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性

第1篇: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1]马克思把生产工具作为划分时代的标志。农业机械化发展是一个以现代先进的农业机器逐渐代替传统的手工工具和畜力农具进行生产的新陈代谢过程[2]。有关专家研究认为,农业机械化的整个转变过程大体可分成3个发展阶段:农业机械化初级阶段、农业机械化中级阶段和农业机械化高级阶段。提出了以农机作业为基础、能力为保障、效益为核心的3个二级指标和10个三级指标组成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参考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用2个指标来作为阶段划分的主要标志:一是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二是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这2个指标反映出机械化生产方式与传统生产方式在农业生产中的力量对比变化,显示出不同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3]。农业机械化初级阶段。指农业机械已在某些农业生产环节开始应用,但总体上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人畜力作业仍占主导地位,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小于40%,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大于40%。农业机械化中级阶段。农业机械已在大多数农作物的主要生产环节中应用,总体上农业生产方式已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生了较大转变,机械作业在农业生产中已开始居主导地位,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为40%~70%,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为40%~20%。农业机械化高级阶段。主要农产品生产过程已经实现了机械化,总体上农业生产方式已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机械作业已在农业生产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并向更高水平、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大于70%,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小于20%。

2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及各指标标准值

农业机械化发展阶段的划分主要依据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和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来进行综合判断。本文借鉴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方法》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以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作为辅助指标。考虑到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更全面准确地判断研究对象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程度,将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些环境条件作为参考指标,如产业结构、经济水平、文化水平、规模水平、保障能力、效益水平。根据《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方法》的研究成果、国际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和我国发达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实践,以及我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时农业机械化应达到的水平。

3发展阶段评判模型

就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而言,可谓灰色系统的运动过程,对其过程的进展程度很难用常规的方法进行判断,而在这类问题的处理上,模糊数学的办法有着其特有的长处[4]。从指标体系的建立中,可以知道,对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的评判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本文按照模糊数学的基本原理建立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在定量划分农业机械化发展阶段时,主要用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和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来进行判断。同时考虑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将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些环境条件作为参考指标[5]。由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及阶段划分可知,对农业机械化发展阶段的评语有3个,即评语论域:V={农业机械化初级阶段,农业机械化中级阶段,农业机械化高级阶段}

3.1确定决断集合

根据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分为初级、中级、高级3个阶段,确定决断集合为V=(v1,v2,v3)式中v1,v2,v3分别为农业机械化的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3.2确定评判因素和评判因素权重

根据评判农业机械化发展阶段的指标体系,将耕整地机械化程度、播栽机械化程度、收获机械化程度和农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4项指标作为阶段划分的主要评判因素,构造评判因素集合U=(u1,u2,u3,u4)经过专家对各因素重要程度,凭理论和实践经验,按照因素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评分,重要性大的相对于重要性小的分数要高,最后汇总,每一因素所得分数的总和占同一层次所得分数总和的比重即作为该因素的权重,因此得到因素权重集。第一层次因素权重:A=(0.70,0.30)第二层次因素权重:A1=(0.4,0.3,0.3)

3.3构造各评判因素的隶属函数

由各因素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分析,选择相应的函数形式后,借鉴国内外比较划分标准,利用直线阶段函数给出。

3.4计算频率矩阵

为较全面地反映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阶段性,尽量消除短期外部因素的影响,可以若干年为一时段,计算出指标的隶属度,并统计各指标隶属于各阶段的频率,得到频率矩阵R。

3.5求综合评判矩阵

综合评判矩阵为B=A*R=(v1,v2,v3)根据评判农业机械化各发展阶段的隶属度范围和总大隶属原则,可以确定在某一时间段某一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所处的阶段。

4我国及各省区农业机械化所处发展阶段的判断

利用上述评判指体系和已经取得的2001年我国及31个省、市、自治区的统计资料(见《农业机械学报》2005年第9期刊登的《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不平衡性研究》),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目前所处发展阶段综合评判结果如表3所示。(1)从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综合评判的结果分析,我国农业机械化正处于从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过渡的发展时期;2001年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2)北京、天津、黑龙江、新疆4个省市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处于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的发展阶段。(3)上海、江苏、河北、辽宁、山东、河南、山西等7个省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处于中级阶段。(4)内蒙古、安徽、、吉林、浙江、青海、宁夏、陕西、湖北、湖南、广东、甘肃、福建、江西14个省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处于从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过渡的发展阶段。(5)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6个省市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从分析结果看,总体上符合我国现阶段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实际情况,评判结果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性,反映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总体上,北方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北京、天津、黑龙江、新疆代表了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高水平,也反映出我国农业机械化处于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期的发展状况。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6个西南省市区反映出我国农业机械化难度最大、水平落后地区发展状况。同时,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如北京、天津,农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较低,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较低,人均GDP、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农民文化水平较高,保障能力较强,效益较好。反之,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的地区,如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农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较高,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较高,人均GDP、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农民文化水平较低,保障能力和效益较差。

第2篇: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基层农业;机械化推广;探讨分析

1农业机械化推广的重要性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农业的发展应该与现代化科学技术进行结合,这样才能够保证农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发展应该走出一条现代化的道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目标就是为了让农业机械设备与农业种植之间产生科学的联系,因此,也可以说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是建立在我国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的,积极将机械化技术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进行应用,可以有效起到促进基层农业发展的目的,使得基层农业可以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服务[1]。

2基层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推广体制与现阶段农业发展的情况不符

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在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了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我国经济背景以及行业背景的不断转变,传统的农业机械推广理念已经很难适应现阶段基层农业发展的需要了。传统的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主要是自上而下安排,这也就导致了推广工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在进行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的时候,还经常会受到一些地域因素的影响,导致不同地区的推广程度以及推广效果也是有很大区别的,降低了农业机械推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2]。

2.2推广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农业生产规模也变得越来越大,因此,想要保证如此之大的发展规模可以平稳运行下去,就应该对生产技术水平进行相应的提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相关农业机械推广工作人员自身也应该具有较高的农业专业知识素养,这是非常关键的,但是从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基层农业而推广工作展开的实际情况来看,从业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并不高,对于相关农业知识也一知半解[3]。此外,不少基层农业推广工作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农业专业技能的掌握范围相对狭窄,这不利于推广工作的展开。

3乡村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的对策

3.1强化农业机械推广体系建设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全面提升,基层农业推广工作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现阶段以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主要发展目标,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运行模式向新型农业运行模式转型的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了可以使农产品的质量得到有效保证,各地区应该建立起与自身现阶段基层农业发展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农业机械推广体系。当地的政府部门应该意识到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的重要性,可以尝试定期给农民下发一定数额的补贴,要积极听取农民的意见建议,以农民满意为基本发展目标。

3.2提升推广技术人员的素质

基层农业机械化推广人员应该对农民土地种植要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对所推广的各种新型农业机械设备的用途以及性能有较为全面的认知,同时还应该了解到此种机械设备在行业市场上的价格波动情况,这样一来,在进行基层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的时候才能够有效的解决农民的一些问题,这样才能够保证推广工作展开的整体质量。基层农业机械推广工作人员还应该到当地进行实地考察,并且要对农民做好培训工作,在培训过程中可以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同时也是农业机械化推广的重要途径[4]。

第3篇: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一、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作用

农业的机械化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进而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在传统农业生产中,播种施肥、抗旱抗涝、翻整土地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农业机械化用先进的设备替代畜力和人力,不仅解放了生产力,而且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复种指数,从一年一熟升级为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播种、喷洒药剂和施肥的准确率,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间接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农业科技化提供了基础,有利于高科技技术手段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进而促进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其次,表现为农业机械化能够使农业生产活动呈现规模效益,进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的机械化提高了农业单位生产的机械作业量,把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和农业机械化生产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农业生产机械化,将先进的机械应用于农业生产,这将可以有效的改变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由粗放型经营模式向集约型模式发展,促进了农业规模化发展,从而降低单位生产的成本,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的机械化发展和农业规模化生产相辅相成,农业生产要实现规模化生产就需要采用农业机械化,而农业的机械化的发展优化了配置了农业生产中的各个要素,从而又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的发展,从而获得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效益,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最后,农业机械化能够有效解放农村生产力,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应用,把农村生产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减小了对农村土地的依赖程度,从而使得农村劳动力可以有机会从事其他行业工作,增加农民收入。同时,由于脱离了农业土地生产,农村劳动力可以从事农业附加值更高的非种植农业活动和养殖业,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收入,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闲置的农村劳动力也可以到城市工作,这既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又能增加农村劳动力的收入,而且还可以解放农村劳动力的思想和增加农村劳动力的知识,这样就变相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

二、通过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措施

首先,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政府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心环节,必须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农业机械更好的融合当前的先进科学技术。使农业机械化的科技创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更大程度地调动农业机械化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在充分结合农业机械化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鼓励农业机械化从业创新体系人员,做好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的研究开发与宣传推广工作,从而起到促进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作用。要坚持农业机械化的自主研发创新与引进技术协调发展,不仅要实现农机生产企业与相关大学、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及共同研发,更要适时引进和吸收国外农业机械化方面的先进技术,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科实现突破性的进展,推进农业机械化装备和技术水平的整体转型升级,最终实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其次,加大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力度。近年来,农业机械化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还有很多偏远的农村地区没有大规模实现农业机械化。如果想要通过农业机械化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力度,让广大的农村地区都能够更好地推广和应用农业机械,提高农村地区劳动力的产出效率和土地的生产能力,从而促进整体农村的经济发展。政府应当对农村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出台一些倾斜政策,可以成立农业机械化推广专项基金,给农业机械化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为广大购置农业机械的农民给予补贴,提供稳妥可行有效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也要从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同区域格局和不同生产特色出发,结合当地农业机械化的现实情况,下大力气提升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力度,最终提升我国各地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村各地经济平衡协调发展。最后,要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的社会化程度。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引发了农村社会的技术水平、社会发展态势劳动力等方面的变化,并提高了农业生产活动的生产效率。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的社会化程度,广泛推广农业机械农业生产活动中占的比重,这样才能通过农业机械化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因为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导致农业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度下降,因此要考虑建立起完善的劳动力输出机制,防止农业机械化引发的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后,能够在原有的农业生产基础上,增加农民的收入。管理和规范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推广过程,建立规章制度,解决当前农业机械化管理的混乱状态问题,从而提高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的社会化程度。目前,我国农村农民的对于农业机械化设备的操作能力和机械化的重要性认识存在很大的问题,农民的知识水平也有待提高,这就需要加大对农民机械化知识的培训,建立定期培训制度,从而提高农民的农业机械的操作水平和认识程度。

作者:李小卫单位:滨州市滨城区沙河街道办事处

第4篇: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1、农业机械化是就是把农业置于现代化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实现生物技术科学化,劳动手段机械化,生产经营管理社会化,这是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共同规律和标志。搞不搞机械化,对提高粮食产量,增强抗灾能力,繁荣农村经济等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特别是在生产力水平低、粮食生产低而不稳,农业徘徊不前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农牧业机械化工作,对改变农牧业生产条件,增强农牧业后劲尤为重要。农业机械化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每向前发展一步,其在农业中的扩散与应用,都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是科技的物化,是农业新技术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的主要载体。大面积地推广应用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农业节本增效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离开机械化是不可能完成的;进行抢收抢种、抗旱排涝、大规模病虫害防治,以及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生产活动,增强农业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必须依靠机械化作业才能得到较好实施;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单位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也必须借助机械化手段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可以说,发展现代农业靠科技,科技应用离不开农机。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2、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和农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息息相关。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由于农业机械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的情况看,农机化水平高的地区,农民收入也比较高,生活相对富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增产、增效功能,直接创造财富。二是可以发挥农机的替代功能,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农业生产“增机、减人、增收”的过程。三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吸纳功能,安置部分农民实现农业内部再就业。

3、农业机械化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文明生产,体面生活”。农业机械化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充分地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

4、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农业机械化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综观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均以农业机械化为前提,农业固定资产的大部分是农业机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作业都是靠机械设备来完成的。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形成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

二、现阶段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1、有利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增产增效。农业机械是优良耕作栽培技术的载体,它拥有人畜力无法比拟的动力和持续力,它可以实现人工达不到的更高的耕作质量,可以实现精量播种、精量施肥以及其它先进技术,可以进行复合作业和联合作业,从而可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生产成本,增加农业效益。

2、有利于防灾减灾,把因灾害引起的损失减小到最低。

3、有利于进行规模化生产,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4、有利于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5、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解除外出打工农民的后顾之忧。无论从解放农业生产力的角度还是从它的实际作用的角度看,现阶段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三、现阶段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实践反复证明农业机械化在整个农牧业生产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基础地位将更加稳固。为此要发展农业机械化就要转变增长方式,不断优化农业机械化装备结构。在提高农业机械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农业机械质量。稳步提高利用率和作业质量。首先要加强宣传,积极引导,调动农民购置大中型农机具的积极性,减少小型低性能农业机械的重复购置。小型农机具只是起到代替人畜力的作用,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的需要。

第5篇: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制约因素;支撑作用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对于建设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目标。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走中国特色农机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1重新认识并定位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对农业机械化的最初认识,是建立在田间机械作业替代部分人力和畜力作业基础上的,而这种认识现在依然影响着人们对农业机械化的理解。一提起农业机械化,大多数人本能地认为就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田间机械作业,田间机械作业已成为农业机械化的代名词。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时期,应重新审视农业机械化,正确理解农业机械化的科学内涵。就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规律而言,农业机械化要经历从选择性机械化,发展到基本机械化,再发展到全面机械化。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看,农业机械化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外延逐渐扩大并呈开放之势。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一是初始起步阶段(1949—1980年)。这一时期是田间机械作业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农业合作社制度的建立,土地相对集中经营,客观上为中大型田间作业机械的应用创造了条件,田间作业机械从初期的以手扶拖拉机为主,快速过渡到中后期的以中大型拖拉机为主,中大型田间作业机械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由于当时工业发展水平低,尤其是农机工业和能源工业发展水平更低,农业机械的品种极为单一,应用范围狭窄,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二是体制转换阶段(1981—1995年)。农村实行后,细碎化的土地承包经营限制了中大型田间机械的应用,中大型田间机械作业迅速弱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出现了暂时的低谷。同时,农民逐渐成为投资经营农业机械的主体,农机工业有了一定发展,适应分散经营的小型农机具、农用运输车应运而生,农业机械的应用领域开始扩大,农业机械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三是市场引导阶段(1996—2003年)[1-2]。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推动了农用工业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农业机械的制造和使用更具灵活性、广泛性和适应性,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农机产业初步形成,农业机械的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农业机械化真正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四是依法促进阶段(2004年至今)。《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开始启动付诸实施,规模逐年扩大;支持农用工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政策法律已经出台并全面贯彻落实,农机工业和农业机械化开始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因此,应顺应科技发展潮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适应农业精准化、设施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在设计制造、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取得新进展,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发挥支撑作用。

2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制约因素

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业机械化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深刻变化,在改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安全水平、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制约因素依然存在。

(1)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与农业机械大规模生产之间存在矛盾,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的建立,客观上形成了一家一户分散的经营模式,“细碎化”的小规模土地不利于田间机械作业,尤其是限制了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近年来,尽管加快了小型、微型农业机械的研发、设计、制造和推广速度,但分散经营的农户不可能家家购买,购买了农业机械的农户,作业时间相当有限,农机具大部分时间在闲置,导致农业机械的的普及率难以提高;尽管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与农业机械大规模生产之间的矛盾,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求,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2)劳动力素质低与农业机械操作要求高之间存在矛盾,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随着劳务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精壮劳动力都进入大中城市务工或从事二、三产业,留在农村进行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年人和妇女,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出现了农业机械无人操作的现象,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3)科技创新动力不足与农业机械应用领域的拓展之间存在矛盾,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从制造方面看,科研创新能力比较滞后,生产能力仍然不强,农业机械与农艺措施依然存在难以衔接的问题。从装备方面看,高性能、大功率的田间作业动力机械和配套机具发展较快,但农机装备结构依然不尽合理。从作业方面看,耕整机械、播种机械、收割机械等田间作业机械和运输机械发展较快,畜牧业、渔业、林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设施农业等领域的机械化水平较低,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4)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与多元化的农业机械化服务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国家级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有限,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缓慢,服务范围不广,农机销售、作业、维修三大市场仍不健全,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3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不断促进劳动过程机械化。随着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农村金融信贷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土地规模化经营进一步推进,尤其是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大幅度增加,农民对农机具购置和农机化作业的需求越来越强,将为农业机械化的加快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3.1农业机械化改善了农业设施装备条件

农业机械是农业设施装备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农业是从农业机械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农业设施装备,从狭义上讲就是农业机械装备,从广义上讲,涵盖了农业机械装备制造、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配套设施建设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各个方面。农业机械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不仅在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还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进一步提高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水平;不仅大力推动农作物耕种收环节机械化,还推动种子处理、灌溉、植保、烘干、贮藏等各个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全面提高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领域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提升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水平的推动力,促进了农业集约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3]。

3.2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和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科技体制创新滞后,农业内部缺乏科技进步的动力和源泉,缺乏有活力的科技创新主体。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载体,健全农机化技术推广机制,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促进农机化科技进步,实现农艺与农机紧密的结合,是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途径。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科技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又一重要标志。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和产品应用开发相结合,适应农业精准化、设施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集中力量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新型农机产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科研、制造、教学、推广等单位紧密衔接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探索完善多方协作、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农机化科技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创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主体,通过引进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提高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生产手段、生产管理和生产组织水平。

3.3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农业生产的季节和空间限制,使得在任何地方进行农业生产成为可能,尤其在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和开发特色优势农产品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说,农业设施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第3个重要标志。设施农业推动了农业工业化的发展,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施农业的发展客观上为农业工厂化生产、智能化控制、机械化操作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成为广泛应用农业机械装备的重要平台,各种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装备大量集成应用于设施农业。现代农业又是一体化产业,农业关联产业通过产业化经营的利益纽带连接为一个整体,不断将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工商资本注入农业,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将农业带入现代化发展的轨道。因此,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第4个重要标志。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农机产业化。通过农机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机服务组织承包经营闲置和流转土地,为农户、种养大户、农业企业提供代耕代种代收等系列化农机作业服务,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4]。

3.4农业机械化为培养新型农民搭建了重要平台

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机装备的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新机手缺乏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系统培训,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亟待丰富和提高。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机化教育资源,结合各类培训项目,加大对农民机手的教育和培训;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机化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机化科研领军人才;坚持在实践中锻炼人才,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扎实、结构合理、业务精通、技能娴熟、素质全面、充满活力、开拓创新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和管理人才队伍。

3.5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农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按照完善县一级、加强乡一级、充实村一级的要求,建立完善国家级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国家级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农机技术推广、质量监督、安全监理和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坚持“扶持、引导、规范、服务”的方针,加快农机服务组织发展。鼓励支持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机械、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联合,创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规模,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益,使之成为引领农机手开展农机作业服务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全面提高农民组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

4参考文献

[1] 刘丽凤,宋扬,陈红艳,等.农业机械工程现状与发展趋势[j].农业装备技术,2010(1):4-5.

[2] 陈栋栋.我国进入减人增机发展现代农业新时代[j].现代农业装备,2009(11):34-35.

第6篇: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1新时期农机管理服务存在的问题

(1)基层组织不健全,管理服务职能弱化。基层管理服务组织一般叫做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目前,该机构名存实亡,大多数已经与其他形式的管理组织合并,或者被其他组织所取代,以至于基层农业机械管理服务工作难以进行。有的乡镇把农业机械服务人员并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有的乡镇把农经站和农机站合并,农机管理人员被任意抽调,有的地方甚至没有农业机械管理服务人员。幸存的农业机械管理服务组织技术也相当薄弱,难以正常开展工作。

(2)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乡镇农业机械管理人员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人员老化、技术水平差的问题。目前,乡镇农业机械管理人员大部分文化程度不高,并且专业知识也很欠缺,加上缺少专业的培训,专业知识得不到更新,已经很难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加之,从事农业机械管理工作长期处于户外,工作相当辛苦且社会地位得不到肯定,因此也很难留住人才。现在农业机械管理服务部门的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没有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并且有一部分还是转岗参加农业机械管理服务工作的人员,他们业务生疏,并且工作经验不足,在服务质量上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以及用户的需要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直接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农机管理服务的范围不够广。在农业机械管理服务过程中,农业机械管理服务的范围比较狭窄,缺少活力,只能做相对简单基础的农机管理服务。缺乏高层的农业机械网络管理体系和高端的农业机械操作人员,当然,这与农业机械管理服务工作缺乏经费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应该引以重视,不要因为目前这种高端服务意识的匮乏,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长远发展。

2新时期农机管理服务的策略

(1)提高农机管理服务人员对农机管理服务重要性的认识水平。农业机械化体系是未来农业产业化的顶梁柱,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把提高农业机械管理服务人员对农业机械管理服务重要性的的认识水平当作首要任务。因此,要在基层大力开展农机的宣传活动,让我们充分了解农机,把农业现代化与农机化紧密联系起来。基于农业机械管理服务人员的普遍文化水平低,并且缺乏为人民服务的的精神,克服这种困难,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因此,一定要开展经常性的政治学习、业务学习,提高农业机械管理人员的思想觉悟和业务素质。让农业机械化管理人员尽可能定向定时地接受农机管理知识的再教育,可以定时请老师授课,也可以在农机管理人员之间开展竞赛活动,调动起他们学习以及工作的积极性,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让他们认识到农业机械管理的重要性。

(2)提高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的的工资待遇。解决基层农业机械管理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也是当前的重要问题,在此同时,把农业机械管理与推广的工作经费也要列入预算中,并且要逐渐增加管理工作经费的下拨额度。这样一来可以解决农业机械管理人员的后顾之忧,二来使农业机械管理人员工作得更加得心应手。农业机械管理服务的各项工作,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上级领导对农业机械化管理服务工作不够重视,从而资金下拨出现了偏颇,尤其是乡镇农业机械化管理工作还很缺乏资金引进更多新的技术和工具。这样不仅降低了广大农业机械管理服务人员的工作热情,也严重抑制了广大农民发展农业机械现代化的热情。

(3)完善农机管理服务必须多部门配合协调,共同努力。农业机械管理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并非几个人或者一个部门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基层农业机械管理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比如环保、安检、交通、交警等等,必须在各个部门的共同配合努力中进行。农业机械管理工程包括农业机械的购买、上路、检测、运营、维修、报废等一系列过程。此过程中需要各个部门紧密配合,共同努力来维护农业机械管理服务。农业机械管理服务工作并不仅仅是农业机械管理服务部门的事情,也是广大农业机械用户的重要责任。农户要不断提高农业机械的专业知识,要定期检测、审核农机,要积极配合农业机械管理服务人员的工作。这就要求农业机械管理服务人员的工作中心要深入到农业机械的作业场地,与农业机械驾驶员保持联系,以便通过安全检测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第7篇: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现状;基础建设;农机装备

中图分类号:S23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732022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重要物资技术基础,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农业生产条件,极大地促进农民增收,近些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的转移,农业机械化发展更加迅速,承担越来越多的农业工作。统计资料显示,从2010年开始,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已经达到52%。但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多种问题,丘陵地区占到我国面积的2/3,农业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长期以来,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发展一直不快,仍然以传统人、蓄力为主,导致机械化发展极度不平衡,影响农业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问题和对策。

1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特点和现状

随着我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不断增大,丘陵地区劳动力也会逐渐向城镇转移,提高农村土地产出率成为必然。农业机械化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促进农业高速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

我国丘陵地区较多的省份主要包括广西、浙江、湖南、重庆、四川、云南、青海等,耕地面积占到全部耕地面积的48%,到2008年,除了部分地区之外,东南、西南等地区受到地域条件、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普遍低于全国机械化发展,部分地区如四川、云南等地,农业机械化发展刚刚起步,在未来的实践中,还需要攻克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发展难题,重点研究经济作物机械化,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

与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相比,我国2004年开始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黑龙江是典型地区,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已经达到60%,其中黑龙江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很多农户也购买了大型农机设备。在华北平原,以河南省为例,2014年,河南省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76.3%,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开始全面推广使用拖拉机、玉米收割机等。丘陵区域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最薄弱区域,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四川省简阳市为例,简阳市以山地、丘陵为主,从2006年开始积极推进国家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近几年在简阳市实施农机化示范建设工程,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推广面积近666.67hm2,简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一定发展,但是与全国水平相比,明显偏低。截止2015年底简阳市农机总动力61.7万kw,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综合水平只有37.84%。因此说明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十分困难,因为地块面积小、田型不规整、分散性大,道路条件差;丘陵地区收入比较低,购买机械化设备能力也十分有限,最重要的需是农民接受新型农机具、新型生产方式,要从思想、思维上的跟本转变。

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也面临很大机遇。当前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有很大空间。农村不少人开始采用承包或者租赁的方式,将土地集中到一起,统一管理和经营,为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创造了条件。以某乡镇为例,农村人口近3万人,其中绝大部分的年青人和中年人都在外打工或者本地从事旅游业,留守务农人数本身很少,而且多数是老幼妇孺,很多田地已经无人耕种。农村不少技术骨干,开始大量租种土地,土地统一耕种逐渐得到实现。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有很大的使用空间。近些年丘陵地区加强示范推广,有群众基础,多年来,农村机械管理部门一直积极引进更新机械,现场操作和演示,加强推广使用,丘陵地区小型农业机械得到推广。国家对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逐年增大物力和财力的投入,结合本地实际采用贴补政策,农民对购买先进的适宜自己生产的农机投入不断加大,经营农机的热情也大大提高,机械植保、机械收获等各类农机专业合作社也孕育而生。

2 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

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丘陵地区耕地面积占到全国总耕地面积50%,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成为限制农业发展重要因素之一。

2.1 自然条件

在平原地区,耕地落差小,耕地虽然也被分为不同的模块,但是基本处于同一平面上,不会影响机械化耕作。但是丘陵地区而言,耕地分散更大,而且形状不统一,多事根据地势而建,还存在不少额的梯式耕田。如在贺州市内,可开发利用的低丘陵中,总面积在213.01km2,其中坡度在20°以内更低面积只有21.01km2,15~25°耕地面积在67.89km2,20°以上坡地耕地面积在31.48km2,虽然更低面积较大,但是在实际上可利用的实低丘陵坡地基本都是小块地,比较分散,很少出现连片0.05以上的更低。很显然,常规大中型农业机械无法发挥作用。

2.2 劳动力因素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逐渐加快,农村劳动人员主要是老弱病孺,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到外打工,不少农村经营者,在农忙时,只能请人帮忙生产。绝大多数的留守人员文化水平程度不高,对农业机械知识了解很少,基本不了解农业机械的性能、操作以及保养等,很多农业经营者只能自己操作农业设备,农业机械使用效率不高。受到传统农业的影响,不少地方农业生产仍然存在守旧思想观念,制约新技术的推广使用。丘陵地区农民收入偏低,购买能力有限,机械购买率不高。当前我国缺乏农业机械化相关人才,无论是企业、研究机关还是大专学校农业机械相关专业人才非常缺乏,农机相关从业人员待遇较差,导致不少农机化本科生选择报考其他工科专业,使得农业机械化方面高、新、尖技术人才短缺。

2.3 政策因素

农业机械化涉及面广,其中包括农业设备的制造、研究、鉴定、推广、维修、使用等,因此想要提高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需要系统分析。自2004年以来,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性受到人们普遍关注,政府对其投资力度开始逐渐增加,因此农业机械化取得很大的进展。但是由于很多还处于摸索阶段,政策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政策一般集中在机械资金投入方面,对其他方面的关注不多。

2.4 农机装备不合理

在丘陵地区,农田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全国推广村村通项目修建的水泥路虽然能够达到各个自然村,但是不少存活丘陵区域的生产道路仍然是泥土路,不便行车,而且部分道路依山而建,行走困难,很多农业机械设备无法进入到田间作业,即使采用传统方式将农业机械拉入到耕地中,面积小,地形复杂,机械设备很多并不适合使用。

南方种植面积小,雨水丰富,耕地常年积水,农业机械在使用中基本都存在转向不灵活的问题,操作难度很大。大型耕地种植设备,转弯半径很大,南方山区基本无法操作。丘陵地区能够使用的农业机械基本为小型产品,对技术以及经济性要求比较高。现有的农机设备种类少,使用效率较低。如贺州市脐橙种植,要求机械具有除草、施肥、采摘等,但是农户表示,当前采用的设备主要是水泵和微耕机,劳动强度大,而且现在的微耕机在丘陵地区也无法开展深耕操作。

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推广中,存在技术不完善的地方。如不少丘陵地区开始推广使用膜覆盖技术,地膜一般可以重复使用10a,每年投入2.2kg左右地膜,残膜累及污染比较严重,初春秋末,残膜漂浮在各个田地,而且还会污染草料,影响牛羊生长,污染耕地还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3 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随着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丘陵地区农业成本逐渐超过机械成本,减轻农业劳动强度,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成为一种必然,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亟待提高。

3.1 健全支持体系

推广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中,需要将目光放在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方面,不能仅仅关注重度综合机械化水平和装备量,而是全面提高竞争力和农业素质。支持农机化政策不能仅仅局限在财政补贴中,而是涉及到各个环节农业农机化发展方面,包括农业机械的开发研究、维修、保管、道路整修等方面。支持政策方面不应该局限在农机购买方面,还需要涉及到农业机械、农机企业、教学部分等方面,逐渐扩大政策鼓励面。

政府部门也需要继续增加对机械化发展的补贴资金,促进机械化发展,同时需要增加其他方面的投入工作,尤其是丘陵等机械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调合理整补贴结构,增加丘陵作业农机补贴比例,促进机械化发展。

3.2 加强基础建设

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中,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高农村机耕道建设力度。丘陵地区农业机械作业要求具有小型化特点,但是不可能将机械搬到耕地中,因此需要能够实现机械作业的小坡度耕地上,进行道路改造,可以多方筹集资金,适当改造耕地道路,让机械顺利能够进入到耕地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加强丘陵地区土地统一平整治理,保水保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充分利用本地地理优势,满足农业机械化的生产条件,提高机械化利用率。

3.3 加强推广队伍建设

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与地形地貌存在紧密联系,农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缺乏相关技术人员,需要加强丘陵地区农机推广队伍建设,对基层农机管理和作业人员不定期进行专业技术知识培训,提高农机相关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加强农机安全管理,并改善相关技术手段,逐渐实现农机安全监管信息化发展。

切实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待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收入,保证农机从业人员能够得到相同的待遇,学校等教育机构也需要积极培养各级农机管理人才。

3.4 加强农机具研究

当前我国农机设备研究逐渐开始追求实用性,逐渐朝着小型化、规模大发展,丘陵地区机械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地坡度缓坡。我国丘陵地区机械不实用受到人们的重视,各科研机构需要加强农机设备的透析,针对特定条件开展要求,提高农机设备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

丘陵地区农业机械研究中也需要引进国外科技,日本、韩国等地区地形虽然与丘陵地区类似,但是机械化水平却远远高于我国丘陵区域,我国农机生产企业需要抓住机遇,承担丘陵地区农机发展责任,加强技术引进,制造更加符合我国丘陵地区的产品。机械化产品推广中,注意技术的完整性,机械化膜覆盖技术实用性已经得到证实,但是回收技术落后,建议基础建设中,还需要不断引进机械化膜回收技术,推广丘陵地区机械化可持续发展。

国家需要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协调企业、科研部分之间的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共同完成农机的研究和推广。农机研究方面需要建立良好技术创新环境,强化政府监管职能。社会中建议建立农机行业协会,有生产企业、销售企业等共同组成,全面推广农机行业的发展,在符合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共同制定发展原则,加强行业内的沟通,全面提高整体技术水平。

3.5 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给予支持,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也给予了较大力度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例如四川省简阳市,近年来积极(培育)新建农机专业合作社,政府主管部门给予政策和资金大力扶持。到目前为止简阳市已建成32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成功申报“四川省农机合作社省级示范社”3个,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当地机械化水平。在国家鼓励土地流转、帮助扶持农机专合社的政策下,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对提高农业机具利用率和农业机械化综合生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平原地区,主要制约因素包括自然条件、机械设备、劳动力转移等,为全面促进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在今后需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化支持体系,加强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加强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强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在丘陵地区的推广力度,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促进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先云,彭代龙.加快发展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稳步推进中部省份农业现代化[J].湖北农机化,2009(1):31-33.

[2]陈进,陈敏.亚洲发达国家及地区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四川农机,2009(5):33-35.

[3]郑旭颖.丘陵山区陆稻全程机械化构想及对其经济效益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4.

[4]房岳充,梁云.丘陵地区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实践与探索[J].今日种业(四川农业科技),2006(4):60-61.

第8篇: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农业 机械化 生产力 提升 意义

一、 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生产力与竞争力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也是一个支柱型产业,农业的生产力与竞争力直接关系着国家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与持久性。近些年来,随着工商业的飞速发展,农业遭受到了比较大的挤压,加上传统农业的生产力较低,经济效益较低,也使很多农民放弃了土地,投入到了城市建设与工商业之中,导致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受到了很大的打击。特别是在一些山区,由于机械化水平较低,体力劳动繁重,很多人都放弃了农业生产,这也给我国的农业生产力造成了很大的流失。

面对这样的状况,就需要我们能够认识到科技的力量,通过机械化的普及,来提升农业的生产力与竞争力,让群众重新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与便捷性,提升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在农业建设中,先进适用的农机产品更好的满足了农业生产的需求,解放了更多的劳动力,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农业的建设,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的支持,特别是那些方便、经济、实效、多用的微型机械和性能精密、作业高效智能化的环保机械,在我国设施农业、精确农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强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样一来,农业的生产力、竞争力得以提升,基础产业得以巩固,也就能促进其他行业的稳定发展。

二、 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在传统的观念中,农业就是种植,其实不然,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等几大产业。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的要求,另外加上地域特征的限制,单纯的种植业已经不能满足各地农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在一些山区,没有足够的条件来进行大规模的农作物种植,所以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一定的产业结构调整。而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则给这些地区带来了新的生机。比如养殖业需要一定的机械设备、渔业需要专门的配套设施,只有通过机械化才能够保证这些产业生产的有效进行。

所以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必须进行农业产业机构调整。而农业机械的发展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配套的各式各样的农业机械,调整和优化农机化的发展结构和布局,促进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业化、现代化转化。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必须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用机械装备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如种植,收获、精深加工、包装、保鲜、运输等。农业机械化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生产手段,是实施先进的农艺技术、养殖技术、精深加工技术的桥梁和纽带,是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物质保证。所以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就要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以便为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农业产值的有效实现做出自己的应有的贡献。

三、 能够有效提升粮食产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依靠科技,才能够不断的提升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效益,这在农业中也是一样的。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耕地面积的日益缩小,想要保证社会的安定与人们的安居乐业,除了依靠进口之外,我们最主要的还是要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产量。而农业机械化生产效率高、进度快、质量好、经济合算,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和农产品质量,提高了农机化水平,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比如采用机械化进行生产,可以进行有效的灌溉,提升灌溉有效性的实现,依靠机械化进行病虫害防治,可以提升工作效率,还能够科学的进行综合治理,另外运用机械化进行施肥,更可以提升肥料的利用率与吸收率,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的提升粮食的产量,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这些都是提升农业生产价值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农业机械化的实施对于粮食产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四、 能够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

随着三农政策的逐步深入,国家对于农业生产的投入也在逐渐的增大,另外加上“新农村”建设的进行,我们也都深刻的认识到了:农村要实现小康,关键要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靠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全面振兴农村经济,而这些都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实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增产技术的推广,需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农艺与农机相配套,只有农机发展了,农业综合机械作业水平提高了,这些高产、省工、节本的关键措施才能落到实处,这样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才能上一个新台阶。只有做好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实行,才能够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生产。当然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减?轻农业劳动程度,解放农村劳动力的根本途径,这也为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与生产力。所以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化对于农业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另外在推广农业生产机械化的过程中,也需要我们做好农业机械化示范生产基地的建设,毕竟“事实胜于雄辩”,只有让群众认识到了机械化的优良用途,才能够促使他们进行相关的采购与运用。除此之外,也需要我们做好农业机械服务的产业化与社会化,毕竟农民群众的知识水平有限,在机械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或者遇到一些难题,面对这些因素,就需要我们做好准备,鼓励建立各种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协会和农机服务队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促进其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向专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推进农机标准化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为农业机械化的贯彻、执行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第9篇: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一、深刻认识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战略意义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重点在农村。农业机械化能大大减少土地耕作的劳动力,改变9亿农民搞饭吃的局面,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共享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同时,农业机械化有利于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拓宽农民增收的途径,缩小城乡、工农差距,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美国工程界评出的20世纪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的20项工程技术成就中,第7项就是农业机械化。其理由,一是20世纪世界人口从16亿增加到60亿,如果农业没有实现机械化,很难养活这么多人口;二是农业机械化使从事农业的人口比重急剧下降,使更多的人能够从事其他的工作,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从而使世界更加繁荣。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既有利于节本增效,又有利于扩大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生活宽裕。农民经营联合收割机,一般3年就可收回投资,受益期在5年以上。2006年,全国有4100万农民从事农机服务业,农机服务经营利润达1087亿元,相当于每人可以从农机经营中获得2650元的纯收入。此外,发展农业机械化,不仅可以提高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使用农机参与乡村道路建设、河道疏浚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推动村容整洁,而且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促进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目前,很多农机大户已经成为致富奔小康和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深耕深松、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精量播种、设施农业、高效收获技术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通过机械的动力、精确度和速度才能达到。农业生产中的抢收抢种、抗旱排涝、大规模的病虫害防治等,更是需要依靠机械化作业。使用农机作业,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并且节种、节水、节肥、节药、节省人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污染。水稻机插秧效率是人工插秧的20倍,亩均降低成本30元、增产50斤以上,且抗病虫害、抗倒伏性好。机械施肥、高性能植保机械喷药分别可节省40%的化肥、35%的农药。干旱地区使用机械进行保护性耕作,平均增加土壤蓄水量17%,提高粮食产量14%。武汉的如意集团使用高效鲜豆类收获机收获毛豆,效率为每小时10亩,相当于40个劳动力一天12小时工作的采摘量,每亩采摘成本15元,相当于人工成本的1/10,解决了出口新鲜毛豆采摘时间紧迫(必须在上午9点前采摘完毕、2小时内入库加工)、用工荒问题。发展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以农业机械化为前提,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目前,我国农业基础依然薄弱、生产手段落后、农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迫切需要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防灾抗灾能力。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结果。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呈明显加快趋势。据农业部统计,*年全国有2.1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其中大多是有一定文化的青壮年,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越来越多的是妇女和中老年人,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现结构性下降,部分农户因劳力外出,对农业生产的某些环节无力顾及,经营比较粗放,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得不到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将伴随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变化不是表象的、局部的、暂时的,而是深刻的、全面的、长期的。随着留在农村的青壮劳动力减少,迫切需要用农业机械替代人力,缓解农业生产中劳动力的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短缺的突出矛盾,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国内外历史和现实证明,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遵循经济规律。一旦农机作业价格低于人力作业价格,农机比人工在经济上、时效上、质量上更合算的时候,农业生产才具备了普遍采用农机作业的经济前提。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再结合农业劳动力、土地资源、农业种植制度、国家和农民经济条件等情况,辅以恰当的政策引导,才能持续快速健康地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当今,美国、欧洲、日本等已经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这三个经济体分别采取的是大规模机械化路线、中等规模集约机械化路线、小规模精细机械化路线,但它们也有共同点:一是走资金和技术高度密集的路子,机具技术含量高、价值大;二是农机一般只是作为替代人力畜力作业的手段;三是农户的投入能力较强。而我国的农户众多、户均土地规模小、农民收入低、自主积累能力弱,每家每户买农机,既买不起也不经济,这样的生产状况决定我们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道路。

从1996年起,农业部等有关部委开始推进农机跨区作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我国农户平均拥有耕地面积不及欧盟国家的1/40、美国的1/400的小规模农业的情况下,基本实现了小麦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以及超过发达国家的机具利用率。跨区作业在稳定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解决了“有机户有机没活干、无机户有活没机干”的矛盾,在生产方式上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开辟了我国小规模农业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的现实途径。多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坚持因势利导,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跨区作业等农机社会化服务从小麦机收扩展到水稻机收、水稻机插、玉米机收、马铃薯机收、秸秆还田、植保等环节,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同时一大批农机专业户走上了致富道路。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但实践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与其他已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国家不同,我国的农机不仅要作为替代人畜力作业的手段,而且要作为农民勤劳致富的工具。我国农民购买农机特别是价值较高的大中型机具不仅要为自家服务,更重要的是要开展社会化服务。因此,我国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重心应该是推进以跨区作业为代表的农机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扶持发展壮大各类农机服务组织,把分散的农业机械与分散的农户联系起来,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和效益,走“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化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构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必须把农民作为发展主体,同时也必须发挥好政府的扶持引导作用,想方设法解决农民“买得起、用得好、有效益”的问题。“买得起”就是要针对农民收入还处于较低水平的实际,一方面国家要加大财政补贴、信贷等政策扶持的力度,解决农民购买力不足和资金筹措困难等问题;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农机制造企业,重点研制生产适合当前农民购买力的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用得好”是要解决好农业机械使用的可靠性、适应性和安全性问题,要加强农业机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质量监督工作,做好农业机械的试验选型、安全检验和技术推广工作,让农民安全放心地使用农机。“有效益”就是要积极培育农机作业市场,发展壮大市场主体,加强组织协调和引导服务,提高机具利用率和使用者的经济效益,让雇佣农机作业的农户能节本增效,让农机经营者有钱可赚,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全局

当前,我国已形成了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良好社会氛围、经济基础、技术条件、市场环境、体制机制,农业机械化呈现出加快推进的趋势。到2007年底,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41%,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已降至38%左右,这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已经由初级阶段跨入了中级阶段。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跨越,说明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已开始发生重大变革,机械化生产方式得到多数农民认可,由原来的次要地位基本转化为主导地位,农业生产对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的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在国家加大扶持力度和农业机械化内在成长力的推动下,我国完全可能在20年内将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70%,完成中级阶段的历史使命,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循序渐进地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

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实现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仍然较低,远远落后于欧美、日韩等国家,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支持和推动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加,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努力做到速度、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安全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打下坚实基础。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好广大农民群众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农民群众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主体。当前,要重视培养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村人力资源队伍,以培养农村农机人才和典型为主要手段,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和普及,让农民群众充分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