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范文

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

第1篇: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范文

关键词:初中;道德法治课程;评价机制

青少年正处于心智不成熟的时期,也正是叛逆时期,在这一时期对初中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特别重要,这样能使初中生形成较高的道德素养和应有的法律意识。本文将以实际教学为例,探索如何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果,使初中生提升道德品行,并建立基本的法制观念[1]。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

道德是一个人自身素质修养的重要体现,而法律又是道德的底线,道德和法治是社会和谐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初中生作为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使命,所以对初中生的道德和法制观念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学生抵制不良价值观,远离违纪违法行为提供重要的思想指南。但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对道德和法律的内容只是浅显的讲解,教师应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对道德和法治的内容展开深入讲解。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策略

(一)将生活融入课堂,创新教学内容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模式,必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所以说生活是教学内容的源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也不例外。若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与时代同进步,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提升课堂教学的丰富性,从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中总结符合教学目的的理论知识,使以往枯燥、呆板的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提升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积极性,强化学生自我约束性和行为规范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道德。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的推行需要教师在备课阶段下功夫,以初中生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以学生的生活感悟和人生体验为参考内容,将学生身边的真实故事融入教学内容,将生活化的场景搬到课堂。此外,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加大创新力度,用身边的故事和案例提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例如,在讲授有关学生成长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调查研究、讲故事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教师的工作状态,这也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体现。

(二)合理利用提问,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

提问是学生研究问题的源泉和动力,可以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技巧,也是一门教学艺术。教师作为问题提出者,需要深入挖掘和研究教学内容,寻找合适的切入点,认真设置符合教学目标并能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并设置相应的情境,使问题具体且贴近实际。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我与集体共成长”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分组调查本校七年级学生早餐后食堂的卫生情况,并以此作为探究活动的内容。然后在课上进行总结并提问“经过调查大部分班级的食堂卫生管理是相似的,但效果都不理想,那么该如何完善食堂卫生制度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规则,并评价其他学生制定规则的合理性及可执行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中涉及较多需要探究性内容,教师要注意挖掘并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目标[2]。

(三)注重师生关系,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不断自我完善的意识,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与学生以朋友的身份相处,积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包容他们学习中的不足和弱点,耐心指导。比如,在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网络改变世界”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谈论自己用网络都在做什么,然后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将结果告诉学生,有效地引起学生共鸣,接着组织大家在课堂上进行热烈的讨论,总结正确运用网络的做法,使其形成正确的网络使用习惯,这样既提升了师生的互动效果,又提升了教学效率。

(四)建构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

确保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水平的稳步提升,还需要关注教学评价,建构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鉴于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道德素养的发展,所以评价内容需多元化,应当将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思维发展等因素纳入评价内容中。同时,教师还要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以便给予学生综合的评价。只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践行正确的评价方法,才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第2篇: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范文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深层面来讲,道德与法治知识源自于生活,同样也为现实生活提供服务,其中道德是对人们行为进行约束的精神力量,而法律则是对人们行为进行规范的准则,而两者都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特性,进而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例相联系,有效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打破学生潜意识中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疏远感,使其能够以生活视角审视这一知识点,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应当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与生活资源,对教材中深藏的生活元素进行深度挖掘,从而找到教材与生活的契合点。

比如,在讲解“平等、尊重与宽容”相关内容时,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学习兴趣,教师便可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表演将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矛盾、摩擦表现出来,进而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去解决表演内容中的问题,以兴趣点的激发去导入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讲解,并共同探讨平等和谐班级文化的构建。

二、结合社会热?c新闻,强化知识与生活的贴合度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其意识形态的建立更多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生活同样也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关键。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当中,为了促进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的养成,结合生活实际则显得尤为必要,并且可适度引入社会的热点新闻,以此去强化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实效性。通过对热点新闻的深入解析,学生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会产生更为深入的理解,一定程度上也使其意识到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

比如,在讲解“承担责任”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为学生举出最为直观的参考实例,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任何人都应为自身行为负责”的这一法治常识,以真实发生的热点新闻去促进学生构建责任意识,能够用法律知识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

三、布置生活化作业,巩固道德与法治知识

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源泉,脱离了生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则像是枯燥知识点的堆积,毫无生气可言。因此,生活化思维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有所渗透之外,还应在学生的课后生活中有所体现,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事例当中,去解决生活中碰到的一系列现象,因此布置生活化作业显得尤为必要[2]。同时,课后作业作为巩固所学知识的有力手段,也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比如,在讲解“爱在家人间”的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布置帮父母做家务、看望祖父祖母等生活化的课外作业,通过学生与家人的相处,在爱意氛围中感受家人的珍贵。这种极具生活化的作业布置让学生感受不到负担,并且能够从作业完成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就与满足,有助于初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四、紧密联系生活,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目标

除了布置课外作业,生活化的课外活动也极为必要,作为初中教师,应当对生活资源进行积极的开发与利用,做好课外延伸工作去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目标,响应新课改号召。而在课外活动的开展中,为有效发挥生活资源的功能价值,则可组织学生去进行课外的科技活动或调研活动,进而确保课外教学的生活化,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拓展其知识面。

第3篇: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范文

一、重视教学的设计与安排

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教学课程,其实一直都存在,只不过是在传统应试教育下,长期被忽视。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是因为种种因素,一直都是形同虚设。因此,加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小学生的指导作用,必须重视教学的创新,真正发挥它应有的教育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能够做到以教材为基础,但又超越教材。教材虽然能够为开展教学提供一个方向,但是因为教材是统一编写的,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地方的情况。教师如果仅仅是按照课本进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会使得学生对这种说教式的道德说教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教师要根据学校的情况、学生的情况,灵活的开展教学,这样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创设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不自觉的参与到教学中去,思考和理解这些知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进行自由的讨论,让每一个人都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使得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

例如,针对最近新闻上比较火的一个“老人倒地该不该扶”话题,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一起讨论。教师可以先了解一下小学生的基本观点,然后将小学生分为两队,一队认为该扶,另一对认为不该扶,随后让这两队进行辩论并阐述自己的理由。通过唇枪舌战之后,小学生会自己明白,碰见需要帮助的老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帮助他们,但是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护好自己。通过这样的一个教学形式,让小学生参与其中,积极地思考和讨论,会大大提升教学的效果。

二、善于从生活中挖掘素材

小学道德和法治教学和其他学科比起来,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自由度。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的主题,选取不同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形式来开展教学。因此,教师要对小学生有一个熟悉的了解,其中包括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环境、个人经历等,然后教师才可以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才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和小学生的交流中发现,许多的学生对网络安全的意识不强,容易被一些煽动性的言论影响,也很容易相信网上的一些陌生人。因此,教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组织一堂“网络安全”的学习课,来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小学生比较熟悉的、就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案例,来引起小学生的注意。然后在进行相关的讲解,让小学生了解到网络安全意识的重要性、网络上存在哪些安全隐患以及如何应对他们。这个是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和小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比较高,对小?W生的作用也非常重大,教学的作用也会容易凸显。

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来自实践,最终也将指导实践。因此,在进行小学道德和法治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教学的课堂拓展到实践中去,让小学生在切身参与中去感受,去体验,这样他们才会真正的明白这些知识的真正意义。

例如,在学习“感恩”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一起去附近的敬老院,去看望老人,为他们捶捶腿、唱唱歌、聊聊天,这些小学生作为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和“小公主”,都是爷爷奶奶服务他们。通过这样的一个形式,换他们服务,使他们感受一下平时父母的不容易,从而学会感恩,去一个独立、孝顺的孩子。又例如,由于现在网络、电视的普及,小学生受到这些的影响,会认为吸烟、打架、吸毒是一个非常酷的事情,法律意识非常的淡薄,不知道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一定不可以触碰的。教师可以带小学生去在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去少管所表演,并给他们准备礼物,让他们在和这些曾经失足的孩子的交流中,感受自由的可贵,提高自身的追求,强化自身的法律意识。

第4篇: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范文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0)25-0157-02

教育是为了国家和社会培养国家复兴、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教育核心目标的制定必须结合教育对象的实际特征,遵循教育的一般客观规律,以国家社会发展为准绳。在所有教育阶段中,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自我尊严的觉醒,使初中阶段的学生思想动态较为复杂。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好处。

一、为何要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能满足国家社会的发展要求,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教育兴国,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最为核心的任务。而当前施行的教育方针,对未来国家的发展方向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一个国家要想按一定的方向和道路长远地发展下去,必须建立完善的、与之匹配的教育体系。而我国从各个层面的政策上,都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因此,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要素,是满足国家、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举措。而反过来,人才的培养要看国家是否需求。如果教育的方向和国家、社会的发展方向有了偏差,那么教育成效越高越不利于个人今后的发展。因此,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为了确保当前教育教学的方向与国家发展保持一致,有利于学生今后踏入社会后更好地融入集体中。

(二)满足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解决问题突破困境的需要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国家发展以及个人发展的双向需求,还是课程教学突破已有教学困境的需求。在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存在众多问题。比如日益复杂的外界环境对學生的思想、情绪有着很多不利影响,增加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难度。比如面对中考升学、择校等现实问题,很多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或多或少都带着功利性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教育问题,过于看重学生语数外等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和考试成绩。面对这些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面临的种种困难,借助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教学改革举措,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有力改善当前教学困境的措施,意义重大。

二、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充分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的教育网络

不同于物理、数学等自然科学范畴的教育教学,道德与法治这种隶属于社会人文类学科的教学有其独有的特点。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仅依靠课堂上的45分钟、教师个人的说教和引导,是远远不够的,也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的立体式教育模式,充分调动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教学资源,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营造一种范围广、效果好的教学氛围。通过无处不在的教育范围,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具体而言,首先要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通过帮助学生家长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协助作用。其次,整合社会资源,把社会教育作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更高层次,促进学生将课堂所学在社会环境中充分实践,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

(二)立足课本,积极倡导教育生活化

当前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多数课程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与社会生活脱节的问题,而道德与法治课程尤为明显。我国的教育普遍存在局限于教材的现象,教师严格按照教材的目录开展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普遍感觉教学十分枯燥。尤其是对于道德与法治这种德育性质的课程,课堂上多数情况都是教师照本宣科,把教材上的内容口头复述一遍,充满了空洞、枯燥的说教。学生既不感兴趣,又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教师所讲的内容。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注意教育教学的生活化,要努力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要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开展充分有效的教学联想。如此,一方面学生能轻易理解、掌握和认同教师所讲的内容,提升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能极大提升教学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立足课本,倡导生活化的教育模式,能有效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

(三)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多元化教学

在学校教育中,传统教育方式往往都带有一定的灌输、填鸭式教学的影子。在这种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无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一般。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推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加强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丰富教学过程,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具体而言,教师一方面可以积极借助多媒体技术、信息化技术等高科技辅助教学工具,将枯燥、空洞的教学内容通过声音、视频等形式形象地展现出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案例分析、辩论、演讲、游戏等各种教学活动,以丰富教学形式,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第5篇: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范文

一、情境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

创设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内容的教学情境,才能满足情境教学的需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基于对学生了解的前提下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情境。例如,在 “友谊与成长同行”教学中,教师结合内容主题,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入这些内容:①人是群居群体,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圈子、朋友和家庭,我们的言谈举止、兴趣爱好或多或少都会受朋友的影响。你个人认为,有知心朋友,与朋友的友好相处,对于自己来说有什么好处?②请大家畅所欲言说出那些对自己产生过重要影响、让自己感激感动的朋友;③结合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谈一下大家在交友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友谊的错误认知,如认为友谊是一成不变的,如果自己的好朋友结交了新朋友,自己会有失落感,有的人甚至认为自己被朋友“背叛”;认为友谊就是讲义气、够朋友,能玩到一起;为了不伤和气,对朋友存在的问题、坏习惯等避而不谈等。如此这般,借助这些生活化的问题、话题来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感悟和体会,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还能升华学生的思想感情,使学生朝着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向不断前进。

二、创设合作类型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除了服务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的情境设计外,还应到有一些教学组织相关的情景。合作情境,是指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一些事情,共同完成课程的学习。如在“生命的思考”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几则有关“小学生因为玩游戏、看电视挨父母、教师批评跳楼自杀”的新闻,然后,围绕新闻提出几个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是什么导致一些年轻人越来越轻视生命?你认为孩子的悲剧是什么造成的?是家长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溺爱、放纵和过高期望?是教师管理方法简单粗暴?还是学生情感脆弱、缺少自我约束?我们在今后的成长中,该如何应对挫折,对生命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针对这一情况,将学生分成不同的教学小组,让学生进行自觉的参与到学习讨论中,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能够了解到学生的观点等,推进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在学生讨论、思考给出答案后,教师再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这样要比单纯的理论灌输效果更好。

三、构建平等交流的情境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为学生构建平等交流的情境氛围,通过一些小游戏、小情境等与学生形成互动,简化了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步骤,推动教学发展。例如,“走进法治天地”教学中,教师扮演“知心姐姐”引导学生走入生活实际,从苏丹红咸鸭蛋、瘦肉精猪肉、三聚氰胺毒奶粉、废纸包装方便面、皮革酸奶和果冻等饮食安全问题入手,讲述法治与民众生命财产、人身安全之间的关系,法律、法治的地位和意义,使学生理解法律的作用,提高法律意识。然后,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或者中学生熟悉的一些话题来进行法治教育,如亲戚朋友之间借钱,碍于情面,没有打借条、立协议,结果借款方不愿意还钱,双方闹上公堂;出行时,上学路上,一些机动车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闯红灯造成交通事故;一些中学生沉迷于网络,因网游而抢劫他人财物,浏览非法网页,传播不良信息等,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社会见闻,和所遇所想,将这种平等交流的氛围体现在教学中,引导大家树立法律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去接触、学习更多的法律知识,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自我约束,做一个守法守信的好公民。

四、在课堂创设模拟法庭,实现角色扮演

第6篇: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范文

一、大河有水小河满,团队精神增活力

老带新、新促老,团结合作、携手共进,集众人之智慧,破教学之难题。在教学中,资源的共享、教案的准备、导学案的设计、精品课的打磨等,大家分工协作、群策群力。

二、备课做加法,蓄势攒活力

1.避免传统教学中教师把重心放在课堂讲授上的做法,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备课多费心,功夫在课外。

挖掘鲜活生动又贴近学生实际的资源、灵活处理教材、精心设计活动、认真组织编排。

①引入课程资源,提效增活力。

钻研、挖掘教材的同时,要尽量想着学生的兴趣所在,积极搜寻新鲜、多样、有价值、有吸引力的素材,力求选择出来的课程资源“学生化”、 “生活化”、“趣味化”、“文艺范儿”。努力让课内知识与课外资源融合起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堂容量,也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这样做,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亲切有趣,也能更好地融入学习环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有利于课堂新资源的生成,让课堂更显生气、更有实效。

②改变单一模式,灵活处理教材。

道德与法治教育本质上是对生活实践知识、实用知识的学习,跟别的学科相比,更应超越知识传递性的学习,改变过去那种简单、枯燥的说教模式,充分有效的利用教材上的多种形式的小栏目来安排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实际大胆增删,灵活的、有创意的使用教材。

③精心设计导学方案,变“死学” 为“活学”。

在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学生,思考哪些内容是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能解决、掌握的,哪些内容是学生解决不了,需要老师进一步点拨、精讲的,教材上的小栏目怎么用,插入的教学资源(包括精选的习题案例)用在哪里好,设计什么样的环节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对于学困生,这一节课应该给他们安排哪些任务……尽管课前的预设总是会在课堂上有所改变,但精心的设计仍会给课堂省时、省力、增效,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动”起来,也让课堂气氛活起来。

三、师退生进,课堂活起来

1。尝试把更多时间还给学生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作为教师,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跟上前进的步伐,逐渐让出课堂主阵地,学会做一个旁观者、引导者、点拨者。当然实际做起来,也觉得难,但只要去做了,就有新的收获。  

在按学校要求践行学习型课堂时,努力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采取分享目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交流、拓展延伸等形式,鼓励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大胆展示。刚开始这样做时,挺不放心,因为怕浪费时间,怕学生的知识掌握不准确、不全面,怕课堂不能收放自如。事实上,坚持下去,却发现教师在课堂上“做减法”,能少讲就少讲,能不讲的就不讲,把更多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更多机会表达、澄清、生成结论,这样的课堂更活跃,更让学生喜欢。而学生考出的成绩并不比讲授型课堂低。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

课堂上,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去利用好教材上的小栏目,考虑到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努力让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开放式的提问、开放式的讨论结合起来,让他们在认真地思考、积极地体验、快乐地分享中去获取知识,生成结论。课堂的活跃气氛和学生主动学习的状态是令人感到愉悦的。不过,在实际的操作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被学生打乱计划、耽误时间、预定目标未能全部达成等情况。但总体看来,是利大于弊的,没有了讲授型课堂的沉闷,课堂气氛与学生的收获是不一样的。

四、资料共分享,复习各有方

1.用心整理,愉快分享

新课结束后,老师们会在研究课标的基础上,对各单元的知识要点进行梳理,将其条理化、系统化。分析各章节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分析考试题型、解题技巧和应试策略等等。教研活动时,在组内提出建议,分享资料,组长经过收集整理,然后统一印发下来。大家合作愉快,齐头并进,取得良好效果。

2.分析学情,选择方法

(1)借助思维导图,将识记的知识条理化、清晰化

(2)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记忆方法。例如:先记住引导词,再背核心词,最后再合起来背诵。对于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辨出异同后,再对照思维导图进行识记。掌握方法,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3)适当检测并进行做题指导

结合测试的情况,在答题技巧方面给予指导,比如

①让学生明白怎样审题:一注意关键词;二注意提示语,看清要求;三注意分值数,能够根据分值大小决定答题内容的多少。

第7篇: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范文

由于我校地处偏远农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我发现,传统的课堂教学倡导“以教促学”。大部分教师的教学主要研究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怎么评价,旨在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因此教师过分地依赖教材和教学大纲,而放弃了职业教师的创新作用,在讲课中,多以“告诉式”为主,把教材中现成的结果告诉给学生,而这些知识距离学生的生活及生活经验太远,因此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不可能的。因而更多地关注如何通过课堂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节教学进程,使课堂教学多样化,就此谈几点在日常教学中的转变:

一、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热爱教师,对教师感受到亲切,才敢于独立思考,无顾虑地进行质疑。因此,要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为了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就要面带微笑、精神饱满的走进教室,充沛的精力,积极向上的情绪,要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互动,不要只是站在讲台上讲,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以便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努力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课堂上尽量给学生留有自由支配、自主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情景使学生生动活泼地锻炼和展示自己的才华,发展自己的个性品质。教师应该把学生学习、探索和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例如:七年级上册《丰富多样的情绪》中有关喜、怒、哀、惧的词语及下册《人生难免有挫折》中将描述挑战者、放弃者、半途而废者在挫折面前常用的词汇让学生自愿上黑板写,由于我教的班级比较多,我就把这样的活动进行班与班的比较,学生为了给自己班争得第一,都踊跃上黑板写,写错的也由其他学生进行纠正,这样经常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想象、自由发挥、踊跃发言,从而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二、要形成新课程改革下思想品德课多种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学案导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变和优化课堂教学形态,创设主动愉悦教学氛围,使教师的角色发生根本改变,实现“以学促教”。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调控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而且教师的施教也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助产士”,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学会学习,不仅授以“鱼”,更要授以“渔”――“捕鱼”的本领。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学习的核心目标在于“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发展”,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不能只想着如何把知识塞进头脑中,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以便在新的情境下能实现知识的迁移,在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新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在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形成“学习共同体”。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教学模式

学案的基本内容包括: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助学-课堂拓展延伸―课后巩固与反思几个环节。设计时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深入挖掘生活中的各种资源。学案主要是一种集教案、学案、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利用课前导学环节,把教学目标、知识网络两部分,授课之前展现给学生,通过学生的自学,初步了解教学内容,为学生的自学搭建了平台,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利用课后巩固与反思,检验学生的知识达标。教学中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等多种平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展示案例,创设情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能力目标。教学过程包括:框题导入、星网传播,自主置疑、预习交流展示、课堂拓展、收获与感受等几个环节。其中预习交流展示环节,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造了契机和氛围。星网传播、自主置疑环节,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交流大量有关现实生活中教学资源,这些丰富的生活资源,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认识到思想品德学科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同时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每位教师在授课之前进行问卷调查,掌握学生生活中存在哪些疑问,需要我们去解惑,以便充分挖掘实际生活中蕴含的“理”,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做学习和生活的主人。

(二)多媒体教学模式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思品课堂已成为必然。多媒体将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和动化等集于一体,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再限性和运动变化的可控性、模拟性及强大的交互功能。它切合了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为此,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学,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自己在网络中查找资料,进行研究,发表自己的研究意见。

教师要将信息技术与思品课程整合,立足于学科内容改革,目的是要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目标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建构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主要做法是:

(1)通过利用网上资源和internet信息构建研究性、自主性和协调性学习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

(2)通过网上资源的共享,进一步更好地建设并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提高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率。

(3)更新教师的信息教育观念,进一步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力争人人都建立起信息技术教育的新理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各种教学资源的进行优化组合,进一步优化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以往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学习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要转变教学理念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它是渗透道德与法治的主渠道,教学过程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避免空洞说教,使理论知识融入生活中去,这样才能使学生信服,觉得学有所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所以,我上课会很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举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通俗易懂的事例来教学,或让学生自己来教学,或让学生自己来举例,谈认识、体会,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政治就在我们身边,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学习兴趣很高。

四、要在教学中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第8篇: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道德与法治;“三步六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085

随着新课改不断推进,“核心素养”已成为热点话题。恰逢由教育部审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新的教材于2016年秋季在七年级开始使用。到底如何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把“核心素养”落到实处,实现高效课堂的转变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通过笔者使用新教材近一年,总结出“三步六法”教学思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阶梯一:提倡自主阅读,提升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在讲授新课前,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课本内容,通过阅读让学生发现本课知识,掌握基本逻辑思路,让后续的新课学习提供指引,通过有效阅读避免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学生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接受从未接触过的知识,会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产生畏惧,觉得它晦涩难懂、枯燥乏味。通过自主阅读还学生宁静的课堂、真实的思维阵地。

1. 方法一:制定阅读自学提纲,让学生阅读找到方向

在教师讲授新课前,教师应该创设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提纲,帮助学生有步骤、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本。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注意总量要适度,不能过多,而且问题要有梯度,从简单的是什么到为什么最后到如何做,逐层递进。让学生边阅读边用笔把相关的课本观点进行归纳。带着问题来阅读比起漫无目标的阅读收到更明显的效果。例如,在《品味情感中成长》一课中,笔者在开篇就设计了几个阅读提纲:(1)美好情感对我们的意义?(2)获得美好情感的途径?(3)负面情感体验对我们成长的意义?(4)传递情感正能量的方法?(5)传递情感正能量的意义?以问题引领为导向,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用不同的符号和下划线标注问题的答案,做到心中有数。这一方法笔者从上学开学一直沿用至今,发现刚开始学生无从下笔不知所云分不清层次到现在习惯了带着问题去阅读,并且能够从问题中掌握本课的关键点,中间经历了师生之间的不断磨合,尽管学生的答案不完全正确,但是允许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2. 方法二:善用课本资源,拓展阅读视野

新教材中有许多辅助教学性质的环节,如分为“阅读感悟”“相关链接”“方法与技能”等, 教师可以充分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在课堂上直面困惑甚至是质疑,将冲突、碰撞视为值得展开探讨与对话的重要议题,以及提升学生思想认识和品德修养的重要契机,引导学生思考、辩理和体验、感悟。让他们带着问题,展开新课的学习之旅。例如,在《青春有格》一课中出现的“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等文言文,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掌握它的含义。

二、阶梯二:主张情境化教学,提高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生有了对教学内容的基本认知,下一步就应该创设具体化、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带动新课学习。新教材力图促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设计的内容与问题中产生一定的体验共鸣和思想冲突,鼓励学生开放自我,展现自己真实的矛盾、困惑与情感,通过平等的交流与对话,探索行动策略,促进自我生命的成长。因此,在解决教学核心内容时,教师要改变以往“满堂灌”单向的知识传递,相反要发挥好新教材的“脚手架”功能,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中,教师要直面学生生活中真实的困惑、矛盾、冲突,从教授“道理”转向探寻“方法”转变,通过对话的方式吸引并激发学生课堂参与、课堂互动的生命热情。

1. 方法三:挖掘教材“探究与分享”环节,读透课本

因为它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形式,在呈现材料后进行提问或者提出活动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分享、探讨、碰撞。新教材创设的探究问题具有思考性,能够很好地帮助理解教材正文内容。因此,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要舍本逐末过分追求材料吸引眼球而忽视了教材提供给我们的优秀“资源库”,相反,我们要充分利用“探究与分享”的环节,真正落实该环节提出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变式。充分让学生领悟正文的核心思想价值。例如,《青春的情绪》一课中其探究环节,教材选取了以“陈玲”这一角色的一系列情绪变化事例为模版,并且创设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从浅入深地讨论青春期情绪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到产生情绪变化的原因(为什么)最后到假设你也遇到陈玲的情况如何应对(怎么样)。笔者通过落实笔头和口头表达,让学生确立正确对待负面情绪的态度,其后教师还可以引用我国古代就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情志理论,说明不良情绪往往是健康的大敌,椭学生确立良好、乐观的情绪,这样既是对课本的落实,同时又拓展了课本内容,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2. 方法四:以“热点”话题引领,读活课本

新教材中“探究与分享”环节提供的材料具有一般性参考作用,教师有时可以适当运用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生的文化背景不同,甚至不同班级他们的实际水平不相同,要达到高效的课堂就必须要针对具体的学生,找准他们的“刺激点”以此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在《网上交友新时空》一课中,笔者节选了最近很火的一部电视剧《小别离》中的片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因为学生很多都看过这部连续剧,并且对主人公“方朵朵”认识较深,对其在电影中的很多故事情节都十分熟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方朵朵在网上写小说俘虏几十万粉丝说明网络交往的什么特点?”“方朵朵妈妈为什么采用QQ与女儿交往,它与现实交往有什么区别?”等问题,让学生掌握网络交往的特点以及网络交往的利弊等知识。他们随着教师在课堂上节选的视频,很快就进入的讨论气氛并且有些优秀学生能够自觉整理出与本课“网络交往”的一系列观点,构建起“网络交往”的立体知识架构,极大地推进课堂教学节奏。

三、阶梯三:推崇实践探索,增强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倡导“学科素养”的今天,学是为了用,政治课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基础知识后,能够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政治课堂的基础理论多是从人们的生活而恚且又回归生活对人们的实践予以指导。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使学生在生活中展开实践探究,对培养其核心素养更为有利。一节政治课成败的关键是学生能否做到学以致用并把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此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适当点拨,还学生总结提升的机会。而我们政治课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探究问题,这种探究可以对某一现象,某一观点总结出研究方法或提出策略建议,对某些结论提出新的假设。这一能力要求考生不仅能够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政治问题,而且能够综合运用政治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政治问题,具有创新思维能力。

1. 方法五:相信学生,提供研究学习机会

当讲授完课本内容后,教师要给课堂“留白”,给予学生对话、探讨、磋商空间。尊重学生既有的认知与经验,搭建充分的“支架”帮助学生分享。例如《在品味情感中成长》一课,特意创设PPT专题展示“寻找身边正能量”环节,通过完成研究性学习,实地调查,制作PPT,介绍我们广州的好人好事,其中一小组他们研究的“如何治理‘共享单车’”赢得全班同学的赞赏,该小组在向全班同学展示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精神,克服胆怯畏惧的心理,在班集体起到榜样的积极引领作用。

2. 方法六:鼓励学生,延伸课堂探索空间

打造立体课堂政治课的教学并不能只局限在课堂有限的40分钟,政治课所倡导的德育功能目标应该从课堂延展到真实的生活。从感知、理解走向行动。笔者利用家长等社会资源组织学生走进银行,学会正确的理财观念;利用我校优秀毕业生的资源组织学生聆听学长的“青春历程”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图书义卖等活动学会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等。例如,笔者所在学校通过开展“专题时政课”带领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

四、结论

对于新教材,笔者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三步六法”,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中,“三步”是逐层递进的三步,由浅入深的“三步”,“六法”是综合交叉的六法,由教材资源的开发运用到实际问题的探索反思构建立体的“脚手架”,帮助学生全方位地掌握学科知识,培养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由于笔者教学经验有限,对于某些问题考虑亦未够充分,希望在今后的探索中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 陈秉公.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规律与教学境界[J].江汉论坛,2016(11).

[2] 李美文.初中政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路径分析[J].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2016(18).

[3] 吴 蓉.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主要特点及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6(9).

第9篇: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范文

关键词:医学生;法治教育;现状;对策

经过多年的教育改革,医学教育过程过中过分重视医疗技能培养,轻视医学人文教育的现象有所改善,医学人文课程比例有所上升,但多是侧重对医学生的医风医德教育,而忽视了医学生法治教育,医学生的法律知识也大多局限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法律基础部分”内容的教授,即便如我校医学专业开设卫生法课程,但学时较少,教学内容也有所局限。在从业过程中对于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正当权益的基本法律法规掌握不牢固甚至完全不了解。这种法律观念不强、法律意识淡薄导致临床实践中有法不依、防御性医疗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引发医疗纠纷。医学生的职业选择决定了他们未来必将从事医疗相关工作,除具备过硬的医疗技术、高尚的道德情操外,学习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意识更是对自身工作高度负责的重要表现,是确保医疗活动安全进行,未来职业目标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所以,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需要积极有效的加强对医学生的法治教育与管理。

一、医学生法治教育现状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计有效问卷651份,在通过何种途径了解法律知识一题中,26.57%的医学生通过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等公共课程,20.89%通过卫生法等专业课程,47.31%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了解,仅有5.68%通过临床实习期间的实习代教老师。46.39%认为影响医学生法治教育活动正常开展的主要原因是专业课程压力大,法律相关课程学时较少,22.58%认为教学形式单调,缺乏新意和趣味,由此可见,医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医学生对于法治教育的了解途径也有所差异。

1.对法律知识掌握少,理解程度低,法治观念淡薄

近些年大学生犯罪率不断增加,报纸、电视屡次报道医学生犯罪案件,其中也不乏医学专业学生。可见,包括医学生在内的高校学生存在法律意识淡薄,法治观念缺失的现象。对医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学校本身法律相关课程涉及较少,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致使医学生不能结合实际,深入地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与运用,更无法内化为自己的观念与信仰,法治观念淡薄。

2.医学生法治教育时间少,内容缺乏针对性

目前,医学专业教育主要以专业课程为主,在非专业课程方面,有所欠缺,尤其在法律方面,长期处于空缺的状态。引起该情况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学校层面对法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医学生层面,由于医学的专业性质较强,导致大部分医学生的学习精力都集中在专业课程方面,对专业之外的知识,无法抽出较多的时间进行了解。

3.法治教育课程与形式单一,缺乏实践教学

当前,虽然已有部分高校,开设了法治教育课程,但却存在着课程形式过于单一的情况,教学长期处于理论阶段,无法进行有效实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乏灵活性,难以达到法治教育的目的,相关的教学知识,也不能及时的弥补法治教育方面的漏洞。使其违背了开设法治教育课程初衷的作用。

二、当前医学生法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

传统思想对医学生影响较深,人情社会依旧成为主观观念,使其形成一种只要有势力就可以摆平一切的错误思想,这种思想不仅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危害,也对社会治安构成严重威胁。作为教育部门,应及时的矫正医学生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使其走向正轨。

2.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对法治教育的影响

医学在其发展过程中要面对许多复杂的社会关系,法律就是对这些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和规范,离开了法律医学将无法顺利发展。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员,在法治教育方面既具有一般大学生的共性,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性。这就要求医学生所受的法治教育的深度和知识覆盖面应与其所受的专业教育程度相匹配,但随着医学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医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医学的专业性质随之增强,但对法治教育的学习时间反而不断减少,从而使法治教育无法有效的融入医学教育当中。

医学院校课程设置遵循医学学习与人才培养规律,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完善,专业教育质量品质高,对于医学生专业学习、解剖实验、研究项目、临床实习等给予足够的经费及课程时间。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卫生法》两门课程是医学院校进行法治教育最主要的途径,但是相对于专业课其所占比例较少,教学模式陈旧单一,兼任教师情况多有发生。可见学校对法治教育未给予足够重视。

4.医学生自身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强

医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并且具有较强的专业钻研意识,但对于专业之外的知识,多数学生却不能够主动的接触与学习,究其原因,其长期处于医学学习中,导致部分医学生养成法治教育与其毫无关联的思想,学习法治知识是浪费时间的错误观念,使医学生难以对法治教育进行关注,也导致了不愿主动学习法治知识的情况发生。

三、医学生法治教育有效实施的对策

1.掌握法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建立健全医学生法治教育体系,创新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进行法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医学院校除了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卫生法》作为必修课之外,要不断完善法治教育的内容,使之与时俱进,更适合医学生自身实际。通过这些法律条例的系统学习,提升医学生法律素养,使他们树立法治观念,能够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应注重以医学生为本,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

2.创新法治教育多维度方式方法,增加参与度和实践性

法律意识的养成与法治观念的树立,不但需要课堂教学,同时需要医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和实践体验,在体验中深化对法律知识认识,培养法治思维,树立法治观念。因此,法治教育也需创新多维度的方式方法,与医疗实践相结合,增加医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性。例如在实践活动中,让医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法律问题进行思考,从内心深处逐渐对法律制度形成认同,内化为自觉守法的行为,培养法治思维。

3.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舆论环境

学校应坚持依法治校理念,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管理体制。其次,社会多方应大力宣传我国依法治国理念,通过开展主题鲜明,医学生喜闻乐见的医学生活动,使法治教育深入医学生的学习、生活,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升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培养法律精神和法治思维,树立法治信仰。

四、结语

作为重要的群体,医学生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长期以来,医学生的法治教育始终令人担忧。加强医学生的法治教育尤为重要,医学生的法治教育需要学校与医学生的大力配合,及时的普及法律知识,使每一位医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积极的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健,笪宇蓉,刘艳霞.医学院校卫生法制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1).

[2] 李宁,任小红.我国医学生法律教育现状及对策[J].护理研究,2016,30(27):3332-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