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网络暴力的建议范文

对网络暴力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网络暴力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网络暴力的建议

第1篇:对网络暴力的建议范文

当前媒体报道的各类校园暴力事件情节恶劣,令人震惊。一些施暴者为了炫耀或其他原因,还将视频传到网络上。违法者的嚣张令我们深思,校园暴力伤害为什么频繁发生?

首先,法制不健全,青少年校园暴力犯罪成本低是首要原因。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存在部分条款滞后、在实施过程中操作性较差等缺陷。对校园暴力的制约过于落后,打击偏轻,未成年人受到侵害缺乏快速有效的举报和救助途径,缺少有效的预防、发现、报告和处置的一整套制度。缺少可操作的有关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惩罚条款,对于伤害未成年人的许多行为,没有明确定罪,导致绝大部分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得不到应有的制裁。根据法制网舆情中心的调查,1-5月媒体报道的事件中,只有不到三成的涉事者负刑事责任。

其次,在社会发生飞速变化的背景下,崇尚权力、武力,崇拜金钱的一些观念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网络、影视、书籍中的暴力手段被包装和美化,很多学生欣赏暴力并沉溺于暴力游戏,模仿影视作品中的帮派行为,在校园内为非作歹。甚至有一些施暴者看到网络上的校园暴力视频后产生了炫耀和攀比心理,导致校园暴力升级。

第三,学校教育过度重视智育,在管理中对校园暴力缺乏足够重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学校忽视德育、情感教育和法制教育,导致学生法制观念淡薄,价值取向容易产生偏差。加之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得学生压力较大,一些学业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容易在压力下产生对校园和同学的对立情绪,在行为上更易出现攻击性。也有一些学校管理混乱,校风校纪涣散,学生容易染上吸烟喝酒、打架斗殴的恶习;一些学校将校园暴力看作学生之间的普通摩擦,重视不足,从而导致其愈演愈烈。

为此,我们建议:加强法制建设、净化社会风气和改进学校教育三管齐下,有效遏制校园暴力伤害事件发生。

第一,增强法律中关于校园暴力伤害的条文的可操作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校园暴力猖獗,各州通过修法对参与校园暴力的青少年加强了刑事惩罚,特别是为打击群体犯罪,所有参与者都要“连坐”判罪。即使涉及校园暴力案件的青少年未满18周岁,如果后果严重并且有前科,也可以当作成年人刑事案件审理,按成人犯罪定案、量刑,从而有效遏制了校园暴力。建议参考这一做法,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等相关法律,对校园安全的内容予以明确具体化,把遏制校园暴力纳入校园安全范畴;对校园侵害情节恶劣者依法判处严刑,对于轻微的违法犯罪行为,法律也要做出更细化的规定,便于各地司法机关在惩治该类行为时有统一标准;适当提前刑事责任年龄;同时加大校园法制宣传,加强中小学教师法律知识培训与考核,编织未成年人免遭校园暴力侵害的安全防护网。

第二,净化社会风气,加强对社会正能量的宣传和报道。全面实行影视作品和网络游戏分级制度,严禁在面向未成年人的作品和游戏中出现暴力情节。对暴力等不良社会现象的报道要实施严格审查制度,严禁过分曝光暴力细节。

第2篇:对网络暴力的建议范文

网络舆论传播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网络舆论的形成与传播大致遵循这样一个模式:网络媒体的新闻报道或网民通过互联网对事件的报道网民通过新闻跟帖、BBS讨论、电子邮件、网络日志或一些即时通讯工具表达意见意见在反复互动过程中“滚雪球”般地汇聚成网络舆论网络舆论在传播过程中对现实世界形成压力从而影响事件的进程。

1.对民主法治的促进

网络舆论传播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民主法治的促进上。

2001年3月24日,名为“城山村人”的网民在人民网“强国论坛”贴出《铁路,你究竟怎么了?》一文,反映自己在重庆火车站购买车票时的遭遇。随着网友不断的跟帖讨论,这则帖子也被铁道部领导看到,重庆火车站的负责人后来千里迢迢登门道歉。一个普通乘客的普通投诉引起上自部长下到站长的重视,这在以往通过传统媒体是不大容易做到的,而现在这样的事件在互联网上已屡见不鲜。近几年,随着电子政务的推广,随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网民的不时对话,随着部门领导、中央首长对网上民意的关注,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下情上达、上情下达的对话沟通渠道。

2.对公平正义的促进

网络舆论传播通过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发挥着舆论监督的功能,推动着现实问题的解决,因而成为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助推器。2001年8月,人民网及其所属的《人民日报》对“7・17”广西南丹特大矿难进行了勇敢披露,揭开了地方官员与矿厂老板相互勾结、恶意隐瞒的盖子,使得这起特大矿难在被隐瞒了半个月后彻底败露并受到严肃查处。

3.对社会友爱、活力、安定的促进

互联网不仅是媒体,而且发挥着传统媒体所具有的教育功能。网络舆论传播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引领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有助于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从而保持社会的文明、繁荣、稳定、进步。

2003年,中文网络上出现了一个叫做“肝胆相照”的论坛,这个特殊论坛的成员都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发起这个论坛的起因是:2003年4月3日,浙江大学学生周一超因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而在公务员招考中被淘汰,于是在嘉兴行刺两位当地人事干部,导致一死一重伤,同年9月4日被判处死刑。周一超案发后半年内,“肝胆相照”这个乙肝维权论坛的注册会员就达到1.6万人,其中一个网友还起草了一份维权建议书,有1611人通过提供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在上面签名。这个事例表明,网络不仅给予了个人表达的权利,而且将相似的声音组织起来,具有了组织行动的能力。近几年类似的这种网络签名行动时有发生,唤起了网友之间的相互关爱,也营造了社会讲荣知耻、扶贫济困的道德风尚。

虽然各种各样的事件都可能引发强烈的网络舆论,但是那些涉及个体或群体之间权利冲突的,涉及历史与现实的民族冲突或文化价值冲突的,更容易成为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在这方面,网络舆论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就充当了“社会减压阀”的作用。人们通过意见的相互交流、分享与启发,获得精神的支持,缓解心理的压力,这无疑会促进社会的安定有序。

网络舆论传播对和谐社会构建的负面影响

1.诚信的缺失

网络上因散布谣言、传播虚假信息而引起网络舆论鼎沸甚至引起社会舆论震荡的事件已发生多起。现实世界道德诚信的缺失在互联网这个“自由世界”里表现得变本加厉,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影响现实世界人们的道德诚信。

2.话语的暴力

近几年,互联网上还出现一个新词――“网络暴力”。一些网民在针对某个新闻事件进行交流讨论过程中,话语往往充满了火药味儿,比方在“铜须门”事件中就有人甚至建议“以键盘为武器砍下奸夫的头,献给那位丈夫做祭品”,于是交流变成了骂街,网络上充满了侮辱、谩骂和诽谤。尽管中国接入互联网才十多年的时间,但网络舆论在传播过程中侵犯他人人格权的事件却层出不穷。

不仅如此,“网络暴力”还有从虚拟空间走向现实社会的倾向。据2002年4月28日《北京青年报》的报道(《网上谩骂酿成动手冲突》),联众游戏网站的两派成员,从在虚拟空间的态度对立,演变成在网上相互谩骂,再发展到双方约定面对面“说清楚”,结果一方对另一方实施了猝不及防的暴力袭击,完成了从虚拟的战争状态到现实的攻击行为的转变。这就不仅是关乎网络环境和谐的问题,更直接影响到现实社会的安定有序。

扬长避短:从网络和谐到社会和谐

1.硬管理:技术管理与法制管理

对于网络舆论传播,有一个如何驾御、如何管理、如何引导的问题。首先,要运用更高的技术手段进行控制,使网络信息技术掌握在党和人民的手中,使网络舆论传播造福于人民而不至于危害人民,比如正在热烈讨论的“网络博客实名制”问题。但是,技术控制同样是把双刃剑,过多地强调技术控制往往会因噎废食,扼杀互联网这一先进的信息传播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更多地考虑加强行政手段的规范管理,特别是在新闻立法不健全、不完善的情况下,要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出台,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把网络舆论传播纳入法制化的管理轨道。尽管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使得出台的一些法律、法规、规章显得有些滞后,但可以通过及时的修订、完善(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取代《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和出台一些立法解释、司法解释,保证网络舆论传播的有法可依。

2.软管理:道德自律与舆论引导

第3篇:对网络暴力的建议范文

作者简介:何石锋,陕西科技大学在职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渭南技师学院;刘斌,陕西科技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

[摘要]为了加强职业院校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抵御来自网络中的大量有害信息的诱惑。分析了职业院校学生网络不文明现象的成因,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就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网络文明教育给出一些方法和建议。通过在实践工作中的检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职业院校;网络文明;学生;教育

网络的精彩,使得学生真正能从思维上打破传统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开阔眼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素质。然而网络上的信息,既有好的,亦有不健康的;既有营养品,又有垃圾。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辨别是非能力较差,难以抵御来自网络中的大量有害信息的诱惑。【1】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网络,充分利用好网络,是职业教育从业者所面对的一个紧迫的课题。我们不防结合文明城市创建,文明校园建设等大环境,对学生进行网络文明教育,让其做一个成熟的、理想的网络使用者。

一、职业院校学生上网情况简析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类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与之衍生的是虚拟网络社会以及在这虚拟社会中,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缺少执行力度及监督力所产生的网络问题。职业院校学生对网络认知水平不高,自律能力的缺失会造成在网络社会中人的主体缺失,由此带来的负面作用不可忽视。【2】比如,给所在学校的教师搞一个所谓的排名、对严格管理自己的教师心怀不满,恶意辱骂、威胁教师,给所谓的班花、校花进行排名;对其他有不同意见同学的回贴,不是本着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原则,而是以暴力威胁等等。于是乎,网络中,你来我往互相谩骂,硝烟四起;恶意灌水肆意刷屏,屡见不鲜;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屡禁不止;散布或传播谣言;上传或浏览黄色或暴力图文,损人视听……【3】这些行为都影响了同学们的上网情趣,破坏了网络的纯净,也给自己和所在学校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种种迹象表明,忽视对学生网络文明教育,必将影响其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满足被认可的愿望:职业院校学生有着非常强烈的被别人认可的追求和感受。他们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但是在现实中,由于能力等方面的限制,他们的这种愿望往往很难实现,而在网络中,大家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很多学生就被网络的这样一种言论范围所吸引。他们被认可的要求很容易得到满足。因此,有些学生就会沉迷于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不可自拔。

2、现实生活中不良情绪和本能欲望的释放与转移: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父母和老师的严格要求与他们的独立愿望之间的矛盾,以及人际交往当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经常使他们处于焦虑、抑郁、孤独等不良情绪的困扰当中。然而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他们可以毫无顾忌的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可以充分体验到“平等感”、“自由感”。【4】他们可以抛开现实生活中条条框框的约束,沉迷于网络这个虚拟的理想天地。

3、享受获得成就的感觉:在现实世界中,由于种种客观因素,他们很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被人们高度认可的成就感,而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人的身份是虚拟的。人们不仅可以匿名,还可以随意隐藏,改变自己的性别、年龄、地位、性格等,为自己塑造种种理想形象。通过在网络上扮演形形的角色来补偿自己现实生活中的不足和缺陷。比如,一个在现实生活中不善交际、腼腆的男生,在网络上可以是言论不绝,无所不谈,颇受欢迎的风云人物。

三、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网络文明教育的几点建议

1、充分利用文明城市创建,文明校园建设等大环境,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着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明创建活动。并将网络文明教育贯穿与活动中,要强化学生的文明意识,通过制定和经常强调网络文明规范,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正确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学校要充分运用激励措施,营造出有利于网络文明道德建设的良好的舆论氛围。

2、加强学生德育工作,使德育工作紧贴时代脉搏,适应互联网的发展。教育学生应坚守网络 “七条底线”(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尽到自己的一份作为网民的责任,履行好自己作为一个公民的职责,才能够营造一个真实、互信、包容、健康的网络环境。

3、对于学生上网问题要因势利导,以“疏导”为主。

首先在教师讲解网络同时,应同时提示网络的负面影响,在学习初期就让学生了解网络的正反特性,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解决网上问题的能力,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在课程学习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到网上搜集与学习相关的信息,以及积极向上的内容,比如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搜集有关家乡的地理位置、物资资源、风俗人情等资料,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成专题资料的电脑作品(如网页、演示文稿、电子报刊等),作为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内容。这种通过切身体验而掌握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学习,只不过是学生们把原本松散的资料经过自己的创造性工作之后,形成具有自己独特视角的知识理解而已。我们认为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智能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同时避免了一些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对学生文明上网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网络,充分利用好网络,是职业教育从业者所面对的一个紧迫的课题。我们可以结合文明城市创建,文明校园建设等大环境,努力营造真实、互信、包容、健康的网络环境,给职业院校学生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结合学校道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加之在课堂上老师的正面上网引导,在多方面的努力合作下,共同关注和一起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让职业院校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使用者。

参考文献:

[1] 吴诚,浅谈校园网络的安全维护,《新西部》(下半月)2007年第5期;

[2] 郭曼,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引导文明网络行为,《教育界》 2012年第12期 ;

[3] 陈 珍,关于加强我市青少年网络文明教育的建议,六盘水市两会委员发言稿 2009;

[4] 黄映玲,网络交往对初中学生的影响,《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年9期。

基金项目:2011年陕西省高等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1J19)

第4篇:对网络暴力的建议范文

对此,华东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问题》编辑田项夏给出了建议:

首先,缺乏自我保护观念和防范意识也是女性遭受害的直接原因。遭到骗财骗色的女性被害人一般朋友较少或者独居,缺乏辨别力,也表现为缺乏必要的警惕和自我保护意识。她们对犯罪人缺乏防范心理,易轻信犯罪人,以致遭受损失。女性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对风险的防范意识,理性、客观认识网络世界,不沉溺、不美化网络世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

其次,被害人独处或隐蔽的地点也容易成为纵容犯罪发生的地点因素。有的女性被害人独居或者和加害人相约的环境比较隐蔽,与外界相对隔离,不容易为第三人进入或发现,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犯罪被发现的可能,犯罪人容易对女性以暴力、胁迫等方式实施劫财或劫色等犯罪行为。因此,建议女性尽量不要单独与陌生人见面,至少见面应在公开场合。

最后,女性应认清网络特性,提高防范意识。我们应该认清网络虚拟性、隐匿性、超时空性的特点,自觉破除虚拟网络交友带来的神秘感,化虚为实。网络交友只是众多交友渠道之一,它不是唯一的交友渠道,应将网络交友与其他交友途径结合起来才能正确看待网络交友。在网络交友中,要注意隐蔽真实身份,增加防范意识。要学会辩证地分析,认识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对交往对象形成正确认知。

网络社交具有虚拟性、隐蔽性、超时空性、信息流动的快速性等特点。在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中,大量虚假信息泛滥,在网络上人们可以做各种伪装。曾经有一幅漫画讽刺了这一现象。画的是一只狗两个后腿着地,两个前爪正在电脑键盘上打字,上面写着:“在网络里,没人知道我是一只狗。”

第5篇:对网络暴力的建议范文

进入网络时代,人们在享受数字化生活的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和烦恼。很多青少年喜欢上网,有的通过上网得到信息和知识,有一些青少年,网络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有害的玩具。他们沉迷在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让老师、家长、社会非常担忧,现在来看一看3.15晚会中讲述的几个青少年的遭遇。

小军从四年级开始沉迷于网络暴力游戏,在游戏里他迷恋的是把人杀死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2000年8月,小军在游戏中和对方发生争吵,相约现实中解决,把对方杀害,被判刑10年零6个月。小菲玩“网游”成瘾,因无钱买卡而抢劫被警方抓获,被判刑10年。年幼的他们将面对十年的铁窗生涯。

“小艺” 上初中后开始玩网络游戏,平时活泼乐观的他一下子像变了一个人,半学期里学习成绩从班级前十名落到倒数几名,后来他选择了跳楼自杀。就在小艺自杀一年后,我省16岁网瘾少年同样选择了极端方式结束他了年青的生命,在网吧连续玩了11天,服下了巨毒的锄草药。他在遗言里写到他实在是管不住自己,不玩他受不了,玩了对不起爸爸妈妈。

青少年在虚拟的网络当中得到快乐,但是他们付出的代价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付出了健康、前途、甚至他们年青而宝贵的生命。

第6篇:对网络暴力的建议范文

自制内容“无禁忌”

2010年,随着百度高调杀入网络视频行业,视频网站迎来了一个激烈竞争的,独家内容版权费甚至一度上涨近千倍。面对这样的形势,很多视频网站选择创造自己独有的内容资源,此法不仅收效甚好,还一度成为网站“吸金”的主要来源。优酷自制剧《老男孩》可谓网络自制剧的经典之作,成为当时全民讨论的娱乐对象,火爆程度可见一斑;紧接着推出的都市情感剧《泡芙小姐》,更是吸引了众多品牌植入广告。可见,“自制”带给视频网站的甜头并不小。这样的成功,让视频网站看到了原创内容的巨大效应,也让越来越多的国内知名网站效仿,纷纷推出网络自制剧。

不过,赚钱的同时,也曝出了自制节目在内容方面的短板。为了吸引眼球,提高点击量,网络自制剧或多或少地融入了暴力、违反正常伦理道德等低俗元素。

被网友称为“最牛网络自制剧”的《东北往事之黑道20年》,因粗口不断、暴力画面较多,引发业界对网络剧审查尺度的热议;此前新浪网曝出网友上传其诱导2岁儿童抽烟的视频,导致众多青少年以此为“追求”,纷纷效仿该儿童学习抽烟;优酷出品的自制剧《泡芙小姐》也被指过于暴露。另外,国外著名视频网站YouTube上的部分视频实施了观看解禁,大量网络视频将会流入国内市场,因此观众将接触到更多网站自制内容。

的确,很多网络视频内容毫无禁忌,不论是视频中的谈论话题还是节目中的行为示范都屡打尺度“球”,尽管网络视频与传统电影电视内容审查不在同一层面上,但如果内容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或网友与媒体口碑太差,不仅对其网站造成不良影响,也会对行业造成不良后果。所以,获得一定自由度的网络视频,应该通过自律与文化自觉,尊重观众,守住道德底线。

监管仍是“真空地带”

网络自制剧内容中带有不良因素,视频网站称是为了追逐个性化,一种吸引用户的方法,但背后却折射出自制剧处在一个无人监管的“真空地带”。乐视网自制节目中心总监朱先庆表示:“目前国内视频网站所有的自制剧、微电影,以及所有综艺娱乐节目都是靠自觉完成内部审查,并没有相关机构对此进行‘一对一’管理。”奇艺网媒介主管霍小姐也表示,除了部分自制剧在筹拍时已经考虑将版权卖给电视台,否则一般视频网站在投拍时并不会主动考虑去申领广电总局的许可证,因为没有这个必要,即便想上报送审也无处问询。

据《新京报》报道,目前,我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遵循的是2008年1月起施行,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信息产业部审议通过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和传统电视剧制作流程相比,网络自制剧缺少申报立项和审片两个环节,并且其内容可以不需要获得相关部门的许可便可上线,所以视频网站大多只能在‘底线’内自律,就算出现了问题,上级部门对这些剧目的管理,也通常是在这些节目播出之后。因此,不少人认为这种“亡羊补牢,为时已晚”的作为,根本无法真正起到监管作用,网络自制剧也不得已陷入“合法性危机”。

可是,考虑到自制剧可以带来不错的收益,视频网站几乎做不到对其自制剧内容上的自律和有效控制,所以才使这种夺人眼球而挑战播出内容底线的现象频频发生。目前,观看这一类影片的对象多以年轻网民为主,如果继续忽视网络自制剧中的不良因素,它们会对年轻观众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严重的误导。

行业规范迫在眉睫

如今,人们正处在一个全民娱乐的时代,互联网的快捷将更多的元素娱乐化,网络自制剧的迅猛发展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网络自制剧对青少年产生的不良影响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网络视频行业健康发展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2011年底,国务院在公布的《电影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中规定:“未取得《电影公映许可证》的电影,不得通过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等信息网络进行传播。”而作为各大视频网站独自推出的自制影片更是绝大部分都未经“许可”,《电影促进法》如正式立法实施,根据其草案里的规定,这些影片若继续在网站上传播,就构成了违法。不过,该法规仍然还在草案征求意见的范畴内,目前还未对视频网站产生实际影响,。

因此,为了保障视频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有关部门必须对网站自制剧加强监管,早日出台相关制度和审查标准,规范视频网站运营。另一方面,除了制定有约束力的监管措施外,作为企业自身,更应该细心维护网络视频行业的环境,那种“一切向钱看”的错误思想应该摒弃。有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方向,网络自制剧今后的路才会走得更远。

当然,对于网络自制剧内容的监管,业内人士也有不一样的看法,他们并不主张“一棍子打死”的做法,而是建议相关部门出台对于视频网站自制内容的分级管理措施。中央财经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执行院长魏鹏举建议采取“实名+身份证认证”的用户注册模式,根据本人的年龄层段为其安排适合观看的视频内容。因为部分相对小众或者有探索性质的自制作品的价值观和表达方式可能不合常规、不适合青少年观看,但却依然有其播放的价值,只要内容保证不触及国家规定的内容底线、不违反相关法律规定,就应该可以按照用户年龄层段实现分级播放。

热点聚焦

Siri功能描述不当 苹果再度遭遇集体诉讼

3月30日,苹果再次因为iPhone 4S语音控制助手服务Siri遭遇集体诉讼。诉讼文件称苹果在电视广告中对Siri的功能进行宣传时了错误的具有欺诈性的信息。比如,广告称Siri可以用于安排预约、查找餐厅等任务。苹果在广告中描述“仅需通过询问”Siri即可快速完成上述任务。

一用户在诉讼中指出:“Siri要么无法理解原告所提出的问题,要么在经过长时间等待后提供了错误的答案。”因此,他要求苹果对他和其他iPhone 4S买家提供“安慰与赔偿”。

而在本月早些时候,纽约iPhone 4S用户在加州联邦法院提讼,指控苹果的广告中对Siri功能的描述存在“误导性和欺骗性信息”。这讼称:“通过全国范围内的多媒体营销活动,苹果对Siri功能了错误和欺诈性信息。例如,很多电视广告显示,使用Siri可以约会、寻找甚至学习吉他和经典的摇滚歌曲。在广告中,苹果声称这些任务可以通过iPhone 4S的Siri功能很容易地完成,但实际操作却并非如此。”诉讼指责苹果的广告具有欺诈性,因为它们“极大地偏离了”现实世界中的用途。

第7篇:对网络暴力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言论自由权 自由的边界 新问题

[中图分类号]D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027-02

言论自由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种新生媒体为公民言论自由的实现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可是,网络言论自由的滥用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很具代表性的“网络暴力”。从微博论坛的口水战到“人肉搜索”,种种现象屡见不鲜。本文将着眼于网络时代言论自由的发展以及出现的一些问题,探究我国公民言论自由权的正确行使。

一、网络时代言论自由的含义

本来,自由是一种免受控制,满足自己想法,实现自己追求的状态。言论自由是权利斗争的结果,经历了一个过程,大致来说是公民按照自己意见自由发表言论以及与听取他人陈述意见的权利,包括表述的自由,以及发表电影、图片等的自由。但是自由也是有相对性的,严复曾经对自由做过这样的描述:“常含放诞、恣睢、无忌惮诸劣义。”①公民在享受自由权利的同时也有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以及他人的合法权利的义务。言论自由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内涵。

互联网的出现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而言论自由权就是其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网络言论自由是言论自由权的新发展,指的是公民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发表言论图片等信息,同时自由地交流观点的权利。网络的出现拓宽了言论的传播渠道,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公民言论自由的实现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媒介。与此同时,网络世界的特殊性也对公民自由权的行使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网络对于言论自由权的作用

网络的出现扩大了公民言论自由的范围。网络本来是一个吸收了非常多的信息和观点的虚拟空间,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给人们互相的交流提供了方便,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且也不会有人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这就给了人们更加充分的自由。

网络上的言论更为自由,有利于治理腐败的问题,最近几年,网络对于反腐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更好地维护了国家和社会的公平。

网络言论自由权使得社会更容易形成正义的风气。

三、网络言论自由权行使出现的问题

自由权的行使是有界限的,如果这种自由被不当利用,也会给社会带来不小的麻烦。近年来,从虐猫事件到微博门、博客事件,都反映出一些问题。

微博对于很多人都不陌生,有人喜欢把一些信息发表到微博上,这可能会引来一大群围观的人,甚至形成舆论影响,在观点不同时,就产生了冲突。还有大家都知道的人肉搜索,这本来是集合众人力量找人的一种手段,可是在不理性的使用下,却成为了侵犯他人权利的手段。从游戏中的“铜须门”到死亡博客,人肉搜索将其强大的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在铜须门中,因一位已婚妇女和游戏里的会长发生的事情被曝光,网友们群情激愤,从游戏到现实,这件事的男主角被搞得焦头烂额,到最后竟然闹得难以收场,这难道真的是很好的处理方式吗?还有在死亡博客事件中,姜某因丈夫出轨而自寻死路,在死前姜某将自己生命中最后两个月的心理状况记录了下来,将之公开,这瞬间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网友们声讨死者丈夫王某及其第三者,他们的很多个人信息都被公之于众,两人不仅都没了工作还被人羞辱,事件走向也日趋失控。

网络作为虚拟世界,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拓展,同时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媒介,具有舆论的导向作用,网络暴力的存在使一些负面的情绪从虚拟空间影射到现实世界中,很多不堪入耳的话语,偏激的言论,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是有很大的歪曲作用的。许多人只为了自己一时的痛快,出言中伤他人,把网络环境搞得很是混乱。很多人在这种势头下,越来越不理性,辨别是非的能力也变差了,剩下的只有冲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在人肉搜索事件中,很多人高举道德的旗帜,将他人隐私公布,随意地对他人进行所谓的宣判,甚至在现实中毁损他人的名誉,给别人的精神施加压力,搞得别人痛不欲生,这本身就是违反公德、违反法律的,既侵犯了宪法赋予人们的权利,也违反了民法的公序良俗原则。在有些人有意煽动下,这种非理性会变得更为可怕,可能直接影响到社会安定,引起仇视社会的行为,威胁公共安全。

网络世界的信息传递很自由,而且是匿名的,网民可以用一个虚拟的身份在网络的世界里畅所欲言,因为身份难以确定而不必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就让很多人有了肆无忌惮的心态,让一些不法分子产生了侥幸心理,将网络作为发泄工具,肆意侵犯他人权利。

与此同时,我国互联网用户年龄偏低也是重要原因。因为这些网民年龄较小,所以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而情绪比较激烈,权利意识比较淡,很容易冲动。同时他们空闲时间也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有人挑唆,许多偏激、消极的观点就可能会产生,许多负面情绪引起了共鸣,不理性的思想蔓延开来,很多对社会的不满就被无限放大,一个很普通的事件很可能就会演变成一场难以平息的风波。

还有很多不法的商人为了利益,面对网络上的暴力行径持放任的态度,更有甚者,没有职业操守,将一些有违社会道德的内容在网上,来吸引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注意力,这在无形之中污染了网络环境。

言论自由是我国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可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每个人自由权的行使都应以尊重他人自由权为前提。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自由权,可同时也规定了相应的义务。很多不良行为的实施者肆意造谣攻击他人,毁坏他人名誉,散布他人的信息,甚至在网上追杀令,进行人肉搜索,打乱别人的生活节奏,这是对别人自由权裸的侵犯。自由权的行使不应当以违反宪法和法律、破坏社会公德为代价。我国法律保护公民行使自由权,也保护公民自由权不受侵犯。如果自由成为了侵犯他人权利的借口,那自由也不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一种掩饰暴力的工具。

四、恰当行使网络言论自由权的建议

权利的滥用影响到社会稳定,损害了法律的尊严,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因此,制约这些问题刻不容缓。可以采取的措施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完善相关的法律规范,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实行网络实名制

完善我国关于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是当务之急,这些问题之所以如此猖獗就是因为法律的不完善让一些不法分子钻了漏洞。完善相应的法律规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相关立法机构应当立足于我国当前互联网使用的现状,针对网络世界公民自由权的行使制定明确的法律条文,以此来约束网络暴力,保证我国公民有法可依。同时,可以向外国学习,实行网络实名制,将个人现实中的身份证号与真实姓名与虚拟世界的信息绑定,并经有关部门作处理。很多网络犯罪行为很大程度上就是起因于网络的匿名性,这导致责任主体难以追究,网络实名制可以更好地规避这一问题。在网络实名制下,除非违反法律,否则不会被有权限的主体查身份,很多不法分子在网络实名制面前将无处遁形,对网络世界的良性发展有着明显的作用。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这个应该与网络实名制相辅相成,网络实名制为确认公民真实身份提供了条件,责任追究机制的健全可以更好地防止类似行为的l生,即使发生了,也可以及时对那些行为给予应有的惩罚,能大幅度减少这种行为发生的几率。

(二)公民和网络运营商也应该增强法律意识,自觉承担相应的义务

公民应当从自身做起,增强法律意识,增强权利意识,认识到自由的界限,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要增强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做到理性的思考。面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能够冷静地对其进行分析,而不是盲目从众,以平静的心态来看待问题,摒弃偏激的言论。

网络运营商在营利的同时,也应当遵守公序良俗,保证网络世界的文明。对于一些带有暴力违法性质的言论应该予以屏蔽,将一些违法的不利于社会的信息删除,净化网络环境,降低有害信息的危害,提升职业操守。

(三)建立权利救济机制

权利的滥用有时会对别人的身心带来巨大的摧残,让受害者人身财产都受到损失,这种影响可能是长远的,如果光对这些暴力行为的制造者进行惩罚,可能无法弥补受害者受到的损害。所以,建立健全权利救济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为那些受害者提供一些方法,维护自身的权利。②有关的网络运营商应当及时删除对受害者不利的言论,相关部门如果有必要的话应当出面澄清事实,消除不良影响。同时,政府对于为受害者提供救济的组织可以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引导,倡导这样的行为,或者利用公力进行救济,比如设立相应的法律咨询援助机构,尽可能地保护那些受害者的利益。

五、结语

网络的出现为我们言论自由权的行使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可与之伴随而来的社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自由权的行使是有边界的,我们不能把自己言论自由权的行使越于他人权利之上。如果超过了界限,那么言论的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培养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正确合理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对于我们每个人和社会都意义很大。

注释:

①严复.群己权界论・译凡例[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

②王四新.网络空间的表达自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450-470.

【参考文献】

[1]严复.群己权界论・译凡例[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

[2]王四新.网络空间的表达自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英)约翰・密尔(著),程崇华(译).论自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4]王卫国.民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5]甄树清.论表达自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6]张新宝.互联网上的侵权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钟瑛.网络传播伦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8]王利民.人格权法新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第8篇:对网络暴力的建议范文

    网络上的黄色、暴力与单纯娱乐的内容越来越多,在缺乏有效的网络监管与控制的情况下,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好坏皆有。高中生相对来说仍然属于社会阅历与自我管理约束能力较少,且处于三观建立形成阶段,容易受网络的弊端影响,产生社会规范漠视、道德自律缺乏的现象。所以,加强对学生对待网络文化的正确引导与选择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网络环境下高中德育实践的建议

    1.学校应注重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

    在充分正视与直面迎接中学生喜欢网络的社会现实后,当今德育工作者应该积极主动地做出回应与配合。首先应该指导中学生正确看待网络上形形的信息,主动进行谣言粉碎计划,推荐优秀站点并在学校主页等网站上进行链接。在班会课、黑板报、校宣传栏等合适的时间、地点,鼓励、支持学生积极接触有益的网站。在提倡多元化的同时,积极唱响主旋律,宣扬红色经典和正面的信息。可以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收集有关于正确对待有益网络信息的资料,并在班会上分享交流。笔者认为,班主任应该利用班会课、团队活动课开展“文明上网”系列教育活动,如举办“争做网络文明人”签名宣誓活动,举办“中学生上网利弊”辩论活动,举办“中学生文明上网”讨论活动等等。通过这一系列教育活动,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康人格,使学生在数字化、虚拟化网络中,在没人监督的环境中能够慎独,增加自我约束能力,提高审视、识别有害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网络,发掘网络的积极因素。

    网络对人类的影响主流是积极的,网络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正确使用网络有益于自身身心健康与促进成长。学校应该顺应时展的要求,增加网络德育特别是网络心理教育。班主任可以定期开展网络时代的研究性学习,以这种形式激发学生网络信息选择的兴趣爱好;以自主选择研究课题的形式,通过多渠道特别是通过网络查询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索性学习,使他们抱着主人翁的心态进行命题式的研究探索,在与师生交流的情况下相互输出主流价值观。

    3.与家长进行经常性沟通,建立有效的网络教育机制。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摇篮,可如今网络已深入其间,所以学校应重视家长对学生上网的引导作用。如学校可用开家长会或家访等方式与家长互通学生的上网情况,同时让每一位家长保证:不能视网络为洪水猛兽,硬性禁堵,要珍视网络空间的宝贵资源,做好孩子上网的监督和引导工作,建立好家庭“网情”,做孩子知心的“网友”。这样,可以使家长真正意识到:只有提高电脑和网络技术水平,才能真正做好对孩子上网的监督和引导工作。对文化层次低、网络意识差的家长,学校应积极宣传上网的意义,提高家长的网络意识,让家长努力创造条件,保障孩子早日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

第9篇:对网络暴力的建议范文

全国政协委员巩汉林在参加两会时曾接受记者采访,说他的提案是关注校园暴力。近两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屡屡曝光。我们惊骇地看到,校园暴力不仅愈演愈烈,而且呈低龄化现象。面对发生在自己身边或者同龄人身边的事件,我们的孩子怎么看?他们又将如何保护自己?为此,来自福建省厦门市第五中学的叶水华老师引导孩子进行了大讨论。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学生说

1.你认为什么是校园暴力?

李晔:我认为校园暴力,轻一点的就是同学之间打架、吵架、骂人等,严重一点的就是媒体上报道的那些学生伤人事件了。

郑思O:除了李晔刚才说的,我认为,学生之间以大欺小也是。

~茗兰:以多欺少,以大欺小,群殴某个低年级学生或是弱小的群体。一个小矛盾就可能引发打架甚至是杀人等行为。

2.你在校园里看到(遇到)过校园暴力吗?当时有什么感受?觉得引发校园暴力的原因是什么?

蔡恺岑:昨天,我在上学路上看到我们班一名同学被高年级的学生要钱,这位同学不愿意给他,就高声叫喊。高年级学生恼羞成怒,拉着他的衣领,使劲往墙上撞。这一撞使得我们班同学头破血流,缝了好几针。我看得既生气又害怕。

吴锦丞:我倒是没有看到过校园暴力,不过,在电视上、报纸上看到过相关报道。听说,某个初中的六名女生把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关进黑屋子里,不停殴打,还用烟头烫,吓得我头皮发麻,好不害怕!怎么有那么可怕的女生,就像童话里的巫婆一样坏!

3.如果是你遭遇(看到)校园暴力后,你会选择怎么做?

柯昱鹏:假如我遇上这种事,我会报告老师或者家长!只有这样,我才能不受欺凌,不被伤害。假如我看到别人受欺凌,我也会报告老师,不会姑息坏人坏事!

叶宇晨:假如我是受害者,我会选择在第一时间报警,让施暴者受到应有的惩罚和教育,否则,将来他们走上社会,还会危害更多的人。对恶势力的屈服就是在助长恶势力的威风!

4.为了减少甚至杜绝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陈雨劭:要想解决它,就该抓它的根。首先,学校要加强管理,就没有学生敢抱有侥幸心理。其次,要加强教育,告诉所有同学暴力事件的危害,最好是播放一些少年犯在监狱里忏悔的视频,告诫大家不要铤而走险。

叶宇晨:我的建议是:多增加一些保安,对校园进行常态巡逻,一旦发生校园暴力,就将施暴者制服。同时,学校还要邀请警察定期走访学校,给我们开讲座,让大家学会知法守法。

叶茗兰:我觉得学校应该经常宣传法律知识,严惩施暴者。

吴锦丞:我询问了父母的意见,总结如下:(1)让孩子远离暴力游戏、暴力性动画片及电视剧。不要让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2)平日教育孩子时,不要采用打骂等极端行为,否则会对孩子心理造成负面影响。(3)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一起重视起校园暴力问题,加强打击力度。

蔡亚婧:未雨绸缪。学校要对有暴力倾向的孩子进行心理教育,开设心理课,让大家学会调节情绪,学会更好地与人沟通。

老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