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铁路货运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0 前言
现代物流在世界各地都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我国对物流产业的发展也日渐重视,但是相比一些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例如,美国的物流总成本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10.5%,而我国占17%,足足高出6.5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说明我国物流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不足,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 现代物流的发展与铁路货运的关系
1.1 现代物流在商品经济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物流产业没有形成系统之前,它已经以运输、存储、装卸的形式独立存在。这些运作方式加速了商品流转,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经济理论认为信息、资金、物流是现代社会经济系统的三要素,可见物流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适应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产业也逐渐形成系统,人们对物流的范畴、各环节功能以及各环节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这一系统逐渐趋于成熟,形成了新的现代物流理念。现代物流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完成了商品价值的转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点[1]。
1.2 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物流产业的面貌大大改观,物流不再仅仅是存储与运输的简单叠加,而形成了一种将制造、存储、包装、运输、装卸、配送整合为一体的系统运作。物流的范畴也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运输范畴,而是涵盖了与运输密切相关的各种经济行为。从传统的运输服务提升到今天的包装、存储、配送、接取为一体的一条龙式服务。客户对物流的要求也逐渐提升,促使现代物流向着更系统、全面、完善的方向发展。
1.3 现代物流与铁路货运的关系
无论是传统物流还是现代物流,其基本载体都是运输。无论现代物流怎样发展、范畴怎样扩大,运输都是最重要的环节,而铁路运输又是各种运输方式中的主体。铁路物流产业想要向着更全面、系统的方向发展,就必须依赖铁路运输,同样,铁路货运要想迎合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就必须完善各个环节并加强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服务于商品的市场竞争和商家利益。铁路货运要想适应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就要更全面的了解现代物流的概念与范畴,利用自身成本低、运输量大的优势,满足现代物流的要求,实现自身的长足发展[2]。
2 铁路货运组织发展的不利因素
2.1 信息化水平低,不适应货运组织发展的需要
在网络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电子信息已经逐渐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系统在铁路货运组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各个地区网络配套不统一或者有些地区缺乏相应的网络配置,导致信息更新不及时。网络信息不通畅,导致许多信息资源缺失、无法共享,更不能做到信息传递实时化,客户无法及时了解货运情况,无法满足其快节奏、高效率的要求,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铁路货运组织的发展。
2.2 铁路货运组织服务单一,管理机制不完善
现如今很多的铁路货运组织仍然局限于铁路运输,无法满足消费者对物流全方位服务的需求。或是缺乏整个物流运作中的某一项,或是不能将运输、储存、调度、配送等各项服务很好的整合,各个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没有系统的合作机制、没有统一的服务标准、连续性差,造成铁路货运组织的服务比较单一,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综合服务模式。另一方面,铁路货运组织与客户、企业之间没有良好地衔接,出现问题时回应速度慢,不能满足客户以及企业所要求的服务质量。
3 铁路货运组织改革的对策分析
3.1 提高信息化水平,完善综合服务模式
铁路货运组织要加大网络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设备统一化、先进化、规模化、集中化,全面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铁路货运要及时补充物流运作中所缺乏的环节,以保证整个服务链的完整。除此之外,要将运输、储存、调度、配送等各项服务很好的整合,各部门间除了尽到自己部门的责任外,还要注重部门间的连接和配合,形成系统的综合服务模式。
3.2 改革经营管理模式,推动铁路货运组织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不断支持铁路货运组织的改革,尤其是许多大型企业实行了政企分开,给铁路货运组织的全面改革提供了大好机会。铁路货运组织要不断丰富物流产品和服务项目,减少中间环节,做好路企直通的相关项目,不断改革经营管理模式。另外,根据现代物流的相关理论,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总结经验,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全面推动铁路货运组织向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3]。
4 总结
现代物流已经向着更系统、全面的方向发展,支撑着商品的流动与周转,在商品经济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运输是物流中最重要的环节,而铁路货运作为众多运输方式中的主要方式,自然对现代物流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近几年来,铁路货运组织虽然快速发展,但是由于信息化水平低、服务机制不完善等许多不利因素,使其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面对现代物流发展的大趋势,铁路货运必须全面深化货运组织的改革,逐步实现管理系统化、服务全面化。
参考文献:
[1]王晋.基于现代物流理念的铁路货运组织改革的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08):7-8.
关键词:连云港至镇江铁路 功能定位 客运专线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b)-0048-02
1 问题的引出
随着江苏省围绕“两个率先”目标、和谐发展以及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交通需求旺盛。新建铁路连云港至镇江线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带,位于江苏省中北部的纵向中轴线上。线路北起苏北连云港市,沿宁连高速引入淮安市,与京杭运河、京沪高速公路并行,向南经苏中扬州市,跨长江后止于苏南镇江市,线路正线全长312 km。连镇铁路北承陇海铁路、拟建连盐铁路,中联新长、宿淮、宁启铁路,南与沪宁城际相接,形成纵贯江苏省中部苏北、苏中、苏南地区的南北纵向中轴铁路主通道,对加强沿线地区城市与省会城市南京及我国经济中心上海的联系,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拉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 连云港至镇江铁路功能定位分析
2.1 研究区域铁路网构成
在既有及在建路网基础上,研究年度相关路网构成如下。
新建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京沪高速、郑徐客专、徐连客专、沪宁城际、宁杭城际、宁安城际、通苏嘉城际、泰锡宜城际、沿江城际铁路建成。
新建快速铁路:宿淮、日连、连盐、沪通铁路建成。
改扩建铁路:胶新、新长、宁启增建二线,江阴长江大桥建成。
远期:长三角城际网建成,路网进一步优化完善。
2.2 研究年度客货运量预测
2.2.1 江苏省铁路客货交流总结
(1)江苏省铁路客货运量市场份额逐年下降,目前客货分别仅为4.2%和4.1%,预测近期为8.0%和5.2%,迫切需要建设新线。
(2)江苏省铁路旅客发送量除省内占41.5%(其中南京占9.5%、苏锡常占19.5%)外,省外以上海和中西部为主,分别占22.6%和22.3%。
(3)江苏省铁路货物发送、到达量除省内仅占19.9%、8%外,省外以中西部和北部为主,发送量分别占44.3%和17.3%,到达量分别占49.2%和38.6%。
2.2.2 江苏省南北通道客货运量预测
(1)江苏省过江通道客货运量预测。
根据相关过江通道在路网中的位置以及通道运输分工分析,确定各个过江通道承担的合理运量构成如下。
①南京过江通道主要承担京沪线以西地区与苏南、上海的客货运输及上述地区与浙江的部分旅客交流。
②镇江过江通道主要承担扬州及以北地区、山东中南部地区与镇江、沪宁沿线以及浙闽赣地区的交流。
③江阴过江通道主要承担苏北东部、山东东部地区与沪宁沿线以及浙闽赣地区的交流。
④南通过江通道主要承担苏北、山东东部地区与上海以及浙江部分地区的交流。
江苏省过江通道客货运量预测分析见表1。
该通道可分担部分苏北到南京和上海的客车,逐步实现过江通道客货分线。因此,此次研究镇江过江通道仅办理客运,近远期客车对数为64、96对。
2.2.3 相关路网客货流分配
连淮扬镇线相关铁路有京沪、新长、宁启、京沪高速、沪宁城际,在建的宿淮和拟建的连盐、连淮、沪通铁路。
主要支点北端为徐州、新沂、连云港,南端为南京、镇江、无锡、上海。
由连淮扬镇线相关路网运输径路比较可知,连淮扬镇线的货运最短径路吸引范围在苏北地区、山东中南部地区与苏南地区之间;按时速200 km/h计算客车旅行时间,客运在京沪高速铁路以东地区占有优势。
3 结语
从地理位置来看,该线位于江苏省的中北部地区、南北走向,通过长江大桥将苏北、苏中、苏南紧密联系起来;与连淮线一起,将400 km范围内的连云港、淮安、扬州、镇江、南京5个人口稠密的大中城市串联起来,构成宁连快速通道,连通京沪与沿海两大通道。
从路网上来看,与该线平行的南北纵向通道西有京沪通道,东有沿海通道,京沪线以东地区尚无一条南北向高标准的快速铁路,该线可以与京沪、沿海两大通道共同构筑江苏省乃至华东地区南北运输主骨架的作用。通过与长三角城际网的衔接,融入区域快速客运网,可充分发挥系统整体效益,提高铁路的市场竞争力。
因此,该线的功能定位:该项目作为国家快速铁路网的组成部分,也是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快速铁路的骨干,主要承担区域内南北方向客运任务。线路等级为客运专线。
参考文献
[1] 陈明莉.市郊铁路的功能定位及武汉市郊铁路发展前景[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7):107-108.
【关键词】铁路 物流 服务供应链 发展
一、物流服务供应链
(一)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是多企业物流活动的集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定义如下:供应链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为了将产品或服务交付给最终用户,由上游与下游企业共同建立的网链状组织。供应链管理是规划、组织协调与操控供应链包含的一切内容。
(二)依斯莫经济大学服务供应链模型
学者Tuncdan Baltacioglu 等认为,服务供应链主要是为把需要的资源转换成核心或支持给予用户而产生的一种网络。这种网络是由供应商、服务提供商、消费者及其他支持性单位联合构成的网络。服务供应链管理主要是管理从供应商开始到顾客网络结束,整个网络中的信息、过程、资源及服务绩效。在参考了供应链协会的供应链运作参考(SCOR)模型和Ellram 服务供应链模型以后,Tuncdan Baltacioglu 等构建了依斯莫经济大学服务供应链模型。依斯莫经济大学服务供应链模型认为给予客户利益的核心服务和辅助是提供给最终客户的商品。模型将服务交付需要的有形物品、人力、资金及其他外包服务统统放在了资源类别进行管理。根据依斯莫经济大学服务供应链模型,服务提供商作为供应链核心企业,担当传统供应链中制造商的任务。供应商是供应链核心服务提供附加服务的企业,核心服务的一部分就是由供应商提供的服务构成。供应商的供应商在图中并没有明确的标出来,实际上其实肯定存在的。由于服务具有同步性,最终消费者与模型中的客户是相同的。若是站在服务提供商立场来看,服务供应链中的某些关键流程和活动存在于供应链的全程,另外某些流程仅仅存在与部分阶段。
(三)物流服务供应链
物流服务供应链模式是基于供应链的模式进行运作,物流服务集成商将一些为制造商、分销商等提供物流服务的供应商集成起来。物流服务供应链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围绕物流服务核心企业,通过对供应链上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进行控制以实现用户价值,并使服务增值的过程。 这种管理模式是将供应链上的物流服务业,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供应链上的加盟物流服务企业不仅在协同作战,也在竞争。物流服务供应链模式是一种利用集成管理思想的方法,以某一物流服务单位为核心,利用集成链中的合作伙伴的优势资源,围绕各种物流资源的快速整合来满足用户需求,其最终目的是提高物流服务水平,降低总的服务成本,创造更强的竞争力和更大收益。学者刘伟华认为,物流服务供应链是为了响应快速出现的服务需求。不同的物流企业之间相互组合形成物流服务供应网络。 它利用物流企业间的不同优势,互相补充和共担风险,以此达成服务供应链中的企业合作。
二、铁路货运站现代物流服务供应链
铁路货运站现代物流服务供应链(LSSC)是一个由供应商、铁路企业、客户和其他支持性单位组成的网络。该网络提供给客户被转换成核心铁路货运站现代物流服务或支持的开展物流服务必需资源。其中支持包括货车加冰、清洗、消毒等围绕核心服务的相关支持性工作。铁路货运站现代物流服务供应链管理则是管理从供应商开始到顾客结束的网络中的物流服务信息、过程、资源和服务绩效。因为物流服务具有集成化、系统化、专业化、信息化、动态性等特性,并将依斯莫大学服务供应链模型作为基础参考,就可以构建出铁路货运站现代物流服务供应链模型。
三、铁路货运站现代物流服务供应链成员分析
在铁路货运站现代物流服务供应链模型中,物流服务提供商是铁路企业。铁路货运站需直接与货主或托运人联系工作,为客户进行物流服务,而供应商需进行协作。而重点是核心企业的一级供应商和一级客户,所以供应商的上游供应商及客户的上游客户在本模型中就不重点分析了。因此,铁路货运站现代物流服务供应链成员分析如下:
铁路货运站是铁路现代物流服务提供商。铁路运输生产是一种需运输、机务、车辆、工务、电务等部门共同完成的生产,其具有精确及连贯的特性。铁路货运站所提供的现代物流服务不仅需要铁路所有部门积极合作,还需要所有业务部门统一协调合作、各司其职,这也正是铁路物流服务复杂性的体现;供应商。铁路货运站直接或者间接地为客户提供装卸服务、仓储服务、货运,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等现代物流服务。由于其服务具有特殊性,铁路货运站物流服务的客户偶尔也会是供应商;客户。铁路货运站开展现代物流服务的客户是货主(托运人)。生产流通企业、货运公司、综合性物流服务企业、政府部门、个人等都可能成为货主。有的时候托运人可能会是货运和物流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将存在第二级客户,可以根据需要合理地延伸管理范围。
三、总结
铁路可以运输多种货物,与其他运输工具相比,具有运量大、运距长、运价低,受自然条件影响小的优势。货运站作为铁路货运的起迄点,是货主办理货运业务的窗口。联系物流服务供应链,物流服务信息流与技术管理、物流服务需求管、物流服务能力与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订单流程管理、物流服务绩效管理方面进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 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结构、模式及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
[2]王洪涛. 运用供应链管理提升铁路物流企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关键词】铁路货运;市场定位;营销战略
中图分类号: F530文献标识码: A
1我国铁路货运的情况概述
随着国家“八五”计划的进行,交通运输业在相关政策以及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得到了迅猛发 展,公路运输,水路运输,以及航空运输每年都以5%的增长率迅速抢占市场份额,与此同时,铁路运输的在公路,水路,航空运输的的快速发展的威胁下日渐江河日下。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下滑幅度大,全路每日平均装车的数量下降约5 000车;二是下滑的范围 大,所有的铁路局中有超过70%的铁路局的货运量都有所下降;三是下滑的种类多,在运输的28个货物种类中有18个种类都出现下运输量降情况,占到64%,其中甚至在大宗粮食货物上也出现了空前的首次下滑;四是下滑的持续时间长,铁路运输的下滑不是偶尔和短暂的,一直到现在,仍有下滑的趋势。而铁路运输面临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寻找走出下滑困境的办法,积极探索适合铁路货运的营销策略,加快铁路货运的创新以适应市场竞争。
2分析铁路货运效益下降原因
2.1没有竞争意识
我国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之前,铁路货运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然后也正是在这种经济体制下,铁路货运养成了“坐商”习性,严重缺乏主动营销、适应市场的意识。但在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以后,铁路货运的这种危机意识的缺乏使它难以适应市场的竞争。由于无法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固有模式,铁路货运依旧延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以生产服从型管理经营模式,各运输部门的工作重心仍然在按计划完成任务上,严格执行上级下达各种决策和命令,而不取自主了解市场和参与市场。当问题出现时,仍以上级为依靠,无法自主地应对和采取措施。
2.2办理货物托运的手续过于繁琐
在市场经济下的货运需求应当以方便简洁快速为应对原则,而铁路受理货物运输的流程及其繁琐。窗口多,层级多,这些都给货主办理货物运输的过程增加了阻力,严重阻碍了铁路货运在市场经济为主的坏境下的发展。从运输需求的提出、受理、核实、配车、装车,不仅经历的周期长,而且过程无法得到保证。另外,由于受到国家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双重约束,铁路货物的在运输时间,线路等方面受到很多限制。而其他的货运形式已在市场发展的要求下进行了改革创新,取消了这些繁琐的程序。
2.3不合理的定价和收费标准
由于铁路货运发展的历史比较长,所以遗留的问题也很多,尤其属乱收费问题严重。具体表现在收费项目多、收费基准高、收费源头多。以各种名义收取的五花八门的价外费有时会多达十几项;收费的项目多以及数量大导致铁路货运的运费总体水平节节攀高,使得货主所负担的除运价和基金外的费用实属繁重;服务质量的低下和过高的收费严重不匹配,没有服务以及本应属职责范围的服务项目也要收费。2013年6月15日铁路实行货改以后,这种情况虽然得到改善,但在仍然有不少货主反映,铁路计费程序繁琐,收费方式不够灵活。特别是经过几次调价过后,铁路的运价优势较其他运输方式愈加微弱,使得部分货源流失,部分货主考虑公路、水路等运输方式。
2.4运输相关工作人员素质水平低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经营的垄断性,使得我国铁路运输行业的从业人员缺乏对市场营销的重要性的认识,长期处于被动接受货运订单。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之后,也没有及时地意识到铁路货运在当前运输市场处于的尴尬境地,毫无危机感。而且相关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没有经过传统的业务教育,只是了解和熟悉过去运输行业中留下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营运流程,毫无市场营销和市场竞争的概念,更别提所谓的营销素质。这使得铁路营销在一个狭小的窄道上难以回旋,经营基础十分单薄。
2.5货运规章制度体系不合理
一个行业的规章制度的主要职责是规范这个行业中的企业的各种行为,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和技术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活动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应由在合乎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签订双方经济往来的合同以此明确双方各自的权责和利害关系。但目前铁路货运的相关法规除了约束企业自身外,有些条例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货主的权利。铁路运输部门没有在双方的运输合同中明确表示双方的权利、义务、责任、利益,而是在《铁路货物运输规程》中作了相关说明,这就意味着,托运人必须提前熟悉并且无条件遵守运规,这完全与公平,对等的经济原则背道而驰。
3改变铁路货运现状的措施
在对铁路货运下降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后,就必须提出与之对应的解决措施。首先,铁路货运行业要转变观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的需要来源于市场的需要,铁路运输要想在运输业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必须遵循市场的供需原则,把货主的利益放在第一,把为货主提供优质的运输服务作为最高准则,做好市场前期的调研和财务的收支管理工作,以效益最大化为企业追求目标,以货场为主体,主动开发和寻找市场并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其次,改铁路货运的规章制度。在目前经济发展下的高效率快节奏的追求下,铁路货运的改革迫在眉睫。用“内紧外松”的政策一改以往的模式,作为铁路运输这种垄断性强而且组织结构庞大的企业来说是最好的选择。对内采用严格的规章办法来组织和管理众多相关部门,用公平合理的货运往来合同约束货运承运和托运双方,在合同中即明示各自职责义务,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另外,要完善收费管理体制。规铁路货运的企业行为整顿行业收费是提高铁路货运的竞争力的必要措施。铁路要加强运价的管理,制定合理科学的收费制度,严禁任何与货运无直接关系的产业的开展和各种非法营利为目的的活动。努力建立科学简单明了计算方便的运价体系,使其既能反映出运输成本,又能体现出市场的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
4市场营销在铁路货运中的运用
4.1加快体制改革,建立与铁路货运相应的营销机制
在以“以市场决定生产”的市场经济下的生存准则下,铁路货运应尽快建立起实力强大,技术科学,权威高效的面向外部的营销机构,专门负责对铁路货运市场的研究和分析。而运输部门则作为内部的生产环节,生产完全由面向外部的营销部门来决定,改变以往乱收费的现象,以按劳分配的原则和财务清算的方式进行企业利益分配。
4.2改革运价制定体系使其符合市场需求
铁路货运的运价的制定应以事先计算的平均成本为准绳,并对当时的国情加以考虑,在不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和基本国策冲突的前提下,制定科学合理对企业和货主来说都能接受的运价。
4.3做好宣传工作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广告媒介的出现给铁运的宣传提供了手段,企业可通过电视,网络,广播,报刊等各种形式进行企业改革的宣传。为货主提供办理手续简单、快捷便利、诚信为本、货主至上的服务。
4.4召开客户会议,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铁运企业可根据需要,定期召开客户会议,总结上一周期的营销情况,预测下一期的发展趋势。
4.5适时地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要想有稳定的客源,就需要对大型优质的客户进行长期的跟踪服务并为他们提供灵活的优惠政策,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铁路运输;运输管理;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一、改善铁路运输现状的必要性
铁路运输作为发展历史最长的交通运输手段在国家客运和货运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APEC亚太经合会议为我国经济发展铺开了多条道路,我国与周边亚洲国家的贸易往来将会持续增加;中欧铁路的建成通车,打开了我国与欧洲经贸的丝绸之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的政策有“走出去”向“迎进来”转变,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生产量的增大,也需要对外贸易的积极开展。所以,作为主要的货运方式的铁路运输,生产负荷增大,这就要从铁路运输管理上下功夫,从硬件设备到软件管理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处理。工业化程度的加深使得铁路运输硬件设备比较先进,所以工作焦点聚集在运输流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两个方面。因此,改善铁路运输现状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
二、提高运输管理效果的方法及结果
(一)宏观管理方面
1、运用现代管理手段优化控制点。信息化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使得很多管理方法需要作出改变。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并且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在运输管理中的高效作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数据信息共享,提高了沟通的效率,加快了处理问题的效率,整个运输生产过程呈现短时高效的态势。另外,运用信息技术对数据的集中处理实现了管理集中制,使得所有段上的收入都非常透明,财务管理设备的升级也提高了铁路运输的管理效率。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实现了管理手段现代化,切实提高了管理成效。
在实际生产中,不断分析总结出在整个生产流程中重要的要素和关键的环节。并且把这些关节中的各个要素进行整合,最后建立出了新的更加科学合理适合现行运营的控制指标。目前控制指标与传统的相比变化有综合指标改为每日控制指标,生产控制点由要根据各个站区的特点进行不同的设置,控制点的选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实际状况不断调整。
2、调整管理结构优化宏观调控。将全局各类运输资源划分为了四个系统:运输组织指挥系统提高了运输计划、行车指挥、列车编组、客货运输组织等过程中各部门的作业效率和准时率;运力保障系统实现了机车检修、运用的精益化;设备维护系统实现了对各系统设备检修、维修的精益化管理;行车辅助系统确保了水电供应有序可控。
3、强化铁路运输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铁路运输人力资源的管理质量方面,首先要从总体角度出发,去繁存简,剪去冗余的工作步骤和相关的从业人员,第二要让整个管理流程非常流畅,这就需要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恪尽职守准时准确地做好本职工作,同时需要相关的监管人员加大监管力度,约束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第三明确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明确工作制度组织大家学习能够保证全体工作人员在同一时间下共同投入工作状态,岗位职责能够给从业人员的工作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以避免有意或无意的工作失当;第四加强思想教育工作,铁路运输关系旅客安危或者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运输从业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所以要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阶段性的思想教育培训和管理技能培训。
(二)具体作业流程方面
1、优化作业流程。随着铁路运输事业的飞速发展,现阶段我国每个铁路枢纽都能四通,传统的运输路线固然可靠,但是时效性有待于研究。所以对于现在的作业流程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做出合理安排,通过对作业流程的调整尽量避免空车和会车现象的发生,确实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和铁路运输硬件资源,在一定时间和客观运行条件下,最大限度的开发了铁路货运潜力。
以流程化的形式确定了各个作业环节的时点、质量等控制目标,并逐步剔除作业流程和结合部中隐藏的浪费。具体说来,再造生产流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针对单项作业流程消除无效、浪费的环节,以保证作业流程的严密性;(2)针对跨工种、跨系统的作业流程,明确共同要求,对结合部所涉及的各环节进行同步改进,确保更加合理;(3)针对全局性的关键和主要流程,围绕已确定的新目标,对各系统生产要素进行重新定位并进行流程再造,以发挥最大效能。
2、提高作业效率。货运时间总和除了货运行驶时间外,还包括装载和卸载两项工作的时间。所以,提高装载和卸载的效率,加快对装载货运的技术检测时间都能够通过缩短作业时间来提高作业的效率。常用的方法(1)对直接作业人员进行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培训,(2)提高相关指挥协调职能部门的指令准确性和协调应变能力。通过努力,切实提高了装卸载和相关检测的效率。
3、构建优质服务管理平台。铁路企业经营模式各有特色,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以及水路、航空运输都有各自的优势,如何增强铁路运输的竞争力是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这需要从整个服务流程的各个环节精细优化,让习惯铁运运输的客户同时感到铁路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在其他方面相差无几。由于过去铁路国有的原因,铁路的服务意识与新型的运输方式相比还有较大距离。所以在铁路运输管理人力管理方面,要加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树立起自己的服务理念,通过制定合理的工作流程,并对在职员工进行大力度的培训同时吸纳相关专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切实提高了客户对服务的满意度,加之到其他企业和院校的学习深造也让服务理念与国际接轨,收效甚好。
三、总结
综上所述,铁路运输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运输管理工作的重点是管理手段信息化,管理流程高效化,工作人员从业素质专业化,并且加强货运中心的服务意识。通过对以上管理方法的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当然,运输服务根据市场变化,管理方式也会随之调整,因此,相关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管理技能同时保持信息更新与时代同行,从而保证运输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铁路运输 交通需求 发展趋势.
引言.
人类文明一路发展至今,伴随着生产力、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又催生了不同地区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的需要,交通的需求由此产生。随着十九世纪蒸汽机的发明与完善,困扰陆地交通运输的动力问题得到了革命性的解决,汽车、火车成为了路上交通的新霸主,水路运输亦得到了拓展,内河航运和远洋运输支撑起了大宗货物运输的骨架。工业革命后,技术的发展进步、汽油机、柴油机及石油工业的发展又催生了航空运输、管道运输等新兴交通方式。逐步构成了现在覆盖海陆空的立体交通格局。
回顾交通方式发展的演变过程不难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交通的需求不断提高,速度、运量成为新交通方式不断追求的目标。水运特别是远洋运输更加注重效率、超大型原油运输船舶、大型集装箱船舶的发展使水运载运能力和效率大大提升;大型宽体式客机使得航空运输的速度与运距优势更加体现出来,在长途客运和高附加值快捷货物运输方面优势更加确立;陆路运输方面公路、铁路相互竞争态势加剧,公路不断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灵活性,铁路则在速度、载重量等方面寻求发展,在陆路大宗货物及中长途运输领域巩固优势地位。
步入 21 世纪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工作、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交通需求发展迅猛,产生了大量新的交通运输组织方式,多式联运、专项运输取得了长足发展,以铁路运输为例,煤炭等大宗货物运输逐步向联合运输方式演变,公路、地方铁路、专用线集运,大能力专用铁路承运、港口疏解的煤炭集运模式成为了西煤东运的主要方式,大秦线年运量突破 4 亿吨,朔黄、候日通道等突破亿吨,在运量大幅增长的背后是煤炭集中、运输、疏解一体化联运组织方式的完善。繁忙干线迅速建成与之平行的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系统,主要干线形成四线客货通道,客运专线发挥了高速度、大能力、高正点率的优势,成为我国铁路收入增长的新动力,短短十几年间使得我国铁路客运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一跃成为世界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在建里程、技术装备水平最高的客运专线系统,这背后是客货分线、专线专用组织模式的成功应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总结过去数十年运输发展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上,本文将对未来一段时间内交通运输业尤其是铁路运输的发展趋势做出一定的分析,以利于合理布局运输资源、发展运输产品,促进铁路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1. 国民经济发展态势及对交通需求的变化.
自 2008 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内依托巨额内部基础建设投资,经济危机冲击影响不显著,而且基础设施的大量投资又促进了大宗货物如煤炭、水泥等的运输需求,借中央政府 4 万亿投资的东风,房地产业等迅速崛起,带动了钢材、水泥、建筑装饰材料等的需求,间接刺激了铁矿石、煤炭、焦炭等物资的运输市场。不过过分依赖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在步入 2013 年后开始显出了其弊端:房地产过热,大量空房闲置、高企房价与居民收入脱节、资金大量涌入基础建设,工业生产等投资放缓。受到基础投资减弱的影响,钢铁、煤炭、水泥等基础建设材料市场受到严重冲击,股市也连遭重挫。这种依靠投资维持高速增长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遇到了瓶颈,为维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应将资金投入更多的引导向工业生产行业,将由基础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转向依托工业生产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速会适当放缓,这一系列变化会对交通运输行业产生新的影响,下面将从货运及客运两方面进行影响论证。
1.1 货运需求变化.
铁路货运长久以来依托大宗货物运输市场。大宗货物的中长距离运输历来是铁路货运的强项,目前在铁路承运的货物中,能源、冶炼、建材等大宗物资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仅钢煤木油四大类能源、原材料物资就占铁路货运总量的 3/4,其中煤炭运输已经达到铁路货运量的二分之一,全国煤炭产量的六成以上由铁路调运。大宗物资的货运需求将持续旺盛,也为铁路货运的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货源。大宗货物运输有如下特点:
(1) 运量大、运距长.
一般说来包括在大宗货物运输范畴内的煤炭、钢铁、石油等均是运输需求量大、运距长的货物,这类货物通常生产地与消费地之间相距距离长,跨越不同的地理区域,同时生产量及需求量都较大。
(2) 货源相对稳定.
大宗货物需求长期稳定在一定的浮动范围内,如煤炭生产企业及消费地点在十年范围内的波动及变化并不明显,对于运输计划性很强的铁路运输而言,这种稳定性带来了运输组织上的便利。
(3) 集疏运环节联系紧密.
由于大宗货物自身的特点,单独依靠铁路进行包括集运、疏解在内的整体运输过程困难很大,其中一般需要依托公路、地方铁路、厂企自备线、港口等各个环节进行集疏运的整体协调。
由于铁路货物运输具有运量大、运费低、路网分布广等特点,煤炭、石油、矿石、钢铁等大宗物资运输普遍采用铁路运输 , 过去二十年内因线路能力限制,国铁逐步增开直达列车、取消摘挂及小运转列车,间接放弃了中短途货运市场及小批量的零担货运市场。随着经济发展转型,2013 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7.7%,一季度全社会共完成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为 98.7 亿吨和 41056 亿吨公里,同比增长 8.9% 和6.3%。其中,铁路货运量、周转量下降 1.1%、1.3% 。近期出现铁路运量持续下降的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另一方面是由于铁路长期固守大宗货物运输,忽略、放弃了中短途运输及零担货物运输,而这两部分市场被公路运输占据后中小货源的汇集过程也导向了公路运输,同时铁路运输受计划性制约,运输灵活性较差,部分高附加值货物转向航空运输,铁路没有抓住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机遇。未来一段时期内大宗货物运输仍可能处在需求低点,快递物流业需求增长迅猛,货物运输市场对实效及运输准时性的需求将逐步提高。
1.2 客运需求变化.
我国铁路在中长途旅客运输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国民生活水平提高,旅客对于出行便捷度及送达速度的要求不断提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铁路中短途运输市场受到公路运输的极大冲击,中长途客运市场受到航空发展的挤压。
旅客对出行需求的要求考虑旅行时间、旅行舒适度、旅行时段、旅行成本等四方面:
(1) 旅行时间.
除观光旅行外,通常旅客对于旅行时间的要求越短越好。狭义的旅行时间为乘坐某种交通工具的运行时间,广义的旅行时间包括乘坐交通工具、进站候车 / 候机、不同交通工具之间中转时间。对于高端旅客,对旅行时间的敏感度已经超过对旅行成本的敏感度,乘客要求在经济可承受范围内尽量缩短旅行时间,时间成本将越发高涨。
(2) 旅行舒适度.
乘客对旅行舒适度的需求体现在对出行坐席选择的上,对普速列车而言,中长途旅客越来越多的选择卧铺旅行,大部分客流较好的中长途旅客列车卧铺销售情况远好于硬座,高铁由于旅行时间较短,二等座仍是旅行出行的首选,但已有部分商务旅客选择价格较高的一等、特等坐席,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将促使乘客选择舒适度更好的出行方式及席位。
(3) 旅行时段.
在运输市场发展初期,由于运力资源的限制,旅客对出行时段的选择较少,旅客出行首先要求能走得了,再根据车次、航班的出发时间安排自身行程。运输资源的丰富使得乘客在出行时段上的选择增多,城际客流可能选择早晚出行高峰期出行,以期充分利用一天内的时间,运距稍长的乘客可能选择傍晚出行,清晨到达的“夕发朝至”时间段出行。
(4) 旅行成本.
对收入较低的旅客而言,出行成本对出行决策的影响是排在首位的,国民收入的增长会影响到出行成本对于旅客出行选择的决策影响。随着收入增长,旅行成本对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影响度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2. 铁路运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2.1 铁路货运发展趋势.
大宗货物发送量的下降以及物流业的持续发展,铁路部门为保持自身市场份额、拓展新的运输市场应做出相应的应对。2013 年 6 月份,铁路总公司推出了以“实货制”为核心的货运体制改革,迈开了货运改革的第一步,标志着铁路货运组织从计划性向市场性的转变。针对运输市场的变化,未来铁路货运组织应朝着巩固重点客户、恢复零担承运、积极开展快捷运输的方向发展。
(1) 巩固重点客户.
对货源长期稳定的重点客户,与其积极沟通,做好运输计划,巩固大客户群体,构建铁路货源的主要框架。
(2) 恢复零担承运.
因为既有线能力长期紧张,铁道部逐渐减少了零担货物的承运,摘挂列车的开行也逐渐取消。随着客运专线的投入使用,既有线能力得到部分释放,而且铁路货物承运量的下降使得线路及站场能力有所虚糜,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恢复零担货物的承运及摘挂列车的开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货物发送量,扩大货运市场范围。
(3) 积极开展快捷运输.
电子商务及现代物流业的兴起使得物流快递行业有了迅猛的发展,新时期物流快递对运输方式的需求是快速并且尽可能准时,传统货物列车组织方式受到铁路运输计划性、通过能力、站场能力等的限制,很难满足物流快递业的需求,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承担了绝大部分快递物流的输送工作,在客运专线成网运营、既有线能力得到释放、线路及装备条件不断强化的情况下,利用高速铁路区间确认列车的开行以及既有线开行特快行包专列承接快递物流业务,能有效利用铁路设备能力,扩大运输服务市场范围,在铁路货运量下降期是对铁路货运市场的扩展与补充。
2.2 铁路客运发展趋势.
未来高速铁路成网运营后,我国将基本形成以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为骨干、既有线及高标准客货混跑线路为补充的快速客运网络,旅客对于安全、便捷、快速、正点的需求将促使铁路客运更加面向市场,突出重点,形成品牌。高速铁路面向高层次客流、商务客流,普速列车面对中低层次客流,在合理运行距离内继续推广夕发朝至列车等。综合考虑,新时期内铁路客运发展应朝向品牌化、差异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1) 品牌化.
现代经济社会是一个品牌效应愈发明显的社会,作为企业,铁路部门也应树立自身独特的服务品牌,扩大自身品牌影响力,以吸引更多的客流选择铁路作为出行方式。品牌的树立应突出自身特色,明确服务目标及群体。在深度挖掘中国高速铁路(CRH)的品牌效应基础上,积极根据市场需求推出假日列车品牌、夕发朝至品牌等运输品牌,积极拓展以商务客流为主的高铁高端客流群体,采取适当的营销策略,推广品牌影响力,扩大品牌知名度。
(2) 差异化.
针对同一线路上不同等级列车采取差异化运费,旅速高、硬件设施好的列车应与旅速低、硬件设施差的列车采取差异化收费策略,逐步将原有的固定运费率向浮动运费率转变,以便更加合理的利用运输资源,增加运输收入。
(3) 精细化.
努力提高旅客列车正点率,在保证设备运用效率的前提下减轻主要客运站候车人员压力,针对客流量交大的车站逐步有计划的进行改造,明确信息提示牌、问讯处等信息咨询处所及职责;若采取浮动票价制需对现有售票系统进行完善,以便乘客能够明确余票及票价信息,合理安排行程。
铁路客运改革是一个面对市场化的复杂过程,铁路作为一个承担部分公益性运输的企业,过分强调市场化、利益主体虽然有利于自身发展,但会对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不良的负面影响,在此过程中需针对市场需求及客流构成进行完善的调研分析,合理制定运输策略、完善铁路运输部门与旅客及社会的信息共享平台,使我国的铁路客运网络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其安全、便捷、载运量大的优势,为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添砖加瓦。
3. 总结.
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对运输产品的新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铁路部门应明确自我优势及不足,合理制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客运专线、新建线路新增运能及既有线释放运能,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好的服务国民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艳艳 , 陈韬 . 铁路大宗货物运输物流化发展的探索 [J]. 铁道货运 ,12,2008:8-10.
[2] 何 华 武 . 中 国 铁 路 发 展 与 科 技 创 新 [J]. 铁 道 工 程 学报 ,2007(7):1-11.
[3] 李雪梅 , 阎玮 . 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我国铁路发展趋势分析 [J]. 中国铁道科学 ,2011,32(1):127-129.
[4] 陈 京 亮 . 铁 路 发 展 现 代 物 流 的 市 场 定 位 [J]. 中 国 铁路 ,2013(2):36-38.
中国铁路市场经济机制革新
中国铁路自1865年的京郊线算起已经度过了一百五十年。在这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中国铁路记载了屈辱,铭记了奋斗,承载了记忆,镌刻了辉煌,为民族独立、人民自由贡献坚强的力量,为共和国的诞生与发展建立起无可替代的功勋。铁路推动时代的进步,时代促进铁路的发展。技术的革新,经济的繁荣,使铁路不断焕发着新的容颜:更安全、更舒适、更便捷的追求已然成为这个时代的名片和精神。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方向与重点。这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审视中国经济发展格局与未来发展方向所得出的论断,既是现实依据又是理论指导。中国经济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已经逐步向平缓期过渡,部分原材料行业显出严重的产能过剩,基础工业需求量减小较为明显。针对铁路行业而言,货物运输一直是主要的收入来源。铁路货运量大,运费低廉但机动性不及公路运输,这些特点决定了铁路的货运多以煤炭、石油、木材等原材料为主,而作为基础行业的原材料恰恰受经济增速放缓影响最为明显。过去一车难求的情况逐渐有了变化,运力不再紧俏甚至出现过剩。市场经济的气息使铁路运输也受到了阵阵凉意。
2013年,国家机构改革对铁道部进行裁撤,成立中国铁路总公司,实行政企分开。铁路总公司的设立是铁路系统市场化改革的先行步骤,吹响了铁路进军市场竞争的号角。作为天然垄断型国有企业,铁路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不是其他企业而是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如何能够在多元的经济格局中凭借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挣到一杯羹是入市不久的中国铁路最重要的思考点和着力点。针对自身情况,多个地方铁路局先后推出了经营方案。如北京铁路局的“自驾游汽车服务”在十一黄金周期间投入运营,它以车主们乘坐动车组或普通旅客列车,汽车通过货运列车,分别到达目的地的方式实现。在充分满足自驾游的基础上,有效避开了节日期间的公路拥堵,避免了长途驾驶的疲劳和危险,节省了汽车的大额油料开支和过路费用,树立了环保、轻松出行的新方式。再如济南铁路局“齐鲁货物快运”已经建立起东环、西一环、西二环和中环四条省内通道,覆盖17地市。环内24小时到达跨环48小时到达,200多个站点结合电话网络办理业务,提供“门到门,门到站,站到门,站到站”的服务,大大加强了铁路运输的机动能力和选择性。集合小件为大件,统筹路径便利达,正是铁路物流运输的便捷、量大、经济的优势体现。在以上两个实例中我们看到铁路的市场化运作已经初见规模和成效,发掘出了铁路运输的优势,扬长避短,统筹协作。这是中国铁路迈出的重要一步,积极争取,客户为主,服务市场可谓是了不起的变革,改变了的是过去被动接受,消极等待的风格。
摘要:铁路作为我国重要的货物运输方式,其能耗状况及强度变化对发展节约型交通战略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我国多年交通统计的实证数据,运用引力模型对交通能耗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并对今后以上海为端点的铁路货运能耗进行预测。
关键词:城市 铁路 能耗 多重线性回归 引力模型
铁路作为我国重要基础设施,比较而言具有占地少、效率高、能耗低等优势,而且其强大的仓储与运输能力为保证现代物流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铁路运输主要分为货运和客运。货运商品的价值凝聚着运输的价值,商品的全生命周期能耗包含了运输的能耗,而货物运输的多寡又直接与各个城市的地理位置、人口结构、能源供需、经济发展等因素息息相关。这就建立了一条:“人口数量增多、经济发展——客货运需求量扩大——能耗增多”的关系链。在保证货物供应渠道的同时,努力降低能耗成为了发展铁路交通事业的重中之重,而从城市发展角度对铁路货运量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也具有广泛意义。
一、中国铁路能耗运输的现状
铁路机车包括三种: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蒸汽机车主要燃料为原煤、内燃机车主要燃料为柴油、而电力机车主要使用电能。目前我国铁路列车主要有电气机车与内燃机车两种。电力机车虽然效率高,功率大,牵引性能方面优于内燃机车,但在我国的国情下,例如在供电困难且气候恶劣的地区电力是不可能完全替代内燃机车,而且内燃机车还有很大的战略意义。
图1-1 中国铁路机车能耗比例图(1980-2006年) 单位:%
从图1-1我国铁路机车能耗比例可以看出,中国铁路机车能耗品种主要为一次能源的原煤与柴油、二次能源的电力。1980年原煤消耗占比达到了90%以上,1990年依然保持在70%的高位,而经过了约25年的机车更新换代与不断改进,2006年原煤的消耗量几乎为0;上世纪八十年代至本世纪初,我国内燃机车的柴油消耗量呈递增趋势,之后保持80%左右的稳定比例。随着电气化机车逐步被推向市场,其能耗比例也呈逐年递增的态势,在2006年达到了23%左右。
图1-2 铁路机车保有量及能耗因子趋势图(1985-2007年)
单位:主坐标为台数、次坐标为千克标准煤/万吨公里
从图1-2可见,长久以来我国的蒸汽机车与内燃机车的总和基本保持在12000台左右,随着电力机车投入运营,我国总机车数达到了18000台以上。1990年以前我国蒸汽机车在数量上占比超过了50%,而从90年代开始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车绝对数量和比例均保持上升的态势,并逐步取代了蒸汽机车的地位。在2000年后我国开始迅速淘汰蒸汽机车,随着我国蒸汽机车相对量和绝对量的逐年降低以及电力机车的大力推进,导致综合能耗因子(综合能耗包含客运与货运能耗)也在逐年降低,其趋势将在接下来的一定时间内将继续保持。而通过货运能耗因子与综合能耗因子的比较可以看出,长久以来客运能耗因子一直低于货运能耗因子,这也导致了铁路综合能耗因子长年低于铁路货运能耗因子,且相对变化趋势比较稳定。我国的铁路货运能耗因子在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比较时已产生了相对优势,在2006年第一次低于日本的同类数据统计。
二、建构铁路货物运输能耗模型
(一)模型建立的前提
货物运输作为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运输量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扩大。特别在工业化不断推进过程中,这个关系更加显著。本章将以上海作为铁路的一个端点,其它省级行政区作为另一个端点,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构建铁路货物运输能源模型。
上海市作为一个外向型城市,对它的研究需要建立在全国各省市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假设与其它各个单元省级行政区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相互吸引力。用各个省级行政区的货物运输量作为衡量货物吞吐能力的标准,以省会间相互距离作为影响相互吸引力的反作用,再套用引力模型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二)铁路货物运输能耗模型的基本构造
根据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规定,铁路机车能源消耗的计算公式如下:
铁路机车能源消耗=机车数目×每列机车每日平均能源消耗×每列机车每年平均运行天数
铁路机车能源消耗=总机车每日平均能源消耗×每列机车每年平均运行天数
铁路机车能源消耗=总机车全年运送每吨货物行驶每公里的平均能源消耗×两地间运送货物量×两地间距离,即(2-1)所示
------(2-1)
EC:铁路货物运输的能耗因子(千克标准煤/万吨公里)
Tij:i地到j地的货物量(t),在这里i指代上海,j指代其它省级行政区
dij:i地到j地的距离(km)
为了预测区域间货物运输量我们导入引力模型。引力模型是根据1687年牛顿提出的理论物理学中万有引力公式引申而来,其内涵包括:原指物体之间的相互引力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不同物体间引力系数不同。
物理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自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赖利(W.J.REilly)将引力模型推广应用到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后,该模型就被作为研究空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之一,广泛地应用在交通、旅客流量、旅游人数预测、国际贸易、区域经济等相关研究上,其得到的结论常被作为投资决策、区域规划、项目评估等的重要依据。
在运用模型前,根据已有数据资料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以下假设:
1.用上海距离其它省会城市或自治区首府之间的铁路距离作为与各个省级行政区间的铁路运输距离,且不考虑中途机车的改道等延长运输里程的因素。
2.由于台湾省、西藏没有对应的统计数据,故在本研究中不予考虑其影响。
3.由于未有相关数据支撑,故使用全国统计的铁路货运的能耗因子代替上海列车货运的能耗因子。
在假设前提的基础上对引力模型进行整理后,得到以下公式(2-2):
Oi=i地的总铁路运输货物发出量(t)
Dj=j地的总铁路运输货物收到量(t)
等式两边取对数:
-------(2-2)
通过多重回归分析可以拟合获得α、β、γ以及常数项lnK对应的值。
Oi=f(ACTi) Dj=g(ACTj)-------(2-3)
ACTi:i区域的影响因素;ACTj:j区域的影响因素
f()、g():通过回归分析得到的值
诸影响因素是通过对人口、地区GDP、地区各产业GDP、人口密度等因素进行回归分析,选取影响力最大的因素。
(三)各参数处理
地区间距离、引力模型的参数,运输来回的货物量均采用现实统计的数据。
(1)地区间距离使用各省的省会或首府城市间的距离计算。
(2)引力模型的参数是以各地域的总货物发出量、总收到量、地区间距离为因变量,以货物量为自变量通过多重回归分析计算而来。
(3)铁路发出与收到货物数的估计式。各个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取决定系数较大的影响因素进行组合,构成预测等式。
(四)铁路货物运输量推算
1.导入煤炭影响因素的验证
根据2-3选择影响铁路货物的运输量的主要因素:
(1)有关人口的指标(总人口、城市化率、人口密度、第一产业从业人数、第二产业从业人数、第三产业从业人数)(2)经济发展的指标(人均GDP、第一产业GDP、第二产业GDP、第三产业GDP、平均工资、平均消费)。
对以上的(1)和(2)的指标进行多重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1。为了进行验证制作残差图,见图2-1。
转贴于 表2-1 因变量为货物发出量时的影响因素分析
图2-1 因变量为货物发出量时的标准残差图
通过表2-1与图2-1可见,各系数较低,且残差较大。特别是山西省的残差非常大。
试着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山西省是中国最重要的煤炭产地,其产煤量非常大,且每年向其他区域的发送量多。这个因素影响了多重回归分析的结果并造成较大的残差。因而,煤的生产量对铁路货物运输量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运用同样方法可以发现河北省由于拥有庞大的冶金和化工基地,且电力耗煤较大导致原煤调入量非常大,对铁路货物的收到量产生较大影响。
综合以上分析,要解释铁路货物运输量,只考虑人口与经济发展的指标是不够的,煤的指标也是影响铁路货物运输量的重要指标。煤的供需在中国经济中不可缺少,传统经验认为煤的增产以及运输能力的保证是经济发展的钥匙。
2.铁路运输发出货物的影响因素方程
首先将前述的各因素作为自变量(总人口、城市化率、人口密度、人均GDP、第一产业从业者、第二产业从业者、第三产业从业者、平均工资、平均消费、第一产业GDP、第二产业GDP、第三产业GDP、煤炭生产量、煤炭调入量),铁路运输发出货物为因变量进行多重回归分析,建立解释铁路货物发出量的模型。
通过对修正决定系数的比较,最终选定总人口、第一产业从业者、煤炭生产量三个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分析,结果如2-2表所示
DW值通过验证,说明不存在一阶自回归。提取其中的偏回归系数和常数项组成等式:
----------(2-4)
0:铁路运输发出货物量
X1: 总人口 X2:第一产业从业者 X3:煤炭生产量
根据式(2-4),铁路运输发出货物量与总人口、煤炭生产量呈正比关系,与第一产业从业者数呈反比关系。
3.铁路运输收到货物的影响因素方程
同理经过比较偏回归系数,确定了解释铁路运输收到货物量的因素:总人口、第二产业从业者、第二产业GDP、煤炭调入量。结果如表2-3所示
DW值同样通过检验,证明不存在一阶自回归现象。提取其中的偏回归系数和常数项组成等式:
-----(2-5)
D:铁路运输收到货物量
X1: 总人口 X2:第二产业从业者 X3:第二产业GDP X4:煤炭调入量
根据式(2-5),铁路运输收到货物量与总人口、第二产业GDP、煤炭调入量呈正比关系,与第二产业从业者数呈反比关系。
三、上海未来铁路货物运输能源消费量预测
(一)各省总人口的预测
根据铁路货物发出与收到量推算模型,总人口参数在各参数中的解释力相对较强,故首先对未来人口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本研究的预测方法采用Logistic增长曲线模型,俗称“S曲线”。该模型是于1945年由比利时数学家Verhulst推导出来的,于20世纪20年代被重新发现并广泛应用。
以下为Logistic方程推导过程:
此为Logistic方程的微分形式①
y:人口数 A:待求参数 t:表示时间 r:增长率
根据牛顿-莱布尼茨公式可得 ②
③
设,则得到:
--------------(4-1)
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各个省级行政区人口数的历史指标进行非线性拟合可得到A、B、r的数值,并建立各个省级行政区不同的Logistic推算方程并预测2020年人口数。
(二)其它因素的推算
1.煤炭调入量根据各省级行政区2000-2008年的平均增长率,按比例推算。
2.煤炭生产量根据2000-2008年的平均增长率,并结合国土资源部《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相关政策进行推算。
3.通过观察,第一产业从业者几年来基本保持不变、第二产业从业者人数则基本随着人口增长比例变动。
4.根据第二产业GDP的平均增长率,推算2020年上海第二产业GDP数。
5.根据预测2020年人口数、煤炭调入、生产量、一二产业从业人数、二产GDP数可以分别预测各省级行政区收到货物总量与发出的货物总量。
(三)引力模型的应用
根据式(2-2)引力模型的对数形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可分别相应参数α、β、γ以及常数项lnK。再代入前一节的预测结果,得到2020年上海作为铁路发出货物端点时和收到货物端点时的货物量。
(四)预测结果
如前所述可以得到:2020年上海共发出货物1984万吨,收到货物3062万吨,并分别代入公式2-1中。
EC使用《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费和排放与典型国家的比较》的研究成果:铁路货运能耗因子目前推测约为97.3千克标准煤/万吨公里。保守估计2020年货运能耗降低到85千克标准煤/万吨公里的情况下,各个地区与上海往来的铁路货运能耗如图3-3所示
图3-3 2020年各个地区与上海往来铁路货运能耗图 单位:吨标煤
2020年以上海为端点的铁路货运能耗共计约1096683吨标煤,2008年为468601吨标煤,增加了近134%。
四、总结
(一)我国80年代以来,从铁路能源消耗比例与货运能耗因子指标都可以看出,铁路机车的更新换代及产品升级成果显著,而且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发展态势良好稳定。随着我国铁路逐渐加快电气化建设,铁路货运能耗指标也在逐年降低,2007年较1990年下降了63.2%,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已有了一定的优势。大力发展铁路,进一步加快铁路“以电代油”的能力建设,将对缓解我国能源紧张局面、减少石油消耗起到重要作用。
(二)通过多重回归分析得到:总人口数与货物运输总量呈正比关系,而随着各地第二产业GDP的不断增加也将同时伴随着货物运输总量的不断攀升。可见一个城市的发展导致了人口的增多和工业的发展,也势必影响到其铁路货物运输量的变化。
(三)煤炭生产量对货物发出量的影响最大;而煤炭调入量对货物收到量的影响最大。由此可见我国煤炭运输在货物运输中的重要性。而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仍将保持在70%以上,如果以现有的经济模式发展下去,煤炭运输将持续推动货物运输量的步步攀升,随之产生更大的铁路运输能耗。
(四)由于总人口的增加、煤炭调入量的激增,通过模型预测,2020年以上海为端点的铁路货运能耗较2008年增加了130%以上。以上海为收到端,山西、内蒙古等主要产煤省的铁路货物运输能耗最大;以上海为发出端,路途较远的新疆、四川等地运输能耗最大。随着上海与新疆喀什的对口支援进一步深入,两地间的货物往来将进一步增多,在政策制定上须作为成本因素予以考虑。
参考文献:
[1]《Climate Change 2007》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出版,2007
[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1992
[3]铁道部计划司编 《全国铁路统计资料汇编1949-1991》,内部资料,1949-1991
[4]中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09
[5]中国国家交通局编《中国交通年鉴2000-2009》中国交通出版社,2001-2010
[6]中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0-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0
[7]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0-2009》中国 统计出版社,2001-2010
[8]王庆一 可持续能源发展财政和经济政策研究参考资料,北京能源基金会《中国能源数据2009》
[9]上海统计局 《上海工业能源交通统计年鉴2009》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10]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上海能源白皮书》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1]王雷《A Study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Distributed Population and Industry And Transportation Energy in China》,2006
关键词:铁路 站场 设计 枢纽 区间站
中图分类号:U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b)-0058-02
“以人为本、服务运输、强本简末、系统优化、着眼发展”是新时期铁路工程建设的新理念和方针。在过去站场设计中,由于运营便利与工程节省有一定的对立性而过多关注工程节省因素,往往不能很好满足新时期运输要求,付出很大改扩建工程代价。铁路站场设计理念在铁路现行各层次规程规范、部颁各类文件中均有涉及,有关论文浩如烟海,但大多着眼于具体工点的运用,归纳和总结不足。为更好体现“二十字方针”,达到站场设计“点线协调、安全高效、能力效益最大化”的目标。铁路站场设计属于典型的系统设计,站场设计理念则是站场规划设计的总体指导思想和灵魂,主要应体现在前期研究阶段(即总图规划、预可行性、可行性研究)中。
1 区间站场设计
区间线路上分布若干越行(会让)站、中间站或技术作业站构成分界点,除为列车提供交会、越行的基本功能外,尚需为吸引区(辐射区)地方经济提供运输服务。因此,项目前期研究的核心是合理确定对运输有重大意义的客货运站、接轨站(点),应贯彻以下理念。
1.1 客货共线铁路
1.1.1 客、货运量均较大的经济据点,宜分别设置客、货运站
线路经过较大经济据点时,传统设计是客货功能集中的“一站横列式”设计。从近年的地方运输需求和建设实践看,“一站式”已凸显出客货功能相互制约、作业交叉干扰、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低的弊端,不再普适。因此今后此类车站宜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因地制宜地灵活采用客货分站、客货纵列或客货并列等布置方式。
1.1.2 客运车站应结合自然条件、城市规划和工程条件合理选址,尽量邻近城镇
为充分发挥铁路大能力、安全、节能、环保、全天候的优势和公益性,客运车站选址应结合城镇规划、自然条件,按“以点定线”的原则,应尽量邻近城镇,并利于站区形成社会综合交通枢纽,便捷居民出行。此亦适用于客运专线。实践中,线路选线往往需综合运用地形、地质、环保及规划选线等手段,“以点定线”确定的站址往往与走向顺直的要求相矛盾,难以取舍。因此在前期研究中,应开拓思路,对主线顺直设站、主线绕行设站及主线顺直、另设联络线下线设站等类别方案综合研究比选,供决策部门决策。
1.1.3 技术作业站的布局和建设应结合路网规划、生产力布局等统筹考虑
技术作业站的设置必须符合路网规划、生产力布局要求,以实现长交路、直达运输为目的,“要少而壮”。既有线改扩建中,必须研究既有技术作业站归并、整合、变更作业性质的问题。
1.1.4 货运站应结合所在地的产业规划,推进装、卸车基地站建设
货运站直接为所在地对外货物运输服务。应摒弃传统的行政区划设站理念,紧密结合地方产业规划,以合理辐射(覆盖)范围设站,并按照规模化、集中化、直达化、专业化、机械化等原则建设战略装卸基地和路企、路港直达运输。既有线改造中,应对既有货运设施考虑整合、拆并。
1.1.5 开车站设计应满足点线能力相协调,有多项技术作业时,应满足不同技术作业平行进行需要
车站通过能力一般由咽喉通过能力控制。一般对技术作业站“平行作业”较为重视(规范有具体规定)。新形势下,对有到发、调车、机车换挂、取送等其它技术作业的复杂车站,设计亦应满足不同作业平行进行的需要,尽量减少交叉干扰,点线能力协调,提高运输效率。
1.1.6 线路应在车站内接轨,应保证列车运行顺畅,减少平面交叉和折角运行
线路在车站内接轨利于运营安全和管理。接轨点往往是能力控制点,除应保证主要去向的列车不改变运行方向通过接轨站外,尚应保证必要的平行作业,避免平面交叉和折角运输。在枢纽、地区铁路和线路交叉处,存在大量的线路分、合,客观条件制约必须在区间接轨时,应在接轨地点设置线路所或辅助所(闸站)。
1.1.7 合理选择同时接发列车车站
同时接发车是避免区间停车等待、保障运营安全、高效运输的措施之一。这类车站宜选择在作业繁忙的车站、接轨站、局界点等,避免成为运输的瓶颈。有条件时宜尽量多设。
1.2 客运专线铁路
客运专线铁路站场设计中上述理念和方法仍适用。另重点是合理确定折返站及折返方式。客运专线折返站必须是重要客源地和交路断点,应根据客运量和行车组织方式,合理确定折返方式和存车设备。
立折方式分为站后转线立折、站前原位立折两种。站后立折是车站尽端设折返环线、立交折返线或平面渡线完成调线、转向,交叉干扰少,到发线占用时间相对少,效率较高;站前立折是设置反发联络线或反发进路完成,列车走行少,但存在一定交叉干扰。具体设计中需分析立折对数、咽喉能力及工程综合比较确定。
2 枢纽及地区
铁路枢纽和地区总图由于自然条件、城市规划和衔接线路千变万化,各不相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必须因地制宜。归纳普适的理念和总体思路如下。
2.1 枢纽和地区铁路规划建设应立足于形成相对独立的客货运系统,实现客货分线运输、“客内货外”的格局
客货分线运输是实现运输效益最大化、改善运输质量的重大技术发展方向。枢纽和地区是铁路车流的产生地和点线能力协调的关键节点,故在建设中应结合引入线路的建设特别是客运专线建设和城市规划等,逐步形成相对独立的客、货运输系统,客货分线运输;实现客运直接服务城市、深入城市、货运外绕城市、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的“客内货外”的合理运输格局,充分发挥铁路的社会、环境效益。
2.2 合理确定引入线路接轨点,进出站线路立体疏解
传统的引入线设计是方向别引入枢纽(地区)前方站进行合并、车流排队,此方式必然造成一线能力制约多线能力,不利于能力最大化,不再普适。因此引入线原则上应直接引入编组站(或装卸车基地)、客运站,“大进大出”、立体疏解,保证各方向列车同时到、发。仅当各引入线行车量较小、合并后线路通过能力足够、工程显著节省时,方可考虑前方合并、平面疏解方式。
2.3 枢纽和地区解编系统应结合铁路网规划和生产力布局,应集中设置,并预留发展条件
枢纽和地区解编系统是货车车流的产生源,其建设应符合路网规划和生产力布局,有利于直达运输、机车交路延长,除因服务对象和作业种类不同而需专门为工矿企业、港口单独设置工业站、港湾站外,应按集中作业的的原则只设置一个技术作业站,实现综合集成自动化,并预留进一步发展条件。
2.4 合理确定枢纽(地区)客运系统布局
配合客运专线建设,全路已建设了一大批特大型、大型客运站。客运站建设是新形势下规划建设热点,有关论文浩如烟海。客运系统布局应遵循如下原则:
2.4.1 客运线路应覆盖城市主要客源点
在规划枢纽(地区)客运线路走向和站点时,应尽可能覆盖既有客运站、机场、港口等客流聚集点,若确实特别困难,也宜通过城市综合交通与客运站建立便捷的联系。
2.4.2 布局多个客运站时,应合理分工,各站间宜建立便捷的联系通路
枢纽内因衔接方向过多、集中设置客运站困难时,可结合城市规划规划多个客运站。各站应合理分工,有条件时各站间应建立有机联系,实现一线连多点、多点均可往一线发车的总体布置,扩大客运站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
2.4.3 多线引入的客运站宜按线路别分场布置,并根据运输需要设置跨线车联络线
多条线路引入、客流强大的特大型、大型客运站,由于地形条件、城市规划、引入线功能定位、运营管理模式千变万化,布置较为灵活。
客运站规划设计的宗旨是综合能力最大化,而核心是到发线及咽喉通过能力。一般而言,一线一场模式利于运营管理,管理权限交叉少,简洁高效;咽喉简化、紧凑,交叉干扰少,利于能力最大化。故多线引入的客运站,宜采用引入线线路别分场模式,并遵循以下原则。
(1)线路别分场:按客车性质别分场并列布置,一般有高速-普速分场(避免列控系统差异大及交叉干扰)、城际-干线分场(针对城际列车高峰时段明显、立折比例大特点)、高速-高速分场及组合。(2)线路别分场+部分方向别合场组合:由于客运站一般共用动车(车辆)设备,分场过多引入线、跨线联络线、出入段线设置过于复杂,工程巨大,故车站衔接方向多、完全一线一场布置困难时,也可采用功能相同的引入线路方向别合场布置。目前国内客运站建设最大分至4场。(3)立体交叉式分场:引入线呈明显的交叉走向,并列分场在走向、高程上代价过大时,可采用场间立体交叉式分场布置。
2.4.4 规模确定引入高峰小时概念,适当超前
传统客运站设计规模确定一般是根据每日开行对数均衡计算确定。客运专线客运站衡量能力指标则是高峰小时每一方向的最大接发车能力,在车场规模确定上,引入高峰小时概念。由于大型客运站往往结合有综合交通建筑群,具有工程不可改建的特点,故客运站规模的确定必须根据远期乃至远景能力需求来决定,适当超前。
2.4.5 贯彻立折理念
客运网络形成后,长交路客车运行均在8 h以内,大多在2~5 h内,由于动车的日产公里数大,需要连环套跑,立即折返。客运站设计应根据立折对数、咽喉能力及工程情况,因地制宜地采用站后、站前折返方式。大型客运站站后立折可采用设折返环线、立交折返线(或利用出入段线)或平面渡线转线方式,站前原位立折可采用设反发联络线或反发进路完成。
2.4.6 高度重视站区综合交通规划
客运站规划建设应视为大型综合系统,站区除系统考虑站场客运设施、站房和城市广场的传统流线外,尚必须与所在地公交、轨道(地铁或轻轨)等多种交通方式有机衔接,构建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实现“零距离换乘”,利于旅客快速集散和综合功能发挥。此项工作需要站场、公路、建筑、结构人员高度综合研究。
2.5 重庆枢纽案例分析
2.5.1 存在的问题
重庆枢纽衔接渝黔、成渝、襄渝、渝怀、遂渝、渝利六条电气化铁路干线,另有梨菜联络线、中梁山支线、西铜便线。枢纽范围北起磨心坡,南至民福寺,东自庙坝,西至石子山、黄n。重庆枢纽研究范围内共设车站36个。其中,重庆站、重庆北为客运站,重庆西、重庆南为编组站,团结村为集装箱中心站。
①部分区间通过能力不足,线路标准低、运输质量不高。②随着大量市域铁路的引入,枢纽客运量大幅增长,客运系统能力不能满足需要。③枢纽内三大客运站中,重庆站、重庆西站预留市域铁路引入条件,重庆北站未考虑。④重庆北站渝怀场能力紧张。
2.5.2 规划思路
(1)客运系统:新建第三客站(重庆西站),形成重庆、重庆北、重庆西“三站并重”的客运站布局。
重庆北站:办理东西方向,即遂渝、渝怀、渝利、渝万城际的始发终到及往东的直通客车;重庆西站:办理南北方向,即兰渝、襄渝、渝黔、渝昆、渝长的始发终到及往南的直通客车;重庆站:办理成渝客专的客车作业。
(2)解编系统:新建兴隆场编组站,规模为双向三级六场,既有重庆西编组站改建为与第三客站配套的客车技术整备所、动车运用所。
(3)货运系统:在既有货运布局的基础上,新建团结村集装箱中心站,迁建整合重庆东货运站,规划白市驿、惠民综合性货运站、黄n危险品货运站。
3 运营安全
运营安全是铁路运输的根本宗旨,遵循“故障导向安全”的基本原则。站场安全设备属于预防性措施,其目的是避免故障列车冒进信号后影响正常列车运行,降低事故损害程度。安全设备设置除强制性的制动距离内超限坡地段、干支线与车站接轨时必须设置安全线或隔开进路等规定外,尚应遵循以下原则。
3.1 干、支线上同向列车汇合处,双方均宜设置安全线
干、支线上同向列车汇合处,为利于灵活组织运输,先行列车优先通过接轨点,故双方均应设置安全线。当线路汇合处位于桥梁、隧道内等特殊困难情况下,为节省工程,经铁路主管部门批准,方可仅在侧向连接线路接轨点前设置安全线,通过运输组织措施保障直向列车先行通过汇合点。
3.2 同时接、发车的进路间应设置安全线或隔开进路
为实现车站能力最大化,较大车站一般需考虑最大程度的平行作业。单线铁路较大车站一般存在上行端、下行端同时接车的平行作业;双线车站除基本的“通避越行”外,较大车站尚存在停站列车发车、同时接入停站列车的“发接平行”;多线引入的车站,除“发接平行”外,尚存在多方向列车同时接入的“接车平行”和一方向列车通过、其他方向列车同时接入的“到通平行”。随着行车密度的增加,为避免接入列车冒进信号与通过(发车)列车侧面冲撞,保证绝对安全,特规定同时接、发列车的进路间必须设置安全线或隔开进路,否则必须遵循“先接后发”的原则。
4 结语
铁路站场设计应是铁路运输需求在工程上的具体体现,属于典型的系统设计。工程节省与运营便利从来都有一定的对立性,新时期站场设计应以运营条件、能力最大化为第一考虑要素,并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工程类别和措施,优化工程设计,达到最优的工程、运输效果。
(1)枢纽及地区建设应力求形成客货分线、客货分站、客内货外的运输格局,形成相对独立的客货运系统。(2)高度重视生产力布局调整、整合,利于作业集中化、设备规模化。(3)客货运设备配备应以服务地方、利于发展为目标。(4)大型、特大型客运站应多方案综合比选,达到适应管理体制、能力最大化、运输灵活的目的。(5)高度重视运营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