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 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民族地区职教语文教育现状与对策 民族地区本科层次高职教育需求分析与发展建议 云南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民族地区财政支付转移现状研究 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中国民族地区财政精准扶贫发展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民办基础教育发展现状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南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研究 浅析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民族地区发展中职教育的思考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特产团购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鄂西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浅析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篮球项目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民族地区的教育与发展 广东民族地区旅游发展途径探索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现状、发展制约及发展方向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7]林伦伦.广东高职教育平衡发展论略[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2).
[8]李绍明,陈绣瑶.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3(9).
[9]刘鹏丽.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发展途径探索[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
[10]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4)[EB/OL].(2014-02-13)[2016-3-22]..
[1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4)[EB/OL]. (2014-02-13)[2016-3-22]..
[12]华长慧,等.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13]陈翔峰.中国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经济学系,2005.
[14]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部门预算[EB/OL].(2014-4-18)[2016-03-22]. http:///ggtz/55268.shtml.
[15]蒋隽,等.东莞与罗定职校生均拨款竟差百倍[N/OL].(2014-01-17)[2016-03-22]. http:///html/2014-01/17/content_2517319.htm.
[16]张志坚.找准办学定位建设一流院校[EB/OL].(2011-12-18) [2016-3-22]. http://.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11218152950327&cata_id=N195.
[17]赵鹏飞.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0).
[18]刘怀宇.广州教育城一期规划通过[EB/OL].(2014-06-04)[2016-3-22]. http:///nfdaily/html/2014-06/04/content_7311097.htm.
A STUDY TO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PATH OF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ESE MINORITY REGIONS: TAKING GUANGDONG AS AN EXAMPLE
Liu Pengli
一、我国农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项目开发同质化现象严重,致使项目缺乏鲜明的个性化体验。我国当前农村旅游项目开发的数量已经达到了相当规模,但其类别尚不明晰,呈现出明显的金字塔式结构,即简单的观光型开发项目占据了大部分,而注重游客自身参与体验的项目则开发得非常少。在湖北乡村有限的现有体验性项目中,基本都是简单的农事参与、农家美食、农家住宿等。这些项目多为静态的“观察性”体验,没有深刻的参与性与互动性。而在现阶段人们精神生活水平日趋提高的背景下,人们追求的是能通过“亲身参与”获取深层次体验的高级别项目。另外,湖北和我国其他地区的项目基本雷同,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地方特色,这种不注重差异优势的项目开发自然很难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也就无法满足其个性化体验需求。
(二)项目开发结构不合理,使项目的整体联动体验不足。湖北农村旅游开发大部分为分散经营,这样不容易产生合力,即有限的资金资源使其开发处在“各自为战”的局面,即使某一项目做得不错,但由于缺乏优势的“项目组合”,很难吸引大批量的游客,因为对游客来说,他们往往不会满足于某一项目的有限“体验”需求,而是渴望通过具有联动性的组合项目获取整体的体验感受。第三,项目开发的文化意识不足,不能有效满足游客的求知性体验。乡村农耕文化是我国千百年来历史文明的重要体现,这也是吸引大批城市游客前往农村旅游观光的主要原因,但是目前湖北农村旅游开发主要集中在自然景观的展示上,很少有对人文历史景观进行深度开发的。第四,项目开发的服务意识欠缺,不能充分满足游客的延续性体验。“服务”虽然是无形的,但确是实实在在的“产品”,它是“体验”的核心部分之一。湖北农村旅游分散化的模式使其经营相对粗放,特别是对从业者的管理不够规范。
二、乡村体验旅游发展思路
(一)主题提炼与体验线索设计。湖北乡村体验旅游的主题来源于当地的各种特殊文化形态表现,即富有当地特性和本土化特点,且具有感召力和实践性,使产品感知化和稀缺化,有利于游客体验活动的开展和体验产品的增值。如20世纪70年代我国有许多当年知青下乡的知青点,这些地区可以利用这一特殊背景,确定相应的体验旅游主题,吸引当年的知青来此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或带着自己的孩子来此进行革命教育。同时,主题的确定应根植于本土地脉、史脉与文脉,突现个性与特色。我国各地乡村自然、人文资源环境的地域差异明显。在旅游开发中,湖北应根据其区域资源优势,设计创意新颖的乡村旅游项目。
(二)活动策划和体验过程设计。策划多种体验活动项目,如“农家乐”只是乡村体验旅游的形式之一,应该在现有的观光、垂钓、采摘等项目基础上增加体验性强的活动,如体验农事活动;篝火晚会;烧烤;乘坐畜力车在乡间观光;乡村节庆活动,民间婚礼等民俗活动;学习简单独特的歌舞、传统手工制作等等。
(三)参与性体验产品设计。体验经济时代的新型旅游者追求动感与差异,渴望冒险与成功,因此,企业应当提供富于参与性强的产品,满足游客多感官的需求。在体验产品开发中,将农家的农田、菜地、果园、花圃、池塘以及圈舍,有偿地提供给游客使用,或者说租赁给游客,农家提供种子、农具、肥料等农业生产资料以及种植养植计划和日常管理方案。这样,旅游者在差异化体验和活动参与中追求身心享受;而经营者在提供体?机会和情感性消费时,获得长期的发展机会和持续的经济效益;而旅游地各相关利益者在社会文化经济的互动作用中,获得游客与风景的情景交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各方都能在“均态”中获得自身最大效益。
(四)注重原味乡村特色的设计。突出湖北乡村特色就是要把农耕生活形态的典型景象提纯集粹,将牛羊慢踱、鸡鸣狗吠、村口老树、门前小溪、戏台等农耕生活形态,及插秧、割稻、灌园、牧牛羊、饲鸡兔等农事活动再现于景区的乡野大地中。同时要挖掘各层面的民俗文化内容,物质层面的文化主要有各种民俗工艺品,民俗工艺品是民俗风情的一种表现,在开发中应结合农村农耕文化特点进行设计;体制层面的文化主要体现为农村各种传统节庆活动,要将这些节庆活动进行挖掘,原汁原味地展现给旅游者;心理层面的文化主要体现在农村的纯朴民风上,在农业旅游中所有的服务人员都应该体现淳朴和亲情,尽量弱化商业气息。在景区中应营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抛开钟表,没有号令。任凭自己意愿行止起坐。
关键词:互联网+;乡村旅游;O2O模式
一、乡村旅游的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乡村旅游是以乡间自然风光、农耕生活、人文遗迹、民俗风情为卖点,吸引城市居民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的旅游活动。数据统计,全国乡村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超过5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2000亿元;每年的十一和春节旅游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1亿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
1.进入21世纪,乡村旅游全面发展,呈现多样化发展的态势:
(1)科技助推智慧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将科技融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以农业观光、展现农村新风貌为一体的现代乡村旅游业,已成为我国智慧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如海南的兴隆热带植物园,将科技与乡村旅游完美结合,体现了科技助推乡村智慧旅游的创新模式,加速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2)传统民间艺术和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农村各地都有自己宝贵的民间艺术和民间艺人,这也是打造乡村文化创意旅游的重要模式,比如“关中印象――袁家村”里看到的陕西关中地区的皮影、泥塑、刺绣、秦腔、土布、书画、葫芦装饰品等,还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饮食一条街,代表一个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乡村旅游的独特性。
(3)特色庄园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以特色庄园的自身建筑景观、农产品采摘、加工工艺和产品体验为吸引,深度挖掘农业观光、休闲、体验、度假等功能,在自身产业规模效益下,对当地其他产业的经济也产生协同效益。如张裕葡萄酒庄园把食、宿、游、购、娱、美拍在乡村旅游中都充分发挥。
(4)古村古镇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古村古镇,淳朴民风、古色古香的建筑遗迹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历来受到国民的热爱。2015年在乌镇举办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既宣传了特有的江南水乡,又展现了中国特色淳朴乡村风貌,同时让来自海外的宾客,“说古谈今、畅想未来”。当然,在古村古镇旅游发展中要注意化解旅游开发与保护间的矛盾,游客超过景区承载力之间的矛盾
2.“互联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积极作用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虽然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产品单一,宣传不到位,管理落后,基础环境和服务配套设施等受限问题,通过互联网时代,可以突破传统式发展,并通过O2O创新型营销模式发展,塑造乡村旅游新形态,加大乡村旅游宣传及推广力度,创新乡村旅游投融资方式,提升规模经济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达到大幅度提升乡村旅游品质的目的。
二、“互联网+”时代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1.早期乡村旅游产品过于单一
早期的乡村旅游以“农家乐”为代表,即吃农家饭、睡农家土炕、回归自然。产品单调、雷同,价格不高,已不能满足人们个性化需求。
2.乡村旅游资源松散,未成规模化经济
早期的乡村旅游由于受地域和观念限制,资源管理松散,各自为政、缺乏规范服务和品牌意识等问题,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达不到规模经济效益,有限的接待能力使其失去竞争优势,没有核心竞争力,导致淡旺季收入反差大,容易陷入价格仗的恶性循环中。
3.乡村旅游宣传不到位
乡村旅游的从业者以当地农户家庭为主,教育水平薄弱,严重缺乏专业业务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缺乏营销意识,对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应用不多,大多靠熟客的口碑宣传,客源明显不足。
三、乡村旅游中O2O模式的创新型融合
互联网时代,乡村旅游与互联网也在不断高度融合。所谓O2O模式即实现“线上线下”无缝对接。在做好线下营销的同时,做好网站建设和推广以及微信、微博、微商、团购等多种互联网营销模式。
打造游客服务平台:网站除了提供乡村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智能导航、旅游价格、自然风光、人文特色、村庄民俗、住宿餐饮的信息之外,还能建议旅游者选择游览线路、规划游玩时间和食宿安排,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
打造营销平台:对接景区、OTA旅游平台、农家乐、餐饮服务、特色农产品零售店,实现旅游资源的在线展示和预订,不断开发和创新乡村产品。通过与游客的在线互动,完成营销、预订、支付等业务。
打造管理监督平台:通过游客网上评价或投诉,加大对乡村旅游景点服务的监督,提升整体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全面服务于游客和乡村农户、乡村旅游企业及旅游利益相关者。
四、发展“互联网+”时代下的乡村旅游的对策
1. 加大乡村旅游营销推广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的“互联网+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的新模式。借助潜在顾客在网上搜索、浏览、预订时,网络实景展示具有浓郁乡土情怀的旅游项目,加深游客体验,为用户设计出能激发其购买意向的乡村旅游产品。
2. 完善乡村旅游配套基础设施
完善景点交通、IT网络、医疗卫生、餐饮住宿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硬件保障。结合各乡村特色,建立全国联网的乡村旅游地图、电子导游检索信息软件、乡村旅游路线指南等,为智慧化乡村旅游提供最快捷的专业服务。
3.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
乡村旅游的发展,应逐步提升农村人口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定时组织旅游从业者学习相关电子商务、金融、法规、营销和商品学知识。
4. 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引导
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如2015年5月国家旅游局出台的促进旅游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意见,2015年8月《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意见》提出了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引导和支持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等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实现自主创业等一系列举措。
参考文献:
[1]齐子鹏,胡柳.乡村旅游经济增长与我国农村减贫――基于亲贫困增长的视角.商业经济研究,2014.
[2]宋雪茜,黄萍.成都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发展研究.特区经济,2007(03)
关键词 休闲渔业;现状;问题;对策;安徽六安
中图分类号 F326.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336-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旅游已成为提升大众生活品位、释放工作压力的有效娱乐方式。厌倦了喧嚣的都市环境和人造景观的城市居民,越来越向往清新的乡村风情。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休闲渔业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兴业态产业,它既能够满足人们对野外宁静生活的美好需求,又能够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并为渔民创造更多的增收就业机会。
六安市渔业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产业发展优势。全市拥有水域面积21.67万hm2,其中可养殖水面10.67万hm2,佛子岭、梅山、龙河口、响洪甸、磨子潭、白莲崖六大水库总蓄水量为71.8亿m3;瓦埠湖、城东湖、城西湖等大水面2.67万hm2以上;天下第一塘——安丰塘有水面逾3 333.33 hm2;精养鱼塘1.67万hm2,计有11目19科100种鱼类定居其中,行业发展多项经济技术指标长年稳居安徽省前列。2012年全市水产品产量28.1万t,实现渔业总产值48.7亿元(其中第二、第三产业产值12.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3.8%,渔民人均渔业收入7 600元,高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 065元。目前,以生态观光、天然垂钓、景观开发、观赏游乐、渔事体验、风味餐饮为特色的休闲渔业在六安市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有效促进了全市渔业经济的健康长足发展。
1 六安市休闲渔业发展现状
六安市休闲渔业发展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有20余年历史,近几年来,休闲渔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据调查统计,2012年全市拥有休闲渔业场所565个,垂钓场182个,食鱼餐饮美食馆105家,度假村21个;垂钓总水面2 400 hm2;休闲渔业实现旅游接待量25万人次,产值3.98亿元,年利润1.23亿元,休闲渔业产值分别占渔业总产值和休闲农业总产值的8.2%、28.3%。2012年底六安市拥有农业部认定的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1个——舒城县万佛湖渔业总公司,省级以上休闲渔业示范基地9个,部省级渔业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32个。全市现有的730家星级农家乐中,有近1/3开展了休闲渔业项目,休闲渔业从业人数达到4 750人,带动周边农民就业1.5万人以上。六安市休闲渔业在不断成长壮大过程中,特色明显,亮点纷呈,归纳起来有以下6个方面。
1.1 依托城郊区位,投资休闲垂钓
利用近郊区位优势,在原来水产养殖基础上,发展休闲垂钓和网捕娱乐项目。如金安区聚龙山庄和金帝豪休闲渔业基地将原有养殖池塘进行标准化塘口改造,并配套开展道路硬化、周边环境绿化、路渠维修和电力设施建设,修建了观光垂钓和三产服务等设施,投放大量商品成鱼,供城市居民节假日前来游钓和消费。
1.2 依附重点景区,发展特色旅游
主要利用重点景区游客多的特点来补充其他景区接待能力不足,以较为低廉的价格接待散客或团队,提供游客休闲、垂钓、观光、捕鱼等参与性渔事体验活动,实现山上湖中游玩、岸边渔家吃住。如霍山县佛子岭水库周边的渔家乐集群等。
1.3 依傍自然风光,开展休闲度假
利用湖泊、水库、河流沿岸地理位置优势,以优美整洁的环境、良好的生态条件为基础,通过规划建设,形成以休闲度假为主要经营内容的发展模式,主要代表是舒城县龙河口水库三江码头乡村渔业旅游、霍邱县临淮岗水利枢纽工程内和盛田园度假村和卧牛山庄等,按照“乘游船、观湖光、看捕鱼、吃鱼头”的旅游线路,让游客一边观赏秀丽风景,一边亲临捕捞现场,充分感受渔民的艰辛和快乐。
1.4 依靠优势资源,开发休闲产品
利用当地的资源并结合自身原有的产业,开发出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休闲旅游产品。安徽省君湖生态农业休闲度假村就是依托瓦埠湖和瓦埠古镇,凭借天然湖泊,合理利用湖边滩涂、湖心小岛及瓦埠古镇古居、人文而兴建。根据瓦埠湖水产品丰富及特产鲜明的情况,开发了“君湖四宝”,将瓦埠湖出产的“银鱼、瓦虾、毛鱼、鲦鱼”精致打理并包装销售,提高了瓦埠湖水产品品质的声誉和效益。
1.5 依据消费需求,打造风味餐饮
由餐饮企业投资的休闲渔业,通过特色餐饮吸引游客,或为过路游客提供餐饮服务,既满足自身对水产品的需要,又满足消费者对品尝水产品的需求。典型代表有金安区卧虎山庄、西海生态示范园等一批主题餐饮酒店,隆重推荐湖库有机鱼饮食文化,现已推出了50余道菜鱼宴,得到了广大游客的一致好评。
1.6 依随品牌推介,举办节庆活动
万佛湖是六安市对外开展旅游推介的一项重要品牌,库钓产业也是当地旅游开发的一大亮点,为此,舒城县万佛湖渔业总公司从2006年开始先后大力投资建设金海岸、三江码头垂钓区,近年来又投资建设万佛湖海螺堰高级休闲垂钓区,按照国际一流的标准进行规划,加大硬件设施建设,常年开展龙舟系列活动,先后承办了“龙津杯”龙舟赛、“亚洲铁人三项赛”、“中国万佛湖旅游文化节暨国际龙舟邀请赛”、“万佛湖”杯安徽首届国际模特大赛美人鱼专场表演等重大赛事和活动,2012—2013年承办了“中国万佛湖国际休闲垂钓首届库钓大赛”、“合肥晚报第十、第十一届读者杯库钓大赛”等10次比赛,多次接待有关单位举办的联谊赛、邀请赛等,年接待垂钓人员10万人次,带动当地旅游产业销售收入达2 000万元以上。
2 当前休闲渔业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六安市的休闲渔业整体开发刚刚起步,还处于成长发展的过程之中,因此在建设和发展中普遍存在单体规模小、经济效益低、经营管理粗放,服务层次和服务水平低档,服务设计落后,对旅游景区、渔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及传统节庆活动过分依赖等缺点和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缺少统一规划
由于缺少政府主导和统一规划设计,各地休闲渔业在本乡镇范围内单独开发,并且各自的特色又不明显,难以成规模、上档次,同时还会出现重复建设、浪费资金等现象,难以打造出精品和上档次的休闲景点。
2.2 区域发展不平衡
县区与县区之间、点与点之间、六安市与外地发达地区之间发展均不平衡。纵向比较,舒城县、霍山县等山区县休闲渔业发展相对成熟,其他平原、丘岗县区较弱,发展速度不快。横向比较,六安市休闲渔业发展水平落后于合肥、黄山、安庆等市,很多休闲渔业示范点特色不明显、发展水平不高。自身内部比较,除一些靠近城郊和风景区内的休闲渔业场所上规模、上层次外,其他大部分由于经营时间短、资本积累及经验不足,普遍存在规模小、档次低,基础薄弱的问题。
2.3 缺乏开发资金
目前,六安市的休闲渔业基本上是一乡一镇式的开发,资金匮乏是比较普遍的问题。乡镇财政本身就很困难,能拿得出来用于投资开发的资金就更少,企业投资受客源、自身经济实力影响难以做大做精,招商引资因为交通不便利、基础设施落后、配套服务跟不上等因素受到限制,这样一来既浪费了优质的旅游资源,又制约了当地美丽新渔区的建设步伐。
2.4 经营理念落后
六安市大部分休闲渔业经营业主思想守旧,习惯于接待型的传统发展模式,经营方式主要以提供渔家餐饮及景区住宿为主,而游客参与性体验活动提供较少,对当地渔业饮食文化和风味水产品的经营开发元素不多,效益不明显。2.5 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六安市休闲渔业从业人员主要以农村劳动力为主,文化水平不高,长期从事渔业生产,缺乏市场意识和现代经营理念。他们除提供垂钓、餐饮和住宿服务外,能够向顾客提供景区景点导游服务、农事活动指导服务、民俗风情讲解服务、农副产品导购服务的为数不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束缚了六安市休闲渔业的深度发展。
3 进一步提升六安休闲渔业发展水平的对策
鉴于目前面临的种种机遇和挑战,为了进一步加快六安市休闲渔业发展步伐,培育壮大繁荣当地农村经济的增长极,特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3.1 注重科学规划
整合现有的优势渔业资源,统一规划,科学策划,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开发,不规划,不开发”,以此来保证休闲渔业的有序开发、合理利用、长远发展[1]。要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六安市及县区休闲渔业总体发展规划,明确内容和重点,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分阶段进行。要按照塑造品牌、突出鱼味、提升品位的原则,以休闲垂钓、渔事体验、餐饮服务、观光旅游为主线,采取点、圈、线相结合的办法,根据平原、丘岗、山区、湖库区和圩畈区等不同地貌特征,因地制宜进行空间布局,可在沿交通干线、重点渔区、依山傍水逐草区、风景胜地周边、城镇近郊选址并打造特色休闲渔业精品示范点,重点在全国风景旅游区和城市近郊发展观光游钓业,在水库、湖泊开展网箱垂钓、驾船、划艇、渔家乐等项目,在近郊水产养殖基地发展垂钓、捕捉体验等休闲渔业。在各示范点周边村、镇形成辐射带动圈,并结合主要旅游精品线路配套建设休闲渔业专线,实现点、线、面的有机结合[2]。
3.2 注重示范引导
一是要花大力气抓好休闲渔业示范点建设工作,通过精心包装和策划,逐年确定一批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好、吸引力强的休闲渔业开发为典型项目并进行广泛宣传。二是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开发观光游览园、科普示范园、渔民文化村、主题农庄等休闲渔业实体经济。三是要利用休闲渔业主体行为参与性的特点,让游客参与饲养捕鱼活动,体验渔事之趣。四是要把休闲渔业发展情况列入各级渔业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考评内容和统计报表数据体系,设置休闲点发展数量、固定资产投入规模、就业人数和经营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对县区和渔业重点乡镇进行综合考评。
3.3 注重拓展功能
在积极调整渔业产品、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实现休闲渔业与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生态环保、美好乡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融合发展。在抓好主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渔具、饲料、鱼药、水族器材等相关联的产业,大力发展观赏鱼、观赏水生植物的种苗业,规划建设一批集垂钓、观赏、餐饮、游乐、度假、美食于一体的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渔民专业合作社和重点产业发展项目,同时积极开发出具有渔业文化特色的产品,培植休闲渔业品牌,形成品牌效应,要与旅游业紧密结合,形成连锁经营,提供配套服务,开展广泛宣传,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是打造渔业品牌,即养殖品种的品牌建设;二是经营品牌,就是在休闲渔业经营中,结合本地的特色品牌资源,发展独具特色品牌的休闲渔业,使其发展状大[3]。
3.4 注重资金投入
发展休闲渔业需要较多资金投入,因此建议今后各级政府制定减免税优惠政策,创新投融资的方式和途径[4]。一是要允许部分涉农项目资金惠及到休闲渔业,扶持渔民自主创业就业;二是对有利于生态、文化、环境保护的旅游项目,应积极引导用于休闲渔业领域;三是要树立“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收益”的理念,积极鼓励和吸引当地民间资本投资开发休闲渔业;四是要重点引进经济实力强、发展前景广的企业投资开发特色休闲渔业项目,在适宜建设的水面上修建人工岛屿、楼台亭榭和水上游乐园工程,提供游客休闲垂钓、游泳、放生、伐舟等观景游玩项目,培育形成主题突出、风格迥异的水上建筑群落。
3.5 注重改善服务
一是要加大对休闲渔业相关从业人员培训力度,提高生产、管理与服务水平。二是要建立健全规范的休闲渔业接待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配套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提高综合服务质量和水平。三是要制定接待服务标准,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卫生状况和接待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规范,使其服务标准达到和保持应有的水平。四是要切实加强环境整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为游客提供愉悦、舒适、卫生、安全的休闲娱乐环境。
4 参考文献
[1] 王琳,韩增林.我国休闲渔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探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1):139-142.
[2] 李明爽.休闲渔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科学养鱼,2011(10):71-72.
体验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值得消费者记忆的活动。一旦这种活动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体验经济时代就到来了。体验经济的出现是人们需求变化的新趋势,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为主要目标的一种经济形态。有专家说,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体验经济的条件。南昌市拥有多种类型旅游资源。红色、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尤为突出。各种资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为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从而为体验式旅游经济的开发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文化体验”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
旅游业是经济行业,更是文化行业,旅游一定程度是对“他文化”的一种欣赏和探求。都市居民出游乡村,是要暂离其都市文化常态,去享受乡村农耕文化的清新。优美的田园风光,古朴的农耕情调是乡村旅游的“主餐”,也正是农耕文化的核心。在许多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很强的农耕文化情结。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增强文化体验是我国乡村旅游顺利发展的主要问题。结合目前以休闲为主的旅游方式,开展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应该有较好的基础和持续的市场需求。南昌新建、进贤二县农业经济基础良好,文化底蕴丰厚,适合发展体验式农业旅游。
3.南昌新建、进贤县都市体验农业旅游的现状
3.1大环境发展优势。南昌市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五大优势,分别为:①省会城市:作为江西省的省会城市,南昌市是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环鄱阳湖城市群的核心城市。②区位优势:南昌市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国内惟一一个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区的节点城市,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③交通优势:交通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形成了“快捷畅通、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网。④休闲氛围浓厚:休闲已经成为南昌市民的一种普遍生活方式,为南昌市建设休闲旅游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和产业基础。⑤环境优势:山是城之魂、水是城之灵、文是城之韵,山脉、水脉、文脉相融的南昌市拥有旅游业发展的绝对环境优势。
3.2两县资源储备及工农业发展现状。
3.2.1区位优势。新建县位于南昌市西北,与南昌市一江之隔,县城与红谷滩新区紧密相连,融为一体,交通四通八达。全县处于南昌市50公里经济圈内,是南昌西拓的重要承载区。进贤水域辽阔,陆路交通便利,称“东南之藩蔽,闽浙之门户”,成为省会南昌市的东大门。当今是长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洲进入南昌的必经之路,已成为江西乃至整个中部经济发展的黄金地带。
3.2.2资源优势。新建县地域广阔,耕地多,山地资源巨大。文化底蕴丰厚,有道教圣地西山万寿宫,江南最大的民间建筑群汪山土库。旅游景点多,全县有五色旅游景点,如:古色的西山万寿宫,红色的小平小道、金色的厚田沙漠,绿色的象山森林公园、溪霞水库和梦山朱权墓,特色的汪山土屋等。劳力资源多,技术优势强。农业发展优势表现在一是市县财政投入资金多,二是区位效应,三是农业招商引资势头强劲。新建县是宗教资源富集区。进贤县水域面积大,是亲水旅游资源和特色产业旅游资源富集区。如李渡酒文化旅游区、军山湖与青岚湖生态旅游区、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等。
3.2.3特色农业现状与发展优势。近年来,新建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发展城郊型都市农业,实行“一村一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藠头生产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进贤县紧紧围绕“工业优强县、产业特色县、绿色生态县、和谐文明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对接南昌,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旅游业应对体验经济
旅游业应对的体验经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确立创意体验主题。体验主题定位成功的关键在于什么是真正令人瞩目和动人心魄的。一般而言,创意好的旅游目的地体验主题主要包括:一是调整人们的现实感受。如在西山万寿宫体验传统道教文化与在小平小道体验红色旅游,渡酒文化旅游区体验酒文化,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文化之旅都是典型的现代体验旅游。二是改变游客对现实的感觉。无论是在李度饮酒,还是在军山湖吃螃蟹,都是在在活动中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三是协调的现实整体。从万寿宫到小平小道,从李度到文港,从道教文化到红色文化,跳跃性大,空间变化大,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
4.2打造体验服务。旅游体验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的游客感受。游客从制定旅行计划,到旅游的全过程,包括前往景区和离开景区,最终形成旅游的整体印象。因此,宾馆、饭店、景区小卖部以及乘坐列车飞机过程中游客所受到的服务,都会提供给游客最令人难忘的体验。各类星级宾馆、乡村酒店及其提供的良好的体验式服务,如在李渡烧酒遗址、文港笔都增加一些文化展示服务,通过文化创意和时尚解读,“活化”一些特色旅游产品。
5.新建、南昌县体验式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5.1做强做优特色农业基础产业。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化解“三农”问题,推进“三农”工作的战略任务。如何依托独特优势,挖掘自身潜力,走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城郊型都市农业发展之路,是摆在我们新建、进贤人面的一个重大的农业课题。
5.1.1新建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和建议。要发展特色农业,具体要做到“五要”,即:一要大,即规模要大。二要专,品种要专一。三要特,特色要明。四要强,产品竞争力要强。五要精。一是农业生产要精,二是品牌要精,三是发展精品农业要注重产业的横向联系,例如抓住两县地处城郊,旅游资源丰富这一特色,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把精品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起来,形成一大特色产业,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
为此建议抓好六项措施。一抓投入。二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抓农民培训。四抓农民转移。五抓龙头企业发展。六抓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5.1.2进贤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和建议。进贤山青水秀,物华天宝,素有鱼米之乡美誉。农业是进贤的基础,也是经济优势所在。2007年8月,第七届全国县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公布,进贤县为中部百强县名列第67位。该县的文化用品“一支笔”、医疗器械“一根针”、高空礼弹“一盆花”、食品加工“一瓶酒”、钢架结构“一张网”、特种水产“一只蟹”、食用菌类“一朵菇”等七大特色产业群体,紧紧围绕“工业优强县、产业特色县、绿色生态县、和谐文明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对接南昌,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2制定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在进行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时,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开展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重点推出红色旅游绝品、文化旅游名品、生态旅游精品和休闲旅游新品等南昌旅游“四品”。
新建县定位于“生态家园、休闲绿洲”,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宗教文化旅游产品、会议旅游产品以及参与型旅游产品。重点项目为湿地生态观光与科考项目、温泉开发、厚田沙漠、宝葫芦农庄、汪山土库、象山森林公园、小平小道、溪霞水库、西山万寿宫等。主要旅游产品有:小平小道、厚田沙漠、西山万寿宫景区、汪山土库、梦山、宝葫芦农庄。
进贤县定位于“亲水型乡村休闲旅游区、传统文化体验区”。主要发展文化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工业旅游产品等。重点项目为李渡酒文化旅游区、军山湖与青岚湖生态旅游区、军山湖观湖品蟹天堂项目、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军山湖国际螃蟹美食节等。主要旅游产品有:军山湖风景区、李渡旅游区、文港笔都旅游区等。
5.3确定旅游产品开发战略。南昌市的旅游产品开发,应当形成由精品型、提升型、潜力型构成的金字塔型旅游产品开发体系。重点建设厚田沙漠、小平小道、汪山土库、李渡烧酒遗址等精品型旅游产品。使之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旅游产品。军山湖螃蟹节、万寿宫、宝葫芦农庄等提升型旅游产品是精品型旅游产品的有益补充,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精品型旅游产品。文港笔都、以李渡烟花为代表的工业旅游等潜力型旅游产品,需要大规模投入(智慧或资金)才能开发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产品。潜力型旅游产品对于丰富南昌市产品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5.4打造新型旅游产品。根据旅游市场个性化、休闲化、运动化的变化特点,南昌市要规划建设新型旅游产品,其中新建、进贤二县主要包括:
5.4.1汽车营地。汽车营地既是面向自驾车旅游市场的新型旅游产品,又是满足自驾车旅游对旅游服务设施需求的主要基础设施。在厚田沙漠、军山湖等地,按照国际标准规划建设一批自驾车营地,其中包括帐篷露营地、房车营地,以增强对长三角、珠三角和周边城市自驾车市场的吸引力。
5.4.2亲水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南昌市地表水域面积大、水体形态多的特点,大力开发亲水旅游产品。实施水系联通工程,开发环湖游、环城休闲游、夜航船、海——河——湖产品、水上娱乐、水上餐饮、水上演艺、湿地公园亲水旅游产品,营造“水中有景、景中有水”的水体景观。
5.4.3休闲旅游产品。南昌市拥有数量丰富、特色突出的休闲旅游资源,两县品古文化休闲旅游区、青山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以都市休闲旅游、农(渔)业休闲旅游为基础,以文化休闲旅游、亲水休闲旅游为重点,以美食休闲旅游、保健养生休闲旅游、体育休闲旅游、商务休闲旅游为特色,以工业休闲旅游、修学培训休闲旅游为补充的十大系列休闲旅游产品。
5.4.4打造一流生态旅游城。新建县生米镇生米镇是我国最大的藠头生产基地,藠头通过农业部的验收,被认定为“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并授予其“中国藠头之乡”的光荣称号。在注重生态资源保护、全力打造南昌后花园的同时,2007年1月宝葫芦农庄也相中了生米镇这块风水宝地。2008年9月28日,宝葫芦农庄内成功举办了南昌市金秋金贸月和新建县第七届旅游文化节,活动成效得到省、市和县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是农业生态旅游的良好依托。
5.4.5打造一流温泉城。在未来的开发建设上,新建县温泉城计划依托温泉,打造养生天堂、欢乐天堂、商务文化天堂、湿地天堂,成为南昌旅游的龙头、江西省休闲旅游的标志、亚洲最大的综合性温泉中心,并力争叫响世界。进贤——枢纽之地、鱼米之乡?、特色之县?、文化之邦,为进一步唱响特色品牌,做强特色产业,使之成为省市乃至全国的特色,经过科学论证,提出了“打造大温圳工业经济圈和环军山湖生态经济圈”的战略构想。
参考文献:
[1]B.JosephPine.ⅡandJamesH.Gilmore,TheExperienceEconomy,Har2
vardBusinessReview,1998
[2]陈超、沈彩虹、杨荣斌.体验经济迎面扑来.文汇报,2001-08-01
[3]吕鹤剑、刘斌中.中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陕西农业科学,2006(1)
[4]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旅游学刊,1997(5)
[5]魏小安.南昌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上海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2008年7月
[6]吴相利.英国农业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经验启示[M]社会科学家.--2005,(6)
【关键词】旅游业;现状;原因;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旅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我国重要产业,旅游正在成为我国公民休闲生活的重要内容,旅游对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大数据的视野下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思考。
二、现状分析
1、国内旅游是我国旅游收入增长的主导力量
我国的旅游收入主要来源于国内市场。2009年到2013年,我国的旅游收入一直稳步上升,2010年到2014年国内旅游收入增长138.57%,国际旅游增长仅24.22%。2014年国内旅游收入约是国际旅游收入的8.01倍,占旅游总收入的88.91%。国内旅游收入直接影响到我国旅游收入的“总盘子”。
2、城镇居民是国内旅游的主力军
1994年到2014年的十年间,国内游客数量和旅游花费金额同步大幅增长。(见图1)2010年以前农村居民游客数量一直略高于城镇居民游客数量,但在此之后,城镇居民游客数量激增,逆转并大幅超越农村居民游客数量。反观农村居民游客数量,增长势头趋缓。(见图1)城镇居民的消费金额高于农村居民,特别是2010年以后,城镇居民游客数量超越农村居民游客。
3、观光、休闲是农村居民旅游的主要需求
城镇居民旅游消费主要用于商务出差,占旅游总消费的33%。农村居民的旅游消费主要集中在观光旅游和度假休闲,其中观光旅游占21%、度假休闲娱乐旅游占16%,均高于城镇居民的这两项消费占比。农村居民对旅游的需求在明显增加。(见图2)
4、国际旅游收入“东强西弱”分化明显
西部是旅游资源的富集区,但还是落后于东部地区。沿海地区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明显高于内陆地区,排名第一的是东部地区的广东省特别是广东省。西北地区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明显偏低。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极差很大,广东省的国际旅游收入已经超过甘肃省的1700多倍。大部分省市对外旅游发展不足,仅有九省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到了平均值之上,对外旅游发展还有很大空间。
5、外国入境游客数量增长正处在停滞状态
2010年以后,外国入境游客数量增长非常缓慢,甚至略有下降,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期。据中国旅游研究院、Visa公司《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5》,2014年我国接待入境游客12849.83万人次,同比下降O.45%;接待入境过夜游客5562.20万人次,同比下降0.11%。而同期全球入境旅游总人数首次超过11亿人次,同比增长4.7%。
6、亚洲国家是外国入境游客的主要来源地
外国入境游客大多数来自于亚洲。2014年我国接待亚洲国家入境游客1633.13万人,占全部入境游客中的61.95%。其次是欧洲和北美洲分别占到了20.92%和10.47%。(表1)
7、外国入境游客旅游消费结构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
2012年和2013年际旅游(外汇)收入构成中可以看出,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民航和商品销售,2013年分别占25.96%和21.64%,这两项相比于2012年所占比例略有下降,住宿、餐饮、游览所占比例略有提高。这从一定程度说可以反映出我国的旅游行业正在做出一些改变,更加注重服务和景区游览,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见表2)
8、对外休闲旅游吸引力减弱
外国入镜游客事由大致可以分为会议/商务、观光休闲、探亲访友、服务员工和其他。2012年和2013年两年中,观光休闲和会议商务仍然是国外游客入境旅游的主要目的。应当关注的是,2013年我国接待的以休闲游览为目的外国游客数量不升反降,我们所提供的单纯观光型旅游模式,已不能完全符合外国游客的旅游需求,休闲旅游服务吸引力正在减弱。
9、我国国际旅游收支逆差全球最大
2013年我国国际旅游支出占世界的11%,与美国旗鼓相当,远高于德国、英国,排在全球前列。而我国国际旅游收入仅占4%,大幅低于美国的15%,与德国、英国大致相同。我国国内游客愿意选择出境游,但外国游客选择到我国旅游的少。出现的这种国际旅游收支逆差,被有些专家学者称为“旅游服务贸易逆差”,视作发展旅游业的负资产而提出了警告。
三、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1、城乡旅游消费能力的现实差别
旅游的消费能力直接决定城乡居民的旅游差异。而旅游消费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入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是造成农村居民旅游滞后于城镇居民旅游的主要因素。同时,我国的旅游市场主要针对的消费群体是城镇居民,缺乏针对于农村居民旅游产品的开发,加之宣传引导力度不够、农民生活观念的转变等也是导致农村居民旅游人数增长缓慢的原因。
2、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差距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西部发展相对较缓慢,没有足够资金支持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导致了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落后于东部。截至2014年底,西北五省的铁路营业里程为16804.4公里,占全国总铁路营运里程的15.02%,公路里程584676公里,占全国总公里里程的13.1%。这与西北地区广阔的地域形成明显反差,也是旅游业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因素之一。加之西部地区在旅游服务设施、服务能力水平、营销能力水平等比较薄,制约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3、理念和体制机制的相对滞后
我国旅游产品主要是观光型旅游,价格低廉和严重同质化是两个“刺眼”的标签。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我国搞旅游就是“坐地生财”这种理念,只顾一味加大投入、自顾自地开发景点,旅游市场分类不够精细,交通、餐饮、景点、购物、娱乐各赚各的钱没有形成持续吸引游客的产品和产业链条,一些地方对游客“雁过拔毛”缺乏诚信,营利模式没有创新,服务质量没有实质性提升。
四、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对我国旅游发展的一些趋势分析,笔者提出“三补一转”的对策建议,推进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两大战略目标。
1、立足国内旅游市场开发,补齐农村居民旅游发展“短板”
推动旅游发展,拉动内需是关键。农村居民仍然是我国人口的大多数,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对东中西部12个省份2000多个农村居民家庭的入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出游愿望强烈,有74%的农村居民愿意甚至非常愿意外出旅游。因此,要大力推进农村居民旅游发展。一是要切实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要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精准扶贫力度,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让广大农民具备旅游、享受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二是要有针对性地开发一些适合农民参与的旅游产品。农村居民需要的是观光式旅行,他们对于旅行过程中的食宿、交通工具要求较低,要尽可能降低旅行成本。三是要加强宣传引导。旅游是一种生活休闲方式,当农民不是一辈子都“面朝黄土背朝天”,要让旅游融入到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着力推进旅游协调发展,补齐西部地区旅游发展“短板”
旅游业的协调发展,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是要把发展西部交通作为重中之重。既要加快航空、铁路、港口、公路建设,提高抵达旅游城市的便利度,又要考虑公交、地铁、旅游直达班车的线路设置,提高抵达旅游景点的便利度。二是要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种配套设施,有效提升景区整体品质。三是要有效整合旅游Y源。西部地区地域广阔、旅游资源丰富,要对现有旅游产品进一步提档升级,打造全新的旅游链条。比如,可以根据西部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开展民族乡村游,开发一些旅行和摄影结合的项目。四是要把发展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结合起来。落实国家扶贫攻坚的战略开展精准旅游扶贫,把输血式扶贫转化为造血式扶贫,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局面。
[关键词] 林业产业 恩施市 林业管理
恩施市地处湖北省西南腹地,位于长江之南清江中游,东瞰江汉,西接渝蜀,南控潇湘,北通豫陕,是镶嵌在鄂西南山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因拥有举世罕见的硒资源而被誉为中国“硒都”。全市国土面积3967平方公里,辖10个乡、3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和172个行政村、34个居委会。总人口78万,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占38%。有香獐、猴面鹰、红腹锦鸡等省级以上保护动物40多种。有各种药用植物2000多种,享有“天然植物园”、 “华中药库”美称,其中板党、窑归、紫油厚朴等名贵中药材为世界独有。这里是“鄂西林海”、“天然氧吧”,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5%,人均林地面积近5亩。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林业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速生用材林、经济林、苗木花卉、林下种养等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木材加工业、经济林产品加工业和森林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
我市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通过各种措施,强化了林业产业建设,使林业产业建设有了良种的起步,取得一定成效。
(一)商品林建设步伐加快。近几年来,借助林业重点工程的带动,全市新增人工商品林20万亩,累计达到40万亩。
(二)干鲜果产业初见成效。全市干果类面积17.88万亩,其中:板栗15万亩、银杏1.5万亩、核桃1.38万亩;其它经济林漆树3.6万亩。
(三)药业产业渐成气候。截止2008年12月年底,全市中药材留存面积达25.5万亩,其中木本17.7万亩,草本7.8万亩。全市各类型的药业企业及经营户达50个,其中圣峰药业和弘翔药业被评为省级林(药)业产业龙头企业。2008年全市主导药材品种当年产量14130吨左右,实现中药材原料药产值13872万元。
(四)苗木花卉初具规模。全市现有种苗基地0.5万亩,花卉经营实体共39个,其中花卉企业15家,花店24家。 2008年产销花卉盆景130万盆,产销切花切叶60万支,花卉产业产值达1800万元。
(五)野生动物养殖起步良好。目前,恩施市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基地共有10家,其中:驯养繁殖中华大蟾蜍2家,蛙类2家,野猪1家,豪猪1家。上规模的有2家。
(六)林业企业逐步成长。我市从事木材加工、经营个体工商户、企业已有295家,其中朋利木业、裕锦木业已成长为规模企业;主要从事茶油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企业2家。
(七)森林旅游业蓬勃发展。恩施坚持把林业产业建设与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集中打造森林公园等重点旅游景区,依托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促进森林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同时,坚持把林业产业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生态家园示范村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发展高效经济林和乡村休闲旅游业,增加农民收入。
二、恩施市林产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上述恩施市林业产业现状分析。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到,林业产业发展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资源对林业产业发展的支撑较弱
我市现有林地398.29万亩,森林蓄积量567.2万立方米,仅占全州森林蓄积的12.97%。我市264.28万亩有林地的亩平森林蓄积量为1.99立方米,低于全州2.57立方米/亩的亩平蓄积量;我市人均森林蓄积量仅7.2立方米,远远低于全州11.30立方米/人的人均蓄积量。森林资源供给不足,严重困扰着林业产业的发展。 (二)企业实力不强,龙头带动能力弱
我市林药业企业中年产值在500-1000万元的只有圣峰、朋利、石田、裕锦,绝大多数企业弱小,实力不强,生产工艺落后,加工水平低下,大都还属原料初加工。市场潜力小,发展壮大难度大,辐射带动作用弱。
(三)林业科技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低
1、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滞后。油茶等附加值高的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还处于筹备阶段,才刚刚起步。
2、科技推广流于形式。由于缺乏投入,林业科技推广只是在点上进行,没有面的扩大,基本上流于形式。
3、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科研人才和企管人才严重缺乏,研发创新能力不强,林农科技素质不高。
(四)林业管理体制落后,政策僵化
1、现行林业行政管理不利于林业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是采伐指标不足,有关手续审批复杂。管理环节过多,难以调动农民积极性。
2、天保工程政策,只强调资源管理与保护,避开了资源的合理利用。
3、政策支持不足,影响农民经营山林的积极性。林地分散且林地贫瘠,很难形成规模,林木生长周期长,短期难以见效,加之缺乏信贷、保险等扶持政策,农民没有经营山林的积极性。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制约我市林业产业发展的各项客观因素,在天保工程区如何发展林业产业?
(一)立足资源,转变思维兴产业
恩施市林业产业的发展虽然客观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但拥有“鄂西林海”、“华中药库”的美誉,拥有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且被纳入“鄂西生态旅游圈”之列。因此,我市的林业产业可借助国家天保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实施之机狠抓人工商品林建设基础上,将干鲜果、中药材、花卉苗木、生态旅游和动物繁殖驯养、林业化工作为新型林业产业的亮点和重点加大发展力度,修订完善我市林业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二)明确重点,跳出林业抓产业
一是以林业重点项目建设为契机,狠抓人工商品林基地建设。要积极鼓励大户、木材加工企业利用林改成果,实施林地流转,通过低产林改造等多种方式,因地制宜加大杉木、日本落叶松、马褂木、柳杉等商品林建设力度,为林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突出资源优势,合理布局干鲜果基地。根据恩施市的林地资源、森林风景资源和气候条件,按因地制宜、照适地适树原则,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经济林发展品种。
三是借“华中药库”之誉,壮大中药材基地规模。坚持现代工业化理念原则、龙头企业带动原则、市场导向原则、科技支撑原则和产业化经营带领农民致富原则,发展中药才、药企业及品种的推广。
四是积极支持企业培植繁育野生动植物。在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前提下,鼓励多种经营主体开展野生动植物基因保护、种源培育和基地建设,扶持多种经营主体驯养繁殖(培植)野生动植物,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五是着力打造森林旅游线路,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以天保工程成果和自然保护区为资源,巩固有现有森林景区景点建设成果,打造新的森林旅游线路。
(三)营造氛围,形成合力谋产业
1威海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威海市属于山东省的港口城市,是全国综合经济实力50强城市[1]。该城市是中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型城市,在20世纪90年代被评为我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对威海市农业整体发展情况的分析,农业信息化建设成为热门词汇,物联网、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的逐一实现,标志着农村信息化已经开始在农村范围内实施。2015年,威海市农业部强调,预计到2020年能够全面实现农业信息化,保证信息化技术可进村入户,达到县、村的全面覆盖。如今,电信、农信通、阿里巴巴正在逐渐进村,为威海市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渠道,保证农村与城市接轨,严格遵循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和使命。2015年3月17日,威海市开展农机信息化培训活动,其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农业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发展平台,网络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农业机械信息化等等的出现,都可为农业经济提供发展契机,实现农业经济发展质的飞跃。
2农业信息化背景下的农业经济发展策略
2.1提高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通过对威海市农业信息化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借助时下的信息化技术来实现对农业经济的全面推广,是一项重要手段,相较于传统的人为口口相传的形式取得质的发展,尤其是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为农业所有项目提供了宣传与展示的平台。据报道,在淘宝、天猫等诸多电子平台上,威海的电商的达到1.1万,2013年,威海市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交易量为540亿元,同比增长了20%[3],占到山东省的第三名。通过对以上相关数据的分析,了解到威海市的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实现农业的信息化建设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农民可以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将农产品信息上传至电子平台,将产品分为不同的类型、等级等,对农产品进行简单的描述,借助图片与文字描述来充实商品信息,为消费者提供大量的参考信息。以荣成红富士苹果为例,首先准备苹果的照片,保证照片的真实性,对照片进行处理,并辅以文字进行编辑,对苹果的价格进行明确的指出,明码标价还是“面议”要清楚的表现出来。同时,借助网络交流平台,及时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细心解答消费者各方面的疑问,实现平台上的实时交流。运输是电子商务的一个关键点,为了保证产品可送至消费者手中,应开设乡村快递,很多地区快递是无法到达的,严重影响着网购用户的便利性,此服务的开设解决了这项问题。
2.2提高农民的素养,强化信息化培训农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对农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具备足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才能保证电子商务运作的质量和效率。为了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顺利开展,应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素质,掌握简单的网络操作方法,能够具备与消费者沟通的能力,是全面实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信息化培训工作的开展,应在当地开设信息化培训班,专门就电子商务技术进行培训,在培训人员的辅导下,让农民反复进行信息技术的操作训练工作,并对其训练成果进行验收,构建完善的农民信息化服务体系,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另外,就作物种植、管理等知识点,也可开展远程教育,借助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实现视频教学,农民可以将视频下载下来,反复观看,为农作物的种植提供借鉴,可大大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2.3借助信息化平台,发展海外贸易为了更大程度上的开放农村,拓宽农村经济市场,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对农村的宣传,将农村的特色型产业展示出来,对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农产品,还包括旅游、土地建设与资源开发、劳动力信息化建设等,应全面发展农业经济,注重对农产品、旅游经济的海外推广,扩大海外贸易范围,再加之威海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拥有多处海港,开展进出口贸易。威海市是重要的旅游型城市,属于国家生态名城,可以将其作为威海市的城市名片,打造精品产业,强化对危害各旅游景区的信息化推广,以吸引来自国内外的旅游爱好者前来,以更好的发展旅游经济。例如,可将威海的刘公岛、威海公园等作为重要宣传对象,配以相应的文字描述和旅游景观图片,做好对威海旅游景点的宣传与推广。同时,威海市应将高质量的产品进行海外出口,注重行业口碑,与借助威海各港口与海外进行联系,是发展威海市农村经济的一个有利途径。
3结语
关键词:县域经济;县域规划;经济发展;德阳市;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一、德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德阳处在成都平原东北部。是成渝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和省会成都市经济区内重要的增长极。同时,德阳还是四川省重点规划在建百万人口城市。在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方面都有良好的优势。在其所拥有的自流灌区的情况下,造就了粮、棉、油、i、蚕、菸优良生产,并创建了蔬菜、生猪、家禽等优质农副产品基地,形成了一系列著名的农业品牌,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工业方面,中国二重、东方电机、东方汽轮机等一批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重装制造企业等均在德阳,是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的基地。在2016年,德阳第二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3%,对其贡献率高达58.7%,充分发挥了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第三产业在2016年增值了556.5亿元,相对2015年来说提高了9%,拉动了全市经济的发展。
二、德阳市县域经济实例分析:
据2015年四川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在市、区生产总值排名中,德阳地区生产总值位居全省第三,为1513.9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为199.33亿元、900.13亿元、414.5亿元。与2013年相比,三次产业同比增长分别为2.5%,7.8%,和12%,由此可见,第一产业增速缓慢,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通过对德阳全市六个县(市)2015年经济综合指数进行了计算,得出县(市)综合经济实力排序,位居全市一位的是旌阳区,其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456亿元,同比增长4.3%,处于最后一位的是罗江县,在六个县(市)中,中江县的第一产业占据全市第一产业38%,旌阳区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占据全市的29.2%和33.3%。同去年相比,绵竹市的第一产业增速最大,达到了7.4%,在第二产业中,罗江县同比增长4.5%,而德阳市旌阳区同比下降3.4%,第三产业中,各县(市)均呈现出较大的增长,其中罗江县达到了24.2%。总体来看,各县(市)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长缓慢,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各县经济实力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从三次产业增加值来看,从2001年开始,当年第一产业产值64.5亿元,增长速度为2.4%,一直到2015年的产值208.2亿元,增长速度4.4%,德阳市这15年来,第一产业产值保持小幅度的增长,增长速度除去08年受到地震影响,而呈负增长外,其余年度均波动增长;同样,第二、三产业也呈现相似的增长态势,其中第二产业产值由2001年的112.4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903.3亿元,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第三产业产值也由2001年的84.4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414.5亿元,也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通过对比德阳各县产业结构比例,发现德阳市的第三产业发展比重较低,发展还不够。德阳市农业发展缓慢,在产值和增幅上落后于二三产业,2008年受到地震影响对第一产业影响更大。由此可见,德阳市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带动,德阳是以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城市。一三产业在比较缓慢的增长。
三、推进德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德阳市是以工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并且工业在地区经济中的比例会越来越重。但是,伴着社会的发展,第三产业生长势头不可阻挡,也会成为地区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下面就对德阳市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县域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2],根据德阳市县域的经济发展现状,县域的产业结构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所以加快第一、三产业的发展。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县域经济的基础,自从08年地震以后,第一产业的发展更是缓慢,所以必须加强和巩固农业经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将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多样化,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同成长。粮食生产是基础,现代农业、林业和畜牧业是重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立优良的粮油、蔬菜、生猪等主导产业基地,巩固发展区域性特色产业,如小家禽、水果、干果、中药材等,建立具有竞争力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化生产模式。强化耕地质量建设。从多功能的角度充分开发农业。
3.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打造城市商务区、特色商业街,做好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引进大型会展专业公司促进会展经济发展。加强旅游设施建设,打造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古镇旅游、花卉旅游,突出旅游特色。
4.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绿色生态家园,实施严格的保护制度,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全面提升环境质量。强化节能减排意识,资源高效使用,强化生态环保环节。
5.重点打造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二重重工业园和广汉石油装备工业园及相关配套产业园区,加快装备制造企业的集群发展。推动传统机械生产行业向高附加值环节转变;引导化工行业向清洁高效生产方向发展;加快完善集中度较高的现代装备制造业产业体系,建成具有较高知名度和重要影响力的重大装备制造基地。
6.县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合理的空间布局结构[3],城镇化是农业产业化,工业现代化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认真编制,实施县域规划,加强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规模结构。对实现县域空间的有序,集约使用,实现城镇化,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任权.安徽省县域经济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2008.
[2]徐向泽.额尔吉纳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北京:中央名族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