部件的名称、功能,会查看机车信息等。(3)呼唤应答演练,使学生掌握常用呼唤应答用语及使用时机。(4)和谐电力机车制动试验,使学生掌握自动制动试验操作流程,会判断制动系统故障。(5)LKJ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操作训练,使学生掌握LKJ的使用方法。(6)机车过分相操作。(7)机车模拟驾驶,培养学生能够遵守列车运行时刻,按照《铁道机车操作规程》和《铁路机车运用管理规程》行车。(8)非正常行车及事故处理,使学生掌握列车在非正常情况下的行车办法及发生行车事故后的处理方法。
总之,和谐电力机车模拟驾驶实训室在培养铁道机车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基本操纵技能和非正常行车及故障处理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可快速培训电力机车司机。而实训室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前期调研、建设方案可行性论证、设备采购安装调试、实训项目开发、师资培养、实训室装修、实训室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全方位的建设。该实训室建成后,对于培养电力机车司机将发挥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熙,李岗.模拟驾驶培训在驾驶培训中的研究[J].科技风,2016(2)
[2]何成才.基于模拟仿真的动车组驾驶培训系统[J].中国铁路,2012(2)
[3]周宗明.城轨车辆综合演练实训车的开发——以模拟驾驶视景系统为例[J].学园,2013(29)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以培养服务5A物流企业的物流操作和管理类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学生既要懂得物流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也要掌握物流管理的方法和技巧,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还要善于处理、交流和使用信息。《运输作业实务》是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面向物流行业运输服务领域,培养物流一线运输操作和管理的实战型人才。课程要求学生全面了解各种运输方式的主要业务活动和业务环节,系统掌握运输管理、经营、决策等具体运作方法,掌握接单业务、运费计算、单证处理、解决货运事故与索赔等问题。满足物流行业、企业对物流运营操作人才在货物运输组织与管理上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与素养要求。
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遵循中职生职业成长规律,通过企业专家访谈会及教师到企业实践,校企共同提炼典型工作任务,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练,由浅入深,注重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拓展、提升。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采用“实验――实证――再实践”的方式,运用“试点实验――调查反馈――反思调整――再实践――归纳总结”的工作路径对实验方案进行实践,运用项目教学、行政驱动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实验的实施,归纳总结实验结果。
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运输课程典型工作任务的提炼路径
(一)组织调研及召开企业专家访谈会
依托广州市物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我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项目团队通过多次往返到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调研,同时召集历届物流专业毕业生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收集物流专业岗位群需求等多方面信息。通过以上多种方式熟悉运输业务工作过程,并分析珠三角地区物流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岗位设置和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要求,进行国际物流专业的定位。
由专业带头人、项目组成员、企业专家组成课程建设团队,设计调研提纲与调查问卷,组织召开企业专家访谈会,采用头脑风暴法,罗列日常工作任务,利用看板展示。以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为四大业务模块,以接单、运费计算、货物配载、单证、索赔为业务主线,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
(二)企业实践,实证研究
选派专业骨干到企业与专业对接的岗位进行实践,将企业专家访谈会所提炼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实证检验,边实践边听取企业专家的意见,总结、归纳、提升,不断优化典型工作任务的代表性、实践性及有效性。
(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拓展工作任务
把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从简单的工作任务,到复杂的工作任务;从单一的工作任务,到纵横一体化任务;不断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优化流程的能力。部分内容举例如下:
4.进出港业务流程优化
(四)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
根据岗位的任务、项目、能力、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形成职业岗位(岗位群)能力分析表。根据职业岗位(岗位群)能力表制定《运输作业实务》课程目标、职业技能目标、职业素养目标。 分析专业相关课程的知识点与技能点,细分为任务点。进行本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设计,起草本课程教学大纲,最后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形成教学文件,组织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
四、典型工作任务的实施
根据研究要求,研究在物流服务于管理专业二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一个中职班作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作为对比班,通过两个班的教学情况及学习情况的对比、分析,得出相应的实验结果。实验班与对比班具有相同知识背景、相同的课时数、相同的任课教师。
(一)研究内容
《运输作业实务》课程典型工作任务的实施。课程以实验班和对比版的形式进行。
实验班:该课程打破了以往的常规教学思维,没有繁琐的理论描述,注重实际操作,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本位。以模拟物流运输公司为载体,以企业的主要业务活动为线条,将各种运输方式有共性与代表性的若干项典型工作任务汇集成一个模块内容,形成了五大模块,分别是:接单――运费计算――货物配载――单证――保险与索赔。每一个模块包括了4个技能训练任务,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业务到系统综合,分别阐述了水路、公路、航空、铁路运输中与模块相关的业务内容。
对比班:根据常规教材顺序安排教学,共五个章节。第一章运输概述;第二章:公路运输;第三章:铁路运输;第四章:航空运输;第五章:水路运输。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典型工作任务的提炼与实施
(二)教学资源配置
实验班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内容,以“任务驱动,行为引导”为教学模式,由浅入深,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采取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情景模拟、项目教学、模拟公司等教学方法。学习的环境在国际运输综合实训室,配有运输沙盘、各类运输地图、运输设施设备的模型、国际港口运输软件等软、硬件实训设备。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导性,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对比班主要采用在教室集中上课,教室以教授知识、理论为主,通过视频展示相关技能,配有多媒体设备教学资源。
(三)教学流程
1.对比班
2.实验班
(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典型工作任务组织实施步骤
1.营造工作环境
通过骨干教师到企业实践,二次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熟悉企业工作环境。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将具有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管理机制、环境文化引入教学环境,增强职场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尽快进入角色,以准职业人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
2.布置仿真工作任务
仿真职业角色,以案例分析法及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法布置工作任务,学会从托运人、承运人、收件人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仿真工作场景,以港口沙盘、航空运输模型等教具,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完成运输相应的业务流程。
3.明_工作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将任务目标与岗位能力目标相对接,让学生在学校过程中明确学习动机和学习意义,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如下:
(1)知识、能力目标对接岗位技术技能目标;(2)任务完成质量目标对接工作质量及客户满意度目标;(3)完成时间对接工作效率目标。
4.组织工作实施
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实际的工作业务,明确组织分工。以国际航空运输货物分拣工作任务为例,小组成员分别担任派送员、站务、机场操作员、清关员、国际分拣中心操作员等相应业务流程的岗位,并分别在各自的岗位上完成相应的简单任务。教师既担任客户的角色,也担任部门经理的角色,既会为任务的实施过程提出客户方的质疑,引导学生思考,也会提供行动锦囊,协助小组成员解决问题。
5.拓展系统化工作任务
基于熟悉掌握简单工作任务的基础上,以“行动拓展”为模块,提供不同客户类型、不同服务要求、不同响应速度、不同运输方式选择所关联的系统化工作任务,让学生从处理单一的工作任务,到真实业务的迁移,学会以承运人的角度解决实际业务的共性问题及个性化问题,提升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解决综合性运输复杂问题的能力。
6.创新评价模式
改革单一的课程评价模式,融入职业素养、职业评价要求形成与企业评价体系相对接的评价体系。从上课的出勤情况、小组任务的参与度、小组任务完成度和准确度、团队精神、工作效率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教师评价(占50%)、小组互评(占30%)、小组对个人贡献度评价(占20%)三者相结合,运用现代信息手段辅助评价的组织与实施。
五、实施情况分析及成效
经过实施,《运输作业实务》课程从原来以理论为主的单一课程改革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典型工作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学生课堂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大提高,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学生参与度明显提升
根据对实验班及对比班近三年的课堂表现情况统计,可见,实验班的出勤率基本达到90%以上,实施两年后出勤率达到95%以上。在课题参与率方面,完成任务的参与率和回答问题的比例与对比班相比提升了33%~50%左右,教学的受众面显著提高。
(二)教学效果显著
经过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典型工作任务教学后,从任务提炼、课程设计、实施黄金、考核评价均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经过多年在企业、教学环节的总结与提升,理念的评价评学,均在物流专业名列前茅,学生对教学效果和教师课堂评价高度认可,参与项目改革的教师多次在教学部、校内、全市的公开课中并获好评,得到企业和院校的充分认可。
(三)学生知识迁移及综合能力全面提升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典型工作任务学习与综合实训,学生实现以下能力的提升:
(1)从单一的工作任务迁移到系统化复杂的工作任务;(2)能依托行动锦囊(工作手册)独立策划工作任务;(3)能基于现有的运输业务流程进行运输路线的优化;(4)能运用联合运输在运输方式选择、人员配置、流程编排上节约总成本;(5)在项目设计和实施中具备较强的运输响应速度、服务质量、成本控制的意识;(6)敢于担当,乐于分享,注重团队协作对项目实施的链条关系,合作意识显示提高。
《全国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状况调研报告》中说,物流企业对不同岗位工作人员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不同,物流基层作业人员的职业核心能力中最重要的是与人的合作能力,即团队协作精神非常重要,这个比例达到66.41%;物流基层管理人员的职业核心能力中最重要的是与人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比例都超过70%;物流中层管理人员最重要的职业核心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90.27%的企业认为这一能力非常重要,这些数据充分说明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高职培养的国际物流人才不能是纯粹技能型的人才,作为服务于一线的工作者,他们在掌握技能的同时,也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一味地技能培训导致学生职业素养比较欠缺,可能会忽略职业道德素养和特色能力素养。
一、国际物流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国际物流企业调研我们了解到国际物流管理人员品德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跟不上国际物流业发展的步伐。一些从事国际物流管理的人员,做不到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国际贸易知识、仓储运输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外语知识、法律知识缺乏。组织管理协调能力、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能力、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能力较差。
通过对一线专业课教师的访谈我们可以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否仅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忽略学生职业素养尤其是国际素养的训练;专业课的教法、教学方式、专业课训练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是否得当;高职国际物流毕业生能否满足国际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
二、高职国际物流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对国际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不清。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偏重于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目前,高职院校所开专业相当一部分是为生产业输送劳动者。而国际物流业相比农业、工业等其他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更突出了对职业素养的要求。
国际物流专业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专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但到底培养哪种类型的国际物流管理人才,为哪些行业培养国际物流管理人才;不同行业国际物流人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不同类型的国际物流人才应具有哪些基本素质和专业知识,这些对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来说比较具体,必须明确后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才能体现出来。比如,具有外贸业背景的高职院校,培养方向应倾向于国际货运等部门就业;具有海运或水运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培养方向应倾向于在国际港口、船代等部门就业;具有铁路行业背景高职学院的培养方向应倾向于大陆桥交通;具有空运行业背景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向应倾向于国际空运物流等部门行业。但目前大部分高职国际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大同小异,并没有清晰界定培养方向。
(二)国际物流专业课设计忽略对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熏陶与浸润。不可否认,各个高职院校为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开设了不少相关的人文素质课程,作为职业素养重要载体的国际物流专业课更多地关注职业技能的培训,却忽略了对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说专业课相比其他纯人文素质课程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塑造更具有潜移默化的实践意义,更易于内化为学生的职业品质和职业行为。
国际物流专业课程设置没有形成体系。很难满足国际物流行业对专业化人才的要求。外语能力流于形式,对学生国际素养、法律素养的培养十分欠缺。由于物流的功能较多,物流产业本身又包含很多不同的业态,因此国际物流专业的主干学科涉及管理、经济、工程技术等许多方面,涉及面很宽。目前在国际物流专业的专业课设置上,现在大多数高职国际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大杂烩”型,课程设置完全根据学校的师资和资源来定。从而没有形成合理的教学体系。这种课程体系下培养的人才很难满足国际物流行业对专业化人才的要求。
(三)在专业训练中未能将职业素养培养和技能训练很好地结合起来。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普遍欠缺;各高职院校所开专业大多为生产业类专业,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艰巨任务;职业院校职业素养培养实践呈现低效性。相关学者都注意到职业素养在学校阶段培养的重要性,也能看到当前高素质服务业人才的缺乏,各个高职院校也十分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提出了若干方法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可是却忽略了专业课训练本身对职业素养渗透的实践性意义,以及与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深度融合的对策研究。目前,在专业训练与学生职业素养塑造结合上仍存在不少现实问题:空喊口号,没有明确计划;有明确计划,计划却不合理,过分偏重于职业能力开发;开设了专门的人文素质课,仅依靠纯粹的人文素养课程,忽略了专业训练塑造职业素养的实践价值;虽有合理的教学计划和专业课人才培养目标,但在专业训练上没有落到实处。
(四)专业课教师对国际物流人才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有些高职院校教师认为,学习了专业知识,掌握了一些物流职业技能学生就可以顺利胜任工作了,其实不然,物流工作中更需要沟通、交流,更需要吃苦精神、团队精神。如以国际空运报关为主的报关员,这可谓是一项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工作。各种进出口业务繁多,行业划分得很细,更不用说成百上千种货物的归类了,还要对货物了解,以配合海关的检查,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如以运输为主的国际物流企业从事调度工作,不仅要掌握运输工具的基本知识、合理安排运输路线、制订调度计划,还要积极与企业中其他部门沟通,有时还要与各承运人所在公司或驾驶员交流。又如,从事客服工作的员工,就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不足。高职物流专业的学生大多为95后,他们聪明、好学,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责任心较差、组织纪律性较差,沟通、交流能力不强,缺乏吃苦精神,缺少自信。很多报考物流管理专业同学的职业规划也是着眼于国内物流工作,高考时的英语功底本身比较薄弱,难以胜任国际物流专业的学习和训练;欠缺国际化视野,没有养成看新闻、读报纸的习惯,了解国际时事的习惯;缺乏法律素养,对国际物流的相关国内立法和国际公约也不甚了解。
(六)我国国际物流行业前期进入门槛很低。国际物流行业前期进入的门槛很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按照一贯的思路,只要能拉到货就是好的业务员。我国国际物流行业真正被重视也就是自CIFA成立后的十多年时间,现有的物流企业也大部分是由以前的运输、仓储企业发展而来,企业规模小、人才需求层次低。从近几年看,物流行业中的就业岗位中仍然集中在诸如理货员、司机、仓管员、分拣员等操作岗位。
1高职物流管理类专业认知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1.1国内相关研究不足
在近年的物流管理专业及专业群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对各种专业课程投入的关注度极高,按检索的情况看,2013-2016年以来,论文题目中有“物流”和“课程”两个关键词的收录文章每年在200篇以上;同时各省、市、区、各行指委及各院校等也组织开发了大量的专业课程建设项目,如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络开放课程等,对专业技能、技能实训的研究也已得到广泛实践。但是,对认知性课程的研究目前依然较少,论文题目中有“认知”和“物流”两个关键词的收录文章从2005-2016年以来,仅2014年有7篇,其他各年仅1-4篇。
1.2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目前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非常多,按全国物流职业教育学指导委员会的数据,截止2014年,全国开办物流专业的高职院校达954所,有在校生24万。据湖北省的统计数据,截止2015年1月,湖北省开办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近30余所。虽然各学校开办的专业名称一致,但是从职业院校因地制宜,服务地方,突出特色的高职办学理念,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各所院校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存在着千差万别。主因在于各所院校物流人才培养区域性特征的差异、主要针对岗位的差异、聚焦细分领域的差异等,造成所建课程体系难以统一,例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国家示范院建设中,其课程体系中设置的《青岛物流服务外包需求(或供给趋势调查)》项目课程就属于带有鲜明地域性特征的课程;再且不同院校设置的大部分课程虽名称相同,但课程的内容因前述的这些差异导致也存在相当大的不同,再加上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难以避免的主客观差异,则实际教学结果必然带有自己院校的独特特点。因这种培养过程中对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教学上的偏重或节略,再加上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高职教育为快速转变过去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的情况,在教学实践中广泛推行了“理论够用”的学生基础理论培养的指导思想,弱化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甚至在专业课中也对理论部分进行了压缩和精简,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能以最贴近企业生产实践的状态快速融入企业岗位。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整体物流管理专业领域掌握不全面,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偏向于某一细分领域,对整个物流产业和各类物流岗位缺乏全面的认识。这种过于强调专业技能,弱化理论培养及通识教育的现象在客观上形成了不良后果。在对各高职院校的调研中发现,有学生在学完专业课程,甚至在毕业时,存在认为物流管理就是“管仓库的”、“送快递的”等不正确的物流专业认知,对物流产业、物流企业和物流岗位缺乏全局性的认识。
1.3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技术与技能的培养固然重要,但职业本身包含的“众多的智能”,“多元智力”的培养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群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走向社会后主要从事某一专门领域的基层岗位工作,在前期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成效下,学生的技能水平有较大的提高,毕业生入职后因所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符,经过短暂适应期后,其工作业绩可以快速突显,再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综合锻炼,一般在3年左右有较大的机率上升到中层管理岗位。但在走上中层管理岗位后,更需要的是综合素质能力,如压力承受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计划组织能力、适应和应变能力等,侧重于专业技能的高职毕业生普遍表现出职业生涯发展后劲不足,难以向更高层次岗位晋升的现象。
2高职物流管理类专业认知课程设计的思路
2.1明确课程认知性质的定位
高职物流认知课程是从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践能力整体培养出发,引入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尽快从过去的中学或中职阶段的学习惯性中摆脱出来,转换到高职阶段必须的学习状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既掌握现代物流的理论基础,对物流产业、企业、业务、岗位有全面了解,又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学习、综合应用的能力,特别是明晰今后该如何去学习自己的专业,以形成全面的专业素养,特别是形成学生未来对专业的学习动力,为其职业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2.2明确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高职物流认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从各高职院校公开的资料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包括铁路物流管理、港口物流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物流金融管理、工程物流管理、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集装箱运输管理、航空物流、快递运营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等,一般均开设有专业概论性的课程。以湖北省的情况为例,这类课程所采用的具体课程名称不尽相同,常见的包括:物流基础、物流管理基础、物流管理、现代物流管理、物流概论、现代物流概论、物流管理概论、物流职业规划、物流认知、物流学基础、物流管理实务等。尽管课程名称不同,但开设的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类似,实质起到专业认知的作用,是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物流产业和物流岗位的形成初步认识和职业综合素养培育的启蒙课程。在进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物流认知课程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物流认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可以明确的是,物流认知课程是各门物流专业课程的先序课程,但是该课程中涉及物流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后续的各项专业课程在内容上存在领域上的重叠。例如物流认知课程中必讲的运输内容,就与物流管理专业一般必开的专业核心课程物流运输课程的领域重叠。一旦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处理不当,极易造成两门课程内容重复,再加上物流认知课程由于具有内容的全面性、广泛性,具体到某一方面时,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讲授细节,导致甚至有的学校在课程开发与课程体系建设中提出删减物流认知课程,将该课程内容直接放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一定要明确物流认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物流认知课程与后续的专业课程在内容上是即有衔接又有不同的,在开发物流认知课程时必须与课程体系内的其他专业协调,不能孤立的进行开发和研究。物流认知课程在运输领域的教学就应着重于运输的概况和全貌,体现出运输与采购、运输、储存、流通加工、装卸、搬运等其他物流环节之间的衔接关系,特别应让学生明确在未来学习物流运输专业课程时应如何去学,学的重点是什么,例如运单就只需要介绍什么是运单,起的作用是什么,让学生形成概念性的认识,而运单的填写,应用流程等细节则是专业课程所需解决的问题。物流认知课程需要在提供学生对物流的整体概况的同时,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协调,服务于专业课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特别是要对因专业培养定位导致的部分有关物流产业、企业、业务、岗位等方面没有在其他专业课程中包含的内容给学生了解的机会,确保学生形成整体物流专业认识。
2.3课程设计开发的流程
物流认知课程设计开发包括课程标准的开发、教材的开发、相关教学资源的开发,也包括了该课程教法的研究,其中首要的是课程标准的开发。物流认知课程标准的开发,需要在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物流企业等方面的调研基础上,结合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和目标,综合物流岗位所必需的现代物流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依据物流管理专业标准,将学习领域进一步重构,以学生应该掌握的物流常识和技能为载体进行课程学习任务的设计。在课程标准成形的基础上再进行教材的开发及相关教学资源的开发。
3高职物流管理类专业认知课程设计的构想
课程设计开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研发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基本教学依据和指南,包括但不限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指导思想、课程目标、建议课时、课程内容结构、推荐的教学实施方法、课程教学所需的硬件条件、课程考核方案等方面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在课程标准做为一个标准,要有普适性,能广泛的适应不同的需求,为此应考虑具备柔性化,保证在实施中便于执行。经过研究,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物流教育专业委员会将高职物流管理类专业认知课程的课程名称确定为《物流基础》。该课程要解决物流理念导入、学习兴趣和习惯养成、专业认知,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具体学习任务的设计构想如下。(1)认识物流。主要体现现代物流如何实现并促使价值的增值及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介绍现代物流的形成与发展趋势,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信心和职业观念。(2)物流产业环境。主要认知物流产业政策环境,管理体制、产业规划、物流标准及政策趋势;物流的国内外宏观环境、产业技术状态、物流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以及国际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经验和趋势,培养学生对我国物流产业形成全面清楚的认识,把握个人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3)物流企业环境。主要认知运输、仓储、配送、包装、流通加工等业务知识和业务流程;供应、生产、销售、逆向(回收与废弃物物流)物流管理的内容;采用全方位视角寻找解决流通企业、生产制造业、建筑业物流实际问题的思路。(4)物流岗位环境。主要认知物流职业岗位层次,不同层次各岗位的职业素质要求,明确职业规划发展方向。(5)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原理。主要认知物流成本、质量、服务、标准化、效益、供应链等物流管理基本原理及在现实中的应用,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提供理论支撑。(6)物流业态。主要认知当前的各种新型业态,如快递、电商、冷链、物流金融等业态的基础常识和特点;培养学生对不同物流业态的兴趣,明确不同业态从业人员的资质要求。(7)物流职业规划。主要帮助学生做好个人的物流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明确未来的努力方向。通过这7个学习任务,让学生为今后的专业学习、职业规划做好准备。
4结语
高职物流管理类专业认知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接触到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了解自己专业情况的起点,是培养物流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开端。设计合理的高职物流管理类专业认知课程将有助于后续专业教学的组织与开展,构筑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蓝图。
作者:许迅安 单位: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冲锦.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
2魏杰羽.高职物流专业人才通识素养与教育现状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8)
3许丰恺.重塑高职物流概论类课程的开设与课程标准[J].教育现代化,2015(12)
4李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标准的建设与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0(11)
论文摘 要:首先分析了传统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对策,并分别从明确培养目标、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建立开放式技能考核制度以及进一步完善配套教学条件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和网购业务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热点,社会需求日趋旺盛。与此相适应,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逐年增加,基于此,许多高职院校作为职业人才的培养基地,纷纷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近千家高职院校开设了此类专业。然而当学生们怀着对物流专业美好就业前景的憧憬走向社会时,却发现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与此同时,许多企业也感叹“我迫切需要人才,但我找不到人才”。物流专业的教学面临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招生形势喜人,另一方面,就业情况却又不太理想。因此如何依托当前较好的经济发展形势,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使学生能学有所需,学有所用,是我们高职物流教育者急待解决的问题。
1 传统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不足
物流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边缘学科,高职院校开设此专业的时间尚短,仍处于摸索阶段,对物流职业教育了解不深,对社会、企业的需求特点研究不足、不成熟,定位较为含糊,造成了毕业生“产品”与社会需求的不完全协调。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以及与兄弟院校及企业间的交流,我们认为当前传统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走入困境主要是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1 没有依托地区经济特色进行专业细分
目前除了天津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系下开设了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电子商务专业、连锁经营管理等侧重点各不相同的专业,全国其它院校基本上都没有进行专业细分,这样就使得大部分物流专业的学生三年下来学的内容不少,但是杂而不精,什么都只知道个皮毛而没有自己的专长,找工作时没有底气,觉得自己每个岗位好像都能搭点边,但是又都不能完全符合企业需求。随着物流研究的不断深入,物流学科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宽泛,除了运输、仓储等基本知识,采购物流、第三方物流、国际物流等内容也成为教学重点,任何一个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都不可能把所有的物流相关知识全部传授,因此各高校应该综合考虑自身的师资、教学设施等条件,结合所处的区域大环境对人才的需求特性,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细分。
1.2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缺乏论证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是培养高质量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关键和基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必须在充分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完成,同时要发挥行业专家的作用,做好专业论证。但是许多高校在制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急功近利,看到当前物流专业招生形势喜人,立即决定开设这个专业,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许多数据的采集都不准确全面,人才就业导向不明确,课程设置也有拼凑痕迹,专家论证这一环节就如同是走过场,许多专家一味迎合高校意愿,不能很好地履行义务,这就使得我们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缺乏行业专家的监督,论证工作形同虚设,按照这样的方案培养出来的人才又怎能适应社会需求?
1.3 课程设置实践性不强
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不同,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是以“为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级实用人才”为目的,强调的是“零距离上岗”,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用人单位欣赏的是一到岗位就能马上工作的学生,而不是一个什么都懂得一点,但没有某一方面专长的学生,所以在课程设置上更要突出实训环节。但众多的高职院校由于资金、师资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实训环节开展得极不理想,不但学时分配不合理,教学质量也不尽如人意,学生根本没有掌握到应有的技能。在课程的设置上,许多高职院校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照搬别的高校的课程设置,有的甚至按照所选的教材套系来设置课程,这样的课程安排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力,而且也没有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分析,学生在学完了这些课程后只会感到学无所用,进而也对这个专业失去了信心。
2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对策
2.1 明确培养目标
首先,培养目标定位一定要清晰,岗位要明确。作为物流专业,包含的环节多、涉及面广,所以培养目标若定位在整个物流领域是不现实的。其次,培养目标一定要与当地的经济结构以及学校自身的特色相结合,充分运用学校主打专业的特长与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内利用基础优势和资源,对外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重点锁定在某些岗位群,逐步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专业,为物流专业的指向性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培养目标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高职物流专业学生不仅要靠质量在就业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而且要靠自身的特色,在众多院校中取胜。
以我院——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院坐落于江苏省南通市,南通地处长江入海口,与上海有着相似的区位优势,近年来南通除了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外,铁路、公路、民航货物吞吐量均有大幅增长,独特的区位优势及其面临的内外经济环境对现代物流业产生了强大的需求。目前南通地区物流行业就业岗位群分布较广泛,在生产企业主要有物料采购、储存保管、半成品及成品库管理、包装、分拣、配装等岗位,在第三方物流企业主要有储存、运输、调配、保管、分装、加工、信息与接受、集装箱管理、报关、结算、货运、物流服务器管理等岗位。我院是一所纺织类的专科院校,纺织业在南通又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可以充分依托纺织这个品牌,围绕纺织品物流运作所涉及的运输、仓储、配送、国际货代等业务展开。
2.2 增强教学的实践性
教育部2006年第16号文中强调,高职院校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2.2.1 积极尝试订单培养
订单培养是解决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好像什么都懂,其实什么都不太懂”的现状的有效方法,因此已经成为一个发展方向。订单培养可以针对不同企业的需求着重对学生进行业务培训,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高职院校应多与相关企业尤其是已有一定意向的物流企业交流洽谈,积极尝试开展订单培养,从而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零距离接触,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接触,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
2.2.2 深入开展工学结合
当前一些知名的国际集团,如麦德龙、家乐福等不但设施先进、制度完善,而且也愿意与高校开展合作,虽然立即实行订单培养可能有一定难度,但是开展工学结合还是完全有可能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可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各门课程的具体要求以及实习条件,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开展不同形式的工学结合,力求低成本、高质量地培养合格的人才。
(1)分段循环式:先集中理论后集中实习。实施学院(理论)—工厂(实习)—学院(理论)—工厂(实习)的学校教学+企业顶岗实习培养模式。
(2)交互式:边学理论边实践。实施学院(理论)—工厂、实训室(实践)—学院(理论)—工厂、实训室(实践)的工学交互培养。
(3)融合式:现场实际做、教、学三结合。在学院实训室、企业现场以员工身份,采用师徒结对,边做边教边学的工学融合培养。
2.2.3 教学手段革新
(1)项目驱动教学法的运用。
所谓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这里的项目,是指以合理完成某一时间段一定量的物资流通为目的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和指导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2)积极开展物流设计大赛。
物流是个操作性很强的行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前景,我们可以尝试与企业合作,以企业真实的数据为案例,开展物流设计大赛。学生通过参加比赛,能够学以致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个系统的设计方案,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对学校来说,改变了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的局面,很好的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实现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企业来说,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为企业解决困境集思广益,甚至可以挑选到自己中意的人才。
2.3 建立开放式技能考核制度
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强调对学生社会认可技能的培养,争取让每个学生毕业时拿到一书多证(一张毕业证,多张职业技能证),真正体现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突出学生“能力本位”培养目标的要求。
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应切实建立起以能力考核为主、常规考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核制度。教师一方面可利用学生校内、校外实践实训的机会,对物流专业核心课,采用实际操作、技术比武等多种考核方式考查学生实际能力;另一方面可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结合,通过专业资格证的考取,综合考查学生的专业水平。
2.4 进一步完善配套教学条件
2.4.1 师资梯队的建设
由于物流专业建设时间短,师资一直是制约各院校专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我们应使用一批、培养一批、引进一批,形成年龄结构上的老中青结合,学历上硕士、本科相结合,职称上高级、中级、初级相结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增加在职教师的进修机会,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参加专业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二是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三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四是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外聘教师队伍,弥补师资的不足。
2.4.2 专业教材建设
积极组织人员结合物流现状及发展趋势、专业特色,编写适用、够用的系列校内教材、讲义和实验实训指导,形成特色专业的特色教材。
2.4.3 实训基地建设
一是深化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在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之前,由于没有能力顶岗,企业不可能允许学生在生产岗位上有太多的实训时间,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培养学生顶岗所需要的技能。
二是建设校外物流教学基地,使学生在学习物流理论知识和校内实践的基础上,参加社会物流实践,早期融入社会物流行业。各院校要建立起物流专业重点联系企业制度,实行学院与企业对专业的动态双重管理,沟通联系,监测专业运行情况,协调解决问题,为将来学生的“零距离”上岗打下基础。
3 结束语
物流业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高职院校要抓住这个发展契机,加快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出符合物流产业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欧阳宁.发挥特色优势,培养专门人才[J].现代物流报,2007,(2):8.
[2]程欣.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现代物流报,2007,(2):8.
[3]王荻.项目驱动教学探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6):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