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光伏产业发展概况范文

光伏产业发展概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光伏产业发展概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光伏产业发展概况

第1篇:光伏产业发展概况范文

【关键词】 面板数据; 新兴产业; 投入绩效; 江苏常州

引 言

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以及以新传感网为代表的IT通讯等新兴产业迅猛增长成为江苏经济迅猛发展的重要支撑。2009年,江苏新能源、新医药、软件服务业产值分别增长60%、30%、30%,其中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占全球的20%以上、全国的60%以上。新材料、环保产业产值分别增长20%,均高于工业平均增速。2010年,江苏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增长超过30%,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10%左右。2012年,新兴产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超33 000亿元,增加值超过8 500亿元。2015年,新兴产业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超50 00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0%,新兴产业将成为江苏战略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将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保证,而新兴产业投入的绩效则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

常州地处长三角地区上海、南京两大都市中间,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构成苏锡常都市圈,凭借其独特的环境、地理位置及人才优势,包括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在内的五大产业发展迅猛,五大产业已成为常州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做大做强五大产业已成为常州结构调整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保证。

一、常州五大新兴产业总体发展概况

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较好基础,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及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及环保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装备制造业支撑力更加明显,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农业机械、轨道交通设备、数据机床及基础装备等装备制造业在国内同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传统产业提升步伐加快,金属冶炼及深加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通过合资合作和信息化改造等途径得到优化提升,技术装备和产品档次进一步提高。2010年,全市五大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 731.2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6%;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达64%,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份额为73.8%,实现利税420.8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实现利润290.6亿元,比上年增长45.7%。五大产业完成投资822.9亿元,比上年增长35.2%,高于平均增幅13.6%,占全市工业投资比重达69.7%。五大产业年营业收入10—50亿元企业达50家,50—100亿元企业5家,特别是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7家,五大产业企业占据5家。同年,常州实施五大产业投资项目2 788个,完成五大产业投资822.9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141个,投资额264.6亿元,玉柴华东基地、国茂减速机、晶元光电LED外延片和芯片、小松工程机械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建成投产。随着企业设备投入比重不断提高,常州五大产业技术和装备水平明显提高,数控重型设备、大型加工中心等先进设备拥有量逐年上升,固定资产投资抵扣增值税大幅增长。2010年,全市企业实现抵扣额30.2亿元,比上年增长59.5%。

依托五大产业重点企业,常州把做强做大产业与做强做大企业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行业升级换代,全面提升五大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了输变电和智能电网、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以及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农业装备等特色优势产业,风电装备、太阳能光伏电池、LED、储能材料、高分子材料等产品群。目前,常州输变电设备生产企业超过600家,变压器产量在国内市场占有份额达15%,处于全国领先位置;光伏组件的全球市场占有率6.5%,并在行业内率先建设“光伏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内惟一的国家级轨道交通车辆产业基地,常州轨道交通企业超过50家,初步形成研发、配套、制造产业链,其中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传动控制系统占全国同类产品总量的45%,车辆内装系统占60%。

二、常州五大产业投入绩效分析

(一)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的经济规模及增幅均排在五大产业首位。2009年完成投资383.9亿元,增长31.1%,占全市工业投资的39.5%,完成产值2 040.6亿元,增幅达到30%,占全市规模工业的34.1%,引领了全市工业发展速度。2010年,装备制造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2 389.7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 337.2亿元,实现利税219.4亿元,利润148.8亿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109.7%、108.8%、123.3%和114.7%,形成了输变电设备、轨道交通设备、工程机械和车辆、现代农业装备、数控机床及基础装备等产业特色和优势。

第2篇:光伏产业发展概况范文

一、东莞市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概况

(一)东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东莞一直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尤其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结合产业发展实际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东莞明确将电动汽车、半导体照明、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和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近期重点突破发展的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目前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具有一定的基础。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规模较大;有近250 多家各类型企业进行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研发和生产。完整的薄膜太阳能光伏生产基地就在东莞;LED产业链已较为完整,一共有130多家企业从事 LED 照明技术和产品开发、生产;新能源动力产业具备一定的基础和规模,拥有多家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大型企业。

(二)东莞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分析

最近几年,东莞金融业发展较快,有各类金融机构129家,其中银行类机构37家(含1家代表处),保险类机构52家,证券期货类机构40家。但保险?I、证券业和信托等金融机构发展较慢,金融结构发展不均衡。风司也只是刚刚起步,企业外源融资方式比例不协调,结构不平衡。金融机构提品服务缺乏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对外公开信息较少,银行研究调查实施成本较高;而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一定的技术含量,银行需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增加了人力资源成本。

东莞市2000年贷款余额为630.84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为820.25亿元,而到2014年,东莞市贷款余额为5331.63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为5881.18亿元。15年间东莞市金融机构信贷额度增长8.5倍,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2倍。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国有经济投资209.33亿元,增长18.9%;集体经济投资92.79亿元,下降22.8%;民营经济投资949.68亿元,增10.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223.47亿元,下降6.2%。其中第二、三产业完成投资分别为397.45亿元和1029.39亿元。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民间资金并没有有效地被引导进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围;而从集体经济投资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的增长速度来看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大量的外资在转移,形势不容乐观。图1-1表示东莞市贷款余额增长要缓于GDP的增长速度。

由图1-2中可看出金融支持规模衡量指标一直处于上下波动状态,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年至2003年,规模衡量指标一直稳定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第二阶段2003年至2008年,规模衡量指标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甚至开始收缩。2008年以后,东莞市把产业升级作为经济工作的核心任务,促使2008年成为东莞市金融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虽然东莞存款规模高于贷款存款,但资金利用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外流;但从民营经济投资的增长速度可以看出,民间资金仍比较充裕,资金还没有完全得到有效的配置,民间资金并没有有效地被引导进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围;而从集体经济投资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的增长速度来看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大量的外资在转移,形势不容乐观。

二、国内外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融资模式

(一)国外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验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形成了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等两种不同的融资模式。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市场和风险市场,以市场主导型为主要融资模式。反观日本以金融政策为主,市场资源配置为辅的银行导向型融资模式。

1.以证券市场为主导的融资模式(美国)

08年金融海啸后,美国以发展实体经济为经济增长点,奥巴马政府实行“再工业化”路线,期望带动新一轮实体经济增长。在金融支持模式上:美国主要以证券市场为主导的融资模式。分为:以VC(风险投资)、纳斯达克为核心,通过良好的市场竞争机制为新兴产业发展获得资金支持,而中央政府主要以政策向导为主要管控。该运行过程可以总结为图2-1。

(1)风险投资(VC)和纳斯达克为主要融资手段

风险投资资本推动了美国科技的进步;而美国证券市场活跃的资本也带动了美国新兴产业的发展。其中,1998年美国泛美股票交易所和全国证券经纪商协会正式合并组成了现在的“纳斯达克”。极大的增加了美国证券市场的融资广度和深度,目前已成为各国新兴科技企业上市的首选市场,已然成为世界上最富活力和竞争力的证券市场。

(2)中小微企业融资体系较为健全

美国的中小微企业较为发达,其生产产值占其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一半以上;美国国内50%的新增就业岗位和科技创新都是由中小微企业完成。其中美国“硅谷”闻名世界,对此美国政府成立了中小微企业管理局(SBA)。对于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监管难”等问题起到了较好的解决作用。

2.银行主导型的融资模式(日本)

近几年,日本政府把通信工程、环保节能和新能源动力研发、生物科技、宇宙航空和海洋等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构建了较完善的法律体系,使银行系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同时也抑制了证券市场的发展,并最终形成了以银行主导型融资体系。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企业资金的来源高度依赖银行贷款,银行与企业间的相互依存性非常强,在再融资、持股、信息交流和公司治理等方面有长期稳定的关系。日本的银行主导型新兴产业融资模式的运行过程如图2-2所示。

(二)国内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验

深圳:

1.推动科技创新和金融支持

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主要依托深圳市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和高新技术产业优势,同时发达的金融服务业也给产业提供了多元化的金融支持,在“科技创新+金融支持”的双重推动下,深圳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深交所上市公司近1600家,中小微板首发上市公司数保持全球第一位。深圳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机构、创投、私募机构的数量及资产(或管理)规模等核心指标均位居全国前三位。而对比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深圳更有利于本地的金融机构借鉴境内外成熟的金融服务模式,为深圳新兴产业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支持。

2.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

截至2015年6月,深圳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9498亿元,比年初增长5.33%,且信贷资源逐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税融通、智融通、上板贷等多样化的金融产品继续加大支持具有自有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市场需求广阔、竞争能力较强的深圳本地优势企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以前海为契机,利用跨境贷等境内外联动优势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发展。

三、推动东莞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议

(一)建设合理的制度保障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1.关注中小微企业,优化金融支持规模

金融支持规模的增长对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都有比较清晰的支持作用。但这不一定是件好事,很多时候“大水漫灌”的形式会掩盖更多的问题。所以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重视金融支持效率与质量比关注金融支持规模的增长更有现实意义。因此,从金融支持效率来看,优先发展股权融资,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其次要定制多元的差异化产品及服务。东莞市金融支持虽然在近年不管是信贷规模还是资金配置效率都有了较大的提高,?S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产业升级和知识经济的的迅速推进,针对产业部门不同的特点,地方金融机构需要不断对中小微企业和新兴产业开展调研,根据发展特征、产业所处阶段创新开发更适合企业发展的产品体系,优化产品设计方式。充分运用“大数据”和“收益覆盖风险”等手段,在产品设计初就要充分考虑经营诚信、经营考察等方面,不设置过多的门槛,以此来满足多层次的融资需求。创新信贷产品来降低风险成本与管理成本,关注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和优质的专业市场比如东莞的电动汽车、半导体照明、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根据行业特点设立具有行业特色的信贷产品。最后,设计具有中小微企业和新兴产业特色的信贷利率定价制度,从贷款额度、担保方式、存贷积数等方面制定评价标准,并根据客户的变化积极调整产品的定价水平。

2.推进金融支持的市场化改革,提高金融支持效率

通过对东莞市金融支持效率分析,发现金融支持机构设置相对单一,服务对象受限,行业内部竞争性不强导致资金流向不能较好的反映产业发展的趋势;同时投资投入集中在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投资不足,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应优化金融支持的资金配置,规范金融机构的市场化行为,优化企业投资并购核准或备案程序,减少企业的行政负担同时对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要严厉、要硬化,避免新一轮的债务与高杠杆。

第3篇:光伏产业发展概况范文

一、佛山产业发展概况

“佛山制造”享誉海内外,以陶瓷、家电、食品等产业而闻名全国,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7603.28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2.47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4687.02亿元,增长9.4%;第三产业增加值2773.80亿元,增长7.6%。形成了机械装备、家用电器、金属材料加工及制品、陶瓷建材、纺织服装、电子信息、食品饮料、精细化工及医药、家居用品制造等优势行业,汽车及零配件、光电、新医药、新材料、环保等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迅速,逐步形成配套能力日趋完善的现代工业体系。佛山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打造广东新光源产业基地、广东太阳能产业基地、广东新材料产业基地、广东物联网应用产业基地、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提升承载高端产业的能力。

佛山产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产品的质量、品牌、技术含量和效益缺乏国际竞争力,仅占据着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等问题。因此,近年来,佛山市委、市政府致力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了具有佛山产业特点又与中国产业接轨的现代产业体系。佛山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突出工业主导地位,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以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文化创意、会展、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为战略的经济格局,从粗放型迈入到集约化、生态型发展阶段。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见图1)。2014年,在现代产业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1493.12亿元,增长11.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316.79亿元,增长15.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619.91亿元,增长7.6%。

其中三次产业结构分别由2007年的2.2∶63.1∶34.7逐渐调整为2014年的1.9∶61.6∶36,第三产业发展比重有所增加,但第二产业比重依然偏大,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呈现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特点。(见表1)

从表1相关数据可以看出,佛山市产业结构很不合理,第一产业结构比重过小,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偏小。

二、佛山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面临的高技能人才困境

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最困难的是人才发展,新兴产业最困难的是人才培养和引进。近年来,“招工难”与“就业难、技工荒”等问题的出现,说明佛山劳动力供需双方并没有实现合理对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淘汰一部分缺少技能的劳动力,缺少一部分掌握新技术、新技能的技术工人。特别是佛山作为二线城市吸引人才有很大的难度。至2015年佛山全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10.22万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1.81万人,累计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00万人次。从表2可知,佛山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不断增长,10年间增长了2.4倍。这也体现了佛山区域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据相关数据统计,2014年佛山需求高技能人才为14.55万人,其中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6000多人,位居全省第一。

三、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教育专业关系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有直接的影响,这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更是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速度和结构的首要决定因素。因此,紧密依托区域经济发展高职教育,是高职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不同区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重点的不同,在人才需求的规模、种类和层次上具有不同的特点,这要求承担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的高等职业教育应形成相应专业结构。

1、区域产业结构决定着高职专业结构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已达1100多所,经历了高速发展期的高职教育进入了“洗牌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生源。而生源的多少取决于学校能否培养出适合区域内企业或行业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使学生“毕业”就能“就业”。因此,高职院校任何新专业的设置以及老专业的调整,都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这就迫使高职院校要把人才培养纳入到整个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中,使专业结构与区域的产业结构相对接。

2、高职专业结构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一个地区无论过去产业结构多优越,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化而逐渐老化,都将要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人才的支持,没有符合新兴产业所要求的专业人才,产业升级就是一句空话。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地区高职院校现有的专业设置和每年新培养出的专业人才队伍,决定了一个地区的产业队伍规模和人才现状,影响着当地产业的发展。

四、专业设置与产业融合的实践分析

1、专业设置与产业融合的主要内容

(1)保持学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匹配。高职高专院校要特别关注区域产业的重点发展行业和领域,集合学校相关优势学科,构筑与产业链相匹配的专业链,适应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找准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的结合点,根据区域经济结构、主导产业及发展方向调整主体专业,使学校专业设置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区域产业经济建设中“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当前,佛山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应努力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工作,设置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专业种类,使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努力提高专业与产业的融合度。专业设置应根据《佛山“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精神中提到“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壮大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等要求保持一致性,着重提升或加大力度建设区域主导产业相关专业(方向)的专业建设。

(2)融入产业要素,积极重构高职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开发和构建时,首先要考虑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产业因素,从地方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结构、优势产业发展前景、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结构关系等方面,对地方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结构关系进行分析。在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将行业技术规范和职业工作标准融入其中,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开发并建设专业核心课程,使专业核心课程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保证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技术进展及地方产业紧密相关。

2、专业设置与产业融合的实践――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1)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发展规模调整专业建设规模。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于2000年6月正式挂牌成立,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是“佛山市职业技术教育基地总部”单位,“佛山市职教学会会长”单位,佛山市职教研究所挂靠我院。2013年11月,学院被确定为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设有机电工程系、电子信息系、汽车工程系、工商管理系、财经管理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等五系一部。现有机械制造、汽车、光电技术、信息技术、食品饮料、经济管理、金融服务、旅游、艺术设计等九大专业群,共35个专业(专业方向),形成了以工为主,文、管、经、艺术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万人,学校办学规模逐年增大。

区域经济发展是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佛山职业学院建院以来,根据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专业数与招生数大幅提升,专业数由建院初9个专业增加到2015年的35个,招生规模由建院初约3000人到现在的将近10000人,翻了3番。

(2)根据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设置。从2015年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主要专业与佛山产业发展契合度分析看(表4),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设置基本适应了区域产业的现状需求。

根据佛山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的“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着力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先导、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要求,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及时按照“做优重点专业、培植新兴专业、打造特色专业、争创品牌专业、构建专业集群”的专业发展思路,加速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即进一步做优做强与传统产业相对应的家用电器、装备制造类专业,以服务外包为引领的电子信息技术、金融创新服务类专业。以珠三角发展为依托进行物流管理类的专业群建设,主动对接珠三角及周边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需要。依托跨境电商、新兴能源、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进行专业优化改造及建设。

学院还以重点专业为基础,带动专业群建设,引领学院的专业建设。重点建设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物流管理、光伏应用技术等4 个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优势专业。逐步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其他专业为支撑的若干专业群,逐步形成国家级、省级和院级三级特色专业建设体系,提高了专业建设整体水平。

第4篇:光伏产业发展概况范文

(一)重点企业规模稳步壮大,重大项目增强

产业发展后劲一是重点企业规模稳步壮大。经历了错综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优胜劣汰,截至2012年末,全省拥有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企业449个,产品销售率为98.4%,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平均7jC平(97.8%)。2013年上半年,在信息产品制造业领域,全省有5家企业产值均超过百亿元,分别是宸鸿科技(厦门)、戴尔(中国)、友达光电(厦门)、福建捷联电子、联想移动通信。重要的是,有一批企业呈现高成长势头,在全省信息产品制造业750家规模以上企业中,产值增长50%以上的企业有150家,其中58家实现成倍以上增长。二是重大项目增效明显,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如:全球最薄液晶显示器生产线产量带动产值同比增长约四成;新能源锂电池技术全球领先,产品为苹果手机、宝马汽车等世界著名品牌配套;全球触摸屏龙头企业宸鸿集团在平潭新设宸鸿科技(平潭)有限公司即将竣工投产;海西光电科技创新基地项目入驻福建泉州(湖头)光电产业园总投资20亿元;福建先创通信公司TD-SCDMA增强型室内分布系统项目即将完成商用化产品的研制,进入批量生产;福建鑫晶刚玉年产1700颗80公斤级人造蓝宝石晶体生产项目巳投产11台生产线等。

(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新经济增长点初现端愧

一是动漫及移动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2013上半年’全省骨干动漫游戏企业保持快速增长,中国移动手机动漫基地实现收入4.8亿元,四三九九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实现收入6.35亿元,福建网龙收入5.8亿元。其中,福建网龙将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对外推出SNS开放平台、91手机产品、AppStore等业务,覆盖等众多平台。二是集成电路设计业发展迅速。2013上半年全省集成电路设计收入达19亿元,同比增长23%,获国家认定的企业有9家。全省集成电路产业髙端技术主要集中在数字音视频产业体系中及数字终端产品(如新一代激光视盘、无线流媒体、视频监控等)的核心芯片上。三是物联网产业发展崭露头角。全省有一定规模的物联网企业巳超150家,2012年全省物联网产业集群产值超过400亿元。从调查企业看,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完成“地铁综合监控系统”ISCS)的系统原型(架构与主要功能)设计开发工作,国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通信服务项目管理系统、面向全业务的传输骨干网规划优化系统及福建三元达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的面向移动互联网的WLAN网络优化及测试系统等均研发成功。

(三)产业群集效应逐步显现

2013年,全省新型显示、计算机和网络、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LED和太阳能光伏四大产业集群分别完成产值1450、1000、550、500亿元。其中,新型显示、计算机和网络两个产业集群已率先实现千亿目标。从设区市看,以厦门为例,2013上半年,厦门市平観示产业链、现代照明和太阳能产业链、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三大产业链共完成工业产值935.4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平板显示产业链完成工业产值527.1亿元,同比增长12.5%,巳形成从液晶显示模组延伸到整机产品的产业链,火炬(翔安)光电产业园巳成为大陆重要的光电产品生产基地;现代照明和太阳能产业群完成工业产值31.9亿元,同比增长5.8%,已形成从LED到照明产品应用的产业集群,成为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之一;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业链完成工业产值376.4亿元,同比增长15.1%,巳初步形成“电子元器件-接插件辅件-数码、小器件-手机或整机”的产业链。随着友达、纖、宸鸿科技等台湾光电企业在厦门投资发展液晶显示模组、彩电、触控产品,厦门光电产业集群迅速崛起。(五)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截至2012年底,全省有50多家信息产业软硬件企业产品技术在专业细分领域居全国之首乃至全球领先水平。如:国内首批3英寸和4英寸碳化硅半导体外延晶片填补国内空白;80公斤级蓝宝石晶体带动福建省成为国内最大的LED晶体衬底材料供应基地;自动化工业通用技术平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全国第一枚数字对讲机芯片已经实现商用产业化;文档和电子书软件技术全球领先;数字移动多媒体高端芯片及应用方案技术先进性和国际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二。

二、福建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1.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特性带来的潜力空间电子信息产业具集聚创新资源与要素的特征,是当前时期全球创新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的领域。未来三五年内,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步入加速成长期,将带动产业格局的深刻变革。工信部《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速将保持在10%左右,2015年达到10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超过15%,潜力巨大。2.全国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的优良产业氛围带来的机遇2013年,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销售收入达12.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收入9.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4%;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3.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全年电子信息产品出口78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9%。内资企业实现销售产值3.10亿元,比上年增长18.5%,高于行业平均水平7.5个百分点;内资企业销售产值比重达到33.0%,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重点领域不断取得技术突破:在电子材料领域,石墨烯科研成果迅速转化,国内第一条世界领先的石墨烯生产线已开工在建,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跻身世界前列;在集成电路领域,国内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5纳米相变存储技术产品,打破了国外芯片存储核心技术长期垄断的局面;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IGBT芯片通过专家鉴定并投入批量生产,终结了高端IGBT芯片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在卫星导航领域,我国北斗导航手持机和芯片亮相2013年世界雷达博览会;在超级计算机领域,我国研制的“天河二号”荣登全球超计算机500强排行榜榜首;在液晶显示领域,国内首颗AMLOED驱动芯片研制成功,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3.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跨国转移新趋势带来的机遇从全球视角看,发达国家大规模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制造环节,而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韩国、中国台湾也逐步将不具有竞争优势的某些产业链生产环节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金融危机后,这种跨国转移呈现新趋势:发达国家的企业已不仅仅转移外包制造业务,而是将技术研发、产品零售等产业环节整体搬进;一些跨国公司纷纷将其上下游配套企业带入发展中国家,使其由跨国公司单一的产品制造基地转变为研发、制造和零售等多位一体的整体营运基地,这种新趋势进一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二)挑战

1.侧重低端制造业与来料加工,产业核心技术缺乏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基础比较薄弱,结构性矛盾凸显,侧重低端制造业与来料加工,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核心技术缺乏,关键零部件、重要材料和专用设备基本依赖进口。从近两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的利润、利税总额看,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稳步增长但利润总额却下降:利润、利税总额分别为136.13、169.81亿元,分别比上年下降9.2%、4.6%。从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产出变动情况(见图1)看,一是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走势,全省规上工业总产值中,电子信息产业所占的比重从2002年的18.8%下降至2013年的8.9%;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中,电子信息产业所占的比重从2002年的13.1%下降至2013年的7.1%。二是行业增加值在全部工业中所占的份额均低于总产出所占的份额,这与该行业主体为低端制造与来料加工,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从全省电子信息产业重地厦门来看,2013年上半年,电子信息产品出厂价格同比累计下降13.7%,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共完成主营业务收入924.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40.9%,同比增长16.3%,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0.1个百分点,但利润总额22.2亿元,只占全市规上工业利润总额的23.2%,同比下降23.1%,降幅较全市平均水平多11.5个百分点。从产业及具体企业角度来看,平板显示产业,高世代大屏幕液晶面板等上游屏资源受制于人;LED产业,高端功率型超高亮度LED芯片尚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太阳能光伏产业,太阳能级高纯度多晶硅大规模量产的技术工艺瓶颈还有待突破,核心技术制约影响到产业的持续发展。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曾经是福建省明星企业的夏新电子公司,已于2008年10月停产。莆田市电子信息企业多数缺乏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重要材料和专用设备基本依赖进口,大型电子信息企业多为集团公司控股子公司,生产任务由集团指派,产成品和原材料在同级子公司或向上级配送中心流转,生产技术由上级专人指导,研发中心队伍和技术产权也多由集团公司掌握,企业自身研发能力不足。如,某通信企业的可视电话机项目,其主要核心技术是由台湾母公司提供,福建省某半导体有限公司的4、6英寸芯片生产线,是属于俄罗斯的外移产业等。2.成本压力与出厂价格持续走低的双重挤压一方面,电子信息产品出厂价格持续走低。自2002年来,全省电子信息产品出厂价格低位运行,出厂价格指数出现两大谷点,分别为2006年(下跌12.6%)和2009年(下跌11%)。同全国比,跌幅均深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跌幅差最大,为9.2个百分点,2009年跌幅差为6.7个百分(点见图2)。从月同比指数看,无论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跌趋势如何,电子信息产品出厂价格均呈跌势,其指数均低于全省总指数(见图3)。而且,国际产业竞争愈益激烈,国内区域发展形势逼人,尤其是金融危机后,国际电子信息产业进行着新一轮的战略转移与规划,国内其他省份也积极抢占高点,电子产品面临国外产品入侵与国内同行价格战两重挑战,竞争非常激烈,因而价格持续走低。另一方面,原材料、劳动力成本压力较大。例如,近年来厦门连续多次对月最低工资标准进行了调整,从2010年的900元、2011年的1100元、2012年的1200元提高到2013年的1320元。莆田某液晶科技有限公司人工工资比上年同期上涨约5%,主要原材料导电玻璃购进成本比上年同期上涨约6%。3.资金困境与人才瓶颈调查显示,大多数中小电子信息企业陷入资金困境。如,福建某光电科技公司目前资金缺口达到2亿元;龙岩市某节能照明公司拟投产新的生产设备,资金缺口约3000万元。人才紧缺与频繁流动一直是制约电子信息企业发展的瓶颈。例如,在厦门84家调查企业中有72.6%的企业2013年二季度存在用工缺口。如某光电股份公司反映,企业常年所需一线普工约4000人,正常生产状态缺工率约10%,在年初、年底的缺工高峰期时缺工率可达30%;福建某光学公司常年严重缺工,主要缺乏高级技工和高级研发人员,2013上半年开工率仅为50%左右。4.产业外向度高,受国际经济形势、汇率等影响显著2012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的60.0%来自于境外市场,32.3%来自于省外市场。分行业看,计算机制造业、视听设备制造业、电子器件制造业主要销往境外市场,通信设备制造业、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主要销往省外市场,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显著。同时,对外出口通常以美元为结算单位,人民币的升值会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并引发破产企业增多、外迁企业增多等联带效应。调查显示:受欧债危机的后续影响及国外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影响,在厦门抽样调查的71家出口企业中19.7%的企业2013年二季度出口订货量较一季度减少,仅有8.5%的企业出口订货量增加。综合企业的实际调查情况,福建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为:一方面要向产业链的高端发展(图4,微笑曲线①的两端);另一方面要加快生产环节的技术创新过程,让微笑曲线变得平坦,增加生产制造过程的附加值(图4,从微笑曲线I到II)。图4微笑曲线如何向“微笑曲线”两端与平坦转型?主要有梯度转移与就地升级两种路径。

三、福建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一)梯度转移

市场经济规律表明,企业会自发由成本偏高地区转向成本偏低地区。因此,作为劳动力密集型的部分电子信息企业适合通过梯度转移的途径完成转型升级。福州、厦门、泉州等沿海地区可以把新型产业项目向闽中西部推进,三明、龙岩、南平等内陆地区加快优化承接梯度转移的产业政策,发挥优势。而且,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交通运输等也在日臻完善,为梯度转移提供了条件。

(二)就地升级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