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积极心理学概念范文

积极心理学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积极心理学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积极心理学概念

第1篇:积极心理学概念范文

1 以问题讨论为主线,设计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为主线,学生围绕问题主动构建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从教学过程来看,这种教学方式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问题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问题既是教学的起点和主线,也是教学的终点和延伸。以问促思,以思生疑,以疑促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交流学习,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发展。二是师生角色的转换。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促进者。而学生由知识的被动建构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在内驱力的作用下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发展,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

1.1 创设情景,营造氛围。

心理学实验证明:在宽松自由的时空内,一个人的思维最活跃,人的创新性思维活动也体现的更为突出。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融洽、愉快、和谐、自由、坦然的教学氛围,要善于使用夸奖的言辞、友好的微笑、热情的鼓励来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使学生感到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让思维驰骋,提出疑难假设,在讨论中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1.2 提出问题,引发思维。

思起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触发点。没有问题就没有真正的思考,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造。问题是学生进入探究状态的导火索。因此,设计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在于问题设计得是否合理、科学。问题哪里来?一方面来自于教师。教师要尽量了解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内容,善于从教材中挖掘问题,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挖掘问题,使问题的内容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并且设计的问题难度要适中,还要有梯度。另一方面来自于学生。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以问题为主线的探究式教学的实质和基本作用就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存在问题,才能使学生不满足现状,去投身于创造活动之中。围绕问题展开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得出问题的“问题意识”。

2 以场景再现作依托,设计情境式教学

情境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教学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以培养兴趣为前提,以情感共鸣作基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减轻学习负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感受性,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愉悦,享受学习的快乐。创设情境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进行设计,一是进行功能设计,二是进行方法设计。

所谓功能设计,就是创设情境服务于不同的教学需要。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2.1 引发内容。通过创设情境,巧妙地导入讲解教学内容,使学习水到渠成。例如,在学习“矛盾”概念时,教师可先讲一个小故事:一个船夫在很急的河水中驾着小船,船上坐了一位哲学家。航行中,哲学家问船夫:“你懂历史吗?”船夫答:“我不懂。”哲学家说:“那你就失去了一半生命。”过了一会儿,哲学家又问:“你研究过数学吗?”船夫答:“没有。”哲学家说:“那你就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正当哲学家与船夫继续交谈时,一阵飓风把船掀翻,哲学家和船夫都被抛进河里。这时,船夫喊:“你会游泳吗?”哲学家回答:“不会?”船夫说:“那你就失去了整个生命。”这一情境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师趁机开导学生:“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每个人只有正确看待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才能立足于世,才能不致使自己陷于窘境。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2.2 引发思维。引出内容的目的还在于引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民事责任”内容时,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现在穿的衣服、用的文具是不是商品?”这一疑问立即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他们迫不及待地查看教材,积极思考,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所谓方法设计,就是以不同的手段来创设情境。常见的有:

2.2.1 语言描绘法。即用规范、精确、形象、生动、幽默、优美的语言来叙述趣味性的历史故事、寓言故事、当前国际与国内所发生的事件、相关的经济与政治等社会现象。丰富生动的语言是一种优良的情境创设手段。

2.2.2 画面再现法。即利用挂图、课本插图、漫画或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此法给学生的印象比较直观、深刻。

2.2.3 有意示错法。即教师故意在讲课中设置一些学生在现有知识水平上能够发现的错误,然后让学生辨别并予以纠正的教学情境创设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培养了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3 以平等交往为前提,设计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主题,讨论交流,实现师生多边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教学相长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互动式教学设计应以“平等交往”作为前提。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人人参与的平等对话、合作交流的意义构建。要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平等交往,教师应主动转换角色,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课堂的“主宰”转为“平等中的首席”。如此的互动交往才能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

互动式教学设计应以“思维互动”作核心。课堂上教师不能仅以活动频繁作为互动的标志,不能仅以气氛活跃作为互动的尺度,师生互动的本质应把握在“思维互动”上。实现“思维互动”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3.1 趣味引“动”。即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如寓言、典故、幽默、漫画、时政材料等,把他们带入课堂知识的学习中。

第2篇:积极心理学概念范文

【关 键 词】概念获得策略;生物学教学;核心概念建构;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147-02

一、问题的提出

概念获得理论是指概念是构建理论的基石。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学科体系的基本单位,是组成生物学学科的知识点。生物学学科知识是由众多的生物学概念,以及通过它们的相互联系而建构出来的知识网络框架。对生物学知识进一步总结形成生物学概念,在概念间建立联系而形成规律。核心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反映生命规律,概念的外延是包括内涵适用的外部条件,理清概念关键是要分清概念的本质,在对感性材料的抽象过程中不要把附带属性作为概念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众多的生物学概念中提炼出能反映生物学本质的、构成学科框架的概念,因为这样可以统摄生物学学科的一般概念,可以揭示一般概念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概念就叫核心概念。

二、生物学核心概念获得的一般过程

1. 找出事物的表象特点,观察认识阶段。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形成,最初来源于有关的生物学客观现象的观察认识,感性认识是概念形成的基础,感性认识越细致,越有利于概念的形成,感官认识的积累可以来自生活经验。例如,在生活中观察到某一群家畜的种群特点;实验观察玉米种子萌发时,根的生长方向受重力的影响;直观的教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对豌豆七对相对性状描述等,感性认识也就是获得生物学事实的过程。

2. 概括总结,抽象理论形成阶段。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概念的认可往往是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一般都是由认知到理解、由低级到高级的完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感性材料的认识和分析,感性到理性的提升,概念本质的剖析是教师进行概念教学的几个突破点。画图分析,动手制作模型有利于学生加强感性认识,使知识经验化、直观化,有助于概念的形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抽象,概括而形成的。通过整合,抽取出生物学对象的共同特征,通过概括,把抽取的共同特征推广到同类事物,形成一定的理论。例如,我们在观察了池塘中的生物以后,学生可以自发的总结出种群和群落的概念。

3. 深化知识形成体系,核心概念初成阶段。概念的深化就是将获得的概念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成为整个概念系统的一部分,是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做出判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运用知识迁移的重要措施。以知识单元作为建构核心概念的基本单位,一方面,教师可以整体把握章节知识的教学核心,从整体设计出发突出各节内容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另一方面,作为承上启下的桥梁,将学科的核心概念与课时核心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联系起来。审视整体知识章节的内容,建构本章节的核心概念体系,从整体的角度,系统分析教学章节内容的相关性和层次性,建构本章节的核心概念体系。

4. 知识拓宽,核心概念应用阶段。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的知识,熟悉学科特点、知识模块安排,熟悉生物学科的网络知识体系。教师要不断转变教学方法,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会学生怎样去学,通过课堂精讲点播、实验归纳、模型制作建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内驱力,深入了解核心概念的实质,在运用核心概念进行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建构,画概念图,列好知识体系,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进行合理引导,发挥好教师的导演角色。

三、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学

1. 建构概念图,提升概念获得的准确性。如果我们能够成功地提炼章节知识的核心概念,并且将它们组合成能够概括生物知识基本面貌的核心体系,然后围绕该体系选择相关内容,淡化与该体系不相关的知识,这样选择出来的较少的骨干知识体系,比课程中庞杂的知识网络具有更强的学科教育功能。教师难以把握考纲的内容和要求,是当前高中生物课面临的现实问题。核心概念体系的构建将为教师教学提供明确的导航,能够促进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更准确地掌握教学信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核心概念好比学科的纲领,能使学生很容易和其它知识融会贯通,把新掌握的知识纳入所建立的知识体系之中。当遇到没有学过的其他知识时, 并且运用学科主题的思维方法, 经过自学而获得所需的知识, 并能归纳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到人体内环境时我们设置了内环境的核心概念体系:

2. 搭建学习支架,改善概念获得的有效性。核心概念的建构是生物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教学设计合理的主要表现:搭建的从教学起点到教学目标的各种学习阶梯,学生敢于攀登、便于攀登。全班通过学习阶梯,达成教学目标的人越多,教学设计就越合理。搭建学习阶梯是形成教学设计合理特征的主要策略。搭建学习阶梯时,要从其合理性、实用性、有效性等方面综合考虑。

执教高中生物“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时,将DNA结构的核心概念作为学习阶梯:①DNA的组成单位是什么?它由哪三部分组成?②DNA的组成单位有几种?怎样制作它们的纸质模型?③怎样将制作的脱氧核苷酸纸质模型连接成长链?如果一个同学的躯干表示脱氧核糖、向前伸出的左手表示磷酸基团、向右伸出的右手表示碱基,也即一个同学可表示一个脱氧核苷酸。那么,多个同学表示的脱氧核苷酸之间应如何连接?两组同学表示的脱氧核苷酸链之间又该如何连接?搭建的学习阶梯要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顺利地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

3. 理清主干知识,发挥概念的统领性。核心概念的概括和整理,需要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找出规律,将零碎的知识整体化,条理清晰,相互之间建构起、条理分明、脉络清晰的有机联系的整体。这样一个具有逻辑内聚力的体系在建构过程中,需要挖掘核心概念。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是一个连续的、变化的过程,如果我们一味地讲四个时间各自的特点,甚至将各自特点还编成上述口诀,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最终的结果只会使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支离破碎,缺乏有机联系,学生大脑中形成的只是几个静态的画面,并不能理解有丝分裂的本质,不能真正地理解生物学事实的原貌,而是迷失在一些零碎知识之中,表面记住了一些名词和概念而已。

有丝分裂过程主要应该从染色体变化这个核心概念入手,让学生理解染色体在各个时期的变化状态和数量,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观察有丝分裂的分裂过程,从中观察染色体在整个分裂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过程,学生只要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中归纳和引申,就会发现染色体的变化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遗传物质都经历复制和均分两个过程,经过有丝分裂实现了前后代细胞遗传物质的稳定,要让学生明白有丝分裂的过程,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所以教学中一定要抓住核心概念,防止深陷细节之中,要学会整体把握,形成完整知识网络。

4. 创设生活情境,增强概念获得的应用性。科学的领域存在着可以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核心概念,对于学科核心概念的理解可以联系实际生活,这样学生学会整体的、全面的看问题,形成科学的认知规律,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就会提高学习能力。教学起点联系生活实际是成功生物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学起点准确的主要表现:学情分析准确、教学设计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起点准确,教学的针对性就强,学生学习的生长点就容易生成,在情感上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生活化教学是核心概念形成并应用的主要策略。学情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生活经验和实践经历等。例如,在讲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第3章第5节“光合作用”之前,先了解学生初中时学习了哪些光合作用的内容,现在还知道多少,学生现在对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在蔬菜或花卉栽培中的应用知道哪些,是否参观过温室大棚,是否有过养花种草的经历等,这些内容的获得有助于学生把握光合作用的核心概念。

总之,新课程采用模块方式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学核心概念。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并探究规律的科学,离不开对事物和现象的描述,并抽象理解,要能从众多的生物学知识体系中提炼出核心概念,及作为生物教师应有渊博的生物学知识。概念获得理论指引我们要有善于总结和概括的本领,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梳理好生物学核心概念。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多思考,多归纳,多提炼,让学生在情景中理解核心概念的本质,有效地构建学科纲要,培养学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参考文献:

[1]赵静.生物教学中的概念图理论[J].文理导航,2011,(20).

第3篇:积极心理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207-01

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大学生在背负巨大压力的过程中心理逐渐阴暗,导致大学生自杀等悲剧出现的次数逐渐增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更加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人员提出了积极心理学,此新理念的出现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指明了新道路,因此,在此理念下进行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提倡对积极价值进行深入研究,注重激发人心理意识中潜藏的正能量,让人的心理能够朝着健康、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进而推动人身心的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学作为全新的心理理念,主要对三方面进行研究,分别是群体层面、个体层面以及主观体层面。无论是对哪一层面的研究,其最终的目的都是激发人的正能量,让人能够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以及工作等。[1]

二、在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导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实施路径

(一)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作为教学目标

高校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明确培养学生积极心理这一目标,然后围绕这一目标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积极心理学对个体自身隐藏的积极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通过有效的措施来提升个体积极心理素质,心理学的这一内容值得教师借鉴,教师可以将此应用到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过程中,以此来激发学生心理的正能量,让学生能够积极应对生活中遇到的磨难。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还应该对学生的幸福感进行培养,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生活的信心,提高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以此来促使学生能够乐观生活。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为学生设定阶段性学习目标,短期目标实现的难度比较低,所以当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了目标之后,其自信心、学习积极性都会得到提升,这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学生多鼓励,给予学生更多积极的心理暗示,以此来促使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能够以满满的正能量来面对生活。

(二)以积极心理体验为核心开展教学

积极心理学倡导的是每个人心里都有隐藏的正能量,所以此理念认为积极心理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激发人心理中的正能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在这一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高校教师在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提高对积极心理体验的重视程度,并以积极心理体验为核心来开展教学,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开展教学是需要达到教学目标的,而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鉴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将教学目标告知学生,并让学生通过讨论或者是参与实践等方式来共同实现教学目标。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观点更有力,通常会以具体的心理案例来开展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探索,从而寻找出其中隐藏的积极结果。[2]教师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需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为学生找到正确的思路,帮助学生通过心理体验来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对积极心理体验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心理积极性的挖掘,以此来促使自己心理健康发展。

(三)构建完善的积极心理教学体系

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两者处于对立状态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展的教学自然无法发挥心理教育的作用。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其中,构建完善的积极心理教学体系。在构建教学体系中,应该将高校教育工作都融入其中,将课堂教学影响、家庭影响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影响等因素归纳到一起,然后通过召开座谈会或者是真人现身说法等方式来使课堂内容不再空洞,课堂教学氛围更加融洽,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理论联系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身体验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日常心理辅导,以此来促使学生心理疾病能够得到尽快解决,其心理能够健康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高校应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对当前的心理教学进行深入改革,以此来促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第4篇:积极心理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 物理概念 死记硬背 教学手段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任何一个学科的基本单位,任何学科都是以各种概念为基础所形成的,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概念教学可谓是基础中的基础。初中阶段是我们进行系统物理教学工作的启蒙阶段,这个阶段所学习的物理概念可以说是整个物理学科中最为基础的知识,因此,在这个阶段搞好物理概念教学将会对未来的物理教学起到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目前在物理教学中,很多教师存在一个思想误区,那就是认为概念教学就是让学生记住各种物理概念的内容,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死记硬背就成为了概念教学的一个常规手段。然而,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大量教学实践证明,一味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开展概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新课改理念的带动下,我们要注意改变传统的概念教学模式,用更加开放、灵活的手段来开展物理概念教学。

一、重视学生的日常经验,从生活中引入概念教学。

物理学科的形成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发展而来的,因此,很多物理概念及其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能够找到大量的实例。相较于高度抽象的物理概念,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事物显然会更有亲切感,因此,我们在开展物理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善于发掘物理学科的这一优势,重视学生的日常经验,从生活中引入物理概念。例如,在讲到“简单机械运动”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寻一些杠杆、滑轮的运用实例;在讲到“升华”的概念时,我就给学生举了一些樟脑丸越变越小、冬天结冰的衣服依然能够晾干、用久的白炽灯泡钨丝变细等来引出升华的概念;在讲到“凝华”的概念时;就让学生回忆冬天下雪、降霜、玻璃窗上形成冰花等现象,思考形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再通过这些实例一步步地引入凝华的概念。通过常见的生活事物和现象来引入物理概念,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在头脑中会形成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从而加强对于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通过把物理概念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学生会看到物理学科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注意用实验的手段引入概念。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学科中,任何的概念都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反复论证得来的,因此,我们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的时候,当然不能抛弃物理实验这个基本的学习手段。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压强”的概念时,就在课堂上给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首先,我拿出了一块木板,然后分别找了两个学生上来,先让第一个学生拿着一个细铁棍用锤子把细铁棍钉入木板中,结果这个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仅仅在木板上留下了一个痕迹,接着我又让第二个学生拿着一根铁钉,将它钉入木板中,结果这个学生轻松地就将铁钉钉入了木板中。这样的实验结果并不出人意料,并且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常见到类似的现象,但是用实验的方式把这些常见的现象搬到课堂上一方面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会促使学生对这些常见的现象进行思考,思考其中的物理意义。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会对“压强”这个物理概念形成一个直观的认识,从而正确地理解压强的概念。

三、注意利用比较法加强物理概念教学。

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物理概念的相似性。由于对物理概念的这些相似性没有做认真对比,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相关概念的过程中总是容易混淆。为此,在开展物理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比较法是一个较为实用的方式。例如,在讲到“蒸腾”的概念时,很多学生总是容易把它同“蒸发”的概念混淆,这时,我们就要注意将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总结出它们的异同点:“蒸发”和“蒸腾”都是一种气化现象,并且无论蒸发还是蒸腾都有吸热的过程,这是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的相同点,而至于不同点,我们就可以从发生蒸发和蒸腾的温度、形式、过程、结果、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这种对比分析,学生会对“蒸腾”的概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而不会混淆。

四、注意对概念进行巩固应用。

说到物理概念,很多学生总是感觉要想记得很容易,但是一到应用就会错漏百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对概念理解不够透彻以外,还与缺乏练习有关。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我们除了要对概念本身进行讲解论证外,还需要通过适当的练习题对概念进行巩固和应用,这样,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概念。例如,在讲到电阻与电压、电流的概念及其关系时,如果单纯地把概念、规律背下来在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完成,但是要想真正地弄清楚电阻、电压、电流这几个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一定要通过适当的练习,如题:某段金属丝两端加6V电压时,通过它的电流是0.2A,若将它两端的电压变为2V,则它的电阻值是多少?通过它的电流是多少?类似这种综合性的练习题,学生在多做了几次以后,自然会对相关地概念规律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总而言之,物理概念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依靠死记硬背就能够掌握的知识,那种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不但效果不佳,反而枯燥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由此可见,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讲求一定的技巧。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科的基础,一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打好了概念基础,就会为学生以后的物理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采用灵活的概念教学方式,从多方面对概念进行讲解巩固,以便达到熟练掌握和应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金冠峰.也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J].新课程(上),2011,(06).

第5篇:积极心理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创新教育;经济数学;课程改革;教学观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结合财经管理类专业经济数学课程的特点,在经济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改革与实践,突出经济数学课程内容的实用性,突出“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下经济数学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

1《经济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经济数学是用数学思维和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并对经济学中出现的数学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的一门学科[1],主要内容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是经济、金融、管理类专业必修的重要基础性课程。传统的经济数学课程的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在奠定学生经济数学基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及为相关经济类课程学习提供解决问题思维方法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数学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需要解决的问题愈加繁杂,传统的经济数学教学的局限性逐渐明显。结合目前国家发展战略及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应包括:广阔而又有专精的知识、较强的探究能力与自我钻研能力、批判精神与自由发展的个性;这对经济数学课程在通识与专业、探究与实践、共性与个性等方面的改革提出了新要求[2]。

2《经济数学》数学教学观转变

所谓数学教学观,就是对数学教学的看法及观点。理想中的数学教学应当是学生和教师同步思考,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会数学,更应该是教学生会学数学。这其中隐含了对数学教学的两种理解:一种是关于数学知识的教学,另一种是关于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两种不同的理解,反映了传统数学教学与现代数学教学在知识与能力、结果与过程等认知方面的不同。经济数学作为财经专业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其实际价值和学习的必要性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正因如此,对经济数学教学观的转变也迫在眉睫,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教学方式由“教师主导下的教学”转向“教师指导下的教学”,进而实现师生合作。二是教学模式由“传统的封闭式”转向“创新理念下的开放式”,优化学生的经济数学思维。三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注重结果型”转向“注重过程型”,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合理有机渗透。经济数学课程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掌握数学的精髓和灵魂,实际上就是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形成灵活数学技能技巧、优化数学的思维方式,只有达到这些要求,才能与强调变动、弹性、创新与竞争的当前社会环境相适应,与企业对具有灵活性、知识丰富和较高数学素养的综合性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相符。

3《经济数学》课程改革构想与路径

3.1增强《经济数学》的经济应用性

《经济数学》作为为经济现象的研究提供定量分析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实用性基础课程。利用经济数学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过程或经济本身,运用经济数学模型加工经济信息,用数学手段进行市场调研、预测、风险分析,并用数学语言对宏微观经济进行表达、描述、求解、分析和设计可行性方案,指导金融投资,这些均是《经济数学》可以实现的功能。对于实际经济问题的选择标准基本可以概括为:学生能用所学的基本知识解决、无须对其中蕴含的经济理论作太多讲解学生便可理解、贴近现实生活、增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的条件。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增强经济数学课程解决实际经济现象的应用性。

3.2优化《经济数学》课程体系设置

经济数学课程体系设置优化主要包括:第一,处理好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经济数学课程之间的关系,还要兼顾其与相邻学科、课内与课外等方面课程之间的关系;第二,处理好经济数学模型理论和相关专业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第三,处理好经济数学课程与全局课程体系的关系,构建多角度、多方位、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实践课程体系,增强实践教学的创新性,主动吸收相关行业、产业及用人部门的意见,从而培养出适应全球数学化分析形势的创新型人才。

3.3强化《经济数学》教学内容的延展性

第一,让学生从认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开始,逐渐积累汇总成明确的数学模型。以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数学方法为主线,广泛搜集资料,努力挖掘数学在经济问题中的应用实例,编撰与教材内容配套的数学-经济小模型,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第二,让学生体会“用数学”的思维模式,了解“建模”的思维方式和过程构建,了解经济函数关系的确定、经济问题的建模求解的整个分析和说明的过程,提高学生学数学和用数学的主动热情,通过用定量的方法解决经济、金融和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建模能力。第三,有意识地培养、鼓励学生使用Mathematics、Matlab等相关计算机软件,辅助解决数学中碰到的计算问题。

3.4提倡《经济数学》课程评价的多元性

经济数学课程的评价体系应建立在对知识整体性评价的基础上,不应局限于刻板、单一的测量方式。整体性评价的主要特性有:合作性、动态性、灵活性和情境化。就经济数学课程而言,应增加平时作业、报告、练习、实验、开放性课题研究等考核环节,扩展考核内容,丰富考核方式,强调对学生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创新精神的考查,从而达到使知识、能力、素养并重的最终目的。教育的供给与社会的需求相匹配,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因此,《经济数学》的教育目标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全球经济分析数学化的发展趋势下,注重基本经济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当今创新型社会背景下,经济数学课程教学需要把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数学能力素养的培养,并在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活动中融入探究、发现、创新等教育价值理念,为社会输送既懂金融、经济规律,又掌握用数学思维方法去分析、研究经济规律的复合型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小林.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2):62-64.

第6篇:积极心理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科学作业;批改;评价

一直以来,批改作业就是教学中的一项常规工作,优质的作业批改和评价能够及时对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进行检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知识上存在的漏洞,进而及时弥补,为教学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和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如何进一步提高科学作业批改以及评价质量,使学生改变对做作业的态度并乐于做作业,使作业真正成为师生双方进行信息交流的平台,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教师必须懂得如何进行作业批改,如何给学生以正确的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和理论依据

现如今,课堂教学改革进程逐渐加快,然而作业教学改革却相对滞后。由于教师教学负担过重,虽然对学生作业进行了全收全改,但是也仅仅是在作业上打上对错,而没有进行针对性和全面性的批阅和评价。批改后的作业反馈到学生手中之后,学生也只是简单地看分数,不能清晰地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出错的原因是什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做作业失去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做作业抱有一种不满的情绪和态度,将完成作业的目的看成是向教师交差。正是因为这样,作业教学改革才一直停滞不前,并成为影响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效的薄弱环节。在新课程理念下,大力提倡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日益明显,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活动更是日益多元,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成效,教师应在关注课堂教学的同时,正确认识到作业是体现和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载体,坚持以人为本,创造各种条件和形式,对学生的作业给予科学的批改和评价,切实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对于初中科学作业批改与评价,教师应当坚持主体性原则与合作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指的是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和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使之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则要充当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坚持合作性原则,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将其分为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可通过师生、生生合作的方式进行自主的学习、讨论、交流和操作,进而一起完成布置的作业。这样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个体性优势,还具有广泛性和充分性的特点,学习成效非常显著。此外,教师还应坚持多样性、情感性、选择性等原则,以有效提高作业批改和评价质量,使其在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展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科学作业的批改以及评价策略

1.将作业分层,使评价具有针对性

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这个时候,教师就应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教学要求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布置不同作业,将作业分层,进行不同评价,提高评价的针对性,这样才能更好地给学生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将学生分成三层,在学完一个知识点后,将作业按照A、B、C三个不同难度类型进行布置。对于这三个层次的作业,不仅仅局限于难易程度上的差别,在时间限定上也有一定差异:A层作业难度高,时间限定紧,甚至要求当堂完成;B层作业难度较大,时间较A层宽松,要求当天上交;C层作业属于基础题,可在第二天上交。教师批改作业时,要针对不同层次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

比如:在学完“细胞”这堂课之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将作业分成三个层次:A层作业让学生说出什么是细胞的生长和分化、细胞分化后形成的不同组织以及进一步形成器官和系统,并用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解释某些生命现象;B层作业让学生识别动物和植物细胞,并应用细胞结构解释某些生命现象,说明细胞分裂的意义;C层作业要求学生制作简单的装片过程,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绘制简单的生物图。在学生完成作业之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只要做对基础题就给满分,做对B层半倍加分,做对A层一倍加分;B层学生做对A层半倍加分;B和C层学生作业做错时可先不给分,当他们修订并真正弄懂后再给他们补分;对于A层学生,在做作业速度、准确性、思维质量等方面都要提出更高要求,答案正确给满分。这样通过分层评价作业,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只有自己不断努力,成绩才会不断提高,基础好的学生则会认识到自身不足,并形成一种竞争氛围,使他们永不服输,永不满足,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2.当面批改,画圈提示

作业的批改和评价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情感,使学生能够借助教师对他们的评价获得对自己学习情况全面、客观的把握,明确自己应努力的方向。通常,教师会采用简单的“√”“×”模式来进行作业的批改,作业反馈到学生手中学生只能知道结果,却不知道自己错在了哪里、为什么会错,结果很多学生都会对错题置之不理。如果回到学生手中的不再只是评判结果,而是一份教师给予的礼物,学生又怎么会采取冷漠的态度对待作业呢?为此,教师应变区分性评价为激励性评价,倾注自己的情感,在批改过程中发现错题时,可采用“?”、双划线、曲线或画圈的形式来加以强调,如果一个学生的作业出现了较多问题,教师应在作业本末处提出建议,告诉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使学生能够及时改正。另外,采用当面批改的方式,边批、边讲、边写建议。教师给予中肯的建议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问题有一个客观认识,明确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还能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和温暖,提高师生之间的信任度,增强彼此之间的感情,学生会在尊重中更加健康地成长和快乐地学习。

3.引入特色评语,激发学生潜能

有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就如钥匙,能够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所以教师应当尝试走进学生心灵,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使学生能够自觉将作业当成与教师进行交流的平台,在交流中拉近师生关系,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样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体验着理解、友爱、信任、尊重和鼓励。教师应当在学生的作业中留下特色评语,将自己的关爱、期待蕴含其中,加深学生对作业的印象,那么当遇到同类问题时就会有所启示,这样还能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比如:对于做题认真、字迹工整但有些错误,或是基本正确但书写不够规范的作业,教师可以“我希望每天看到你的进步,我非常喜欢你的书法”“如果作业书写的再仔细一点就好了”等作为评语;对于聪明却小马虎的作业,可以“如果能够再仔细、再认真一点,相信成功就在不远处向你招手”作评;对于不够认真、书写不规范的作业,可以“做的不错,如果能够将字体写得漂亮工整一些就更好了”进行评价。另外,在格言、谚语中有不少劝学佳句,教师若能用这些语言做评语则能大大增强作业评价的特色性和哲理性。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作业批改是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正确的作业评价也是不容忽视的。优质的作业批改和评价不仅能够检验教学效果,还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促进其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展。教师应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工作,不断创新,大胆实践,根据不同课程需求,采用多种创新型的批改与评价方式,逐渐优化作业效果,提高当前科学作业的训练效率,切实增强科学课的教学实效,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积极心理学概念范文

“翻转课堂”就是借助于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将传统课堂教学先后顺序进行颠倒。学生在课前预习教师的相关教学视频资料,然后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课堂上主要是学生之间进行探讨、教师给予引导,共同解决问题。

2 会计教学困境

2.1 教学模式和手段落后。会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但目前的教学还是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课堂上“满堂灌”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结果是教师讲解时大家都能理解,但一旦轮到学生自己练习或实践操作时就不知从何下手。课后全班同学“齐步走”完成练习或实践以消化知识,“搭便车”现象层出不穷。

2.2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目前,民办高校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课堂上45分钟的听讲,学生的视野就局限于教师所传授的内容。课堂上“低头族”现象严重,加上课前课后安排自主学习的时间少得可怜,专业知识和技能就难以得到拓展。

2.3 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由于课时和教学任务的制约,教师们进行的是“真理化”教学,学生是在教师的正确示范下完成相应练习和实训任务。不管是在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还是课内实践或集中实训环节,学生一遇到不懂的知识点或出错的习题与实训操作,就是等待教师讲解,很少有同学会自己主动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2.4 师生之间缺少合作学习。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都是进行个体学习,同学间很少进行交流沟通与合作学习。师生之间的合作也就主要体现在疑难问题的解答上,其他方面的交流甚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踏入社会所需的沟通与合作能力。

3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会计教学改革

为了更好地应对当前会计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培养更多高素能的会计应用型人才,会计课程的教学迫切需要进行改革。“翻转课堂”理念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现以借助于蓝墨手机云班课进行《会计学原理》中原始凭证单元的翻转为例。

3.1 传统教学组织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先给学生讲解原始凭证的概念和内容,然后针对教材上原始凭证的数条填制要求一一作出解释,再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和实训操作。

3.2 翻转教学组织

3.2.1 课前准备

3.2.1.1 创造网络教学资源和学习平台 首先教师可以像建立QQ群或微信群一样创建会计学原理云班课,通过QQ、微信或在课堂上直接告诉学生课课程的邀请码,学生用邀请码加入班课。在学期开始时,教师上传课程教学计划,学生可以了解教师的安排,同时便于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进度。在讲解相关教学内容之前,将录制或下载的教学视频上传到云班课,也就及时传达到了学生的手机上,让学生的手机变成了强劲的学习助手。

3.2.1.2 重整教学内容 在对教学班级的学情分析基础上,根据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将原始凭证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本次教学内容的操作性非常强,重点培养学生熟练填制原始凭证。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给学生展示真实的原始凭证(包括增值税专用发票、普通发票、支票、差旅费报销单等原始凭证等)和操作流程,然后再回到理论层面理解原始凭证的内容和填制要求。

3.2.2 课堂组织 在课堂上,学生根据课前对云班课资源的学习,先在学习小组内讨论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如果仍未得到解决则交由教师解决;讨论整理出原始凭证(以发票为例)包括的基本内容、种类,进而理解原始凭证的含义;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经济业务和空白原始凭证,动手填制原始凭证(如支票),然后进行展示,同学间相互找茬、合作交流,教师巡视,适时给予指导,直到填写正确,再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原始凭证的填写要求(特别是支票的出票日期、金额的填制)。

3.2.3 课后拓展 教师在课后可以通过云班课及时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课前、课上及课后调查发现的问题,教师整理出学生难理解的、易出错的知识点,通过例题的形式,并附上对应原始凭证上传到资源中,帮助学生消化知识。教师还可以在云班课中设置答疑等活动,针对个别同学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通过在云班课进行测试,教师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学生是否参与、完成多少,对于没及参加的同学教师可以利用通知功能提醒对方;教师还可搜索相关的案例、实务、影视上传到课程资源中以拓展学生的视野,随时随地开展讨论、答疑、头脑风暴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减少了“搭便车”的现象,并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总结

4.1 “翻转课堂”理念下的教学改革优势

4.1.1 翻转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行翻转教学后,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没课的时间或晚自习期间主动学习教师上传的资源,是带着问题来上课的,增强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4.1.2 翻转了教学中的互动合作。实行翻转教学后,课堂上的互动有明显的改观。教师由“演员”转变成了“导演”,并且参与到了学生的讨论中,适时给予学生指导;学生之间也不再是个体学习了,常常会针对一个问题进行探讨甚至激烈的讨论。这种互动不仅帮助学生理清了知识点,深化了学生的认知,还增进了师生间的情谊。

4.1.3 翻转了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最初主要是通过建立QQ群进行教学交流,但有些学生经常在群里与学习无关的信息,导致有些同学直接屏蔽群信息,互动效率明显下滑。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教师也需不断学习与探索,如笔者坚持每周四晚上听蓝墨公开课,并将蓝墨手机云班课运用于教学中,不断地进行摸索与改革。

4.2 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自从运用“翻转课堂”理念进行会计教学改革以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8篇:积极心理学概念范文

关 键 词:学校体育;教学技能分类;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6-0104-04

A study of the reclassifi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kil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ideas

LIU Jian-ji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Guangzhou College of Commerce,Guangzhou 511363,China)

Abstract: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kills help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understand teaching skills profoundly, thus enhance teaching quality. Current classifi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kills has such problems as overlapping, epochal indistinctiveness, disciplinary indistinctiveness etc. According to new curriculum reform idea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author put forward a new classification: learning guidance skills, content arrangement skills, activity organization skills, load adjustment skills, help and protection skills.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teaching skill classification;new curriculum reform

教学环境、教育制度、文化背景以及各个学科对教学技能概念理解的偏差使得教师具备的教学技能不尽相同。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对教学技能合理、细致的分类,有助于完善教学技能体系、深化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明确培训目标、便于提示示范、易于客观评价。体育教学技能分类研究为进一步完善教学技能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体育教师清晰认识和提高教学技能创造条件。缺乏完善的体育教学技能分类体系,体育教师对教学技能的认识不清晰、掌握不全面,教学过程中易迷失方向。因此对体育教学技能进行科学系统的分类,对体育教师认识和提高教学技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体育教学技能概念

体育教学技能是教学技能的下属概念,对体育教学技能清晰认识要以教学技能为前提。对教学技能概念的界定,国内外尚未提出公认的、科学且具有代表性的认识。综合国内外学者对教学技能概念的界定,将教学技能视作教学活动方式或者动作方式、教师的教学行为。这与教育学、心理学中关于“技能”的界定有相似之处。

技能是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动作方式,练习是技能形成的途径,动作方式是技能的形式,合乎法则是技能的标志[1]。依据技能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将其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用到的技能,是教师的专利,包括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分析研究现有教学技能的概念,对教学技能的界定是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能促进学生学习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2]。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既有实际动作,又有心智活动。

从概念的层面分析,体育教学技能属于教学技能,是教学技能的下属概念,具有教学技能的特征,但是体育教学技能与一般教学技能有很大的差别。如教学环境不同导致教学组织与管理不同,体育教师突出活动组织技能,从中贯穿保护与帮助,而一般教学中的板书、作业批改在体育教学中应用较少。所以,体育教学技能有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技能的显著特征,对体育教学技能概念的界定要凸出其独特性。

体育教学技能究竟是什么,大家各执己见。体育教学技能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完成某种体育教学任务所采用的一系列的行为方式[3]。体育教学技能是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及教学经验,促进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包括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4]。上述对体育教学技能的解释都将其认定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方式,与教学技能的“行为说”类似。第一种表述目的是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第二种是促进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相比较来说第二种表示较为详细具体,体现出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第一种表示较为宽泛,没有具体指明教师要完成哪些教学任务。

基于上述对体育教学技能的界定,我们对其理解为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理论和体育教学的特点,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而采取的以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为主要表现形式、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一系列教学行为。

2 教学技能分类现状

2.1 国外学者对教学技能的分类

20世纪60年代微格教学的产生,带动了世界各国的教育家把教学的眼光转移到对教学技能的研究上,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国家率先对教学技能进行了分类研究,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国家的教学技能分类成果: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依据教学要素将教学技能分为导入技能,变换各种刺激的技能,总结、概括技能,非语言性启发技能,强调学生参与技能,提问频度技能,提问深度技能,高层次提问技能,发散性提问技能,注意到对方引人注目的行动技能,运用例证和实例的技能,讲解技能,有计划的重复技能,交流的完整性技能[5]。英国的特罗特依据可观察、可表现教学行为将教学技能分为变化技能、导入技能、强化技能、提问技能、例证技能与说明技能[6]。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教育家依据教学要素将教学技能分为度量和评价学生的行为、教学设计、演示、行政管理、人际沟通、自身发展与提高学生自我发展[6]。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依据教学行为将教学技能分为信息的传递、引起动机、促进发展与定向技能[7]。

从国外学者对教学技能的分类可以看出:第一,国外学者对教学技能分类主要依据教学要素和教学行为,缺乏以教学程序为依据的研究。第二,国外研究侧重于课堂教学技能,同时在教学技能分类中还涉及到了流畅性提问等,说明课堂教学将师生互动作为重点,强调人际技能在教学技能中的重要地位。这些技能的熟练掌握有助于实现由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转化为师生之间的互教互学,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局面,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第三,对教学技能研究的目的是提高教师上课的技术能力,那么制定的教学技能量表要有很强可操作性,能够准确测评检验教学技能的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对教学技能的分类要具有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符合英国教育家对教学技能分类。第四,分类中体现学生的重要性,以学生发展为主,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技能中体现学生元素,即“引起动机”、“促进发展”。上述国外学者对教学技能分类各有优点,但也存在些许不足,如分类中交叉、分类时没有考虑学科性和专业性、对教学技能概念理解的误区等造成对教学技能分类不完善。

2.2 国内学者对教学技能的分类

我国对教学技能分类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外研究基础上,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研究。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对教学技能的分类:郭友[8]依据信息传播理论将教学技能分为导入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板书技能、教态变化技能、教学演示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反馈强化技能、结束技能、组织教学技能。肖锋[9]依据教学程序将教学技能分为教学之前的技能群(分析教材对象技能、设计教学目标技能、分析教学任务技能)、教学之中的技能群(导入技能、奖惩技能、提问技能、刺激变化技能、策略技能、组织技能、管理技能、交流技能、媒体使用技能和结束技能)、教学之后的技能群(包括评价技能和辅导技能)。原国家体委下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依据教学程序将教学技能分为教学设计技能、使用教学媒体技能、课堂教学技能、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技能、教学研究技能;在课堂教学技能中,又设定了导入、板书、演示、讲解、提问、反馈和强化、结束、组织教学和变化技能等9项教学基本技能[10]。申继亮等[11]依据教学要素将教学技能分为一般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实施调控、教学评价与反思、教学研究;特殊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教学理解能力、实验技能与探究能力。

我国对教学技能的分类绝大多数以教学工作程序为依据。而申继亮等从教学要素的角度提出了教学技能由一般技能和特殊技能组成,特殊技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具有学科性。从学科性考虑可以使教师掌握各个学科的特殊性以及学科特有的教学技能,进而更全面地掌握各种技能。

国内外学者基于一定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遵循教学基本规律研究教学技能分类,教育体制、文化背景、分类目的和分类标准不同都会影响分类的一致性,因此造成国内外学者对教学技能的理解五花八门,莫衷一是,但是影响教学技能分类一致性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对教学技能概念理解的偏差。

目前国内外教学技能分类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分类中存在交叉,二是时代性差,三是学科性不强。为了改进教学技能分类中的不足,顺应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完善体育教学技能分类体系,研究体育教学技能分类非常有必要。

3 体育教学技能分类现状

1)体育课堂教学具有体育教学空间开放性、教学时间随时性、学生的身体活动性、成绩评价的测量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与其相适应的体育教学技能的操作性、个体性和内隐性,也决定了体育教师要具备区别于一般教师的特有的教学技能。依据体育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将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分为以下几种:体育教学技能、组织教学技能、动作演示技能、语言运用技能、活动创编技能、纠正错误技能、测量评价技能[12]。

2)王鲁克[13]根据体育课教学行为方式和教学特点将体育教学技能分为导入技能、讲解技能、动作示范技能、教学组织技能、人体语言技能、诊断纠正错误技能、结束技能和教学设计技能。

3)刘海元[14]着重介绍了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实践技能――体育教学实践技能,从宏观上将体育教学实践技能分为体育教学计划编制技能、体育课堂教学实施技能、说课与模拟上课技能、体育教学反思技能,并结合典型的实例进一步阐明了各种教学技能的运用与习得办法。

我国对体育教学技能的分类研究较少,从学者们对其分类研究中发现有利结合体育教学独有的特点,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对体育教学技能分类。第一种分类方式抓住体育教学的特点,分析了体育教学过程的教学技能,使体育教师更能准确的分辨体育课堂教学与一般教学的不同。但分类中忽略了一般教学技能(如导入技能、提问技能等)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王鲁克将一堂体育课分为课前准备、课中教学和课后总结,结合体育教学特点以及体育课程教学的行为方式,教学设计技能的加入,体现体育课的计划性,但是综合分析此种分类不全面,忽略教师综合技能。刘海元从宏观上分析了体育教学实践技能,从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教学反思3大方面综述了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技能,说课和模拟上课技能的研究丰富了教师的教研活动,但是对体育教学技能的进一步分类中出现交叉。综合分析,其分类研究体现了教学技能分类的学科性,但是将语言技能和讲解技能单独作为重要的教学技能,造成了技能分类重复交叉;有的分类过于传统,没有体现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对体育教学技能分类,既要考虑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又要注意分类的原则性。

4 体育教学技能的重新分类建议

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使体育教学技能分类可从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全方位研究,可见体育教学技能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国内外学者对教学技能、体育教学技能的分类主要依据教学行为、教学要素、教学过程,容易造成对概念理解的偏差、分类中存在交叉、分类缺乏科学性和学科性。因此,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对体育教学技能进行深入细致的分类研究,在体育教学技能的训练中渗透新课程理念,有助于教师对体育课程标准的理解,有助于新课程改革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体育课堂教学以体育活动的组织实施而体现,以体育课教学活动为依据,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方向,对体育教学技能重新分类研究,不仅有助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延续和适用,有助于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技能概念的理解,从而使体育教学技能的分类避免分类交叉和学科专业性不强等缺陷。

基于以上分类综述,取长补短,遵循分类的原则,借鉴美国课堂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等特点,保证分类的学科性、不交叉性、顺应时展的特点,结合体育课程改革理念,依据体育课教学活动即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教学组织、观察休息、帮助保护5大部分将体育教学技能分类(见表1)。

根据体育课教学活动将体育课堂教学实践技能分类,教师指导和学生练习分开描述,充分体现了新课改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原则,避免了分类中的交叉。体育教学遵循人体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增进系统的良好循环,增强体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选择合理的教材内容结合学校自身的情况以及各个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创编适合每节课的教学活动,符合针对学生练习的内容编制技能。体育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教学活动的复杂性、身心活动的统一性等特点决定学习指导技能、活动组织技能以及负荷调整技能的重要性。新课程改革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结合在一起,因此体育教学技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不仅需要操作技能,还要充分体现心智技能。学生学习的最佳条件是精神、情绪、心理和生理处于协调一致的状态,其中心理素质起导向作用,因此体育教师适时的进行思想教育,不仅从身体上保证学生的健康,更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顺应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真正达成体育教学的目标。依据体育教学活动对体育教学技能分类从根本上避免了分类的交叉,充分体现了体育学科的特点,符合现代教学的身心共同发展的特点。

教学技能因教学过程的复杂而复杂,认识的不同、概念理解的偏差会形成千百种体育教学技能分类。综述现有体育教学技能分类成果,分析分类存在的问题,提出更为合理的分类标准,形成体育教学技能的体系,旨在为体育教师建立一个教学技能库,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提取一些技能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 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00.

[2] 荣静娴,钱舍. 微格教学与微格教研[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1.

[3] 毛振明. 体育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339-340.

[4] 王鲁克. 体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 体育学刊,2000,7(2):67-70.

[5] 胡淑珍. 教学技能[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6.

[6] 荀渊. 教师教学技能研究[J]. 上海教育研究,2004(8):18-20.

[7] 张铁牛. 教学技能研究的理论探究[J]. 教育科学,1997(2):27-29.

[8] 郭友.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教学技能与培训[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 肖锋. 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10] 卫建国,张海珠. 课堂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11] 申继亮,王凯荣. 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4(1):66.

[12] 赵超君. 论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教学技能[J]. 体育教学,2011.

第9篇:积极心理学概念范文

    美国课程专家H. Lynn Erickon在“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一书中指出,核心概念是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概念。费得恩(Feden)认为,核心概念是学生将学科的事实和现象忘记之后,仍然留在记忆中并能应用的概念性知识。戴维(Davy)则认为核心概念构成了学科的骨架,具有迁移应用的价值。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生物学核心概念与生物学事件、生物学事实和生物学现象一样,同为生物学知识。但从教学角度看,分属“为什么”(概念性知识)和“是什么”(事实性知识)两个层别。生物学核心概念是在众多的生物学事件、生物学事实、生物学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推理出来的结论,是对同一类生物学问题本质特征的概括。例如“稳态”这一概念,就是在分析细胞内环境各种理化因子相互作用现象的基础上,概括出“生物体依靠自我调节机制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状态”这一稳态本质,进而得出其内涵是:机体在遭受外界因素干扰下,依靠体内复杂的自我调节机制,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使内环境达到的一种动态平衡;其外延是:所有的生命系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依靠自我调节机制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理解“稳态”概念的本质,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的本质,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生命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与事实性知识相比,核心概念具有更高的概括性。人们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可以较长久地保存在记忆中,有助于形成较好的知识框架,学习更多知识。所以在教学中要更加重视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而不是对事实的记忆。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核心概念的教学理解。具体而言,就是要以生物学现象和事实为载体,把握生物学核心概念的要素和内涵及其外延,领会其教育价值,形成生物学思维方法。

    下面以“稳态”概念为例,探讨生物学核心概念及其教育价值和教学理解问题。

    二、“稳态”概念及其教育价值和教学理解

    “稳态”概念不仅包涵了生命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保持稳态并适应内外环境变化,通过自动调节作用在结构与功能上达到和谐与统一,而且它又以“生命系统”与其他相关生物学知识整合。可以构建这样一个存在稳态的知识体系: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一般系统,能让学生明白其实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都是存在稳态现象的,在生命系统内部和生命系统与环境之间信息流动的过程中,都存在着生命系统的稳态与调控,甚至是自然界的一般系统在其变化与平衡之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稳态与调节。从而从不同层次和不同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复杂性和动态平衡性,帮助学生理解各个层次的生命系统是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通过自我调节机制维持自身的稳态,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学观点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同时在构建过程中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更好地训练学生将数学的公式和方法引入生物学研究,形成系统的观点,为学生将来的进一步学习乃至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1.“稳态”概念的教育价值分析

    (1)丰富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生命系统是开放系统,它们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交流、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这就决定了生命系统时刻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无论是个体水平还是群体水平,这种动态变化必须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否则系统就会崩溃。也就是说,稳态是生命系统能够独立存在的必要条件。稳态的维持靠的是生命系统内部的自动调节机制。关于这种调节机制,在个体水平上主要是动物体和植物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在群体水平上主要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可见,就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来说,“稳态”概念具有其他概念不可取代的价值,有利于丰富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2)在把握宏观与微观的联系中拓展视野

    上世纪20年代,奥地利生物学家、心理学家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iatanffy)创立了一般系统论,指出“应把生物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系统具有“整体性”,就是说,不能把系统割裂成要素孤立地去研究,应该注意研究要素及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系统还具有层次性,即从系统结构上看是分层的。系统的最重要特征是稳态。用一般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稳态,有助于我们在把握宏观与微观的联系中从多个角度认识生命系统的稳态。

    生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个开放的系统在生命活动中不断地与它所处的外部环境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通过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调节,这个系统维持着自身的稳态。这个系统的层次性表现在多个方面:细胞是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其上有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每一层次都可以成为独立的生命系统,都存在着稳态,都发生着与环境的交流,都发生着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调节。同时,这一层次和那一层次之间的关系又不可忽略。由此,揭示了生命系统中尺度、结构与功能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生命系统在不同尺度下存在着不同层次的结构,尺度与结构决定生命系统的功能。这不仅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也拓展了人们研究事物本质的视野。

    (3)领悟多种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实质

    系统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中学生物学教育一般只能做定性分析。为了使学生能够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学习,在构建“稳态”概念过程中要借助于“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阐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内容,教会学生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在科学探究中经常使用的两种逻辑方法——模型方法(建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和数学方法(取样调查),在建构“稳态”概念过程中都有很好的载体(例如:设计并制作生态瓶——物理模型,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等等),应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科学方法进行“稳态”概念的学习。

    2.“稳态”概念的教学理解

    (1)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认识“稳态概念

    将生物的个体和群体看作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它们都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信息的传递和自身的调节来达到维持稳态的目的。这是构建“稳态”概念的关键,也是做好初高中教学衔接的一个有效的着力点。

    学生在初中阶段初步学习过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知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分析:无论植物、动物、人体还是种群、群落乃至生态系统,任何一个生命系统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中,通过信息的传递,生命系统感受内外环境的变化,通过调节做出应答性反应,从而维持自身的稳态。这是构建“稳态”概念的主线,有利于学生把握相关知识内容之间的本质联系,有利于学生建立整体性的认识。

    (2)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帮助学生构建概念

    在教学中,应尽可能通过实验、实物、图片、照片、录像片等,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将有助于学生对“稳态”这一学科主题的理解和构建。

    教科书的图片非常精美,与文字紧密配合,我们得充分利用好这些图片。比如关于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间的内在联系,教材写得比较具体,而且配有插图,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同时参考教科书中的图,进行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三者间的关系。在看图过程中,首先应该引导学生识别图中各种结构和成分,弄清各结构间的关系,这是理解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内在联系的基础。教材提供的插图只反映人体局部组织中的情况,要说明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必要再提供人体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整体图,有助于学生建立对人体细胞外液的整体认识。

    我们也可以选取一些能反映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相关例子的视频画面,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视频画面,烘托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要注意不应让学生的兴趣过多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及时结合画面提出有关问题,尽快将学生引入对问题的理性思考,在这样的观察与思考中构建“稳态”概念。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帮助学生构建概念

    个体和群体水平的稳态,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人体的许多疾病都是稳态失调的结果,每一个人的健康都与内环境的稳态有关,几乎所有人都亲历过诸如发烧等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诸多环境问题又是生态系统的稳态失调的结果。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比如教师可以从学生身边的一张化验单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化验单上为什么每种成分都有一个变化范围,从而初步认识内环境的各种成分是动态变化的;又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圈2号失败的原因,让学生领悟到自然界中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稳定的生态系统对于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

    教师还可以联系有关沙尘暴的事实,让学生讨论沙尘暴发生的原因;联系密云水库合理捕捞量的确定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事实上,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相关问题,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关于稳态的自然科学问题和社会科学问题等的报道都将成为学生构建“稳态”概念很好的切入点。

    我们不必拘泥于教材中的实例,可以通过一些标志性的问题或实例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列举出更多的实例进行分析,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