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进步的缺点范文

科技进步的缺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进步的缺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进步的缺点

第1篇:科技进步的缺点范文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对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内涵和测算方法都存在一些争议。为了使科技进步贡献率真正成为度量科技进步驱动经济增长的指标,本文结合上海经济增长核算的实践,对科技进步贡献率的传统测算方法做了改进。新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剔除了经济开放和非公有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影响,更加稳定合理。

关键词 科技进步;全要素生产率;制度创新

【作者简介】廖远甦,常熟理工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经济增长、计量经济应用。

一、引言

因为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有助于跟踪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过程,所以它频繁出现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十二五”规划中,几乎成为与GDP增速、万元GDP能耗并驾齐驱的宏观经济绩效考核指标(何锦义,2012)。学界也很重视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涌现出大量相关研究(于洁等,2009;周绍森等,2010;李兰兰等,2011;杨少华等,2011)。虽然人们都认同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的重要性,但对它的内涵和测算方法仍然存在一些争议(狄昂照,1997;周方,1997;杜希双,1998;何锦义,2006;何锦义,2012)。以广泛采用的索洛余值法为例,实践中碰到的共性问题有:①如何估计物质资本存量的基期值,设定合理的折旧率;②很多研究用从业人员数代替从业人员人力资本存量,忽略了人力资本中“质”的变化;③多数研究直接假设规模报酬不变,缺乏实证依据;④将科技进步视作全要素生产率的惟一源泉,进而将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等同于科技进步贡献率,导致科技进步贡献率的高估。为此,学者们探索了其他数学形式更复杂的研究方法,如数据包络分析、随机前沿模型、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等。这些探索丰富了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研究,但仍未能够解决所有上述问题。结合上海经济增长核算的多年实践,本文对科技进步贡献率的传统测算方法做了改进,并针对测算的技术难点,给出了一个完整、系统的解决方案。

二、研究方法

在经典的索洛模型中,科技进步是一个平稳增长的外生变量,但科技进步主要来自技术创新,它应该能够被描述研发活动的变量所解释。与科技进步一样,制度创新也是上海经济效率提升的重要源泉,因此,需要构造反映上海经济制度创新的指标。本文借鉴被称为“市场化指数”的综合评价研究,该研究旨在全面、系统地测度中国经济的制度创新。具体到本文,不仅想知道制度创新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想探究制度创新的某些重要方面如何影响上海的经济效率。所以,构造了反映上海经济制度创新的3个重要维度的指数。

上海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运用回归模型估计生产函数,得到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不妨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假定全要素生产率服从指数增长,那么有

其中, Y 表示GDP产出; K 表示物质资本存量; H 表示人力资本存量,有时为回避估计人力资本,常用劳动者数量L 代替人力资本存量; α和β 分别表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γ 表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在生产函数的规模不变假设下(这个假设需要实证检验),(1)式转化为

第二步,首先将估计出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代入(3) 式计算出全要素生产率,

然后再运用以下的回归模型估计研发资本存量和制度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弹性,

其中, D 表示研发资本存量; MI 表示市场发育指数; OI 表示经济开放指数; PI 表示非公有经济发展指数。

第三步,根据前两步的模型设定,可以推导出以下的增长核算式

其中,符号g 的下标是变量名,与符号g 合起来表示该变量的增长率。最后一项表示未被模型解释的经济增长。科技进步贡献率等于研发资本存量对产出的贡献:

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制度创新的贡献率与(6) 式类似,不再赘述。

三、数据处理

1.物质资本存量的估算。沿用永续盘存法,本期资本存量等于上一期资本存量扣除折旧加上本期投资,公式如下

361.30亿元;物质资本折旧率为10%。物质资本存量估计结果见表1。

2.研发资本存量的估算。从实物形态看,研发投入中大部分都转化成可用于研发的固定资产,因此,研发资本存量的估算可以直接沿用物质资本存量的估计方法,计算公式为

这里, D 表示研发资本存量; RDE 表示本期研发投入,用R&D经费内部支出指标作为本期研发投入; δ 表示研发资本存量的折旧率。基期值和折旧率需要合理的设定。

如前文所述,上海1978 年物质资本存量为361.30亿元,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为31.69亿元,当期投资占物质资本存量的比例是8.77%。假设1978 年研发投入占研发资本存量的比例与此相同,当年R&D经费内部支出1.32亿元,可推算基期研发资本存量为15.05亿元。

因为知识的更新速度超过物质损耗,所以一般认为研发资本的折旧率高于物质资本存量的折旧率,Hall等(1995)、樊纲等(2011) 都取研发资本折旧率为15%,但李小平等(2006)、邓力群(2011) 则取偏低的折旧率,为5%。简化模型(4),去掉制度创新变量,然后测试从5%到30%一系列不同水平的折旧率。实证结果表明,随着折旧率的上升,研发资本存量的显著性和拟合优度都下降,5%的折旧率是最优的,所以研发资本存量的折旧率设为5%。

3.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上海的人口系统具有高度的开放性,户籍人口与外来流动人口在人力资本方面存在显著的异质性:户籍人口中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较高,外来流动人口则以农民工居多。考虑到人力资本的异质性,参照廖远甦和朱平芳(2012) 的研究,本文分别估计上海本地劳动力与外来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然后根据两种劳动力的比例进行加总,1996年前的人力资本存量见表2。

至于1995 年以后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利用《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提供的地区从业人员教育构成数据不难估计。将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和从业人员数相乘就得到上海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本存量。

4.制度创新的度量。根据研究目标,本文选取了反映上海经济制度创新的三个重要方面,即市场发育程度、经济开放程度、非公有经济发展程度,相应构造了市场发育指数、经济开放指数和非公有经济发展指数。其中,市场发育指数包括3 个维度: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和技术市场,分别用固定资产投资中利用外资、自筹投资和其他投资所占的比例、劳动力流动性(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之比)、技术市场活跃度(技术市场成交金额与GDP之比) 等指标衡量。对外开放指数使用最常用的对外依存度衡量。非公有经济指数包含3个指标:非公有经济在就业、投资和产出三方面的比重。采取同级指标等权加总的方法,计算出3个指数,详见表3。

四、实证分析

1.生产函数的估计。首先估计模型(1),结果如下:

除了趋势项,其他系数都显著。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之和为1.19,与1 很接近,所以用Wald 统计量检验规模不变假设。Wald 统计量为1.19,P 值为0.28,不能拒绝规模不变的原假设,所以可认为上海宏观经济生产函数是规模不变的。加上规模不变假设,模型(2) 的估计结果如下:

规模不变假设提高了模型的估计性能,趋势项变得显著。物质资本产出弹性为0.58,那么人力资本产出弹性为0.42。将这两个参数代入到(3) 式计算出全要素生产率, 然后估计模型(4)。

2.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模型(4) 的估计结果见表4。如表4所示,采用OLS估计原模型,所有解释变量都在1%水平下显著,但市场发育指数的符号与经济学常识相悖,初步怀疑是解释变量的多重共线性所致。考察解释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发现都大于10的临界水平,市场发育指数的方差膨胀因子最大,而且它的符号异常。删除该异常变量后,估计结果并没有改善,其他解释变量的显著性下降,经济开放指数仅在10%水平下显著,非公有经济发展指数甚至变得不显著。尝试变量差分形式的回归模型,估计结果稍有改善,非公有经济发展指数在5%水平下显著,经济开放指数在10%水平下显著,但显著水平仍然低于原模型的估计结果。最后,运用岭回归估计参数,当有偏系数为0.73时,所有变量的符号都为正,符合理论预期。而且研发资本存量、经济开放指数和非公有经济发展指数都在1%水平下显著,只有市场发育指数不显著。四种估计一致表明,研发资本存量对全要素生产率有很强的解释能力,说明科技进步是上海经济效率提升的主要动力。

3.上海经济增长核算。根据岭回归的估计结果,利用(5) 式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上海经济增长进行了核算。迄今为止,上海经济经历了从“六五”到“十一五”共6个五年发展时期。各个发展时期要素投入、科技进步、制度创新的贡献率见表5。

由于“七五”时期极低的经济增长率导致贡献率测算异常,所以,本文重点研究“七五”时期以后的贡献率。整体而言,从1978 年到2010年,物质资本是上海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贡献率约占6成;科技进步是上海经济增长的第二动力, 贡献率为26.5%, 稍低于以往估算值的31.7%;制度创新的贡献率约占1成,其中经济开放的贡献率是3.2%,非公有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为7.1%;人力资本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当有限,贡献率仅为2.7%。

值得注意的是,物质资本贡献率一直居高不下,“九五”时期甚至高达76.5%,体现了主要依赖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但从“八五”时期开始,人力资本贡献率开始上升,最近的“十一五”时期已经接近2成。“七五”时期以后,上海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大约每经历一个五年时期,就提高3 到5 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上海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22.9%,这主要得益于上海逐渐增加的研发投入强度。“六五”时期研发投入强度不超过1个百分点。2003年,上海的研发投入强度首次超过2%,接近法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2011年研发投入强度高达3.1%,已经超过了美国同期的研发投入水平。

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开放是上海经济效率提升的两个主要引擎。民营经济的发展激发了上海经济的强劲活力,但是非公有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十一五”时期的贡献率只有0.6 个百分点,值得警醒。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发展民营经济的“制度红利”已经释放殆尽,相反它说明民营企业在融资、垄断行业的进入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隐性制度壁垒亟待突破。惟有如此,才能进一步增强民营经济的活力,提高上海的经济效率。另一方面,经济开放的贡献率整体也是上升的,但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衰退,导致上海“十一五”时期的进出口大幅下滑,经济开放的贡献率变成负值。可以相信,只要上海坚持以开放促改革,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经济开放的贡献率会逐渐回升。

比较科技进步贡献率的两个测算结果,可以发现本文的测算方法优于常用的索洛余值法。

五、主要结论

1.固定资产投资和科技进步是上海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自改革开放以来,物质资本是上海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贡献率约占6成;科技进步是上海经济增长的第二动力, 贡献率为26.5%,稍低于以往31.7%的估算值。虽然科技进步的贡献不足固定资产投资的一半,但贡献率呈现上升趋势。可以预见,随着上海经济的转型升级,上海经济增长方式将逐步转变。科技进步有望接替固定资产投资,成为上海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2.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是提升上海经济效率的两大引擎。上海全要素生产率的回归分析表明:研发资本存量每增加1个百分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0.13 个百分点;经济开放程度每增加1个百分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0.1 个百分点;非公有经济的发展水平每增加1个百分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0.0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上海应该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时,以上海自贸区试点为契机,深化改革开放,推动民营经济发展,释放新的制度红利。

3.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新测算方法显著优于传统测算方法。以索洛余值法为代表的传统测算方法,名为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率,实际估算的是全要素的贡献率,应用中容易出现望文生义的误解。本文测算的科技贡献率来源于研发资本存量的贡献,更加符合“科技进步”一词的含义。新算法的实证结果表明,上海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能够被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很好地解释,比传统测算方法揭示了更多的信息。传统方法的测算结果还因为残差的波动而不规则,甚至出现难以解释的负值。新方法克服了这个缺点,测算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测算结果更加合理,也更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狄昂照.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规范化[J]. 中国科技论坛,1997,(3) .[2]杜希双. 对当前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统计研究,1998,(4) .

[3]樊纲,王小鲁,张立文,朱恒鹏. 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报告[J].经济研究,2003,(3).

[4] 樊纲,王小鲁,马光荣. 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经济研究,2011,(9) .

[5] 何锦义. 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 统计研究,2006,(2).

[6] 何锦义. 关于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几点认识[J]. 统计研究,2012,(8) .

[7] 李兰兰, 诸克军,郭海湘. 中国各省市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的实证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4) .

[8]李小平,朱钟棣. 国际贸易、R&D 溢出和生产率增长[J]. 经济研究, 2006,(2).

[9]廖远甦. 重估上海物质资本存量:1978~2008 [J].上海经济研究,2009 ,(12).

[10]廖远甦,朱平芳. 上海从业人员人力资本估计(1978~2010) [J].上海经济研究,2012, (12).

[11]单豪杰. 中国资本存量K 的再估算:1952~2006 年[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8,(10).

[12]王金营. 制度变迁对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影响[J]. 中国人口科学, 2004,(4).

[13]于洁,刘润生,曹燕,庞景安. 基于DEA-Malmquist 方法的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1979~2004 年[J]. 软科学,2009,(2).

[14]杨少华,郑伟. 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的改进[J]. 统计与决策, 2011,(8).

[15]朱平芳,徐伟民. 政府的科技激励政策对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及其专利产出的影响[J]. 经济研究,2003,(6).

第2篇:科技进步的缺点范文

“伙计”配有最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它能够与人类对话,还会自动驾驶,男主角遇到危急情况,只要对着手表呼叫,“伙计”不管在哪个角落,都会自动开到男主角所在的地点支持他。不少人看过影集后,都曾梦想自己也能拥有一辆“伙计”,或是自己的车也能拥有与人沟通的功能。

科技进步,霹雳游侠梦成真

现在,这个梦想已经接近实现,例如宝马(8MW)车款导入的抬头显示器,除了可显示速度、时间外,还能秀出地图指引行驶路线;部分车种还配有夜视系统,车主即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道路上行驶,车子前端红外线摄影机仍可侦测出车子前方的路况,透过中控台上的屏幕一目了然,减少事故发生。

另外,奔驰则开发出车辆稳定系统,车用计算机会根据车子现有的状态,来判断是否有失控的危险;若是,系统会及时介入驾驶,例如减速、椅背扶正及安全带束紧,并同时将车上各项数据修正到安全值。

有的车子则会根据目前车外的温度、湿度与日光照射角度来调节车内空调,并过滤过敏原如花粉等;在寒带国家,车子在车主未上车前,就能自动发动引擎暖车,省去车主不少时间;在美国,通用汽车的车主若是车钥匙掉了,车厂的控制中心可以透过卫星传输把车门打开。

而新型的测速雷达,会自动过滤对向或是其他方向的违规测速照相机。只告知驾驶同方向是否有违规测速照相机,根本杜绝现有测速雷达,只要侦测到区域内任何一台违规测速照相机,就会嘀嘀叫不停的缺点。

新科技的发展不断地改变人类的生活,汽车在这股趋势下,不管是引擎盖底下或是车厢内的设备,也都愈来愈人性化、智慧化,举凡行车安全监控、实时信息通讯与影音娱乐等功能,当年“伙计”能够做到的,时下的科技都能帮车主一一实现,甚至还有更酷更炫的应用出现。

这些进步的科技和设计,让号称第4C的汽车电子(Car Electronic,相对于计算机、通讯与消费的3C),逐一达成“移动的家”与“行动办公室”的愿景,成为个人生活与企业运作上的好帮手。

4C上路商机高达五兆元

根据全球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与Strategy Analytics统计,全球的车用电子占整车产值的比率,将由目前的不到二成逐步提升至2010年的四成;预估2006年全球车用电子市场总产值将达1446.4亿美元,是全球笔记型计算机整体产值两倍;到2008年,产值更将提升至1635亿美元,这大约是目前台湾信息产业整体产值的两倍,也是半导体业产值的四倍。

第3篇:科技进步的缺点范文

关键词:现代林业;技术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6.050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必然带动经济发展,林业技术创新也必然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创新的大背景下,林业技术创新也必须顺应发展,利用创新手段构建更加完善的林业环境。

1 林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林业技术创新对现代林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引领作用。我国大部分林业产品还在沿袭以往传统林业产品的品种以及种植方式。由于传统林业产品繁衍周期长,抗病虫害能力弱等缺点,使林区林木存活率以及成材率大大降低,同时也加大了林业发展的资金成本。所以品种的更新换代不仅可以改善林区的生态环境,还能为提高林区的经济效益,优化林区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林木成活率低、授粉率低、光照不足、品种单一等问题十分险峻,传统粗放型管理模式对林木的水分、日照等都不能做到精准控制,急需改善林区管理模式,融入数字化、科学化管理,林木能产生最大效益,使林木管理人员对林木问题的处理更具有针对性。

2 发展林业技术创新中的问题

2.1对林业技术创新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现阶段的林业发展不能完全从传统“靠天吃饭”的林业经营理念中走出来,很多林业部门以及林业工作人员都存在这样的观念。因此林业技术创新得不到普遍认识和利用,忽视了对林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与研发,这种意识的落后严重阻碍了林业技术的应用,制约了林业的发展。

2.2 林业科技创新与市场经济不同步

一直以来,林业的科技创新主要是依靠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的研发,外加研发经费不尽合理,导致与林业的实际情况和林业企业不能有效地结合。在林业的科技创新中,应结合林业城市当地实际情况,以林业企业为主,以科技创新为推动力,把林业技术创新与企业生产相结合,达到林业技术创新产业化、经济化的目的。

2016年,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曾在全国林业科技创新大会上介绍,十二五以来,我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5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8%。力争到2020年,科技成果转化率_6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虽然成果转化率在不断提升,但远远低于欧美国家的70%以上的水平。此外,我国的林业技术储备不足,缺乏优秀科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研究和管理人才,这也是导致我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直接原因。

3 我国林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对策

3.1完善改革林业产业技术创新机制

解决林业技术创新问题,首先要解决森林资源危机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完善不合理的林业产业结构,提高林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就无法提升林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我国林业产业技术驱动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导致了林业技术与林业经济的严重脱节,使林业技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发展滞后,矛盾突出。因此未来提高林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林业生产水平,必须建立完善合理的林业技术创新机制。树立“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提高林业企业在林业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林业科技方向,将市场经济导向与林业科技创新结合起来。同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分为总体科技创新以及针对性的科技创新,总体上加强林业队伍建设,局部上有针对性地结合当地林业状况,建立专门的科技部门。

3.2 加强林业成果转化投入

我国大部分林业基础研发人才分布于各大高校以及科研院,企业创新人才不足,这就大大制约了科技成果产业化,且缺失鼓励机制,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动力大大降低。而成果转化需要的技术资源和资金投入远远大于研发时期。因此,相关林业部门以及林业企业应当切实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并发展科技人才,可建设专业的林业科技孵化器等加速科技成果的质量以及转换率。

3.3 改变传统观念,加强队伍建设

想要不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就必须摒弃以往传统的林业观念,打造高品质林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高素质人才是林业技术创新的源源动力,是深化林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林业技术创新人才的整体素质是当前林业科技创新的迫切需求。现代林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建立林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加强教育质量。尽量组成一支以林业、农业专业技术为中坚力量的队伍,并不断学习前沿科技,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对林业工作人员以及农民定期进行培训,传播、培养技术创新重要性的意识,从上而下地让技术创新得到更广泛的认可。

第4篇:科技进步的缺点范文

技术领先是关键

“不管是精梳机,还是自动落筒机,凯宫机械在同类产品中的性价比都是最高的,随着我们在行业内的认可度的不断提升,产品销量不断递增。科技创新的第一生产力,在凯宫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江苏凯宫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善珍表示:“企业的发展靠什么,不光要有高端产品,更要有核心的技术,才能打造百年企业。”多年来,江苏凯官始终坚持滚动发展、滚动创新,不断追求最高端的产品,敢上、敢超、敢做早已成为每一位凯宫人的坚定信念和执着。

早在2004年,凯官就瞄准了自动络筒机产业,先后攻克了自动控制等十多项核心技术,成功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KGFA688型自动络筒机,不仅打破了国外的垄断技术,还具有对纱线的摩擦损伤少,络纱速度高、质量好的优点。凭借“设备性能、技术指标、生产效率、自动化控制方面均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速度高,接头又快又好,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用工,节能优化设计,降低了能耗,适纺范围广,可用于低、中、高支各类成纱的加工;质量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全可替代进口,成本大幅降低,为棉纺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的优势,凯宫的自动落筒机迅速占领了国内国际市场,深受用户的喜爱。

如今,随着精梳机的上市,未来的凯官发展和市场力无疑将有一个大的跳跃和提升。面对后危机时代,纺机设备最为提升纺织行业科技含量和技术进步的关键,凯宫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可想而知。但坚持技术进步,不断追求科技创新,将是凯宫人不变的追求和努力的使然。难怪苏善珍总是强调,“凯官是做实事的,不是做秀的。为此,我们必须天天要创新,天天要有危机感。”

“创新的过程是辛苦的,尤其对是一个民营企业来说,背后要付出的精力、财力、物力可想而知。但辛苦也是快乐的,只有不断接受挑战,成功才会更近。”苏善珍强调:“江苏凯宫不仅要和世界顶级的品牌去竞争,更要为我们民族品牌的崛起而奋斗。努力为国家增光、争气,不做民族工业的傀儡。”

和谐团队是动力

“如何面对挑战?我总结两个字团队。”苏善珍强调:“一个企业,虽然老板的为人、口碑、诚信度很关键。但要是没有一个团队的合作,没有一个人才的聚集,是干不成大事的。”

人才是苏善珍一直很看重的,“我们在研发过程中,技术人员是我们的财富,如何留住他们,是我们一直很重视的。如果凯宫没有人才也就没有凯官的今天。不可否认,这些技术人才也面临着外面很好条件的诱惑,这时候,老板的品格,企业的声誉就是关键,欣慰的是,目前我们凯官的技术人员没有流失的情况。企业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离不开行业的领导专家的支持,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但是,我们不能只依靠别人,不能忘记自己才是最主要的,要在自己的身上找问题,找缺点,这样整个团队自然会壮大,生机也会更大。”

正是有了这样的团队,有了这样的力量凝结,凯宫的路走的是这么坚定和执着,并始终领先一步,走在同行的前列。难怪很多竞争对手都搞不明白,为啥江苏凯宫,短短九年时间就搞出来4个成套设备,而且各个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对我来讲,产品过硬靠什么?靠市场认可,靠客户的认可。所以凯宫的产品经得起市场的考验,事实胜于雄辩。”如凯官的精梳机,80%配件、原件都是他们自己生产的,甚至连控制系统全都是自己研发的。为了实现自主创新,他们不惜代表,高薪聘请专家学者,一道难关一道难关的的逐一攻破。我们就是要实现纺机的国产化,就是要为国争光,不仅如此,我还要将高价的纺机设备价格降下来,让更多的企业受益,为中国纺织工业早日实现纺织强国的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苏善珍坚定地说。我们做实业的人,就是要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凯宫到底是不是一个高科技企业,是不是一个高端产品,要让市场、客户来评价。

如今,凯宫的自动落筒机的速度已经达到5秒,而同行业的一般都是7秒、8秒,领先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效率。良好的性能、可控性和稳定性,这就是凯宫人的创新和骄傲。

优秀的团队,炼就出来一流的技术和设备。做好、做精、做强,是凯宫人一步步制胜的目标。

未来信心满怀

作为专业研发、制造、销售成套纺机的国家高新技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纺机企业,江苏凯宫目前拥有引进日本、台湾、韩国的加工中心,日本三维激光切割机、英国三坐标测量机等先进设备,并建有江苏省高性能棉纺机械工程技术等研究中心,年产各类成套纺机500多台套。“今年我们的销量突破了2亿,但我坚信明年凯宫不仅会实现净利润翻番,再过一年还会再翻一番,而且今后还将更加强劲,上市的工作也在有序开展中。”苏善珍介绍,从1985年,他只身从苏北来苏南做纺织配件的第一天开始,就清楚的告诉自己,要做就做有价值的、科技含量、有市场前景的纺机,要干就干出样子来,干出成就来。

追求科技创新,成就的不仅仅市场的领先,凯宫还先后与清华大学等10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进行长期产学研合作,仅开发新技术就多达50多项,其中有2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7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授权专利38项。凭借强大的科技实力,凯宫纺机获得“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改革开放三十年推动纺织产业升级重大技术进步奖”:JSFA系列纺机荣膺“60年最具影响力的纺织产品”,JSFA388高性能精梳机荣获中国纺织总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等荣誉称号。

“这么多年打拼,为什么我没有被淘汰,关键是技术进步和团队合作。”精梳机、自动络筒机、喷气织机是纺机行业的三大高技术含量的高难设备,而凯官已经做了两个。不管是研发队伍、技术水平还是制造软件、控制系统,凯宫在同行业中的都始终处在领先水平。能力就是实力的最好证明。

第5篇:科技进步的缺点范文

论文摘要:Photoshop是最为出名的图像处理软件之一,集图像扫描、编辑修改、图像制作、广告创意,图像输入与输出于一体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深受广大平面设计人员和电脑美术爱好者的喜爱。因此,高等院校开设《Photoshop平面设计》课程是时代的需要,是教育服务于社会的需要。笔者就如何提高《Photoshop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期的高素质人才做出了阐述。

1 《Photoshop平面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教学方法落后

Photoshop是平面设计专业的必修课,也是平面设计人员使用最为广泛的工具之一。目前PS平面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练、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技能逐项讲解过关的陈旧教学模式。而对于自控力越来越差,个性趋向自由化的高等院校学生来说,课堂中循循善诱、苦口婆心地传授已经吸引不了他们,一部分学生会慢慢从教师的一贯思路中撤退,而一部分学生即使坚持到了最后,往往也是学了课内的知识,而没有真正理解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模式的缺点是缺乏实际运用,与就业不能很好地衔接。一般学生在学习后都是只会仿做课本例子,经常出现学生在学习中很出色,可到了就业时却无法胜任实际岗位的需求的现象。

1.2 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

在教学中重视基本功,这本无可厚非,但却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我们应该知道一个浅显的道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今天的学生正是在前人成功的基础上前进。因而,旧人的平面设计教学体系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今天各院系的平面设计专业明显地缺乏活力、创造力,对平面设计的理解也明显落后于时代。很多学生作品毫无新意,且忽略了自身的民族特点,放弃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没能很好地将平面设计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面对现实,研究学生,研究教法,激活学生潜能,根据企业对平面设计师的专业技能要求来实施教学。

2 提高《Photoshop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

2.1 实施项目教学法

PS是一门操作性强、实践应用广泛的课程,我认为教师应在PS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实施项目教学法。在学生熟练掌握软件基础之上的创意设计阶段,结合行业需求设置现实中具体项目,和学生一起去完成,即让学生带着具体任务去探索,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可使用项目式驱动教学法,通过实施一个个完整的项目来组织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设计能力。在PS教学中制定科学有效的项目,能更好地体现PS软件在其最终运用时的专业指向性。

2.2 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作为人来说,无论老少,对未知世界总是充满了好奇。正因为好奇,才有了求知的欲望。然而求知,学习的欲望绝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好奇上。所以教师除了要起好指挥的作用外,还得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不断提高学生对知识渴望了解的程度。教师就必须不断设计好的悬念,通过猜测、推理、尝试、实践、步步深人,直到找到答案。完成一个一个知识点的突破、掌握、使用,最终达到融会贯通。

2.3 平面设计教学要注重个性化设计的培养

平面设计教学工作应主动适应不熟悉的领域,不断提高平面设计教学的水平,跟上科技进步的步伐。面对科技带来的种种压力和飞速发展的商业环境,设计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对设计者潜在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随着电脑的普及和软件的应用,平面设计逐步走向程序化,这就要求设计创意必须具有个性。设计的本质是创造,设计创造源于设计的创造性思维。个性化是设计师对平面设计个性差异的独到见解。平面设计教学应该通过对设计原理、设计内容等理论知识的讲授,注重培养学生设计创意个性化的表达,倡导设计风格,挖掘个人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思维,使设计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表达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总之《Photoshop平面设计》是一门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课程,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PS课程的特色与高等院校学生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加强专业设计技能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精心设置项目并实施项目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注重学生个性化设计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帮助他们为毕业后的就业和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6篇:科技进步的缺点范文

关键词:儿童教育;增强虚拟现实1增强虚拟现实技术的背景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近年来出现的高新技术,虚拟现实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历其境一般,可以即时且没有限制地观察三维空间。虚拟现实而增强虚拟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是在虚拟现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是通过计算机系统提供的信息增加用户对现实世界感知的技术,并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场景或系统提示信息叠加到真实场景中,从而实现对现实的“增强”。它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或关于真实物体的非几何信息叠加到真实世界的场景之上,实现了对真实世界的增强。同时,由于用于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并未被切断,交互方式也就显得更加自然。

2传统儿童教育领域现状

传统领域的儿童教育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产业,主要有儿童读物、绘本、游戏、玩具、动画和其他视听媒体产品等类别。作为一个需求巨大的市场,丰富多彩的产品链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但是在现有的儿童教育产品中,教育模式基本上还属于比较落后的形式,儿童作为教育环节的主要参与者却往往处于被动学习和观看的地位。而家长作为教育的次要参与者,也无法有效的融入教育环节中和孩子产生较多的交互,更多的情况下,家长都作为教育产品使用的讲述者或主要使用者。从教育方式上来看,被动的学习效率本身就是低下的,尤其在婴幼儿阶段的初级启智教育,家长是无法要求孩子按照成年人的思路展开主动学习的。在当下信息资讯飞速膨胀的时代中,各种新技术新方法新知识的不断涌现,儿童教育也需要寻找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来提升教育的效率和趣味性,传统的儿童教育产品与教育模式已经渐渐的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3新媒体技术在儿童教育领域的问题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使用方便快捷的教育类APP来取代传统的书本和影音模式的教育方式。固然,手机程序和电子设备的广泛使用,是科技进步的必然,也代表了先进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但是过度的依赖电子产品也会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比如,婴幼儿期的儿童在智力发展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仅仅依赖于视觉和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也是儿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方法。而简单的APP程序,只能解决视觉和听觉的需求,反而忽略了触觉等肢体感官上的体验。从智力开发和儿童身体机能的培养来看,目前流行的新媒体教育手段还比较单一,难以满足儿童教育的各方面需求。

现在流行的教育APP基本上还是传统视听手段的延续,在屏幕中以点击、动画播放等形式出现,内容形式呆板、内容更新也无法保证,在操作方式上对于使用者的要求也比较高,UI设计和操作模式很难兼顾家长和儿童不同年龄层次的需求。同时,媒体内容对于设备的依赖性比较高,所有的内容都必须在屏幕的方寸之间来观看,不利于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娱乐和体验,在教育过程上就处于一个不断弱化不断限制化的流程中,使用者只能被动的使用和接受。

4增强虚拟现实技术在儿童教育产品中的嵌入

那么,传统的教育领域与新技术新科技如何衔接和配合呢?增强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就满足了新媒体教育的短板,因为AR技术不仅仅依赖于电子设备、也需要现实环境的参与和配合。在视听的基础上,配合以触觉、嗅觉甚至味觉的各种因素相互交融,满足了儿童成长中探索世界的各种需求,最大限度的模拟出一个内容丰富、易于体验的教育环境和背景。

AR技术的核心是基于真实图像的图形识别技术与三维技术,从技术层面来看,AR技术就需要传统教育内容的配合。结合儿童教育书本读物,配合以电子设备端执行的多媒体程序,从真实书本的触觉体验开始,通过手机等设备的视觉听觉展示,绘声绘色的讲述演绎教育内容,形成完整的儿童认知体系。AR技术需要电子设备的支持,如广泛使用的手机和平板电脑,而现在基本上所有的电子设备都有摄像头的配置,所以在设备的普及率和兼容性上不会有大的问题。使用Unity3D软件进行ARAPP程序的开发、制作和,同时可以为IOS以及Andriod系统提品,在技术流程上也不存在限制。通过电子设备与实体读物的配合,不仅提高了趣味性,也加强了父母与儿童之间的配合性。

以视彩堂互动科技出品的增强虚拟现实儿童教育产品《巴布巴布》为例(图1),产品包含了实体儿童绘本、卡通形象徽章、织物触感外套、手机APP程序。既有可读可看可触可玩的实物,还有手机平台的AR程序,两者互相配合来给儿童讲述绘本内的科教内容。《巴布巴布》拥有7个可爱的卡通动物角色,通过图形、文字、动画、语音等内容,让儿童了解不同动物的习性、特征和虚拟的性格,在娱乐中学习小动物的相关知识。程序端不设控制界面,只需要通过手机的摄像头来观察绘本和徽章就可以看到听到三维的动画形象来讲述小故事,完全没有操作限制和难度,大人孩子均可轻松上手。同时徽章还可以当作棋子在绘本的地图上来游戏,大人孩子可以一同体验游戏过程,同样也可以在屏幕中看到三维形象有趣的交互过程。从这一款AR儿童教育产品来看,从手段上实现了全方位学习体验的功能,在教育体验性的环节上带来了许多传统读物和电子读物无法实现的功能,不仅面对儿童,同时也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通过AR的技术手段来建立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学习纽带,也解决了家庭线下教育的空缺。希望这样的读、看、听、触、玩的教育游戏相结合的过程,给儿童教育产品的设计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目标。

图1增强虚拟现实儿童读物《巴布巴布》5结语

第7篇:科技进步的缺点范文

关键词:科技创新;思维三角形;创新思维;创新方法

科技创新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原动力,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科技的发展,然而科技创新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一定的方式方法,它必受制于创新思维的运作机制。正如法国著名生理学家贝尔纳所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因此,在科学研究与发展中,探讨科技创新思维的本质、规律和方法,想必对于推动我国的科技创新事业是有裨益的。

一、思维三角形的提出

在研究科技发展规律或者制订科技创新谋略的时候,往往出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事物或组元,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存在一定的规律,如果用图形将三个相互关联的组元联系起来,就形成了思维三角形。于是就出现了如下的问题:能否通过思维三角形来表述科技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从中引申出智慧和谋略,能否通过思维三角形的图象来表达某些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创新的思维方法。

二、思维三角形的内涵

将科技领域系统的某一事物作为一个组元,则可按所研究系统的组元数,划分为三元系、四元系以及多于四组元的多元系。通过对相关组元用点、线、面、体、群等方式进行思维三角形的图形表征,来揭示三角形各组元间的相互关系,诸如相关性、过程性、联动性、多样性和整体性等,并引入相关的哲学思维,对系统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实现科技创新的目的。

三、思维三角形的图形特征

所谓思维三角形,并非仅仅是指三角图形,而是组元间通过用点、线、面、体、群等方式作图进行的思维图形表征,以体现各组元间的相互联系,图1即为常见的图形表征。其中,“点”是定位于三角形顶点的各个组元,分别用A、B、C标记;“线”是顶点三组元间的连线,即A-B、B-C、C-A,可体现出组元间存在的某种联系;“面” 即三顶点连线所构成的平面三角形ABC,当组元数为四时,可将第四个组元标记在三角形的中心,构成四组元的平面三角形,“面”体现出了各组元间的整体性;“体”即立体三角形,是由四个或四个以上的组元构成的多面体三角形,诸如由四组元构成的四面体三角形,由五组元构成的六面体三角形,以及由六组元构成的八面体三角形等,立体三角形突出了多组元间的相互关联;“群”即多组元构成的群体,它既反映三角形群,又有立体空间的相关性,是复杂组元系统的图形表征方式。

四、思维三角形的思维表达特征

(一)思维三角形组元间的相互关系思维表达

在绘制出思维三角图形的基础上,引入组元间的相关性、过程性、互动性及整体性等示意图象,可以揭示各组元间的内在联系,如图2所示。其中相关性体现了组元间的关联,它可以是组元间的单向相关,也可以是双向相关;过程性以箭头的走向作指示,体现了创新过程中各组元的发展趋势或者发展时序;互动性是两组元或多组元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交流、通常以双向互动进行表示;一体化、核心组元、共性组元、共同目标均体现了组元间的整体性。其中一体化是多组元的相互融合,创新出具备各组元优势的新组元;核心组元是各组元共同具有的核心部分;共性组元揭示了各组元的共同性质结构;共同目标体现了各组元一致的创新方向。

(二)思维三角形组元间的相互关系功能表达

通过构造思维三角形,并引入相关的哲学思维,诸如联想、移植、复合、发散、收敛、辐射等[1,2],对系统进行深入分析,以体现组元间的相互功能表达,并发掘科技领域的创新点。

①类比联想创新。即根据有关联的组元间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相同或相似的可能性,它是一种把某领域里的某个现象与其它领域里的事物联系起来加以思考的方法。例如在金属、无机非金属、高分子三大材料中,根据金属的导电性进行类比联想,从而获得导电陶瓷和导电聚合物。

②移植创新。即运用某组元的概念、理论、方法或技术,来研究另一组元存在的问题,这种方法简单、有效,即所谓的“拿来主义”,但必须先消化,再合理移植。核磁共振技术的移植创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946年有人观测到了一种现象,后来这种现象被称为核磁共振成像。这一新物理现象和原理的移植引发了重大的科技创新。将该技术运用于化学,得到了可以对化学物质进行分析和鉴定的核磁共振仪;将该技术运用于医学,得到了可以探测和诊断人体病灶的医用仪器。

③组元复合创新。即有意识的将两个或多个组元加以复合、应用,获得新的创新点。复合创新的基本思路是,对A组元和B组元分别进行分析,发现各自的优势,寻找各自的独特之处,摒弃无用之处,根据实用性和新颖性,从A、B上发现的优势或独特之处出发,复合以产生较A、B组元都要更强、更实用或更新颖的新组元C。例如三大材料的复合创新:陶瓷与金属结合得到的金属陶瓷,兼有两者的优点,它密度小、硬度高、耐磨、导热性好,不会因为骤冷或骤热而脆裂;而金属与高分子结合得到了兼具两者部分优点,发展前景广阔的金属塑料。

科技创新思维三角形是一种创新的思维方式,其图形表征并非仅仅局限于三角形,还可以通过点、线、面、体、群多种图形来关联各个组元,并赋予组元点更多的思维功能。

④发散、收敛创新思维。通过将组元点放大为圆圈,根据组元的属性或内涵,运用发散、收敛思维,寻求创新,如图4所示。所谓发散,即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针对一个有待解决的科技问题,由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通过知识、观念、技术的重新组合,寻求创新。所谓收敛,即以某个思考对象为中心,从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角度,将思维指向中心点,已达到创新的目的。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密不可分,对于科技创新来说,发散与收敛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发散思维是收敛思维的前提和基础,而收敛思维则是发散思维的目的和效果[4]。经过发散―收敛―再发散―再收敛的螺旋上升过程,使创新的层次得以提升。

⑤辐射移植检索创新思维。将某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作为核心组元,对该组元的特征,优缺点,关键科学或工程问题,发现或发明及其成果转化的时间情况加以标注,应用辐射移植思维,在每一组元圆圈上向外辐射作图,标注该组元已经衍生出来的那些新的分支,并按发现或发明的时间顺序,沿顺时针方向一一标出,再循不同分支途径产生“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带来多项创新,如图5所示。例如对多孔泡沫材料进行分析可知,纳米多孔材料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是新兴多孔材料的生长点,通过辐射移植检索创新法分析三大材料中多孔材料的发展情况,能够帮助研究者找到未被发现的创新点。见图6。

⑥交叉突破创新思维。所谓“交叉”研究和突破是指通过有意识的在两个或多个组元交接处的领域内,利用这些组元各自的原理和技术,使其结合进来,获得新的创新点。如图7所示,将A、B、C三组元放大为圆圈,相互交叉,其中A+B=D1,B+C=D2,C+A=D3,A+B+C=D,则D1、D2、D3、D即为交叉地带,这些地带一贯是创新的生长点[5]。例如将自然科学中的机械、电子、仪器等三门学科进行交叉突破,就得到了机电仪一体化这个新兴的学科。

五、结语

创新是科技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虽然创新常常是思维的闪电,但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创新思维来实现。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对创新思维的研究和掌握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科学性和先导性的意义。本文中科技创新思维三角形的提出,重在将看似相互独立的科技组元进行有机的结合,利用一定的哲学思维功能表达去阐释组元间的内在关联,并以此作指导,完成对创新思维的启迪。

(作者单位:1.重庆文理学院新材料研究中心,重庆 402160;2.重庆市高校微纳米材料工程与技术重点实验室,重庆 402160;3.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都 610064)

致谢:

感谢重庆市高校新材料开发及应用研究创新团队(编号201042)及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202028)的资助。

参考文献:

[1]段倩倩,侯光明.国内外创新方法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3):158-160.

[2]涂铭旌,唐英,孟江平.创造发明的思路与方法[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2,27(2):1-4.

[3]涂铭旌,徐迪,唐英,张进. “少人区”、“无人区”科技谋略[J]. 重庆高教研究,2013,1(3):32-35.

第8篇:科技进步的缺点范文

时展,科技进步。今天,羊毛衣物都可以用洗衣机洗了。近日,澳大利亚羊毛发展公司(AWI)携手目前国内已获得“WOOLMARK”羊毛洗认证的7家洗衣机企业海尔、三星、惠而浦、LG、小天鹅、三洋、海信,在北京798艺术园区水木空间举办了题为“相约美丽诺,传承卓越品质”暨2010/2011年度纯羊毛标志羊毛洗认证洗衣机品牌新品推介会。

AWI的“WOOLMARK”纯羊毛标志是全世界公认的高品质羊毛产品标志。此外AWI还推出了针对检验洗衣机对羊毛衣物洗涤效果的“度量衡”――“WOOLMARK”羊毛洗认证,通过对洗衣机洗涤羊毛衣物时的洗净率、毡缩率、洗涤温度等多个参数的检测及认证,确保羊毛衣物远离缩水、褪色的困扰,同时保证衣物的洗净程度。

羊毛可机洗,我们在看到家电产业进步的同时,更应该看到的是羊毛产业的进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各种纤维的迅猛发展,羊毛产业逐渐感受到了时代对于他们的压力。他们逐渐认识到,不易打理的东西,无论如何高档,消费者都会抛弃。

羊毛挑战

“以美元计价,目前羊毛价格是化学合成纤维的约3.5倍,是棉花价格的约4倍,短期内还有进一步走低的趋势。”在日前举办的全国毛纺原料信息会上,南京羊毛市场经理杨枭雄对于羊毛产业与其他纤维竞争中的“劣势”处境深表忧虑,“羊毛替代纤维发展非常迅速,它们在透气性、吸湿度方面都极力模仿羊毛,甚至具备了羊毛的某些特性,对于羊毛使用的冲击特别大。”

杨枭雄的话得到了羊毛业从业人员的认同。当时参加会议的国内外嘉宾列举了许多其他纤维发展对于羊毛产业的冲击。用到“冲击”这样的词不是耸人听闻,这也得到了研究其他纤维的专家的支持。

化纤研究专家丁玉梅说:“所谓涤纶仿毛纤维,严格地讲应在各种物理化学性能,特别是纤维物理性能方面达到或接近羊毛纤维的性能要求。目前,虽然还没有一种纤维能具备羊毛纤维的所有优点,但是涤纶仿毛纤维在很多性能上已经接近了羊毛纤维,同时又克服了羊毛纤维不易打理等缺点。”

挑战羊毛的纤维不仅仅是以替代的形势出现,有时候它们还以合作的形势出现。今年来,混纺羊毛发展速度很快。随着半精纺等技术的发展,混纺羊毛所用的纤维已经远远突破了以往的腈纶传统的混纺搭档,丝、棉、天丝、莫代尔、大豆纤维、牛奶纤维等都成了羊毛混纺的搭档。这些纤维与羊毛混纺后,产品既具有羊毛的透气性等性能,同时还改善了羊毛不易打理的毛病,成为生产人们喜欢的穿着服装――休闲服装的主要纱线。

其他纤维与羊毛纤维的混纺在改善羊毛服用性能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羊毛的使用量。“羊毛消费在逐年下滑。从消费市场上看,羊毛纤维的使用量事实上是在逐年减少的。”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理事长彭燕丽说,“羊毛产业面临着其他纤维的挑战。这种挑战形势不是颠覆性的,而是缓慢进行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是羊毛在服装上的使用量出现了逐年减少的趋势。”

“适者生存”,在服装市场上,面对其他纤维的挑战,羊毛需要改善自己的纤维情况,适应现在人们快节奏的生活。于是,可机洗羊毛的开发迫在眉睫。

低碳防缩

可机洗羊毛的研究是从防缩开始的。防缩是羊毛清洗时遇到的最严重的问题,这就是常说的羊毛容易缩水。羊毛的这种特性是天然具有的。

羊毛在没有进入工业生产之前,羊毛纤维本身的鳞片让其具有了缩减的特性。鳞片是羊毛纤维的一个主要特点,它使羊毛纤维具有了缩绒性,所以防缩整理的实质是对鳞片进行处理,使它减弱或失去定向摩擦效应。主要是利用化学药品与鳞片发生作用,损伤和软化鳞片;或利用树脂均匀地扩散在纤维表面,形成薄膜。从而有效地限制了鳞片的作用,使羊毛纤维失去缩绒性,达到防缩的目的。

羊毛的防缩技术伴随着羊毛产业而发展起来的。开始的羊毛防缩处理并不符合“低碳”的环保理念。羊毛防缩处理产业都是使用氯系化合物进行防缩加工的。这种生产产生的排放废水与水中的有机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有致癌性的物质吸附型有机物(简称AOX)。这种AOX一旦由鱼贝类进入人体,会积存在人体脂肪中,有致癌危险。欧洲、日本等国家对氯系化合物防缩处理进行限制。我国采用氯系化合物进行防缩处理的羊毛产量大约在4万吨/年,每年含氯化物的废水排放量大约在200万吨,给水域造成严重污染。

随着全球日益强调低碳的生活理念,各种环保的防缩处理方式逐渐发展起来。据了解,目前较为环保的防缩处理方式有:用气体氟防缩处理、用液氨整理防缩处理、用等离子体防缩处理、用臭氧防缩处理、用酶处理防缩和3e-wool防缩处理。我国的防缩处理技术逐渐成熟。据了解,上海益生纺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从2003年将3e-wool防缩处理技术从日本引进到中国,通过不断的技术改进,使这项无氯的防缩技术具备产业化实施的条件。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制造成本不断降低,质量更加稳定。

改变观念

羊毛在人们的印象中就是缩水和难以打理。“买套羊毛服装,不仅买的时候价格贵,穿的时候也贵。每次总是要送到干洗店去洗,既麻烦又费钱。”一位李姓消费者告诉笔者。为此大多数人在选择服装时,有意避开了羊毛服装的选择。

事实上,羊毛的防缩处理发展技术已经成熟。目前大多数羊毛纺织品的羊毛纤维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处理,实现了易打理和防缩水,但是消费者对此通常不了解。

“这条裤子是羊毛的,平常都得干洗,不能买。这上面的可机洗布可信吧?”笔者在商场里发现,两名消费者小心讨论着一条打折的羊毛裤子。虽然在这条裤子上有一个明显的可机洗标志,两位消费者最终还是放弃了购买。

“羊毛可机洗事实上早已经实现了,但是消费者对可机洗的认知度却非常低。” AWI中国区总经理魏晓亚说,“羊毛可机洗需要和纯羊毛标志一样深入人心,羊毛产业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穿着。”

为了方便国内企业获得洗衣机纯羊毛标志 “Woolmark”认证,2009年11月,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与AWI展开合作,自此“Woolmark”检测实验室正式落户中国家电研究院。

选择与电器共同推广羊毛可机洗观念,AWI有自己的考虑。“纤维通过最终服装与消费者接触;电器直接与消费者接触。和一个与消费者关系密切的产品合作,推广我们的羊毛可机洗理念,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魏晓亚说。

第9篇:科技进步的缺点范文

世界农业经历了从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在此过程中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石油农业”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绿色革命”,它们在创造了农业增产奇迹同时,也带来了土壤退化、环境破坏、病虫害爆发等一系列农业生态问题,它们所追求的高效都是建立在能源巨大消耗和环境破坏基础上的,以投入产出进行成本核算,“高效”的意义殆尽,只能说是一种“高消耗”的农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可持续发展思潮的涌动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引发了全球农业可持续性的思考。1991年4月,FAO在荷兰召开的“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上所通过的《登博斯宣言》,给持续农业以新的完整定义: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调整技术和机构改革方向,以便确保获得和持续满足目前几代人和今后世世代代人的需要。这种持续发展能保护土地、水资源、动植物遗传资源,而且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同时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能被社会所接受[1]。发展可持续农业是目前全球的一项共识,而集约高效利用农业资源则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农业资源利用过程中,既要维持或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潜力,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又要保持农业生产环境的趋良性,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在判定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时,不能仅以农产品产出状况为依据,判别“高效”利用的第一位标准是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是可持续的[2]。所以,有学者认为必须从更大范围和尺度来界定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衡量农业资源利用高效与否的标准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节约利用资源,资源利用率高;有效利用资源,资源产出率高;投入少产出多,经济效益高;不造成资源退化、枯竭,可持续利用资源;不污染环境,保持高质量的农业生态环境[3]。由此可见,持续农业对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提出了现实要求,而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正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2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方法

2•1比值分析法

比值分析法是一种简便而又实用的方法,农业资源效率计算可以表达为[5]:Rec=E0-N0Ri(1)式中:Rec为广义的农业资源效率,Ri为资源消耗量或占有量,E0为有效价值产出,No为伴随该资源消耗利用过程产生的负面效应价值。利用比值分析法可以直接求算资源利用效率[4];还可以通过计算资源消耗系数来间接求算资源利用效率[5]。消耗系数越大,资源的利用效率就越低。比值分析法计算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具有形式简单、涵义明确的特点,当所消耗的资源数量比较容易量化,其数据易于获得,并且所要评价的对象具有同质性,形成的评价指标具有可比性时,通常会用比值分析法。但使用比值分析法的关键是投入要素和产出要素数量的确定以及纲量的统一。由于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中社会、生态、经济资源的投入难于量化,也很难在投入与产出之间建立统一的量纲,因此,比值分析法在这一方面受到了限制。比值分析法通常是对单因素进行评价,不利于发现阻碍整体资源潜力充分发挥的限制因素,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农业生产系统特征,高效配置农业资源,开展相应的技术体系集成,还需结合其他评价方法展开。

2•2生产函数法

利用生产函数进行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是指通过生产函数的建立与参数的求解,将实际观察值与生产函数所要求达到的水平相比,来反映资源利用效率,并且分析各投入要素对产出的影响大小[6~9]。其基本表达式为[10]:Y=f(X1,X2,…,Xn)(2)式中:Y表示某一农产品的产出量;X1,X2,…,Xn表示参与该农产品生产的n项资源投入;f是投入转化为产出的函数关系。在所有的n项资源投入中,有些是可控的,有些是不可控的,还有一些是当前条件下无法观测的。通常研究的是可控投入对产出的影响,而把不可控和不可观测投入作为一个随机扰动项,因此,农业生产函数又可以表示为[10]:Y=f(X1,X2,…,Xk)+ε(3)式中:前k项投入表示可控投入;ε为代表随机扰动项的随机量。利用生产函数进行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内容包括:利用生产函数模拟出固定投入下的理论最大产出,采用实际产出/理论产出来评价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效率;采用同样原理评价固定产出条件下最佳生产过程与被评价生产过程投入量之间的关系;采用农业生产函数中的系数(产出弹性),评价各投入要素对产出的影响;计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通过把除要素投入以外的其它所有因素对产出的综合影响均看作科技进步的作用,常以余值或残差的形式来评价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生产函数方法是针对同一农业部门(或单位)而言,不同农业部门(或单位)借助于回归分析技术各自建立的生产函数模型是无法进行比较的。生产函数法是目前分析科技进步效果较为普遍的一种方法,但是它不能反映科技投入是如何影响科技进步进而影响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这样就容易导致人们对科技投入的忽视,最终延缓科技进步。

2•3包络分析法

包络分析法(DataEnvelopmentAnalysis)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Chares和Cooper等人在1978年提出的,主要采用数学规划方法,利用观察到的有效样本数据对决策单元(DecisionMakingUnits,DMU)进行生产有效性评价。DEA法用一组输入———输出数据来估计相对有效生产前沿面,这一前沿能够很方便地找到,生产单位的效率度量是该单位与确定前沿相比较的结果。应用DEA法可以进行农业资源相对生产效率评价[11]及农业技术效率评价[12]。应用DEA法进行农业资源相对生产效率评价时,需要考察不同农业生产区域(作为决策单元),选取它们的主要投入指标作为输入,选取一些主要的产出指标作为输出。应用模型求各决策单元的最优解θ*,值为1的决策单元对应着最高的投入产出效率,从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的角度,它们构成了投入产出效率最高的一类农业生产区。由于行业投入产出的效率高低总是相对的,总可以将DEA有效的决策单元剔除,再对余下的单元进行DEA评价,以确定在余下的农业生产区中哪一个行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最高,且构成一个类别(对应的θ*值为1)。经过有限多轮的DEA评价,就可以将不同发展水平的农业生产区按投入产出效率的高低自然而客观地分成不同的类[13]。在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中当某些数据不易于直观获得,尤其是评价对象结构较为复杂时,DEA法显出其优势。利用DEA模型进行评价可以得到一些相对性的结果,有利于具有相同类型的部门(或单位)之间进行对比,同时也可以对于同一部门不同时间段进行对比与评价[14]。该法主要用于多投入,多产出系统的相对效率的评价。其与生产函数的区别在于所估计前沿面的差别。生产函数的前沿面是一种理论前沿,代表一种理想状态,而DEA的前沿面是一种相对有效生产前沿面,具有实际意义。但是DEA方法评价的结果只是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相对高低,并不能说明相对效率低的原因,还需要结合其他方法来找出提高效率的对策;同时,有关DEA的模型大多没有考虑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随机不确定性,因此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间会产生一定的偏移。在这一方面,国内外的许多学者正在进行研究与改进,如Banker[15]和肖渡[16]等把统计方法引入DEA,提出了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处理DEA中的随机性;O1esen和Petersen[17]使用可信度域的分段线性包络方法提出了概率约束DEA模型;Cooper[18]等把满意度概念引入DEA,提出了满意度DEA模型等。

2•4能量效率分析的评价方法

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中除包括水、土、气、生等单项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外还包括物质、能量转化效率等一些综合性指标。能量效率分析就是要研究系统的能量流,从能量利用转化的角度进行效率分析。在研究能量流的过程中,利用能量折算系数把各种性质和来源不同的实际投入产出物质转换成能流量,通过计算机和统计分析确定系统内各成分间各种能流的实际流量。对于农业生产系统,主要是研究其辅助能量投入产出以及转化率的大小,包括生物辅助能,工业辅助能,人工辅助能,产出能等。目前能流分析方法有统计分析法、输入/输出分析法、过程分析法三种[19]。以输入输出法为例,首先测定输入输出实际的流量,利用能量折算系数统一量纲;在此基础上,进行能量效率分析,分别计算各种辅助能的能量利用效率(总产出能/各辅助能投入),太阳能利用率(系统能量总产出/系统太阳能输入),总的能量利用效率(总产出能/总投入能)以及能量投入边际产出等;还可以利用统计的方法,对各辅助能投入与能量总产出之间进行回归分析,寻找农业生产中的限制性因子;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分析方法对影响能量总产出的各项投入因子的重要性进行量化分析,寻找较能影响系统产出的因素;计算各种能量的投入比例,分析系统的能量投入结构,以反映能量投入效果,确定能量投入是否合理[20]。能量效率分析把各种性质和来源根本不同的物质均以能量单位表示后进行比较和数量研究,然而,不同类型能量并不可比较和加减,例如,农业生态系统输入的石化能和生物能存在根本差异,同是石化能煤炭燃烧产生的1J能与1J电能也存在极大差异,不可作简单相加和比较。能量效率分析无法对系统的能物流、货币流、人口流、信息流进行综合分析,能量单位也不能用于表达生态与经济效率的关联。能量效率分析主要计算系统能量的产投比,显示投入能对产出能形成的效率,但通常对于自然资源能量的投入(如雨水能等)考虑得比较少,因此,其分析结果得出的各种产投比并不反映自然的巨大作用和贡献,不能表示生态效益。

2•5因子-能量评价模型

因子-能量评价模型是基于能量分析,以能量作为评价“媒介”,采用能量的形式,将诸多功能、性质、量纲等都不一致的因子置于统一的衡量指标下[21,22];不同于能量效率分析的是,它以能量运动转化的衰减过程为评价主线,不仅是对辅助能的评价,而且更多地是对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评价过程也具有更好的层次性。因子-能量评价模型将农作物产量形成过程划分为若干环节,每个环节加入一个资源因子,对应一个理论产量,随着环节的深入,影响因子逐渐增多,理论产量呈衰减趋势。通过建立因子间相互关系来寻找限制性资源因子及其定量制约程度。因子对生产过程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因子-能量损失量(相邻理论产量的差值);因子-能量衰减率(差值与上一级理论产量的比值);资源组合利用效率(实际产量与各级理论产量的比值)。因子-能量评价模型最大的优点体现在通过“能量”作为载体,将不同类型、性质的评价对象统一在相同的量纲下,具有不同类型、不同部门、不同时段、不同区域的可比性。但由于模型中的阶段变量均来源于不同生产级别的农业生产力模型的计算结果,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无论评价思路、评价环节划分、还是评价结果都受到农业生产力模型研究进展及其精确程度的制约。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划分评价环节时,由于生产方式、制度及管理等因子难以量化,对应的因子评价工作难以进行。

2•6能值评价方法

能值(Emergy)是由著名生态学家Odum创造的一个新词,其定义为:一流动或贮存的能量所包含的另一种类别能量的数量,称为该能量的能值[23]。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以太阳能值为标准来衡量其它各类能量的能值,即一定数量的某种类型的能量中所包含的太阳能的数量。将单位数量(1J、1kg等)的能量或物质所包含的太阳能值称为“太阳能值转换率”。能值的提出是系统能量分析在理论和方法上的一个重大飞跃。借助太阳能值转换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和货币流等,均可换算为统一的能值。因此系统研究包含了自然和经济资源,而且这些作用流可以直接加减和相互比较,从而实现了系统生态分析和经济分析的有机统一。能值分析已被大量用在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价研究当中。利用能值分析可以得出一系列反映农业生态与经济效率的能值指标体系,与传统的能量分析相比,能值分析一方面延用了能流分析的一些基本思路与方法,反映系统投入—产出的情况,而且能够更深刻地反映系统的能量等级、环境容纳能力,生态经济效率等,从而更好地说明系统的结构功能特征。根据能值分析的基本原理,可以构造以下常用的利用能值进行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这些指标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农业资源利用系统特性,也可以综合这些指标对系统进行效率与可持续性总体评价。能值评价方法的最终结果表现为不同农业资源在能值数量及其综合评价指标上的差别,不同资源的能值最终以能值表示的价值来体现,从而掩盖了不同类型的资源所包含的不同性质和类别的价值,及其相关的社会、经济、生态服务功能。对于具有相同能值含量的石头与金子,该评价方法最终显示的将仅是数量相同的能值,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石头与金子所包含的内在差别。如何将能值评价与不同资源类型所包含的社会、经济、生态服务价值建立直接的联系,是能值分析中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能值分析评价方法在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方面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如何准确求得各种能量的太阳能转换率,如何揭示能值内在差异,如何建立能全面评价系统特性的指标体系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2•7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为评价目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是较基础而常用的方法,在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研究中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制定适当的度量指标,并依据指标间的前后、左右关系,形成有序而全面的评价指标系统,用以定量反映和衡量农业资源利用的有效性状况,识别和诊断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和不同模式农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限制性因素及其制约程度,藉以勾绘出农业发展的资源利用基本轮廓[25]。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思路为:由本底指标推算潜力指标,通过对现实生产力与潜力的对比计算出效率指标。其中,效率指标是评价值指标体系的核心和关键。在基本原则和思路的指导下,国内学者从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建立了类别多样的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如李道亮等从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基本内涵出发,充分考虑资料来源和实现可能性,建立了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和辅助指标体系[26];为便于研究分析,徐勇将农业生产系统概念性划分为农业自然生产和经济生产两个相互嵌套的过程,并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从结构上划分为自然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和社会经济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两大类,每个大类各含五个亚类,每个亚类又分别由本底指标、潜力指标和效率指标组成,并以效率指标为基础形成评价指标体系[25];谢高地等人则在此基础上,按衡量标准类别将评价指标划分为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资源利用社会满足程度评价指标、经济评价指标、环境评价指标和可持续评价指标5个类别,而在指标层次方面,则沿用两大类10个亚类思想,经过进一步的综合与基础层次归位而设计为综合评价指标层和基础评价指标层两个层次[2]。指标体系方法虽然比单纯用模型方法评估更为全面,但是指标体系的研究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①有些指标看似合理,但由于数据不易获得,实际操作起来就很困难;②有些指标在选择上存在概念模糊和交叉现象,不少具体指标之间存在较高的正、负关联性[27];③指标数据太多,不便操作。同时,评价指标体系中权重或贡献率的确定也是很困难的技术问题,目前国内研究中常采用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等方法,有很强的主观性。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