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媒介融合的策略范文

媒介融合的策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媒介融合的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媒介融合的策略

第1篇:媒介融合的策略范文

关键词 媒介融合 媒体运营 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当前媒介融合的效果和优势,使得新一轮的媒体竞赛异常精彩。媒介融合已成为国内外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技术和传播渠道的发展使得媒介产业格局随之变迁,也让身在其中的媒体企业必须以新的视角审视其运营策略

一、新技术的发展及受众变化对媒介融合的影响

媒介融合源于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的兴起。从媒体角度来看,技术的变革,直接导致的是生产方式和信息传输的变换,而受众也在其中悄然改变。近年来,网络web2.0技术的发展已让世人看到互联网对社会成员信息传递的影响。从最初的博客,到目前发展迅速的SNS网站如Facebook。twitter等,双向互动成为了各个网站的王牌。受众在其中极大的展示了个人魅力,随时随地的与媒体互动。在新媒体情景下,受众必然作为消费者对媒体提出的新的要求,参与到媒体中来,并促使媒体转变职能。

下一代网络的发展方向基于Web3.0技术,即互联网网站内信息可以直接和其他网站信息进行交互和交换。能通过第i方信息平台同时对多家网站信息进行整合使用,用户在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的数据,并能打破网站边界,在不同的网站上使用,用浏览器即可实现复杂的系统程序才具有的功能。虽然这一新技术日前仍未在互联网上完全实现,但对媒介融合会产生新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趋势:

第一,个媒体和个性化信息的兴起。在2008”瓦联网发展中,SNS社交网站的发展引人注目。SNS网站以用户个人主页和好友链接和互动内容为基础,利用插件和与其他网站的信息共享,满足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及交往需求。门户网站同前已失去其原有的风光,受众更倾向通过于自己的网站页面去获得各种信息。而在web3.0时代,互联网更可以根据用户关注的资讯偏好、行为习惯等网络行为轨迹来整合信息,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从而成为一个能给出合理方案的综合系统。受众这一需求的变化其实代表着人们想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在媒介中实现的愿望,是用视窗和浏览器选择信息而实现的个人化。

第二,受众参与性的提升。新的媒介使受众参与性的增强成为不争的事实。受众利用网络、手机等媒体,参与性极大增加,势必会为媒体提供更多的信息内容,当传播者和受众融为一体,网站的功能编译变得更为开放,受众不仅仅是走马观花的来看看门户网站的新闻。更多的是来体会自己成为新闻和各种信息的创造者和传输者。例如5,12汶川地震报道,很多信息是通过现场救援人员,志愿者的手机,博客等渠道传出,和传统媒体形成良好互动与补充。

个人对个人,个人对多人,多人对多人的传播网络已经形成,传者受众一体化将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体特征。正如喻国明所言,“阅众参与”、“去中心化”和“平等对话”是这一波传媒变革的两大关键点,新闻生产不再是媒体机构中编辑和记者的专利,已逐渐演化成“多数人向多数人传播新闻”的传播模式。

这两方面的变化,首先是对传统大众媒介提出了内容方面的分众要求,而企业需要实现成本最低的规模经济,如何分众又如何聚众,是媒介目前要面对的一个难题,而媒介融合的契机,使得长尾经济实现,成本降低,用户数据的收集可以基于类似SNS的个人用户主页和使用偏好进行。通过用户的媒介内容使用历史,通过新的算法来推荐用户喜欢的内容。找出共性来做具有群体共识的媒介产品,针对个人,来推荐个性化信息。这一点已经在许多SNS网站上得以实现。如果类似的web3.0的技术可以移植人手机,那么打破时空限制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就是媒介融合过程的最终目标,而这一应用在视频和增值业务领域,更是大有前景。

其次,新闻业务并将形成两条并行不悖的分界,一边是以融合的媒介报道的专业化团队,一边是广大网民的草根新闻源。这一变化要求媒介融合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媒体内容的融合,也应考虑如何把受众所传递的内容融合进来,并与之更好的协同。在这个过程中,管理体制和政策必然发生转变。以配合企业业务模式的变化。

二、媒介融合内涵的延伸

媒介融合只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媒介融合并不仅仅局限于新闻的多媒体报道。利克里德关于互动计算机的《人机共生》的想象,正在成为现实,计算机用户的智慧能力将得到戏剧性的提高,而随之而来的将是社会整个系统的生产、娱乐和认知方式的变革。

新的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介融合的内涵正在不断拓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媒介产品创作形式和表达手段传播技术的融合。如在美国坦帕市的新闻中心,不同媒体集合优势,合力报道新闻,利用数字化传输突破媒介终端的分界。(2)媒体企业的融合兼并,媒介终端的生产商,传输渠道运营商,内容生产商目前都参与到媒体企业的融合兼并及产业链和业务流程的再造中来,展开新一轮的角逐。(3)全社会媒介化图景的形成。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体可以多方位的满足受众的多元需求。受众与媒体的互动,个媒体的产生为全媒体信息化社会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媒介融合时代媒体的运营策略的新方向

媒介融合三个方面内涵的延伸,其实就是媒介在产业链上,在媒介企业内部体制,产品生产以及整个社会的受众关系上的一种延伸。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业务产品的更替,使得产业资本在行业内流动,引起不同企业间的重组兼容,而受众即市场的变动在另一个层面左右了产品供给的趋势。这三个方面层层累进,互相影响,形成一个融合的大格局,但在这一格局之内又需要不同的媒体分工,协同合作。

1.产业链上各司其职

正如麦克卢汉所说,“新媒介并不是就媒介的增加,它永远不会停止对旧媒介的压迫,直到他为旧媒介找到新的形态和地位。”目前,这一形态的变化首先体现在产业链上,不同媒介需要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及准确的定位。苹果的lphone在美国的极大成功,开创了一个以媒介终端生产商主导,内容生产和网络运营商多方共赢的新商业模式,这一商业模式在中国目前还无法复制,但给中国的媒体产业链上的各方商家很多启示。商业运营的月的在于盈利,尤其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合作与竞争始终是同步的。区分自己的市场定位,看清自己的强项,与对手合作共赢必然是当下媒体企业发展的前提。再去追究媒介融合背景下自己应该如何不被新技术淘汰已经为时过晚,但是可以去思考在整个的产业链内自己的角色定位。

传统传媒如报业等平面媒体,对于新闻和各种信息的收集及片面化和文字表达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在数字技术的发展下,受众需要多元化的表达方式。但无论终端如何

变化,内容却始终是受众关注的重点。在媒介融合时代,信息的发行渠道应该更加多元化。传统媒体拥有自己独特的内容优势,结合发行渠道等第三方技术运营商,展开产业链上的分工与合作,而绝非是投入大量资金去在自己完全没有优势的新媒体行业内厮杀。

对于传统电视来说,前有互联网视频网站的追兵,后有中国电信IPTV的堵截,虽然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在某种程度上为广电网络奠定了目前优势的基础,但是在未来,信息传输的统一渠道不一定是现有的有线网,无线网络一定是未来的信息传输渠道的基本特征,它可能是在3G基础上发展的,也可能是基于全新的无线网络。特别是面对境外传媒机构的虎视眈眈,如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收购了中国网通的部分股份,预示着新闻集团进人中国的新通道已经打开,国内电信运营商虽然目前受到政策限制,尚未在数字视频业务中大展身手,但也都磨拳擦掌。电视已经被简化为一个视频播放器,数字电视真正的盈利点在于互动增值业务,而这些业务是电信运营商的拿手好戏,更不需提及用户对于电信运营商有偿服务已经养成习惯。但电信运营商对于内容制作方面仍是外行。两者如果能在利益分享上达成一致,协同合作,共同推展市场,那么不失为一种共赢。

同时,媒介产品,不同于其他工业品,其版权保护的问题,是产业链调整中必然面对的一个环节。美国视频brighteove网站对版权问题的妥善解决,近日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该网站聚合了美国各大传统媒体的内容,传统媒体通过购买该网站播映权传递其内容,对于那些规模不大的中小制作公司而言,Brightcove帮助他们在互联网上扩大影响,树立品牌,增加盈利;对于有自己广告网络的大媒体而言,Brightcove又可以帮助他们在网上建立交易市场,选购或者出售视频节目。Brightcove的声誉为它在网络江湖上赢得了信任,获得了一连串来自传统媒体的青昧:先是华纳音乐,将使用Brightcove的技术在自己的网站内嵌播放器软件=接着,华尔街日报在线MarketWatch,com和Barron’s在线以及道琼斯在线也决定和Brightcove合作,通过前滚视频和横幅广告的方式来新闻与评论视频等内容。这些举措都值得我国媒体借鉴。

2.价值链上寻找突破点

对于媒体企业来说,媒介融合时代,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时机,重视自身价值链上增值业务的开发,利用各种资源优势,在价值链上寻找到自己的新的优势,拓展产品组合,发掘新的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举措。

目前,媒介的单一市场价值正在衰减,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战略就是在媒介的组合和相关资源的结构性配置当中寻求媒介价值的提升。产品不仅仅是初级的新闻信息,还要加工,使其增值。媒介内容的数字化,使得存贮媒体产品和传输媒体产品更为便利,传统媒体根据自己的内容优势可以展开内容数据库的建立,并加强对数据的整理编辑和分离处理,分析运算的技术指标,则可与新媒体展开新的增值内容服务,而不仅仅是将过去的媒体内容闲置。这不仅有助于媒体企业开发新业务产品,又是标准化管理内容生产的手段。而且是一项简单易行的新业务。

在用户方面,Web3.0用户个人信息记录及数字电视追踪IP等功能可以让很多的网络运营商收集大量的用户数据和分析。同时用户也可以在线对电视内容或相信息进行追踪。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媒体可以很轻易的知道受众在关注什么,或者对新的媒体产品有什么评价。以及受众需要哪些信息服务,化被动的推销为主动的营销。网络变成了传统媒体联系每个受众的桥梁。而传统媒体的角色将向信息和娱乐的提供商转变。

另外,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方面,新媒体的发展,让媒介开始重新思考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美国在线游戏第二人生让虚拟产品盈利,并力邀世界500强人驻虚拟世界,在网络游戏中寻找人才的运行模式。这让我们认识到,在数字化媒介融合的时代,真正的想要把用户留住,媒体除了要做内容,更要想出好的方法让用户能在收获信息和娱乐的同时,获得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这样的媒体才是真正渗透到用户的生活中去,双方受益,彼此共生,正是新媒体在全球范围内利用维基经济学的原理展开新业务的基本原则。

网络可以连接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分享和大规模协作成为了,web3.0时代的必备名词,网民可以将自己所有的信息资源都放在网上,互相交流,当然也如同《维基经济学》里描述的那样,每个人都会参与到互联网的经济中,而商家也会利用群体智力,为自己的企业提供新的劳动供给。大规模合作将彻底改变我们的商业世界,乃至全球衬=会。而这正是“维基”所做的:利用互联网进行全球协作,形成更多的创新内容、产品和服务,从而惠及集生产者与消费者于一身的“参与者”。人们受制于公司,单位的劳务提供模式将被打破,只要你可以运用网络,便可以自由地在每个经济部门参与革新和财富创造。

在中国,类似于“猪八戒网”等一系列实践维基经济学的网站正在日益壮大,传媒业内的许多工作都可以依次外包。更多的普通人加入到媒体内容的制作中来。信息的接收者,受众从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创作信息,从单一获取信息到全面利用信息,从信息索取的孤立个体变为信息交流的聚合群体,这个群体亟需建立和媒体的合作关系。然而这种关系的建立,需要版权机制的健全,及如何分配利益的问题。Google正在开发的DRM技术如果可以得到广泛应用,每个人都可以发柑和管理自己的版权。

3.分众与聚众――市场的再思考

无论是平面媒体,或是电视、网络媒体,融合最本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源共享,更好的利用各种媒体表现形式给特定的受众讲故事。在媒体行业中,一场对媒介内容的生产的业务流程再造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无论是美国坦帕新闻中心的变革,还是BBC广播新闻、网络新闻和电视新闻这三大部门聚合为一个新的编辑系统,都向世人展示着媒介利用多媒体如何更好的为受众展示其拥有的信息。

注重服务内涵与擅长分众化时代的媒介竞争不是比谁更小众,而是比谁更能为特定的信息和特定的趣味品位找到切合它们的人群,说到底还是媒体间各自配合与分工,以及有效传达的问题。这需要打破介质鸿沟,实现融合的媒体报道和节目。同时媒体必须深入地研究如何才能让这些内容传达到喜欢不同媒介的受众手中,而不同的介质,又该如何配合去更加全面和立体的为内容服务。

对个体媒介的关注,又让讲述故事的各个媒体人必须思考,如何才能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如前所述,新技术可以让我们跟踪不同的受众,分众的目的在于区分不同受众的爱好,以不同的分类,让受众更便捷的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多媒体的互相配合,也是如此,今后的媒体必然是面对个性化的用户界面,网站之间的壁垒一定会打破。用户只会在自己的界面上寻找自己想要内容。

编辑的作用不再是针对某一些文字和图像的处理和剪辑,更多的是要凝聚不同介质制作者来具体的策划新的表现手法,同时考虑用户的偏好,在分众的基础上,聚合内容,用类似于内容分类的手段来区隔不同的受众推荐与用户的个人页面之上。无论是数字电视,或者互联网都是如此。同时,必须利用各种媒体互相配合对自己的节目进行营销,吸引受众的关注,走出品牌路线。

四、结论

第2篇:媒介融合的策略范文

一、《爸爸去哪儿》与《饭没了秀》的比较分析

2013年10月,国内亲子类真人秀节目在各大卫视相继诞生。其中,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第一季可谓反响强烈,并且借助媒介融合平台以及新媒体技术进行品牌延伸,例如其电影版上映、书籍出版以及第二季的拍摄制播。尽管面临同日开播的以及相继开播的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的冲击,但是其凭借湖南卫视强大的媒体品牌做后盾,吸收优秀技术人才,依然占据竞争优势。

《饭没了秀》是深圳卫视一档老牌的亲子类真人秀电视节目,开播至今具有十余年历史,在珠三角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但是,面临《爸爸去哪儿》等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的新一轮竞争,《饭没了秀》会不会淡出观众的视线?其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爸爸去哪儿》等同类节目,而且折射出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节目所面临的普遍困境。换言之,同样属于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的《爸爸去哪儿》、《饭没了秀》,两者在进行品牌传播过程中存在较大相似性,同时也具差异性。本文以《爸爸去哪儿》节目的品牌构建与传播创新研究为重点,通过传播要素、品牌创新策略、媒介融合优势利用等角度与《饭没了秀》进行比较分析,探索新时代下电视节目的品牌创新策略,为电视媒体在“后电视时代”竞争中的取胜与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1、《爸爸去哪儿》与《饭没了秀》的传播要素比较

《爸爸去哪儿》借助明星效应,并以具有品牌效应的娱乐巨头“湖南卫视”为传播平台,打造节目品牌。虽然节目播出时间为非黄金时段(周五晚10点),但是它凭借自身的品牌传播要素的特点与优势,取得较高的收视率,赢得观众喜爱。

《饭没了秀》自2003年开播以来,经过六次改版后依旧具有影响力。不同于《爸爸去哪儿》,它采用前期录制与后期演播厅展示互动相结合的形式,使节目互动性更强。虽然其先前的《宝贝赖上大明星》栏目借助过明星效应,但是改版后栏目组取消该档节目,策划开播《小心00后》同类亲子真人秀节目,明确节目定位,面向大众家庭,更加注重“公益、关爱”概念。

2、《爸爸去哪儿》与《饭没了秀》的品牌创新策略比较

创新可分为模仿创新、合作创新以及自主创新三大类,目前国内真人秀节目总体上以模仿创新为主,合作创新为辅,引进国外品牌节目进行本土化改造。《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卫视引进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进行本土化改造的节目,属于模仿创新。而《饭没了秀》采用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传播,目前已与优酷网、新浪微博等媒体合作,且不断横向升级改造,进行栏目延伸,例如《小心00后》的制播。

上述两档节目在进行品牌创新策略上具有一定共同之处:一是内容为王。尽管两档节目参与者分别为明星子女和民众子女,但都体现了定位的明确性。二是坚持创新。无论是模仿创新还是自主创新,两档节目均体现出较强的创新意识,如《爸爸去哪儿》诙谐的字幕,《饭没了秀》室内演播与真实记录相结合的展播方式;三是品牌延伸。《爸爸去哪儿》第二季的制播上映。《饭没了秀》改版,将焦点聚焦在“00后”新一代的成长问题上,突出人文关怀。

同时二者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化造就了《爸爸去哪儿》节目的独特性。在进行节目创新时,一般须遵循四大原则:相关性原则、区分度原则、核心价值一致原则以及适度原则。《爸爸去哪儿》正是巧妙遵循创新原则,助推了其传播策略实践的成功。二者传播策略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一是《爸爸去哪儿》紧扣湖南卫视“快乐中国”的定位,走娱乐化路线,这与《快乐大本营》等节目具有核心价值一致性。二是直接传播者明星VS民众,《爸爸去哪儿》借助明星效应同时也为明星本身进行宣传;《饭没了秀》走民众路线,带公益色彩,关注儿童成长问题。三是媒介融合及新媒体的运用。随着《爸爸去哪儿》书籍的出版,电影的上映,无疑增加了受众对《爸爸去哪儿》的认知,无形中扩大了品牌效应。

3、《爸爸去哪儿》与《饭没了秀》的媒介融合优势利用比较

在媒介融合大背景和新媒体不断嬗变的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发展强化了媒体之间的可替代性,信息传播与媒体形式关联的固有性被打破,电视节目要想取得满意的传播效果,必须借助新媒体进行媒介融合和品牌延伸,一是依据涉足行业划分为媒体行业延伸和跨行业延伸,二是依据相似性划分为媒体继承性延伸和变异性延伸。从《爸爸去哪儿》的成功之处可以看出,该节目有意识地借助媒介融合的优势,实施品牌融合与延伸,从拥有的资源和所处环境中寻求更大的品牌价值,从而推动自身品牌的发展。

当今丰富的媒介形态为《爸爸去哪儿》进行产品延伸提供了有效平台。其借助微博等自媒体平台进行巧妙宣传,同时投拍电影《爸爸去哪儿》,电影、电视的融合及辅助传播无疑加强了其节目的竞争力。反观之,虽然《饭没了秀》成立了自己的节目官网,但是其表现为单一的横向延伸,媒介融合平台相对不成熟,新媒体技术有待突破。

4、《爸爸去哪儿》与《饭没了秀》的传播效果比较

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受到传播内容、传播对象、传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根据市场反馈,《爸爸去哪儿》传播效果略胜一筹。

在青年一代人群中,电视节目内容的接近性、参与对象的明星效应、网络平台的利用等因素直接影响他们对电视节目的关注度;相对而言,《爸爸去哪儿》更好地利用了传播要素进行模仿创新、借助媒介融合平台进行产品延伸,从而吸引受众、提升节目品牌,强化了湖南卫视的品牌影响力,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节目的品牌传播创新策略

从共性上来说,两档节目各具特点,都在较大程度上进行了节目品牌创新。从差异性上来说,《爸爸去哪儿》在利用传播要素、媒介融合优势、品牌创新与延伸上更胜一筹,其品牌传播效应也更好。但两者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爸爸去哪儿》必须避免过度娱乐化,合理利用明星效应,谨防“娱乐至死”的困境; 其次,作为真人秀节目还面临参与对象信息暴露、隐私权等相关问题。

1、增强品牌创新意识,避免节目同质化

目前国内许多真人秀节目存在同质化问题,例如: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和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电视节目可以遵循“模仿创新(起步)→合作创新(发展)→自主创新(立足)”的发展方式,构建自己的栏目品牌。

2、坚持内容创新,重视节目制作质量

电视节目内容应立足社会现实,由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使内容更具有接近性,从而拥有长久稳定的观众群。

3、利用品牌传播平台,借助新媒体拓宽传播渠道

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接受信息呈现量大、及时、互动等特点。电视节目应当注意这一现状,完善传播渠道。

4、创新品牌盈利模式,增加节目收入

参考目前已投入运行的三种模式即内容提供商与平台运营商合作、付费点播与下载、融合内容设计,来多方开发增值空间。电视节目所属媒体要不断创新盈利模式,增加收入,从而在物质支撑上提升节目发展空间。

5、组建品牌传播团队,聘用优秀技术人才

在融媒体背景下,培养“全能型”媒体人才,重视“一专多能”的实践技能培养,拍摄、包装最精彩的节目面向受众,进行品牌传播创新。

6、熟悉国家政策与隐私保护等相关法规

以《爸爸去哪儿》为代表的电视节目娱乐化色彩浓厚,国家“限娱令”或成为其发展瓶颈。因此,电视节目应该洞悉国家政策与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引导社会潮流,传播正能量。

结语

综上所述,电视节目在进行品牌传播时,具有“天时”(媒介融合大背景)、“地利”(所属媒体支持)、“人和”(新媒体技术人才)”的强大优势,但依然存在过度模仿、缺乏创新、娱乐元素浓厚等系列问题。面对新媒体技术发展和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多重挑战,电视节目必须抓住媒介融合的机遇,实施常态化、系统化的品牌传播创新策略,才不至于在竞争中落伍乃至出局,从而迎来电视节目的另一个春天。

参考文献

①徐沁:《媒介融合导论——信息化时代的存续之道》[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②申凡、戚海龙:《当代传播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③刘婧一:《应对媒介融合——新环境下电视节目营销》[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④洪丽娟:《媒体品牌管理》[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

⑤王勇,《品牌栏目的延伸与创新——以深圳卫视〈饭没了秀〉和〈宝贝赖上大明星〉为样本》[J].《现代传播》,2011(1)

⑥钟新、刘丫,《社会示范:〈爸爸去哪儿〉节目的核心价值》[J].《新闻与写作》,2013(12)

⑦李文明,《网络电视:崛起中的机遇及挑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6)

第3篇:媒介融合的策略范文

关键词:媒介融合;融合新闻;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6)10-0016-0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也得到了相应发展,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媒介行业也发生了彼此相互融合的局面。因为媒介的融合,数字技术的加入,导致了信息处理、传播等技术和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这些变化,人们对新闻传播的形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所以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出现了融合新闻的现象。在本文中,会针对媒介融合,融合新闻以及融合新闻的传播进行简单的分析。

1媒介融合的相关内容

1.1媒介融合的概念

媒介融合的相关定义直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都是一些学者对其进行相关的论述,一般存在两种说法,即广义说和狭义说。从广义方面来说,媒介融合就是将所有相关的媒介进行融合,并且将相关的运行要素也一并进行融合。从狭义方面来说,媒介融合就是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媒介彼此结合在一块,呈现出一种新的媒介形态。无论是广义中的概念还是狭义中的概念,媒介融合都指出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合作,彼此渗透的特点,这种结合,不仅仅是指传播技术,传播形式,传播工具的相互融合,更是指彼此之间的运行机制,信息生产理念等相关的规定也要进行相应的融合。

1.2媒介融合呈现出的特点

首先,媒介融合后的媒介内容呈多媒体化。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以及广播技术等相关技术的相互融合,为信息的生产提供了高科技的保障,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相互融合下,信息的内容就呈现了新的姿态,在对信息生产的过程中,利用技术对信息进行图片,声音,文字,视频等多种呈现和传播方式进行创造。然后,经过上一条的简单分析,就会很容易的发现,媒介融合后无论是生产信息还是传播信息,都利用了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数字技术,这就说明媒介融合后呈现出了技术化的特点。最后,媒介融合后的媒介世界呈现出更加系统化的特点。因为各种媒介进行相互融合,融合后的结果肯定是彼此之间取长补短,进行优势互补,所以说融合后的媒体会更加的具有系统性。

2融合新闻的相关内容

2.1融合新闻的概念

融合新闻与媒介一样也没有具体的概念或者定义,只是存在形象化的概念。对于融合新闻,有时候也会被人们称为多样化新闻,它主要是指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从事新闻职业的工作者,他们利用多媒体进行相关新闻信息的传播活动。它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相互融合的产物,它是由各种不同的媒体利用各自的优势和特点针对新闻的搜集,生成,传播等程序进行操作的结果。

2.2融合新闻具有的特点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闻信息的相关工作都是利用多种特色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且在此基础上,观众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对自己所关心的新闻信息内容进行相关的设定。综上所述,融合新闻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融合新闻是一份具有多样化特点的产品;其次,因为多种媒介的参与,所以融合新闻会进行全介质的传播;最后,因为个人可以进行新闻内容的相关设置,所以它又具有私人化需求的特点。

3融合新闻的传播效应

3.1融合新闻内容的传播效应

在融合新闻内容方面的传播效应具有两个:一是,长尾效应,它是指融合新闻的内容涉及的方面或者领域比较的全面或者多,所以它容易为新闻行业带来可观的效益;二是,叠加效应,它是指融合新闻内容由于各种媒介的相互融合,导致融合新闻所传播出的新闻内容具有更加功效的特点,绝对是大于各个媒介独自产出的效果的简单的相加。

3.2融合新闻报道方式的相关传播效应

首先,面对着多种媒介的传播,融合新闻的报道方式也就变得各式各样,由于新闻都是由某个窗口弹出来的,所以说融合新闻报道方式具有“窗口效应”。其次,因为媒介融合后,新闻的内容也将是相互参考的内容所以,只要某一个媒介生产出某个信息,其他的媒介也将会得到相应的相关内容,根据物理现象中的水波能产生共振的特点,所以就将融合新闻的这种现象称为“波纹效应”。

4促进融合新闻传播的相关策略

由于各个媒介都会存在着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以要想将融合新闻的内容进行完美地生产,就要进行以下的策略。首先,利用各个媒介的特点进行分工合作,将不同的工作分给不同的媒体,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也就是要将单一化的内容生产模式演变成利用全媒体进行生产的模式。其次,融合新闻相关的内容制作工作和工作等,也都要利用彼此合作的方式进行。

5结束语

社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各个媒介就在时代背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为了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进行了相互融合,同时又促进了新闻行业的发展,推出了融合新闻这一新产物,为了能够保证融合新闻的健康发展,对融合新闻进行详细的了解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杜琳.媒介融合背景下融合新闻传播效应与策略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4.

第4篇:媒介融合的策略范文

>> 媒介融合时代下的新闻编辑专业素养的要求及培养 高校学报编辑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的融合 融合时代期刊编辑的跨媒体能力 浅谈网络化时代高校学报编辑的综合素质与人才培养 高校学报编辑的素质及优化途径探究 论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素质 媒体融合时代的头版创新 浅谈媒介融合时代的编辑文化素养 新时期报纸编辑素质的新要求 网络时代对期刊编辑的新要求 浅谈媒体融合时代电视新闻记者应具备的素质 媒体融合时代两岸媒体的应对策略比较 在媒体融合时代积极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互联网+”时代对高校图书馆员能力和素质的新要求 对媒介融合时代媒体运营策略的几点思考 媒体融合时代危机传播的宗旨、原则和策略 浅析媒体融合时代报纸新闻采写的转型策略 提高高校学报青年编辑的业务素质 融合自觉:新媒体时代的编辑生存语境研究 媒体融合时代下的新闻美术设计创新方向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李韶驰,程文丽.网络广告公信力问题及其治理研究下载[J].探求,2016(1)

[4]胡虹.高校W报编辑的素质结构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5]郭宪.编辑应加强自我提升意识[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2)

第5篇:媒介融合的策略范文

关键词:媒介融合;融合新闻;传播效应;策略

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信息技术开始高速发展,在人们生活中的渗透力度也不断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新媒体已经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形式,但是随着新媒体类型的不断增多,媒体的多样性不断提升,同时逐渐开始形成媒体融合的基本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融合新闻逐渐开始出现,融合新闻与传统新闻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必须要对新闻传播效应进行分析才能促进融合新闻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种情况,在本文当中笔者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必要的分析与研究。

1媒介融合与融合新闻

1)媒介融合。现阶段关于媒介融合的基本概念还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现阶段大部分学者对于媒介融合的基本认识都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一般来说媒介融合体现在狭义与广义两个不同的方面:从狭义上来看所谓的媒介融合就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媒介融合在一起,并形成一种全新的媒介。而广义的媒介融合则不仅需要将相关的媒介融合到一起,同时还需要实现不同媒介元素的整合以及不同媒介运行方法的整合。从媒介融合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不论是狭义的媒介融合还是广义的媒介融合都强调了必须要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发展,同时还需要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渗透,同时这种融合与渗透往往也是体现在多个方面的,不仅体现在传播技术层面,同时还体现在媒介运行与管理等多个不同的方面。在媒介融合当中,由于融合了多种不同媒介的内容,因此,媒介融合会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即媒介都是以多媒体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新闻内容都是以文字、声音、视频等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融合媒介中的信息就是不同媒介之间的简单相加,同时还需要实现不同信息表达方式之间的优化整合,即利用最佳的表达方式将内容有效的表达出来。2)融合新闻。融合新闻是融合媒介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与融合媒介一样,现阶段关于融合新闻也并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但是在形象中融合新闻是一种极为典型的新闻形式,往往也被人们称为多样化新闻。关于融合新闻的定义笔者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认为融合新闻应该是以一种新闻工作者通过融合媒介中的信息表达方式将融合新闻直接表达出来的一种新闻模式,在这种新闻模式中新闻内容的表达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即并不是采用单纯的文字、视频以及声音的方式进行表达,往往融合了多种不同的信息。融合新闻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新闻的新闻类型,因此也具有较为鲜明的个性特征,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样性,即融合新闻的表现方式极为丰富,往往包含了多种不同类型的信息;(2)多渠道性,由于融合新闻融合了多种不同内容的信息,而不同信息在传播渠道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现阶段融合新闻的传播渠道相对较为丰富,例如,可以通过专业新闻网站、门口网站以及手机App进行传播;(3)针对性,融合新闻是新闻精细化发展的重要体现,一般情况下融合新闻都能够有效实现针对特定受众的快速传播。因此,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2融合新闻的传播效应分析

1)融合效应。新媒体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相对较短,也是最近几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媒体,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新媒体在我国的发展异常迅猛,已经成为现阶段人们最重要的信息来源。由于新媒体的发展历程相对较短,因此,现阶段的主流新闻媒体依然是以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为主要形式,同时也是融合新闻最重要的传播渠道。现阶段传统纸质媒体在进行融合新闻的传播过程中也逐渐实现了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发展。例如,现阶段许多传统媒体都开始建立自己的网站,实现线上与线下的双重传播,还有部分传统新闻媒体还加强了与新媒体之间合作,利用新媒体实现相关信息的传播。因此,虽然传统媒体现阶段占据了融合新闻传播的大部分,但是往往都是以融合媒介进行传播的,体现出较为明显的融合性。2)叠加效应。现阶段叠加效应是融合新闻传播的另一个基本特征之一,所谓叠加效应就是不同传播渠道最终会导致信息在传播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叠加性能,从而使得融合新闻在影响力以及传播范围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优势。例如,融合新闻不仅会通过电视新闻进行传播,同时还能够通过门户网站、手机移动终端进行传播,因此,不同受众基本都可以有效接受融合新闻的内容,这就很容易在社会当中形成叠加效应,从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3)窗口效应。融合新闻以融合媒介作为发展平台,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多种类型的媒介通道来捕获和传播新闻被称为窗口效应。窗口效应模式下,融合新闻可以利用多方渠道即时捕获热点新闻,扩大传播市场和增强传播影响,为融合新闻在新闻市场立足创造条件、彰显地位。如近一段时间热议的薛之谦人设崩塌事件,就是融合新闻以互联网为窗口传播消息,即时跟进相关问题产生的窗口效应。

3媒介融合背景下融合新闻传播策略研究

1)注重内容多样化。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融合新闻想要实现有效传播,其首先需要注重保障内容的多样化。受到过去传播技术和传播媒介的限制,各路媒体能够获得的新闻资源十分有限,而在媒介融合的新时代下,其可以通过强大的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并运用各种各样的新闻媒介如网络新闻、手机新闻媒体等随时随地掌握第一手的新鲜新闻资讯,受此影响,融合新闻资源得到极大丰富。因此,媒体工作者需要及时利用先进的媒介技术快速搜集和分析处理各种融合新闻资源,从而有效增强新闻内容的多样化,避免融合新闻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换汤不换药”的问题。例如在传播广东阳江特大暴雨的新闻内容时,央视新闻在其传统媒介即电视、报纸、广播当中侧重对灾情的传播报道,而在其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账号当中则将传播内容聚焦在“灾难无情人有情”方面,重点对灾情发生中的好人好事进行报道,从而在进一步扩大新闻影响力的同时,有效保障了融合新闻的多样性,防止出现融合后的媒介传播完全相同的新闻内容的尴尬情况。2)进一步提升媒介融合力度,形成合力效应。针对于现阶段传统媒体在社会中依然具有大量受众的基本现象,当前阶段必须要进一步加大媒介融合力度,最终形成合力效应,提升融合新闻的传播力度,具体来说主要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将信息技术融合到传统媒体当中,即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有效融合,例如,可以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建立网络电视台,引导受众通过互联网进行电视新闻的收看;(2)加大新媒体的应用力度,毋庸置疑,新媒体必然是未来最终的媒介,当前阶段必须要进一步加大新媒体的使用力度才能促进融合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从融合媒体的具体内容来看,多样性的内容也必须要以新媒体为基本传播渠道。3)实现与受众之间的双向沟通。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媒体所传递的信息,在这种媒体形式当中,受众的意见无法得到体现。但是在融合媒介当中不同受众的声音都能充分的体现出来,并能引起较大的反响,因此,当前阶段必须要进一步加大与受众之间的双向沟通,尊重受众的意愿,并将这种意愿融合到融合新闻制作的全过程当中,满足受众对于信息的实际需求,促进融合新闻的进一步发展。

4结束语

在融合媒介的背景之下融合新闻的诞生是必然的,但是融合新闻在传播方面与传统新闻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只有进一步加强对融合新闻传播效应的分析才能有效促进其发展。基于此种情况,在本文当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旨在促进融合新闻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磊.媒介融合背景下灾难性新闻报道研究——以天津港“8•12”爆炸事故为例[J].新闻知识,2016(2):81-83,80.

[2]王燕.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及应对[J].视听,2015(11):129-130.

[3]郜书锴.媒介融合视域下新闻学研究的8个新议题——基于国外新闻学研究者的文献综述[J].新闻记者,2012(7):20-24.

[4]李莹.微博对日本地震相关信息传播的正负效应——以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10):163-164.

第6篇:媒介融合的策略范文

>>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出版人才:现实需求与培养探索 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人才需求及培养 融合发展背景下出版产业如何创新 媒介融合背景下学术图书的出版走向 网络媒介下出版传播的新走向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媒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论媒介融合背景下基层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 基于媒介融合背景下播音主持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产业融合背景下人才需求及高校培养策略探析 培养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全媒体记者 媒介融合时代的人才培养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媒介融合背景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媒介融合背景下独立学院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数字媒介视野下出版文化的精品化建构 浅析出版改制背景下出版社的财务管理 出版改制背景下出版社的财务管理研究 媒介融合时代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探讨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广播创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6]梁宝毓:《试谈地方高校数字出版专业建设》,《兰州文理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

[7]《新媒体与出版传播系专业设置》,http:///show.php?contentid=560

[8]陈丹、张志林:《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探索》,《科技与出版》2010年第8期

[9]梁宝毓:《试谈地方高校数字出版专业建设》,《兰州文理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

第7篇:媒介融合的策略范文

关键词:政治沟通;全媒体;两会报道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5-0082-02

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的政治学教授卡尔・多伊奇提出了政治沟通理论,政治沟通是占有政治资源的政治实体如政府,通过一定的政治传播媒介等有效渠道输送、获得、处理政治信息,以达到政治协调的过程。任何政治系统都是开放性的系统。它和它的环境处于一种不断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环境的变化,要求政治系统做出相应的反应和调整,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顺利的发展。政治系统对环境的适应与控制是通过沟通完成的。“信息”和“反馈”是沟通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政治沟通要求信息传播主体选用切实有效的传播媒介与目标受众进行信息交换,从而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由此可见,政治沟通媒介的选择必须是代表媒介发展趋势,能够吸引更为广泛的群体参与到政治沟通中来的信息传播平台。

近几年,我国媒介生态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从2011年微博的兴起到2014微信平台的盛行,互联网移动端和pc端的政治沟通开始走向全面发展的进程,“全媒体”模式也逐步成型。“全媒体”这个概念尚未得到学界统一界定,但是它包含了媒介信息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媒介形态的综合利用以及“三网融合”传播等特征,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以期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的理想状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68亿,手机上网的人数是5.57亿占网民总数的88.9%,并且在年龄结构上出现年轻化趋向。而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伴随年轻观众不断的流失,也已逐渐呈现出一种传播效果凋零的趋势。在这样的媒介生态环境中,政治沟通以往所倚重的传统媒体的劣势也凸显出来,这就要求当代中国的政治沟通必须打出传播媒介组合牌,更为有效地形成直达目标受众的信息传播体系。

当代中国最为典型的政治沟通现象当属“两会报道”,是我国在一定时间内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具体政治沟通现象。数字化时代到来之前“两会报道”采用的媒介形式大多集中在中央频道的广播、电视节目和各种报纸等传统媒体,鲜有的一些创新之举无外乎是电话的监督反馈、设立投诉部门让民众亲身到访等,传播的时效性差,反馈的参与度较低。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以“两会报道”为代表的政治沟通必然要借助“全媒体”平台有效地化解传统媒体形式单一、互动性差的问题,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更为广泛地覆盖受众群体,提升政治沟通的效力。下面就以“两会报道”为例着重分析一下新时代的政治沟通全媒体平台构建策略。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策略

有的学者所认为的新媒体,指的是一切区别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拥有多种传播形式与内容形态的不断更新、不断涌现的新型媒体,有的学者则以“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定义新媒体。更有专家提出:“媒体构成基本要素只有区别于传统媒体,才能称得上是新媒体”[1]。单一存在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不足以完善自身存在的缺点,鉴于传统媒体当今的受众基数仍有一定的优势,其在受众中的信任度又比较高[2]。故此,“两会报道”的全媒体平台关于新媒体的搭建策略必须建立在传统媒体传播的基础之上,取长补短、相互借鉴,进行有效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充分体现其综合的权威性、互动性及传播信息量。

传统媒体以创新、覆盖、便民等关键词为中心,通过“全媒体”融合进行大规模“两会报道”。据中央电视台新闻报道,全国“两会”期间,各大主流媒体通过“全媒体”媒介融合方式,催生了“两会”报道形式的全面创新,将“大数据分析”引入并加以合理利用,联合众多新媒体平台,推动会内会外互动,使报道实现受众全覆盖。《人民日报》在两会期间专门设立了“全媒体”传播平台“中央厨房”,以新形式、新内容,按照需求做新闻,抓住了庞大的互联网使用人群,把信息通过流量的形式传递给pc端、移动端的受众,并尝试以最新的互动式传播收集群众反馈,增加了受众和传播者线上线下的互动,满足了老百姓对“两会新闻”报道的信息需求,加强了用户阅读体验,提升了受众满意度。

在2015年两会召开期间,微信平台“扫一扫”在“两会报道”中被融入了一个大胆的全新尝试。新华社第一次推出多媒体产品《两会新华“全媒体”头条》,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让老百姓更方便快捷地参与民生热点话题的讨论并保证受众能够随时随地地获取有效咨询。《央视新闻》频道首次在“两会报道”中应用了微信“摇一摇”的功能,实现了手机客户端和电视24小时绑定,并可以跨屏实施互动。

二、信息可视化报道策略

信息的可视化主要体现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视觉化版式设计,无论是在平面媒体还是视频媒体中,在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增加图形表格、照片图片、flash短片以及漫画形象等非文字表述方式,使新闻信息达到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大众亲民的传播效果。非文字语言符号的可视化内容包含了更多的情绪信息和个人联想的信息,恰到好处的使用,增加了媒体对受众的吸引力,能够为信息的传播助力。

2015年“两会报道”就采用了信息可视化报道策略,把复杂、深度化、学术性的“两会报道”内容进行了平民化整合,形成了“以图解文”的良好传播形式,达到了更深入、透彻的传播效果。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光明日报》的融媒体平台《炫融特刊》除了有适合微信阅读的精华内容、核心观点条目化以外,更有深度加工的HTML5页面,使其更适合阅读和分享,让新闻报道由浅入深,让订阅的用户拥有亲临现场的体验。视觉综合性十分明显、形式也呈现多样化,其将文字、图片、动画、音频等方式复合式融合,不仅限于单方面的图文转化,而是以全方位综合形式解读“两会”便于百姓更直观地接受“两会”信息的传播,反馈自己对“两会”的意见和建议。

无独有偶,为了打造更好的“两会报道”全媒体平台,《央视网》在视觉的可视化上有了很大突破,它打造的“漫话两会”以简单明朗的漫画画风和通俗易懂的动画形式让网民对政府2015年的目标和任务有了更加清晰、详细、直观的了解。

三、内容亲民化传播策略

过去的“两会报道”更多的是自上而下的信息传播,以政府信息为核心,而截至2015年,“两会报道”的内容正在由“高专业度”向“亲民化”风格转变,尤其是新媒体的加入,全媒体平台的形成,更加深了其内容的“亲民化解读”。很多地方媒体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形式,以普通民众为核心,重视百姓需求,运用了互联网思维,根据受众需求组织内容,力求站在受众的角度,贴近百姓生活的内容,更好地诠释了媒体“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梅州日报》为例,他们培养有能力的“全媒体”记者,从收集普通百姓意见和建议,整合“百姓相关”的媒体问题向政府反馈;在官方网络平台焦点信息,让普通群众与两会零距离接触;最后还在网络视频平台,邀请权威职能人员面对面为群众答疑解惑。

政府“两会报道”从多角度、多渠道实施亲民策略,以人为本。在微信公众平台、互联网专题等渠道信息都应用“深入浅出战略”,在专业度极高、信息量极大的两会报告和政策的同时,全媒体平台通过各个媒体分支进行专业拆解和分析,以百姓能接受的形式传播百姓需要的“两会”信息,从而迎合受众心理,提升政府形象,提高传播效率,增加信息接受度并增进政府和百姓之间的密切关系。

四、受众粘度提升策略

站在“两会报道”全媒体平台策略构建角度来说,受众粘度是其重要构建策略之一。培养一种受众习惯,保证受众对传播形式的高度、持续关注,是提升受众粘度的重要战略核心。丰富报道形式、拓展其专业度、覆盖范围能加大受众的吸引力以及受众满意度和认同感。

2015“两会报道”的“全媒体”传播形式极其丰富,涵盖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各个渠道。伴随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百姓对手机端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手机端H5页面形式报道“两会”越来越受到欢迎。《中国之声两会御览》以其精致的技术做工、简洁明了的样式、强劲的互动性,成功吸引众多人的眼球。它像一本书籍,在简单的关键词点击中与百姓互动,体现综合吸引力,让受众更容易接收到自己关注的“两会”信息。

而央广网也紧随时代潮流,h5交互产品《浇灌梦想之花》带给受众亲和感。它集合有趣的题目和丰富的知识于一身,获得了老百姓的关注与青睐。不仅如此,《央广网》还在用页面专题的形式,在两会前推出《花花两会课堂》,把两会知识传递给老百姓,也收集百姓关注的话题。更增加互动专题《2015政府工作报告我来写》,上线点击量高达到213万次。

无论是《央视新闻》开设app客户端报道“两会”,还是新华网《两会热力榜――最IN议题》百姓点赞,都拉近了百姓与“两会”的距离,增加了受众对信息接收渠道和形式的依赖程度,使得“全媒体”“两会报道”从多角度提升了受众黏度。

通过“两会报道”这一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政治沟通以“全媒体”形式是政府对原有媒体的一种整合和发展,增强了媒体核心竞争力。站在百姓的角度上看,政治沟通全媒体这种形式有美好前景。全媒体信息平台既融合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又扩充了信息报道的内容数量与质量,大大增加了政治新闻的热情。这种形式给了受众更多的主动性和自,减少了“高姿态”传播和信息接收的相对局限,使受众信息沟通更加便捷。政治沟通全媒体注重的“互动、参与”,也让受众有了更多被了解、被尊重的感受,增强了“受众归属感”,更让他们从内心认同“社会需要我”这个观点。这种贴心的亲切感,让“全媒体”拥有更庞大的群众基础,在未来的媒体之路,走得更长远。最后,从政府的角度出发,政治沟通全媒体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支持,在平台构建中,政府直接统筹管辖的各大权威媒体通过各种渠道形式收集反馈并及时反应,让百姓与政府“零距离沟通”,使得百姓更加踏实和感动,对政府的认同感和亲切感与日俱增,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的稳定性,使我们的社会生活更加和谐美好。

参考文献:

第8篇:媒介融合的策略范文

一、媒介融合:营造电视跨媒体叙事环境

亨利•詹金斯在2001年提出了重塑媒介景观的五种融合形态:全球化融合、有机体融合、经济融合、技术融合和文化融合②。全球化融合是指媒介内容的国际化传播;有机体融合是描述媒介消费者处理多重媒介任务的能力;经济融合涉及的是媒介组织的协同合作;技术融合是媒介内容的数字化;而文化融合意指媒介内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逐渐模糊的界限。全球化与有机体融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将重点分析经济、技术和文化融合如何为电视媒体创造一个跨媒体叙事的媒介环境。

1.媒介经济融合:跨媒体叙事的组织环境当今越来越多的国际传媒大鳄如维亚康姆、时代华纳、迪斯尼都实现了媒介内容产品的多元化经营,即公司同时生产电影、电视、漫画、游戏等不同形态的媒介产品。这种横向业务整合,使得媒介集团有积极性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利用同一个故事题材,开发不同形态的媒介产品,他们可以从不同的媒介分支中获取收益,而不必把业务外包给他们的竞争对手。由于实现了规模经济,相对小的传媒企业、传媒集团对一个故事产品经销权的维护和扩展显得更为容易。他们可以通过拥有的多媒介平台的便利,为观众创设多个通往故事世界的通道。但这种通道的创设,已不能仅停留在跨媒体的品牌营销,因为饱受广告轰炸的观众早已练就了过滤广告的能力③。观众对于他们钟爱的故事,渴望有更深入的体验,他们想要挖掘与故事的角色和情节相关的一切信息。正如詹金斯所说,“观众希望每一个作品都能给他们新的洞见和体验,如果媒体能满足这样的需求,观众就会感到愉悦而更加投入,反之,他们就会厌烦地走开”④。因此,传媒公司有效的生产策略是要在不同媒介平台为品牌故事不断增加新的有价值的内容,以维系和加深观众与故事之间的情感联系。正如跨媒体叙事的经典案例《星球大战》。30年来,《星球大战》故事的不同化身不断呈现在各个媒介平台上,大批星球迷忠实追随不离不弃,一个故事的经销权为生产者净赚了逾200亿美元。

2.媒介技术融合:跨媒体叙事的内容环境媒介融合让传媒大鳄看到了跨媒体商机,也给电视媒体在TV2.0时代以生存启示。TV2.0,通常理解为电视媒体在与web2.0相结合后变得“互联网化”。在传统媒体时代,电视媒体可以控制受众收视的时间、地点和方式。而今天的电视节目,观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观看、错时点播观看、下载本地观看,还可以通过数字光碟、手机或其他手持数字设备随时随地观看。数字化传播技术使得观众不再依附某一个平台和渠道消费电视内容,观众对电视节目消费的基本单元也不再是某一个剧,而是某一集、某一个场景。在数字媒体环境中,电视的渠道优势逐渐消失,而电视媒体的竞争者也扩展到所有的内容生产商。电视媒体人不得不思索,如何打破电视机的边框,将不同媒介平台传播的电视内容市场化、品牌化,让电视观众可以变换观看电视节目方式的同时,又不至于失去电视内容的生产与播出的主动权。“这一切意味着我们不能只单纯生产电视节目,我们需要互联网环节、销售流通环节我们的商业模式要更注重内容的生产,要在观众想要进入的任何渠道提供他们想要看的节目内容”⑤。而一些媒体研究者对电视的未来也持乐观态度。阿卡维斯认为,电视媒体要有拓展业务的雄心,要将电视的节目内容向多媒体平台延伸,从全球化的受众中获益⑥。换言之,在媒体内容融合的进程中,融合不是对电视媒体的威胁,而是电视迈向TV2.0时代的机遇。

3.媒介文化融合:跨媒体叙事的观众环境媒介的融合不仅是一个技术的进程,同时也是一个文化的演化过程。这个过程的推动力是自上而下的,同时又是自下而上的,是两个方向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媒体组织在利益驱动下,积极将内容产品推向多媒体平台;而另一方面,受众,或者应称为媒体的使用者,正活跃地参与到媒介内容的生产与创造中。利用数字技术,只要举手之劳,他们就能编辑文字、图像、视频,生产出他们自己的内容并上传到互联网的平台,制造了欣欣向荣的参与文化。而参与文化的核心理念是“集体智力”。众人将自己的智力汇集到互联网平台,使得他们可以完成个体所不能完成的任务。正如美国电视剧《迷失》,复杂的叙事情节点燃了“迷失迷”们刨根问底的激情。他们重复观看,仔细解读,在网站上激烈讨论,只为解开剧中的每一个细小剧情谜团,他们在与主流媒体编剧的智力较量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对于这一现象,詹金斯认为,媒介使用者的参与力量并不会破坏媒介的商业文化。相反,通过重写、修改、拓展媒介内容,增加更多样化的视点与观点,并对其再传播,给主流媒体以丰富的给养⑦。

媒体使用者对媒体提供的故事内容的娱乐预期正在改变。他们不仅是观众,还是故事的捕猎者和拼接者,在不同媒介平台追踪故事每一个片段,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更为丰富的娱乐体验,他们渴望主流媒体故事产品的叙事能够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以展现他们参与的能力。特别是与数字技术同生的千禧新生代们,他们具有强大的媒介平台迁徙能力,能自如地在不同的媒介平台穿行往来,轻易捕获他们想要的内容猎物。为了迎合媒体使用者跨媒体的预期,敏锐的电视媒体人正在尝试使用“邀请”策略,通过不同的方式邀请电视观众参与到电视节目当中,无论是像《美国偶像》一样简单地让观众参与投票,还是像《迷失》一样让观众破解叙事谜团,都增加了受众对电视节目的忠实度,提升了节目的品牌意识,逐渐消除“权威”主流媒体与“消极”受众之间的隔阂。而媒体与草根受众之间的持续互动,将加剧跨媒体叙事的发展态势。

二、跨媒体叙事:360度的故事世界

媒介的融合为电视媒体的跨媒体叙事创造了环境条件,但究竟如何跨媒体叙事,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可循。詹金斯在《融合文化》中对跨媒体叙事的定义被广泛采用:“一个跨媒体的故事穿越不同的媒介平台展开,每一个平台都有新的内容为整个故事做出有差异的、有价值的贡献。理想的跨媒体叙事是每一个媒介形态都发挥最佳的功能——这个故事可能首先是一个电影,它可以扩展到电视、小说、漫画每一个媒介平台的叙事本身又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样你不需要看电影也能玩游戏,反之亦然。”⑧这个定义很容易让我们形象化成一幅像素马赛克图,每一个媒介平台的叙事就是一个像素,它们本身都是一张完整的图画,而所有的像素拼接在一起,又形成了一个更大的图画。根据詹金斯的定义,不是所有跨越媒体的故事都能被称为跨媒体叙事。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术语,我们需要区分哪些现象不能被称为跨媒体叙事。首先,跨媒体品牌营销不是跨媒体叙事。网络上《蜘蛛侠》的广告片或者是印着蜘蛛侠的T恤衫,并没有丰富《蜘蛛侠》的故事世界。其次,媒介内容的数字化或再媒体化不是跨媒体叙事。电子书、电影、电视在网络传播,或制作成数字光碟,虽然都将故事转换到了另一个媒介平台,但没有增加任何有差异的叙事内容。再次,不同媒介形态的故事改编也不是跨媒体叙事。《哈利•波特》的电影重新叙述了J•K•罗琳的小说,同样的情节、角色和对白,只是为适应电影媒介的形式做了一些主观的解释性改编。虽然视觉的愉悦感是电影对《哈利•波特》故事有价值的贡献,但它并不能符合跨媒体叙事中每一个媒介平台的故事都是整个故事世界的有差异的组成部分的内涵。票房取得巨大成功的《黑客帝国》,被詹金斯称为最大胆的跨媒体叙事的尝试。观众带着谜团走出《黑客帝国》放映厅不是偶然,因为电影的创作者沃卓斯基兄弟将故事中的一些情节线索有意掩藏于电脑游戏中,观众只有玩了游戏才能恍然大悟。而电影的背景故事则通过一系列的动画短片揭示,观众必须从网站下载或购买DVD观看才能了解故事的缘由。在电影取得成功后,创作者不断推出系列相关的漫画、电影续集和网络游戏,电影里的配角可能成为游戏中的主角,关键的道具可能是不同平台故事的共同情节线索,由此扩展出一个个新的、有差异的但又相关联的故事。创作者运筹帷幄,巧布篇局,引导着“黑客帝国迷”穿梭于不同的媒介平台,不断探索更为宏大的故事空间。同时,《黑客帝国》的新观众,在任何一个媒介平台的故事入口点,都能体验到完整的故事单元,360度的叙事打造出一个壮观的故事世界。

三、DoctorWho:BBC的跨媒体叙事

跨媒体叙事的内容产品,在数字媒体时代迎合了新生代故事迷对多媒体平台体验、探索和参与的消费高要求,同时也满足了一般观众对故事随意或偶然的娱乐消费需求。而这正是电视媒体在转型时期渴望实现的目标。为迎接媒介融合时代的挑战,欧美诸多电视媒体翘楚已开始电视跨媒体叙事的生产实践。BBC的DoctorWho就是一个案例。DoctorWho,译为《神秘博士》,是BBC制作播出的科幻题材的故事产品,被马克•汤普森自誉为将跨媒体叙事策略付诸实践的最为成功、最可持续的案例。DoctorWho的故事在英国享有悠久的多媒体形态叙事传统,从1964年开始,Doctorwho的故事就不断地出现在连环画、电视、广播剧、漫画等不同的媒介平台中,但我们不能说这些是跨媒体叙事的雏形,因为BBC和书本的发行商之间并没有任何合作关系,相反,不同媒介平台的故事之间不但没有必然的联系,他们叙述的情节也往往相互矛盾,对主人公的描述大相径庭。而DoctorWho踏入融合文化的第一步,是1989年由于收视率急剧下滑而在BBC停播以后迈出的。

1.电视停播期从1989年的停播,到2005年重新活跃在电视屏幕,DoctorWho经历了16年的停播期。但停播并不意味着销声匿迹。在电视停播的早期,当一些草根同人小说和低成本音像制品想要填补空白的时候,BBC毅然将同人小说的版权授予英国主流发行商维真出版。1991年,该出版社面向与DoctorWho同成长的成年读者,发行原创小说Timewyrm:Genesis。而此次发行的一个创举是,出版商实施了公开征集故事的方式,欢迎任何DoctorWho的故事迷提供故事方案。不同于其他地下同人小说只能在小范围内传播,这些被征用的小说将打上BBC的官方印章在书店出售。而随之而来的另一个效应是,故事的作者们因此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交网络。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他们网上网下频繁交流,建立起了电视制作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小说联合体。鉴于原创小说的成功,1999年,BBC将制作原创音频小说和CD的发行权授予了独立制作公司BigFinish,新的故事产品再度得到DoctorWho迷们的追捧,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BigFinish在包括BBC7和BBC在线在内的多个媒介平台共发行了超过150集的DoctorWho故事⑨。在停播期,三个公司的相互合作给受众以连贯一致的故事体验。

2.DoctotWho在线2001年BBC在线(后改名为BBCi)推出了BBC狂热迷网站(BBCCult),开辟了DoctorWho的专门区域。起初网站只是上传一些档案照片和制作花絮等信息资源,但逐渐转变成了极度活跃并生产大量原创内容的平台。2001年6月,在BBC广播4台拒绝试播DoctorWho广播剧《死期将至》的时候,BBCi决定将其改编成网络剧,加入视觉元素,在网络上。事实证明实验很成功。随之,BigFinish分别在2002年和2003年制作了两部续集。2003年,BBCi精心打造规模超前的DoctorWho网络动画剧TheScreamofShalka,给观众耳目一新的体验。2005年,DoctorWho重新登上BBC的电视荧屏已是众望所归。为了给DoctorWho的回归造势,BBC以“谁是DoctorWho”为开端,打造了一系列相关的网站和博客,利用网络拓展叙事,同时加强着与观众的双向互动。

3.迷因与解码詹金斯在对跨媒体叙事案例剖析时发现,跨媒体叙事能让观众衷心追随的一个秘籍是,让观众穿越媒体平台以解开一个个置于故事内容核心的谜团。DoctorWho重返电视荧屏后就遵循这一秘籍,设计了“恶狼”的迷因。从该季第二集开始,“恶狼”(Badwolf)这个词语不断出现,贯穿新系列剧的始终。有时很明显,有时很微妙,如出现在配角不经意的对话中、出现在一张海报的模糊涂鸦中,只有非常敏锐的观众才能观察到。但不久后,观众就开始探测到这个“恶狼”迷因,他们开始在各个DoctorWho的相关网站论坛热议到底谁是“恶狼”。议论如此狂热,以至于当时可以在商业街的赌博商店对“恶狼”的最终身份进行下注。除了电视剧,“恶狼”迷因也出现在其他衍生的媒介平台中,如第九季Doctorwho的衍生小说中一个叫米奇的角色拥有的一款电脑游戏就叫“恶狼”,在DoctorWhoMagazine中出现的连环画,也有一个狼头的标志。而英语单词“BadWolf”也成为了进入一些DoctorWho相关网站的密码⑩。关于“恶狼”的迷因,最终在该季最后得以揭晓。此外,创作团队还设计了类似的迷因,如数字“23-6-801”、“火炬木”等。

第9篇:媒介融合的策略范文

要:媒介融合现已成为一项国际性的热点与前沿课题,但学术界对“媒介融合”这一核心概念至今仍莫衷一是。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研究者对“媒介融合”相关概念的理解、认知及其演化过程,提出了作者对“媒介融合”的理解和界定,厘清了媒介融合的内涵与外延,将其概括为媒介技术融合、媒介业务融合、媒介所有权融合及媒介政府规制融合等四个层面。

关键词:媒介融合 所有权

政府规制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媒介生态环境的变迁,“媒介融合”成为全球传媒业发展的重大现实和重要趋势,并被视为国际性的热点与前沿课题。我国业界和学术界也对其给予了广泛而深刻的关注和探讨。作为思维和研究的逻辑起点,对“媒介融合”这一核心概念的清晰界定及其内涵的充分理解是极为必要的,这是一切研究得以深入开展的基石。然而,尽管对“媒介融合”概念及内涵的探究早已不鲜见,但至今仍未形成一个世界范围内普遍认可的共识。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演化与界定

“融合”,即Convergence一词,最初源于科学领域,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该词才被引入到新闻传播学领域。纵观“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历史演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尼古拉?尼葛洛庞蒂(Nicholas Negroponte)是最早提出不同工业“即将和正在趋于融合”这一远见的人。1978年,他用三个相互交叉的圆圈(分别代表计算机工业、出版印刷工业和广播电影工业)来演示和描述其技术边界趋于重叠的聚合过程,并认为三者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在此基础上,他将媒介融合理解为“各种各样的技术和媒介形式都在汇集到一起”。这给新闻传播学界众多的后继研究者带来了启发。

20世纪80年代,Convergence一词得到了推广和普及。1983年,美国传播学者、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伊契尔?索勒?普尔(Ithiel De Sola Pool)教授提出,“媒介融合,就是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随后,美国哈佛大学的安瑟尼?G?欧廷格(Anthony G?Oettinger)及法国的西蒙?诺拉(Simón Nora)和阿兰?孟克(Alain Minc)还分别创造了“Compunication”(计算机通信)和“Telelmatiqu”(电信技术)两个新词来试图反映数字融合的发展趋势。

进入20世纪90年代,数字化融合伴随着计算机数字技术的进步而迅速发展起来,它在为媒介产业融合提供技术支撑的同时,也给信息传播带来了重大变革。因此,大批的研究者和研究成果也随之出现。1997年,葛林斯丁(Greenstein)和迦拿(Khanna)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赋予“融合”以新的理解,“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尤弗亚(Yoffie)则以计算机和电话为例将“融合”定义为“采用数字技术后原本各自独立的产品的整合”。同年,欧洲委员会还根据马丁?班格曼(Martin Bangemann)和马塞利诺?奥雷(Marcelino Oreja)的提议,将其关于电信业、媒体业及信息技术产业相融合的概念采纳到绿皮书中,并将“融合”定义为“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融合”。可见,这一时期,人们已开始用更广阔的视野来认识和界定“媒介融合”。

技术进步促进了两种转换的产生,这两种转换即代表了融合的实质和方向:

第一种转换是发生在低带宽一侧的、从专用平台到非专用平台的转变。最能说明这种现象的例子是IP电视。传统电视是基于专用的电视网传送的,而IP电视则可以绕开传统电视网在非专用的互联网平台上传送。图书、报刊和音像资料的发行过去都要依靠专门的发行渠道,而电子出版物同样也可以绕开原来固有的专门渠道在非专用的互联网平台上发行。

第二种转换是发生在非专用平台一侧的从低带宽需求向高带宽需求的转换。如果说非实时的文本信息对带宽的需求还不是很高的话,图像型信息对带宽的需求就已经提高了,而从专用平台上转换过来的实时型业务,如IP电视业务对带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然,这种向高带宽的转换也发生在专用平台一侧,但更多是发生在非专用平台一侧。

2003年,美国学者李奇?高登(Rich Gordon)在《融合一词的意义与内涵》一文中进一步总结了媒介融合在不同传播语境下的6类含义,即媒体科技融合、媒体所有权合并、媒体战术性联合、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新闻采访技能融合以及新闻叙事形式融合。这使人们对媒介融合的内涵有了更为全面而具体的认识。

我国对媒介融合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研究初期,相关研究成果极少且视野狭窄,直至2006年,相关研究才拓展开来。而此前的2005年,被视为媒介融合概念的引入之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蔡雯教授对此功不可没。这一年,她发表了多篇有关“媒介融合”与“融合媒介”的文章,并引入了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纳齐森(Andrew Nachison)对“融合媒介”的定义——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

2009年,蔡雯教授又与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王学文共同展开研究,从微观、中观、宏观和大传媒业四个角度将国内外关于“媒介融合”的代表性观点进行了梳理和归纳,这对弄清媒介融合概念的发展演进及界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两人还进一步提出了对媒介融合的概括性认识,他们认为“媒介融合”包含三个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媒介内容的融合、传播渠道的融合、媒介终端的融合,并提出“媒介融合是指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

此外,我国其他研究者也曾提出对“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如清华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熊澄宇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所有的媒介都向电子化和数字化这种形式靠拢,这个趋势是由数字技术驱动的,并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变得可能”;中国人民大学高钢认为,媒介融合的本质在于“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的信息传播的技术手段、功能结构和形态模式的界限改变及能量交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孟建、赵元珂则提出,“媒介融合”就其表现形式而言,主要有两种,一是在传媒业界跨领域的整合与并购,二是媒介技术的融合;关于对“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把握,西安外国语大学黄建友认为,关键是要抓住媒介融合的数字技术推动前提和动态过程属性;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戴元初则从电视从业者角度对媒介融合概念加以界定,并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基于数字化技术的不同媒介之间的资源共享,是电视媒体获得市场竞争力的一种有效策略”。

综上,通览国内外对“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认知和界定,不难发现,由于语境、研究视角、视野和研究层次等多方面的差异,不同研究者对媒介融合概念的表述也不尽相同,这使得媒介融合的现有定义至今仍莫衷一是。我们认为,媒介融合是缘于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推动而导致的不同媒介之间的边界模糊甚至消失的现象和过程。

二、媒介融合的内涵与外延

基于我们对媒介融合的上述理解和界定,我们可进一步厘清媒介融合的内涵与外延,并将其概括为四个层面,即媒介技术的融合、媒介业务的融合、媒介所有权的融合以及媒介政府规制的融合。

1. 媒介技术融合(Convergence in Media Technology)

以数字化、网络化技术为支撑的技术融合是“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所有内涵中最为本质的一点,是媒介融合的依据,它可细分为三方面:

其一,信息源融合。这是指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任何媒介类型的任何内容及表现形态均可转换为符号化的“0”、“1”来进行存储和传输,这意味着作为信息源的符码是相对一致的。这为媒介边界的模糊甚至消解提供了可能,为不同媒体的信息内容在同一网络平台上的传输与分发奠定了技术基础。

其二,传输渠道融合。它指的是基于网络化技术的普遍运用,以往不同媒介类型、不同形态信息内容的传输信道由单一性、差异化走向互动联合,从而形成具有共通性、兼容性的多媒体网络传输平台,对媒介内容进行集成和分销。从目前来看,信息传输渠道主要有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电信网三种,而且三网融合也在逐步推进,进而形成多媒体、多渠道融合传输的模式。

其三,接收终端融合。这是指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推动下,媒介消费者所使用的信息接收终端设备,即信宿,呈现出多种功能融于一体的特征,并“以一种开放的终端平台将信息和服务传递给使用者”。具体的终端类型,如数字电视一体机、互联网电视机、个人电脑、手持多媒体终端等。

2. 媒介业务融合(Convergence of Media Business)随着媒介技术的革新与融合,各类传播媒介在行为、目标等业务实践层面的交叉愈加频繁,这使得媒介业务也逐步走向融合。具体而言,媒介业务融合可细分为以下四方面:

其一,业务形态融合。承载着媒介信息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为多媒体形态,从而使信息内容的叙事形式实现融合。

其二,业务技能融合。业务形态的融合要求传媒从业者所掌握的技能也趋于多方位甚至全方位发展。学者奎恩(Stephen Quinn)就曾针对媒介融合对记者业务实践的影响问题进行过深入的剖析,并指出“媒介融合对于媒介组织的内部运作尤其是对记者间的合作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可见,职业技能的融合是传媒从业者在媒介融合时代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其三,业务战术融合。除业务形态与从业者业务技能的融合外,战术上的融合同样是媒介业务融合的重要内容。根据李奇?高登的阐释,所谓战术融合,通常指不同所有制下的报纸、广播、影视、互联网等媒体之间在具体内容和营销管理等领域的通力合作,如在业务经营方面的联合营销战术等。

其四,业务战略融合。与业务战术融合不同,战略融合通常是不同的媒介机构在更高层次、更长远意义上的发展战略层面的互动与联合。它并不要求参与战略融合的各机构都处于相同体制下,也不要求以媒介所有权的合并为前提。

3. 媒介所有权融合(Convergence of Ownership)业务的融合,尤其是媒介机构在战略、战术层面的通力合作,往往会对其在所有权层面的融合起到进一步的催化作用。顾名思义,媒介所有权融合,即指不同媒介在融合、兼并过程中实现的所有权的集中,并在此基础上组建相对较大型的传媒集团,从而充分整合媒介资源,降低媒介运营成本,增强信息传播效益,打造媒介整体与核心竞争力,以此来应对国内外媒介市场的激烈竞争。所有权的融合,是媒介行为主体的融合,是媒介融合的内涵中层次最高的一点。

从广义上讲,媒介所有权的融合,既包括传媒领域内部各媒介机构之间的所有权融合,也包括传媒机构通过跨行业、跨领域发展,与其他领域内的相关机构所形成的所有权融合,如传媒业与电子产业、电信业等领域的所有权融合。这一理解,恰与美国学者雪莉?贝尔吉(Shirley Biagi)对“融合”这一概念的理解相契合,她认为“融合是指由于技术的进步,出版、传播、消费者电子和计算机产业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的现象。”

4. 媒介政府规制融合(Convergence of Media Regulation)媒介政府规制融合在媒介融合的进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媒介融合的重要外部环境之一。积极的、面向媒介融合的政府规制会有助于媒介融合的顺利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媒介融合的发展。媒介政府规制融合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首先是规制法律融合。这是媒介融合时代政府规制的根本依据。融合媒介的大量涌现,必然需要有新的融合性法律法规与之相匹配,以使其行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其次是规制机构融合。面向媒介融合的规制需要融合的规制机构。英国将原来的电信规制局(OFTEL)、独立电视委员会( ITC)、广播管制局(RA)、广播标准委员会(BSC)和无线通信管制局(RCA)等5家规制机构合并成一家新的规制机构——通信办公室(OFCOM),即是为了满足面向融合的规制需要。

第三是规制行为融合。有了面向融合的规制法律和规制机构,面向融合的规制行为就顺理成章了,这将改变过去多头规制的混乱和冲突,大大加快媒介融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昭勋.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J].现代传播,2006(1).

[2]托马斯·鲍德温等著,龙耘等译.大汇流:整合媒介、信息与传播[M].华夏出版社,2000.

[3]刘颖悟.三网融合与政府规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郑保卫,樊亚平,彭艳萍.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新闻传播,2008(2):8-9.

[5]蔡雯,王学文.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9(11):89-90 .

[6]高钢.迎接媒介融合的时代[J].新闻与写作,2009(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