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现碳中和的好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和1998年、2005年相比,2010年被评为历史上最热的一年,证实了全球明显的长期变暖的趋势。不断上升的温室气体排放被认为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在当今社会,运输产生了世界上14%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所以,作为一个行业的领导者,DHL致力于传递解决碳排放的价值理念。作为第一个把二氧化碳效率作为目标的物流企业,DHL一直走在创新的最前线。它的目标是在每一个商业领域,包括它的转包商,都要将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降低,预计从2012年的降低10%到2020年的降低30%。
因而,DHL推出了绿色解决方案——Gogreen产品和服务,来实现自己对社会责任的承诺,同时也在帮助其客户减少他们的碳排放。Gogreen产品和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表明,广大客户也想承担起气候保护的责任。
你运输,我们中和碳排放
碳排放中和运输服务和你交给DHL运输的其他服务都一样,除了一点,DHL现在会做相应的措施来保护环境。比如说通过已经认证的高质量的项目购买碳信用度,来抵消中和掉运输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举个例子:如果运输客户的货物产生了49公斤的二氧化碳,DHL将从气候保护项目中购买碳信用额来抵消至少同样多重量的二氧化碳。这种抵消碳排放量的计算是由SGS——一个独立的审计师每年进行的。DHL在挑选这些项目时都有一定的质量准则,比如:项目是基于CDM原则:CER,CER Gold或VER Gold,林业项目必须同时满足VCS与CCBS,必须造福当地居民(技术转让、经济增长、环境和健康保护),减排量经由公认的、独立的第三方复核认证,碳信用在注册中心可追踪等等。所以DHL投资的气候环保项目有尼加拉瓜风力发电厂、印度生物发电厂、柬埔寨陶瓷水净化器、土耳其垃圾填埋处理厂、乌干达再造林、中国风能公园等。
为碳排放提供可见性
DHL有一套可以精确测量碳排放的方法。通过考虑每个独立运输个体的实际操作数据,如路径、运输方式和货物重量,然后结合DHL特地给的排放因素,能够为客户提供一个最佳二氧化碳计算。这个碳足迹遵循原则有温室气体的协议(the Greenhouse Gas Protocol)和世界经济论坛托运水平标准(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Consignment Level Standards)。DHL可提供详细的季度和年度的碳足迹报告,以专业性和准确性帮助客户制定碳减排策略。
其他绿色货运行动
DHL还做了大量车队的关键评估,已经产生积极的结果,包括与领先的汽车制造商合作而意识到节省燃料的重要性。它们一起利用空气动力学设计,已经创建了革命性的泪珠拖车。替代燃料的研究和评估,国家的最先进的远程信息处理系统和尖端技术,包括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都有简单而直接的解决方案。教育也在高级驾驶员培训、合并动态车辆控制和高效燃料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DHL的目标还包括尽自己所能增加全球所有建筑的照明、加热和冷却系统的效率。这些活动将作为可再生能源和自然光线资本化的补充。这种整体研究将会促进对物流行业的创新,帮助我们建立更美好更光明的未来。
在商业之外,DHL同时也和领先的环境保护行动密切联系,比如美国环境保护署的SmartWay计划。这些将会保证如果有立法的改变,DHL以及它的客户能够完全快速适应。
这些DHL的实质性结果已经由全球关键的可持续发展索引确认,包括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DHL现在期待在全球范围内加强与客户和供应商的合作,以建造一个更光明的未来。
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尽管作为行业在低碳行动中的领头羊,DHL并不故步自封,它的员工会不断努力,DHL会不断前进。依靠集中培训,结构化的内部沟通和持续的支持,他们的热情将为每个人的生活带来改变。
在全世界各个角落,都能看到敦豪团队:绿色货运项目、世界环境日、能源节省行动、绿色旅游和会议活动、各种表彰奖励等。这种持续不断的激情,将会促使DHL把未来建设得更加安全和美好。DHL创建了绿色货运行动,提供了绿色解决方案,并证明了这是利于环境保护和客户的商业活动的。举个例子,截至今天为止,敦豪供应链的合作伙伴日本富士通公司(Fujitsu)已经提高了45%的碳效率。它的很多英国零售业合作伙伴也正在享受空气动力学、替代燃料和混合动力汽车带来的好处。DHL将继续为客户提供不断完善和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方案,从碳评估到中和计划,它将继续增加新的产品和服务,使客户在降低成本的同时,生活更简便美好。
链接
创建绿色仓储
译/方敏
减少仓储能源消费和水资源消费最终会改善公司的境况,并且也会给消费者带来价值。位于马塞诸塞州的巴雷特分公司的首席运营官蒂姆·巴雷特和主席阿瑟·巴雷特对于创建一个更加绿色的仓储提供了十点建议。
减少能源浪费。对在停车场和卸货码头的卡车闲置时间制定严格的规则。对卸货码头大门的开和关建立明确的流程。确保办公区域和仓储区域的合理分离。
采用高效照明。用明亮、高效的LED照明灯替代需要频繁换灯泡的旧的、低效的设备,并且适当集中在工作区域。运动探测器安装在仓库和办公区域,并认为天窗在仓库区域,随着传感器,根据经过的太阳光量调整照明。
利用太阳能。几百平方英尺的房顶没有太阳能装置就是一种浪费。使用最先进的太阳能发电系统产生能源。税收和能源激励政策也会改善该项投资的收益。
使用监控与智能电表。在许多地区,智能电表正用于商业用途。企业不仅可以更好地监控能量的使用,企业也可以据此调整使用。例如,电动叉车可以按有利于电力公司的时刻表进行充电,避免高峰附加费。
投资能源监督软件。这些工具使得认识以及弥补电力、天然气和水资源使用方面的低效率变得容易。寻找能够监管不同设施设备能源和资源使用情况的软件,并把它和行业基准以及区域网络内相似设备相比。屏幕上的所有数据会帮你追踪和发现改善的空间和余地。
创建能源区。分销中心有不同的使用模型,所有的这些都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优化。分别在设备区域、办公区域、仓储区域和冷藏区域安装独立电表能够使企业相应地隔离和优化每一个区域。
安装节水装置。无水小便器、马桶、感应水龙头都可以节约水资源。休息室的感应灯和高效的感应烘干机也有节省的作用。
优化设备设计。为了为顾客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管理层应该要继续分析产品的移动性和需求的季节性。设计性能高的设施设备可以提高拣选效率,反过来,也可以使能源使用、时间和劳动消耗得最少。
【关键词】:生态建筑;植物建筑;设计;自然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代建筑的发展呈现多元化态势,建筑师从社会、经济、科技及个体的角度不断探索建筑发展的未来趋向。
20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温室效应正不断威胁着地球的生态环境,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尤其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日渐被人们所认识,植物建筑及其设计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筑设计的新理念,同时也逐渐成为建筑领域的一个新的热点和发展趋势,也标志着建筑设计作为一种技术,与人类环境更为协调的新进展,也是建筑设计作为一种文化和观念的更新。
1.植物建筑的概念
植物建筑师们运用嫁接、修剪等园林工艺,利用天然植物巧妙地建成了别具一格、魅力无穷的住宅、凉亭、电话亭等植物建筑。这类建筑除了可当房屋使用外,还兼具树木本身的特殊功能,如美化环境、阻挡风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一位法国建筑师指出,城市建筑物表面只需要有5%为绿色植物所覆盖,就能净化空气,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植物建筑的应用范围很广,小至走廊、屏风、过道、楼梯,大至住宅、办公楼、商场等。
2.植物建筑设计原则
2.1讲求节约能源植物建筑最重要的是遵循节能原则,也就是节约能源、资源、无害化、无污染、可循环。传统的建筑墙体都是水泥墙,噪音和热量在墙体间来回反射,而植物墙自身可以吸收噪音和热量,人们只需打开窗户,自然风、清新的空气就能吹入室内,不需要索取更多的能源,就能构建一个高效利用能源的生存环境。
2.2因地制宜,植物建筑特色化植物建筑的设计应着重强调的是从实际出发,不能照搬盲从,必须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及其他地域条件,采取最适合用作植物建筑的植物种类、植物色彩,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等,促进植物生长,使其反向调节建筑的各种机能,从而减少因采光、通风、供暖、制冷所导致的能耗和污染,使植物建筑在不同区域拥有不同的特色。
2.3设计科学,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应当是设计的根本原则。植物建筑的设计应当以人的舒适度作为衡量标准,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这也是与国家宏观要求相符的。
2.4强调整体性设计建筑设计应强调“整体设计”思想,必须结合气候、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整体设计,切勿盲目照搬所谓的先进生态技术、也不能仅仅着眼于局部而不顾整体。
3.植物建筑设计的实现策略
3.1植物建筑施工方法植物建筑的施工方法比较特别,一般采用经过整形的活立木个体或群体来建筑房屋。在植物建筑内部构造上,它以树木为施工对象,采用经过规整的活树木来“顶墙代柱”、“替生墙体”。目前采用的方法大体上有两种:①“弯折法”,即利用树木自然弯曲的方法,刻出缺口,用人工培植的方法,巧妙地使它长合,从而让树木长成房屋的“轮廓”;②“连接法”,即把伤破的两枝条粘合,用人工方法形成“连理枝”,然后用其筑墙和建房。
3.2植物建筑材料的选择植物建筑材料的选择十分重要,一方面要有普通建筑材料的承重、隔热等作用,另一方面又要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大麻科的纤麻可以用来建造碳中和建筑及新型生态植物建筑。研究发现,纤麻植物可以储存碳,几乎是一种“零碳足迹”的材料,只需要在一个橄榄球场大小的地方种植纤麻4个月,长成的植物就可以用来建造一个三居室的房屋。同时,用一种石灰基的粘合剂将纤麻纤维固定在一起而形成的这种建筑材料,其本身的碳足迹就很低,通过种植像纤麻这样的作物,可为当地农民及农业产业创造新型的农业市场,从而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
3.3植物建筑设计的注意事项植物建筑在城市环境及生态效益等方面都有不小的贡献,但由于设计的特殊性,植物建筑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仍需要注意一些问题。植物作为植物建筑设计的主体之一,它的一些特性使得植物建筑的日常养护显得尤为重要,譬如保持植物湿润不干枯、根系不被破坏但又不能使建筑受潮;浇灌植物的需水量较大,墙体植物对外界的要求也较高,且每隔一段时间须对枯死植物进行清理,相比普通墙体而言,其养护成本定会大大提高;建筑外墙、内墙都采用植物作为“替身墙体”,其整栋建筑几乎都为木制,建筑的防火问题因此就显得尤为突出,而在这几者之间寻求平衡,便是未来的植物建筑设计所要考虑的问题。
4.实例介绍
4.1安·迪穆拉米斯特首尔店这是一间位于首尔的时装店,设计标新立异,其特点是正面和部分屋顶全被植物覆盖,连楼梯都覆满青苔,而其他3面则被竹子形成的树篱包围。设计的理念是在高密度的城市住宅区中尽可能多地引入绿色,模糊了自然和人工、室内和室外的概念。这栋植物建筑最大限度地结合了自然野趣,建筑的屋顶和墙壁上统一栽种着绿色植物,并且与落地窗框架无缝连接,形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建筑(图1~2)。
图1安·迪穆拉米斯特首尔店外观
图2安·迪穆拉米斯特首尔店内部
4.2美国芝加哥行政大楼20世纪80年代美国芝加哥曾建成一座伟岸壮观、流绿凝翠的行政大楼,楼内既无砖墙,也没板壁,而是在原来应设置墙面的位置上,恰到好处地移植了一些鲜活植物,把每个房间分隔开来。人们把这幢风格迥异但却洋溢着生命活力和大自然野趣的建筑称为“植物大厦”。
4.3巴黎凯布朗利博物馆巴黎凯布朗利博物馆(Musee du Quai Branly)南侧的整面墙都覆盖着绿油油的叶子———这就是设计师Patrick Blanc的杰作(图3)。
图3巴黎凯布朗利博物馆
这面面积为8600m2的墙上都覆盖着植物,植物种类达170余种,应四季而变化。这一景色在繁忙的市中心犹如一种骄傲的象征,每个到博物馆游览的人都不禁为之赞叹,这个巨型的“壁画”,主体结构厚度仅5cm多一点,是现有垂直绿化技术所能达到的极限。
5.结语
从古代开始,我国的建筑学家就已经善于将植物与地形地貌、建筑设计结合在一起,在喧嚣的市井创造绿色景观和田园野趣。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口与生产高度集中的状况将在21世纪得以延续,这就决定了中国建筑业在21世纪仍将保持兴旺态势。如今人们对建筑的生态属性和人文内涵的认识逐渐有了较大的转变,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环境品质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在生态建筑研究方面已有所建树,并在实施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建筑设计反映了生态优先原则和跨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精神,而植物建筑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建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又一良好途径。
【参考文献】:
【1】王雪松,梁锐.高技派建筑生态化倾向浅议【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0,22(4).
【2】操红.解读零碳建筑【J】.工业建筑,2010,40(3).
【3】杜亨庆.植物建筑学悄然兴起【J】.建筑工人,2000,21(7):58.
关键词:气候变化;国际碳排放权;气候正义;分配
中图分类号:D9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15)01―0034―07
为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气候协议制定减排制度已一种共识。然而《京都议定书》之后,国际社会并没有形成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协议,原因是各国对国际碳排放权的分配存在巨大分歧。如何为各国分配碳排放权才是正义的引起了各国政府的关注。为此,本文从气候正义的视角提出国际碳排放权分配的原则和路径。
一、国际碳排放权的缘起
国家对温室气体的排放,从不受限制的自由到一种由协议规定的权利,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事实。即科学界、国际社会和国家间对温室气体排放限制的共识。
(一)全球变暖已是科学界不争的事实
气候变暖问题首先是由科学界提出并推动的。1820年开始,全球变暖就引起西方科学家的关注。德国天文学家Herschel最早研究太阳黑子对地球气温的影响。1827年,法国物理学家Fourier提出了二氧化碳可能吸收太阳能的结论。1861年,爱尔兰物理学家John Tyndall通过实验发现,大气中的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具有很强的热辐射吸收和释放能力,其量变可能引起气候的异常。1896年瑞典物理学家Arrhenius将Fourier的理论定义为“温室效应”,并首次提出人类活动释放的二氧化碳对气候造成显著影响。
全球变暖问题在20世纪后半叶引起了科学家们的重视。1971年,美国大气研究员会的威廉・凯洛格在一次会议中提到“因人类的疏忽而对气候造成的影响”问题。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提出:倘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仍如现在这样不断增加,那么20世纪末气温的上升将达到可以测量的程度,到21世纪中叶将出现显著的增温现象。1989年,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PC)”,该组织现在是气候变化报告最权威的机构。截至目前,IPPC已经了五次评估报告,结果证实全球变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同时,证据也表明“温室效应说”解释全球变暖是科学的。关于气候变化的理论有“温室效应说”“太阳活动说”“天文冰期说”“潮汐调温说”“海洋调温说”等理论,但只有“温室效应说”属于人类影响气候的范畴,并得到科学界的普遍认可。对冰芯的空气采样研究表明,过去长达65万年内,大气二氧化碳的碳浓度一直保持在180ppm和300ppm之间。但从工业化革命早期到2005年,这一数值从大约为280ppm达到了379 ppm,并且其他温室气体的浓度也在快速增长,如甲烷从715ppb上升到2005年的1 774ppb,氧化亚氮从270ppb上升到319ppb。虽然甲烷和氧化亚氮在大气中的浓度小,但甲烷对增温效应的贡献是15%,氧化亚氮单分子增温潜势却是二氧化碳的310倍。目前,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被认为是地球升温的主要原因,而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却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因此,从科学上讲,防止气候变暖必然要限制化石燃料的使用。
(二)气候变化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20世纪70年代,国际社会开始关注气候变化问题。1979年,世界气象组织发起了第一届世界气候大会,大会以“气候和人类”为主题。大会承认因人类活动造成气候变化问题的严重性,特别是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全球变暖的问题需要迫切的解决。大会同意由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国际科学委员会共同负责制订一个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定期讨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20世纪80年代,全球气候变化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1982年在内罗毕人类环境特别会议的召开表明:国际社会不但意识到气候变化的严重性,而且开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1985年在奥地利召开的温室气体国际研讨会呼吁,必要时考虑草拟一个控制温室气体、气候变化和能源利用方面的国际公约。1988年在加拿大召开的主题为“变化中的大气:对全球安全的影响”世界大会,呼吁全球应当采取共同行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1989召开的几次有关气候变化的会议,均表明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重视和采取共同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
20世纪90年代后,气候变化不但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而且由国际社会达成应对的国际公约。1990年,第二届世界气候大会呼吁立即开启气候变化公约谈判,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保护气候的第45/212号决议,决定成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政府问谈判委员会。1991年,政府问谈判委员会正式成立,气候变化谈判进入实质性阶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序言中承认,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1994年公约生效,为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的进展,公约缔约方自1995年起每年召开缔约方会议(COP)。1995年,公约第一次缔约方大会召开,通过了“柏林授权”,并成立“柏林授权特别小组”,负责进行公约的后续法律文件谈判。
(三)各国政府共同制订《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开启了国际社会以具有约束力的国际协议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时代。为了保证公约得到有效实施,1997年公约第三次缔约方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提出了碳排放的总量控制目标,即“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同时该议定书明确了附件B中的缔约方在第一减排阶段减排目标,并规定了缔约方实现减排目标的三种机制。应当说,《京都议定书》最大的优点是其具有法律约束力,而它的指导思想就是如果不采取多边协定的方式约束缔约国的,就无法在对抗气候变化上取得显著进步。所以,《京都议定书》的签署和生效,标志着控制和减少碳排放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并上升至法律层面,碳排放权成为一种由法律赋予或规定的权利。
二、国际碳排放权的厘定
全球大气环境中,一定含量的温室气体不会引起气候变化.但如果温室气体超过一定的浓度,就会造成明显的气温升高,引起气候变暖。应对气候变化要将温室气体含量控制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碳排放权就是这种容许范围内的一定数量的温室气体排放指标,它不同于传统的权利,而是由人类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型权利。
(一)国际碳排放权的内涵
国际碳排放权是国际法主体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由国际条约所赋予的向大气排放一定数量温室气体的权利,其实质是权利主体获取的一定数量的气候环境资源使用权。这种权利不同于传统的权利,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权利的本质上不仅仅是权利,更是义务。国际碳排放权形式上表现为国际条约允许某个国家(地区)或国际组织温室气体排放的指标,实质上是重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即只有在该指标规定的数量范围内排放温室气体才是合法的,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二.权利的主体范围广泛。气候资源无法为任何国家独占使用,是公共物品,全人类都有权使用.所以国际碳排放权的主体是全人类。但国际碳排放权经过分配后,其主体包括国家、国际组织、自然人、法人等。
第三,权利的客体是大气环境的温室气体容量资源。碳排放权概念是在大气环境容量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该权利以大气环境容量为客体 。人类的早些时期,温室气体排放量不大,并没有超过大气环境的自净能力或一定的温室气体含量.也就没有将大气环境的温室气体容量作为一种资源。只是由于化石燃料大量使用,温室气体的排放增长太快,严重超过了大气环境的自净能力,使得大气环境的温室气体容量日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这种资源不具有特定性和排他性,与传统物权法中的客体有所不同。
第四,权利的内容是主体对若干大气环境温室气体容量资源的占有、使用和收益。具体而言,权利主体可以占有其拥有的排放指标而不做任何使用,也可以自己排放一定数量的温室气体,或者将盈余的排放指标赠予、出卖给其他主体。但权利主体一旦使用,或以其他方式处分了排放指标,这种权利就予以消失。
(二)国际碳排放权的属性
关于碳排放权的性质,目前存在准物权说、生存权说和发展权说。本文重在国际碳排放权的分配,所以仅分析其生存权和发展权属性。
1.国际碳排放权是一种生存权。
生存权是基于人类生存本能而产生的自然权利或者是“法前”权利,即伴随人的出生而产生的一种权利,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和历史条件下,人们应当享有的维持正常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条件的权利。它不仅指个人的生命在生理意义上得到延续的权利,而且指一个国家、民族及其人民在社会意义上的生存得到保障的权利;不仅包含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基本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还包括人们赖以生存的财产不遭掠夺、人们的基本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得到保障和不断提高。
国际碳排放权是国家存续的前提。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或民族,只要存续,其衣、食、住、行等过程必然产生温室气体,所以碳排放权的享有及其指标多少直接关系到个人、国家或民族的生存空间和状态。从这个意义讲,国家争取碳排放指标就是保障国家的生存空间,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碳排放权是其他权利的基础,没有碳排放权就没有生存权。产生影响。第一,它是一项天然权利,其是否享有与国家或国际组织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发展程度无关,分配过程中不能随意剥夺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需要。第二,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人权首先是生存权,没有生存权,其他一切人权都无从谈起。国际碳排放权对国家和民族的生存空间意义如此重大,分配方案应考虑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生存需求。第三,它最终是为了满足国民生存的基本需求,分配方案应当考虑国家的人口因素。第四,生存权是一种靠国家的积极十预来实现人“像人那样生存”的权利。,意味着积极谋求碳排放权是国家的一种责任,国家不能在气候谈判中随意妥协。
2.国际碳排放权是一种发展权。
发展权是个人、民族和国家积极、自由和有意义地参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并公平享有发展所带来的利益的权利。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生的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受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剥削和控制,争取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权利而提出的。后来,瓦萨克提出第三代人权理论时,将发展权归为第五代人权。l979年,联大第34/36号决议通过的《关于发展权的决议》强调发展权利是一项人权,平等的发展机会不仅是国家的特权,而且是各国内个人的特权。1986年,联大通过的《发展权利宣言》指出:“发展权利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
目前的大多数二氧化碳排放是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过程中的“副产品”,“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到底是个发展问题”。所以发展中国家强调气候变化本质上是可持续发展问题。有关研究表明.任何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均出现了人均二氯化碳排放高峰期的现象,所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难免就要增加碳排放,排放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就要改变原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因此排放权是…种发展权,这种观点也体现在有关气候变化的国际条约中。
发展权的实现需要建立在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之上,也需要发展中国家积极努力消除发展的各种国际,进而平等的参与国际气候事务,还要求发达国家应采取行动为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应对气候变化是各国共同的义务,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责任不同。具体而言,在国际碳排放权的分配中,应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需要,给予特殊的制度安排。
三、气候正义在国际碳排放权分配中的适用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运动向气候变化领域的延伸,它强调在对气候变化领域中的利益和负担进行分配的过程中,各个主体必须得到公平合理的对待。气候正义关系到减排协议是否能够被各个国家所接受,所以“如果不解决气候变化与正义之间的相互影响,就绝不可能成功应对气候变化。但是,公平、正义作为判断一种法律制度具有正当根据的价值标准,具有丰富的内涵, 正如美国法学家博登海墨说:“正义有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可随心所欲地呈现出极不相同的模样”。但从发展中国家来看,气候正义至少应当包括了程序正义、矫正正义和代际公平。国际碳排放权的分配亦应遵从合国际法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和国际帕累托主义原则。
(一)合国际法原则
国际法体现了各国的协调意志,是各个国家互谅互让、的结果。国际碳排放权问题事关各国的生存和发展利益,其分配必须符合国际法,否则其分配协议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合国际法原则要求国际减排协议应当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其内容与现存的气候协议相一致。首先,国际减排协议的拟定过程是透明和民主的。公约所有缔约方都有参与协议拟定的机会,都能充分表达自己意愿,而不仅仅是个别强权国家或利益集团的参与,或者是由个别利益集团依据区域性条约进行的制度安排。如欧盟单方面对国际航班征收碳税的措施,引起了各国政府和航空公司的不满,其合法性也受到了质疑。其次,国际减排协议的谈判应建立在已有的气候协议机制之上,如《公约》《京都议定书》等,不能抛开现有的机制,以未被国际社会接受的新机制进行。最后,国家减排协议的内容应与现有的国际法规范一致,如《联合国》、国际社会公认的原则、国际习惯.特别是他们不能与《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存在矛盾或冲突。
(二)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
国际环境法领域中,“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最早出现在1972年《斯德哥尔摩宣言》中,最终由1992年《里约宣言》予以确认。同时,该原则也写入了1992年公约的序言、第3条和第4条。《京都议定书》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但对公约附件一国家和其他国家规定了不同的减排义务,这种制度安排是共同但有区别原则的具体实施。气候变化是由温室气体累积的排放造成的,发达国家较早进入工业化,温室气体历史排放值多,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起步较晚,历史排放值少。且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脆弱度也明显强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在国际碳排放权分配过程中,不能完全按照“祖父原则”,应考虑各国的碳排放和碳汇贡献,针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做出不同的制度安排。同时,还应当考虑发展中国家减排的压力和面临的困难,由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减排技术和资金的援助。
(三)国际帕累托主义原则
国际帕累托主义不是一条伦理原则,而是一种实利性制约因素:在国家间体制下,如果协议得不到所有国家的认同,那么它是不可能达成的,国家只会加入服务于自身利益的协议。全球减排协议必须遵守国际帕累托主义原则,即所有国家必须相信自己会因为国际减排协议的签署而使自身境况自然好转。并且,“有效的气候行动必须把绝大多数乃至所有的排放量较大的国家动员起来”。所以,全球减排协议必须反映各国的利益需求,让所有国家能享受到减排带来的好处,不能因为减排让某些国家的发展受到阻碍,或者让个别国家享有“超额”利益。
四、国际碳排放权的分配路径
国际碳排放权的分配路径,是国际社会通过何种方式将碳排放权分配给各个国家(包括地区)和国际组织的问题。气候变化的应对需要全球各个国家共同行动,国际减排协议的实施更有赖于各国的积极遵守,所以其拟定者应满足全球性、政府性和职能性三个特征。目前主要有两种路径,即国际社会以公约缔约方大会、联合国专门机构的大会的形式通过碳减排协议,分配国际碳排放权。
(一)公约缔约方大会
根据公约的有关规定,公约的缔约方会议有权通过国际碳排放权分配的协议。公约第二条规定:“本公约以及缔约方会议可能通过的任何相关法律文书的最终目标是:根据本公约的各项有关规定,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这一水平应当在足以使生态系统能够自然地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威胁并使经济发展能够可持续地进行的时间范围内实现。”第七条第二款规定:“缔约方会议作为本公约的最高机构,应定期审评本公约和缔约方会议可能通过的任何相关法律文书的履行情况,并应在其职权范围内作出为促进本公约的有效履行所必要的决定……”据此,公约缔约方大会有权通过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文书和促进公约有效履行的必要制度,这种法律文书和必要制度当然包括含有国际碳排放权分配的减排协议。事实上,公约第三次缔约方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各缔约方也积极履行了议定书的内容,说明国际社会承认公约缔约方大会通过气候协议分配碳排放权的方式。目前缔约方大会主要是通过柏林授权特别小组,负责进行公约的后续法律文件谈判。
镂空腕表的大妙处就是能够清楚地看到神秘的机芯结构,那些交铝捆绑的部件呈现,果你试图调校还口_以看到一系列传动结构肋作出的机械运动,对+个机械迷,无疑是乐事桩。此“捆绑”非彼“搁绑”,却能够让人体会剑更具科技内涵的探索乐趣和窥秘。
宝珀Le Brassus系列卡罗素三问表
“重”点表现开放式面盘中心与蓝宝石水晶后底盖,可清楚鉴赏三问装置别致优美的复杂艺术,以及机芯夹板丝丝入扣的雕琢。
体验:玩转复杂的功能,观赏神秘的技术,欣赏美妙的雕刻艺术的同时,这款三问表还可以让玩家享受到听觉的,实现触感、观感、听觉的多重乐趣亮点三问功能、一分钟浮动卡罗素技术适用于:收藏、商务
RomainJerome泰坦尼克DNA“重”点表现以机芯取代表盘,镂空表桥与夹板设计出沉船腐蚀感,错落有致、虚实相间的结构。让镂空发条盒中的游丝及其驱动的机芯一览无遗;体验:惊叹!震撼!独特!绝妙!这些感觉还不够刺激么亮点:泰坦尼克号沉船风格、极具震撼力的设计适用于:party、收藏
重口味之鞭笞暴力
耐磨、抗摔材质腕表
越是贵的东西就越要小心翼翼对待!开个豪车刮花,收藏个古董怕摔碎,花土好多钱不知道足谁享用了准!“禁拉义禁批,禁打义禁摔”和“珍贵”就像和熊掌,多少有些小能两伞。但是就有这样训人喜欢的珍贵腕表能够承受你摔摔打打的“重口味”需求采用高科技材质的腕表、坚硬、抗摔、俐磨损,绝对能让你的“暴力”考验刺激非凡!小过,有时候女人可以“摔打”,但是腕表还足不要轻易尝试毕兜,不会叫你好摔!’万国工程师自动腕表地球任务“冒险生态”特别版“重”点我现,以碳中和方式制造,极其长寿,持久耐用。大体积且更坚固的精钢表壳配备综合减震器;配有双面防反光蓝宝石玻璃旋入式底盖和旋入式表冠;新的侧翼保护,能抵受猛力撞击和在数日内连续接受震荡,且耐腐蚀。体验不论是阿拉斯加的冰原,抑或是亚马逊的热带雨林或非洲的沙漠,无论是摔打还是腐蚀,只要你能抵受的,腕表也能抵受I看看你们到底准更坚挺吧亮点:拥有顽强生命力的选手,最适合环球冒险的一款腕表。适用于:旅行、运动
积家马球场世界时区计时腕表
“重”点表现:运用了比钛金属重,拥有两倍精钢硬度,却又远比精钢轻巧的物料――黑色陶瓷,经过2000摄氏度高温反复烧制,坚固无比,体验:戴上这款腕表可以让你放心地专注去做事,而不用担心腕表动辄会受伤。它的乐趣还在于,10年甚至20年之后,你会感叹这款表你买得有多值。亮点:世界时区、昼夜显示、双面可翻转、时间辨识度高适用于・运动、旅行
伯爵Piaget POlo FortvFive
“重”点表现表壳以5级钛金属锻造。质地坚硬却轻巧,亮面与哑光面的微妙融合,钛金属及精钢与橡胶材质恰到好处的衔接,突显这枚时计的硬朗-陛格。、体验戴上这款腕表为你硬朗而不失摩登的气息叫好吧,完美贴合手腕之后就尽情地享受马球运动的乐趣吧、、亮点飞返计时功能及两地时间显示适用于运动、晚宴、旅行
重口味之就爱大size大尺寸腕表
大人物大房子火荧幕大票子,看,大总是这么充满诱惑,这些东西越大越让人心向往之,人们对权利、欲望、名声、财富、美色的追求极尽重口味之能事,程度越高越大越好。相对于这些社会性的欲望,男人对于大尺寸腕表的追求,则多半出于纯真的雄性审美取向,与贫富虚荣无关,只与本性有关,一个有力的大臂弯,当然渴求一只性感又充满力量的大尺寸腕表与之相配,以展现其身为男性的力量和骄傲。
名士利维拉MAGNuM超大型腕表
“重”点表现:独特的12边精钢表壳,直径达到45毫米。
体验:暗哑的精钢材质,加上棱角分明的12角设计,再以45毫米的大直径承载,这款腕表就是让你把玩作为一个够“MAN”的男人的骄傲感和力量感。
亮点潜水功能、日历显示功能适用干潜水及其他运动
格拉苏蒂Senator Chronograph XL
“重”点表现:直径达到44毫米。
体验:这款充满现代设计元素的计时码表,以一个大尺寸的表盘来承托,并搭配黑色面盘,显得更加大气沉稳。当然,还有读时一目了然。亮点:计时腕表
适用于:商务
沛纳海Radiomir 47毫米钛金属腕表
“重”点表现:现表壳直径为47毫米,靠枕形设计。
体验:47毫米大表盘沿用了三明治结构,大号阿拉伯数字和高亮度夜光材质棒形时标从镂空的上层表盘透出。简约明朗的设计让读时更加便捷,观感更加舒服。
亮点:绝佳的防水性,和所有环境下极强的可视性。
适用于:潜水运动、panv
黑秘更深――深潜腕表
相对于肤浅、皮毛,深入总是能带来尽兴的。好比潜水,水下二三十米的试水,连小鱼小虾都懒得正眼瞧你。对于重口味表迷来说,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无疑是比较腕表潜水的深度,单向旋转表圈当然是深潜的标志,而排氦装置更是向深处进军的有力保障,即使“再深一点,也很安全”。
积家Magter Compressor DMng Chronograph Glvrr Navy
SEAL8腕表
“重”点表现:防水深度达1000米,坚固的5级钛金属表壳和单向陶瓷旋转表圈,完全符合潜水腕表最严苛的标准。是和美军精英水下战斗部队海豹部队合作的腕表,从外形上就可看出其具备了丰富复杂的功能。一身黑衣更像特种部队一样酷!
体验:像个专业的军人那样去完成水下任务吧,戴上如此专业的的高科技腕褒,使命感让你专注而投入地享受水下作业的乐趣。亮点:计时秒表功能与双时区功能结合
适用于:专业深海潜水
欧米茄海马PIoprof 1200米
“重”点表现:水深度达到12a0米!带有镀铬阿拉伯数字的白色向锁定表圈,自动排氖气阀门。超大型分针为橙色氯化铝材质,便于读取时间。并覆以白色夜光涂屡。体验:再接再厉的深度大挑战!亮点:同轴擒纵技术适用于:专业深海潜水
黑秘更深――深潜腕表
相对于肤浅、皮毛,深入总是能带来尽兴的。好比潜水,水下二三十米的试水,连小鱼小虾都懒得正眼瞧你。对于重口味表迷来说,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无疑是比较腕表潜水的深度,单向旋转表圈当然是深潜的标志,而排氦装置更是向深处进军的有力保障,即使“再深一点,也很安全”。
积家Magter Compressor DMng Chronograph Glvrr Navy
SEAL8腕裹
“重”点表现:防水深度达1000米,坚固的5级钛金属表壳和单向陶瓷旋转衰圈,完全符合潜水腕衰最严苛的标准。是和美军精英水下战斗部队海豹部队合作的腕表,从外形上就可看出其具备了丰富复杂的功能。一身黑衣更像特种部队一样酷!
体验:像个专业的军人那样去完成水下任务吧,戴上如此专业的的高科技腕褒,使命感让你专注而投入地享受水下作业的乐趣。亮点:计时秒衰功能与双时区功能结合
适用于:专业深海潜水
欧米茄海马PIoprof 1200米
“重”点表现:水深度达到12a0米!带有镀铬阿拉伯数字的白色向锁定表圈,自动排氖气阀门。超大型分针为橙色氯化铝材质,便于读取时间。并覆以白色夜光涂屡。体验:再接再厉的深度大挑战!
关键词:异化;旅游异化;大众旅游;负责任旅游
一、导言
旅游是人的一种精神体验,从原初意义上说,它是人类在基本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基于所获得的自由(闲暇、行动能力等)而主动到异地寻求精神愉悦、审美、求知等体验的活动过程,在这个体验过程中,人通过与他人、历史、自然的融合与互动而实现了联结,由此导致身心的“再创造”(re-creation)。于是旅游异化就可理解为旅游者处于一种受外部控制或操纵的被动状态,在此状态中,旅游者失去了主动的、创造性的体验以及与外部世界的建设性联系,从而降低或破坏了旅游对精神成长的价值。本文拟对现代大众旅游背景下的旅游者异化行为进行分析,既涉及旅游现象的深层次体验层面,又分析了旅游异化的一些外在表现,从而为人们提升旅游质量提供一个方向与思路。
二、现代大众旅游中的异化现象
(一)体验层面的旅游异化
旅游的本质是精神体验。首先是对外部世界的“体验”,其次才是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常置于一种审美状态,漫步在目的地的山水风景之中,徜徉于人类文化遗产之林,通过自身情感的移入、投射、拟人化等多种心理机制的作用,旅游者或者深切感受到造物主的鬼斧神工、大自然的伟丽与壮观,或者惊叹于先人创造的文化成果,甚至在想象中让自己置身于某个远古时代的场景之中,在这样的过程中,人获得了优美感和崇高感的享受,精神受到了洗礼,与大自然合而为一,与历史缩小了距离,宛若进入到童话世界之中,这些都与功利、与认识无太大关联。但是在现代旅游中,这种美好的“体验”境界往往被处于第二位的“认识”所占据。在大众旅游中,尤其在团队旅游过程中,“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景点拍照”往往是常态,在这个过程中,“领会”(体验)是缺乏的,拍照是一种“认识”,而“认识”的目的往往是向他人“证明”并炫耀自己曾经到过那个地方。当我们问旅游归来的人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时,他(她)往往不知如何表达,而只能通过展示照片和贫乏的几个形容词来搪塞。从体验角度来说,儿童相较于成年人,前现代人相较于现代人往往更能获得自然的、主动的、源自内心的愉悦体验,因为后者的心灵往往更多被理性、科学、外向逐求、功利计算所占据,与世界越来越疏远化了。
人类学家认为:旅游者应对“真实性”采取一种理性的态度,应对人生体验高度负责。格林伍德引述格尔兹的观点说:“他的观点重点放在文化的真实性和对人生体验的道德关注,他还呼吁人们要注意人类生活中那些富有内涵的重要系统。为此,任何篡改者、伪造者以及参与者对文化真实性的信念进行挑战都将使这种内涵遭到灭顶的威胁。”在旅游的经济属性被放大的背景下,体验的“真实性”等深层次问题很少被重视,经济效益是最重要的旅游开发标准,这种现状是短时间难以改变的。大量的人造旅游产品将继续涌现,地方文化往往以一种“表演”的方式被搬上舞台,成为一种“舞台真实”和包装后的“商品化”的旅游产品(Cohen,1988)便是佐证,而由于“旅游罩”(tourist bubble)的存在则加大了旅游者与“真实”的疏离(Jaakson,2004)。
(二)现代大众旅游的二次异化
工业化背景下,标准化思想为生产力的释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所带来的大规模生产为解决人类物质匮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这种思维进入到旅游业领域,最直接的应用就是组团旅游,这也是现代大众旅游的最常见形式,旅游线路的设计、交通工具、住宿设施、游程中的饭菜、导游词等等都被提前设计出来,作为一份标准化的、流水线式的旅游套餐提供给大众旅游者(Watson & Kopachevsky,1994)。标准化的设计对于节省旅游成本、降低旅游质量风险、提高出游率、加大旅游收入等有好处,其结果却造就了机械化的、缺乏个性化的大众旅游群体。
现代旅游从深层次讲,是旅游者为暂时摆脱工业社会给人带来的异化状态,而去寻求新异、寻求个性释放、寻求身体的恢复和精神的还乡。但在标准化的旅游机制中,却导致悖论的发生,旅游者从表面上的自由走向实质上的不自由。相对于在传统社会中生活的人们,现代人摆脱了以往信仰、习俗、生存、人身等各方面的束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并由于全球化的发展、收入的增加、技术的进步、闲暇的增多等因素推波助澜,使得这种自由进一步得到释放和被人们所感知。但在现代社会里,国家政策、社会舆论、广告宣传等成为主导人们行动的新的权威,人们往往被这些“匿名权威”和新的意识形态之手所牵引,失去了理性的判断和主动的选择,不知不觉中成了国家和企业谋取经济利益的受操纵的工具。旅游者或者自己放弃了主动的选择,或者是看似主动选择而实际上处于被牵引的地位,人们就像被驱赶的羊群,本来想到旅游中去“寻找自我”,结果却不幸地又一次“失去自我”,这是在旅游过程中发生的“二次异化”。
(三)旅游异化的其他表现
旅游异化还可能体现在消费攀高、自投罗网、异常行为等方面。首先,消费主义是现代性特征之一,在旅游中体现为消费支出明显偏高的状态,甚至表现为一种挥霍倾向(谢彦君,2004)。在旅游情景中因攀比(面子)、公款、示范效应等因素的存在,消费支出有明显的攀高趋势,这里既有符合人类心理的合理性的一面,也有受控于外而展示出近乎变态式的异化消费的状态。其次,在中国旅行社业竞争激烈的现实背景下,大量低团费甚至零团费旅游团让旅游者进入一个又一个消费陷阱之中,但却有那么多旅游者主动进入这个陷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最让人痛心疾首的自投罗网式的旅游,在这种旅游中,旅游者不但失去了主动性和自由,更重要的是因遭受欺骗而获得了“伤心之旅”的体验。最后,旅游中存在异常行为(deviance),或者在社会学中叫“越轨行为”,它是指在旅游的过程中因故意或过失而在客观上违反了客源地或目的地有关道德规范或法律法规的行为的总称。2006年以来逐渐被国人所关注的“旅游者不文明行为”即是典型的旅游中的异常行为,从严重程度看,虽未构成犯罪,但已经给他人、环境、动植物、文物等造成实质性威胁甚至破坏,从旅游异化的评价标准来看,这些行为是破坏而不是创造,因此属于异化行为范畴。
三、消解异化――做负责任的旅游者
对旅游异化的研究是为了消解旅游异化。现代世界中的每个人都不可能完全逃脱现代性的影响,异化现象的几乎是一种宿命,但它不应具有普遍性与永恒性。从旅游体验角度来看,旅游者理应获得一种更自由、更主动的体验,他应为自身负责,这是“负责任旅游者”内涵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为此,有必要提醒与引导旅游者,应在理性选择的基础上寻求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方式,尽量避免旅游的盲目性。史密斯(2007)看到了旅游经济属性被强化后旅游者成了赚钱工具这个现实:“当游客变成了非人化的客体,他们只能被东道主为获得经济利益而容纳,与此同时,游客没有其他的选择”,但还是有“一些旅游管理者正在发展其他的旅游方式,即倡导在东道主和游客之间建立一种一对一的交往形式,其中包括在私人家中居住过夜。”这种朝向“替代性旅游”方式的转变是人们在充分认识到以组团旅游为特征的大众旅游对个人的弊端和对外部产生的消极影响之后,主动寻求的变化。万科的王石每年去攀登全球各大高峰,这是一种真实的体验,是自身主动的表演,而不是被牵着鼻子看别人表演,这是极端的例子。更普遍的例子则包括背包旅行者、“多背一公斤”公益旅游,还比如安徽汤池小镇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心的“体验旅游”、“精神之旅”,通过做义工、学习、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和谐而带来精神境界的提升,获得更高级的体验;还比如上海的稻草人旅行社有限公司所倡导的“回归旅游本质的旅游”、“碳中和旅游”,此类旅游都带有主动性,带有自身的个性特征,属于典型的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自然负责的旅游方式。
参考文献
[1]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2]瓦伦・L・史密斯主编.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张晓萍等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3]Cohen E.Authenticity and commoditization in tourism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8, Vol.15(3): 371-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