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环境建设范文

网络环境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环境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环境建设

第1篇:网络环境建设范文

网络时代的兴起在给人类带来了海量信息,在为人类的交流提供史无前例的便利的同时,却因为网络信息的无序性、混杂性和污染性,为人们对信息的认知带来了困难。正如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所说:简单事物的超巨量的复杂联结,演化出世界上最复杂最高级的现象。

1 问题的提出

当代世界存在两大浪潮——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拉动着信息网络化,而信息网络化则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使信息能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人类已经生活在一个由各种信息技术网络构成的环境——网络环境之中,变化成为这个时代的永恒特征,各种新生事物的大量涌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观念、思想、行为、规则,也给政府的管理带来了许多新问题。为了适应网络环境的需要,世界各国的政府都在探索和加强政府的信息能力建设

网络环境的兴起,对加强和完善我国各级政府的管理既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更是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必由之路。因为,在信息时代,信息能力已经成为政府执政能力中的核心组成部分。相对于中央政府来说,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省以下的地方政府,由于技术、人才、管理、资金等多方面的原因,其信息能力建设尚属于薄弱环节,以至于在面对越来越多的突发事件、时常常陷于被动应付,急需提高危机管理和应对的水平。

2 国内外学者对网络环境理论研究

2.1 国内学者对网络环境的研究

王辉(2004)提出了网络信息环境的定义“网络信息环境指与用户信息活动直接相关的基于网络技术的全部因特网交互因素,是用户为完成相关任务而通过浏览器接触到的信息内容、信息表达方式,以及信息间相互关系的总和”[1]。

网络环境是指将物理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个多媒体计算机进行互联,各计算机之间依据某些协议进行通讯,实现一个系统,可以共享软、硬件以及网络文化。环境有大小之分,主要是与一定的空间和范围有关。从小的角度可以将网络环境定义为为“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可以使用多样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并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场所”;从大的方面去理解,可以讲网络环境等同于赛伯空间(cyberspace),即将整个虚拟的现实的世界包含进网络环境。这也就是说,网络环境除了是指网络资源与网络工具发生作用的地点,还可以包括一些相关的非物理形态,如学习氛围、学习者的动机状态、人际关系,教学策略等。

综上,对于网络环境的定义大多从网络技术入手,强调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下结合网络资源共同组成的一个系统,另一方面又强调参与在网络环境中用户的重要作用。

我国学者针对网络环境内涵的理解基本相似,都是结合了网络的特点,对网络环境的特点进行分析。

2.2 国内外学者对信息环境的研究

2.2.1 国外学者对信息环境的定义。美国在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以后尤其重视信息环境的建设,美国军方和政府强调信息的共享在反恐和作战方面的重要性。对信息环境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尤为重视。在美国安全局的政府报告中可以看出,对信息共享的重视[2]。

另一部分学者在定义信息环境的时候从用户角度出发,强调个人的能力在信息环境中的重要性,以及针对不同的问题所处的不同的信息环境进行对策研究,比如政府或者企业所对应的信息环境[3][4]。

2.2.2 国外学者对信息环境内涵的理解。美国情报学家兰卡斯特(F.W.Lancaste)(1984)[5]认为信息环境中的关键因素是具有一定知识文化水平的信息人。

英国学者麦克格雷(1988)[6]认为信息必须以某种方式加以组织或表述,否则它就永远只能是纯本体性的,除了电光是纯信息之外,其它媒介之中都还有另外别的媒介存在。

Jonathan Donner(2009)等[7]通过信息环境中信息传播时借助媒介的不同,对信息环境的内涵也有不同的理解。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与传播途径,是的信息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综上,国外学者在信息环境内涵的理解方面侧重于从组成信息环境的因素,特别是技术因素方面对信息环境的内涵进行理解。

2.2.3 国内学者对信息环境的定义。罗曼(1994)[8]把信息环境和信息生态作为一个概念来定义的“所谓信息环境.或称信息生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信息的生长、传播、利用等环节的相互关系的宏观表现形式或宏观平衡、协调状态。这种宏观形式构成了人类赖以进行各种活动的社会环境。与其它环境一样,信息环境内部重要组成成分之间以及信息环境与外部环境之间也存在着相互配比、相互协调和相互平衡的关系”。

周黎明(2005)[9]等认为信息环境是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与人类信息活动有关的一切自然、社会和心理因素的总和。在此,我们所强调的信息环境主要指与人类信息活动有关的人的要素、信息的要素、技术的要素和社会诸要素(社会、政治、经济及政策法律等)。

卢金荣(2007)[10]认为信息环境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信息的生长、传播、利用等环节的相互关系的表现形式或协调状态。

靖继鹏(2009)[11]从信息生态学的角度对信息环境进行了分析,信息环境是信息生态下的一个范畴,包括了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社会环境。

刘军燕(2010)根据信息环境的基本构成要素从信息环境系统的概念演变、信息环境的人、信息的表述、信息载体的演进以及信息政策与法律这5个方面论述了信息环境的演变。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在定义信息环境的时候从信息环境的各组成分入手,同时把信息环境的范围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

2.2.4 国内学者对信息环境的内涵的理解。岳剑波(1993)从信息环境的要素方面对信息环境进行了分析,分别为:①信息人。②文献信息资源。③信息基础设施。④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罗曼(1994)又进一步将这些因素归为内因,同事拓展了外因的概念,分别为:经济状况;科技和教育状况;国际环境状况。

罗义成(2007)[12]从系统的角度认为信息环境系统是由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因素是信息人、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伦理和信息政策与法律。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在对信息环境内涵的理解上基本都是从对组成信息环境的各要素进行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各要素也随着时代有着各自的发展,内涵也不断变化拓展,但基本类别还是没有变的。

2.3 网络环境与信息环境的区别与联系

第2篇:网络环境建设范文

关键词:环境地质学;网络教学平台;网络建设

一前言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远程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迅速推进,给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每个学校都面临着如何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来改进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创建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多样化教育方法,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这一普遍性问题[1]。网络教学平台又称在线教学平台,最早由美国BLACKBOARD公司研发,是根据实际需求构建的基于互联网的教学管理与沟通平台,包括网上备课、课程制作、教学素材建设、网络授课、网上交流、网上作业、网上学习、网上考试以及质量评估等多种服务的综合教学支撑平台,全面支持教学各个环节。网络教学平台的实质就是一个虚拟的学习环境,教师把课程的相关内容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将网络平台上的内容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中进行学习,它解决了传统教学的课时少、课堂授课信息量小的缺点,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保证了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2]。桂林理工大学自2014年开始进行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教师可以利用学校教育在线网络平台建设栏目,对自己的教学课程进行网络课程建设。环境地质学课程作为本校网络课程建设的典范,是全校老师借鉴学习的对象。本文结合环境地质学学科的特点,总结了环境地质学课程网络建设的经验,供大家参考。

二环境地质学学科特点

环境地质学是研究、保护与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质环境的科学,它是地质学与环境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运用基础地质学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研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3]。环境地质学课程目前已经成为大多数地质类高校地质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等专业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1994年,桂林理工大学开始设置该本科课程,至今已有20年历史,并主编出版了2版环境地质学教材。多年来,在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桂林理工大学《环境地质学》课程建设不断进步,从没有教材、到自编教材、出版教材,再到尝试开展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凝聚了很多教师和学生的精力。为了响应桂林理工大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号召,充分利用桂林理工大学教育在线网络平台的工具资源,《环境地质学》网络课程率先建设并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示范作用。

三环境地质学课程网络建设目标和思路

环境地质学课程网络建设目标是:在不断完善《环境地质学》教学内容和修编教材的基础上,利用学校教育在线网络教学平台,向学生呈现具有友好人机对话界面、能够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并实现专业启蒙或拓展知识面的目标。环境地质学课程网络建设主要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开展素材收集与整理,包括视频,动画,图片,国外教材购置与典型网站资料等;其次开展教学课件制作,对每一个教学单元,形成风格新颖的ppt,并进行格式(swf)转换;最后进行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应用,利用桂林理工大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各栏目内容,为课程教学服务,如课程信息,教学单元,教学活动,拓展资源和常见问题等。

四环境地质学课程网络建设模块结构设计

不同学校课程网络建设模块结构大同小异,桂林理工大学环境地质学课程网络建设模块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部分:课程信息、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拓展资源、常见问题(百科)。

(一)课程管理模块

课程信息模块是网络教学平台中内容最多的一个模块,包括课程维护、课程介绍、教学日历、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程通知、教师信息、选课学生管理等。此模块中,学生可以了解与环境地质学有关的课程介绍、专业知识、授课教师的相关信息、各章的重难点等;另外,教师还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及时课程的相关通知,并对选课学生进行管理。

(二)教学资源模块

教学资源模块是网络教学平台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可以浏览并下载相关教学资料,包括教学课件、教案、在线视频、在线动画、相关的图片观看以及提供相关网址供学生课外时间上网浏览本课程的相关内容。在没有开通网络教学平台之前,学生只能在上课之前或者利用课间休息的时间来拷贝教师的教学课件,然后回到宿舍进行复习课堂所学内容。进行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之后,学生可在随时随地选择下载所需的章节内容,极大的提高了学习效果。环境地质学的课件以章为单元,分14个单元,EG01-基本原理与基本概念、EG02-地球物质及其作用、EG03-地震、EG04-火山爆发、EG05-河流和洪水、EG06-斜坡岩土体运动、EG07-海岸灾害、EG07-水资源与环境、EG08-土壤资源与环境、EG09-矿产资源与环境、EG10-水污染与水处理、EG11-废弃物管理与地质、EG12-空气污染、EG13-地方病、EG14-全球气候变暖。每个单元分教学要求、教学课件、视频动画、看图学习、关键术语、测试释疑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了不同形式的课程自学材料。

(三)教学活动模块

教学活动模块内容也很丰富,包括答疑讨论、课程问卷、教学邮箱、教学笔记、课程作业、试题试卷库、在线测试、学习笔记等栏目。在学完每章内容(单元)后,上述栏目会有新的内容补充。答疑讨论栏目是网络教学平台最具特色栏目之一,可分为四个部分:课程讨论区、常见问题、自动答疑、邮件答疑,教师可以提出环境地质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最常见的问题,在课程讨论区创建新话题,学生也可以在话题后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提出其它的相关问题,教师最后再进行统一答疑;教师可以在课程问卷中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提供自己的邮箱,学生向邮箱中发邮件进行与课程相关问题的咨询;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在教学笔记栏目中记录相关教学和学习心得;在学完每章内容(单元)后,教师还可以在课程作业栏目里布置一些课程作业供学生完成;在线测试栏目是伴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而产生的,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进行基于现实考试环境的模拟考试形式,测试完了之后,客观题会自动批改,极大的减少了教师阅卷的工作量。环境地质学课程是桂林理工大学第一门进行网络考试的课程,是学校其它网络课程建设的模范。学习笔记栏目也包括三个部分:我的笔记、教师笔记、学生笔记,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随时记下笔记,做笔记有助于学生对当天学习内容的理解,也可以知道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活动模块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互动,避免了呆板的教学方式,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拓展资源模块

分专题视频和重要网站,提供了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反映现实题材的视频,比如中央电视台摄制的《水问》和《红线》,均反映了我国当今水资源、土壤资源、大气质量、碳排放等方面的现状与发展,有重要的课程教育意义。另外,该栏目还提供并介绍了国内外一些重要的网站信息,比如美国EPA和地质调查局(UAGS)有关自然灾害和人为致灾知识,我国地质调查局和环境保护局公布的网站信息。

(五)常见问题(百科)模块

该栏目陈列了教学过程中可以与学生分享的有用题材,比如对某个专业术语的维基百科解释等。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便于学校的统一组织管理工作,省时省力;便于课程自身教学管理,有利于开展网上教学活动,有利于课程内容更新与维护;也便于协同工作,能够带动网络辅助教学开展和网络课程资源建设[4]。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根据平台上的网址自主进行其它内容的学习,扩展学生的视野,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有更深的理解,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程亚平 陈余道 闫雅妮 李亮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轩亚光.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J].福建电脑,2010,11:202-203.

[2]肖晓梅.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7:67-69.

第3篇:网络环境建设范文

【关键词】 新型网络 学校建设 校园生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正文】在这样开放的信息网络时代,一块黑板,几张幻灯片的学习方式已不满足学生的自身需求。因为传统的电教媒体如录音机,投影仪,录像机和电视与机等虽然以图像和声音为媒体来传播和处理信息,但人机无法交流,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因此建设新型的网络环境能够最大程度上地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励创新精神和完善交往能力。让学校和着时代的节拍,走上教育现代化的道路。

1小学学校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1)各学校积极争创“信息技术学校”,关注信息化多媒体手段在学校工作、活动中的运用。配备电脑网络设施,师生共学,一起冲浪,让学生们真真实实地体验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已经到来。

2)学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以及电脑课程的相对连贯性,在三至六年级的四个年级中分别开设了《信息科技》课程。学生对电脑课的兴趣非常厚,他们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打字、电脑小报制作、演示文稿动画制作以及上网制网页等知识技能基本掌握。

3)学生拥有电脑率很高,但上网率不高,主要是因为在家家长对孩子上网还存在多方面的顾虑,怕孩子的自律能力差,分辨能力不强,在网上学不到应学的东西,浪费时间,影响视力。

2网络环境下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的策略

1)提高辅导员的电脑网络意识。

网络信息化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形势下的辅导员必须运用电脑网络技术实现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主题活动的场景化和可视化,阵地建设的自觉化。辅导员可以帮助队员提高搜集,掌握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网络交友社会化,个性化。

2)组织教师学习电脑网络知识。

校园网络生活建设工作的电脑化,网络化的开展,关键在于要有一支具有电脑网络知识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应基本掌握收发电子邮件,电脑浏览器使用,网上交流,网页制作等网络基础知识。并能学以致用,建立起自己的网页、创办电脑小报等。

3)利用网络创新校园网络生活建设活动

电脑网络活动是指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以网络活动为载体,以网上交友为活动形式的校园电脑网络活动。电脑网络活动的形式很多,主要有:跨越空间、快节奏的“网上联络”;交流心声、不见面的“网上聊天”;围绕主题、有见地的“网上论坛”;信息获得、有选择的“网上冲浪”;学习技术、有创新的“网页制作”等。

考虑到许多家庭没有上网,我可以利用校园局域网,创设模拟的网上空间,进行一系列的模拟网上活动。实现时代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活动形式有以下几种:

a、网上“手拉手”活动。

有针对中队手拉手和队员手拉手两种形式。各中队之间可以开展网上各种交流活动,如网上棋类的竞赛等。队员们将自己的烦恼和困难存入电脑,在校园网上寻找选择自己的伙伴,在网上交流学习生活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此类活动可以培养孩子互帮互助的精神,从而引导孩子们初步形成良好网络道德意识。

b、 网上安家活动.

在全校范围内,征集各中队主页,小队网页,并上挂学校网页,在学校主页中安一个家,完善学校网页,激发队员制作网页的兴趣,培养队员利用网络在网上查询信息的能力。

3校园网络生活建设的作用

1)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特征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逐步向逻辑思维发展。而我们开展的电脑网络活动是让队员通过形象思维发展逻辑思维的好途径。这一点在进行“电脑作图”中表现尤为突出。我们的“电脑作图”其结果是非常“直观形象”,就是一幅幅可爱、简单的图画,从而也就激起了队员们的学习兴趣和挑战困难的勇气。在动手前进行“分析图形”的练习,可以锻炼队员“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处理问题的“先后”逻辑习惯。再通过“浅入”“深出”地教学,学生们逐步掌握从简单到复杂的图形绘画技能,使得学生在尝试与体验的过程中一步步迈向成功,在动手又动脑的过程中发展了思维能力。

2)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小学生的想象力是随着表象的积累而不断发展的。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画面,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语言文字表现的内容,诱发学生产生合理想象,在想象中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丰富学生潜在的想象力。在我们的信息科技课上,我们安排了大量的上机时间,就是让队员们将老师所教的和自己所想的,通过自己操作键盘、鼠标来完成。学生在掌握操作技术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练习、作业都可以没有“主题”限制而大胆地创新。我们相信在网络上可以给我们的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理想的双翼”。

3)完善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通过网络媒体,学生们可以接触到广泛的社会空间,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当传统的“面对面”式教育处于师生相对无言的状态,网络给教育提供了更好的手段,那就是“网上交流”。师生在不见面的情况下,进行交流。学生可以克服“说不出话”的情绪状态 ,而教师的教育工作效率也会因此插上“飞翼”。特别对于“腼腆”、“内向”的少年儿童,网络环境--一种非正式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帮助他们克服缺点,走出狭小空间,相信自我,尝试迎接新的挑战。

4结 语

网络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秘密的社会中。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帮助的同时也产生了烦恼。面对这看不见又摸不着,但又时时处处与我们行影相随的“网”,少年儿童是不成熟、发展中的孩子,在培养其自主上网的同时培养其鲜明的是非观和价值观是前提条件。因此,学校在引导和建设校园网络生活的同时应注意:1、加强网络健康教育,提高警惕;2、正确指导学生上网,提高鉴别能力;3加强学生校外上网监督力度。使学校德育教育内容实、形式新、方法活、有实效、有特色地形成学校德育教育整体氛围和科学的领导机制。相信只要我们系统地组织和创设校园网络生活,我们的校园必定会和着时代的节拍,走上教育现代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第4篇:网络环境建设范文

    【摘要】本文以地方文献为例,探讨了在网络环境下自建特色数据库的一些问题,重点阐述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建库的必要性和对网络信息进行二次加工的方法。

1 特色数据库的建设

特色数据库是根据特色文献资源开发的具有独特内容的数据库,地方文献数据库为其中之一种,它将本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文化环境和历史渊源等方面的资料集成于一库,为用户提供咨询服务。近年来,各地区都在积极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文化部启动的“金图工程”已将地方文献数据库列入“九五”期间重点建设的特色数据库之一。

海南师范学院图书馆多年来以地方文献为馆藏特色,并十分重视对此类文献的开发利用,它所建立的地方文献数据库,目前已拥有4万多条记录,成为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得力工具,同时还积极开展社会咨询服务,对海南社会经济的发展亦起了一定的作用。纵观此数据库的建设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原始的手工操作阶段。从1985年开始,海南师院图书馆将地方文献单独设立专藏库,并将其中的专题资料搜集起来,编制了一套卡片式索引,这是地方文献工作的原始阶段。此阶段从搜集资料、分类编目、制作卡片到检索服务,全部用手工操作,不仅费时费力,且检索手段单一,查找不便,因此资料的利用率极其有限;二是自动化阶段。1996年,海南师院图书馆采用ILAS系统实现了自动化管理,随即在此系统中建立了地方文献数据库。由于计算机的应用,数据的存储量迅速增长,检索也变得极其方便灵活,检索效率大大提高,较充分地发挥了地方文献资料的作用。但由于人力、物力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采集到的地方文献资料还不够全面完整,开发整理的范围也不够宽,难以满足用户的要求;此外,因数据库是题录式的,只能提供资料线索,用户仍须查找一次文献,有时查到原文又发现并不是相关资料,检索过程仍嫌繁琐,这些都制约了数据库的建设;三是网络化阶段。在上述两个阶段中,建库所利用的信息资源都来自本馆馆藏。而进人网络化时代后,随着网上信息的日益丰富,人们发现,此时如果仍埋头于有限的馆藏中,采用传统的方式建库,那么所建数据库必将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建库,必须走一条新路。

目前,ILAS系统即将推出网络化的建库软件,并增加了处理全文数据、多媒体数据等功能,这无疑给自建数据库提供了一个出色的操作平台,但是,要建成高质量的数据库,最重要的是充实数据库的内容,因此,建库必须更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特别是网络信息资源。

2 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

怎样从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中,将有关本地的各种信息发掘出来?这是利用网络信息建库的第一步,需要摸索和积累经验,建立一套便捷的获取信息的方式。

首先,应根据特色数据库的搜集方向,选择一批有参考价值的网站和信息源,定期浏览,并根据需要设立相关主题词、关键词,从中检索、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搜索结果表明,地方信息资料可以有多方面的来源,首选信息源是本地网站,包括各级政府和机构的网站,其中收录了各种地方性政策法规、灰色文献等;网络版报刊是地方信息最重要的来源,需每日按时浏览;同时还有各种网上论坛,经常发表对本土建设的评论和建议等等,这些都是必须重点关注的网站。第二个来源是各种数据库,如各类型图书馆的馆藏书目、网上新书书目 、期刊论文等,从中可检索到数量可观的本地文献资料,包括各专业领域的文献。第三个来源是各种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的网站,其中不乏最新研究成果、国内外研究动态、独家收集的资料等。

此外,由于网上信息更新很快,新网站不断涌现,可借助搜索引擎或网络机器人自动搜索,密切关注,以便发现最新信息。

3 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库的优越性

网络信息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与馆藏文献资源相比,它的优势表现在:

3·1丰富性。网络信息资源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各类型的数据库、电子出版物、各种综合网站与专业网站等等;形式也多样化,有全文数据、题录文摘、图片资料、多媒体信息等等,网络信息在许多方面都超出了馆藏文献的范围,弥补了馆藏文献之不足。

3·2权威性。网上各种专业网站和大型数据库都极具权威性,所收录的资料全面系统,整理加工专业化,参考价值很高。而以一馆之力,无论在收藏范围和加工的水平、能力方面都相形见拙。

3·3易用性。网络信息中有不少是经过筛选加工的二三次文献,包含了前人的劳动,是较成熟的信息,这对于自建数据库可免去大量的重复劳动;另外,对网络一次文献中的全文数据和图片资料等等,也可直接编排利用,不需再用手工录入或扫描,节约了宝贵的时间和资金。

3·4时效性。网络信息的及时性和动态性极强,更新速度快,使用户能快速和有效地利用信息,而馆藏文献因出版周期和加工时间相对较长,时效性更大受影响。

4 网络信息的二次加工

从网上获取的信息往往杂乱无序,标引方式各不相同,多数只有关键词检索,且缺乏质量控制,这样,很容易造成误检。要将这些信息纳入自建数据库成为一统,必须对它们重新加工,使之规范化、标准化,在这方面,图书馆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业务优势:

4·1对检索获得的各类信息分别处理。对一次文献需要编制与之配套的题录与文摘,对二次文献则要求重新进行规范化著录,缺少分类和主题标引的,应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和《汉语主题词表》对其进行标引,然后按CNMARC标准格式编目。

4·2突出信息的地域性特征。为了突出地方特色,必须标引出详细的地名和地方人物名,对地方重大事件采用统一的主题词,并力求标引出更多的信息点,这样可减少误检和漏检。

4·3多媒体信息的标引。对全文文本信息、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都应根据统一的规则进行著录,组织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并与馆藏体系联系起来。

5 特色数据库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利用网络资源自建数据库,可加快建库速度,丰富数据库内容和提高数据库质量,但在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5·1网络资源馆藏化。网络资源纳入自建数据库后,增强了它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但有时因为停电或技术故障等问题而影响其使用,而且缺乏纸质文献,也给阅读和复制带来不便,因此,对于较重要的资料,都应该复制成纸本文件,转化为现实馆藏,这样,不但使用方便,也利于长期保存;另外,对网上检索到的书目和题录,有些是本馆缺藏而且难于购到的,可与对方联系,争取得到全文数据或复印件,以充实馆藏。

5.2馆藏资源网络化。在利用网络资源的同时,也要重视馆藏资源的利用,特色馆藏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整理工作,已形成相当完备的体系,其资料的历史性和独特性都是从别处无法获得的,应尽快将其中的珍贵文献数字化,以全文形式纳入数据库,一般文献则采用题录或文摘形式录入,并加紧回溯建库。

5.3尊重版权。在利用网络信息时,必须尊重版权。对于受到版权保护的信息,应与对方联系,通过购买等方式取得使用权,对不能取得使用权的可在自建数据库中建立题录,标示网络地址(URL),然后建立超文本链接,为用户提供网络导航。

5·4资源共建与共享。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和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是一项较大的工程,靠一馆之力是很难完成的,还需要在本地区实现跨行业、跨部门的广泛协作,发挥各种优势,共同建设本地区的资料宝库,使之成为地方信息资源的集成服务点,满足本地区的信息需求。

总之,利用网络资源自建数据库的意义在于,它是将用户——网络——图书馆联系起来的桥梁,它把网络信息集中化、有序化,为用户提供优质的全方位服务;它使馆藏资源通过网络扩大使用范围,产生前所未有的效益;与此同时,数据库自身也获得了在网络环境下生存和竞争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林平忠. 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深层开发.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1)

  2 王纯. 特色文献资源与特色服务.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3)

第5篇:网络环境建设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图书馆;期刊资源;网络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63-02

一、图书馆期刊资源网络化建设的必要性

图书馆期刊网络化建设是指,以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为依托,建设图书馆期刊的信息资源数据库,从而促进图书馆的转型,实现图书馆向着期刊管理现代化、信息传递网络化、网络资源数字化、信息资源全球化等方向发展。

(一)图书馆期刊资源网络化建设是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我国各行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样,在图书馆期刊资源管理过程中,图书馆工作人员也在积极研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设信息化的图书馆期刊资源,以期能够有效提高图书馆期刊资源的管理水平、图书馆期刊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图书馆对广大读者服务质量,进而促进图书馆向着现代化、高效化、优质化方向发展,为我国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期刊资源与便捷、有效的查询服务,同时,也为促进我国人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提高提供有效助力。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提高认识,对图书馆期刊资源网络化建设的策略进行积极地研究与创新的地思考以,更便提高图书馆期刊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效率。

(二)图书馆期刊网络化建设是馆藏期刊资源丰富化的必然要求

随着图书馆的不断发展,其馆藏的期刊资源也在不断地丰富。此时,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管理人员则积极地创新管理模式,灵活运用各种管理手段,调整图书馆馆藏资源的结构,扩充图书馆期刊资源。即在印刷型、电子型、数据库型等期刊类型的基础上,加入利用网络技术获得的网络信息化的期刊资源。

(三)图书馆期刊网络化建设是更好满足广大读者需求的必然要求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人们提高了对精神文明的重视。图书馆期刊资源作为提高精神文明的载体之一,人们对其的认识也不断提高。为了满足人们对图书馆期刊资源的利用效率,图书馆工作人员根据广大读者的需求,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改变期刊载体的形态、优化图书馆服务质量,从而促进图书馆期刊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在图书馆自身发展以及人们对期刊资源需要的双重作用下,期刊资源的网络化建设成为图书馆工作人员目前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

二、图书馆期刊资源网络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图书馆期刊资源网络化建设对图书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但是在实际建设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详细分析,并提出有效解决策略,以提高图书馆期刊资源网络化建设的效率。

(一)随着图书馆馆藏结构的调整,传统的管理体制下的一些管理规定,缺乏统筹规划与客观调控,已经不能再促进图书馆的发展,甚至制约图书馆期刊资源的网络化建设。

(二)我国很多的图书馆的期刊资源还处于收集、保存、阅览等初级服务状态上,对期刊资源的开发、利用、服务模式的创新力度不够,致使图书馆期刊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影响其网络化建设进程。

(三)图书馆工作人员作为建设信息化期刊资源工作的主体,其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建设速度与建设效果。但是,我国很多图书馆工作人员都不具备专业的网络信息知识与计算机操作技能,这对提高图书馆期刊资源网络化建设的效率是不利的。

三、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期刊资源建设的几点思考

基于对图书馆期刊资源网络化建设的思考与分析,笔者将从图书馆期刊资源管理观念的更新、管理制度的创新、工作人员素质的培养以及期刊利用效率、图书馆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几点促进图书馆期刊资源网络化建设的思考,以供图书馆工作人员参考。

(一)当今时代,是一个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有效促进社会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对于图书馆期刊资源来说,期刊资源将突破传统的纸质载体形式,向着电子信息化、网络化形式发展。基于这种时代背景,图书馆期刊资源的管理观念也应该得到进一步的更新,如新型的图书馆期刊管理理念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对期刊资源的收集、管理与发展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等的限制,不同载体形式的期刊资源将协调并存、互为补充;同时,图书馆工作人员还应该注重期刊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改革,从而为图书馆期刊资源的网络化建设奠定基础。

第6篇:网络环境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校 网络 生态文化

[作者简介]郑艳(1975- ),女,四川安县人,绵阳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和教育教学管理。(四川 绵阳 2200018)吕京(1971- ),男,四川苍溪人,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和教育教学管理。(四川 成都 61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课题“网络环境下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WLWH13-17)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052-02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人类生活。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5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载体,已经深入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网络文化也应运而生。网络作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校园文化在校园这一特定的空间相互融合、延伸、拓展,为校园文化这一大的生态文化系统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并有着自身的意蕴,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模式。

一、校园生态文化的意蕴

对校园生态文化的解读要基于对校园文化的厘清。大学校园文化主要是指校园人,其中以大学生为主体,在校园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群体文化。就其形态来看,既有校园物态文化、校园制度文化,也有校园行为文化以及校园精神文化等。其中精神文化又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精神所在,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大学校园生态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是基于生态学的相关理念提出的。

“生态学”一词最早于1869年由德国的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主要是研究生物体与周围环境间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学已不仅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自然研究方法,渗透到各个学科,被广泛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校园生态文化具体而言主要是指校园中全体师生员工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而共同创造所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校园生活生态文化主要表现在它旺盛的生命力和持续性。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的意识观念、思维方式、行为特征等;学生学业和生活中以群体方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学生会组织、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队等;其中体现的校园风气和校园精神又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本质所在。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网络下的校园生态文化也有了相应的变化,主要是指“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校园文化主体个人自身发展,校园文化主体群体之间,校园文化主体与教育者、网络和高校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文化”。

二、校园生态文化的价值

学校教育系统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协作、共同运行的生态系统。高等教育要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就要培育相应的生态文化理念,树立生态文化观,以期推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进而实现培养建设生态化社会的各种人才。具体而言,主要包括:

1.校园生态文化是学校发展灵魂的体现。校园生态文化汇聚众多校园生态现象,如学校的教风、学风、人际关系以及文化沉淀等,能有效凝聚学校人心,展示学校形象和提高学校的文明程度。而融合生态文化的校园文化依旧发挥着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积极、健康、和谐、发展的校园生态文化通过持久的浸润感染,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素养,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养成良好的品性。而这种隐性的教育意义是任何课程以及课堂都难以比拟的。

2.校园生态文化是学校精神的彰显。学校优美整洁的校容校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都是校园生态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一所大学的精神的彰显。校园生态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教育力量,具有一定的引导功能。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旨在生态理念的引领下,建设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整体优化的校园环境,既有利于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培养,更有利于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进而彰显学校精神。

3.校园生态文化是学校综合实力的展现。常言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文化建设看似是无形的,但实际却是学校整个综合实力的显现。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内容众多,既有物质文化建设,也有精神文化建设,还有制度文化建设等,各种不同方面的文化建设间的协调与统筹将树立起学校完整的文化形象。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可以激励学校师生不断地反思、超越,“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理念亦是学校发展的内涵需要,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需求,促进学校的发展,进而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三、网络对校园生态文化的影响

网络无时无处不在你我身边,虚拟的网络也是现实的。对学生来说,因为网络的虚拟性,给了大家一个平等交流、展现个性、激发灵感的舞台;就教师而言,虚拟且现实的网络提供了一个了解学生内心,促进师生交流的渠道。正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和真实性,使学校、老师、学生三者能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一步促进教育方式的完善。概括起来,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向网络的延伸,是校园文化在网络社会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文化,它和传统的校园文化互相交错、互相渗透并互为补充。打破了传统校园文化的时空限制,拓展了其发展空间,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交互网络传播和无限制参与,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平等意识和民主观念,促进主体精神的勃发。

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环境中的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系统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也是一个较为脆弱的系统,它既可以开阔视野,充实知识,使学生成为网络时代的受益者;同样网络也能让学生颓废、堕落,使部分人成为网络时代的牺牲品。因此,从生态学的视角出发,结合网络环境现实,把校园文化看作一个整体即校园生态文化系统,研究相应对策,建构网络环境下的校园生态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四、网络环境下校园生态文化的建构

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是在网络及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环境特定群体中产生的文化现象。要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起点上,在新形式的网络环境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深入贯彻落实十报告关于“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的精神,抓好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以培养合乎社会需要的人才。

1.重视校园生态网络文化的张力,弘扬多元文化。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集传授知识、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于一体,对知识的传递、批判和探索是其永恒的追求。当前的大学必须秉承和弘扬学术自由、文化多元的理念,从而建构相对自由的学术生态和文化生态。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以及民主性使各种知识、文化以及学术理念跨越学校这一狭小区域的藩篱,使其趋于无围墙、无国界化,使各种学术观点,不同民族的观念,不同地域的行为方式以及不同时期的文化热点,在学校这一大的生态环境中相互激荡,相互渗透,促进自由的学术和文化氛围的形成。相应网络文化的异质性以及多元性也容易致使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偏移,因此,网络文化亦要注重生态理念的引领,注重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在崇尚学术自由、多元文化的同时,也要营造追求卓越、敬业创新的治学氛围,加强学校网络德育教育,提倡绿色上网,促进学校的生态网络文化建设。

2.加强学校网站建设,建设校园生态环境。和谐的校园生态环境是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校园生态环境既包括合理的校园布局、别具一格的校园建筑、心旷神怡的绿化装饰等硬件设施,还包括网站建设。在重视校园网络软件设施建设基础上,加强网站建设,可以帮助师生直接、快速地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同时也有利于学校管理信息的及时,便于全体师生方便全面地获取以及交流各种信息和文化。这种交往方式使师生的交往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走向动态。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在《新闻的力量》(The Power of News)一书中提出“媒体就是一种文化”。注重学校教育和校园网络相结合,有利于提高校园网络文化传播正能量的影响力,丰富校园文化中蕴含的人文气息。同时无形中也拓宽了教育的载体和手段,通过网络文化的教育、引领和渗透,实现对师生情操的陶冶和潜移默化。同时,从生态观念、生态伦理和生态环境相统一的角度进行学校网站建设也有利于学校管理的生态化。网络化的管理更倾重于对师生的服务,而不仅仅是聚焦在“管理”上,网络形成的高速、快捷、有效的反馈机制,便于学校师生对学校管理系统进行及时的信息掌握和反馈。师生可以通过聊天、贴吧、微博、留言等多种形式进行反馈和讨论,这无形中也为学校的管理“出言献策”,使得管理更为高效,有益于师生与学校的和谐发展,而这也无形中促进了学校生态文化建设。

3.培育校园网络文化师资队伍,巩固建设成果。网络环境下的校园生态环境建设离不开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要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相对稳定的要求,构建一支思想水平高、网络业务强、熟悉学生思想状况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同时要注重师资队伍和谐的生态人文观的培养,加强和谐共生、良性互动的生态理念的引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网络在给师生提供一个自由驰骋的新空间的同时,由于其本身的开放性,也导致个别学生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中,逃避现实,冷漠孤僻,自我封闭,道德选择开始迷惘,价值取向紊乱,甚至出现道德人格的偏差,不利于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进行。因此,这支队伍既要注重网络的建构,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引领学生合理地使用网络,使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与学生的心理诉求和知识获取相契合,进而促进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的形成。

4.增强校园生态网络文化的适应能力。大学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服务社会,因此高校的生态文化建设也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注重校园网络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一方面通过适时的网络文化建设,使在校师生能够及时了解和捕捉社会发展的趋向和脉络;另一方面也使得学校的文化建设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从而更好地使高校服务于社会。此外,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使之与校园网络结合,从而扩展校园生态网络文化的覆盖范围,增强适应性。

五、结语

党的十报告提出“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抓好培养广大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高校要走在教育改革前列,主动推进校园网络生态文化建设,多管齐下,为实现文化强国这一历史使命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文互联网数据咨询中心.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4-01-16.

[2]徐萱春.生态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江汉论坛,2008(7).

第7篇:网络环境建设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数字图书馆;图书馆建设

1 网络环境的现状

目前,各地都建立起了各种局域网、地区网和远程网,整个世界已经连为一体,这有利地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伴随着Internet的兴起与迅速发展,人们获取社会信息资源的前景将更加广阔。目前加入到Internet的已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0多万个网络,而且世界上还有17000多个图书馆也加入到了Internet。随着Internet不断发展,各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和我国互联网络的建设,将会逐渐改变图书馆传统的信息服务[1]。一个全新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为适应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需要应运而生,它就是――数字图书馆。

2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数字图书馆就是利用目前先进的计算机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国际互联网技术,以数字化的方式存贮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并通过通讯化网络互相连接,供读者随时随地查询、搜索、利用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实现零距离资源共享的虚拟图书馆,也被称为“电子图书馆”、“无墙图书馆”[2]。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资源、管理和服务相结合,并且能高效地为读者提供各类信息和知识服务。在这个信息迅速发展的时代,评价一个社会信息基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数字图书馆建设。

3 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发展思路

3.1 积极参与合作,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

在国外,建设数字图书馆的指导原则为“总体规划,分工协作,开发特藏” [3]。“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运行”为我国提出的原则。国内的各个图书馆只有在国家政策和法规的正确导向下,牢固树立“全球一个网”、“全国一个馆”的指导思想,努力加强彼此间的合作与交流,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4]。然而,“各自为政”的局面却出现了在我国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上。例如在建库上,各个馆有各自的文献分类、编目等,书目数据标准化程度在各个馆中也大相劲庭。同时,在文献分类方面,一些馆用《中图法》进行分类,一些馆用《科图法》进行分类,一些馆用《人大法》进行分类,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在书目数据方面,因各馆数据各不相同,这样检索用户就很难从各个方位准确、迅速地检索其所需。因此,我国需建设一个数字图书馆全国中心,这个中心的作用包括:第一,用来建立和健全全国数字图书馆使用的各种标准及规范;第二,用来协调并且规范各个资源库的建设,解决数据库建设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即标准化问题。依据这个统一的标准,各个地区内、地区间图书馆进行合作建库或者由当地中心图书馆进行统一建库,其它小型图书馆分别录用,最终使全国图书馆的数据库建设达到统一的标准。与此同时,各个中小型图书馆要积极参与到数字图书馆联盟项目中来,用以构建全国范围内的数字图书馆联盟。目前,国内外图书馆界都非常关注数字图书馆联盟的建设。《中国大学图书馆合作与资源共享・武汉宣言》在2005年7月“中国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上签署,它就明确指出数字时代图书馆合作更加必要,图书馆为解决信息数量的急剧增长,以及用户对信息资源的无限需求与图书馆对信息载体有限的收集和处理能力之间的矛盾的主要方案就是信息资源共享。同时,鼓励项目合作与资源共享延伸至教育、文化与科技、社科系统的数字化资源,建立不同类型的图书馆联盟[5]。

3.2 努力加强数字信息资源建设

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需要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鼎力相助。同时,技术、设备、大量资金等对它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其中,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有着无法解开的死结:知识产权等一系列问题[6]。

(1)图书馆应根据自身的特点,找准自身的定位。各个图书馆应积极确定自己资源建设的程度与方式,其依据为:自身的网络条件、资源与服务的基础及其技术开发能力。特别是对于一些普通高校图书馆而言,因其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可以采取直接参考或利用国内其它高校图书馆资源的方式,如重点高校图书馆的重点学科资源库和特色专题资源库。这样,就可以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因此,这些高校图书馆就能将更多的资金与技术力量投入到本校特色资源建设和其它学校未建的专题资源库建设上。

(2)中国数字图书馆联盟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各个专题资源库的建设,尽快组织一些重点高校建设教育、科研库,对已建立好的专题资源库进行调研和相关信息,研究并制定各学科专题资源库的选题立项,同时对各高校的选题申报进行组织和协调。

(3)在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这个问题上,我们应重视“获取”资源而不是“拥有”资源。在网络环境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吸取有效信息,而非获得传统文献。因此,各个图书馆应该对社会上各类电子出版物进行广泛收集,充分开发网络资源,将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目标设置为――“社会数字信息资源馆藏化”。与此同时,将原有馆藏资源的数字化作为信息资源建设的有效补充。

3.3 积极开展用户培训服务

数字化图书馆拥有多种多样的数据库资源、网上资源、数字资源及其各种多媒体资源等。各种检索方式应用在各自的资源里,如检索网络资源、使用各种网络搜索引擎;检索各种媒体资源及其使用各种媒体播放软件等[7]。用户需要掌握系统的方法和使用技巧才能得心应手地使用数字资源。因此,数字化图书馆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为长期开展各种形式的用户培训。培训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同时采用,也可分开进行。

(1)边讲课边上机。高校图书馆可以采取边讲课边上机实习的方式在其电子阅览室内不定期对用户进行培训。内容应包括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数据光盘的检索与利用、利用搜索引擎检索数字资源、网络数据库的检索方法、中国学术期刊等镜像数据库的检索方法等;

(2)高校可在新生入学时开设文献检索、资源检索等公选课,由图书馆馆员系统讲解如何利用图书馆;

(3)在图书馆网站的主页上设置专门的数字资源栏目,对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整理成帮助指南,指导和帮助用户进行网络检索;

(4)在图书馆网站主页上设置相应的交流互动栏目,让图书馆馆员与用户能随时进行交流。

读者的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这些内容,它能有益地指导读者今后检索参考资料、开展课题研究、进行论文写作等。

3.4 努力提高图书馆馆员的业务素质

数字图书馆使图书馆两大服务职能(即传统服务职能与信息服务职能)和谐统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其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弱化了图书馆的某些传统部门,图书馆的文献分类、标引更趋社会化得益于集中统一编目与联机联合目录的发展,读者具有更广阔的选择自主性因其全开放的结构[8]。因而,图书馆的所有工作中将贯穿着指导性、导航,图书馆主要职责将演变为生产信息产品。这对广大图书馆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除了掌握必备图书馆学相关知识外,更要高度重视如何提高现代化专业理论与技能。

广大馆员们需努力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及网络资源检索技能。计算机编目、创建及维护数据库、远程联机检索、局域网维护等技术为图书馆馆员必备技能,只有掌握这些技能才能够完全胜任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各项基本工作;与此同时,广大馆员们也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外语水平。只有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图书馆馆员才能更好地检索信息为读者服务,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目前,多数图书馆馆员年龄偏大、知识水平偏低已经成为数字图书馆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两方面采取措施:第一,加强对图书馆馆员的业务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尽快掌握数字图书馆员所需的技能;第二,在高校图书馆学专业中开设信息类课程,从学生时代进行培养。这样,广大图书馆馆员才能履行好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员的新职责。

综上所述,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理论与实践飞速发展,新的技术、新的理论不断地产生,我们需要进一步去探索,数字图书馆的实现仍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坚信,只要所有参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各位人士齐心协力、互帮互助,做好远景规划,在不久的将来,这个梦想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张美莉.数字图书馆多元化信息服务综述[J].兰台世界:下半月,2010(6):69-70.

[2]BALAKRISHNAN N..Universal Digital Library――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J].浙江大学学报:A卷英文版,2005,6(11):1204-1205.

[3]师雪霖,牛振东,宋瀚涛,等.Intelligent Agent-Based System for Digital Library Information Retrieval[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英文版,2003,12(4):450-454.

[4]黄晓斌,夏明春.数字图书馆知识网络的结构与模式[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2):38-42,65.

[5]罗宇红.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实践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0(4):75-77.

[6]张小芳.对构建知识服务型高校数字图书馆的思考[J].兰台世界:下半月,2010(7):79-80.

第8篇:网络环境建设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开放式实验室;经贸类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12-0068-02

1目前经贸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现状分析

(1)实验室建制问题。目前的实验室建制是以课程为定义对象的实验室建制模式,这种模式根据课程所提出的实验要求,组合能满足其实验要求的实验技术条件而建立的。其特点是专业分得细,专业面窄,一个实验室仅为一门或二门课程服务,依附于课程。这种管理模式对配合理论教学、验证课堂理论和理论联系实际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实验室功能单一,难以形成教学科研的整体优势。由于一个实验室只为一两门课程服务,开出的实验较为单一,很难开出综合型、设计型的实验项目,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由于实验室资源相对不足,绝大部分时间都被用来安排学生上课,很少用来提供给老师进行科研,不能充分发挥实验室作为教育教学研究重要场所的作用。

(3)师资缺乏。实验室师资队伍应该由专职实验指导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室管理人员组成。然而,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中经贸类实验室只有实验技术人员(即机房管理人员),根本没有专职的实验指导教师,实验指导教师通常是由理论课教师来担任,而理论课程教师又要忙于上课、科研以及班主任等其它很多事务,对于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有些老师甚至对他所要指导的实验软硬件环境都不熟悉,由此实验教学效果可见一斑。没有专职的实验教师,就没有老师对本专业所要开出的实验实训课程负责进行开发和设计,更不可能组建什么团队进行新的实验项目的开发。这也是为什么不能开出具有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等特点的高质量的实验项目的主要因素。

(4)缺少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不利于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5)缺少对学生的开放。这是有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资源不足,绝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安排上课,很少有时间可以拿出来对学生开放;二是实验室管理人员不足。学生只能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在固定的时间、地点,做预先安排好的内容。实验室不对学生开放,那么学生在课上没有完成的内容或者他想要做的其他实验则无法实现,这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建设开放性实验实训室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的提高,以及实验教学的发展,传统的实验室建制与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步出现了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概念。何谓开放式实验教学?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实验室管理信息化程度,将通过计算机仿真和计算机软件来实现的实验教学项目放到网上去,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实现实验教学。开放式实验体现了高等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建设开放式实验室既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又使得实验室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拓展和延伸,能有效地解决开放时间和空间不足的问题,也使得实验室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所以,建设开放式实验室是实验室改革的必由之路。

建设开放式实验室有利于促进学科建设,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和实践能力。通过统一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了实验室的综合效益,使实验室工作逐步规范化、科学化和合理化。

3建设经贸类开放式实验室所采取的方案或措施

当前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思想是要求同一学科大类各专业课程设置要符合“厚基础、宽专业”的课程设置思想,为学生今后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跟学科建设与发展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关系,实验室及实验技术的发展会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同样学科建设的发展也会带动实验技术及实验室的发展。所以,实验室改革不光从实验室本身入手,还要从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着手。众所周知,经贸类学科所开出的实验大多是通过计算机加软件模拟来实现的,即经贸类实验室主要为计算机机房,作者认为要建设经贸类开放式实验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整合实验实训课程,设计出符合高职经贸学科大类的公共基础性实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经贸类各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各专业之间缺乏互通,这种现象不符合同一学科大类内“厚基础、宽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思想。为了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能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了适应几年后全省高职院校学生注册入学的需要,有必要对现有的各专业课程进行整合,设计出符合各自学校经贸学科大类的公共基础性课程,其中包括公共基础性实验实训课程。可通过召开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和有关老师会议来共同研究而获得。

(2)对实验室进行整合,建立基础性实验平台。根据整合设计出的公共基础性实验实训课程,对现有的实验实训室进行整合或改造,建设满足开设公共基础性实验实训课程的软硬件环境,建立基础性实验平台。

(3)进一步优化非基础性实验实训课程。优化非基础性实验实训课程,设计体现工学结合特点的、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验实训项目。

(4)经贸类开放式实验室建设模型。经贸类实验实训大多是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现实工作环境和流程而实现的。在当前网络技术和环境都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可以依托校园网,将所开设的实验实训项目都放到网上去。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中实验室课余可以开放的时间,学生可通过预约的方式获得使用实验室的机会。学生和老师可以在实验室,也可以在校园内任何一台网络可达的计算机上来完成实验和教学。这样做既方便学生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也使得实验室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拓展和延伸,能有效地解决开放时间和空间不足的问题。

实验教学中心网络建设: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建设经贸类实验教学中心,设有一个网络控制中心机房和其他若干个功能不一的实验室。网络控制中心机房内应配备Web服务器2台(1台备用)、应用程序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管理工作站、带有路由功能的三层交换机等设备。实验中心该交换机与校园网相连接,再由校园网连接到互联网上,同时又在该三层交换机上划分若干个不同的 VLAN,用于连接实验中心内部各个实验室,各个实验室内部通过二层交换机相连接,再通过一根网线连接到对应的VLAN 端口,这样使得各个实验室在使用过程中既相互连通又不干扰。由于现在实验教学软件基本都是B/S架构的,所以Web服务器专门用来安装实验教学软件,应用程序服务器安装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服务器用来备份和存放学生所做的实验数据或递交的作业。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实验室要实现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还必须要有一套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实验中心主页、设备管理、实验教学管理、实验资料管理等功能模块,各模块主要实现的功能说明如下:①实验中心主页:实验中心介绍、各实验室基本情况介绍、实验中心工作人员简介、实验流程介绍等;②设备管理:设备类别管理、设备台帐管理、设备运行管理、设备维护管理等;③实验教学管理:用户注册与登录、教师管理、班级管理、课程管理、实验室课表查询、实验室开放查询、开放预约系统、即时交流系统等;④实验资料管理:实验中心规章制度、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流程、实验教学评价、实验教学成绩管理等。

(5)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开放式实验室建设对实验指导教师和实验室技术人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实验指导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懂得不少的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要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要求实验室技术人员不仅要精通网络管理,而且要精通数据库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求他们具有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要能适应每天12小时以上工作时间,并且要放弃周六、日休息时间。因此,各高职院校应重视经济类专业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培养工作,对所有实验室人员都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实验教学水平,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专业水平高的实验师资队伍。

4结语

高职经贸类专业建设开放式实验室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也使得实验室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也有利于经贸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是实验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宋晓平,贾申利,杨帅.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的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0).

[2]白雪.网络化条件下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创新路径[J].铜陵学院学报,2008(3).

第9篇:网络环境建设范文

【关键词】 网络环境;信息化; 信息化建设

档案是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历史记录,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档案工作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有效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变档案的潜在价值为现实价值实现社会共享。当前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档案信息化和档案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档案事业应对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的必然选择。从党和国家明确提出的“已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要求,档案信息化和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档案信息服务社会的最佳技术手段和实现途径。传统的档案实体管理体制已经开始彻底改变,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化和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工作在网络时代的必由之路,是深化档案社会化服务的必然要求。

1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化及信息化建设的的发展机遇

档案信息化即档案信息实现“三化”:一是档案信息数字化;而是档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一体化;三是档案信息网络化。

知识经济时代,大量的知识信息将成为档案馆宝贵的信息资源,这将为档案馆加快档案信息化和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机遇。

随着档案信息资源的急剧增加,人们的信息意识越来越强,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档案信息的开发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是档案网络建设的最终目的,网络环境下的档案编研工作借助先进的存储、检索、传输技术,使选题更灵活,信息采访更方便,加工更快捷,出版方式更灵活。制作技术也从传统的手工操作方法发展到现代化新技术上来。档案网络建设为档案编研提供一个展示成果的舞台。

网络建设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因特网对外宣传档案事业、史料信息、交流工作经验、交换电子数据、在线查找馆藏档案目录等,成为网络时代档案工作的主要内容。在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经过编码压缩之后以数字化形式在网络上高速传递,地理上分散分布的档案馆变成了网络上的逻辑节点,用户可以在网际自由地穿梭跨越,网络服务便具备了快速、及时、高效的优点。

2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化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网络环境下,档案部门必须以服务为中心,致力于网络上的信息化资源建设,采取各种先进技术为用户提供高效便捷、准确系统的网上档案信息服务,塑造网上档案馆的良好社会形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实现信息社会的重要保障。

2.1 档案信息化,可以改善档案管理工作。只有实现档案信息化,才能冲破档案利用的种种局限。使档案管理部门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档案的保管和利用职能向信息采集、管理和服务职能转变,电子档案的产生,使计算机先进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发挥得更充分。档案人员可通过简单的操作进行查询和利用,从传统的手工编目和查询及繁重的编研信息收集等方面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和合理配置、科学管理,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2.2 档案信息化,可以为科学研究和知识普及等提供智能化服务。档案信息化,可一次投入,多次产出,远程服务,资源共享;可缩短二次文献信息的编著时间,提高档案信息利用的时效性。

2.3 档案信息化,可避免出现“时空黑洞”。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将日趋普及。电子档案信息内容的数字化,文档处理的一体化,电子档案保存的技术化,开发利用形式的多样化,使得电子档案的管理与纸质档案的管理有着截然不同的方法,这就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人员要管好档案,就要提前介入到电子文件和管理工作,提前以管理档案的形式管理电子文件等有信息,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使信息发挥最大的效益。

3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和主要任务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基础建设、标准规范建设、应用系统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

3.1 基础设施建设。其核心是计算机网络。主要包括计算机、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存储器、以及操作系统、数据管理系统、信息安全系统等。

3.2 标准规范建设。这是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化快速、有序、健康发展的保证。管理规划包括数字档案相关要领定义、移交、整理、价值鉴定、存储、著录、安全性保证、原始性保证、检索途径、利用方式等;业务规范包括数字档案的术语标准、资源描述、数字档案文件格式、元数据、对象数据格式标准等;技术规范包括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标准、软件系统工作平台技术标准、存储压缩格式、数字水印、加密算法等。

3.3 应用系统建设。这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档案信息网络建设技术保障。选用先进、适用和可靠的档案管理软件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事业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创新档案服务机制、全面提高档案工作为社会服务能力的必要手段。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全面而又具体的工作,信息化的实现不是档案馆(室)某一部门的工作,也不是单靠几个计算机 技术人员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所有档案人员的积极参与与配合,档案队伍素质对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的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档案队伍中计算机技能的提高是目前档案部门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认清和理解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这些问题,对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