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碳中和的重要性范文

碳中和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碳中和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碳中和的重要性范文

一探究性实验的必要性

物理学科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中的规律都是人们从生活实践中发现并总结出来的,最终是利用这些规律更好的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因此,物理学习不仅是学习物理知识,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探究性实验可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激发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逐步养成敢于质疑,善于交流,乐于合作,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

从教学角度来讲,探究性学习就是要把以往以结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到重视结论的形成过程,结论是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探究过程中自己得到的,老师要从知识的圣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探究学习过程的参与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这点也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二探究性实验的重要性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来探索物理规律,也可以是学生根据既有的知识和条件,自己创造性地设计实验(包括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从而获得新知识的科学方法。因此,教师在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自主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探究实验,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思考、质疑、表述、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解难释疑的探究,在这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这无疑对学生以后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1)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学习物理的主动性。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探究式实验具有趣味性,它能充分运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产生动机的重要条件,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心理表现,是一个人获得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科学素质的动力.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究式实验将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去研究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旧教材对实验的原理、器材、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和结论都作出了说明,学生只是简单的照抄或模仿。而新教材中没有给具体的实验仪器、操作步骤、实验结论,而是从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数据分析等环节要求学生逐一进行探究:讨论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处理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要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3)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第2篇:碳中和的重要性范文

正如发展经济要走中国特色的道路一样,学习外语也要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学方法和途径。我认为对每一位英语学习者来说,朗读和背诵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对初学英语的初中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朗读和背诵是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和英语成绩的有效途径,也是必经之路。朗读和背诵也是克服当前中国学生的“哑巴英语”的有效途径。更为重要的是朗读和背诵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

第一,朗读和背诵几乎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对环境的依赖较小,容易得到保证及满足,我们只要给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读背的内容,学生就可以在课外时间一个人完成,无需找伙伴做训练对象。

第二,朗读和背诵同样也不受时间的限制。它不需要学生专门用大块的时间来完成。它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朗读和背诵的时间,课前课后,饭前饭后,甚至于在上下学的路上,学生都可以自由地读和背。

第三,通过朗读和背诵,可以积累大量实用的英语短语、句子、习惯用语;可以扩大视野,在脑子里储存大量有用的词汇、短语、习惯用法;通过朗读和背诵,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风俗习惯、人文、历史、地理知识等,还可以动员眼、耳、口等感觉器官同时参与学习,综合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读得多了,背得多了,自然就形成了英语语感。语感一旦形成,在以后的学习中,好些句子就会脱口而出。比如有一道填空题,你甚至不知道这个句子的具体意义,你却能说出该填什么词,这就是你的语感。这样就可以自然的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错误,在口笔头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灵感,有时甚至可以猜对模棱两可的答案。

第四,坚持不懈的朗读和背诵也是训练语言、语调、语流和连贯性、流畅性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改进语音。通过朗读,尤其是模仿正确、地道的英语语音语调,可以纠正和训练自己的语音语调,掌握说英语的种种技巧,如连读、失去爆破、同化、重读、弱读等,从而迅速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口语能力提高了,英语成绩自然就提高了。试想,你可以脱口而出的句子,还不会运用吗?

第3篇:碳中和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合唱艺术 情感表现 声情并茂

合唱艺术是声乐的最高形式。在人类音乐发展史上,合唱以其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被人们所接受,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高雅艺术品种之一。通过合唱这种艺术实践,能够使人真正感受到艺术的美、和谐的美、生活的美、健康人格的美。由于合唱艺术是集体演唱的形式,故在合唱训练中,大多强调的是合唱的共性因素,如:力度的统一、声音的统一、表情的统一等,以形成集体歌唱的合力。但在强调共性特征的同时,往往忽略了音乐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情感表现。这就使得原本应该很优美的、很有思想内涵的声音缺乏神韵和艺术感染力。那么,在集体性的合唱艺术中,怎么才能达到既要追求声音的共性,又能很好地表现音乐情感和作品的个性特征呢?下面试从几方面谈起。

一、音乐是感情的艺术

音乐是人的思想与情感的真实反映,情感性是音乐的基本属性。再高超的演唱技巧,如果忽略了情感表现,音乐也就失去了感染力,苍白无力,空洞乏味。

作为音乐表演者,准确地理解、把握作者创作时的思想情感非常重要,只有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其中,再进行二度创作,才能将音乐的形象丰满地塑造出来,使听众产生共鸣。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的,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在欣赏音乐作品时,通过听觉器官得到的音响效果,直接与人的生活经历相碰撞,使欣赏者产生时空的超越,与音乐的内容产生共鸣,用自己的情感去思考,得到新的结论。指挥家小泽征尔欣赏了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他说:“从乐曲中我感受到了人间最底层的心声。”

音乐是最富情感的一门艺术,“情”是对演唱者一个重要的美学追求,是对演唱水平的衡量标准。因此,在歌唱艺术中,要以唱“情”为主,把“情”放在主导地位。

二、指挥情感的调动

指挥不仅是合唱队的统帅,更重要的是艺术上的组织者,音乐作品的诠释者。在排练以前,指挥要认真做好案头工作,仔细研究分析作品以及它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内容形式和风格特点,准确把握词曲作者的审美要求,挖掘出作品的精彩乐段和重点部分,对全曲速度、力度的变化、刚柔互济、动静结合、色彩浓淡、气息控制、语音处理及感情抒发进行总体设计,在尊重原作精神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然后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排练,把合唱队的潜力挖掘出来,准确地表现各首作品的不同性格特征。比如,作曲家瞿希贤创作的无伴奏合唱《牧歌》,歌曲内涵丰富,旋律优美,作曲家对每一个音符都像雕刻家一样精心去雕琢、去塑造。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作品排练起来很累,要慢慢‘啃’,才能搬上舞台。”因此在排练《牧歌》的过程中,也要像作曲家一样精心雕刻和塑造每一个音符,以纯熟的指挥技巧、丰富的感情以及各种艺术手法调动合唱队员的演唱情绪,使人获得至美的艺术享受。19世纪法国艺术家罗丹说过:“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他认为“真正的艺术”最重视的不是艺术形式上的各种因素,而是蕴藏在作品中赖以感染观赏者的思想情感。

指挥和合唱队员的关系,应当是相互感染和影响的互动关系。每个优秀的指挥都有自己独到的指挥风格,指挥的二度创作也各具特色。指挥要把自己的智慧和激情倾注于每首作品之中,用富有个性和准确、细腻、洒脱、传神的动作,激励合唱队员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气氛之中,同时,引领听众进入音乐的感情氛围之中,得到唯美的艺术享受。

三、提高合唱队员的综合素质

在一些合唱比赛和演出中,我们听到的是整齐、统一、优美然而却缺乏真挚情感的声音,合唱队员的面部表情也不够丰富,使人觉得美中不足。要想真正做到声情并茂,就必须做好二度创作,那么,演唱者的思想高度、生活体验和艺术修养则起着主导作用。一个优秀的合唱队员,在具备音乐知识和较高的演唱技巧以外,还应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学艺术修养,应多涉足有关文学、戏剧、诗歌、美术、舞蹈、历史等人文方面的知识,汲取其养分,对于丰富合唱的表现力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加强合唱队员的整体文化艺术修养尤为重要。

平时排练时,对待歌曲中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小节都要严格要求,力求准确无误。同时,还要有一套科学的练声方法,这是合唱队整体音色统一的关键,要注重培养队员的“内心听觉”。此外,咬字、吐字要清晰,有韵味,体现出合唱队的整体文化素养,让观众听懂,有亲切感。

在搞好技能训练时,还要注重合唱队员的情感培养和启发。指挥要耐心细致地激发合唱队员全身心地投入,忘掉自我,进入音乐情感的境界。同时,还要让队员经常欣赏各类音乐作品来开阔视野,提高自身对音乐艺术的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

另外,合唱的伴奏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伴奏与合唱应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要求钢琴或乐队的演奏者,同样要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投入情感,和合唱队员融为一体,共同投入到音乐的情感之中,以达到真正的和谐、完美、统一。

四、声情并茂的合唱艺术才是最完美的艺术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感情的速记”。因此,声情并茂是音乐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合唱的“统一”就是声音的统一,情感的统一。其中声音的统一是手段,情感的统一是目的,是歌唱艺术的灵魂。在排练过程中,指挥要运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多方位启发合唱队员深刻理解音乐的内涵,力求准确把握每一首歌的不同情感特征,做到声情并茂,使音乐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合唱队员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碰撞出情感的火花,产生共振。只有这样,才能使合唱艺术具有情感的神韵,从而使合唱艺术中的共性和音乐作品的个性得到和谐统一,达到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

第4篇:碳中和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实践;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218-01

一、群众文化艺术综合实践的重要性,主要由三方面的要素构成

(一)时展的需要

任何文化艺术都是一定社会活动的精神产物,不可避免地会打上相应的社会烙印。不同时代生发的社会文化艺术,必然带有不同时代的特征。群众文化艺术作为一定社会精神产物的组成部分,同样要受到时代观念的影响,为一定社会条件所制约,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国民经济的繁荣,在物质条件上为满足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全面拓展提供厂可靠保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向群众文化艺术提出了更为多向性的要求。特别是社区、乡镇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的兴旺,各类群众文艺节目频繁投入综艺演出,便反映出综合艺术实践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时展的需要与群众提高文化艺术活动质量的意愿相统一,是综合实践必要性的最基本表现。

(二)自身提高的需要

普及、提高,再普及、再提高,是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规律。推动这种递进式提高的关键,是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自身的提高。即使是初期的自发性娱乐活动,参加活动的群众在获得一定满足后,便会自然产生新的需求,进行新的娱乐尝试。随着社会的演变,不同时期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者在传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会产生跟当时社会思想观念同步的更高层次的活动需求,投入新层面上的实践活动,由此不断推动群众文化艺术向前发展。当代群众文化艺术实践活动的内容,已经由单向性选择往多元化选择拓展。与此相适应,必须提高组织活动的水平和质量,个人必须获得更多综艺才能,也就成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组织者自身向新层面提升的需求。这些只有通过综合实践才能实现。

(三)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需要

时展的影响与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者自身提高的需求,是促进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客观因素,而群众文化艺术本身的发展更需要在文化艺术趋向、活动样式、培训骨干能力等方面的丰富和提高。在现代文化艺术潮流的影响下,群众文化艺术频繁参与各种综合艺术演出,跟专业文化艺术的学习交流更加密切,从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之中,提高自身整体水平。而且,由于群众文化艺术在社会活动中的主流意识不断增强,使它越来越注重各个种类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发挥综合艺术优势,已经成为群众文化艺术自身发展的新趋势。近年来,社区、乡镇文化艺术活动蓬勃兴起,不仅扩大了活动范围,更反映出它所具有的多样化特点,正在成为艺术普及的新亮点。为了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整合才能的艺术辅导骨干队伍势在必行。群众文化艺术呈现的这些广泛性发展需求,把综合实践推向了更为重要的地位。

二、如何进行综合实践

作为一门教学的课程,群众文化艺术综合实践具有十分鲜明的包容性和系统性特征。在整个课程中,不仅融合多种技艺才能于一身,包含各种知识理论于一体,而且从辅导知识、技能掌握、整合应用到策划组织、编排创新、综合体现等方面,形成了系列,贯穿于实践过程的始终。

(一)运用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经过实践证明的科学思想方法,它就像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正确认识群众文化艺术综合实践规律的大门,引导人们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进行综合艺术的实践。

(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群众文化艺术综合实践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贯彻这一原则,有两种现象需要引起注意:一种是轻视理论指导的现象,认为实践本身就是行动,只要去做就行;一种是忽视实践体现的现象,觉得理论上都已经懂了,不用实践也可以。

(三)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通过积极掌握和充分运用知识技能,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贯彻群众文化艺术综合实践教学原则的主要途径,它贯穿于综合实践的整个过程之中。积累的知识越丰富,掌握的技能越全面,运用时就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获得的能力也就会更强。

(四)加强独立构思和创造能力

第5篇:碳中和的重要性范文

在我们的学习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每一个人的学习方法都不一样,我们班上的人虽然多,但没有一个人和另一个用同一种方式去读同一本书;我们中国虽然人口差不多有13亿,但每一个人的读书方式都大不一样,都会有一点点的差距。

我觉得在读书的孩子背书不应该死记硬背,当时记到了,过一会儿就忘记了。我们背书应该把第一句背到了再来背第二句,第二句背到了,一、二句就联合起来背;前几句背到了,就把背的这一句联合起来背。背不熟练的,就应该边读边往自己脑袋里面记。这样,要不了多久,就可以背得十分熟练,就像课本摆在你面前,只要照着书上面读一样。

我记得我三舅教自己的儿子是拳头和脚。有时弟弟的脸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的。为此,外婆还用棍子打了三舅一回,说三舅是猪投胎的。如果每一个都像我三舅这样教自己的儿子,那么,就是天才也会被打成一个傻瓜。相反,如果一个人是一个傻瓜的话,生活在一个素质好、教育方法得当的家庭中,那么一个傻瓜也会培养志一个人才,说算考不上清华、北大,也能找一份自己满意、称心的事业。而从天才“培养”成傻瓜的那一个,终身只有守着自己的祖业。

第6篇:碳中和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数学课堂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与探究式学习一样,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学习形式,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因此,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成为教育界目前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新的教育教学观更注重学习的过程,作为教师就应该努力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当中,并从中收获知识,感受乐趣,能做到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归纳重点,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学习合作精神。

一、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存在的不良现象

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合作学习形式已经运用到每节数学课中,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可以看到合作学习的身影,可是合作学习是否真地发挥了它本身的作用呢?我认为存在以下问题:1.教师只注重形式,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从表面看小组内也在探究讨论,可是参与度并不均衡,成为了少数优等生展现自己的“舞台”;2.合作只是一种形式,成为教师顺利教学的“摆设”;3.合作探究问题设计欠妥,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主动学习变成了被动,成为了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

二、加强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措施

(一)数学课堂中要分组合理

根据每节课的不同任务,在小组的分配上要做到合理的组员搭配,不能把优等生都分到一起,也不能把差等生单独地甩出去,要兼顾到每个学生。首先,整个小组中组长的委任是非常重要的,合作学习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组长要做好组织和督促工作,所以组长在合作探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其次,每个小组成员人数要适当,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搭配分组,而不是为了形式,简单地以排为一组或者以前后桌为一组,我们班的课堂合作学习小组每组成员为5―6个人,因为我认为人数太少了,不能体会到合作学习,也就不能称之为一个小组,人数太多了又会耽误了合作学习,有的组员就会吃现成的,跟着随声附和,而不去真正地动脑参加学习,只等着大家讨论出结果了,就把结果抄袭过来。人数相当便于小组长组织好整个讨论过程的开展,进行组员与组员之间的沟通。最后,由于班级成员个性、性别的差异不同,不能仅仅根据学生之间关系好与坏分组,而要依据男女比例,以及学生整体学习水平进行分组。

分组既要合理也要正确,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如我在教学“普查与抽样调查”时就充分利用了合作学习模式,每个小组6个人根据角色进行分工,分别充当记录员、统计员、发言人等角色,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普查与抽样调查的差异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积极参加各尽其责,整个学习活动合力有序地进行着。

(二)转换教师角色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

教师应转换自身角色,丰富自身教学机智。铭记“学校为学生存在,不是学生为学校存在”,教师应扮演好“助产医师”的角色,把课堂交给学生,明确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课堂并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表演”。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备出重难点,做到心里有数,随机应变并不是墨守成规。当学生无法理解讲授,学生思维与教师不一致时;当学生提出质疑时,教师应顺应学生思维发展,及时调整教学程序,不要怕丢面子,也不要怕完不成教学任务。不要抑制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欲望,扼杀其创新的火花。学生是有思维的鲜活的人,他们自主选择的愿望也是强烈的,教师要学会装“糊涂”倾听学生的想法,给他们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他们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开拓。要善于倾听,尊重学生的话语权。

(三)精心设计教学问题,优化教学效率

一节新课的导入是很关键的,教师要围绕教学的内容创设教学情境。采用提出问题、设问引思、复习导入等方法,设计新课的导入环节。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好自学提纲,精心设计教学问题,让学生对教材的重点、难点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阅读,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新的知识,合作小组共同学习新知识,初步地了解与认识本节课的新知识。对学生提出要求,边看边思考概念、定理、公式、性质等,必须做到反复研究,根据教师提出的自学提纲,掌握知识的提出、发展和形成过程。在自学过程中如果遇到疑难问题,小组内学生就要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小声的讨论,相互提醒启发,取长补短。这时,教师必须来回检查,指导解决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不能急于解答,要根据中心问题适当“点拨”,让学生重新调整自己的学习思路,各抒己见,合作议论,集思广益,通过再思、再议最终解决,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发言积极的学生给予表扬,对能提出自己独特意见的学生予以鼓励、肯定。这样,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互相交流、大胆表达的能力和小组的合作精神。

例如,教学“三角形中位线”这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学生对这个问题感到陌生。此时,我并没有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存在的疑惑提出问题,从而使学生对课本的证明思路和方法理解畅通。教师针对重点给予指导,引导学生再思再议,利用集体的智慧,合作分析解决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组织全班学生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做出辅助线,运用三角形全等、平行四边形、平行线等知识得出证明这一定理的多种方法,深化学生认识,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知识的能力,切身感受合作学习的成功乐趣。

第7篇:碳中和的重要性范文

但是,反思目前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我们不难发现存在一定的实际问题:随意划分小组;盲目合作;虽然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却忽视了老师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性;教学时不能灵活地整合其他课程的教学方法,只能局限于英语这一门学科教学中。结合本人的学习与实践,就小组合作学习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分组科学合理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前提

目前的小组划分比较单一,绝大多数是采取随机的划分方法。这种小组划分方法有失科学的依据,不能促使小组内部、组际之间的合作互动,导致不能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氛围。那么“小组合作学习”也就不能使学生在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产生积极向上的因素。

合理科学地划分学习小组,可促使小组内部产生积极的作用。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我们需要充分考虑两个因素,即“注意小组内部每个学生的个性气质、兴趣爱好和各种习惯及他们的意志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既要分析学生的共同兴趣爱好、个人特长等个性倾向,促使他们能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也要分析学生个别差异性,做到扬长避短,人尽其才。

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重点是对合作过程的重视

目前,我们所用的合作学习的形式,还是流于表面现象,它只是老师易于控制的一种组合形式,学生在开展思索、交流、讨论、练习中没有得到获取知识的技能。这就使得小组合作学习成了一个招牌、一个幌子。

因此,教师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小组内部自己商定学习途径,自主动开展思索进行交流、讨论和练习,争取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达到预设的学习目的,完成学习任务。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分工明确,定位准确,强化学生参加小组合作的意识

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必须明确各自在合作、实现目标中的定位是否准确,能否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2.交流要大胆,乐于合作,才能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的过程,是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学习活动互相调整、互相促进、互补共效的过程。每个成员的学习行为都会不断受到来自其他成员的建议、提醒,同时也应关注他人的观点和意见。

三、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是老师的作用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显现,教师的作用也被有所削弱。我们许多教师将小组划分成功后,便将问题交由学生自主讨论,自己只是游离于各个小组之间的陌路观众。所以说,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凸现,并不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消失,而是要求教育者的指导要变得更精、更巧。

老师的作用,我认为有两点:

1.疏导

在小组内部合作学习时,难免学习伙伴之间会有意见而发生冲突,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成员间会争得“你死我活”,从而造成了学习方向的偏离。因此组织者在组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同时还要学会分析判断,学会归纳整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其他学生的发言,从中鉴别哪些是与自己看法相同的,哪些是和自己观点不同,从而提高学习的实效。

2.点拨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教师要适当点拨,尤其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很多知识点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充分掌握的,所以教师的点拨是必不可少的。如教学“一般现在时”的时候学生对于第三人称单数的规则变化掌握得很好,但是对于不规则的就不一定能全面掌握了。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进行点拨,使学习能有进一步的深入。点拨的方式有很多,有肯定式、提示式、突破式、反驳式等。具体哪一种合适学生关键在于教师灵活、巧妙的运用。

四、课程的整合能促使小组合作学习的不断完善

统整性原理是英语课程改革的基本原理之一。所谓统整性是指整合每个学科之间分割所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现状,避免学生的知识体系窄化、僵化和脱离生活实际的发生。

第8篇:碳中和的重要性范文

一、兴趣与合作的并重

兴趣是每个学生所需要的,而合作是让每个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驱动器。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当然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中创设课堂活动和合作过关小游戏,这样不仅可以放松课堂气氛,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合作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思维能力。

二、建立小组模式,增强学习动力

小学生的特点好动,喜欢讨论,课本教材死板、沉闷,针对这些情况,建立小组进行讨论式教学,创设合理有效地合作性小组,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小组进行划分,使之达到一个平衡。要合理地利用资源,使组与组之间相互配合。

三、合理搭配。协调交往

合作学习不仅是对知识融合的过程,也是在融合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信任和交谈。使学生在情感交通的过程中,对知识和思维进行塑造。在布置学习任务的时候,要让学生体会到在教学小组中,明确分工和加强合作及个体的责任感。在合作完成教学目标探究的过程中,使其体验到小组学习的重要性。

四、创设教学情景

在小组式教学中,教师的身份很重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是整个过程的掌控者。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基础知识和教材,改编教学内容以情景教学为主,激发各个小组的学习兴趣。以此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正确评价学生,注重养成习惯

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对每个学习小组,给予公正、公平、正确的评价。对小组的鼓励和奖励,有助于学生产生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机制。让学生产生攀比心理。然而被鼓励的学习小组会产生很好的集体荣誉感,以达到对学习数学的信心。

在整个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合作学习和小组式教学是很成功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要需要很长时间地计划和实践。让学生明白合作式学习的意义和正确目的。

第9篇:碳中和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有效;开展;合作;学习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为教师普遍接纳,并逐步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个人粗浅的认识,以供商榷。

1.合理分组,形成角色认知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在每一次的合作学习开展之前,小组成员都要进行分工,明确各人的责职。如在认识了“米和厘米”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合作学习,测量了自己一步的长、课桌的长、黑板的长、教室的长等,小组中的4人按顺时针方向分别编上1、2、3、4号,由1号、2号两人负责拉尺测量,3号负责记录,4号负责监督,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后,依次将自己的任务交给下一位同学,在这次的合作学习中,同学们不仅掌握了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和物体的测量方法,同时也锻炼了各自的能力、合作意识,有效地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同学都有动手动脑的机会,每个成员都在进行各种角色的尝试、体验,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而又责任明确,在合作的过程中是忙而不乱。要想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还要帮学生形成角色认知,让学生知道自己是谁,该干什么,这样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又有利于形成合作技巧。

2.明确目标,提高合作效率

合作目标是进行小组合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每一次合作之前,小组成员必须明确将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是进行有效合作的保障。这样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就会把合作的重点放在解决问题上,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形式,减少合作学习的干扰和盲目性,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时,第一次,我让同桌两人合作,用自己手中的正方体进行如下操作;假如让你再添一个正方体,怎样摆从正面看形状不变呢?学生立刻兴致勃勃地动手摆起来,可是摆的过程中,盲目性较大,常摆错了。花费的时间不少,但效果并不理想。第二次,我并不急着让学生立刻动手,而是让同桌两人在观察前面摆的正方体的形状的基础上讨论:怎样摆才能达到这一目标?然后再动手去摆。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后很快地摆出了所有的摆法。并总结得出:要想从正面看形状不变,只能摆在原来正方体的正面或背面,而不能摆在其他几个面。

3.设计情境,诱发学生合作行为

在教学中,我们应尽量从实际的情境引入,问题由学生从实际的情境中发现而提出,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设计情境。

3.1结合教材中的主题图创设情境;新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其中有很多精美、生动的图画,为我们创设情境,为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而在教学中,我经常会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先观察主题图,学生能把自己从主题图中观察到的、想到的跟同桌或组内同学进行交流。通过观察主题图,发现相应的规律,从而达到掌握、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目的,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从中发现并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又让同学们养成了良好的“倾听”、“表达”、“支持”与“补充”的习惯。

3.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教材加工是教师教育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和教师的生活实际或生活中发生的热点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提问、去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达到有效地进行数学认知活动的目的。学生参与活动时能全身心地投入,有效地促进了合作学习,学生对规律有强烈的体验,教学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