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循环利用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PDCA; 医院感染; 运用
医院感染是当前公共卫生领域内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医院感染管理是衡量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1-2],已日益引起临床医学界的广泛重视。本院是一所拥有850张床位的二级甲等医院,近年来引入PDCA循环进行医院感染管理,使本院的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1 PDCA循环的释义与引用
1.1 PDCA循环的释义 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是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学家戴明博士提出的一种标准化、程序化、科学化的基本管理方法,即通过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4个阶段的管理,使工作质量在不断循环中得到提高。以上4个过程是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完了,解决一些问题,未解决的问题进人下一个循环,如此阶梯式上升[3]。
1.2 PDCA循环的引用 本科于2009年7月独立建科,2010年1月起将医院感染管理纳入全院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中。笔者按照PDCA循环管理法,将工作重心由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关注医疗活动中的细节、流程,实行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等循环反复的工作程序,把医院感染管理各项工作进行有机结合,使感染管理水平呈阶梯式上升。
2 方法
2.1 计划阶段(Plan) 每年的岁末年初,依据上年度工作完成情况、薄弱环节、卫生部新规、省市院感质控中心年工作计划等制定下年度感染管理工作计划、培训计划、监测计划、质量检查标准,为更好地运用PDCA循环圈管理开好头、布好局。近两年来,本院将抗菌药物合理运用、多重耐药菌管理纳入考核范畴,同时加大手卫生执行、科内培训效果、微生物标本送检率的考核权重。
2.2 实施阶段(Do)
2.2.1 健全组织,明确人员职责 医院感染管理实行三级管理模式,即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感染管理科、科室感染管理小组。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职责是研究医院感染控制目标,制定各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及医院感染暴发处置预案,对突发或暴发流行事件进行调查研究并组织实施各项控制措施。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负责具体制定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管理程序、考评标准、培训计划、监测计划,并组织实施、检查和督导工作。科室感染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测、通过培训提高本科人员院感防控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每年年初还层层签订感染管理目标责任书,并与绩效奖惩挂钩,以充分调动全院医务人员参与院感管理的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2.2.2 加强培训,提高感控意识
2.2.2.1 专职人员培训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涉及多领域、多学科、多环节,专职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有较强的沟通、协调管理能力。因此,加强自身素质培养势在必行。专职人员每年参加全国及省级医院感染管理培训班学习,以获取国内外的最新院感讯息,在更新理念、增长知识的同时又获得感染管理专家的答疑解难。感染管理科主任每年参加市院感质控中心组织的感染管理会议和院感质控活动,及时了解本年度全市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检查存在的问题、控制措施及来年工作重点。此外,专职人员还通过博览专业杂志、每天登陆上海国际院感控制论坛和江苏感控家园网站自我学习充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感染管理水平。
2.2.2.2 全员培训 本院根据江苏省《医院感染管理科建设规范》的要求制定年度全员培训计划,分层分级逐级落实。将管理层、兼职人员、新入职员工、实习生、保洁员作为培训重点人群,力求做到“全员、全面、全程”,让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理念深入贯彻到每位员工的日常工作中,保护患者、保护自己,更保护家人。
2.2.2.3 开展多种形式的医院感染管理主题活动 2011年,本院作为唯一的县级医院参与了全省医院感染多媒体教学片的征集与拍摄工作。2012年开展了主题为“关爱生命,安全在手;院感控制,从手做起”的手卫生宣传培训月活动。
2.2.2.4 多渠道普及院感知识 本院已连续3年承办市级医院感染继续教育培训班,邀请省市知名院感专家来院授课,传经送宝。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宣传院感管理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应知应会知识,反馈各项分析统计数据和检查、考试情况,全面了解科室感染率、抗菌药物使用率、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以及耐药菌监测结果等院感质控指标,及时捕捉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2012年起,将《医务人员院感三基培训指南》纳入全院医务人员常规考核,每两个月一次,单独出卷,80分合格。每年修正、使用《医院感染管理手册》,内容包括各级监控人员职责、科室自评考核表、科内培训考核记录、院感小知识、持续质量改进表、院感病例登记、院感主要质控标准、职业接触登记表、健康档案等,真正实现科内院感质控“一本通”。每季编辑、下发一期《院感简讯》,将该阶段医院感染发生、病原微生物检出、多重耐药菌监测、ICU目标性监测等情况及时向临床作分析与反馈,敦促临床修正不足,认真落实院感防控标准化操作规程。
2.2.2.5 重点科室、重点人群培训 重点科室院感管理是工作的重中之重[4]。笔者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走出去”即选派科室监控小组成员外出参观、进修、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改进工作中不足。“请进来”即邀请上级医院院感专家或院感专职人员采取上门培训的方法,通过现场指导帮助,往往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2.3 有的放矢,完善各项监测
2.2.3.1 感染病例的监测 每年开展一次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5],以获取本院医院感染率的基线,全面了解医院感染的发生及部位、病原体检出、易感因素、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微生物标本送检和Ⅰ类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等情况,及时发现危险因素,遏制医院感染的暴发,也为目标性监测的开展提供了依据。每个月进行一次出院病历回顾性调查,抽取上月30%出院病历查看有无院感病例漏报及抗菌药物使用是否合理,定期公布调查结果并与当事医生沟通,按《医院感染管理奖惩规定》予以处理。每天深入病房,通过查看病历、查房、向经治医师了解等方式,掌握感染病例的详细情况,及时督导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实。感染病例经治医师必须24 h内上报感染管理科,感染管理科对每月的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每季通过《院感简讯》公布院感发生率、病原菌及感染部位前5位,提醒临床医生及时干预、合理用药。
2.2.3.2 全面开展目标性监测 本院目前已开展ICU一机两管、多重耐药菌和普外科手术部位目标性监测工作,通过监测,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无菌技术规范的执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的实施、多重耐药菌的院内防控工作、微生物标本送检率有了明显进步,围术期抗菌药物运用、标本采集方法逐步规范,感染病例抗菌用药渐趋合理。2013年组织了ICU医院感染暴发演练活动,进一步增强医务人员感染预防和控制意识。
2.2.3.3 新规定 2012年《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医疗机构消毒技术管理规范》两规颁布后,及时调整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计划落实新规。
2.3 检查阶段(Check) 督导检查是对计划实施的综合评定,是感染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能之一。(1)充分发挥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决策作用,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全委会议,制定相关制度及规定,讨论本阶段院感工作面临的问题并作出决策。(2)感染管理科将考核标准细化为科主任、护士长两部分,具体内容设计成检查表,重点科室采取不定期日常检查、一般科室每个月检查。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以二联单形式发出限期整改通知并适时验收整改效果。(3)感染管理小组每周进行一次科内自查,主动查找不足,制定整改措施并落实。
2.4 处理阶段(Action) (1)帮助科室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进行有效干预并跟踪督查整改情况。(2)每个月、每季将记录检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对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追溯其措施、流程、制度是否存在不足予以纠正。每个月通过内网公布检查结果,每季以《院感简讯》形式向医院领导及各科室各部门进行反馈,通报检查情况、目标性监测进展、耐药菌监测结果等等,同时制定整改措施,确定下一轮管理目标,作为下一阶段评价依据[6]。(3)每季将科主任、护士长院感质量考核成绩上报给院办纳入综合目标百分制考核进行汇总、排名并公示,起到一定的激励和鞭策作用。
3 结果
2010-2013年,医院感染率由3.2%下降至2.1%,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1.3%下降至59.1%,手卫生依从性由15.2%提升至42.7%,多重耐药菌院内防控合格率由36.4%提升至86.8%,微生物标本送检率由10.9%提升至年47.1%,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由88.9%提升至98.5%。
4 讨论
4.1 健全组织,充分发挥院感三级管理组织的职能是实施PDCA循环的组织保证 每一级组织将PDCA循环应用于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用质量管理体系标来规范日常工作的每一个个人,在全院形成人人关注PDCA、人人参与PDCA的良好氛围[7-8]。
4.2 加强各级各类人员院感知识培训是实施PDCA循环的技术保证 专兼职人员应加强院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区分主要原因、次要原因,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重点部位的感染管理是推进感染控制工作的关键问题[9],在重点科室、重点部位的目标性监测中,时刻关注医务人员医疗行为的规范性,在不间断的PDCA管理实践中完善充实自我,由“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10],逐步由经验管理提升至科学的管理。
4.3 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标准操作规程是实施PDCA循环的根本保证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作为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越来越彰显其重要地位和作用[11]。只有加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建设,坚持以监测为基础,管理为手段,控制为目标,才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和促进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持续发展与不断改进。几年来各项标准操作规程(SOP)的推广,保障了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平稳运行。
4.4 转变工作方法,加强环节质量控制是实施PDCA循环的基本保证 从以往重视“检查结果”管理转变到重视“产生结果的全过程”管理,即注重细节、流程的管理。过程管理需要专职人员及时、有效、动态全过程关注,不但要全面综合的知识,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12],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感控干预措施。如陆续制定了多重耐药菌院内防控、医院感染暴发处置、职业接触处置上报、胎盘胎体与婴儿遗体处置、外来手术器械管理等流程,增强了各项工作执行的规范性和可行性。同时将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及未解决的问题带入PDCA的下一个循环管理,以达到质量的持续改进。
2010-2013年本院的管理实践充分证明PDCA循环是一个质量持续改进、螺旋式上升提高的动态管理过程,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过程中,运用此方法可有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熊涓,张梅芳.浅谈医院感染管理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8):121-122.
[2]陈佩,王红萍.PDCA循环在标准预防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9):4314-4316.
[3]李斌,丁碧岚,石祥宇,等.PDCA循环在等级医院评审中的应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2,23(6):30-31.
[4]胡必杰,郭燕红,高光明,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10:10-14.
[5]任南.实用医院感染监测方法与技术[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81-88.
[6]许燕卿,罗盛鸿,左亚沙,等.PDCA循环在医院传染病防治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3):1702-1703.
[7]潘小良,宋朝晖,梁巧米.PDCA循环在临床输血管理中的应用[J].医院管理论坛,2012,29(8):35-36.
[8]夏磊,丁晶宏,张欣,等.以医院评审为契机构建基于PDCA循环的医院质量管理[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3,20(5):35-37.
[9]付小芳,刘昕.西部2省6家医院医院感染管理主要问题及探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0,9(5):343-345,349.
[10]曹斌,黄立钊,王,等.PDCA循环在预防剖宫产切口感染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0):4577-4579.
[11]马秋丽,李淑君.加强护理管理 提升院感防控水平[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89-90.
【关键词】医院;后勤管理;PDCA循环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406-01
医院后勤管理在医院建设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医疗水平与医院的经济效益。PDCA循环也被称之为戴明环,作为的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PDCA循环过程主要包括以下4个阶段[1]:P(Plan)一D(Do)一C(Check)―A(Action),此方法具有鲜明的标准性、科学性,其思想的实质是确保完成当天的工作以及开发明天的工作任务,在医院各项管理活动中得到全面的推广与应用,充分展示现代医院管理的时效性。我院自对后勤管理工作应用PDCA循环方法以来,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医院后勤管理现状
1.1 工作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后勤管理保障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医院后勤职工的文化程度与专业素质。通过分析本院的情况,维修人员的专业水平比较低下,接受专业培训的机会比较少,缺乏强烈的安全意识。本院后勤部共有69位工作人员,很多人员来自偏远的地方,其中本科文化1人(1.45%),大专文化12人(17.39%)、高中文化46人(66.67%)、 初中、小学文化10人(14.49%),还有非正式用工336人,整体上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管理人员现代化管理水平较差,掌握现代管理理论较少等。
1.2后勤管理工作管理监督不全面
后勤工作繁忙复杂,涉及的范围包括水、电、路面维护等方面,需要很强的技术支持,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现了差错,便会影响到整体医疗工作的进展。由于后勤人员大多是流动的临时工,其工作待遇、福利都比较低,没有建立与完善其工作管理监督制度,职工工作比较松散,工作人员缺乏高度的责任心,存在很多明显的不规范现象。
2 后勤管理方案
2.1 计划阶段(P)
在计划阶段中,第一应该不断完善组织管理,优化后勤质量管理体系。本医院组成质量管理小组,负责工作包括:行政管理工作、科室培训工作、考评工作等。第二,完善定期目标管理考核,明确后勤部门岗位的责任,增强职工行为的规范性。在考核中,提高后勤部门的工作效率[2]。第三,实施目标管理考核,采取竞争上岗模式与激励模式,充分调动后勤职工的积极性。
2.2实施阶段(D)
在实施阶段过程中,应该不断增强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使技术操作更具有规范性,定期举行业务学习与专业培训,充分调动职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同时,鼓励职工进行等级及职称考试,掌握更多的专业文化知识,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最后,鼓励后勤职工了解各岗人员职责与每季度考核制度,严格遵循安全生产技术规范,进行科学管理,从而提高医院后勤管理水平[3]。
2.3检查阶段(C)
在检查阶段,严格遵循标准的工作方法,随机到科室检查后勤人员工作情况,作出合理的考核评估[4]。医院质量控制小组,定期进行检查各类型设备运行情况、污水处理情况、水电维修情况等,及时归纳检查结果,为日后考核科室提供充分的依据。小组成员加强对后勤人员的工作质量的巡查,收集全院各科室提出的可行性建议,完成巡查记录,如发现问题,在第一时间采取合理的解决方案[5]。
2.4处理阶段(A)
对各个实施阶段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归纳,针对维修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科室会议上进行讨论,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科学调整PDCA循环计划。PDCA循环作为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具有持续性与开放性,需要坚持持续改进、循环渐进的工作方式,才能保持医院后勤管理的平稳上升[6]。因此,应该必须检查结果,对工作表现良好、得到病人、医护人员、职工表彰工作人员,给予经济上的奖励,为年底评优创先提供充分的依据。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P
3 结果
在应用PDCA循环法之前,患者的满意度为80.12%,应用后其满意度为96.34%;在应用PDCA循环法之前,职工的满意度为76.93%,应用后其满意度为95.03%;应用PDCA循环法后,患者与职工满意度明显高于应用前,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4 讨论
PDCA循环应用于医院后勤管理中,不断提高后勤工作质量,提高患者于职工对后勤管理工作的满意程度。通过以上研究表明,应用PDCA循环法后,患者与职工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应用前,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后勤部门工作以医疗中心为主体,坚持为病人、职工、医疗教研工作服务的工作原则,因此,在后勤管理工作中,应该及时分析后勤工作特点和现状,加强职工的学习教育工作,了解职工工作情况,给予其人性化的关怀,不断增强后勤工作部门内部的凝聚力[8]。
医院后勤管理工作具有明显的动态特征,需要与各个科室部门共同合作,才能确保工作的时效性。因此,将PDCA循环的原理理念应用于后勤管理中,有利于实现医院管理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综上所述,在医院后勤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管理系统,实现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处理阶段等,在循环渐进的过程中,及时发现与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在新医改政策下,医院后勤管理工作必须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就要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管理知识水平与创新管理理念,通过努力完善经营,及时调整后勤务管理的重心,明确后勤理工作对医院经营与发展的重要性,通过科学、有效管理,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与经营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崔延华.PDCA循环在医院后勤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0,11(13):180-181.
[2] 杨勇.360度考核法在医院后勤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6(21):80-82.
[3] 陈.浅谈精细化管理在医院后勤管理中的运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3,(7)1:97-98.
[4] 钟俊英.基层医院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2013,(19)2:434-435.
[5] 王茜.PDCA循环在医院后勤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华章,2010,22(13):140- 141.
[6] 孙麟,唐羽,谢娟等.医疗体制改革下的医院后勤经营化管理[J].华西医学,2013,28(09):1455-1457.
【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胰岛素泵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2012年我院接收的10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平均分成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患者根据PDCA循环管理制定操作规范,实施并进行全程监控,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实施PDCA循环管理1年后,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专业操作技能得到极大的提高,胰岛素泵故障处理的准确率较实施前有较大的提高,100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稳定控制在正常范围,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100%,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PDCA循环管理;糖尿病;胰岛素泵;护理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的终身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其中,老年人是主要的发病人群,目前尚无根治糖尿病的最佳治疗方案。传统上,常采用胰岛素治疗,安全、有效,但每日需要多次进行皮下注射,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胰岛素泵即持续的进行胰岛素皮下输注逐渐替代了多次皮下注射[1],但由于对胰岛素泵的认识和熟练程度不足,护理人员对于胰岛素泵的故障处理及患者并发症的预防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本研究2011~2012年我院接收的10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胰岛素泵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2012年我院接收的10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8例,女性32例,年龄29~82岁,平均年龄67.6岁。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公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1999版),且无心脑血管、肾脏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
实验组:根据PDCA循环管理制定操作规范,实施并进行全程监控,具体操作如下:
1)、计划:分析研究胰岛素泵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的原因及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解决办法和预防措施。
2)、实施:a.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熟练的掌握胰岛素泵的操作方法,包括胰岛素泵的开启、电池的更换、药液的更换以及输注等操作,并根据操作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和考核标准,对护理人员进行理论到实践到再实践的步步提升式培训,循序渐进的组织课程讲授和操作演示,使每一位护理人员都达到合格。b. 观察胰岛素泵的运作情况,护理人员将胰岛素用储药器抽取出,连接输注装置,设置参数需要两人核对无误后方可开始输注。检查输注装置有无漏液、堵塞、导管打折、储药器走空及电池电量不足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更换输液时要先将皮肤上泵的植入针头拔出,防止更换过程中错误操作导致胰岛素注入过量发生危险[2]。c.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每日检查患者皮肤有无红肿、硬结、水疱和过敏情况,3~5天后,将充注软管和旧装置一起拔出,更换新装置,并保持新的充注部位与旧位置相隔2~3cm。密切观察患者有无感染情况发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d.血糖监测,每日定时监测患者血糖水平,7次/d,尤其注意患者有无出现低血糖反应。而当输注装置堵塞后,血糖会迅速上升,若不及时处理极易引发酮症酸中毒。因此,在使用胰岛素泵进行治疗时要进行及时的血糖监测,出现血糖波动要及时寻找原因,妥善处理[3]。e. 患者进行胰岛素泵输注时往往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心理,护理人员应当主动积极的与患者交流,了解其有无不适和需求,解决其实际中的困难和心理担忧,使其树立治疗的信心,积极乐观的配合治疗。
3)、检查:护士长应当定期对护理情况进行检查,监控,把好质量关,及时了解胰岛素泵的使用情况,对于出现问题的人员和仪器进行及时的处理和调整,保证患者治疗的安全、有效。
4)、处理:总结在使用PDCA循环管理中遇到的为难题和不足,对其加以讨论和解决,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为下一次循环提高参考。
2 结果
3 讨论
PDCA循环是在质量管理中应用广泛的科学化、标准化的循环体系,它贯穿于质量保证系统活动必须经历的四个阶段: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周而复始地不停运转。PDCA循环实际上就是一个小螺旋,每一次循环结束都会将起点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将PDCA 循环应用于糖尿病健康教育,不但可以显著提高了糖尿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而且还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业务技能,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4]。
本研究中,实验组实施PDCA循环管理1年后,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专业操作技能得到极大的提高,胰岛素泵故障处理的准确率较实施前有较大的提高,100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稳定控制在正常范围,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100%,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
综上所述,PDCA循环护理可以显著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保证了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其临床治疗和监测提供了可靠保证,提高了整体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志敏,刘金凤.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老年糖尿病的应用护理[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 6(13): 1778-1779.
[2]陈志敏. PDCA 循环管理在胰岛素泵护理中的运用[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35(5): 528- 530.
关键词: 医院 科技档案 PDCA循环 管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R - 0 文献标识码:A
PDCA循环是由管理学家戴明提出的一项理论,其作为一种科学路径,在全面质量管理方面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其能够将已既定的项目管理内容及目标,通过P(计划)、D(实施)、C(检查)、A(处理)四阶段循环控制,从而达成扩大系统功能、提高目标质量的效果。医院科技档案是组成医院综合档案的重要部分,主要指的是医院在建设及发展进程中从事的医疗科研等一系列活动及该活动所形成的具备储存意义的图表、声像、文字等,它包括各种载体和形式的历史记录。将PDCA循环法充分运用于医院科技档案管理过程中,可达到普遍提高科技管理效益和质量的目的。现就医院科技档案管理的现状和运用PDCA循环法提高医院科技档案的管理水平进行深入探讨。
一、PDCA循环的概述
PDCA循环法是由美国某管理学家所提出的一种标准化、程序化、科学化的最基本管理法,其又被称之为戴明循环,即通过Plan(计划)、Do (实施)、Check (检查)、Action(处理)四阶段管理路径,使工作的质量于持续循环中得以有效提高。上述四阶段并非运行一次即结束,而是一次次的循环进行,若部分问题在第一循环阶段未得以解决,则直接进入下一循环中,从而达成阶梯式的螺旋上升。PDCA循环可在任何一项合乎逻辑的工作中运用,且在绩效管理方面尤其适用[1]。
P阶段需首先制定活动计划,并确定目标和方针;D阶段为具体的运作以实现计划的内容;而C阶段需对实施计划的最终结果进行总结分析,辨别对与错,明确实施的效果,且发现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是该阶段的关键;A阶段则为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此阶段需总结检查出的结果并予以处理,即表现较佳的应继续保持并发扬,或将其制作为指导文件以日后遵守,而对于处理不当的地方,则应吸取教训并总结经验,以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对于部分依旧未得以解决的问题,则应提交到下一次的循环中以待解决[2]。
二、PDCA循环在医院科技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医疗科技档案管理是医院科研管理及档案管理的重要工作,随着医疗技术的高速发展,在医院档案管理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其不仅能够提高医院医疗科研质量,而且能够促进医院相关技术水平逐步提高。PDCA循环在医院科技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具体分为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及处理阶段等方面。
(一)计划阶段(P)
医院的目的是通过对科技档案信息的充分利用,使其在医疗和科研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从而有效促进医疗水平及医疗质量的进步与提高。方法是制定规范的归档制度,把医院于科教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具备储存价值的数据、文字、软盘、图表、声像等相关历史记录,集中保存且综合应用[3]。例如:在科研课题中,应进行的归档记录主要包括:项目的评审建议书、项目申报书、计划任务书、经费的具体使用情况、实验记录、技术总结表、科技成果的鉴定证书、性能的检测报告及标准学术相关资料,其涉及的层面还可能包括合同书等。因此,在开始科研课题之前,应明确资料均需要归档,其中课题项目的评审意见书和项目申报书是保存复印件或是原件,关于项目经费的具体使用情况的单据如何保存等问题均需事先计划好[4]。
(二)实施阶段(D)
医院的科技档案管理应始终坚持科研项目管理的导向,实行统一集中管理每类档案,并于业务的建设基础上突出归类方案,在医院的科技档案管理中,应让每一位实施者明白其需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因此,制度学习显得十分重要。档案管理的相关部门应该先将独立科技档案的管理规则先打印好,并粘贴于较为醒目的位置,而其他各项科技档案管理的明细规则也应打印好并发放至各个相关科室,同时组织全院的行政人员及医护工作者进行学习,以增强医院整体科技档案管理的意识。
(三)检查阶段(C)
如何确保有力实施是医院在建立综合科技档案的管理规定后最为关键的一点,因此需加强并落实监管检查过程,且在医院日常的运作中加大对科技档案管理的控制,同时积极调动医院全体职员的主动性,并互相监督各自的行为[5]。例如:可以由各个科室的负责人和档案室的工作人员组成科技档案管理小组,也可每月定期调查科技档案管理的满意度及质量。现场控制每一项医院科技档案的管理制度,若发现存在偏差则应及时予以纠正,防止问题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有效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各个科室的负责人也可安排专人负责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对于制度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予以认真分析,并找出不足及相关影响因素,针对性的提出整改建议并限制期限,且改正的意见需具体到人。
(四)处理阶段(D)
定期开展档案管理相关考核分析会是PDCA循环在医院科技档案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该阶段中,需针对所有的满意度及检查的结果予以认真分析、探讨及总结,并将考核的最终结果和针对提高质量提出的相应改进措施、成效以及对下一步的意见一并上报给院领导[6]。因此,院领导可根据汇报的结果提前制定好下一阶段的措施,其中包括建立标准、保留及改进等,从而形成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反馈系统,并为下一阶段质量水平的提高打好基础。这一阶段存在两项较为重要的任务,其一为纠正错误:针对较好的规章制度予以发扬,并把要求纳入至对应的制度中,使科技档案管理质量更加标准化;其二为把未解决的问题遗留至下一循环过程,以寻找出最佳解决方案。
结束语
为提高医院科技档案管理的质量水平,应将医院科技档案管理的各项内容充分纳入至院内的全面质量管理,并与PDCA循环法有机结合。将PDCA循环法合理导入至医院质量的管理工作中,不仅需加大对监控管理的力度,实施以各基层部门对内控制为基础和区控中心的宏观控制有机结合,而且需借助定期考核评分制度,让每一位医护人员参与到医院科技档案管理的质量考核,从上而下明确职责,各行其职并相互配合,形成监、控、管为一体的管理网络,为提高、平衡机发展医疗机构的医院科技档案管理质量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必华,王建宁,何俊,等.PDCA循环在医院门诊管理中的应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3,12(15):142-143.
[2] 吴洁.PDCA循环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14(13):142- 143.
[3] 乔林,张水建,刘敏,等.PDCA循环在医院临床输血标准化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4,13(10):145- 146.
[4] 杨玉平,薛净,王香平,等.PDCA循环在医院离退休事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病案,2014,12(15):147- 148.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历资料 2010年6月-2011年5月我科共收住行异位妊娠手术的患者30例,年龄18-37岁,平均28岁,平均住院时间6天。
1.2 循证方法 选择具有丰富护理经验的护师成立循证护理小组,充分掌握循证实证和实施步骤,根据临床遇到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文献寻,以寻找来源于研究领域的实证,并对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及临床实用性进行评价,确定护理方案。
2 循证护理实践
2.1术后腹腔内持续性出血
2.1.1 循证 术后腹腔内持续出血是异位妊娠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可出现面色苍白、大汗、口干、腹胀、腹痛、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内出血症状,出血量多可引起失血性休克,甚至循环衰竭,危机生命。针对这种情况可进行一系列必要的干预措施,笔者分析了术后腹腔内持续出血发生的风险因素,采取了相关护理措施。
2.2.2 护理干预(1)术后24小时内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注意有无面色苍白、大汗、口干、腹胀、腹痛等内出血症状。(2)观察腹部伤口是否有出血,如有出血及时给予更换伤口敷料并加压包扎,遵医嘱静脉输入止血药物,无效后做好行二次开腹手术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病情。
2.2 感染
2.2.1 循证 术后发热与患者术前术中失血过多和术后贫血等因素有关。异位妊娠手术后的病人,我们通过观察相关检查结果,并分析其发生原因,然后查阅文献,根据不同症状及时对症处理及护理干预,控制感染发生。
2.2.2 护理干预①术前术后做好出血量的评估,根据出血量备血输血,及时补充血容量,纠正贫血。②术后3天内常规测4次体温,超过3天体温仍超过37.5℃,护士应该引起注意,如有感染遵医嘱给予抗生素,同时做好基础护理。
2.3 持续性异位妊娠
2.3.1 循证 持续性异位妊娠多见于异位妊娠保守性手术治疗时未将滋养细胞组织完全去除,使得其继续生长,血β-HCG水平下降缓慢或升高,再次出现腹痛、腹腔内出血等,约半数患者需要进一步治疗[2]。持续性异位妊娠除了与术中手术方式、预防性应用MTS注射术等因素有关外,还与术后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处理有着密切关系[3]。我们通过术后严密观察,分析其发生原因,然后阅文献,根据不同症状及时对症处理及护理干预。
2.3.2 护理干预①术后我们在适当的时机向患者讲解持续性异位妊娠的可能性,告知再次出现腹痛、腹腔内出血、盆腔包块、术后β-HCG下降缓慢或升高等持续性异位妊娠的临床表现,予提高患者的警惕性,一般发生在手术后1~4周[4]。②针对性密切观察持续性异位妊娠的临床表现,遵医嘱术后监测β-HCG水平每周1次直至正常,如有发生遵医嘱给予宫颈注射MTS及配合中药治疗。
2.4 下肢深静脉血栓
2.4.1 循证 手术治疗前异位妊娠患者均有腹腔内出血,有的甚至有出血性休克的发生,通常伴有大量湿冷等休克体征,此时会造成血液浓缩并处于高凝状态,而术中也有损伤血管内皮的可能以及术后常规应用止血药物等,术后卧床休息等因素都可能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笔者分析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因素,采取了相关护理措施,以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2.4.2 护理干预 ①术前加强对患者的评估,对术前失血过多有贫血的患者,及时补充血容量,尽量输注新鲜血液,避免输注库存血,因库存血液中颗粒、细胞碎片较多,促使了血栓的形成。同时不宜采用下肢静脉输液,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多次穿刺。②充分了解术中情况,以便加强术后护理。③手术后卧床下肢肌肉长期处于松弛状态,致血流缓慢,Agnelli等认为卧床休息大于3天为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五大高危因素之一[5]。因此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抬高患肢,术后6小时要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在床上变换。④指导患者进食清淡、低脂、高纤维、高蛋白及富含维生素的膳食,避免高胆固醇、辛辣油腻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3 讨论
异位妊娠因妊娠位置的特殊性,病情通常发展迅速,极易危及患者生命,故大多数需要实施急诊手术。而急诊手术由于术前饮食准备不充分,术前术中盆腔内大量出血等因素,会造成术后相关并发症,危及患者的生命。在术后治疗过程中我们通过循证护理的方法,对大量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后,做出相应的判断,再根据判断实施治疗护理。本组患者除了6例出现术后超过3天发热,血常规检查结果提示白细胞计数均高于正常范围外,其它患者均无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我们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结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用循证护理指导临床实践,使科研结果与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以及患者的需求相结合,从而使患者得到质优高效的护理,减少和杜绝了因护理工作缺陷而造成的医源性问题的发生,最终使患者满意度提高,不仅丰富了护理人员的知识,积累了经验,提高了护理质量,同时使护理人员学会了运用更科学、更先进、更准确的方法去开展护理工作,提高整体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继平,马伟光,王艳红.循证护理理论与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04,4(4):20-22.
[2]汪红,王蔚蔚,张美君.血液透析患者临时血管通路的类型及护理.护理杂志,2008,25(8):44-45.
[3]高宇,李,刘瑾.异位妊娠患者急诊手术后并发症风险因素分析及护理,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3):4025.
【关键词】老年住院患者;PDCA循环管理;护理满意度
PDCA循环管理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护理管理措施,可反映护士长的管理水平,住院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成为评价护士护理工作的最好指标[1]。本研究针对已选定的104例老年住院患者应用PDCA循环管理对护理满意度的影响进行探究,现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于本院治疗的老年住院患者104例,按照完全抽样法1:1分成对照组与比较组,每组各52例,其中对照组男女比例30:22,年龄65-93岁,平均年龄(75.6±5.5)岁;比较组男女比例28:24,年龄64-92岁,平均年龄(76.5±4.6)岁。两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方法,包括日常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及基础护理等操作。
比较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PDCA循环管理。⑴第一阶段(计划阶段):利用满意度调查表实行现场问卷调查,之后根据患者所提供的资料,经多名护士分析其中问题,并实施下一步护理方案。⑵第二阶段(实施阶段):根据患者所提供的信息及确定措施,由多名护士合作实施完成。⑶第三阶段(检查阶段):多方位征求意见,由多名护士进行不定时抽查,准确收集患者和家属对护理方案的意见,及时消除潜在护理问题。⑷第四阶段(处理阶段):及时询问患者和家属的情况,将此次护理措施的缺点与问题用作下次循环管理的依据。
1.3观察指标
满意度采用Likert量表等级计分法,每项条目划分5个级别,每个级别为1-5分,总分为25-125分,其中5分为“很满意”、4分为“满意”、3分为“一般”、2分为“不满意”、1分为“很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同时比较PDCA循环管理后单项护理总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X2检验,当P
2.结果
2.1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比较组护理总满意度76.92%明显高于对照组38.46%,比较差异(P
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52,n(%)]
组别
非常满意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总满意度
对照组
8(15.38)
12(23.08)
18(34.62)
14(26.92)
20(38.46)
比较组
26(50.00)
14(26.92)
10(19.23)
2(3.85)
40(76.92)*
注:与对照组比较,*P
2.2两组管理后单项护理总满意度比较
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比较组单项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P
表2 两组管理后单项护理总满意度比较(n=52, x±s)
组别
护理技能
生活护理
健康指导
操作设备
护理及时性
对照组
6.12±1.34
8.46±1.07
12.93±2.05
5.24±0.78
14.74±0.95
比较组
22.78±0.13*
24.95±0.86*
28.35±0.14*
21.87±0.56*
30.81±1.22*
注:与实施前比较,*P
3.讨论
本研究通过已选定的104例老年住院患者,随机分成两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比较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PDCA循环管理,分析两组护理方法对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发现,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比较组护理总满意度76.92%明显高于对照组38.46%,这说明相比于常规护理,PDCA循环管理能有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其主要原因是对老年住院患者通过PDCA循环管理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情绪和健康状况,且在4个阶段不断循环实施中,以预防为主并及时发现与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同时了解患者护理需求,有利于护理人员针对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满足患者的需求,从而促进护患关系间的和谐[3]。同时,进一步对本研究中两组管理后单项护理总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比较组单项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且健康指导与护理及时性的满意度较高,护理技能和操作设备的满意度较低。实行PDCA循环管理后,老年住院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这进一步证明PDCA循环管理能有效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同时助于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高质高效完成。
综上所述,老年住院患者应用PDCA循环管理的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护理满意度,从而改善护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物业中心,河南洛阳 471002
[摘要] 目的 加强医院医疗废物科学有效管理。方法应用PDCA循环法发现问题、制定策略、科学实施、有效监督,并建立健全各项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制度。结果提高了医院医疗废物管理水平,使医疗废物分类合格率、收纳合格率、扎口率、丢失率等各项考核指标均达到了医疗废物管理的标准和要求。结论应用PDCA循环法进行医院医疗废物管理科学有效。
[
关键词 ] PDCA循环法; 医疗废物;后勤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b)-0091-02
医疗废物不同于普通生活垃圾,是医疗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医疗废物管理是医院后勤管理及控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医疗废物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在保护环境,预防疾病传播,保障人体健康等方面意义重大。PDCA 循环法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是一套广泛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循环体系,即通过遵循P(plan 计划)、D(do 实施)、C(check 检查)、A(action 总结)的一套工作程序[1]。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是一家大型骨伤科专科医院,自该院2010年首次通过JCI(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认证以来,PDCA法被引进入该院质量管理中,并在很多方面广泛应用,自2013年9月份开始该院采用PDCA法进行医疗废物管理,实施一年,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方法
1.1计划节段
1.1.1调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①医疗废物分类不清,如一次性口罩、帽子、鞋套等被当做生活垃圾处理,换药后带血的一次性金属镊子未放入利器盒内,该现象比较普遍,在30个病区、手术室、化验室、影像中心、病理室调查,分类合格率仅为72%,分析其原因为部分医务人员对《医疗废物分类目录》了解不清,对医疗废物危害认识不清;②收纳不合格,主要表现为利器盒收纳过满,有11个病区利器盒满负荷,占36.7%,极易造成利器散落及职业暴露,分析其原因为科室过于考虑运行成本,加之医护人员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培训;③医疗垃圾扎扣率低,仅为67%,搬运过程产生医疗垃圾散落,污染病区及医院环境,分析原因为物业垃圾收集员多为临时聘请或外包公司员工,流动性大,缺乏必要的知识和培训;④医疗垃圾遗漏丢失被当成生活垃圾处理,发生率为1.2%,分析原因为垃圾封口后,无明确身份信息,在交接过程中核对不认真,无法追根溯源,外包保洁人员对医疗垃圾认识不足,对丢失的医疗垃圾按生活垃圾处理。
1.1.2制定管理目标①针对医疗废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细则及措施,并落实到科室,形成系统管理模式,纳入整个医院的后勤及控感质量控制管理之中;②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以制度管理,增加管理的长效性及可持续性;③使医护人员对医疗废物处置的重要性的知晓率达到100%,医疗废物分类合格率>98%,收纳合格率>98%,扎口率达到100%,丢失率降为0,有效的预防医疗废物对环境和人体造成的危害。
1.2实施阶段
1.2.1实施有效质控管理在后勤质量控制委员会中专门成立医疗废物处理质控小组,由后勤院长直接负责,物业公司、控感办、护理部、医务部具体负责,各病区、手术室、检查化验室等部门制定专人负责形成系统的阶梯式管理模式,具体到人,分工明确,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把医疗废物管理质量控制与医疗质量控制同等对待。
1.2.2制定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标准及方案依据2003年卫生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以及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进一步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通知》[2-4],制定《医疗废物交接制度》、《医疗废物分类细则》、《医疗废物包装运输标准》、《医疗废物收集人员职责》、《医院污水管理方案》、《医院环境卫生管理方案》、《医疗废物流失、泄露事故紧急处理预案》、《医院保洁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等一套严谨、科学的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每项制度、标准及方案均下发至相关人员,熟练掌握并进行考核。
1.2.3落实首先是人员培训,采用学习班培训、院内网络培训、医疗废物合理处置宣传栏等方式进行定期培训,新进人员专场培训,使人人知晓“医疗废物有效处置重要性”,要求医护人员以及与医疗废物接触的保洁人员牢固掌握医疗废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及医院制定的各项制度、标准、方案等。医护人员有责任对就诊患者及陪护进行医疗废物合理处置知识的宣教及指导。对外聘医疗废物收集人员进行自我保护知识及环境保护知识培训,尤其要熟练掌握《医疗废物包装运输标准》、《医疗废物流失、泄露事故紧急处理预案》、《医院保洁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为其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并定期体检。然后是具体细则的实施,医护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细则进行分类》,该院在各病区固定区域设有分类垃圾桶,分别标示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理性废物、化学性废物等。科室医疗废物监管负责人负责监督,并及时按收纳标准对垃圾桶进行封口,同时在每个垃圾袋或利器盒上贴条形编码进行身份识别。医疗废物收集人员在科室运输医疗废物前,认真检查包装封口、标示、标签是否符合要求,不符合要求的要重新包装,然后扫描条形码进行核对,并与科室负责人员进行书面交接后将医疗废物运输至医院医疗废物暂存库房。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人员在将医疗废物运出医院时,同样扫描条形码核对种类、数量等信息,并与医院医疗废物管理人员进行交接登记,登记信息存档保管。
1.3检查及总结节段
由医疗废物处理质控小组抽调人员,每天对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运输进行检查,逐条落实,责任明确到人,并将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个科室,如发现长期存在或普遍存在的问题则上报医疗废物处理质控组长,组织小组会议,进行讨论,查找根本原因、制定实施策略、落实实施细则、再检查总结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使医院医疗废物管理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医疗废物管理的标准和质量。
2结果
应用PDCA循环法进行医疗废物管理,建立健全了该院医疗废物处置相关的各项制度并落实,做到了医疗废物的严格分类、标准包装、交接登记记录完整,达到了最初制定的医护人员对医疗废物处置的重要性的知晓率达到100%,医疗废物分类合格率>98%,收纳合格率>98%,扎口率达到100%,丢失率降为0的目标(图1),达到了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各项标准,顺利通过了2014年的JCI复认证,国外专家对我院的医疗废物管理给予高度评价。
3 结论
医疗废物管理牵扯医疗、护理、后勤、控感、保洁等多个学科,牵涉人员众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是医院管理的难点,而医疗废物因其具备感染能力的特殊性,又是医院管理的重点,采用PDCA方法反复循环最终建立、健全、完善具体的标准、制度及工作流程,有效的解决了学科交叉、人员素质不齐等难点,使医疗废物管理更加科学有效。
[
参考文献]
[1]曹国秀.采用PDCA 循环法规范门诊医疗废物的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4):752-75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3:6-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3:10-11.
【关键词】急性重症胰腺炎;围手术期;循证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119-01
为对循证护理在急性重症胰腺炎围手术期患者干预中的使用价值进行观察,笔者对我院收治的42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42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45.32±4.33)岁,发病原因:酒精性15例,胆源性16例,暴饮暴食9例,原因不明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手术指征,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接受术前指导,术后接受常规术后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围术期接受循证护理,在护理实施前,医护人员采用计算机网络对相关资料进行查询,并充分结合自身护理经验、专业技能、患者需求等,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从而制定有效护理措施。主要护理措施如下:①心理护理:急性重症胰腺炎病症危重,患者多无心理准备,同时治疗费用较高,这就导致患者可出现恐惧、紧张等情绪,不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因此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聆听患者心声,取得患者信任,针对患者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倾听患者诉说,了解其苦闷并进行相应安抚,告知患者积极治疗的效果,使患者摆脱心理困境,以良好的状态配合手术治疗。②术前护理:术前绝对禁食,常规放置胃管胃肠减压,将胃液进行引流,从而减少胰腺受到的刺激,减轻胰腺负担。禁食期间患者可出现口干、腹痛等,患者极易出现心情烦躁、萎靡不振情绪,因此医护人员要做好必要的解释工作,告知患者禁食的必要性。术前医护人员引导患者进行全面术前检查,主要包括B超、心电图、胸片、血糖、血常规等全面检查;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观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备皮、皮试、交叉配血型等,手术当天灌肠。③术后护理:术后去枕平卧,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可改为半卧位,促进痰液排出,避免膈下感染、肺部感染等,在患者基本生命体征稳定后可引导患者在床上活动,促进肠蠕动;加强对患者神志、呼吸、脉搏、血压及生命体征的观察,一旦出现意外立即处理并告知医生治疗。帮助患者拍背排痰,必要时雾化吸入,给予患者氧气吸入治疗。给予患者营养支持护理,根据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分阶段进行;加强对空肠造瘘管、尿管、中心静脉留置管、胃管等护理,同时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发生。④健康教育:患者出院时,医护人员要告知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同时养成良好的饮食及生活习惯,戒烟戒酒,严格按照医嘱服药,避免过度疲劳等,一旦上腹部出现剧痛立即就诊。
1.3疗效判定[1]显效:腹痛、腹胀、发热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基本恢复正常,CT检查炎症基本消失;有效:上述症状有所改善,实验室检查结果有所改善,CT显示炎症部分吸收;无效:治疗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未出现明显改善。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科学管理的方法,规范医疗机构的伤(病)劳动能力鉴定工作的管理。方法应用PDCA循环法进行管理,通过设立“伤(病)劳动能力鉴定咨询门诊”,制定完善的计划、执行和检查处理体系。结果应用PDCA管理,伤(病)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得到规范,服务质量提高。结论应用PDCA循环法,是规范医疗机构的伤(病)劳动能力鉴定工作管理,提升工作质量的有效而科学的管理方法。
【关键词】PDCA循环法 劳动能力鉴定 医疗管理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09.044
PDCA循环管理法,最先由美国的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1],随后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被广泛应用,PDCA循环管理法的核心内容包括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在现代管理工作中PDCA循环法以质量控制全面并具备持续改进和提升而备受推崇。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各级医疗机构陆续引入PDCA循环,在医院综合管理、服务提升等层面都取得满意效果[2-3]。
医疗机构受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伤(病)劳动能力鉴定工作,是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必须完成的指令性工作,但劳动能力鉴定工作的内容和过程较为繁琐,医疗机构的组织比较松散,专家对鉴定工作缺乏认识,申请者提供的资料存在过期、不足等问题,造成鉴定材料欠缺,直接影响鉴定工作的正常进行,而且容易诱发和激化劳资或医患矛盾。近年来我院引入PDCA管理,有效地规范了伤(病)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受理的广东省及广州市两级劳动能力鉴定部门委托的伤(病)劳动能力鉴定442例,其中男278例,女164例,工伤劳动能力鉴定281例,因病劳动能力鉴定161例。全部受理案例中复审(再次鉴定)者198例(占44.7%)。
1.2PDCA循环管理的应用
1.2.1做好伤病劳动能力鉴定工作的计划安排①指定职能科室专责该项工作:
医院指定预防保健科作为伤病劳动能力鉴定的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作的指引、流程,组织对本院相关专科的专家进行培训。②设立“伤(病)劳动能力鉴定咨询门诊”为申请提供咨询服务:预防保健科成立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小组,专门设立“伤(病)劳动能力鉴定咨询门诊”,作为伤(病)劳动能力鉴定申请者受理窗口,由专职医生提供相关咨询、指导申请。③建立院内专家库,负责主检诊断:组织院内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定期进行相关的培训,建立专家库,预防保健科“伤(病)劳动能力鉴定咨询门诊”受理相关申请后,根据申请者的病变部位,请对应专科的专家对申请者进行检查,做出诊断,填写诊断意见。
1.2.2鉴定结果再审核申请者经相关专科专家进行主检,完成诊断后,结果交回预防保健科“伤(病)劳动能力鉴定咨询门诊”,专职医生对全部检查、诊断资料再次进行核对、补充,完成鉴定。
1.2.3定期检查相关工作的计划执行情况科室定期对鉴定工作进行检查和阶段小结,抽取特殊或疑难病例组织学习,与涉及的专科专家进行交流,了解鉴定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及时解决或采取相应措施,疑难病例组织会诊再给出鉴定意见,使劳动能力鉴定工作能够按时、高质量完成。
2结果
2.1应用PDCA管理法后,伤(病)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得到规范,申请者对受理流程的清晰度明显提高,主检专科和主检专家明确了伤病劳动能力鉴定工作的实质内容和意义。
2.2按照PDCA的循环管理,建立初审、主检、复核的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和避免可能出现的误差,避免激化劳资矛盾和产生医患矛盾,申请者对鉴定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3结论
3.1应用成效伤(病)劳动能力鉴定工作,是国家对劳动者实施各项保障制度的重要环节,是对劳动者的一种权益保护,其具体工作的完成需要依赖医疗机构的相关专科专家完成,该项工作对劳资双方都十分重要,但对于医疗机构来说却往往得不到重视,而且缺乏规范的管理,我院作为广东省人社厅和广州市劳社局指定的劳动能力鉴定(复审)医院,为了规范和完善劳动能力鉴定工作,指定预防保健科专门负责统筹协调,近两年来,专门设立“伤(病)劳动能力鉴定门诊”,并且应用PDCA循环法管理,将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渗透到劳动能力鉴定工作的受理、初审、主检诊断和复审检查诸方面,有效地提升了服务,未发生差错事故,申请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3.2应用体会PDCA循环法管理的计划阶段,需要按照劳动能力鉴定标准的要求,组织基本的培训,建立专家库,制定“伤(病)劳动能力鉴定门诊”的工作细则,设计工作流程图,保障了开展工作的基本条件。作为具体实施的平台,“伤(病)劳动能力鉴定门诊”为患者提供受理、咨询指导、初步审核申请者的资料,发现资料不齐的,先予以补齐,既避免重复检查增加申请者经济负担,又避免由于申请材料不齐全,影响鉴定进程和结果。申请者经过初审后,由相关的专科专家根据申请者的伤病情况作出诊断,完成鉴定资料的填写。有作者把C体系(检查)作为应用PDCA循环管理的重要环节[4],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除了定期的系统检查,我们专门设计了在鉴定完成后,主管科室对全部申请者材料再次进行核对的环节,确认无误后予签发鉴定材料,通过实施初审、主检、复核的管理,有效地减少和避免差错的发生,提高了鉴定工作的质量和准确性。
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各项保险和劳动保护制度的不断完善,因伤(病)的劳动能力鉴定结果直接与劳资双方的权益密切相关,处理不当会造成劳、资的权益受到损害。但过去医疗机构的劳动能力鉴定工作的组织往往比较松散,涉及多个相关学科的病例的办理十分周折,由于缺乏明确的指引,申请者提交的材料常常不够齐全,到达医疗机构后没有统一的咨询窗口,造成鉴定工作难以一揽子完成,在劳资矛盾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为医患矛盾,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PDCA循环管理法在医疗管理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应用于医疗机构的服务窗口的效果得到广泛的认同[5-6]。我院从规范管理,以提高劳动能力鉴定工作的质量和服务为目的,为申请者设计明晰而简化的流程,应用PDCA循环法进行管理,在医疗机构内部建立了完善的劳动能力鉴定体系,彻底改变了原来的松散的管理模式,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潘沼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13-215.
[2]阚全程.PDCA循环在医院战略管理中的运用[J]. 中国医院管理,2009,29(8):47-49.
[3]张小容.导入戴明循环实施医院质量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2):115.
[4]刘平,戴辉, 潘习龙.医院优质服务PDCA体系中的C体系[J].现代医院,2012,12(7):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