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积极心理学主要观点范文

积极心理学主要观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积极心理学主要观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积极心理学主要观点

第1篇:积极心理学主要观点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图书馆心理学 图书馆制度建设 心理教育

[分类号]G252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世界著名作家博尔赫斯如是说。可见人们对图书馆期望之高,因为天堂可以理解为幸福的代名词。图书馆是这样的地方吗?图书馆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幸福是什么?

1 积极心理学概述

1.1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幸福是一种主观精神层面的情绪体验――一种称心如意的主观体验,这是积极心理学给幸福下的定义。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幸福的科学。它通过定量定性的研究幸福、快乐、满意等人类一切积极情绪体验产生的生理机制及人类积极品质和社会制度的形成过程,来探索人类获得幸福的途径,最终目的是帮助所有人最大限度地获得幸福。

在20世纪,许多心理学家发现传统心理学研究中忽视了对个人的积极品质的研究,其研究的焦点过分地集中于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故而被称为消极心理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心理学家开始探索人的积极层面。继之大量的研究发现,对幸福、发展、快乐的追求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发展人性的优点比修复疾病更有价值。为了区别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把这门学科命名为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

1.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积极心理学提倡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人,并着力研究每一个人所具有的积极方面,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内容①主张心理学要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主观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了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现在方面,主要研究了幸福、福乐(flow)和身体愉悦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则主要研究了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②主张心理学研究积极人格。人格研究是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积极心理学重点研究人格中所包含的积极方面和积极特质,并对它们的形成过程作了具体的实证研究。③主张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组织系统,提出这些系统的建立都要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虽然积极心理学的历史极其短暂,但科学家却在该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开始被应用到管理、教育、临床医疗等多个领域,而且效果显著,潜力巨大。笔者通过学习和研究,欣喜地发现积极心理学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2 积极心理学与图书馆心理学

图书馆有自己的心理学,众所周知的是读者心理学。读者心理学作为图书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80年代成为研究热点,90年代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但至今没有重大突破,已处在边缘化的状态。笔者认为读者心理学的发展之所以停顿,原因有三:①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图书馆硬件及图书馆技术的建设上,对人的作用重视不够,因而以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心理学便自然得不到应有的关注;②读者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被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较少,致使人们觉得用处不大,所以渐渐被淡忘,这是宣传问题;③从事读者心理学研究的人员数量太少,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更是有限,使得读者心理学的研究不够深入,较难取得重大突破。另外,近年来人们的目光转向了对图书馆员心理的研究,即分析馆员心理现象、阐明其心理特征、心理活动、心理发展对图书馆工作的依存关系,引导馆员在心理上与图书馆工作在更高层次上的相互协调。然而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零碎分散,尚未形成体系,但在图书馆领域,读者心理学却因此扩展成为了图书馆心理学。

2.1 图书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与进展

图书馆心理学是研究图书馆文献资料交流中人们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内容包括:读者阅读需求心理的研究、馆员的心理对策研究、领导者心理研究和图书馆环境与心理研究4个方面。目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馆员的心理与图书馆环境心理两个方向上,特别是图书馆员心理研究方面,近期取得了重要进展,代表性的成果是南开大学徐建华教授的“当代图书馆员‘快乐指数’研究”。这是近年来图书馆界第一次从实证角度,运用心理测量手段,大样本量地探究图书馆员主观生活质量,测算我国当代图书馆员“快乐指数”的尝试,得出了一系列极具说服力的调查结论,科学而准确的描画出当代图书馆从业人员的心理状态。笔者认为这是中国图书馆心理学里程碑性的研究成果,它使图书馆心理学摆脱了纯感性推导的初级阶段,对图书馆心理学今后的研究方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2积极心理学对图书馆心理学的启示

图书馆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急待发展与壮大。而积极心理学作为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力量,既反映着时代的要求,又代表着心理学发展的方向,通过研究与学习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主要观点,图书馆心理学可以从中获得以下启示:

・图书馆心理学应该吸收积极心理学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人的观点,相信每一个人天生便具有许多优秀品质。着力研究每一个图书馆员和读者所具有的积极方面。

・图书馆心理学应该吸收积极心理学强调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或是看到问题的积极方面来使自己获得积极意义的观点,因为积极的理解能充分调动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会更有助于问题本身的解决。

・图书馆心理学应加强对传统经典心理学的研究和吸收,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深度,并关注现代心理学的最新成果,并及时的运用到自己的研究领域,为自己注入新的活力。

・图书馆心理学应该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验证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并把积极心理学的具体成果创造性地应用到图书馆工作中,从而形成图书馆心理学自己的理论,使图书馆心理学的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徐建华教授的“图书馆员快乐指数研究”,正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徐教授的工作实际上是在图书馆领域验证着积极心理学的思想观点,即通过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主观体验,来发现影响主观幸福感一即快乐指数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影响权重与形成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目的是使图书馆从业人员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受。

随着整个社会对“人”的作用的认识与关注,心理学越来越多的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图书馆心理学也将迎来黄金的

发展时期。只要我们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研究出发点,以为人们创造幸福生活为最终目的,图书馆心理学将拥有美好的明天。

3 积极心理学与图书馆制度建设

在开篇提到的名言中,博尔赫斯为什么愿意把图书馆比做“天堂”呢?这是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图书馆有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可以自由获取;有秩序井然、幽雅舒适的环境可以安坐;有热情周到的服务可以享受;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权利得到有力的保护,身临这样的“仙境”,怎么会没有“一种称心如意的主观体验”呢?所以图书馆应该成为天堂,必须成为天堂,否则就会在网络时代遭受淘汰的命运。

3.1图书馆员的从业状态

读者的需求我们已经了解,图书馆员的感觉又如何呢?那就要看图书馆的工作是否发挥了馆员们的才干,图书馆的收入是否令馆员满意,图书馆的同事关系是否温暖团结,一句话――图书馆员们是否体验到了幸福感?这对提高图书馆的工作质量,实现图书馆的即定目标,保持图书馆员队伍的稳定性方面意义重大。但实际情况不容乐观,2004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在全国开展了一次“工作满意度指数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人认为自己所在单位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不合理,超过50%的人对直接上级不满意,超过50%的人对自身的前途缺乏信心,接近40%的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40.4%的人对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不满意。图书馆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

徐建华教授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当代图书馆从业人员快乐总指数为7.34,这表明当今图书馆从业人员的整体快乐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然而被调查者自我评测的结果却只有7.07,自评结果低于客观测量结果,这表明整个图书馆行业人员的自我评价普遍不高,自信心不足。这与图书馆行业公众关注度不高,行业形象不明晰,社会评价偏低的行业特征密切相关

3.2积极心理学对图书馆制度建设的启示

那么图书馆应该怎样做才能既达到读者对图书馆的期望,又使员工在工作中保持愉快与自信呢?答案是建立积极的图书馆制度。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社会制度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建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而且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的来源。积极的社会制度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国家、工作单位、家庭、学校等是几个重要的方面。

图书馆本来就是一种制度产品,即国家及其政府为了保障公民平等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自由权利而提供的制度产品。图书馆制度又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国家层面上的图书馆制度(宏观制度),是国家及其各级政府的图书馆制度安排;行业层面上的图书馆制度(中观制度),是图书馆行业制定的有关规则;机构层面上的图书馆制度(微观制度),就是各实体图书馆自己制定的管理与服务规则。我国图书馆界对微观制度的研究已形成了较完备的成果,但对宏观和中观制度的研究却很少,而目前图书馆在这两个方面的缺位却比较严重,表现在图书馆立法缺位、职业自律制度缺位、职业权益保障制度缺位、职业准入制度缺位等。制度的缺位已经严重制约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因为制度缺位必然带来职责的缺位和功能的缺位。

积极心理学认为,国家层面的积极社会制度的建立,需要国家在各种方针政策的制定、社会舆论的营造、在国家发展计划等方面体现出积极的意义,即要以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为核心。然而我国长期存在的“GDP崇拜”现象,把国家发展理解为一种物质的堆砌,造成了国家公共事业投入不足,与广大民众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图书馆作为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其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造成了目前制度缺位的严峻现实。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必须加强对图书馆行业的重视,继续增强对图书馆事业的投入,从根本上提高整个行业的社会地位。在行业层面,主管部门与行业学会应该加强责任感与凝聚力,完善行业的制度建设,加强公共关系意识,展现当代图书馆的明晰形象,争取更多的社会关注与认同。在机构层面,一个单位或团队的工作制度是否积极,则是通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来反映的。首先,员工的被期望成功的需要和与工作有关的物质设备的需要是否满足;其次,员工在团体中的重要性是否满足,第三是员工的归属或参与的需要是否满足;最后是员工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是否满足。当员工有了较高的工作满意度,工作任务的目标也就自然地达到了,这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图书馆只有在宏观、中观、微观都建立了积极的制度,图书馆的事业才会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所以加强制度研究已是图书馆界时不我待的任务,而在这个领域蒋永福老师提出了制度图书馆学的概念,韩继章先生呼吁建设包括技术图书馆学、人文图书馆学和制度图书馆学内容在内的完整的新图书馆学理论体系。这充分反映了图书馆人的使命感和时代感。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图书馆人在制度建设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

4 积极心理学与图书馆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质量的生活不仅仅只是指健康的身体和丰富的物质,还包括健康的心理。具有健康心理的人才能体会到更多的幸福感。然而在世界范围内,心理健康的情况令人担忧。以美国为例,20世纪末美国患抑郁症的人数是40年前的10倍多,而且心理疾病有低龄化的趋势,国内调查显示,大学新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比率约为10-40%,主要表现为焦虑、强迫、恐怖、抑郁、神经衰弱等症状。这些消极情绪在心中久居不散,势必形成严重的心理疾病。

4.1积极心理学的主观幸福感研究

积极心理学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表明快乐和不快乐的情绪是相互独立的,也即快乐情绪的增加并不意味着不快乐情绪的减少,快乐情绪的减少并不意味着不快乐情绪的增加;反之亦然。所以传统的诊疗性心理学把研究重点放在问题的研究上,期望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得幸福,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人类不能借助去除社会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来建设一个幸福社会,同样,人类也不能通过消除人类自身存在的问题而获得幸福,幸福的获得必须踏上获得幸福的正确途径。只有通过培养积极力量才能真正阻碍和预防个体心理问题的产生。

4.2积极心理学对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启示

第2篇:积极心理学主要观点范文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潜能积极情绪积极品质

一、引言

我们怎样才能幸福、快乐?为什么今天的我们不快乐?怎样才能使我们保持最佳的状态来迎接每一天,迎接每一个挑战?积极心理学为我们揭示了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一样的心灵世界。相信在我的一段介绍后,你一定能超越自身的不快乐、狭隘、愤怒、嫉妒、恐惧、焦虑等消极心态,以更积极的、建设性的情绪来面对生活的挑战。

积极心理学就是指对人类行为中积极地、具有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令人情感满足的因素所进行的研究。斯里格曼等人编辑并攥写导言的一组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论文在2000年美国心理学会所属的《心理学家》杂志上的发表,标志着积极心理学的诞生。

积极心理学作为新的心理学思潮,运用了心理学中较为经典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通过研究人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来使人类更加了解自我和他人,并以此来使人类更加幸福和健康。

二、积极心理学产生背景

(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首先,在积极心理学不断发展的这些年里,有关积极心理学的学术会议定期举行,出席者非常踊跃。例如,在美国,2004年华盛顿所举办的第三次积极心理学国际高峰年会,就有390多名来自23个国家的心理学家的参加。在中国,2006年5月香港举办了亚洲积极心理学学术讨论会。在欧洲,意大利举办了欧洲积极心理学第二次会议。

其次,积极心理学也很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在美国和欧洲有十多所大学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层次上开设了积极心理学的课程。包括教育工作者、医疗工作者、人事经理、咨询心理学家等参加的由斯里格曼和本・迪安开设的“真正的快乐训练”的48小时电话课程。2005年9月,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始授予应用积极心理学硕士学位,这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第一个硕士学位。

另外,新闻媒体也相当关注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在2005年1月17日,著名 的美国《时代》周刊就用大量篇幅来介绍积极心理学的科研进展和它对人们时常生活所起到的实践作用。

很显然,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关注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的蓬勃发展让人们相信积极它的未来是美好的。

(二)积极心理学产生的现实背景。

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现代心理学的开端。从哲学中脱离出来的心理学肩负着两个任务。第一,治疗人们的精神方面的疾病。第二,使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生活的更加快乐、幸福,每个人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使自己更加具有创造力。

自1879年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到现在,人类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面对残酷的战争人类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创伤,人类需要一种方法来治愈这种伤痛,因此在那时心理学就责无旁贷的肩负起这个重任了,因此心理学家们把自己的研究重心放在了从病理的角度研究人的心理,以传统的外科医生医治病人身体疾病的模式来对待人的心理疾病。这种心理学也就是现在的主流心理学――消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把这种以矫治社会或人存在的问题为中心的心理学称为“病理式”心理学,也称消极心理学)。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们需要消极心理学来为我们治愈心灵上的创伤。但如今世界和平社会稳定快速发展,致力于使人类幸福快乐的生活、使人类更加具有创造力的第二个任务便成为时代的主题。这也就促进了积极心理学的产生。

(三)积极心理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Terman在20 世纪30代关于婚姻幸福感和天才的研究和荣格有关生活意义的研究可以说是最早涉及到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二战时期这种研究被迫中断,随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以及后期后现代建构主义的提出,其观念对现代心理学的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心理学家对积极的心理品质的重视。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者及其支持者都非常重视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之间的深远的关系。另一方面,虽然在积极心理学刚诞生之时斯里格曼否认积极心理学和人本主义的关系。但在2002年以后, 随着积极心理学理论研究的不断地深入,积极心理学的相关学者也改变了自己原来的态度,也开始承认它们两者之间具有相互的联系。

在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看来,在人类自身发展的过程和自身能力的开发方面积极心理学和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观点是一样的。受到维果斯基、皮亚杰等学者的影响,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者认为“建构”是指主体从自身出发主动积极地使客观事物与自己头脑中的相关信息进行联系的过程。而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中, 相比于治疗精神疾病的学者,心理学家更应该被看作是积极建构人类潜能的促进者。并且,积极心理学还从建构主义心理学那里吸取了很多新理念。

三、积极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一)快乐的内涵。

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具有快乐的能力;快乐不仅是结果,而且是原因;快乐的人在各个领域都将得到相当的好处。因此,积极心理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真正的快乐。

斯理格曼指出,快乐包括积极情绪、专注和意义。或者说,快乐的生活包括愉悦的生活、专注的生活和有意义的生活,它们是组成快乐的三个要素,也是通向快乐的三条道路;对这三种生活的研究,构成积极心理学的主旨。

这三条路分别是:

1.增加关于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情绪。并且,斯里格曼还指出过去、现在、将来的积极情绪是不用的三种。

2.专注的生活。接近于亚里士多德所称的幸福或好的生活。其关键的特征正是使人们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并感到安适、自在。

3.把自己的人格力量和才能与知识、美德、家庭、团体、政治、正义或更高的精神力量等联系起来,并运用其为之服务。

如果一个人能够遵循这三条道路追求快乐,那么,他将得到的便是“快乐、完美的生活”。

(二)积极的体验和品质与消极的体验和品质之间的关系。

积极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假定就是,积极的体验和品质并非必然地,随着某种消极体验和品质的消失而产生。曾经有很多心理学家认为,一旦消极的体验和品质消失了,则取而代之的则是积极地体验和品质。但经过多年的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当我们消除消极的体验和品质时,积极的情绪体验并不必然随之产生。实际上,在消极情绪消失后,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只是处于中性的情绪状态。这是因为,仅仅消除―个人的消极情绪并不能自动地创造人格力量、美德和成功等积极情绪。

(三)快乐能够持久的增强。

积极心理学的目的是让人们长久的获得快乐。大量关于积极心理学的实验证明,快乐是能够持久地增加的。积极心理学通过对快乐的构成要素的研究也告诉我们,我们可以生活在自身一定的的快乐范围的内。

(四)人性的优劣。

积极心理学家如斯理格曼、谢尔登和劳拉・金对人性持较为乐观的看法。当然,与斯理格曼一样,谢尔登和劳拉・金也认为人性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并非仅有积极的方面。他们认为,如果心理学家能够既看到人的最好的方面又看到最坏的方面,那么,他们就有可能获得对人的性质和命运的重要的新的理解。

四、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一)积极的人格特质。

1999年Hillson和Marie对人格特质做出了划分,提出了积极的人格特质和消极的人格特质。并且,他们认为积极地人格特质有两个维度,即正性的利己特征(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受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和与他人的积极关系(当自己需要时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随着对人格特质的划分,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积极的人格特质产生了兴趣。最新的研究显示,在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景时,积极的人格能使我们采取更加有效地策略来处理,从而减轻这些情景对我们的影响。

(二)积极的社会环境。

五、对积极特质心理学的评价

(一)积极意义。

1.测量和评估方面。

相比于早期的心理测量与评估所围绕着的种种我们存在的心理疾病而展开的量表,积极心理学则考虑从相反的方向即人们的积极的品质、积极的力量和积极的潜力为核心而展开。例如作为积极心理学实证研究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心理健康的源泉”量表,是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用来测量个体、集体甚至一个国家全体民众心理健康程度(不作为程度)的量表,它总共有107个条目组成。积极心理学所提出的这个量表相比较与其他量表的优点在于:与传统的量表告诉我们我们所具有哪些消极品质不同,心理健康的源泉量表,它能告诉我们已在幸福的道路上走了有多远,我们已经具有了多少积极品质。

2.在心理或行为干预方面。

积极心理学在心理或行为干预方面的集中体现主要表现在积极心理治疗上,积极心理学主要是用自己所具有的积极力量、积极潜能和优秀品质来解读自己身上所具有的问题并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使自己重新成为健康快乐的人。也正因为这点所以积极心理学更能体现出它的人性的意义来。

3.在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方面。

迭纳作为主观幸福感研究代表人物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认知和情感的评价。通过他的研究他了解到,主观幸福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主观性,即评价所参照的标准是自己;二是稳定性,评价的稳定性很高,很少会受情景情绪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三是不可分割性,即主观幸福感不是关于某一方面的评价而是把各个方面的情况都综合起来考虑的评价,它由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的情感反映评估和认知判断。随着研究的深入,迭纳修正了他的一些观点,似的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更加完善。他认为,幸福感的关键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和目标如何在外部事件与生活质量之间找到平衡点,也就是人们对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件的解释决定了人们的幸福感。

(二)存在的问题。

1.心理学和早期的一些相关研究存在着一定的脱节。

相当一部分的观点诸如原始预防、主观幸福感等的研究成果就没有很好地被融入到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之中。这种情况的出现既显得积极心理学的基础单薄,又显得内容不够丰富。

2.缺少良好的理论框架。

由于积极心理学的诞生时间不长因此出现了研究还不成熟,缺少完整的理论框架,理论不成体系等缺点。与传统的主流心理学相比,积极心理学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大量的实践研究,说服力与其他主流心理学相比差了点。

3.研究对象不够全面, 缺少令人信服的纵向研究。

从研究对象的取样方法上来看取样还不够全面,主要是美国社会的成年人,只用横向研究,表现出典型的成人化价值取向,忽略了儿童和老年人这两个重要的群体的材料,以致科文(Cowen)等人称积极心理学是“纽约成年人眼中的世界地图”。另外,由于其发展的历史较短,缺少有重要影响的纵向研究以及跨民族和跨文化的研究。

4.否认消极的价值与功能。

斯里格曼等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家一味地宣扬积极心理学的作用, 而对传统心理学进行批判、指责,忽视了消极本身作为一种防御机制也具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与功能。

5.积极心理学在中国发展的困难。

因为东西方在社会、历史、文化、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差异,例如,中国提倡的是集体主义,个人的快乐和幸福感都应该和整个集体、社会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西方,因为人们长久以来的个人主义观念的根深蒂固,所以在他们眼中的快乐、幸福势必和中国的不同。因此这些方面的不同将会是积极心里学在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三)积极心理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倡导探索人类的美德,如爱、宽恕、潜能、智慧、控制和乐观等,这可以给其他诸如咨询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以启发,可以通过培养和调动人性中的潜能而使教育、培训等效果更加有效。

六、总结

由于积极心理学产生的时间还不是很长,所以它出现的不足与缺点也是很正常的,但是随着心理学家们的不断关注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它的这些不足将会得到改正。作为对传统主流心理学的补充,它将传统心理学长期忽视的问题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使得心理学由原来具有片面性而变得全面、完整。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使心理学的许多领域转向人的积极层面的研究,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的思潮,改变了人们在传统意义上把心理学仅仅认为是解决精神疾病的片面的认识。我相信积极心理学的未来是美好的,希望通过研究人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来使人类更加了解自我和他人,并以此来使人类更加幸福和健康的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Ruark J . Redefining the Good Life : A New Focus in the Social Sciences.APA online See : Http :/ / apa. orgied/ good life. htm/

[2]Fredrick B. L.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 Thebroaden and 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 218-226.

[3]Seligman ME,Csikszentmihalyi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J].Am Psycho,2000,55,(1):5-14.

[4]Sklar A,Gilmore D.Are You positive[J].Interactions,2004,6(3):28-33.

[5]Snyder CR, Lopez SJ1 Handbook ofPositive Psychology1 London: OxfordUniversity Press, 2002,1:745-750.

[6]Resnick S, Warmoth A , Selin IA1T2he humanistic p sychology and positivep sychology connection: Imp licationsfor psychotherapy1 J Humanist Psy2chol, 2001, 41, (1):73-1011.

[7]Huppert FA , Baylis N 1Well2being: towards an integration of p sychology, neurobiology and social science1 Phi2los Trans R Soc Lond B Biol Sci, 2004, 359 (1449) :1447 -14511.

[8]Diener E,Suh EM , Lucas RE, etal1 Subjective well2being: Three dec2ades of p rogress1 PsycholBull, 1999, 125 (2) :276-3021.

[9]宛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及其意义[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学院),1002-6983(2008),05-0006-05.

[10]李金珍,王文忠,施建龙,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327(同8).

[11]严标宾,郑雪,邱林.自我决定论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贡献[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25,(3):94-99.

第3篇:积极心理学主要观点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创新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美国开始流行的,它抛弃了以前心理学消极悲观的研究路线,开始研究人自身的良好品格。积极心理学以积极的态度冲击着悲观落后的传统心理学。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积极心理学研究人自身正面的部分,在此基础上用合理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将人的潜能激发出来。它可以帮助人获得自信心,以更好的更积极的心理面对生活和未来。

二、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心理健康目标变得有内涵

传统的心理学认为没有扭曲变态的心理疾病就是心理健康。这样的观点很片面,它仅仅服务于心理极其扭曲的少数人,没有看到大多数看起来健康,但多少有心理小毛病的普通人。而积极心理学关爱的是每一个人,它用积极的理念,使每一个人都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2.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变得具体、广泛

积极心理学崇尚的人是事物的根本,要注意到每一个人的优点,用积极的心态来正面地解释心理,目标就是要激发人的潜能。传统的心理学使心理健康的内容变得狭窄,而积极的心理学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变得具体而广泛。

三、对心理健康创新的表现

1.由消极理论变为积极理论

我们都知道,理论是实践的目标。积极的心理学和传统的心理学不一样,它注重的是积极正面的力量。在理论方面,使心理健康教育摆脱了传统消极的理论指导,让心理健康教育在积极正面的理论下实现良好发展。

2.将预防作为新的思路

积极心理学主要是实施预防,在心理出问题之前就先要构造积极的心理,而不是在出问题后去弥补缺陷。预防比治愈更重要。在心理健康的教育中,积极心理学将预防作为新的思路,利用新思路指导人们用积极正面的心态首先构建一个心理防线,然后预防心理恶性变化。

3.利用新兴的测量技术

心理状态的好坏不是仅靠观察就能检测出来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采用正面的指标来进行,指标测量以问卷调查为中心,并综合了其他新型的测量体系,综合全面地指明了指标的本质,给出了具体详细的心理健康指数。

总之,相比于传统的心理学来说,积极的心理学站在了正面的角度处理问题,让人重得自信。它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理论、思路和技术上面也丰富和发展了心理健康教育。

第4篇:积极心理学主要观点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主动学习;赏识;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194-02

辅导员是高职院校中最平凡而重要的群体之一,他们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接触机会最多,对学生成长影响最大的一群人。面对当今自我、开放,个性独立而又不爱学习的学生,本文立足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创新管理理念,改革管理方式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进行了一些简要的探讨。

一、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和厌学原因

1.当代高职院校,“90后”成为学生团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自2008年起,首批“90后”大学生登上了高校的殿堂,从他们刚一入学起就引起了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关于他们的各种舆论报道层出不穷,褒贬不一。“90后”有别于“80后”、“70后”的大学生,他们个性鲜明独立,张扬叛逆。他们讨厌那些强制性的命令、重复性的说教,他们敢想敢做,不服输,喜欢冒险和创新,正是有这样特点的一群人,成为高校学生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2.高职院校生源基础较差,并存在一定的厌学心理

高职院校生源来自全国不同地区,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而高职院校分数线较本科院校相比较低,所以后进生比例较大。部分学生在高中时就学习吃力,由“听不懂”转为“不愿听”,逐步形成厌学心理。

3.科技飞速发展,学生受社会影响严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现代文明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消费方式,并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而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理较强,辨别是非能力较差,某些学生在高中时就把社会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享乐主义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加之网络普及,一些学生受到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沉迷于网络,耽误了学业。

4.家庭贫困学生比例较大,对完成学业信心不足

高职院校学生多半来自农村地区,由于受教育水平和家庭条件限制,无法顺利升入理想的本科院校。有一些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办学程度和师资力量较本科院校存在一定差距,而自己毕业后只能拿到专科毕业证,在社会竞争中存在一定劣势,家里条件又差,学与不学都一样。基于上述原因,许多学生感到前途渺茫,认为混一天算一天,学习缺乏目标和动力,对完成学业信心不足。

二、“积极心理学”与“主动学习”的内在关联

1.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研究的范畴主要是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它提倡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探索人类幸福的奥妙,并帮助人们获得快乐和幸福。

2.什么是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已经由来已久,古今中外不少教育家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从不同角度概括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作用。最早在《论语》中就提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杜威也曾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由于学生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他在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应用于日常生活,强调教材对学生永远不是从外面灌进去,学习是主动的。”可见,从古至今,学者们在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方面提倡的观点是惊人的相似。

所谓主动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兴趣,继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自觉学习,自觉听课、自觉看书、自觉理解、自觉掌握知识等等,其整个教学过程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

3.“积极心理学”和“主动学习”的内在关联

主动学习包含着心理上的积极动因,它强调从心理内部开始了有机的同化作用,它要求学生积极求教,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而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中新的极具生命活力的生长点,它融合于教育领域也是一场积极教育运动。它提倡教育要以适应社会变化和发展的需要,以做好终身教育为目标。它是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强调教育并不只是对学生纠正错误、改造问题、克服缺点,而主要是发掘、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提高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它强调要创建一种教学环境,摒弃约束、控制,让学生的主动性、思考能力、热情、勇气、快乐等得以充分发挥,要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潜能、动机和能力,关注学生人格中的积极层面,让学生个体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追求生命的最佳状态,进而热爱学习、热爱生活。

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因上看,主动学习和积极心理学融合在教育领域上的观点不谋而合:主动学习从广义范畴讲,它是一种积极的精神活动过程,从具体的表现形式来看,它是与被动学习相对而论的一种自觉的学习态度,而两者的最终目标都是提升学生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辅导员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积极心理学在个人层次上主要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学习的能力、工作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面对挫折的能力、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等等。积极心理学希望寻找一条能使个体具备这些潜质的有效途径,那就是通过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使个体发挥最大的潜能。所以作为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辅导员,在做学生工作时,更应该把积极心理学的某些思想作为理论依据和指导,创新教育思路,改革教育方式,通过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配合任课教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积极心理学提倡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

古希腊人把“能认识自己”看作是人类的最高智慧,认识自己表达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内在要求和至高无上的思考命题。在学习上,高职院校学生的一大劣势就是无法正视自己的过去,因为他们没有按照预期升入理想的本科院校,许多学生对于学习有着不同原因、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进入大学以后,又受到周围同学以及师兄师姐们就业难等多方面的环境影响,使他们越来越丧失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越来越觉得学不学习都一样,不愿意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现状和未来。作为辅导员,我们必须要帮助学生实事求是、客观的认识、了解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现状和未来,并引导他们勇于面对自己的缺点和弱势,帮助他们树立“知识能够改变命运”的思想,帮助他们建立近期目标和远大理想,并通过自身积极的努力不断地超越自己,实现人生价值。有目标才能有动力,通过理想目标的建立,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积极心理学提倡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和素质,既决定着学校教育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况。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一个教师或者辅导员只有得到学生的肯定,学生才会愿意听你的课、愿意听你的话。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首要一点就是无论教师还是辅导员都要有让学生信服的人品和过硬的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在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中,还要真正的了解学生,爱学生所爱,想学生所想,学学生所学。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要不断创新教学和管理模式,不要让学生“死学”、“硬学”,要知道学生喜欢学什么?想要了解什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拓展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爱学”。在学习中得到快乐,才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3.积极心理学提倡要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积极心理学提倡启发式的教学模式。要让学生爱学习,就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学习有的时候并不一定要在课堂里开展。高职院校办学的一大优势就是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这其实更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把学生带到企业去实地考察或者让企业知名人士来学校开展教学,这都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大途径。多鼓励学生去图书馆看书,多举办一些关于专业相关的知识技能竞赛或者考证培训,甚至可以利用各教室内的多媒体在自习时间播放一些时事要闻、专业新闻等等,这都是丰富学生学习内容的有效途径。在开展这些活动时,可能某个信息和知识点就突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就会进一步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所以说,高职教育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空间,丰富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容。

4.积极心理学提倡要帮助学生减少心理焦虑,树立自信心

高职院校学生大多都存在一定的自卑感,当遇到被长辈批评、被同辈拒绝、考试成绩不理想等不如意时,就会闹情绪,厌学,甚至退学。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别人的肯定与赏识来战胜自己的恐惧与自卑,让心灵有一种安全感。积极心理学认为,“快乐是主动的前提”。快乐是一种积极情感,这种情感不是外部所赋予的,源于个人的主观体验,源于个人的主动选择。在这一点上,辅导员要学会赏识教育。赏识,是让每个学生找到好学生的感觉,是让每个学生享受自信的快乐。赏识带来愉快,愉快导致兴趣,兴趣带来干劲,干劲赢得成就。作为辅导员,要做好学生各种问题的心理疏导,祛除学生学习的后顾之忧,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情,快乐、自信的学习。我们要信任学生,对于学生在各个方面取得的成绩,要多表扬,多鼓励,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我们要告诉他们“我相信你能行”,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赏识,感受到轻松和快乐,进而无后顾之忧,积极主动的学习,这才是教育的一种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王莉媛.关于“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1).

第5篇:积极心理学主要观点范文

摘要:与传统心理学奉行“问题意识”的价值取向不同,积极心理学强调研究人固有的积极因素,这对实现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转型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当前,应从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心理健康教育 转型

一、积极心理学简述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其基本思想在于关注人本身所固有的积极因素,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主张心理学的研究要以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寻找其规律,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以之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并获得幸福的生活。

与传统心理学奉行“问题意识”的价值取向不同,积极心理学强调研究每个人的积极力量,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主张心理学要着力研究每一个普通人具有的积极力量。从主观层面上看,积极心理学重视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主观体验;从个体层面上看,积极心理学强调研究积极人格,特别是研究人格中关于积极力量和美德的人格特质;从集体层面上看,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如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提出这些系统的建立要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同时,积极心理学提倡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积极心理学主张从两个方面来寻求问题的积极意义,一是多方面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二是从问题本身去获得积极的体验。

可见,积极心理学并不是对传统主流心理学的否定,而是对其进行的有益补充,进而实现了心理学的价值平衡。积极心理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人性论,它消解了消极心理学过于偏重问题的片面性,真正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使所有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生活幸福,这体现了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博爱和人性。同时,积极心理学不是把人的优点仅当作克服其缺点的工具,而是把培育社会成员的积极品质作为社会科学研究本身的根本目标,这有利于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转型的启示

当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沿袭了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模式,把重点放在预防和矫正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上,这既不能从根本上预防各种问题的出现,也不能发展学生心理的积极因素,结果陷入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循环怪圈。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Seligman博士说:“现在的心理学家们已经能够精确地测量和定义我们以前曾经很模糊的概念,如消沉、精神分裂症和酒精成瘾等,我们也了解了这些问题是怎么样影响我们的生活过程以及引起它们的内在基因因素、生物化学因素和它们的心理学过程。不仅如此,我们也学会了怎样去克服这些问题……。但这种进步也让我们付出了很高的代价,我们似乎只学会了把人类从不幸或痛苦中拯救出来,而不知道怎样帮助人类在良好的条件下过上幸福的生活。”可见,在社会全面转型的今天,积极心理学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转型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第一,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可以引导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平衡,而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主。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它关注所有人的潜力发挥和生活幸福,将培育人类的积极品质作为根本目标,有利于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在积极心理学引导下,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回归最终目标,激发和培养学生内在的积极品质,培养积极的归属感、责任感,成为有社会能力和良好心理状态的积极的人。

第二,积极心理学对每个人积极力量研究的强调,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和社会的需要。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个人,通过培养或扩大人固有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而使人真正成为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这完全符合个体的发展需求。这些内容符合学生和社会的需要,也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式和途径,更有利于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充分发挥心理教育的功能.

第三,积极心理学提倡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并使个体能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这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目标有较大的影响。与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一致,促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产生使自己生活更美好的改变,积极分析自己的行为和观点、问题,教育的干预目标也因此成为宽容理性的面对问题和失败,并且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从而更加确信自己而不断的进步。

三、借鉴积极心理学,加快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转型

(一)有机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从理论上说,学校心理教育有三级教育目标:一是针对少数已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的矫治性目标;二是针对大部分学生当前成长中的心理困扰的预防性目标;三是指向未来,旨在开发潜能、健全人格,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目标。其中,预防性、发展性目标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和重点,矫正性目标是必要补充和难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面向全体学生,其次是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这里的问题大多数都是发展性心理问题,要以发展咨询为主,以障碍咨询为辅。而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集中主要精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调整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提高人生质量,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二)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关注重点应是学生心理的积极层面,包括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和潜能开发。如心理健康概述、积极适应、良好的自我意识、合理情绪宣泄、积极的人际交往、生涯规划等。

第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干预的关注点应集中在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体验而不是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上。教师在课堂上尝试通过创造预防问题行为发生的有效环境,运用更合适的行为原则,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快乐、兴趣、挑战性,可以实现干预焦点向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的层面上转移,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应布置一系列积极情感体验活动,包括悦纳自我、赞美他人、理性情绪认知、和谐的人际互动等。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设立师生教学共用电子邮箱,方便师生的教学交流。

(三)大力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首先,强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它的普及性、系统性和制度性能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扎实、有序进行。应尽早制订统一的教学大纲,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内容、方法及要求等。

其次,心理咨询以发展性咨询为主。心理咨询师要修正自己的角色,淡化来访者的疾病意识,不要轻易下“疾病” 的诊断,要坚持以缓解和疏导学生的紧张情绪为主,以免来访者进入“病人角色”,导致问题和症状的固着。要尽量启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去解决问题,以促进其自身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最后,积极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我国,团体心理辅导已初步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其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学生所喜爱,把理论贯穿到游戏中,让学生在娱乐中感悟人生的哲理,从而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较易为学生所接受,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

(四)努力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是与环境、社会背景分不开的,是在环境中得到体现的,同时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一个人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实际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

一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心理氛围,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与积极情绪,进而培养积极品质;二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共同营造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环境,贯彻积极心理学理念,通过增加积极体验,培养积极人格,形成一个运行有序、保障有力的和谐系统。走出一条以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整合之路,形成立体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各自具有的情感和资源优势,充分体现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更多地从幸福、希望、乐观、勇气等积极层面去帮助学生挖掘潜力,激发青春活力,鼓励他们在积极努力改变环境的同时,学会积极地适应环境,学会健康、快乐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参考文献:

第6篇:积极心理学主要观点范文

什么是人格?正如我们前面讲到的许多概念一样,人格也是一个存在着很大分歧的概念,不同的学者由于所站的角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因而对人格一词的理解也就不同。阿尔波特G(.w.AlPlor)t曾对人格定义做过一个系统研究,他罗列了约50多种不同的人格定义,并对这些定义进行了归类,其中心理学领域下的定义可以分为6种,这类定义把一个人所有的特质的总和称为人格,其实质是把特质不分大小,一律相加;②综合性定义(integrativeandconfiUgrationdefinition),强调人格是人各方面特征所组成的一个整体:③等级性定义,这类定义将人的各方面的特征分为不同的等级层次,其最高层次的特征对其它特征具有统合的作用。④适应性定义(definitionintermsofadjustment),这类定义强调人格的功能在于适应社会;@区别性定义(definitionintermsofdistinctiveness),这类定义强调人格是一个人独有的特征:⑥本质性定义(definitinonitemrsoftheeSS。nec。fhtePerosn):此类定义认为人格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同,而且更是个体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特征。当代心理学一般认为,人格是支持个人生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组织,它既包含了人先天的基因因素,同时也包含了人后天的生活经验。尽管学者们对人格的定义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对于人格特点的理解却有着基本接近的观点。第一,人格具有统一性。统一性有两层含义:首先人格是一个人认知、情感、行为等多方面交互作用的面貌展示,认知、情感或行为的单方面特点都不能代表人格本身;其次,人格所包含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统一整体,它们之间的变化具有连带性,也就是一个方面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其它方面的变化。第二,人格具有稳定性。稳定性意味着人格是跨时间、跨情景和跨场合的,人们可以通过个体在某一个时间、情景或场合卜的人格特点来推断其在其它时问、情景或场合下的人格特点。但人格的这种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是永久的、不可改变的,人格是可塑造的也是可培养的。因为人格本身包含有个体的生活经历,当个体的生活经历本身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时,个体的人格自然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不过,人格的变化是很缓慢的,它·般滞后于生活事件的变化。第二人格具有复杂性.复杂性是这个世界的特性之一,世界上的许多事物、现象都具有复杂性,但人格的这种复杂性却有其本身的特点.首先,这种复杂性体现在它是对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因而这种复杂性就既具有结构上的特征,同时也具有功能上的特征。其次,这种复杂性还体现在人格的“变”与“不变”上,从本质上说,人格的“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这就意味着人们总是要在运动和变化中来把握人格。再次,人格经常会受现象或情景的影响,它的展现经常会被情景性事件所掩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把握人格本身就是一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第四,人格具有独特性。独特性是指每一个人的人格面貌是独一无二的,也就是说不同的人的知、情、行是以特有的方式相结合,又以特有的方式去展现。人格的独特性一直是心理学研究和关注的重点,对于人格独特性的把握,现在·般是通过人格的特质维度来进行。从古代始人们就一直对人格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主要是丛于人都有一种强烈的真正了解他人的愿望。很明显,我们不能只靠别人的言语、动作、行为等来了解·个人,因为这些很可能是假象,是一种欺骗。有鉴于此,人们很早就开始运用一些专门的手段、技术等来对一个人的人格做出鉴定,这种鉴定甚至可以追溯到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如公元前10世纪,古巴比伦的占星家们就根据一个人出生时行星所处的位置来判定一个人的人格和命运。到了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人们又发明了一种新的手段,通过相面来对一个人的人格做出判定,就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学者之一的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前额大者偏呆板,前额小者用情不专,天庭阔者好激动,天庭突者易发脾气。现代医学、生理学和行为科学等早己证明这是一种迷信的无稽之谈,但这种观点到现在似乎仍有很大的吸引力,许多城市的大街小巷,特别是一些风景名胜的地方我们仍然会看到这种看面相、看手相的情景.到了十九世纪,由于生理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一些人又发展了一门新的鉴定人格的学科—颅相学(Phernology,也称骨相学),它根据人头骨的大小、形状等来判定一个人的人格。当时的德国解剖学家加尔(Gal)l是颅相学积极提倡者。他在大量观察了监狱

和疯人院的许多人的基础上,把人的颅骨划分为37个区域,并对每一个区域的特征与人心理的关系进行了分类,如,加尔认为头骨隆起的人具有扒手的人格特征。当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之后,心理学家们又在人格研究中出现了新的争论,主要是遗传论和学习论的争论。遗传论者—女一高尔敦(Galton)、格达德(Goddard)、推孟(Terman)等人认为:人格主要是遗传的,只不过这种遗传是以一种回归的方式出现,人们不易从现象中直接发现,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统计测量手段。他们拿出了许多的调查数据来证明自己理论的正确性,其中最典型的是“名人的后代更可能成为名人”的统计资料,高尔敦甚至还写了一本书来说明他的这种观点,书名就叫《遗传的天才》H(erdeitaryGenius)。现在看来,高尔敦的心理遗传理论虽然有失偏颇,但它的真实性也许也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荒唐。至少目前的许多事实(如利用家族图谱分析法、双生子比较法等获得的事实)己经能够证明人心理的很多方面都是来自于遗传,只不过是或多或少的问题。学习论者—如巴甫洛夫(Pavlov)、华生(watson)、斯金(skinner)等人(主要是一些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则认为:人格是由后天的学习而来,后天的社会文化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人格发展状况,这-部分心理学家用了很多的实证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到目前为止,这种争论仍在人格心理学研究中继续着,似乎谁也说服不了谁。不过这种遗传论与学习论在今天己演化成为另外两种相对立的人格理论,一种是实体论(entitytheory),另一种是渐变论(inerementaltheory)。实体论(Mueller,&Dweck,1998)认为人格特性是固定不变的,它华本上不受人后天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一个人的努力程度、行为动机和特定的情景等。实体论者相信人格是由人格特质构成的,人格特质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一个人的行为其实就是一个人的特质的外显过程,人格特质和行为之间存在着简单的对应关系。因此,实体论相信一个人的行为具跨情景性、跨文化性和跨时间性,也就是说只要具有了某种人格特质,那么他不管在什么条件卜都会具有和这个特质相对应的行为。当然实体论也承认外界环境和情景的影响作用,但他们认为外界的环境和情景条件只是起着一种表层装饰作用,它只能影响人格特质活动的具体方式,而不能改变其所导致的行为的性质。因此,环境和情景条件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是附加在心理系统上的随机千扰,受环境和情景条件干扰的行为也一定最终可以还原为个体所具有的潜在特质。在实体论者的心月中,人的行为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低的可变性,心理学学家只要考察行为本身就能准确地把握到一个人的真实的人格特质。实体论的这种关于人格特质的不变性信念因其比较符合科学主义的精神而受到许多心理学家的推崇,在许多人看来,心理学的根本日的就是要寻找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客观规律,并希望最好还能把这种规律还原到个休的生理机制上。和实体论相对的另一种人格理论是渐变论。渐变论者坚信人格是可塑的,在不同的情景条件一人的行为与人格是可以分离的。在这里渐变论主要有两个观点:首先,尽管人先天的神经构造对个体的人格具有一定的影响,但人格主要还是受一个人后天的努力、动机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人格会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同时又会随着这些因素的改变而改变。其次,人的许多行为尽管受到人格的影响,但也可能随环境或情景条件的变化而显示一定的意义变化,人格与行为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渐变论坚信个体人格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动态中的平衡,因此对人格的认识过程也应是一个动态过程。只有对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如需要、动机、认知、情绪等动态性的研究(尽可能多的了解对象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景「的心理过程与行为表现之的关系),才能真正准确把握或解释个体的人格。不过,渐变论者也经常使用人格特质这个心理学专业术语,但他们在使用这个术语时和实体论者有着明显的区别。渐变论者主要把特质当作是个体行为的一种社会性概括,也就是说,渐变论在使用特质这个词时更主要是突出其在一定时间、一定情景一F的社会意义,而实体论者则更强调特质的生物属性意义,强调其跨时间、跨情景的一致性。关于实体论和渐变论的心理模型的具体比较我们可以参阅下面的。 第二节积极心理学关于人格的基本观点

积极心理学对人格的研究,是以反思和批判传统心理学关于人格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来进行的。积极心理学认为传统的人格心理学研究—不管是实质论还是渐变论,它们都存在二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过分强调了人格的独特性而忽视了人格的共同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但世界土也似乎不存在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二是传统的人格心理学有着消极的特性,即过分关注了问题人格,从精神分析人格理论到现在比较流行的特质人格理论,它们的最终归属点都无一例外地落实到了对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上.

一、积极心理学人格理论的主要观点

积极心理学主要是在个体水平上对人格进行了研究,从目前来看,积极心理学的人格理论还不尽完善,甚至可以说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但从已有的研究来看,积极心理学的人格理论主张主要有以下三个突出的观点:

(一)提倡研究积极人格特质

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最大的心愿是试图以少数荃本类型来对整个人类进行分类,这当然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也是一个可作为的尝试,现代心理学流行的方法是通过特质纬度来对人格进行分类.所谓特质“是指个人的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对刺激发生反应的一种内在倾向;不作严格区分,也可以将特质理解为性格特征。”(黄希庭,1991,p.672)也就是说,一种特质可以归结为一个人以相对长久和一贯的方式而表现出与别人的不同(有文化的差异),是个体的一种持久性的性格特征,它和具体的生活情景共同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认知和情感等。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或他人进行描述时,我们常会使用一些特定的形容词,如“好争斗的”、“聪明的”、“易激动的”、“少耐心的”、“谨慎的”等,这实际上就是一个特质术语的使用过程。特质是从一个人具体的行为过程中抽象出来的,但我们又不能简单地把特质作为原因而回到这个人的行为本身。如我们说某人是一个好争斗的人,但如果这个人在一次活动中无故地殴打了他人,我们不能说这是因为他有好争斗的特质使他这样争斗。积极心理学同样也采用特质纬度来对人格进行研究,在这方面,积极心理学秉承了它的一贯做法,主张人格研究不仅要研究问题人格和影响人格形成的消极因素,更要致力于研究良好人格以及影响人格形成的积极因素,是·种积极的人格理论.人格心理学中最著名的特质理论是“大五”人格理论,所谓“大五”是指形容人格的五大因素(关于到底是几大因素,目前心理学界还有争论,如艾森克认为只要三个因素就行了,而卡特尔则认为要有16个囚素等),这瓦人因素是从所有描写人格的形容词「!,运川囚素分析法而抽取出来的,它们分别是神经质(neuroti。ism)、外倾性(extraversion)、开放性(openness)、宜人性(agreeableness)和尽责性(eonseientiousness)。这五个词本身都是川来描写人面对外部事件时的表现,本身并不具有特定的价值意义,是一种中性词,如神经质指人在面对外部事件时的表现是有勇气还是焦虑、是平静还是生气、是快乐还是消沉、是自我控制还是冲动等;外倾性指人在面对外部事件时的表现是好交际的还是自我封闭的、待人热情的还是冷淡的、是活跃的还是保守的等;开放性指人在面对审美、情感、价值观、行为等时是好幻想的还是墨守成规的;宜人性指人在面对外部事件时的表现是信任的还是怀疑的、乐于助人的还是不合作的;尽责性指人在而对外部事件时的表现是自我约束的还是放任的、是讲秩序还是混乱的、是精心计划还是一时冲动等。所以从“大五”人格特质理论的本质来看,人格心理学相信在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最。一股力最是消极的—它代表压抑、侵犯、恐惧、生气、悲伤、悔恨、贪婪、自卑、怨恨、高傲、妄自尊大、自私和说谎等;另一股力量是积极的—它代表喜悦、快、福乐、和平、爱、希望、负责任、宁静、谦逊、仁慈、宽容、友谊、同情心、‘慷慨、真理、忠贞和幸福等。这两股力量谁都可能战胜谁,关键是看每一个个体自身到底在给哪一股力量不断注入新的能量,在给哪一股力量创造更适宜的生存心理环境。在第只章中我们曾经把积极体验分为两种,一种是感官偷悦,主要由感觉器官的满足而带来的体验;另一种是心理享受,它是由于个体全身心地投入活动、并在活动中能充分发挥

自我的积极力量时(大多数情况「伴随着取得某种实现或成就)而产生的一种体验。个体自我的积极力量具有性格类特征,它在促使人获得积极验的同时,也对人美德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作用。Peterson和Seli叨an(petesron&seli脚an,2001)曾做过一个积极)]量的行为分类评价(theValuesinAetionClassifieationofStrengths)系统,在这个系统里,良好品德(智慧、勇气等)是核心,而培养性格类积极力量则是确保个体能获得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具体见表5一1),表5一l中所列的24种性格类积极力量就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24种主要积极人格特质。如果一项性格类特征是积极人格特质(也就是性格类积极力量)的话,它一般要满足二个方面的标准:第一,“是特质类的、和幸福生活的实现相联系、满足道德价值、不会损害其它人的利益、受到公众社会的肯定、在社会角色中有较高的价值意义、可以被有杰出成就的人作为自己之所以成才的例证。(AlnaCarr,2004,p.51)”第二,除了以上这些标准之外,积极人格特质还有一条最重要的标准,即和每一条积极人格特质涵义相反的性格类力量不应同样具有的积极价值意义。如“灵活性”的反义词是“坚定性”,坚定性在社会生活中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灵活性就不属于积极人格特质。后来Peterson和Selimgan又把这两条标准细化为12个方面,它们分别是:普遍存在性(在不同文化中都存在)、满足感(有助于自我实现感、满意感、幸福感的产生)、道德性价值(有自己的社会价值意义)、不影响他人的成长(能被他从敬仰或崇敬)、对立面具有消极意义、特质类(具有相对稳定性)、可测量、独特性(和其它积极力量没有共同的地方)、个体性(和个体的生活相联系)、惊奇性(可成为年轻人或孩子学习的榜样)、选择性缺少(不是姆个人身上都能表现出来)、社会性(是社会行为或各种仪式要培养的目标)(Selimgna,etl,2005,p.411)。当然一个人要想获得良好的品德,并不是说就一定要具有一项美德所包含的全部积极人格特质,许多时候一个人只要具有其中的一项或二项也许就够了。同时这也少补不表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这24条积极人格特质,就·定能形成这6大美德。事实上,个体良好品德的最终形成还需要一定的保障条件,如教育、社会环境、家庭文化等。顺便说明一卜,表5一l中所列的6大美德被认为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生存价值意义的心理机制,它们己经具有了某些生物性特征。人格心理学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过分关注了问题人格或人格的问题方面,这使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出现了一种不平衡:即一方面解决各种人格问题的技能、技巧日益成熟,而另一方而却对良好人格的形成或发展一无所知。积极心理学强调人格心理学必须研人内心所存在的积极力量,只有人所固有的积极力量得到培育和增长,人性的消极方面才能被消除或抑制。如果人格心理学仅仅只是以帮助人们消除问题人格或人格中所存在的消极方面为中心,那么,即使当人所有的问题都被消除后,人本身所具有的积极力量也不可能得到自然的增长,

这样的人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完善的自我实现的人。当然积极心理学倡导研究积极人格并不意

味着人格心理学就是要忽视或放弃对人格问题的研究,它只不过是强调人格心理学要成为一

种平衡的人格心理学,要在既研究消除各种人格问题的同时,也要致力于研究助长良好人格

的积极方面。

(二)强调人格形成过程中各因素的交互作用

首先,积极心理学承认个体特定的生理机制会产生与它相应的行为模式,但这种生理机制对行为模式的影响既不是直接的,也不是不可避免的,更不是持久的。也就是说,“人不是按照由基因图谱规定的固定路径来发展自己的,人格主要是在人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交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复杂的因果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内在因素、外部行为、社会文化环境三者是交互作用的。”(CPaaarr&Cevrone,2003,p.62)如Magnusson在研究中发现,生理成熟较早的女孩子,其发育早期常常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行为,从表面看来这似乎是一个典型的生理因素所导致的结果.但对这一现象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后发现,这一现象其实并不完全是由先天的生理机制所决定的.同一年龄组的女孩实际上生理成熟相差很大,这就意味着那些成熟早的女孩和其他同年龄的女孩有着完全不同的生理性和心理性的动机和需要(Mganusosn,1992,PP.119一138).这种动机和需要使得她们会去追求和同龄人比起来有明显不同的人际交往关系(这种人际交往关系主要是由一定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决定的),但社会却不考虑这个问题,仍然把她们和其他女孩一样对待,这就导致了她们可能会出现某些问题行为。也就是说,正是这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关系决定了她们的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从而导致了她们的不良行为方式—问题行为。事实上,当这些女孩子在后期改变了她们早先的人际关系后,她们和其他一般孩子的行为也就没有什么差异了。Mganusson等人的这一研究说明生理机制既对人格产生着重大影响,但又不完全决定着人格的发展模式,人格应是生理机制、外在行为和社会文化环境共同影响的一个合金。其次,积极心理学认为外在的行为和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生理机制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人的某些生理机制的功能、结构等。积极心理学的这一观点己被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所证实,Gott11eb(1998,P.79一802)等人在一项研究中就发现,当人面临一个全新的行为方式时,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会显示出相应的可塑性和变化性,期间人的荷尔蒙水平和细胞质均会发生·定的变化。而日.敏新的REP实验研究也表明,不同社会文化背景条件「学习的个体,其同一种知识在大脑中的脑定位也可能不同,如北京师范大学舒华教授等人的研究就显示,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在学习英语时,他们的英语知识在大脑中的定位位置是不同的。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个体现有的生理机制既是生物体属性本身进化的结果,同时也是个体行为和社会环境起作用的结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积极心理学在人格研究中虽然也不忽视先天生理因素的影响,但更强调后天社会文化环境对人格的影响。在个体的生理机制、外部行为和社会环境只者的交互作用中,积极心理学强调人格首先是一种外在的社会活动,然后在一定的生理机制的作用「而内化为个体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品质。因此,人格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个体内化其外在活动的结果,正如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WihtamJmaes,1842一1910)所说的,如果你播一一个行为,你将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你将收获一个性格;播下一个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而在外在的社会活动内化为个体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中,积极体验则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中介作用(关于这一问题的论述请参阅本章后面部分的相关内容)。

转贴于 (三)强调人的能力及潜力在人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目前流行的人格心理学是在过分强调人的局限性而忽视了人的潜力的框架内进行的,在一些观点看来,人格由一些在不同生活情景中较少发生变化的先天遗传特质倾向所构成;另外一些观点则认为,即使环境影响能改变人己有生理机制的激活阑限,但人格总是由那些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结构和功能都不变的、主要由进化而形成的特定领域的机制所组成.”(叩arar&Cevrnoe,2003,.P62)其实,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的毕因力量早已和人的某些行为功能相结合而成为了一种受主体控制的能力(或者是潜在能力)。因此,忽视了人的能力和人的潜力在个体人格建构过程中的作用也就是忽视了人在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或说是忽视了人的主体性)。积极心理学之所以强调人格是由人的内部生理机制、人的外部行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说明自己的理论观点:即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人格心理学在研究人的各种心理问题时也应研究人的积极力量,也就是研究影响人积极人格的成长因素。因为,既然良好的行为和外部环境是积极人格形成的一个重要来源,而人在自己人格的建构过程中又具有主动性,那么我们就能通过发展人的良好的行为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来达到建构或改善个体的格。而要发展人的良好行为和建构良好的社会环境,我们则又可以通过发展人的主动的积极行为能力,因为当个体具有了主动的积极行为能力之

后.他就可以对自己的心理体验、行为方式以及周围的环境有意识地施加一定的积极影响,从而影响自己的人格建构.这样,一个人的现实能力(包括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能力、制定日标的能力、实现目标的计划能力等所有涉及到行为形成的能力)就被纳入到了人格的建构之中,并且成为了影响人格的一个重要力量。不仅如此,这种交互作用的观点也使人的潜力也被纳入到了个体的人格建成构之中,因为潜力总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和其它事物发生关联时就能被人意识到(也即上述三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就必定使个体的内在潜力得到表现),而个体的潜力一旦被意识到后,它就会表现出与现实能力同等的作用。正如Kagan在1998年时曾讲到,一块躺在湖底的大石头被人称为潜在的危险,但这一危险的意义并不是它本身固有的,也不是在它孤立时所能表现出来的,但当它在和其它具有社会意义的事物发生联系时,它就开始显示其危险的意义。因此人类在积极人格的建设过程中就不仅要关注人的外在能力,也要关注人的内在潜力。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积极心理学眼中的人格心理学已不仅仅只是对个体的差异做出描述,或者利用其理论来对某些人的人格问题进行纠正,更主要的是要通过对人格的分析来唤起心理学对积极力量的关注,并以这种积极力量来帮助所有人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也就是一种积极的人格观。

二、积极心理学对人格的分类

积极心理学是以解释风格为标准来分类人格的,这种分类在心理学历史上还是第·次所谓解释风格就是指人们对发生于自己身上的事(也就是外在的刺激)的理由所做出的一种持续一贯性的解释方式。具体地说,就是不同的人喜欢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外在刺激事件的理由,而这种解释又是相对稳定的或持续一贯的。解释风格这一概念首先是由塞里格曼提出的,它是从60年代的“习得性无助”这一概念发展而来的.

(一)习得性无助理论和归因控制点理论

前面第二章中我们曾提到塞里格曼在二十世纪60年代末的一次实验中发现了“习得性助”现象,在发现这一现象之后,塞里格曼随后和他的同事进行了一系列的“习得性无助”实验。他们先把一些狗一只只轮流拴在有电击的笼子里,让它们分别受到多次电击(让它们学会习得性无助)。然后,再把这些狗和其它几只没有受过先前电击的正常狗关进同·个笼子,装狗的笼子里有一只电灯不时打开,电灯亮后10秒钟给予一次电击。这样几次之后,笼子里所有的狗都形成了把灯光和电击联系在一起的条件反射。这时突然打开电灯,所有没有经过前面单独处理的狗在笼子里挤作·团,到处乱窜,它们很快跑到笼子的另·端而逃避电击。而所有经过前面单独处理过的狗则呆在原地,不知道做出任何努力去逃避。依据这个发现,塞里格曼对人类做出了大胆的假设,他认为许多人存在的诸如压抑等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可能也是具有了“习得性无助”—对现实有了一种无可奈何的信念,而不是他们真的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但这个理论一提出来就遭到了许多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和心理治疗师们的反对,他们用许多的生活事实和临实证明了这种推论的不可靠。在这种情况「,塞里格曼和他的同事们开始寻找另一种更好的方式来解释人类的这种心理压抑,他们于是把“习得性无助”理论和罗推尔(Rotte)r的归因控制点理论相结合。罗推尔在上世纪50年代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既是一位心理治疗师,又是一位实验主义心理学家。尽管总的来说他是一位行为主义者,但他长期的心理治疗实践经验却让他特别重视人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他发现,许多病人的生活态度通常是由、些关键性的生活经历所造成的,而一旦形成了某种态度,这种态度则会泛化到他其它的一切行为上。罗推尔和他的研究生做’f一个实验,他拿出一些卡片,这些卡片上有正方形或圆形图案,但他只是把没有图案的一面呈现出,他让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些本科生猜测卡片上的图案到底是什么?他告诉这些本科生说这是一个超感觉实验,但实际上这只不过是一个幌子,用来掩盖实验的真正日的。当这些被试猜测之后,由实验者来说是对或错,也就是说不管被试猜测的真实状况如何,实验者才真正决定着被试的对或错。当他进行了一组10次之后(分别根据需要给被试以不同的强化,目的是让其中的有些人具有相信自己真的有某种超感觉的信念),他让被试自己估计他在后面的一组中会猜对几个,并说明理由。这时就出现了差异,有些学生会认为自己在后面会做得很差,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完全是凭运气猜中的;而另·此学生则认为自己下次会做得更好,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猜中是由于自己有超感方面的技巧,而且这种技巧会随着练习而更加熟练。在对这个实验进行分析整理的同时,罗推尔还发现他督导培训的一个名叫费里的心理治疗师有一个病人很有趣。这位病人是一个40岁左右的中年人,他总是抱怨自己没有社交能力,但在费里的敦促一「,他参加了一个免费的校园舞会,在舞会上,这位病人和好几位女孩子跳了舞。可当费里事后跟他谈论这些时,他却说:“这完全是运气,这样的事以后再也不会发生了。”当罗推尔把以上两件事联系起来后,他一下子就产生了一种新的想法,这种新想法就是我们今天社会心理学上所讲的“归因控制点理论”。归因控制点理论认为,人在血临·定的生活事件时时,要么把其原因归咎一J几外部川段,如运气、机遇、命运或者其它人的力量等,要么把其原因归咎于自己的内部力量,如智力勤奋或者其它一些个人的特征等.前一种人的归因控制点在外部,具有外部控制点的人常常会觉得自己对外在事件无能为力;后一种人的归因控制点在内部,具有内部控制点的人常常会觉得自己是生活的主人,自己能控制事件的发生或发展。依据这一思想,罗推尔还编制了一个归因控制点的测验量表,这个量表共有29条项目,每项题目都有2个不同的答案可供选择,我们选择其中的几条作一个说明。如:

2、()a人生不幸多是运气不好所致;

()b人生不幸多是人自己所犯错误的结果。

4、()a天长日久,人总会得到他应该得到的尊敬:

()b很不幸的是一个人的价值经常会被埋没,不管你自己多么的努力。

11、()a成功是努力工作的必然结果,它与运气无关;

()b得到一份好工作主要取决于合适的时间与合适的地点。

25、()a我经常感到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无能为力;

()b我几乎不相信运气会在我的生活中起什么重要的作用。

在以上项目中,如果你选择2a、b4、1b1和25a时,你就是一个外部控制点的人,你就倾向于把自己的失败或成功归因于运气、命运或其它人的力量,这些都不是个人自己所能控制的;反之,你就是一个内部控制点的人,人就倾向于会把自己的失败或成功归因于自己的智力、勤奋或其它个人的特质,这些都是个人自己所能控制的。 (二)“乐观型解释风格”与“悲观型解释风格”

塞里格曼发现自己的“习得性无助”理论和归因控制点理论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也就说,个体在不同的外界条件的作用’一F,会习得不同的归因控制点,个体的心理压抑等问题的出现更主要是由于习得了归因外部控制点。这一理论在土世纪七十年代未提出以后,受到了许多心理学研究(包括心理学调查和心理学实验)的确认。到了八十年代,塞里格曼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将其理论进行了修改和扩展,他把修改和扩展后的理论命名为“解释风格”理论。他把人格分为“乐观型解释风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这一理论莫定了积极心理学人格理论的基础,同时它还直接导致了一种新的心理治疗技术的产生—认知疗法(通过归因的改变来改变一个人的解释风格)。塞里格曼认为,在面临失败和挫折时,所有人都会自我去寻找其原因。“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会认为失败和挫折是暂时的、是特定性的情景事件、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而且这种失败和挫折只限于此时此地:而“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则会把失败和挫折归咎于长期的或永久的原因、具有普遍性、是由自己内在原因引起的,并认为这种失败和挫折会影响到自己所做的其它事。而在面临成功和成就时,人们也会去自我寻找原因,但“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这时会认为成功和成就是自我的内在原因所致,而且是长期的,并会泛化到自己的其它活动中去;反之,“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会认为自己的成功是因为外在的原因,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它只限于此情此景.因此,具有“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就容易形成压抑、焦虑等心理问题,随后的一些心理学家(Peterosnet!a.,2002)做了许多的调查研究,结果都证实了塞里格曼的这一观点.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塞里格曼的这些观点和他的积极心理学主张结合在了一起,从而形成了积极心理学的人格理论.不过,尽管赛里格曼是由习得性无助而提出其“乐观型解释风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理论的,但有调查显示,有些孩子虽然生活在恶劣的消极环境下,但他们也会形成乐观型的解释风格。这说明个体所具有的解释风格不仅仅只是学习的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受个体的一些先天因素的影响.Schulman、keiht和Selinglan等人在一项研究中发现,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家庭里,但同卵双生子解释风格之间的相关要远远大于异卵双生子,前者之间的相关最低为0.48,而后者之l’de的最低相关则为0(S。hulman,keith&Seligman,1993)。但这二情况也并不意味着人就有一种解释风格的丛因存在,事实上墓因也许是以一种间接的方式在起作用,也就是说,毕因很可能首先影响到一个人的外表长相或智力状况,而相貌和智力等因素则在一个人后天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也许才是真正影响·个人解释风格的直接因素。从人生活的实际来看,一个人解释风格的形成应该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丛因囚素之外,其它重要的影响因素有父母的教养方式、老师的教育风格、个体自身的生活经历、社会媒体等。父母的归因风格—尤其是母亲的归因风格和的归因风格有着一定的相关,但己有的研究表明,母亲的归因风格绝不是一个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而且在这方面研究还存在着很大的矛盾。一部分心理学家的研究认为母亲的归因风格和其子女的归因风格有影响,如No1en一Hoeksema、ParsonS、Adler和Seli叨an等人的研究而另一部分的心理学家的研究则认为母亲的归因风格和其子女的归因风格没有影响,如Holloway、Hess、Kaslow、Turk和Ymaauehi等人的研究(Pet。r、on&St。en,。对于父亲的归因风格,一般认为它对孩子的归因风格基本没有影响,但这个结论有可能是不完全的,因为现在心理学尚没有就子女与父亲、子女与母亲的接触时间长度、谈话内容等方面的差异性做出进一步的研究。教师作为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引路人,他的教育态度、风格等对儿童解释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形响。如有研究农明,老师的教育方式一一特别是反馈方式对儿童的解释风格影响很大,老师经常性的表扬对儿童乐观型解释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即使是表扬,如果其针对儿童的不同方面,这也会产生很大的差异:当儿童在面临困难或挫折时,那些经常被老师在智力纬度方面表扬的儿童要比那些经常被老师在努力纬度方面表扬的儿童更有可能表现出习得性无助的态度(Dweck,一999,p,78一79)。随着科学技术的越来越发展,社会媒体己日益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早在上世纪的70年代,心理学家(Gerbner&Gross,一976)就曾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他们发现如果电视节目老是播放有关暴力事件的节日,而且不管这些事件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这都会引起儿童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情绪体验,这些情绪体验将严重影响儿童产生稳定的自信心。中国的媒体目前正出现一股不好的风气:热播涉案性暴力电视剧,许多电视台是一播再播。而月.制作人在这方面毫不吝尚自己的才华,大肆渲染夸张,想象出的细节比真实的细节更“真实”,以致一个涉案电视剧要连续播上好几天,有些甚至要连续播上几周的时问。同样些报刊杂志也热衷于刊登一些暴力案件的细节,记者们为了所谓的更全面的报导,常常从各个角度来全方位地展示案件的全过程,其中一些专业人士也参与到其中。要知道从解释风格的角度来看,展示暴力的过程比展示暴力的结果对社会造成的伤害更深刻,因为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对观看人心理活动的暗示,甚至是一种“榜样”。个体自身的生活经历无疑是影响个体解释风格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参阅本章“积极人格形成的主要途径”方面的有关内容),其中尤以个体在生活过程中所受到的心理创伤对其解释风格的影响最大。有人(Bunce、Laerne&Peetsrno,1995)曾以大学生为被试做过一个相关的调查研究,他们发现和那些正常的大学生比,那些经历过重大心理创伤(如父母的死亡、被或家庭)的大学生的解释风格更具有悲观型的特点。对女性进行性暴力侵害一直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从人格发展的角度来看,犯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身体伤害,它更主要的是一种心理伤害,如Gold(1986,pp.471并75)就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受到犯的女性在生活中更容易形成悲观型的解释风格。除了上述这些程度较大的心理创伤之外,其它一些程度较小的消极生活体验也会影响到个体的解释风格,如父母的离婚、家长的长期责骂、老师长期的故意冷落等都会使对象形成悲观型解释风格。父母的教养方式、老师的教育风格和社会媒体等都是外在因素,而个体的先天生理因素和自身的生活经历等则是内在因素,那么这些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又是怎样被个体整合成为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呢?这一整合或转化过程的主要动力又是什么呢?对于这些问题,自我决定理论(se一-rdetemrination由eo砂,简称snT)进行了很好的回答。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和人的其它各方面的发展一样,人格的发展也需要某种动力,这种动力主要来自于个体的动机—内在动机和外部动机。我们都知道,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做出某种活动、并促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特定目标的心理向或动力,而这种动力的荃础就是需要。从严格意义上说,自我决定理论是根据有机体元理论(。grnasimcimetahtocyr)的观点,利用传统的实证方法来研究人行为或活动过程中动机所起的作用。有机体元理论是在达尔文进化论思想墓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假设人类是一种天生就具有 积极倾向的生物(为了保持自己或所在种族的存在),具有将自我的生活和实践经验整合为一个整体并进而促进心理的成长和发展的心理功能。但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的这一积极倾向并不是自动的,它需要外在社会条件的支持,外在社会条件既可能助长、也可能抑制这种倾向的成长和发展。这正如语言能力是人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天生的倾向,但人的这种天生倾向如果没有外在条件的支持的话,它就不会得到任何的发展。有机体元理论比较注重研究人类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先天内部资源在人格发展和行为的自我调节中的作用.它常常要进行大量的数据调查,特别是对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类的各种行为及心理进行广泛的调查,然后对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和概括,并最终从有机体进化的角度来形成某种结论。从一定程度上说,有机体元理论既是一种心理学观点,也是一种心理学研究方法,它在当代进化心理学研究中运用得比较多。如嫉妒在我们今天的社会被看作为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但有机体元理论认为,嫉妒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种心理保护机制,这种机制最初是为了保持个体具有良好和稳定的伴侣关系,也即是为了保持伴侣的忠诚而形成的,因此,嫉妒是保持良好婚姻关系的原动力。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是强调人固有的发展倾向和先天的心理需要的重要性,它假定每个人都有争取自由和不受压制并在自己的行为中体现力量和能力的愿望,主张通过研究人心理需要的满足来说明各种动机在人格发展中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关注个体为什么会在某一时刻选择某些信息而不选择另外一些信息作为自己人格材料的一部分。在这方面,SDT理论首先研究了内在动机在个体积极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转贴于 一、内在动机

所谓内在动机,就是指活动的动机是出于活动者本人并且活动本身就能满足活动者的需要。狄赛(Dec)i和雷扬(Ryna)曾概括了内在动机的四个特征:没有任何明显的外在奖励、由个体自身的兴趣引起、满足个体内在心理需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由于个体的内在动机和其先天的需要和积极的倾向紧密联系,因此,人的内在动机就能反映出人本性中一些积极的潜力,如好问、好奇和好动等,这样,由内在动机支配的行为不仅容易成为个体人格的组成部分,同时它也能增进主体的幸福感。有机体元理论认为,人固有的发展倾向和先天的心理需要是个体自我动机、人格整合以及促进这些积极心理加工过程的外在条件。一些心理学家在实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三种先天心理需要,它们分别是胜任的需要(hteneedsofreo娜etenee)、自主的需要(theneedsofrautonomy)和交往的需要(hteneedsofrerlatendes)s.这三种需要的满足既是个体内在动形成的荃础,也是自尊人格形成的直接动力,同时它更是建构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和个人幸福的必要条件。为了更好地说明和解释一些外在相关因素在个体内部动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狄赛(Deci)和雷扬(砌阴)在1955年提出了一个认知评价理论(co即itiveevaluationtheo叮)作为自我决定理论的亚理论。这一理论主要是从认知的角度来说明外在的相关条件、人先天的内在需要满足程度与人内在动机之间的关系。认知评价理论主要涉及到人的两种最基本需要:胜任的需要和自主的需要。这一理论认为,在某一个行为过程中,如果社会情景事件或外在行为方式(如反馈、交流和报酬等外在条件)能导致行为者产生胜任感,则这些情景事件就能增强个体在这一行为过程中的内在动机,因此,快乐的挑战、让人愉快的反馈等都被发现有助于增强人的内在动机。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的胜任感都有助于增强行为者的内在动机,只有那些和行为者内在的认知归因点相一致的胜任感才能真正增强行为者的内在动机。这也就是说,行为者一方面必须要有胜任的体验,但同时另一方面,行为者又必须从内心深处坚信这种胜任完全是因为自己个人的自主决定而不是由于其它外力的帮助或胁迫,这时候的胜任感才能增强行为者的内在动机。而反过来,如果胜任的体验被行为者归咎于外在的认知归因点时,则这种胜任的体验非但不会增强、反而会减弱行为者的内在动机。比如: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成绩,如果他认为自己的所取得的这些成绩完全是由于他个人的能力所致,则他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动机就会被进一步的增强;但如果他总认为自己的这些成绩主要是在家长的帮助下或在其它同学的帮助下才取得的,那么,这个学生的这种学习胜任感就会降低—至少不会增强—他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学习动机。由此可见,认知评价的全过程主要有二个子过程组成:首先,个体在行为上必须被认知评价为胜任,只有被认知评价为胜任的行为,才能增强行为者的内在动机;其次,个体的行为应被评价为是自主的(自己能够主宰的)而不是受控的,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总是受控的(受他人、外在事件的直接控制或间接控制,如奖励等),那么即使这种行为是胜任的,它也不能增强行为者的内在行为动机。根据认知评价理论的这种特点,心理学家们在研究环境事件对人的内在动机的影响时,更多地从环境事件本身的特性来分析其对内在动机的影响,也即是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环境事件本身的特性上—是自主性还是受控性。一般说来,凡是在具体的外在物质奖励条下或在外界的威胁、期限限制或压力性评价条件下完成的行为,都有另外强加的行为目的,不论这些外在行为目的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它们都能促使行为者把自己的行为胜任归咎于外在认知归因点,因而,这些行为大多减弱了行为者的内在动机。与此相对的是,自由选择、给予充分的自主机会、对活动本身的兴趣等这些因素大多有利于增强行为者的内部动机,这些因素不仅仅使行为者体验到了自主的需要,而且它还能促使行为者把自己的行为胜任归咎于内在认知归因控制点。根据以上这一原理,一些心理学家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假设:如果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性支持条件(如让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择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等),就能很好地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内在动机、好奇心和接受挑战的愿望:而如果只给学生提供控制性支持条件(如严格规定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等),则学生不但会失去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其学习的效率也不会高,尤其是在创造性和创新性方面的表现会更差。钊‘对这一‘假设,狄赛(Deei)、内扎莱克(Nezlek)、谢尔曼(sheimnan)、,di’扬(助an)、格洛尔尼克(Gornlikc)和犹它曼(Utmna)等许多心理学家都做了相应的4沂究,他们的研究结果最终都证实了这种假设(助na&Deci,2000)。尽管胜任的需要和自主的需要对个体的内在动机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而且人们也通常认为,一个具有强烈内在动机的人,他会更偏爱独处的环境,更愿意单独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但也有研究表明,交往的需要也对个体的内在动机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如美国研究幼儿依恋理论的心理学家波尔比(Bowbl,yJ.)在1979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幼儿在和其母亲的交往过程中会获得一种安全的心态,在这种安全的心态条件下,幼儿就会产生去探索外在世界的内在动机,从这个意义上说,交往需要就促进了儿童探索环境的内在愿望。“对各个年龄的孩子来说,一旦他们感到安全,他们就会离开所依恋的人去探索外面的世界。但当遭到警告,感到焦虑、疲倦或者不情愿的时候,他们就有一种渴望亲近的愿望。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安全的丛础上探索构成了儿童和父母间典型的交往方式。只要父母在身边并月.能够对孩子的需要做反应,每一个健康的孩子都会有足够的安全感去探索。’,B(。wbl,y1979,.P3)弗洛第等人(Fordietal.,1985)在一个相关的研究中也发现:如果母亲在早期幼儿的抚养中能给一予幼儿较多的自主性母爱支持,则幼儿不仅会具有安全的心态,而且其行为方式也会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性和拓性,表现出更多的内在行为动机倾向。所谓自主性母爱支持是指母亲对幼儿的爱是根据幼儿的实际状况而确定,幼儿在具体的生活过程中可以任意有自己的行为自由,母亲只是对幼儿的自主行为给予母爱支持。这种母爱不是刻板性的和固定模式的,更不是用某种爱的方式来诱导或限制幼儿的行为。心理学家安德森(Andesron)等人的实验研究发现,当一个幼儿在做着自己很喜欢的活动时,这时候如果一个故意用非友好方式和该幼儿进行交流的陌生人出现在旁时,则该幼儿的内在动机就立即会呈现显著下降。许多教师(包括本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哪些内在学机较低的学生总是会把教师与他们的交往方式作为一项重要的抱怨内容,如这些学生经常会抱怨教师对待他们太冷淡或不关心等。也许以上的这些研究并不足以说明交往需要能像胜任需要和自主需要那样直接导致个体内在动机的形成,但这些研究至少可以说明一点:那就交往本身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态,而不同的心态则能助长或削弱个体己有在内在动机,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良好的交往关系会给内在动机的形成提供必要的背景支持。安全而宁静的心态条件下人的内在动机会得到增强,人在这种心态条件「也会产生更多、更大的幸福感;反之,紧张而恼人的心态条件则能降低人的内在动机,并能使人产生孤独感和烦躁感。

二、外在动机

尽管内在动机在积极人格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并不是积极人格形成的唯一动力源,人在做出某种自我决定时,他还经常受到另外一种形式的动机的影响,这就是外在动机。外在动机是指由活动的外在因素或追求活动之外的某种日标所引起的动机,这种动机在成年人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这是因为当个体成年以后,他的许多行为都是迫于外在的社会压力和社会责任感。许多人常把内在动机行为和外在动机行为完全对立起来,把前者看作是自主性行为,把后者看作是非自主性行为。其实不然,外在动机性行为有时也能表现出明显的自主性。如:一个孩子在理解了他现在的学习和他将来的工作的意义后,他的学习就可能是自主性的,这种学习行为在表现形式上几乎和内在动机行为没有任何区别。为了具体地说明不同的外在动机行为的性质特点,狄赛(Deci)和雷扬(Ryna)在sDT理论框架内提出了一个sTD的子理论—有机整合理论(Ryna&Dec,2000)。有机整合理论根据自我在外在动机行为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或说是调节风格的不同)而把外在动机行为分成了四种:外部调节行为、内摄调节行为、认同调节行为、整合调节行为(具体参见附图5一1)。在这些外在动机行为中,自我投入得越多,行为的自主性就越高。有机整合理论还特别引入了两个重要概念—内化和整合来具体说明自我在这些行为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内化是指个体接受了某种外在价值观或某种外在调节意义,整合是指个体己把某种外部价值观或某种外在调节的意义转化为了个体自我的一部分,它有时也常被称为同化。外在调节是第一种外在动机行为,这是一种明显缺乏自主性特征的行为。它和内在动机行为完全相对立,其归因认知点在外部。个体的外在调节行为完全是为了满足外在需要和外在奖励,受外在压力和外部因素的严格控制和调节.如: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主要就是属于此类。

第二种外在动机行为被称为内摄调节,内摄调节行为中的主体己接受了活动的外在要求,但这些外在的活动要求并没有全部融入个体的思想,人们在活动过程中只是服从和遵从了这些外在要求,也就是说并没有达到同化的程度。如:因为害怕犯罪、希望逃避焦虑或为了将来获得某种利益而做某种行为等。这种行为一方可点类似于弗洛伊德所谓的“自我”(Ego)行为,“自我”的行为要受“伊底”(Id)能的驱使,同时还要受“超我”(superEng)的约束和监督。另一方而这种动机行为更像罗杰斯和其他一些动力心理学家们的思想,强调内部的压力感和内疚感。尽管内摄调节行为表现出一定的内在驱动特征,但它仍然属于外部归因认知点行为,自我这一主体在这过程中并没有真正的自我投入.附图5一1自我决连续体中的各类动机(Ryan&Dec1.2000,p.70)

第7篇:积极心理学主要观点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干预;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3-004-04

积极心理治疗是以积极心理学思想为理论指导的一种心理疗法。塞里格曼(Seligman)指出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主要在积极预防和积极治疗,希望发展和增强人性中的优点,培养积极的人格力量,改善生活品质,并预防低潮时心理疾病的发生。使他们不仅能够克服困难,同时能达到“繁荣向上”的目的。作为心理治疗中的一个新生事物,它从人发展的可能性和能力出发,以解决冲突为核心。这种关注积极的人格特质、较符合人性特点的心理治疗模式,扩展了人们对心理治疗性质的认识[1]。

一、积极心理治疗的主要观点

积极心理治疗中积极的概念,是指治疗并非以消除来访者的症状为首要目标,而是注重发动来访者身上存在的种种能力和自助潜力。积极心理治疗的基本思想:首先,心理治疗不是修复受损部分,而是培育人类最好的正向力量;其次,以正向的力量培育与强化来取代个案的缺陷修补;最后,发挥人类正向或积极的潜能:幸福感、自主、乐观、智慧、创造力、心流经验、快乐、生命意义等,在积极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关注来访者的积极品质,注重培养来访者的积极反应。积极心理治疗作为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之一,强调发展和培养人本身所固有的潜能,来促成人类固有机能的最佳化。

(一)积极心理治疗的特征

1.积极的价值观取向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既有潜在的自我冲突,也有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个体一般都能自我决定其最终发展状态。“治疗并非首先以消除病人身上现有的紊乱为准(目的),而在于努力发动患者身上存在的种种能力和自助潜力。事实和给定的东西不一定必然是障碍和紊乱,也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种种能力” [2]。基于这种积极的价值观取向,积极心理治疗把整体的人作为研究对象,强调从正面界定和研究心理健康,关注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认为人的积极心理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应对和消解心理疾患的过程,保障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对心理疾病的积极预防,而预防的关键则来自于对人内部积极潜力的塑造或唤醒。

2.激发人积极的基本能力

积极心理治疗认为人人都具有两种基本能力:认识能力和爱的能力,人的心理疾病是由于这两种基本能力在不同的文化条件下分化为每个人的现实能力时发生冲突的结果。因此,积极心理治疗的立足点就在于激发来访者的这两种积极的基本能力。第一是激发来访者的认识能力。因此,积极心理治疗首先致力于帮助来访者抛弃对自己古怪行为的传统认识,取而代之建立起一种积极认识,并使来访者在日常生活中对这种积极的解释始终抱有坚定性,从而使来访者觉得自己的古怪行为是合理的、正常的。第二是激发来访者的爱的能力,也就是激发对象的积极情感能力。积极心理治疗把自己的重心放在了研究积极情感的作用上。在实际临床的操作上,积极心理治疗常常用积极情感来消解来访者的消极情感,或者在来访者的消极情感中寻找积极的成分。

(二)积极心理治疗与传统心理治疗

积极心理治疗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关注来访者自身潜在的能力而不是疾病本身。心理治疗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来访者获得和保持健康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祛除疾病。这一较符合人性特点的心理疗法正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的关注[3]。

1.传统的心理治疗工作重点是疾病的评估或治疗,心理治疗师把来访者的心理疾病纳入到精神病理学的框架,以医生治疗病人身体疾病的模式来对待心理疾病。积极心理治疗则是以积极心理学思想为理论指导的一种心理疗法,它以反传统医学式心理治疗的面貌出现,强调每个人天赋的潜能在解决心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2.传统心理治疗的研究对象是疾病,从心理病理学角度来观察人,治疗目的只是祛除疾病。积极心理治疗的研究对象是作为整体的人,强调既要看到疾病,更要看到人的潜能。通过积极心理治疗给来访者树立起信心和希望,调动其潜能。

3.积极心理治疗同样致力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积极心理治疗法倾向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地沟通、表达、自助、增进交往能力并保持健康。

积极心理治疗的特殊之处在于:治疗过程中运用直觉与想象;运用故事作为治疗者与来访者之间的媒介,强调激发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来访者最终成为环境的积极治疗者;治疗快捷,一般需要5~6个疗程,远远少于其他疗法。

(三)积极心理治疗的价值

第一,通过积极心理测量,来访者可以体会到治疗师正试图全面了解其品质,而不是只着眼于其“问题”。第二,治疗师向来访者表明他(她)与“问题”不是等同的,并鼓励其关注自己的积极品质,这样可以使来访者改造个人价值观,从而减轻其内心不必要的冲突。第三,关注来访者的积极品质可以促进来访者与治疗师之间的充分信赖,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积极心理治疗可以让来访者在关注中愉快而充满信心地积极解决其问题。第四,在治疗过程中运用直觉与想象,运用故事作为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媒介,强调激发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来访者最终成为积极治疗者。第五,在积极心理治疗中,来访者通过其自身的积极品质达到心理健康,这是自身能力不断提升的表现。第六,积极心理治疗给来访者树立起信心和希望,调动起其潜能,最终“问题”被解决了,人也会变得更有力量。第七,积极心理治疗是通过考虑个人和环境优点而进行的积极过程,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积极地沟通、表达、自助、增进交往能力并保持健康是也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核心[4]。

二、积极心理治疗的三个层面

积极干预可以从认知方式、情绪体验和人格特质三个方面考虑,积极干预主要是对个体内在潜能的发展和提升,其目的不仅在于将消极心理状态转变为“零性心理状态”,同时还要将其提升为积极的心理状态。积极干预的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积极认知模式干预

Albert Ellis在论述不合理观念与消极情绪之间的关系时提出了著名的ABC理论。Ellis认为,个体的情绪并不是由诱发事件引起的,而是由个体对诱发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导致的,他的基本观点是:“人不是为事情而困扰,而是被对这件事的看法所困扰着。”认知干预的着眼点在于认知评价与情绪体验之间的交互关系,主要是要消除不合理观念,同时引导人们积极地思维。事实上,有关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是从认知角度发展起来的。人不是被动地体验事件和环境,相反,所有生活事件都是人的“认知过程”,是个体分析与建构、预期与回忆、评价与解释的过程,多样化的认知操作与动机过程对人的心理具有重要影响。可以看出,主观幸福感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认知心理过程。一个人如果拥有积极乐观的思维方式,即使他面对挫折时也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Folkman(1997)等人描述了人们应对问题的认知与动机过程发现,积极与有意识的良好方式对人的心理健康极有价值[5]。如:(1)积极想法;(2)从消极事件中汲取积极意义;(3)应用幽默、信念、意志应对困难;(4)不钻牛角尖;(5)用适合的方式进行社会比较。所有这些均能够减少应激并促进心理健康。不同思维方式导致不同情绪体验,这会使个体产生不同的幸福感。积极的认知干预所提倡的是积极思维方式的培养,这种干预一方面要纠正人们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又要发展人们积极的、乐观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够使人们即使在面临逆境时也会有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幸福感。

(二)积极情绪状态干预

由于积极情绪与身体及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因此积极情绪一直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焦点之一。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相应地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而消极情绪则相反。Fredrickson把积极情绪的早期研究整合起来,提出积极情绪“拓延―建构”理论。该理论认为,各种具体的积极情绪,如高兴、兴趣、满足感、自豪感和爱等,表面上看来不同,但都有拓宽人们瞬间知行能力、建构和增强人们个人资源(如体力、智力、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协调性等)、提升主观幸福感等功能。积极情绪是人们幸福感的表现,也是人们是否“繁荣向上”的信号,因此积极情绪体验的获得将有助于缓解人们在生活中的痛苦,提高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积极体验是人们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绪体验大多是依靠一些低强度、高频率的积极生活事件以及积极的人际关系获得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要努力促成这些低强度高频率的积极生活事件。

(三)积极人格特质干预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利用存在每个人身上的人格力量和美德来克服苦难、达到“繁荣向上”的目的,而应用积极心理学也是要促成人体的最佳机能。这种机能不仅包括积极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情绪体验,同时还要激发潜藏在人们身上的积极品质。因此,促成机能最佳化的一个方式就是通过发展人们积极的人格特质来达到“繁荣向上”的目的。积极的人格特质不仅能起到疾病缓冲器的作用,同时也能够促成人们的“繁荣向上”。究竟哪些人格特质是积极的呢?Seligman 等人研究发现有六种美德、24种人格特质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体身上。虽然这些人格特质在不同年龄的人身上会有所侧重,并且他们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也有疏密,但这些人格特质有助于提高人们生活的满意度。人格特质和美德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焦点,培养和发展这些积极人格特质,一方面能够缓解人的痛苦,另一方面能够提高生活的满意度,使得个人和团体都能够“繁荣向上”。事实上,认知方面的积极干预,积极思维方式的培养是个人和组织“繁荣向上”的一个重要策略。

三、积极心理治疗的五个阶段

积极心理治疗分为五个阶段,不仅看到来访者心理紊乱的一面,也看到其身上所存在的自助潜能[6]。

(一)观察和保持距离阶段

来访者尽可能以书面形式汇报自己什么时候对什么事、什么人感到烦恼,对什么事感到愉快。这样就开始了让来访者学习区分的过程。治疗师和来访者一起规定冲突的范围,并对它们进行具体描述。在观察和保持距离阶段,来访者进行重新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找到其他的可选态度和行为方式。实际反应和可选反应比较法就是一种在治疗师指导下的来访者自我控制法。

(二)调查阶段

调查阶段以来访者为中心。来访者根据鉴别分析调查表,确定自己及冲突伙伴在哪些行为领域具有积极品性,在哪些行为领域具有消极品性,得到自己和伙伴在品性、行为方式和能力方面较为系统而全面的图像。

(三)场合鼓励阶段

鼓励阶段的重点不在于消除有问题的行为,而在于改变习以为常的交往模式、促进伙伴之间的信任及改变来访者的态度。具体做法是放弃对冲突伙伴的消极行为的批评,只对对方表现出来的积极行为进行鼓励。这种与习惯相反的新做法有助于建立新的伙伴关系。为了让来访者同自己的伙伴建立起信任关系,来访者需要学着强化自己伙伴身上的积极品性,注意自己身上与之相关并容易引起冲突的消极品性。

(四)语言表达阶段

人际关系障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人际沟通出现了问题,即作为沟通工具的语言造成了误解。语言表达阶段的特点,就是让冲突伙伴们努力消除他们之间存在的误解。礼貌与诚实的关系是语言表达阶段的关键冲突。治疗师在这个阶段要帮助来访者确立一个以“礼貌― 诚实”这个关键冲突为核心,并有具体内容的鉴别和练习规划。为了让来访者摆脱把冲突闷在心里不说或者曲解冲突的状况,指导来访者按照确定的规则,逐步练习同自己的伙伴进行沟通。他们既谈论自己的积极的品性和经历也谈论消极的方面。

(五)扩大目标阶段

限制自己的目标是心理障碍者最容易出现的做法,因此要有目的地消除来访者视野的狭隘性。要指导来访者学着不把冲突转移到其他行为领域,而是努力追求新的、过去从未体验过的目标。

上述五个阶段的治疗在程序上并非一成不变,可以因人、因时、因事,根据来访者的不同情况进行调整。但是却始终贯穿着一个不变的宗旨,那就是鼓励来访者的积极品质,同时发挥其本身的积极力量和积极潜力。

四、积极心理治疗的目标:增进幸福

幸福个体在许多方面比不幸福个体更成功,例如婚姻、友谊、收入、工作表现、身体和心理健康等。已有大量的证据表明,治疗师可以缓解来访者的心理障碍和消极情绪,但却极少有人论证治疗师可以使来访者幸福。积极心理学坚信这一状况能够发生变化:治疗师可以给来访者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快乐、投入和意义,而不仅仅是减轻抑郁、焦虑和愤怒;即使减轻消极因素的治疗开展得十分成功,“幸福”并不能自动产生;使来访者实现快乐、投入和意义的技能是与抑郁、焦虑和愤怒进行斗争的技能的重要补充;未来治疗师的工作将不仅仅是减轻消极因素,而是要帮助来访者建构快乐的生活、投入的生活和有意义的生活,建构这三种生活的技术被称为“积极干预”,积极心理干预为现代人们的积极心理治疗以及获得长久的快乐提供了契机[7]。

(一)感恩练习

感恩的心情与生活满足有很大关系。心理学研究显示,把自己感激的事物说出来和写出来能够增加一个人的快乐[8]。心理学家Lyubomirsky研究发现,让被试在他们每天的日记中记下自己所感激的事情,如感激自己健康地活着,感激自己是自由的,感激自己还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感激过去他人赠予自己的一切,并每周作一次总结,在六周之后,被试的快乐程度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而没有参加感恩练习的控制组则没有这样的收获。心理学家Emmons的研究还发现,感恩练习不仅能提升人的心情,还能增进身体健康,使人精力充沛,而且对于神经肌肉痛的患者,能减轻其痛苦和疲劳[9]。

(二)生活喜事

Seligman研究认为,耗费少且效果更持久的快乐方法就是被他称为三大喜事的练习,即每天写下三件喜事,以及它们的起因和过程。结果发现,人们在三个月甚至六个月后,都会更加快乐而更少压抑。他认为,其实快乐是因为你做了快乐的事情,当你把某一件事情做好了,你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满意,你就会快乐。许多人重视快乐的感受,却不重视去做快乐的事情,不去行动,只是思考和感受是不会快乐的。好的感觉并不像人们想的那样只存在于头脑中,它一定会表现在行为上。他建议人们可以从生活中寻找快乐,珍惜生活中所有能带来快乐的事物,如与孩子度过愉快的时光,啜饮一杯你最喜爱的咖啡,与同事开开玩笑,告诉你所喜爱的人,你每一天都是多么爱他们等。

(三)利他行为

Lyubomirsky还提出利他或善意的行为,如探访福利院、帮助朋友的孩子复习功课、帮助邻居修剪草坪、给祖父母写封信等,也能够提升一个人的快乐感。每周做五件善事,尤其是在一天之内做五件,其效果会更为显著。这些善意的行为既有随意性(如在收银台排队时让老年妇女上前)又有连续性(每个星期天带食物与年长的邻居一起共进晚餐)。心理学家认为对他人友善,不论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会使人感到大方和能干,从而带来强烈的归属感,赢得微笑、赞赏和善意的回报,产生快乐和胜任的内心体验。

(四)人际交往

心理学家认为重视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社会支持,对获得快乐是非常重要的。最快乐的人身边总是不乏家人和朋友,他们不关心自己是否能跟得上富有的邻居的脚步。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一颗宽恕的心。正如《真正的快乐》的作者Seligman所说,快乐的人很少感到孤单。他们追求个人成长和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他们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从来不管别人做什么或拥有什么。

(五)积极品质

拥有积极品质的人其积极乐观的情绪会激发他的适应力、热情和坚毅精神,而这些恰恰是人们每日获得快乐所需要的品质。研究发现,积极乐观的人实际上比其他人更为实际,更能自然地自我感觉良好,对待事情总是持以乐观的态度,总能看到事物光明的一面。积极心理学家发现所有的文化都推崇六种美德:智慧、勇气、爱、公正、自我节制和崇尚真善美的情操。对每一种美德,研究者又界定了它的不同表现形式,共24种品行。如智慧就可表现在好奇心、好学心、判断力、原创力、人际智力和洞察力六个方面。当人们了解了自己在品德和能力上的长处以后,在生活和工作中以不同的方式运用它们,这样就能经常地经历到“心流体验”,经常地向心理资本的账号上投入,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和人生的快乐体验就变得可能[10]。

五、结语

积极心理学要挑战的问题是关于心理疗法的运用以及其本身的意义。医疗模式的工作性质和单纯寻找修复缺陷的偏见使我们在科学研究和教育方面迷失了方向。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家对病例的热衷导致心理学失去了自己天赋的权利,心理治疗在修复弱点的同时,更要培养和建立人们自身的优点和力量。积极心理治疗是一种整合的治疗模式,注重与其他心理治疗流派进行建设性的合作,它吸收了传统主流心理治疗的绝大多数研究方法和手段,并把这些研究方法和手段与人本主义的现象学方法、经验分析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纳入到自己的治疗体系之中,在治疗手段、方法上充分体现了心理治疗的道德性原则和人性化特点,这使它在非心理治疗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它着眼于心理冲突和疾病的积极方面,从文化和历史的观点来评估心理问题,强调每个人实际的和潜在的能力,以及社会因素的重要性。积极心理治疗理念是对传统心理治疗的批判、反思、继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心理治疗途径,丰富了心理治疗理论。

注释及参考文献:

[1] 郝琦,乐国安.积极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方法述评 [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2:45~60.

[2] 秦 .积极心理治疗模式的特色及启示 [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12:65~68.

[3] 任俊,叶浩生.积极心理治疗思想概要[J].心理科学,2004,27(3):746~749.

[4] 江雪华,申荷永.美国积极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J ]. 中国健康心理学,2006,14 (4) :463.

[5] 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幸福感理论与测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34.

[6] N.佩塞施基安.积极心理治疗――一种新方法的理论和实践[M].白锡方译.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8):342~454.

[7] Duckworth AL , Steen TA, Seligm an M EP. Positive psychology in clinical practice. 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05,(1): 629~651.

[8] Claudia Wallis.The New Science of Happiness. Time,January17,2005,144~148.

[9] 王彦,王岩. 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2008 ,31 (6) :1441 ~1442.

[10] 陈浩彬,苗元江.积极心理学:为幸福人生奠基[J].教育导刊,2008,11:1~5.

第8篇:积极心理学主要观点范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人格构建;方向性拓展;要素探究

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全新视角探索中,介绍教育心理学在课程设计中的重要性及理论[1],将学生人格特征以及人格构建与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根本出发点,引导学生社会人格的建立,为高校学生社会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以学生社会人格形成的一般规律角度为根本突破口,强调社会独立人格以及社会民主人格构建的重要作用,突出高校学生社会独立人格与社会民主人格构建的重要因素,并积极优化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确保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健康程度能够不断提升,体现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构建方向。

一、以性格特征为引导的高校教育心理学人格构建方向

1.立足一般人格形成规律研究,展现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信息爆炸引发各种思潮进入校园,在促进校园革新的同时,也引发各种问题。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心理理论[2]。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方向性拓展与研究中创新点在于将学生人格构建与发展为切入点,以人格特征的一般形成规律为基础,积极构建学生社会心理,促使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适应性能够全面提升。学生一般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具有阶段性特征,分别是人格意识的构建、人格动机的形成以及人格行为的体现等三个阶段性条件。人格意识的构建包含独立人格与民主人格意识的构建过程,人格动机的形成是学生社会发展心理产生的前提条件,而人格行为的产生是学生社会心理发展状态的直观体现。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方向的拓展与创新,结合学生一般人格构成规律进行具体分析,并在教育心理学引导过程中渗透,促使研究方向与研究视角的创新性得到充分表达。

2.着眼社会人格构建主体思路,表征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观点。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探索的方向性创新要素中确立学生社会人格构建的基本思路,将社会人格形成与发展,充分明确学生社会心理所产生的带动作用。从学生社会人格构建的基本思路中将学生社会思想、意识、观念、思维的形成过程为根本主体,积极构建学生社会发展主观能动心理,从思想、意识、观念以及思维层面正确引导学生社会发展心理,进而积极转变高校学生心理。这是高校教育心理学立足人才社会发展,深层探究社会人格构建所具有的作用性的根本表现,促使社会人格构建的一般规律中能够渗透出人才社会发展心理所具有的影响与指导作用,为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方向的转型提供必然推动力。

3.以利他人格培养客观路径,表达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全新切入点。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为了得到良好的结果而灵活自我调节的能力,即积极力量[3]。利他人格的形成作为人的社会人格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的社会发展心理深层优化的具体表现。从利他人格的基本特征来看,关键点在于以他人利益为中心,并且将满足他人利益为根本立足点,体现出人的社会人格、心理发展的成熟度。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中针对学生社会人格的构建与发展一般规律,将利他人格培养的侧重方向进行具体挖掘,突出以他人利益为中心的人格引导过程,同时积极构建学生满足他人需要的社会发展心理,进而促使高校学生社会人格能够逐渐完善,从社会客观层面深层引导学生社会发展心理。这既是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全新切入点,也突显立足学生人格构建规律,为学生社会发展心理形成积极优化,促使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健康度、成熟度达到充分保证。这是体现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思想创新的重要因素,利他人格的培养路径能够积极优化学生社会发展的心理意识,推动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保证学生社会人格、社会心理、社会思想、社会思维的正确树立。

二、以社会独立人格形成规律,探究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新视角

1.以思想独立性为根本,形成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社会人格化影响。从人的社会思想形成所具备的一般特征进行具体探究,思想的独立性最为明显,表征出的社会人格更加具体,影响人的社会心理发展。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集成中针对社会思想的独立性,将社会独立人格形成产生的必然作用进行具体分析,探究教育心理学中高校学生的社会人格引导,并最终准确建立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从思想的独立性角度出发,思想的独立性特征的形成源于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以及看待事物角度的不同观点。而思想的独立性中能够反映出学生的人格发展特征的不同性,为此在进行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中,尊重学生社会思想的独立性发展方向,总结出影响学生社会人格的不同思想作用,对动物本能取向和共同人性观点进行激烈的批判,并为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积极优化进行思想保证[4]。这是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探索中从思想特征角度分析学生社会人格形成的客观作用,得出教育心理学研究社会人格化发展的必然方向。

2.以意识独立性为重点,体现高校教育心理学的社会人格研究新方向。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尊重学生社会人格发展的必然过程,将社会意识的独立性研究作为重要的切入点,以社会人格构建与发展为突破口,正确引导和指向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从高校学生意识的独立性角度进行具体探究,将学生社会意识、责任意识作为重要构成因素,履行社会责任、强化社会发展意识能够体现出高校学生社会人格发展的主观方向。然而在高校学生所接触的社会环境所存在较大的差异,社会发展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意识的认知观点存在一定的不同,产生高校学生社会人格形成的基本方向的方向性作用力,形成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带动作用的不同作用及影响。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针对社会意识的独立性进行系统深化,将责任意识、社会意识的引导方向进行准确探究,以意识的独立性全面分析为侧重点。突出学生社会人格构建的方向性引导要素广泛探究,明确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学生心理作用,教育心理学的社会人格研究新方向由此更为明显。

3.以观念独立性为关键,突出高校教育心理学社会人格化研究新目标。社会独立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观念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影响人的社会发展心理。从人的社会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中可以总结出,观念的独立性具有的重要作用,同时明显影响人的社会发展心理。在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中,针对学生的社会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以及人格构成要素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出观念的独立性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从教学策略和课程设置、教育评估和特殊群体教育、学校组织结构和人员管理、学校中的健康关怀与心理健康服务、校外早期干预和改革推动者角色等五个方面体现心理学对学校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5]。针对观念的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价值观念的独立性、人生观念的独立性、社会观念的独立性等三个方面。由于高校学生所处的生长环境存在较大的区别,具有较为复杂的基本特征,社会观念、价值观念以及看待人生发展的观念也存在相应的区别,作用于高校学生社会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条件存在明显不同。将这一方面作为重要出发点,总结和归纳高校学生社会发展的观念独立性特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独立人格,在观念引导路径存在相应的具体性的同时,促使高校学生社会心理构建的目标、方向能够保持高度统一,最终实现高校教育心理学面向学生社会人格化发展新领域,构建有时代特色的研究新目标。

三、以人格民主性构建为目标,把握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新趋势

1.以民主心理构建规律为契机,呈现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研究新动态。民主心理构建的一般规律作为人的社会民主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能够影响和促进其社会民主心理的发展。从民主心理构建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内在必然条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民主动机与民主行为。民主动机的形成主要体现于激发民主心理形成的作用点,民主行为的形成直观体现民主心理发展方向。通过两方面必然要素,积极构建人的社会民主人格,进而深层优化人的社会发展心理。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针对民主人格形成与构建的基本要素,突出民主心理构建规律所具有的根本性。结合民主动机以及民主行为产生的必然条件进行深层探究与分析,促使高校学生民主心理构建要素能够形成深层补充,为构建学生民主人格提供强有力的作用因素。这既是高校教育心理学立足社会人格构建的基本方向,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以及研究目标进行实质性转变的根本,推动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研究侧重点能够得到充分呈现,表征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所具有的方向性创新要素,构建民主人格研究与发展新动态。

2.以民主意识引导为侧重方向,形成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发展新理念。人格的民主性特征中能够反映出人的民主心理以及民主思想。而在人格的民主性特征中民主意识作为重要构成因素,直接促进人的民主发展思想的构成,促使人的性格特征、心理特征以及思想特征发生转变。在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深化探索过程中,以教育现实情境为基本研究取向,以学习者心理研究为中心,以量化研究为主并注重多方法结合,凸现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价值[6]。同时应明确民主意识引导具有的关键性作用。通过民主意识引导,指引学生民主人格的构建方向确立。从民主意识引导路径角度分析,将观念意识的强化为基本条件,促使高校学生民主发展观念能够得到有效确立,有机带动社会人格的民主性方向发展。深层引导学生民主思想,促使高校学生民主参与思维能够得到全面发展,最终形成人格特征的民主化构建,为构建学生社会民主发展心理产生重要的思想意识推动作用。这是高校教育心理学立足民主意识引导为关键点,将民主人格构建为侧重方向,促使高校学生社会心理的构建与形成具有较强的民主性特征,突出高校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构建与新理念,成为优化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重要着力点。

3.以民主思维强化为核心要素,表征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构建新局面。民主思维的强化作为人的民主人格形成的重要标志,意味人的民主人格特征全面形成,推动人的社会发展心理形成持久性。从民主人格构成的阶段性发展角度进行探究,民主思维的形成作为最高阶段,体现出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社会发展心理的民主化方向全面形成,能够以社会民主角度看待社会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特征,同时保持客观、准确的社会事物发展的认知观念。在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进程中,将学生社会民主人格构建为重要研究方向,以民主思维的强化为核心出发点,有机优化人的社会民主心理。进而使高校学生面对社会发展新环境,能够将社会发展思想、社会发展观念予以适应性转变,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构建的准确性。然而在民主思维的构建与强化过程中,结合学生社会人格构建与发展的一般特征进行积极引导,在以社会层面强调人格独立性的同时,深层构建民主性人格。高校学生民主化发展心理能够得到全面深化,推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能够以学生社会人格的民主化发展,形成社会人格民主化思维,达到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民主化发展新目标,体现出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研究全新侧重方向以及发展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詹川.基于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知识本体模型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14):111.

[2]陈新.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走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33.

[3]冯静.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教育改革[J].教育探索,2014(12):136.

[4]缴润凯,刘本扬,盖笑松.陈元晖心理学思想述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59.

[5]袁书卷.美国心理学对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5):92.

第9篇:积极心理学主要观点范文

 

积极心理学以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作为研究的核心,通过对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的关注与挖掘,帮助人们获得积极向上的乐观的生活。积极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促进和统一的两门学科。二者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因此,这一积极的研究取向和理念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引导和借鉴作用。

 

一、积极心理学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中比较新的研究领域,是由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塞里格曼在1998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提出的。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内心同时存在着两股力量,一是消极方面的,一是积极方面的,积极方面的力量才能给人以向上的力量。因此,积极心理学以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作为研究的核心,从“积极”入手,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

 

(二)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学生的道德、思想境界的提升,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多采用说教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利益,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

 

(三)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积极心理学属于心理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两者尽管存在差别却是相互促进和统一的。首先,积极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相同,即都关乎人。其次,积极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使个体获得正确、积极的认识,对各种问题形成正确的判断。积极心理学通过对个体心理、个性特征以及积极人格的研究,使个体获得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促使其追求有价值和意义的生活,追求幸福。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也是促使个体形成正确认识,形成积极有意义的价值观。最后,积极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内容也有交叉点,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涉及个体的道德和品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关乎个体的美德。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发展人,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育对象的积极参与,拥有好的教育方法、优秀的专业教师只是获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还必须充分重视受教育者本身的积极努力和个体积极的主动性。所以,积极心理学能够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反过来也使积极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得到应用,有利于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发展,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发挥积极心理学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建立精通积极心理学的辅导员队伍

 

辅导员是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辅导员队伍的水平直接决定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因此,高职学校应加强辅导员心理学理论知识方面的系统培训,尤其是积极心理学的培训,使其能够灵活的运用积极心理学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树立以生为本的科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在工作中切实关心、关爱、关注每一名学生,帮助他们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激发自我潜能,引导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调解学生身心,消除抵触情绪,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融合的效果。另外,高职学院的辅导员还应与学院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形成强大的合力,相互学习,以实际行动激发和影响学生,使学生建立积极心态。

 

(二)营造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思想,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十分重要。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保障。因此,学校首先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通过和谐温馨的公寓文化建设、多姿多彩的社团文化建设、特色鲜明的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使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品质。其次要充分重视实践育人体系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育氛围。“纸上得来终觉浅,投身实践觅真知。”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从而健全学生的心理素质。最后还要主动占领新媒体教育阵地,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通过网站、论坛、微博、微信、飞信、QQ群等手段,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宣传引导工作,搭建有效的网络沟通平台,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全方位的关注与关爱。

 

(三)扩展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

 

要建立多维立体的教育载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性”。高职院校学生由受于生源构成、家庭状况、地区差异等方面的影响,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方面往往有较大差别。如果单纯的以一种模式、一套方案、一个标准来要求全体学生必然导致教育的个性化与针对性的不足。在此过程中,有的学生会感到所学内容没有知识含量,缺乏新意;有的学生会感到所学内容没有实践锻炼,过于空洞;有的学生感到所学内容太理论,枯燥乏味;有的学生会感到所学内容大宽泛,没有深度等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引导高职学生发现自身所具有的积极态度、关注他们的自我决定感,以提升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满足感和自信心,以促使他们克服自我方面的担心、羞涩、恐惧等情绪的冲动或干扰,以及疲劳、负担过重、知识和能力不足等障碍,以乐观的态度看待一切,从积极的方面看待现实社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而长久地自觉坚持思想政治学习和实践。

 

总之,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教育方法上的一种有益尝试,它从积极的层面帮助高职学生挖掘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自我组织、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以期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