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政治;政治教材;改革;课堂教学;思想
随着近年来教育改革形势的不断发展,给义务阶段小学和初中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各年级的课程设置上做出了科学合理的规划,更加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水平。初中政治作为一门初中生的必修课,不仅在教学内容上做出了调整,对政治教材也进行了整合。教材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更加符合青少年发展的需求,将道德与法律有机融合,在教学案例和课堂活动的设计上更具有人文性的特点。2011年义务教育阶段修订新课程标准,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法制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这些改变都为初中政治新教材的改革保驾护航。那么,如何发挥初中政治教师的主导作用,将政治新教材的知识讲得更加透彻和明了,引导初中生在思考和探索中学习,丰富初中生的精神世界,进而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了初中政治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初中政治教学经验,主要探讨对初中政治新教材改革的看法和应对策略,为政治教育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深入挖掘新教材,创新教学方式
初中政治教师必须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善于及时转变教学方式,调动初中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还要深入挖掘政治新教材,按照实际学情进行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初中生的学习效率。传统的初中政治教材注重学生品德的养成,而初中政治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更侧重于法治教育,在教材中增加了法治教育版块。那么,如何向初中生讲解晦涩难懂的法律知识呢?需要初中政治教师多与学生沟通,选择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创设高效的课堂教学情境,逐步的向初中生渗透法律知识。比如七年级下册《走进法治天地》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注重师生双向的交流与互动,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拓宽初中生的学习视野,增强初中生对法治的重视程度,使初中生能够形成基本的法治意识,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紧贴学生的生活,开展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新教材《道德与法治》的改革并不是对人教版原教材的修编完善,而是在框架、结构、编排、立意上全部重新设计,旨在为初中生提供一套有价值、有内涵的学习资料。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课堂的开放性,引导初中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将德育教育、心理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促进初中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在本质上是对生活实践知识、实用知识的学习,与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比如七年级上册《生命的思考》的教学中,为了让初中生学会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守护生命,政治教师应该适当选取生活中的案例,结合初中生的生活经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激发初中生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师还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由于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干扰,初中生易感染不良嗜好。对此,政治教师应该以初中生在生活中的真实困惑为突破口,将“讲授道理”转变为“探寻道路”,规范初中生的行为和思想。
三、多渠道讲解法律,渗透法治教育
作为一门对初中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专设课程,教师需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重新规划教学方案,遵循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使初中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具有活力。初中政治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每一课内容的展开都包含着一条引领生活经验的线索,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思维方式,便于初中生之间进行经验的交流和分享,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新教材中包含“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拓展空间”等环节,给初中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法律的知识在新教材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初中政治教师要多渠道讲解法律,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带动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循序渐进的向初中生渗透法治教育。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觉地去学习法律,观看法制节目,听法律讲座,阅读相关书籍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初中生的法律意识淡薄,认为只要不杀人放火就行了,犯点小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初中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必须要严于律己,学法守法,做一名合格的当代中学生。
四、围绕新课标教学,注重互动探究
初中政治新教材《道德与法治》彻底改变了传统政治教材作为学生应付考试的工具的现状,更加注重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为初中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服务。政治教师必须要围绕新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积极组织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将我国的法治更加鲜活地表述出来,帮助初中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领初中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初中生必须要掌握法律知识,将权利意识和现代法治理念植入心中,为使初中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新青年奠定基础。初中政治新课程标准提出:政治课程要引导初中生树立规则意识和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和全球意识。还要教会初中生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认同中华文化。因此,我在教学时会着眼于初中生学习的全过程,加强对学习技巧的指导,设计有思维含量的探究问题,提高初中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要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减少初中生的畏难情绪,使初中生乐于上政治课。综上所述,初中政治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改革对于初中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提升初中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意识,使初中生学会运用多元化的视角分析问题。初中政治教师必须要清晰的了解新教材改革的内容,提高对新教材的认识,结合一线实际教学实际,对新教材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开展师生互动活动,促进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王宏生.从新教材把脉初中思品课教学过程的改革[J]吉林教育,2010(26):32.
一、大河有水小河满,团队精神增活力
老带新、新促老,团结合作、携手共进,集众人之智慧,破教学之难题。在教学中,资源的共享、教案的准备、导学案的设计、精品课的打磨等,大家分工协作、群策群力。
二、备课做加法,蓄势攒活力
1.避免传统教学中教师把重心放在课堂讲授上的做法,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备课多费心,功夫在课外。
挖掘鲜活生动又贴近学生实际的资源、灵活处理教材、精心设计活动、认真组织编排。
①引入课程资源,提效增活力。
钻研、挖掘教材的同时,要尽量想着学生的兴趣所在,积极搜寻新鲜、多样、有价值、有吸引力的素材,力求选择出来的课程资源“学生化”、 “生活化”、“趣味化”、“文艺范儿”。努力让课内知识与课外资源融合起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堂容量,也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这样做,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亲切有趣,也能更好地融入学习环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有利于课堂新资源的生成,让课堂更显生气、更有实效。
②改变单一模式,灵活处理教材。
道德与法治教育本质上是对生活实践知识、实用知识的学习,跟别的学科相比,更应超越知识传递性的学习,改变过去那种简单、枯燥的说教模式,充分有效的利用教材上的多种形式的小栏目来安排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实际大胆增删,灵活的、有创意的使用教材。
③精心设计导学方案,变“死学” 为“活学”。
在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学生,思考哪些内容是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能解决、掌握的,哪些内容是学生解决不了,需要老师进一步点拨、精讲的,教材上的小栏目怎么用,插入的教学资源(包括精选的习题案例)用在哪里好,设计什么样的环节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对于学困生,这一节课应该给他们安排哪些任务……尽管课前的预设总是会在课堂上有所改变,但精心的设计仍会给课堂省时、省力、增效,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动”起来,也让课堂气氛活起来。
三、师退生进,课堂活起来
1。尝试把更多时间还给学生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作为教师,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跟上前进的步伐,逐渐让出课堂主阵地,学会做一个旁观者、引导者、点拨者。当然实际做起来,也觉得难,但只要去做了,就有新的收获。
在按学校要求践行学习型课堂时,努力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采取分享目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交流、拓展延伸等形式,鼓励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大胆展示。刚开始这样做时,挺不放心,因为怕浪费时间,怕学生的知识掌握不准确、不全面,怕课堂不能收放自如。事实上,坚持下去,却发现教师在课堂上“做减法”,能少讲就少讲,能不讲的就不讲,把更多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更多机会表达、澄清、生成结论,这样的课堂更活跃,更让学生喜欢。而学生考出的成绩并不比讲授型课堂低。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
课堂上,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去利用好教材上的小栏目,考虑到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努力让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开放式的提问、开放式的讨论结合起来,让他们在认真地思考、积极地体验、快乐地分享中去获取知识,生成结论。课堂的活跃气氛和学生主动学习的状态是令人感到愉悦的。不过,在实际的操作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被学生打乱计划、耽误时间、预定目标未能全部达成等情况。但总体看来,是利大于弊的,没有了讲授型课堂的沉闷,课堂气氛与学生的收获是不一样的。
四、资料共分享,复习各有方
1.用心整理,愉快分享
新课结束后,老师们会在研究课标的基础上,对各单元的知识要点进行梳理,将其条理化、系统化。分析各章节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分析考试题型、解题技巧和应试策略等等。教研活动时,在组内提出建议,分享资料,组长经过收集整理,然后统一印发下来。大家合作愉快,齐头并进,取得良好效果。
2.分析学情,选择方法
(1)借助思维导图,将识记的知识条理化、清晰化
(2)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记忆方法。例如:先记住引导词,再背核心词,最后再合起来背诵。对于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辨出异同后,再对照思维导图进行识记。掌握方法,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3)适当检测并进行做题指导
结合测试的情况,在答题技巧方面给予指导,比如
①让学生明白怎样审题:一注意关键词;二注意提示语,看清要求;三注意分值数,能够根据分值大小决定答题内容的多少。
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是内在统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模式的运用,能有效实现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融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
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专题教学;融合
一、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人类生活的最基本的约束规则就是道德与法律,作为两个基本的社会规范,二者相互支撑与依存,共同制约并引导人民日常行为规范,调节着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维护着良好的社会秩序。然而作为两种社会约束机制,道德与法律各有所长,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道德是一种软约束,它主要通过人们内在的良心、社会舆论、风俗习惯等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规范人们的各种行为活动。它依靠的往往是自律,没有一个客观的制度标准。当社会秩序不太稳定,人们道德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它就无力限制和约束人的行为。而法律则是硬约束,它由统治阶级设置的警察、监狱等机构强制执行,是一种强制性的行为规范和活动准则。它明文规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因此它的作用相对固定,能够有效引导人的行为活动,也能严厉惩治违法犯罪行为,这一点恰恰可以弥补道德约束力的不足。但法律也不是万能的,现实社会错综复杂,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却未必违法,法律对其无计可施。因此法律和道德必须发挥各自所长,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才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大学生时期是人生中道德与法律意识形成的一个最重要的阶段,在大学时期,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道德与法律教育,将这两种教育有机结合,统一协调,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与价值,让他们形成和养成良好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法治精神,总是试图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割裂开来,或者认为道德教育比法制教育更为重要,后者从属于前者,在处理二者关系上存在偏见。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是第一位的,要把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都看作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二者都要达到共同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只有实现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融合,不是简单的道德知识加上法律知识的传授,它要求实现教育目标、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全方位的变革。这种融合既能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又能提升其法律意识,促进大学生健康均衡发展。大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因此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道德教育让学生知道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如何处事,通过法制教育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为将来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体打下基础。
二、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融合的途径———专题教学
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已经探索出各种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专题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基础”课中也一定程度上运用了专题教学法,形成了很多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成果。专题式教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打破了常规教学中教师按照章节顺序讲授教材内容的传统,更加突出精讲和深讲,注重对某种理论或问题的系统讲述。专题式教学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的教学模式,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作用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很多内容都十分零散,对于同一知识点而言,其道德内涵与法律要求可能分属于教材不同的章节,比如,“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环境保护法”二者内容相关,却分属于教材不同的章节,教材中和“大学生与诚信”相关的知识点出现多次,涉及内容既有道德要求,也包含一些法律规范。运用专题式教学,就可以突破教材章节的限制,将这些零零碎碎的知识点整合起来,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它不仅能针对同一问题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自然地融合起来,而且有助于更深入地掌握知识点,使教学主题更加明确,教学思路更加清晰。对专题式教学的受众大学生而言,能培养其多元化的思维方法,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基础”课所涉及的爱国主义、职业、婚姻家庭、公共生活等专题,既非单纯的道德问题,也不是纯粹的法律问题,必须从道德和法律两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专题式教学将法制教育自然融入道德教育中,可以逐步改变过去一味重视道德教化,忽视法律思维的教学模式,实现道德与法律并重,引导学生改变思维习惯,拓宽个人视野,理性分析当前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正确处理生活中碰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在探索专题式教学的具体分工和教学组合中,不同的学术背景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师有针对性地准备教学专题,从道德和法律两个方面来重新整合教材,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这样“基础”课的教学深度很大程度上得以扩展,教师的教学与研究也更加深入,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教学效果。可见专题式教学很好地适应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融合,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需要,避免了将“基础”课程简单地处理成伦理学课程加法学课程的“拼盘”式教学组合的弊端,也避免了现实中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脱节的现象。专题式教学切合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许多特点,必然成为当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趋势。
三、专题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师资的问题。实现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融合需要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当前的“基础”老师有毕业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也有毕业于法律专业的,按照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他们应付下来没有问题,但开展专题式教学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课程所涉及的道德问题和法律知识都要熟练掌握,还要洞悉当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能够实现跨越不同章节的组织演绎,并达到前后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和有效整合。因此教师要突破过去单一化教学模式的限制,改变思维方式和教学理念,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而不是简单地拼接教学内容,真正使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实现互动与融合。因此高水平的师资培训显得尤为必要,可以鼓励教师去参加与课程相关的备课会、交流会,进行相关业务能力的培训,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使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在日常教学中的融合更有实效。第二,教学内容的问题。实现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融合,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专题的形式展开,在道德教育中可以渗透法制元素,同时在法制教育中又能体现道德精神。但是开展专题式教学,实现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互动与融合,并不意味着道德和法律没有差异,甚至在教学中可以将二者混为一团,而是应该在不同的专题中各有侧重,实现并重与侧重的统一。同时,要科学地确定教学专题,一定要综合考虑大学生的成长经历、思维习惯、情感诉求以及当前社会的道德与法律大环境,确定教学专题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原则,关注当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这些问题既关乎道德准则,也与法律规范相联系,更与大学生健康发展息息相关。同时还要明确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什么、学会什么,重点解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认识问题,通过专题教学讲清道理与法理,解疑答惑,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产生积极指导作用,真正使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融合的理念渗透到“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第三,教学管理的问题。专题式教学围绕专门的问题展开,打破了教材中章节的限制,而教学中有固定设置的教学周历,按教材先后顺序也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同时专题式教学过程中会穿插一些案例、讨论、讲座及其他实践教学环节,这与传统课堂教学有较大差别,因此在教学管理上会面临一些新的问题。探索专题式教学模式,有必要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授课教师和相关人员要不断完善教学过程的考核与管理制度,合理设置课程考核细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现课堂出勤、专题讨论、师生互动、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多方面环节的有机结合,把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从课堂之内拓展延伸到课堂之外。另外,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对课程的考核和评价也应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灵活处理教学计划、教学课时和专题教学可能出现的各种冲突,在教学班级设置、教学资源利用方面提供有力支持,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胆创新,为其教学改革提供足够的空间,有效实现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融合。
作者:周琳 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十三五”开局,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路上,需要教育发挥好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提高教育质量,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保障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这一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出台。囊括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的核心素养体系将从整体上引导学校教育课程、教学、管理、评价等各环节的系统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一线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时代与实践发展的需要,对核心素养的表现进行丰富和完善。
这一年,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新教材在秋季学期正式启用。新教材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革命传统、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法治教育等,在完整的历史文化脉络中涵养当代中国少年儿童的品德。
这一年,全国多省市出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规划好了改革时间表和线路图。浙江、上海高考改革先行先试,为后来者探索经验、提供借鉴。教育部中考改革指导意见出炉,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中升学考试与 “两考合一”;实行等级记分,淡化“分分计较”;引入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多元评价标准。中高考改革系统设计,以科学的评价引导教育健康发展和质量提升。
这一年,“互联网+教育”、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创客教育持续升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引发教育场景革命、系统变革,成为推动教育创新、深度学习的重要力量。
这一年,国家层面综合施策,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工作,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全方位构建学生安全防护网,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词:“三个转变” 教材体系 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9-115-02
05方案整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课程的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而在融合原有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如何构建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新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就成为讲授本门课程的思政课教师需要研究和讨论的问题。但是,从目前我们所了解到的某些兄弟院校和同行们在讲授这门课时也有很多困难。比如。大多数讲授《基础》课的教师都是原来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师,或者还有少数教师属于学校的政工干部、学生辅导员等,学科背景各不相同,在教学内容的取舍方面容易出现擅长的内容多讲、不擅长的内容少讲、略讲的情况。也有精于理论的侧重讲理论,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侧重讲案例等多种情况。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至少要实现“三个转变”,才能完成《基础》课的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最终打造优质《基础》课。
一、在教学内容方面,变拼盘式教学为交融、渗透式的教学
在05方案实施以来还有个别院校在这一学期专讲《思想道德修养》。下一学期续讲《法律基础》部分。俨然还是原来的两门课程两个体系。也有部分教师将整个的教材内容体系完全分割为“道德”部分和“法律”部分,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只是做到了两个知识体系的简单拼凑,违背了《基础》课课改的初衷。
同时。这种简单的“拼盘”容易造成新课程教学体系的庞杂和逻辑结构的松散,影响学生知识的增广与统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等。所以《基础》课新大纲是以有效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深入探究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关联和逻辑关系,根据道德与法制教育的内在统一性构建起知识内容高度融合、逻辑严密、结构紧凑的新课程教学体系。
道德与法律本就具有同一性。二者都属于“规范”,道德是个人的内在自觉,而法律是一种外在约束。在较长时期内人们共同认可的道德内容也可能发展为法律法规。因此,道德是法律的基础,道德支撑着法律制度的建立,维系着人们对法律制度的普遍认同感。在《基础》教材中,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和法律知识也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简单举例来说,在公共生活方面,教材不仅提到了要讲社会公德,同时为了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人们也要遵守《治安管理处罚法》、《集会游行示威法》、《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在树立家庭美德的同时,也要遵循《婚姻法》;在培育职业道德的同时,也要懂得维护自身权益,如要了解《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
所以,尽管教材在章节设置方面,可以分为“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三大块,但是这三大块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有的教师在讲课时前两者侧重讲伦理学,后者侧重讲法学,而实际上《基础》课并不是简单的伦理学和法学知识的传授,而是要通过提升生动鲜活的语言和案例来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因而在备课时。教师应该在这方面多做研究。
二、在教学方式方面,变照搬或脱离教材为构建以教材为本、适应教师特点的教学体系
教材体系的主要载体是文字,主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而教学体系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实现一定的教学功能的各种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组成的统一整体。因此笔者认为,教学体系的主要载体是语言,主要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教材作为一课之本,在教学中,教师照搬教材和脱离教材两种倾向都是不可取的。照搬教材容易流于单纯理论的讲授,枯燥乏味。同时缺乏创新。脱离教材随意确定教学内容又使教学大纲形同虚设,更谈不上在特定学时内对学生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的全面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按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三项原则,根据自己的学术背景和所掌握的案例资料,根据《基础》课程的教育逻辑体系,重新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在这一过程中要根据《基础》课教学目的的需要。围绕培养大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与法律意识这一主线,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性定位和阐释,推出体现自己教学艺术魅力的教学内容。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就对《基础》的内容重新进行了安排。设置了十个教学专题:适应大学生活、培养优良学风;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探求人生意义、创造人生价值;保持健康心理、提高耐挫能力;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学习职业规范、培养职业道德;把握爱情真谛、树立家庭美德;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
同时教材不仅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它一且进人教学过程,教师就需要根据自己的风格和学生的接受状况对其进行解读,并在教学的双向交流中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碰撞、激活,进行再加工,赋予教材新的生命力。o思想政治课教师大多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同时又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因而在讲课时有的教师是激情澎湃,容易以情绪感染学生;有的教师则含蓄内敛,娓娓道来,容易以说理打动学生;无论教师通过案例引导学生还是通过理论的讲授传授知识,教师都要以教材为蓝本,以大纲为依据。根据自己的学术特点和个性特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解读,最后以自己的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创作。只有这样,所讲授的内容才是有血有肉鲜活生动的。
三、在教学表现方式方面,变说教式的意识形态教育为润物无声的渗透式教育
《基础》课是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唯一一门与学生生活学习联系密切的侧重应用的理论课。我们好多教师在讲授政治理论课时会偏重于理论的讲授,同时还伴之以相对乏味的语言,可想而知教学效果会如何。
在讲授《基础》课时。由于里面的内容大多是大学生比较熟悉而且有所感悟的方面,因而可以搜集一些反应大学生活的典型案例,通过分析案例和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发言,使得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师的观点进而达到意识形态教育的目的。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一般是采取以下方法来提升《基础》课的教学效果:
1.发放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每学年的第一学期我们都会给新生发放调查问卷。就学生的入学适应问题、情感心理问题、理想信念问题、法律知识方面等进行调查统计。以便在教学内容中穿插一些学生感兴趣或学生们存在的思想认识方面的共性问题。
2.通过在大班授课之后的小班讨论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以往之所以《基础》课不受学生欢迎,关键问题就是教和学的分离。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都是几个自然班同时在大阶梯教室上课,由于时间问题,师生的交流几乎没有可能。所以在学生的课余时间我们专门安排了小班讨论时间,这样课上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可以在课下解决。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辩论、讨论、表演节目等多种形式表现他们对所关注问题的理解。这种小班讨论的方式无疑在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积极性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摘 要:近年来,随着用人企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在中职德育课中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培养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呢?本文从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和改变评价方式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3-0024-02
近年来,随着用人企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在中职德育课实施过程中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德育课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职业素养教育的主阵地。那么,如何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培养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呢?
一、加强中职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跨进社会,步入职业生涯。他们的职业素养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劳动者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广大中职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改革开放,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努力学习、钻研技能,积极向上、自强不息,思想道德状况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面对时展的要求,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提高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我们应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应对挑战,采取有效措施,开创新时期新阶段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紧紧围绕德育课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中职德育课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德育目标来展开,通过目标教学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造,大胆实践,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
(1)通过对《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诚实守信,敬业爱岗,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2)通过学习《经济社会与政治》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3)通过学习《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以及成才观,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增强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的准备。
(4)通过学习《哲学与人生》,使学生了解哲学中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重要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5)通过选修课《心理健康》,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职业兴趣,提高应对挫折、求职就业、适应社会的能力。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乐观向上,学会有效学习,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积极生活目标,培养责任感、义务感和创新精神,养成自信、自律、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
三、切实改进中职德育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1)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生活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所学专业特点、具体教学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
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出发,中职德育课的教学方法应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则;要综合采用学生主体参与的启发式、讨论式、情境模拟式、角色扮演式、小组合作教学式、仿真教学式、现场教学式、合作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尽量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注重运用“在做中学”的实践方法,强调在活动中体验和调适;鼓励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恰当使用挂图、投影、录音、录像、多媒体教学软件及校园网等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2)结合教学内容,利用校外的德育资源,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旁听审判、模拟法庭等实践活动。通过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活动总结等方式,交流学生的体会,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引进社会各界的相关专家学者、英雄模范和一线的劳动者或企业家参与学校活动,丰富教学形式;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参考资料所提供的内容,积极开发校园德育资源,收集优秀学生和成才典型的先进事迹以及社会上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素材,特别是社会的新发展、改革开放的新成果和实践中产生的新知识、新观点、新事物、新典型等充实教学内容。
・德育研究・如何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切实改进德育课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很多中职学校在评价学生学习质量时,往往简单的以期中和期末成绩以及学生平时的出勤情况为依据,这种评价不能客观地评价学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改革评价方式,就应当改变过去的单一的评价方式,实施多元的评价方式要坚决克服以考卷定成绩,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倾向,即把教师评价、班级评价、个人评价和社会实践单位的相关人员评价相结合,把成绩评定和个人品行表现相结合,更加注重学生课内、课外学习和活动相结合。
(1)评价学生的学,应遵循知识、能力和觉悟相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评价的范围应包括对有关知识的了解、理解程度,对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以及在学习中形成的品格和态度。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学生的自评互评、家庭和社会的评价。其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包括日常表现评价、学习成果鉴定、纸笔测验、学期评语等方式;学生的自评互评,包括学生的自我反思、收获和进步的总结、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等方式。
(2)评价教师的教,包括教师对课程定位的把握、教学原则的贯彻、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教学过程的驾驭,以及学生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教学效果是否良好,教师自我反思、征求其他教师意见、教学督导评估等。
(3)对学生行为的评价包括课内外学习表现和日常生活的实际表现。主要是评价学生人生成长实践的实际表现,要坚持正确的价值标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人生成长的趋向。通过对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的行为表现给予正确评价,发现学生的优点并激励其进步,指出存在的问题,使之明确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陆.探究性学习[J].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
[2]《教育部新一轮中职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方案出台》教育部网站.
[3]《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8年12月10日颁布执行.
【关键词】教育戏剧;基础教育;理念;实践教育
戏剧在基础教育中的有效运用,需要从明确教育戏剧的实践理念、构建教育戏剧的实践队伍以及创新教育戏剧的实践方法等层面着手,发挥出教育戏剧在基础教育中的价值,使教育戏剧成为基础教育开展的重要支持和补充,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教育戏剧概述
在教育戏剧运用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的领会和把握,更多地依赖于全身心的投入,从而使得这种教育形式能更多地激发出学生的能动性和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度,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形成有效的思维能力培养,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跃,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育戏剧模式下,学生不再觉得知识枯燥乏味,而是能够通过戏剧表演、戏剧角色的理解等方式,将思维拓展延伸至更广泛的教育内容中,从而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二、教育戏剧在基础教育中的价值
(一)强化学生表现能力。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并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关键时期。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由于将教育的重心放在了老师的身上,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知不足,使得基础教育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将课程学习当作是一种任务、一种压力,难以激发出学生内在的表现意识和积极性。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天性使然,他们有着强烈的表达需求,而传统教育模式将学生的这种天性进行了压制,使得学生在表现能力的发展上受到严重的影响,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运用教育戏剧,能够对原有的课堂模式进行优化和改进。通过运用教育戏剧,学生爱表现的天性有了一个发泄口,而且教育戏剧能够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1]。在教育戏剧模式下,能够构建起老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和谐融洽的沟通关系,在沟通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能力得到强化,能够对学生形成有效的鼓励,让学生将内心想法、思想情绪等有效表达出来,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在运用教育戏剧的过程中,有着大量的角色互动,学生通过台词、旁白、动作等,可以形成良好的表现力,从而实现基础教育中素质培养的目标。(二)强化学生自学能力。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对学生自主学生能力的强化,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终身能力,对于学生走向社会后更好地提升和完善自我有着重要价值。教育戏剧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有效的自学能力提升渠道,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学环境。学生通过戏剧演绎,可以深化对课本中的人物角色和故事情节的理解,从而更全面地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2]。在教育戏剧的运用上,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参与者,能够从实践的层面将理论知识进行解析,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只能死记硬背的僵化局面。(三)强化学生内在动机。基础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点便是要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是一种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的意识和驱动力,使得基础教育对学生来说不再是负担和压力。教育戏剧以其独特的知识传递形式,让学生更愿意去接受和参与,从而将书本知识传递转变为一种参与性的探究,这种教育形式极大地鼓励了学生,并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教育戏剧,形成对知识的准确认知。在教育戏剧运用的过程中,知识传递不再是老师的要求和强迫,而是通过教育戏剧这种有趣的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关注,使学生主动去了解戏剧中的相关知识内容,从而产生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是学生自发、主动学习的前提[3]。学生在教育戏剧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并愿意畅游于教育戏剧所营造的学习环境中。通过戏剧角色的演绎等方式,将知识融入戏剧表演中,形成了寓教于乐的轻松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育戏剧在基础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一)明确教育戏剧的实践理念。教育戏剧在现代基础教育中的应用,需要有科学明确的理念作为指导。教育戏剧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完善和补充,其实施的宗旨是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教育戏剧的落实上,不能本末倒置。教育戏剧的实践理念51和原则,要始终以教育为导向,在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内实施。在教育戏剧的运用上,要注重教育的主体性,教育戏剧不能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避免对正式授课造成影响。教育戏剧在基础教育中的融入,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设计,让学生基于教育戏剧的参与,增强对课程知识的探究意识。例如,在教育戏剧具体运用的过程中,可以将其作为一种知识导入环节。课前利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教育戏剧的演绎。这样操作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融入后续的正式授课中,并且学生在教育戏剧演绎的过程中产生的对角色、情节等方面的疑惑,也可以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得到解答。教育戏剧的开展,要尊重基础教育的目标,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除了在课前导入中运用教育戏剧外,也可以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进行运用,运用教育戏剧来解释知识难点和重点[4]。在课后,可以运用教育戏剧进行知识复习和巩固。基础教育中的各科教师,都可以通过教育戏剧的有效融合来制定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过程,发挥教育戏剧的教育价值。(二)构建教育戏剧的实践队伍。教育戏剧在基础教育当中的实践,需要一支具有戏剧认知和教育素养的队伍作为基础。在教育戏剧运用的过程中,要重视对教师队伍的构建与培养。在对教师队伍进行知识和能力培训的过程中,应当将教育戏剧作为一个重点去落实。通过定期组织各科教师进行集训,将教育戏剧的理念和实践知识进行传递,让各科教师对教育戏剧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从而能够将教育戏剧更好地落实于教学实践当中[5]。戏剧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教育管理部门可以与各地方戏剧院校进行合作,委派教师去进修学习,使教师的戏剧素养得以提升,为教育戏剧的实践运用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实现教育与戏剧的全面结合。(三)创新教育戏剧的实践方法。教育戏剧在基础教育中的实践,最终要从教育方法上予以体现。教育戏剧的形式是戏剧,但核心是教育,因此在基础教育中,需要通过实践效果来综合考虑教育戏剧的应用方式。由于不同的基础教育课程的知识结构和特点有所差异,所以在实践教育戏剧的过程中,也要进行方式方法上的积极探索,使教育戏剧能够与基础教学科目相一致,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其中,去领会知识的内涵。1.教育戏剧在英语课程中的应用。英语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中的难点。由于英语知识属于一种外来知识体系,学生往往没有运用英语的环境,因而使得很多学生对英语知识难以掌握。在传统教学中,很多老师将单词、短语和语法等相关知识的记忆作为英语教育的重点,学生在枯燥乏味的背诵中容易对英语产生逆反心理。这种英语教育模式,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和应用能力,导致很多学生学到的都是“哑巴英语”[6]。将教育戏剧运用于英语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英语课文改编成为戏剧内容进行演绎,在演绎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英语课文,还能有效地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更愿意主动用英语进行沟通互动。2.教育戏剧在语文课程中的应用。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将教育戏剧运用于语文基础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语文课文中作者的写作情感、思路和故事的脉络等,并可以结合教育戏剧,将语文课文背后的深刻内涵呈现出来。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课文编排来完成教育戏剧的运用。如《景阳冈》这篇课文,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掌握“武松”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以通过教育戏剧来进行全面的塑造[7]。学生在演绎和观看的过程中,会对课文有更加清晰的体会。从景阳冈上武松打虎的角度出发来勾画出武松的形象,与整个《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形象不谋而合,可以结合教育戏剧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深度揣摩,使语文教学的效果得以明显提升。3.教育戏剧在政治课程中的应用。随着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提出,基础教育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育成效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将教育戏剧融入政治课程中,能够通过戏剧形式反映出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意识等,就像一面镜子,可以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思想和行为上的不足[8]。例如,对于现代教育过程中,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情况,就可以编排教育戏剧,让学生通过排练和演绎来强化对这种行为的反思。学生通过教育戏剧中的故事情节,从自身感悟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进而能够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纠正错误行为,使政治教育的目标得以更好地实现。
四、结束语
教育戏剧在基础教育中的实践空间非常广阔,很多的课程当中都能够落实教育戏剧。在教育戏剧实践的过程中,要始终以教育为导向,以学生为根本,从教学效果出发,探索教育戏剧的实施路径。
参考文献:
[1]黄莉君.教育戏剧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20.
[2]乔真.当下小学教育阶段教育戏剧的发展现状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9,6(56):261-262.
[3]张颖莉,赵艳.中国戏剧教育研究现状——基于CNKI学术期刊2007-2017年文献的共词可视化分析[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9,35(05):15-21.
[4]马凯.以课本剧为载体的教育戏剧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5]冯灵洁.教育戏剧:小学价值教育的一种途径[D].陕西师范大学,2018.
[6]陈晨.教育戏剧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探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7.
[7]徐俊.回望与反思:近二十年大陆教育戏剧相关研究述评[J].戏剧艺术,2017,(01):1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