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生态文明的建议范文

关于生态文明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生态文明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生态文明的建议

第1篇:关于生态文明的建议范文

成立专门机构

开辟“绿色通道”

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司法专门机构4月24日正式授牌后,省检察院迅速行动,于4月30日召开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工作座谈会,要求全省检察机关必须以积极和坚决的态度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内设机构的组建和工作开展。截至5月26日,全省检察机关已经完成省院、7个地州院和10个县级院的专门生态环境保护检察机构组建工作,并配备一批政治业务素质强的检察人员。

生态环境保护检察机构成立后,涉及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普通刑事案件批捕、工作,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预防工作,民事行政案件的法律监督工作,均集中由生态环境保护检察部门承办,开启了生态司法“绿色通道”。

查办案件依法履职

“抓好破坏环境资源立案监督工作、生态环境领域职务犯罪摸排查办工作和督促环境保护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履职工作,力争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召开前,查办一批在生态领域有影响的案件”。4月30日召开的全省检察机关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工作座谈会,确定了当前工作任务,明确提出对影响重大的破坏环境资源刑事案件,坚持提前介入引导侦查,并采取一般案件重点审查、较大案件专人审查、重大案件专案组审查等方式,整合办案力量,形成生态案件快速办理机制。今年1至5月,全省检察机关快捕快诉了一批涉嫌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犯罪案件,其中批准逮捕225人,提起公诉545人。

贵阳市花溪区湖潮乡村民孟某某为在征地建设中获得巨额补偿,毁坏贵阳市环城林带18.8亩防护林,改种桃树苗,在当地造成不良影响。贵阳市检察院办案检察官审查后,认为孟某某涉嫌非法占用农用地罪,依法从快批捕了孟某某。

为落实省委打击处理破坏生态环境资源违法犯罪行为、惩治破坏资源环境案件背后的职务犯罪案件的要求,省检察院还于5月13日下发了《开展重点查办和预防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职务犯罪工作的通知》,要求全省各级检察院积极对生态职务犯罪线索进行摸排,加大查办和预防生态领域职务犯罪的力度。目前,全省检察机关已摸排掌握了一批案件线索,有的已进入司法程序。

加强调研强化监督

为落实省委关于监督支持环境保护机关依法行政的要求,全省检察机关还注意深入分析案发原因,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检察建议。铜仁市检察院针对群众反映的水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及时进行走访调查,介入环保监管领域,与该市环保局、水务局、城管局、住建局和污水治理有限公司等部门就治理污染问题召开座谈会,分析问题原因,提出整改建议,从源头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清镇市检察院组织开展林业领域预防职务犯罪预防调查,形成《林业生态调查报告》,得到清镇市生态文明建设局的高度重视。

今年3月,贵州省检察院部署为期8个月的全省检察机关开展“破坏环境资源和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专项立案监督活动”,4月28日又下发《关于强化立案监督严打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通知》,再次对生态环境保护立案监督工作进行部署,要求认真摸排有案不移、有案不立、以罚代刑线索,依法及时监督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案件,监督有关部门立案侦查。专项工作开展以来,全省检察机关已监督有关部门立案涉嫌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犯罪案件24件26人。

探索新路实在服务

为更好地服务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全省检察机关不断探索生态检察工作新机制,着力推进生态检察各项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

省检察院到环保厅、林业厅等生态环保执法部门进行走访,了解行政执法案件受理和处罚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作机制,共同研究环保、林业等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有效衔接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清镇市检察院与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建立制定《清镇市生态保护公众、行政、司法三联动制度》、《生态环境保护案件提前介入工作机制》等制度,与法院共同制定《生态补偿量刑建设的相关规定》,对有效恢复受损植被的被告人实行宽缓政策,实现了刑罚打击、教育和补偿等功能。

清镇市流长乡中街村村委会支书金某等8人为鼓励、扶持部分村民发展养殖业,在未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的情况下,集体研究决定将该村集体林场内的1498棵杉木砍伐。清镇市检察院受理该案后,及时与林业部门联系,督促金某等8名犯罪嫌疑人补种被毁掉的林木。检察机关在提起公诉时,结合犯罪嫌疑人补种被毁林木积极修复生态环境的情况,提出适用缓刑的量刑建议被法院采纳。

第2篇:关于生态文明的建议范文

>>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关于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关于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及思考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档案服务体系建设 浅议校外公共教育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与原则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思考与建议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群众文化建设的策略思考 试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浅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关于构建我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几点思考 关于江苏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渭南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思考 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李国新.对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克拉玛依学刊,2016(4).

[4]李国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北京设计”[N].中国文化报, 2015-06-23.

[5]周国文.人类的环境状况与生态文化自觉之向度[J].齐鲁学刊,2016(5).

第3篇:关于生态文明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创新 设计艺术 大学生 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c)-0232-02

生态危机是当代世界面临的全球性难题。目前,我国生态问题十分严重,尤其是雾霭天气、水污染、资源的浪费等现象特别突出。为了克服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党的十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当代大学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力军,其中设计艺术类大学生将承担低碳设计、绿色设计、循环设计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特别是设计艺术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1 国内外研究动态

国内对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主要有:一是生态文明概念。一般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进化状态,是人类对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反思与超越;它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一道构成人类文明系统。[1]二是生态文明建设。大多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克服生态危机,建设“两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生态文明体制、完善生态文明法规、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等。[2]三是生态文明教育。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教育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生态文明知识的传授和生态文明能力的培育活动,包括公民生态文明教育与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两大类。加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特别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一些学者对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3]国外学术界关于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主要有:一是生态文明观的历史演进。1215年英国《大》内含生态文明观念。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的生态文明观。1866年,德国学者海克尔正式提出“生态学”概念,此后,生态科学、生态哲学、生态交叉科学迅速发展起来。20世纪70年代,面对石油危机,西方生态运动兴起,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理论。[4]二是生态文明的学术流派。西方关于生态文明的学术流别主要包括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是世界的中心,改造和保护自然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人的利益;非人类中心主义主张自然界是世界的中心,人应当服从和保护自然界。西方既不赞成人类中心主义,也不赞成非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5]三是生态文明教育。国外生态文明教育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社会生态文明教育,主要通过生态运动,如绿色运动、环保运动等对全体公民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二是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主要通过开设生态文明课程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除了生态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课之外,开设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美学等选修课程。[6-7]

2 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选题意义。在当代世界,设计艺术已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推行生态设计。设计艺术类大学生将承担生态设计的历史重任,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生态设计乃至生态文明的发展。因此,该研究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推动生态设计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研究价值。推行生态设计,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具有生态文明素质的设计师队伍。设计艺术类大学生是生态设计的生力军和后备军。开展该课题研究,可以明确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的目标和内涵,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有效对策,建构适应于设计专业特点的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丰富和创新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理论,而且有利于提高设计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从而推动生态设计乃至生态文明的发展。

3 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的目标与研究内容

3.1 研究目标及理论依据

(1)研究目标。构建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模式,为提高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效果,推动生态设计乃至生态文明发展提供学理支撑和决策建议。(2)理论依据。生态文明理论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是本研究的理论渊源;西方生态文明理论是本研究的理论借鉴。

3.2 研究内容

(1)研究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及其培养的内涵和特点。设计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是指从事低碳设计、绿色设计和循环设计所必备的主观条件,包括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明品质、生态设计能力等三个方面。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是指高校对设计类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念教育、生态文明品质培育和生态设计能力培训的活动过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时代性等特点。

(2)探讨构建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是从发展生态设计的客观需要来探讨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从塑造生态设计师的内在要求来探讨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三是从深化高校设计专业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探讨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3)调查分析我国设计艺术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现状,特别是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了解我国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4)构建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新模式。该培养模式拟分为三大模块:一是生态文明观念教育模块。包括两类课程:生态文明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在生态文明专业课程方面,主要开设低碳设计、绿色设计、循环设计等课程;在生态文明选修课程方面,主要开设生态文明科学、生态文明哲学、生态文明伦理学、生态文明美学等课程。二是生态文明品质养成模块,包括两个方面:生态文明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等心理品质的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生态文明能力培训模块,包括两类:专业实践训练和社会实践训练。并探讨三大模块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分析该培养模式的特点:即创新性、时代性和科学性等。(见图1)

(5)提出优化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环境的建议。首先,分析培养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国家政策、新闻媒体、社会风气、家庭教育、校园生态文化等;其次,探讨培养环境对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的影响;最后,从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等多个层面提出优化环境的具体建议。

参考文献

[1] 于晓霞,孙伟平.生态文明:一种新的文明形态[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2):40-44.

[2] 束洪福.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对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4):54-57.

[3] 赵秀芳,苏宝梅.生态文明视阈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11(4):66-68.

[4] 伯克特.马克思和自然:一种红色和绿色的视野[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5] 《国外理论动态》记者.国外生态文明理论研究―― 张云飞教授访谈[J].国外理论动态,2007(12):1-5.

第4篇:关于生态文明的建议范文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破坏的问题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本文以贵州省为例,针对喀斯特地容地貌的现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喀斯特 生态建设 文化生态

一、喀斯特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分析

建设生态文明是贵州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重要途径。贵州省“欠发达、欠开发”的特殊省情,说明贵州省蕴含着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原生态文化,应抓住西部开发和全球化等机遇建设生态文明。贵州省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三线军工企业,使贵州省具有建设生态文明的比较优势和加快新型工业化的巨大潜力。

首先,要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如果上述资源有效整合,以此作为最突出的竞争优势之一,利用比较优势、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其次,建设生态文明是解决贵州省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贵州省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能源矿产等资源型产业的带动,这些产业往往污染重,耗能耗物,若不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导,任其下去势必会导致生态优势的丧失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正是解决这一突出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再次,建设生态文明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人们对提高自身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愿望更加强烈,只有保证良好的生态文明,尤其像贵州省这种特殊的喀斯特地形地貌下的生态脆弱性和不可修复性,对环境要求较高,只有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民的生产生活才会持续向前发展。

最后,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提高应对灾害能力、搞好灾后恢复发展的现实需要。2008年贵州省遭受特大凝冻自然灾害和2010年春的西南大旱,影响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受灾损失重。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们的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已经超出了生态系统的承受范围,分别导致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人类必然要接受大自然开出的罚单。

二、喀斯特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在建设喀斯特地区生态文明城市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建设、以经济建设带动生态建设,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双赢。

长期以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增加了喀斯特地区资源环境的压力。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就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城市产业结构、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城市产业与企业技术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淘汰能耗高、污染重行业的步伐,实现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排放。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对不符合产业导向目录的项目坚决予以否决,做到“引资不引污”,着力招引提升传统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类的项目。

首先,喀斯特地形地貌是自然鬼斧神工之杰作。喀斯特是以熔岩、岩浆岩等经长期风化而形成的,形成了溶洞、石林等绚丽而独特的自然风景线,巧夺天工,独一无二。这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所以,贵州应结合本土实际,大力开发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以第三产业带动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开发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好原有生态,可持续发展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才是地区长足发展的保证。

其次,喀斯特地形地貌的独特性也造就了特有的贵州民族文化。贵州织锦、苗族风情、侗寨文化等等都是贵州人民引以为豪的特有文化。那么,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大力发展和弘扬民族文化,保护濒危文化遗产,加大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力度。

总之,贵州要建设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市,就要结合喀斯特地形地貌这一特殊优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文化和民族文化推动经济发展。

(二)加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与生态法制建设有机结合

一方面,加强规范公民基本行为准则方面的生态法规建设。在人的认识和觉悟参差不齐的现实条件下,单凭人们的自觉和自律,是难以形成良好的社会生态文明风尚的,要形成良好的社会生态文明风尚必须以法律法规为依托。目前,喀斯特地区的城乡差距比较大,制定统一的公民基本行为准则法时机尚不成熟。但是,可以根据城乡各自现状,制定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城市居民行为准则和乡村居民行为准则等地方性法规,通过基本行为准则法规规范公民的行为。

另一方面,加强规范市场行为方面的生态法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公平竞争经济,也是法制经济和信用经济,法律制度是市场经济秩序强有力的护卫者。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中,严肃查处各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严惩了罪犯,能有效地遏制经济领域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市场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资源浪费严重、污染泛滥成灾等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因而,制定和完善保护环境、防治水土流失、维护草林、控制污染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坚决执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惩处缺乏生态文明操守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以一儆百,使得市场经济的参与者认同和遵守合乎生态文明的行为规范,从而有力地推动喀斯特地区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因此,健全和运用法律法规乃推动喀斯特地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有效措施之一。

(三)抓好生态文明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喀斯特地区也采取了大量措施,并取得一定效果。但是,从喀斯特地区现实严重的环境问题来看,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仍不明显,任务依然艰巨。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是加强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支柱,根据大、中、小学不同特点,在课堂教材中增加生态文明内容,充分培养学生的生态伦理道德、生态保护意识、处理生态问题的能力,培养构建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人才。此外,需加强喀斯特地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实效。

二是加强生态文明意识在社会上的深化。喀斯特地区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教育落后,公民的认识与素质在客观上存在差异,在社会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加大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将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稀缺等问题详尽地报道给公众,加深公众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生态问题是关乎自身发展与子孙长远利益的关键性问题。使生态问题成为人所周知问题,让公众成为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者。同时,一方面加强对市中心城区环城建绿化带的生态建设,另一方面加大林业建设力度,实行退耕还林幼林等措施。

三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喀斯特地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可以借鉴国际上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经验与成果。可以通过与国外环境保护组织、科研单位和友好人士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不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以学习、交流和借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经验与成果。

三、喀斯特地区文化生态建设的对策建议

以喀斯特为主要地形地貌的贵州,由于喀斯特特有的生态脆弱性以及人们不合理的开发、交通不便、市场信息反馈较慢等因素,使贵州的各方面发展远不及其他省市地区,省内各地发展也很不平衡,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贵州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发展。但是,也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很多具有贵州特色的区域文化和民族风俗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因此,研究喀斯特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时,我们讲的生态建设不仅仅包括生态环境方面,文化生态建设,更为重要。发展独具贵州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加强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及资源开发利用,一来可以推动贵州文化产业的发展,二来可以区域产业发展,如餐饮、旅游、工艺、服饰、交通等方面的发展,其对拉动贵州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巨大的积极作用。针对如何建设喀斯特地区文化生态文明,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多方面、多渠道保证市场信息畅通。贵州是一个喀斯特地貌典型的省份,山区较多,交通设施并不发达,信息传入和输出较慢,这也是贵州经济上不去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政府应该多方面、多渠道保证信息畅通,诸如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迅速将外界的信息传入及把贵州的最新经济文化发展动态传输出去,将贵州的生态文化传输出去,让世人了解贵州民族文化,让贵州走向中国,走向世界。

二是加大贵州交通网的完善力度。交通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应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形成一个与外界交流方便的交通网,使贵州时刻与外界紧密联系,使贵州文化建设有序进行,把贵州特色民族文化品牌打响,做大做强,制造品牌效应。

三是贵州的少数民族的刺绣因为很具民族特色,政府可通过各种媒介,诸如广告牌、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宣传少数民族的特色刺绣及当地的风俗人情,以刺绣作为贵州的一种特色的劳务品牌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广大游客到这些地区旅游,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使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在交流中潜移默化的改变。

四是建立民族生态文化保护区。贵州省应结合喀斯特地区生态自然保护区以及各民族文化旅游景点的建立的实际,针对贵州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设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并在民族文化保护区内设立专门的特有民俗文化基地,保护好喀斯特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并且,制定相应的措施让该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对实施文化生态保护建设的地区予以相应的补偿与支持。

五是设立民族文化发掘及保护基地,对少数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保护力度。成立专门的民族文化发掘小组,对喀斯特少数民族地区已经濒危的民族文化进行发掘、收集、整理并汇总成文化保护策划书,上交文化部门,及时对民间文化艺术进行保护。针对正在面临失传危险的民间特有民俗文化,贵州省文化部门更应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组织申报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一来保护了民族文化,二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第5篇:关于生态文明的建议范文

    吴青希望能对跨流域、跨地域的环境治理、补偿等,进行立法。吴青认为,环境治理并非是单独一省一市的事。生态补偿机制是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可缺少的一环。

    吴青表示,随着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域上下游竞争性用水问题日益突出,流域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省际、区际水事纠纷接连不断,由于河流跨界,难划分权责和进行奖惩,容易出现扯皮、推诿问题。跨界流域污染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严重影响了流域上下游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此外,流域上游为保证对下游的供水水质和水量,丧失了许多发展的机会,上游地区的发展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为协调流域上下游各地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建立全国跨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十分有必要。

    出台兽药环境管理法规

    严控抗生素使用

    此外,吴青告诉记者,她将提出关于防止禽畜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减少抗生素类兽药使用的建议。吴青认为,我国畜禽养殖产业正面临“养殖效益低下、疫病问题突出、环境污染严重、设施设备落后”四大瓶颈。其中,抗生素滥用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尤为突出。

第6篇:关于生态文明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照明电器 产业转型 低碳消费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044-01

在“绿色经济”涤荡全球的今天,从节能、循环、低碳等来说作为耗电大户之一的照明产业如何降低污染和能耗,实现产业转型,做到真正的绿色照明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照明电器产业是指电光源、照明灯具和灯用电器附件及其他照明器具产品制造业,属于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上虞市是国内照明电器行业起步较早的区域之一,目前上虞市照明电器产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但在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时代要求逐渐转变的情况下,日益凸显出如整体产业经济效益较低、企业管理模式相对落后等一系列问题。

出于该背景,契合照明电器产业面临转型与改变这一关键时期,实地考察灯具生产企业,走访相关事业单位,辅之以问卷,对照明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作了剖析。

一、居民低碳消费现状

居民低碳消费现状,可以说是通过是照明行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引导与参考。在对上虞市城镇居民关于照明电器使用倾向的调查中,考察了“低碳消费”在民众生活中的践行现状。

经问卷分析,可知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上虞市民照明电器消费倾向有以下几点转变:第一,居民对于“低碳生活”等环保理念的关注度日益高涨;第二,居民购买照明电器时,是否“节能环保”这一因素愈显重要;第三,居民对于节能灯的认识仍停留在“含汞节能灯”等传统节能灯阶段,对于新型节能灯“LED”照明缺乏了解。

二、照明行业发展现状及其转型趋势

1.上虞市照明行业发展存在问题

根据阳光照明集团、晨辉照明有限公司等企业相关人员的访谈,以及上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等单位提供的资料,对上虞市照明行业发展现状进行了以下概括总结:

第一,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但外向依存度相对较高。从统计数据来看,上虞市照明电器产业的出货值占比达到了28.1%,可见其过于依赖国际市场,国际市场的波动和外贸政策的调整都会对行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第二,企业规模总体偏小且管理模式相对较落后。相关资料显示,目前上虞市照明电器产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102家,其中,大型企业仅世纪阳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一家,成为领军企业。但总体来说,上虞市照明电器企业规模依然较小。根据2008年规模以上企业的统计数据,照明电器产业中年销售收入在3000万元以下的中小企业占据了一半以上。

2.上虞市照明行业发展面临新形势

2.1打好节能高效的牌 抓住LED这支潜力股

LED照明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与十提出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都密切相关。LED照明被公认为21世纪“绿色照明”,具有高节能、寿命长、多变幻、利环保、高新尖等特点。自2008年以来,LED照明的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在近几年急速增长。这种新型节能灯有可能成为节能灯市场最大的潜力股。

2.2环保淘汰含汞灯 品牌选拔占主流

现有灯具中不少含有对人体有害物质,特别是含有大量汞的传统节能灯,其废弃后将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由此,生产推广“低汞”、“微汞”节能灯即是一个技术难题又是一种存在巨大市场潜力的商品。再者,消费者在选择灯具时,品牌效应的重要性日趋显现。而上虞市照明企业主要以制造为主,创造为辅。打造自主品牌,由运营向品牌自主发展可以说是上虞市产业转型必须迈向的一条道路。

三、对策及建议

1.处处节能:居民低碳生活的建议

作为能源消费中最零散的消费群体,居民能源消费有着不可统一的现实,要想在这一方面实现节能,主要在于居民从自身做起,让低碳生活的理念深入生活的行动,这样才能积少成多,实现节能的新要求。对此政府也要不断的进行宣传和教育,提供各种节能的方式,让居民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节能生活新模式。

2.迈向“后节能时代”:企业低碳发展的建议

企业作为灯具生产的源头,材料的选择绝对是环保的最重要的要求。在“节能环保”时代的今天,照明灯管的微汞、低汞是生产的最核心环保标准,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做好废旧灯管的回收工作,更要努力搭建创新平台,在政府的协助下,加强企业自主创新的研发能力,也要做好LED进一步推广,打造好后节能时代的绿色照明。

四、结语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上虞市照明行业所面临的产业转型之路,虽然仍充满崎岖坎坷,但只要以国家政策为指导,以人民需求为目标,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定能实现真正的突破,为社会节能减排贡献一份沉甸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翁茂源. 浙江照明电器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 浙江统计,2009,07:4-6.

[2]郁聪,康艳兵. “中国绿色照明工程”实施――“十一五”回顾与“十二五”规划建议[J]. 建设科技,2010,14:14-17.

[3]韩瑜. 低碳照明:我国城市照明发展的必然趋势[J]. 科技信息,2010,23:478+448.

[4]沙之杰.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国节能减排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5]鲍健强,苗阳,陈锋. 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 中国工业经济,2008,04:153-160.

[6]杨,郝洛西,蔡烨震,邵荣镝. 节能降耗――城市照明规划的新视角――对《杭州市“十一五”绿色照明规划》的实践研究[J]. 照明工程学报,2008,03:12-17.

第7篇:关于生态文明的建议范文

为深入学习贯彻精神,切实做好冬至期间群众祭扫安全和服务保障工作,大力宣传殡葬法规政策,推进节地生态安葬,提升殡葬服务水平,倡导文明祭扫新风尚,确保群众祭扫活动安全、文明、有序,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各街道民政办要以“文明祭扫、平安冬至”为目标,把保障群众安全文明祭扫摆在突出位置,主动向街道领导汇报情况,迅速建立健全由街道领导亲自挂帅的冬至期间群众祭扫工作领导小组。在街道办事处统一领导下,制定好区域内冬至祭扫工作方案,做细做实做好群众祭扫各项准备工作。要主动协调公安、交通、林业、市场监管、城管、宣传等部门人员组成专项工作班子,提高认识,克服麻痹思想,明确任务,细化职责分工,相互配合,形成祭扫工作齐抓共管局面,为冬至群众祭扫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完善应急预案,严防安全事故。各街道要切实树立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底线思维,把“安全第一”作为祭扫工作的重中之重。要迅速召集各祭扫场所负责人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完善交通疏导方案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积极落实2017年度苏浙皖毗连地区第七联防区护林防火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检查防火物资和消防器具的储备情况,配齐、配好各种安全防火器具及安全防火消防人员,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安全防火措施。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环境整治,督促各祭扫场所铲除杂草、清除易燃易爆物品、设置好焚烧池。加强对祭扫服务场所的火源管控和火险预警,禁放区的祭扫场所要在醒目位置张贴“禁放烟花爆竹”提醒标识,禁止祭扫场所内随意焚烧纸钱、乱放鞭炮等行为。

三、倡导文明祭扫,推行绿色殡葬。各街道和祭扫场所要以冬至期间群众祭扫为契机,利用横幅、标语、板报、宣传展板等形式大力开展宣传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区政府办《关于在全区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实施意见》(x宁政办发〔2017〕x号)文件精神,积极引导群众采取植树、献花、寄语等文明环保的祭扫方式,表达对已故亲人的缅怀,逐步改变烧纸钱、放鞭炮等陈旧落后的祭扫习惯。党员干部要按照《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宁委办发〔2017〕4号)要求,带头文明节俭办丧、带头开展生态葬、带头文明低碳祭扫、带头宣传殡葬改革,自觉抵制陈规陋习,树立殡葬改革新风尚。

四、做好服务保障,赢得群众满意。冬至群众祭扫期间,各祭扫服务单位要进一步深入推进殡葬行业作风建设,严格落实各项服务公开、承诺制度,不断优化服务流程,规范服务标准,提高服务水平,对服务项目收费和商品价格要实行明码标价,为群众祭扫活动提供便捷、温馨、周到的服务。各公墓和祭扫场所要设立群众接待咨询点,开通监督电话,安排专人负责受理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准确掌握祭扫场所的各种信息,严格落实24小时值守巡防和重大事件上报制度,出现突况要及时上报,迅速妥善处置。

联系人:潘xx,电话:xx

第8篇:关于生态文明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草原 生态文明建设 建议

[中图分类号] S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08-0016-01

加强草原生态治理也是强化农牧业基础地位的重要内容和措施之一。我国是草原大国,拥有天然草原近4亿公顷,与森林和农田一起构成陆地上三个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几乎占据国土面积的半壁江山,约为森林面积的2.5倍,耕地面积的3.2倍,是我国国土的主体和面积最大的绿色屏障。草原被誉为“城市之肺”和“大气过滤器”,在供氧固碳、净化空气、防风固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和保育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显著作用,给人类提供了一个舒适怡人的生活环境。其次,草原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作用不可忽视、不可替代。草原的兴衰,不仅影响到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更重要的是关系着人类的生存与安全。

多年来,我们在推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促进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要看到草原生态形势依然严峻,草原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导致草原退化、资源面积减少的各种潜在因素还依然存在,且有加剧的态势。草原乱开滥垦、超载过牧、草原环境污染、破坏植被现象屡禁不止,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石漠化还在发展,各地由于草原生态环境破坏导致的“沙尘暴”“冰雹”“雪灾”等恶劣气候时有发生,草原的生态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当前抓好草原生态环境治理、推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这件农牧事已迫在眉睫。

1 立足当前,全力促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以来,一系列重要讲话,对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中国,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这对全面深化草原生态保护工作是难得的好机遇,我们要在认真学习领会 “做好农牧人、干好农牧事”精神的基础上,迅速行动起来,不等待、不观望,主动工作,切实把草原生态保护和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抓紧抓好、落到实处。

2 加大天然草原保护,实现草原资源永续利用

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保护优先、综合治理”的原则,继续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实施力度,积极探索和推广草原保护新技术,加强草原鼠虫害和毒杂草防治,积极开展补播改良,加大草原生态综合治理,遏制草原退化势头。同时,严格执行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落实禁牧、草畜平衡工作,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继续加大草原围栏、棚圈、储草棚、青贮窖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减畜养殖基础条件。同时,大力发展草产业,推进优质高产饲草种植进程,为草原畜牧业转型提供保障,实现退化草地恢复和发展饲草的双赢。

3 强化草原普法宣传,提高全民草原保护意识

要积极开展对广大农牧民和领导干部草原普法宣传工作,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等法律法规,积极建立完善相关配套的政策、法规措施,提高全社会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关注度,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草原保护的关系,始终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保护优先、利用有序的原则,严格草原资源开发审批制度,不以牺牲草原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积极稳妥地推进草原保护建设和合理开发利用。

4 加大草原执法监管,维护草原生态安全

全面落实国家草原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坚决贯彻执行禁牧减畜和草畜平衡,继续采取重度退化草原全部实行退牧、中度退化草原实行禁牧封育和轮牧、休牧等手段进一步加大草原生态恢复,建立健全草畜平衡、禁牧休牧轮牧、人工种草等地方性制度,积极推进出台草原保护、草原畜牧业发展和牧区农牧民增收的支持政策;建立健全草原监理体系,改善草原执法装备条件,完善草原监管手段,严格落实村级管护员管护责任,切实加大草原执法监督力度,坚决制止和打击非法使用、流转和人为破坏草原的各类行为,加大草原执法人员培训力度,加大草原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提高草原违法案件的警示作用,促进草原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5 全面加强服务工作,促进牧民转产转业。

建立和完善农牧业生产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畜牧业生产经常性技术指导和服务,采取草场、牲畜保险和加强畜牧业灾害预警体系建设,提高畜牧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加大牧区牧民转移就业力度,积极利用就业培训和劳务输出中介组织等平台,引导牧民从事旅游接待、饮食服务、运输业、餐饮业等二、三产业和发展民族手工业、牧区民俗旅游业、民族服饰加工、民族食品等特色产品制作等。同时,通过创立小额贷款、创业贷款、无息贷款等优惠政策以及草场抵押、流转、保险等措施筹措资金,扶持群众兴办企业、发展家庭牧场、牧家乐、帐房宾馆等草原经营性旅游活动,加快牧区劳动力转产就业,拓宽牧民就业和增收渠道;积极鼓励牧民群众进城定居,加强和完善进城群众医疗、就学和养老保险等社会服务,使更多的游牧民告别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使天然草原减轻人畜压力的同时,让农牧民享受现代文明生活。

参考文献

第9篇:关于生态文明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国有林场;生态建设;作用;建议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国有林场不仅是维护我国生态安全的基本保障,同时更是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利益以及环境保护的百年大计问题,为充分贯彻和落实十精神,应当充分发挥国有林场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解决好生态建设与国有林场艰难处境之间的问题。

1 国有林场生态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国家政策缺失、投入经费不足

全国国有林场4855个,其中:省(自治区)管林场占10%,市管林场占15%,县管林场占75%。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多将国有林场纳入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自收自支的管理体制范畴,国家及地方政府财政上投入少,国有林场建设所需的经费支出在当地财政预算中基本没有份额,绝大多数林场建设经费大多是自筹解决,即使财政有一定的经费投入,大多都是放在省市一级国有林场上,h一级国有林场基本拿不到财政上投入的经费。财政投入不足直接导致了我国国有林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我国国有林场的建立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林场基础设施却未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国有林场供电、供水、林区道路等基础设施破旧不堪,严重制约了林场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新颁布的《国有林场管理办法》虽然对国有林场进行了明确的重新定位赋予了其专门从事植树造林、森林培育的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林业事业单位,但在相关政策支持上仍严重不足。

1.2 国有林场发展定位不清

国有林场当初建立的目的是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但由于国家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国有林场为解决自身的运营经费问题,不得不片面的强调以发展经济建设为主的经营措施,不断加大对天然林的采伐,着重以发展速生树种为主的经营措施,以缩短经济收入周期保障林场的良性运转为目的,最典型的就是我国南方特别是广东、广西的速生桉的发展,导致的树种结构严重单一化,加上人为管理措施不当造成的水资源环境受破坏等矛盾日益凸显。林场发展定位出现了偏差。林场是要保饭碗还是要保生态呢?林场的这个发展方向和定位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2 发挥国有林场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的建议

2.1 明确国有林场的发展定位,将国有林场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

国有林场改革,将国有林场主要功能明确定位为“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为此,笔者建议国家应当在此次的国有林场改革中,明确国有林场性质和隶属关系,理顺体制、完善机制,以保民生、保生态改革目标,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将国有林场作为生态建设的主力军,加大投入,加强管理,促进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

2.2 建设发挥国有林场森林生态管护开发的科技示范带动作用

国有林场在营造林方面历来都是全国的示范带动领头羊,哪里有国有林场,那里森林资源就异常丰富。党的十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将国有林场生态建设和保护地位推到了生态建设的前沿,国有林场必将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科技示范带动作用,为全国的生态建设工作带个好头做好表率。一要在培育珍稀树种等育种育苗方面发挥科技利用表率作用,加大和林业科研单位的合作,利用它们的新的科技成果和手段,培育生态建设所需珍贵树种等品种,为国家生态发展提供优质种苗。二要在调整树种结构技术方面做好带头作用。由于过度采伐天然林和营造速生丰产林,造成了单一的树种结构。国有林场改革后,作为生态建设的先锋队,重新恢复以前天然生态树种多样化的森林植被生态圈,必须开展林区树种结构的大调整。要充分利用林场营造林的经验和技术优势,从树种培育选择、树种混交方式等因地适宜开展树种改造和调整,并将经验和技术做好社会推广,带动整个社会生态建设稳妥推进。三是生态管护技术及经营理念的示范推广。国有林场要全面实现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保护为主的根本转变,在分类经营的基础上,有计划进行湿地保护、水源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环境治理项目,控制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乱砍滥伐等非正常森林消耗,有效防止外来生物侵害,科学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2.3 综合发展,夯实国有林场生态建设基础条件

国家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是帮助国有林场走出困境的基本条件,但仅依靠政策和资金是不够的,要想实现国有林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走综合开发利用道路。首先,利用国有林场自身丰富的资源和技术及管理优势,大力发展林木良种基地、花卉苗木基地、珍贵用材林基地,保障营造生态树种的来源,减少林场生态建设和维护的成本;其次,多种经营大力发展林场经济。利用林区丰富的自然资源,重点发展森林人家等特色旅游以及林药、林菌、林果、林菜、木本油料等林下经济特色产业,为社会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积极发展节能、环保、高效、特色的林产工业,重点发展对保护生态和改善林区民生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林产工业项目。三是有效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国有林场道路、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公众健身养生、观光游览、科普考察等提供便利条件,改善林场职工生产生活条件,优化林区发展环境。选择资源丰富、交通方便的国有林场建设一批生态文化与教育基地,健全标识、解说、引导等宣教系统,作为弘扬生态文化、普及自然知识的场所,向公众开放。四是不断加强能力建设。加强国有林场管理机构建设,重点建立健全省级国有林场管理机构,强化机构职能,充实机构人员。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国有林场改革发展亟须的高层次人才和实用人才,着重从育苗、营造林、动动植物保护、森林生态旅游、林业产业化发展、信息化等方面引进和培养人才,为林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庆有,张雪飞.如何发挥国有林场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J].河北林业科技,2014,(1):92-9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