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总结范文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总结

第1篇: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总结范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为抓手,从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新一代人才健康成长的战略高度出发,切实强化政府行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课外场所建设,改善农村留守儿童课外活动条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配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基本建立起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关爱体系,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向上、快乐成长的温馨家园和良好环境,进一步改善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条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二、组织领导

各地要强化领导,健全机制,把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作为一项事关大局、利在长远的政治任务,摆上重要议程,思想高度重视,工作上积极主动。

各市、县(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协调小组要加强对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的领导,组织动员成员单位积极参与和支持项目实施。教育主管部门要成立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单位,负责项目建设和管理,开展业务指导,强化日常监管,解决实际问题,狠抓工作落实,切实将民生工程做成民心工程。

三、阵地依托

农村校内留守儿童之家主要依托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寄宿制中小学校建设,可单独设立,也可与校内图书阅览室、多媒体教室、各类活动室等合并设立。

四、标准要求

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硬件方面

1.活动用房面积不低于20平米,安全、实用,确保留守儿童方便使用留守儿童之家有关设施;

2.配备电视和一定数量的图书、期刊、报纸和文体器材,基本满足留守儿童的文化娱乐需求;

3.配备电话或电脑等设施设备,方便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联系。

(二)软件方面

1.有专职或兼职的管理人员及相对稳定的关爱队伍;

2.有管理规章制度和活动安排计划;

3.有反映留守儿童基本状况、进步成长的记录簿册;

4.有工作总结和档案。

五、日常管理

留守儿童之家的日常管理要坚持责任明确、安全第一、严格有序、关爱到位的原则,加强力量配备,明确专门人员,切实加强管理,保证在课余和节假日开放,有计划开展活动。要通过家校联系、心理抚慰、生活关心、学习辅导、结对帮助、亲情电话等方式给予留守儿童关爱。积极争取农村基层组织、群众团体参与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动员组织志愿者队伍与留守儿童之家实行定点、定向、定期挂钩,协助教育管理,尽力提供服务,为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开展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丰富活动内容,扩展活动空间,使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关爱。

六、活动开展

要充分发挥留守儿童之家作用,针对留守儿童的身心特点,根据实际需要,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积极探索和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道德品格培育。注意研究和把握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特点,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通过开展各种主题德育活动,培育留守儿童的感恩之心、进取之心、文明之心。

(二)抓好健康文化熏陶。注重适应和满足留守儿童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开展好快乐活泼、娱情益智的文化活动,通过收看电视、播放少儿影像、读书竞赛、排演节目、书法绘画、兴趣小组、网上学习等活动,对留守儿童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使留守儿童在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中情感得到熏陶、精神得到充实、境界得到升华。

(三)开展体质体能锻炼。注重关心和增强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开设防病健身卫生常识讲座。根据不同年龄段和个体特点,科学制定体育锻炼计划,坚持开展体育锻炼活动。组织各类体育运动小组,开展有益身心的兴趣体育,使留守儿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具备锻炼健身的能力、一定的运动技能和强健的体魄。

(四)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引导和拓展留守儿童与社会接触,开阔眼界、开阔视野、开阔心胸,增长见识、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开展夏令营、冬令营、调查走访、劳动体验、科技探秘、关爱老人、保护环境、公益活动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尽可能地走进自然、走进城市、走进企业、走近名人、走近故事,使留守儿童广泛汲取社会生活的丰富营养,强基固本,茁壮成长。

(五)培养独立合作能力。注重培养和增强留守儿童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的意识,提升他们善于沟通、和睦相处、团结协作的本领。通过开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困难面

前我能行”等活动,培养孩子动手操作能力、独立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六)进行心理健康疏导。注重了解留守儿童产生的心理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抓好人文关怀,促进心理健康。组建一支心理教育队伍,与留守儿童面对面、心贴心地开展工作。对带有倾向性、易发性、规律性的心理问题,实施重点教育疏导,把解决心理问题与抓好生活关怀结合起来,做到及时发现、正确疏导、悉心矫正、有效化解。

七、工作要求

(>文秘站:规划和计划,采取坚实有效的工作措施。在留守儿童之家建设过程中,可以首先选择留守儿童相对集中、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社会需求相对迫切的地方进行,抓好试点以点带面。对已经创办一段时间且取得明显成效的留守儿童之家,要认真总结经验,继续巩固提高,精心打造品牌,扩大社会影响。要把“让留守儿童满意,让外出父母放心,让社会舆论认可”作为衡量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效果的标准和工作目标。

第2篇: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总结范文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关爱 心理健康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而且留守儿童的数量有增无减。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这些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思想成熟期,但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严重缺失。从而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都偏离成长发育的轨道,对儿童今后的认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一)、有关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要求学生要有健康的人格,对于小学生来讲,健康人格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良好习惯的养成,换句话说,要通过一系列良好习惯的养成才能培养出完整的人来。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新的课程改革向教育提出了面向全体的要求,要求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留守儿童因其特殊的背景,成为木桶理论中最短的一块板,尤其要受到重视和关爱。

(三)、构建和谐社会理论

据研究留守儿童的相关专家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状况造成的,是社会转型中的成本和代价,这个成本和代价需要政府、社会来共同承担,而不是独靠农民自己来扛。关注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就是关注祖国的前途未来。切实关注和解决中国农村留守孩子问题,既关系到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又关系到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更关系到我们这个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出力行路小学2年级3班对留守学生教育的方法、途径,

2、通过研究实验,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留守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强。培养留守学生的创造能力、生存能力,为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研究实践,切实减轻2年级3班家长的负担,构建和谐的班级教育环境。

4、通过实验,抚平留守学生残缺的家庭感、亲情感,完善我校的德育工作。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如下问题:

①.性格上的缺陷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基本上属于隔代抚养,而隔代抚养中由于长辈精力有限或者处于对孩子的溺爱,对小孩的管教不严,使得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具体表现在缺乏自信,过度怕羞,拒绝交朋友。

②.心理上的障碍

亲情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来说至关重要,在父母的关爱下,在家庭温暖的环境中,儿童从小就在心理播下爱的种子。而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在留守儿童身上很难找到这个年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被错误地认为他们懂事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缺少关爱和交流的留守儿童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碍。比如有困难没地方倾诉,有焦虑、孤独倾向等问题。这些心理障碍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来学习,经常不能够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甚至不愿意回家。

③.认知行为上的偏差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有疑问都无法得到解答,使得他们不能对事情有个正确的认识,造成认知行为上存在偏差。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呈现出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情绪化。

2、个案研究

(1)对品学都存在问题的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2)对品学兼优的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3)通过对比以上两种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3、对策研究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已有的经验,指出当前农村小学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总结,为学校其他班级的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方案的形成提供参考。

五、研究的对象:力行路小学2年级3班留守学生

六、研究方法:观察法个案分析法个别谈话法经念总结法

七、研究周期与阶段划分:

周期为一年(2009.9-2010.9),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原因调查分析阶段。(2009.9-2009.10)这一阶段主要是了解班上的留守学生人数和留守原因。根据个别谈话法分析他们的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09.11-2010.6)采取一些力所能及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0.7-2010.9)总结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形成案例,论文等。

八、研究成果:

形成了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教师对留守学生个别谈话法,心理辅导法对别的班级的留守学生也比较适用。

九、课题研究成效:

1.促进了教师的研究走向专业化,构建了平等合作、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挽救一些心灵受到伤害、扭曲的留守学生,促进了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性格孤僻的变得开朗了;成绩平平的变得优秀了;脾气浮躁的变得稳重了。

3.拯救了几个濒临破碎的家庭,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建设平安校园,和谐社会。

第3篇: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总结范文

初中历来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为了给这些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这一年来我校成立新的留守儿童关爱领导小组高度重视,现将一年来开展的情况总结如下。

1.根据校情,确立目标

我校目前“留守儿童”就有两百多人,他们享受不到父母的暖和叮咛,只能在隔辈或亲戚有心却无力的关爱中徘徊,而留守人员,恰恰大多也是老、弱、病、残、文盲、半文盲。这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多么不利啊。

中学生民族的未来、祖国的希望,“留守儿童”的问题引起了社会与相关领导的关注和极度重视。面对现状,我校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了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把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结合素质立为“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宗旨,充分发挥了学校在“关爱工程”中第一阵地的作用。

2.关爱措施

2.1制度健全、领导重视。

学校成立了关爱领导小组,制订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2专人负责,结对帮扶。

每班推荐4-10名典型学生与我校在职教师结对,每位教师结对5-10名学生,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儿童谈心,随时把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让留守儿童在教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乏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2.3学校与社会社会相结合。

关爱留守儿童仅仅依靠微薄的学校是不够的,所以在这次活动中,还发动了村干部、村委会成员一起加入到“关爱行动”中来,此举得到了相关人士的热烈支持,纷纷担当了“家长”的角色,与孩子们一道,迈向新的明天。

2.4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完善。

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的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2.5文体活动精彩纷呈。

为了“留守儿童”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我校在周一至周五的午间,由结对老师在操场组织、安排丰富的问题活动。诸如:课外阅读、学习指导、体育活动等。

2.6定期考核、定期检查

为了切实加强这一工作的有效性和长期性,学校将对师生的结对情况过程跟踪和结果的评选考核,学校积极研究科学考核评估的办法,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治理,建立和完善工作考评制度,定期对教师进行了考评,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

2.7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建立关爱经验交流制度;进行经验交流;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措施;不断提高留守儿童教育治理水平。

3.总结

第4篇: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总结范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机制;构建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1-0115-05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加快向城镇集聚,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在不断增加。根据“六普”样本数据推算,截至2010年底,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人,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还呈现出分布广、困难多等明显特征。从总量上看,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5省农村留守儿童占全国总量的43.64%;从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比例来看,重庆、四川、安徽、江苏、江西和湖南的比例已超过50%,湖北、广西、广东、贵州的比例超过40%。由于机制保障不健全、社会化支持不足、教育资源单一等问题,这一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仍面临着亲情缺失、安全缺保、生活缺助、学业缺察、心理缺慰等一系列困难,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权利仍未得到全方位的保障。

近十年来,对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政策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一方面,在实践行动领域,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维护留守儿童权益构成了我国各级政府公共政策及其行动领域的重要内容,各地留守儿童关爱体制机制已初步建立并不断得到完善。另一方面,在理论研究领域,留守儿童所引起的教育、社会化、人力资源等系列问题在进入2004年以后,真正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并成为我国公共政策研究的热点之一。这些研究从多学科的角度,对留守儿童的身份根源、生存状况、教育监护、心理情感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关对策措施。但从整体上看,已有政策实践和理论研究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尤其用减量化的思路,以网络化、立体式的研究范式,对新形势下构建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展开系统研究的成果仍较缺乏,目前类似的相关研究是散落于有关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和社会化等研究中,或仅在政府公共政策的行动领域中得到某些实证。因此,本文将以构建关爱留守儿童的网格化网络、组织队伍、机制平台、行动计划和乡土资源基地为着力点,进一步研究健全和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机制的新路径。

一、进一步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制的重要意义

一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课题。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是最需要全社会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之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制,不仅是补齐教育民生短板,顺应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新期待,建设美丽中国,促进社会进步和谐的重大议题,也是大力破解教育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实现我国教育的均衡化、优质化发展,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战略手段。

二是改进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维护未成年人权益的现实需要。根据留守儿童在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学习、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发展状况等方面的独特规律,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和管理,改善留守儿童生存处境,提升留守儿童福利水平,提高留守儿童整体素质,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全面发展,是当前我国改进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切实维护未成年人权益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是建设教育强国,提高未来建设者素质的客观要求。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对提高劳动者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加强留守儿童工作,改善留守儿童教育状况,巩固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让广大留守儿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仅关系到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完成从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的战略部署,而且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作为未来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自身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进程,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是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和谐社会的特殊考量。留守儿童问题是涉及儿童生存发展的重大民生问题,更是关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大局的重大社会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以创新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管理的新机制、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为着力点,以解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成长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推进留守儿童服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才能为促进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为构建和谐中国做出积极努力。

二、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化支持不足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促进少年儿童社会化的三大重要机制。但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环节仍存在一定缺陷与盲区,尤其在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担当“社会化他人”最重要角色的父母和教师不同程度的缺位,再加上农村基层组织功能弱化、社会组织支持缺乏规范性、持续性等原因,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社会化机能单一、社会化资源严重不足,并由此产生了失范和越轨等一系列“留守综合症”,亟需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建立由基层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和社会组织等构成的多方位的社会支持体制。

(二)权益保障不健全

一是受监护权缺失。全国妇联有关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46.74%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外出,农村留守儿童主要以隔代监护(与祖父母居住)为主,占32.67%;亲戚监护或其他人监护约占10.7%;尤其引起注意的是,独自居住的留守儿童高达205.7万,占到3.37%。因临时监护人由于自身缺陷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落实不到位。据统计,所有隔代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平均年龄为59.2岁,受教育程度很低,小学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二是教育权益保障不均等。据全国妇联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6—11岁和12—14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比例分别为96.49%和96.07%,表明他们绝大部分正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育总体状况良好,但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相对较差。三是生命健康权仍未实现全面保障。比如,受欠发达、后发展基本区情的制约,广西农村地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仍较低下,卫生知识普及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在保健预防、体格检查和健康教育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四是帮困救助机制尚未健全。由于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水平仍不高,仍无法真正满足困难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有尊严地生活和平等参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困难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帮扶与救助的长效机制急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三)教育资源平台单一化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地区的普遍问题。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不少农村学校仅满足于提供一些简单刻板、停留于书本上的教育;再加上由于长期以来乡村社区教育的缺位,开发利用特色乡土文化等乡土资源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引导的工作仍有待进一步深化,尚未真正形成充分保障和满足留守儿童成长与发展需要的有效综合平台。农村留守儿童担当着未来我国农村建设主力军的重任,但受现有教育资源和平台的局囿,不少留守儿童不仅存在学业成绩不佳、教育基础不扎实、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等弱点,而且缺乏对自己家乡的根本热爱与了解,更谈不上成为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守护者。

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留守儿童关爱体制的若干对策建议

随着新形势的变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必须坚持“儿童为本、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家庭主线、社会参与”的基本路径,把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纳入我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总体规划,纳入各地社会管理创新的总体部署,最大限度地解决好留守儿童在文化教育、家庭生活、心理健康、社会保护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创新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体制模式和路径方法,才能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总体满足留守儿童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为此,笔者提出了“五个三”的建设路径,并以此为着力点,努力构建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学有所教,情有所依,安有所护,困有所助”的关爱体制。

(一)以“学校—家庭—社区”为依托,构筑关爱留守儿童的网格化网络

一是健全学校关爱、保护网络。充分发挥学校制度化资源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力量配备,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和监护条件。根据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爱好特长、性格特点,因材施教,积极拓展教育领域,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培养留守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增设心理课程,开展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提高留守儿童心理素质。创新留守儿童帮扶互助机制,推进城乡学校共建、师生结对,根据“地域相邻”原则组织留守儿童成立自助合作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同辈群体文化走向的引导,推动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调节能力的养成。二是完善家庭监护网络。建立留守儿童家庭监护责任监督制度,督促外出务工人员妥善安排好子女的学习与生活,切实履行法定监护责任。建立留守儿童监护人与学校定期联系的制度,加强学校和家庭在留守儿童健康教育上的协同合作。在留守儿童较集中的中西部地区进行试点,建立一批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示范家长学校,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引导、支持外出务工的家长和监护人承担好教养子女的责任和义务,提升科学教养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强化社区管护网络。把留守儿童社区管护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之中,建立村(居)留守儿童教育和管护体系,充分发挥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鼓励有条件的村(居)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场所,建设“幸福家园”留守儿童活动中心,采取“政府投入一点、部门投入一点、社会捐赠一点”的方式探索建立“以奖代补”制度,配置亲情电话、视频聊天设备,添置少儿图书、体育活动器材等设施,引导留守儿童尤其是寒暑假空白期进入留守儿童活动中心,解决留守儿童周末无人关爱、自由活动危险、安全无保障等问题。探索社区留守家庭和留守儿童互助新形式,依托“诚信计生”小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平台,以邻里关照互助为重点,制定邻里关照互助公约和邻里关照互助承诺书,开展经常性的沟通交流活动,增进邻里感情,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家庭的生产生活难题。

(二)以“教师专职队伍—部门专业队伍—社会志愿者队伍”为主力,壮大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队伍力量

一是加强关爱留守儿童的教师专职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责任,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师风主题实践活动,引导教师自觉增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依托“国培计划”平台,重点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强化教师队伍能力建设,提高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水平。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的补给机制,争取更大力度实施“特岗计划”,满足农村学校对音美体等专任教师的基本需求,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及时总结并提炼学校教师担任留守儿童“家长”的实践经验,积极推广重庆、广西等地典型经验,鼓励更多优秀教师成为寄宿留守生的“家长”。同时,加强教师与家庭、社区的衔接,做好非寄宿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二是强化关爱留守儿童的部门专业队伍。强化对教育、财政、劳动、农业、妇联、团委、关工委、计生、司法、卫生、文化、民政、农业、工商等部门工作人员的社会工作能力培训,积极发挥专业人员在为留守儿童提供服务、维护儿童权益方面的作用。以民政、妇联、团委、关工委为主体,建立保障农村贫困留守儿童获得应有的社会扶助网络;以政法、公安、工商部门为主体,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和保护,建立维护儿童合法权益的环境净化与安保网络;以卫生、计生部门为主体,有针对性地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专题培训,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医疗卫生保健网络,逐步完善留守儿童部门联动管理服务制度。三是壮大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志愿者队伍。广泛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各种帮扶活动。组织“爱心妈妈”、“知心姐姐(哥哥)”和大学生志愿者等爱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定期为留守儿童进行学习辅导、生活帮助和心理抚慰。组织志愿者进入乡村少年宫,聘请“五老”人员、大学生村官、返乡大学生、担任留守儿童辅导员、管理员,定期为留守儿童举办革命传统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安全和法律教育讲座。继续鼓励和支持企业爱心捐赠,争取加大友成常青义教等非政府组织的援助力度。依靠网络力量,以“微公益”等新模式创新留守儿童的社会关爱平台,探索推进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平民化、常态化的新机制、新途径。

(三)以“动态监测机制—帮困救助机制—权益保护机制”为基石,完善关爱留守儿童的机制建设

一是健全留守儿童动态监测机制。整合学校、计生部门、基层社区(村区)等力量,开展全国留守儿童摸底调查,建立留守儿童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学习状况、生活状况以及监护人状况,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规模和结构变化趋势,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状况及需求,逐步实现全国留守儿童动态监测信息的共建共享,为全国留守儿童工作提供信息基础。二是健全留守儿童权益保护机制。依托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和妇联组织,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维权中心,开通农村留守儿童维权热线电话。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就学状况动态监测机制,加大义务教育执法检查力度,消除农村留守儿童辍学现象。制定实施多部门合作的留守儿童伤害综合干预行动计划,加强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和社区普遍开展灾害避险以及游泳、娱乐、交通、消防安全和产品安全知识教育,提高留守儿童和监护人的自护自救、防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探索建立农村中小学校园安保队、校园民警、保卫干部、保安人员、护校队“五位一体”的校园安全新型警务体系。综合整治校园周边环境,集中力量对校园周边网吧、游戏室、营业性音像场所、零食摊点进行整顿和监管。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严厉打击侵害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做好违法留守儿童的教育感化和挽救工作。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的法律援助,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100%给予法律援助,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三是建立留守儿童帮困救助机制。完善农村社会福利救助制度,对困难留守儿童及其家庭给予重点关注、重点帮扶,确保特殊困难留守儿童获得应有的社会救助。建立长效帮扶救助机制,加强政府投入,发动社会捐赠,主要用于帮助因家贫而辍学,因重大疾病或意外伤害而无能力治疗的困难留守儿童,切实改善特殊困难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充分发挥“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的平台作用。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援助制度,鼓励社会专业机构和志愿者,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援助,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

(四)以“寄宿制学校建设计划—营养健康促进计划—阳光成长计划”为抓手,实施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计划

一是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计划。按照国家有关标准,结合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实施,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进一步完善寄宿制学校教室、学生宿舍、食堂、饮用水设备、厕所、洗澡房等设施,配备必要的管理、服务、保安人员。创新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模式,重点规范和加强寄宿留守儿童的各项管理,坚持对留守儿童在安全上优先监管,在学习上优先辅导,在生活上优先照顾,在活动上优先安排,充分发挥寄宿制学校为留守儿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发展个性特长和进行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的功能。加快自治区级留守儿童示范学校创建工作。二是深化留守儿童营养健康促进计划。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强留守儿童保健、生长发育监测、计划免疫、儿童常见病治疗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定期组织留守儿童进行体检,建立留守儿童个人健康档案并及时更新。在全面实施鸡蛋工程的基础上,稳步实施农村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加快完善“春苗营养厨房”等企业资助平台,加强中小学食堂建设,突破“厨房”瓶颈,快速提升学校均衡营养供餐的硬件设备和管理水平,切实改善学生伙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三是实施留守儿童阳光成长计划。以“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为主线,在留守儿童中深入开展“快乐、感恩、励志”主题活动,通过倡议书、榜样故事、经典诵读、主题班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引导农村留守少年儿童树立“自立、自强、自信、自尊”的意识。加强留守儿童挫折教育和磨砺教育,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社会适应性。定期在全国开展“优秀留守儿童”评选活动,集中展示优秀留守儿童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带动作用。

(五)以“劳动技能实践基地—民俗文化传承基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为平台,打造关爱留守儿童的乡土资源基地

一是建设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依托中西部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思想品德教育,深入探索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新途径新方法,打响“红色文化·红色教育·红色接班人”组合牌,打造“与历史牵手、与先烈同行”的“红色教育名片”,建成留守儿童接受革命传统洗礼、寻求精神源泉、培育民族精神、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二是建设民俗文化传承基地。结合各地农村文化特点,进一步总结和推广广西等省区围绕本土优秀民俗文化举办假期兴趣班、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民俗文化的经验模式,借助乡村少年宫的资源优势,引入企业、民间团体等社会力量,创办一批“民俗文化假日学校”,利用寒暑假为中小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传授本地喜闻乐见的优秀民间艺术,在统筹解决留守儿童假期无人照看问题的基础上,丰富其假期生活,为提高留守儿童人文素养、传承民俗文化做出有益探索。三是建设劳动技能实践基地。坚持“立足现实、贴近学生、体现综合、务求实效”的原则,对在校中小学生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尤其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农村寄宿制学校要注重引导和培养孩子的乡土情结,酌情建立学农实习培训基地,可通过校内培训基地和校外培训基地等多个平台,针对低年级学生开展种花、种草、日常生活自理常识等培训,针对高年级学生则结合当地农业支柱产业特色进行系统培训,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维涛.全国妇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N].人民日报,2013-05-11(4).

[2]叶敬忠,杨照.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65.

[3]胡国雄,肖亚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8):35.

[4]江立华.乡村文化的衰落与留守儿童的困境[J].江海学刊,2011(7):108.

[5]董溯战.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权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0.

第5篇: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总结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学校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8—0055—03

随着我国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在农村形成了一个急需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一般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半年以上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由祖父母、亲戚或其他人代为抚养的,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6岁以下的未成年孩子[1]。

一、留守儿童现状

据统计,在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全国留守儿童已达到2290万人,农村地区则集中了87%的留守儿童[2]。2005年,中国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大约5800万人,增长速度非常快,比2000年人数增长一倍多,其中l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约4000万人,占全部农村儿童的28。29%[3]。2011年对贵州省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九年义务教育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

这三个县留守儿童的平均比例为25。44%,但实际上在三个县的农村中小学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比例远高于此。为了深入了解农村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心理现状,选取了以上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的6所农村中小学,发现6所学校每个班的留守儿童均占每班人数的40%以上,有些班级的比例甚至高达80%。然后随机选取了341名少数民族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女生189名,男生152名。其中一年级24名,二年级35名,三年级34名,四年级31名,五年级49名,六年级47名,七年级43名,八年级46名,九年级32名。

二、农村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及成因

对留守儿童的调查结果表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相分离,缺乏亲情的关爱,处于爱的缺失状态,从而引发了一些心理问题,再加上其临时的监护人多数为祖父母或亲戚,他们本身年龄偏大、自身受教育程度偏低、缺乏责任心,与留守儿童缺乏沟通与交流,这加重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如王东宇、林宏等调查研究认为,福建省的中学留守儿童中有30%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4];黄爱玲的调查也认为留守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打架、违纪等不良行为,甚至会出现偷盗、勒索等犯罪现象[5];华中师范大学周宗奎等研究表明,在父母外出务工后留守儿童表现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情绪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和自卑问题,女生比男生突出,而年龄越小的儿童表现越突出,尤其是小学生的表现最为明显[6]。赣南师范学院郧欢和张焊东的调查发现,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有65%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代养人进行心灵沟通,有近20%的儿童表示痛恨自己的父母[7]。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随机抽取的341名农村少数民族留守儿童进行调查,主要涉及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最近一年来的心理状况。结合以往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研究总结出农村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六类心理问题,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详细阐述。

1。性格柔弱内向、孤僻自闭,遇到问题容易自责,存在自卑心理障碍

根据此次调研统计发现,91。26%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这些临时监护人年龄相对较大、文化层次极低,绝大多数都是文盲,甚至很多监护人听不懂,更不会说汉语。这样的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他们只能满足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需求,在留守儿童生活或学习上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根本找不到能给予他们帮助的人[7]。甚至于还有极少数留守儿童根本没有临时监护人,生活中完全需要自己照顾自己。再加上留守儿童很难与父母达到心灵上的沟通,无法正常满足爱的需求,导致情感长期处于压抑状态,并时常感到孤独、寂寞、无人理解,内心充满恐惧,柔弱无助,渐渐趋向自闭,从而导致相当部分的留守儿童性格柔软内向,孤僻自闭,遇到问题容易自责,存在自卑心理障碍[8]。

2。缺乏安全感

有数据表明,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电话与父母保持联系,而其中53。5%的留守儿童通话时间不超过3分钟,64。8%的留守儿童在10天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在外务工的父母联系一次,8。7%的儿童甚至不与父母联系,24。2%的留守儿童与照顾他们的成人很少或从不聊天[9]。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每每遇到问题都只能自己试着解决,这对于一个未成年人来讲是很残酷的一件事,使他们感到了不安全感,心理常常处于紧张状态。

3。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焦虑较严重

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父母的监督和关爱,而其监护人绝大多数文化水平极低,无法在学习上帮助留守儿童,导致大多数留守儿童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习焦虑较严重。不少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本身自己的文化程度不高,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关注较少,对孩子在学习上没有严格的要求,使得留守儿童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纪律性,取得不了理想的学习成绩,最终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以至于很容易产生厌学或逃学情绪以及一系列的不良心理和行为。

4。情绪的自我控制与调节能力较差,缺乏耐挫性

祖辈监护人由于精力有限,又缺乏教育的能力,对留守儿童普遍过分宽容,甚至放纵,对他们的不良习惯和行为采取容忍的态度。在外务工的父母绝大多数由于自身文化程度也低,不能理解和孩子沟通的重要性,也不懂得怎样与孩子沟通,使不少孩子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再加上很多父母一味地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求,容易使孩子产生偏激、霸道、冷漠等情绪,行为表现上更加冲动、易怒和任性。

第6篇: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总结范文

为了给这些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我校启动“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现将这一年多来的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确定了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了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全面推广“关爱工程”,为留守儿童营造了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还加强了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完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了广大未成年人的结合素质。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建立健全机制,发挥学校阵地的作用。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学校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制订了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制度。

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加强的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的制度。

在学校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培养了教师成为“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4、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开展了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让他们削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构建教育网络,形成关爱合力。

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营造深厚良好育人氛围。

(三)明确职责,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1、加强了学校的建设和管理。

2、加强了对贫困留守的资助工作。

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将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纳入到 “济难救助”中来,确保他们完成国家规定义务教育。

3、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与本篇 【2010年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 内容有关的:

第7篇: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总结范文

__村下辖14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1450人,耕地面积815亩,其中水田735亩,旱地80亩,林地1452亩,森林覆盖率达85%。全村6—18周岁未成年人170人,占全村人口11.72%;中小学已入学率人数170人,入学率达100%;现有留守儿童46人,占入学人数的27.05%。近年来,__村以关爱工作为推手,积极打造幸福院建设,把关爱工作作为全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推进,确保了留守儿童生活得到照顾、情感得到关怀、学习得到监督,关爱工作得到全方位落实,关爱工作成效显著,得到了市、县领导的充分肯定。

1.夯实平台,健全关爱机构。一是加强领导。为抓好关爱工作落实,推进关爱工作开展,__村成立了村支部书记张志平为主任的村关爱工作委员会,并充分吸纳村支两委成员,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人士加入村关工委,村关工委力量得到进一步充实。同时,明确了各村民小组组长为各村民小组关爱员,负责统筹协调各村民小组的关爱工作,镇、村、组的三级关爱网络得到进一步健全,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大关爱格局。二是明确责任。村关工委根据村关工委成员居住地及原工作职业性质,进一步明确了村关工委主任、副主任、秘书及委员职责,村关工委各成员及领导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了村关工委高效健康运转。同时,村关工委成员定期采取“多问一声、多看一眼、多帮一下”三多形式对留守儿童开展关爱。三是健全机制。根据__村实际情况,制定了《__村关工委学习制度》、《__村关工委工作制度》《__村关工委表彰奖励制度》等相关制度,不仅规范了村关工委工作正常高效运转,更推进了村关工委工作的制度化、长效化。同时,村关工委积极落实每日一问、每周一看、每月一访等关爱制度,做到了每月有计划、每月有安排、每月有活动。四是摸清底子。村关工委根据全村留守儿童实际情况,对留守儿童进行了登记造册,详细记录了留守儿童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监护人等情况,摸清了留守儿童底子,确保了关爱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

2.创新方法,丰富关爱形式。一是推进互动关爱,构筑亲情连心桥。针对__村留守儿童父母大多在江浙、广东沿海务工,而大部分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未配备电脑和宽带光纤网络,尚不具备进行语音视频,但长途电话资费又较高的现状,村关工委结合村实际,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在村关工委办公室设置了视频亲情聊天室,为村关工委配备了可进行语音视频的电脑,连接了宽带,在周末和法定节假日前,对留守儿童及父母实行预约,定时定点为留守儿童及父母提供一个可面对面沟通的交流平台,进一步拉近了父母与子女的距离,构筑了一座安全可靠的网络连心桥。同时,每年春节期间在外务工人员大量返乡,村关工委在年初把全村留守儿童及父母召集起来,通过开展亲子游戏、父母互动等方式,进一步推动父母与子女增进感情、消除隔阂。二是抓好意识关爱,当好安全引导员。__村位于320国道及舞水河边,车流量大,每逢夏天青少年下河洗澡现象屡见不鲜,安全隐患较多,为增强留守儿童安全意识,村关工委会同学校定期邀请村关工委成员及镇政府干部、县直相关单位人员为留守儿童开展安全教育、禁毒教育等意识培训,切实增强留守儿童安全意识,知道事有可为有可不为。同时,组建__村少年儿童教育管理督导员队伍,在全村14个村民小组中分别明确一名德高望重、深得孩子喜爱的老人作为督导员,负责对青少年儿童开展安全教育,并对其进出网吧、赌博以及完成作业情况进行督导,确保了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健康和受教育等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三是开展激励关爱,安装关爱助推器。村关工委建立健全激励关爱机制,通过组织留守儿童开展评比活动,给予适当奖励的方式,充分调动留守儿童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进一步促使留守儿童敞开心灵、开拓视野。村关工委还成立了__村中小学生假期作业学习小组,分别在各村民小组明确一名尖子生督促各村民小组青少年儿童学习和生活。在每年召开一次的总结表彰大会上,对村关工委成员、优秀的学习小组长、完成作业情况良好的青少年、优秀的关爱工作志愿者进行表彰和适当奖励,对弘扬正能量和正面引导起到了积极的激励作用。同时,在春节、六一儿童节等节假日,村关工委邀请镇党委政府、县直相关单位以及社会爱心人士对村留守儿童进行走访慰问,送去书包、笔记本等爱心小礼品,进一步让留守儿童感受社会关怀和关爱

第8篇: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总结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1-090-1

留守儿童是社会弱势群体,早早承担了巨大的生活和心理压力,得不到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很容易产生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的偏差和心理发展的异常,十分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成才。目前我国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农村小学应该把握留守儿童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加强教育团队的建设和完善,促进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健康发展。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1.留守儿童的基础学习问题。

小学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和基础,是培养学生养成学习习惯和自我约束意识的关键时期。但是农村的留守儿童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和监护,大多数是由年纪较大且文化素质低的祖辈充当教育者,缺乏对他们的学习监督和辅导,有些留守儿童还需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和劳务,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无法安心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农村小学由于资金缺乏,在办学条件、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严重不足,学校无力顾及对留守儿童的特别指导和帮助,加之沉重的家庭负担,造成留守儿童逃学、辍学现象频发。

2.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心智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农村的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情感交流和互动,祖辈们由于身体健康等方面的原因,对孩子的关爱不够,也无法把握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他们对亲情的渴求,有些留守儿童在学校受到歧视,也没有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能感受到友情的美好。长此以往,造成了他们心理和沟通上的障碍,从而形成了自卑、孤僻的心理,甚至出现过敏感、暴躁、冲动的性格缺陷。

3.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智尚不成熟,缺乏对道德的正确判断,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时期,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引导和修正。但是留守儿童的祖辈对他们过分溺爱、放任自流,父母表达关爱的方式仅仅是满足物质需求,在他们做错事的时候缺乏严格管教,学校只重视他们在校期间的表现和学习情况,忽略了对他们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的监管,导致他们在思想道德和情感方面教育缺失,他们对不良行为的危害以及法律和社会公德认识不足,无法正确判断违法犯罪行为的标准,很容易走上违规违法道路。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团队建设的策略

1.农村小学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和爱护。

农村小学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不仅要对他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进行监督,还要对他们多加关心和爱护。首先,积极营造轻松愉悦的教育环境,学校教师要给予留守儿童父母般的关爱,班级要给予他们安全感和家庭温暖;其次,农村小学要成立专门的留守儿童管理小组,以班集体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要负责人,每个小组负责监督和管理班级中的留守儿童,对他们的家庭情况和生活状态进行实地调查,积极与监护人进行交流沟通,建立留守儿童学生档案,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方式;再次,学校要加强心理辅导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的建设,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娱乐活动,帮助他们加强同学间的互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教育活动中增长知识,增强自信;最后,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心理变化情况进行跟踪记录,一旦发现异常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指引,及时纠正他们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加强对他们的爱护和生活上的照顾,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难题,促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

2.农村小学要完善留守儿童教师团队的建设。

首先,农村学校要为留守儿童设置专门的生活辅导老师,加强对他们日常的监管和帮助,生活辅导老师可以由班主任兼任。生活辅导老师需要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和学习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以面谈的形式找出他们在学习上和心理上遇到的困境和难题,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对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健康进行指导和疏导。同时积极获取留守儿童的反馈,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再次,学校设置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心理辅导老师加强与生活辅导老师或班主任的联系,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主动对有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或者极度自卑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学生遇到人际交往问题和其他心理方面的问题,向心理辅导老师请教。此外,学校也要重视心理辅导课程、思想道德课程和文化体育艺术课程,充分发挥素质教育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有效作用。

3.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一方面,要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我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小学教学资金的投入,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尝试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寄宿管理,让他们在学校和教师的帮助下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和爱护。另一方面,要重视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帮扶。越来越多的社会公益组织开始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鼓励志愿者到偏远地区和农村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和素质教育。农村小学可以联合当地的村委会,吸纳专职教育人员、青年志愿者和离退休教师组建教育团队,建立留守儿童监护和教育体系。要彻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依靠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相互辅助,促进留守儿童教育团队建设的发展。

三、总结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农村小学针对留守儿童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督、管理和关心爱护,加强留守儿童教师团队和社会组织建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第9篇: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总结范文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达到6000多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农村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云南、广东、湖南等劳务输出大省。县内跨乡流动的儿童占全国流动儿童的比例最高,跨省流动儿童占全省第二。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育良好,部分中西部省份留守儿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差,流动儿童最多的省份是广东,占全国的12.13%,规模大434万。调查显示,46.74%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这些孩子中,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占32.67%。单独居住的留守儿童占所有留守儿童的3.37%,高达205.7万。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行为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对孩子的监管不到位,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很多的不良行为习惯。主要表现为:说谎,在家欺骗爷爷奶奶,在学校欺骗老师同学,经常为完成不了作业或者上学迟到早退找借口。内心自闭,脾气大,难管教,经常和长辈顶撞或沉默不语,我行我素。对老师的教导不以为然,屡教不改,学习成绩差。

2.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问题

由于在外打工的父母不能及时和留守儿童进行沟通,无法对孩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进行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极易在成长过程中产生思想认识扭曲,价值观偏离,心理发展异常。他们内心冷漠,不易被感化,害怕遭受歧视和不公平对待,有的人甚至会走上犯罪道路。由于父母榜样作用的缺失,留守儿童的道德问题比其他孩子多。

3.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波动性大,孤独感强烈,性格内向,喜欢独来独往,生性敏感多疑等特征。主要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少亲情关爱、缺少沟通对象、没有安全感、爷爷奶奶监管方式不当学校教育不当和社会关爱程度不够等多重因素交织所引起的。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方法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当今社会状况下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一项复杂的问题,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多方面的积极配合,充分发挥互补功效,统筹兼顾,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一)家庭方面

1.要充分发挥家长的监护作用和引导作用

进一步强化家长的监护责任,让留守儿童的亲情不能缺失。留守儿童的家长及临时监护人应切实承担起监护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外出有能力的家长可以带上孩子跟随自己读书生活,如果条件不允许,家长一方最好在家一起生活。需要通过爱心教育,召回家长的亲情,督促外出务工人员时常回家看看子女,通过写信、打电话等方式多与子女联系和沟通,让留守儿童的亲情不能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以身作则,正确对其人格进行引导教育。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

2.家庭要加强和子女的沟通和联络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在满足其子女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还要多关心他们的精神成长。父母应该定期回家看望孩子,实现他们的一些愿望,或者定期打电话和写信了解他们的成长状况和生活点滴。平时,他们需要多关心留守儿童在家庭和学校的表现,关心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和身体发育情况,多和女子进行朋友式的平等交流。同时,留守儿童的父母也要及时和学校、老师进行沟通,多关心老师和同学对其子女的评价,从而找到更多更好的教育留守儿童的渠道,学校也应该积极建立起父母和老师关爱留守儿童的桥梁。

(二)学校方面

1.加强农村寄宿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

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不断改善农村中小学生生活的基础设施,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温暖舒适的学习环境,是维护进城打工的农民父母的权益的最温暖的举措。这需要充分发挥学校和老师的管理职能和教育职能,从而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寄宿需要。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加当地的教育资源,发展多元化教学理念,加之学校老师的正确教学和指导,采取正确的措施帮助他们,一定能提高留守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他们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2.老师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老师应该更加重视。老师应该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主动承担起家长或者监护人的部分义务。学校应该开设心理健康课,专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常见心理问题进行讲解。针对留守儿童的品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正工作。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胆小孤僻、性格怪异、敏感不安等情况,老师们应该利用平时教学之便,秉承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之职,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通过这些举措,使留守儿童树立生活的信心,打开心扉,放下对其他同学的芥蒂,适应集体生活,健康地成长。

(三)社会方面

1.加强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目前,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够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一系列问题的客观原因之一,因此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亟需加强。进一步加强政府的主导地位,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机制。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纳入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三农”政策,将教育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向农村倾斜。留守儿童较之普通儿童只是由于生活环境中约束因素、沟通与指导因素的缺失,而具有一种被周围不良环境影响的更高的可能性。为此,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加强农村经济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