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生态文明的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现代林业 发展 生态文明 建设
1 引言
生态文明是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论述,是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的一个新亮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为其中一项新的要求。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调节人与自然和谐中起到关键和纽带的作用,它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应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2 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
2.1 林业的决定性作用
林业不仅肩负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使命,还担任了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的职责。被誉为“地球之肺” 、“地球之肾” 、“地球的癌症” 和“地球的免疫系统” 的分别为森林、湿地、荒漠和草原,它们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4个子系统,发挥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的为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经科学研究表明,70%以上的森林和湿地参与了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林业不管在当前还是在今后,都将是一项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条件。
2.2 林业的推动潜力
森林生态系统由于其自身在运行过程中完全符合了“三r”原则,即降低资源消耗的reduce原则、重新利用废弃物并使之资源化的recycle原则、重新建立再循环的reuse原则。并且森林生态系统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具有可再生性,还具有可降解性。从再生性来看,森林在支持经济发展中,是一项用之不竭的能源资源,被称为第4大能源资源。
2.3 林业的特殊任务
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不仅为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其还是最经济的吸碳器。经科学研究表明,森林在光合作用下,其每生长11ti蓄积,就能将1.83t的co2吸收,同时释放1.62t的o2。当前约有2.48万亿t碳储存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其中在森林生系统中就有1.15万亿t。只有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才能维护全球气候安全。在《京都议定书》中就有明确规定,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碳汇间接减排是2条减排途径。森林碳汇减排与工业减排相比,不仅投资少、代价低,且综合效益大,为此,其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共识和共同选择,还被列为“巴厘路线图”的一项重要内容。
2.4 生态文明是林业生态建设追求的目标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不仅使林业建设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也给林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全面实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过程也即建设现代林业的过程,为此,要用现代林业科技对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效益进行全面支撑,对森林、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进行建设和保护,以此来提高森林整理质量和综合生产力水平,从而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基础,最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3 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3.1 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1)坚持采用生态文明思维,对林业建设与发展进行谋划。
(2)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中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以此人们协调、保护、适应自然和自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能力有所提高。
(3)在生态合理性平台上对关系到林业建设发展的战略问题、重要决策以及重大项目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4)在资源和环境可承载与可恢复范闸之内进行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增加经济总量时杜绝单纯依靠资源投入来实现,避免出现耗竭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要以自然生态规律为依据,以保持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3.2 全方位开展节能降耗,加强碳汇工作力度
(1)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探索以提高森林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模式。
(2)创新技术,大力推广新技术项目以使得木材利用率得以提高。对森林资源使用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以使得木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3)尽快用新工艺与设备取代落后的工艺与设备,对粗犷型设施要加大对其维护,加大对更新项目的投资。&nb
sp;
3.3 壮大林业产业实力
根据工业化、市场化、生态化的要求,并与林业资源利用现状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调整林业经济结构,不断扩展林业发展空间,从而逐渐形成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逐渐转变现代林业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由资源型林业转向生态型林业。推广林业特色产品的开发,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产业的规模,向着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使得资源利用效益得以大大提高。
3.4 培育生态文明观念
要积极开展创建生态文明的活动,并组织开展对森林文化和生态文化工程的建设,要让生态文明观、道德观、政绩观和消费观牢固树立于全社会中,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渐形成尊重自然和善待环境的良好习惯。此外,还要积极推广绿色教育的开展、绿色文化的构建、绿色经济的发展和绿色家园的建设,要使全民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得到大大提高,要让每个公民都能全身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 江泽慧.现代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1):17~18.
[3] 陈节江.简述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内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6):42~43.
关键词:精神生活;城市公园;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11/12-319-1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近些年我国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居民接触大自然的最快捷、最方便的场所,理应顺应城市发展的潮流,跟随时展的脚步。在进行城市公园设计时,应该在维持大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顺应广大市民的精神需求、文化需求和生活需求,让人们在公园中可以得到最充足的休闲、放松,做到最大的人性化。
一、城市公园简述
城市公园是为丰富广大居民日常生活而设计的公共场所,是汇集休闲、娱乐、交往、文化活动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场所。城市公园可以说是城市中的公共绿地,这里往往设有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自然气息浓重的花草树木,而且还建有一些基础的娱乐健身设施,在为人们提供优美舒适恬静的休闲环境的同时,还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成为广大居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我们知道,近些年来虽然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令人担忧,城市公园作为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在满足广大市民的同时,理应保护好大自然,维持好生态的平衡。
要想实现城市公园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应该从长远考虑,在以往传统的城市公园中注入新的元素,在建设上注入新的理念和设施,紧密结合生态化、人性化、平衡化等多方面因素,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加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共同创建城市公园的持续辉煌发展。
二、人性化设计的诞生与发展
所谓人性化设计,无非就是围绕“人”展开工作,就是不单纯地着眼于公园的外形景观设计,而是强调对人性的重视,追求适合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健康环境,营造浓厚和谐的气氛,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的理念符合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并且这种设计理念将会在整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需要在闲暇之余能够有一个放松自己、融入自然、优美恬静的环境空间。而人性化的理念恰恰可以做到这一点,城市公园在建设的时候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这一理念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城市公园人性化设计现状
虽然人性化设计已经普遍被人们所认可,但是在实际城市公园的设计中还是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就我国城市公园的现状来讲还是不太乐观,许多城市的公园在建设中盲目地追求速度,而忽略了本地居民的一些行为习惯、风土人情,追求了形式,忽略了它的本质功能,使得城市公园成为了一种摆设。
许多城市公园往往会出现一些棘手的问题,比如建筑设计缺乏创新,公园设施单一乏味,结构死板,各项布局分配不合理等等,这就使得整体公园建设上缺乏了人性化。还有些公园,在公园内耗巨资打造太过于壮观的景象或建筑,这些只能供人欣赏,而实现不了人与景与物的互动,产生了一种“只得远观”的心理。
因此,城市公园在建设时应该多多预防这些问题的产生,在初始设计时一定要注重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增加人性化设施和建筑,给广大市民一个贴心舒适的公园。
四、城市公园人性化设计的要点与优化
(一)融入城市特色,彰显城市形象
城市公园是以城市作为依托,并且是这座城市形象和特色的体现。因此,城市公园既要融入地方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又应该增添城市在社会发展现阶段的特色,使得公园与城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城市公园成为市民心中的自豪。
(二)慎选公园空间布局
每个公园都应该根据居民生活特点、地处环境等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建筑特点、空间构造形式。有些公园没有注意到人们的行为习惯,往往不能提供适宜的休闲、娱乐、运动场地。其次,还要合理规划园内景色、建筑、道路建设,与城市的规划体系相联系,顺应城市的发展。
(三)注重精神文明建设
城市公园的设计一定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根据不同年龄段设置不同的场所,给老年人提供一些安静休息的地方,为广大青年人提供一些运动锻炼的场地,为儿童提供一些娱乐的设施,这些设施一定要做到安全无污染。城市公园可以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户外活动交流空间,应该有效地提供交往空间和游戏空间,让人们能够很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去,使人们变得更加乐观开朗。
(四)细节的处理
城市公园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很多小的问题,比如景观设计的风格、建筑设计的色调、公园设施的使用材质、道路建设的走向、树木种植的种类、座椅的朝向和位置等等,这些看似很小的问题如果处理得不好可能会影响到市民的心情,做好这些需要细心斟酌。
五、总结
城市公园伴随着城市和社会的综合发展,人性化设计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的现状还有待改善,在设计中做到贴近人民的生活,顺应人民的需求,尊重人民的选择,合理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资源,注重对人的关怀,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轩怡.基于公园特殊服务对象的城市公园人性化设计研究[J].科技信息,2014,(15).
[2]马泽,连振西.人性化设计理念引导下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探究[J].新材料新装饰,2013,(07).
[3]冯利宏,卢云飞,郑华等.城市公园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金华市为例[J].华东森林经理,2011,(02).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ly complex indoor use function and the continuous Changing in concept of people's lives, interior design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people's lives. Interior designers need to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its connotation, absorb the quintessence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the design concept to integrate design of modern interior space, and create a truly international, modern interior space.
关键词: 室内设计;东西方文化;地域
Key words: interior design;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region
中图分类号:TU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104-01
0引言
室内设计,作为一种学科,它的存在,离不开科学与艺术的共同进步,也受东西方文化的影响较深。一个所谓成功的室内设计作品,其元素和风格必然体现一种人性化,能够展现当前人们进步的一种空间思想,即生存空间理念和思维空间。它犹如风向标,不断推动着社会精神的一种文明与进步,提升着大众的生活品位,并成为一种主流。
1室内设计与东西方文化
生活本身是一种文化,东西方文化隶属于世界文化体系当中,影响着世界各方面的发展,室内设计作为居住文化,当然也体现着各国文化的特色。东方中国儒道提倡 “天人合一”和西方基督教文化坚信“人定胜天”,这形成了室内设计在中国与西方各自特征的不同。
1.1 东方——中国古典建筑结构我们提到东方文化,首先想到的是中国的儒家道家与印度教文化;以中国为例,其精髓主要体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中国古建筑构件斗拱,既有结构的功效同时兼具美学。如中国木结构的梁架——榉架,更是框架结构里的楷模,虽然外观看起错综复杂,但丰富,成为了室内最好的装饰构件。
1.2 西方——古希腊、古罗马、洛可可风格西方文化体现最为明显的即其理性思维,并注重科学性。尤其在功能性方面占较大优势。在西方,不同地域和文化内涵造就了其在室内设计的传统样式的区别,但是美的东西人们都喜爱,所以其设计元素也逐渐趋向人性化。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不同情感的体现离不开人文地域的差异与不同生活地位的关联。西方古埃及的美艳、古希腊的三大柱式,古罗马的拱券造型,他们的装饰造型与结构功能结合了起来,成为那个世纪的经典,堪称完美;再正如洛可可风格的矫揉造作,加上中国古清风格的重叠雕饰,成为这类室内装饰的最高峰。从单纯的纯艺术形式,到注重实用功能,再到一味的添加装饰,这是古典主义建筑在室内装饰方面走过的全部路程。随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出现,玻璃的广泛运用,为室内设计师争得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堪称人类建筑史上的一次革命,现代室内设计由此诞生。
2室内设计的人性化思考
2.1 从东西方文化思考的中国的室内设计特色人们对室内功能要求的多样化,使得室内设计慢慢成为一门举足轻重的学科。中国古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是截然不同的体系。以中国为例,中国更为崇尚传统,拥有五千年的文明,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特点的思想道德、文化风俗、制度、艺术成为了所谓意义上的传统。[1]一个成功的中国室内设计师,在他的设计理念里肯定存在着很多根深蒂固地体现并继承传统的文化情结观。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主导的古典室内设计风格,就是与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其政治体制、伦理道德都对室内的设计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2.2 当今国际室内设计的发展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当今,不断开放的网络时代,使得各国的室内设计风格能够有随时交流,运用的平台。进入信息化时代,统一多元化成为时代的标志。室内设计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风格、主义,人们对室内环境设计的营造不单追逐的是时髦与简约,更像是想摆脱传统思想的芥蒂,重新定义生活方式、重获自由新生,即多变、自由又时尚,逐步学会用发现美的眼光和尺度来重新要求室内空间。而现代国际式的室内设计,装饰的效果则更多运用的是简洁的造型和材料的自然纹理,在布置手法上注重陈设物品之间的“和谐”,创造出更加惬意的室内环境气氛。由此,东方、西方渐渐不会再具有明显的界限问题,因为任何一种艺术样式都不可能永远占据统治地位,“和谐”的艺术形式成为多元化的设计时代所必须要遵守的,也已成为判定艺术与设计质量是否平衡的标杆。
2.3 室内设计人性化思考我们研究室内设计的文化体现,需要归根设计的根本要义——以“人”为本。人有多个含义:①情感,即处理好人、物、自然之间的关系;②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如宗教、风俗等。③不同时代和不同年龄段人的生活习惯,如青年年女人,老人,尤其注重关心残疾人的无障碍设计,室内空间内部各结构处理要灵活多样,让室内设计的在风格上达到和谐统一性。
当然,时展的确实是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环境。而实际上,自从工业文明开始,环境的创造实际上都是以牺牲大自然绿化环境为代价。环境问题渐渐成为国家舆论界探讨的课题之一,“绿色设计”的召唤则成为室内空间设计的主题。主题表达与其表现的优劣是在生态环境创造的前提下,形式与功能相互结合的问题。它代表着一种新理念,新形势,新方式,新手段与新的价值取向。可以说,这种设计理念的出现,关系到地球的生态平衡,也关乎个人的切身利益,它将会成为一种理性与成熟的标志。
3人性化设计展望
放眼西方,他们的室内设计风格和样式同样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对于自然生态观的追求;如日本传统样式从一开始即注重自然采光的运用,尽量减少人为光的使用,这些都体现了这一点。今天,大家都在呼吁可持续发展,绿色设计必然会我们唯一的选择。但是,我们更需要认识到的是,绿色设计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持,实现生态建筑固然会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这就需要整个世界,整个社会,人们的一种心态以及生活态度的转变与支持,作为室内设计师,至少起码可以先从改变室内设计行业的从业观念开始,首先确立节能环保的设计概念,做到不滥用材料、不过度追求豪华,尽可能采用环保材料,优化施工程序,最大限度地避免浪费、节约资源,然后再根据当前技术发展所提供的物质条件,逐步达到理想中的绿色设计,并赋予情感的设计,相信在现代室内设计的道路上“绿色设计”将逐步崭露头角,且会走的更加长远。除此之外,建筑内部空间和室内结构处理则会更加讲求人文性,如隐蔽,隐私等,真正达到精神环境的艺术与技术的和谐交流,那么我们才可以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
参考文献:
[1]《中国装饰文化》展望之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6.
一幅美好图景的诞生首先起笔于精准的全景构图。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依据何种原则、实现哪些主要目标,组合成了北京“十三五”时期城乡一体化这幅画卷的全景构图。
指导思想好比一幅画的风格、流派,表达画的整体意境。北京“十三五”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指导思想,可以简述为“两个贯彻”“三个坚持”和“六个更大突破”。具体来说,“两个贯彻”,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三个坚持”,即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坚持五大新发展理念,坚持服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六个更大突破”,即努力在统筹城乡关系上、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上、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衡配置上、生态文明建设和共享绿色福利上以及实现农业现代化上取得更大突破。
基本原则如同作画用的笔墨、颜料,为整幅画定格色彩。北京“十三五”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含五个方面。概述而言,一是以人为本,增进福祉。把促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规划编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全市居民均衡分享更多的发展成果;二是明确定位、发挥功能。这也是当前北京市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规划指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城市功能疏解中,需加快京郊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着力提高郊区承载能力;三是统筹推进、协调发展。通过强化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创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方式,以及发挥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步伐;四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要科学定位郊区新城、小城镇、乡村和山区的功能,因地制宜推进一体化工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五是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在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引入新的建设经营管理模式,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同时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主要目标恰似一幅画的主体、内容,直接呈现画的主题。“十三五”时期,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十三五”末,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基本权益保障更加有力,城乡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更加均衡,城乡要素配置更加合理,城乡产业发展更加协调,实现高水平的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农村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规划把主要目标分解成了8个具体的目标,使北京“十三五”城乡一体化的规划蓝图更加丰富,画面主题感更强。这8个方面主要有:
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郊区在城市功能疏解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建成一批功能性特色小城镇,建设1500个美丽乡村,进一步推进农转非工作,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提前实现农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力争到2020年,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3万元,低收入农户人均年收入达到1.5万元。
全面建成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用新水减少2亿立方米左右。农业的生态功能更加凸显。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科技贡献率国内领先,农产品“三品一标”覆盖率提升到60%以上。全面建成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实现高水平的农业现代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推进。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福利养老金水平稳步提高,尽快实现新农合市级统筹和即时结算,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
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实施农村“六网”改造提升工程。行政村集中供水基本实现全覆盖。郊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0%。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率达到100%。实现平原地区无煤化。行政村公共交通实现全覆盖。农村地区4G无线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41.6%提高到44%,林木绿化率达到60%,平原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山区主要水土流失区域实现全面治理。化肥、农药利用率分别提高到40%和45%,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年均增长3%。
关键词:同城化、空间布局、沈阳经济区、沈抚新城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对城市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一种新的城市间发展模式应运而生,即同城化发展。自深圳与香港最早提出“同城化”发展以来,湖南长株潭地区、广州与佛山、西安与咸阳、沈阳与抚顺、郑州与开封等地相继提出同城化发展,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二、沈抚新城发展回顾
自2007年沈抚同城战略提出至2011年十二五规划开局,沈抚新城建设成绩斐然,沈抚新城发展空间迅速拓展,产业布局日臻完善,经济实力逐步增强,民生质量明显提高,经济和社会事业建设全面步入发展快车道。
回顾四年来沈抚新城的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定问题:各片区空间拓展迅速,但增长极的带动和辐射效应还较弱;东陵片区的产业定位尚不明确;需进一步统筹考虑设施共建。
三、新城概况
沈抚新城行政辖区范围605平方公里,其中,沈阳市342.2平方公里,包括棋盘山片区203平方公里,东陵片区139.2平方公里;抚顺市262.8平方公里。 规划总人口为230万人,其中,沈阳棋盘山片区50万人,沈阳东陵片区50万人,抚顺片区130万人。
四、规划理论指导及应用
1.大都市圈理论
大都市圈理论,又叫城市群理论,是区域发展的基础理论之一。自1957年法国著名经济学家戈特曼教授提出这一概念以来,已在全世界被广泛运用,并被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所谓“大都市圈理论“,就是在一定地域内,由一二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核心,辐射并带动周边一定范围内的一批中小城市,使其成为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竞争力的区域城市群或城市带。
由于大都市经济圈着眼于世界范围的影响力,所以,不能仅就沈阳和抚顺两个城市来思考沈抚同城化的意义。应从更广域的角度来思考沈抚同城化的战略意义:一是辽宁中部城市群层面;二是沈阳经济区与辽宁沿海经济带互动层面;三是东北区域振兴及东北亚经济合作层面。应把推进沈抚同城化作为推动辽宁中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并为建设沈大经济带积累经验,为建设哈长沈大经济带乃至推动东北亚经济合作创造条件。
2.生态补偿理论
生态补偿(Eco-compensation)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生态补偿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主要内容:一是对生态系统本身保护(恢复)或破坏的成本进行补偿;二是通过经济手段将经济效益的外部性内部化;三是对个人或区域保护生态系统和环境的投入或放弃发展机会的损失的经济补偿;四是对具有重大生态价值的区域或对象进行保护性投入。
党的十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战略地位,并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
沈抚新城的建设日新月异,同时,对新城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不容小视。新城北部有棋盘山国际旅游风景区,抚顺高湾生态组团等,是沈阳与抚顺的城市绿肺,建设沈抚新城必然选择走生态发展之路。
五、新城发展目标
总结近年来该地区的相关规划与实际建设情况,确定沈抚新城规划定位为:
将沈抚新城建设成为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先导示范区;沈抚城际连接带的生态文明都市走廊;一个功能完备,宜居、宜商、宜业的现代新城。
确定新城发展目标:
1.创造城市协作典范,引领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通过新城建设,优化沈阳经济区整体功能布局,推动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在沈抚新城率先实现资源共享、生态共建、发展共谋、功能共升的战略目标。
2.探寻高效――低耗的发展模式,走绿色发展之路
加强对生态区的保育和修复,合理确定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产业园区集中布置,有利于规模效益形成。通过交通引导,使生活空间与生产空间联系便捷,同时在控制开发空间形成屏障,控制车辆进入。
3.生产生活互动,打造功能完备的现代新城。
以往规划要么在规划产业园区时,偏重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缺乏城市的依托;要么在规划城镇时,偏重于“土地的城市化”,缺乏产业和人口的支撑,从而陷入“产城脱节”的误区。一个成熟的产业园区,一定是个功能完备的城镇社区。由此可见,“产城融合”的突破口就是激发城镇社区这一结构单元活力,把产业园区作为城镇社区加以精心打造,把城镇社区提升为“产业发展服务区”,从而实现产业园区由工业园区向产业集中区转型,产业集中区向产业社区提升,产业社区向城市特色功能区转变,推动经济发展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多功能的“生产、服务、消费”等“多点支撑”城市型经济转型。让一个个产业“细胞”的活力在新城建设中得到提升,使产业园区借助城市功能、城市功能服务产业园区。
六、实现目标的策略
按照“产业先导――产城融合――生态示范”的总体策略逐步推进新城发展。
策略一:对外衔接、对内统筹,助推一体化建设
加强沈抚新城与沈抚铁三市的交通衔接与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沈抚新城与沈阳的交通联系主要有:集锡高速、沈吉铁路、沈抚大道、沈抚轻轨、棋高路、马宋路、沈棋路、沈抚南环、三环、四环等;与抚顺的交通联系主要有:集锡高速、沈吉铁路、沈抚大道、沈抚轻轨、沈抚南环、沈通线、沈环线等。
策略二:绿色发展、创新优先,强化生态文明示范
新城从规划到建设应充分运用国际先进绿色低碳理念,从用地布局,交通组织,产业选择,绿色建筑评价等多方面体现绿色发展的思路,真正起到生态文明的示范作用。
在生态敏感区域设立保护区:棋盘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秀湖保护区、抚顺高湾生态保护区等。严格控制保护区内开发建设与保护区无关的项目。
策略三:功能引导、合理布局,实现现代新城发展
首先,通过区域层面宏观分析,在全国主体功能区划、沈阳经济区战略的大背景下确定沈抚新城总体空间规划构想。
其次,运用综合功能区划引导,提出核心提升区、功能拓展区、生态建设区三个层次空间的划定,对每类空间提出相应的管制措施。
七、四大空间格局
1.生活空间发展格局
构建功能完备、配套完善的现代宜居新城,根据各功能或行政片区将沈抚新城居住用地划分成九个生活居住组团。
2.生产空间发展格局
沈抚新城以“绿色、生态、低碳、环保”理念为依托,北部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度假产业,中部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南部为工业产业区。
3.交通空间发展格局
道路交通作为城市的骨架,是城市内部各功能正常运转的保障,也是城市对外联系的通道。沈抚新城和沈阳主城区的交通联系主要有集锡高速、沈棋路、马宋路、三环、四环沈抚大道、沈抚南环、棋高路、沈平路等交通干道,和抚顺主城区的交通联系主要有集锡高速、沈通线、沈抚大道等交通干道。
4.生态环境空间格局
基于“生态文明都市走廊”的总体定位,以棋盘山北部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秀湖保护区、抚顺北部高湾生态保护区和南部自然山体为基底,结合主要水体和交通干道,形成“四横四纵”的生态廊道。
八、结语
沈抚新城建设实施已近五年,新城本着“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避免了盲目开发造成的建设用地无序蔓延的现象。新城交通便捷,产业落位合理,并借助河流与山体等构筑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并通过绿道的贯穿使自然生态环境渗入建设用地集中区域,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新城。
空间是城市的基本载体,随着新城的发展,产业聚集,人口增长,建设用地也将趋于紧张,因此,新城更应该严格按照规划布局保护生态用地及绿色廊道,控制好各功能片区的开发强度,使沈抚新城成为同城化模式下城市间协作的典范。
参考文献:
1.张京祥.《全球化背景中的区域发展与规划转变》[J].国外城市规划,2004,19:1-4.
【关键词】生态建筑观;建筑设计;运用
生态建筑观是当前建筑行业所应重视观点,建筑企业要想走出可持续发展,在建筑的过程维护生态环境,满足时展需求,建筑企业就要将生态建筑观念作为主要的指导思想,以此为基础设计科学的建筑方案,构建完整的建筑体系,只有建筑企业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才可以顺利的进行生态建筑,也才能生态建筑观在建筑设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对于我国的环境治理而言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建筑企业如果想在激烈市场环境中占据稳定地位,则必须要不断的寻求发展空间。
一、生态建筑观的相关简述
所谓生态建筑观是指将生态环境与建筑设计结合起来,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中融入生态环境理念,从而使得建筑与生态达到平衡的循环关系。即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中以环境保护为前提进行相关建筑设计。通过对自然资源最大化的使用,减少能源消耗[1]。除了自然资源外还要对建筑的室内设计、建筑物的具体形态以及具体朝向进行探究,以达到与自然环境协调的目的。从而设计出舒适、环保的建筑。
二、关于生态建筑观的深入研究
(一)关注环境保护方面在应用
生态建筑观时,建筑企业需要深刻的关注环境保护方面,这主要是因为生态建筑观主要的作用就是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在展开建筑设的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对建筑现场进行勘察,掌握建筑现场周围的环境,从而根据建筑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建筑方案,只有这样设计人员才能做好对建筑环境的监控,同时,建筑人员也能充分法利用自然资源展开施工,这对建筑企业而言具有良好的帮助,适当的生态建筑观能为建筑企业节省建筑成本,并提升建筑质量。
(二)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
一个建筑物是否符合相关的要求,质量能否达标,这都需要建筑人员具备良好的建筑技能和综合素质。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设计人员需要从各方面分析建筑方案,对于建筑物的形态、朝向和空间的布局要能够有效的处理,同时,也要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尤其是自然环境方面的协调,要能在减少建筑污染的基础上,提升建筑质量,为人们创建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空间。
三、生态建筑观在建筑设计中的实践应用探讨
(一)在开发建设前进行生态环境功能评估
在建筑行业中,如何充分运用生态环保建筑理念融入到建筑规划、设计、施工、投入使用等各个环节中,在生态建筑观的指导下完成一座满足低碳、环保标准和要求的建筑。从传统的建筑中可以看出,建筑设计工作人员常常忽略了建筑周围的环境因素,使得建筑和环境格格不入,且没有满足低碳、环保的要求。因此,在生态建筑观的理念指导下,新型建筑设计需注重环境问题,除了注重建筑本身的设计以外,还需要将周围的自然环境因素考虑在内,正确处理环境和建筑的关系,使两者能够融合。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地形优势、自然环境优势等,减少建筑工程中的能源消耗。要将生态建筑观融入到实际的建筑设计中,需在建筑设计前对生态环境功能评估,尤其对土地、草地和水资源进行评估,尽量减少对耕地资源的浪费、草场的破坏以及水资源的污染[2]。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设废弃物必须进行妥善处理,避免造成土地、水资源的污染。除了上述情况外,还应将周边建筑特色与景观等融入到设计中,使其与设计有效的结合。即在坚持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下完成建筑设计。通过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进行建筑设计,使建筑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二)合理利用建筑空间
由于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要考虑到土地资源的利用问题。首先要明确建筑物的用途、需求,在确保建筑物的使用符合需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并且合理布局。其中包括对整体建筑的布局和对子建筑的布局,使土地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物的功能变更情况,由于建筑物使用期限较长,因而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存在功能变更的概率较大。建筑功能的变更可使建筑的利用_到良性循环状态。因此,设计工作人员要注意建筑空间的灵活多变性,避免建筑物推倒重建,使建筑物能够在使用生命周期中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三)室内设计生态化
较传统的室内设计相比,生态建筑观理论指导下的室内设计优势较多,且设计理念能进一步满足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而,基于生态建筑观理念下的室内设计,需充分考虑资源、能源消耗等方面的问题,主要从节约能源、资源、实用性强等方面进行设计,以免出现设计弊端。同时缩减对装饰材料应用量,计划好装饰成本。在整个室内设计中,设计人员需多加考虑材料使用之后是否能循环利用,例如,在设计家具时,为延长其使用期限,所选择的材料主要以健康、无污染、绿色等材料为主,如木材、石材、丝绵等纯天然的室内装饰材料,所选用的材料和经过化学方法合成后使用的材料相比,有环保、无毒且能够调节室内环境等优势。在室内通风、采光、噪音处理等方面,可选择自然资源,充分应用自然采光,使室内空间得到相应的拓宽。在设计通风方面时,充分考虑建筑物所在地附近的环境,如应用太阳能,便于设计洗浴等。同时充分应用绿色设计技术,例如,有效应用植物废气吸收的特性,将室内空气当中的二氧化碳、甲醛等气体清除,以便为住户提供一个舒适、良好的空气环境。而且将植物放置在室内,还能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由此能够引申到整个室内的绿化设施、阳台、庭院等空间设计中。
(四)在建筑规划中应用
与其它建筑方法相比较,生态建筑具有较强的优势性,因为特点不同。生态建筑的发展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一旦当地的环境和气候无法无法符合生态建筑的需求,生态建筑则很难发挥良好环境保护效果。所以,为了避免外界环境对生态建筑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选择适当的生态建筑材料,与此同时,设计人员也应充分的考虑当地的人文特征和技术层次,只有将建筑环境与生态建筑理念融为一起,才能得到预期设计的效果。这也就更加的说明,在进行生态建设时,设计人员必须要做好建筑规划,按照生态建筑的原理,有效的处理影响生态建筑的各种因素,组好各方面的协调关系,保护建筑场地的生物和现场资源,要能够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结语
生态建筑观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不仅体现在材料及场地和能源方面,而且还体现居住的舒适感方面。对于后期建筑建设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言环境;投资环境;高校教育;外语人才
中图分类号:H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4-0166-02
一、简述
语言环境有别于语境,语言环境指的是一个地区或一个社群语言生活的状况,是社会使用语言文字的基本面貌。相比较而言,“语境”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语言环境”的简称,指的是影响语言运用的种种主客观因素,或者言语的上下文等。关于语言环境,人们的语言态度、对外来语言的相容性、语文规范化程度、语言文明水平等等都是构成一个社区或一个社群语言生活面貌的基本方面[1]。
我国语言环境建设始于20世纪初,当时的语言环境建设主要侧重于语言文字规范、推广普通话与语文知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速,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日益增强的对外开放,语言环境建设得到高度重视,语言环境研究实现了新的转向,融入了新的内容,更注重与社会经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对外开放的紧密结合,如戴炜栋[2]、郭先珍[3]、何自然[4]、高一虹[5]、董红[6]、冯广艺[7]等从语言经济、语言生态、语言和谐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学界的语言社会资源意识日益增强。在我国,语言的对外开放重点体现在投资语言环境的建设上。对一个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而言,外向型经济人才的培养是建设投资语言环境的重心所在。
二、广西外语语言软环境建设意义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是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建立一个规范和谐的语言环境,培养服务于泛北部湾架构下经济建设的与语言服务相关的外语人才对北部湾经济建设将起重要的作用。要实现北部湾经济大开发,一个重要的支撑就是外语语言软环境的建设。
广西语言环境建设发展良好,但随着北部湾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语言环境建设,尤其是外语语言软环境的建设方面,未能适应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
1.对外开放的城市外语语言环境建设有待加强
外语语言环境建设对于一个对外开放发展的经济区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它是构建现代文化、现代文明、增强国际交流的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8]。广西城市语言软环境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1)城市公示语英文标注存在各种问题,双语标牌设置缺乏翻译术语标准的约束,翻译不规范的现象随处可见。2)从事酒店、出租、邮政、电讯、旅行等行业人员中只有为数不多的人能在工作环境中运用外语进行服务,外语素质普遍不高。
2.高校人才培养的量与质有待提高
广西高校在培养相当数量的既懂国际经济运作,又熟悉东盟各国国情、文化、法律,而且又熟练掌握科技知识的外语复合型人才,尤其是英语应用人才方面作出努力。英语作为官方或半官方语言,在教育、行政、法律、国际国内贸易、公众传媒中占优势地位,英语所具有的经济价值、权威性、较高的社会影响力等使其变得越来越重要[9]。许多高校因此加强英语教育,开始实践英语、汉语双语教学。但广西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主要贸易面向东盟国家,小语种教育显示出较大的需求优势。广西高校在外语学科建设方面尤其是小语种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尚缺力度,外语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小语种人才培养方面未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其次表现在外语人才质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方面。目前的外语教育大多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上,忽视了语言作为交流和协作工具的功能,使学生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与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相距甚远,无法进行跨文化交际。
3.文化教学缺乏对泛北部湾区域文化的认同意识
东盟国家的社会语言呈多元性,语言环境构建必然是东盟国家建设中的一个关键因素。语言环境的构建深受文化的影响,文化传播在某种意义上影响到语言环境的建构[10]。泛北部湾区域的语言呈现多元化色彩,语言多元化的影响势必带来文化的多样现象。泛北部湾文化由于区域、地理、历史等因素影响,有文化的认同性。以中国南方沿海地区与东南亚构成的泛北部湾区域,包含有中华(儒家)文化、印度(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东南亚土著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区域。泛北部湾文化是以那文化、儒佛文化、华人文化三种文化形态和文化理念为核心和纽带的区域性认同的文化。那文化、儒佛文化、华人文化三种文化形态和文化理念是泛北部湾文化的核心,并成为中国—东盟区域性认同的文化的纽带[11]。以文化认同理念发掘泛北部湾文化生产力,以泛北部湾文化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实施符合广西经济发展的特征。通过在高校外语教育中加强学生对中国—东盟区域认同文化理念的教育将有助于构建适合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的语言环境。
三、外语语言环境建设与高校人才素质培养
在推广建设改善语言环境建设中,高校外语教育对语言与文化的推广与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广西的语言环境建设应以增强国际交往功能为主线,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为重点。依托高等院校的外语教学优势,大力培养面向东盟国家的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增强外语教育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是语言环境建设的关键。依托高校教育为语言环境建设服务的实践体现在如下方面:
1.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外语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树立全球化的战略眼光
高度重视高校教育对外语语言环境建设的作用,为建设良好的外语语言环境服务。
一、 题目的基本情况
二、关于试题的分析
(一)关于考查内容的分析
1.考查内容集中
2010―1013年度高考新课标文综卷地理主观题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考查内容集中。
(1)考点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沿岸地带,尤其亚太地区,具体中、越、新、秘四国相关地理中。
笔者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新课程原因,一是时事地理原因。众所周知,新课改理念下,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是教学和考试的依据,国家考试不以任何一种课本为依据,考试的材料是超越教材的材料。不同版本教材只是完成课程标准而采用的一个工具。日常教学中,除新课程必修教材是课程资源,只要有助于实现国家课程标准的地理素材(选修教材、校本教材、地理图册、练习册、多媒体课件、网络信息)都应作为课程资源。时代在进步,昔日编排的教科书总有滞后性。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选取可以彰显育人观、加强地理思维、体现时代性具代表性的素材为课程资源,以培养未来公民必备地理素养、地理探究能力、满足不同学生需求。考点集中在上述地区不是偶然的,①在对大纲时代旧教材优缺点的扬弃过程中,秘鲁、新加坡因在洋流、世界地理中的重要性而被隐性或显性地编排在不同版本新课程教材的“活动”“阅读”“正文”及地理图册练习册中,以其创新命题,不仅不偏不怪,而且角度新颖。时事方面,亚太地区不仅是中国所在区域,作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人口压力最大地区,也是世界自然生态政治国防环境的巨变地区。在涉及时政热点和教育新课改双重深层次背景下,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交界的上述地区理所当然成为高考重点考查目标。
(2)考查内容大多从自然地理的一面镜子――“生物”入手,带动区域地理知能观点的考查。
笔者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考试说明的原因,一是地理要素中间位置原因。教育部考试中心2010―2013年考试说明规定,作为选修部分的“环境保护”“自然灾害”为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部分人文地理3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必考内容。第一部分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第二部分涉及内容,主要是“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主要途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必然导致必修、选修考试内容重复,考点过于集中。为避免考查趋同与覆盖全面,第一部分4(3)“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第二部分3(3)“可持续发展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主要途径”(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然成为地理主观题考点。地理要素方面,水、生物两种自然资源的利用在2010―2013年成为高频考点。这与“水”、“生物”两种要素在诸多地理要素中处在承前启后的居中位置,前接“地理位置”“气候”“地形”要素(由三者发展而来),后联“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可持续发展”要素(提供资源),利于上、下游地理要素的综合考查。2013年全国高考新课程卷Ⅰ37 “尼罗河鲈鱼”题亦属此类命题。
2.考查方向明确,侧重自然原理、产业区位、人地关系
2010―201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文综地理主观题的另一个显著,就是考察方向明确。
地理, 地之理。日渐精细的考查自然、社会、经济、生态领域“地之理”,是新课标主观题考查方向。这也是地理学科区域性、综合性的具体要求和体现。如自然原理的考查,在2010年36题(3)、2011年36题(1)、2012年37题(1)、2013年新课程Ⅰ卷37题(1)(2)、2013年新课程Ⅱ卷36题(1)、37题(1)(2)表现特别明显。
(二)关于考查内容的分析
1.关于设问数量的分析
一般情况下,设问的多少会直接影响试题的难度。设问越少,每一问分值越高,答案涉及的知识点越多,要求的能力层次越高,试题的难度越大。反之,试题的难度越小。从表格的统计看,2010--201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文综地理主观题,除选修内容设2问以外,其他30道题目绝大部分设3问,少数2问、4问,有1/5的题目每一问分成两个小问题。这种设计,使每个设问的分值一般6分、8分,一般不超过10分(2011年36题(2)12分除外)。因每个知识点2分,回答每一设问涉及知识点一般3-5个,不至于太多太深,有利于保持试题难度适中。笔者认为,每问10分或超过10分,需答5个以上知识点,难度略大。2012年已无12分主观题,2013年每问10分的只有一道,多设问6―8分配置应是未来命题趋势。
2.关于设问用词的分析
首先是较多使用“分析”一词。2010―2013新课标地理主观试题是使用频率多到少依次为是“分析”(“简述”“说明”“推断推测”“是否赞成――理由” “提出办法――理由”“ 选择观点┄依据”“为质疑提供依据”。使用最多的是“分析”一词。有对地理现象的分析、有对地理原因的分析、有对优劣势条件的分析、有对地理过程地理影响的分析,其中对地理原因的分析最多。设问是命题人思想即命题意图的直接表现,这反映了命题人特别重视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其次是较多使用专业术语。新课标近几年主观题的材料、设问以及部标答案中出现了不少专业术语。如“等降雪量线”“雪期雪线”“空间”“区位”“集聚”“涵养水源”“形成山前蓄水带”等。这些专业属于的存在,凸显了试题的学术性,增加了试题的难度。
3.设问特点
首先,一藏二。现象带问题。就是前一部分提出问题,让考生归纳地理事物特征规律,解决是什么或怎么样:后一部分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10、2011年两年主观题36(1)命题。
其次,一连串。逐层提问题。就是围绕中心问题,层层设问,强调问题之间的内部逻辑。2012年地理主观题36题,围绕红木主题,产区越南为何限产、加工区为何凭祥成为家具基地、相关产业为何在此集聚双边问;2013年新课标Ⅱ文综地理主观题36题,围绕M处沙丘群主题,丰富原因、冬春风强原因、今后是否扩大,空间、时间、发展三方面逐次设问;2013年新课标Ⅰ文综地理主观题36题,围绕主题,丰富原因、冬春风强原因、今后是否扩大,空间、时间、发展三方面递进设问,新课标Ⅱ36、课标Ⅰ36分别围绕引进速生桉树、攀枝花空气主题,从生态影响、相关产业或1月气温特征、天气特征、质疑“避暑之都”依据方面递进设问。这种从不同角度、不同思维深度设计联系紧密、逻辑严密的题目,有利于合理区分考生的思维能力层次,有助于提高试题知名度。
三、由2010―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文综地理主观题所引发的思考
6.昔日考题不可能高考在现,但命题思路、考察方向一定蕴含、深化、发展于未来高考,“指挥棒”“淘金器”功能不会弱化。因此,我们要根据试题的特点和要求,有针对地指导高三地理复习备考。
1.高三地理复习要突出学科能力培养
无论材料选择、命题立意,还是设问用词,都说明新课标高考地理主观题将能力考查放在第一位。因此,高三地理复习中,必须突出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为此,必须深化践行新课改。
(1)切实改变教学观念,跳出知识中心的窠臼
改外先改内,洗脑落行为。新课程理念下,知识是思维的材料,智力发展的基础,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载体,知识的获得和内化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对知识进行自主性地构建。重现知识生成过程,感受知识存在,体验知识就在身边,应用操作训练记忆巩固内化为精神财富,交往环节对话对比分享观点深层理解活化知识,是新课程向年轻一代传递世界文明成果文化精华的重要方法和原则,教学必须遵循。
(2)突出材料意识和“地”从“理”出意识,培养学生从专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地理材料似海,博翰众多,却可归纳分为:必备教材教参以往高考所列、主要地理刊物科普读物影视专题片所载与其它三类。第一类,必须一题多练,变通活化,一网打尽;第二类,时刻关注,专题引用,通晓会用;第三类,一般了解。要向语言类学科(语文、英语)阅读材料文章那样,读(默读、甚至朗读)析(分析语句联系、段落大意)填(填空、关键词预留空白)绘(手描脑绘所示示意图简图)材料所涉及内容,提高学生“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能力。强化“地”之“理”意识,高中地理涉及地理原理规律有限,如昼夜长短变化原理、大气环流原理、水循环原理、地壳物质循环原理、区位论原理、产业迁移原理等,平时通过自学探究、语言直观、板图板书板画、多媒体动画演示等手段,理解掌握,学透练深。可以提取大学地理某些图文,用于高三相关重点地理内容备考复习。如此,图文分析透习惯成自然。
(3)高三地理复习要关注学术研究动向与成果
新课标高考智能考查与时事地理密切联系,2010年东北地理等降雪量、2011年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空间分布、2012年中越红木边贸、2013年西南速生桉树与产业发展生态变化、2013年4月份东北地区持续低温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等,都是近些年时事在发展、学术界在关注研究的地理事物。高三地理复习只需要关注与中学地理教学有密切关联又与现实比较密切的学术研究新成果,不需过全,不需过深,我们中学地理教师主要关注研究者观察、分析问题的视角和方法,引导学生用这些新的视角和方法学习内容。世界经济全球化、生态危机全球化、信息全球化、21世纪中国地理学综合研究13个主要领域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过程及生态环境效应、干旱化过程与北方人地关系演变、风成过程与凤风成环境、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湿地生态过程与服务功能、城市化过程和区域发展、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灾害形成机制与综合风险管理、污染物的区域环境过程等不仅在2010--2013年,在今后若干年的新课改高考地理主观题业必将大量的多视角考查。
(4)高三地理复习要加强解题方法指导
垃圾――放错地方的资源
垃圾是人类日常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处理,或是没有有效机制来正确处理,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甚至危及人类健康和生存。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垃圾似乎就只是一种废弃物,已经变成没有价值的物品。但实际上,垃圾的回收利用对城市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意识到这一点,奥斯陆政府大力推广垃圾回收利用政策,并且卓见成效。在挪威,垃圾被认为是最具开发潜力,永不枯竭的“城市矿藏”,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据商务部调研数据显示,2011年挪威垃圾总量为990万公吨。其中,860万公吨为无危险废物。87%的无危险废物通过不同方式得以循环利用,这一数据较2010年增加了5个百分点。在处理工业生产及矿产开采等活动中产生的危险废物时,奥斯陆政府对能够再利用的废物进行回收利用,对技术手段无法回收利用的废物则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进行无害化处理后进行填埋,或输出到具备相应技术能力的欧洲国家进行妥善处理。2011年,挪威危险废物总量为130万公吨,其中30%得以回收利用,其余70%进行预处理后予以填埋。
过于干净的“烦恼”
可以说,奥斯陆是一个热衷于回收利用的城市。近几十年来,奥斯陆的供热发电都是通过燃烧垃圾,所以现在对垃圾的需求远远超过了供给。过于干净的奥斯陆也有着“发愁”的地方,那就是垃圾不够。所以奥斯陆有时会进口垃圾,这听起来有点奇怪。实际上,挪威是世界十大天然气和石油出口国之一,有丰富的煤炭储量。但奥斯陆还是每年从欧洲其他国家进口垃圾,“垃圾焚烧转换能量只是一个能源再生项目,为的是减少石化能源的使用。”奥斯陆废物能源利用机构负责人PalMikkelsen说。每天全球会制造出数以亿吨的垃圾,大多数国家都会为此感到头疼,但挪威成熟高效的垃圾能源处理技术却使情况恰恰相反。整个北欧每年大约会生产1亿5千万顿的垃圾,而挪威已经达到了每年7亿吨的垃圾利用水平。
奥斯陆的垃圾循环利用系统
奥斯陆政府对垃圾处理和有效利用有完善的法律规定,根据《废弃物回收利用有关条例》,不仅对垃圾的填埋、焚烧、运输等处理方式有着严格的要求和限定,同时针对不同废弃物如废旧电器、电池、报废机动车、饮料包装、玻璃制品等分门别类制定了相应的回收和处理政策。挪威垃圾处理的基本原则是在垃圾减量化的基础上实现垃圾循环利用的最大化。
奥斯陆的垃圾循环利用由市政府卫生部门与能源部门协同负责。奥斯陆市卫生机构(负责指导垃圾分类,管理垃圾回收站点和垃圾回收公司,奥斯陆垃圾能源化机构负责对回收垃圾进行处理,将垃圾安全有效地转化为环境友好型的绿色能源。“垃圾分类――垃圾回收――循环利用――能源转化及生物处理”这一流程构成了奥斯陆“以循环利用为基础的垃圾处理系统。
“复杂”的垃圾分类
在奥斯陆的街头很难找到随意丢弃的垃圾,垃圾回收的理念已经变成奥斯陆人的一种环保意识。奥斯陆人都普遍具有较强的垃圾分类意识,市民需要将不同的垃圾丢弃到具有不同颜色或标识的垃圾箱或回收点。其中,食物垃圾需要用特制的绿色垃圾袋盛放,塑料垃圾则用蓝色垃圾袋盛放,以便于在垃圾处理厂中分拣提取。这两种特制垃圾袋在奥斯陆的超市中均可免费领取。
居民家中的厨房至少有四个垃圾桶,每个垃圾桶盛放不同类别的垃圾。根据当地法律,这四种垃圾的分类分别是食物、塑料、纸张以及其他垃圾。这种以颜色来区分不同垃圾类别的措施可以极大的提高垃圾处理厂的分拣效率,同时节省了垃圾处理的时间和成本。
在奥斯陆的各大超市里,都专门设有塑料瓶和易拉罐等器皿的自动回收机器,奥斯陆的市民也会非常自觉的将废弃的瓶子投掷于此。这项举措的好处是市民可以直接在回收器上获得相应的金额,既环保又有收益,可谓一举两得。因此,大多数奥斯陆市民都非常热衷于废弃物的回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