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科技的进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现代农业科技;耕地资源;集约利用;应用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375-02
Research Advances on Applica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ZHAN Hai-bin
(College of Administration,Xiangfan University,Xiangyang Hubei 441053)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was discussed,including crop breeding technology,farmland unknitting technology,RS technology and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technology.It′s pointed out that in a condition of limit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it′s significant to develop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promote the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farmland resources,so as to solve the conflict between people and land.
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intensive utilization;application
我国目前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资源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并且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占用耕地以及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以及自然灾害毁损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近年来我国耕地资源总量仍然在以较快的速度持续减少[1]。另外,据联合国人口统计项目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长到15亿人,即使人均消费水平不变,人们对粮食的需求量将增加1/4,人地矛盾将更加突出。如何更好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耕地,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益,已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2]。因此,在目前我国耕地资源难以在数量上有大幅增加的情况下,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对于提高我国单位面积上耕地资源的产量,即耕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已显得非常重要。
1 耕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关于耕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内涵,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表述,有的学者认为耕地资源集约利用是土地利用方式的一种,其内涵为:基于区域农地资源科学配置和结构优化的前提,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相关生产要素投入,使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适宜且结构协调,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综合效益,充分发掘耕地资源的利用潜力,从而在耕地资源利用上走内涵挖潜和可持续利用的道路[3]。现代农业科技投入作为粮食生产要素投入之一,可以弥补我国人均耕地资源不足的劣势,提高耕地资源的单位面积产量,促进我国耕地资源的内涵式集约利用。
2 现代农业科技在促进耕地资源集约利用中的应用
2.1 作物育种技术
作物育种技术对大幅增加我国粮食产量,提高我国耕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起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以水稻育种技术在耕地资源集约利用中的应用为例,早在2002年10月25日《北京晚报》就刊登了通栏标题《中国优质水稻领跑世界》,认为我国水稻育种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水稻产量的大幅增加,保障了我国农业结构大调整,调减粮食种植面积1 000万hm2,使经济作物、饲料作物比重超过30%[4]。可想而知,如果没有水稻育种技术的应用,我国的国内粮食供给将会面临严重的危机。因此,作物育种技术在当前我国耕地资源不断减少的情况下,通过加大农作物育种科技投入,特别是今后在粮食主要品种,例如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育种科技的投入,将会大幅提高单位面积上耕地资源的产量,促进我国耕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2.2 土地平整技术
土地平整技术目前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应用,其在我国是随着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快速发展而逐渐被广泛应用。但目前,我国仍采用传统的平地设备进行平地,技术和设备比较落后,难以达到耕地平整、有效节水的目的。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先进的现代激光平地技术。现代激光平地技术是高科技激光控制技术和常规机械平地技术相结合的土地平整新技术。激光平地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单产,增加经济效益;有效节省用水、降低费用;操作简便;省肥;可改造盐碱地[5]。目前,我国耕地资源的利用主要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并且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面临着农业劳动力缺失的问题,大多数农村年轻人选择进城务工,农村主要劳动力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现代农业要求实现机械化,而土地平整技术可以增加成片土地面积,非常有利于现代农业机械化生产操作,因此可以预见,现代土地平整技术将会在我国各个地区广泛应用。通过土地平整技术,一方面可以增加耕地实际种植面积,另一方面有利于农业机械化耕作,减少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人口,适应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并且更有利于单位面积上耕地资源的产量,并且有利于节约单位生产成本。因此,现代土地平整技术在提高我国耕地资源集约利用方面潜力也是非常巨大的。
2.3 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RS)是3S技术之一,在人类生产生活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遥感技术在耕地资源集约利用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2.3.1 遥感技术在耕地资源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1999年以来,我国开始采用高分辨率、多时段卫星数据开展国土资源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工作,遥感技术为我国的土地遥感监测体系[6]和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体系建立提供重要技术支撑[7],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各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大量的耕地资源被征用为城镇建设用地的大环境下,通过对重点城市建设占用耕地等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尤其是对于违法占用耕地行为进行遥感动态监测,可以及时准确地发现违法占用耕地行为,为耕地资源的及时保护和违法占用耕地行为惩处提供重要技术手段。通过遥感技术在耕地资源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可以有效防止耕地资源被非法占用,特别是对基本农田的保护,这种遥感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保护高产的耕地资源,促使各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尽量不占耕地、少占耕地以及保护优质高产耕地,为耕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创造有利条件。
2.3.2 遥感技术在耕地资源详查中的应用。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如果采用常规测量方式,一些地方人员和设备无法涉足,并且常规测量方式耗时、耗财,而通过遥感技术,可以高质量及时准确地完成耕地资源详查的任务。通过遥感技术获得的耕地资源详细调查数据资料可以为中央以及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以及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在耕地资源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可以充分掌握耕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状况,各地区可以根据本地区耕地资源的状况因地制宜地采用各种技术手段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措施来促进耕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2.4 现代农业灌溉技术
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特别是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是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之一。随着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量均呈现逐年不断递增的现象,水资源的不足将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我国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较高,并且主要是用于农业灌溉。同时我国农业灌溉的用水利用率较低,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几乎只有一些发达国家的1/2。而且我国当前还有相当一部分耕地为“望天田”,由于缺乏有效的水利灌溉基础设施,如果遇到干旱年份,这部分耕地资源的粮食生产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颗粒无收。因此,应大力提倡采用现代农业灌溉技术,改变传统的农业灌溉模式,同时加大农田灌溉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对我国耕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发挥重要的作用。
国内专家学者针对我国当前农业资源现状进行农业节水用水技术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例如我国学者探索了大田作物调亏灌溉技术的增产机理,总结出了适合我国不同地区各种条件下采用的大田灌溉综合节水技术模式,建立的玉米、小麦、棉花等大田作物的最佳调亏灌溉综合技术体系已在我国许多地区推广应用[8]。针对干旱地区农业用水情况,还有专家学者研究了控制性作物根系分区交替灌溉节水技术,这种技术突破了传统的作物用水方式和节水理念,实现了节水理论与技术创新,为旱区农业节水开辟了新的有效途径[9]。由于我国南北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南方水资源多,北方水资源偏少,所以从经济、技术角度考虑,现代农业灌溉技术在耕地资源集约利用中的应用也应有所不同。对于南方地区,农业灌溉技术主要是考虑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因为南方地区多为丘陵地带,地势不平坦,如何保障地势高地区的耕地资源的农业用水灌溉是南方地区现代农业灌溉技术需要着重解决的难点。而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偏少,但地势较平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是促进北方地区耕地资源集约利用的重要手段。因此,南方地区农业灌溉一方面需要加强降水资源的储蓄能力,完善现有的蓄水设施,保障不同季节水资源的可利用充足数量;另一方面需要加大水利灌溉设施建设,特别是地势较高地区农业灌溉设施建设。北方地区不仅要完善水利灌溉设施建设,更要注重节水技术的应用。以管道输水技术为例,该技术是一种代替明渠输水灌溉的一种工程形式,通过一定的压力将灌溉水运送到田间。这种管道灌溉系统均布置在耕作层、冻土层之下,灌溉系统上的耕地仍可进行农业耕种,解决了明渠灌溉系统对耕地的永久性占压问题,并且水资源的利用率比传统农业灌溉要高得多,因此这种管理灌溉系统可有效促进耕地资源的集约利用[10]。
3 结语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可供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有限,并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耕地被占用。为了满足我国的粮食需求,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挖掘耕地资源内部潜力,提高单位面积耕地资源的产量,实现我国耕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4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年鉴编辑部.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2004.
[2] 姜志德.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47-148.
[3] 吕晓,刘新平,李振波,等.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广东土地科学,2007(6):15-19.
[4] 安宏林.杰出人才成就轨迹(二):农业功臣袁隆平[J].人才开发,2007(8):54.
[5] 韩宏宇,吕海杰.激光平地技术的综合评价[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3(3):8.
[6] 包志芳.RS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国土资源,2007(6):73.
[7] 詹海斌.城市地价指数的编制和应用[J].农机化研究,2006(20):135-136,150.
[8] 山宝琴,刘亚峰.现代农业科技革命与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19):5902-5903.
[关键词] 科技馆 可持续发展 管理 创新
科技进步是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集中体现,一个民族的振兴与发展,决定于整个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和创新精神,可持续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为科普教育重要场所和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重要阵地的科技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我国科技馆事业正处在蓬勃发展阶段,具有广阔前景,但也存在发展过程中如何更进一步完善和深入探讨的诸多问题,现就如何实现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从科技馆管理创新、展品创新、服务方法创新及功能创新四个方面浅谈创新对现代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 管理创新是现代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创新就意味着淘汰旧东西,创造新东西,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著名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指出:“管理学及其在实践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是他们现在都包含着人们的精神和创新”。在科技、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因循守旧的管理思想、制度和方式必然会严重阻碍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脚步。要想彻底摒弃这块束缚科技馆发展的绊脚石,我们必须在管理上下功夫,创新思想,创新制度,创新管理方式,这正是现代科技馆管理的本质所在,是现代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1.1 思想创新是管理创新的根本
哲学认为,人的思想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切事情都是靠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发挥来实现的,思想意识的创新必然会带来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的创新,提高科技馆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更好地促进现代科技馆可持续发展。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量、信息量迅速增长,这些都对现代科技馆的科教服务理念及服务意识提出了更高要求。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管理思想意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科技馆的发展需要,面对这种环境,谁能感觉敏锐,事事做出快速反应,谁就会在竞争中取胜。作为科技馆管理创新主体的领导者,只有抢抓机遇,高度适应新环境,创新思想、创新管理理念,密切关注未来发展趋势,打破科技馆管理常规,改革原始的、落后的管理工作流程,以超前的意识果敢决策,促进科技馆管理工作的变革与更新,才会打造出高水平的科技馆管理水平,从而为现代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因此,思想创新对于科技馆的管理创新起着决定作用,它是科技馆管理创新的根本。
1.2 制度创新是管理创新的保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切管理都不能离开制度,但僵化的制度不可能充满生机与活力,科技馆要想提高管理水平,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必须创新制度。国内外诸多管理理论的研究都已经表明,决定社会发展竞争优势的是人才和科技的优势,而实现人才和科技优势必然要靠创新的制度去保证。科技馆过去的管理制度常常是过多地规范人的行为,甚至以不犯错误为出发点,不鞭策落后,也不鼓励积极进取,抑制了人的首创精神,窒息了新生事物的嫩芽,这种僵化的管理制度极大地阻碍了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步伐。科技馆要想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就要对传统的管理制度进行扬弃,通过改革与创新,建立一套崭新的运行管理制度,为现代科技馆的管理创新提供坚实可靠的制度保证。
1.3 管理方式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
正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原理,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它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它就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这时就要改革或完善原有生产关系,使之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科技馆管理也是一样,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科技馆必须改革固有的僵化体制,开拓思路,创新管理方式,营造一种健康有序、和谐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环境。从这种意义上说,管理方式创新是科技馆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在人才培养方面,科技馆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让我们的人才观念深入人心,吸引更多有志于科普事业的高素质人才到科技馆工作,从而为科技馆事业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 展品创新是现代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科学普及的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以创新精神不断研制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展品,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是加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求,是现代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2.1 展品创新应该在传统展品改进上下功夫
一些传统展品现在已经成为很多科技馆的经典展品,在展区内必不可少。但很多传统展品参观起来比较乏味,很难激发观众热情,甚至很多科技馆相互克隆,这不仅使公众对科技馆的喜欢程度大打折扣,而且会影响科技馆的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科技馆一定要在改进传统展品上创新思维。比如,对一些大众化的展品,如勾股定理原理展示、瓦特蒸汽机原理展示等展品,观众看上去比较枯燥,可能不会引起太大的兴趣。如果考虑到在展区内用和谐优美的语音、音乐及图像演示发明勾股定理及蒸汽机的详细经过,那么就会大大激发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更会加深对展品的理解,同时还能利用名人效应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现代科技、电视、新闻传播方式、实际影响
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行业领域的改革和完善,而对于电视更是如此。电视新闻传播由原来传统的采集、制作、传播等逐渐向便捷化、高效化的方式转变,因此可以说电视新闻传播的每一次完善都是在科技的推动下来完成的,不仅使新闻传播方式更加的完善,还使得相关人员的思想和观念在不断的更新,进而更好的投入到电视新闻工作中,为人们提供更准确、更新颖的新闻节目。
一、现代科技背景下电视新技术的进展
数字化的采编设备在现在电视新闻制作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虽然在采摄方面还依旧使用原来的分工模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有效的采编和摄像进行了有效结合。最近几年,在很多新闻事件现场中,电视新闻采编和传播更加及时,这样一来就使得新闻报道更加与观众个体视角相符合,同时还保证了新闻报道的个性化以及色彩化[1]。而使用这种数字化以及小型化的采编设备会变得更加普遍,不仅能够实时将新闻事件与观众进行分享,还让观众可以对事件的发展进行了解,而这种实时传播也被叫做交互式技术,而该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让采访对象和观众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还能对各类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和处理,进而更好的保证电视新闻水平提升。
二、在现代科技背景下电视新闻进行创新的主要表现
在科技发展的进程中,图像传播技术的诞生,使得电视这一高科技产物出现。而电视一经出现就不难发现,它从里到外就都是科技的化身,同时它的应用和进步也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而从电视新闻角度上来说,其自身发展已经不再满足于原本的基础技术,在画面、色彩效果等方面上也有了更好的追求。而计算机以及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进程中,为电视新闻传播形式的改进和创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并提供了多样化的可能,因此电视一直都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吸收科技成果,进而对自身进行完善和强化[2]。现阶段电视新闻传播在互联网、计算机以及数字化的推动和作用下,正朝着更好更高的层次上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开始对新闻传播时效、采编形式、制作模式以及观众收看形式等进行改变,进而使新闻传播具备高水平、高科技含量,更好的进行创新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1.现代科技推动了新闻采集方式的改变。在传统电视新闻进行远程采集过程中,采集受图像、声音等传输技术的影响和制约,致使新闻记者不能像报社记者一样进行传输采访信息,并且电视记者通常会跨地区进行采访,通常情况下不仅没有SNG的有效配合,也没有跨地区的光缆能够对画面传输进行有效支撑,只能回到电视台里发出,而这样一来就使得新闻的时效性丧失。而近些年,计算机视频以及图像压缩技术的有效发展和应用,使得电视新闻在跨区域采集过程中变得较为便捷。现阶段,电视新闻记者不管是在哪一个地区进行采集新闻,只要该区域有互联网结构,就可以通过电脑将新闻进行处理以后发回本部就可以。也正是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图像传输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让电视新闻图像传输像电话传真一样便捷,因此使得新闻采访再也不受异地采访的限制,真正的保证了电视的时效性。例如,某电视台推出了对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的特别报道,多天且连续的对颁奖礼进行报道,而在对颁奖礼进行报道的过程中,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方式有效将地域的影响进行打破,从而实现电视新闻素材的良好采集,并且保证了电视新闻自身的时效性,同时也达到了跨国报道的目的。此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电视新闻一般都会在异地报道过程中尽可能的规避一些具有加强时效性的新闻选题,而现代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原来的跨地区采访变得像在同一区域内一样简单,使得新闻选题再也不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样就保证了电视新闻报道的全面性。现阶段,科技发展为新闻远程的采访和报道提供了便捷的方式和通道,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新闻采访拍摄的形式进行了改变,从而有效的对新闻采集内容进行了影响[3]。以往电视新闻记者通常采用的事后拍摄的方式来进行报道,而城市建设水平的提升,使得各街道、各地点监控更加完善,对于一些突发事件能够进行有效记录,使得新闻报道逐渐向进行式报道方面上转变。
2.现代科技对以往新闻制作方式进行了完善。众所周知,电视新闻是利用声音和图像来对事件进行表达,因此,声音及图像处理的越好,所能表达出现的新闻就越丰富、越清晰。就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完善,都推动了电视新闻表现手法的创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电视新闻后期制作的水平。例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以及《今日说法》等节目中,开始融入了FLASH动画这一表现形式,它和监控视频一样,都能够将事件经过进行描述,进而将新闻事件更加直观的展示给观众,而这两之间还有一定的不同,动画手法是后期制作时对事件的还原。因此动画手法的有效应用对较为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传统新闻是在事发后的图像以及文字对事件进行描述,虽然使用了一定的特技或者是其他手法,但实际上收到的效果都不是十分理想,而FLASH这种方式制作相对便捷,并且具有十分良好的表现力,能够有效将事情发生的经过进行展示,使观众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因此在电视新闻进行传播过程中,这一新技术有效的改变了以往新闻的传播观念[4]。
3.现代科技改变了以往电视新闻的收视习惯。在以往的新闻传播过程中,电视新闻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不可重复性,通常也就是播过以后就过去了,因此这也成为电视媒体最大的缺陷。而近些年,存储技术和水平的发展,有效推动了电视新闻收视属性的改变,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一旦要忘记某档新闻节目的收看,只需要在互联网上找到相应的门户网站,就可以在其中收看到十分完整的节目,现阶段很多电视台都已经实现这种存储,这样就可以使观众观看新闻节目不再受时间、地域等多种情况的影响,只要有网络就可以实现观看的目的[5]。与此同时,在很多网站的浏览边框上,都会将最近两天的新闻罗列出现,因此不管是想看整期内容还是其中的几条,只需要鼠标一点就可以所见即所得。也正是现代科技的完善和进步,使得现阶段收看电视新闻像阅读报纸一样便捷和灵活,不仅可以进行跳跃观看,还能进行有效的挑选,即使需要在观看中间做些别的事情,在完成其他事情以后还能继续观看,所以电视新闻节目在科技力量的支持下,实现了有效的超越。
4.现代科技将观众与事件融合到一起。现代科技中卫星技术、光缆技术、微波技术等等的有效发展,都给电视新闻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电视新闻的直播,这些技术能够打破原有空间格局的阻碍,加之新闻事件所具有的不确定性,都增加电视新闻的传播的魅力[6]。现阶段,电视新闻在进行直播时可以通过两种手段来进行,一种是有线传输,另外一种是无线传输,而使用这两种传输方式就能够将新闻记者和观众放置在同一的时间轴线上,让二者能够一同随着时间的变化来见证某些事件的发生、过程以及结局。因此新闻直播凭借自身同步性,对直播的魅力进行体现。例如,2015年9月3号我国抗战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中央电视台对其进行了直播,充分利用卫星采集的方式实现与观众之间的零距离接受,不仅保证了时间的同步性,还让观众产生了一种亲临现场的感觉。
三、电视新闻在创新传播方式时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
在电视新闻传播方式不断完善过程中,现代科技对其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且直接的,不仅使传统传播观念进行了改变和更新,还有效为新闻节目的创新创造了更加广泛的空间[7]。但是还需注意的是科技也具有一定的两面性,因此怎样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优势,避免其消极方面对新闻的影响,就需要相关人员更加深入的对现代科技进行探究,进而提升运用现代科技的水平和能力。
1.正确看待成本问题。虽然现代科技有效地推动了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但是这些现代技术的有效应用必须要有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等方面的支撑,因此对于一些规模一般的电视台来说是十分困难的。有时电视台为了实现异地的采访和新闻传输,通常会使用较为昂贵的直播车来进行,同时也可以使用电视传真技术来实现传输,而通过对比可知电视传真技术的成本较低,并且也不会对画面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8]。因此在对新闻节目进行直播时,不仅要选择最为适合的方式,还要保证传播效果的有效化,所以在对新闻节目进行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对直播对象进行考虑,看新闻题材是否重大,观众是否对其进行高度关注等,如果单纯的为直播进行直播,就会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进而导致直播效果不足,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
2.注重新闻直播的时效性。对新闻事件进行现场直播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新闻传播的时效性,让观众能够有效的对新闻事件进行了解。同时进行现场直播时也是对新闻记者的一种考核,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出现任何失误,如果出现错误就会被观众看到,严重的还会导致直播事故[9]。所以进行直播也会对记者自身对事件现场的掌控力、业务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等有着严格要求,而这样就需要记者不断对记者能力进行培养,制定良好的反应机制,进而将消极因素降到最低,更好的对新闻传播方式进行创新。
3.借助各项资源将科技与新闻传播进行整合。就电视新闻传播来说,不是所有能用的科技成果都要运用到新闻传播中去,一定要有选择性的使用现代科技,同时还要充分借助社会力量来实现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例如,虽然部分网站为了增加自身内容的丰富性,增添了网页的点击率,也正是它这种节目留存的操作,有效地的弥补了电视不具重复性的缺点。基于此,电视新闻一定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加强与各门户网站间的合作,加大对电视新闻的宣传,进而增加电视新闻观众群体结构性。例如,各相关部门在各路口、人流较为密集的区域内安装了监控设备,而这些设备都是二十四小时运行的,可以拍摄到一些事件的发展过程,因此电视新闻一定要加强与各相关部门沟通和联系,进而获得各新闻事件的第一手资料,有效增加电视新闻的内容量,提高电视新闻的收视率。同时,借用社会力量和科技手段来对电视新闻进行创新,进而实现对电视新闻传播进行完善和改善的目的[10]。
4.保证新闻业务与科学技术之间的有效结合
作为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对新闻业务进行良好的认知,真正的对新闻业务的实际需求进行了解,深度挖掘现代科技与业务之间的有效结合点,进而在现代技术良好应用的基础上激发新闻创作灵感和动力,制定最佳的电视新闻传播方案,确保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因此,在电视新闻传播过程中应用的任何一项技术,都需要在客户和相应受众的反应中体现出现,并且现代技术所创造的价值以及效益需要从良好传播服务中进行获取。所以想要使电视传播业务更好的发展,相关人员一定要认识到现代技术的重要性,并不断的听取受众的意见,满足其实际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
四、结论
总而言之,电视新闻传播的完善以及发展需要现代科技的推动和促进,而现代科技的实际发展水平也决定了电视新闻传播能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因此一定要注重现代科技与新闻传播之间的有效融合,将现代科技的作用和影响全部发挥出来,进而更好的促进新闻传播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崔玉斌,宿玉文,宋征等.基于Map-Reduce的电视新闻场景切分方法[J].电视技术,2014,38(6):91-93,96.
[2]赵宝.科技时代背景下的广播电视新闻发展探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3(22):40-40.
[3]黄小伟.电视新闻制作中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研究[J].电子制作,2014(3):98-99.
[4]范曼瑜.从《绝对忠诚》看电视科技人物报道创新[C].//201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论文集.2014:25-27.
关键词:小班幼儿;科技教学;关爱情怀
随着我国近几年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科技也正在迅速地普及到各行各业中去,我们的教育也逐步引进现代科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现在科技技术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课堂中的学生更加精力集中,更加高效地完成教学工作。经济的发展是因为有辛勤的劳动者在推动社会进步,这样许多父母在祖国的前进事业上奋斗的时候就不能兼顾孩子的看护工作,再加上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许多父母本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想法很早就把孩子送入学前班中。很应景的就有一大批托儿所与幼儿园如同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社会进程加快的同时,学生的入学年龄也在随着社会进步正在逐步趋近低龄化。在许多名人大家的自传或者采访中,我们都会发现许多科学家、大文学家当被人问起哪个阶段对自己最重要的时候,他们会不约而同地回答道:幼儿园。我们知道一句老话“三岁看老”,这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说法。在幼儿阶段是每个人一生中性格、道德、品行养成最关键的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当下年龄段中对学生教学的重点。那么,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利用现代科技去培养幼儿的关爱情怀呢?在新的时代就要与时俱进,利用现代科技积极培养幼儿的关爱情感。
一、了解幼儿当下阶段的心理状态与思维方式
想要顺利地进行幼儿的关爱教育,首先我们要了解幼儿这个阶段的性格、心理与活动能力。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只有对症才好下药。幼儿一般指的是三岁到四岁之间的小孩子,这个阶段的孩子心理上基本还处于婴儿的心理状态阶段,对世界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是依然对新鲜事物很具有好奇心,再加上他们的骨骼、智力在不断地发育成长,有的发育比较快的现在这个阶段的行动能力也会逐步增强。他们有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又有去满足好奇心的行动能力。那么这样的情况下多数孩子就会显得比较活泼好动不容易管教。在上课或者做活动玩游戏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比较多,不遵守纪律,不理会教师的多次提醒等种种让幼儿教师头疼纪律性差的现象。如此就可以总结出几点:作为幼教,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有更多的耐心像幼儿的父母一样给予他们关心与呵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多用新鲜事物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课堂中要穿较适合幼儿这个阶段接受能力的游戏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来解决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然后教师要注意的是不要怕自己麻烦就限制幼儿日常的活动,反而要积极鼓励幼儿参与到游戏中多锻炼、多活动。在面对犯错幼儿的时候,幼儿教师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也不能过于管教让幼儿留下心理阴影,教师要懂得恩威并施双管齐下效果才好。
二、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幼儿的关爱情感
教育教师在通过现代科技进行学生的关爱情感教学的过程中,要明白自己面对的是一群幼儿,教师在应用一些素材时充分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关爱情感的教学是一种情感上面的双方面的交流与引导。作为幼儿,他们的世界是空白的,教师对于他们的首次教育就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建议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内容比较简单有趣,画面鲜艳吸引人注意力的有关关爱的动画。幼儿天生就注意力不集中,那么通过多媒体的播放动画就可以迅速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然后教师就可以用这个动画的内容来进行课堂的讨论,动画中那个角色的行为对不对,不对该怎么办?对的我们是不是该向他学习等引导式学习。逐步地引导学生进入动画中角色的状态,让学生自己体验是非对错。在通过现代科技进行关爱情感教育的时候,教师要联系生活与实际结合在一起效果会更好。
比如,教师可以利用一款手机游戏中的养成游戏,让学生自己去养一盆花、一株草来进行每天的浇水施肥等,然后定期来检查进展状况,与学生一起总结经验,比如说,某学生的一株小花因为自己的粗心大意忘记浇水而枯死,那么教师就可以通过这件事告诉学生只有自己先去爱护小花,那么小花才会有美丽的花朵开放给自己看,这是你和小花相互促进才会产生的,关爱是相互的作用,而不是自己一味的索取,也不是自己一味的付出,它是一种平等的交换。或许学生这个时候会不理解,但是他们会有一种我对别人有关爱之情,别人才会关心爱护自己的意识。教师想要自己的教学成果达到更好的效果就要很好地进行与家长的交流工作,可以通过现代的通信技术与家长取得实时动态的联系,这样不仅家长可以更加放心也便于教师可以与家长及时沟通学生的在校情况,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教师在学校进行关爱情感的教学后,学生明白该如何做了,但是学生放学回家之后就会因为父母对这方面的不重视或者错误的引导或者示范导致学生的教育出现差分,使学生不能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这时候就要教师与学生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与交流达成一致意见。
在三四岁的孩子眼中,他们的世界与我们教师成人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观点看法来约束孩子自由思考的权利,教师要学会站在幼儿的角度去平等看待这个世界,在平时的交流过程中,教师也要学会用幼儿的行话来进行交流。这样通过科技教学关爱情感才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 政治课 教学 途径
由于各种原因,初中政治教学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与不足,这就需要学校各方面不断探索政治课的优化途径,促进初中政治课的优化发展,使其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价值。
一、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中,对于初中的政治课没有足够的重视,由于在中考中政治占的比重较少,这就使得很多学校没有对政治课的教学给予应有的重视,在教学观念上存在明显的忽视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初中政治课的教学进展,不利于充分发挥政治课陶冶学生情操的功能。这就需要学校不断加大对政治课的重视力度,加大对政治课的精力投入,使全体师生对政治课有一个正确的、科学的认识,端正对待政治课的态度,这对于政治课程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二、灵活运用政治课的各种教学方法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也处在不断的变革之中,很多现代的科技手段与信息技术融合到政治课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增强了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但这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对政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仅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知识,还应具备运用足够的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将这种高科技的手段运用到初中政治课的教学当中可以大大增加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改变很多传统教学方法的许多弱点,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
三、加强初中政治的师资力量建设
学校要不断加强对政治教师的在职培训,增加继续教育的机会,使更多的政治教师投入到继续教育当中,了解更多的现代教学理念与方法,掌握更多的教学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能力。其次,要不断加强政治教师的道德素质教育,使政治教师具备较高水平的道德素质,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当中。在教师引进时,一定要按照择优录取的原则进行录用优秀的师范人才,保证政治教师高质量的来源,这对于提高整体师资力量有着重要意义。
四、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
素质教育是初中教学的重要思想指引,在整个教学中占有重要的指挥棒作用。对于初中的政治课也必须不断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不断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素质教育就要求学生素质的整体综合发展,不仅仅追求文化课成绩的提高,还应注重学生的思想、意识、能力的培养,这就凸显出政治课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初中认真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对于政治课的顺利开展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迎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J].当代广西.2005(18).
【关键词】高职院校;近代物理;科学素养;教学方法
0 前言
以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为基础的近代物理,比经典理论适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对在现在人们的生活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同时也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巨大进步。近代物理学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是因为近代物理学原理的应用,才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如原子物理,粒子物理,核物理,凝聚态物理以及天体物理学,从而才出现了半导体器件,核弹,激光技术等一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
1 在高职学校中开展近代物理教育的必要性
作为现代社会的人,无论作为全面发展的需要,还是素质教育的需要,都有必要对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有一定的认识。况且,近代物理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和真实的物质世界,在一定程度上还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人们在认识和发展近代物理中的一些过程和事迹,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就有必要认识和学习近代物理学的相关知识。
但是,在现行教育教育制度下,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又不可否认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从生源质量来看,其高考的分数主要分布在三百分左右,可见其物理的基础知识是非常薄弱的,因此在此基础上进行近代物理的教育将是非常困难的,需要方法与技巧;但是,这些学生学习的情绪化较强,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动手能力较强。因此有必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如何在高职学校中进行近代物理教育加以研究。
2 开展近代物理教育的思考
2.1 课程的定位
高职学生学习有较高的职业定向性,进校之初就已经基本明白了未来的工作岗位,并围绕这一中心进行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因此对于近代物理类的课程,应作为学生提高素质,开阔视野,培养兴趣类的选修课来开设。虽然要深入研究近代物理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其形成之初的理论及实验不是非常复杂的,且与经典物理有较强的对比性,因此在进行大学物理基础课教育的时候,就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相关方面的问题。
2.2 加强物理学史的教育
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包罗万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又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它的发展体现了人们探索和逐步认识世界的过程,揭示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规律,是人类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史。且物理学史中并不包含大量的公式或者定理,主要教授的是物理学家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的思维,甚至是科学及孜孜不倦,刻苦努力,坚持真理的态度,这样在听故事的气氛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和求知求真的态度。
2.3 近代物理实验的演示与安排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对于近代物理更是如此,大量的基本原理都是从物理实验中总结出来的。离开了实验,近代物理教学将是枯燥无味,没有说服力的,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在实验理论方面,要把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著名的实验及其思想方法和实验手段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明白其重要性以及对前沿课题和未来物理学发展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实验方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加强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如弗兰克赫兹实验,光电效应,塞曼效应和光速的测定等。
2.4 与现代先进科技相连接
长期以来,物理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巨大地推动作用,近代物理更是现代先进科技中一门主导性的学科,其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生物医学方面,X射线,核磁共振,DNA等;在能源方面,核电站,太阳能,超导等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科技;在信息电子技术中,计算机,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等;在航空航天领域,及武器领域等等与近代物理紧密相连。加强这一方面的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以及可以让学生对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现代的高新技术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5 加强科学方法的培养
物理学主要就是在认识和改变自然,在认识和改变的过程中关键是方法。因此,在近代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不要纠结于深奥复杂的公式,要尽量简明扼要的说明科学家所用的方法,思维方式,以及其孜孜不倦数十年如一日的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常用的方法有实验的方法,先假设,再实验验证,看理论与现实现象是否吻合,其是否能够解释现象;模型的方法,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构建模型,把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形象化,模型化;类比的方法,宏观与微观世界的类比,与其他学科中只是的类比,与物理学中自身的类比。
3 结束语
近代物理对于现代科技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近代物理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都是非常有益的。加强物理学史教育,开设近代物理学实验,与现代科技紧密相连,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的定位,及当代高新科技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闫专怀.对近代物理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8:279.
[2]韦群.基础物理教学现代化的尝试与思考[J].大学物理,1995,11:42-44.
[3]林一清,朱文章.近代物理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技术物理教学,2012,9:7-9.
[4]杨青勇.师专近代物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9:176-179.
[5]冯培成.物理学的发展与现代科技的进步[J].零陵学院学报,2002,10:34-39.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智能化;会计信息化
会计电算化出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并为当时的会计业务处理提供了大量方便,减少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会计电算化的作用被削弱,随之而来的是更加实用的会计信息化。当然我们在关注和使用会计信息化的同时,也不能完全否定了会计电算化的作用。下文就分析了我国会计业务处理经历的几个阶段。
1.关于会计电算化
1.1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
会计电算化是将电子计算机应用在会计工作中。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出现在1979年,从此开启了会计电算化时代。会计电算化替代了以往的手工会计操作,并出现了数据库、信息论、和系统论等新兴理论,提高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会计电算化的出现降低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和失误率。因此我们说会计电算化更适合会计管理的要求,它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确保了会计信息的安全,同时使我国的会计审计技术得到改善,也使会计内部控制方法更加有效。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已经经历了专用会计软件、通用型会计软件阶段、管理型会计软件以及核算型会计软件四个阶段。
1.2会计电算化的局限性
与传统的手工会计业务处理相比,会计电算化具有一定的优势,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的进步。但是这种会计应用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忽视了管理环节;资本投入较大;信息覆盖范围小;易出现流通障碍;不利于数据的保存等。总之处于孤立、封闭状态的会计电算化明显不能适应发展如此迅速的网络科技,因此会计信息化应运而生。
2.关于会计信息化
2.1会计信息化的含义
会计电算化是人工会计的模拟系统,也就是说相关处理程序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一定程度上提高效率。而会计信息化是为了弥补会计电算化的不足而产生。所谓会计信息化,就是将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和会计相关业务,与会计电算化不同,会计信息化不是对人工化的复制,而是从核算方式、核算手段等多个方面改变了以往的会计工作模式。会计信息化借助网络系统实现了会计业务的自动化,实现了资源共享,适应了现代科技的发展。
2.2会计信息化的优势
会计信息化以电算化为基础,并优于电算化,其具有信息化、智能化和开放性等优势。
目前,ERP系统的应用完全实现了企业内部资源的共享和信息交换,同时确保了信息的安全。这样很好的改善了会计电算化信息覆盖范围小的缺陷,建立了开放的信息系统,成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化的功能更加强大,不但可以实现会计核算,还能够进行会计相关业务管理和控制。与会计电算化不同,会计信息化必须有人参与,并且管理人员在其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管理员做好预测和辅助决策工作才能实现工作过程。因此,会计信息系统不再是电算化时代的模拟系统,而是更加先进和智能的人机系统。
3.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
虽然会计信息化具有会计电算化没有的优势,但是它是在电算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说二者具有一定的关系。
首先: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基础。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出现,人们开始认识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应用先进技术的重要性。也使人们更深刻的认识了会计相关理论,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会计人才以及计算机人才。因此我们说会计电算化的出现,实际上为会计信息化提供了理论基础以及软硬件基础。
其次: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会计工作中实现科技化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会计电算化只是模拟系统,并没用真正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因此网络技术的发展必然要求会计系统充分利用计算机的重要作用,会计信息化正是诞生在这种环境下。实现了对会计电算化的改进,功能更加强大也更全面。实现了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的结合,将现代化技术更好的应用于会计业务操作。因此我们说,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其指明了方向,更适合现代科技的发展。
4.总结
科技的发展必然使我国的会计业务不断走向先进化。先后经历了手工会计时代、会计电算化时代、会计信息化时代。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也为会计信息化提供了基础。但是它毕竟不能适应科技的发展和会计业务的需求。因此会计信息化是时展的必然,目前我国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会计信息化,同时促进了会计管理的合理化,也成为经济改革的必然产物。当然,对于我国企业财务相关部门来说,如何进一步改进技术,提高会计业务处理系统的效率才是关键。我们应该看到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作者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遥感技术;测绘应用;分析
遥感技术是随着科技进步而出现的,是时代进步的结果,更是科技创新的产物。上世纪开始,遥感技术得到使用,并在应用中不断加以完善提升,当前,此种技术已经逐渐获得世界各国的认可。遥感技术不是单纯独立存在的,其发展有一个艰难的过程,在其他行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推动了此项技术进步,各各行业间是相互包容与融合的,也就是说,在发展中是不为整合的一个过程,它们是密切关联的一个整体,在各行业发展中,全球定位系统的发展是技术应用的关键,定位系统也叫GPS,只有全球定位系统的发展和支持,才使遥感测绘技术得到普遍推广,根据不同生物体之间所产生的不同电磁波而进行物种区分,能够通过科学的运算,帮助测绘者了解当地实际和植被覆盖,使测绘工作更加具体详实,生成能够利用和分析的数据信息。
1 全球定位系统的概述
1.1 GPS的发展
GPS是科技发展的一个产物,在科技领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技术能够全面利用太空空间,形成对地球环境的监测,产生覆盖作用。这项技术最早产生时,并不被用于民间和生产领域,是一项专属军事领域的技术,主要用在军事监测方面,由美国军方最早开始使用,通过午仪卫星系统,形成全球的军事目标定位,特别是在二次大战以后,这项技术普遍得到推广,在不断的创新与发展中,系统得到更新,形成更加精准的目标定位,军事系统在解禁后,投向民间领域,在科技力量的推动下,该系统已经不完全是军事应用了,在国家发展规划中,得到普遍民用化,成为城市建设和国家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GPS系统的工作原理并不复杂,主要是利用了二十四颗卫星组成卫星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能够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全覆盖和辐射,使地球上任何领域都反映到系统上,达到精准定位的目标,系统生成的数据是定位分析样本信息,可以在信息支持下,形成全球无盲点的定位,目前世界各国均在使用此项技术,并在国家发展领域取得全新突破。
1.2 GPS在测绘方面的作用
GPS脱离军事应用向民用转化的过程中,在各行业不断发展,形成新的应用技术,特别是在对地质勘探、测绘工作操作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可以说,这项技术的应用使原来人工操作更简单,在一些艰巨、复杂的工作中,能够积极发挥作用。传统意义上的测绘主要是利用人工方式进行,通过对地形测量、地质测绘服务国家发展和民生大计,但是这种方式过于老化,工作效率低、耗费大、浪费多,不能形成规模与精准。通过使用GPS技术,极大的改变了现有形态,解放了人力密集型劳动,向高科技高智能方向发展。GPS工作方法主要是在测绘中通过事先设好的大地参考点和无人机上载的GPS设备进行波相位差分的测量,得到的数据非常精确,能够完全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使空中三角测量不断成熟。GPS测绘技术高,能够在测量工作范围内达到无误差,实现±3~5cm的精准度。此外,在测绘所得数据分析中,通过这项技术的应用,能够全面实现情况收集、数据采集、精准分析,从而避免了以往数据混乱、接收不清的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工作形态,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
2 遥感测绘技术在测绘工作中的应用
测绘工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关系到国家建设和国防科技进步,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只有全面做好技术推广与应用,才能不断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做好测绘工作极为重要且必须。
2.1 遥感测绘技术的阐释
技术的进步,使一般性的测绘工作均能使用到遥感技术,所以说,在使用中我们需要不断进行创新,特别是对问题进行探讨,形成解决方案,才能在实践中取得进步,推进技术力量创新,对遥感测绘技术分析能够有效地提升专业进展。从大的方面来看,这项技术主要是利用到了卫星或者飞机等工具,通过他们对不同目标物所产生的不同电磁波量搜集信息,形成技术参数报告,为人类服务。这项技术具备较多的优点:第一具有及时快速性。通过技术推广,使现代科技力量发挥极致,能够在不同的地形、地貌特征下,不断生成新的数据,使地质限制得以解脱,同时也在空间上对宇宙进行了有效开发利用,对人们及时快速获得相关信息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第二具有可靠的准确性。遥感测绘技术主要是根据目标物所产生的电磁波,确定事物形态,能在较艰难的环境下精准分析出不同地区、不同物体的形态,测绘能力大大提升,既方便又准确。
2.2 遥感测绘技术在测绘工作中的应用
遥感测绘技术虽然较为复杂专业,但是在应用中却是相当的普遍,特别是在现代测绘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操作中,实现如下应用:第一、对特定的区域固定地区地形、地貌特征进行测绘。这就需要利用到遥感测绘技术,能够在全面掌握现代卫星系统优势的情况下,使不同事物产生电磁波的信息得到快速及时收集与整理,通过系统分析形成当地实际地形、植被分布等地貌情况,这项技术速度与准度远远高于以往人工测绘力量,数据分析精准无误;第二、城市建设离不开此项技术,在城建工作中应用较广泛。当前,城市发展越来越大,城市建设越来越多,越是现代化的建设越要考虑到规划问题,城市人口分布、地形特征、城市之间结合是城市建设不得不考虑的主要内容,只有通过智能化的遥感测绘技术才能满足数据收集整理的需要,确保有效、顺利、及时,通过对数据分析,形成地区政府或者国家制定地区建设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第三、通过此项技术的应用,不但能生成数码数据,还能在形象上有所展示,特别是在制作图像、影像上,还能起到一定的作用。遥感测绘技术能更加真实准确地反映事物全貌,形象化的使测绘工作更加详实。
2.3 需要注意的问题
利用遥感测绘技术完成测绘工作是的体现,是时代的进步,但是,在技术应用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地区实际和环境要素。地面事物在不同时间、季节直线所发射的电磁波清晰度不同,可以根据事物特征,确定不同的测绘时间时段,一般情况下,遥感测绘技术可选在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时进行,这个时段容易形成清晰图像,主要原因是地面覆盖少,能快速形象地对地质地貌进行内在规律显示。
3 结束语
遥感测绘在全新理念的推动下,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各专业学科之间相互交叉与渗透,会加快成果吸收和移植,使行业不断优化,使现代测绘学不断开拓新领域。
参考文献
[1]徐文浩,张丽华.遥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探析[J].现代科学与发展,2010(7).
[关键词]文化科技;文化产业;文科融合;科技兴文
一、我国文化科技水平亟待迈上新台阶
由于科技生产力与文化生产力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中是两股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难舍难分的力量,两者融合形成了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生产力(productive force)。就文化产业而言,科技是载体、是形式、是动力之源:文化是内容、是灵魂、是意义之核,两者始终有机融合于文化资本之价值链中。科技演绎着文化,文化拥抱着科技。并且,科技设定了文化的生产、传播与营销规则,任何文化传播与经营行为都不得不参照并遵循这些客观的技术标准。于是,毫不夸张的说,在这场全球性的文化“软实力”(softpower)竞赛中,任何占领了科技制高点、垄断了尖端技术的国家,便毫无疑义的获得了开辟国际文化领土、挖掘世界文化资源的绝对权力,注定成为这场竞赛的大赢家。因此,密切关注国际科技的潮流动向,敏锐把握文化与科技的未来态势,积极运用最新科技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内在张力和外在传播力刻不容缓。
衡量一国的科技创新能力,通常可从科技创新队伍、创新经费投入、科研创新成果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四个方面进行监测与评估。应当承认,白改革开放到步入新世纪之后,我国文化科技业一直同整个科学事业一样进展神速,步步攀升。随着文化科技投入的逐年增加,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获得跨越式发展,应用技巧也有大幅度进步;在高新技术的强力驱动下,传统文化产业形态和内容明显焕然一新。这具体表现为:影像影视科技飞速发展,虚拟现实、VR、3D以及多D影像改变了我们看娱乐、购物和看世界的方式:数字创意产业迅猛崛起,文化传播和消费方式产生了重大变革;艺术科技有了长足的发展,诸如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智能化的设计技术、艺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舞台美术的高技派呈现等:图书馆科技实现升级,各级各类图书馆大多完成信息网络技术建设,借阅、编目、查询、检索实现了自动化、网络化管理,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取得突破;文物科技迈上新高,遥感技术等现代科技应用于考古勘探、发掘,运用文物年代测定得到了广泛运用,各级博物馆运用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文物修复保护、陈列与保管、文物安全自动化监控:文化市场管理监控科技不断提升,文化消费场所和网络文化空间的监控技术与越来越热闹的文化市场同步发展。
然而,在肯定已取得成绩的同时,不得不指出,与世界强国相比,我国文化科技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科技投入尚且不足:不仅科技含量仍有待提高,而且综合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不够卓越;尖端技术设施装备的制造与研发应用新产品的技巧,以及核心技术主创能力相对落后,这些均是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在这些层面着手加强科技平台和技术条件建设就愈发显得殊为重要。
加大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在推动“文化兴贸”的同时,积极实施“科技兴文”,这是我国社会各界对于入世过渡期结束后,面临越来越开放的文化市场和更加复杂的文化产业竞争格局的应对共识。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进出口格局总体上不容乐观,急需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增长点,这就要求文化产业的骨干企事业单位加快引进消化国际先进技术。然而,我国文化产业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方面,长期由外商独资企业占据主导地位。这使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出口竞争力的提高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以和我国“文化强国”身份相适应的姿态迎接这一挑战事关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全局。从科技和文化开发角度看,这就要求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技术、生产和消费的角度讲,就是提高自主成果的转化效力。文化产业科技支撑政策的立足点就在这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动力。全面认识科学技术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客观分析我国文化产业科技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文化产业科技支撑政策,对现阶段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战略目标无疑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产业技术政策是政府制定的用以引导和干预产业技术进步的政策。文化产业科技支撑政策是政府制定并实施的旨在促进文化产业技术进步的有关政策的总和。要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发挥文化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把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增长方式换挡提速作为我国文化科技中长期发展的中心任务。
有人将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概括为七个方面,其中技术因素被排在第一位。这种技术因素包括:科研的专门知识或技术、生产过程的创新能力、产品创新能力、与生产工艺有关的技术诀窍等。要充分发挥核心技术之于我国文化企业的“制胜法宝”作用。
二、文化产业科技狂欢之价值取向
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于是,在这个新科学纵横开拓、新技术层出不穷、新媒体光华四溢、新思潮热烈进发的时代,科技作用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就成了一个焦点话题。
首先,科技狂欢的导向越来越昭示出文化全球化中文化多元化的科技动力与传播效果的结合,即将本土文化资源的重构与民族文化复兴的灵魂要素与软件系统整合进去,形成自己的文化话语权、知识产权、技术专利权与非物质领土权,缔造一片“技术符码”与文化资本的升值空间,使我国文化产业走科技创新之路,奏响文化艺术科技业的辉煌和谐之乐章。
其次,科技与文化的结合触发了一大矛盾,即:在可视的物质形态与不可视的非物质形态之间的矛盾,也就是技术的物态存在与对应人的需的一系列要素――社会环境、人文情怀、文化传统、艺术符号――之间的矛盾,并且在内容传达路径与网络信息载体、技术间融合与划类区分及a业介定方面也有矛盾。对此,必须认识到: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不但要区分,关键是要联结物态技术与非物态精神需求两点。进而,要对于内容提供商与技术载体供应商进行划分,如不划分,一是从文化上难于有较为专业的原创基础,二是从技术上难以有精准的突破。
再次,科技是文化产业的强心剂,文化产业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然而,科技在迅速升级产业价值链,引爆传媒效应,以技术标准垄断市场并制定规则的同时,却也促发了猖獗的盗版与侵权行为,给以版权为中心的文化创意产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对此,大规模的反扑措施势在必行。这通常包括:第一,培训观察员和调查员:通过在世界主要盗版发生地培训、派驻观察员,来有效监督和调查盗版行为。第二,采用先进追踪技术,如:为了打击音乐产业的盗版唱片行为,forensics技术通过对盗版光盘进行检测分析,解读其中的模具密码(mould condes),可以追踪到光盘生产的源头――生产线与生产厂――这项关键技术在反盗版行为中一直发挥着关键作用,已在全球40多个国家发现了198个盗版光盘生产厂,从而破获重大盗版案件并逮捕盗版团伙,没收大量盗版光盘和母盘。第三,与各国执法部门(海关、司法与其他知识产权执法部门)开展合作,为其提供信息、情报和执法配合。第四,设立相关管理部门,密切监督世界各地的文化产品生产厂,具体行为包括:定期想各合法厂商提供咨询,提醒他们切勿接受非法定单,同时对非法盗版行为提出警告或法律诉讼,并建立一个含国内外各大厂商信息资料的数据库,为追查盗版行为提供重要线索。x第五,在使用技术手段提高防盗技术、强化文化产品的安全性、打击盗版侵权行为方面,科技很大程度上扮演着一种“抗生素”的角色,应当慎用。正如禹之治水,堵不如导;如果我们一味地强调技术的递进性,总是重复的循环往复的使用一种技术抗击另一种技术,而不从文化的意识形态上加以自觉,那么这种“抗生素”就面临着剂量不断加大,诱致成瘾的反面意义,产生负价值,就不得不被取缔。
随着全国各地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文化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而文化生产力涉及可视的物质形态和不可视的非物质形态。这要求我们在推动文化产业的综合发展时要区分物质的存在与人的需求。其物质的存在是包括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材料化学和认知科学等高新科技的融合创新,这一系列科技成果的最终聚合点是人和人类社会。而以科技延伸文化传播空间,转变文化生产方式,加速产业结构升级,最终也是为了实现人的综合发展。科技是手段,人文是终极关怀。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和最小的核心单元,文化产业的基本内容可以视为以人群为中心的行为模式和以社会为中心的文化形态。新闻出版、影视娱乐、动漫游戏、旅游休闲、广告会展、网络直播等文化产业,从表象上看,是创意和内容,是产业和经济,而实质是人类的生存环境、交往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反映。无论是给我们提供信息依据的大众传媒,还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艺术作品,还是调节人们作息的娱乐休闲,以及沟通人际脉络的社交媒体,当代文化产业无不充分体现出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复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