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唐三彩马范文

唐三彩马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唐三彩马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唐三彩马范文

唐三彩有那么老吗?

笔者有一个朋友,喜欢收藏唐三彩,每每有朋友到他家里去玩,他总要捧出这件宝物供大家鉴赏。一次,来了一位“专家”,说要替它进行碳十四检测,看看这件宝物究竟是什么年份的,一测下来让人大跌眼镜,竟然有2500年,与孔子的年龄相仿。朋友很是疑惑,问“专家”:“唐三彩是唐代的,迄今最多也就只有1400多年,它有这么老吗?”“专家”哑然,显然这个“专家”是冒牌货。

唐三彩釉陶文化举世瞩目

其实唐三彩不但有姿态各异的马,它还有骆驼、仕女、龙头杯、乐伎俑等,是彩陶的总称,主要由黄、褐、绿三色釉彩涂胎,故称唐三彩。它是在青瓷之后出现的一种陶土工艺品,在继承汉代绿、褐釉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人通过发展铅釉陶器技术,并吸取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唐三彩釉陶文化。

唐三彩是在白陶素胎上涂上由铅作为助熔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降低熔点,使釉彩自然流动,相互间自由渗透扩散,让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形成自然而又瑰丽的表面,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唐三彩的制作一般需通过两次炉温高达千度左右的烧制方才告成。

第一步制胎:又称烧胎,亦称素烧。选用较为上好的白色粘土制成素胎,素胎取材广泛,形态各异,常见的出土唐三彩有三彩马、骆驼、仕女、龙头杯、乐伎俑、枕头等。素烧需经温度约在1000—1100℃的炉内烧制而成;第二步上釉又称烧釉。说起上釉,唐三彩的铅釉技术也是鉴定唐三彩的一个重要方面。远在西汉时期,当时的工匠们利用炼铅熔渣、铅灰和石英砂,制成硅酸铅玻璃体,俗称“铅釉”。由于当时工艺技术的限制,汉代仅有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翠绿釉和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棕褐色釉两种。到了唐开元年间,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唐三彩釉陶文化。经过历代的发展演变,铅釉技术除了铜绿、铁棕釉之外,唐人还创造出了氧化锰着色的紫红釉;以及以铁、锰、钴综合氧化物着色的艳色釉等技术,经过上釉、着色、描绘等步骤,利用炉内约850—950℃的高温,使各种氧化金属将丰富鲜艳的的色彩呈现出来。

投资鉴藏的必备佳品

第2篇:唐三彩马范文

上世纪90年代,河南省孟津县南石山村高水旺烧制的仿北魏陶俑的工艺品,于1994年夏在北京古玩市场上被国家机构列为“抢救性收购”的“北魏珍贵文物”。高水旺因涉嫌造假被警察带走,很多文物鉴定专家栽在“河南造”上。

据说他的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当做真品购买了3件,花了80万元;故宫博物院买了两件,花了10万元。当时文物局的某位领导郑重反思说:“好让当下的中国顶级专家挥洒90万元后留个记性,也好让子孙后代见识我们这个时代炉火纯青的高仿技能。”

高水旺回忆说:“1994年,有人找到我的门上,要我给他们定做些陶俑。没想到他们倒腾到北京,当文物去卖了,更没想到北京的专家都当真的了。”

从“造假”嫌疑到艺术家

2013年6月8日是我国第八个文化遗产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展在河南博物院开幕。笔者在这里见到了高水旺,偌大的展厅,人头攒动。摄像机照相机轮番轰炸,高水旺全神贯注精雕细琢着一匹马,投入的状态如在自家工作室。自1996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高水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后,先后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2010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金奖等多项大奖。高水旺名声大震,被媒体“围攻”已成常态,各种博览会展演会一个接着一个,艺术家的创作时间少了,只有练就随时随地就是工作室的状态才能创作点作品出来。从“造假”嫌疑到艺术家的距离有多远,只有高水旺心里最清楚。

其实早在1987年,高水旺烧制的一件仿古唐三彩被一位邻居顺便拿走,被文物贩子当成文物买走了,文物贩子犯了事儿,警方顺藤摸瓜,抓了高水旺,将其关了四天四夜。

“仿古,犯了国家哪条法律?咱各种手续齐全,人家警方就是说咱错了,有责任,要写检查。不写就别想出去。”高水旺想不明白祖传了多少代的手艺却让自己成了嫌疑犯。高水旺在检查书中写道:“我叫高水旺,住在孟津县朝阳镇南石山村。我从1984年办起了一个唐三彩仿古厂,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俱全。我的产品销售不当造成倒卖文物一案,我有责任。”

1997年,中央电视台采访高水旺,原本的采访计划是:暗访高水旺,打高水旺的“假”。实地调查后,央视记者却正面报道了高水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郭爱和先生说:“高水旺先生的高仿是对先民精湛技术的发掘与再现,也是对人类文化的敬仰与传承。”

百年撑起的高仿艺术

高水旺说:“我们家族从事唐三彩的烧制修复工作已有近百年历史。以前,有好多残缺不全的陶瓷需要修补,我们高姓家族第二十七代有个叫高良田的先辈,《孟津县志》记载他制作的(仿古)唐三彩是首次研制成功,和真正的出土文物几乎一样。”

高水旺从小就经常看爷爷、伯伯们制作唐三彩,慢慢就迷上了唐三彩制作。高中毕业以后,继承了家族的手艺,开始制作唐三彩。

第3篇:唐三彩马范文

关键词:唐三彩;时代背景;鉴定要点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085-01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时期,我们所熟知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都是出现在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高度统一带来了经济上的空前繁荣,同时,经济上的繁荣又为唐朝的文化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的稳固,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达,科学技术的进步,再加上外贸和交通的极度发达,造就了这一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

在唐代,陶塑的创作题材更为广泛,从平民百姓到达官贵人,显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开放、从容大气的风格,表现出唐朝人积极奔放的生活情趣以及丰富热烈的社会风采。同时,唐朝继承了自汉朝以来的厚葬之风,长安和洛阳是唐代的都城,聚集了大批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和巨贾富商,他们生前锦衣玉食,而死后幻想着继续享受荣华富贵,于是乎便将生前所拥有的一切制成三彩釉陶器用来陪葬。

唐三彩的生产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将汉代以来的釉陶发展到了顶峰,色彩的透明度和饱和度都非常之高,称得上是丰富多彩,堂皇艳丽。同时唐三彩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同时采用了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性图案,线条则是粗犷有力。所谓“三彩”,此乃是多彩之意。即是在同一件陶制品上同时或交错施以绿、黄、白、蓝、赫等多种彩色釉料,因在1100多度的高温烧制过程中熔融流晕形成的绚丽多彩的效果。“但从有纪年的唐墓考察,早于高宗(650―683)时期的唐墓没有出土三彩陶,这似乎表明三彩陶产生于唐高宗时期,而在玄宗开元朝盛极一时,天宝之后逐渐减少。这就是说,唐三彩从产生到衰落仅有百年(650―755),可谓盛唐之时昙花一现。”??

唐代重新畅通了自汉代开拓的东起长安经过河西走廊,西出新疆,穿越帕米尔高原,再经中亚各国一直延伸到地中海东岸的数千公里的“丝绸之路”,而正是由于丝绸之路,三彩器传入了中国。在唐中宗李治时期的墓中就已开始出现唐三彩,现存发现的主窑口有西安的耀州窑,河南的鲁山窑、巩义窑、巩县窑等,同时四川、江西、山东、浙江等很多窑口也有烧造。

作为工艺美术形象,唐三彩造型基本摆脱了先秦及汉魏六朝以来的古拙风格,器形浑圆饱满,丰腴典雅有气势。唐三彩的胎质是高岭土,有多种色彩。通常是七种颜色,绿、黄、白、赭、黑、金、红,其中红胎很少,主要以绿彩、黄彩为主。其制作一般分为五个步骤:选料―粉碎―淘洗―捏泥―陈腐,成坯工艺主要有泥片粘接法、轮制法、模制法等。而秦汉时期出现的绞胎,在唐三彩的胎制中得到了应用和发展,此时的绞胎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红白绞胎,一种是赭红绞胎。有的器物是全绞,主要见于碗;而有的是绞胎贴塑,常见绿釉绞胎和黄釉绞胎。

唐三彩的胎质一种是藕粉胎,白中泛红,比较软,声音不响,用指甲能够划出印记,以陕西的耀州窑、巩义窑为代表;另一种则是质地坚硬、薄平、雪白的胎体,用手指敲击胎壁会发出响亮的声音;最后还有一种高岭土夹砂胎,白中带灰,主要是耀州窑烧制。

唐三彩的装饰技法主要有贴塑法,如罐上的虎头、炉上的拂手等;划花、刻花工艺;雕塑工艺,如佛像造型的刻化;三彩釉,多用毛笔点画而成,或者用失蜡工艺。同时也吸收借鉴了唐代绘画、金银器、螺钿漆器的装饰技巧。并且在烧造过程中是先烧素坯,温度基本控制在1200度左右;之后再次入窑烧釉。

唐三彩的出土器物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墓葬中没有渗水,比较干燥,器物大多被土包裹,而把出土器物放到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三彩器便会完整的呈现出来;另一种是墓中渗水,器物中的泥巴经过不断的浸湿风干,最终变得很硬,基本无法拿出来。出土器物上面有氧化钙质的包浆,无法清洗,并且很软,用指甲刻划下印记。

唐三彩的开片大多很小、密集,三角形芝麻开片,也叫蝉翼纹。釉面滋润,可以脱落但不能失光。没有泪痕,有水渍痕。骆驼、马之类的器物的支钉多在腹部。唐三彩多有脱釉现象。在发掘过程中,由于突然由湿的环境转变为干的环境,原本不紧密的胎釉会出现脱皮现象,然后粉化,很自然且有层次感;而作假的多是用酸进行腐蚀,然后把釉敲落下来,没有粉化而且不自然。

唐代之后的“宋三彩”、“辽三彩”、明清时期的珐琅器以及清代的素三彩,都能在“唐三彩”艺术上找到渊源。同时,日本在奈良时代(公元710―794)仿制出了成功的唐三彩,从而烧造了很多具有唐三彩风格的奈良三彩。“如果说中国唐三彩因以黄褐色为主调更显富丽华贵,而日本奈良三彩则以绿色为主调,在繁丽中回归清净从而再一次显示日本人创造性的模仿精神,也渗透出日本人以其内在的纯净之心,驱除罪孽的宗教情怀。无论是心的状态还是物的形态,美与情在形式上趋于一致。”??而且韩国的“新罗三彩”以及东非的“埃及三彩”等都是直接受中国外销唐三彩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毋庸置疑,唐三彩是中国陶瓷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在前代原始青瓷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其独特的烧制方式和艺术特色,既反映出了唐代政治经济上的繁荣,也显现出唐代整个社会的生活面貌。综上所述,唐三彩是中国陶瓷史上光辉的一页,是中国陶瓷艺术化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

注释:

第4篇:唐三彩马范文

论文摘要:唐三彩艺术在我国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集雕塑、陶瓷、色彩于一身,吸取了中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雕塑和铀色两个方面,其雕塑造型手法冼练明快,以写实为主,重在摄神。关于唐三彩中的镇墓神物与其他唐三彩有其不同之处,在于多用夸张、想象的艺术手法,表现环境的诡秘的气氛。古代雕塑匠师在反映生活的基础上,以现实主义的方法创作出了灿烂辉煌的三彩艺术,使其成为古代雕塑中的一朵奇葩,本文主要从雕塑的角度进行考察。

唐三彩,这种工艺源于南北朝,盛于唐,在唐的时间并不长,只有九十多年,但为后世留下了数不清的宝贵艺术财富。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上群芳争艳,唐三彩就是这时期最显著艺术特色的彩陶艺术品,它的造型生动真实,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特别是镇墓神物更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三彩艺术

所谓三彩,即用石英和铅混合而成的透明釉料,铅在受热后融熔滚动,混杂着色彩向下流淌,达到绚丽斑斓的彩墨效果,由于它多使用黄、绿、赭(或黄、绿、白)等三种颜色,所以被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将开采来的陶土经过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制胎后入窑烧制。唐三彩的烧制采用二次烧成法。从材料上说,它的胎体是用粘土做成,后经过1000——1100摄氏度的素烧,再将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后再施以配好的各色釉料入窖烧制,其烧成850——950摄氏度。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呈色剂,经锻烧后呈现出缤纷色彩。

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继承了历代工艺品的各种优点,吸取了中国画、雕塑等姐妹艺术的艺术手法,线条有力质朴,主要在陶坯上施以彩釉,在烧制中发生各种化学变化,自然垂流,互相渗透,色彩自然协调形成了一种奇特的民族工艺,创立了唐代雕塑艺术的独特风貌。

二、写实风格

唐三彩的题材主要表现为人物、马、骆驼及镇墓神物。特别是镇墓神物造型手法不仅写实,而且多用夸张、想象的艺术手法,使其雕塑造型生动传神,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1、三彩天王俑(如图1)镇墓神物多是为了威慑其它的恶鬼,因此多做恐怖的怪兽模样,即使有人形的也多横眉立目,脚踩小鬼,凶神恶煞,而这件天王俑似乎主要用于保护墓室,因此在形象上也更为传神生动。

在所有保留了盛唐风格的雕塑中,这尊天王俑被塑造的格外有神采。他全身铠甲,两脚踩在一小鬼身上,重心落在右脚上,和传统的武将雕塑一样腹部微微前倾,双肩的连线与臀上边缘线形成一定的夹角,再加上面向略向右转,形成了空间的冲突扭曲,增加了雕塑的空间感,显示出一幅英武之态。脚下踩着一似人非人的小鬼,正挣扎而又要求求饶,更增加了雕塑的想象空间与激荡感。他全神贯注的凝视前方,防范之心从未有丝毫懈怠,面部五官在正常的

比例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夸张,强调了那超乎常人的威武。剑眉怒目,一股慑人的目光,张开的鼻翼表现出一种紧张感,牙关紧咬,一种舍我其谁的力量和霸气呼之欲出。与初唐的清丽,中唐的衰靡相比,天王的面部肌肉更饱满,却毫无臃肿之感,每一个部位都显得富有张力和体积感。这种在人体结构的基础上强烈变形和夸张,比在同一时期完全世俗化的天王更具威慑力。我们每一个人来到他面前时,都会感到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但来自天王面部的威武气势,如果再细看,天王身躯的每一个部分,甚至铠甲的部分,线条、形体都很圆,很有张力,结果就体现出强烈的体积感。由此我们不得不佩服当时作者的超人技巧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可以这么说,此三彩天王俑已不见了秦汉时的粗狂与朴拙,而多了一份浑厚与深沉。天王俑脚踩小鬼,这是一种象征的艺术手法,象征大唐雄兵脚踩着敌人一样,是大唐盛况的再现,体现了大唐的不可一世。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雕塑的底座,方圆结合,既体现了一定的力度,又不失雕塑的浑厚圆润之感,与上面的主体融合的天衣无缝。雕塑底座上面的圆洞,增加了雕塑本身的实体空间与周围的负空间的联系,同时也增加了墓室的神秘气氛。三彩挖洞的塑造手法与西方雕塑大师摩尔的雕塑有相似的效果。

此天王俑作为墓室的守卫者,被刻画的威猛生动,但也有很多需要再创造的余地。比如把人面换成更凶恶的兽面,把人体用现在的黄金分割法再加以拉长,这样既增加了天王俑的威慑力量,又增加了其视觉审美感受,这样可能会更完美一些。

2、镇墓兽

让我们把目光转移到唐三彩镇墓兽上来,当黑暗的墓室已经到处闪耀人世的华彩之际,镇墓兽似乎在华彩的裹被中强调地点醒这非人世的实在性,给静谧的气氛笼罩一个恐怖的阴影。镇墓兽的设置在东汉墓中已可见到,历来是随葬的明器中形体最大,而且摆设在甬道迎门口险要的位置上的东西,通常都做各种威怒凶猛之状。以尽其保护墓主不受鬼怪侵扰之职责。唐代不愧是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连镇墓兽的造型较之以前也有很大的发展,从汉代朴素型到诡谲奇伟,极尽夸张之能事。这件人面镇墓兽(图2),为人面兽身,头部形象有同时期佛教雕塑中的金刚怒目之相,双耳张大如翼,颈部上长出一高形饰物,好像西方的哥特式建筑上面的塔顶一样,给人以升腾之感,好像引导墓主人灵魂进入天国。胸脯弧线外扩,高挺如大雄狮,而前腿直撑如牛,后腿蛙蹲,这都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张力,给人以稳如泰山的镇慑力量。雕塑的神态和构成方式不由得令人回想起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饕餮之类的怪物,但它的各部分组件的塑造又都具有强有力的写实性。至于那金刚式的头脸和公牛似的腿蹄又不能不使人想起佛教艺术和来自波斯的影响。由此可以说,唐代的镇墓兽是延续了中国古老的创作思路,以雄强帝国空间开放的胸襟博纳中西素材而成的新式复合形的怪异形象。

图2

从雕塑的空间上讲,此三彩镇墓兽夸部使其前突,大腿外上缘生出一对向外上方扩张的双翼,头顶上有无限延伸的装饰物,以及向外伸展的耳朵,这都是为了雕塑更大地占有空间,这一处理增大了空间的最大占有,增加了观赏性,但却少了室外雕塑的团块状和霸悍气。比较盛唐顺陵立狮(图3),顺陵立狮造型虽然简单,但因块状极强,动势强烈,无形中增加了体量感和空间感,这也是三彩镇墓兽所无法企及的。 3、我们再来看下面这一三彩镇墓兽(图4),这和上面镇墓兽相似之处颇多,最大不同之处是前面所说的镇墓兽是人首兽身,这一雕塑是虎面兽身。这一镇墓兽在气势上比较大,色彩也更艳,装饰也更华丽,并且这一雕塑也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就是用线颇多,这也是中国传统雕塑和西方雕塑的一个大的差异。

总体看来,唐三彩镇墓神物造型以浑厚见长,其雕塑手法以写实为主,兼带夸张想象,重在摄神。这和同时期丰肌秀骨的仕女,道貌岸然表情呆板的文俑相比,更生动、更具艺术性。三彩镇墓神物运用的手法也表现出由于地区不同而社会风俗和审美爱好的不同。如唐京城偏北的地方,唐三彩多肥美浑厚见长,长江流域多雅好清丽见长,具有南人风采。

三、精神表现

唐三彩镇墓神物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的观察并兼带夸张想象的“东方式”的现实主义雕塑风格,最终显示了盛唐时代的强大气魄。唐三彩镇墓神物艺术特点是造型浑厚丰满,工整细腻,形象逼真,气势雄健,刀法简朴,线条流畅,色彩瑰丽,潇洒奇特。迹些精湛的技艺,显示了盛唐时代的精神面貌。

我们以图片2为例来看:

此镇墓神兽是唐代雕塑中极能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三彩镇墓兽是雕塑艺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产物。大唐盛世国运昌盛,文化教育艺术发达,孕育出生机勃勃的雕塑艺术。此三彩各种组合的形体都来自当时人们生活所熟悉的,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人和物。比如说,这一雕塑的面部,这完全就是一个波斯人形象,这表明当时盛唐与外国文化交流不仅反映在物质上,更侧重精神文化方面的交流,没有这种交流,就不会有如此丰富的艺术。这一交流也恰恰反映了盛唐时容纳万物的博襟。

总的说来,唐三彩镇墓神物在艺术形式上既无陵墓外石人石兽那样必须拘谨呆板的格式,也不似佛教造像有一定程式规定,而根据雕塑者的需要,从再现现实生活中进行取舍选择典型的形象。雕塑者进行概括时,以现实生活为根据,这就为三彩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写实手法的处理最终达到盛唐精神写照。

参考文献:

[1] 王子云

《中国雕塑艺术史》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8

[2] 王家斌 王鹤 《中国雕塑史》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第5篇:唐三彩马范文

今天,老师让我们观察唐三彩——两匹陶瓷马。

这两匹马身姿矫健,形态各异。第一匹马:鬃毛是乳白色的,马尾是淡黄色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前腿抬起,好像在跨栏。看,那匹黑马:鬃毛是金黄色的,马鞍是白色的,它的后退向上,眼睛回首遥望,马蹄不停地跑着,它好像在草原上奔跑……。

我又把它们放在一起,白马在后面,黑马在前面,它们像在比赛。白马好像在说:“你等一下我呀!”黑马似乎骄傲地说:“老兄,你跑快点呀!你跑得这么慢,跟我学学吧!”白马仿佛在说:“你不要高兴得太早了,我一定会超过你的!”

第6篇:唐三彩马范文

青花逞色剂氧化钴,乃自古采用之矿物颜料,亦曾见诸古代西亚。如古巴比伦泥土建筑美仑美奂,缘其以彩釉陶贴面。该城既堙,唯彩釉陶一向传承,并见加入钴蓝。钴蓝也用于佛窟壁画,饰螺髻因称“佛头青”。唐朝流行胡艺,以致美称胡乐、胡姬、胡马、胡服、胡食等等。于是西域之犍陀罗风雕塑及低温彩釉陶工艺一并传入,遂令中原之陶“明器(专用于陪葬的陶俑、器物)”改头换面为“唐三彩”,钴蓝犹见运用。今唐三彩中“蓝彩”尤贵,实亦不枉。以当时中外交流频密之背景推测,钴料可能多进自西亚。低温彩釉“唐三彩”以铅为助熔剂,有毒不致日用,专供丧仪。氧化钴若经瓷窑高温,便“烧飞”挥发;然若施于釉下,便可。而唐代也确有少量实践,既今所发现之“唐青花”釉下彩瓷,发色鲜明。入宋,不尚彩绘,其时文章讲究“蔬笋气”,瓷器则玩赏本色青釉,以及宛然天成之窑变、开片。是故青花在宋代未发展,仅偶见民窑青白瓷“圹碗”,釉下有绘寥寥数笔“扁”之类,乃发色晦暗,显出土产钴料(该种圹碗见诸市肆,为发掘报告所未载)。

然而南宋之江浙,靛青印花布尝盛:白底蓝花,开工艺装饰之新面。至于元代,蒙古人尚白色,以景德镇所烧卵白釉为贡瓷“枢府器”。却未料“色目人”喜花饰,而卵白釉脂玉半透,恰宜釉下青花逞色。参以靛青印花之装饰经验,镇窑产出青花瓷,正投色目人所好。

色目者,西域胡人也,好经商,早已运销中土瓷器:又知钻料上品之出处,于是促成外销青花瓷之极盛。是故今所见元代、明初青花遗器,在海外者居多,其样式、纹饰,也不免拟西亚银器;而元明青花参用进口钻料,孙瀛洲说已及此。

蒙古人先已征西亚,色目人臣服并从其役,位阶仅次于其主子。其次又为匠人。但“儒生颠倒不如人”,较匠人之阶位又甚低。其时也,儒生入匠籍乃可庆幸。由是元青花图绘得文墨士人之助,异采纷逞,蔚为大观。

综上所述,元青花之产生乃缘重重巧合,颇资趣谈,亦因其发生、发展史,而殊为国际关注。现下热议元青花,好事者辄拥赝制以为重宝。殊不知真品之材质、型制、作工、纹饰、风格等,自具特色,须潜心研判始宜识鉴。

第7篇:唐三彩马范文

于春明年少时便酷爱唐三彩绚烂华丽的色彩和精美绝伦的雕塑,历经20年刻苦钻研,于1986年在台湾成立了乾唐轩美术工艺股份公司。怀着报效祖国,感恩山东祖籍的愿景,于2002年进入大陆日用陶瓷与艺术品市场。乾唐轩(ACERA)意为艺术陶瓷(Art Ceramic),以汉唐艺术为题材,将现代设计理念和传统陶艺融会贯通,创立了新颖的活瓷(LIVEN)品牌系列产品,呈献给消费者优质健康的生活思想;另有乾唐彩(TANGCAI)系列陶艺,突破传统的唐三彩,融合彩釉和西方喷绘技法,经高温多次烧成,呈现出现代东方华丽高贵的陶艺风格。两大系列陶艺品种深受广大中外消费者及藏家的热赞。

弘扬传统 古为今用

于春明率领的团队继承优秀的陶艺文化,在弘扬传统艺术的同时还融入了实用理念,将艺术美学集萃于大众实用品之中。本着科技环保的理念,做出了既有益于人体健康又美观亮丽的活瓷杯(茶具)。所谓活瓷,既在陶瓷体表面布设釉化层,釉化层的表面固定着能产生远红外线的材料,促使活瓷杯释放出的负离子具有改善水质、缓解人体疲劳等功效。“负离子”又称为空气维生素,是空气中一种带负电荷的气体离子,可以调节人体离子平衡作用,有利于身心放松。用这种远红外线技术制作的陶具器皿盛白酒,可除辛辣;盛啤酒,可除酸涩;装水、茶、牛奶等,口感滑顺甘醇;活瓷制成的鱼缸,缸内水质清洁,水草茂盛,鱼儿健康富有光泽。

活瓷杯茶具形状及图案的设计灵感来自战国至西汉时期,王侯御用的玉卮。并以“开运吉祥”为方向,融合天圆地方、二十四节气、阴阳、五行、八卦、洛书等元素。杯身取“势在必得”的“势”和“必”的谐音,以“柿蒂纹”和西汉“玉璧”龙纹作为主要的装饰,寓意尊贵与豪华的内涵。杯身采用乳丁纹,利于对手部穴位做深层按摩,使饮茶养生化、艺术生活化。在山东北钛河陶瓷生产基地(枣庄市峄城区),历经10多年的精心打造,于春明坚持古典手工艺与当代高科技相结合的陶瓷制作方法,自主研发并获国家专利的活瓷品牌系列有随身杯系列、高杯系列、茶具系列、酒器系列,细分有2000余个品种,每一单品釉色就达10几种,如代表性的耀州绿釉、宝石蓝釉、雪晶釉等。因之注入了施华洛世奇水晶元素,釉面华光闪烁,夺目生辉,气韵非凡,彰显了古代皇宫贵族用品的豪气。

秉承古典 拓新求变

于春明年轻时常游走于台北博物馆欣赏古文物,独爱汉唐文化艺术。他认为,“汉代图腾豪放大气,唐朝工艺品绚丽多彩,写实和具象法表达令人心驰神往。”于是和博物院联手制作仿“唐三彩”陶瓷制品。他扎根大陆后依然率领北钛河团队创作了一系列彩陶艺术品,适宜民居家庭的饰用。《乾坤在握・龙》较有典型代表性。设计构想以中华文化图腾“龙”作为主题,龙身手工镶有1800多颗水晶,并手绘彩釉、鎏金工艺多次烧成而成釉色炫美。龙爪握有代表乾坤的龙珠,龙珠乃龙口宝物,为万物之精灵,掌握宝珠象征云中藏月,闪电意为掌控普降甘霖之权;万物得以滋长,五谷丰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龙的形体雕塑感强,勇猛矫健,神态灵动,呈盘旋飞天之势。龙座底部宽厚,显示基础稳固、坚若磐石。龙首居高临下,寓意龙行天下,乾坤在握,且心怀苍生、恩泽百姓,共创国家盛世。

孜孜求索 传承经典

《乾唐彩・马》系列为典型作品。《秦朝战马》造型取自秦始皇陵之陶马形式,采用喷彩并手绘彩釉工艺,表现出战马的气势彪悍,风度凛然。使人联想到秦朝一统天下的波澜壮阔。“今日忆秦皇,虎视傲东方。一朝灭六国,功业盖穹苍。”

《汗血宝马》造型取自汗血马,又名“阿哈捷金马”。塑像体型雄伟,圆臀厚胸,头轻灵,脚细健。这种马疾奔如飞,且耐力超凡。

《南北朝战马》采用南北朝时期战马造型,作品中的马首颈高瘦长,笼套护颈配有有胸花坠饰、马鞍障泥上的镂空图案逼真精美;马体高大威武、形态动感强烈,低首长嘶作整装待发状,当为仪仗行列中的领头宝马。

笔者在采访过程中,还细细浏览了宽阔敞亮的展示大厅。有中国结・陶艺彩饰系列、仿古花瓶系列、酒藏陶罐系列、人物塑像系列等数百种陶艺精品,花团锦簇,五光十色,先民古陶艺术的遗韵风采盎然,蔚为大观。

北钛河、乾唐轩,于春明先生带领这两只孪生兄弟团队,“尊古典,敬自然,惜万物”,孜孜求索,传承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并以创新姿态,对陶艺的内涵及釉色演绎强化了当代人审美愉悦的延展。从一定意义上说,从崇尚古典艺术到融入科技创新,最终又折返到传统艺术的审美表达,似乎是回归。但这一凤凰涅的历炼或许更多的是让人感受到“传统艺术源自生活又当拓新当代生活方式”的嬗变。博大精深的中华遗产神韵犹存,感受到古典艺术之美的同时,科技嵌入也创造了当代生活的时尚美。

2008年,乾唐轩系列纳入中国营销盛典指定产品

2009年成为第十一届全运会指定产品

2010年为上海世博会特许生产商,同年加盟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专用品

2011?2012年连续两年成为亚洲沙滩排球锦标赛战略合作伙伴,并获唯一指定用杯荣誉

第8篇:唐三彩马范文

看多了,问题就来了,回到家里,坐到客厅的沙发上看电视,不管是自家节目,还是别人的节目,总像处于审看状态。一会儿发现字幕上有个错别字,一会儿觉得身份有些不合适,一会儿认为标题有些欠推敲,一会儿发现某个画面不到位……别人看节目可能是享受,而我却一直习惯性地找茬,结果是不断给自己添堵,有时还会伴发头皮发麻、手心出汗、血压升高。

有比我“病”得更厉害的,有人在自家的电视机前,常常还以为那黑匣子是监视器,情不自禁地把遥控器当作控制面板,企图倒放或快进刚才的一段画面。

一般的观众看电视节目,不会在意什么画面、字幕、音乐,他只管好看:打得热闹,哭得悲惨,笑得夸张,爱得浓烈……真实的还是虚构的,他懒得管。可事情到了爱岗敬业的文化人那儿,就有些复杂了,他们眼睛里容不得沙子,一个污点也会让心里起老大的疙瘩。在《百家讲坛》上一炮走红的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他说自己特别不能容忍书的印刷质量有瑕疵,看了心里会很难受。认识一家文史杂志的主编,他看一回电视,生一回气,因为他老用挑剔的目光、审视的目光,就跟主编批改稿子一样,说这不行那不行。前一阵看《杨三姐告状》,事情发生在1918年,而电视剧里,满眼都是大辫子,还有什么山东巡抚,什么妓院从良,全乱了套。他动气,老婆孩子不乐意了:能不能消停会儿?这不是开论证会!

史上最牛的历史教师袁腾飞,据说也有些抵制电视,同样是因为电视剧里某些细节令他难以卒看。他举过一例,电视剧《孝庄秘史》里,满人进中原一路上抢了不少宝贝,拿出来一看,全是唐三彩。袁腾飞说:这不是胡说八道吗?唐三彩跟今天的纸人纸马一样,死人用的,活人不会用这东西。谁把纸人纸马当宝贝搁家摆着?这是冥器,民国时农民刨出来都砸了,嫌晦气。宋朝人觉得浪费,改纸人纸马了。

在一个粗放型的文化环境里,充斥着虚假、做作、粗糙、错误,文化人置身其间,很容易被带进亚健康状态。面对某些细节的失真失实、粗制滥造,他能无动于衷吗?久而久之,便有不快不满纠结于胸。改变这种亚健康状态,得立足于自救。在许多个高朋满座的场合,都有专家、学者这样开门见山地表白:我基本上不怎么看电视。我知道这句话背后潜藏的内容,但是,改善我们的文化环境,就要多些较真的专家学者,更要有他们近乎职业病发作那样的执著。公共平台上的大众传播,影响很大,如果为了自己心灵的安静,选择逃避或是沉默,那不是有责任的文化人的担当。

第9篇:唐三彩马范文

陈炉古镇以盛产独具风格与特色的刻花和印花青瓷,成为北方青瓷的代表,进而又成为耀州窑系的中心窑场和代表。繁盛时还有立地、上店村、黄堡镇、玉华村等窑场,沿漆河依次排列,绵延百里。耀州窑精美优良产品的出现,是宋代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的产物,也是宋代工艺技术水平和社会审美意识的一种体现。

历史溯源

耀州窑创烧于唐代,五代成熟,宋代鼎盛,金元延续,止于明代中期的十五世纪末,有八百多年的连续烧造史。

唐代烧制了黑、白、青、褐、黄、茶叶末、花釉瓷、及白釉绿彩、白釉褐彩、素胎黑花、青釉下绘白彩等彩绘瓷。器物造型丰满大气,反映出大唐帝国的兴盛。此外,还烧制唐三彩和琉璃瓦,是那时我国烧制陶瓷品种最为丰富的一个窑场。

五代该窑以烧青瓷为主,青瓷烧制工艺已经成熟,青釉有灰绿、青绿、天青、淡天青等色调。还兼烧少量黑、酱釉瓷。造型秀丽华美,多仿金银器。

宋代是耀州窑烧造青瓷的鼎盛期。入宋后,窑场为了保持和发展它在晚唐五代时期北方青瓷的领先地位,保持原有销售市场和争夺占领新市场,在制瓷工艺上有了很大的革新和创造。

金代前期该窑延续了宋代青瓷的烧造,又突出了月白釉青瓷的创新。其后期,姜黄釉青瓷的烧造重点面向中下层民众,烧成上突出了可以增加数量的无釉圈叠烧工艺,装饰纹样也趋于简练。

元明两代耀州窑发展趋于衰落。经过金元兵灾及各朝代的动荡变迁,各陶场均已停烧,唯有陈炉镇延续下来,成为西北地区的制瓷重镇。

艺术特色

耀州窑的传统工艺主要体现在原料的采配、成分及加工,泥料的储备及练揉,手工拉坯及修坯,手工雕花、刻花、划花、贴花、印花,釉药的选配、制备及敷施,匣钵、窑具的制作及装窑,火焰气氛及烧成等七个方面。一件制品完成要经过采料、精选、风化、配比、粑泥、陈腐、熟泥、揉泥、手拉坯、修坯、釉料精选、配制、施釉、手工装饰(雕、刻、贴、印)、窑具制作、装窑、烧窑等17道工序。

其主要产品有碗、盘、瓶、罐、壶、盆、炉、枕、彩合、香薰、注子、盏托、钵等;产品的特征为唐和五代时胎质稍松,呈灰色,釉质失透,有乳浊感;宋代青瓷胎体较坚薄,胎色灰褐或灰紫,釉质莹润透明,釉色青绿如橄榄,釉薄处呈姜黄色;金、元时胎质稍粗,胎色呈浅灰或灰色,釉面多数姜黄,青色者少。釉质稀薄而不润。装饰手法上以刻花和印花为主,刻花尤为精美,刀法犀利流畅,刚劲有力,立体感较强。 装饰艺术上,纹饰丰富多彩。纹样有动物、人物、花卉和图案等。纹样中的动物有龙、凤、狮、犀牛、马、羊、狗、鹤、鹅、鸭、鱼、鸳鸯等。人物有婴戏、佛像、力士等。花卉有莲花、牡丹、、梅花、水草等。图案纹有:八桂纹、三角纹、回纹等。在纹饰上,五代以前古朴大方;宋时丰富多样,且技艺精湛,出类拔萃;金元时日趋简单。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