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碳中和未来趋势范文

碳中和未来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碳中和未来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碳中和未来趋势

第1篇:碳中和未来趋势范文

目前,我国低碳化实践尚处于初级阶段,一些企业为迎合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也曾引入一些低碳设备与技术,使得其低碳投资类指标暂时满足了当时的硬件要求,然而低碳设备与技术的运用却因企业自身能力所限或低碳意识淡薄而在实践中搁浅,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与闲置,有悖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初衷。政府对企业低碳行为进行激励的资金是有限的,要想将有限的低碳资金分配给真正能够节能减排、低碳经营的企业,必须更加关注企业的减排潜力,因此作为政府激励手段的低碳绩效评价指标中,可持续性应该成为指标设计时遵循的核心原则。努力程度是关键政府对企业的低碳激励标准应该以其实施低碳经济活动的努力程度为评判标准,因为努力程度代表了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设计低碳水平考核指标时,努力程度是需着重考核的内容,这也是低碳水平的动态绩效评价与传统绩效评价(财务视角)的重大区别。

企业低碳水平的高低主要体现为这两种碳行为抵销后的结果,即碳排放=碳足迹-碳中和。本文以碳足迹与碳中和作为衡量企业碳排放行为的运算基础,设计出以下三种低碳水平动态考核指标:低碳水平偏离指数低碳水平偏离指数反映的是企业与同行业相比节能减排的领先程度。产品(或服务)是否低碳达标取决于是否满足客户的低碳需求,而客户对产品(或服务)低碳程度的判断通常依赖或参照于行业标准,因此本文采用行业标准碳排放作为衡量标准,对企业低碳化目标以相对数的形式进行描述,计算公式为:低碳水平偏离指数=(当年实际碳排放-行业标准碳排放)/行业标准碳排放。低碳水平偏离指数>0,说明企业尚未达到同行业标准,属于高碳经营,碳排放超标,需改善;低碳水平偏离指数<0,说明企业、产品或服务已达到同行业标准,属于低碳经营,碳排放达标,相关产品或服务符合客户价值需求,可以交付给客户。此指标越小说明企业与行业标准碳排放越近。低碳水平偏离指数指标侧重于横向比较,以行业碳排放为标准计算企业碳排放水平与行业水平的差距,体现了企业碳排放的控制水平在行业内的领先程度。与现有文献中提到的静态绩效指标如低碳投资、碳排放量相比,领先程度能够体现企业节能减排成效的动态结果,将该指标作为政府或行业部门在对所属企业进行低碳资金分配、低碳绩效排名与奖惩时的依据,具有一定的正向激励效应。低碳水平的可持续性低碳水平的可持续性反映的是企业的减排潜力。对企业低碳经营可持续性的判断需要从发展潜力的角度出发,对企业的低碳水平进行历史、动态的分析,计算公式为:低碳水平的可持续性=当年减排量/上年碳排放量=(当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产品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数/上年单位产品二氧化碳排放量。该指标的最大特征是通过每年相比上年的减碳比例,考虑了产品(或服务)的可持续性,因此产品(或服务)是否低碳,需要以一个动态的标准来衡量,而不是以一成不变的行业标准为限,或仅仅满足于已有的低碳水平。低碳可持续水平侧重于纵向比较,动态地反映了企业低碳经营发展的未来趋势。实施低碳投资的企业在投资初期的回报往往较低,资金一旦投入便会产生“锁定效应”,只有经过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持续经营才有可能收回,这意味着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必须以长期发展的眼光制定激励政策,充分考虑企业低碳潜力,将有限的资金分配给那些有减排潜力的企业,才不至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

低碳能动性碳足迹与碳中和描述的都是企业的碳行为,但二者具有相反的特性。碳排放具有被动性的特征,原因在于企业是为了获取利润而发生的碳行为,其行为后果表现为一定数量的碳排放,对环境造成污染,而碳排放数量的控制需要通过各种减排管理措施方能实现,具有一定的难度。相对而言,碳中和则具有主动性的特征,原因在于此类行为的初衷大多出于企业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或营造良好的社会形象的考虑,其行为后果表现为对温室气体的吸收和对环境的改善,与碳排放数量相比难度较为可控。因此,本文设定以下公式来描述低碳能动性,即低碳能动性=碳中和/碳足迹。该指标将企业碳行为的正反两种表现进行对比,是一种结构性指标。低碳能动性等于0,表明企业尚不具备低碳主动性的意识;大于0但小于1,表明企业有一定的低碳意识,虽然有一些碳中和行为但对社会环境的责任尚不能免除;等于1则表明企业低碳意识较强,已完全抵销了企业自身产生的碳排放数量,生产经营实现了真正低碳化,相应的环境责任因此可得以免除;大于1则表明企业低碳意识非常强,不但自身实现了真正的低碳化经营,还对社会、对环境承担起了额外的责任,真正实现了可持续经营的战略目的。低碳能动性指标反映的是企业主动实施低碳的积极程度。从前述碳行为的表述可知,降低碳排放量是应对气候危机的措施,但企业主动实施碳中和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比实施碳排放管制、碳超标罚款等负激励措施,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对主动实施碳中和的企业予以优先拨款、税费返还等正向激励必然更为有效。因此,低碳能动性指标能够为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考核企业低碳绩效提供“奖勤罚懒”的政策依据。无论政府或是企业层面低碳绩效的评价,低碳化水平的考核都是其评价体系建立与改善的立论起点。需要强调的是,合理有效的低碳水平评估需要政府或第三方准确地实施碳盘查、碳审计进行数据支撑,这样才能使低碳激励机制发挥作用。当前,我国碳盘查、碳审计业务仍处于试点阶段,为加快低碳经济发展的步伐,建议政府部门能够尽快将第三方碳盘查、碳审计的业务制度化、流程化,以便为政府或企业自评低碳绩效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麦海燕 麦海娟

第2篇:碳中和未来趋势范文

后金融危机时代,由于国际需求萎缩,一些国家的出口下滑、企业亏损甚至倒闭,经济陷入了深度衰退。在此背景下,一些国家又开始重新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的贸易保护主义,不但扭曲了国家间正常的贸易关系,也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消极影响。中国是近年来遭遇贸易保护主义较严重的国家之一,不但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更要理性分析贸易保护主义的特征及危害,从而制订和实施有效的应对策略。

中国外贸遭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冲击的现状

中国已连续17年成为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截止到2012年3月末,中国共遭受了8起贸易摩擦,涉案金额22.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80%。摩擦形式不断翻新,不仅有传统的“两反一保”,也有人民币汇率等新的贸易保护手段;而发起国别不断增加,不仅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涉及产业不断扩大,不仅有传统产业,也有新兴产业。这导致中国企业出口下降,失业增多,一些企业面临亏损甚至破产倒闭的危险;同时,因为各国出台的保护措施要求将环境、生态等因素考虑到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中,这就必然会增加成本,影响了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中国外贸企业受到来自国内和国外的巨大压力,包括外需萎缩、成本上升、企业头寸紧张、人民币汇率上升等。尤其严峻的是,当前欧美的经济衰退衍生出严重而全面的贸易保护主义,中国的出口环境进一步恶化。

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一)贸易保护的目的及手段多样化

与传统的贸易保护相比,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目的趋于多样化。当前,除了提高关税、进口管制、反倾销等直接的保护,也出现了货币贬值、政府补贴等变相保护,还有以政府指令或压力形式出现的干预型保护。在实施手段上,欧美等国家往往通过立法或者行政干预手段来实施贸易保护。如2009年2月,美国众议院通过的综合拨款法案727条款就规定:“根据本法所提供的任何拨款,不得用于制订或执行任何允许美国进口中国禽肉产品的规则”。该条款通过限制政府部门开展自中国进口禽肉产品的解禁工作,限制了中国禽肉产品对美出口,造成中美禽肉贸易的巨大不平衡。

(二)贸易保护的形式更加软本文由收集整理化和具有隐蔽性

当前,贸易保护的形式更加软化和隐蔽,其原因在于:金融危机形势下,一国若明显地实行贸易保护,其他国家很快就会采取反制措施,从而对双方都产生不利影响。如美国对本土三大汽车巨头的巨额投资,欧盟增加奶制品出口补贴,法国成立基金帮助本国企业免遭海外企业并购等,这些都无疑在帮助本国制造业提升竞争力,不过也变相削弱了中国等其他国家产品的优势。

在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被不断削减的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采取隐蔽性更强、透明度更低、更不易监督和预测的非关税保护措施,如绿色环保标准、苛刻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规定、反倾销、反补贴、知识产权、劳工标准、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汇率变动等形式。

(三)贸易保护的范围不断扩大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加大,由此引发的贸易保护主义就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传导和蔓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除欧美各国对中国采取一系列的贸易限制,亚洲国家之间的保护主义也在升温,印度2009年以来对中国发起多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马来西亚计划遣返10万名印尼劳工。这些保护措施的“跟风”现象和报复行为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保护主义泛滥。

(四)出现金融保护主义和投资保护主义

一些发达国家政府要求本国商业银行优先对国内项目提供贷款,收缩在境外市场的贷款规模,甚至将其作为是否得到救济的前提条件。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实际上是从金融服务部门开始的。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中央银行在给商业银行提供贷款的时候往往会加上一条:不允许把钱贷给国外,只能贷给国内的企业。于是,银行纷纷停止向外国贷款,侧重解决国内问题,这就对国际资本流动产生较大影响。金融保护主义的结果必然是受害国发起贸易保护以实施报复,导致贸易保护主义重演。同时,政府控股或国有化企业后,出于政治考虑干预企业对外投资、雇佣和并购行为,使企业决策带上保护主义的色彩。

(五)“低碳”将成国际贸易壁垒新趋势

以低碳认证为主的绿色壁垒已成为国际贸易壁垒新趋势,低碳、环保已不仅仅是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也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出口,甚至是企业的存亡。目前世界已有12个国家和地区立法,要求其企业实行碳标签制度,全球有1000多家著名企业将“低碳”作为其供应链的必需,沃尔玛、ibm、宜家等均已要求其供应商提供碳标签。

除“碳标签”成为越来越多国际买家所要求的通行证外,一些发达国家以环境名义,在低碳技术领域设置的贸易壁垒也愈筑愈高。其一是征收低碳税。美国众议院2009年宣布从2020年起对不实施碳减排的国家征收惩罚性的“碳关税”。法国政府从2010年1月1日开始对环保立法不及欧盟严格的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品征收碳关税。实行碳关税,会使中国制造业出口额削减五分之一,所有中低收入国家出口额削减8%。其二是“碳中和”。碳盘查和碳中和在欧美企业中较为流行,一些大的跨国企业甚至加入碳披露的供应链管理,如宝洁、dell、ibm、惠普等,这些企业都要求其上游供应商提交相应的碳盘查报告。在进行碳盘查后,一些企业向外界购买碳额度,从而抵消自身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实现碳中和。2009年11月,中国首笔碳中和交易在天津完成。可以预见,随着国际社会对碳减排工作的日益关注,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被要求开展碳盘查和碳中和。

据了解,目前大部分国家对碳标签的推行,还处于企业推行阶段,目前在出口产品上加贴碳标签仍是企业自愿行为,但多个发达国家推广使用碳标签表明,低碳已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一旦强制执行,将影响未来产品的出口。

转贴于

中国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

(一)政府层面

1.加强国际协调,妥善解决贸易争端。历史已经证明,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孤立主义,都将同时损害本国和其他国家人民的利益,是对双方都不利的短期行为。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一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非但不能摆脱危机,反而会引发贸易争端,损害国家间正常的贸易关系和多边贸易体制。因此, 各国只有加强合作、携手应对危机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一是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组织框架内的多边协调工作。中国应积极参与 wto 的多边贸易谈判,推动多哈回合谈判早日取得全面、均衡的成果。二是加强区域集团内的多边与双边协调。在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非合作论坛以及中国与东盟合作框架下,中国应加强与其他成员国的对话与协调,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三是利用政府首脑定期会晤机制,加强对话与协调,从而达到增进互信、深化合作的目的。

2.进一步推动自贸区建设进程。在世界贸易大幅下滑的形势下,保市场、保份额、稳出口是中国对外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坚定实施自贸区战略,深化与自贸伙伴的经贸合作,也是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举措。目前中国已与世界上的31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14个自贸区,签署自贸协定8个。通过自贸区建设,密切中国与自贸伙伴的经贸联系,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目前中国应积极推进与挪威、海合会、哥斯达黎加、瑞士、日本、韩国等自贸区的谈判,争取尽早达成互利共赢的自贸协定。

3.创造条件,鼓励企业走出国门。有关部门要加快完善对外投资合作促进服务体系和权益保障体系建设,提供各种便利条件,积极支持有条件有能力的企业 “走出去”,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到海外单独投资设厂或兼并、收购当地企业,特别到贸易保护严重的国家投资设厂,就地生产和销售,以便有效地规避贸易保护主义,实现对外投资合作平稳较快发展。

4.中国应拓展国外市场,并大力发展服务业。中国对外贸易过于集中,中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外需。因此,中国出口企业不能过于集中在传统的美、欧、日等市场,应拓展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出口,这样就可以避免受到当今西方发达国家保护主义措施的集中影响。同时,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发展自主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之路,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5.进一步完善贸易摩擦预警机制,适时调控出口数量和结构。在金融危机影响还在扩散蔓延的情况下,期望通过贸易谈判,促使主要贸易伙伴完全放弃贸易保护政策是不现实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预警机制,则是中国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挑战的现实选择。为了避免出口产品遭遇国外反倾销调查或特保措施,中国应尽快建立多层次、多角度以及多渠道贸易壁垒预警机制,适时调控出口数量和结构。

一是政府要加强对外经贸的过程管理,健全包括预警系统管理、调查跟踪管理、案件处理过程和事后跟踪评估管理等多个环节的法律体系和操作流程。二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行业协会要对本行业主要出口产品的数量、价格以及出口市场变化等情况进行有效监测,对可能发生的贸易保护及时预警。三是企业应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积极报送有关预警数据,及时根据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的预警信息,调整出口产品数量及结构。

6.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应对更为隐蔽的技术壁垒。目前中国的很多技术标准还远低于国际标准,这是中国产品屡遭技术壁垒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中国必须大力推行国际标准化战略,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和规则意识,加快国内技术标准和措施的国际标准化进程,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协调工作,使国际标准尽量反映本国的意见和要求。企业也必须高度重视和积极开展国际认证工作,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

(二)企业层面

1.企业培育自主创新品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低价竞销是产品遭遇国外贸易保护的主要原因之一。为规避贸易保护,出口企业应加速技术革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追求产品的个性化和差异化,树立品牌意识,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国内产业升级换代,出产适销对路、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中国产品的国际声誉,进而提高产品的市场份额。国家出口检验检疫机构也应采取有效措施,采用先进的检测设备,提高检测水平,严把质量关。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全面实现从低价竞销到以质取胜的转化,使中国出口产品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可。

第3篇:碳中和未来趋势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旅游;可持续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1―0013―05

1 导言

随着人类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低碳经济正日益影响和诱导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低碳经济发起于英国,随后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实际上,低碳经济是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能源危机,人类所倡导的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碳排放量来获得更大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安全、产业升级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当前,低碳经济模式的实现主要通过低碳技术的运用、“碳汇机制”的推进以及低碳生活方式的倡导。低碳技术是各种“节能、减排”技术和对大气中温室气体的“碳中和”技术的统称,其包涵了煤的清洁与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利用、二氧化碳的捕集或埋存等各项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不同部门。“碳汇机制”指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简称“碳汇”),其来源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国签订的《京都议定书》,它指“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汇机制”倡导通过增加森林等“自然碳汇体”的方式来中和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自然界中重要的碳汇体有森林、湿地、海洋等,其中森林碳汇是推行碳汇机制的主要载体。低碳生活方式是指通过各种节能减排措施或“碳中和”的生活消费方式,旨在减少个人生活中碳足迹的一种绿色生活方式,如“碳补偿”或“碳抵消”。

实际上,低碳经济是人类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寻求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新突破,它“摒弃21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采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和创新制度,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进展。旅游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人类活动,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旅游涉及“行、住、食、游、购、娱、营销、环境”等诸多层面,是人类体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成果的综合性大舞台,具有响应低碳生活方式理念、推行碳汇机制、运用低碳技术成果的先天优势,也必然成为实践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前沿阵地。旅游业本身具备一定的低碳产业性质,具备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基础。实际上,低碳经济模式为当今旅游发展转型和创新带来新的契机,即通过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观光游憩、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旅游环境等各要素的低碳化发展,来实现旅游体验质量的提升和旅游发展水平的进步,并最终实现可持续旅游的发展目标。

2 什么是低碳旅游

2,1低碳旅游的内涵

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低碳旅游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旅游发展碳排放量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因此,低碳旅游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一种响应模式,即在旅游吸引物的构建、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体验环境的培育、旅游消费方式的引导中,运用低碳技术,融入碳汇机理,倡导低碳消费,来实现旅游的低碳化发展目标。

旅游对低碳经济的响应具体体现在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旅游体验环境和旅游消费方式对低碳技术、碳汇机制、低碳消费方式的响应上。构建旅游吸引物,既可以运用低碳技术创新旅游吸引物的类型,也可以直接将低碳技术含量高的高科技产品包装成为直接的旅游吸引物;旅游各项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既可以通过运用各种节能、减排低碳技术,提高其设施水平,更应该直接使用低碳技术旅游装备,达到节约旅游运营成本、实现更大的旅游经济效益;在旅游体验环境的培育中,既要大力提高环境的生态化含量,增加绿色环境对碳的高吸收、高贮备能力,更应该通过高碳汇机制的创新,提高旅游体验环境质量,实现更大的旅游环境效益;在引导旅游者的消费过程中,既要降低个人的旅游碳足迹,更要倡导生态文明的新生活方式,实现旅游发展的社会效益。

因此,低碳旅游是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以及旅游发展价值公益化取向日益明显的生态文明时代新背景下,为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寻求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的一次全新突破,是旅游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行动。低碳旅游为生态文明导向下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2,2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的比较

从低碳旅游、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看,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作为两种旅游发展方式,都属于可持续旅游的范畴,都以可持续旅游理念为指导,以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世界旅游组织(WTO)认为可持续旅游是“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可持续旅游的核心思想强调“旅游发展环境持续性”、“旅游发展效益的福利性”以及“旅游发展机会的公平性”。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都具有这一思想属性。生态旅游着眼于维护旅游环境的生态持续性,强调旅游发展对社区居民的福利性以及旅游发展机会的公平性。低碳旅游则立足于对旅游发展中碳排放量的控制,是基于旅游与其发展环境整体性的考虑,必然包涵了对维系旅游生态环境持续性的责任;低碳旅游强调旅游发展的福利性,主张通过旅游发展,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趋势,谋求整个全人类的福祉,主张旅游发展过程中满足所有国家、所有个人基本生活需要与碳排放权利,也就包含了对发展机会公平性的关注。

从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两者之间的比较来看,生态旅游追求的是一种“零碳排放量”的旅游发展方式。但实际上,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又具有其各自的侧重点。根据世界自然基金组织(WWFN)研究员伊丽莎白・布(Elizbeth Boo)的界定,生态旅游是“以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以及相关文化特征为目标,为保护区筹集资金,为地方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教育,有助于自然保 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着眼于“生态”,即“自然旅游”,强调旅游发展中“资源的原真性”,倡导通过更少的人为干扰来实现可持续旅游的发展目标;低碳旅游则着眼于“低碳”,强调“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方式”,提倡通过各种低碳技术的革新和旅游消费方式的转变来实现可持续旅游的发展目标。从这点来看,低碳旅游比生态旅游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生态旅游则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更多层面上是一种理念,表达人类对旅游发展的一种价值取向的追求。

因此,低碳旅游是对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发展理念的一种行动响应,是将可持续旅游和生态旅游发展的理念转化为一种实实在在可供操作的旅游发展行动方式。低碳旅游强调运用低碳技术,建设低碳旅游吸引物,建构低碳旅游社区,营造低碳旅游体验环境,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是在生态文明理念导向下的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

2,3低碳旅游的特征意义

低碳旅游中的“低碳”意指较低或更低的旅游碳排放量,其实际上蕴含了向“零碳”目标迈进的意义。低碳旅游着眼于对旅游发展中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控制,即通过发展低碳旅游交通、低碳旅游住宿、低碳旅游餐饮以及各项低碳旅游活动,来减少旅游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低碳旅游这种立足于抑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特征,对生态文明时代的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2008年出版的《气候变化与旅游业:应对全球挑战》的研究报告显示,以2005年为例,整个旅游发展中的CO2排放量达到了13亿吨(其主要来源于旅游交通、旅游住宿和旅游活动3个方面),占人类活动所有CO2排放量的4.9%,而在人为因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贡献率上,整个旅游部门占到了5%~14%,虽然这一比重目前并不很大,但如果维持旅游业现有的发展方式和增长速度,根据预测,到2035年旅游部门中的排放量将增加152%,而整个旅游部门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将增加188%。显然,旅游部门这种对全球变暖贡献率不断增大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控制战略是背道而驰的,因为依据IPCC最新的研究报告预测,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未来10~15年达到顶峰后将会逐渐减少,直至本世纪中叶将降低到2000年的一半水平。因此,控制旅游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发展低碳旅游,势在必行。

旅游业要抢占低碳发展的战略高地。发展低碳旅游是旅游业界响应《国际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维护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行动方式,体现了旅游发展关注人类福祉、社会公平、生态安全等事关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贯职责与使命,彰显了旅游发展造福人类的最高价值取向。

3 低碳旅游的主要实现路径

作为一种实实在在的旅游发展方式,低碳旅游发展方式的实现必须基于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等旅游各相关利益者的视角,围绕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旅游体验环境以及旅游消费方式等旅游发展的过程要素,通过营造低碳旅游吸引物,建设低碳旅游设施,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培育碳汇旅游体验环境来加以实现。

3,1营造低碳旅游吸引物

低碳旅游吸引物是指用来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的一切有形的、无形的,物质的、非物质的,自然的、人工的低碳旅游吸引要素,既可以是各种自然低碳景观,如湿地、海洋、森林等自然旅游资源,也可以是人工创造的低碳设施景观,如低碳建筑设施、低碳产业示范园区,还可以是多样化的低碳旅游活动产品,如运动休闲活动、康体活动。

营造低碳旅游吸引物的主要措施途径:(1)通过科学的旅游开发模式(生态标签地行动,如建设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区等),充分挖掘森林、海洋、湿地、海塘、湖泊、江河等自然高碳汇体资源的旅游价值,提升自然旅游吸引物的质量。(2)策划以低能耗、低耗损为主的低碳旅游活动产品。(3)将低碳产业园区、低碳社区(低碳街区、低碳城镇、低碳乡村等)以及相应低碳港区、低碳校区包装转化为低碳旅游吸引物。(4)通过生态化的技术手段,修复受损湿地(湖泊、河流源地)、受损土地(矿山、油田)营造自然与人工结合的综合型低碳旅游吸引物。

3,2配置低碳旅游设施

低碳旅游设施是基于低碳技术改造或直接使用低碳技术产品所建造的用以提供旅游接待服务的基础设施和专用设施。低碳旅游基础服务设施主要包括低碳道路交通设施、低碳环境卫生设施、低碳能源供应设施等;低碳旅游专项服务设施主要包括低碳旅游住宿餐饮设施、低碳旅游购物设施、低碳旅游娱乐设施以及低碳旅游游憩设施。

低碳旅游设施的建设途径主要包括:(1)通过建设生态停车场,使用电瓶车、新型能源车等低碳旅游交通工具,以及建设低碳旅游道路等途径,发展低碳旅游交通设施。(2)通过在旅游景区的建设过程中,使用循环污水处理装置,建设生态厕所,使用生态垃圾桶等方式,发展低碳旅游环境卫生设施。(3)通过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更新能源技术,建设新型的低碳旅游能源供应系统。(4)通过使用低碳建筑,来建设低碳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娱乐设施,如低碳酒店、低碳商贸建筑。(5)通过使用新能源观光游览车、低碳旅游休闲设施(如运动、健身设施)、低碳旅游观光设施、低碳娱乐体验设施,来发展低碳游憩观光设施。

3,3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

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消费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来减少旅游者的个人旅游碳足迹。在同一旅游过程中,不同的旅游消费方式旅游者个人的旅游碳足迹差异明显。以旅游交通为例,在跨国旅行活动中,以距离衡量,航空旅游虽然只占17%的旅游行程,却占了54%-75%的旅游碳排放量;而相反,公共汽车交通和铁路虽然占到了所有旅游运输量的16%,但却只占了1%的碳排放总量。在瑞典,1000千米的旅游距离,如果选择使用风和水能源的铁路交通,旅游者的人均碳排放量为10克,如果选择航空交通,碳排放量为150千克。因此,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对实现低碳旅游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主要包括:(1)倡导低碳旅游交通方式。旅游者在进行旅游交通方式的选择中,应尽量以徒步、自行车、公共汽车、铁路等相对低碳的旅游交通方式取代自驾车、航空等高碳交通方式。旅游者在选择同一类型的旅游线路时,尽量选择个人旅游碳足迹相对少的旅游线路。(2)倡导低碳旅游住宿餐饮方式。旅游者在选择旅游住宿餐饮服务时,尽量选择带有“绿色标签”的旅游酒店,在进行餐饮食物的选择时,应优先考虑各种绿色食品、生态食品,不使用一次性餐饮工具。(3)优先选择低碳旅游活动。旅游者在选择旅游活动时,应优先选择体育、运动、康体低碳旅游体验活动。

3,4培育碳汇旅游体验环境

碳汇旅游体验环境应该是基于自然碳汇机理所形成的一种和谐、高质的旅游体验环境。旅游者以及社区居民是重要的碳排放体,这些排放的碳最好能通过景区或目的地的碳汇机制予以吸收和储备,实现碳中和或碳平衡,不仅成为“零排放”的旅游景区,还是区域性的碳汇地。碳汇旅游体验环境综合了各种形成和影响低碳旅游体验的自然和人文社会因素。主导作用是景区自然碳汇机制的强化、弱化或者最大程度降低旅游活动过程中的碳排放强度。营造碳汇旅游体验环境是低碳旅游发展的最基本层面。

培育碳汇旅游体验环境主要通过政府、旅游企业、旅游社区以及旅游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1)政府要通过推行旅游碳汇机制,制定碳汇旅游体验环境的评估指标和监督机构,不断增强旅游目的地或旅游区的碳汇能力,消除碳排放的消极影响,培育高品级的碳汇旅游体验环境。(2)旅游企业要引入碳汇机制的旅游环境培育理念,注重提供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尽快实施低碳技术装备和服务方式转型,打造低碳旅游企业。(3)旅游社区要积极参与旅游环境的建设与维护,实施低碳社区行动,构建和谐畅爽的低碳旅游社区环境。(4)旅游者要自觉规范自身的旅游行为,树立“碳中和”的旅游消费理念,实行“碳补偿”或“碳抵消”的旅游消费方式。由此,共同实现旅游体验环境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旅游环境的碳汇能力。

第4篇:碳中和未来趋势范文

摘 要 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大趋势之下,发达国家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并在金融市场的支持下创新出了多种碳金融衍生产品。在各种利益驱动之下,许多国际间低碳项目的合作都选择在中国进行,面临如此机遇和挑战,中国的碳金融市场有了一定的发展,却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着重对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 碳金融市场 清洁发展机制 金融衍生产品 风险管理机制

一、国际碳金融市场

2008年以来,在全球经济衰退和气候变暖的双重危机下,欧美等发达国家将经济振兴的希望投向了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产业”。其实,与低碳经济有关的投融资活动在发达国家市场一直都存在。1994年生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经过诸多波折于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都对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碳排放量作出了相关规定,特别是针对主要工业发达国家限制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为了促进各国完成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议定书中允许国家之间采取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减排任务。其中规定了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自《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生效以来,全球碳市场交易规模成倍增长。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全球碳市场交易金额从2004年的7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约1440亿美元。正是在这种政策的鼓励下,2008年1月23日,纽约-泛欧交易所(NYSE EURONEXT)与法国国有金融机构信托投资局展开合作,宣布共同建立一个二氧化碳排放权的全球交易平台,这个被命名为BLUENEXT的交易平台以二氧化碳排放权的现货交易为主,并设立期货市场,最终涉足各种与环境有关的金融衍生品交易。2009年,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的交易量就达到了1185亿美元。

二、中国的碳金融市场

在《京都议定书》中有一个颇为灵活的履约机制,即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其核心内容是允许附件1缔约方(即发达国家)与非附件1(即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级的减排量抵消额的转让与获得,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从本质上来讲,CDM是发展中国家减排,由发达国家埋单,其一级市场交易必须以项目形式进行。毫无疑问,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所以中国一些城市迫不及待地成立碳交易所。2008年年底,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几乎不约而同地挂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还在今年推出“世博自愿减排”活动,企业或组织可以自愿购买减排量,以抵消其世博会上的碳排放,而购买费用将用于风能、水电、垃圾发电等环保项目。要发展中国的碳金融市场,还有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是排放单位的标准化和普及化。2009年6月18日,纽约-泛欧证券交易集团BLUENEXT交易所与北京环境交易所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这次合作带来的第一个实质性的进展即共同制定了旨在专为中国市场设立的自愿减排标准――熊猫标准。它的设立是为了满足中国国内企业和个人就气候问题采取行动的需求。如果项目实现了减排目标,按照熊猫标准的原则,被合格的第三方机构核证,并通过注册,那么该企业或个人就可以获得相应数量的熊猫标准信用额,并将信用额用于买卖。

三、中国碳金融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制订工作相对滞后

碳金融市场的活跃与发展涉及到国际间的技术转让以及研究成果的资源共享等问题,如果没有相应的法规政策依据,一旦发生纠纷时,会难以明确责任的认定与划分。另外,政府在这其中应起到引导性的作用,在不触犯国际公约的情况下,积极组织国外企业与本国企业之间的项目合作。这都需要明确的责任法权。比如去年底,联合国(UN)掌管碳交易的机构暂停核准数十家中国风力发电场,因为他们怀疑中国政府利用产业政策在该体系下获取资金,理由是中国政府降低了对风力发电的政府补贴额度。其实后来据查明并非如此。如果针对碳交易市场和风力发电有一系列专门的法规和政策,并对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发挥的作用有明确的说明,那么当再涉及到国际纠纷时,我们就可以提出比较有力的申诉。

(二)以金融机构为代表的中介机构参与不足

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发展迅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欧洲发达的金融中介市场。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参与碳交易还是以传统的信贷方式为主,即对政府已经认定为节能减排的项目以优惠的方式发放贷款。特别值得提出的是2010年1月28日,兴业银行中国低碳信用卡在全国首发,为个人客户实现“碳中和”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新途径。信用卡与碳交易产品的创新结合,是我国碳金融市场的一个发展亮点,但更宽泛的层面考虑,我国中介机构创新和参与仍明显不足。

(三)碳交易合作项目和方式过于单一

由于去年底联合国停止批准中国的风力发电合作项目,就导致了中国近50个相关开发项目的发展计划搁浅。纵观国外带来的碳交易项目,多数都集中于电力行业。环境污染的原因很多,正如减少碳排放也可以从多方面入手。比如中国有着丰富的农林资源,该项资源的多寡优劣是判断环境好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但目前涉及到农林方面的碳交易合作非常少。

四、我国碳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由环境交易所向环境金融交易所延伸

现行模式下,环境交易所还只是直接从项目本身出发来为企业之间的合作牵线搭桥,商业银行所从事的碳金融业务还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绿色信贷投资,体现为增加新能源和减排技术的信贷,降低高耗能和产能过剩产业的信贷。其实碳金融是环境金融的分支,主要是创造基于市场用来完成环境目标和转移环境风险的金融工具,发展和丰富多层次的金融衍生产品能够大力的推动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完善,也能够为节能减排融资。环境金融交易所的建立可以类比于期货交易所的建立,采取会员制度,有资质的金融机构和开展相关业务的企业可以成为其会员,交易相关的碳金融产品。

(二)引入国内中介机构,争取国际市场的话语权

由于我国CDM项目建设才刚刚起步,金融业介入不深,碳金融体系不健全,导致我国碳交易议价能力较弱。目前,我国企业参与碳交易,一部分是通过经纪商从中撮合我国的项目开发者和海外的投资者,另一种主要途径则是由一些国际大投行充当中间买家,收购中国市场上的项目,然后到国际市场上寻找交易对象。因此在国际市场上,我国成为碳排放权最大的供给国,但这也使得国内碳价格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降低了碳资产的价值转化效率,也制约了本土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在各项国际合作中,中介机构一直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中介机构的推介和运作,各项金融产品的定价都能够及时反映市场波动和信息。所以环境交易所及商业银行等机构可以成立专门的运作碳金融产品的部门,并充当中介机构来为我国碳金融产品的流通环节服务。

(三)风险管理体制的完善和专业技术咨询体系的建立

碳交易项目的开发时间一般较长,前期开发投入资金较多,且收益并不明显,因此风险较大。目前我国许多保险企业和信托机构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风险产品开发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以把这些经验和相应的产品加以创新和发展运用到碳金融产品中来。另外,还需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对项目的合作成果作出国际上公认的认证结果,这不仅需要我们接纳国际标准且让我国制定的相关标准被国际上认同,还需要专业技术咨询体系有足够的公信力及取得相应的认证资格。

(四)加强开发针对个人参与碳金融市场的产品

未来的发展低碳经济必将成为“大势所趋”,这种行为不仅要持续影响企业还要对个人的行为方式产生影响。低碳信用卡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产品,将金融产品与自愿减排结合起来,可以看作是个人参与其中的一次试水。但为了促进了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又吸引民众广泛参与绿色消费,一定需要更多更深层次的金融创新产品。比如碳金融交易市场会员制对个人的开放,个人利用网络轻松参与碳排放权的期货期权市场。

以上这些都可看作是未来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的方向,等到国内一些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价值、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规则等熟悉起来之后,参与其中的金融机构会越来越多,市场的发展也会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吴俊,林冬冬.国外碳金融业务发展新趋向及其启示.商业研究.2010(8).

第5篇:碳中和未来趋势范文

元太科技正式新一代电子纸

在日本FPD International展会上,元太科技正式新一代电子纸――E-Ink璀璨。元太科技宣布电子纸由黑白提升至彩色显示。该公司表示,对数字出版领域而言,彩色电子纸的问世将带来不同的阅读感受,并将加快电子书市场的发展。

元太表示,未来E-Ink璀璨电子纸还可以应用于大型广告牌,或是营销宣传制品上。

德国量一LED照明产品香港灯饰展上受好评

德国量一照明携新品亮相2010年香港国际秋季灯饰展,此次参展的产品中,德国量一照明的LED商照系列产品获得买家一致好评。特别是德国量一新推出的一款驱蚊灯,不仅可以起到照明作用,更是将驱蚊的特殊功能结合,在东南亚地区尤其实用,因此受到东南亚客户的青睐。业内人士称,从目前的状况来看,LED产品应用的市场广阔,投入LED产品生产已成为任何企业无法回避的大趋势。

会展商机

第三届“中国生态文明与绿色竞争力国际论坛”实现碳中和

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共同主办,中国贸促会贸易推广交流中心、贵州民科石漠化研究中心和瑞怡文化共同承办的第三届“中国生态文明与绿色竞争力国际论坛”2010年12月19日在北京举行。200余名来自国内外相关政府部门的领导及在绿色生态等方面做出突出发展的企业和专家学者围绕着倡导“生态文明・共创绿色家园”的主题,深入探讨了循环经济与环境治理办法等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论坛授予河南信阳市、山东菏泽市、贵州遵义市和安顺市为“中国最具绿色竞争力城市”。在本届论坛的“石漠化治理”和“循环经济发展”分论坛上,贵州民科石漠化治理研发中心介绍了近年来开展适宜石漠化地区种植的树草品种研发、培育、推广及其深加工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山东银香伟业集团介绍了近年来致力于打造低碳经济产业链所取得的实践成果。

作为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的倡导者,本届论坛也在传播低碳绿色理念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实践。会上,山东省“造林绿化十佳标兵”山东东营三明林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向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捐赠了1000万人民币用于支持应对气候变化公益事业。()

会展商机

第七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在杭州举行

第6篇:碳中和未来趋势范文

关键词:节能减排;低碳;低耗;环保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203-01

(1)中国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和自身能源储备的不足,使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日益严峻,例如,到2030年,预计中国80%以上的石油需求将依赖进口。

(2)中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受到越来越多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已做出了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

(3)随着能源价格的攀升,如果不降低能耗,必将挤压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能源成本占总成本比例甚至高达五成的高能耗产业更是如此。

(4)低碳经济是未来全球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博弈的焦点,中国能否从经济大国跃升为经济强国,与能否很好地把握低碳经济的机遇息息相关。

低碳节能的大趋势对中国传统高能耗产业产生的最为直接影响,是如何大幅降低能耗、节约能源,已成为电力、冶金、水泥、化工等传统高能耗企业共同面临的迫切问题。同时,这一大趋势也催生了新兴的行业和商业模式以及革命性的新能源方式,为中国企业跻身世界领先企业行列创造了新的机遇。

"低碳生活"(low-carbonlife),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为了更好的降低碳的排放量,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1.开始你的"低碳的一天":将碳足迹减半

《改变生活方式:气候中和联合国指南》中有很多小的"不后悔的选择",可以帮助减少每天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这些方法的使用者可能来自澳大利西亚、欧洲或北美洲——这是历史上造成全球变暖的几个主要地区,采取以上方法有可能将人均排放量从38公斤减至14公斤。

这些建议对人们生活舒适造成的影响很小甚至没有,同时也可能部分地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部门和人有关,因为他们的碳足迹正在急剧升高。

造成温室气体排放的一半是我们可以人为控制的,例如我们的驾车方式、航空旅行方式、房屋的能源以及取暖方式。

在余下的个人难以控制的50%中,有大约一半间接来源于为我们的工作提供能源,有10%以上来源于对基础设施和政府部门的维护,剩下的大约20%来自于商品的生产。

应怎样开始"低碳的一天"呢?在你关掉发条闹钟后,穿上日晒干燥的衣服,接下来的刷牙和早餐应该怎么做呢?请考虑以下几方面:(1)选择非电动牙刷将避免近48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用烤面包机烤面包,而不是用15分钟的烤箱,这样可以少排放近170克的二氧化碳;(3)用节能灯替换60瓦的灯泡,可以将产生的温室气体减少4倍;(4)在午休和下班后关掉你的电脑和显示器,将使这些设备造成的排放减少1/3;(5)购买使用节水型淋浴头,不但每分钟会节省10公升的水,而且也将洗3分钟热水澡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削减到一半。

2.碳生活,应从小做起

出门尽量骑自行车,少用洗衣机和冰箱。应该做一个布袋,随身携带,这样就能少用塑料袋,如果非用塑料袋不可,要尽可能多用几次,直到把它用破了,才可以扔进垃圾桶,要向这个外国家庭学习。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叫作《18楼的垃圾桶》。18楼的6户人家中有一户是外国人。她家的垃圾桶旁边有一堆衣服,王太太拿起来闻了闻有一股香水味,她想:这不是要扔的衣服么,怎么还这么清香,干净呢?第二天,他碰见了那个外国人,他正把自己的书拿出来放在垃圾桶旁边。那个外国人告诉王太太,自己要回国了,这些东西都用不到了,带也带不走,他希望把这些东西送给会珍惜它们,爱护他们的人,王太太找来一位打工的小青年,这位小青年都有点不敢相信,一分钱不花就能带走这些好东西,所以他问那个外国人:"你不要个最低价的嘛。"那位外国人说:"不了,我只想听你说,你很喜欢这些东西,很需要它们这就够了。"那个外国人的儿子把玩具都送给了这位小青年,并介绍了功能和特征,并希望他能够和它们在一起睡觉,小青年发誓他一定会的。王太太很感动,第二天也这样做了,不久,这些变化影响了邻居,大家都不吭声,却暗暗地效仿起来。18楼的风气渐渐好起来了,这件事被管理员发现,他的宣传,让整个小区的风气好起来。

3.构建生态文明社会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它的出现和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重大变革,是由高碳经济体系到低碳经济体系的重要转变。这将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飞跃,"生态文明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系统,而是一个经济、社会和自然三者和谐发展的整体系统。"因此,生态文明社会,是在以低碳生活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状态。

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前期工作就是引导民众进行低碳生活,从宣传、教育、更新民众的理念入手,使人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判断何为低碳生活,何为生态文明,让人们清楚低碳生活与生态文明的关系。低耗能、低消费、不浪费的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就要求人们理性利用自然资源,与其它物种和谐共处。只有这样,符合生态文明社会的要求。

第7篇:碳中和未来趋势范文

【关键词】低碳城市;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

人类在与自然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了过载的影响,使得环境污染和能源等问题日益凸显。以往对于城市绿地的讨论主要从城市生态系统中研究绿地资源与环境作用时的各项指标用以评估绿地的性能,并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然而,却很少关注绿地资源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上的节能减排的贡献,更进一步地通过绿地规划、植物群落和功能延伸上的提升绿地节能减排功用。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城市绿地中提升城市的节能减排效果,为达成“零碳城市”的目标努力。

1.城市绿地在城市环境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载体,同时也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在《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将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解析为城市生态水平、城市环境质量、城市协调能力和城市影响能力。就相关性找出影响因子,可以排序出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顺序:城市协调能力、城市环境质量、城市影响力和城市生态水平。

城市生态水平在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估中所占比重最小。用以衡量城市生态水平的因素包括:人均绿地、城市绿化覆盖率、生态赤字、人均氧当量、城市供养能力。其中和城市绿地有关的指标中,人均绿地率、城市绿化覆盖率对城市环境却有着相当可观的常态化作用。绿地在以下几个方面改善了城市环境:树木通过蒸发作用在经常干燥的城市环境中增加空气中的水分;大量的植被能降低温度,在炎热的季节差不多能降低气温1~4℃;光合作用储存碳并且释放氧气;叶子吸收灰尘并固定有毒气体,减少了空气污染(1公顷林地每年吸收大约50吨的灰尘)【1】等等。因而城市生态水平直接作用于城市环境,对城市环境质量这一状态指标的评定起到决定性作用。

城市绿地在节能减排上的贡献主要基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它是叶绿体在阳光的作用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为葡萄糖作为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城市绿地这一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的功能,对于减少城市C02排放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2.可持续发展观与城市绿地

2.1 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警示着人类活动对自然造成的不可逆转的影响。在1968年新成立的国际思想库――罗马俱乐部,通过一个名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对当时的工业社会经济发展的蓝图提出了质疑,并且提出了经济发展必须兼顾环境保护的观点。。在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首脑在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上达成了一个共识:“既能满足当前需要,又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这一共识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考虑材料的整个生命周期;发展使用天然材料和可再生能源;减少在原来开采、产品使用和废物销毁或再生中所使用的材料和能源。会议重点还只是在关注于材料和能源的节约利用上。

为将在里约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精神具体到可实施的措施上,1996年召开的京都首脑会议明确了温室气体C02的排放标准,并且将温室气体C02 的排放量作为能耗指标来衡量各国的能耗水平。这样的规定带来了节能观念上的巨大转变。它将单纯意义上的节约材料和能源的观念转化为减少C02排放为导向的节能观念。随后,减少C02排放量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手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2.2 城市绿地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城市绿地对消减城市能耗带来的C02排放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能耗来源主要以轻工业、城市公共服务、城市交通和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为主。这些领域产生了大量的C02,加剧了城市内部的高温化,造成独特的地区性气候现象“热岛效应”。【2】其中植物的减少、大面积的裸地也是“热岛效应”的成因之一。

3.可持续发展观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

3.1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楔形绿地规划策略

风在通过地表时,会受到地表粗糙程度、湿度和温度的影响,从而影响空气中的湿度和温度。而植物作为地表的覆盖物能很好地增加地表的湿度和降低温度,同时能使风穿透,形成 “冷岛效应”。但是植物的“冷岛效应”十分有限。热岛效应作为城市热环境变化的代表,成为急欲解决问题。景观生态学家和城市规划者大胆地提出了楔形绿地规划策略。它是通过对城市地表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分析,建立了一个城市边界层的能量平衡模式,并用此平衡模式得到城市边界。【3】通过由边界引入一个植物带直接连接到城市内部,形成类似于“楔形”绿地的规划模式。这样的绿地规划模式在北京2008年奥运村周边被采用,来降低夏季城市热岛效应尤为显著的特殊时刻。

3.2 增加“碳汇”的植物群落种植方案

植被本身具有“碳汇”的功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有关资料表明,森林面积虽然只占陆地总面积的1/3,但森林植被区的碳储量几乎占到了陆地碳库总量的一半。【4】然而,城市中的森林资源有限。为了加强植物碳汇的能力,可采用复层群落式种植,将不同根系种类、根系深度的植物配置在一起,使单位面积植物的固碳量最大化。【5】同时在群落的选择上也优先选择吸收二氧化碳能力较强的乔木类型,将二氧化碳吸收量最大化。

3.3 开发城市农业基地

每年向城市市场供应的蔬菜量可以以万吨来计算。2005上海蔬菜批发市场调研报告中显示上海当年的蔬菜需求量约为160吨并且这一个数字还在持续上升。其中绿叶蔬菜主要来源于上海市郊,其他蔬菜品种则来自山东等北方一带。原产地和消费市场之间隔着巨大的空间距离,主要通过陆路交通运输。运输过程带来了巨大的能耗。尝试在城市中发展城市农业基地是减少运输过程中能耗的一个方法,同时也能在城市中间形成“冷岛效应”,为农村集体经济提供一条新的发展思路。

4、结束语

低碳城市是先进生产模式下,平衡环境和发展问题的重要趋势,也是目前现有技术条件和认识上的巨大挑战。其中,城市绿地是缓解城市热环境问题、降低城市能耗所带来的温室气体含量的关键着力点,它的利用还有着巨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法】多米尼克・高辛・米勒・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和城市化:概念・技术・实例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顾震弘,韩冬青・低碳节能城市空间规划策略[J]・低碳生态城市・2013

【3】佟华・北京夏季城市热岛现状及楔形绿地规划对缓解城市热岛的作用[J]・应用气象学报・2005

第8篇:碳中和未来趋势范文

【关键词】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低碳经济

1.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研究必要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高速建设的时期,可以预计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这一趋势将持续。与此同时、在经历了几百年的高速发达的工业文明发展阶段后,全球正面临着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的双重压力,城市的外延增长式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城市发展模式面临着转型的抉择。

在此背景下,各国相继提出了低碳概念并进而提出了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新概念,同时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气候组织先后确定上海和保定等若干城市为低碳城市试点。而本文就是研究低碳城市的发展,从而为抑制全球气候变暖贡献力量,因而如何更好地发展低碳经济与建设低碳城市,意义重大。

2.国内低碳城市的发展探索

2008 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设立保定和上海为首批试点城市,以期推动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的行动计划,同年气候组织推出“城市低碳领导力”项目,通过该项目实施,推动了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工商企业、科研机构、新闻媒体等利益相关方,共同构建中国城市低碳领导力体系以来,国内许多城市纷纷开展了低碳发展的试点实践。

如保定市,提出建设“中国电谷”的概念,打造光伏、风电、输变电设备、电力自动化、高效节能等新能源和能源设备产业七大产业园区,目前“中国电谷・低碳保定”已成为保定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新亮点与新品牌;而上海在其崇明岛,正着手打造一个碳中和区域即东滩生态城,在新城中,热能和电力将通过风能、垃圾、生物质能发电和城市建筑物上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直接获得;建筑物均采用环保技术。

3.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影响因素

3.1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农业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是城市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城市的资源状况决定其产业的发展,城市产业的不同则导致城市低碳发展的类型不同,进而影响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的不同。在低碳城市发展模式选择的过程中,对于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城市,其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应更多地思考如何挖掘和发挥它的优势。如日照充足的城市应发展光伏发电为主的低碳产业,在风力资源丰富西北地区则应重点发展风电来减轻对煤炭、石油的使用。

3.2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整体经济发展水映了它的活跃程度,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指标来反映。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增长较快,基本需求还没有满足,未来碳排放会与经济的增长而同步增加,所以建设低碳城市绝对不能超越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必须正确处理建设低碳城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由于处于不同国家的历史阶段不同,所以在我国在走向低碳社会时面临的问题也有所不同,相应的发展模式,政策措施也不相同。

3.3能源因素

当今城市的发展面临着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两个严重问题。优化城市能源结构是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是调整能源结构,改变以煤炭为主向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为主的城市能源消费结构转变。二是提高能源效率,注重煤炭气化、煤气层的开发使用,大力发展太阳能和风能等先进发电技术,以及对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的开发。三是发展清洁能源,促进能源使用的多样化,从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的角度看,发展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等,能促进能源使用的多样化,逐步降低煤炭等高碳能源的使用比例,大力发展煤气化技术,减少能源使用所引起的环境污染。

3.4社会消费模式

社会经济活动最终都要体现为现实或未来的消费活动,因而一切能源消耗及其排放在根本上都是受到全社会各种消费活动的,研究发现,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

使得不同国家由居民消费产生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具有很大的差异,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除了受到

自然气候条件、人均收入水平、文化习俗、资源禀赋的影响之外,消费模式和行为习惯对于排放的影响很大。

研究表明:CO2减排的高效方式包括了居民消费理念的转变,即由奢侈型消费向节约型消费转变。基于此,居民要改变以往高消费生活方式,倡导低碳生活模式,实现城市低碳发展。首先戒除奢侈型消费的不良嗜好。其次从衣食住用行做起,形成低碳生活方式。

3.5政策因素

政策环境是影响低碳城市模式选择的外部因素之一。政府在推动现代低碳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低碳城市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吸引外资、低碳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合理规划低碳产业布局等方面,都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并通过政策实现宏观调控。同时,低碳城市的发展是涉及到经济、环境、政治等多个环节,需要各部门的协同支持。政府的支持与推动是创造低碳城市良好的发展环境,低碳政策与措施贯彻和落实的有力保障。政府制定的低碳政策集中体现在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

硬件建设政策硬件环境建设主要是通过制定政策,促进低碳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改善低碳运作的整体硬件条件。主要包括:①鼓励投资低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善现代低碳基础设施;②给予低碳产业的建设用地政策;③鼓励并推动企业低碳生产经营,加快低碳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等等。

低碳软件环境建设政策主要是指政府通过制定相关低碳政策,为城市低碳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包括有利于提高低碳效率的政策,有利于低碳发展的税收、技术、投资等政策以及相关技术标准等。主要有:①放宽低碳型企业市场准入条件;②调整低碳型企业的财政税收政策;③吸引外资投资低碳领域;④鼓励传统企业向低碳企业发展,并给予一定优惠政策;⑤加强低碳人才培养,引进先进人才等等。

参考文献:

[1] 胡鞍钢.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A].张坤民等主编.低碳经济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41-62.

第9篇:碳中和未来趋势范文

中图分类号: P461 文献标识码: A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及提出

1.概念

2003年2月24日,英国政府了《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白皮书,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理念。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 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就业机会。

2.低碳经济的特征

低碳经济具有经济性、技术性和目标性三大特征。首先是经济性:一是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也就是说,既反对奢侈或能源浪费型的消费,又必须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次是技术性: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 也降低CO2 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最后是目标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带来全球气温上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平台

低碳城市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以低碳理念为指导,以低碳技术为基础,以低碳规划为抓手,从生产、消费、交通、建筑等方面推行低碳发展模式,实现碳排放与碳处理动态平衡的城市。它以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为要素;以碳中和、碳捕捉、碳储存、碳转化、碳利用、碳减排为手段,通过组织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创新、治理机制创新、制约机制创新、评价机制创新可以实现低碳城市的平台作用。

二、低碳城市的概念

1.低碳城市的概念

低碳城市发展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CO2 排放处于较低水平。低碳经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

2.中国的低碳城市

2.1 我国低碳城市规划理论发展

同济大学潘海啸教授在文章《中国“低碳城市”的规划策略》,第一次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了“低碳城市”概念,在《面向低碳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的新模式》和《低碳城市的交通与土地使用模式》中提到低碳城市和低碳城市规划,基于交通或城市结构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在低碳城市方面有较好的借鉴意义;2009年7月12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城市与发展规划国际论坛上的演讲《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一文,提出了低碳城市和低碳规划的想法和建设低碳城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2 我国低碳城市规划实践

2010年3月19日,中国社科院公布了评估低碳城市的新标准体系,这是迄今首个最为完善的低碳经济评估标准。在低碳城市实践方面,2008年1月,世界自然基金会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保定与上海共同入选首批试点城市;同年4月,世界自然基金会了《保定:全球可持续能源生产的“电谷”》的研究报告,充分肯定了保定市在助力中国乃至世界低碳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我国发展低碳生态城的必然性

1. 我国发展低碳生态城的必然性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之后,短短三百年的工业文明历程和少数几个西方国家的发展就消耗了地球资源的60 %以上,长期研究气候变化的英国王储查尔斯发出呼吁:人类仅有96个月的时间表来应对这场前所未有的浩劫。在我国,近几年低碳生态城已成为各地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天津、唐山、株洲、合肥、深圳、保定、日照等城市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建设低碳生态城的目标,其中有的城市已经启动生态城的规划建设,有的开始着手编制向低碳生态城转型的工作方案。这意味着低碳生态城市都应该成为城市发展的努力方向。

2. 低碳城市在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2.1城市脆弱性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凸现并加强

当前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城市的人均能耗是农村地区的3.5倍,而超过75%的温室气体从城市产生。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在中国尤为突出,也是考虑所有发展问题的时候不能规避的重要因子。从1978年到2005年,中国城市总数从193个增加到661个,其大、大城市分别从13和27个增加到54和85个。

中国城镇既有建筑约150亿m2,并且以每年10亿m2的速度增加着。中国城市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住宅能耗高3.5倍,每平方米建筑用钢55kg ,比发达国家平均高出20 %。中国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加,截至2008年9月已有1.68亿辆,到2007年5月,北京的机动车保有量突破了300万辆,上海也早已突破了200万辆大关,汽油消耗和尾气排放直线上升,而汽车使用的主动权直接掌控在城市居民手中。因此,政府必须设计有利于低碳的城市发展模式和居民生活消费模式,从制度上进行保障。

2.2建设低碳城市为中国的发展带来的机遇

城市越来越暴露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带来的威胁中,传统的发展模式并不能提高城市的抗灾害性。当前的城市发展呼唤新的城市发展和治理模式,低碳城市为城市发展的瓶颈提供解决方案,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四、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规划构想

1.通过规划手段降低能源消耗

我国规划建设领域的高能耗现象也相当严重,与国外建筑相比,保温能力差距较大。研究表明,目前建筑能耗已占到我国总能耗的27.5%。因此,城市总体规划要从决策源头上保证低碳经济发展的原则,城市详细规划和小区规划设计要从具体操作层面上切实降低能源消耗。

2.通过规划手段优化能源结构

在新一轮的能源基础设施规划中,要把眼光重点瞄准绿色能源和清洁技术。绿色能源可概述为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电、水电的新技术、新工艺。

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清洁生产是从资源的开采、产品的生产、产品的使用和废弃物的处置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两者共同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高碳能源使用和二氧化碳排放。

3.通过规划手段增强碳汇能力

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质的转变,需要增强城市的碳汇能力,这就要求在城市规划中,多建生态景观,少建体现“形象工程”的大面积硬地广场和草坪广场,限建高耗电能的人工瀑布、喷泉,多营造有利于户外健身、增氧、减少热岛效应的树林绿阴地,保留自然山体和河湖水景在城区的位置,提高城市绿地单位面积的绿化功能和吸碳功能。

五、结语

世界气候组织2009年在北京报告称,未来3~5年内,该组织将在中国发展15~20个“低碳城市”,在这些城市探索并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以推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在以“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为特征的“低碳城市”中,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模式的转变,低碳经济不会放慢经济增长,反而会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我国城市应抓住有利战略时机,积极向世界气候组织及世界自然基金会申请成为“低碳城市”试点,积极推进“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推动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庄贵阳. 中国:以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环境经济,2007

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

任力. 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 发展研究, 2009

李俊峰,马玲娟. 低碳经济是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世界环境,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