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7-0011-01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缺失
大部分的农村留守儿童都正处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对他们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由于外出务工父母收入普遍不高,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并且孩子大部分是由年迈而且没有文化的爷爷奶奶照顾,以生活照顾为主,知识、精力上基本无法代替父母履行品德培养、辅导、督促孩子学习的义务,也会过于呵护溺爱孩子,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在他们正是需要父母关爱的时候却缺少了父母的关爱,这势必会对他们将来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学校教育缺位
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通常会得到学校与老师更多的关注,由于老师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对所有的留守儿童投入同样多的关注。所以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一般,在学校里表现既不特别突出,也不调皮闹事的留守儿童,老师往往关注得较少。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在农村学校中还没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组织对学生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等活动;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题儿童”难以管理,致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
(三)社会关注不够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社会环境存在一些不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农村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于城乡之间,给农民工子女教育造成诸多矛盾,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制度相伴而生的农民工子女入学须在原籍所在地参加中考、高考;在城市打工的农民无力承担子女在务工所在地普通学校入学的费用,而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孩子升学考试的问题;各地教材选用不同,使得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直接导致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乃至壮大。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社会教育又跟不上,直接导致了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问题的产生。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社会方面
首先,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重视和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其次,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保障体系,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有计划地配套筹建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托管中心、心理咨询站;再次,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强社会各方面和各层次人士对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权利的关注,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共同解决;最后,政府要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在本地就业机会,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投入,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创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二)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应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引导留守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充分利用当地有效资源,加大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配备心理教育教师,树立科学育人观念,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其次,学校要对留守儿童在精神上鼓励、学习上帮助、生活上关心,使他们与城市孩子一样身心健康、快乐成长。鼓励教师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学习辅导,指导家长或亲属如何关心孩子,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子女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并且要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制度。再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构建留守儿童教育的监管机制,强化心理教育。最后,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丰富教育活动内容和形式,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爱,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
(三)家庭方面
关键词:道德教育;留守儿童;农村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047-02
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转型期过程中产生的特殊弱势群体,随着农民工的进城务工,远走他乡,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儿童也在形成,目前,留守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环境较差,只有父母一方或者老人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家庭本身的重负和他们自身的教育缺陷使得家长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出现了真空。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不仅造成了家庭温暖和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也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方面的一系列问题越来越突出,并滋生了很多社会问题。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正处在思想启蒙和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上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他们孤独感较重,思想和心理表现都较为封闭,心灵一般不易被感化,害怕遭到轻视与歧视,有些人甚至会走上犯罪道路。因为父母榜样作用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问题要比非留守孩子多。一是人生观不正确。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残缺的家庭结构很难使留守儿童发展到父母所期望的程度,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回到家乡显示爱的方式往往只限于单纯的资金给予。孩子极易形成打工挣钱可以改变他们的生活现状的思想,把自己的将来过早定格在打工挣钱这个唯一目的上,思想功利化、世俗化甚至庸俗化。二是道德意志薄弱。留守儿童道德意志的薄弱,从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了他们在道德上的失范。据调查显示,犯罪的“留守儿童”中,有56.4%与留守的父亲或母亲单独生活在一起,32.2%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4.1%与亲戚生活在一起,0.9%被寄养在他人家里。其中父母外出打工三年以上的占26%,没去过父母工作地的有65.3%,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的有23.3%,非常想念父母的有64.1%。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三是道德心理不健康。由于正常的心理环境的缺失和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留守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缺乏与父母的情感交流,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形成不良的个性心理特征,集中表现为任性、冷漠、自卑、敏感、孤独、不安、胆怯和自我封闭等。这些有着强烈自卑感的留守儿童在某种程度上会失去对社会的安全感和对他人的信任感。这些性格缺陷和心里障碍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身心。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北京的中国社会调查所公布的调查也显示,超过半数的父母明显感觉到孩子留守后变得沉默、孤僻。
二、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庭道德教育缺失。多数家长长年在外打工,一年中难得与孩子相见,父母少了与孩子之间正常的感情交流,使家庭教育的功能被人为的弱化,非常容易导致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偏差。亲情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对情感的渴望难以得到满足,极易在心理与现实之间形成落差,在现实中表现为情感冷漠,内心封闭,不相信他人,逆反心理强,内心比较敏感,有心事或遇到困难时,没有可倾诉的对象。更有甚者,一些留守儿童由于交友不当,往往被引入歧途。情感缺乏是留守儿童成长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与父母的亲情关系趋于淡漠,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无法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从而难以形成健康良好的道德情感品质,在正常的道德情感方面常常会表现出诸多的偏差。
2.学校道德教育不全面。中国现有的学校道德教育还停留在书本上和考试上,没有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学校的道德教育甚至还因为应试教育而被人为减少课时,个别农村学校甚至对于道德教育这一块的学习不做考虑和安排,学校老师对于道德教育也没有很好地探索。教育起点的不公平让原本处于弱势地位的留守孩子更加自卑,更加弱势,加上注重应试教育的目的性,极少关注道德教育的过程性,致使农村留守孩子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就留下了道德隐患。
3.道德教育机制不健全。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政策予以关注和支持,但是,政府和相关教育机构对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没有制定相关的政策,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权利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政府在留守儿童教育机制的建立健全上没有探索出好的出路,特别是现有户籍制度的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要求不相一致,留守孩子的道德教育机制出现了问题,致使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出现了困难。
三 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实践策略
1.完善政府在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中的角色。留守儿童道德问题之所以日益严重,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制度和机制的不健全,致使进城务工人员与留守儿童之间产生了监护困难,这些困难其实是可以通过改善和健全机制来予以解决的。譬如说,可以通过设立留守儿童探亲假,让在外务工的父母可以享受必要的时间,让孩子与父母能定期聚会。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户籍改革制度,对于那些在某个城市工作五年以上的,有稳定收入的农民工,予以解决城市户口,让他们的妻儿老小能够顺利进城,让他们的孩子能够顺利到他们务工的城市上学,并且能够享受相应的城市人待遇。同时,还可以在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农村乡镇通过政府补贴,成立相应的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中心,聘请有文化、有爱心的人士当留守孩子的临时父母,履行父母职责。
2.完善家庭在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中的责任。家长要十分重视对孩子进行文明礼貌、尊老爱幼、诚实守信、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等优秀品德的教育,从而约束和制止不文明、不道德、不守法的行为的发生,培养孩子向上、向善、向美的优良品格。由于留守儿童问题是子女与父母联系过少、缺乏沟通管教引起的,首先应该使留守儿童的父母对该问题有一定的熟悉和了解,为了能够让子女健康成长,作为父母,应做到与孩子多些情感的交流。父母应多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多鼓励孩子们自行独立,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多解开孩子心中的结,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就在身边,感受父爱、母爱的温暖。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奋发向上的精神。父母应多向孩子讲讲外面打工的艰辛,世界的精彩,知识的重要性,让孩子从小树立学好知识的思想,要使孩子养成艰苦朴素的好品德。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加强与子女的临时监护人、老师的联系沟通,把子女的教育监护权利更多地给予临时监护人,让他们尽可能地及时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出现的问题。
3.创造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良好环境。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最大问题是没有一个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创造良好的环境是搞好道德教育的当务之急,只有创造一个良好的农村儿童道德教育环境才能真正做到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水平,促使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一是创建一个有父爱、母爱、兄弟姐妹之爱的完整家庭。父母可通过合理选择临时监护人的方式,通过结构上的父母来创建事实上较为完整的家庭。即父母在外出前,合理选择熟悉孩子、有爱心的、能给孩子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的、能保障孩子健康成长的监护人。尽量避免隔代管教和盲目托管现象的发生。二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校生活环境。现有农村孩子大多从小学开始就要寄宿,学校在孩子道德教育上起着十分大的作用,要提高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的素质,有意识地选派有能力有素质的城市教师到农村结对帮扶,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要加大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视力度,加大道德教育的课时,提高道德教育的质量,开展好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活动,将道德教育提高到与应试教育相同的位置上予以考核,对不重视道德教育的学校领导和相关老师予以严惩。真正在学校营造起重视德育教育的良好氛围。三是创造一个全社会关心留守儿童成长成才的环境。要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促使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留守儿童,红十字会、民政救助相关部门都要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还要成立相关基金帮助留守儿童,青年志愿者协会应多组织志愿者下农村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使留守儿童在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下成长,感受到社会的爱心。
参考文献:
[1] 留守儿童“心病”多缺乏呵护易成“问题儿童”[J].中国新闻网,2009,(6).
[2] 范先佐 .流动子女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识论坛,2005,(4).
>> 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情感边沿的现状及对策 初中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谈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 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帮助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语言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刍议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现状及对策 浅议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干预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 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现状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教育对策探析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现状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71-79.
[3]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157(3):60-65.
[4]叶曼.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6):67-69.
[5]傅爱红.公共图书馆为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的思考[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04):63-65.
[6]傅斌.依托文化共享工程 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公共图书馆为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的思考[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02):72-74.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社会化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研究现状
伴随着农民外出务工或经商的普遍化,中国农村传统稳定的家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数以千万的农民离开了农村的土地进入城市寻求生存,他们囿于自身的社会条件、生活条件及城市内的政策性限制大部分人只能将子女留在家乡,这种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造就了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据推测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达二千多万,占农村儿童的18%-22%。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改善了其子女生活的农村大环境,但更多的是破坏了留守儿童固有的社区、家庭、学校等微观环境。留守儿童能否得到良好的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是关系到未来农村人口素质的大事。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2.1社会因素
1) 农民家庭负担过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以及我国对农村劳动力外出政策的导向是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直接原因。
目前我国农村不少家庭子女数量偏多,家庭负担较重。农村传统重男轻女理念造成农村儿童数量多、性别比例失调。过重的家庭经济负担逼迫以及中央和地方一系列农村政策的引导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镇)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导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但受以户籍制度为主的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绝大部分打工父母无法将留守在农村的孩子带入城市上学。
2) 农村依靠读书跳出“农门”的传统观念被打破,“读书无用论”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失学、辍学现象加重。
农村留守儿童小学阶段在校状况较好,但初中阶段问题较明显,表现为在校生人数随年级的升高逐渐减少。据接受笔者调查的学校教师反映,在辍学学生中有近70%属留守儿童,这些辍学的留守儿童大多是跟随父母外出务工。这与当前我国农村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普遍偏低有很大的关系。
3) 农村基层政府部门不重视、城乡发展不协调。
目前农村社区和地方政府更关注的是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并把它视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对伴随而生的留守儿童问题,既缺乏认识,更谈不上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既没有设立专项资金、也没有指定专门负责人,从而使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和管理处于真空、自发状态。
2.2学校因素
1) 农村学校缺乏科学育人的理念,对留守儿童的全面教育效果甚微。
无论是对教师的考核还是对学生的评价,农村学校都还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为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学校甚至放松了对部分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2) 农村教师素质相对偏低,教学负担重,对留守儿童和一般学生的教育管理未加区别。
农村教师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力,是导致留守儿童辍学的重要因素之一。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并没有因为父母的外出而得到教师额外的关照,老师由于本身课业负担比较重,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对留守儿童进行特殊、有效的教育和管理。
2.3家庭因素
1) 农村家长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缺乏家庭教育意识,家庭教育质量不高。
大部分农村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态度消极部分家长确实无能力对孩子学习进行辅导,父母外出打工使留守儿童被“家庭边缘化”。留守儿童父母与子女关系相对疏远,导致家庭关系失调,亲子关系发生消极变化。
2) 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
父母外出打工改善了家庭的经济状况,增加了留守儿童的教育支付能力和基本的生活维持等,形成了一些家长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正确态度,提高了父母对孩子学习的关注程度。
3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内容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具体对策将围绕“从留守到进城”、“从失衡到平衡”、“从监护到教育”、“从家庭到学校”四个层面提出。
3.1从留守到进城
留守儿童问题的症结在于儿童与外出父母的时空分隔,因此,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首要办法就是保障更多的留守儿童与父母一起进城,保障儿童家庭结构的完整性。
在短期内,建议实行如下对策:
1) 适当拓展城镇的义务教育规模。
2) 切实执行《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有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意见。
3) 针对农民进城儿童予以少量非户籍所在地的高考和升学名额。
3.2从失衡到平衡
父母外出改变了留守儿童所在家庭的教育方式,为保障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平衡,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1) 为留守儿童寻找合法、合适的监护人。
2) 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日常联系。
3.3从监护到教育
完全留守儿童因父母的双外出由监护人代为监管。针对监护人“重监护轻教育”的现状,提出如下对策:
1) 建议完全留守儿童密集地区建立切实有效的“留守儿童监护家长教育学校”。
2) 建议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监护人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
3.4从家庭到学校
学校内加强针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成立专人负责的留守儿童管理和教学、心理辅导机构,在完全留守儿童密集的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
4总结
最近两年由于社会领域提出关注“弱势群体”和教育领域提出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重要命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成为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在提出上述对策的同时,也必须指出两点:
1)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依赖于农民工问题的解决和农村教育的整体提高;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
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从而成为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主要和祖父母一起生活,与父母的沟通困难,不懂得父母在外的艰辛,也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感情上越来越淡漠,甚至对父母没有了爱。如此一来,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并极易使其养成各种坏习惯,滋生很多不良行为。对此,为培养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爱心,需要加强感恩教育。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现状
1.学校教育现状
在农村小学教育中,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学校也将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如此一来,教师只重视在课堂上为学生传授知识,并用考试的方法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的感恩教育,教师一般不重视,也认为没有必要。这导致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侧重点放在“智”上,而忽视了对留守儿童的“德育”。
2.家庭教育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向到城市中,由于疲于生计,因而疏忽了对孩子的管教,对其关爱也不够。父母虽然尽量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但是在情感上的投入很少,想的都是哪怕自己受苦,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1]。如此一来,孩子的各种需求在得到满足以后,将逐步滋生不良习惯。孩子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旦他们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将出现各种不良行为,容易让留守儿童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将别人给予自己的爱当成理所当然,感恩意识不强。
3.社会教育现状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生产力水平也逐步提升,社会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不过也产生了很多不良文化,滋生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等思想,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恩品质则被忽视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处于这样的环境下,身心健康也容易受到不利影响。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对策
1.在学校中加强感恩教育
(1)将感恩教育融入课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留守儿童。在农村小学教育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渗透对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并将其作为日常教育工作内容。每节课之前,教师可以为留守儿童出示一句感恩的名言,让留守儿童一起朗读,或者为留守儿童出示一些感恩方面的诗词,让留守儿童的心灵得到洗涤[2]。如此一来,留守儿童在今后的学习中,必将心怀感恩,既能够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还可以逐步增强感恩意识。
(2)将感恩教育融入活动中,让农村留守儿童能够真正践行感恩。通过课堂内外的双管齐下,可以提升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成效。对此,学校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例如,开展“感谢捐资助学的爱心人士”的主题活动,组织留守儿童参与书信大赛;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各种教育影片,如《妈妈再爱我一次》,让留守儿童写下自己的观后感 ;举办“我与凡卡作比较”的主题班会;在母亲节当天,让留守儿童为自己的母亲制作一份小礼物。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在参与各种活动的过程中,既可以体验成功的快乐,又能懂得如何感恩。
(3)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保证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顺利进行。在留守儿童品德形成的过程中,校园文化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农村小学要结合自身情况,塑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同时将其内化为留守儿童的实际行动[3]。从校园文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一是服从阶段。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留守儿童会将其与自身行为作比较,若是发现自身行为有不规范的地方,则会加以改正。二是认同阶段。随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更加深入理解校园文化,对其也将更加认同,从而主动改正以往自身的不良习气。三是内化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在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会将其内化成自身的道德修养,最终养成良好的品质。所以,农村小学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塑造,可以将感恩教育相关标语张贴在校园中,并采取设置专栏、悬挂横幅等方法,展示各种活动中的优秀案例。也可以将专栏设置在教室墙壁上,在上面张贴留守儿童的学习成果,通过发挥宣传的作用,以此激励更多的留守儿童。
(4)定期开展家长会。学校方面要积极组织开展家长会,通过与留守儿童父母的沟通交流,让他们及时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有的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无法到场,教师则要通过手机进行联系,告诉他们孩子的现状。只有加强家校联系,才能形成感恩教育的合力,并提升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效果。
2.在家庭中加强感恩教育
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中,家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之下,留守儿童才能受益K身。家长是留守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在其感恩教育上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对此,家长要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为留守儿童做好表率,投入更多的情感。只有父母多关心留守儿童思想状态,与他们培养浓厚的情感,这样留守儿童才能理解父母在外的艰辛,才会更加刻苦学习,以报答父母的恩情。此外,父母还要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增强其责任意识。同时父母还要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的监管责任,积极主动与孩子沟通,及时了解其心理和思想上的变化,而不是过于溺爱孩子,一味满足他们的要求[4]。父母可以为孩子讲述自己在外的艰辛,让他们真正明白幸福生活来得多么不容易,这样才会使其更加发奋读书,生活上也懂得了勤俭节约。父母要多与学校和班主任联系,主动交换意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这样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才能取得实效。
3.在社会中加强感恩教育
除了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社会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脱离了社会,则教育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取得实效。对此,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各个机构加强配合,净化文化市场。同时还要提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将教育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确保将相关教育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只有这样,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才能得到更多人关注,并能够顺利开展下去。
三、结语
总之,加强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让他们懂得如何感恩、如何生活,这样农村留守儿童在今后的学习中才会心怀感恩,并认真完成自己的学业,同时也能与人为善,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农村小学留守感恩教育任重而道远,学校、社会和家庭之间需要加强配合,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这样才能增强留守儿童感恩意识,使其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苏民懂.刍议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J].经营管理者,2015(11):369.
[2]李 婷.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4(7):91-92.
[3]涂平荣,周素琴.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问题探微[J].青少年研究,2014(5):8-11.
关键词:留守儿童 发展困境 依恋理论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050-02
一、农村留守儿童发展困境及问题分析
(一)发展困境分析
1.内部环境
依恋理论提出的基础是基于儿童早期对成年人通常是其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的建立。在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及生活压力的驱使下,农村年轻父母大多数选择外出务工,忽视了对孩子的影响及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经过在安徽省某村随机调查30户年轻家庭,数据显示,63%的家庭父母双方选择外出打工,将孩子留在家中与父母同住,由于长时间的分离,再次见面时,儿童表现出的是明显的陌生感,这种陌生感会持续一段时间才会消退,孩子遇到事情也不会主动去和父母沟通,不会去表达感情,甚至在面临丧失或分离的时候,导致回避的产生,以此造成一些心理或行为上的偏差,进而在学习、生活、道德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的问题。①
2.外部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在同辈群体中属于较弱势的群体,在杂乱的社会环境下,他们没有分辨事物好坏的能力,加上可依恋的对象不在身边,没有正确的指导,很容易误入歧途。
(二)留守儿童问题现状
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离不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的综合作用。留守儿童的发展也存在一系列的阻碍:
1.缺乏正常的生活照料及保障
农村父母外出务工,留孩子在家由祖辈照顾,由于缺乏很好的生活照顾加上溺爱,部分留守儿童没有正常的饮食规律,厌食、偏爱零食等造成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2.家庭及学校教育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中,由于缺乏合理的家庭约束,仅有教师在上课期间的正确指导不足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儿童在成绩落后时产生一种自卑感,自我放弃,致使学习积极性不高,认为自己不适合学习、脑子太笨,进而厌学甚至辍学。
3.心理及道德行为偏差
由于留守儿童对父母依恋的弱化,导致他们在遇到问题时不愿和父母进行沟通交流,以寻求正确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留守儿童会把事情压在心里,不愿向外人吐露,导致性格发生变化,心理上产生一定的扭曲,养成不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②
4.儿童的人身安全得不到合理的保障
留守儿童属于弱势群体,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因此人身安全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垃圾食品严重威胁着未成年儿童的健康,儿童好奇心及贪吃的性格导致其不加分辨地去尝试。二是学校与家庭沟通机制不完善。
二、解决对策
(一)内部环境
1.完善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渠道
Mastern和Garmezy提出亲子关系是造成儿童发展问题和心理病理问题的最有影响力的因素。家长外出务工时要尽量考虑将孩子带在身边,如果务工地无法解决孩子的教育等问题时,要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③,每年尽量多回家看望孩子,或者在孩子放假的时候将孩子接到身边,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他们家庭归属感和安全感。
2.通过一系列措施增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感
一是在条件允许时,在没有办法将孩子带在身边时,考虑把孩子托付给有责任感、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亲属等;二是加强与监护人的沟通交流,提醒他们重视对孩子的学习和心理的沟通辅导。
(二)外部环境
1.建设家庭制学校,给孩子正确的监督指导
优化师资力量的配置,实行家庭制教学,完善学校硬件、软件设施,每位任课老师“认领”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全面的指导监督。密切关注“孩子”的生活起居及日常饮食卫生安全,保障儿童的身体健康;老师与家长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定期组织孩子与家长视频或者是电话沟通,帮助孩子,与其父母保持依恋关系;学校开设心理辅导室,针对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及心理取向进行及时的矫正。
2.完善社会支持网络
向社会各界发出号召,筹集社会资金,帮助有困难的留守儿童及所在学校建立学校支持系统,全方位地在生活、学习、健康、心理等方面照顾到留守儿童;社会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项目,通过购买政府项目,直接与留守儿童进行接触,利用组织方法,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的实施策略,定期为留守儿童提供相关的服务,了解他们的需求,切实解决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3.进行户籍制度改革,给农村孩子入城接受教育的平等机会
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的产生与户籍性质有直接的关系,农村户口的孩子无法进城接受与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而被迫留守。放开教育系统关于户籍的限制,缓解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让依恋不再在农村留守儿童一方缺失。
4.社会工作者介入
社工通过提供理解支持和心理治疗进行干预。一方面针对留守儿童现状即长期以来形成缺少对父母的依恋,正确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运用相关社会工作理论,进行有针对性的介入治疗。保证案主在自愿自觉的情况下,缓解长期以来形成的对陌生人的排斥或者敌对的心理。另一方面,要详细告知留守儿童的父母缺失对父母的依恋对儿童的不利影响,并提醒他们在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时候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以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关系的恢复。④
三、结论
依恋关系对于孩子以后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长久的意义。儿童早期的这些关系和经历对于以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塑造性和深刻的影响。留守儿童的问题,一方面需要父母引起足够的重视,充分发挥好孩子第一任老师的职责,给孩子以正确的指导,也是对孩子的将来负责。另一方面,社会发展的脚步在不断加快,政府和相关的组织机构应充分认识到留守儿童的问题的严重性,其不仅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也是一个大的考验。另外,社会工作机构应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将儿童社会工作进行本土化改造,以更加适应我国当前留守儿童问题的
现状,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注释:
①李静,我国留守儿童发展研究综述[J].高校社科动态,2017(1).
②陈会昌,梁兰芝亲子依恋研究的进展心理学动态[J].2013(1).
③叶敬忠,杨照.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31.
④隋玉杰,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参考文献:
[1]叶敬忠,杨照.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31.
[2] 隋玉杰,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 陈会昌,梁兰芝.亲子依恋研究的进展[J].心理学动态,2013(1).
[4]俞晓莉,论亲子依恋类型、原因及其应对[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8(4).
[5]张玉沛,郭本禹.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及其临床应用[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2(1).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偏差;心理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担负着较大的生活压力,因此,心理成熟普遍较早,心理压力较大。农村留守儿童同样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必须得到更多关注,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1.普遍缺乏自信
留守儿童的家境一般不富裕,父母在外打工,从事的基本都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由于缺乏父母的照顾,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自卑的心理,极度缺乏自信心,这种负面的情绪会使他们在做事的时候担心出错,怕别人笑话,不敢面对失败,逐渐丧失了对生活的热情,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2.人际交往能力差
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性格孤僻,不善沟通言谈,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有的孩子甚至将自己完全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了,抵触与人沟通,长此以往,所有的事情都压抑在心里,无法诉说痛苦和排泄压力,最终导致留守儿童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造成行为上的偏差。
3.严重的逆反心理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各方的关爱,严重缺乏安全感,自我保护意识极强,存在着严重的逆反心理。对于一切事物都具有抵抗情绪。无法正确地对待教师、父母的教导和训诫,认为世界是不公平和冷漠的,看待问题偏激,这样的心态,不利于留守儿童融入社会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4.对不良行为的抵制和判断能力差
留守儿童对身边的不良行为的抵抗力和判断力是极差的,由于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走上歧途。一方面,由于父母、亲人不在身边,自身变得胆小懦弱,自卑自闭;另一方面,由于不能受到约束,性格暴躁,产生行为偏差,出现一些打架、骂人等违反纪律的行为甚至是一些违法行为。
二、从心理问题的产生分析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行为偏差的原因
1.父母教育不到位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行为,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没有完整的家庭教育,与父母交流少,不利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同时,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不能及时给孩子解决问题的建议,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提高孩子应对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孩子的一些错误行为不能给出及时的纠正,长此以往,留守儿童缺少关怀和与父母之间的交流,最终导致性格上的孤僻偏激、自卑冷漠。
2.学校不能对留守儿童做出正确的引导
农村留守儿童受到的教育普遍存在缺陷和不足。学校数量与学生数量不匹配,教学设备落后,教育条件差,课本陈旧单一,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这都导致学校不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环境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用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习知识,提升素养。
3.受到社会上的不正当行为和心理压力的影响
留守儿童年龄小,对行为的判断能力差,无法正确区分对与错,同时,由于心理还不够成熟,极其容易被外界的行为所吸引。社会上存在一些偷盗、抢劫等不正当行为,留守儿童极容易由于好奇心和长时间的压抑受到不正当行为的干扰,走上歧途。除此之外,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也是很大的,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多数从事的是繁重的体力劳动,这导致留守儿童都有着渴望改变现在的生活环境的梦想,这无疑给他们自己增大了心理压力和心理负担,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解决现状的对策
要想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从而规范留守儿童的行为,需要从三方面入手,分别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首先,作为父母,要多给孩子关心和爱护,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为孩子提出意见和建议,让孩子能够以乐观的心态成长。其次,学校是留守儿童获得教育的最重要的场所,学校应该提升教师的素质,努力从留守儿童的心理出发,在教他们知识的同时也做他们心灵的守护者,帮助孩子解决心理上的问题,给孩子充分的尊重,让孩子获得成长。最后,社会也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援助和鼓励,严格把控一些不正当的行为,给孩子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
留守儿童也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必须得到我们的重视和关注,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规范孩子的行为,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这对于留守儿童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王燕蓉,刘桃,吴华盛,等.家庭干预对利川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行为问题因子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4797-4799.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008-01
一 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
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关于留守儿童的文献研究就越多。但目前对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比较肤浅。有的作者称这群特殊的孩子叫“留守孩子”、“留守少年”等各种称谓。但笔者认为“留守儿童”更加准确恰当。在年龄上也有很多争议,有人将留守儿童概念界定为“农村留守儿童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留守在家乡,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16周岁以下的群体主要集中在农村接受义务教育的群体”。随着研究的深入,在留守儿童年龄标准方面有逐渐达成统一的趋势,以《联合国儿童公约》的年龄为准。经过对各种文献的对比研究,笔者认为留守儿童就是农村地区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需要父母单方,祖父母或委托人监护,抚养的年龄未满18周岁者。
二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
儿童时期是身体生长发育最旺盛,心理变化发展最快。也是人格、态度、心理健康等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父母长期的缺位和隔代抚养的局限性使留守儿童的认知、情感、道德、个性等发展的关键期得不到正常的呵护和教育,从而造成心理发展上的缺陷。
1.留守儿童存在孤独感、自卑感。由于留守儿童缺少亲情,对外界敏感,缺乏安全感,易陷入自我责备中,表现为孤独感、敏感自卑等。孤独感是留守儿童最多的情绪体验,自卑是留守儿童群体的代表情绪感受。大多数学者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适应特点,并指出留守儿童和父母沟通较少,让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依恋感,变得孤单、自卑。
2.留守儿童存在性格孤僻。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任何人无法代替的,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影响一生的重要环节。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接触,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自卑懦弱等人格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
3.留守儿童在交际上存在问题。留守儿童的交际能力差,尤其是同伴交往能力。他们有一种孤僻的心理,即沉默寡言、喜欢独来独往等。多数学者调查显示父母均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和自信心方面显著高于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而单亲外出留守儿童又显著高于双亲外出的留守孩子。留守儿童的交往问题显著地受父母在外打工时间和回家间隔时间长短的影响,时间越长影响越重。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女生比男生在交往交流问题上需要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三 留守儿童的特征
1.放任型。这类孩子的父母大多以做生意为主。他们的家庭较富裕这些孩子的零花钱较充裕,这便使他们养成了乱花钱的毛病。这些孩子胸无大志,学习一团也是糟。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他们便更加肆无忌惮。
2.外强中干型。在坚强的外表下,他们有一颗脆弱的心,他们易受到伤害,情绪不稳定。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呵护和教育,渴望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与父母交流,但是没有。所以,他们更多的对老师有一种依赖。他们喜欢热闹,不喜欢独处。当看到别的父母来看望自己的孩子时,他们马上就会有情绪低落、急躁易怒,仇恨父母等情绪。这类孩子的学多不够稳定,受情绪影响很大。
3.天天向上型。这类孩子的家境一般,父母大多出外打工,靠出卖苦力或做小生意为生。他们的父母用勤劳和汗水换来不算错的收入,为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这些孩子大多保留着农村孩子的节俭,因为他们深知父母挣钱不易,所以,他们的成绩一直不错。不过,这样的孩子大多比较内向,不喜欢与人交往,有的甚至还有点不合群。
四 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对策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摆脱留守现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将子女带到身边打工所在地的学校就读,摆脱留守的现状。
2.加强学校心理教育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加强学校心理教育,学校要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落实,更应承担起这个重要责任。在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全面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理论实践能力,进而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抵抗能力和调解能力。教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力所能及地帮助留守学生解决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并善于辨证地、发展地看待留守儿童,真正做到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关心爱护,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空间。
3.激发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责任与教育意识。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普及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唤起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责任与教育意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通过增加沟通次数,见面时间等方式提高沟通效果,增进感情交流,在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上发挥主要作用。在教育孩子问题上,首先不要溺爱孩子,威胁和打骂孩子是家长教育孩子最无能的表现。,教孩子明辨是非。其次要赏识孩子,坚信自己的孩子能行,要及时表扬鼓励孩子,尽可能为他创造经历成功的喜悦和体验。还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孩子的品质和智力是密切相关的,人类最能震撼心灵的是感情。生活中要教育孩子乐于助人,尊老爱幼,家长也要以身示范。
五 小结
父母和孩子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才是一个完整的家庭,也才是儿童心理良性发展的良好环境。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迅猛前进,但背后确有很多问题的产生。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已经变得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国家政府给予大力扶持及关心。
留守儿童被留守或产生很多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心理健康的问题。这都需要国家去关注去解决。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这一问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 我国留守儿童现状研究[J].人口研究,2005,4(1) : 29-36
[2]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3]袭开国.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现状及其个体差异[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 4) : 466-467
[4]刘允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状况;教育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社会、学校以及家庭三方面的因素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教育情况有着潜在的、深远的影响。相较于城市教育质量而言,农村的教育质量存在明显的不足,而农村留守儿童在这种状况下的成长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的。
1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
本文选取江西农村某地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选取了600名留守儿童,其中男生300名,女生300名,问卷有效率为93.5%,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在校情况、对读书是否有用的看法、在课堂中是否会主动回答问题、逃课的情况、打架斗殴以及沉迷网络等情况[1]。
1.1生活状况:在这些留守儿童里面,有将近20%人的父母在其一岁时就外出去城市工作,他们的生活状况都是由(外)祖父母照料,但是缺少父母关爱的他们很难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难以在亲人感情以及社会认知方面树立正确的挂念。也有部分留守儿童在生活方面能够自理,但是在其身心发育的关键期间父母没有在身边监护,他们忽略了自身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程度,在成长过程逐渐变得孤僻、冷漠。
1.2教育状况:在对该农村缀学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属于留守儿童的高达92.3%,在问到留守儿童对读书是否有用的看法时,绝大部分的学生表示读书并没有什么用,在将来进入社会后同样可以获得工资,小部分学生表示对读书无所谓。对于是否会在课堂中主动回答问题,93.6%的学生表示不会主动[2]。也有部分学生趁监护人不在时偷偷逃课外出,跟随他人一起沉迷于网络,荒废学业。综合以上情况可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加大对留守儿童的监督力度。
1.3心理状况: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有31.7%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中表现为孤僻内向,由于长期不能与父母进行沟通,缺少父母的嘘寒问暖,留守儿童在与外界沟通时表现十分吃力,并且不愿主动与人交流,与同龄儿童相比,在遇到事情时极易产生消极倦怠的心理。35.4%的留守儿童表现为冷漠乏信,这些留守儿童在长期不与父母沟通的情况下,不能养成待人善良的良好习惯,在生活中得不到鼓励,使得学生缺乏自信。26.4%的留守儿童由于常年跟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身边,其行为习惯受他们的影响较深,极易产生仇视、憎恨等不良心理[1]。
2留守儿童产生问题的原因
2.1社会因素: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的发展较为落后,且相对于城市的家庭结构而言,农村很多家庭并没有真正实施少生优生的政策,甚至是一个家庭有3至4个或四个以上的子女,在面对越来越重的家庭压力时,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直接导致留守儿童数量的增长[2]。此外,外出打工的父母由于户籍的限制也无法将子女带入城市上学,而且相较于农村的上学费用而言是,城市的高消费让农村父母更无法承担,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加是必然的。
2.2学校因素:相较于城市里的学校而言,农村学校的教学育人经验十分缺乏,在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并没有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弥补,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时对他们全面发展的作用甚微。农村教学条件差是学生得不到正常教育的主要原因,在长期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渐表现出学习散漫、缺乏主动性等现象[3]。此外,学校没有针对留守儿童做相关调查,对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缺少了解,也没有组织专业的心理教师团队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加以探讨,忽略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以及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发展。
2.3家庭因素:现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其父母自身的文化较低,不能对子女的教育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在家庭教育方面缺乏经验,而且有大部分的农村父母认为让孩子上学就是让他们接受教育,学生的受教育情况以及素质、品德问题都应该由学校负责[4]。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出现这些想法主要是由于他们没有教育孩子学习的能力,甚至有些父母认为上学并没有什么作用,对孩子受教育并不十分赞同。这些家庭方面的因素是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人生观念偏差的主要原因。
3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
3.1加强监护人以及教师与留守儿童之间的互动:在校期间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了解班里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其心理状况,在发现问题时给予正确的引导。监护人也应该重视孩子的成长发展,监督学习,通过多种渠道加大沟通的力度,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为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4]。
3.2利用高新技术提高留守儿童的智力:农村学校应该重视教育的质量,利用高新技术开设优质教育,利用多媒体的作用打开留守儿童封闭的心理,培养他们乐观的学习态度,在激发留守儿童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智力。与此同时,高新技术可以加强留守儿童与他们父母之间的沟通,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3.3加大对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的力度:农村学校应根据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成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小组,并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将学校的留守儿童按照性别、年龄段以及家庭情况进行分类,加强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沟通,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同时利用父母在其身边时共同与学生进行交流[5]。4结语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其父母以及教师需要对其心理问题以及生活状况加以监视,在其成长状况面临许多问题时,需要随时加以正确引导,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文章在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中还存在很多的缺陷,还需要对留守儿童的问题进一步研究。
作者:钟雪珍 单位:兴国县高兴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蒋战修.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2.
[2]臧亚鹏.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2.
[3]王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D].吉林.吉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