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旅游业发展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业发展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第1篇:旅游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为此建议:

1、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资金的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2、加大对乡村旅游业融资的政府主导地位,促进闲置资金进入乡村旅游业的投入,解决乡村融资难问题;

3、加大建设用地指标向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倾斜力度;

第2篇:旅游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一、辽宁旅游产业发展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缺乏整体指导规划

相对于对“三农”、工业、城建等其他行业的投入,近几年辽宁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投入增幅不多,而且省以下各级政府的旅游财政专项资金规模也较少,从而导致辽宁旅游基础设施薄弱。同时还存在投入不平衡的状态,很多城市建完旅游基础设施之后,并没有相应配套信息化等软件建设,导致公共服务不到位。此外,旅游发展规划约束不到位,目前全省部分城市没有制定旅游发展整体指导规划,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处于无序状态。还有些城市虽然制定了规划,但规划更多具有指导意义,缺乏操作性,有的甚至脱离实际,好高骛远。此外,许多规划质量不高,既有失技术规范,又过于雷同。

(二)整体竞争力不高、区域发展水平不一

一是辽宁总体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每个旅行社规模都很小,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旅游企业非常少。同哈尔滨的“冰雪节”、北京的“胡同旅游”的品牌效应相比,辽宁与其差距较大,所以亟待开发具有市场号召力的旅游品牌、创新旅游产品。二是辽宁区域旅游发展水平不一。辽东半岛海滨风光区、辽东山水风光民族风情区、辽中名胜古迹风光区和辽西历史古迹山海风光区四大旅游区域发展极不均衡。其中,辽东和辽中区域发展速度快、发展态势好,在全省旅游业发展中占举足轻重地位,而其他二区旅游发展的步履却十分艰难,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此外,四个旅游区在发展过程中各自为政,缺少沟通与互动,尚未形成良性的发展关系。

(三)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环境“弱化”

在基础设施方面,一是许多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地处于偏远山区,交通与通讯状况较差。二是由于施工质量与交通拥堵导致路况不佳问题日益严重,影响游客的顺利出入。三是一些景区卫生服务设施较少,存在数量不足和因管理不到位的损坏现象。在公共环境方面,一些旅游区仍然存在欺诈游客的不法、不文明经营行为,旅游服务质量仍然比较低。

(四)产业发展模式粗放、企业经济效益低下

一是辽宁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较为粗放,少数旅游项目缺乏科学论证。一些动辄投资几亿元、十几亿元的旅游度假村、大型游乐场、主题广场和主题公园等人造景观的盲目上马,由于脱离市场需求,导致经营亏损,甚至倒闭破产。二是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许多项目为了短期利益不惜破坏自然风光或名胜古迹,侵蚀了旅游业赖以生存发展的资源基础。三是旅游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耗资巨大、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克隆旅游项目频繁投入建设,浪费资金和资源。四是旅游产业附加值小,企业效益低下。辽宁大部分旅游产品开发创新滞后,更多的是依靠消耗稀缺旅游资源的传统发展模式,导致产品结构单一,产品层次较低,附加值较小。这种粗放的发展模式也导致整体旅游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

(五)部门条块分割,行业管理不规范

旅游业属于“模糊”产业,旅游管理部门的法定职能边界难以界定,导致部门条块分割的体制格局,从而也带来了行业管理不规范的附属效应。目前能依法纳入旅游管理的只有旅行社,其它领域和机构严格来讲都不属于旅游管理范围。同时,这种部门之间条块分割的格局利益也导致了管理上的“盲区”降低行政效率,也容易形成管理上的重叠,令旅游企业无所适从,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二、促进辽宁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思路与建议

(一)加大对旅游产业财政投入力度,化解资金投入“瓶颈”

一是加大财政对旅游产业的基础性投入。主要对连接景区与干线公路、交通要道的道路、旅游标识牌、通往景区的公共交通和景区公共卫生设施等重点投入,同时,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并通过税收优惠、贴息、担保等财税政策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资“边缘地带”的旅游基础设施。二是加强政府对旅游产业投入的制度化。根据目前全省游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分散与规模较少的现实,要在建立稳定的旅游促进与发展基金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确保重点,集中使用,发挥合力,保障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三是完善旅游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建立旅游业发展奖励基金,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旅游机构外溢明显的经营行为给予适当奖励,增强旅行社招徕游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创新财政对旅游业发展的投入方式。可以考虑引入BOT、PPP等模式,通过财政投入引导和推进旅游产业项目的启动和发展。

(二)加大对旅游规划的约束性,保证旅游资源区域联动发展

一是加大对旅游规划的约束性。对于旅游规划要要实行专家论证、审批听证和公开征询意见相结合的方式,使发展规划贴近实际、易于操作。同时,提高旅游规划的法律地位和“刚性”。把旅游规划由人大审批,使规划具有法定性与权威性;二是把地方旅游规划纳入区域发展规划。要有效发挥辽宁旅游聚集区的区域发展效应,努力推进辽东半岛海滨风光区、辽东山水风光民族风情区、辽中名胜古迹风光区和辽西历史古迹山海风光区四大旅游区旅游业的合作,建立资源共享、游客护送,联合开拓市场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促进区域旅游联动、快速、健康发展。

(三)推动辽宁旅游发展方式转变,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推动辽宁旅游发展由单纯粗放式的“门票经济”向多元、高效化的产业经济转型。具体来说:一是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深化改革。要积极引导国有旅游企业构建法人治理结构,加速国有资本和财政资金从旅游企业中的退出,从而根除旅游国企低效、缺乏活力的顽疾。二是尝试把政府公务活动纳入政府采购行列。按照上海、北京、深圳等发达省市的做法,将政府公务活动纳入政府采购,允许旅行社参与投标,将每年数额较大的政府公务活动支出变成公平的市场消费,既能推动旅游企业的做强做大,又能有效激励公平竞争,降低行政成本,杜绝腐败行为。三是推行景区公益化。以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为契机,可以将对自然风景、历史古迹这类公益性或文化性较强的游览项目逐步纳入政府事业管理,提供一定财政补贴,有可能的应免收门票,并提供附加服务项目供游人选择,所得收入用于景区保护。

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做大作强辽宁旅游产业。围绕旅游业调整相关产业结构,形成大产业格局。围绕旅游抓生态农业体验区建设和旅游商品开发建设,搞特色农业旅游;围绕旅游建设生态工业体验园区,开发相关辽宁工业旅游项目;“满蕴清风,多彩辽宁”紧紧抓住辽宁特色文化这种王牌,创新特色文化产品,大力提升辽宁文化旅游份额;温泉旅游是实现辽宁优秀旅游目的地的重要载体,深挖温泉旅游开发模式,打造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特色温泉品牌,努力把温泉旅游打造成为辽宁旅游业的制高点。

(四)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提升旅游业发展效益

一是加强旅游业的公共服务。要加强城市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和机场等交通运输环节和一些景区等参观场所的管理,通过构建规范、高效、稳定的管理机制,从制度上做到力量“下沉”,做好基础公共服务,优化辽宁旅游软环境,树立辽宁良好形象。二是强化旅游中介组织提高旅游服务和规范旅游管理的作用。要在健全行业法律法规、依法理清旅游管理部门职能边界的基础上,激励行业自律自治。通过机构改革使旅游协会等旅游中介组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从根本上树立为广大旅游企业服务的意识,将现有的旅游酒店星级评定和旅游景区A级评定等具有强制色彩却又没有法律依据的管理变为旅游中介组织的选择,在避免管理部门寻租的同时,进一步减轻旅游企业负担,让现有的行业参行标准发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作用,促进行业管理向行业服务转型。

(五)提高旅游队伍素质,夯实旅游业人才基础

第3篇:旅游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制约因素 法律建议

一、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

1、中间业务品种少,赢利能力差。目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中,大多数停留于以银行支付中介为基础和以信用中介职能为基础的中间业务,这些传统结算业务、服务性的收付款业务品种收入约占中间业务收入的90%。如2004年某市建设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银行卡、结算类、类、外汇买卖及结售汇、咨询类和房改金融业务等,这六项业务收入占中间业务总收入的86%。

2、业务创新能力低。由于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中间业务市场相对较小,为了争抢市场份额,各家银行对他行开办的新业务品种 “一哄而上”地效仿,导致中间业务品种十分雷同,新品种缺乏特色、缺乏吸引力。

3、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由于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原有的经营观念尚未从根本上转变,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经营与管理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大多由零售业务部门或储蓄部门经营管理,人员都是兼职。即使在基层,也普遍存在临柜人员兼办中间业务现象,造成中间业务的经营与管理力不从心,难以发挥自主性与积极性。

4、无序竞争造成成本支出快速上升。由于银行业务竞争激烈,各家银行不同程度地将中间业务作为揽存的一种手段,为争揽业务不惜工本,常出现赔本赚吆喝的情况。另一方面,客户的要求却越来越高,提出的附加条件越来越多。商业银行为争得业务,往往在必要的先期投入的同时,被迫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无形中增加了经营成本,影响中间业务健康发展。

5、缺乏专业人才,科技支撑不够。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国有商业银行一方面出于对经营成本的考虑,高科技投入相对不足,如处于中间业务第一线的POS、ATM机在基层网点数量较少,发生故障中断使用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影响了业务发展。另一方面,业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使得科技含量较高的中间业务品种运作变型。在此情况下,高科技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应用程度低下,造成部分资源严重浪费,给中间业务经营与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6、缺乏科学的业绩考核机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收入主要依靠存贷利差收入的大背景没有改变,上级行对下级行的考核主要还是以存贷款规模为主,辅以资产质量的指标考核,而中间业务发展的快慢与好坏对基层银行领导班子业绩考核影响不大。这直接导致基层行管理人员对中间业务发展的巨大潜力重视不足。

二、制约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因素

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有赖于良好的法律环境、政策环境、考核机制等因素。从基层的实践来看,制约经济欠发达地区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因素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

1、法律相对滞后。中间业务的发展与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不无关系,近年来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实践表明,相对滞后的法律日益成为制约中间业务发展的瓶颈。如《商业银行法》确立了对银行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管理法律模式,银行不得经营证券、保险业务,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领域的拓展因此受到一定限制,特别是许多与资本市场相结合的中间业务品种无法开办,由此限制了银行与保险、证券业的合作空间,银行中间业务的品种和服务手段的创新也因此受到束缚。再如《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仅规范了商业银行开展网上银行业务的准入条件、审批及风险管理等监管职能,而有关电子认证、电子货币及电子资金划拨等方面的法律并未同时出台。不健全的法律导致商业银行要面对一系列诸如市场不确定、传统、道德、信用等多方面的风险,使得各行在拓展中间业务时投鼠忌器,不能放手一搏,严重阻碍了中间业务健康发展。

2、收费政策制约因素。2003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商业银行的服务价格分别实行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商业银行长期以来成本收益不一致的问题,但在实践中却出现了以下问题。

(1)在指导价方面范围较窄。目前收费品种仅限定在票据、汇兑、委托收款、托收承付等结算业务方面,其他基本上都实行市场调节价的服务价格。这对目前已出现的200余种中间业务品种来说,约束力明显不强,导致各银行为了抢业务而竞相压价,不收或少收手续费,从而很容易出现扰乱金融市场的现象。如2002年某市辖区商业银行办理的代收代付业务量达514万笔,但取得的收入仅为121万元,平均每办理一笔只收0.23元,不及统一收费标准的四分之一。

(2)在市场价方面不够灵活。《办法》规定市场价全部应由商业银行总行、外国银行分行(有主报告行的,由其主报告行)自行制定和调整,其他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不得自行制定和调整价格,收费政策不够灵活。由于各地经济发展、贫富差距、客户贡献及接受能力不同,如果各上级商业银行费率规定的太死,其分支机构就不能根据地域、时间、业务等实际具体情况优化配置银行系统资源,制定出适合当地、商行自身及客户的中间业务收费办法。

(3)地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收费政策的认同感不强。由于市场调节价的业务品种没有明确的收费标准和收费规则,而地方物价管理部门对中间业务还存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把银行中间业务有偿服务收费与行政审批收费混为一谈,认为中间业务收费是“乱收费”,严重地影响了银行推广中间业务的积极性。

3、缺乏有效的中间业务考核机制。

(1)认识不到位。一是经营战略上没有把中间业务作为银行除了资产、负债外的第三大支柱进行大力发展,造成中间业务长期处于从属地位。二是绝大数银行的中间业务管理分散在公司业务部、个人业务部业务、国际业务部、财会等多个部门,缺乏统一的业务规划、业务指导和协调机制,造成各部门独自为战,无法最大程度地发挥整体功效。

(2)中间业务考核机制不完善。中间业务考核方面注重对基层单位整体任务完成量的考核,忽视了对职工业务工作量与贡献的考核及效益兑现,使许多职工产生了对中间业务“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念头,挫伤了职工学习中间业务、争办中间业务的积极性。如一些职工在开放式投资基金(特别是货币型投资基金)、保险、国债、代收代付、信用卡等业务时不能得到应有的手续费等。

(3)忽视安全防范和成本意识教育。中间业务虽然是表外业务,但不是“零风险”业务,如担保业务、金融衍生产品等具有潜在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如果不引起足够重视,将给银行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如个别银行的员工为了完成上级行下达的银行卡发卡数量和工资户数任务,通过借用、盗用、编造身份证明等方式虚开大量的空卡、休眠卡,不但耗费了大量的银行成本,也造成了不少隐患。

(4)营销手段单调。目前,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时普遍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不能充分发挥全员营销的作用,使得开拓中间业务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基层行多在柜台被动的等待顾客,不能主动地把中间业务推广到市场中去。

三、促进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快速发展的法律建议

1、尽快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应针对银行业混业经营的趋势和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银行业的保护期,抓紧时机尽快制定和完善《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投资公司法》、《证券交易法》、《股份公司法》、《信托法》、《期货法》、《投资基金法》、《电子银行法》等整套体系的法规;扩大国内商业银行可开展中间业务的种类和范围,允许部分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在部分领域相互业务。再者,应继续完善对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审批制度,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加快创新速度。

2、完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扩大指导价收费范围。将一些容易引起恶性竞争、扰乱金融市场的中间业务实行政府指导价,将一些不收费的业务明确列入收费项目。一是严格控制基准价格和浮动幅度,改变各商业银行各自为阵、费率差距较大的情况。二是在执行市场价格的中间业务服务品种中,由商业银行总行、外国银行分行(有主报告行的,由其主报告行)自行制定和调整基准费率,其分支机构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基准率实行一定幅度的上下浮动。这样,即解决了分支机构办理业务过程中的成本费用,又可达到吸引客户、解决因实行收费而导致的存款分流、客户流失的实际问题。三是根据市场情况,统一增加或适度调高部分中间业务手续费基础费率,彻底改变不符合价值规律的低收费情况,并要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调整中间业务基础收费标准,基本解决各行成本收益问题。

3、尽快建立与完善管理机制。一是完善中间业务考评机制。尽快建立明确详细的考评激励机制,把中间业务的发展纳入各级行经营目标责任制,加大考核权重,确定中间业务量、收入及发展速度等的年度量化指标。二是建立中间业务产品创新、评价及培训机制。三是要建立一种容错机制和纠正机制。鼓励各行通过对中间业务潜在的市场需求、成本投入、预期收益等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防止盲目开发、盲目推广。四是要建立、健全中间业务的组织管理机制。建议商业银行可根据自身实际,按照市场导向重新考虑内部职能机构的设定,组建中间业务部,将原分属于财会、公司、个人、国际业务等部门中间业务进行整合。要注重中间业务的系统管理与长远规划工作,以利于深入研究并制定中间业务的发展策略,掌握准确的市场信息和客户需求,增强客户对中间业务的认知程度,使中间业务品种能够逐步进入市场,占领市场。五是健全中间业务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按中间业务风险的大小加以分类管理,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内控制度,作到操作、监督分离,强化稽核审计职能。

4、增加科技投入。加快中间业务电子化建设,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建设。充分挖掘现有设备的潜力,发挥其最大效率。同时,要进一步开发服务项目,进一步创新网上银行业务,提高自身竞争能力,进一步完善电子转账、支付、清算系统,提高汇兑、结算等业务的服务效率,巩固已有的市场份额。

5、重视和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树立科学人才观,注意培养一批具备金融、法律、财会、税收、工程、企业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人才,逐步建立起一支专业管理和业务操作兼备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同时重视对大批相关人才的吸纳,通过针对性的引进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及对职工的培训与长期培养,使银行员工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服务态度、服务水平、服务信誉不断得到提高,满足银行在中间业务发展过程中不同层面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叶春茂、罗克华、曹菊生、叶向东: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思考.农金纵横。

[2] 张炜:银行中间业务与法律风险控制.法律出版社。

第4篇:旅游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发展;农业旅游;建议

按照市委确立的“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哈尔滨将以松花江为纲,“百里生态长廊”为两翼,实现“一江居中,两岸繁荣”,为促进这一发展战略的实施,以“百里生态长廊“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将是一个重要举措。“百里生态长廊”是指沿江的“四区一县”(道里区、松北区、呼兰区、道外区、宾县)123公里江段建设生态长廊。农业旅游则是以农、林、牧、副、渔等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集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形态,是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对农业产业升级和旅游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发达国家农业旅游已占有相当比重,我国农业旅游正蓬勃发展.全国已有200多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哈尔滨市有北方现代都市农业旅游示范园、松北区东金集团葡萄王国等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日前,国家启动星级农业旅游示范园区创建行动,哈尔滨市“百里生态长廊”中的“四区一县”,应抓住机遇,在保障农产品安全基本功能基础上.突出面向城市、服务城市、提升城市品味、完善城市形象的观光休闲旅游功能和城市及水生态服务功能,打造星级农业旅游区,努力成为国家农业旅游的精品。为此建议如下:

一、建设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区

“四区一县”农业旅游资源较好,拥有长岭湖、呼兰寒地黑土、自渔泡湿地公园、巨源牧场、天恒山、满井山等自然资源。多年来,这些资源得到一定开发,但规模不大,目标不够明确,建设进度缓慢,设施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尚需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为此,应依托资源条件,以国家星级农业旅游园区为目标,在“百里生态长廊”中重点加快开发和建设长岭湖休闲度假区、新农镇观光农业示范产业带、松北区现代农业科技区、呼兰寒地都市农业体验区、黄土山林游憩区、白渔泡和巨源牧场、金文化观光区、天恒山旅游度假区、环坝综合旅游区、满井山林游憩区等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区。

二、发展观光休闲种植业

“四区一县”沿江区域宜发展集生产、生态、观光等多功能的观光旅游生态种植业。对滨水区域的水稻、蔬菜、牧草、花卉采取有机化、规模化种植方法,形成“江水波连波”、“田里浪接浪”的优美田园景观。在道里区新农镇加快建设农业观光产业带,在松北区万宝镇发展水稻连片种植的现代农业旅游。依托市农科院迁址松北和科技创新城建设的良好条件,建设集观光、休闲、科普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农业科技园区;将道里、道外、松北、呼兰花卉生产进行整合,扩大规模种植,形成良好观光景观,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建设农事体验区

农事体验是农业旅游发展的较高层次,旅游者由观光到动手劳动;原汁原味体验农业生产生活,春种秋割。捕鱼捞虾等。近年,各地相继出现“假日农场”或“开心农场”,城里人到乡下租种土地.假日进行翻土、施肥、浇水、耕种,平添生活雅趣,忙碌中得到休闲。农事体验旅游产品市场前景广阔,“百里生态长廊”旅游开发应着重在“四区一县”选择一批有特色的村庄,可考虑在道里区五一村、新江村,道外区沿江村,松北区化家村等有农业旅游基础的村庄,建设农事体验区.满足城里人回归自然,休闲娱乐的需要。

四、发展具有观光休闲旅游功能的立体生态农业

立体生态农业是多层次、多物种农业。开发沿江立体生态农业旅游,即利用江水和陆地及滩岛进行多层次开发。动植物循环共生,提高经济效益,兼具旅游功能。沿江“百里生态长廊”区域中。应加快滩涂开发,适度开发江心滩岛,在滩岛发展观光生态农业,建立生态循环农业区。可考虑在兴隆岗滩发展立体生态循环农业,把种植业和养植业结合起来。在民主乡发展立体循环农业示范区,利用阿什河、天恒山、草地、鱼塘、江堤、滩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把有机稻田与养植业结合,实验示范稻田养鱼等生态农业种养模式。近期,沿江生态循环农业以生产功能为主,生态功能为辅,兼具观光休闲旅游功能。远期,随着畜牧业逐步退出,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设应以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功能为主,着力保护沿江生态环境和旅游区发展。

五、适度发展具有观光休闲旅游功能的生态水产业

以生态循环为发展方向,发展水上休闲、水中观光、水下养殖的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观光休闲水产业,建立名、优、特种养殖场,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生态化、效益化养殖。在充分利用已有养殖水面的基础上,适度利用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在道外等形成的广阔库区。调整水产业生产模式和养殖品种结构,发展无公害、绿色水产业,加快发展观光休闲渔业,开发湖上观光和垂钓,形成特色鲜明的优势产区。着重发展呼兰商品鱼生产;在北国水城建设过程中,科学发展观光休闲渔业。

六、开发农业旅游线路并举办农业旅游活动

促进“百里生态长廊”的农业旅游的快速发展,关键在于加快线路开发和品牌建设及宣传,在松花江两岸开发农业旅游线路,如开发松北区从万宝镇东金葡萄观光园、雪狐养殖场,至松北镇的东北虎林园,至松浦镇梅花鹿、鸳鸯鸭、地热温泉,自西向东的集摘果、赏花、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村屯相连的观光休闲生态农业旅游带。在江南岸也可开发农业旅游精品线路,同时,开展以“住农家屋、吃农家菜、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题的绿色“农家乐”活动,开展观光休闲、果蔬采摘、农田租赁等活动,举办“民俗文化节”、“稻米文化节”、“蔬菜文化节”等特色优势农产品节庆活动,打造农业旅游品牌和农产品品牌,满足人们小长假观光休闲旅游需要。

第5篇:旅游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旅游业 经济增长 协整 Granger因果检验 脉冲响应函数

一、问题的提出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临长江,南接黄山,西望庐山,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池州生态环境优美,被誉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池州人文积淀深,厚素有“千载诗人地”之誉,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同时是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域[1]。在“十二五”期间,池州市提出了“以建设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为契机,以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为重点,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建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2]。这充分体现了池州这座“森林城市”对于今后旅游业的战略部署和发展方向。那么,池州市国民经济和旅游业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本文选取了池州市1998~2014年共17年的旅游总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原始数据①,利用CPI指数法,通过修正得到旅游总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数据,并用TY和TGDF分别表示剔除价格因素后的旅游总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绘制成相应的直方图1如下:

由图1可以看出,从1998年到2014年池州市旅游总收入TY和国内生产总值TGDF都显著增长,并且TY的增长幅度要远大于TGDF。同时旅游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到2014年已达到83.76%,这充分说明了池州市旅游业发展与其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基于以上简要的定量与定性分析,下面本文利用计量分析方法,借助Eviews7.0,深入实证分析池州市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这不仅能让我们清楚的了解池州市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作用的内在机理,也对池州市今后制定或调整旅游业发展规划有着重要的实际参考意义。

二、文献综述

随着国内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国内有不少学者结合了全国或某些具体省市的相关数据实证研究了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周旋、干晓蓉(2010)利用VAR模型及其协整分析,对陕西1990~2007年间国际旅游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国际旅游收入与经济增长存在协整关系,并且陕西经济增长和国际旅游收入之间存在协调互动的反馈机制[3]。赵朋佳(2014)结合陕西省1995~2011年间旅游总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原始数据实证分析了陕西省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两变量间的关系,得出了旅游总收入与GDP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且经济增长对旅游业发展的贡献要大于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4]。陈友龙(2006)以全国为研究样本,分析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二者存在因果关系,且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相对明显,而经济增长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却并不明显的结论[5]。

本文在全国旅游业转型升级、从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业转变的大背景下,选取全国典型旅游城市池州市作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池州市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依此提出相关建议,这一研究将对安徽省内实行旅游业“区域联动发展”的其他旅游城市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三、数据选取处理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选取处理

本文选取了池州市1998~2014年共17年的旅游总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原始数据,通过剔除价格因素,得到了实际旅游总收入TY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TGDF。为了便于数据处理与问题分析,本文选取TY代表池州市旅游业发展水平,选取TGDF衡量池州市经济增长水平。为了消除或减少时间序列数据的异方差性对分析结果产生的影响,以及避免某些特殊时段上(比如说03年非典、08年金融危机)数据的剧烈波动,本文分别对TY和TGDF取对数,即生成变量LNTY和LNTGDF,且经过这种数据处理后能反映出经济增长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弹性关系,更便于经济意义上的分析。同时,用ΔLNTY和ΔLNTGDF分别表示相应的一阶差分序列,Δ2LNTY和Δ2LNTGDP分别表示其二阶差分序列。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和协整理论为基础分析池州市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由于时间序列可能存在非平稳性,所以在运用OLS法之前需要先对该时间序列变量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并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协整检验、脉冲响应等方法对非平稳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

四、实证结果与计量分析

(一)时间序列平稳性的单根检验

在进行OLS回归分析之前,为了避免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所造成的伪回归结果,有必要对时间序列均值、方差和自协方差的稳定性进行检验[6]。

(1)NLTGDF和LNTY随时间变化的时序图

由图2、图3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变化,LNTGDF和LNTY都呈现出上升趋势,所以不能直接对变量进行OLS分析,需要先检验序列的平稳性。

(2)ADF检验

第6篇:旅游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的政策背景

(1) 国家层面

于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指出我国旅游业在发展过程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不仅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逐步增长,同时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岗位,解决部分就业难的问题。在强调应加大旅游业重视程度的同时,也指出了我国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诸如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方式、各地区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服务水平无法满足国内与国际游客的需求等等,而要解决旅游业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就要在规划的指导下,结合改革开放、服务水平、经营管理理念,对旅游业进行综合提升,实现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标。从《意见》解读过程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旅游产业在目前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在进一步提升旅游业的重要地位、发挥其更大的带动作用的过程中,旅游人才占据更重要的位置,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大量层次高、专业素养高的管理、经营、服务人才。所以,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新疆旅游人才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在数量上满足旅游产业的发展外,还要提高旅游人才的专业素养。

(2) 新疆层面

2011 年 5 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发表重要讲话,国家旅游局与自治区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新疆旅游业发展合作备忘录》,从各个方面为新疆旅游业发展提供有利支持政策和条件,为新疆旅游业确立了“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富民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定位,新疆旅游业据此提出了到国家“十二五”末,必须实现“三个一”的倍增计划:接待国内旅游者一亿人次、旅游总收入 1000 亿元、旅游总收入占全区 GDP 总量的10%。然而,要实现此计划,离不开旅游人才的大力支持。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通过对国外文献的查阅,笔者发现国外关于旅游业人才发展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具体是:第一,分析旅游人才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第二,分析研究旅游教育及其现状;第三,研究旅游人才流失问题;第四,对旅游人才的就业问题进行分析。

一些学者的调查研究表明,虽然与其他专业相比较,旅游管理专业和与旅游专业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有着相对竞争优势,在就业分析中,呈现相对较高的就业率的状态,但是,较高的就业率并非体现在旅游行业中,却出现相对较高的旅游人才流失率。J.John Lennon 提出了在旅游教育的过程中要有机结合旅游教育的知识性、职业相关性与实践适用性,对三者要保持较高的重视程度,促进旅游教育和旅游行业的高就业均衡发展。

与J.John Lennon 研究观点一致的还有Adele Ladkin,有关旅游教育和就业的研究,他认为,旅游教育和旅游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和关键点是旅游学生的就业,同时,旅游管理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就业应指导着旅游教育的发展方向,影响着旅游教育的前进步伐,以行业的需求方向决定旅游教育的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不能忽略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旅游教育应该是一种职业教育和应用教育。

在对旅游人才就业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国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全方位、跨专业的研究。例如,深入访谈旅游专业的学生(希腊大学),通过关于学生对本专业—酒店管理所持有的态度的分析, Evangelos 提出了有关希腊大学教育中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的意见和建议。G1enn F.Ross(1992,1994,1997)通过四次问卷调查分析澳大利亚高中生以及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从被调查的学生们的沟通与协调能力、旅游业对其的吸引力、个人的认知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认为潜在的旅游从业人员是高校的学生,研究潜在的旅游从业人员对旅游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述四个方面对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旅游人才需求结构的调整。

2. 新疆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1 新疆旅游业发展现状

2.1.1 新疆旅游产业对 GDP 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在 2009 年新疆旅游业受到“7.5”事件冲击急剧回落之后,经过 2010 和2011 年连续两年恢复性增长,各项指标均达到近年来的高位。进入 2012 年,这样的增长势头逐渐回归,在一系列重大政策和不断向好的外部环境下,使新疆旅游产业依然延续着平稳快速的增长趋势,新疆旅游产业在新疆经济中的产业地位逐渐提高,详见:表2—1:

直至 2012 年,新疆旅游产业在新疆经济中的产业地位继续提高,国内旅游总收入达到 542 亿元,占全疆 GDP 的比重由 2011 年的 6.2%提高到 7.2%,说明对自治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了0.96 个百分点。如果按支柱产业占经济总量8%的比重来看,新疆旅游业距离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目标仅差0.8个百分点。另外,2012 年旅游总收入比 2011 年增长 31.9%,远高于自治区经济增长 12%的速度,也说明新疆旅游产业对新疆经济增长的贡献潜力巨大,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突显。

2.2 新疆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迫切需求

2.2.1 新疆旅游业发展的创新需求

(1) 产业发展,规划先行

在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目标的引导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局于2013年7月4日出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规划管理办法(试行)》,从一定程度上对旅游规划、旅游景区管理与规划、旅游资源管理与开发等方面指出了发展道路,在展开旅游开发行为之前,相关单位需要和旅游规划编制单位合作对旅游产业发展、旅游资源开发进行科学规划,从而在规划的指导下,进行一系列的开发行为,以保障旅游产业高效、有序、可持续的发展。

(2) 创新产业发展机制与体制

我国旅游产业在“稳增长、调结构”的经济发展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新疆作为我国面对中亚、欧洲各国的门户,具有良好的地缘和资源优势,旅游产业作为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加快改革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体制机制的步伐,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促进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3) 融合多元文化,创新产业品牌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融合多种民族文化,自古以来以“歌舞之乡、瓜果之乡”而着称。其旅游资源基础扎实,例如,民族民俗文化深厚,自然资源具有独特性等等。然而,产业品牌不够突出,人文资源利用的不够充分,就决定了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对相关人才的迫切需求。

(4) 与世界联动,与国际接轨

与世界联动,与国际接轨,是当前新疆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新疆旅游产业应逐步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进一步提升新疆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这对新疆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新疆旅游产业的创新需求对其旅游人才从硬件、软件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来自各个层面的支撑,诸如体制机制创新、培养模式、服务技能、管理模式以及科学技术等等,为旅游业快速发展提供驱动力。

3. 新疆旅游人才供需平衡分析 .............. 14

3.1 旅游人才供需关系的重要性 ............ 14

3.2 旅游人才需求与供给 .............. 14

4. 新疆旅游人才供需平衡发展建议 .............. 32

4.1 新疆旅游人才供需平衡发展战略 ................ 32

5. 结论与展望 ............... 45

5.1 研究总结 ................ 45

5.2 研究不足 .................. 45

4. 新疆旅游人才供需平衡发展建议

在新疆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旅游业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面临着飞速发展的新机遇。笔者结合前文的分析,在新疆旅游人才供需结构的基础上,为实现新疆旅游人才供需平衡发展提出相关建议,使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建立更加符合现代旅游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新疆旅游人才竞争力,建立复合型、开放型、创新型旅游人才数据库提供参考。

4.1 新疆旅游人才供需平衡发展战略

4.1.1 平衡发展战略

新疆由于幅员辽阔,旅游人才在全疆范围内的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为天山北坡经济带和天山南坡产业带上的旅游人才质量和数量层次较高,沿边高寒地区和南疆三地州贫困地区的旅游人才相对匮乏,缺少专业培训继续教育,因此,旅游人才区域内平衡发展,是新疆“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1) 在空间上,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加强中西部地区、南北疆区域旅游人才的培养和交流,为旅游业发展薄弱的地区培养紧缺的相关旅游人才。在旅游业发展成熟的地区,对旅游人才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和培养,尤其是乌昌都市区、阿勒泰地区、伊犁州、喀什地区,这些地区旅游业发展已步入成熟发展期,是新疆旅游发展的领军力量,这些地区的旅游人才数量已初具规模,通过相关措施,使旅游人才在空间分布上达到平衡状态。

(2) 在供需上,通过市场反馈的信息,旅游人才供给方旅游高校以及旅游人才培训机构通过拓宽培养渠道,结合本地培养和大力引进,使新疆旅游人才的供需达到平衡,最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本文在对新疆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旅游业在快速发展过程对新疆旅游人才的需求结构具有一定影响的问题,通过对新疆目前旅游人才需求现状的深入分析,找出影响新疆旅游人才供需平衡的原因,通过构建新疆旅游人才需求——供给结构和新疆旅游人才需求结构名录,提出平衡旅游人才供需关系的建议,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1. 新疆旅游业在全疆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不断升高,在全疆的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后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对新疆旅游人才需求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新疆旅游人才需求结构的调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 目前新疆旅游人才需求特点主要表现在层次结构从单一结构到多层结构,形式结构从正规化到在职化、继续化,人才民族类型结构从窄口径到宽口径,而要满足新疆旅游业的发展步伐,新疆相关部门应依据旅游人才需求特点,调整旅游人才供给结构。

第7篇:旅游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鄂州;旅游业;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一、鄂州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旅游业成为世界范围内发展十分迅速的行业,这也为鄂州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在2008年获得国务院批准,这项方案的实施为位于武汉城市圈核心地带和作为先行区的鄂州带来了历史上最佳的发展机遇,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鄂州旅游业的发展。然而,受各种现实条件的制约,与其他旅游城市相比,鄂州旅游业开发的力度还不够,在资金投入方面也很有限,开发的方向也不是很明确,城市景观建设也不协调,开发强度也不适当,有些景区开发过度,有些景区开发不足,这些因素的存在对鄂州旅游业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总之,虽然鄂州旅游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还是存在一系列影响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的。

二、鄂州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鄂州市把旅游业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积极对旅游区发展进行规划,积极开展旅游企业化运作筹备工作,鄂州旅游业在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然而,与国内其他著名旅游城市相比,鄂州旅游业在开发力度和能力,资金投入,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的。

(一)在资金投入方面,鄂州旅游业投入资金有限

鄂州有一部分开发比较早的旅游景点,如莲花山,西山等等,这些景区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鄂州旅游业的发展。然而,其产品缺乏创新与包装,在市场化运作方面工作也没做足,旅游体制也不完善,投入资金不足,导致旅游发展速度过于缓慢。同时,鄂州是新兴工业城市,冶金,服装,化工等工业已经逐渐成为鄂州产业支柱,这些工业产业经济效益明显,相关部门对工业方面的投资不断加大,这就导致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二)鄂州旅游业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鄂州旅游业在资源开发方面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资源开发强度也不适当。也就是说,部分旅游资源开发过度,部分旅游资源开发不足。例如,在鄂州旅游区内的梁子湖,洋澜湖,红莲湖等,湖面上大规模养殖,岛上建筑密集,湖面污染情况十分严重,大量九点和休闲寓所的开发都对湖水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相反的,对鄂州“三山”,天平山,清风山和沼山的开发却不足,仅仅是小规模的寺庙开发,在产品提升和项目创新等方面都缺乏亮点。

(三)鄂州旅游区内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市场形象宣传水平有待提高

鄂州毗邻武汉,这是其发展旅游业和开拓旅游市场的重要区位优势。然而,鄂州旅游景区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严重滞后。例如,葛山—白雉山—三山湖—梁子湖的环状交通还没有形成,部分路段的路况非常差,这就说明鄂州旅游业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鄂州在形象宣传方面的水平也有待提高,例如,鄂州有“百湖之市,武昌鱼之乡,冶金之都,古铜镜之乡和优秀旅游城市,书画之乡,中国药谷”等多重形象,多重的形象就容易让游客产生混乱的感觉,宣传主题不够鲜明,其“千年吴王古都,万顷梦里水乡”的主题形象也被显得不够突出。

三、鄂州旅游业发展建议

(一)加大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不足是阻碍鄂州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鄂州旅游业的发展。因此,要想切实促进鄂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相关部门就要加大对其资金投入,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的形式吸引区域外的资金,还可以加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经济联系。要积极创新旅游投入产出创新机制,在吸引资金方面要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之间的界限,吸引投资者对鄂州旅游业共同参与开发,还可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扩大资金渠道,为鄂州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物质保证。

(二)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对其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切实加强多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要保护旅游区的生态环境。通过对鄂州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西山风景区主要以观光为主,这就直接导致其市场吸引力不足。因此,相关部门可以加强对相关产业的开发,例如,加快对寒溪广场的建设进程,其建设进程直接影响到西山旅游区的对外宣传和开发建设。同时,相关部门还应该对梁子湖等湖区景观的开发进行合理规划,避免开发过度,破坏景区的生态环境。

(三)加强对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要想促进区域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就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鄂州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各景区之间交通要道,实现旅游一体化工程。可以兴建改造升级通往梁子湖,天平山和红莲湖等重点景区的道路,交通站点进行绿化和美化工程,要能呈现吴楚文化特色。同时,还可以加强鄂州至黄冈,黄山等地的城际快速干道建设,为鄂州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

(四)树立品牌意识,提升宣传水平

鄂州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其在开发品牌旅游及特色旅游等方面还很不足。同时,相关部门在对外进行宣传的时候,宣传的主题也明确。因此,鄂州旅游业相关部门要结合地方特色和景点特色,开发具有鄂州特色的旅游资源。例如,鄂州是三国赤壁文化和吴王古迹文化发源地,相关部门就可以以古文化为基础,加强对特色三国文化和吴王文化的开发,树立品牌意识。在宣传的过程中,也要明确主题,宣传鄂州古文化。

四、结语

鄂州旅游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保护区域内的生态系统,加大资金投入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宣传水平,明确宣传主题,促进鄂州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金丽娟.鄂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09(06).

[2]吴仙云.鄂州旅游业发现现状与思考[J].鄂州大学学报,2009(07).

第8篇:旅游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市政协视察团:

首先,热烈欢迎市政协视察团各位领导来视察指导工作。下面,按照市政协通知要求,把我县贯彻落实《吉林省旅游条例》的有关情况,向视察团各位领导做以汇报: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

位于松原市东部,吉、黑两省的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境内有第一松花江、第二松花江、拉林河穿越而过。京哈铁路、102国道、长余高速公路、科铁公路与县内乡间公路连网贯通,为县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历史悠久,文化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有宽阔的松花江,秀美的珠尔山,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金得胜陀颂碑,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头城子古城遗址,万善石桥,还有三清宫、三山寺、慈云寺、圆通观等。由于这些景区弱、小、散以及在景区开发过程中对旅游业的投入严重不足,限制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初,自县旅游局成立以来。旅游局严格依据《吉林省旅游条例》进行旅游业的规划和管理,最大限度地行使旅游行业管理职能,千方百计协调资金强化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障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经过几年的开发和建设,创建了国家级景区六处,其中国家aa级景区1处,国家a级景区5处,星级宾馆1家,松原市旅游推荐饭店2家,松原市农家乐接待户2家,旅行社2家。随着扶余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逐年增加,旅游业已经逐步成长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吉林省旅游条例》贯彻落实情况

几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吉林省旅游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坚持走依法兴旅、依法治旅的道路,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

我县在旅游业行业管理的过程中,认真学习《条例》,积极宣传《条例》,努力贯彻落实《条例》。几年来,我们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坚持“宁可不开发,不可乱开发”的旅游开发思路,并以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大对旅游市场规范管理的力度,做到扶持与规范并重,管理与发展同步,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以保护资源为前提,突出规划管理。为突出规划管理,我们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先规划,后建设”的思路。按照《条例》的要求,加强了规划的编制。一是聘请东北师大旅游研究所的专家编制完成《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它是县第一个旅游发展规划,规划为旅游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二是依据《市旅游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县旅游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工作思路,确定了工作目标,明确了工作任务,为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和指导作用。

(二)以资源普查为基础,强化了项目策划。根据《条例》的规定,我县认真履行了合理保护资源、科学评估资源和发挥资源优势的工作。几年来,我们会同省旅游资源普查小组对全县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和评价。共计普查旅游单体300多个,初步确定5级旅游单体1处(大金得胜陀颂碑),4级旅游单体4处(沙洲森林公园、江山度假村、增盛“四粒红”花生和完颜阿骨打雕像),3级旅游单体37处。进一步整合全县的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普查的基础上我县精心策划项目,积极向上争取旅游业专项资金投入,广泛开展对外招商引资工作。一是为了加快瓮泉山旅游区项目建设进程,我们聘请省旅游投资公司的专家编制了《城际皇苑商业计划书》。二是聘请专业人士编制重点景区项目。共编制近10个旅游项目。为有效搞好旅游业宣传促销提供了准备。

(三)以理顺管理为目标,逐步规范旅游市场。为使扶余旅游走上健康发展之路,按照《条例》要求,我县从多方面加大行业管理力度,始终坚持走依法治旅的道路。一是成立相关机构,出台相关政策,从组织上、政策上保障了行业的顺利发展。成立了扶余县旅游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县旅游业管理办法》。二是狠抓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条例》要求,我县把旅游业的发展纳入县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把加强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我县旅游业的工作重点。近几年来,我县多方协调资金,完成了瓮泉山旅游区内三清宫和三山寺的扩建;完成了景区内的部分旅游公路建设;启动了旅游区内绿化、美化、亮化和得胜亭、大金展览馆的建设;完成了江山度假村内宾馆、停车场的改建;完成了度假村内珍禽观赏园、戏水池、采摘园和游客中心的建设;规范部分景区的标识,完善景区安全卫生责任制度,加强景区环境保护管理,健全各项应急预案系统和处理措施。三是扶持和规范旅行社的发展。为规范旅行社行为,支持和培育旅行社的壮大,我们严格进行市场检查、严厉打击“黑社”,逐步规范了旅行社的发展。目前,我县已正式注册“县天翼旅行社”和“扶余县青年旅行社”两家 旅行社,且运行状态良好。四是着力提高队伍素质。几年来,我们强化了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工作,培养了一批导游员、旅游行业高、中级管理人员和优秀的旅游业服务人员。从整体上提高队伍素质。五是加大执法力度,维护旅游市场秩序。根据《条例》的有关规定,我们联合公安、交通、工商、卫生、物价等多个部门,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违反《条例》的各种行为进行了严厉查处、坚决打击,确保经营者和旅游者的正当利益。

(四)以拓宽客源市场为目的,狠抓宣传促销工作。为扩大旅游业的知名度,拓宽客源市场,我们始终把宣传扶余旅游整体形象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经费特别困难的情况下,开展了一系列宣传促销工作。一是开通了扶余县旅游网和江山度假村景区网站。二是编印了扶余旅游宣传画册。三是举行了旅游线路一日游启动暨国家a级景区揭牌仪式。四是参加旅游交易会和项目洽谈等招商会议。加强与周边及省内外的联合推介,努力做好对外宣传工作。

三、我县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旅游业起步晚,在贯彻《条例》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一是资源开发程度低,没有形成统一的旅游形象。扶余县拥有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但资源的利用尚处于无序状态,总体开发程度较低,没有充分挖掘资源的潜力。与资源的优势方面结合程度不高也是开发过程中的重要问题,重点景区没有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旅游业还没有形成特色鲜明,并且能够反映当地资源优势的整体旅游形象,弱化了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是配套设施不齐全,景区、景点的通达性不强。扶余县目前的旅游服务体系中,“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综合配套程度不高,与旅游业配套的相关部门,如旅游营销、服务接待、旅游人员培训、旅游商品开发与销售等方面的发展也非常“滞后”。特别是旅游交通问题尤其突出,与主要旅游资源联系的道路等级水平低、通达性差,且远离中心城镇。严重制约扶余县旅游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三是旅游发展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由于县域经济薄弱,政府对旅游业的发展投入不足,旅游发展资金匮乏。致使旅游业的块头小、发展慢;旅游产业链不长、不紧;宣传投入不够,宣传力度小,客源市场拓展难。

四是旅游产品层次低,结构不合理。县当前仅能提供一些低层次、原生态的旅游产品,以观光类旅游产品为主,结构单一。旅游商品的开发程度也不够,缺乏特色鲜明,且受游客欢迎的旅游商品。

五是旅游管理水平亟待提高,旅游发展缺乏科学指导。旅游行业和景区景点管理水平低,旅游从业人员中受过专业训练、懂业务、会管理、精外语的专业人才非常缺乏。旅游人才培训还比较滞后,不能满足行业未来发展的需要。

四、快速发展旅游产业的意见和建议

1、强化对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建议市里多制定一些有利于全市旅游业发展的规章和制度,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根据财力多安排一些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旅游公益设施的建设、重大旅游活动的组织和旅游项目的推介宣传等。

2、强化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制约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建议市里强化对旅游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一要注重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公路交通要按照旅游发展规划,将重点景区道路纳入全市公路交通网络建设。同时要加强景点内部道路建设和维护,延长道路使用期限,降低旅游产业的投入成本。二要建设精品景区。要进一步加大对重点景区景点的建设力度,不断提高景区景点档次。

3、强化旅游业宣传促销。旅游业的成熟与发展在于宣传促销。建议市里要立足,放眼全省、全国,将地方特色旅游产品融入大旅游市场。要把资源推介出去,要运用广播、电视、报纸、广告、互联网等各种媒体推介松原市旅游资源,利用别人的钱发展松原市的旅游业。搞好县、市间和市内与市外间旅游线路的连接与贯通,加强区域合作,争取周边客源来市旅游,做到资源共享和客源共享。

第9篇:旅游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旅游业;发展状况;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1.008

湖南是中部旅游大省。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快速崛起,旅游业对湖南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旅游业的发展情况逐步受到各界关注。当前,湖南正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期,总结旅游业发展优势与不足,探寻旅游业竞争力主要影响因素,为旅游业的科学发展提出可行建议,或具有一定理论与实际意义。

1湖南旅游业发展现状

1.1旅游业总量情况

从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看,2013年全省共实现旅游总收入2681.86亿元,同比增长20.04%;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630.92亿元,同比增长20.94%;接待入境旅游人数230.66万人次,同比增长2.72%,接待国内旅游者3.58亿人次,同比增长18.31%。各项指标均处于中部六省中上水平。其中国内旅游收入居全国11位,国内旅游者和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处于全国12和14位,具有比较优势。

1.2旅游业增速情况

从连续六年国内旅游收入全国和我省的增长速度来看,除2011年全国增速高于我省,其余各年份我省的国内旅游总收入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水平,由此可见,我省旅游业发展具有良好态势,增长速度维持在20%以上。

1.3发展潜力大

第三次经济普查显示,2013年全省新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2家、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4家、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10家。其中5A级景区全国共有153家,我省6家,在中部六省中次于河南(9家)、湖北(7家)位列第三。自然保护区情况见下表,和第二次经济普查相比自然保护区增加33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增加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比五年前增加15.8万公顷,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增加08个百分点。

2湖南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价

研究我省旅游业竞争力,即研究在宏观经济、自然、社会环境下,区域旅游业如何以旅游资源、区位等因素为基础,通过产业管理等生产过程获得竞争优势,并最终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课题通过筛选相关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从而进行有关测算与评价。

2.1构建区域旅游业竞争力模型

本模型依据旅游业持续发展影响程度的重要性不同,将构成旅游产业区域竞争力的因素分为三个层次,即环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

2.1.1环境竞争力因素

反映一个国家的大环境对旅游业的支持情况以及旅游关联带动性。它包括整体经济状况、科教发展状况、生态环境状况和区域安全状况,旅游产业在这些宏观环境影响下运行,控制和影响能力都很少,是被动接受的产业发展条件。

2.1.2基础竞争力因素

它决定着未来竞争实力的发展态势,对竞争力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起到保障和支持作用。主要反映与旅游直接相关的行业或产业的发展状况,即:从旅游的投入或效益方面入手,重点分析一国的资源、基础设施和服务对旅游业发展的保障作用。

2.1.3核心竞争力因素

构建核心竞争力因素指标直接反映一国能够创造的旅游产品和收回旅游收入的能力。它包括国际旅游竞争力、国内旅游竞争力两部分。

2.2构建旅游业竞争力指标体系

2.2.1收集数据

从第三次经济普查、《2014中国统计年鉴》、《2014湖南省统计年鉴》中获得相关数据。

2.2.2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本文构建的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层次、7大要素、26个具体指标(见表1)。其中恩格尔系数与废气处理项目完成投资/GDP为逆指标。

2.2.3选择评价方法并确定指标权重

(1)选择评价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

(2)确定指标权重。

根据所构建的竞争力模型以及层次分析法选取的各指标数据,结合波特钻石模型,并且考查数据指标的可获得性,进一步对模型进行了层次划分并确定选取的各指标的权重(见表1)。

(3)计算统计数据。

由于在选取的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数据的量纲不同,数量级差别也较大,故,需要对各指标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无量纲处理)。无量纲化的方法为正态标准化。公式如下:

x′=(x-)∑(x-)2/n

x代表原始值,为指标的平均值。

(4)湖南旅游业竞争力的对比分析。

本实证研究选用2013年国内各省市的旅游竞争力指标数据,用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将湖南作为一个区域旅游竞争主体,分别从环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三大方面评价了湖南旅游业竞争力状况,具体见表1。

(5)环境竞争力对比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核心竞争力的各项指标中,指标排名居中。广东省的核心竞争力具有绝对优势,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北京排名第二,浙江排名第三。湖南省国内旅游核心竞争力排名第17位。湖南省应该积极培育核心竞争力,提升湖南旅游业的竞争力。

从指标排名可见,广东省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遥遥领先,北京排名第二位,浙江排名第三。而湖南省环境竞争力排名第13位,基础竞争力排名第10位,核心竞争力排名第17位,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说明湖南旅游行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3提升湖南旅游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湖南旅游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湖南整体旅游业发展趋势较好,但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两大战略目标,任重道远。提出以下建议:

3.1创新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把旅游业纳入转型升级提质的系统工程,创新发展模式,在转型升级提质上下功夫。一要坚持差别化发展。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分区域、分地区、分产业,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施策。二要坚持融合发展。旅游吸引的是人,要促进人流带来信息流和资金流,就要坚持融合式发展,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现代金融、现代农业等融合发展。三要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规律,提升旅游业发展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3.2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旅游资源开发中必须把保护置于首位,选择最适宜的方式开发。第一,要在生态容量允许的范围内开发。要精心测算最佳游客数量、线路和关口的游客容量等,避免游客“一拥而上”,超出景区的环境承载能力,对环境造成破坏。第二,要增加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保持并尽可能地增加资源的文化含量,是促进旅游资源科学开发和保护的有利途径。第三,要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要避免短期行为,避免豆腐渣工程,避免急功近利的工程,变粗放型开发为集约化开发,使旅游资源得以持续的保护与利用。

3.3坚持以人为本

旅游业是富民产业,让老百姓真正在旅游发展中得到实惠。充分发挥旅游业带动力大、就业机会多的优势,有效带动居民就业和增收。一引导居民围绕旅游发展配套产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二要让游客满意。要加强旅游市场管理,倡导诚信旅游,提升服务质量,保证旅游安全,让广大游客明白消费、健康消费。三要优化社会治安环境,增强人民群众和广大游客的安全感。要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大力推进服务质量标准化,不断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3.4加大营销力度

有效推动入境旅游市场提升不仅是推进湖南建设旅游强省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打造湖南旅游升级版的主要指标之一。因此,针对入境旅游市场营销宣传还有待加强,尤其需加强对主要入境市场客源地游客偏好的研究,采取更多与国际接轨的促销手法,立足品牌打造,提升整体形象,进一步推动市场营销创新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