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碳中和的主要方法范文

碳中和的主要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碳中和的主要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碳中和的主要方法

第1篇:碳中和的主要方法范文

碳达峰:在某个节点内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顶峰,并呈现出下降的一个趋势。

中和:通过节能减排、产业调节、植树造林、优化资源配置等治理二氧化碳的手段,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甚至是回收利用,以此达到二氧化碳“零排放”的目的。

在环境日益恶劣的时代,全球的温室效应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人们在感受到环境逐渐恶劣的同时,也在不断为治理环境而努力着,毕竟这关乎着人类的共同家庭,所以环境治理问题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民生问题。我们在生活中也会经常看到一些环境治理的热点,其中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两个常听到的词,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它们的含义。

无论是碳达峰还是碳中和,都是属于二氧化碳治理工程中的一种概念,而在这项工作中,有一个概念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碳排查。碳排查这项工作主要是政府部门以及企业作为单位,来统计其在社会和生产活动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这个排查工作,在整个二氧化碳治理体系中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只有统计清楚二氧化碳的排放,才能针对性地去处理,做出针对性的治理方案,做到碳达峰和碳中和。

环境治理已成为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治理好环境,调节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而且,从大的方面来说,实现碳中和和碳达峰对于全人类来说都有重大意义。

碳中和碳达峰的含义及意义

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碳中和碳达峰的意义:碳达峰碳中和是系统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工作,覆盖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高耗能、高排放部门,涉及生产和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等各方面。

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制定科学的行动方案,有助于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方法

不能只依靠节能提效带来的能源需求降低,也不能只依靠可再生能源发展带来的能源电力部门脱碳,而必须依靠各经济部门和各能源行业的全面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呼唤着技术的快速突破和市场的有效激励,需要有突破性技术支撑。

第2篇:碳中和的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滴定分析;中和滴定;拓展教学;教学研讨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5)9C0073C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滴定分析是重要的化学分析方法。中学化学课程重点介绍和要求掌握的是酸碱中和滴定,但包括高考在内的各种考试,考查的重点却是其他类型的滴定分析,借以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在全国各地的化学高考试题中,滴定分析业已成为重要的考点,高三复习教学别需要拓展滴定分析的教学内容,丰富学生对滴定分析的认识。

1 教学难点与教学策略分析

中学教材介绍的酸碱中和滴定在滴定方法上属于直接滴定,也只涉及一步化学反应,滴定原理比较简单。学生常常因为认识局限于酸碱中和滴定而难以理解其他类型的滴定分析,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为什么酸碱中和反应之外的其他反应也可用于滴定分析?

(2)除酸碱中和反应外,还有哪些反应可用于滴定分析?

(3)间接滴定、返滴定、置换滴定、双指示剂滴定的原理是什么?

(4)滴定分析有哪些注意事项?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进行高三复习教学时,借助高考试题创设的问题情景,通过对滴定分析的“全”归纳(归纳滴定分析的反应类型、滴定计算原理、滴定方法和滴定分析的注意事项),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多种常见的滴定分析,了解不同化学反应和不同滴定方法在滴定分析中的广泛应用,达到对中和滴定知识迁移和拓展的目的。

2 哪些反应可以用于滴定分析――归纳滴定分析的反应类型

通过列举有关滴定分析的试题,让学生从中感受并据此归纳出用于滴定分析的四大反应类型,教师进一步整理每一种反应类型用于滴定分析的要点,侧重讲解和点拨有关反应规律和指示剂的选择。

2.1 酸碱中和反应

题1 (2014・北京理综,节选)碳、硫的含量影响钢铁性能,碳、硫含量的一种测定方法是将钢样中碳、硫转化为气体,再用测碳、测硫装置进行测定。

(1)采用装置A,在高温下将x克钢样中碳、硫转化为CO2、SO2。

(2)将气体a通入测硫装置中(如图1所示),采用滴定法测定硫的含量。

归纳与点拨:

(1)双指示剂法是测定混合碱(Na2CO3与NaOH或Na2CO3与NaHCO3的混合物)的重要方法。先以酚酞为指示剂,NaOH完全被中和,Na2CO3被滴定成NaHCO3,NaHCO3不被滴定,此时为第一化学计量点,设滴定体积为V1mL;再加入甲基橙指示剂,继续用HCl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橙黄色变为橙红色即为终点,NaHCO3被中和成NaCl,此时为第二化学计量点,设滴定体积为V2mL。

(2)根据V1和V2可以判断出混合碱的组成:当V1>V2时,试液为Na2CO3与NaOH的混合物;当V1

5 滴定分析的注意事项――归纳滴定分析的重要知识关联点

在中学,滴定分析是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一项基本实验技能,特别是实验的规范操作、指示剂的选择、滴定终点的判断、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等。

5.1 实验仪器

包括滴定管的选用、检漏、读数等。

5.1.1 滴定管的选用

(1)酸性、氧化性试剂一般用酸式滴定管,因为酸和氧化性物质易腐蚀橡胶管。

(2)碱性试剂一般用碱式滴定管,因为碱性物质易腐蚀玻璃,致使活塞无法打开。

5.1.2 酸式滴定管的检漏

向滴定管中注入一定量的水,固定在滴定管夹上直立静置两分钟,观察有无水滴漏下。然后将活塞旋转180°,再静置两分钟,观察有无水滴漏下,如均不漏水,滴定管即可使用。

5.1.3 滴定管的读数

(1)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点保持水平,视线与刻度的交点即为读数(即凹液面定视线,视线定读数,如图2所示)。

(2)至于俯视和仰视的误差:滴定管刻度从下到上逐渐减小,并且滴定管中液体的体积是两次体积读数之差,分析时还要看滴定前读数是否正确,然后才能判断实际量取的液体体积是偏大还是偏小。

(3)估读一位,精确到0.01。

5.1.4 排除滴定管尖嘴部分气泡的方法

对于酸式滴定管,可迅速转动活塞,使溶液急速流下,将气泡带走;对于碱式滴定管,可将橡皮管向上弯曲并在稍高于玻璃珠处用两手指挤压玻璃珠,使溶液从尖嘴处喷出即可排除气泡(如图3所示)。

5.2 操作步骤

5.2.1 滴定前的准备

(1)滴定管:查漏洗涤润洗装液并固定排气泡并调整液面记录初始读数。

(2)锥形瓶:注碱液记体积加指示剂(注意:锥形瓶不能润洗,洗涤后也无需干燥)。

5.2.2 滴定操作

左手控制活塞或小球,右手振荡锥形瓶,眼睛始终注视锥形瓶中溶液的颜色变化;速度先快后慢(如图4所示)。

5.2.3 终点判断

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液,指示剂变色,且在半分钟内不恢复原来的颜色,视为滴定终点并记录末读数。

5.2.4 数据处理

重复操作2~3次,取体积的平均值计算待测物的浓度。

5.3 指示剂的选择

(参照上文中的“归纳滴定分析的反应类型”)

5.4 滴定终点的判断

当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溶液,溶液变成某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来的颜色。

表述滴定终点的现象时,注意三个关键点:

(1)最后一滴:必须说明是滴入“最后一滴”溶液。

(2)颜色变化:必须说明滴入“最后一滴”溶液后溶液“颜色的变化”。

(3)半分钟:必须说明溶液颜色变化后“半分钟内不再恢复原来的颜色”。

5.5 数据处理

正确“取舍”数据(特别是要舍弃离群数据),计算“平均”体积,根据反应式确定标准液与待测液浓度和体积的关系,从而列出关系式进行计算。

5.6 误差分析

根据反应方程式写出计算式,分析操作对V(标)的影响,得出对最终测定结果的影响;对读数时的视线问题要学会画图分析,切忌死记硬背结论。

在中学教学中,特别是在高三的复习教学中,可以借助习题或试题中的某些“题材”,在学生认知水平可以接受的前提下,通过借题发挥、总结归纳,对化学课程中的一些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拓展或补充,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可以实现旧知识的升华和能力的迁移应用,有益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体验学无止境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华中师范大学等编.分析化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431.

第3篇:碳中和的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 低碳经济;低碳发展;节能减排;碳中和技术

中图分类号 F4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3-0014-06

由过度消耗化石燃料所导致的全球变暖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而全球 变暖又给社会经 济的发展带来严重损失,深刻触及到能源安全、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甚至威 胁到人类的生存。因此,全球变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度关注和对现有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 ,低碳经济模式受到政府组织的广泛关注和青睐。发展应对气候变暖,建设环境友好型的低 碳经济模式,不仅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还有利于化解因全球变暖所产生的国际压力,也是我国承担国际义务,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重 大战略举措。

1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

1.1 中国面临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对能源生产和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目前,我国温室气 体排放总量 已居世界第二位。尽管《京都议定书》中没有规定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前的 具体减排量,但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必须承担的国际义务,我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 力。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见表1),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很高,2002年为605 t/百万 GDP美元,为印度的1.86倍,日本的1.69倍,西欧发达国家的1.6倍。据美国能源署预测,我 国碳排放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2002至2025年期间年均下降2.1%,高于发达国家的下降速度 ,但是由于我国经济规模的逐年增加以及煤炭主导的能源结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呈快 速增长趋势(年均增长2.6%),2020年将达到81.45亿 t,届时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 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

1.2 中国能源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能源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的重要方面,它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及社 会稳定。我国能源总量较为丰富,但由于人口规模庞大,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 水平,2000年人均石油开采储量只有2.6 t,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只有1 074 m3,人 均煤 炭可采储量90 t,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1]。随着经济社会的 快速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图1显示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 口量持续增长,2004年对外依存度达到近十年的最大值47.5%,2005年有所下降,仍在 40% 以上。石油进口规模的不断增加势必使我国经济受制于石油出口国,也给我国经济安全带来 一定的威胁。

1.3 自然资源超常利用,生态环境恶化

近年来,我国经济呈高速增长态势,资源消耗增长迅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2006 年按现行 汇率计算我国GDP总量大约占世界GDP总量的5.5%,但是,能源消耗达到了24.6亿t标准煤, 大约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水泥消耗12.4亿t,占54%,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长了9.61%和 18.1%。2003年中国的单位GDP能耗为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5倍,单位GDP水耗是发 达国家 的5.1~35.8倍[2]。2006年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高达50%,资源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 约我国经 济发展的一大瓶颈;淡水供应趋于紧张,水源危机来临,许多地区淡水供给不足,已成为经 济增长和粮食生产的重大障碍;耕地面积持续减少,逐渐逼近18亿亩的耕地面积警戒线;20 07年太湖、巢湖和玄武湖等内湖出现大面积蓝藻聚集,严重威胁当地城市用水;沿海滩涂、 湿地生态破坏加剧,海域和流域污染仍未好转。资源的超常利用,生态环境 的恶化,严重威胁我国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

2 低碳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

2.1 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

“低碳经济” 概念首先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①的白皮书中提出。 《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 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 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随后,Johnston 等学者探讨了英国大量减少住房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可行性,认为利用现 有技术到本世纪中叶实现1990年基础上减排80%是可能的[3]。Treffers 等学者探 讨了德 国在2050年实现1990年基础上减少GHG排放80%的可能性,认为通过采用相关政策措施,经济 的强劲增长和GHG排放的减少的共同实现是可能的[4]。Kawase等学者回顾和描绘了 长期气 候稳定的情景,将排放变化分解为三个因素:二氧化碳强度、能源效率和经济活动等,指出 为实现60%~80%的减排目标,总的能源强度改进速度和二氧化碳强度减少速度必须比以前40 年的历史变化速度快2~3倍[5]。Shimada等学者构建了一种描述城市尺度低碳经济 长期发 展情景的方法,并将此方法应用到日本滋贺地区[6]。气候集团在的报 告《赢余:低 碳经济的成长》中介绍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回顾了市场的发展并分析了低碳经济道路带来的 收益,表明低碳经济具有更高的投资回报率,能够显著地增加产量、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 产可靠性、改善产品质量、改善工作环境并鼓舞员工士气,在新增就业方面具有出色 的潜力,其增长速度也大于其它经济形态[7]。

① 游雪晴,罗晖.“低碳经济”离我们还有多远?[N].科技 日报,2007-7-22.我国学者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的 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 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 ,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减缓气候变化[8 ]。 游雪晴等认为“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①。可以看出,自英国提出低碳 经济的概念后,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实现的可能性、市场价值等方面给予了自己 的理解和探析。尽管他们研究的角度不同,所提出的概念也有所差异,但都是为了表达同样 的内涵: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尽可能最大限度地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2.2 英国低碳经济的实践现状

低碳经济自2003年由英国提出以后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认同,一些国家也开始展 开低碳经济 建设的行动,诸如欧盟国家、日本等。尽管中国在2012年前没有温室气体减排量的规定,但 随着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到来,中国面临着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近年来中国也在节能减排 方面展开了行动。下面简要介绍一下低碳经济在英国的发展现状,可为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提供一定的借鉴。

2003年2月24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了题为《英国政府未来的能源――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 》 的白皮书。在该白皮书里,英国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并宣布了到2050年英国能源发 展的总体目标: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着力于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 术,创造新的商机和就业机会;同时在支持世界各国经济朝着有益环境、可持续的、可靠的 和有竞争性的能源市场发展方面英国将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先导。

2004年颁布能源法,核心内容为可持续能源、核能问题和竞争的能源市场。2006年7月 能源回顾报告,陈述如何应对英国能源政策面临的两大长期挑战,并就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 广泛的公众咨询。2006年10月30日,受英国政府委托,由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现任英 国政府经济顾问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Nicholas Stem)领导编写的《斯特恩回顾:气候变化经济学》(简称斯特恩报[CM)][LL]告)[10],详述了气候变化造成影响的经济代价和相关温室气体减 排的花费和收益。报告强调为了避免气候变化的最坏影响,各国政府必须立即采取有效的减 排行动,否则气候变化将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其损失和风险将相当于每年全球GDP的5% ~20%,而且损失将一直延续。如果立即行动,将 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 500~550 mL/m3 CO2e(二氧化碳当量)的成本可以被控制在每年全球GDP的1%左右。斯 特恩 报告提出有效的全球减排政策的3个要素,即通过税收、贸易或法规进行碳定价;支持低碳 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以及消除提高能源效率和其他改变行为方面的障碍[11]。

另外,2007年3月,英国通过《气候变化草案》,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关于气候变化的立法, 主要内容包括:碳财政预算提供目标管理,建立气候变化委员会,为英国2050年达到温室 气体减排量60%的法定目标出谋划策,给政府在排放交易方面提供更大的权力,从而建设英 国的低碳经济。2007年5月23日,在英国第七届能源展览暨研讨会上,英国政府公布了堪称 可再生能源开发政府纲领的《英国能源白皮书》[9]。

3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 发展模式改 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模式。具体来说,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 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 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其中,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发展方 式和发展方法分别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论述了低碳经济模式(见图2)。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不同于具体的发展方法,它是指在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过程的基本操作 手段以及行为、态度和认知取向,是区域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所采取手段的 共同特征。在完 成发展目标过程中,我们会采取一系列步骤或措施,每个步骤和措施称为发 展方法。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方法不但具有尺度的不同,还具有战略和战术的关系,只有将不同的低 碳经济的发展方法成功运用到发展实践中,才能逐渐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稳定的低碳经济 发展方式,最终实现低碳发展的目标。

3.1 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低碳发展

所谓低碳发展是指在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发展,重点在低碳,目的在发展①,是一种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的发展。低 碳约束将制约经济发展方向的选择,决定经济社会向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方向演化发展。在保 持现有经济发展模式和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碳排放的总量约束会限制经济发展的速度; 而在保持现有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不变甚至更优的条件下,通过改善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 构,提高能源效率,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增加碳汇等措施可以实现碳排放总量和单位排放量 的减少。由此看来,为了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和经济规模持续增长的双重目标,我国需要 重新审视现有发展模式,重新选择更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低碳经济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首 选,低碳发展是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当然,要实现低碳发展,技术创新是关键,因为能源 效率的调高,低碳新能源的开发,化石能源的低碳化都要依赖于技术创新。

3.2 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节能减排

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减少能源消费和增加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使用是减 轻能源生 产和消费负面影响的主要手段[12,13],前者属于节约能源的范畴,而后者属于减 少温室 气体排放的范畴。概括起来,要实现经济的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是一种重要的 方式和手段。节能就是在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量的前提下,获得与原来等效的经济产出; 或者是以原来同样数量的能源消耗量,获得比原来更有效的经济产出。换言之,节能 就是应 用技术上现实可靠、经济上可行合理、环境和社会都可以接受的方法,有效地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14]。本文中减[CM)]排的涵义不仅是指污染物排放的减少,还指温室气体排放 的减少,偏重于温室气体减排这一内容。节能减排是应对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压力、能源供需 矛盾和生态日益恶化问题的主要手段,是实现节约发展、低碳发展、清洁发展、低成本发展 、低代价发展的方式,是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发展目标 的着力点。

3.3 低碳经济的发展方法:碳中和技术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IPCC)认为低碳或无碳技术的研发规模和速度决定未来温 室气 体排放减少的规模[15]。低碳或无碳技术也称为碳中和技术。“碳中和”(Carbon neutra l)这术语是由伦敦的未来森林公司于1997年提出的②,意思指通过计算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 然后通过植树造林(增加碳汇)、二氧化碳捕捉和埋存等方法把排放量吸收掉,以达到环保 的目的③。碳中和技术主要包括三类:①温室气体的捕集技术,主要有三条技术路线 , 即燃烧前脱碳、燃烧后脱碳及富氧燃烧,燃烧前脱碳的关键技术是转化制氢,涉及高温下氢 的膜分离技术,包括膜式转化装置、膜材料等方面的技术开发;燃烧后脱碳的技术核心是胺 吸收脱除CO2,难点在于分子水平吸附剂的开发,此外,低能量CO2吸附、溶剂、小型高 效压 缩机、过程标准化等均待进一步研究;富氧燃烧技术属于提高能源效率的范畴,技术的关键 是氧气供应及高技术涡轮机的开发。②温室气体的埋存技术,即将捕集起来的二氧化碳 气体深埋于海底或地下,以达到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目的,目前的研发工作主要集中在探索 地下盐水储层、采空的油气藏储层、不可开采的煤层以及深海下的地层作为CO2储库的可 能性[16]。③低碳或零碳新能源技术,如太阳能、风能、光能、氢能、燃料电池 等替代 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目前,碳中和技术仍处于研发阶段,从技术经济角度来看离全面推 广应用还有很大距离。

4 我国实施低碳经济模式的政策措施

4.1 节能优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高是以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态的巨大破坏为代价的。研究表明 [17],我国的能源系统效率为33.4%,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 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 %,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 ,比日本高2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相近 发达国家的2~3倍。这说明我国能源利用比较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潜力是巨大的。因 此,提高经济活动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是控制碳排放量的重要战略措施。从生态文明的角度 来看,更有效地利用每一度电、每一桶石油和每一方天然气比开采更多的煤、石油和天然气 更具经济价值和生态意义。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前提下,必须坚持节能优先的发展战略。 一方面,淘汰高耗能的产业和生产工艺,另一方面,在照明设备、家用电器、工业电动机和 工业锅炉等领域进行技术改进,提高热的有效利用和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只有不断提高节能 水平,才能有利于能源供应安全、环境保护和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等多重目标的实现。

4.2 化石能源低碳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我国化石能源的“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结构特征决定了煤炭是能源消费的主体。当前 , 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接近70%,比国际平均水平高41个百分点。虽然石油的比重有 所上升,但只能以满足国内基本需求为目标,不可能用来替代煤炭。因此,以煤炭为主的能 源消费结构难以在近10年得到根本改变。这就需要碳中和技术,在消费前对煤炭进行低碳化 和无碳化处理,减少燃烧过程中碳的排放。在此格局下,加速发展天然气,适当发展核电, 积极发展水电,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 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方向。

4.3 设立碳基金,激励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碳基金主要有政府基金和民间基金两种形式,前者主要依靠政府出资,后者主要依靠社会捐 赠形式筹集资金。目前中国设立了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政府基金)和中国绿色碳基金(民间 基金),满足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需求。但是,现有的这两个基金主要资助碳汇的项目,还 未将基金用于低碳技术研发的支持和激励上。碳基金的目标应该除了关注碳汇的增加外,还 需要更加关注通过帮助商业和公共部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从中寻求低碳技术的商业机 会,从而帮助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社会。碳基金的资金用于投资方面主要有三个目标,一是促 进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加快技术商业化,三是投资孵化器[18]。我国碳基 金模式 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按企业模式运作。碳基金公司通过多种方式找出碳中 和技术,评估其减排潜力和技术成熟度,鼓励技术创新,开拓和培育低碳技术市场,以促进 长期减排。

4.4 确立国家碳交易机制

在我国的不同功能区,一些区域是生态屏障区,一些地区是生态受益区,依照国际通用的“ 碳源-碳汇”平衡规则,生态受益区应当在享受生态效益的同时,拿出享用“外部效益"溢出 的 合理份额,对于生态保护区实施补偿。补偿原则是碳源大于碳汇的省份按照一定的价格(双 方协商或国家定价)向碳源小于碳汇的省份购买碳排放额,以此保证各省经济利益和生态利 益总和的相对平衡。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中国科学院能源战略研究组.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专题研究[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6.[ Study Group of Energy Strate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s[M].Strategic Research Reports on Chinas Sustainable Energy Development,Beijin g: Science Press,2006]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04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4.[The Study Group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ChineseAcademy of Sciences.2004 Strategic Report: Chin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 .Beijing: Science Press,2004.]

[3]Johnston, D, Lowe, R, Bell, M. An Exploration of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of Achieving CO2 Emission Reductions in Excess of 60% Within the UK Housing S tock by the Year 2050[J]. Energy Policy, 2005,(33):1643~1659.

[4]Treffers, T, Faaij, APC, Sparkman, J, Seebregts, A. Exploring the Possibil ities for Setting up Sustainable Energy Systems for the Long Term: Two Visions f or the Dutch Energy System in 2050[J]. Energy Policy, 2005,(33): 1723~1743.

[5]Kawase, R, Matsuoka, Y, Fujino, J.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CO2 Emissio n in Longterm Climate Stabilization Scenarios[J]. Energy Policy, 2006,(34):2 113~2122.

[6]Koji Shimada,Yoshitaka Tanaka,Kei Gomi, Yuzuru Matsuoka. Developing a L ong term Local Society Design Methodology Towards a Lowcarbon Economy: An Applic ation to Shiga Prefecture in Japan[J]. Energy Policy,2007,(35):4688~4703.

[7]苏瑾,赢余. 低碳经济的成长[J]. 世界环境,2007, (4):32~34.[Su Jin. In theBlack:The Growth of the Low Carbon Economy[J].World Environment,2007,(4):32 ~34.]

[8]庄贵阳. 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3) :79~87.[Zhuang Xiangyang. The Ways and Potential of Developing Lowcarbon Eco nomy[J].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and Economy,2005,8(3):79~87.]

[9]潘泽勇. 更有效的低碳和安全的英国能源政策[J]. 全球科技经济望, 2007,(9) : 56~59.[Pan Zeyong. More Efficient Lowcarbon and Security Energy Policy inBritish[J]. Prospects of Global SciTech Economy,2007,(9):56~59.]

[10]Stern N.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The Stern Review[M]. 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11]陈迎,潘家华,庄贵阳. 斯特恩报告及其对后京都谈判的可能影响[J]. 气候变化研 究进展, 2007,3(2): 114~119.[Chen Ying, Pan Jiahua, Zhuang Xiangyang. The Ster nReview and Its Possible Impacts on PostKyoto Climate Negotiations[J]. Advan 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07,3(2):114~119.]

[12]Reddy A, Williams R, Johansson T. Energy after Rio: Prospects and Challen ges.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J]. S.

[13]Abdeen Mustafa Omer. Focus on Low Carbon Technologies: The Positive Solut ion[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07,(4):1~27.

[14]石丰,郭成斌.建筑工程中有关集中供暖和供热的节能问题[J].应用能源技术,2004 ,2007,(11):19~20.[Shi Feng, Guo Chengbin. Energysaving in Central Heating ofArchitecture Projects[J]. Applied Energy Technology,2007,(11).]

[15]IPCC. In: Metz, B, Davidson, O, Swart, R, Pan, J. (Eds.), Climate Change2001: Mitigation: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Third Assessment Repo 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 ress, Cambridge, UK,2001.

[16]王涛,陈立滇. 来自石油输出国组织与世界石油大会联合研讨会的信息――CO2捕 集 与储存技术[J].世界石油工业,2004,12(6):38~42.[Wang Tao,Chen Lidian. TheI nformation from the 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and World Petr oleum Congress Joint Workshop:the Technology to Capture and Store Carbon[J].World Petroleum Industry, 2004,12(6):38~42.]

[17]邢继俊, 赵刚.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J].中国科技论坛,2007, (10):87~92 .[Xing Jijun,Zhao Gang. China Should Vigorously Develop Low Carbon Economy[J] . Forum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2007,(10):87~92.]

[18]章升东,宋维明,何宇. 国际碳基金发展概述. 林业经济, 2007,(7): 46~48.[Zh ang Shengdong,Song Weiming,Heyu. Summary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ar bon Fund[J]. Forestry Economics,2007, (7): 46~48.]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Low Carbon Economy

FU Yun1,2,3 MA Yonghuan1,3 LIU Yijun1,3 NIU Wenyuan 1,3

(1.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e of Policy and Management, Beijing 1000 80,China;

2.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0, China;

3.Center for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s, CAS, Beijin g 100080, China)

第4篇:碳中和的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低碳旅游;碳足迹细分;碳足迹测算;碳足迹标签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3-0246-03

收稿日期:2013-09-28

作者简介:王文慧(1976-),女,河南鹤壁人,讲师,硕士,从事旅游酒店管理研究。

一、低碳经济、低碳旅游、碳足迹的基本概念与联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已经成为全人类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在这一背景下,2003年,英国政府在其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生态经济。这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使社会由高能耗、高消费、高发展的现状回归到理性低碳文明之中。

随着低碳理念的出现和发展,低碳旅游也应运而生,成为旅游业对低碳经济的响应方式。低碳旅游是在旅游业中改变人们的行为和意识观念,以低污染、低能耗的方式供给旅游元素,同时要求旅游者自发地履行低碳消费行为方式,二者相辅相成,使有限的能源在旅游循环系统中有效地传递流通,以得到最大化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促进低碳经济和低碳旅游发展的进程中,碳足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是指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转化的碳消耗量,此处的“碳”是指木材、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中所含有的碳元素,在经过燃烧后会向大气中排放导致温度提高的二氧化碳,现在泛指温室气体排放框架中所有的温室气体。通过碳足迹的计算,即对服务或商品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测度与衡量,企业可以确定自身在经营过程中的碳消耗量以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进而寻找在产品设计、生产和供应等过程中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机会;政府则可以确定旅游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对于温室效应产生的影响作用,并通过企业的节能减排举措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

二、碳足迹研究的成果

业界对于碳足迹的研究成果较多,主要涉及碳足迹的细分研究、碳足迹的测量估算方法研究、区域碳足迹研究、贸易中的碳足迹研究、家庭生活中的碳足迹研究、碳足迹计算器研究以及碳足迹标签制度研究等,其中以碳足迹的细分以及计算方面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鉴于篇幅限制,本文主要以碳足迹细分、碳足迹计算以及碳足迹标签制度方面的部分研究成果为依据,探讨低碳旅游的发展方式。

对于碳足迹的细分方法,不同学者以及研究团体有不同的看法,在各类研究成果中,法鼓环保团体和法鼓大学的观点对低碳旅游发展方式最具借鉴意义,他们认为,碳足迹的应用层面可以分为个人碳足迹、企业碳足迹、产品碳足迹以及国家或者城市碳足迹。个人碳足迹是个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所导致的碳排放量;产品碳足迹是单一产品制造、使用、废弃等阶段过程中,因燃料使用所导致的碳排放量;相较于产品碳足迹,企业碳足迹主要包括制造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以及非生产性活动如管理活动、销售活动、投资活动等方面的碳排放量;国家或者城市的碳足迹,着眼于整个国家或者城市的总体物质与能源的消耗所产生的排放量,着眼于间接与直接、进口与出口所产生的排放量的差异分析。

对于碳足迹的评估测算,也有若干种研究方法,其一是生命周期评估,即以产品的生命周期为导向,分阶段评估测算碳足迹及碳排放量;其二是利用碳足迹计算器,从人们日常生活的角度,依据他们的实际消费和交通形态等去测算地区或者国家的总体碳排放量。具体而言,碳足迹计算是把有关人类活动发生程度的信息(称作活动数据或AD)与量化单位活动的排放量或清除量的系数(称作排放因子或EF)结合起来,其基本方程是:排放=EF·AD[1]。例如,在能源部门,燃料消费量可构成活动数据,而每单位被消耗燃料排放的CO2的质量为排放因子。

对于碳足迹标签制度的研究显示,碳足迹标签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碳足迹绝对值的标示,要求厂商进行完整的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盘查并将总量标示于产品或者包装,第二类是碳足迹减量相对值的标示,除标明碳排放,还要求企业提出减量承诺,标签也强调与传统产品比较时该产品所减少的排放量。

三、碳足迹研究对低碳旅游发展方式的启示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旅游产业是一种绿色产业,旅游业对于生态的破坏作用远远小于工业,其对于地球温室效应所产生的影响也较小,但实际并非如此,有这样一组碳足迹测算的数据:短途飞行一次,排放CO2500kg;长途飞行一次,排放CO2800kg;使用电脑20h,排放CO2250kg;居住酒店时使用电视机、吹风机等电器、24小时使用中央空调,排放出的CO2会更多……[2]这足以证明:旅游业是主要的碳排放部门。因此,旅游业应当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推行低碳旅游发展模式。但是,低碳旅游的推广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旅游者、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政府对于低碳旅游的支撑和保障等多方面内容,我们必须依据世界范围内碳足迹研究的相关理论,探索低碳旅游的发展方式。

(一)碳足迹细分方法启示下的低碳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

根据法鼓环保团体和法鼓大学对于碳足迹的细分及其测量方法可以看出:国家或者城市的碳足迹测算受到产品碳足迹的影响,而产品碳足迹中的碳排放量则取决于个人及企业的碳排放。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低碳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政府是低碳旅游经济发展的引导者及规划者,旅游者和旅游企业则是发展低碳旅游具体的执行者。

从宏观层面上,政府必须站在战略高度层面上思考旅游发展规划问题,改变旅游规划的传统思路,建构促进中国低碳旅游发展的技术经济政策及体制机制,从制度层面将低碳旅游标准化和制度化,并且对旅游目的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建立旅游标签制度,进行综合体系认证,以加快整个旅游产业进入低碳旅游的步伐。从微观层面上,政府必须采取措施切实引导企业和消费者共同自觉履行低碳消费与生产行为,实现低碳旅游经济发展的目标。具体而言,需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展开微观层面的引导工作:

在企业层面上,政府应当从资金、政策、土地等方面加大对旅游景区低碳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建立适合低碳旅游发展的市场体系和政策体系,激励景区和旅游企业加快推进低碳旅游方式。进一步发展壮大绿色环保企业,支持旅游景区景点、宾馆饭店、旅游运输等旅游企业利用新能源(如绿色电力)、新材料,调整交通和酒店建筑结构向低碳化方向演进。及时全面引进节能减排技术,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引入低碳旅游指标对旅游景区景点及相关企业进行常规考核与管理。在企业装备方面,政府应当敦促旅游景点及旅游企业采取低碳设施与设备;另外,对于积极采取低碳发展模式的旅游企业,可以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给予补贴,鼓励其表现和示范效应,以便推动低碳旅游生产的发展。在这方面中国政府可以借鉴美国政府的先进经验,对于购置可再生能源设备及低能耗设备的旅游企业给予抵税或者减税的奖励。反之,对于高能耗、碳高排放、高污染的旅游企业,则可按照其开发利用资源的程度和污染破坏资源环境的程度征收碳税等环境资源税。

在消费者层面,政府应当在全社会氛围内宣传低碳旅游的理念,培育旅游者的低碳旅游消费意识,大力宣传和倡导生态、健康、绿色的低碳旅游方式,并且对旅游者及其旅游全过程提出明确的要求,即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低碳社会的建设。旅游者在这样的宣传氛围下,也应当根据自己旅游行程的具体安排以及可以借鉴的碳排放量标准,准确计算并且控制自己在食宿行等各环节中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并且通过植树进行“碳补偿”的方式减弱自身旅游行为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碳足迹测算研究启示下的旅游碳足迹估算

准确测算旅游碳足迹有助于旅游目的地明确旅游企业运营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为其制定减排目标提供依据,从而有助于低碳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推行。旅游碳足迹被定义为“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旅游者及旅游企业对于碳的消耗量”。根据碳足迹测算研究的相关成果,我们可以得出两种碳足迹测算的思路:

1.站在企业角度,以产品的生命周期为导向的测算方法

以产品的生命周期为导向计算企业的碳排放量,需要考虑企业在不同阶段各种物质设备对于能源的消耗量。以酒店为例,酒店产品的生命周期主要包括建设期、装修期、运营期和运营后期,其中建设期碳足迹主要考虑酒店建筑或者运营设备建设与采购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如建筑材料生产、运输、施工以及施工废弃物处理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等;装修期碳足迹主要考虑酒店建筑物内外装修(包括卫浴等设施)中所消耗材料的生产、运输、装修过程及装修废弃物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运营期碳足迹主要来自酒店运营期内各种能源和物质消耗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酒店建筑物及设备在运营一定时间之后终将废弃,因此,运营后期的碳足迹主要是考虑建筑拆除过程和废弃物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与之类似,交通运输企业与旅游景区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可以从建设或采购、运营及运营后几个阶段展开测算。

站在企业角度测算碳足迹时,旅游产品与服务中各种物质设备的总数量、设备的使用频率及其对于能源的消耗量(如交通运输企业中交通工具的座位数、宾馆酒店的可供床位数、旅游景区的设备数量及其各自的能源消耗量)与各自排放系数的确定是旅游产品碳足迹计算的关键。

2.站在消费者角度,以其具体消费活动及交通形态为依据的测算方法

以旅游者的消费活动及交通形态为依据测算旅游碳足迹,则需计算所有旅游者的碳排放量,根据旅游者的所属地与其旅游目的地来划分,站在消费者角度进行的旅游碳足迹测算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客源地法,即计算某地或某国所有公民在旅游过程中的碳排放总量。例如,某个中国游客周游世界所产生的碳排放就应该属于中国的排放。这一方法存在一种争议,即这样的跨国旅程也给旅游目的地国家带来了经济收益,排放量理应由目的地国家来分担,由此,中国地区的碳排放量会被高估。

另一种是目的地法,即计算在旅游目的地产生的所有碳排放。例如,一个美国游客在中国度假,那么其往返航班所造成的排放均归中国。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也有美国方面的旅行社和航空公司等都会从该游客的旅行中受益,所以也应当对排放承担部分责任。同时,按照这一方法,中国要为美国国民的生活方式造成的碳排放买单,显然不合情理。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需要通过协商运用一定方法对目的地国家进行碳补偿。

相比较而言,第二种计算方法更能够反映出旅游目的地旅游业所带来的碳排放,因为该方法可以排除本地居民外出旅行造成的碳排放。

基于统计角度分析,由于旅游企业的数据相对更容易收集,因此,在旅游业,政府从企业角度估算旅游碳足迹的方法更具实用性。

(三)旅游碳足迹标签制度的设立与应用

由于从旅游企业的角度估算旅游碳足迹更具操作性,因此政府应当在旅游企业界建立旅游碳足迹标签制度,测量旅游企业经营各个阶段时期的碳排放绝对值,同时,对旅游企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且根据评价结果要求企业提出减量承诺,为此,政府要设定碳排放基准年,建构考核旅游企业碳减排绩效的技术经济指标,做出旅游业碳排现状的科学评估,对旅游业相关的交通运输企业、住宿餐饮企业、休闲娱乐企业、旅游商品销售企业、旅游景区等制定科学、完善、操作性强的评定标准,进行严格评定分级,在上述各类企业中旅游者最集中的层面或空间,科学提出旅游业的节能减排规划指标,遵循低碳、微排、优区位原则与减排、微排、中和的技术经济途径,建设一批高等级低碳旅游示范区,引领中国向低碳旅游的发展方式转型。

四、结语

旅游不仅是要享受健康的环境,也有义务创造健康的环境。在环保理念日趋盛行的今天,低碳旅游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政府、旅游企业及旅游者应当在减排的大背景下,配合低碳经济发展,进行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切实按照前述思路,展开低碳旅游的生产消费活动,把人类对低碳所寄予的希望全部融入整个旅游过程当中,真正实现政府、旅游企业及旅游者在经济发展中的“三赢”。

参考文献:

[1]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A Manual for the Preparers and Users of E co-efficiency Indicators [M] .United

Nations New York and Geneva,2004.33-85.

[2] 邹统钎.绿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4):43-47.

[3] 罗芬,钟永德,王怀採.碳足迹研究进展及其对低碳旅游研究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10,(3):105-113.

[4] ,黄继华,莫延芬,杨桂华.昆明市四星级酒店住宿产品碳足迹计算与分析[J].旅游学刊,2010,(3):27-34.

[5] 汪宇明.倡导低碳旅游,推进发展方式转型[J].旅游学刊,2010,(2):11-12.

第5篇:碳中和的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 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区域差异性;减排效果;普陀旅游金三角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5)11-0028-09

旅游业贡献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5%-14%[1],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评估和二氧化碳减排政策研究是被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在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评估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运用的评估方法基本相同,主要包括自下而上法、自上而下法、生命周期法、投入―产出法、扩展的卫星账户法、碳足迹法、生态足迹法、生产法和支出法、计量模型等。国外学者主要从全球[2]、大洲[3]、国家[4-6]、地区[7-10]、省市[11-12]、旅游目的地[13-14]等不同尺度,开展了旅游业(直接、间接、旅游投资)[2, 6, 9, 13]、旅游交通[10-11]、旅游方式[7]、短途旅游[8]及特色旅游(海滨游船、邮轮、极地观赏、宗教)[3-5, 12, 14]等二氧化碳排放量评估工作;国内学者主要从国家[15-16]、地区[17]、省市[18-19]、旅游目的地[20]等不同尺度,开展了旅游业(直接、间接)[15-16]、旅游交通[17, 20]、旅游过程[18]、旅游线路[19]等二氧化碳排放量评估工作。从国内外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评估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国外学者的评估范围和评估领域较国内学者要宽泛。国外学者的评估范围涉及全球和大洲,评估领域涉及旅游投资、特色旅游等。在旅游业二氧化碳减排政策研究方面,国外学者较关注运用政府手段或市场手段,通过建立碳税[21-22]、碳补偿和碳中和[23-25]等碳排放政策来控制旅游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国内学者则较关注低碳旅游或低碳景区[26-28]的建设和评估方面。目前,从国内外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评估和碳减排政策相关研究成果来看,涉及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区域差异性与市场替换碳减排效果评估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这不利于制定具有差异性的碳减排政策。本文运用自下而上法和市场替换法,以著名的海岛型旅游目的地――舟山普陀旅游金三角为案例地,对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区域差异性及碳减排效果进行了评估,以期为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

浙江省舟山市(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共有大小岛屿1 390个,现有住人岛屿140个。舟山市旅游资源的核心区域主要位于普陀旅游金三角,包括普陀山、朱家尖、桃花岛和沈家门。2014年,舟山市国内外游客量3 397.96×104人次,其中普陀山游客量625.26×104人次,朱家尖游客量482.01×104人次,桃花岛游客量207.73×104人次,沈家门游客量439.45×104人次。

1.2.2 核算方法

(1)划分游客客源地。①长三角地区游客客源地划分为浙江省各地级市或副省级市(义乌市从金华市中单独列出)、江苏省各地级市或副省级市和上海市共26个客源地;②华中和华东地区(除长三角地区,全文以下称华中和华东地区均不包含长三角地区)游客客源地划分为安徽省、江西省、福建省、河南省、湖南省、湖北省和山东省共7个客源地;③广东和京津冀地区游客客源地划分为广东省、北京市、河北省和天津市共4个客源地;④东北和西部地区游客客源地划分为四川省、黑龙江省、辽宁省、陕西省、山西省、广西自治区、吉林省、重庆市、、甘肃省、新疆自治区、贵州省、宁夏自治区、青海省和云南省共15个客源地;⑤国际游客客源地划分为港澳地区、台湾地区、日本、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印尼、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和马来西亚。

(2)长途旅游交通、市内旅游交通和景区间旅游交通游客周转量核算。①国内游客长途旅游交通和市内旅游交通游客周转量核算。按照问卷调查获得的国内52个客源地游客乘坐各类交通工具(自驾、长途汽车、火车和飞机)和中转城市(直达、宁波、杭州和上海)的基础数据,分别核算每个客源地的汽车(自驾和长途汽车分别核算)、火车和飞机的游客周转量;其中,长三角地区26个客源地的起点是各市,其他26个国内客源地的起点是各自的省会城市;长途旅游交通和市内旅游交通的分界点是金塘大桥舟山市定海区。②国际游客长途旅游交通和市内旅游交通游客周转量核算。航空周转量按照香港、台北、东京、马尼拉、新加坡、曼谷、雅加达、纽约、温哥华、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罗马、莫斯科、悉尼、奥克兰、首尔和吉隆坡到达上海核算;长途汽车周转量按照上海到达金塘大桥舟山市定海区核算;市内旅游交通游客周转量按照金塘大桥舟山市定海区到达舟山普陀客运中心核算。③景区间旅游交通游客周转量核算。景区间旅游交通游客周转量包括半升洞码头――普陀山码头、普陀山码头――蜈蚣峙码头和墩头码头――茅草屋码头之间的轮船游客周转量和舟山普陀客运中心――国际沙雕广场之间的汽车游客周转量。

(3)其他核算。景区内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游览和旅游固体废弃物等基础数据的核算比较简单,只需把访谈调查获取的数据进行分类或汇总即可。

1.2.3 数据来源

(1)问卷调查。为了收集游客客源地、游客旅游目的地停留时间、游客交通方式(自驾、长途汽车、火车或飞机)和中转城市(直达、宁波、杭州或上海)等基础数据,2014年7月30日―8月12日到舟山市进行了游客问卷调查(见表1)。

(2)访谈调查。①旅游交通。为了获得普陀山景区和桃花岛景区各类旅游交通工具的年能源消耗量和游客使用交通工具的比例,访谈了普陀山客运公司、普陀山客运索道公司和桃花岛客运公司;②旅游住宿。为了获得舟山市普陀区和定海区市区内、普陀山景区内、朱家尖镇、桃花镇等星级宾馆的床位数,访谈了舟山市旅游委;③旅游游览。为了获得普陀山景区游览耗电量,访谈了普陀山供电营业所;④旅游固体废弃物。为了获得舟山市普陀区、定海区、临城新区、普陀山等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和运输能源消耗量,访谈了舟山市及各区的环境卫生管理处。

(3)网站数据。为了获得公路里程、铁路里程、航空里程和景区游客量及国际游客量等数据,查阅了舟山、宁波长途汽车站,宁波、杭州、上海火车站和国际机场,南方航空公司,百度地图,高铁网,舟山市旅游委和舟山市统计信息网等网站。

(4)核算参数。沈家门、普陀山、朱家尖、桃花岛等景区间里程来自文献[29];各类交通工具CO2排放系数和均衡因子来自文献[30];火电比例通过文献[31]中数据计算;火力发电单位煤耗来自文献[32];舟山市普陀区和定海区社会宾馆床位数来自文献[18];平均客房出租率来自文献[33];各类宾馆每个床位每天的能源消耗量来自文献[34];我国电力考虑能源结构折算的CO2排放因子根据文献[31-32, 35]中数据计算,其计算值为206.087 kg/GJ;舟山市城镇居民餐饮每人每天能源消耗量根据文献[36]中数据计算;各种能源的热量折算系数和CO2排放因子来自文献[35];生活固体废弃物可燃碳含量和氧化因子来自文献[37]。

2 区域差异性评估

2.1 各客源地游客基本特征的区域差异性

通过统计游客客源地、停留时间、交通方式和中转城市问卷(见表1),汇总得出各客源地游客的基本特征(见表2)。各客源地在游客量所占比例、旅游目的地停留时间、交通方式和中转城市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详见表2。

2.2 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区域差异性

2.2.1 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区域差异性

长三角地区游客量占游客总量的67.19%,但二氧化碳排放量却只占各客源地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0.60%;东北和西部地区、港澳台及国外地区游客量分别占游客总量的6.95%和0.76%,但二氧化碳排放量却分别占各客源地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32.51%和9.61%(见表2和表3)。旅游交通是各客源地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最主要来源(见表3和表4),各客源地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差异主要是由旅游交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差异引起;各客源地旅游交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各自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比例处于62.59%-99.14%之间;且该比例按照距离呈现出:长三角地区华中和华东地区广东和京津冀地区东北和西部地区港澳台及国外地区(见表4)。同时,各客源地旅游业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存在显著差异(见表3),且按照距离也呈现出:长三角地区华中和华东地区广东和京津冀地区东北和西部地区港澳台及国外地区(见表3)。

2.2.2 各类交通工具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旅游交通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区域差异性

各客源地旅游交通二氧化碳排放量差异较大(见表4和表5)。华中和华东地区旅游交通二氧化碳排放量是长三角地区的1.45倍,游客量却只相当于长三角地区的0.31倍;广东和京津冀地区、东北和西部地区、港澳台及国外地区旅游交通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是长三角地区的1.01倍、2.27倍和0.69倍,但游客量却分别只相当于长三角地区的0.06倍、0.10倍和0.01倍(见表2和表5)。长三角地区短途客源地游客汽车交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该

地区旅游交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86.57%;华中和华东地区中途客源地游客飞机交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比超过了50%;而其他地区长途客源地游客飞机交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比超过了85%,处于88.18%-99.17%之间(见表4)。

各客源地旅游交通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差异也较大。各客源地旅游交通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按照距离呈现出:长三角地区华中和华东地区广东和京津冀地区东北和西部地区港澳台及国外地区(见表5);同时,通过对比各客源地旅游业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见表3)和各客源地旅游交通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见表5)可知,各客源地旅游业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差异主要是由旅游交通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差异引起。

2.2.3 狭义与广义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区域差异性

本文将旅游业产生的二氧化碳直接排放在旅游目的地行政区域范围(舟山市普陀区和定海区)内的量定义为狭义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包括旅游交通I(景区内非索道交通、景区间旅游交通和市内旅游交通)、旅游餐饮和旅游固体废弃物产生的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旅游业产生的二氧化碳直接或间接(间接排放是指火力发电产生的二

氧化碳排放)排放在旅游目的地行政区域范围外的量定义为广义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包括旅游交通II(景区内索道交通和长途旅游交通)、旅游住宿和旅游游览产生的直接或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

从表6和表7可知,各客源地狭义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及其人均量差异相对较小(见表6),各客源地狭义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差异主要是由游客量的差异引起的;而各客源地广义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及其人均量差异相对较大(见表7),各客源地广义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差异主要是由长途交通和游客量的差异引起的,特别是长途交通的差异。

3 市场替换减排效果评估

3.1 市场替换类型

受篇幅所限,本文只考虑了客源地之间完全(100%)替换;其实也可以考虑客源地之间部分替换。同时,直接利用市场替换法通常会对旅游业产生多方面连锁反应;更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是间接利用市场替换法:以短途游客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基准值,以中长途游客与短途游客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差值为依据,对中长途游客征收旅游碳排放(增量)税;获得的资金用于植树造林等增汇或碳汇项目建设,用以抵消其增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场替换是降低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重要策略[38]。从本文各客源地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区域差异性分析可知,客源地市场与旅游目的地的距离(长途交通),是影响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最关键因素。因此,替换长距离游客客源市场是降低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重要策略。以区域差异性评估研究为基础,本文提出了5种旅游目的地游客客源市场替换减排策略:①市场替换类型I:将华中和华东地区、广东和京津冀地区、东北和西部地区、港澳台及国外地区等游客客源市场替换为长三角地区游客市场;② 市场替换类型II:将广东和京津冀地区、东北和西部地区、港澳台及国外地区等游客客源市场替换为长三角地区游客市场;③市场替换类型III:将广东和京津冀地区、东北和西部地区、港澳台及国外地区等游客客源市场替换为华中和华东地区游客市场;④市场替换类型IV:将东北和西部地区、港澳台及国外地区等游客客源市场替换为长三角地区游客市场;⑤市场替换类型V:将东北和西部地区、港澳台及国外地区等游客客源市场替换为华中和华东地区游客市场。

3.2 减排效果

通过研究表明(见表8),5种市场替换类型市场替换比例分别为32.81%、11.96%、11.96%、7.71%和7.71%,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及其人均量下降范围处于33.76%-69.35%之间;旅游交通二氧化碳排放量及其人均量下降范围处于37.79%-76.83%之间;狭义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及其人均量下降范围处于-3.76%--0.57%之间;广义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及其人均量下降范围处于36.61%-75.43%之间。由此可见,市场替换策略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效果显著;但其主要减少的是旅游交通和广义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及其人均量。

通过市场替换,使游客由长途客源市场替换为中短途客源市场,缩短了长途交通的距离和改变了游客的旅游交通方式及中转城市的比例,这引起了旅游交通二氧化碳排放量及其人均量的减少。同时,市场替换也缩短了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停留时间(见表2),这引起了旅游住宿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旅游交通和旅游住宿共同作用,引起了广义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及其人均量和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及其人均量的减少。市场替换引起了狭义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及其人均量略微增加,这主要是因为中短途游客的自驾比例远高于长途游客(见表2),市场替换会引起市内交通自驾比例的大幅度提高,进而引起了市内交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和狭义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及其人均量的增加。

4 结 论

(1)普陀旅游金三角各客源地在游客量所占比例、游客旅游目的地停留时间、游客交通方式和中转城市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再加上各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距离差异,这两种差异导致了各客源地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及其人均量存在显著差异。长三角地区、华中和华东地区等中短途客源地游客量占到了游客总量的88.04%,但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却只占各客源地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3.25%;长三角地区游客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相当于华中和华东地区、广东和京津冀地区、东北和西部地区和港澳台及国外地区游客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8.22%、8.90%、6.55%和2.42%。

(2)旅游交通是各客源地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最主要来源,其占各客源地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比例处于62.59%-99.14%之间。长三角地区短途客源地游客以乘坐汽车(自驾和长途汽车)为主,汽车交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该地区旅游交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86.57%;华中和华东地区中途客源地游客飞机交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到了该地区旅游交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50%以上;而其他地区长途客源地游客飞机交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该地区旅游交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比例则更高,处于88.18%-99.17%之间。旅游交通特别是长途旅游交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差异是引起各客源地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及其人均量和广义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及其人均量差异的最主要因素。

(3)市场替换策略对减少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效果显著。通过将长途客源市场游客替换为中短途客源市场游客,缩短了长途交通的距离和游客旅游目的地的停留时间,改变了游客旅游交通方式和中转城市的比例,进而引起了旅游交通二氧化碳排放量、广义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及其人均量的减少。本文提出的5种市场替换策略,市场替换比例分别为32.81%、11.96%、11.96%、7.71%和7.71%,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及其人均量减少的比例分别为69.35%、53.09%、43.77%、39.77%和33.7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Whittlesea E R, Owen A. Towards a Low Carbon Future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REAP Tourism: A Destination Footprint and Scenario Tool [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2, 20(6): 845-865.

[2]Gssling S. Global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Tourism [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02, 12(4): 283-302.

[3]Eijgelaar E, Thaper C, Peeters P. Antarctic Cruise Tourism: The Paradoxes of Ambassadorship, ‘Last Chance Tourism’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0, 18(3): 337-354.

[4]Byrnes T A, Warnken J.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Marine Tours: A Case Study of Australian Tour Boat Operators [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6, 14(3):255-270.

[5]Howitt O J A, Revol V G N, Smith I J, et al. Carbon Emissions from International Cruise Ship Passengers’ Travel to and from New Zealand [J]. Energy Policy, 2010, 38(5): 2552-2560.

[6]Cadarso M A, Gómez N, López L A, et al. Calculating Tourism’s Carbon Footprint: Measuring the Impact of Investments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4,(9):19.

[7]Becken S, Simmons D G, Frampton C. Energy Use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Travel Choices [J]. Tourism Management, 2003, 24(3): 267-277.

[8]Filimonau V, Dickinson J, Robbins D. The Carbon Impact of Shorthaul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UK Travel to Southern France Using Life Cycle Analysis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4, 64: 628-638.

[9]Jones C. Scenarios for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Reduction from Tourism: An Extended 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 Approach in a Regional Setting [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3, 21(3): 458-472.

[10]MartínCejas R R, Ramírez Sánchez P P.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of Road Transport Related to Tourism Activity: The Case for Lanzarote Island [J]. Tourism Management, 2010, 31(1): 98-103.

[11]Peeters P, Schouten F. Reducing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Inbound Tourism and Transport to Amsterdam [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6, 14 (2): 157-171.

[12]El Hanandeh A. Quantify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Religious Tourism: The Case of Hajj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3, 52: 53-60.

[13]Kelly J, Williams P W. Modelling Tourism Destinati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Whistler,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7, 15(1): 67-90.

[14]Dawson J, Stewart E J, Lemelin H, et al. The Carbon Cost of Polar Bear Viewing Tourism in Churchill, Canada [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0, 18(3): 319-336.

[15]石培华, 吴普. 中国旅游业能源消耗与CO2排放量的初步估算 [J]. 地理学报, 2011, 66(2): 235-243. [Shi Peihua, Wu Pu. A Rough Estima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2 Emission in Tourism Sector of China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 66(2): 235-243.]

[16]袁宇杰. 中国旅游间接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核算 [J]. 旅游学刊, 2013, 28(10): 81-88. [Yuan Yujie. Tourism in China: Indirect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 [J]. Tourism Tribune, 2013, 28(10): 81-88.]

[17]Lin T P.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Transport in Taiwan’s National Parks [J]. Tourism Management, 2010, 31(2): 285-290.

[18]肖建红, 于爱芬, 王敏. 旅游过程碳足迹评估:以舟山群岛为例 [J]. 旅游科学, 2011, 25(4): 58-66. [Xiao Jianhong, Yu Aifen, Wang Min. Carbon Footprint Evaluation in Tours: A Case Study of Zhoushan Islands [J]. Tourism Science, 2011, 25(4): 58-66.]

[19]罗芬, 王怀瘢 钟永德. 旅游者交通碳足迹空间分布研究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2): 38-46. [Luo Fen, Wang Huaicai, Zhong Yongde. Tourists’ Transportation Carbon Footprint Spatial Distribution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 24(2): 38-46.]

[20]肖潇, 张捷, 卢俊宇, 等. 旅游交通碳排放的空间结构与情景分析 [J]. 生态学报, 2012, 32(23): 7540-7548. [Xiao Xiao, Zhang Jie, Lu Junyu, et al. Analysis on Spatial Structure and Scenarios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Tourism Transportation [J]. Acta Ecological Sinica, 2012, 32(23): 7540-7548.]

[21]Tol R S J. The Impact of a Carbon Tax on International Tourism [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2007, 12(2): 129-142.

[22]Bakhat M, Rosselló J. Evaluating a Seasonal Fuel Tax in a Mass Tourism Destination: A Case Study for the Balearic Islands [J]. Energy Economics, 2013, 38: 12-18.

[23]Smith I J, Rodger C J. Carbon Emission Offsets for Aviationgenerated Emissions Due to International Travel to and from New Zealand [J]. Energy Policy, 2009, 37(9): 3438-3447.

[24]Gssling S. Carbon Neutral Destinations: A Conceptual Analysis [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9, 17 (1): 17-37.

[25]Gssling S, Schumacher K P. Implementing Carbon Neutral Destination Policies: Issues from the Seychelles [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0, 18 (3): 377-391.

[26]蔡萌, 汪宇明. 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 [J]. 旅游学刊, 2010, 25(1): 13-17. [Cai Meng, Wang Yuming. Lowcarbon Tourism: A New Mod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J]. Tourism Tribune, 2010, 25(1): 13-17.]

[27]马勇, 颜琪, 陈小连. 低碳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J]. 经济地理, 2011, 31(4): 686-689. [Ma Yong, Yan Qi, Chen Xiaolian. A Research on the Appraisal Index System of Lowcarbon Tourism Destination [J]. Economic Geography, 2011, 31(4): 686-689.]

[28]唐明方, 曹慧明, 沈园, 等. 游客对低碳旅游的认知和意愿:以丽江市为例 [J]. 生态学报, 2014, 34(17): 5096-5102. [Tang Mingfang, Cao Huiming, Shen Yuan, et al. The Cognition and Willingness of Tourist on Low Carbon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Lijiang City [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4, 34(17): 5096-5102.]

[29]肖建红, 于庆东, 刘康, 等. 舟山群岛旅游交通生态足迹评估 [J]. 生态学报, 2011, 31(3): 849-857. [Xiao Jianhong, Yu Qingdong, Liu Kang, et al. Evaluation of Tourism Transport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Zhoushan Islands [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1, 31(3): 849-857.]

[30]Gssling S, Peeters P, Ceron JP, et al. The Ecoefficiency of Tourism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5, 54(4): 417-434.

[31]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 [Z].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4.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Z].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14.]

[32]肖建红, 王敏. 水库大坝建设的经济价值与经济损失评价:基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 [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 [Xiao Jianhong, Wang Min. Evaluation on Economic Values and Losses of Reservoir Dam Construction: Based on Ecosystem Services [M].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2014.]

[33]浙江省旅游局. 浙江省旅游统计月报 [EB/OL]. (2013-12-19) [2015-03-20].http:///UserFiles/f0718dc5b40e422b895bc29e7d081f84.pdf. [Zhe Jiang Provincial Tourism Bureau. Zhe Jiang Monthly Statistical Indicators [EB/OL]. (2013-12-19) [2015-03-20]. http:///UserFiles/f0718dc5b40e422b895bc29e7d081f84.pdf.]

[34]章锦河, 张捷. 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分析 [J]. 地理学报, 2004, 59(5): 763-771. [Zhang Jinhe, Zhang Jie. Touristic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and Analysis of Huangshan City in 2002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4, 59(5): 763-771.]

[35]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Volume second: Energy) [R]. 2006.

[36]舟山市统计局.舟山统计年鉴 [Z].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4. [Zhoushan Municipal Bureau of Statistics. Zhoushan Statistical Yearbook [Z].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14.]

[37]李欢, 金宜英, 李洋洋. 生活垃圾处理的碳排放和减排策略 [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2): 259-264. [Li Huan, Jin Yiying, Li Yangyang. Carbon Emission and Its Reduction Strategies During Municipal Solid Waste Treatment [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1, 31(2): 259-264.]

[38]Gssling S, Scott D, Hall C M. Intermarket Variability in CO2 Emissionintensities in Tourism: Implications for Destination Marketing and Carbon Management [J]. Tourism Management, 2015, 46: 203-212.

第6篇:碳中和的主要方法范文

1模型说明及相关假设

1.1碳标签当前市场上的碳标签主要有两种类型,分别为二氧化碳当量标签和分级标签,其特征见表1。相对于具体的碳足迹数据标签,分级标签具有直观,更易于实施的特点。二氧化碳当量标签以英国碳标签为代表;而碳等级标签以美国的ClimateConsciousCarbonLabel、香港地区的LCMP标签为代表。而这两种标签关于低碳标准(碳等级)所对应的碳足迹高低的制定则是企业最为关注的。只有自身产品的碳排放能够达到标准,那么其所付出的努力才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否则减排努力就无法为企业创造收益[13]。而碳标签划分级别的方式可以使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单位碳产出率有直观的了解,可以更清晰地引导消费者进行低碳产品的消费,如家电行业的能效分级。本文将考虑碳标签达标标准如何设定才能使社会效益最大化。

1.2消费者需求碳标签可以直观地引导购买者和消费者选择更低碳排放的产品,从而达到低碳和节能的目的。碳标签只是标示了单位产品所产生的碳排放(环保程度),要真正发挥效果,一个重要的条件是消费者具有保护气候和环境的倾向,即拥有足够的环保意识,对于更加环保的产品拥有更高的支付意愿,这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强对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引导;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对于消费者需求提出以下假设:消费者需求与产品碳排放的负相关关系。碳标签将影响消费者的支付意愿,绿色程度更高的产品消费者支付意愿更高,绿色程度更低的产品消费者支付意愿更低。如电饭煲、电风扇等四类生活小家电在贴上新能效标识后,相比未贴新能效标识的产品增加20%~30%。因此,我们假设产品的绿色程度与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呈正相关的关系,即某一产品的单位碳排放越低则消费者的支付意愿越大(与碳减排正相关)。本文中考虑的减排主要是通过技术投资减排,主要考虑企业技术投资减排,这是因为技术投资减排已经成为我国直接减少碳排放来的主要方式。2012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明确我国将有2.366万亿资金投向节能减排领域。洁净煤技术、火电行业中的脱碳技术和投资于可再生能源等碳减排方式是从源头控制碳排放的主要方式。由于技术条件的约束以及产品本身存在碳排放几乎是难免的,产品的单位碳排放的降低存在一个上限,设定为。假设某一产品的单位减排量为e,则。单位减排量a满足,为单位产品最高减排量。假设某一产品可以被认为是“低碳产品”的要求是该产品的单位碳排放为e0,即该产品的单位碳排放低于e0时才能触发消费者的额外绿色支付意愿,设企业达到e0时所对应的减排为a0,即e0=e-a0。对某一个具体的产品来说,可以认为e0是一个定值,e越大意味着a0越大,产品达到e0需要付出更多的减排努力。根据以上分析,因为为碳标签下消费者的总需求量,考虑需求关于价格敏感的情形。这时候即单位产品碳排放减少,但是产品的消费者需求却与单位产品碳排放量无关。因为产品不能达到碳标签的最低标准,其碳减排的信息不为消费者所知,此时企业必然选择不减排的策略。所以本文只考虑a≥a0的情形。a0主要取决于政府对某一产品碳排放等级的评定,对某个企业来说,如果a0越高,则意味着对该产品的环保要求越加苛刻,因为企业需要付出更多的碳减排努力,才能够分享到减排所获取的收益,从而可以刺激企业生产出更加环保的产品。

1.3企业技术减排投资通过投资于新能源、减排设备、能源和材料节省等技术和工艺改进方式来降低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极为普遍,很多企业都极为重视碳减排技术的研发与合作来实现减排目标。如乐购在2010年投资了1.5亿美元技术研发专门用于节能减排,安装了世界一流的能源管理系统、新风换气系统及高效电子整流器等国际领先的节能设备。在这种减排投资中,除了一次性投资的成本与单位减排目标有关,往往还会引起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减少,由于碳减排量的成本可量化性,由此形成的成本增加可以通过对单位减排量进行修正解决。

1.4决策顺序本文的决策顺序为:(1)政府或相关组织制定表示碳标签的等级标准e0,单位碳排放给环境造成的影响或者处理这些排放的成本定义为ε;(2)考虑碳投资减排成本之后,制造商确定其销量和价格;(3)消费者购买产品。在问题的具体求解上,则采用逆推法进行求解。

2企业产销与减排策略分析

在碳标签环境下,单位产品碳排放量的降低可以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潜力,从而促使企业生产更多的产品,企业的收入也将随着单位产品碳排放的减少而增加。由于低碳商品对于需求的拉动作用,企业就具有了采取措施降低碳排放的动力。结合消费者需求函数,建立以下企业成本—收益模型。当4ρ-φ2<0时,意味着投资成本系数较小,即单位减排代价较小,而绿色程度敏感系数较大。这种情况下,这样随着单位产品碳减排量的增加,利润增加。从宏观层面来说,可以达到降低碳排放强度同时提高企业收益的结果,即提高了单位碳排放的使用效率,增强了企业收益。所以对于以降低碳排放强度作为碳减排目标的我国来说,碳标签的是实现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然而,碳标签能否实现经济收益和整体环境收益的完美和谐却还存在不确定性,这将在下文中进行阐述。

3碳标签政策的有效实施

前文站在企业的视角,分析了企业在不同碳标签标准下的最优决策。下面将从政策制定者的视角分析碳标签政策的实施。

3.1模型建立政府在选定碳标签规制政策后,则需要制定碳标签标准来约束和鼓励生产商的行为,以追求社会福利(SW)最大化,平衡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16]。社会福利除了供应链利润、消费者剩余以外还应包括社会碳环保收益。即使是贴上环保碳标签的产品(满足a0)也仍含有一些不利于气候环境的碳排放。在这里我们定义社会碳环保成本为完全中和产品碳排放所耗费的成本,即达到产品零排放所花费的成本。我们假定单位碳排放给环境造成的影响或者处理这些排放的成本定义为ε,且假定环保收益成本是可以货币化的。

3.2仿真分析为了进一步揭示具体的管理意义,通过数值仿真的方法对碳标签的实施进行研究,数值仿真参数参考了刘倩晨的研究数据。企业的最优单位产品减排量单位减排量为碳标签的临界标准,即企业单位产品碳排放在达到碳标签的标准后,将不再有动力去降低自身产品的碳排放。若要鼓励企业继续致力于产品单位碳足迹的降低,需要提高企业的技术减排能力或者消费者的低碳购买意愿。不管哪种情况,社会福利都随着碳排放社会处理成本的增加而减少,因此如何有效应对碳排放的负面效应对于政府极为重要。总之,通过设立碳标签引导消费者消费低碳产品的方式,来提升单位产品的碳排放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致力于提升减排潜力、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偏好以及中和碳排放的是政府及企业关注的重点。

4碳排放标签政策存在的问题

碳标签政策引导企业投资于降低单位产出排放,能否降低整个供应链的碳排放却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如供应商对能源节省设备进行投资,这相应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可能增加向市场销售的产品数量,增加了碳排放。投资于技术减排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碳排放,但是由于存在市场需求与单位产品碳排放的负相关关系,降低单位产品碳排放可能促使企业增加产量,从而使企业总碳排放量增加。如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在经济总量增长100%的基础上,碳排放总量增长不高于60%的碳排放目标。引进碳标签的规制政策对于低碳经济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可以从根本上为企业改进生产流程、引进新能源,提高管理效率等提供重要的创新动力。然而,由上述可以看到,即使企业选择了降低单位产品的碳排放强度,也不一定降低总体的碳排放。如果政府对于低碳产品提供大量补贴,即技术减排成本降低(ρ变小),鼓励了企业单位减排,但是由于顾客的支付意愿增加、需求量增大,导致企业产量增加,社会总体消费量会增加,使总体碳排放增加。所以需要对碳排放总量进行控制规制。

5结束语

第7篇:碳中和的主要方法范文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路径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AHSKF09-10D84)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近年来,伴随着全球气候问题的日益严峻,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趋势,许多学者针对低碳经济展开了研究。本文从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基本模式、技术条件、区域发展动因及未来发展趋势五个方面对学术界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关键词:低碳经济 基本模式 发展趋势

当前,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碳排放大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形势已刻不容缓。低碳经济倡导以较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强调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统筹协调发展。围绕低碳经济的发展,许多学者提出了很多具有价值的见解,本文针对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基本模式、技术条件、区域发展的动因及未来发展的趋势五个方面的观点加以综述,以期为低碳经济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低碳经济理论内涵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指出低碳经济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的日益破坏,不仅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重要影响,更引起各国经济发展的深刻变革。

国内学者庄贵阳(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人文发展水平和碳生产力同时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就是低碳发展的过程。低碳经济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鲍健强、苗阳、陈锋(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 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他们从大时空跨度和能源利用方式上,分析了人类经济发展形态演变历程;探讨了低碳经济理念产生的时代背景,而国际社会对温室气体减排的关注导致了低碳经济产生与发展,指出碳排放量成为衡量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孕育了低碳经济。

张鹏飞(2009)指出低碳经济的本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创新和制度创新。低碳经济要求提高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产业结构和低碳技术体系,转变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模式,促进其向高效能、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变。张平、杜鹏(2011)认为低碳经济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主要考虑的是经济发展中所有资源的有效利用,为长期目标;狭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从而产生较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应对当前气候变暖问题,为短期目标。

低碳经济发展基本模式研究

付允等(2008)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模式,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在对国内外低碳经济理论和实践综述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论证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和发展方法, 即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 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 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

朱四海(2009)认为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模式,包含三方面的内涵:首先,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而言的,是相对于基于无约束的碳密集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的高碳经济而言的。其次,低碳经济是相对于新能源而言的,是相对于基于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第三,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人为碳通量而言的,是一种为解决人为碳通量增加引发的地球生态圈碳失衡而实施的人类自救行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经济发展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依赖,促进经济体摆脱碳依赖,摆脱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高碳能源依赖,使经济发展转向既满足减排要求、又不妨碍经济增长的低碳轨道,使经济发展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轨。

侯军岐(2010)认为低碳经济本身就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 以低碳发展为目标, 以节能减排为方式, 以碳中和技术为手段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在分析当前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严峻形式的背景下,通过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经验进行比较,提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模式:技术带动型,项目带动型,企业带动型,非政府组织带动型,资本推动型,消费引导型,政府推动型,法律约束型八种模式。

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条件研究

低碳经济实质上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改善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王文军(2009)指出,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范式就是实施“立体式”控制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循环经济的改进、深化和创新,而技术、制度与公众参与是其体系开发的主要内容。而低碳经济的实现,首先要依靠技术,只有以过硬的技术作保障,才能从源头制止更多污染物的产生。其次要依靠制度,尤其是要制定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等富有经济效率的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

赵卓、肖利平(2009)认为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核心,我国能否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低碳技术创新。低碳是技术创新的方向和指引,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内在驱动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必然要求技术创新朝着节能、减排、增效的方向发展。倘若仍然停留在已有的技术水平上或者偏离低碳经济要求的方向,将不可能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

任力(2009)总结了西方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的措施,主要表现为:改造传统高碳产业,加强低碳技术创新;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型清洁能源;应用市场机制与经济杠杆,促使企业减碳;加强国际范围内的减碳协作等。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出建议:必须尽快提出低碳经济战略,建立起低碳经济法律保障体系,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群,激励企业从事低碳生产与经营等。

杨芳(2010)认为,技术创新对于推动新能源产业以及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技术进步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并指出我国可以在汽车、建筑等领域的技术上进行突破。牛桂敏(2011)指出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制度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因此应当从法律制度、经济政策、产业及其他政策方面进行创新,促进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区域低碳经济发展动因研究

胡宗义、刘亦文(2009)尝试借助动态CGE模型来模拟分析低碳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产出影响,在Chingem模型的基础上, 采用被应用于分析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Monash模型的递归动态机制开发出MCHUGE模型,该模型能够比较精确地运用国内经济信息和经济数据研究低碳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研究结果表明:发展低碳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但会导致企业削减就业岗位;对我国各产业影响不尽相同, 能源密集型产业对能源需求的减少是降低能源强度的主要原因。低碳经济将起到不错的环境保护效果,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均有显著的降幅, 但随着经济结构的动态调整, 污染排放量均有所回升。

李娜等(2010)利用中国动态多区域可计算一般均衡(CGE) 模型,模拟了低碳经济时代实施碳税政策对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演进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如果各地区实施同一碳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存在着区域差异,能源富集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损失较大,对发达地区则产生正面的影响,因而将扩大区域经济差异。如果实施差别碳税,对能源富集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影响有所减轻,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差异。针对不同区域制定差异化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有利于兼顾公平和效率,使中国走上低碳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的双赢之路。

管军、刘晓明(2011)针对区域低碳经济模式发展的路径及对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构建区域低碳经济模式的本质要求,以及面临的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利用、技术创新、政策法规等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路径及对策。

低碳经济发展趋势研究

根据中国“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要求,以及中国经济社会和科技进步内在要求,一些学者深刻揭示低碳经济发展的总趋势,为中国研究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庄贵阳(2009)认为低碳经济,不仅可以成为度过目前经济困难的有效方式,而且是确保在中长期经济持续增长最可行的手段之一。在当前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全球如何向低碳经济转型,并且在怎样的规模上快速促进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问题是未来研究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

谢军安(2009)在介绍了以英国、日本、德国等国际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向与趋势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以及严峻的气候变化形势,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将促进人类生产、消费方式的转变,绿色技术的发展及能源结构的改变及国际间贸易与碳博弈将成为低碳经济发展及演变的趋势。

韩冬、韩立达(2011)认为在当前创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势在必行,应当从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以及政府考核创新等四方面加以完善,以夯实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的由内而外体系架构。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世界环境,2008(2)

2.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3.张鹏飞.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J].科学与管理,2009(5)

4.张平,杜鹏.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和研究难点分析[J].商业时代,2011(10)

5.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3)

6.朱四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的选择[J].发展研究,2009(5)

7.侯军岐.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调研世界,2010(8)

8.王文军.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范式与路径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09(4)

9.赵卓,肖利平.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瓶颈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0(6)

10.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2)

11.杨芳.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与政策选择[J].福建论坛,2010(2)

12.牛桂敏.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创新思路[J].理论学刊,2011(3)

13.徐冬海.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做法与经验借鉴[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6)

14.李娜,石敏俊,袁永娜.低碳经济政策对区域发展格局演进的影响―基于动态多区域CGE模型的模拟分析[J].地理学报,2010(12)

15.管军,刘晓明.区域低碳经济模式发展的路径及策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2)

第8篇:碳中和的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柴油机;劣质油;腐蚀;预热

1 船用柴油机燃用劣质油所引起的问题

不同品种的燃油,其燃油的性质、指标、参数等是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要燃烧燃料油和渣油这类低质燃油,从所提供的各石油产品性能指标相关资料显示,其特点是高硫、高残灰、高灰分、高机械杂质、高粘度、高凝点、高沥青含量,比重大、十六烷值低等。这些不利的特点给柴油机造成磨损快、腐蚀强、碳垢多、故障多,寿命短等等。当柴油机燃用这类劣质油时,经常会发生下列技术问题:(1)气缸和活塞组件的腐蚀及磨损增加。构成气缸活塞组腐蚀磨损的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方面是燃料中的硫份燃烧时和氧结合成亚硫酸根和硫酸根,同时气缸内压力较高,使得它们在一定温度(即露点温度)时和水蒸汽结成硫酸和亚硫酸蒸汽,当在低负荷时,由于气缸壁温度下降,硫酸蒸汽温度低于露点温度就会形成硫酸,在摩擦面上产生腐蚀作用,这种腐蚀称之为低温腐蚀,特别是当含硫量超过4%的时候,危害比较严重。第二方面是劣质油中钒、钠等元素在1400~1700℃高温下起反应,产生碱金属硫酸盐、钒氧化物和钒-钠化合物。由这些化合物形成的熔化粒子的一部分在温度超过550℃时将熔化附着在炽热的机件上。当附着的堆积层爆裂散落时,机件将因高温排气而造成局部过热,进而导致腐蚀,这种腐蚀称之为高温腐蚀。第三方面是灰分和机械杂质,当燃油中若有0.05%灰分,则在3670KW左右的装置上,每昼夜就要在气缸上通过2kg左右灰分,加之燃料中含有的机械杂质,它们像磨料一样使柴油机气缸活塞组的磨损增大。(2)燃烧不完全和喷油咀积碳、活塞环咬死。由于劣质油中含有沥青和碳,在相同喷油提前角和相同油门开度情况下,发火延迟、高沸点,长期持续燃烧等等,不仅会导致降低燃烧效率,还会造成在燃烧部件四周积碳结焦,这使活塞环及喷油咀咬死。(3)油迅速变污。由于活塞环积碳、咬死,破坏了气缸壁的,使活塞环漏气入曲柄箱中,这种带有酸性的燃烧气体和油接触,成为曲柄箱中油迅速变质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样沥青成分漏入油中也促使滑油变污,造成油泥。

2 解决办法

为了克服或改善由于使用劣质油后引起上述的问题,经过多年试验和研究,在技术上采取以下一些解决办法:

(1)对劣质油进行预热,控制燃油粘度。劣质油的粘度是相当高的,甚至上百倍于轻柴油。燃油粘度高对燃油雾化、过滤和流动性都有很大影响,同样也会造成燃烧严重结碳,因此,为了降低粘度,必须设置加热设备,对船舶储存劣质油的舱柜中劣质油进行预热。对双层底燃油舱,要求预热是保持劣质油的可泵性;对沉淀柜、净油机油柜和日用油柜,要求加热净化;对主机进口的燃油加热是保证燃油喷油可靠性和雾化性。表1列出了使用不同粘度重油时推荐的预热温度范围。使加热后的燃油到达高压油泵前正好具有所需的最佳粘度值,在此粘度下燃油雾束的粗细、长短形状以及油滴大小正好与燃烧室的形状相匹配。为了获得恰当的粘度,目前正在推广使用粘度控制器,它能自动控制燃油粘度,可以保持最佳的燃烧效率以得到一定功率下最少的油耗,可以减少燃烧室活塞与增压器的碳垢,以减轻磨损,延长检修期。

(2)加强劣质油的清理净化。劣质油中机械杂质较多,必须加强净化工作。燃油的净化包括:沉淀、滤清和分离。燃油在驳运过程中,务必避免混入海水、淡水和机械杂质,这是净化的先决条件。燃油应在沉淀油柜中沉淀24小时以上,并在舱柜底部适时排污,这样可达到初步净化的目的。滤清是燃油净化的关键环节。由各种滤清材料组成的初、细滤器应遍布在燃油系统中。对各种滤器应加强管理:包括适时检查、清洗以及滤器前后压力和温度的调节。分离仍是目前净化燃油的主要和有效的手段。多台分油机可根据实际需要实行串联、并联或串并联净化法。对于密度十分接近水的劣质油,分油时的密封水可加入约10%的硫酸镁溶液以提高分水的效果。

(3)燃油掺水(乳化)技术的应用。燃烧劣质油的主要困难之一是沥青块大量地存在于减压渣油之中,呈粘团块状物质,在劣质油中无法分离。它含有燃烧迟缓的成份,因此它的发火在喷射过程的后期和膨胀过程前期,会使燃烧不良和异常结碳,再加之渣油的残碳和灰份也多。结碳无疑会增多,所以过去一直认为柴油机燃烧渣油是困难的。但是,今天由于油中掺水(约10%左右)的成功,已成为世界性的推广使用新方法,即利用微小的水颗粒搅拌在油中一起喷射入气缸。水颗粒受高温后体积突然迅速膨胀近似于爆炸。将粘团状的沥青粉碎成若干小块,这样顺利地解决了迟燃问题,但它的燃烧仍是喷射过程的后半期过于集中,故还应将柴油机的喷油提前角要进行适当调整,一般可提前2度左右。

(4)在劣质油中添入各种化学添加剂可改善燃油的性能。添加剂的使用量很少,一般仅为燃油耗量的千分之几。如在劣质油中添加铜、铁、钴的金属盐助燃剂可有助于劣质油燃烧并中和硫化物;添加氢氧化镁悬浊液可防止硫酸的低温腐蚀,添加碱土金属盐悬浊液可防止钒、钠的高温腐蚀。

第9篇:碳中和的主要方法范文

在全球合作和竞争的时代,大国博弈,不再是“明刀明枪”。而是科技战,金融战,贸易战,今天我限制给你出口,明天给你提高关税,总之,让你付出更多,我就收获更多。

因此,有的时候一个国家的动作,看起来只是本国的需求,但背后却有着不一样的深层意义。

世界工厂,罢工了!

2020年,疫情席卷全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像印度、越南等制造业国家,由于疫情反复,导致产能受限,但中国由于及时控制了疫情,快速复工复产,贸易依旧活跃,全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2.16万亿元,同比增长1.9%,其中,出口17.93万亿元,增长4%,成为唯一正增长的国家。今年上半年,我国贸易再创佳绩,进出口总值18.07万亿,同比上涨27.1%;其中出口9.85万亿,同比增长28.1%。

按道理来说,世界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增多,正是赚钱的好时机,但没想到世界工厂却迎来了“罢工”。

如今已经过了炎热的酷暑,进入到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对电的消耗会逐渐降低。可没想到一场“停电潮”正在席卷全国。“开二停五”还不够,广东东莞普通工厂停电4天,高能耗的停电一周!江苏超1000家企业 "开二停二",泰州、南通等地直接停电放假20天。

陕西限电到年底,浙江化工厂四季度停电20-30天,还有山东、四川、云南、宁夏等多个省区都开始了“拉闸限电”。

全球贸易需求大涨,中国进出口额也跟着大幅上涨,为什么还要限电停工呢?

原材料价格暴涨,电厂亏损

相信大多数人已经很久没有体验过“停电”了,小时候那种到了夏天就经常停电的现象早已不存在。在我国,用电分为工业用电和居民用电,前者是市场性质的,后者却是计划性质的。简单理解就是居民用电的价格不能随便涨,必须统一,而工业用电却不一样。

自从疫情发生以来,美国等国家为了稳住经济,疯狂印钞,不断放水。这就导致了全球原材料价格的大涨,包括铜、铁、铝、煤炭均呈翻倍式上涨。进入到2021年,这种趋势并没有减缓,反而更加严重。比如动力煤,在年初经历了暴涨,在最近一个月再次暴涨,涨幅超过了50%。

在我国,发电结构中,火电占比高达73.32%,主要依靠的还是煤炭。这意味着煤炭价格大涨,发电厂的成本就会大幅上涨,然而电价又不能随便涨,这就导致火力发电厂每发一度电都要亏一毛多钱。

由于外贸企业订单飞涨,出口额大幅上涨,意味着工厂的用电量也是大幅上涨。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我国工业用电量2661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6%。煤价一直在高位,电厂存煤偏少,发电越多,亏损的就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发电厂只能拉闸限电。

能耗双控,时间紧任务重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但在发展和消费的同时,我国的碳排放量也很大,2020年达到99亿吨,占据了全球的31%。

于是,我国提出了一个目标,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而到了2060年完成碳中和。简单理解,就是最终要实现节能减排,高效利用能源,摆脱依赖。定这两个目标,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了能源安全,毕竟像煤炭等传统能源有限,需要发展新能源,促进各大行业完成转型,实现弯道超车。

不过,这一目标的时间很紧,距离2030年的碳达峰目标还有8年时间。然而,2020年国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仅下降了0.1%,在今年8月,国家发改委印发《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点名青海、宁夏、广西、广东等9个省份,能耗强度同比不降反升。所以,才出现了“拉闸限电”的现象,因限电停产的A股上市公司超过了10家。

背后更是一场大国博弈

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是了不起的事情,助力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在江浙一带,珠三角一带,民营经济发达,中小工厂非常多,创造了不少的就业岗位。这些中小企业基本都是从低端切入,买来几台机器,雇佣几个工人,就开始生产销售。这几十年来,依旧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这种粗放的发展模式。

然而,这种模式不但污染了环境,还没赚到什么钱。为什么呢?因为各个企业的无序竞争,导致外贸出口商品的定价权,一直掌握在买方市场手里。石油、铜、煤等原材料的定价权都在外国。

自从疫情发生以来,美国就疯狂印钞,狂发31万亿美元。大量放水背后,必然要将危机转嫁给其它国家,于是通胀就不可避免。美国抬高了原材料价格,今年海运价格也大涨,这就意味着我国工厂面临着原材料、工人、运输成本等费用大涨,唯独商品销售价格没涨。

世界工厂的工人辛苦生产,源源不断地将平价的商品输送给世界各国,换回来的却是不断贬值的绿钞票。

那该怎么办?改变供需关系就是方法之一,通过拉闸限产,不但能降低能耗,还能将商品价格提上去,何乐不为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