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交通调研范文

绿色交通调研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交通调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绿色交通调研

第1篇:绿色交通调研范文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Lanzhou national new construction and planning background, analysis and elements of city design level, five elements combined with Kevin Lynch "city image", the Lanzhou city district overall design functional zon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ransportation network, landmark buildings, node, interface and the corridor to be analyzed, further to the Lanzhou overall city design space elements on the understand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Lanzhou New District construction and Research on this subject has a certain significance.

【关键词】:兰州新区;城市设计要素;绿色廊道;城市复合界面

【Keywords】:Lanzhou new city; design elements; green corridor; composite interface City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1.兰州新区的解读

1.1兰州新区的概况

兰州新区西沿尹-中高速公路向北沿秦王川盆地延伸至引大东二干渠,东沿西岔川向北延伸至永登县秦川镇,北靠引大东二干渠,南临永登县树屏镇尹家庄-水阜乡涝池公路。新区南北长约49公里,东西约30公里。位于东经103°29’22”~103°49’56”,北纬36°17’15”~36°43’29”总规划控制范围806平方公里(含机场控制区),涉及2县、8乡镇,73个行政村,现状总人口约10万人。

兰州新区位于兰州市中心城区北部永登县境内,南距兰州市中心城区约60

公里,东距白银市区约70 公里,规划范围806 平方公里。

1.2新区主要职能

新区的主要职能可概括为“六基地、三中心、两区”。

六基地:石油化工能源储备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农业科技开发示范基地。

三中心:西部地区向西开放和承东启西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西北地区重要的生产中心;兰白核心经济区的重要副中心。

两区:生态建设和未利用土地综合开发实验区;“两型”社会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

2.城市设计的构成要素

2.1城市设计的内容

现代化城市设计内容大体上就可以归纳为以上两大类型。即工程设计型和政策过程型。前者是以具体方案设计为其成果,一般都以规模比较小、内容比较具体的空间地段为对象,后者则以政策导引为其成果,一般是规模范围较大地区乃至整座城市为对象。通过政策、导引进行引导或控制。但无论哪一类,都要同时考虑物质空间和社会环境的协调。

2.2城市设计的基本空间要素

包括:建筑、道路、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山水格局

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物质体型和空间环境设计为形式,以城市社会生活场所设计为内容,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以城市文化特色展示为特征的规划设计工作。从城市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次上分析,在城市设计中,基本要素可分为自然要素、人工要素、文化要素、社会要素和综合要素。

哈米德·胥瓦尼在《都市设计程序》一书中对城市设计的要素的分类和界定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他把城市设计的要素分为八类:①土地使用;②建筑形式与体量;③流线与停车;④开放空间;⑤行人步道;⑥标志;⑦保存维护;⑧活动支持。

而国内有学者则把城市设计的要素分为:①城市空间体系;②城市天际线及制高点;③城市边缘与入口;④历史文物的保护和利用;⑤视线走廊;⑥水系和绿化。

3.兰州新区总体城市设计

城市整体设计特色的意义: 城市设计特色是城市特色的物质体现,是由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城市建造技术所构成的城市环境,明确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的物质形态,城市设计具有相对性和可感性。城市设计特色构成包涵诸多的构成元素,总的可以概括为整体风貌印象、规划格局、建筑形态、生态构架。

兰州新区总体城市设计的特征主要包括:功能分区、生态、交通网络、标志性建筑物、空间主次节点的分布、界面和廊道方面。

3.1分区

按照新区的功能结构《总体规划》将新区划分为两带一轴。东部产业发展带依托石油储备库建设石化产业片区,充分利用新区东部土地资源丰富、限制性因素少等优势,集中布局新材料产业片区、生物医药产业片区和装备制造产业片区。西部产业发展带,临空加工制造与物流产业片区、综合产业片区。一轴:以水系为轴。打造行政文化中心、旅游休闲中心、商务金融中心和科技研发中心,形成综合服务片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片区。(见图1,功能分区,图片来源:调研资料)

新区独特的生态格局划分为两区四廊,主要功能区分为北御风沙、中兴产业、南建景观。两区:北部生态农业示范区与南部生态林业休闲区,共同形成兰州新区的生态屏障。三廊:东西向的三段绿化廊道主要作用是生态防护功能。一绿廊:依托兰州新区山体,在城市形成环状绿廊同时与南北两区联通,构筑新区生态屏障。

3.2交通

通过对对外交通、城市交通的精心打造,新区将形成综合交通体系。对外交通方面,新区将建设“三纵一横”的区域交通廊道。(见图2,交通网络,图片来源:调研资料)

三纵:兰州—张掖城际铁路、机场高速、快速路(201省道提级)形成西部交通廊道;兰州新区—安宁快速路,形成中部廊道;兰州新区—城关快速路,兰州市区—兰州新区市域轨道形成东部廊道。

一横:白银—兰州新区—兰新铁路联络线、白银—兰州新区城际铁路、白银—中川机场高速形成兰州新区至白银交通廊道。

新区城市交通方面,将形成“分区路网+联系通道”的城市道路系统整体格局。干路网络主要解决跨组团快速交通问题,一般道路网络将满足组团内部交通需求。快速路通过高速出入口的设置与高速体系有效对接,提供联系新区各个组团的快速通道。与快速路相交的主干道全部采用立交形式,保证快速交通与城区交通的良好转换。

3.3生态

兰州新区在生态建设和保护方面: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储备制度,以荒山丘陵生态恢复为主导,大力推进退化土地的生态修复。

①构建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网络格局:以山林生态功能区、重要湿地生态系统、主要河流水渠和道路及其绿化隔离带等为依托,形成生态屏障、生态连绵带、生态防护廊道。②保护湿地资源:强化湿地保护意识和监管机制,实施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重点保护中川机场南侧湿地生态资源。③建设生态林网:建立北部片区的生态安全防护林体系,防风治沙,逐步形成三网(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农田林网)、多点(湿地、水源保护地、城市生态公园)的林网格局,并保障生物安全及生物多样性。(见图3,绿地系统图,图片来源:调研资料)

3.4 标志物

标志性建筑物作为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形象的重要建筑,它们在各自的区域范围内对空间属性和场所精神起到了诠释的作用。一方面已越来越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另一方面作为设计师我们应该从功能、形象、位置、文化、精神内涵等角度进行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规划和设计。(见图4,标志建筑,图片来源:调研资料)

兰州新区的标志物分布相对比较集中,对整体新区来说,序列感较弱;在城区干道入口处没有显现。当今兰州新区的环境相对兰州市的城市环境而言已不可同日而语,我们也不可能照搬昔日的方法来解决当今的标志性建筑问题, 在新区的城市设计中是否应对标志性建筑加以理性的思考和正确的引导,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能体现区域特色的空间标志和人记忆中的象征。

3.5节点

节点是构成城市表象的一个重要因素,节点设计对城市有重要意义。节点的构成既包括建筑、道路等物质要素,也包括人群的集聚与活动等非实体要素。节点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城市总体结构中的环节,与城市处于一种互动的关系之中,不同的城市形态和生成机制,产生不同的节点状态。

兰州新区节点具体形态可以分为三类:道路交叉口与周边建筑及环境 (交叉口式节点);城市公共广场与周边建筑及环境 (广场式节点);多个相邻交叉口与广场以及周边建筑群的组合 (组合式节点群)。(见图5,节点分布,图片来源:调研资料)

对于兰州新区城市节点在规划和设计中是否应考

虑以下方面:①节点处的重要公共建筑反映着各个时代城市建筑的较高建造水平,成为一种强化节点的标志。②以节点为控制点,建立城市景观视线走廊,能有效控制大片区域的景观。有如法国巴黎,其林荫道串联数个节点形成清晰的结构,构成城市区域景观序列的主干。而兰州新区恰似如此,所以,城市节点对于整个城市的形象而言有重要性作用。

3.6界面

“边界不是某种东西的停止,而是某种新东西在此出现。”——海德格尔

日前,快速增长的城市流动容量与保持城市空间连续性的日益冲突;“一层皮”式的界面割裂了城市空间的整体性,造成许多“失落空间”;城市功能日趋繁复庞大,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有机联系严重缺乏。随着生态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界面不应仅仅是一层表皮。界面空间通过一定的相互关系整合而成,界面与空间融合,各种界面的有机复合,形成复合界面。(见图6,界面分析,图片来源:调研资料)

城市复合界面是城市设计过程中城市界面有机复合形成的整体,它涉及建筑单体及群体与城市空间作用产生的界面,城市外部空间环境界面及人的行为、感知心理模式与城市建筑界面的互动影响。

兰州新区城市界面的设计理应可以借助于城市复合界面的设计原理,那么新区城市界面的本质属性可以概括为它的空间性、场所性、生态性。

(1)空间性包含空间的互动性、开放性、过渡性、连续性。它可以作为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的转化空间,并与城市产生空间连续、环境延伸、视觉渗透,人的行为得以连续,由此使建筑内外空间形成有层次的过渡,使建筑界面与城市保持柔性联系。

(2)复合界面强调空间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因此它是一种靠近城市开放空间的人性场所。

(3)各种开放性的界面构成形式使单一的建筑表皮向复合型的“建筑腔体”转变,建筑与外界被一层“腔体式”的保护空间隔开,使界面像生物的表皮腔体或细胞膜一样,调节着建筑内部的微气候。

3.7廊道

在城市中, 廊道对城市经济、文化、环境质量、城市美观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廊道决定城市景观结构和人口空间分布模式, 为大都市的景观结构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宗跃光将城市景观廊道分为人工廊道和自然廊道两大类, 人工廊道以交通干线为主, 自然廊道以河流、植被带(包括人造自然景观)为主。自然廊道的效应表现为限制城市无节制发展, 有利于吸收、排放、降低和缓解城市污染, 减少中心市区人口密度和交通流量, 使土地利用集约化、高效化。

由图可知兰州新区景观、交通和生态廊道布局清晰,结构呈相互交叉的网格状。(见图7,廊道分析,图片来源:调研资料)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可以把它们统归于绿色廊道中来。绿色廊道战略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它协调了城市自然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绿色廊道不仅保护了自然,而且是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所以, 兰州新区应以建设绿色廊道作为城市有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绿色廊道的规划设置,必须从各个城市的具体情况出发, 按照不同的自然地理、社会文化、经济水平、发展历史区别对待。

5.结语

综述,兰州新区的总体城市设计。

一方面要遵循以下四个理念:①以兰州市发展背景及需求出发,研究基地发展内在要素及外部需求,采用创新思维,打造了一个植根民族文化与根本,同时令人印象深刻、绿色现代的商业中心区。②创造有特色的西北门户空间,创造令人印象深刻的兰州新城城市中轴线;通过立体城市开发、多样化功能复合为商业中心注入了人气与活力;规划了商业综合体、休闲商业步行街、商务花园等多样化的商业及办公功能;③以丝路文化为魂,结合兰州过去、现在、未来的文化景观节点的推进,创造了立足文化根本,放眼未来的文化精神;④通过提倡低碳交通、绿色建筑、水绿联城、多层次的绿化体系等打造兰州市级绿色低碳的示范区。

另一方面还要倡导:①功能产业分区的经济性;②交通网络的畅通性 ;③生态的持续性;④标志建筑物的内涵性;⑤节点的有序性;⑥界面的有机性和⑦廊道的绿色性。

最后,来引用:“凯文林奇(美)曾说过:一座城市越是有特色,她的城市生活越是兴旺发达,她的人民则越富有生气和灵性,同时对自己的家园越是充满激情。”期待兰州国家新区美好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胥瓦尼H. 都市设计程序. 谢庆达译.台北:创兴出版社,1979.

[2]熊明著. 城市设计学——理论框架·应用纲要.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凯文 ·林奇著.项秉仁译.《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2001、4

[4]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0

[5]于止伦著.《城市环境艺术》[M].天津科技出版社

[6]刘艺著.《城市节点设计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宗跃光.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廊道效应研究— — 以北京市区为例[J】.生态学报,1999,l9(2):145~l50

[8]车生泉.城市绿色廊道研究【J】-城市生态研究,2001,25(11):44~48

[9]周凤霞.城市绿化规划研究初探— —以长沙市雨花区为例[J】.四川环境,2004,23(6):20~22

[10]俞孔坚等.“反规划”途径【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第2篇:绿色交通调研范文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real estate industry, problems in urban residence environment have raised people's universal concern,and urban residence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 promising trend. The evaluation system can calculate the precise proportional index which affects the urban eco-residence environment quality by applying level analysis.

关键词: 生态社区;绿色人居;成都市

Key words: eco-residenee;green inhabitation;Chengdu

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295-02

1绿色人居及生态社区营造理念

1.1 绿色人居及生态社区营造理念随着国内人口的日益增多,资源的日益枯竭,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日益紧张,对于生态社区以及绿色人居环境的需求日益迫切。生态社区的规划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生态社区规划模式。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辅,寻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即消耗最少的资源和能源,产生最少废弃物的社区。②复合社区规划模式。规划为先进制造、研发和生产服务业的综合基地,与公共服务设施、生态型的居住小区错落分布,包括了工作、居住、娱乐等复合形态。③健康社区的规划模式。强调空间结构与领域空间的结合,注重交往场所的营造,通过交往空间设置和交往活动组织,为居民提供交流、对话、共处的机会和场所,营造亲切和谐的人文氛围。

1.2 绿色人居及生态社区营造考察指标清洁能源指标、宁静洁净指标、绿化美化标准、社区餐饮业管理达标标准、文明施工考核标准。

2我国绿色人居与生态社区的现状及策略

2.1 我国绿色人居与生态社区的迫切需求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生产力水平较低且各地不平衡、耕地资源匮乏的国度。在今后的20-30年内正处于加速“城市化”的阶段,由此预计,21世纪上半叶,我国居民的住房需求将居高不下。在各类消费品中,住宅是其中耐久性最长、耗用资源最多、同生态环境结合最密切的产品。房屋投入使用后,仍需不间断地用水、耗电、供热、制冷、产生垃圾等,使得生态、环保和节能的任务尤显重要。目前,我国生态社区建设主要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各地区所开展的生态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未来有待进一步完善。

2.2 成都市生态社区规划理念的发展途径

2.2.1 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以及对生物能的利用,能够使能源更多地脱离传统的供应模式。同时将小型热电联产、太阳能、风能装置这些具有分散式特点的能源用于综合供暖、供电,更具能源效率,且无污染性。

2.2.2 采用环保材料为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在建造材料的取得上秉承“就地取材”的政策,以减少交通运输,并选用环保建筑材料,可利用回收或是再生的建筑材料。

2.2.3 优化社区结构成都市现已建立了住房保障体系,增加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供给量。具体到某个社区,应对社区建筑进行有组织的分配,包括社会公共设施,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商品房和促进社区居民交流沟通的公共场所。

2.2.4 提倡绿色交通可通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逐步实现数字交通,建立健全交通法规,改善交通能耗,以及提倡步行等方法在社区中推行绿色交通,使绿色交通的概念深入人心。

3实践调查及分析

3.1 调查社区概况棠湖・泊林镇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依托双流新城前瞻性规划,外得3000亩城市森林公园,内拥30000平米阔景中央公园社区,形成独特的鲜氧生态圈,演绎全新绿色生态人居生活。中非地产论坛全球生态宜居国际示范区评选中,泊林镇获“全球生态宜居国际示范区最佳范例奖”之“全球生态宜居国际社区优秀奖”,代表了中国绿色生态地产的较高标准,因此作为此次实践调研的对象。

3.2 社区营造理念采用组团式布局方式,多种户型结合,意在通过毗邻市级公共绿地及小区内部中央公园的景观手段提高社区生态效益。

3.3 社区环境指标达标测试

3.4 居民对生态社区满意度调查在对系列指标进行考核以后,为了更多更直接地了解社区有关信息,小组成社区居民发放了相应问卷,问卷共计5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问卷反映的主要问题如图1。

4结语

成都市的生态城市建设在注重发展循环经济、规划先行、城市绿化和环境治理、提倡城市空间节约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国外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成都市的生态城市建设应该在结合城市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更多地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1]邹永华,宋家峰.关于生态建筑的哲学思考.建筑学报,2002,(12).

第3篇:绿色交通调研范文

P键词:公民 环保意识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b)-0244-02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出现,生存环境问题被社会各界广为关注。作为环境问题的施动者与受动者,人们开始逐步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执行力还需大幅度提高。为了能够科学有效地进行环保,我们对公民的环保意识进行了充分地调研,并诚恳地提出建议。

1 调查方案设计

(1)调研目的。该调研通过了解不同年龄段主体对于环境问题的态度、认知以及其生活实践中的具体环境行为,评估我国公民环境保护意识所处的水平并分析其原因。最终为提高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并使其能够真正做到节能减排、保护水资源、正确处理生活垃圾、减少农业领域化学药品的使用建言献策。

(2)调研对象及方法。该调研采取调查问卷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法,共回收网络调查问卷88份,纸质调查问卷133份,有效问卷共219份。实地走访了北京市海清小学、北京市丽康老人福利院、北京市昌平区龙腾苑五区以及辽宁省某华化工厂。

(3)调查内容。该调查问卷由14个客观题和一个主观题构成。客观题均由填写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填写。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情况、环境污染对身体健康危害的了解情况、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使用情况、环境知识受教育情况以及其对环境污染的原因与解决对策的看法以及参与相关环境保护实践活动意愿等问题。

在实地走访中,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对青年的受教育情况,中、老年人的环保意识强弱以及企业是否能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统一进行了调查。

2 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查结果发现,我国公民普遍对当前的环境问题有些许了解,但并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网络调研结果显示,将近97%的人知道环境污染会对身体健康有一定影响,并有超过90%的人愿意去了解环保知识并参与到环保活动中去。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只有3.1%的人表示不会使用一次性餐具,2.27%的人表示总是会重复利用生活用水,15.91%会严格按照分类处理生活垃圾。这组数据充分体现了我国公民虽然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却缺乏科学环保的执行力,急需普遍进行绿色环保意识的知识普及与在生活中如何进行环保的科学指导。

通过图1,可以看到,不同类型城市居民分类处理垃圾的情况。总体上,一线大城市好于二三线中等城市,二三线中等城市优于普通地级市。从而得出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影响人们的环保实践的结论。另外,在实地走访的过程中发现,曾经清澈的河流现在满是污水,曾经苍翠的大山现在被黄土所覆盖。更可怕的是,人们普遍缺乏环境保护法律意识。例如,丽康老人福利院周边噪声污染严重,但他们并不知道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在对企业进行的采访中,我们发现其缺乏控制污染源的资金和技术,而相关法律不够完善,执法部门有监管不到位情况。

因此,公民的受教育程度、环保意识习惯、政府部门的集体缺位导致了我国公民环保意识的落后。

3 启示与建议

近年,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并卓有成效。如退耕还林,确实让许多地方重归绿色,限塑令也确实有效遏制了塑料袋的使用。特别是在1989年12月26日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将环境保护列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社会各界都应该投身环境保护战,为绿色生活尽一份义务。

(1)青年人。青年人是社会组成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他们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未来10年内社会发展的主心骨,所以青年群体对环境的态度就是未来社会对环境的态度,我们也应当在环境保护中发挥自己应尽的职责。在了解了有关知识后我们就要将这些知识践行到实际行动当中,作为青年人,首先我们要先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平时就要注重节约用水用电,能不用塑料袋时尽量不用塑料袋,选择一种较为低碳的生活方式。之后要利用我们年轻环保事业有干劲的优势,积极地投身到环保事业当中。比如,参加环保宣讲会、社区的环保劳动、植树造林等活动。不仅如此,我们还要了解有关的知识,并且将这些知识尽可能地传播出去,特别是传播给少年儿童,让更多人能够认识到环保的必要性。

(2)中年人。中年群体作为现在社会中的中流砥柱,他们在环保事业中能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人到中年,大都有一定的资本积累,拥有自己的汽车,希望在不是必要时,尽量选择一种低碳的出行方式:能步行时尽量徒步,再者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者骑车出行。在平时要多关注与环保相关的消息,并且将自己多余的资金能投入到环保事业当中。如,投入资金支持青年人植树造林,或者投入资金到水污染的治理等等。在平时有时间时,也可以参加环保活动当中,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等。

(3)老年人。老年人虽然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但是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也应当为环保事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首先是要了解环保相关的知识,如垃圾如何分类,如何正确使用塑料制品等等,然后将这些环保的相关知识带入到自己的生活当中,为绿色生活尽一份力。

(4)企业。企业无疑是环保当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因为企业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想要环境得到大力改善,企业举足轻重。首先企业应当严格遵守我国推出的环境保护法,在新环境保护法推出后,加大了对企业的监管与规范,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惩罚力度,逃脱环境监管重则可以实施行政拘留。所以于利于理来说,也应当减少环境污染。企业在做到减少环境污染时,也要做到排污治污,自己排出的污水等污染物应当自己将其处理干净,而不是仅仅经过简单的处理就将其排入到江河之中。之后就是环境保护了,企业因为有资金技术等先天优势,所以在环境保护时能做到的事情远比个人多得多,企业应当利用技术优势,研究治理自己污染的科技,并且投入到相应的使用中,这将是对环境的最大保护。

参考文献:

[1] 杨静.浅谈中国水污染[J].中国科技投资,2013(A29):338.

[2] 封殿辉.探索绿色生态发展的“延寿路径”[J].奋斗,2015(5):117.

第4篇:绿色交通调研范文

 

一、工作目标

通过在淮安高质量举办第29届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研讨会,力争将本届研讨会办成全国科协系统影响力最强、学术层次最高、系列成果最为丰硕的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会议之一,也将促进淮安市海智工作高质量发展。

预期成果:组织以江苏、淮安交通建设成就为重点的成果展示,广泛宣传“十三五”国家交通发展巨大成就,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搭建两岸专业人员开放交流平台;搭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合作桥梁,推动长三角都市圈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形成专家建议上报中国科协、国台办;组织两岸人才专业考察、专家建言献策,提出淮安发展枢纽经济、建设枢纽城市的对策建议;遴选一批高质量论文,出版有正式刊号论文集;拓展和推动两岸青年人才科技交流、文化融合。

二、工作举措

(一)全方面争取支持。保持与中国科协、省科协、相关主承办单位的密切沟通和联系,及时沟通相关信息,力争使研讨会能得到更多省、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积极争取中国科协领导和省市相关领导的支持。活动拟邀请省综合交通运输学会理事长、省政府原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原常务副主任史和平担任名誉主席,江苏省科协党组书记、执行副主席孙春雷、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执行副主席马兴发和台北市交通安全促进会理事长邱裕钧担任大会主席。认真落实陈之常市长“要围绕会议主题,在交通年度工作中予以重点推进,让与会代表可感知”的批示精神,逐条细化落实。

(二)全身心求实效。为确保本次活动的效果,深入研究历届研讨会的机制和成果,围绕淮安“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发展定位,提出召开圆桌献策会议、合作项目签约的建议,也提出了遴选主旨报告专家、完善活动主题和主要板块活动的设想,得到了省科协的重视,并在论坛方案中予以体现。同时,我们将宣传工作纳入全市外宣大盘子统筹,在信息、体制创新等环节,集聚全国、省级媒体资源,凸显淮安的交通优势,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激发和放大活动效应。

(三)全景式谋协调。研讨会将按照“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的原则,协调做细做实筹备工作,确保在淮安举办一届高质量研讨会。加强与省市科协及市相关部门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沟通,对接好各项筹备工作,活动报批、资源汇聚、上下对接等各项筹备工作将有序推进。按照中国科协、省科协相关领导的要求,做好专业展览、疫情防控等相关工作的推进。进行项目化推进,明确责任,挂图作战。

(四)全方位抓落实。本届研讨会精心组织实施研讨会的各板块活动,全方面集聚海峡两岸专家智慧,搭建两岸专业人才开放合作平台,谋划淮安枢纽城市的对策、发展路径,持续推动淮安现代产业创新发展。

一是举办开幕式和主题报告会。拟邀请中国科协、省科协、淮安市领导致辞;拟邀请两岸3位左右重量级专家作主题报告。

二是举办4个专业分论坛。都市圈交通一体化论坛,将围绕都市圈综合交通、城乡交通一体化、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和站城融合主题开展。智慧赋能现代交通论坛,将围绕车路协同与自动驾驶、交通大脑技术及存适性、智慧物流系统建设和数字赋能交通治理开展主题研讨。公交优先绿色出行论坛,将围绕人文交通发展实践、公交优先发展策略、慢行交通出行优化和出行服务信息共享开展主题研讨。都市交通青年论坛,将围绕两岸青年专业人才成长、两岸文化融合开展专题研讨。

三是举办科技成果展示和专业参观。将组织与会专家参观江苏交通发展成果展示;组织台湾及市外嘉宾参观淮安交通建设成就。

四是组织专家建言献策圆桌会.将组织相关专家围绕淮安市交通发展征求与会两岸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

五是举办闭幕式。各分论坛交流汇报成果;第30届研讨会举办地推介。

三、工作进度

1-3月份,研究商讨研讨会主题、内容和组织架构,确定研讨会方案。

4月份底前,完成调研、细化研讨会方案,研究确定研讨会主题、内容和组织架构,形成研讨会方案。

5月份底前,开展论文征集,印发论文征集通知,在海峡两岸同步开展论文征集工作。

6月份,组织论文评审、专家邀请,对征集到的论文进行评审,确定交流论文,编撰论文集,邀请演讲嘉宾。

6月份,完成会议报批,向江苏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报批、中国科协的项目经费申报等工作。

第5篇:绿色交通调研范文

创造文明、畅通、有序、安全的交通环境,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推进经济协调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切实解决城市道路交通堵和乱的突出问题,为建设小康、创新创业、绿色生态、和谐平安作出不懈努力。

二、工作目标

使我市交通堵点、乱点和事故黑点得到有效治理,通过道路工程改造、完善交通设施、优化交通组织、整治交通秩序、展开交通宣传。达到全市道路交通秩序进一步好转、交通拥堵明显缓解、交通事故明显减少,遏制特大交通事故发生,杜绝一次死亡人以上特大交通事故的目标。

三、工作措施

㈠着力治理交通堵点、乱点。

市目前有突出的交通堵点、秩序乱点个,经调研。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选择个突出的交通堵点、个交通秩序乱点作为今年的治理重点。具体实施方式是由市公安交管局牵头,市建委、市规划局、市公用事业管理局参与开展调研论证,进行道路工程改造、路通渠化和优化交通组织,月日之前完成调研论证,分期分批进行改造。

㈡科学组织交通。

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借鉴港澳地区和国内先进城市管理经验。采取相应的措施。

1有效控制城市交通总量。将南隔堤(不含)元堤(不含)以北和行政区纳入白天大小货车禁行范围,实行晚间货运;扩大摩托车禁行范围,实行区域限时禁行,由市政府法制办、交管局进行调研、论证、听证,通告,力争月日实施。

2改造道路。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合并,增加机动车行车道,同时将现有公交站台移到人行道,现有非机动车道改为公交专用道,由市公用事业管理局牵头,市规划局、城规院设计论证,做出预算,园林局、公交总公司、公安交管局配合,并由市公用事业管理局作出施工计划,力争在月日前完成。

3组织交通微循环。为充分利用现有道路资源。拟择的三经路、二经路及其相关区域道路和阳明东路以南、福州路以北区域内支路组织微循环(实行单向行驶和禁左)对的中山路、民德路和孺子路及其相关道路区域内的道路组织微循环;对区的建设路、何坊西路和三店西路及其相关区域道路组织微循环;按照“因地制宜、充分调研、科学论证、试点先行、广泛宣传、严密组织、分步实施”工作原则和方法,由市公安交管局组织协调政府有关部门调研论证,通告,并组织实施。

㈢加大设施投入。

有计划分步骤对全市交通标志、标线、护栏、信号灯进一步规范完善。

1年内对道路宽度在米以上的条主次干道施划次热熔交通标线;

2增设规范性的交通管理标志套、指路标志牌套;

3一些有条件的交通主要路口路段增设必要的中心和机非隔离护栏600米。

4建设智能化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实行绿波带协调控制;路口实行联动控制,更新信号灯具60组,增设语音提示人行信号灯,由市公安交管局调研论证、设计、预算,组织实施。

㈣加大交通科技投入。

选择符合安装条件的十字街路口等个路口新建套数码视频电子警察。同时在大楼高层安装路面电视监控设备,对市区部分路口的电子警察进行升级改造为数码视频电子警察套。加强对主要道路的立面监控;由公安交管局争取省交警总队支持,筹措经费为各执勤大队增配13台雷达测速车、13台交通诱导宣传车、50台酒精测试仪。

㈤治理交通事故黑点。

对今年新排查出的公路18km米处、省店公路制药厂南100m处、一级公路18km980m处、国道路段666km450m至667km700m处、国道段676km453m至677km577m316国道路段679km27m至680km170m处、国道学校段19km230至20km100m处等个事故故黑点开展治理,巩固去年全市道路交通事故黑点治理成果的基础上。采取增设太阳能黄闪信号灯(3组)警告标志(22块)警示标志(17块)黄线振荡标线1千米等措施,由市安管局牵头组织,市公路局、市交通局组织实施,市公安交管局协助,力争于4月底前完成黑点的治理工作。

㈥加强静态交通管理。

必须加强静态交通管理,根据我市静态交通管理的实际情况。抓紧静态交通设施建设。

1按照洪府厅发[]124号《关于印发大型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规定(暂行)通知》文件规定。由市规划局、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负责监督管路以南、路以北区域内支路组织微循环(实行单向行驶和禁左)对的相关道路区域内的道路组织微循环;对区的相关区域道路组织微循环;按照“因地制宜、充分调研、科学论证、试点先行、广泛宣传、严密组织、分步实施”工作原则和方法,由市公安交管局组织协调政府有关部门调研论证,通告,并组织实施。

第6篇:绿色交通调研范文

(一)依法加强工会规范化建设,推进依法治会的新征程。不断健全建立工会组织,今年年初要成立城乡公交公司、监理公司、路盛公司、陆岛公司工会,完成县公路段、县公交公司工会改选及县桥隧所工会更名等工作。持续增强工会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积极开展“职工之家”建设和“活力基层工会”创建活动,增强工会干部的群众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工会内部规范化管理,按规定足额拨缴工会经费,严格财务管理制度,管好、用好工会经费。

(二)深化重点工程“建功立业”活动,发挥服务中心工作作用。在交通工程建设中,重点是在总结过去交通重点工程立功竞赛经验基础上,根据各项交通重点工程建设进度,进一步推进交通工程抓进度、促质量、保安全,又好又快建设。同时,积极筹办庆十一立功竞赛文艺汇演,最大限度动员工程设计、监理、施工单位、指挥部等参与其中,丰富工人文化生活,展示工人个人风采,提升工人凝聚力、战斗力和积极性。

(三)大力开展“活力基层工会”创建,增强工会工作新动力。结合全总“六有”标准,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布实施,推动基层工会实现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活力明显增强、绩效明显改善目标。全系统年内争取1~2家工会达到三星级工会,组织职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组织开展系统“迎五一”系列活动(乒乓球、篮球、拔河),开展徒步、自行车骑行等健身活动,倡导绿色低碳出行方式。

(四)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娘家人”的作用,做好四季帮扶。通过开展帮困济贫温暖活动、夏季高温慰问等活动,为工会会员送去关心和温暖,提升工会凝聚力和向心力。健全劳动关系预警预防、矛盾纠纷排查和突发性应急调处机制,强化劳动关系矛盾预测预警力,深化劳动争议调处工作,同时,不断完善和深化全市维修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建立健全职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进一步维护职工工资收入权益。

第7篇:绿色交通调研范文

一、开展绿色通道行动,实行交通项目许可集中

以建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为企业提供绿色服务为目标,将市交通部门30项行政许可项目和9项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应纳入市行政服务中心的全部进入中心办理,实行一个窗口、一站式、一条龙服务。项目进中心后,确保相关办事人员进窗口,授权到位,实行首席代表制。加强与行政服务中心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整合和优化流程,实现提速提效。加强对进中心许可项目的全程检查、监督、测评,严格督办落实,随时听取服务对象反馈意见,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责任领导:于传利,责任单位:市运管处、市公路局、市海事局。

二、开展清费减负行动,落实企业优惠政策

全面清理涉企业收费项目,严格落实国发〔2008〕37号《国务院关于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通知》,对取消的公路养路费、航道养护费、公路运输管理费、公路客货运附加费、水路运输管理费、水运客货运附加费6项交通规费进行检查。对市公路输管理处代收代缴的驾培行业管理费,市地方海事局征收的货物港务费、船舶港务费、船舶和船用品检验费、港务监督管理费,加强源头管理,落实收费公示制度,在收费场所醒目位置设立收费公示牌,明确收费项目、标准、范围和收费依据,不公示不得收费,提高收费政策透明度。同时,认真做好交通部门涉企优惠政策的落实,确保应发放的农村客运班线、出租汽车财政补贴等资等及时足额发放到位。责任领导:张鼎昌,责任单位:局财务科,市运管处,市海事局。

三、开展保驾护航行动,履行交通部门职责为企业服务

(一)维护交通建设市场企业施工环境和生产经营环境。坚持公正、公开、竞争、有序的原则,进一步规范交通工程建设市场秩序,大力整治交通建设领域商业贿赂,开展公路建设专项执法监察活动,严厉打击违法转包、分包行为,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企业施工建设过程中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强装强卸等阻挠企业施工行为。做好工程招投标工作,及时规范地公开交通建设工程招标信息和评审结果,完善公平的市场准入机制和评审程序,加强评审专家管理,严格招投标程序“三控二管一协调”管理办法,强化标后检查,确保参建企业的合法利益。深入我市承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重点工程项目施工的企业,帮助企业排忧解难,积极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服务,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责任领导:张鼎昌,责任单位:局监察室、市公路局、市海事局、市县乡处、招投标办,质监站。

(二)进一步规范道路运输市场秩序。开展道路运输市场治理整顿,严厉打击客运市场非法营运和违规经营,坚决查处欺客、宰客等侵犯乘客利益的行为,解决企业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保护合法经营企业和业户利益;开展出租汽车行业非法营运专项治理活动,取缔非法从事出租汽车客运的私家车和其他社会车辆,净化出租汽车客运市场环境;规范汽车维修市场秩序,严格落实“三单一证一合同”制度和质量保证期制度;做好驾校质量信誉考核及培训质量监管,规范驾培市场经营行为,为道路运输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责任领导:孟祥善,责任单位:市运管处。

(三)加强安全生产,为企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强化市场准入以及行政许可等事项中安全监管工作,严格执行日常安全管理“三把关一监督”、“三不进站、五不出站”等制度。加强《公路法》等法律法规宣传,依法对公路违章建筑进行查处,落实干线公路施工规范和安全措施,保障公路通行安全。加强水上运输安全检查,建立健全交通安全生产监管责任追究体系。建立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联系重点企业安全督导制度,协助企业完善安全生产保障机制,完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调整充实安全管理队伍,不断提高行业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安全保障。责任领导:沈献杰,责任单位:局安交科,市运管处、市公路局、市海事局。

(四)为企业做好法律服务。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经营的原则,建立交通部门法律法规咨询服务机构,通过设立法律顾问等途径充实法律工作队伍,提高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的水平。对相关企业,在其生产经营活动和法律诉讼活动过程中,开展法律咨询,指导企业守法经营、诚信经营,提供法律帮助,节约诉讼时间和诉讼成本,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责任领导:于传利,责任单位:人事法规科,市运管处。

(五)切实做好企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针对交通行业的热点难点问题,把可能引发问题的矛盾纠纷作为重点,主动深入企业了解情况,找出根源,全力化解,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对交通企业生活困难职工调查摸底,为困难职工排忧。落实包保责任制,做到生活稳定、工作稳定,思想稳定。责任领导:沈献杰,责任单位:局办公室。

四、开展纠风治乱行动,加强交通政风行风建设

(一)加强公路、水路“三乱”案件查处。近期组织开展交通行政执法综合检查、明查暗访,重点检查涉及公路、水路“三乱”行为,严肃查处侵害企业合法权益,干扰企业正常经营、以及作风散漫效率低下影响企业发展环境现象,对上述问题一经发现严惩不贷、立即整改,同时对典型问题进行公开曝光。根据市领导小组安排,组织参加“百名科长千家评”活动。责任领导:张鼎昌,责任单位:局监察室,局财务科,市运管处。

(二)认真落实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对重点企业、招商引资企业实行“绿色通道”制度。对重点企业运输原材料和产品的车辆,做到快检查、快处理、快放行,轻微违章行为,只纠不罚;严重违章行为,先放行后低限处罚。切实加强依法行政工作,严格执行《省交通行政执法规范》和交通厅“十项禁令”,推广执法规范用语,深化基层站所标准化建设,对交通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进行规范,促进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责任领导:孟祥善,责任单位:市运管处。

(三)完善企业投诉受理工作制度。健全“96333”运政投诉咨询服务热线功能,开通网络投诉,落实责任追究制,确保企业投诉渠道畅通,举报投诉案件得到及时准确处理,企业反映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完善办理机制,严格落实开门接访、领导包案等工作制度,提高涉企工作水平。责任领导:沈献杰,责任单位:市运管处、局办公室。

五、对照企业需要解决问题台帐,认真解决问题

对第一阶段调研工作建立的企业反映问题台帐(附件1),认真落实解决问题台帐(附件2)中明确的工作措施、工作目标、责任领导、责任单位,解决时限,具体制定工作计划和措施,加强督查督办,做出公开承诺,接受群众监督,认真解决问题。以“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中梳理的问题,以及到交通相关企业调研梳理出的问题为重点,逐条研究工作计划,落实各项措施,推进问题解决。对交通部门能够解决的,尽快帮助企业解决;对一时难以解决的,进行梳理归纳,建立台帐,及时上报;对交通部门职能范围外不能解决的,协调相关部门,并向市政府汇报;对不符合相关政策,确实难以解决的,在弄清有关政策的基础上,向企业做好解释工作。问题解决的情况及时向企业沟通、反馈。责任领导:张鼎昌,责任单位:“四企”活动办公室。

第8篇:绿色交通调研范文

目前,IT技术正在经历一次前所未有的升级,这体现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移动支付、LED液晶面板、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监控等新兴行业和市场的出现。也正是这些新技术新概念的创新和应用,将改写我们对未来的期待。而我们在探索这些新技术发展方向的同时,也在尽可能地描绘出新一波商业浪潮。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后,信息产业又一次重大变革。物联网(M2M)被认为是“下一代网络”发展中最重要的应用之一。从产业链结构来看主要包括:芯片设计,应用设备(电子标签,读写器),系统集成和软件,电信运营商和服务提供商(见表一)等5大部分。与通信产业不同的是,物联网的终端是数以万亿计的设备或物品,由此产生了巨大的市场容量和无限的发展空间。未来行业的爆发点将集中在智能监控、智能电网、智能交通和智能物流等领域。以交通为例,未来该领域内物联网产业的高速增长将取决于视频监控和防灾等业务。

物联网大规模发展后产生的数据量将会远远超过互联网的数据量,海量数据的存储与计算处理需要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未来5年云计算的全球市场空间将超过150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可达到23%以上,而中国云计算市场未来三年的复合增长更是达到27%。(见表三、表四)

移动互联网是继拨号上网和桌面宽带上网后的第三次互联网接入浪潮。在互联网领域,Google、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盛大和搜狐等互联网巨头已经形成了领先优势和固有的竞争格局,为外来资本设置了非常高的竞争门槛,但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由于产业刚刚起步,市场还处于百花齐放的竞争格局。

3G技术的推广将打破移动互联网网速和资费瓶颈,中国手机上网网民将从2009年6月份1.55亿增长到2012年6亿用户。用户规模的增长和产业链的延伸将带动应用服务、移动终端、运营商和平台的蓬勃发展。我们预计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将从2009年的147.8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13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6%。(见表五)

第9篇:绿色交通调研范文

关键词:农家乐;可持续发展;临安市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237-03

“农家乐”是近二十年来兴起的一个旅游项目[1],它以农民家庭为接待单位,是一种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民俗文化以及农村生活为基本资源的旅游活动[2]。农家乐将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了一起,已经成为了中国旅游业中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3](余炳良,2010),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农村的经济增长,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4~6]。然而,农家乐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诸如特色不明显、风格与区域文化不协调、环保意识淡薄、管理不规范以及恶性竞争等问题[3],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家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深入调查了解各地农家乐的基本情况,分析其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针对的措施,是农家乐旅游研究的一项重要议题[7],对推动农家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浙江省临安市白沙村农家乐这一典型的山区型农家乐[8]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其现状,分析该村农家乐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与措施。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农家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一、太湖源镇白沙村基本状况

白沙村位于浙江省临安市与湖州市安吉县交界处,村内风景秀丽,林地密布。因太湖源景区坐落于该村,故又被称为“太湖源头第一村”。该村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156户农户,510人。区域面积为801hm?,其中山林面积764.6hm?(生态公益林为712.5hm?,占93.2%),耕地面积10.2hm2。森林覆盖率达97%。全村平均山岗坡度大于30°,几乎看不到平地。

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在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之前,当地村民靠山吃山,收入来源几乎全靠砍伐木材和采集山货。这种谋生方式,不仅使村民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缓慢,而且使当地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1998年太湖源景区生态旅游兴起之后,村中居民开始陆续发展茶室、餐饮、旅店、农产品出售等旅游配套服务,成功开发了农家乐旅游新项目。目前已有占全村73%的劳动力以经营农家乐为主要方式,参与到旅游业开发中来,村民年人均收入已逾万元。

二、农家乐经营及发展情况调查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结合访谈法,调研时间为2008年11月和2009年7月。分别针对农家乐经营者和农家乐住客设计了两类问卷,第一次调研向农家乐经营者发放问卷30份(白沙村共有30户农家乐经营户),收回26份,其中有效问卷24份,第二次调研向农家乐住客发放问卷100份,收回99份,其中有效问卷76份。在调研过程中,也对一些经营者和住客进行了访谈,收集到一些重要的信息。调研结束后,用Excel对问卷进行分类、归纳和统计,并对经营者问卷和住客问卷作了对应分析。

(一)农家乐经营者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白沙村农家乐经营者中62.5%为女性,男性则主要从事一些辅的工作,如购置食材、烹饪等;农家乐经营者年龄结构,以36~50岁居多,占54.17%,21~35岁为25%,51~65岁为20.83%;经营者的文化程度和专业水平,除29.17%的经营者为高中文化程度外,其他经营者均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水平;农家乐经营者从事经营时间,五年以上的占25%,三至五年的占33.33%,一至三年的占29.17%,未满一年的占12.5%;在旅游专业培训方面,有16.67%的经营者从未接受过培训,有62.5%的经营者仅接受过粗浅的培训,而经过较为系统的培训只有20.83%。

经营者接待的游客中“回头客”,90%(回头客)以上的占8.33%(农家乐),60%~90%的占58.33%,30%~60%的占29.17%,30%以下的只有4.17%;经营者与游客之间的关系,保持着亲朋一样关系的占70.83%,经营者视“游客是上帝”的占25%,仅仅是一种买卖关系的占4.17%。据调查,91.67%农家乐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没有发生过宰客或拉客现象,并表示使他们增长了见识,只有8.33%表示曾经存在过这些不良的现象。同时,有66.67%的经营者认为经营农家乐使他们生活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在经营者年收入方面,有1户因经营时间不长,年收入还无法统计,故统计时未予考虑。在统计的24户中只有4户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其余均在3万元以上。我们设定了4个农家乐年收入占全年总收入比例范围,分别为30%以下、30%~50%、50%~75%、75%以上,若以农家乐收入占全年总收入50%以上的经营者计算,则已达86.96%,说明经营农家乐所得收入已成为白沙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从负面反映来看,37.50%的经营者认为农家乐的发展使自然环境受到了污染;20.83%的经营者认为村庄社会治安没以前安全;有16.67%的经营者认为在农家乐经营过程中游客带来了坏的习惯,并且使邻里关系变差了;还有4.17%的经营者认为农家乐经营不会长久,当地领导不够重视,管理松懈,缺乏应有的信心。

(二)农家乐住客调查结果

经访谈及问卷得知,游客主要来自杭州市区,其次是上海市,再次是浙江省的其他地区(包括临安市),还有一些来自江苏省、安徽省的游客。由于知名度不高,宣传力度不强,管理未上水平,基本没有来自港澳台地区及国外游客。在年龄上,各个年龄段的游客都有,以45岁以上的人群为主,尤其是回头客。游客的职业则以离退休人员、文教科技人员、公务员、企事业管理人员为主,其中离退休人员所占比例最高,为51%。

关于进行农家乐休闲旅游的目的(为多项选择题),47%的游客是为了休闲娱乐,34%的游客是为了与亲朋好友交流感情,59%的游客是来领略自然风光,25%的游客则是为了体验农村生活,70%的游客为了健康疗养,1.32%的游客为了学习考察,还有3.95%的游客另有其他原因。

关于促使游客选择白沙村农家乐的原因(为多项选择题),调查表明:认为这里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占93%,临近太湖源景区占32%,价格便宜占51%,独特乡村文化占10.53%,舒适的食宿条件占42%,交通方便占41%,村民亲切好客占36%。在上述原因中,对于关键因素的选择(为多项选择题),良好的自然环境占80.26%,价格便宜和交通方便占2.63%,舒适的食宿条件占6.58%,和经营者之间是一种亲朋的关系占57%,和农家乐经营者之间是一种买卖关系占43%。

(三)调研结果分析

1.优势条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白沙村农家乐的优势条件主要如下:(1)生态环境优美,道路交通便捷,区位优势凸显,村民纯朴善良,开发农家乐的基础较好。(2)依托太湖源景区,经营氛围好,客源比较稳定。当地村民可充分利用自己的房产和自产农作物、家禽等,从而以较低成本经营农家乐,实现农家乐、景区、新农村建设三方互惠互利、互相促进的良性发展格局。(3)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和地方政府的资金扶持,有力地助推了当地农家乐的发展。

2.存在问题。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白沙村农家乐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地方政府以及农家乐的经营者普遍对农家乐的发展缺乏一个长远、高水平,以及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的战略性规划。(2)对农家乐经营者的培训不足,经营者从业素质较低,影响了农家乐经营档次的提升。(3)经营者普遍缺乏低碳、绿色、生态的经营理念,产业服务、竞争的意识也较为淡薄。(4)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规范,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完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环卫工作不到位,使得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影响了农家乐的可持续发展。(5)重规模,轻特色。部分农家乐出现了城市化、庸俗化等现象,破坏了乡土特色和淳朴民风。(6)产业链延伸不足,对种植业的带动作用不强。

三、解决农家乐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影响农家乐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促进白沙村农家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如下:

1.统筹规划,科学引导,促使农家乐发展更加规范有序。个体经营者由于缺乏宏观方面的掌控能力,难以避免其只重当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因此,地方政府和农家乐协会就应当发挥积极的作用,树立“先规划,后建设”的思想理念,从“食、住、游、娱”出发,发展“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农家旅游模式,充分突出本地的乡土特色。

2.组织培训、增强素质,提高农家乐经营与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虽然农村人员普遍淳朴,但在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方面却有很大的提高空间。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农家乐经营与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对于吸引回头客,提升农家乐的档次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培训,还可以使得农家乐经营者接触一些新的经营理念与模式,易于自主判断行业走向,调整经营方式。

3.加强生态环保基础设施、配套制度的建设。农家乐虽然具有较强的乡土特色,但环境卫生往往会成为其弱项,引起城市游客的抱怨。因此,以高标准来整治和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与卫生状况是提升区域形象,促进农家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4.重视绿色产品的开发与推介。农村土特产品、种植业产品等要实现其经济价值,途径可以包括农家乐住客的“食”和“购”两方面。游客购买农产品主要追求的是其无公害以及价廉,基于此,农家乐经营者可有意识地向游客适当推介绿色食品,从而带动当地种植业的发展,延伸农家乐产业链。

四、小结

通过调查分析,临安市白沙村农家乐总体发展较好,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合理的规划,有组织的人员培训,生态环保基础和制度的加强,绿色产品的推介,是提升农家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顾晓军,马佳,张晨,马莹.基于农业多功能性视角下的农家乐经营模式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10,(1):13-15.

[2] 张杰伟.关于农家乐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企业家天地,2009,(1):86-87.

[3] 余炳良.对“农家乐”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10):143-144.

[4] 窦志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研究――以富民县小水井村为例[J].昆明大学学报,2007,(2):7-11.

[5] 周杰,袁春振.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12.

[6] 周林,王树进.国外BB与中国“农家乐”的比较研究[J].农业开发研究,2008,(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