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双碳的背景与意义范文

双碳的背景与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双碳的背景与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双碳的背景与意义

第1篇:双碳的背景与意义范文

世界遗产地区;低碳经济;低碳产业体系;生猪产业链;CDM项目申报;低碳畜牧;低碳住宿;低碳物流

[中图分类号]F224;F299.2;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8-0053-02

一、世界遗产背景介绍

1.概念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狭义的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广义概念,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

2.四川省世界遗产

四川旅游资源全国乃至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据中国世界遗产名录,截止2010年8月1日,中国已有40处狭义世界遗产,74处广义世界遗产。归属四川省域的就有5处狭义世界遗产,1处广义世界遗产。包括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双重遗产“峨眉山―乐山”;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羌年”。四川省丹巴县、理县、茂县的“藏、羌碉楼与村寨”也已录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9.6数据)。

二、低碳经济简介

2009年12月7日到18日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参加了这次会议。毫无疑问,这次大会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次会议被称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

低碳经济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一般情况下低碳经济是指在市场经济机制的基础上,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产业转型、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等手段降低能源消耗,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三、世界遗产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

1.发展低碳经济能够保护世界遗产地区环境,防止污染以及气候变化可能对其的影响与破坏。

2.发展低碳经济能够提高世界遗产地区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益,有助于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3.发展低碳经济顺应国际形势,是积极承担国际环保责任的表现。

四、以低碳产业体系分析世界遗产地区低碳经济发展

1.世界遗产地区畜牧业

当代中国人继承了中国人既有的“和”的概念,讲究天、地、人合一,讲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现代城市中久居的中国人对自然有着很深刻的向往,也正是利用这一点,世界遗产地区可以开发畜牧旅游业,增加畜牧业本身的附加值。

2.世界遗产地区旅游住宿业

房地产行业是典型的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建筑房地产相关能耗(包括建筑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能耗等)已达到社会总能耗的46.7%[1]。同时,由于房地产业的相关产业极其广泛,发展低碳房地产的同时能够带动一系列的相关产业进行低碳升级,产生连锁反应,由此可见房地产业的节能减排潜力巨大,世界遗产地区发展低碳建筑势在必行。

五、对世界遗产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建议

1.国家政府急需健全双遗产地区的低碳法律制度

对于我国低碳经济法律体系的的建立问题,以公民碳排放权为法理基础概念并以此理念设计中国与发展低碳经济有关的国内碳交易制度和碳税制度是当前的主要观点。其中的公民基础碳排放权是以整个自然界碳排放可以承受的总量除以世界人口数,得到的一个个人允许的基础碳排放值。但是由于实际操作的约束性,我国低碳经济的制度设计以及低碳经济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还任重道远,需要不断积累经验、总结归纳出一套由中国特色的方案。

针对世界遗产地区,更需要健全法律法规通过以下功能来达成节能减排、抑制温室效应、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1)威慑功能,主要针对想要违背“低碳”理念谋求个人利益者。

(2)惩罚功能,是针对触犯了相关法律法规者,让触犯了的人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受到法律惩罚。

(3)救助抚慰功能,是针对因为违法者的违法行为而深受其害的人。

(4)教育功能,针对所有公民,既包括违法分子,又包括其他人。

(5)美化功能,一旦以上功能发挥了其应发挥的作用,人类的生存环境无疑会越来越美丽,此所谓美化。

2.世界遗产地区景区管理创建“低碳景区”

峨眉山景区于12年前已实行统一乘坐旅游交通大巴的方式。景区还在酒店和农民旅店饭店大力推行节能措施。多年来,峨眉山的森林覆盖率一直维持在95%以上。

目前,九寨沟景区已编制完成了《智慧九寨专项规划》,并将在此基础上编制中国首个《低碳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力图通过规划摸清低碳家底,打造低碳产品,完善低碳设施,优化低碳服务和塑造低碳品牌。

世界遗产地区可以景区管理可以此二者为典范,以加强景区管理,走上真正的低碳经济之路。

[1] 刘水良,吴吉林,尹华光.我国世界遗产管理危机与对策研究[J].资源环境与发展,2010年01期.

[2] 杨效忠,王荣荣,韩会然.低碳旅游背景下的世界遗产开发和保护模式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0年05期.

第2篇:双碳的背景与意义范文

关键词:石家庄 居民出行 碳排放 低碳交通 措施

Resident Travel CO2 Emissions Trend and Low-carbon Measures in Shijiazhuang City

Li Jing Li Shuangjiang Zhao Qian Cui Erqian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050018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trend of resident travel CO2 emission by urban traffic in Shijiazhuang city from 2005 to 2009, and forecasted CO2 emission in 2015.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2 emission per capita by urban traffic in Shijiazhuang city increased with time. CO2 emission from private cars increased fastest, from taxies slightly increased, and from buses dropped. CO2 emission from private cars was much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emission from taxies and buses. The per capita CO2 emission from resident travel in 2015 increased by 21% than 2009, and emission from taxies almost unchanged, from buses reduced by 45%, from private cars increased by 29%. The measures to implement low-carbon transport was controlling private cars,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making low-carbon policies and improving citizen’s awareness of energy conservation.

Key Words: Shijiazhuang resident travel CO2 emissions low-carbon transport measures

1. 研究背景

气候和环境国际研究中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刊登研究报告指出,在过去10年里全球CO2排放总量增加了13%,而源自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增长率却达25%。欧盟大部分工业领域都成功做到了减排,但交通工具碳排放却在过去10年增长了21%。至2050年,全球交通工具碳排放将比目前增长30%~50%[1]。

与国外相比,一方面,我国交通能源利用率仍有很大差距,其中机动车燃油经济性水平比欧洲低近25%,比日本低20%,比美国低10%。另一方面,至2009年底,中国汽车产销双超1300万辆,首次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中国机动车保有量约达1.87亿辆。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加,我国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已经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

随着能源危机、经济危机及气候危机问题的日益凸显,如何减少交通中的碳排放,实现交通的低碳化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低碳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同样的能源需求增长率,优化交通模式可获得较优的减排效果。因此,减少城市客运交通碳排放成为世界各国广泛认同的有效减排手段[2]。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低碳交通”的概念应运而生。

2. 石家庄交通现状

目前,石家庄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京津冀都市圈的整体推进、省会龙头地位强化、中央启动内需与河北省“三年大变样”的效应叠加、高速铁路等交通优势的升级,诸多发展因素把石家庄推入一个城市快速扩张、产业调整优化、都市区整合发展的新时期。到2020年市区人口将达到500万[3],这些势必带来交通的进一步发展。

截至2010年初,全市公交车总数为3018辆,其中天然气公交车1698辆。到2010年2月底,全市机动车总量已经达到149万辆,其中市区38.8万辆,仅2009年12月份就新增机动车21751辆。伴随着市区小汽车加速增长,轿车快速进入百姓家庭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家庭轿车拥有量的快速增长,将进一步加剧城市交通碳排放。庄幸等研究表明[4],在石家庄市居民生活和出行的户均温室气体排放中,CO2是主要的排放物,其所占比例高达90.6%。

3. 石家庄市交通碳排放

3.1 计算方法

城市交通以客运为主,公交车、私家车、出租车是能耗主体,动力以汽油和柴油等一次性能源为主。以这三种交通工具为研究对象,计算个人出行的碳排放量。公式为:

式中,MC为个人出行的碳排放量,D为平均营运距离,Z为平均客运量,L为实际油耗,a为所使用燃油的燃油密度,w为燃油中碳的比重。

通过C和CO2的质量转换公式,得到碳排放情况:

式中, ――个人出行的CO2排放,kg。

利用2005~2009年石家庄市居民使用各种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参数年均增长率,利用下式推到2015年各排放参数,得到2015年CO2排放量。

2015年各参数=2009年各参数×(1+年均增长率)6

3.2 数据来源

原始数据主要调查自《石家庄统计年鉴(2006-2010)》,部分标准参考相关文献[4-9]。原始数据见表1:

3.3 结果分析

石家庄市居民出行所使用各种交通工具的个人CO2排放量见表2。

由表2和表1可以得出,2005~2009年石家庄市居民出行人均CO2排放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私家车排放量增加最快,出租车略有增加,公交车下降,且私家车排放量远大于公交车和出租车之和。2005年私家车的个人出行CO2排放约是出租车的6.4倍,2009年增至7.6倍;私家车2005年的个人出行CO2排放是公交车的8倍,2009年增至14倍。

出租车的个人出行CO2排放,2005年~2008年为增长趋势,但2008年~2009年有所下降。原因是在后两年出租车数量没有改变,但客运量有所增加,而全部出租车的日平均营运距离增幅远小于客运量的增幅。

公交车的个人出行CO2排放呈下降趋势。原因是2005年~2009年石家庄市公交车数辆的增幅很小,但随着总人口的增加,公交车的日平均营运距离相对增加,而且公交车的客运量大大加大,因此分担到个人的CO2排放就相对减少,从而呈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

2015年石家庄市居民各种出行方式与2009年相比,个人总出行CO2排放将增加21%,其中出租车基本未变,公交车减少45%,而私家车增加29%。

4. 实施低碳交通的建议

低碳交通是在对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生存严重影响的认识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为根本出发点的交通模式。这种模式根据各种运输方式的现代技术经济特征,采用系统调节和创新,应用绿色技术等手段,实现单种运输方式效率提升、交通运输结构优化、交通需求有效调控、交通运输组织管理创新等目标,最终实现交通领域的全周期全产业链的低碳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低碳转型[10-13]。针对石家庄的现状,低碳交通对策如下:

(1)控制私家车。

由于私家车的个人出行碳排放要远远大于公交车和出租车,因此,实施城市交通低碳化的关键是降低私家车在城市交通中的出行比重。如在市中心减少机动车道,增加步行道和自行车道,不应特意为机动车停车提供方便等。

(2)优化公交系统结构。

完善公共交通,缩短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的车外时间差、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输速度、扩大公共交通与其他交通的成本差、改善公共交通的交通环境。石家庄已满足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轻轨)的条件,即200万以上人口[14]。轨道交通与公共汽车消耗相等的能源,运输能力前者是后者的5倍以上。因此应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发展新能源及使用混合动力公交车,通过不断提高强制性的汽车燃油效率标准,促进汽车改善燃油效率。

(3)制定低碳政策。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鼓励使用绿色汽车,对研发新能源汽车者给予资助和奖励,对大排量重污染汽车征重税,减少政府公务用车等。

(4)提高居民节能意识。

采取有效的途径,加强节能宣传教育,使公路交通运输领域所有从业人员了解我国能源资源形势和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提高全行业的节能意识和资源忧患意识;同时也要在全市民中进行大力宣传节能减排,鼓励居民骑自行车、步行及乘坐公交工具出行。

参考文献:

[1]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Office of Transportation and Air Quality.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the U. S. Transportation sector [R],1990-2003. USA: ICF Consulting, 2003.

[2] House of Commons Environmental Audit Committee.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from Transport [R], Ninth Report of session, 2005-06,England: the House of Commons, 2006.

[3] 石家庄市城乡规划局.《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4] 庄幸.姜克隽.赵秀生.石家庄市居民生活和出行的碳足迹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6(6):443-448.

[5] 胡莹菲.王润.余运俊.厦门城市交通系统碳足迹评估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2010,29(3):98-101.

[6] 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居民出行方式与城市交通CO2排放及减排对策[J].环境科学研究,2009.6(22):747-752.

[7] 梅建屏.徐健.金晓斌.周寅康.基于不同出行方式的城市微观主体碳排放研究[J].资源与环境,2009.25(1):49-52.

[8] 贾晶,高鹏.徐幸玉.王升强.石家庄市居民出行特征变化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2.2(52):116-118.

[9] 曲大义.于仲臣.苏州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及交通发展对策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01.31(3) :118-119.

[10] 陈飞.楚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内涵、模型与目标策略确定[J].城市规划学刊,2009.(4):7-13.

[11]付慧.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34):19745-19747.19751.

[12]秦海燕.丁绍刚.金芸.都市生态主义――基于可持续的低碳城市营建理念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746-1750.

第3篇:双碳的背景与意义范文

综合考虑政府碳税及财政补贴等因素,构建低碳环境下制造商与零售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模型,以供应链成员各自利润最大化为原则,求解制造商与零售商的最优定价及市场需求量;在此基础上,分别分析政府碳税及补贴对供应链成员定价及市场需求的影响,给出产品定价与减排策略的关系;最后通过数值仿真对结论进行进一步分析。为企业产品定价及减排、政府碳税及财政补贴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

最优定价;减排策略;碳税;财政补贴

1研究背景与主要文献综述

随着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节能减排成为当前国际社会的热点话题。低碳时代得到来,使得政府和企业纷纷就目前的现状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如政府采用多种规制措施(补贴或税收等)来激励企业改变其生产经营模式降低碳排放;企业为保证自身利润及应对当前政府措施和市场的变化,也相应地调整其运营模式,具体表现在通过使用新工艺、投入新技术、提高企业员工管理水平等方式向低碳转型。因此企业在低碳改造过程中面对政府的环境政策,该如何进行产品定价、调整自己的低碳投入成本?政府补贴及税收是如何影响企业的产品定价与低碳投入的?在政府低碳减排目标的约束下,低碳供应链企业产品定价与低碳投入关系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从目前看,政府政策及监管是企业实施低碳供应链管理强有力的推动力量[1]。Wolfram等[2]研究了在激励企业采取先进技术进行减排的环境政策工具中,税收比自由许可、拍卖许可更能激励企业采用现金减排技术。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已征收碳税,如荷兰、丹麦、瑞典、爱尔兰等[3]。我国碳税征收仍处于研究层面,但根据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的《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碳税政策框架》报告,财政部财务科拟定了《开征碳税研究》报告,同时发改委能源所也了《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为我国政府征收碳税提供了理论依据。

Bettina[4]从减排量等7个方面论证了碳税在降低碳排放中更有效且成本更低。Benjaafar等[5]将碳排放因素考虑到简单的供应链系统中,建立了碳排放限额模型、碳税模型、限额与交易模型以及碳抵消模型等,为供应链低碳运作提出了颇有意义的管理启示。Hoen等[6]分析了碳税、碳限额、碳交易等不同碳排放约束对制造商运输方式决策的影响。黄鑫等[7]通过考虑财政补贴、税收、罚金等参数来分析政府监管者如何通过财政工具引导企业积极遵守和服从节能减排政策。Song等[8]分析了征收碳税、强制减排、以碳总量限制和交易下企业单周期最优订货量决策的问题。赵道致等[9]在考虑碳税情况下对供应商主导的二级供应链减排博弈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减排策略下企业的最优产量与单位产品减排量。

针对低碳政策下供应链成员定价的研究,杨珺等[10]建立了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单个供应商和销售商的供应链模型,分析了强制排放和碳税两种排放政策对于供应商、销售商及整个供应链的总成本和碳排放的影响。马秋卓等[11]研究了以碳配额机制为基础的碳交易体系下单个企业低碳产品最优定价及碳排放策略问题。毛超艳等[12]通过引入单位产品碳排放量决策变量,构建了制造商的简化决策模型,给出了制造商的最优定价和最优碳排放量,分析了碳排放政策与消费者低碳需求对制造商最优定价和最优碳排放量的影响。谢鑫鹏等[13]研究了基于CDM的制造商与零售商的产品定价与减排决策。上述文献虽然考虑碳排放政策下产品定价的影响,但是大都针对单个企业,且涉及到碳税与政府财政补贴的情形较少。与此同时,随着消费者低碳环保意识的增加,企业在面对政府减排压力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低碳偏好。大量消费者调查和研究报告表明,消费者愿意为购买低碳产品支付额外的费用[14]。如Liu等[15]在研究中指出,消费者环境意识逐渐增强,愿意购买绿色低碳产品并为之付出额外的费用。这会迫使供应链企业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模式来保证其利润,但最终还是会通过合理的产品定价,将低碳改造所增加的成本转嫁到消费终端,由消费者买单。

本文将消费者低碳偏好考虑到供应链中,在需求受到产品价格和单位产品碳排放双重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研究政府征收碳税及补贴下的,由低碳制造商与低碳零售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模型,探讨制造商与零售商的定价与减排策略、政府碳税及补贴的影响关系,为企业定价、减排投入及政府制定碳税和补贴提供参考。

2情景描述与假设

2.1情景描述碳税是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措施,作为重要的环境政策工具,能够减缓国内生态环境压力、遏制环境恶化、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完善环境税制、调整资源配置,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碳税将被逐步提上日程。为应对即将实施的碳税政策,企业开始通过使用新工艺、购买新设备、投入新技术等方式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向低碳转型,这使得企业在产品生产、加工、包装等等过程中的成本增加,这些都属于低碳化投入成本的一部分。可以说,碳税在降低环境污染的同时给企业,特别是碳排放量较大的制造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减排压力,导致其生产成本增加。因此,企业和供应链上成员会将这部分额外增加的碳税成本通过产品定价的形式转移到消费者身上,造成产品的价格超出消费者可接受范围,导致产品滞销、企业亏损等现象的产生。为此,政府为鼓励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应通过财政补贴的形式,将部分税收所得贴现给低碳消费者,以刺激消费,拉动市场需求。基于以上情景,本文以一个制造商与一个零售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模型为研究对象,其中上游制造商负责产品生产,下游零售商负责产品销售,在此过程中将产生碳排放,政府会根据企业最终的碳排放对企业进行征税,为降低碳排放,制造商与零售商都将投入资金进行低碳改造;同时,政府为鼓励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会对产品进行补贴。以此构造考虑政府征收碳税及补贴下的二级供应链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制造商领导下的分散化决策下的定价模型如图1所示。政府对企业碳排放进行征税,并根据产品的低碳程度对消费者购买产品时进行补贴,消费者为产品价格与低碳度双驱动型,故市场需求将受产品的价格及碳减排程度两方面的影响。制造商与零售商根据碳税大小与市场需求来确定减排量即减排资金投入进行低碳产品生产,并对产品进行重新定价。

2.2基本假设为研究方便,本文简化过程,仅考虑制造商领导下的分散型供应链,且做如下假设:

3模型建立与求解

3.1制造商及零售商的最优定价在此我们建立制造商主导下的分散化决策下的两级供应模型,供应链成员在知晓政府对其所征收的碳税税率之后,制造商须在生产周期开始之前制定最优的碳减排量即减排投入资金及产品批发价,零售商根据制造商的决策制定自身减排及定价策略,使各自在生产周期之后利润最大。由于增加了碳税成本与低碳减排成本,且受成本的一些条件约束,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最大化利润目标函数分别。

3.2结果分析下面根据制造商与零售商的最优定价,分别分析政府碳税和低碳补贴即税收返还补贴对碳减排量、供应链成员定价及需求量的影响,以期获得一些管理启示。结论1表明,政府碳税的征收会变相导致单位产品的碳排放成本增加,最终表现为产品销售价格提高。对于零售商而言,不论产品碳排量如何,随着碳税的增加,零售价将不断提高;但对于制造商而言,当零售商碳排放量大于自身碳排放量时,由于零售商面临的碳税压力较大,随着碳税力度的增大,零售价上升幅度会过大,将导致产品销量严重减少,为避免因销量减少过大带来的利润损失,作为市场主导者的制造商会降低批发价,使零售价随之降低,提高销售量,故而会出现批发价随碳税的增大而减小的情形。从环境角度来看,碳税的征收会促使企业减排,从而降低大气污染;但从市场经济角度来看,碳税的征收使得产品零售价格增大,消费者承受物价上涨的压力,市场需求减少,使市场经济处于低靡状态,税率过小使得起不到激励制造商生产低碳产品的驱动力。因此,政府应确定适当的碳税,综合考虑环境与经济两方面因素。结论2表明,政府对低碳产品进行补贴,以财政补贴的形式补贴给消费者,可以激励更多的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增大市场需求,企业因此可以提高产品价格,可以说政府对消费者进行低碳财政补贴可以间接地帮助实施低碳生产的企业营利,降低企业低碳改造成本,也能够使促使企业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低碳改造,减少产品碳排放,对经济及环境来说都大有裨益。结论3:随着零售商碳排放量的增大,即随着零售商减排资金投入的减少,制造商批发价将变小,零售价可能变大也可能变小,而制造商碳排放量对批发价的影响与对零售价的影响趋势相似,它们都要根据政府碳税回收补贴及消费者低碳偏好的大小具体判断。结论3表明,不论政府碳税及补贴情况如何,零售商的碳排放量越大,即减排资金投入越少,批发价始终减小。这是由于零售商碳排放量越大,随之而来的是所要缴纳的碳排放税越多,会迫使其提高零售价,导致市场需求量减少,为使零售商在制定产品价格时不至于过高,制造商会通过降低批发价间接分担零售商的碳税压力,所以随着零售商碳排放量的增加,批发价会减小。同时,由于消费者的低碳偏好以及政府碳税的存在,随着碳排放量的增加,当政府碳税力度过小时,企业节约的低碳投入成本可能大于碳税所增加的成本,所以产品价格会是下降的趋势;而当政府碳税力度较大时,其缴纳的碳税带来的损失过高,所以提高产品价格在所难免。可见,政府碳税及回收补贴对于供应链成员减排量的制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供应链成员在制定减排策略即低碳投入时,可以考虑相互合作的方式来进行综合减排。

4数值仿真

通过数值仿真进一步来分析政府碳税及财政补贴对供应链成员定价的影响,并通过分析供应链成员利润为政府制定碳税与财政补贴提供参考。对比图3可知,不论碳减排量如何,零售价随着碳税税率的增大都将增大,但与零售价情况有所不同,当碳税税率较高时,零售商每降低单位碳排放时,零售价所上升的幅度越小,达到1时则碳排放量变化对零售价影响很小,此时零售商减排积极性会相对减小。故政府在制定碳税税率时可以考虑制定差别化税率,在不同企业间实行不同的税率。由图4和图5可知,随着碳税税率的增大,制造商与零售商利润均减小,随着政府补贴力度的增大而增大,这与结论1和结论2相符。且由图可发现,随着碳税的增大,制造商利润明显迅速下降,最终与零售商利润相差无几,由此可见政府碳税的征收对制造商影响更大。这与现实情况相符,相对于零售商而言,制造商碳排放较多,面对相同的碳税政策时二氧化碳排放量较高的制造商所承受的惩罚力度更大、减排压力更多,因此所带来的利润损失也就更大,可以说碳税对于碳排放量大的企业所造成的影响必将是巨大的。因此,政府在制定碳税时应科学合理制定,充分发挥其调节功能,并避免其对高能耗产业的冲击,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阶段对受影响比较严重的高能耗行业建立税收减免与返还机制。

5结束语

低碳经济环境下,政府环境政策及消费者市场需求变化必将对供应链企业的产品定价及减排产生深刻的影响。低碳时代的冲击对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积极探索市场需求规律,合理确定产品的价格,加强自身与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政府也需根据不同企业调整税率,使社会总福利最大化。本文以低碳经济为背景,构建了碳排放税与低碳产品补贴下供应链企业定价与减排模型,通过建立模型与求解得到所建定价模型的解析解,进而研究了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最优定价与消费者低碳偏好、政府碳税及财政补贴,以及制造商与零售商碳减排量方面的影响关系,并进一步求得此时的产品市场需求量,为供应链成员生产及产品定价提供决策支持;最后通过数值仿真,分析一定碳排放量状况下,碳税税率及财政补贴对产品批发价、零售价、市场需求量及利润的影响,为供应链成员制定碳排放量及政府制定碳税税率及财政补贴提供参考。通过理论研究和数值分析,可得到以下启示:(1)随着政府碳税的不断提高,单位产品零售价必将增加,但批发价大小的变化情况取决于制造商与零售商的最终碳排放量,也即减排投入资金情况,随着零售商碳排放量的增大,即随着零售商减排资金投入的减少,制造商批发价将变小,因此企业间可以通过合作减排使供应链利润更优。(2)碳税对制造商与零售商作用效果不同,对此政府在制定碳税税率时应科学制定差别化税率,制定合理的碳税政策,避免对高耗能行业带来严重的冲击,这样才不会挫伤企业进行低碳改造的积极性,切实起到降低碳排放的目的。(3)随着政府对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时补贴力度的加大,产品批发价与零售价都将增大,利润也随之增大,这说明政府财政补贴有利于企业进行低碳改造,提高企业低碳投入的积极性,同时可减缓碳税实施带来的冲击。

参考文献:

[1]BAUMANNH,BOONSF,BRAGDA.Mappingthegreenproductdevelopmentfield:engineeringpolicyandbusinessperspectives[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02,10(5):409-425

[2]WOLFRAM,REQUATETILL,UNOLD.Environmentalpolicyin-centivestoadoptadvancedabatementtechnology:willthetruerank-ingpleasestandup?[J].EuropeanEconomicReview,2003,47(1):125-146

[3]高鹏飞,陈文颖.碳税与碳排放[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2(10):1335-1338

[4]BETTINABFWITTNEBEN.Exxonisright:letusre-examineourchoiceforacap-and-tradesystemoveracarbontax[J].EnergyPolicy,2009,37(6):2462-2464

[5]BANJAAFARS,LIYANZHI,DASKINM.Carbonfootprintandthemanagementofsupplychains:insightsfromsimplemodels[R].Minnesota:UniversityofMinnesotaworkingPaper,2010

[6]HOENKMR,TANT,FRANSOOJC,etal.Effectofcarbone-missionregulationsontransportmodeselectioninsupplychains[R].Eindhoven:TechnischeUniver-siteitEindhoven,2010:1-32

[7]黄鑫,陶小马,杜增华.节能减排管制政策的博弈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3):322-326

[8]SONGJ,LENGM.Analysisofthesingle-periodproblemundercarbonemissionspolicies[M]∥Handbookofnewsvendorproblems:models,extensionsandapplications.NewYork:Springer,2012:297-313

[9]赵道致,勾杰.考虑碳税征收的供应链纵向减排博弈研究[J].标准科学,2013(11):53-57

[10]杨珺,李金宝,卢巍.系统动力学的碳排放政策对供应链影响[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2,17(4):21-30

[11]马秋卓,宋海清,陈功玉.碳配额交易体系下企业低碳产品定价及最优碳排放策略[J].管理工程学报,2014,2(28):127-136

[12]毛超艳,梁喜.碳排放约束下制造商的定价与减排策略及政策启示[J].低碳经济,2013(10):21-24

[13]谢鑫鹏,赵道致.基于CDM的两级低碳供应链企业产品定价与减排决策机制研究[J].软科学,2013,27(5):80-85

[14]庞晶,李文东.低碳消费偏好与低碳产品需求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9):76-80

第4篇:双碳的背景与意义范文

【关键词】太阳能 产业 SWOT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能源的需求长期处于一个高水平状态。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促使了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能源产业升级。基于如上背景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在未来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以及推广前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太阳能资源的保有量的巨大,在此方面有研究表明,由太阳输送到地球表面的太阳能总量达到了每秒80万千瓦。在理想状态下,对地球表面0.1%的太阳能进行收集,按照5%的发电效率进行计算,每年发电量可以达到现有能源消耗总和40倍作用。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太阳能发电的低成本。在采用太阳能发电的过程中仅需要对设备进行首次投入以及较低的维护与管理成本即可完成发电项目,综合的发电成本大约在1美元每万万瓦时一下,这个发电成本远低于火力发电等传统的能源成本。此外,由于不可再生能源的不断减少,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资源也具有较大的战略意义,而在碳排放等指标方面太阳能也具有显著优势。本文从我国未来太阳能产业发展的角度对其优势、劣势、机遇以及挑战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旨在分析太阳能产业在我国未来的发展。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的太阳能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以及实践指导。

二、我国太阳能产业发展

目前,针对太阳能的利用主要集中在太阳能发电方面,而其他二次资源的利用均以太阳能发电为基础。我国太阳能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主要表现为工业集中发电、民用发电以及直接应用型发电等三个部分。

在工业集中发电发展方面:我国首座太阳能发电厂在2005年10月29日在江宁竣工投产,年发电能力61.3万千瓦时,发电厂采用镜面反射集中供热,热力发电的原理。虽然发电量较少,但是为我国太阳能发电的工业集中化奠定了基础。经过了接近7年的发展,目前我国拥有规模以上太阳能发电厂进20座,分布在宁夏、青海、新疆等省份。

在民用发电方面:我国太阳能民用发电产业发展较为广泛,此方面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社区或者单元楼为基本单位,在楼房墙体或者广场区域等空地面积架设光伏太阳能发电设备,利用太阳能发电设备的发电成果对本小区或者本单元楼的生活用电进行供给,或者采用双套供电设备对居民用电进行辅助供给。

在直接应用型发电方面:我国太阳能利用主要依赖于直接应用型发电,此种发电设备由于与电气的使用设备相链接,具有使用方便、安装方便、节约成本等特点,在生产与生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生产方面直接应用型太阳能发电设备主要表现为一些大型的公共设施方面,比如市政亮化系统、交通监测系统、交通指挥系统等。而在民用方面则主要应用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充电器、太阳能玩具等。由于直接应用型太阳能发电设备的广泛应用,其对我国太阳能产业的普及以及太阳能应用的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以及群众氛围。

三、我国太阳能产业的SWOT分析

(一)我国太阳能产业的优势

我国太阳能产业发展的优势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太阳能产业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与国外的同期指标相比,我国太阳能发电的使用率占到总能耗的比重不足3%,而国外先进国家此比例大概分布在15%25%之间,且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按照我国能耗总量进行计算,在太阳能发电应用占到10%的情况下,需要投产总计为63.9万瓦。其次,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环保意义,在温室效应严重的今天,我国政府在能源结构以及产业升级等角度严格控制碳排放,而太阳能作为0碳排放的能源产生工业具有较大的环保意义。最后,太阳能发电与传统发电以及用电器设备相比成本较低。这主要表现为太阳能发电仅为一次投资,在生产过程中没有燃料的投入。而在生产与生活应用过程中,则表现为太阳能应用设备的引入降低了配套管线的架设成本。

(二)我国太阳能产业的劣势

我国太阳能产业的主要劣势表现为技术发展较慢、土地使用费用较高以及安装成本较高等方面。在技术发展较慢方面主要表现为我国太阳能产业的主要技术来源于国外技术的转移与转让。而我国自主的太阳能发电技术相对落后,少有自主知识产权,这对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控制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土地使用费方面则主要表现为,太阳能发电由于发电效率等问题其对太阳能电板的面积要求较高,我国的土地使用单价成本较高,这就造成了太阳能发电厂的整体投资过大,回收成本周期较长,进而降低了企业对太阳能发电的投资热情。在安装成本较高方面则主要表现为,与上文相对应,我国太阳能发电的主要技术来源为技术转让,因此在太阳能产品的生产以及太阳能发电厂的建设过程中首期的投资过大。

(三)我国太阳能产业的机遇

我国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基于主要表现为太阳能新市场的开发、国家电网的开放以及太阳能产业的国家重视。

在太阳能新市场的开发方面:国家鼓励清洁能源的使用,这使得太阳能的新的利用方向的开发得到了各大企业的重视。近些年,太阳能汽车、采样能照明设备、太阳能发热设备等新科技产品层出不穷,极大的刺激了太阳能产业的发展。此外,电价、天然气等家用能源价格的上涨也是太阳能产品开发的根本动力。

在国家电网开放方面:国家从2013年开始将逐步开放我国电网,在开放的过程中允许中小型以及个人发电厂的电力资源并入国家电网中,这直接导致了过去的太阳能发电仅为自用的民用太阳能发电体系可以利用这一政策进行合理的盈利。从个人太阳能发电的角度去考虑,此政策的出台能够刺激太阳能发电厂的小型化,这直接解决了土地成本等问题,使得太阳能发电的利润空间更大。

在太阳能产业的国家重视方面:国家对于清洁能源的开发与使用始终保持支持与扶持的态度。在我国太阳能开发过程中我国政府实施对此类高精尖企业的免税等相关扶持政策,帮助企业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以及产品的创新。

(四)我国太阳能产业的挑战

我国太阳能产业的挑战主要来源于其他清洁能源的挑战、传统能源的挑战以及应用环境的挑战等三方面:

在其他清洁能源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与其他清洁能源相比,太阳能发电电力转化率较低,以水利发电为例,其电力转化率大约在75%到70之间,而太阳能发电的综合效率不足10%;此外,在发电规模方面太阳能发电也无法与其他清洁能源甚至是传统能源发电相比较。

在传统能源的挑战方面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太阳能发电与传统能源发电在发电规模方面具有明显的劣势。以我国第一个太阳能发电厂为例,其年生产电能仅为63.9万瓦,不足中型火力发电厂的5%。这样的发电效率必须通过大面积的建设才能够满足电耗需求。而另一方面则表现为针对太阳能直接使用以及太阳能电能使用的配套设备开发较少,太阳能的使用无法满足正常家庭需要。在传统的家庭劳动过程中如洗衣、做饭等,均没有太阳能配套产品的开发与使用,进而对未来太阳能产业的发展造成了限制。

在应用环境方面:太阳能发电以及应用收到环境影响较大,在地点选择方面应该选择阳光充沛的区域,在一天的使用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太阳直射等问题。此外,对于阴天、下雨等太阳能较弱的天气也会导致太阳能产品的失效,进而造成了太阳能产品推广困难的情况。

四、太阳能产业的未来发展对策

我国太阳能产业的未来发展对策主要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需要各个企业增加科研力度,从太阳能发电效率、太阳能发电场地的综合利用、太阳能直接利用设备的开发等环节对太阳能产业进行综合的自主知识产权开发。

其次,我国政府应该增加对太阳能产业企业的扶持力度,分别从税收、推广、政企合作、有限采购等方面对相关的企业进行扶持,并对优秀的太阳能开发技术予以奖励。

最后,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应该积极的宣传太阳能以及太阳能设备的使用优点,并对其环保意义、经济意义、社会意义等多方面的意义进行多角度的宣传。

五、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发现太阳能产业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存在技术瓶颈、土地使成本较高、安装成本较高等劣势,同时受到其他清洁能源、传统能源以及应用环境等方面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增加自主知识产权、提高国家扶持支出以及宣传太阳能应用价值等三方面的优化对策。希望对今后太阳能产业的发展提供可行方案。

参考文献:

[1]唐正艳,李勇,陈克禄,王如竹.我国太阳能产业专利状况分析[J].可再生能源,2011,(05).

[2]杨书林.我国太阳能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企业导报,2011.(21).

第5篇:双碳的背景与意义范文

关键词:塔水钒矿带 成因模式 地质特征 找矿方向

塔水钒矿属中型位于哈密市南东部,是一个以V为主,兼含Zn、Co、Mo 多元素件生矿床,北山磁海-大水Fe-Mn-Au-W-Sn-P-V-U-钠硝石-盐类成矿带1。区域上有南北两个成矿带,北带有塔水钒矿、大水西钒矿、大水钒矿、双塔钒矿等一系列钒矿床,南带有著名的平台山磷钒矿及方山口磷钒矿等。因此在该区确定主要的矿床成因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成型、成规模的钒矿有重要意义,该地区的二条成矿带钒磷矿产资源极具潜力。

1. 地质背景

本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大地构造单元位于塔里木陆块(Ⅱ-2)――北山古生代裂谷系(Ⅱ-2-3)――北山中间地块(Ⅱ-2-3-2),成矿单元位于该矿位于磁海-大水(裂谷带)Fe-Mn-Au-W-Sn-Co-Cu-Ni-磷(V-U)钠硝石-盐类矿带(Ⅳ-4-①)。塔水钒矿区处于塔里木板块和哈萨克斯坦一北山板块的交接部位,位于天山一北山海槽之东端2,是一个构造活动和变形程度较为强烈的地区。

1,2 ―现代沟谷冲洪积相:含砾砂、泥土;3―新近系苦泉组; 4 ―二叠系红柳河组;5,6 ―奥陶系锡林柯博组\罗雅楚山组;7,8 ―寒武系西双鹰山组\双鹰山组;9,10 ―蓟县系平头山群\卡瓦布拉克群;11 ―长城系星星峡群;12 ―泥盆世二长花岗岩;13 ―石炭世二长花岗岩;14,15 ―二叠世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16―不整合界线;17―实测平移断层\逆断层;18―Ⅲ、Ⅳ级构造单元线;19,20―背斜轴\向斜轴;21―钒矿

地层属塔里木-南疆地层大区、中南天山-北山地层区、中天山-马鬃山地层分区和塔北地层分区。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蓟县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二叠系和第四系,蓟县系主要由灰岩、泥质白云岩、片岩、硅质页岩等组成。下寒武统为一套浅海相黑色炭质硅质岩、硅质岩、泥岩、板岩、碳酸盐建造。它与下伏蓟县系之间存在一个侵蚀面,是本区钒矿的重要成矿部位。志留系墨尖山组分布于红柳河断裂以南,与下寒武统呈不整合接触,为浅海-滨海相碎屑岩建造。二叠系主要分布于红柳河断裂以北,以碎屑沉积岩为主,并伴有中基性火山喷发,属海陆交互相沉积。区内侵入岩出露广泛,以花岗岩类侵入体为主,也有少量规模不大的中基入体。

2. 矿区概况

2.1 地质特征

塔水钒矿的含矿岩系主要为寒武系。含矿层段位于双鹰山组的上段,在于矿段之底通常为呈近东西向展布,含矿层段位于双鹰山组上部,下矿段之底,通常为蓟县系古风化壳的含砾粘土岩(双鹰山组底部),其上为含碳石英砂岩、粉砂质板岩、变粉砂岩等组成的浅变质碎屑岩系;上矿段之下为双鹰山组上部的泥质板岩,上为硅质板岩覆盖。该矿床在平面上呈层状、透镜状(图2),赋存构造为一近NE向的复式背斜。

2.2矿体特征

矿体赋存特征 塔水钒矿共圈定33个钒矿体,其中有4个盲矿体。北矿带Ⅰ-5,Ⅲ-1、2,中矿带Ⅳ-1―3,南矿带Ⅵ-1矿体规模较大,其中中矿带Ⅳ-1、南矿带Ⅵ-1为主矿体,其他矿体为单工程或单样品控制的矿体,规模小。矿体形态呈层状、似层状或透镜状产出。产状南倾,倾角一般60-78°之间。矿体长度150-1540米,真厚度1.05―7.32米。矿石以工业矿为主,V2O5品位0.65―1.74%,平均0.97%,最高2.55%,低品位矿次之,V2O5品位0.41%―0.58%。含矿岩石为黑色石墨硅质板岩、碳质板岩、含炭硅质岩,围岩为灰白色泥质板岩、硅质板岩等。

矿体形态及规模 钒矿体含量的变化与矿体厚度有一定关系,矿体厚度越大,含量越高反之则矿体厚度越小,含量低。矿石厚度、品位骤然变小,而且众多的分枝现象明显,产状由7线的宽缓开始逐渐陡立。

2.2 地球物理、化学特征

该地区钒元素背景值为546.20×10-6,钒含量高于全区平均值200×10-6,变化系数为1.76。钒在寒武系下统双鹰山组、蓟县地层中趋于富集或强富集状态。在二叠系、志留系及基性岩体中区域背景状态,其他单元多趋于贫化。

3. 矿石特征

3.1 矿物成分特征

矿物成分有绢云母、堇青石、石墨、石英、绿泥石等变晶矿物。金属矿物有黄铁矿、磁黄铁矿、毒砂、黄铜矿、黝铜矿、铜蓝等金属矿物。矿石中还零星可见钛铁矿、石榴石等矿物,赤铁矿仅见于铁质硅质板岩中。

3.2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由黑色石墨硅质板岩、(含)硅质炭质板岩或二者互层组成,具有石墨硅质板岩型与(含)硅质炭质板岩型矿石的双重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矿石结构以显微鳞片状变晶结构、显微鳞片状粒状变晶结构为主,少量网络脉状、斑杂状、角砾状构造及褶皱构造。

3.3 矿石中钒赋存状态

在矿石结构构造及物质组成详细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物相分析、钒价态分析、扩散浸出、溶解浸出、电子探针(EPMA)、粉晶X 衍射分析(XRD)等手段,对矿石中钒元素赋存状态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钒均为分散状分布,主要以V3+类质同象杂质替代铝硅酸盐中部分Al3+的形式以及以独立矿物形式分散存在外,有少量V4+以VO2+类质同象替代地开石(高岭石)中的Al3+存在。

4.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4.1 矿床成因

从蓟县系至早寒武系,该区处于塔里木板块塔北陆缘拉张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边缘浅海沉积环境,有利于沉积分异作用的进行,沉积时间长,沉积物厚度大,形成了一套厚度稳定的浅海相石墨硅质岩、碳酸盐岩及沉积碎屑岩建造。由于漫长的地史中地壳垂向运动,造成了海平面的缓慢升降,寒武系为海侵阶段形成了巨厚的沉积物,奥陶系为海退阶段遭受剥蚀,形成沉积间断,表现为寒武系和志留系之间呈不整合接触关系。寒武系是一次大的海侵,形成了稳定的沉积序列。海侵阶段有利于在不整合面上或沉积层序的下部形成钒矿物。塔水钒矿区内钒矿体主要分布在断层及褶皱比较发育的地段,在构造交汇的膨大部位形成较大的矿体。近南北向次生断裂对成矿作用影响不大。

综上所述,矿区内钒矿体赋存于下寒武系地层中,海进时期特别是在下寒武系与蓟县系之间的沉积间断面上,形成了一套厚度稳定的浅海相硅质岩、碳酸盐岩及沉积碎屑岩建造。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含钒岩系经过较长时间的沉积,形成了该区的浅海-滨海相矿床。

综合分析认为塔水钒矿属于黑色页岩型钒矿床。

4.2 找矿标志

1.化探异常标志

沿寒武系双鹰山组(∈1s)的黑色岩系出露区,分布有较多的V、Zn、Co、Mo等异常,综合研究区域化探异常及地质特征,可优选有利地段,缩小找矿靶区。因此含有V、Zn、Co、Mo元素组合的化探异常是本区寻找V、Zn、Co、Mo矿床的主要标志之一。塔水钒矿的发现与化探异常就有着直接的关系。

2.地层标志

寒武系双鹰山组(∈1s)的石墨硅质板岩、炭质硅质板岩是最主要的矿质来源和直接的赋矿层位,因此该层位是找矿的主要标志之一。

3.构造标志

红柳河深大断裂所派生的次级断裂为含矿热液提供了上升通道,而褶皱的转折端是容矿的场所,因此构造为找矿不可缺少的主要标志。

4.围岩蚀变标志

矿区内大部分钒矿体的围岩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围岩蚀变现象。主要为石墨化、褐铁矿化、黄钾铁钒化、黄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岩化等。

5.矿化标志

矿区中石墨硅质板岩广泛分布,但只有部分地段含矿较好,表现在石墨硅质板岩中石墨含量越多、碳酸盐岩脉越发育,其含矿性越好,主要是吸附在石墨及云母中,肉眼看不见。

4. 结论

(1) 综合分析考虑塔水钒矿区域成带上具有广阔的前景,经过深入的工作有望达到大型的钒矿床。

(2)本钒矿床为一沉积变质矿床,但就对成矿作用的贡献而言,沉积作用对其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变质作用对该矿床的形成并无太大意义。

(3)就该共生矿床中各矿床的形成而言,钒矿的形成系粘土和有机质(炭质)对V 的吸附所致与富Ca、Mg的碳酸盐作用有密切关系。

参 考 文 献

[1] 1966,新疆哈密市沙泉子幅K-46-XXIII矿产图说明书,地质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局

[2] 1963,新疆哈密市大水磷钒矿普查检查地质报告,新疆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

第6篇:双碳的背景与意义范文

摘 要:当今时代,企业的发展越来越注重企业宣传和企业文化,这催生了一批行业内部的“小记者”。而作为煤炭行业的记者,身份比起一般的企业宣传者,要增添几分特殊意义。本文试图结合煤炭行业的实际,谈谈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小记者”。

关键词:企业宣传;新闻眼;记者的职责

笔者的身份是企业电视台的一名记者,要是谈论到“记者”这个头衔,的确是有点尴尬,走在社会上或许要解释半天,别人方能恍然大悟,虽然这不是一种自我否定,但这却是我们这样的记者圈真实写照,姑且,我们称自己为“小记者”吧。

从事这个行业已经四年有余了,四年来,成就也有,不足也多,综合评价起来,算是一名刚刚合格的“小记者”,“小记者”不能自己小瞧自己,也不能因为我们的工作标准和水平,让别人瞧不上我们和这个职业,认为我们只是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

一、企业宣传不可或缺

有一种观念认为,作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企业,不需要做宣传这类“虚”工作,也不需要这类的“虚部门”。但随着企业宣传和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某种程度上,企业宣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更多企业的广泛重视。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白热化,企业要想在行业内和用户群中被广泛认可,除了需要企业在产品质量、销售、服务等方面做出一流的努力外,还需要一个叫得响的品牌,“品牌立企”。一方面,企业通过较高的知名度、良好的声誉赢得了社会的广泛支持、合作伙伴的协作以及群众的拥护和信赖。另一方面,企业通过独特的品牌,又可以赢得更多的客户,争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取得竞争优势,这就必须发挥企业的宣传功能。

近年来,随着淮南矿业集团的做大做强,“建大矿、办大电、做资本”的发展战略已经叫响行业内外,淮南煤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煤炭行业,淮南煤矿的产量由过去每年徘徊1000万吨左右,发展到2009年煤炭产量突破6700万吨,另外淮南煤矿采煤的步伐已经走出去本土,十二五期间,集团公司煤炭产量本土达亿吨、本土外可形成3000至5000万吨规模;电力方面,从无到有,目前集团公司的电力权益规模已达到1192万千千瓦,成为安徽省最大的发电企业;房地产,在合肥、芜湖、上海、嘉兴等地业已形成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淮矿地产”,淮南矿业集团成为安徽省最大的房地产企业,淮南煤矿已经完成从百年矿业到百年产业的蜕变,淮矿这个品牌正在中华大地被广泛关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的企业宣传部门做到与企业同进,在关键时刻为企业及时宣传造势。2008年12月5日,国家首个亿吨大型煤电基地投产典礼在顾桥矿隆重举行,当时的大背景是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经济形势一片萧条,国务院为刺激当时正在复苏中的中国经济信心,而用举行大型投产典礼,尤其是建成亿吨级煤电基地这样一个大型工业粮仓的方式来为国家经济复苏助威,在此情形下,除了中央、省市媒体作出相关报道之外,我们利用自己的宣传平台,通过采写新闻报道、新闻链接、新闻特写、系列报道等形式不断深化、升华这一事件的积极意义,向行业内外传递淮南煤矿的信心和作为,在当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二、“小记者”大作用

作为煤炭行业的记者,身份比起一般的企业宣传者,要增添几分特殊意义。众所周知,煤炭行业苦、脏、累、险,在过去,“四处无门把碳掏”,由此可见煤炭行业的艰苦性,尤其是淮南煤矿,虽有着“中国东南部资源条件最好、资源量最大、最具开发潜力的一块整装煤田”的赞誉,但由于瓦斯含量大、水、火、地温、地压等威胁,五大矿井灾害俱全,这块煤又被人形象地比喻成“悬崖上的鲜果”。

干煤矿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谨慎的态度,另外还要有效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才能实现矿井的安全生产,这个时候,就要求我们这些做宣传这类“务虚”的工作者冲上去,做一些务实的事情,用我们手中的笔、纸、话筒、镜头去推动和促进矿井安全生产。通过我们的及时报道,可能一项瓦斯治理新技术在全矿区得以推广应用,避免一起瓦斯超限事故;通过我们的深度发掘,可能引导职工改变一个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坏习惯,保护一个职工的生命;通过我们的准确剖析,煤矿中的一种不良管理行为可能得到遏制,保护了国家的财产不受损失。

2009年2月22日,山西屯兰发生瓦斯爆炸事故,74名矿工兄弟失去了生命。分析事故的原因时发现,部分矿工不会正确使用自救器,在悲痛兄弟煤矿发生矿难的同时,笔者在深思:我们的职工对于每天佩戴腰间的自救器能否做到正确使用呢?随即,笔者在淮南矿区广大职工中间进行走访、调查后发现,我们的职工对于自救器使用状况也令人堪忧,对于此番调查结果,除了在做好一组负面新闻报道的同时,也及时地将这一情况反馈到集团公司相关部门,随后,一场覆盖淮南煤矿各个生产矿井的自救器培训活动迅速开展起来了。

三、做一个怎样的“小记者”

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了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

企业记者,没有中央、省、市等媒体所拥有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但切不能因此而降低了工作标准,企业记者也有自身肩上的责任:为企业发展造势、关注职工的生产与生活、同与企业发展不协调的杂音做斗争、曝光安全管理中的不健康行为……。既然选择做一名记者,就要尽百倍努力做一名合格的记者。

第7篇:双碳的背景与意义范文

论文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 低碳产业 发展策略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模式:低碳经济

(一)低碳经济的特征

低碳经济具有综合性、战略性与全局性的特征。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和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路径,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能源消费结构转变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双赢选择,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降低发达国家向中国进行污染转移和转嫁的风险,因而发展低碳经济具有综合性、战略性与全局性特征。低碳经济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或经济问题,而是涉及到技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

低碳产业将成为一个新兴产业。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及低碳技术的创新会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低碳领域的开拓会带来新兴产业的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重化工业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化石能源支撑,而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产业发展又不可避免地带来高能耗、高污染和高排放。因而,推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低碳领域是我国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需要,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在未来建立我国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需要。

低碳经济是一场新国际趋势。《联合国》将国家疆土用国际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任何国家都不得以武力掠夺他国领土及其之上的各种资源,而《关贸总协定》则允许各国以国际贸易的形式,利用他国领土上的资源,包括货币资源、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李俊峰、马玲娟,2008)。而气候变化后制定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则是规制世界上国家、民族、企业和个人利用这种资源的权利的原则和法律。庄贵阳(2008)认为,英国提出低碳经济概念,是为了打破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僵局,着眼于国际气候制度建设,希望以此建立起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互理解的桥梁。

(二)低碳经济发展对转变发展方式的意义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高资源生产率,但低碳经济更强调低能源强度和低碳排放强度,这同样也是全球范围内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中国在面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下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国家整体国际竞争力。

通过技术进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传统产业的低碳化发展,通过技术进步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和高效利用,通过国际合作,集成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目前,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紧密,发达国家并承诺要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让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作为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中国,应抓住时机,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促进自主创新。

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国民经济发生重构,低碳产业蓬勃发展,新能源产业异军突起。同时,消费者要转变观念,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促进生产领域低碳技术和工艺的开发与应用,带动低碳产品和服务的发展。

低碳经济是建立在高资源生产率基础上的经济与环境双赢,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获得更大的产出。当然,这里的“产出”不仅仅是产值或GDP,还应包括发展机会。茅于轼、李来来(2007)认为,“低碳经济”比单纯追求GDP能创造出更多的体面就业、不错的收入、更少的废弃物或零废弃物以及良好的生活空间,那么“低碳”相对高GDP而言,就可能使人更多一些快乐。

我国目前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低碳产业

在任何时代,任何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的发展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际竞争能力提升的巨大推动力,低碳的兴起和发展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和科技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低碳产业也理应成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柱。林善浪、吴肇光(2003)指出,国家核心竞争力就是产业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国家之间的竞争表现为各个国家的产业之间在国际市场上的实力较量,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低碳产业必将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低碳经济,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这样就必然带来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科学技术等领域的一系列变化。

低碳经济的发展源于具有竞争优势的低碳产业及产业集群。对碳基能源的低消耗,对碳中和、碳封存和碳捕获技术的密集使用,以及对新兴清洁绿色循环能源及原材料的充分利用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产业基础应该是低碳乃至非碳消耗的新兴产业或产业簇群。因为具有竞争力的低碳产业会吸引经济资源、生产要素等流入该领域或相关产业,同时形成分工明确、相互关联的企业、供应商、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聚集于某一区域,最终必定推动具有竞争力的低碳产业集群的形成。低碳产业集群在国际市场上会获得竞争力,给一国带来持久的核心竞争力。

低碳新兴产业体现技术的创新性和先导性,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及服务保障。低碳产业发展中技术创新是核心,技术的先导性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刘畅等(2008)对29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科技经费支出的增加有助于高能耗行业能源效率的提高,其中工业部门的技术改进是影响能源消耗强度的主导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提高产业项目环保准入门槛,特别重要的是要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和产品,引导节能技术和清洁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将低碳技术创新置于低碳产业组织环境。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我国低碳领域布局策略

(一)加强领导且强化低碳产业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和工作任务。建立发展低碳产业联席会议制度,注重解决低碳产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尽快建立健全低碳产业体系的统计指标、监测和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产业安全预警应急机制和政策实施反馈机制,优化低碳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做好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与总体规划的衔接,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科学制定年度计划,分年度落实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对规划中提出的政策性内容,相关责任部门要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落实,确保规划的可操作性。建立规划实施监督考核机制,由人大、政府督查部门和政协相关部门组成联合考核组,分年度和中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建立和完善规划评估修订机制,做好规划中期评估工作,落实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及重大项目等内容。

(二)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以构建产业自主创新体系

当今世界,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新的一轮世界低碳经济角逐已拉开帷幕。因此我们必须做到:贯彻落实相关关于加强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若干规定,做好国家、自治区技术创新、高技术产业化等项目储备工作;组织多方力量联合开展低碳经济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制定长远发展规划,优先开发新型高效的低碳技术;发挥资源优势,选择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众多产业作为重点支持的产业,及产业相关的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和产业化;利用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承接企业的新产品和先进技术引进,充分利用国内外、区内外的科技人才、技术资源和市场,多渠道实现低碳技术引进。

(三)设立低碳产业导向资金以打造融资平台

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设立低碳产业发展导向资金。在整合重大战略低碳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基础上,重点支持关系低碳产业全局的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低碳产业的领头项目以及欠发达地区低碳产业发展;用好节能减排、“双转移”以及现有支持自主创新和低碳产业发展的各项专项资金。广辟社会筹资渠道,引导和带动社会民间资金投入现代低碳产业体系建设,设立高新技术低碳产业投资基金,争取国家支持募集建立若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积极推动国有企业和优势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稳步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建立低碳产业投资基金,逐渐完善低碳产业投资公司内部运营机制,确保投融资工作加快推进;鼓励发展私募股权融资基金、风险创业投资基金,探索发行用于基础建设的项目收益债券,开展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试点。

(四)培育和发展骨干龙头企业以提高本地企业核心竞争力

做好骨干龙头企业的选择、认定,培育、引进一批工业、农业、服务业骨干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一批加工主导型和流通主导型龙头企业,选择培育发展一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支持在市区的骨干龙头企业的搬迁改造,到开发区、工业园区继续扩大规模,利用原有土地建设研发中心和发展都市型工业,鼓励现有龙头企业在开发区、工业园区投资开发新的项目或建立特色产业园区,鼓励园区内中小企业向专、精、新、特方向发展,为骨干龙头企业做好配套服务,从而提高产业集聚度,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努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健全行业、区域自主创新服务平台,实施自主创新重大科技专项。加大骨干龙头企业研究开发投入,提高骨干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研究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

(五)转变政策导向以提高工业园区质量

根据国际惯例建设和发展工业园区,从单纯的税收优惠变为创造整体的有利于高科技企业发展的环境,从主要依靠政府的推动变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以技术引进为主变为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为主,逐渐过渡到以技术创新为主;通过与跨国公司结成多层次、多方位的战略联盟,造就一批高科技的产业集团,融入世界经济的良性循环,选择和支持具有与跨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条件的大企业和高级科研机构,或者科研与产业一体化的企业集团;加强科技力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把提高大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能力和效率放在重要位置,将技术创新成果列入考核指标,瞄准国内一流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紧密的技术合作,加大集结国内一流技术成果和人才的力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加强知识产权制度研究,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

第8篇:双碳的背景与意义范文

1.1水系沉积物工作概述研究区属大巴山东段,山岭总体呈北西向展布,在该区开展了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740km²,采集样品总数7365件,采样密度4.4件/Km²,分析测定了22种元素。采样部位选择在河床底部或河道岸边与水面接触之处,在间歇性水流地区或很少水流的干河道中选择在河底部采样。在30-50m范围内横切河床多点组合采样,本次采样粒级为-20目,以确保样品成份的准确性和代表性,样品采集以细砂等颗粒物质为主。样品分析结果采用柯尔莫格洛夫—斯米尔诺夫非参数正态检验方法,迭代剔除“离群”样品,当元素含量服从正态分布时,其平均值作为子区的背景平均值(X),以背景平均值(X)加1.65S~2.5S标准离差(S)作为异常下限参考值(参考值)。同时考虑区内矿产分布特征、地理景观和地球化学场的连续性,综合确定异常下限值。各单元素的异常下限见表1,全区共圈定综合异常24处,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

1.2区内地球化学参数特征(1)全区水系沉积物质中元素的平均含量普遍较高,其中浓集克拉克值大于1的有Ag、As、Ba、Bi、Cd、Cr、La、Mo、Nb、Pb、Sb、Sn、V、W、Zn,表明这些元素处于高背景值区,其中As、Ba、Cd、Mo大于2,显示较强的地球化学活性;Co、Mn近于1,反映这些元素处于正常场;Au、Cu、Hg、Ni、P均小于1,说明这些元素处于区域低背景值区(表2)。(2)从表2来看,各元素的变异系数在0.46~7.88之间,Co、La、Mn、Pb、Sn、Zn变异系数达0.3~0.6的元素,即为分异元素;Au、Ag、As、Ba、Bi、Cd、Cr、Cu、Hg、Mo、Nb、Ni、P、Sb、W、V为强分异型元素,最大的是元素Hg,其变异系数达7.88,其次为Mo,2.29。从而可知,Au、Ag、As、Ba、Bi、Cd、Cr、Cu、Hg、Mo、Nb、Ni、P、Sb、W、V的分散富集程度较高,更易成矿,或成为矿化剂元素为其他元素运移提供载体。

1.3元素的相关性讨论通过对样品元素聚类分析,大致在相关系数16的水平上,可以分为4组:第一组为La-Nb-Sn-Mn,为高温元素;第二组为Cu-Hg-Ag-V-As-Mo-Sb-Cd-Zn-Ba,主要为铁族元素;第三组为Cr-Ni-Co-P-Au,多为中高温元素;第三组为Bi-Pb-W,为中高温元素。据研究区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结果和区内的地质特征对比分析,区内元素的组合特征、化探异常与区内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存在以下对应关系:①区内震旦系—寒武纪江西沟组、霍河组、杨家堡组、庄子沟组,岩性主要为一套炭质板岩、碳硅质板岩、硅质岩、灰岩等,以黑色岩系为主的地层,第二组元素形成的异常发育,尤其V、Mo、Ag、As、Hg、Cd、Sb、Ba等异常较强,异常套合好,分布面积大,异常浓度中心面积大,内中外浓度分带明显。形成如竹山县西沟大型钒矿、田家坝大型钒矿等矿床,元素的组合和化探异常都具有上述特征。②在区内南西角,出主要露志留纪粗面质凝灰岩、粗面质碎屑岩、碱性粗面岩、粗面质角砾岩等浅成超浅成岩浆岩,第一组元素形成的异常发育,尤其Nb、La异常高,分布面积大,异常空间套合好,内中外浓度分带明显。③在区内中部出露一条以玄武岩、辉斑玄武岩、玄武质角砾岩、玄武质凝灰岩、含玄武质碎屑岩等,主要为喷发相的基性岩类。第二组元素异常发育发育,尤其Cr、Ni、Co、Au异常较强,分布面积较大,异常空间套合好,浓度分带明显。综上所述,区内Nb、V、Mo、Ba、Ag、Cr、Ni、Co、Au等元素在本区性质独特,V、Mo、Ba、Ag受震旦系—寒武系黑色岩系地层控制作用明显;Nb、La与区内广泛分布的粗面岩类关系明显;Cr、Ni、Co、Au明显受喷发相的基性岩类控制(图1、图3)。

2主要元素地球化学分布

研究区内已知有竹山西沟大型钒钼重晶石矿床、田家坝中型钒矿床等矿床;西北部有庙垭大型铌稀土矿、东部有杀熊洞铌稀土矿床,在图外西侧陕西安康镇坪新报道特大型铌矿床。根据本区化探异常特征,结合地质、构造、岩浆岩等特征,确定本区主成矿元素组合为V-Mo-Ag-Ba、Nb-La、Cr-Ni-Co-Au三组,根据区域元素地球化学图可以得出如下规律:V、Mo、Ag、Ba的高值区与震旦纪—寒武纪地层分布一致,在竹山断裂带附近形成矿床,反映成矿受震旦纪—寒武纪地层和竹山断裂带双重控制;Nb-La异常与区内志留纪粗面岩类分布高度吻合,明显受其控制;Cr-Ni-Co-Au多分布于基性岩类分布区及附近,其中Cr-Ni-Co异常的分布与基性火山岩吻合,其成矿与基性岩类有关;Au异常多分布于曾家坝断裂带附近的基性火山岩区,表明Au的成矿受基性岩类和断裂的双重控制。

3地球化学异常及解释

各元素异常(高值区)的地球化学分布明显受地层、构造、热液、岩体等某几个因素的联合控制。某个元素、某个地方的异常由何种因素控制,取决于具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环境。有的异常由几种因素联合控制,如构造、热液、地层、岩浆岩等;有的异常控制因素以一种因素为主,其他因素为辅,也有的异常由某单一因素所控制[3]。

3.1各地质体地球化学异常及其他地质解释(1)震旦纪—寒武纪地层:大部分元素在此层位形成正高值区,如V、Mo、Ag、Ni、Cd、Ba元素。结合地层特点,早期的耀岭河组地层的基性火山岩岩为一套海底喷发相沉积地层,其中的部分元素(如Ag等)背景值高,在喷发同时被海水带走,后期沉积的震旦系—寒武系地层为一套含炭质的黑色岩系,具吸附特性,而导致该地层一些元素异常高。另外,在扬子地块北部被动陆缘伸展扩张构造背景下海水变深,菌藻类浮游生物繁盛,消耗水体上部大量氧气,使得盆地下部处于还原环境,随着盆地扩张,控制次级盆地的同沉积断裂活动,沿断裂带运移的热水溶液携带V、Mo、Ni、Mo、Ag等金属元素在缺氧还原条件下被黑色岩系中炭质和泥质吸附。大量硅质岩、碳硅质岩及重晶石矿层的存在表明热水活动普遍存在,合适的泥岩与硅质岩互层代表了热水溶液携带大量金属元素和泥岩强吸附完美的结合,形成良好的矿源层。后期加里东-华力西期南秦岭被动陆缘发生整体升降,构造改造较弱,只有到印支—燕山期华北与扬子板块发生陆陆碰撞,在扬子板块北缘强烈造山,南秦岭自北向南沿着构造软弱层顺层滑脱推覆,使得黑色岩系中含钒等金属的矿源层富集[4]。(2)构造作用:构造作用使岩石内元素活化,为后期元素富集成矿提供了条件。本区大型断裂带及造山期逆冲推覆构造极为强烈,逆冲推覆作用使矿体重新富集,形成新的元素地球化学分带,对成矿起着重要的作用。如银洞沟矿区的银金矿体沿着东西向剪切带重新富集,上部为银金矿化带,下部为过渡性铅锌—银金矿化带,深部为铅锌矿化带[5]。区内寒武纪地层(杨家堡组)中产有绿松石,其成因为含铜、铁的矿物顺基岩的裂隙淋滤形成。(3)基性岩类:发育Cr-Ni-Co-Au高值区,研究资料显示区内基性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地幔柱成因的玄武岩系特征相符[6],表明基性岩的岩浆来源于幔源,岩浆自身Cr-Ni-Co-Au元素的含量比较高,为富集成矿提供了矿源。因此,无论是喷出地表的喷出相基性岩还是侵入相的基性岩体,都能显示出高的Cr-Ni-Co-Au异常。(4)碱性岩类(粗面岩类):碱性岩类的总特征是碱质(Na、K)含量高,SiO2一般不饱和,富含稀土、稀有元素及挥发组分。关于碱性岩的来源多数学者认为来自于地幔,主要与来自上地幔的部分熔融及地幔来源的玄武岩浆的分异作用有关。杜月天提出的排浆时差概念认为原始岩浆的产生到汇集,排浆时差约数十个Ma,这阶段产生的为富K岩浆。随深部地幔流体的加入,混入了大量的Na质以及挥发分,原始熔体汇集成囊,在深部形成玄武岩浆房,后期喷出地表[8]。现有资料表明,在以探明的23个世界超大型稀有、稀土矿床中与碱性岩类有关的矿床多达14个[9]。对于研究区附近的碱性岩,前人以做过相关工作,认为碱性岩及其有关的各种脉岩是本区钍、铌(钽)、稀土矿化的主要控矿因素。据区内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结果显示,在区内有碱性岩类出露的位置,都显示有铌、镧元素的异常,两者异常强度高,内中外三个浓度分带明显,两者异常空间套合好。通过对区内铌异常的检查,表明:①整个碱性岩带Nb-La的背景值高,为富集成Nb矿提供了矿源;②含矿岩石主要为一套溢流相的含钾长石斑晶粗面岩,具流动构造,在含矿岩石内发育萤石化。而浅部侵入的粗面岩和粗面斑岩、深部的隐爆角砾岩含矿次之,喷出相的碎屑岩、凝灰岩和火山角砾岩含矿性最差。显然铌元素伴随挥发组分早期从熔体中分离出来,并形成独立的蒸汽相向上运移,溢流相含斑粗面岩表面与海水接触而迅速固结形成“障”阻挡蒸汽的逃逸,从而在岩石中富集成矿。

3.2地球化学异常控制因素讨论(1)地层的控制因素:①地层和岩性如震旦纪—寒武纪地层的黑色岩系大部分元素成正高值区;②大部分的异常高值区与构造关系不是很大,与地层的沉积作用和沉积环境关系密切。表明地层是形成的矿床物质来源。(2)构造作用控制因素:①构造作用为岩浆的产出提供了条件;②为后期地层或岩体内热液的贯入提供了通道,为金属元素的活化、富集和成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如区内黑色岩系虽然形成异常高值区,但形成的矿床多分布于与竹山断裂带附近,表明矿床的形成与构造关系密切。(3)岩浆岩控制因素,区内两类不同的岩浆岩具有明显的成矿专属性:碱性岩类:是铌及稀土元素的主要成矿母岩,如粗面斑岩、含斑粗面岩、粗面质隐爆角砾岩等。基性岩类:区内基性岩浆来源于幔源,Cr-Ni-Co-Au等元素含量高,是形成该类矿床的主要物质来源。

4矿致异常及找矿方向

经过初步的筛选评价,将区内的具有找矿意义的异常大致划分为3类:一是与黑色岩系有关的V-Mo-Ag-Ba组合异常,二是与基性岩有关的Cr-Ni-Co-Au异常;三是与碱性岩有关的Nb-La异常。本区圈定具有找矿意义的矿致异常有11处:Z-3、Z-5、Z-10、Z-13、Z-14、Z-15、Z-16、Z-17、Z-19、Z-20、Z-21等综合异常,据此圈定了找矿远景区。其中Z-3、Z-5、Z-10、Z-15综合异常由震旦—寒武纪黑色岩系引起,V、Mo、Ag、Ba异常分布面积大、强度高、空间套合性好,具有寻找V、Ag、重晶石矿的前景;Z-14、Z-17、Z-20综合异常区与区内基性岩分布范围吻合,受基性岩控制,具有寻找Cr、Ni、Co、Au矿的前景;Z-13、Z-16、Z-19、Z-21综合异常区与碱性岩类空间分布相吻合,具有寻找Nb及稀土矿的找矿远景。下面从三组内分别挑选Z-10、Z-17、Z-21分别给以说明。

4.1Z-10田家坝镇钉耙脑Ag、Au、Cu、V甲2类综合异常该异常位于田家坝镇西侧,田家坝复式倒转背斜南西翼,苦桃河断裂带东南端。出露地层为武当群、耀岭河组及震旦一寒武纪地层(见图4),地层总体呈北西一南东向展布,发育次级褶皱,褶皱轴面倾向北东,断裂主要为北西向,以逆冲断层为主,常被北北东向、近东西向小断层切割。此外,异常区内还见有基性岩体,呈带状分布于苎麻沟一带,岩石具片理化,变质较深,岩性为二辉岩一辉长岩。区内有已知田家坝中型钒矿、马银山褐铁矿和田家坝堰沟磷矿点、刘家湾铜矿点。该异常整体呈北西向展布,面积29.8km2,由Ag、As、Au、Ba、Cd、Cu、Hg、Mo、Sb、V、Zn异常组成,异常均套合较好。Ag、As、Au、Cd、Cu、Hg、Mo、Sb、V异常较强,具内中外浓度分带,其中Ag、Cd、Hg的内带面积较大,具两个明显的浓集中心。Ba、Zn的异常中等,具中外浓度分带。该异常元素组合复杂,相互套合较好,成矿地质条件较好,具有较大的找矿意义。各异常参数特征见表3。该综合异常面积较大,成矿元素强度较高,展布主要受区内黑色岩系与断裂双重控制。地质背景对成矿有利,具有寻找与黑色岩系有关的钒钼等矿种及与构造有关的金银等矿产的前景。

4.2Z-17号竹溪县蔡家坝天池垭Cr、Ni、Co、Nb、Au乙2类综合异常位于北西向兵营口—白家坝断裂带和高家湾—双竹园断裂带之间。异常区内主要出露由古生代志留纪基性火山岩,岩性主要为玄武岩、辉斑玄武岩,夹少量火山碎屑岩(见图5)。与火山岩共生的为志留纪梅子垭组板岩和少量竹溪组板岩夹灰岩。区内未发现已知矿床(点)。异常呈近椭圆长条状,北西方向展布,由Cr、Ni、Co、Nb、Au、V、La、Cu异常组成,综合异常面积约24km²。Cr、Au异常强度高,具三个浓度分带,Ni异常强度中等,具两个浓度分带,其余元素异常强度较弱。Cr、Ni、Co、Nb、Au、V、La、Cu异常面积大,且异常空间套合较好,异常的分布形态与基性火山岩的分布形态较吻合。各异常参数特征见表4。该综合异常面积中等,成矿元素强度较高,展布主要受区内基性火山岩类控制。地质背景对成矿有利,具有寻找与基性岩类有关Cr、Ni、Co等矿种的前景。

4.3Z-21号竹溪县蔡家坝蒿子坝Nb、La、Ag、Au、V、Cu综合异常位于曾家坝断裂带的北东侧,在异常区的中间出露有北西向呈长条状的古生代志留纪粗面质火山岩、古生代志留纪基性岩体,以及志留纪大贵坪组(S1d)、梅子垭组地层(见图6)。异常区构造较复杂,在粗面岩、基性岩与围岩边界常发育剪切构造带,带内见黄铁绢英岩化,在异常区的南西侧有头道河铜铅锌多金属矿点。异常呈不规则状,南侧未封闭,延伸出图外。由Nb、Ag、Au、La、V、Cu、Cd异常组成,综合异常面积约为50km²。Nb、Au、Cd异常强度高,具三个浓度分带,Ag、La异常强度中等,具有两个浓度分带,其余元素异常强度较弱。Nb、La异常面积大,异常空间套合较好,该异常区具有一定的找矿前景。各异常参数特征见表5。该综合异常面积较大,成矿元素强度较高,异常展布主要受区内粗面岩类控制,地质背景对成矿有利,具有寻找与铌及稀土等矿种的前景,粗面岩、基性岩体与围岩构造发育地段具有寻找金银矿的前景,在大贵坪组具有寻找钒钼等与黑色岩系有关矿种的前景。

5结语

第9篇:双碳的背景与意义范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宏观经济;战略转型

2009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7.1%,投资同比增长33.5%,消费同比增长15%,进出口同比下降23.5%。从统计数字看,中国经济确实回升,但基础尚不稳定。针对2009年前8个月经济回暖的宏观经济形势,现在有人开始讨论经济到底呈“V”型、“W”型还是其他型探底回升。研究经济回暖轨迹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正确研判当前经济形势的基础上,研讨下一阶段经济政策。按照经济发展周期波动规律,宏观经济总会见底反弹,因此我们更要前瞻今后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考虑经济企稳后的经济政策,甚至“十二五”规划的中长期政策制定。笔者认为未来的政策重点应是:(1)实现战略转型,培育新竞争力;(2)推行产权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3)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收节支,科学、精细理财;(4)培育资本市场,加强国际金融合作;(5)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和工具更好相互协调。

一、国际宏观经济基本走势

(一)全球经济失衡,全球化进程放缓

全球经济失衡主要体现在一些国家出现大量贸易赤字,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些国家大量贸易盈余。之后,全球经济失衡的范围扩大到整个经济领域。当今世界,全球经济失衡的表现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持续出现贸易逆差和资本逆差,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主要产油国家经济增长却保持较快速度,持有巨额外汇储备。随着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演变,主要发达国家需求还在下降,尤其是消费需求低迷,经济失衡仍将持续,全球化进程减缓。

(二)全球增长模式转型,凸显新增长点

人类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开始吃熟食,前提是人类掌握了取火技术。人类取火始于钻木取火,实际上取的是碳基能源。从木材到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都是碳基燃料。在既定的技术约束下,碳基燃料对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碳基燃料增加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使全球气候变暖。为了应对气候变暖,一些专家建议未来能源开发的重点应该转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一些大国正在新能源领域开展大量研究,力图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这些国家在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将占领新能源标准的制高点。客观上,这些探索促进了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一些专家认为这也是未来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

(三)国际金融体系改革,重现金融新秩序

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尽到应有的责任。国际社会开始通过对话建立一个新型的国际金融体系。无论是超货币体系,还是其他金融秩序,都将对美元主导格局形成挑战。在此背景下,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正逐步得到增强。中国本着负责任的立场,在国际金融危机中起到了稳定器作用。

(四)金融与实业并重,构建新的宏观监管体系

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失衡。金融创新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启动国内消费需求替代、弥补国外消费需求不足的同时,根据本国比较优势发展一些制造业,带动国内就业,把金融发展落到实业上。也有专家认为,错误的宏观政策是本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在危机来临时,美国过度扩大消费信用以及过度相信市场都是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因此,世界各国将会重新审视过去的宏观政策决策程序和机制,构建新的决策程序和机制,通过建立新的监管机制加强宏观政策管理和微观领域监督。

二、中国经济宏观形势基本判断

据世界银行《中国经济季报》(2009年6月)报告,工业化国家金融市场开始出现趋稳迹象,全球经济初步呈现回升趋稳态势,但是仍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复苏速度不可能太快①。该报告还指出,目前断言中国经济快速稳健复苏尚早。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有望率先实现经济复苏。但是,中国经济仍然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结构不平衡问题。

(一)GDP小幅增加,财政收入回升

2009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99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1%,比第一季度加快了1.0个百分点。第一季度全国GDP总量6.5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1%,第二季度7.41万亿元,同比增长7.9%。6、7、8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分别为6867.47亿元、6695.91亿元、5237.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6%、10.2%、36.1%。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长显现出经济回暖迹象,但是中国经济复苏的根基仍然不牢。

(二)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增长潜力凸显

1~6月,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转移性收入增幅较大。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9667元,人均可支配收入8856元,同比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733元,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居民消费价格继续下降,生产价格同比降幅较大。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1%(6月份同比下降1.7%,环比下降0.5%)。8月,工业品出厂价格环比上涨0.8%,已连续5个月上涨。前8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8万亿元,同比增长15.1%,比前7个月加快0.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提升,消费能力提高,凸显消费潜力。

(三)发电量和用电量双回升,人民币存贷双增长

6月,全社会发电量同比增长4.7%,用电量增长4.3%。发电量和用电量上升既有经济回升的因素,也有气温上升的因素。2009年8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7.67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8.53%。2009年8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8.52万亿元,同比增长34.11%,环比增长了0.16%;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7.37万亿元,同比增长27.43%,环比下降1.13%。货币供应量增长28.53%。

(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房地产价格小幅上涨

2009年1~8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3万亿元,同比增长33.O%。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2009年前8个月累计新增信贷规模8.15万亿元,同比多增5.04万亿元,比中国所有银行过去两年的贷款总额多,其中7、8月份分别为1650亿元、4104亿元,受央行政策影响,增速减缓。2009年5月、6月、7月、8月,七十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6%、0.8%、O.9%、0.9%。从200个主产县8月20~31日主要农产品价格变动情况看,包括肥猪在内的5种肉产品均上涨。房地产价格上升和主要农产品小幅上涨表明,过度的、甚至投机性的恶性货币投放,可能对未来形成温和的通胀压力。

(五)经济结构不平衡仍然存在,潜在隐患不容忽视。

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不平衡,消费、投资与储蓄不平衡仍然存在,“短板”要素制约经济平衡增长。以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例,1978年城乡收入之比为2.57:1,2007年提高到3.33:1,不平衡进一步扩大。经济结构不平衡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这种不平衡不断积累,将会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系统的整体协调性,一旦超过临界点就会形成失衡状态,激化潜在矛盾,甚至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和危机。

三、科学研判经济形势,及早规划前瞻政策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医治好重病后,调养很关键。近期,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从“两防”到“一保一控”,再到“保增长”,与之相对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稳健的和从紧的转向积极的和适度宽松的。经济危机总会过去,那么,下一步中国应该思考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将“十二五”规划与“十一五”规划稳步对接。

(一)实现战略转型,培育新竞争力

一是产业政策方面,以新能源、环保汽车、生物工程等为突破口,占领新兴产业制高点,发展低碳经济。重点开发可再生生物质能源和风力、水力、太阳能等新型能源。二是区域发展战略方面,加快制定城市群发展战略,提升城市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加深,中国的城市群参与国际分工越来越广泛。研究表明,国外资本对中国投资将主要依据现代城市群的经济结构和竞争力进行战略布局。今后,应提高中国城市群发展速度和质量,配套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空间规划和管理制度,在城市群内,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企业和产品。三是决策机制方面,构建科学、民主决策机制,降低决策风险,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竞争力。现代社会的公共风险需要政府及时、有效、低成本地化解,对政府科学决策机制提出了挑战。政府应科学论证、合理规划,提高决策效率、降低决策成本,并致力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二)推行产权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中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多种所有制市场结构。但是,仍然有部分垄断行业和公共服务部门产权结构单一,进入门槛高,民间资本进入空间窄。除行业外,无论是自然垄断行业,还是行政垄断行业,提高市场化程度,推行产权多元化改革,是实现产权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比如铁路、电信、电力等;另一方面,今后,政府应打破行业垄断,推行公共事业单位改革。政府应主要通过制定市场规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一些社会事业部门,比如体育、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也应允许更多民间资本进入。

作为工业化中期的国家,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在第二、三产业。在美国,到工业化晚期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超过80%。2008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1%,低于第二产业比重。2009年上半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1.3%,低于第二产业比重。中国离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尚有距离。

(三)培育资本市场,加强国际金融合作

继续加大推进资本市场培育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本市场创新。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力度,扩大三板市场试点范围,解决创业投资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是健康的金融体系。在生产全球化、贸易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国家的金融市场都很难独善其身。加强金融监管、促进金融合作以及增强金融抗风险能力是一国金融立足国际金融市场的关键。一是完善金融监管机构和体系,建立有效的金融创新监管体系,防止过度套利行为发生。二是加强国际金融合作。进一步建立双边货币互换、多边外汇储备库建设等多种形式的区域金融合作,并适度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三是增强金融机构和体系风险防范能力。一方面,充分利用危机后的恢复时机增强中国金融机构和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实现外汇资产保值增值。

(四)转变政府职能,增收节支,科学、精细理财

经济复苏后,过渡时期应逐步转向实施适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而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未来财政工作的重点不仅仅是切好蛋糕,更应该注重做大、做强蛋糕,在财政收入方面做好文章。树立大财政思想,既要有财,更要有政。既要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又要不与民争利。正确处理政府收入与居民收入关系,做到国民收入分配比例合理化。从税收收入看,今后工作的重点是扩大税源,保证税收增量渐进发展。一是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为了改变长期以来实行的资源低价政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资源,资源税改革应在经济复苏后扩大征收范围。二是试行个人所得税转型,探索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个人所得税制。当前的个人所得税征收主要是以分类征收为主,没有达到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需要。个人所得税改革应着力减轻中低收入阶层的税负。三是试点物业税。在继续物业税试点评估“空转”的基础上,进行分层价值评估,适时推出物业税。四是继续做好增值税转型工作。增值税转型有利于改变重复征税,减轻企业税负,提升企业竞争力。

在开源的同时仍需节流。从财政支出看,明确财政支出重点,增收节支,防范财政风险。一是转变政府职能,缩减行政开支。在经济复苏后,政府应该“瘦身”,调整政府机构,建设高效廉洁的政府,提高政府供给公共服务效率。二是继续提高财政预算透明度,保证精细化、科学化。信息透明是现代文明的一个基本准则,财政预算信息透明是实现人的基本人权,也是保证正确履行公民委托责任的需要。在美国,一次预算编制就相当于一部法律的制定过程,预算制定、执行、监督三权独立,相互监督,并实行全过程公开。尽快实现财政预算透明法制化,加快政府预算信息公开改革步伐,达到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需要。三是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医疗、社保、就业等领域的投入力度,促发展,保民生。明确财政支出重点是提高财政支出效率的前提。同时,这些领域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四是构建财政风险识别、评估和防范的全方位调控体系。财政风险防范要与金融结构风险防范紧密结合,不可单线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