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范文

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第1篇: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范文

0 引言

在全球环境面临危机的背景下,人们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生态旅游成为热点旅游项目。仙居旅游资源丰富,为发展生态旅游带来了很多优势。但在旅游资源开发中没有合理规划,市场定位不明确,难以突出地域特色。本文主要对仙居目前的营销策略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和对策,渴望为仙居生态旅游业带动全县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1 仙居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1.1 仙居县域概况

仙居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台州市西部,地处括苍山脉中段,以山地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县总面积为1996平方千米,有林地面积236万亩,森林覆盖率77.2%,林木蓄积量400万立方米,其中,风景名胜区总面积为187. 8平方千米。自然资源丰富,种类齐全,8大主类旅游资源全有, 31个亚类中有27个,155个基本类中有102个,享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中国杨梅之乡”等荣誉称号。

1.2 仙居生态旅游现状及类型

201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8.29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5.10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首次超过50%。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大部分归功于旅游业,其中,各景区门票收入1.31亿元,比上年增长23%,旅游接待人数1136.32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53.4%,旅游总收入114.75亿元,增长60.9%。

①神仙居。2015年10月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总面?e15.8平方千米。景区内岩石处处成景,有将军岩、睡美人、飞天瀑等景点,此外,这里还是《天龙八部》、《兰陵王》等多部影视剧拍摄取景地。②景星岩。海拔743米,总面积27.3平方千米,最著名的当属能在悬崖尖上的亭子里观看月色的景星望月。除此之外,还有响铃岩、望月长廊等著名景点。③淡竹原始森林。总面积 80 平方千米,是以“林”为特色的生态旅游休闲景区,景区内拥有 2000 多种野生动植物品种,试营业4个多月,就已吸引了近2万多名游客前来观光。④皤滩古镇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龙”型古街仍是保持着以前用鹅卵石铺砌,而古街两旁是古老的民宅。当地的“针刺无骨花灯”曾获得中国艺术展览会金奖等多项奖项,具有较强的吸引力。⑤永安溪。是仙居的母亲河,总行程7.68千米,以具有仙居特色的竹筏作为工具,河水与两岸的群山构成相得益彰的山水综合景观, 相互衬托成趣。

目前,仙居生态旅游的客源市场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大部分游客来自浙江本省,其次是上海、江苏等周边地区,而国外市场寥寥无几。大部分游客是自助游,通过旅行社组团的很少。

2 仙居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宣传促销力度不大,市场认知度低

仙居生态旅游业具有多种类型的景点,但在旅游市场的知名度较低,没有实质性的宣传。比如在网络上的宣传,主要依靠图文,音像资料较少,不能激发游客来旅游的热情。近几年,仙居通过举办油菜花节、杨梅节、薰衣草节等节庆活动以及邀请剧组拍摄影视剧来丰富生态旅游业,吸引了当地游客观赏,但对于外县的游客并没有多大吸引力。在宣传方式上也不够多样化,没有对旅客的需求进行充分研究,宣传缺乏针对性,市场定位不足。

仙居旅游促销资金投入较少,旅游商品店规模小,大多数属于个体经营户,产品促销力度不大,商品缺乏特色,在产品的说明介绍方面没有很好地把产品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旅游商品购物店少之又少。

2.2 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短缺

近年来,随着诸永高速、台金高速的建成,仙居的旅游交通条件有较明显的改善,但在铁路、航空线路等交通运输设施上仍然短缺,已经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周边县域像临海、义乌等均有高铁,大大缩短与杭州、上海、江苏等知名城市的时空距离,而仙居预计2019年才能建成杭温高铁,航空更是无计划。另外,虽然县城车站有旅游班车能到达各主要景区,但班次少,公交普及率较低,通往各景区的路况差,停车难的现象时常发生,严重制约了仙居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2.3 旅游人才队伍不足

目前,仙居的旅游职工本科以上学历的比重较少,旅游队伍整体素质低,服务质量差,极其缺乏旅游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以及具有丰富知识的导游人才。许多导游并没有受过专门培训,培训部门也没有将仙居生态旅游业了解透彻,大部分导游只讲一些常规内容,讲解抓表象,没有把旅游景点中能够吸引游客的内在东西表达出来,使游客听起来乏味无趣。

3 仙居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丰富内容,突出特色

面对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旅游开发者需把握好游客的需求偏好,丰富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旅游项目,主要有以下几个措施:①在永安溪漂流、淡竹原始森林等已有一定规模和口碑的项目依托下,以此为基础环绕发展,开发多样性生态旅游项目,比如造军事漂流、森林探险等。②通过旅游商品来表达仙居的独特之处,如具有观赏性的无骨花灯,土特产三黄鸡、馒头干、烧饼等。另外,结合景区以多种形式开发纪念品, 如明信片、乡村油画等。③民宿是一种新颖的旅游接待设施,有别于传统的酒店、宾馆,更能带给游客家的温馨感,而仙居至今还留存很多用瓦片盖的屋檐,用这样的房屋作为民宿会给游客带来些许新鲜感。

3.2 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仙居有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要提高旅游市场的知名度,第一步要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力,主要有以下两点措施:①重视景区形象宣传,比如旅游信息指示牌上至少要标有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介绍。提高景区旅游服务设施如停车场和厕所,不断优化旅游环境。另外,充分利用网络,建有自己的旅游信息网站门户,加强与知名网站的合作。②节庆活动是提升地区旅游业知名度的有效途径。仙居每年都有好几个节庆活动,但由于没有做好宣传工作,外地游客并不多。应加强与央视、浙江卫视等重量级媒体的合作,加大江浙沪等主要客源市场的广告投入,邀请作家、新闻媒体等知名人士到仙居旅游度假,形成新闻效应,提高在媒体上的出现率。

当前,仙居生态旅游经营主体相对分散,单靠宣传难以奏效。因此,第二步要进行加强促销力度,主要有以下两点措施:①具有地域特色的农副产品、土特产等可以为当地民众增加收入,但仙居旅游商品购物店零零散散。我认为可以利用皤滩古镇这样的老街,集中展示旅游购物品,或者,在车站、景区和旅游小镇,建立旅游购物街区,扩大市场占有率。②在旅游商品的促销上,采用前向一体化战略,在价格优势上取得市场占有率。如利用网络营销,推出门票“秒杀”活动,吸引游客的注意。另一方面,加强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

第2篇: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重庆丰都

生态农业,就是“生态合理的现代化农业”,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而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为载体、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绿色消费、返璞归真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生态旅游,是将生产、生活及生态结合为一体的旅游方式,是一种新兴产业。

1现代生态农业的特点

生态农业是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一种科学性的农业,是一种注重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一种综合性的农业。

生态农业能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是一种优化了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具有稳定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

生态农业是一个自我维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2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状况

当前国外的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各国正在全力探索有效替代模式和技术,重点是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开发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其他生态类食品。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2 000多个,其中有160多个县级规模、10多个地(市)级规模,另有几个省逐步发展为生态农业省。1994年国家7部委(局)联合启动的全国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顺利实施,均取得了巨大成效,并于1999年6~7月全部通过国家级验收。生态农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效,引起了国内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国际组织对我国这一创新给予高度评价,我国已走在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前列。

3我县生态农业和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农业旅游发展多局限在“农家乐”项目上,多数规模不大,设施简陋,环境较差,娱乐的方式也单一。而已形成一定规模、具有发展前景的是佛建生态农业旅游园,该园位于兴义镇水天坪村,2005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主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观光旅游农业。规划发展面积250hm2。2006年,园区实现经营收入2 100万元,其中观光旅游收入800万元,园区实现税利300万元,安置就业人口120人。

随着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园区根据生态农业旅游和科技农业发展要求已投入1 00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但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投入相对薄弱,特别是观光旅游道路、水、电、气、绿化、排污管网等建设已不适应生态农业旅游发展需要。二是接待设施已不适应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发展需要。园区生态农业旅游因资金制约,无法满足接待需要和达到景区规划要求。三是缺乏改造园区的资金。四是县里未将生态旅游园纳入全县旅游大格局总体布局规划。五是管理机构不健全。园区涉及多个业主发展、多个部门指导、多个单位协调,导致管理力度不大,协调指挥能力不强。

4我县生态农业和农业旅游产业的出路

4.1各级领导重视,部门支持

我县的佛建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有国家级牌子,区位较好、农业发展基础较好,打造为全县重要旅游景区和重庆市著名农业旅游景区条件适宜,应考虑将其纳入全县旅游发展大格局总体布局规划。

4.2搞好园区规划,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佛建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区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具备农业旅游和农业旅游示范点的一些功能;但与全国其他农业旅游示范点相比仍有差距,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要通过进一步规划、改造、完善其基础设施和接待功能,改造环境,打造精品,挖掘整理农业文化、农村文化、农村移民文化,丰富深化农业旅游内涵,带动我县其他“农家乐”的上档升级,真正起到全国农业旅游和农业旅游示范的作用,促进我县农业旅游产业化发展。

4.3加大投入力度

要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库区产业发展、移民后期扶持、旅游发展等基金倾斜园区发展,主要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改善。

4.4按重庆市农业旅游景区和全县重要旅游景区规划打造

由全县旅游发展基金解决一部分经费、业主筹集一部分经费,按重庆市农业旅游景区和全县主要旅游景点定位重新规划建设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

第3篇: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范文

1.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如果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角度出发,生态旅游主要出现在工业文明的后段,那个时候人类面临着资源、环境和生态等很多生存问题,我国的生态旅游通常是以生态保护区为基础发雇起来的,当前,原始的自然景观已经发展到了半人工半生态的形式。在发雇中呈现出了非常强的多样新特征,但是在发展中坯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81.1管理观念存在误区,发展思路模糊

在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很多人对生豳旅游的特点和实质并没有一个较为全面和准确的理解,一些地方政府对生恚旅游资源的优势性也不是十分的清楚,在生态旅游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样也影响到了生态旅游的建设和发展。

1.2旅游资源粗放式的开发和盲目利用,不能对其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

最近几年,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比较兴盛,一些地方政府以此为经济发展的契机,为了更好的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通常桌用粗放式的资源开发方式和盲目性的手段去利用当地的生态旅游资源;在实际的工作中对于应该怎样去挖掘旅游资源的潜力以及经济价值_没有设定一个全面的科学的规划,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出现了生态旅游景区资源分布不合理的问题,很多旅游资源的功能都是基本相同的,同时也无法给当地的旅游产业一个清晰准确的定位,开发的水平和产品的附加值都不髙,所以也不能对医域之内所有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合理整合,无法充分的体现出当地旅游资源的发展潜质6

1.3生态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不足,经营理念滞后

在我国的生态旅游经营者当中,主要有两个部分,一个是我国国营或者是事业单位,一个是农民。国营事业单位因为受到我国以往的计划经济的影响比较明显,所以在服务意识方面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不足,服务的质量也得不到有效的提升。而农民在经营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没有接受过比较系统的专业培训,所以在经营理念方面也处于相对较为落后的状态,此外,主管部门也没有很多生态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导游和服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并不是很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使得旅游产品在开发设计、经营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都不能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

1.4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强,经营管理不规范

当前,我国的生态旅游市场呈现出持续走高的状态,地E政府在实际的工作中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不重视其发展的科学性护额合理性,这样也就使得很多地区在生态旅游方面都没有进行-个非常科学完善的规划,政府在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中也不能很好的对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予以正确的引导,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会使得旅游E在规划方面出现非常大的不足。另外,经营主体也没有非常强的市场竞争意识,经营管理的规范性并不是很强。

1.5生态旅游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由于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规划,我国的一些生态旅游匡当中也没有配备齐全的基础设施,此外,我国的很多地区的生态产品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生态旅游的所有相关行业还不能形成一个相对比较好的融合贯通的状态,所以也无法很好的提供更多种类的旅游产品,这样也会对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经济效益的实现产生了不利的影晌,

2.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策略分析

2.1加强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管理理念的认识,理清其发展思路

政府相关部门和机构应该加大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管理理念的普及和培训工作力度,让生态旅游的经营者和消费者了解其本质,以克服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单方面、低水平的发展以及缺乏对生态旅游管理经营特点、规律和管理理念的深层认识,理淸其发展思路,促进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2.2制定科学、合理、统一的发展规划,因地制宜、有序开发生态旅游资源,

对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管理应从系统、整体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合理预测生态系统的负载极限、利用可能性以及持久性等等,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统一的发展规划。同时紧密结合区域所在的重点依托城市发展目标、发展规划、相关行业的配套发展,减少在实施中的局限性、盲目性及不必要的损失,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3培养髙素质的创新型生态旅游的管理和服务人才

髙素质的人才是实现生态旅游合理开发和管理的关键,缺乏适宜的、髙素貭的各类人才,生态旅游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不断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管理和服务人才,才可以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带动生态旅游管理水平的提髙。

2.4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加强管理,同时注重发挥政府的力量,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

通过对进入生态旅游K的游客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并不断监测人类行为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利用专业技术对废弃物做最小化处理,对水资源节约利用等多种技术手段以达到加强生态旅游g管理的目的。并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式管理,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的力度,提高旅游相关实体对当地生态环境的认识、了解和重视程度,营造浓厚的保护和发展当地生态旅游的氛围。

结束语

第4篇: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范文

一、引言

生态旅游是近些年针对旅游行业而提倡的一种全新理念,体现的是复归自然的一种观点,同时具有保护自然环境以及维护旅游景点当地人民生活的双重责任,注重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观念。本文着重研究以品牌营销的角度对生态旅游进行推广,其根本目标是打造乌兰察布生态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及忠诚度,运用品牌营销手段提升乌兰察布生态旅游的竞争力。

二、乌兰察布旅游现状

(一)乌兰察布旅游概述

乌兰察布一词即源于乌兰察布盟首次会盟地“乌兰察布”(乌兰察布系蒙语,汉意为“红山口”,在今呼和浩特市东北25公里的大青山脚下)。所辖六个扎萨克旗为四子王旗、乌拉特前、中、后三旗、茂明安旗、喀尔喀右翼旗(即达尔罕旗)。现仅有四子王旗仍在乌兰察布市域中。乌兰察布旅游景区包括四子王旗杜尔伯特生态草原旅游区、辉腾锡勒草原旅游区、火山岩地貌考古旅游区、凉城环岱海旅游区等六大生态旅游区,成为人们草原旅游的首选,精心打造“天堂草原、神舟家园”的整体旅游品牌。乌兰察布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悠久的历史文化,符合生态旅游的特点,有草原、森林、湖泊、火山群、航天基地等景观,尤其是蒙古族文化结合而形成的草原生态旅游是乌兰察布的特色,是乌兰察布的旅游名片。

(二)乌兰察布旅游发展现状

乌兰察布在整个提出“四区八圈”旅游版图规划中处于中部地区,隶属于四大区中的“呼包鄂―乌兰察布―巴彦淖尔”旅游区统,位于该板块的东部。近些年经过长足发展,旅游发展取得一定成绩。2014年接待游客1 000万人次,比去年增长25%;旅游总收入90亿元,比去年增长23.2%,旅游总收入7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6%,完成全年目标的77%。整体来说,乌兰察布旅游发展迅速,旅游景区逐步升级,重点做大岱海、格根塔拉、辉腾锡勒三大景区,旅游配套设施也在不断完善。

但是,乌兰察布旅游发展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旅游形象不明晰,总体旅游形象和城市形象不明确,使其缺乏一定的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乌兰察布在旅游者心目中的旅游形象较浅,尚未树立起鲜明的旅游形象,城市旅游氛围营造、城市道路标识系统完善、商业娱乐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等仍有待加强。除此之外,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压力大;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产品类型单一,宣传促销滞后,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乌兰察布旅游发展。

三、加强生态旅游品牌营销

针对乌兰察布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分析品牌营销策略,在促进旅游竞争力提升的同时,塑造乌兰察布的生态旅游品牌形象。具体而言,采取以下营销手段对于提升乌兰察布市生态旅游品牌形象有所帮助。

第一,整合旅游品牌形象,树立旅游品牌,以投放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形式加强宣传。乌兰察布先对草原生态旅游的品牌进行整合,持续在中央电视台投放乌兰察布市城市形象宣传片,具有非常显著的宣传效果。除此之外,在央视及内蒙古电视台新闻联播前分夏季和秋冬季采用不同版本分别投放“吉祥草原,避暑胜地,养生乌兰察布”“草原皮都,乌兰察布”形象宣传片,树立乌兰察布草原生态旅游品牌。

第二,整合旅游品牌营销传播对策,建立旅游品牌全过程营销模式,采用意觉、听觉设计法,对旅游品牌宣传口号进行设计,通过不断扩大乌兰察布生态旅游的知名度,通过报刊、电视、折页等方式,提升旅游品牌的知名度。比如,制作播出《乌兰察布旅游视界》节目50期、推出大型蒙古剧《长调》,在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已开始演出,成为现阶段我国演出规模最大的蒙古剧,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除此之外,制作更新旅游宣传片,印刷《乌兰察布旅游》折页、旅游画册等。

第三,结合旅游活动和服务形象,精心设计各种各样的旅游活动,丰富服务类型,是旅游品牌营销中的关键,可以迅速提升游客对乌兰察布旅游体验的满意度,从而形成对于乌兰察布生态旅游的忠诚度。比如,在持续加强电视媒体的前提下,坚持以节庆活动造势。策划并开展了“自驾车旅游踩线活动”“内蒙古旅游那达慕大会”“乌兰察布国际马拉松大赛”“环岱海山地车挑战赛”等活动。

四、结语

第5篇: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字:生态旅游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生态旅游经济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并存的复合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为生态消费者提供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经济系统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生态旅游经济必须处理好人、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当前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该地区的重要出路。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是西部旅游开发的战略选择,以生态旅游带动经济发展,进而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地方特色存在旅游发展优势,很多地区把旅游作为支柱产业和龙头产业,以此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本文以恩施州为例分析走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

1、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概念最早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先提出的,他为生态旅游提出了两个要点: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在1993年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居民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强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这里得出生态旅游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旅游地居民的经济效益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2、生态中心论与经济中心论

生态旅游中心论是以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为主,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生物多样性。生态旅游中心论导致“不经济”的现象,不仅不能促进旅游地区居民的经济发展,而且生态环境在没有经济基础的条件下,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经济中心论产生的后果是经济“不生态”,把生态资源当成经济工具,进而做出超出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的行为,最终导致环境恶化,成为不可持续经济。

三、恩施州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资源特征

1、发展现状

恩施地处湖北省西南部,是土家族、苗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属于老少边穷的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近几年随着恩施铁路、高速、航空运输等交通设施越来越完善,推动了恩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加快经济增长步伐。全国各地的旅游者进入恩施,为恩施的对外发展提供了机遇。恩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

(1)自然景观旅游为主导

自然旅游景观主要是恩施大峡谷、利川腾龙洞、恩施龙鳞宫、巴东神农溪、清江闯滩、八百里清江画廊、巴东水布垭、恩施梭布垭石林以及咸丰坪坝营原始森林公园等,这些自然生态环境经过人工开发而形成自然生态景观供旅游者游览,以生态环境资源为主导的旅游是最能体现保护生态环境的迫切性。然而恩施州的生态旅游发展还不完善,由于旅游者的素质普遍不高,造成旅游垃圾不断污染自然生态环境,旅游管理者对这方面管理的条例不足,环境保护意识低,同时旅游地区管理成本高,生态旅游形成“不生态”的现象。

(2)以民俗文化为特色

近几年恩施民俗文化旅游快速发展,连续两年举行恩施生态旅游文化节,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民族旅游者前来,通过这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学习民俗历史文化。正是少数民族特殊文化为恩施提供了旅游文化资源,给人们带来了新鲜感和好奇心。

(3)基础设施的落后

恩施地区长期受到交通瓶颈的制约,与相邻城市的连通性差,信息隔离,难以跟上全国发展的步伐。交通不便造成旅游业难发展,走不出大山,导致经济落后,人民的思想认识和生活水平也得不到提高。两路的开通为恩施交通带来了福音,旅游经济从此上升到新的台阶,旅游者不再为交通不便而担忧。

2、恩施旅游资源的特征

(1)旅游资源丰富而分散

恩施源于其独特的地形特征和民族特色,其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人文景观、山水景观、钟乳石洞、古桥古镇…,以及土家女儿会、摆手舞等丰富的民俗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如图1所示:

上图中恩施旅游资源分布广而散,旅游景点之间不成系统,联系不紧密。这使旅游景点很难受到旅游部门的统一管理和控制,而且旅游者很难把旅游景点连成一体进行游览。恩施州每个县市都有各具特色的旅游景点,虽交通越来越便利,但由于距离相隔较远,仍让很多旅游者望而却步。

(2)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恩施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有关,还有很多比较偏远的地区没有被开发出来,属于完全原生态的生态旅游环境。旅游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所以自然生态环境与其他地方相比较仍然很完整。恩施生态旅游的良好环境能够推动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作为生态旅游的承载体,它的恶化会导致生态旅游不能持续发展下去,倘若人类过度活动而超出环境承载力,最终只会加重环境的负担。

四、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困境

1、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首先,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即必须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满足当代人享受旅游资源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对生态旅游的需求。主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必须以环境保护为主,以生态可持续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第二,能够满足当代人对生态旅游的需求,即实现公平性与大众化。第三,必须在不损坏生态旅游资源的同时为后代人创造更多资源,即平等性。

(2)生态经济原则

第一,以生态价值为核心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生态价值的创造在可持续发展中被认为是抽象的人类劳动或一般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人类各种智力的、体力的、直接的、间接的劳动流转和凝结于生态系统中,与经济价值一样都是通过人类劳动创造的。

第二,遵循自然发展规律。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破坏了自然发展规律会导致扭曲发展,人类生活的环境不再适宜人类居住,可持续利用资源减少。

2、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制约

(1)经济落后,资金不足

经济落后地区把旅游业作为提升经济水平的主要手段,忽视了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和谐统一性,单方面考虑经济上升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经济落后、资金不足导致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难以维持,与人们的预期背道而驰。

(2)缺乏环保意识

由于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的环保意识普遍较差,生态旅游环境得不到合适保护。虽然旅游地每隔一段距离设有垃圾桶,但垃圾没有得到及时清理,导致旅游人员把垃圾被随意乱扔在旅游地内。同时,旅游者把旅游地点当成公共场所的心理而对旅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不管不顾,且旅游场所大都在偏远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系统属于原生态,被破坏程度相对较低,也导致旅游者认为环境承载力还很强,无意识间毁坏了生态。所以,公民生态环保意识的缺乏会阻碍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3)高价门票的阻碍

旅游业作为服务型产业,本着为人们提供服务的主导思想,应该考虑大多数人都能够享受旅游资源。然而高价门票却把一部分人阻挡在旅游门外,旅游资源只为少数人提供的现象成为阻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现在很多旅游区因开发花费大量成本而通过高价票来实现成本的快速回收,虽然通过这种方法一方面减少了游客的数量,也减少了环境的破坏力度,但并没有带来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反而使旅游业走向瓶颈。

3、政策建议

(1)建立完善的旅游制度

近年来大部分旅游资源已回归国家管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区有条件制定合理与完善的规章制度,旅游资源局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实行开发前的调查、合理性、后期维护等措施,然后制定旅游点的行为规定,实行分区管理,从生态脆弱地区向外延层层递进,对生态脆弱地区加大保护力度,并作出规定只能在生态旅游区的外延进行参观。

(2)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经济处于发展时期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被列为首要任务,生态环境变成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牺牲品,阻碍了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关系,以保护为基础,发展为目的。

(3)生态旅游向大众化、产业化发展

旅游资源向大众化、产业化发展,必须降低旅游点的进入门槛,减少门票价,形成全民旅游,进而带动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旅游实现产业化是在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的同时经济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带动地方经济,促进恩施州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松霈.生态经济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11).

[2] 王传栋.生态经济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

第6篇: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范文

吉林省是森林和湿地资源大省,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全省建有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42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4个。建有省级以上森林公园57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5个。吉林省自然保护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发展森林旅游提供了资源保障。在森林旅游已成为国际旅游新时尚的今天,如何更好的发展是我们要进行探索和研究的目标。作为国际旅游的一种新兴产业,森林旅游在吉林省林业产业结构转型及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相关概念

(一)自然保护区的涵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条定义的“自然保护区”为“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二)森林生态旅游的涵义

森林生态旅游是以森林和湿地等风景资源为主体,是以保护自然,教育旅游者认识自然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为目的的一种旅游形式,是一种非消耗性的林业产业发展方式。是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工具。生态旅游是以自然为载体高品位的游览形式,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二、森林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一)资源现状

吉林省拥有森林、湿地、草原、火山、河湖水系等众多景观类型,景观四季变化明显。在众多森林旅游资源中,大多数旅游资源都保持原生态,没有被随意的开发和破坏,生物多样性保存完整,保留了大量的古老濒危和特有的野生动物类群。因此发展森林旅游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生命力长、回报率高的特点。吉林省森林旅游资源有着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东部森林资源丰富,原始状态保持良好,对于生物的保护交流与隔离并存。西部则资源相对稀少,以湿地,草原和珍稀水禽为主。

(二)森林旅游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

吉林省森林旅游发展迅速,平均每年超过7.5亿元资金投入到森林和湿地生态旅游发展中。每年产值达53.5亿,直接或间接创造就业机会达4.8万个。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吉林省森林旅游收入为92.11亿元,旅游接待人数1328万人次。但吉林省的生态旅游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产品结构单一,仍然以观光型旅游为主,缺少有人的参与性和体验性的项目。

三、森林生态旅游的重要战略地位

随着我国传统经济的逐步放缓,新型的第三产业将发展壮大,而旅游业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变得越来越热门。同时在停止天然林商业采伐以后,林业部门也在大力推广森林旅游项目的开发。城市中的人们需要更多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机会。

(一)森林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林业系统转型

森林旅游的发展可以缓解由于天然林停止砍伐而造成的诸多弊端,解决了国家、企业、职工三大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使企业职工投入到转型发展、转岗创业中。

(二)森林旅游促进经济增长

森林旅游的发展可以使得自然保护区及森林公园的资金链条不止局限于政府的拨款,而可通过生态旅游的发展筹集大量资金,从而维护自然保护区及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带动保护区周边居民的经济,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居民在生活中对于保护区资源的过度依赖和索取。

四、发展森林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森林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环境破坏

旅游的过度开发使得本来就脆弱的环境遭到更多的破坏。自然保护区是我们在环境保护中的最后一道屏障。在城市发展逐步扩大,环境污染愈加严重的今天,未曾遭到人类破坏的自然保护区显得尤为珍贵,而自然保护区如今的环境状况也显得脆弱不堪,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发旅游必须保证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进行。

(二)缺乏专业的规划设计

我国森林旅游的建设还缺少系统专业的人才,在初期探索的过程中要综合多领域的人才进行研究探讨。自然保护区及森林公园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进行规划指导,不能盲目开发。任何开发都要服从于保护,以合理的开发促进有效的保护。

(三)生态旅游宣传力度不够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旅游这一项目当中,但是了解生态旅游的人数并不多,而且对于生态旅游的意义及价值也知之甚少。因此想要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更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生态旅游的价值,这样才更有利于发展。

五、如何发展森林旅游

第7篇: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范文

一、国内低碳旅游研究进展

第一,低碳旅游概念分析。侯文亮、梁留科等(2010)认为,低碳旅游不仅是一种新的旅游方式,也是一种管理思想,应在保障旅游者旅游体验的同时降低CO2的排放。唐承财、钟林生等(2011)通过对低碳旅游产生的背景研究认为,低碳旅游是一种能够实现旅游业节能减排与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利益最大化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他们通过分析旅游业的碳排放途径,认为低碳旅游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目的是实现多元素(节能减排、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的利益最大化;手段为创新节能技术、开发可再生能源和转变低碳旅游思想;发展方式具有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CO2排放少的特点。张雪松(2011)认为,低碳旅游就是要求在旅游过程中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其内涵是保护生态环境,实质是低碳经济发展方式,强调保护环境而不是享受环境。郑海燕(2011)认为,低碳旅游是一种绿色生态、高效循环、可持续的旅游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提倡低碳技术创新,实行碳汇机制和低碳消费方式。何玮、徐喆(2011)在对低碳旅游概念对比研究后,认为“低碳”是低碳旅游概念的核心,“可持续”是低碳旅游发展的目的;他们认为相比与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及可持续旅游等概念,低碳旅游研究对象更加全面、关注对象更加明确、目的性更加广泛以及实际可操作性更强。吴晓山(2011)认为,低碳旅游方式是旅游业今后发展的新出路,是其融入当代人类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必然选择。

第二,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等对比分析。有众多学者在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绿色旅游等的差异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姜真林(2011)在对生态旅游、低碳旅游和负责任旅游的对比分析中,认为三者的发展背景和目标相同:都是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逐渐被人们关注的,他们的最终目标都是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他对三者的不同点也做了深入研究,首先三者的涉及范围不同,低碳旅游的范围最广,其次是负责任旅游,再次是生态旅游;第二个不同点是三者的侧重点不同,生态旅游的侧重点是以自然环境为主的旅游区域,负责任旅游主要关注的是旅游利益相关者的“伦理责任”,包括社会伦理、生态伦理和经济伦理三方面,低碳旅游强调的是“低碳”,即实现旅游各利益相关者的较低碳排放,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蔡萌、汪宇明(2010)通过分析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的关系认为,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是两种旅游发展方式,都隶属于可持续旅游;两者的指导思想是可持续旅游理念,终极目标是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更加注重的是“自然旅游”,即“生态”,而低碳旅游比生态旅游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更强的实践性,它更强调的是“低碳”,运用“低碳技术”,建设低碳景观、低碳旅游社区等,结合“低碳消费方式”,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低碳旅游发展策略分析。解智涵、韩军青(2011)通过对翼城县旅游业发展现状及旅游资源分类进行分析,提出了实现翼城县低碳旅游发展的策略:宣传低碳理念和倡导低碳旅游方式,低碳更经济转型,人才培养和强化旅游企业内部管理,低碳景区和低碳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低碳旅游产品创新等。王洁、刘亚萍(2010)通过对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分析,认为低碳旅游时我国在气候变化形势下旅游业发展负责任的选择,应该在明确旅游业“碳责任”、树立旅游业“碳形象”、降低旅游业“碳足迹”等方面实现旅游业低碳化发展。蒋小华、卢永忠(2011)通过对云南腾冲的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其发展低碳旅游的基本策略:构建低碳旅游示范区,引导腾冲旅游业整体发展;建立旅游业低碳发展数据库,量化测评旅游业的低碳发展趋势;加大低碳旅游宣传力度等。

二、国外低碳旅游研究进展

第一,碳排放足迹研究。Paul Peeters等(2009)通过对低碳旅游研究认为,全球4.4%的CO2排放量来自于旅游业,并且在未来的三十年内旅游业CO2的排放量每年将增加3.2%;并且指出,全球在应对气候变暖、减少CO2排放的措施中对旅游业的重视不够。Farreny Ramon等(2011)在研究了南极洲的旅游业后发现,南极大陆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对本地,也对全球的气候变化产生了影响;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是有运输业造成的,这种影响被大部分人们所忽视;作为统计领域,南极洲旅游业对能源消耗、CO2排放以及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数据仍然缺乏;他们通过研究发现南极洲CO2排放的主要来源是海洋巡航,这也体现了气候变化的全球性特征。

第二,酒店及景区低碳发展对策分析。Kostakis等(2011)以旅游酒店为研究对象,在运用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筛选出影响游客对可再生能源的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其主要包括人口、经济、经验、环保意识及信息传播等方面;他们还发现,中年人更愿意为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支付额外的费用,一般情况女性的支付意愿比男性小,同时如果游客具有环保意识并且充分知情,其支付意愿更强。Filimonau Viachaslau等(2011)通过对旅游住宿设施的生命周期评估(LCA,Life Cycle Assessment),研究发现,酒店在运营过程中实际的能源消耗和CO2的排放量是要比旅游住宿管理机构预期中的要少;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酒店业的能源利用效率也在不断的提高。Boemi S.N.,Slini T.等(2011)认为酒店建筑物的节能和环保性能在其节能减排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他们尝试通过对希腊酒店在节能环保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选取酒店能源消耗影响因子,制订一套对酒店节能环保效果的评价指标。

三、国内外低碳旅游研究对比评述

通过对国内外低碳旅游理论与实践研究现状的分析总计,其低碳旅游的研究的区别主要表现以下几点:

第一,国外低碳旅游研究更具深入性。国外对低碳旅游研究相对更加系统,研究方法和技术模型应用比较普遍,理论与实践研究对象更注重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国外研究的视角越来越多样化、微观化,不仅注重酒店业和航空业等对二氧化碳排放贡献较多的领域的有效控制研究,也更加关注对国际间碳交易、碳税等领域的研究,视野更具国际化。

第8篇: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生态旅游;教学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256-02

《生态旅游学》是许多旅游院系都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在综合考虑当前这一领域的问题和背景后,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了针对现存问题和发展新趋势的课程新框架,现提出来供交流探讨。

一、整合生态旅游教材内容

近十年来,“生态旅游”成为旅游业中一个时尚和流行的名词,国内一批学者也相继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出版形成著作,成为各相关院校旅游专业课程教材。这些著作中代表性的有:由卢云亭和王建军合著,2001年由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态旅游学》[1],全书共十章内容;由严力蛟所著,2007年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的《生态旅游学》[2],全书共二十章内容;以及张建萍主编,2008年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生态旅游》 [3],全书共十三章内容。这些著作内容虽有简有繁,但大致都按照生态旅游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资源和评价、规划与开发、游客与市场、管理与发展等几个部分编排。这几个部分从前至后的逻辑安排,同时也是旅游专业中几乎对每一种业态教学的普遍体例,学生对每个部分的相近知识已经有较多的学习积累。

因此,根据以上教材,结合其他文献资料,作者安排了以下几部分的生态旅游教材教学内容:第一,生态旅游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第二,生态旅游资源及其评价,第三,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模式,第四,生态旅游者与生态旅游市场,第五,从当地政府、旅游企业、社区居民、旅游者等多视角的生态旅游管理考察。

二、凸显低碳旅游前沿热点

推进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大力发展低碳旅游,已成为中国旅游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方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2010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更是明确提出,着重在宾馆饭店、景区景点、低碳旅游示范城市试点和绿色环保旅游企业创建四个方面,将发展低碳旅游作为推动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

基于当前低碳旅游的实践发展和形势要求,因此在生态旅游学教材内容教学之后,安排了低碳旅游教学内容。除适应实践发展的需求之外,主要还考虑到以下原因: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同是关注于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内容上并不矛盾,且后者由于直接应对气候变化趋势,强调对“二氧化碳排放”的控制,在研究中能够量化、更具科学性,在实践中能够通过节能减排的措施实际推进、更具操作性;目前全国尚无低碳旅游相关专业内容,本院系也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对学生而言是一个知识空白区;作者近两年来关注这一领域,并与人合作编写了国内首部相关著作 [4],该书以汇总国内外相关资料、技术、运作模式和实操案例为目标,既是一个工作指南,同时也是一项探索性的研究工作,适于学生对此领域的初步了解和认识。

因此,主要按照该书的内容章节,安排教学内容。第一部分“低碳旅游的基础知识及基本现状评估”解决基础概念和认识问题,重点阐明低碳旅游概念、内涵及特点,在此基础上初步估算旅游业对降低碳排放的贡献,阐明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的优势与意义,并对全球和中国旅游业的能耗状况、节能减排现状及潜力进行初步评估,对中国旅游业碳排放现存问题与降减途径进行分析阐述。第二部分“中国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政策框架与主要措施”解决发展背景及政策体系问题,主要对可持续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五大领域组成的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政策框架进行了介绍分析。第三部分“景区节能减排及低碳化发展的途径与案例”解决旅游景区低碳循环发展问题,阐述了循环型低碳景区的基本概念、发展模式及运行流程,分析循环型低碳景区建设的途径和措施,并以典型案例形式阐述示范低碳景区的发展思路与具体途径。第四部分“绿色饭店节能减排途径与案例”解决餐饮饭店业绿色集约发展问题,介绍了绿色饭店的概念与特征、饭店节能减排的意义、饭店节能减排的基本原理及国内外饭店业节能减排的发展现状,分析通过制订计划、技术控制及制度安排推进饭店节能减排的途径,介绍相关标准、扶持激励等政策措施并对饭店的绿色能源管理进行了案例性介绍。第五部分“低碳旅游城市发展及案例”解决旅游城市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问题,在阐述低碳旅游城市相关概念内涵与主要特征基础上,对低碳化发展的思路、原则、目标、战略和途径进行分析。第六部分“绿色环保旅游企业创建途径与案例”解决旅游企业绿色环保创建和评定问题,简述绿色环保旅游企业的概念内涵与主要特征,介绍绿色环球21、ISO14000等国际上较为成熟的环境认证体系,对绿色环保旅游企业的创建思路和途径进行重点分析。第七部分“其他相关领域低碳发展”从概念、内涵特征、主要方式、技术和做法等角度,分析绿色旅行社、绿色旅游者、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等相关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问题。第八部分“低碳旅游的融资模式借鉴”解决旅游业低碳发展的投融资问题,主要是介绍并借鉴国内外相关产业和领域在低碳化发展中成熟的融资政策和模式。

三、经由实践提升理论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作者了解到,学生对生态旅游的实感非常欠缺。由于对实际情况认识的欠缺,学生对生态旅游的理解普遍停留在“到生态环境好的地方去旅游”或“在旅游发展中要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对生态旅游“保护、发展与分享三者一体”的概念内涵认识不深刻。

为加深学生对生态旅游相关理论和知识的理解,组织了一次全体学生的外出实习。综合考虑交通、安全和实习地点的典型性,选择了北京郊区门头沟的爨底下村和灵山风景区的两日一晚行程。爨底下村是以北京典型的沟域生态为基础、以明清风格的村落景观为特色并提供食宿接待的旅游村,而灵山景区则是以山地生态景观为主要吸引的风景区,二者地理相近、类型有别但都可属于生态旅游范畴。出发之前,要求学生从旅游专业尤其是从生态旅游的视角,对实习地进行综合考察和独立思考,在实习体验结束后,又组织了一次专门的讨论课。课间,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然后师生共同探讨,加深了对两个旅游区生态旅游发展的认识:两个旅游区都有良好的生态景观作为旅游吸引,是其发展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爨底下村以村委组织旅游公司收取门票、投入进出村的道路等设施,而村民以自家的院落参与食宿接待,这一发展模式既保障了公共设施的投入和整体接待质量的提高,又让当地村民充分参与得到旅游发展的实惠。对案例的剖析加深了学生对生态旅游地旅游经济发展复杂性的认识,对生态旅游概念中关于如何保护、怎么发展以及利益分享等有了实际的认识。进一步,通过作者引导,学生对灵山景区建筑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协调、接待服务质量的提高、登山线路的多样化安排以及与爨底下村的资源整合、周边旅游点产品组合等问题也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四、小结

总结起来,对《生态旅游学》的创新教学实践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效:通过对《生态旅游学》各版教材的比对和整合,让学生了解了这一分支学科目前的发展现状,对“生态旅游”这一研究领域有了较全面的认识;通过对低碳旅游的教学,学生对低碳旅游的概念、计算和景区、饭店、城市等实践领域的低碳发展有了基本的认识,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学生对此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为此以“高星级酒店的低碳化运营”为题,还面向全校举办了一场开放性的学术沙龙;最后,实习实践让学生走出课堂,一方面深化了对生态旅游发展的实际认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其理论深入的兴趣。从对生态旅游这一旅游专业课程的教学可以看出,任何一个学科和研究领域都在随着实践而发展,因此对于专业教学而言,也应该随着时展和实践需求而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2] 严力蛟.生态旅游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第9篇: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范文

“生态旅游”的概念是在生态旅游发展之后提出的,最早是由拉斯格瑞提出的,拉斯格瑞是墨西哥非常权威的生态专家,同时也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特别顾问,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提出这一概念,随后便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巨大的反响,使人们更加关注于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生态旅游的实现形式以森林公园、湿地保护区为主,其中,森林旅游资源已经成为现阶段生态旅游最主要的形式。近年来,我国先后建立起众多以森林资源为基础的生态旅游项目,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规模正在逐渐扩大,与此同时,国内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研究也逐渐加深,除了对生态旅游概念、发展生态旅游的原则和对策进行探讨外,近年来研究重点开始转向对参与主体和生态旅游目标的研究,对于森林生态旅游而言,更加关注其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早期国内学者主要探讨和研究的是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如李向明在《近年来我国森林旅游研究综述》中重点阐述了森林生态旅游产生的时间背景以及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所获得的效益,其在肯定森林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同时,更加注重其生态价值;吴南方在《对森林生态旅游的再认识》中重点对森林生态旅游行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以森林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应是以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为目的的、而非单纯以娱乐为目的的旅游活动。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生态旅游有了更深层次的研究,即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生态旅游活动中,更加关注于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实现路径是以区域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来带动和促进全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关于森林生态旅游的研究有很多,如潭开湛认为森林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前者是实践层面的可持续,后者是理论层面的可持续,前者是基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而开展的旅游活动,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实践;刘紫云认为森林生态旅游实际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产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要想更好地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就应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待森林生态旅游规划和管理中。

2.我国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相关参与主体分析

2.1我国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复杂,森林植被类型多样,森林面积将近16000公顷,覆盖率20%以上,绝对数量位居世界第五,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潜力巨大,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共建各类自然保护区2669个,占国土总面积近15%,超过12%的世界平均水平。其中,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的区域主要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营林场等,以森林公园为主体,相关旅游活动已经收到了明显的效益,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受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森林旅游游客量占到国内旅游总人数的1/3左右。我国森林生态旅游获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开发利用和保护上,首先是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盲目利用,一些地区加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缺乏学科论证的情况下进行开发和利用,同时又不注重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致使森林生态旅游环境严重超载,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而这种破坏又是在短期内很难恢复的;其次是森林生态旅游管理不到位或失位问题比较严重,旅游区管理涉及到多项内容,由多个部门联合干预势必会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加之缺乏专业人员,对森林资源进行管理,受到的保护效益并不理想;再次是社会公众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对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认识不足,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这种负面效应也会不断扩大;最后是成本与利益分配失衡,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涉及到的利益相关方较多,存在开发主体与管护主体不一致的现象,容易造成成本与利益分配失衡的问题,使地方政府、开发商、游客这些受益者与当地居民处于对立状态。上述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2森林生态旅游相关参与主体

森林生态旅游的参与主体主要有地方政府、开发企业、当地居民和游客,各方利益诉求不同,在经营管理上各种利益相互交织,容易产生矛盾。原则上讲,森林生态旅游的参与主体应共同承担起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责任,但是由于在实际管理中,由于参与主体的多层次化和相关利益关系的复杂性,使得参与主体间的利益协调面临着一定的困难,根据不同参与主体利益要求的不同,满足各参与主体的方式和途径也就不同,政府考虑的是综合效益,即在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同时,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开发商考虑的是如何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当地居民则希望能够从中获得收益的同时,又不会影响到当地的生活的环境。由此可见,基于参与主体的森林生态旅游管理研究,有其必要性,在此提出三点原则:第一,平等原则,各参与主体虽然在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不同,但是其主体地位是平等的,不应让弱势主体(主要指当地居民)成为受害者;第二,互利原则,各参与主体在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中都有自身的利益诉求,应注重对各参与主体目标利益的分析,有效协调相互之间的矛盾,合理分配利益,实现多方共同获益;第三,协作原则,各参与主体承担的任务不同,又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只有协作程度得以提高,各参与主体的获益才会越来越大。

3.基于参与主体的森林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构建

目前,我国森林生态旅游景区基本上实行的是“事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的模式,即政府主导管理,企业广泛参与经营,但是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只注重发挥政府和企业的作用,却忽视了其他参与主体,现提出景区保护性管理、游客人性化管理和社区参与管理三种管理模式。

3.1景区保护性管理

美国等西方国家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在这方面值得我国借鉴,与美国相比,我国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最大的阻碍就是社会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比较淡薄,为生态旅游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题,而这又不是能够在短期内能够解决的问题。国外在发展森林生态旅游过程中,重视对景区进行保护性管理,以美国为例,其森林生态旅游景区主要采用的是国家公园管理模式,通过分级管理的方式对森林生态资源进行多层次的保护,该管理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负责生态旅游管理的机构,职责比较明确,国会负责立法,内务部以此为依据,结合地方管理需要,制定决策,由管理局统一执行;其二,重视对中央与地方管理机构关系的协调,采用垂直管理的模式,排除各州政府的干扰,对管理者角色进行明确定位;其三,对国家公园的经营权限进行细化,管理者与经营者相分离,实行特许经营制度,而且相关监督机制比较健全,允许社会公众参与管理。国外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在经营机制、管理机制、规划机制等方面的景区管理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3.2游客人性化管理

森林生态旅游景观与普通自然景观存在很大差异,这主要体现在旅游场所、旅游形式、旅游参与和旅游体验等方面,就旅游者而言,森林生态旅游景观对旅游者的素质要求较高,森林生态旅游者多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而且具备一定的环保意识,为此,应将人性化管理理念融入到森林生态旅游管理中,该管理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以游客为中心,在管理过程中能够让游客获得愉悦的身心体验,并能够产生一定的教育意义,游客在自觉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能够影响到其他游客的行为;其二,这是一种各参与主体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要想更好地引导和约束游客行为,政府与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使游客能够在旅游活动中获得学习感悟,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其三,这是一种对森林生态旅游进行全过程的管理,更注重运用沟通和教育手段,而非单纯依靠强制性的行政和法律手段,以此来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塑造真正的森林生态旅游者。

3.3社区参与管理

近年来,全国各地旅游景区纷纷将社区参与引入景区管理中,社区参与现已成为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评判依据,同时也是生态旅游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发展森林生态旅游过程中,社区居民获得的生态旅游收入比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参与主体存在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目前社区参与的受惠面很小,一些应当给予的生态补充也没能够完全落实。目前我国森林生态旅游社区参与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对社区参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程度较低、相关机制比较匮乏等,为了更好地发挥社区参与的作用,应尽快构建和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机制,注重对社区居民的引导和培训教育,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旅游管理和服务中来,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

4.基于参与主体的我国森林生态旅游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4.1协调各参与主体间的矛盾

森林生态旅游的参与主体可以归纳为地方政府、开发企业、当地居民和游客四类,由于各方利益诉求不同,相关利益关系比较复杂,在实际管理中应重视对各参与主体间存在的矛盾进行调节,而两者存在的主要矛盾为企业之间的矛盾、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矛盾、游客与当地区民之间的矛盾,其中对森林生态旅游管理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矛盾。开发企业重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容易出现对森林生态资源盲目开发的问题,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管理经验,逐步对森林生态旅游景区进行分级管理,管理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经营,政府和公众对企业经营进行监督。由于政府与企业在发展森林生态旅游过程中的利益诉求不同,为了更好地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政府应发挥其在森林生态旅游管理中的主动作用,加强政策引导,督促企业重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性管理,实现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1加强对各参与主体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