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双碳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法语 语音 语调 双语播音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025-02
语音语调学习是语言学习的起点、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拥有规范、自然的语音、语调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每一个法语学习者的目标。而对于以法汉双语播音主持艺术为专业背景的学生,正确掌握法语语音语调,培养完美的法语发音则更加必要以及紧迫。
1 法汉双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背景下法语语音语调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兴趣颇大,但往往出现当场已经正确掌握音素的发音,单词、句子的语调或者某个音素的错误发音已经纠正过来,下一节课却又出现之前的错误,周而复始,学习效率低下,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归纳总结不断出现这些错误的根本原因是首要课题:
1.1音素
音素是语音的最小单位,法语有36个音素,熟练掌握并正确发音每一个音素是语音学习的重点。读准语音的关键是掌握发音动作,不同的发音动作会发出不同的音。
比如法语特有音素[z],其发音与汉语[z]音,以及英语[z]音大为不同,然而大部分中国学生在初期学习中难以掌握。
另外初学者在学习[e]、[i]两个音素时,往往不能区分。这两个音素同属非圆唇音,且发音部位相同,都在舌前部,但发[i]音时,肌肉更紧张,口腔张开度更小,舌尖需紧抵下齿。
因此,对于法语中存在的个别特有音素,以及发音部位相近、容易相混的音素,找出发音难点,归纳其细微差别,并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对待尤为重要。
1.2音节
汉语作为母语已经深刻地融入在中国学生的记忆中。汉语是一字一音节,而法语的单音节词较少,相对的,大部分词语都是一字数音节,因此中国学生容易把法语的音节读断,导致听上去字不连贯,词不衔接。
比如marier(动词,意:结婚)一词,读音为[ma’rje],分为两个音节:[ma]与[rje],而很多中国学生会将其读成三个音节[ma][ri][e],导致发音断节。
1.3重音
一方面,初学者容易受汉语的影响,用汉语的第三声和第四声读单词,导致重音过多;另一方面,多年的英语学习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们的发音习惯。初学者容易用英语的重音习惯读法语单词,导致法语发音,英语语调。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Américain(名词,意:美国人),法语读音为[ ameri’kε?圮],重音在[ kε?圮]即最后一个音节上,而很多学生往往依照英语习惯把重音放在第二个音节上,导致发音“四不像”。
因此,只有对汉语、英语、法语的语音进行分析,归纳出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1.4节奏
作为音乐感较强的一门语言,为了使发音更加流畅悦耳,避免语流的中断,法语的词与词之间常常出现省音、连音、联诵。这三个发音概念常常给初学者造成听力或发音上的困难。
1.5语调
法语语调本身的复杂程度较高:正常重音与非正常重音(即感情重音与强调重音)的存在;语调功能的不同影响节奏组之间的界限;母语对学生们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十几年英语学习产生的语调习惯等等都成了阻碍正确法语语调的重要因素。很多学生在学习了两年甚至三年之后,可能都没有形成比较标准、自然的法语语调。
2 法汉双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背景下法语语音语调教学改革
法汉双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属于复合型专业,艺术类的学生很有特点,更应该因材施教,在结合以上语音语调教与学的难点根源问题的基础上,从学生的专业背景、自身特点的实际情况出发,选取针对性强的教学内容,尝试改革教学模式,钻研高效、适应性强的教学方法是本次教学改革的成果:
2.1选取并使用相对合适的课堂教材和辅助教材
法语发音类的书籍主要可分为三类:一是法语发音速成类教材,适合法语自学者或者选修法语为第二外语的学习者;二是侧重法语语音学习,以单个音素的发音练习为主,辅以词汇、句子的综合练习;三是在系统全面地介绍法语语音的特征、特有的音素和发音规则之后,重点介绍法语语流中的节拍、旋律和语调。基于以上研究,最终选取了其中质量相对较高,符合专业学生学习的第三类教材作为本专业法语语音语调课程的教材和辅助教材。
2.2潜移默化中掌握读音规则
法语是一门“拼音”语言,规则性比较强,掌握读音规则是语音语调学习阶段的重要内容。尽管本专业学生对法语语音语调学习存在一定的兴趣及预期。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在课堂前半节讲授发音规律,示范发音,后半节学生集体练习发音,然后由教师一对多或一对一式纠正学生发音,这种学习相对枯燥乏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失去了学生主观学习能动性,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为了避免强加发音规则的记忆和重复机械的发音练习,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读音规则的教学方法能使学习者在更加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2.2.1读音规则的学习与单词练习相结合
在课堂上播放有相同读音规则的单词录音,将规则的学习与单词练习结合在一起,由学生自己找出发音规律,学生在练习发音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学习规则,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且避免了灌输填鸭式的教学。
2.2.2音素分组,对比归纳记忆
比如音素[ o ]与[ ?蘅],[ g ]与[ ?廾],[ s ]与[ k ],这几组音素的读音规则有较大规律性,将其分组成对学习,通过对比归纳,帮助学生找到其记忆规律点,往往能收到较大的教学效果。
2.3完善教学模式,循序渐进
尝试改革教学模式,依据循序渐进原则将教学过程分为语音学习和语调学习两阶段。前者集中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并在第二学期继续进行,后者集中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并贯彻于四年的学习中:
2.3.1语音学习阶段
语音阶段初期,让学生们了解并掌握法语语音与汉语、英语发音习惯的区别的同时,能够在语音学习过程中自主地、有意识地规避容易出现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向学生讲解法语语音的特点,比如法语的发音器官主要出自口腔前部,大多数音素发音时口腔肌肉必须拉紧,法语音素当中没有二合音、三合音,清、浊辅音的发音区别等基础知识。
语音学习阶段后期,重点总结学习法语的特有音素,以及发音部位相近、容易相混的音素。按照口腔张开度、舌位、鼻音化、口腔肌肉伸张力、唇齿音、尖团音等将这些音素归纳整理成图表,使这些发音相近、容易混淆的音素之间的区别最大化,引导学生参照图表练习;采用趣味辨音练习,选取绕口令、带双关语或谐音的文字游戏等练习素材,从而使学生在模仿和背诵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掌握这些复杂发音,同时提高交际能力。
2.3.2语调学习阶段
语调在交际中比语音更加重要,然而在中国大多数设有法语专业的院校中,语调学习和训练往往被忽视,语调是语音学中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另外,由于法语语调与中国学生的母语以及英语的语调差别较大,加大了法语的语调教与学的难度。
中国人的发音器官实际上并不适应法语的发音方式,要做到让发音器官的肌肉熟悉和适应法语的发音体系,模仿学习法和大量的练习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选取法语动画片、法语原版电影片段、最新的法国电视台或电台节目音频或视频,不强求听懂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由于篇幅短小,而且词汇简单,句型口语化,内容丰富有趣、针对性强并符合学生专业特色,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在指导学生模仿要领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课堂或课余时间勤练习,勤记忆。
语音语调学习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对于以法汉双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背景的学习者,完美的发音、腔调更是学习的重点。笔者也将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完善法语语音语调教学研究与专业特色实践的结合。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交通碳排放;演化特征;异速生长分析;武汉市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12.11
中图分类号:X24;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6)12-0049-05
Temporal Allometry and Its Mechanism on CO2 Emissions from Urban
――Transport in Wuhan City
LIU Chengliang1, WANG Tao2, GUO Qingbin3
(1. School of Urban and Regional Scienc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2. Schoo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3. School of Business,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2)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emporal evolution and influencing mechanism in Wuhan city from 2003 to 2013 by building urban traffic carbon emission model. Results show that, firstly, the comprehensive transport carbon emissions in Wuhan city from 2003 to 2013 has a linear increasing trend, and the component structure difference of comprehensive transport carbon emissions significantly expanded. The carbon emission efficiency of bus is the highest, the carbon emission efficiency of private car is the lowest. Secondly, there is a significant allometric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transport carbon emissions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factors. Between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 expans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transport carbon emissions showing negative allometric relationships, while population, motor vehicles and transport carbon emissions are positively allometric relationships. Number of motor vehicles and highway mileage are the decisive factors in the growing process of urban transport carbon emissions.
Key words: transport carbon emissions;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llometry; Wuhan city
当前,人、物、信息等要素加速向人口逾千万的特大城市流动,在刺激了人口和财富高度集聚的同时,也导致了交通拥堵、雾霾污染以及碳排放量激增等强负外部性效应,如何消减交通碳排放成为学术界和决策者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外有关城市交通碳排放的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①城市居民出行交通碳排放。国外学者研究内容侧重碳排放估算及影响机制分析,研究尺度从宏观到微观;国内主要集中在基于区域或城市的居民出行碳排放估算、比较及对策分析[1~3]。②城市客货运输交通碳排放。国外交通碳排放中,有关民用航空(机场)、货物运输的交通碳排放研究逐渐增多,国内有关客货运交通运输碳排放主要以客运为主[4,5]。这些研究大部分局限在城市某一交通部门或交通方式,综合交通体系研究比较薄弱。交通碳排放定量研究方法上,大体可分为“自上而下”传统方法、“自下而上”燃料碳排放系数方法、碳排放因子计量模型三大类方法 [6~8]。
异速生长是指系统内部要素之间或者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比例增长关系,最早由生物学家Huxley和Tessier (1936) 提出,用于分析生物体部分或组织器官与整体的生长速度关系[9]。地理学者们将其引入人文地理学领域,探讨城市人口和城区面积关系、经济-环境、城市化发展等问题[10,11]。对交通碳排放进行异速生长分析,可以通过交通碳排放与其成长因素间的异速生长关系,来判读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影响机制和作用机理。目前有关研究仍十分薄弱,仅见众多学者借助数理统计开展的影响机制研究等[12,13]。基于此,本文针对当前研究中的部分缺陷和不足,对武汉市交通碳排放的异速生长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影响城市交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为特大城市低碳交通建设和交通碳减排提供决策参考。
3武汉市交通碳排放的演化特征
(1)综合交通碳排放量总体呈阶段性递增趋势,增速在波动中保持平稳。综合交通碳排放曲线的变化整体上表现出波动下降(2003~2005年)―稳步增长(2006~2009年)―快速上升(2010~2013年)的演化态势,是公共交通、私人交通、货运交通等交通子系统碳排放耦合效应叠加影响的产物,其中公共交通、私人交通与综合交通碳排放增长的吻合性较好,奠定了综合交通碳排放增长曲线的基本走向(见图1)。
(2)综合交通碳排放结构差异扩大,整体结构趋于倒金字塔形态。武汉市公共交通、私人交通、货运交通和其他交通四者的碳排放比例构成由2003年的355%:380%:171%: 94%演化为2013年的171%:686%: 113%:30%(见图2),差异显著扩大,综合交通碳排放结构由初期相对均衡的稳定态逐渐演变成为“中间大、两头小”的不稳定态结构(“倒金字塔”型),其核心驱动力在于私人交通碳排放量和所占比重的过度增长。私人交通碳排放由2003年的724万吨增长到2013年的4019万吨,增长了46倍,占综合交通碳排放的比重上升到6865%,逐渐成为“序参量”,与近年来武汉市私家车数量的爆炸性增长密切相关。公共交通碳排放呈“螺旋态”演进趋势(见图3),结构组成趋向均衡态演化。2003~2013年,武汉市公共交通碳排放量的起伏变化较为复杂,波动性较强,整个曲线表现出明显的“螺旋态”特征。在公共交通碳排放结构组成中,公交车碳排放比例显著下降,出
租车碳排放比例整体也呈波动下降,轨道交通碳排放比例
则从无到有大幅上升,趋向均衡态演化。货运交通碳排放缓慢平稳增长,在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带动下,物流快递业务高速发展势头迅猛,为货运交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有利的客观支撑,由此带来了其碳排放的平稳较快上升。
(3)碳排放效率在多因素的耦合作用下表现出“公高私低”的差异特征,且门槛人口效应主导轨道交通碳排放效率的演化。交通碳排放效率的高低受交通工具容量、能耗大小、燃料类型、使用率、装载系数等多种因素影响,从5种主要交通方式的碳排放效率曲线来看(见图4),以常规公交为代表的公共交通是碳排放效率最高的交通方式,而以私家车为代表的私人交通是碳排放效率最低的交通方式。2009年达到“门槛人口”以后,轨道交通单位里程载客碳排放量迅速下降。
4武汉市交通碳排放的异速生长分析
41交通碳排放与其影响因素间的两两异速生长关系
对2003~2013年武汉市交通碳排放量与各项经济社会要素指标分别做两两对数处理,绘制双对数坐标图(见图5),分别建立线性、指数和幂函数回归类型的异速生长模拟。可以看出,各对关系三种函数类型的拟合优度均大于85%,拟合效果较好,说明交通碳排放与各项经济社会指标的相关性较强,其相互增长关系符合异速生长律。
基于拟合优度值的比较,选择适当的异速生长模型。从三种类型的拟合优度值来看(见表2),交通碳排放与大部分经济社会要素的异速生长关系符合指数函数模型,而与人口、机动车数量的异速生长关系较好地符合线性函数模型,幂指数函数类型则总体拟合度偏低。
(1)负异速生长类型。多数经济社会指标与交通碳排放呈负异速生长关系,是异速生长关系中的主导类型,包括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建成区面积、公路里程、交通周转量等指标。从数据的拟合系数大小来判断,交通碳排放与这些指标的异速生长模型皆为指数函数关系(见表2)。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两个经济指标与交通碳排放呈负异速生长关系,表明交通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小于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的速度,交通碳排放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更加集约的趋势;建成区面积和公路里程这两个指标主要代表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其增长速度大于交通碳排放速度,表明交通碳排放对城市建设和扩张带来的潜在碳排放增长压力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或者缓冲期。交通周转量的增速大于交通碳排放,表明武汉市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人流、物流的快速增长,交通运量大幅提升。
(2)正异速生长类型。包括人口―交通碳排放、机动车数量―交通碳排放两组异速生长关系,从拟合度来看,两者均呈线性函数关系(见表2)。正异速生长意味着交通碳排放的相对增长速度大于人口、机动车的增长速度。其蕴含的实际含义:表明单位数量人口的交通碳排放增长较快,大于人口本身的增长速度,即居民的出行频率或者出行需求大幅增加;交通碳排放增速大于机动车数量增速,意味着一定条件下机动车的出行率或者使用率增加,从而导致碳排放量增长大于车辆数量增长,这与居民出行需求增加的情况相符合。
42交通碳排放与其影响因素的联合异速生长关系
为了分析交通碳排放与其相关经济社会要素间的联合异速生长关系及协同影响,使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对交通碳排放与各项要素指标进行多元回归。建立联合异速生长模型:
Y=-13440+0441X1+005X2 - 117X3+1227X4 - 1191X5 - 0094X6+2276X7
Sig.:01520500070003540521061405310340
初始模型存在较为严重的多重共线问题,为了消除多重共线的影响,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对交通碳排放与各项要素指标重新进行多元回归,建立最终联合异速生长模型为:
Y=- 8046+0915X1+0143X2,RX1=0996,RX2=0931
从基于逐步回归的联合异速生长模型结果可以看出:
(1)机动车数量和公路里程是交通碳排放“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在交通碳排放、经济社会要素整体联合异速生长关系中,机动车数量、公路里程这两个核心要素是伴随交通碳排放“生长”的主导变量,对交通碳排放总量的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直接推动作用,而其他因素则相继被剔除。
(2)交通碳排放与其“成长”的关键因素呈正相关关系。从最终得到的联合异速生长模型参数可以看出,交通碳排放与最终联合关系中的两个关键影响因素机动车数量和公路里程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说明:一方面,尽管当前汽车节能减排技术进步和燃油效率有所提高,汽车排量有所下降,但是汽车数量增长带来的碳排放总量大幅增加,大大抵消了技术进步带来的这一部分交通碳减排当量。因此,建设“低碳交通”、减少交通碳排放,不仅要加快技术进步推动节能减排,最重要的是要控制小汽车数量的过快增长,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交通碳排放增长过快的趋势。另一方面,公路里程增加也与交通碳排放呈正相关关系,其背后的作用机制也可以推导出来,随着公路里程增加,对汽车拥有者和潜在购买者造成一种刺激和鼓励作用,道路交通供给的增加反过来引诱了一部分新增交通需求量和交通碳排放量,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在城市交通建设发展的情况下,要通过合理分配路权、积极发展公交车专用道、提高交通碳排放效率入手,最大限度地减少低效率的私人交通碳排放量。
5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对其2003~2013年交通碳排放的异速生长进行深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2003~2013年武汉市综合交通碳排放总体呈线性递增趋势,碳排放结构差异显著扩大,不同交通方式碳排放的时序演进差异显著。常规公交碳排放效率最高,私家车碳排放效率最低。
(2)城市交通碳排放与经济社会等影响因素间的相关性较强,呈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城市经济发展、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指标与交通碳排放呈负异速生长关系。
(3)机动车数量和公路里程是交通碳排放“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其与交通碳排放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公路里程的增长对汽车出行者造成一种刺激和鼓励作用,道路交通供给的增加反过来产生了新的交通碳排放诱增量,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应当指出的是,尽管本文对武汉市交通碳排放演化及异速生长进行了详细分析,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缺乏对武汉市水运和航空交通碳排放的分析,方法有待进一步创新等,这些是后续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
[1]Liao C H, Lu C S, Tseng P H.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Inland Container Transport in Taiwan[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11(19):722-728.
[2]Ghauche A. Integrated Transportation and Energy Activity-based Model [M]. Master Thesis: MIT, 2010.
[3]赵敏, 张卫国, 俞立中. 上海市居民出行方式与城市交通CO2排放及减排对策[J]. 环境科学研究, 2009(6):747-752.
[4]Walker G, Manson A. Telematics, Urban Freight Logistics and Low Carbon Road Networks [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14(37): 74-81.
[5]徐志, 邹哲, 曹伯虎. 城市客运交通碳排放水平估算及低碳途径――以天津市为例[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3,39(7):8-27.
[6]宁晓菊, 张金萍, 秦耀辰, 等. 郑州城市居民交通碳排放的时空特征[J]. 资源科学, 2014, 36(5):1021-1028.
[7]朱松丽. 北京、上海城市交通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比较[J]. 城市交通, 2010, 8(3):58-63.
[8]肖潇, 张捷, 卢俊宇,等. 旅游交通碳排放的空间结构与情景分析[J]. 生态学报, 2012,32(23):7540-7548.
[9]Naroll R S, Von Bertalanffy L. The Principle of Allometry in Biology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J]. Ekistics, 1973, 36(215): 244-252.
[10]陈彦光, 张莉. 信阳城市人口―城区用地异速生长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2014,33(8): 1058-1067.
[11]鲁骏峰, 李豫新. 新疆城市经济发展中人口与用地关系研究――基于异速生长模型的分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6):121-126.
[12]卢俊宇,黄贤金,陈逸, 等. 基于能源消费的中国省级区域碳排放时空演变分析[J]. 地理研究, 2013,32(2):326-336.
[13]龙江英, 李焱, 马龙.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期碳排放算量研究[J]. 贵阳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1, 6(2):1-11.
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人类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为了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各国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控制等温室气体排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诸多问题都有待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减排义务便是广受争论的议题之一。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排放国。根据《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只有附件一国家(大多数为发达国家)需要承担强制减排义务,而中国并不在其中。但一些发达国家认为,要实现“把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免受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这一公约最终目标,必须以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实施大量减排措施为先决条件,这类观点在近几次气候大会的决议草案中都得到了体现。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即便如此,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在国际社会监督下承担强制减排责任。
国际贸易分工是优化资源配置、增进全球福利的基本手段。但贸易分工必然引发碳转移排放。随着发达经济体日渐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其高能耗、高污染的低端制造品越来越依靠从发展中国家进口。这种分工格局必然引发“发展中生产国通过出口贸易承担发达消费国的能耗和环境污染”的碳转移排放问题。目前国际社会采用的以“生产排放”为基准的碳减排核算方法没有反映碳转移排放的事实,不但有失公允,而且使得发达国家缺乏减排及转让减排技术的激励,不利于全球减排的终极目标。准确计量贸易中的隐含碳及贸易引发的碳转移排放,是融入“消费排放”准则,在国际范围内合理分配碳减排责任的前提条件。本文以中英货物贸易为例,准确测度贸易中的隐含碳及贸易引发的碳转移排放,在分析其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的同时,试图提供一个更加科学的碳排放与碳减排核算框架。
二、文献综述
源自贸易全球化对世界环境影响问题的关注,国外一些学者较早就意识到国际贸易中隐含碳的重要性。Wyckoff,A.W. and Roop,J.M.(1994)通过评估1984~1986年OECD最大的6个国家进口工业制成品的隐含碳,得出了“如果进口货物占国内产品消费的比重很大,那么仅仅针对国内温室气体减排的政策将会大打折扣”的结论。Schaeffer,R.and Leal de Sa',A.(1996)分析了1970~1992年巴西进出口货物情况,认为发达国家正通过离岸生产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碳排放。Munksgard,J. and PederSen,K. A.(2001)提出了究竟是产品的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应该为碳排放负责。Ferng,J. J.(2003)则建议用受益原则来分配因为产品消费所产生的污染物排放的责任。Ahmad,N. and Wyckoff,A.(2003)计算了24个国家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并且探究了贸易引发的全球碳排放的地理转移趋势。张晓平(2009)采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了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产生的排放转移效应,并指出中国出口商品内涵排放量在2000~2009年处于上升态势。
近几年,随着气候和碳排放问题的升温和研究的深入,从双边贸易角度研究隐含碳和碳排放的文献开始出现。Shui,B. and Harriss,R.C.(2006)估算得出中国对美国出口而产生的占每年中国碳排放总量的7%~14%。同时,由于中国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并且制造技术缺乏效率,中美贸易在1997~2003年间使全球多排放了720百万吨。You Li. and Hewitt C. N.(2008)估算了2004年中英双边贸易的隐含碳排放。结果显示,通过中英贸易,英国避免了11%的碳排放。尹显萍、程茗(2010)运用投入产出法对中美商品贸易中的内涵碳进行了测算,发现2000~2008年中国对美国内涵碳的年净出口量高达1.42~6.73亿公吨,占中国化石燃料碳排放总量的4.7%~10.9%。尹显萍等(2010)从国家、部门和重点行业三个层次定量研究了中日商品贸易中的内涵能源问题,结果表明,对比日本同类部门,中国的生产部门倾向于更多的能源要素投入和对高能耗部门的依赖,间接反映出由生产技术特征决定的投入结构还处在较低水平,这些部门在出口产品时也为日本承担了大量的碳排放责任。陈红蕾、翟婷婷(2013)分别采用双区域和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估算中澳贸易的隐含碳排放,发现2007年以来中国在中澳贸易中为隐含碳净进口国,即中澳双边贸易有利于中国经济“节能减排”。
当前,绝大多数文献仅仅采用“出口隐含碳”一个概念来分析或计算贸易转移排放,进口隐含碳则以贸易伙伴的出口隐含碳来代替,并以此研究贸易对各国和世界环境的影响。然而,从“消费排放”的角度,进口隐含碳应该指如果进口品完全由本国生产(消费)所排放的,即“通过进口所避免的碳排放”,这样,一国生产的碳排放量减去出口隐含碳加上进口隐含碳才会等于该国消费的碳排放量,一国出口隐含碳减去其贸易伙伴进口所避免的碳排放也才能反映该国出口对世界环境的净影响。因此,与已有的文献不同,本文引入“通过进口所避免的碳排放”这一概念,准确测度中英货物贸易中的隐含碳及贸易引发的碳转移排放,并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及中英双边贸易对全球环境的净影响。
三、出口隐含碳和进口所避免的碳排放的计算方法
(一)中国向英国出口的隐含碳计算
计算出口隐含碳的最基本方法是叠加本国不同货物的出口额与该货物每产值消耗的的乘积。但是,由于经济各部门之间存在复杂的投入一产出关系,一种货物所隐含的排放量并不等于生产该货物的部门排放的(因为生产中使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等投入品也隐含,原材料、零部件又有其投入,投入又隐含……),必须通过投入产出模型才能计算每种货物所隐含的碳排放。
环境投入产出表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排放强度矩阵来阐释产品生产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是测度货物隐含的碳排放的最佳选择。但中国官方目前尚未公布环境投入产出表,因此本文借鉴张晓平(2009)计算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的方法,根据里昂惕夫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原理,来推算每种产品所消耗的,并进一步计算中国向英国出口货物的隐含碳。
A、B矩阵是根据《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整理得出的17个部门间的投入产出矩阵①,假定研究期间部门间投入产出矩阵不变,即部门间的 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保持不变。
其中的数据由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
中国第k年向英国出口货物隐含碳总量为:
(二)英国向中国出口的隐含碳计算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采用环境投入产出表来估算产品生产对环境所带来的影响,英国便是其中之一。英国官方最近一次公布环境投入产出表是在1993年。1993年环境投入产出表直接测算了英国91个产品部门直接和间接的排放量。因此本文依据该表计算英国向中国出口的隐含碳。
由于部门间直接和完全消耗系数变化、一次性能源消耗比例变化等原因,英国各个产品部门排放量并非一成不变。借鉴You Li和Hewitt(2008),本文根据一次性能源消耗比例的变化对英国1993年的环境投入产出表进行调整,以获得其它年份各个产品部门的排放量。
(三)中国从英国进口所避免碳排放的计算
由于受到汇率和购买力平价的影响,用同等价值的金钱在中英两国分别购买相同或相近的产品将会得到不同的数量。中国从英国进口某类产品的进口额并不等于由中国自己生产该类产品的国内价值。因此必须先通过相对购买力平价计算来自英国的产品的国内价值,然后计算中国从英国进口所避免碳排放。
相对购买力平价(RPPP)等于两国货币的汇率(E)与两国货币购买力平价(PPP)的比值,这里是人民币/英镑的汇率与中国/英国购买力平价的比值。由于人民币和英镑之间没有直接的购买力平价转换因子,因此我们以美元为中介来计算人民币和英镑间的相对购买力平价⑤。即:
计算结果见表1。
经过相对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第k年中国从英国进口所避免的碳排放为:
(四)英国从中国进口所避免碳排放的计算
同理,计算英国从中国进口所避免碳排放时,必须运用相对购买力平价对来自中国的货物的英国价值进行调整。这里,英镑对人民币的相对购买力平价刚好是表1中人民币对英镑的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倒数。因此,经过相对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第k年英国从中国进口所避免的碳排放为:
式(9)中,的含义及数据同式(6)。
在中英双边贸易中,如果排除统计口径、方法、误差等因素,中国对英国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就分别等于英国对中国的进口额和出口额。因此,本文采用由中国商务部公布的贸易数据⑥。在计算中国对英国出口隐含碳以及中国从英国进口所避免的碳排放时,本文利用《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关于行业产值及能源消费额,以及历年中英贸易数据作为计算依据。由于投入产出表的分类、产品HS海关分类以及《中国统计年鉴》中行业和能源消耗分类都不尽相同,本文对数据进行了归并整理,最后得到17个产品部门的数据。在计算英国对中国出口隐含碳以及英国从中国进口所避免的碳排放时,本文利用英国1993年环境投入产出表和中英贸易数据作为计算依据。在数据归并整理时,中英贸易数据按照环境投入产出表的91个产品部门进行了归并划分。
四、计算结果及分析讨论
(一)中英双边贸易中隐含碳的计算分析
1.中英双边贸易中隐含碳的总体情况
根据前述方法,本文计算了历年中国对英国出口货物中的隐含碳和英国对中国出口货物中的隐含碳。如图1、图2所示,2004~2009年中国对英国出口货物中的隐含碳介于76.17百万~112.32百万吨之间,英国对中国出口货物中的隐含碳介于1.55百万~4.08百万吨之间。中国对英国出口货物中的隐含碳以2006年为顶点,有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英国对中国出口货物中的隐含碳要小得多,且呈持续上升趋势。
以上两图得到的结论说明,在中英双边贸易中,中国是隐含碳的净进口国,并且差额巨大。巨大的隐含碳差额一般都有巨大的贸易差额作支撑,因此我们把中国对英国贸易净出口和中国对英国隐含碳净出口进行对比,见图3。图3显示,中国对英国隐含碳净出口除了在2005年有小幅上升外,之后的年份呈持平下降趋势,而中国对英国贸易净出口则一直稳步上升到2008年,2009年才有所下降。两者变化趋势的不吻合说明,除了贸易差额外,还有其它因素影响出口隐含碳的变化。
图4显示,中国对英国出口货物中的隐含碳占当年中国总排放量的比重从2004年的1.35%上升至2007年的1.71%后又下降至2009年1.44%,同样呈现了先升后降的趋势;而英国对中国出口货物中的隐含碳占当年英国总排放量的比重从2004年的0.33%一路上升到2009年的0.75%。
图3和图4表明,2004~2009年中英双边贸易中,中国一直是隐含碳的净出口国,六年间累计达到581.75百万吨。并且,中国因中英贸易而产生的占本国总排放量的比重较高。这说明中国生产排放的有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国外消费需求而产生的。因此,不考虑碳排放转移,按照现行的“生产排放”基准把这部分排放的责任推给中国是有失公允的。
2.影响中英双边贸易隐含碳变化趋势的因素
一般来说,出口隐含碳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出口额、出口货物结构以及出口国每生产1单位出口货物所消耗的能源。由于出口货物种类过多,不便于计算,因此本文用出口国每生产1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量,即能耗强度,来代替出口国每生产1单位出口货物所消耗的能源。
(1)影响中国对英国出口货物隐含碳的因素
观察图5可知,与中国对英国出口隐含碳相似,中国对英国出口额也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是两者达到峰值的年份不同,分别是2006年和2008年,因此可以推断,中国对英国货物出口额并非是其出口隐含碳变化趋势的唯一影响因素。
图6反映了2004~2009年中国对英国出口货物结构的变化,各行业出口额的走势与中国对英国总出口额走势基本吻合。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口货物结构的变化并非是中国对英国出口隐含碳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
表2反映出2004~2009年中国的能耗强度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这一点直接解释了中国对英国出口货物隐含碳的向下变化趋势。
综合以上分析,中国对英国出口额的逐年攀升为中国对英国出口隐含碳提供了向上的动力,而中国逐年提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则给出口隐含碳向下的压力。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对英国出口隐含碳呈现了以2006年为顶点,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2)影响英国对中国出口货物隐含碳的因素
图7显示,2004~2009年英国对中国的货物出口额和出口隐含碳的变化趋势基本吻合。两者在 2008年以前都呈快速上升趋势,2009年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额和出口隐含碳相对平稳或略有下降。由此可以推断,英国对中国出口隐含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出口额的影响。
图8显示的是英国对中国出口货物的分行业(按中国投入产出表的行业分类)数据。经过计算,2004~2009年英国机械设备制造业对中国的出口额占英国对中国出口总额的50%~60%,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英国对中国出口是由英国机械设备制造业出口所主导的。同时,其他行业出口额的变化趋势与机械设备制造业出口额变化趋势相似,因此英国出口货物结构变化并未对其出口隐含碳变化产生重大影响。
表3描述英国的能耗强度。由于英国的能源利用率已经很高,所以其能耗强度下降缓慢,2009年的能耗强度甚至和2008年持平。因此,能耗强度的变化对英国对中国出口隐含碳的影响不大。
(二)中英双边贸易中进口所避免的碳排放及其影响
1.中英双边贸易中进口所避免的碳排放
(1)中国从英国进口所避免的碳排放
将相关数据代入公式(8),经过计算,我们得到图9和表4。
由图9得知,2004~2009年,中国从英国进口所避免的碳排放量介于6.38百万~8.65百万吨之间,并且总体处于上升态势。
由表4得知,2004~2009年,中国从英国进口所避免的碳排放占当年本国总排放的比重很低,但总体处于上升趋势。这意味着通过从英国进口货物而不是由本国自己生产进口货物,中国减少相当于本国总排放量0.09%~0.16%的碳排放。
(2)英国从中国进口所避免的碳排放
根据公式(9)以及相关数据,我们得到下页图10和表5。
由图10得知,2004~2009年的中英双边贸易中,英国所避免的碳排放量大大高于中国所避免的碳排放量,从2004年的18.77百万吨上升至2007年的35.98百万吨后开始一路下降至2009年的27.22百万吨。
由表5得知,在研究期间,英国从中国进口所避免的碳排放占当年英国总排放的比重从2004年的4.03%上升到2007的6.62%,此后开始下降,到2009年为4.99%。相比于中国从英国进口所避免的碳排放占中国总排放的比重,英国所对应的比重明显较高。
2.中英贸易对全球环境造成的影响
(1)中国对英国出口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如果进口国通过进口货物所避免的碳排放量小于出口国出口该货物的隐含碳,就说明该贸易行为会造成额外的碳排放。英国从中国进口货物的贸易很显然就属于这种情况。用研究区间内各年中国对英国出口隐含碳减去当年英国从中国进口所避免的碳排放,我们可以得到中国对英国的出口贸易将会多造成多少碳排放(即多余的环境负荷),如图11所示。
通过从中国进口货物,英国为本国节约了18.77至35.98百万吨的排放。但是由于中国较低的能源利用效率,中国对英国出口这一贸易行为使得世界上多产生了相当于英国节约碳排放4.3倍到1.8倍的。而英国消费者则应为这些多产生的负责。如果这部分碳排放被划归于英国,英国不同年份的碳排放将会增加8.97%到17.37%不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国逐渐提高的能源利用效率,中国对英国出口多产生的碳排放在2006年之后开始逐步下降。
(2)英国对中国出口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由于英国对中国出口的隐含碳小于中国从英国进口所避免的碳排放,因此英国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实际上会减少全球排放,对环境有正面影响,如图12所示。英国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使全球少承担的碳排放在2004~2009年之间比较稳定,浮动于4.11百万~5.21百万吨之间。
(3)中英贸易对全球环境的净影响
将中国对英国出口对环境的影响与英国对中国出口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加和,我们可以得到中英贸易对全球环境的净影响。图13显示,中英贸易在2004~2009年对全球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多产生的排放量介于44.38百万~84.89百万吨之间。但是从2006年开始,这种负面影响在逐年减小。
五、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1.中英双边贸易中隐含碳不平衡,英国存在通过贸易向中国转移碳排放的现象
2004~2009年,中国对英国出口货物隐含碳介于76.17百万~112.32百万吨之间,占中国当年碳排放总量的1.35%~1.71%。与此同时,占英国当年碳排放总量的0.33%~0.75%的英国对中国出口的隐含碳仅为1.55百万~4.08百万吨,远远小于中国对英国出口商品的隐含碳。由此可见,英国通过国际贸易向中国转移了大量的碳排放。而这部分实际上在英国消费的碳排放,应该由英国承担责任。《京都议定书》确定的以生产者为碳排放核算基础的原则并不反映碳排放转移,当然也不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合理分配碳排放责任。
2.中国对英国出口的隐含碳和英国对中国出口的隐含碳呈现不同变化趋势
中国对英国出口的隐含碳以2006年为顶点,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2006年以前,中国对英国出口额的增加主导了中国对英国出口隐含碳向上变动的趋势;2006年以后,以能耗强度降低为代表的技术效应抵消了贸易规模扩大的规模效应,中国对英国出口的隐含碳开始下降。由于中国对英国出口货物的结构在研究区间内并有明显变化,因此结构效应不明显。
英国对中国出口的隐含碳在2004~2009年呈持续上升态势。在英国能耗强度和对中国出口货物结构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英国对中国出口额的增加主导了出口隐含碳的上升趋势。
3.中英贸易对全球环境有着负面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在逐步变小。
存在贸易的中英两国将比不存在贸易的中英两国给地球带来更多的排放。多产生的排放量介于4438百万~84.89百万吨之间。但是由于技术进步使得中国的能耗强度不断减小,2006年之后的中英贸易给地球带来的环境负荷正在不断减小。
(二)启示
1.重视碳排放转移,争取将其纳入国际碳排放核算框架
在全球经济萎靡不振的今天,以中国为首的一批发展中国家却经历着飞速的发展。与此同时,关于发展中国家承担碳排放责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通过本文关于中英双边贸易隐含碳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通过出口产品为包括英国在内的发达国家承担了大量的碳排放。发达国家在碳减排问题上所应承担的不仅仅是历史责任,而且还有作为碳最终消费者的责任。目前关于碳减排的国际准则仅仅关注的实际产生地,并不重视碳排放转移。这实质上把碳减排责任推向发展中国家,导致发达国家缺乏减排及转让减排技术的激励,不利于整个世界的温室气体减排。因此,融入“消费排放”基准,将贸易分工引发的碳排放转移纳入国际碳排放和碳减排核算框架,应该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坚持、发达国家认可的基本准则,也是新气候公约改进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四角切向锅炉;数值模拟;网格
Abstract: The main models about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angentially-fired boiler are represented in this paper, including turbulence flow model, discrete phase model, PDF model, volatile devolatilization model, char combustion model, radiation model. Also the grid-generation of tangentially-
fired boiler is generalized.
Key words: Tangentially-fired boiler; Numerical Simulation; Grid
中图分类号:TK223文献标识码: A
0:前言
四角切向煤粉锅炉是目前世界上比较常用的锅炉之一。大量的文献报道了该类型锅炉炉内流体流动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实验测定和数值模拟阶段。由于现场的条件复杂和测量上的困难,实验测定只能得到部分数据,而数值计算则可以得到全面的数据,因此,在实验的基础上,再通过合适的模型进行数值计算,已经成为了研究四角切向锅炉炉内流动和燃烧的主要方法。
1:计算方法
1.1 湍流模型
目前,对于一个问题的数值模拟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直接数值模拟(DNS),即直接求解三维瞬态N-S方程,无需采用任何数学模型,也是数值模拟最精确的方法,但是其网格要求很高,必须足够小,以便描述小尺度湍流。对于工程上的问题,网格数量必须和雷诺数的三次方成正比,这是目前计算机容量和速度都很难实现
的;2:雷诺平均数值模拟(RANS),包括零方程模型,单方程模型,双方程模型和雷诺应力模型。前三种模型都是基于Boussinesq的涡旋粘性各向同性的假设,对于工程问题,最常用的是双方程模型,比如标准k-ε模型,RNG k-ε模型,Realizable k-ε模型;对于雷诺应力模型(RSM),抛弃了涡粘性各向同性模型,考虑了湍流粘性的各向异性,从而使得模拟结果更加接近实际情况,但由于算法上的复杂和对计算机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工程上一般很少采用;3,大涡模拟(LES),这种方法是基于上述两种方法之间的一种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湍流流动由许多大小不同尺度不同的涡旋组成,大涡主要起动量、质量、能量的交换,而小涡则是起到耗散的作用,通过耗散脉动来影响各个参数。采用高斯滤波的数学方法,对大涡实行直接数值模拟,而对小涡实行亚网格尺度模型进行求解。如果亚网格尺度模型选择准确,大涡模拟可以模拟出很精确的流场[1]。
前以述,对于工程上的问题,最常用的是双方程模型,因此,将对k-ε双方程模型及其改进形式做一个详细的阐述。
标准k-ε模型:
标准k-ε模型是一种半经验模型,主要通过解湍动能k和湍流耗散率ε两个输运方程,即:
式中: Gk表示由层流速度梯度而产生的湍流动能;Gb是由浮力产生的湍流动能;YM为可压缩湍流中,过渡的扩散所引起的耗散率的波动;C1ε,C2ε,C3ε是常量,分别为1.44,1.92,0.09;σk和σε是k方程和ε方程的湍流Prandtl数,分别取1.0和1.3;Sk和Sε为用户自定义源项。
RNG k-ε模型:
RNG k-ε模型是从暂态N-S方程中推出的,使用了一种叫“renormalization group”的数学方法。解析式直接从标准k-ε模型导出,但是由于引入了新的方法,因此常数相有所不同,湍动能k和湍流耗散率ε两个输运方程,即:
RNG k-ε模型相比于标准k-ε模型一个的改进就是在湍流粘度里考虑了来流旋转的影响,采用下式表示湍流粘度:
为没有考虑旋转的湍流粘度,为特征旋流数,为一个常数,其大小取决于旋流强度大小,对于一个强旋的流动,应该采用较大的值。
Realizable k-ε模型:
标准k-ε模型和其他一些 k-ε模型的另一个弱点就是扩散方程,著名的圆柱饶流佯谬就是归结于ε方程的建立。Realizable k-ε模型的两个输运方程如下:
注意到这里的k方程和标准k-ε模型和RNG模型的k方程是一样的,常量除外。然而ε方程确实大不相同,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ε方程中产生的一项并不包含在k方程中。比如它并不包含其他k-ε模型的Gk项。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消去项没有任何奇点。比如它的分母不为零甚至k为零或者小于零。这个模型对于和广泛的的流动有效,包括旋转均匀剪切流,自由流中包括喷射和混合流、管道和边界流、还有分离流。由于这些原因,这种模型比标准k-ε模型要好。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模型可以解决圆柱射流,比如它预测了轴对称射流的传播速率和平板射流一样。
对于工程上所涉及到的流动,如果流动的旋流强度不大,那么可以采用廉价的标准k-ε模型,但是对于旋流强度比较大的情形,比如四角切圆锅炉的燃烧器区域的流动,绕钝体的流动和旋流燃烧器出口的流场,都属于强旋流动。当旋流强度小于0.5时,采用RNG k-ε模型或者Realizable k-ε模型;而当旋流数大于0.5时,应该采用RSM模型,但由于计算RSM模型所付出的计算支出过大,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对于工程上的问题普遍采用RNG k-ε模型或者Realizable k-ε模型。
1.2 离散相模型
由于炉内流动及燃烧是涉及到气固两相流的流动,因此如何处理好气相和固相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成为了模拟气固两相流的一个重点。对于四角切向燃烧锅炉,一般是用欧拉方法求解气相方程,而对离散相采取的则是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随机轨道模型,连续相和离散相之间的耦合通过求解以下方程实现:
其中方程1.2.1和1.2.2为连续相的求解方程,项表示气固两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所受到的阻力、虚拟质量力和saffman力等;方程1.2.3 和1.2.4则是颗粒相轨道的求解方程。通过上述四个方程之间的耦合就可以较为恰当的处理好连续相和离散相之间的问题。
1.3 湍流化学反应的PDF模型
煤粉在炉膛内的燃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它包括挥发分的释放、焦炭的非均相反应和燃烧、辐射传热、颗粒运动和气相流动及湍流燃烧,涉及到多相流动、传热传质和燃烧等多个学科。
对于炉内燃烧,由于煤粉和空气以异相流进入炉膛,所以一般来说以非预混燃烧的方法加以处理。
非预混模拟方法的基础为在一定系列简化假设下,流体的瞬时热化学状态与一个守恒量,即混合分数f相关。混合分数可根据原子质量分数写为:
……..(1.3.1)
式中:Zi――元素i的元素质量分数。下标ox表示氧化剂流入口处的值,fuel表示燃料流入口处的值。如果所有组分的扩散系数相等,上式对所有元素都是相同且混合分数定义是唯一的。因此,混合分数就是由来源于燃料流的元素质量分数。注:这个质量分数包括所有来自燃料流的元素,包括惰性组分N2,也包括与燃料混合的氧化性组分,如O2。
在相同扩散率的假设下,组分方程可被减少为一个单一的关于混合组分f的方程。由于删去了组分方程中的反应源项,因此f是一个守恒量。由于相同扩散率的假设对层流流动来说还存在疑问,因此对于紊态对流超过分子扩散的湍流通常是可接受的。平均(时间平均)混合分数方程为:
源项Sm仅指质量由液体燃料滴或反应颗粒(如煤)传入气相中。Suser为任何用户定义源项。
混合分数模拟方法有利之处是将化学反应减少为一或二个守恒的混合分数。所有热化学标量(组分质量分率,密度和温度)均唯一与混合分数有关。对于给定反应系统化学性质与化学反应,流场中任一点的瞬时守恒分数值可被用于计算每个组分摩尔分数、密度和温度值。
由于湍流流场的脉动特性,流场中的各个物理量也将随之脉动,再加上化学反应速度的高度非线性,在湍流流动化学反应中采用和雷诺平均一样的模型是困难的,由此引入了几率密度函数模型,即PDF模型(以下写作p(f)),可被考虑为流动花在状态f上的时间分数。图1.3.1阐明了这一概念。f的脉动值绘在图的右边,依赖于一定范围f的一些时间分数p(f),绘在图左边,表现出在f这段范围内曲线下面积值,与f在这段范围内的时间分数相等,写成数学形式如下:
式中:T――时间尺度,τi――f花在f段内的时间总量。函数p(f)的分布依赖于f中湍流脉动的本质。实际上,p(f)被表示为一个数学函数,近似为试验中观察到的PDF形状。
图1.3.1 几率密度函数p(f)的图形描述
1.4 挥发份热解模型
挥发份是煤在加热过程中释放出来的气态物质,包括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硫化氢等可燃物质以及二氧化碳和氮等不可燃气体以及少量的氧气组成。挥发份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就能着火燃烧,释放出来的热量对焦炭进行加热,使后者随之着火燃烧。目前对四角切向锅炉进行热态数值模拟时对挥发份的析出模型主要有两种方法,即单步反应模型和双竞争匹配模型。
单步反应模型假定析出速率与颗粒中保持的挥发份含量成一次幂关系:
双竞争匹配模型是给出了两个竞争性速率常数,它们在不同的温度范围内控制着挥发份的析出速率。两个速率常数按照不同的加权组合构成了总的挥发份析出速率:
从算法上讲,由于双竞争匹配模型考虑了挥发份析出前后两种反应速率,因此较单步反应模型精确。然而由于双竞争模型要经历两次积分,因而所消耗的时间和计算资源都较高。在具体的计算精度要求下,应权衡计算资源和计算结果之间的矛盾。
1.5 焦炭燃烧模型
挥发分燃烧后达到一定的温度便开始碳的燃烧。碳的燃烧是一种多相燃烧反应,并且燃烧反应在很大程度上都在碳的外表面进行,所以外表面可以理解为物质的极限反应表面。对于碳的燃烧,可以分为动力燃烧、扩散燃烧和过渡燃烧。因此对于焦炭的表面燃烧,所采用的模型主要是动力/扩散控制反应速率模型。该模型的扩散速率常数为:
以及动力学反应速率常数为:
依据两者不同的加权值得到焦炭的燃烧速率为:
1.6 辐射模型
炉内煤粉燃烧是涉及到颗粒与气相间强烈辐射的燃烧。采取什么样的辐射模型合适,一种较好的办法就是看光学厚度aL的大小(其中a为辐射吸收系数,L为区域长度尺寸)。如果aL》1,那么应该采用P-1模型或者Rosseland模型。对于一般的锅炉,aL>1,并且由于涉及到颗粒-气相之间的辐射,因此采用P-1模型较为合适。
2:网格
2.1 数值粘性
任何数值计算总会引起误差,误差包括舍入误差(计算机精度引起)、差分方程的截断误差(离散格式引起)和差分方程解的离散误差(在网格节点上离散方程的精确解偏离该点上相应的微分方程精确解的值就是离散误差)。数值粘性的最初就是从差分方程的截断误差引出的,即对流-扩散方程中一阶导数项的离散格式的截断误差小于二阶而引起较大数值计算误差[2]。随着计算传热学的发展,数值粘性的含义已经扩大到以下几个方面:
1:非稳态项或对流项采用一阶截差的格式;
2:流动方向与网格线呈倾斜交叉(多维问题);
3:建立差分格式时没有考虑到非常数的源项的影响。
对于网格的划分,最为关心的就是流动方向和网格线之间倾斜交叉多引起的误差,对于迎风差分所引起的二维流动中的垂直流速方向上的假扩散,数值粘性系数的表达式如下:
其中U为速度的绝对值,θ为速度与x轴的夹角。文献[]指出,上式对于θ=π/4,x=y是正确的,对于其他情形,上述的计算值偏低。
2.2 四角切向锅炉的网格划分
从式(2.1.1)知,当θ=π/4时数值粘性所引起的误差达到最大,而当θ=π/2最小,因此划分网格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流动方向要和网格线垂直。对于四角切向形式的锅炉, 由于燃烧器的四角布置, 进行数值计算时, 若采用一般的直角坐标、矩形网格, 则四个角上的射流方向刚好与网格线成45°左右的夹角, 对该燃烧形式的炉膛流场进行数值模拟时, 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数值粘性, 严重影响计算的准确性。因此模拟四角炉膛内的流场时, 如何减小数值粘性, 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国内有不少人对四角切向锅炉炉膛的网格划分做过研究,由于燃烧器区域四角带有多个不同大小的喷口,因此这个区域的网格划分是整个锅炉网格划分中最难处理的。燃烧器区域平面的网格划分的基本思想就是射流入口附近的网格线要尽量和射流方向垂直,以减小伪扩散。另一方面,由于炉内稳定气流相互之间形成的切圆大小很难预测,所以在直角坐标系下对炉膛中心的网格处理一直是一个难点。综合国内的研究,在直角坐标系下,能较好地减小伪扩散燃烧器区域平面的网格划分大体上有如图2.2.1的几种形式[7]。
虽然上面几种网格都能不同程度的减小伪扩散,但在大部分区域的流场还是不能和网格线很好的正交。另外,网格的疏密也不能很好的适应流场内物理量的变化,即在物理量变化较大的地方网格密,而在物理量变化小的地方网格相对较疏。采用贴体网格就能很好地避免到上述两种情况。所谓贴体网格就是在贴体坐标系统下所作的网格,贴体坐标系统最早由Winslow在1967年提出[3]。文献[4],[5]提出了图2.2.2a、b所示的网格。
图2.2.3所示为在不同网格体系下燃烧器平面流场的比较。从图中可以看出,贴体网格的计算结果要明显优于一般的直角网格,计算流场更加接近实际情况。文献[4][5]对速度场计算值和试验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者吻合较好,贴体网格系统能有效地减小伪扩散。
3: 总结
对四角切向锅炉炉内气固两相流数值模拟的主要方法和网格生成进行了阐述。
a
b
c
d
图2.2.1 燃烧器区域平面网格划分
a
b
图2.2.2 燃烧区的平面水平网格
a
b
c
图2.2.3 不同网格体系所得到的流场比较
(a: 直角坐标网格体系计算所得流场b、c:贴体坐标网格体系计算所得流场)
参考文献
[1] 赵坚行,燃烧的数值模拟[M]
[2] 陶文铨,数值传热学[M]
[3] Winslow, A. M., Numerical solution of the Quasilinear Poisson Equation in a Nonuniform Triangle Mesh, J. Comput. Phys., Vol.2,1967.
[4] 郑昌浩,唐庆,徐旭常等. 采用贴体网格对四角切圆锅炉三维等温流场的模拟.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2,22(7)
[5] 何泓,樊建人,岑可法. 四角切圆锅炉三维贴体坐标的生成及流场的模拟. 动力工程,2000,20(3)
[6] 安恩科,周洪权. 电站锅炉燃烧特性的数值模拟[J]. 同济大学学报,2004,32(8)
[7] 张泽,吴少华. 近流线数值计算方法在四角切圆燃烧炉膛中的应用[J]. 热能动力工程,2000,15
[8] L.X.ZHOU, L.LI, R.X.LI. Simulation of 3-D gas-particle flows and coal combustion in a tangentially fires furnace using a two-fluid-trajectory model [J]. Powder Techn-
ology, 2002,125
农林英语从属与科技英语的一种。农林专业的学生在用专业英语获取各种科技信息的时,以及用英语翻译和阅读科技文章时,如科技文献、科技论文时都需要用到相关专业英 语。本文对农林专业英语词汇和句子的特点进行初步分析,试从词汇方面(缩略语、固定搭配等)分析专业词汇的特点同时分析农林领域英语句子的特点,从句子翻译方面入手探讨如何进行专业领域的翻译。
关键词:农林英语;词汇特征;翻译
作为专业用途英语,农林专业英语以其专业性特点在科技英语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农林英语的特点是专业性强、逻辑结构严谨、广泛应用于农林科技方面。因此,无论是作为高校农林专业的学生还是从事翻译的专业人员,弄清农林专业英语的特点,正确翻译此类专业文本是非常重要的。鉴于“词句”从来都是依附文本而存在的事实,本文试图从典型句子以及语法方面入手,归纳总结出一些特点。
1.词汇特征
农林英语词汇既属于科技词汇又属于专门用途英语词汇。鉴于其双从属性,其构成方法除了固定的专有名词及缩略语以外,主要是通过合成、复合、派生等构词手法组成新词。表现为以下特征:
①主要应用农林专业领域;该类词汇在日常生活中及公共场合并不常见;如:Carbon sink碳汇;
②主要应用于农业方面研究的专业用语;如:Mulberry Silk桑蚕丝;
③主要应用于林业方面研究的专业用语;如:Allowable Annual Cut年度允许采伐量;
在此基础上,更多把握农林科技英语的词汇范围、常用构词手法、特有的缩略语表达等,了解各类词缀含义,了解普通词汇在农林学英语中的专业含义获得词汇科学分析能力和综合词汇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1.1缩略语
在农林专业英语文章中,缩略语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常见的如
LIFDC:(Low Income Food Deficit Countries)低收入缺粮国家;三农:Farmers,Rural Areas,Agriculture Production;一些与农学相关的学位职称和政策名词缩写:AE:(Agricultural Engineer)农业工程师;AD:(Agriculture Decisions)《农业决策》;
林业方面常见的缩略词汇:SM:Soil Mechanics)土壤力学;API:Air Pollution Index)空气污染指数;一些与林学相关的学位职称和政策名词缩写:BF:(Bachelor of Forestry)森林学士;AA:Action Area)预定自然保护区等。
1.2构词
在一些农林英语文章中会遇到一些有常见的名词构成的新词汇。这种新词或是派生出来的或是通过增加前后缀复合而成。以下为具体例子:
派生词:旱生植物:Xerophyte;水生植物:Hydrophyte耐盐碱植物saline-alkali tolerant plan;
复合词如:针叶植物:needle-leaved plant;抗风植物:wind-resistant plant;温室覆盖:greenhouse covering;也有一些专业术语是通过词的曲折变化而形成的新词,如:混交林:mixed woodland;混合林:mixed forest;花坛植物:Bedding plant等。
1.3一般词汇的专业用法
有些词汇在普通的英语文章中用的是常用意义而在专业英语中则需要用专业术语翻译。比如:infant,常见词义为“婴儿的、幼儿的”,其法律术语为“未成年的”,而用在农科和生物学上时则译为“未成熟的”,如infant fruit 未成熟 的果实);“canopy” 的普通词义是“罩盖、天篷”等,但在林学上的意思是“树冠、冠层”;“hill 或 hills) ”的普通词义是 “小山、丘陵、冈峦、土堆”等,但在农科和生物学上则译为“成堆种植的作物、穴”[1]。
也有一些词汇在固定搭配中出现时则翻译成另外一种意思,如:agent常见用法为“,机构”,在“Biological agent”则翻译为生物因子;Chronic常见用法为“慢性的;慢性病”而在“Chronic hunger”则译为“长期饥饿”;“Crop failures、Crop residues、Crop rotation”则分别译为“作物歉收、作物秸秆、作物轮种”;再如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保护性农业;Breeding cycle 生殖周期等。
2.句子顺序的调整
无论是在专业领域英语文章的翻译还是一般公共英语的翻译时都会涉及到句序调整的问题。处理这类文章段落的翻译时,使用的方法包括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倒装正译、主动变被动等,其目的都是为了使译文既符合专业领域要求又汉语阅读习惯。
例:A Purdue University(U.S.)method to estimate the amount of protection trees provide against ultraviolet-B may influence how communities are built and the incidence of skin cancer.
译文:美国珀杜大学提供的对防止紫外线B辐射的树木保护的估测方法可能会对社区的建立和皮肤癌的发病率产生影响。
在本句中,Purdue University method 是主语,to estimate 引导的不定时从句在原文是method 的后置定语,翻译时为了符合汉语习惯,调整顺序,将其前置。
例:Since composting can convert organic wastes into a form more beneficial to the environment and divert material from landfills and incinerators,then composting can be adopted as alterative waste management practice.
译文:堆肥可以将有机废物变成一种比较有利于环境的形式并使一些废弃物免于被焚烧,因此堆肥是废物处理的一种可选择的方法。
在后半句中,composting can be adopted as alterative waste management practice原为被动,直译过来为“堆肥被认为是一种可选择的方法”;在翻译时为了是文本更贴近读者阅读习惯也为了突出重点将被动翻译成主动。
3.长句翻译
在英语文章中长句是经常出现的。长句也分为两种复杂长句和简单长句。农林专业英语属于信息类文本,故较多使用长句,修饰成分复杂多包涵介词短语、不定式短语以及各种从句。翻译长句时可采用顺译、倒译、综合、拆分等方法。以下案例选自21世纪农业科学专业英语――《农业经济管理英语》一书中。
例:Also with the subjects of higher production and improved efficiency,the old open field manors of eastern England and the midlands,with their scattered strips of tillage land and their very unproductive commous,were replanned,enclosed and converted into farming units of a size that would admit of economic production.
该句是复杂长句。句中的主语是the old open field manors、tillage land、commous;were replanned 是谓语;that引导的从句作先行词size的后置定语;同时该句中将名词短语with the subjects of译成动词短语以达到突出强调的目的。所以在翻译时划清句中的斜体部分主谓宾成分之后综合分析主干词语后各成分所起的作用,综合译出译文。
译文:此外,为了增加产量和提高效率,英国东部和中部无篱笆墙的古老庄园及其分散的长条耕地和贫瘠的公地也被重新加以规划。这些耕地或公地都被围上了篱笆从而变为规模适合进行经济生产的农业单位。
例:Ecologyliterally the study of plants and animals in their homes) seeks to explain thes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all different members of a community,and to build up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munity as a whole.
该句是简单长句。在本句中,Ecology是主语;主语的修饰成分虽然很长但其表达顺序与汉语表达类似。所以对于这种类型的句子就可以采取拆分法将原文拆分成几个简单小句,顺序翻译。
译文:生态学,从词义上讲就是指对动植物机器所处环境的研究一门学科。它是为了阐明某一群落的所有不同成员之间的这些相互关系和建立对作为这一整体的该群落的理解。
4.结论
科技英语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术著作、论文、研究报告的撰写,用于报道科技动态、科研成果,描述生产过程、专业产品说明书等,有着语言客观、严谨、规范、语气正式、文体质朴、专业术语强等特点[2]。
了解专业英语的特点,掌握专业术语对于农林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但对其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够提供帮助而且会提高其专业文献的阅读能力,同时对其以后研究生阶段的科研能力也也是大有裨益。因此,作为专业翻译人员,在掌握了一定的翻译理论和足够量的词汇之后,充分利用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同时结合公共英语的分析方法、专业领域英语的特点,理解、掌握相关专业词汇进行准确而地道的翻译是每个译员必备的能力。(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姚娅萍,徐亚萍.农林院校学生英语翻译能力培养的研究.浙江林学院学报,200103):319-321.
[关键词]视觉文化 师范教育 视觉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1-0022-03
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经历了图画—文字—图像的发展过程。人类在早期的图画交流中诞生了文字,而如今文字信息越来越多地被转化为电视、电影、动画、摄影等视觉信息进行传播,特别是多媒体和互联网出现以后,通过图像进行传播、依赖于视觉获取信息已经发展到了空前的规模。人们的交流方式正在全面地由文字向图像转变,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交流文化——视觉文化。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人类文化形态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意味着人类认识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意识形态的转变。当前,从小学到大学,学习资源的可视化程度在不断提高,知识能力的获取对视觉感官的依赖越来越强,视觉的表达方式正在渗透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视觉化思维日益成为现代人把握信息的重要途径。显然,人类已经从“阅读时代”进入“读图时代”。面对这样一个认知信息方式的变化,直观地思考所呈献图像的能力已成为现代人的关键性技能之一,由此而形成的对图像综合解读的能力,即视觉素养则变成一个人整体素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综合国内外专家对视觉素养的研究,可将视觉素养的构成分为4个能力层次:即视觉感知能力、视觉理解能力、视觉交流能力和视觉创造能力。视觉能力是一个具有正常视觉功能的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正常人都具有正确感知、理解、交流和创造图像的视觉信息的能力。因为,这种视觉信息的能力是后天形成和逐步发展的,也正是视觉素养的培养过程。在印刷时代,文字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读与写的素养则是当时最重要的素养。而在视觉文化时代,视觉素养则与印刷时代的读写素养一样,是现代人最重要的素养构成。我们每天面对着各种各样的视觉资讯,如果缺乏视觉认知能力,将成为现代“视觉信息文盲”;如果没有敏锐的视觉批判认知能力,就难于解构包含在这些信息中的深层次含义,更难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由于视觉素养的发展依赖于成长过程中视觉信息的刺激、教育和训练,如果缺少这种教育和训练,必然会影响到视觉素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一个人在“读图时代”对信息的学习、表达、解读、创造与传播能力。
一、国内外视觉素养培养的现状
(一)国外视觉素养培养现状
可以说,美国是视觉素养概念及视觉素养教育运动的发源地。从20世纪20年代的“视觉教育运动”到2011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颁布的《高等教育视觉素养能力标准》,美国一直引领着视觉教育的发展,不断促使人们重视图像在教育中的作用以及视觉素养的培养。特别是20个世纪60年代后,美国掀起了以“荧屏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视觉素养运动”,在政府资金和社会力量的支持下,视觉教育逐渐进入从小学到大学的课堂。1980年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视觉教育资源陆续被开发和应用,并成立了众多的视觉素养教育组织,这些标志着视觉素养教育运动进入蓬勃发展时期。美国的视觉素养教育过程从培训教师开始,首先提升教师本身的视觉素养,让各级教师在提升自身视觉素养的同时,掌握科学的培训方法,逐步使视觉教育成为从小学到大学的正式教学科目。视觉培训模式包括探索、记录、表达、激发、交流和想象6种模式。经过这些模式的培训,能更具体、更明确地要求学习者正确理解图形、图像、图表、图标和视频等视觉现象背后的含义,且能够解释视觉材料的制作者如何使用这些视觉工具来表达思想。加拿大视觉素养教育与美国类似,但其主要通过学习资源的视觉化来提高学生的视觉素养。英国视素养觉教育在高等院校广泛开展,其培养模式或作为一个科目开设,或与其他课程整合开设。最值得借鉴的是英国,它在大多数师范教育中,都将视觉素养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开设或嵌入其他课程中,同时有大量的视频学习资料和网络信息。澳大利亚被认为是最重视视觉素养和媒介素养的国家之一。从小学生开始培养,其培养模式与英国类似,分科学习或整合进其他科目中。此外,其还非常重视将视觉素养教育融入生活中,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介制作大量内容生动的视觉教材,学生在课堂之外也拥有很好地发展视觉素养的途径。
(二)我国视觉素养培养现状
我国视觉素养教育整体起步较晚,徐亚男等对香港、台湾及大陆视觉素养教育作了较为全面的比较。香港地区早在1973年就出版了系列媒介素养教育普及读本,并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从青少年到成人的培训网站、视觉资料及课程,几乎在所有高等院校均设有与视觉文化相关的硕士和博士专业。台湾地区不仅政府重视视觉素养教育,非政府组织也积极参与视觉素养教育的普及。1998年,在政府的倡导下,他们将原独立设置的艺术类科目整合成“艺术与人文”科,在这种整合中融入了视觉素养的教育内容,并在学者“视觉素养大众化”的呼吁下,从幼儿教育到成年人的培训,设立了系统的视觉素养教育活动,建立了内容丰富的视觉素养学习网站,为培养大众视觉素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笔者曾参观过台湾多所高校,已感受到学生视觉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普及情况。在大陆,视觉素养教育明显滞后,虽然已有一些学者撰文呼吁,一些研究机构针对中学生视觉素养设计开发了视觉素养训练软件,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已写入 “通过对美术知 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但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是西部偏远地区,从教师到管理部门均未给予视觉素养教育应有的重视,其他科目的教学活动更没有形成视觉素养教育的自觉行为。
二、视觉素养在师范教育中的现状及意义
阿尔文·托夫勒在其早期的未来学著作《第三次浪潮》中就曾指出:“人类社会正在孕育三种文盲: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视觉文化文盲。”而扫除视觉文化文盲的根本途径就是使国民具备视觉素养。师范教育肩负着培养未来教师的重任,在视觉文化时代,其培养对象视觉素养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到自身的职业发展,而且关系到全民的视觉素养水平。当前我们对未来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包括三个方面,即通识知识、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在查阅目前大陆许多高等师范院校所施行的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后,我们发现无论是在哪类知识或培养方案中均难觅对视觉素养教育的具体要求,绝大多数师范院校没有开设有关视觉文化或视觉素养教育的课程。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包括色彩、图形、图像及其编辑处理技术等有关视觉素养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软件操作,这对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无疑起到积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常常是本科目知识传授中的副产品。可以说,对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尚未成为高等师范院校各科教学活动中的自觉行为。
视觉素养的基础来源于艺术教育,特别是美术教育。在我国大陆,美术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美术教育发展经历了从实用技能、审美教育到现在把美术教育作为人文学科,强调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等发展阶段。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国家标准》中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来说,学习活动包括“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这为师范生视觉素养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但在视觉文化时代,仅依靠九年义务教育的美术基础来应对读图时代的各种信息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目前中小学教师视觉素养尚处于懵懂阶段。对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视觉素养的调查显示,除对视觉信息表达能力表现良好外,其视觉信息认识能力、视觉信息解读能力及视觉信息的评价能力均表现较弱。笔者接触一些教育技术专业的师范生,发现他们对色彩、图形的一些基本含义缺乏理解,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其完成的多媒体图像或视频作品在意义表征和界面构图设计美化方面远不如文科学生。
学生素养的缺乏往往是源自于教育和训练的缺失,师范生对视觉信息的解读和运用能力同样也需要经过培养训练和文化熏陶才能有效提高。因此,在师范教育中,纳入系统、完整的、自觉的视觉素养教育是当务之急。
三、师范教育中加强视觉素养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重视视觉素养教育
首先,正确的思想认识是指导行动的前提。开展视觉素养教育不仅关系到师范教育的质量,同时也关系到未来国民的整体素质。要想跟上时展和国际上视觉教育发展的步伐,提高未来教师的视觉素养,必须让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管理者和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认识到新的时代对学生素质的新要求,从政策和管理层面给予倡导、引导和支持。其次是培训教师。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教师的视觉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视觉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应对教师开展相关的培训或将视觉素养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使教师有自我提升视觉素养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敦促有基础、有能力的教师开设视觉文化类校性选修课程,逐步将选修课程发展为教师通识教育中的必修课程,并使之成为师范生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在教育技术、艺术类等专业将视觉文化类课程设为专业必修课。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师范生视觉素养教育的氛围和体系,并将视觉素养教育写入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中。
(二)编写系列教材,专设视觉素养教育课程
有关在高等院校开设视觉文化或视觉素养类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被阐明和呼吁多年,但实际情况很不乐观。目前,仅个别院校形成视觉素养的教学和研究团队,开设了相关课程并在校园里推广和普及了视觉素养教育,而绝大多数院校没有相应地课程或培训,这是令人焦虑的。究其原因,除从管理者到教师自身认识不到位外,直接原因是师资缺乏。视觉文化或视觉素养教育课程是一个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综合性的课程,涉及视觉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艺术学、新闻传播学、广告学、文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对网络文化的敏感,不经过系统学习和长期积累,很难胜任。因此,要实现在高校普遍开设视觉素养课程,教育管理部门要计划、有步骤地培训教师,组织该领域的专家、学者编写教材,根据国外的经验和已有的研究成果,确定教材的基本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以引导和助推视觉素养教育的普及。
(三)将视觉素养教育融入各科教学中
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和媒体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当前在高等院校的教学中,投影、多媒体、各种视觉资源的运用,已呈现出读图时代的教学特征,这给视觉素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为视觉素养的培养渗透到师范教育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目前的问题是多数教师尚处于视觉素养教育的无意识阶段,若加以引导和培训,不仅能提高教师自身的视觉素养、强化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意识,而且可成为高校视觉素养教育的主力军。
在实际授课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兴趣,借助于计算机等媒介精心制作课件,合理添加图片、视频、Flash以及特效,灵活使用概念图、关系图、流程图、树状图等。理科教学对一些变量关系数据的呈现,根据需要正确使用折线图、柱状图或饼图等。这样做不仅能充分展现现代教学手段的魅力,使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和有趣味,而且可大大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提升教学效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让学生懂得如此运用图形、图像来传递信息和表达的意图,以培养学生视觉认知能力和解读能力。
在学生方面,要给予学生视觉表达的训练机会。对能以图形、图片、图像表达的内容则尽量少用文字。如植物生物学教学中,对细胞的内膜系统在发育上和功 能上的联系、碳三和碳四植物叶结构和光合效率上的差异等内容,教材中已有部分文字描述,布置作业则要求学生以图形的形式表示;对一些实验步骤的描述、实验方案的设计则要求学生以流程图的方式呈现。这样要求,学生不仅有兴趣,而且通过画图可让学生理清思路,把原来感到模糊的各要素间复杂的关系理解清楚,帮助学生简化学习信息,深刻领会和记忆知识点。在此过程中,可促进学生语言符号与视觉符号的相互转换,有效地培养学生视觉信息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只有这样,视觉素养的培养才能真正深入课堂,使学生的视觉素养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积累和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张舒予.视觉文化概论(第2版)[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2] 雷要曾,袁冬梅.美国中学生视觉素养教育的特色及启示[J].素质教育大参考,2011(7A).
[3] 聂黎生.读图时代的视觉素养概念及其视觉素养教育[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
[4] 王帆,张舒予.读图时代的大众素养:媒介素养或视觉素养[J].中国电化教育,2008(2).
[5] Bernard Cesarone. Visual Literacy[J].Childhood Education, 2005(82).
[6] Elkins,J.Visual Literacy[M].New York:Routledge,2007.
[7] Peter Felten,Visual Literacy[J].Change: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2008(40).
[8] 张舒予.视觉素养、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J].中国教师,2010(9).
[9] 王志强.视觉素养对现代戏媒体艺术教学的新要求[J].视觉杂谈,2009(2).
[10] 罗双兰.解读美国《高等教育视觉素养能力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2012(10).
[11] 蒋海琳.英国高校视觉素养培养特色及其启示[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2).
[12] 黄宁宁.澳大利亚中学视觉素养教育的特色分析与启示[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10).
[13] 徐亚男,蔡冠群.中学视觉素养教育比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8(4).
一、巧引诗词活开局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开局,常常能很快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积极情感,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减负增效的目的。在科学课堂中适当引用诗词,既可导出本课的教学主题,又能在新课的伊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的思维。
如在“碳的性质”的教学中,我一进教室就诵出“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一诵完诗,学生就会很惊讶。科学老师怎么上起语文课来了,立即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把注意力集中到这节课的学习中,达到了引入的目的。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伐薪烧炭”说明什么?“十指黑”表示了什么含义?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了“薪”可以烧成“炭”,碳的物理性质:“黑色固体”等。又如在教学“动物的个体发育”时,我在该多媒体课件的首页,插入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西江月》的朗诵音频、蛙鸣的音频和江南田野风光视频,在上课伊始把学生们带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样优美的意境,然后设疑:“蛙声――稻花香――丰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以“丰年――蛙声――繁殖――个体发育”为思路导入教学。在教学“种子的结构”知识时,我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引入新课,让学生体会到植物体产生大量种子所体现出的旺盛的生命力,以及种子繁育新的生命的意义,从而不自觉地产生了解种子结构的好奇,这种好奇又为下一步的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巧引诗词激兴趣
课程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能否激起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而不在于传授学生多少具体知识。只有学生对这门课产生了兴趣,他才会主动的去学习、去钻研,才会有追求科学的动力。否则,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勉强去死记硬背,这是彻底的失败。在科学教学中应引发学生的好奇与疑问,激发他们积极思索与探讨,从而激发钻研的兴趣。同时还要使学生知道,这门学科是敞开的,还存有无数未解决的问题,留待后人去钻研、解决,让学生明白科学里还大有其用武之地,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情,这就成功了。诗词短小精悍,语言优美,科学课堂中出现与科学知识相结合的优美的诗歌,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如在教学“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时,我引用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问学生: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春蚕丝尽即死吗?”老师的质疑,特别对千古名句的质疑,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而事实上不难发现“春蚕丝尽没有死”,这只是它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蛹期,这会让学生有茅塞顿开的感觉,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能激发学生“知新”的欲望,促使知识的迁移和深化。又如在学习分子的运动论时,可运用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来启发学生。为什么“花气袭人”时气温会“骤暖”?给学生留下悬念,让学生通过学习寻找答案,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如同电视连续剧的“悬念”效果。
三、巧引诗词助理解
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有许多优美的诗、词、歌、赋,其中又有相当的一部分是赞美大自然美好,描写生物与环境、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的。科学课堂中采用这些讴歌自然的艺术声韵,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探索科学的奥秘和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如说明非生物因素如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我就引用了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一名句。我多方位转化事例,转化情形如下:
转化1:人间三月正芳菲,山寺桃花却不开;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转化2:平地三月正芳菲,山里桃花却不开;平地四月芳菲尽,山里桃花始盛开。
转化3:山脚三月正芳菲,山顶桃花却不开;山脚四月芳菲尽,山顶桃花始盛开。
转化4:长乐江三月正芳菲,瞻山桃花却不开;长乐江四月芳菲尽,瞻山桃花始盛开。
我做过这样转化后,学生就会明白“不同海拔高度气温不同”、“不同的地方气候不同”、“山上因海拔高而温度比山下低,植物的生长期迟”等科学知识,这样就非常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植物的生活和温度的关系,同时赞赏了古人的生动细致的观察。又如为引出青蛙的生殖和发育,我引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来说明青蛙生殖的时节为黄梅时节,地点是水域环境。为后文中讲述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作了铺垫,这种引用贴切而自然,不生搬硬套,恰到好处地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再如学习参照物概念时,学生对本身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来判断其他物体的运动情况较难理解,我就引用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让学生思考:这句话描写的是什么景象?“描写的是一艘帆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驶来,两岸青山不断向后退”。接着问:“这山怎么会走?那太阳会不会走?”学生一时反应不过来,因为他们在读这首诗时从没想过这个问题,只要给他们一点时间,他们就会知道前半句是以船为参照物,后半句是以太阳为参照物的缘故。我再适时地念一句“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同学们很快就会用所学习的知识来解释,参照物概念就这样迎刃而解了,同时也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何乐而不为呢?
四、巧引诗词熏情操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功能,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引入以古诗词深厚的文化底蕴创设生动深刻的人文情境,为课堂教学渲染了一种浓郁的人文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在“生态系统”的多媒体的首页,我插入龚自珍的《已亥杂诗》的朗诵音频“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以及“落红化春泥”的Flash视频,在学生感受“落红”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的同时,设疑“落红为什么能化作春泥?谁在起作用?”以“落红――微生物(分解者)――春泥”为主线引导学生学习“生态系统”。
情感陶冶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情感和环境的因素,以情染情,以境触情,以境陶情,对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熏陶、感化的一种德育方法。古诗词都是当时作者有感而发写下的,有描写祖国河山壮丽景色的,有借景抒情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的。这些诗对我们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学生品德修养,陶冶情操十分有用。在二氧化碳的有关教学中,我引用于谦的“石灰吟”和学生一起悲壮地朗诵:“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学生从中就能体会到作者那种崇高的献身和爱国精神。我再指出诗句中的关键词:出深山、焚烧、粉骨碎身、留清白。让学生由这些关键词联系学过的知识,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CaCO3 CaO+CO2
CaO+H2=Ca(OH)2
CO2+Ca(OH)2=CaCO3+H2O
五、巧引诗词育爱心
爱生物、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是现代教育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方面,但是热爱生物、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不是通过说教就能达到的,而是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去潜移默化,而科学课堂中的一些与科学知识紧密结合的诗歌,则是很好的载体。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时,要很好地启发和引导,尽量做到“润物细无声”。
如教师满腔豪情的朗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能让学生领会到“飞流直下”的壮观景色,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时,教师应紧接着提出问题,把学生引到科学学习上。“水为什么飞流直下而不飞流直上呢?”这样就自然的引到了“势能和动能转化”及“重力概念”的教学上。
初三的化学是一门比较难的科目,但是我们又面临着中考,时间紧迫,做好复习还是很有必要的,那么你知道化学知识点初中提纲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知识点初中提纲,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化学知识点初中提纲1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初中化学之三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
(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
(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8、收集气体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2、三大化学肥料:N、P、K
13、排放到空气中的三种气体污染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14、燃烧发白光的物质:镁条,木炭,蜡烛.
15、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氢气,一氧化碳,单质碳.
16、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是:氢气(理想),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17、CO的三种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18、三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全为混合物)
19、三种黑色金属:铁,锰,铬.
20、铁的三种氧化物: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
21、炼铁的三种氧化物: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22、常见的三种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23、浓硫酸的三个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24、氢氧化钠的三个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25、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的三种氧化物:氧化铜,水(氧化氢),二氧化碳.
26、实验室制取CO2不能用的三种物质:硝酸,浓硫酸,碳酸钠.
27、酒精灯的三个火焰:内焰,外焰,焰心.
28、使用酒精灯有三禁:禁止向燃着的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
29、玻璃棒在粗盐提纯中的三个作用:搅拌、引流、转移
30、液体过滤操作中的三靠:(1)倾倒滤液时烧杯口紧靠玻璃棒,(2)玻璃棒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端,(3)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31、固体配溶液的三个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32、浓配稀的三个步骤:计算,量取,溶解.
33、浓配稀的三个仪器:烧杯,量筒,玻璃棒.
34、三种遇水放热的物质:浓硫酸,氢氧化钠,生石灰.
35、过滤两次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滤纸破损,仪器不干净,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6、药品取用的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37、金属活动顺序的三含义:(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在水溶液中越容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2)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3)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38、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9、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1)温度,(2)是否搅拌(3)固体颗粒的大小
40、使铁生锈的三种物质:铁,水,氧气.
41、溶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42、影响溶解度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
三、初中化学常见混合物的重要成分
1、空气:氮气(N2)和氧气(O2)
2、水煤气:一氧化碳(CO)和氢气(H2)
3、煤气:一氧化碳(CO)
4、天然气:甲烷(CH4)
5、石灰石/大理石:(CaCO3)
6、生铁/钢:(Fe)
7、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C)
8、铁锈:(Fe2O3)
四、初中化学常见物质俗称
1、氯化钠(NaCl):食盐
2、碳酸钠(Na2CO3):纯碱,苏打,口碱
3、氢氧化钠(NaOH):火碱,烧碱,苛性钠
4、氧化钙(CaO):生石灰
5、氢氧化钙(Ca(OH)2):熟石灰,消石灰
6、二氧化碳固体(CO2):干冰
7、氢氯酸(HCl):盐酸
8、碱式碳酸铜(Cu2(OH)2CO3):铜绿
9、硫酸铜晶体(CuSO4.5H2O):蓝矾,胆矾
10、甲烷(CH4):沼气
11、乙醇(C2H5OH):酒精
12、乙酸(CH3COOH):醋酸
13、过氧化氢(H2O2):双氧水
14、汞(Hg):水银
15、碳酸氢钠(NaHCO3):小苏打
五、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
(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二)质量减少的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六、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
(一)、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二)、离子的检验.
6、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7、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8、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9、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10、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11、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12、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13、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
(三)、相关例题
14、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变质
15、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
16、检验NaOH中是否含有NaCl: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
17、检验三瓶试液分别是稀HNO3,稀HCl,稀H2SO4?
向三只试管中分别滴加Ba(NO3)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稀H2SO4;再分别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稀HCl,剩下的是稀HNO3
18、淀粉:加入碘溶液,若变蓝则含淀粉.
19、葡萄糖: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若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就含葡萄糖.
七、物质的除杂
1、CO2(CO):把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2、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3、H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通过氢氧化钠固体
4、CuO(Cu):在空气中(在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
5、Cu(Fe):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6、Cu(CuO):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7、FeSO4(CuSO4):加入足量的铁粉
8、NaCl(Na2CO3):加入足量的盐酸
9、NaCl(Na2SO4):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
10、NaCl(NaOH):加入足量的盐酸
11、NaOH(Na2CO3):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钙溶液
12、NaCl(CuSO4):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13、NaNO3(NaCl):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
14、NaCl(KNO3):蒸发溶剂
15、KNO3(NaCl):冷却热饱和溶液.
16、CO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
八、化学之最
1、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H2.
2、最简单的有机物是CH4.
3、密度最小的气体是H2.
4、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是H2.
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6、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原子.
7、PH=0时,酸性,碱性最弱.
PH=14时,碱性,酸性最弱.
8、土壤里最缺乏的是N,K,P三种元素,肥效的氮肥是尿素.
9、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10、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是中国.
1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13、空气里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14、空气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
15、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16、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碳
九、有关不同
1、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排列不同.
2、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是因为含碳量不同.
3、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氧气和臭氧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水和双氧水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4、元素种类不同:是因为质子数不同.
5、元素化合价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6、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十、有毒的物质
1、有毒的固体:亚硝酸钠(NaNO2),乙酸铅等;
2、有毒的液体:汞,硫酸铜溶液,甲醇,含Ba2+的溶液(除BaSO4);
3、有毒的气体:CO,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十一、溶解性表的记忆口诀
钾钠铵盐个个溶,硝酸盐类也相同
碱溶铵钾钠钡钙,硫酸盐类除钡钙,
氯化物除银亚汞,碳磷酸盐多不溶
化学知识点初中提纲2一: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9、导电性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二:其它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
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7,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 Fe3O4。
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1)均一性;
(2)稳定性;(3)混合物。
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
(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0、生铁一般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
1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1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
(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
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1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1)升温、(2)加溶剂;
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1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
(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1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
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2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
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2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2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2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2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26、与铜元素有关的三种蓝色:(1)硫酸铜晶体;
(2)氢氧化铜沉淀;(3)硫酸铜溶液。
27、过滤操作中有“三靠”:(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滤纸三层处;(3)盛待过滤液的烧杯边缘紧靠在玻璃捧引流。
28、启普发生器由三部分组成:球形漏斗、容器、导气管。
29、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
30、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1)不用手接触药品;
(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3)不尝药品的味道。
31、写出下列物质的颜色、状态
胆矾(蓝矾、五水硫酸铜CuSO4?5H2O):蓝色固体
碱式碳酸铜(铜绿):绿色固体 黑色固体:碳粉、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白色固体:无水硫酸铜(CuSO4)、氯酸钾、氯化钾、氧化镁、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硫酸锌
紫黑色:高锰酸钾 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FeSO4)
32、要使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要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33、由双原子构成分子的气体:H2、O2、N2、Cl2、F2
34、下列由原子结构中哪部分决定:①、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②、元素的分类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③、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④、元素的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决定、⑤、相对原子量由质子数+中子数决定。
35、学过的有机化合物:CH4(甲烷)、C2H5OH(酒精、乙醇)、CH3OH(甲醇)、CH3COOH(醋酸、乙酸)
36、从宏观和微观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可归纳为五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
(1)五个不改变:认宏观看元素的种类和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从微观看原子质量、原子的种类和原子数目不变;
(2)两个一定改变:认宏观看物质种类一定改变,从微观看分子种类一定改变;
(3)一个可能改变:分子的总和可能改变。
37、碳的两种单质:石墨、金刚石(形成的原因: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38、写出下列物质的或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沼气:CH4、煤气:CO、水煤气:CO、H2、天然气:CH4、酒精:C2H5OH、
醋酸:CH3COOH、石灰浆、熟石灰、石灰水:Ca(OH)2、生石灰:CaO、
大理石、石灰石:CaCO3
化学知识点初中提纲3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
物理和化学的共同点: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5、绿色粉末碱式碳酸铜加热后,①绿色粉末变成黑色,②管口出现小水滴,③石灰水变浑浊。
Cu2(OH)2CO3—
6、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空气)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水)
1、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
淡水资源却不充裕,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2、水的污染来自于①工厂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②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③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3、预防和消除对水源的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需采取的措施:①加强对水质的监测,②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③农业上要合理(不是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4、电解水实验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5、电解水中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体积比(分子个数比)为1∶2,质量比为8∶1,在实验中常加稀H2SO4和NaOH来增强水的导电性。
通的是直流电。
(O2、H2、CO2、CO、C)
1、氧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是淡蓝色的。
氢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最小,难溶于水。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干冰是CO2固体。(碳酸气)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甲烷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俗名沼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
2、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的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生铁和钢主要成分都是铁,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含碳量不同。
3、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难或不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CO2、HCl、NH3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CO、N2、(NO)只能用排水法
4、①实验室制O2的方法是: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方程式)
KClO3—KMnO4—
工业上制制O2的方法是: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原理:利用N2、O2的沸点不同,N2先被蒸发,余下的是液氧(贮存在天蓝色钢瓶中)。
②实验室制H2的方法是:常用锌和稀硫酸或稀盐酸
(不能用浓硫酸和硝酸,原因:氧化性太强与金属反应不生成H2而生成H2O)(也不能用镁:反应速度太快了;也不能用铁:反应速度太慢了;也不能用铜,因为不反应)Zn+H2SO4—
Zn+HCl—
工业上制H2的原料:水、水煤气(H2、CO)、天然气(主要成分CH4)
③实验室制CO2的方法是: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不能用浓盐酸(产生的气体不纯含有HCl),不能用稀硫酸(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行)。CaCO3+HCl—工业上制CO2的方法是:煅烧石灰石CaCO3—
5、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助燃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①(黑色)C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更旺,发出白光。
②(黄色)S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空气中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蓝紫色的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O2。
③(红色或白色)P和O2反应的现象是:冒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用于发令枪)
④(银白色)Mg和O2反应的现象是: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氧化镁。(用于照明弹等)
⑤(银白色)Fe和O2反应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e3O4,注意点:预先放入少量水或一层沙,防止生成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⑥H2和O2的现象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⑦CO和O2的现象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⑧CH4和O2的现象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酒精燃烧C2H5OH+O2—
甲醇燃烧CH3OH+O2—
6、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②还原性
①可燃性H2+O2—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CO+O2—H2的爆炸极限为4——74.2%
C+O2—(氧气充足)C+O2—(氧气不足)
②还原性H2+CuO—黑色变成红色,同时有水珠出现
C+CuO—黑色变成红色,同时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O+CuO—黑色粉末变成红色,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7、CO2①与水反应:CO2+H2O—(紫色石蕊变红色)
②与碱反应:CO2+Ca(OH)2—(检验CO2的方程式)
③与灼热的碳反应:CO2+C—(吸热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
①除杂:CO[CO2]通入石灰水CO2+Ca(OH)2—
CO2[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CO+CuO—
CaO[CaCO3]只能煅烧CaCO3—
②检验:CaO[CaCO3]加盐酸CaCO3+HCl—
③鉴别:H2、CO、CH4可燃性的气体:看燃烧产物
H2、O2、CO2:用燃着的木条
[(H2、CO2),(O2、CO2),(CO、CO2)]用石灰水
8、酒精C2H5OH,又名乙醇,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
醋酸又名乙酸,CH3COOH,同碳酸一样,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无水醋酸又称冰醋酸。
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煤是工业的粮食,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其中气体矿物燃料是:天然气,固体矿物燃料是煤,氢气是理想燃料(来源广,放热多,无污染)。
化学知识点初中提纲4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7、原子的结构:
原子、离子的关系:
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见文末具体总结)
①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 + B = 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AB = A + 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 + BC = AC + 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B + CD = AD + CB
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
=== 2H2O + O2 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
2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22、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它为溶质。)
23、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4、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HCl==H+ + Cl -
HNO3==H+ + NO3-
H2SO4==2H+ + SO42-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OH==K+ + OH -
NaOH==Na+ + OH -
Ba(OH)2==Ba2+ + 2OH -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NO3==K+ + NO3-
Na2SO4==2Na+ + SO42-
BaCl2==Ba2+ + 2Cl -
25、酸性氧化物(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26、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如:Na2CO3
.10H2O、CuSO4 .5H2O)
27、潮解:某物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的现象
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
能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
28、燃烧: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化学知识点初中提纲5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初中化学之三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
(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
(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8、收集气体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2、三大化学肥料:N、P、K
13、排放到空气中的三种气体污染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14、燃烧发白光的物质:镁条,木炭,蜡烛.
15、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氢气,一氧化碳,单质碳.
16、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是:氢气(理想),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17、CO的三种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18、三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全为混合物)
19、三种黑色金属:铁,锰,铬.
20、铁的三种氧化物: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
21、炼铁的三种氧化物: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22、常见的三种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23、浓硫酸的三个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24、氢氧化钠的三个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25、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的三种氧化物:氧化铜,水(氧化氢),二氧化碳.
26、实验室制取CO2不能用的三种物质:硝酸,浓硫酸,碳酸钠.
27、酒精灯的三个火焰:内焰,外焰,焰心.
28、使用酒精灯有三禁:禁止向燃着的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
29、玻璃棒在粗盐提纯中的三个作用:搅拌、引流、转移
30、液体过滤操作中的三靠:(1)倾倒滤液时烧杯口紧靠玻璃棒,(2)玻璃棒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端,(3)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31、固体配溶液的三个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32、浓配稀的三个步骤:计算,量取,溶解.
33、浓配稀的三个仪器:烧杯,量筒,玻璃棒.
34、三种遇水放热的物质:浓硫酸,氢氧化钠,生石灰.
35、过滤两次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滤纸破损,仪器不干净,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6、药品取用的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37、金属活动顺序的三含义:(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在水溶液中越容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2)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3)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38、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9、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1)温度,(2)是否搅拌(3)固体颗粒的大小
40、使铁生锈的三种物质:铁,水,氧气.
41、溶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42、影响溶解度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
三、初中化学常见混合物的重要成分
1、空气:氮气(N2)和氧气(O2)
2、水煤气:一氧化碳(CO)和氢气(H2)
3、煤气:一氧化碳(CO)
4、天然气:甲烷(CH4)
5、石灰石/大理石:(CaCO3)
6、生铁/钢:(Fe)
7、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C)
8、铁锈:(Fe2O3)
四、初中化学常见物质俗称
1、氯化钠(NaCl):食盐
2、碳酸钠(Na2CO3):纯碱,苏打,口碱
3、氢氧化钠(NaOH):火碱,烧碱,苛性钠
4、氧化钙(CaO):生石灰
5、氢氧化钙(Ca(OH)2):熟石灰,消石灰
6、二氧化碳固体(CO2):干冰
7、氢氯酸(HCl):盐酸
8、碱式碳酸铜(Cu2(OH)2CO3):铜绿
9、硫酸铜晶体(CuSO4.5H2O):蓝矾,胆矾
10、甲烷(CH4):沼气
11、乙醇(C2H5OH):酒精
12、乙酸(CH3COOH):醋酸
13、过氧化氢(H2O2):双氧水
14、汞(Hg):水银
15、碳酸氢钠(NaHCO3):小苏打
四、初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
1、显酸性的溶液:酸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硫酸氢钠、硫酸氢钾等)
运动之美也许在于展现完美的身体形态,也许在于严谨科学的精准度,也许在于与时间的追逐与竞赛,而这一切都恰似你那块精致的腕表,表体设计、复杂功能和科学精准的计时,将运动美学凝于腕间。
姚明&豪雅竞潜姚明限量版腕表
提起高级运动腕表,豪雅是不得不提的经典品牌。而姚明作为新一代的运动偶像、谦虚、热情,在篮球领域有着卓越的才能和赛场上永不言败的不屈精神,这些不仅为他赢得了美国以至世界篮球迷的爱戴,亦与豪雅表“追求成功,超越自我,卓越品质”的品牌精神契合无间,
豪雅特为姚明推出限量版腕表,是在其赫赫有名的豪雅竞潜(AQUARACER)系列中最为畅销款式基础上加以设计并推出的。此款腕表在11点钟位置刻有数字“11”,表盘上还有姚明的红白双色中英文签名及红色的篮球标志。其特别的设计含义在于:11号是姚明在休斯顿火箭队的号码,红色既是休斯顿火箭队的代表色,同时也是中国的象征。此外,腕表后底盖还刻有篮球图案、姚明的昵称“小巨人”以及全球限量号码,所有的细节设计无不体现出此款腕表的与众不同之处必将备受收藏者和姚明钟爱者的推崇。该款零售价人民币11000元,限量发售1100只。
该款腕表同样拥有豪雅六大专业运动功能为佩戴厚重的潜水手套时操控方便而特别设计的12边形单向旋转表圈:抗磨损蓝宝石水晶表面,旋入式表冠与表背;清晰易读的荧光指针和小时刻度;防止意外开启的双保险搭扣;高达300米防水深度。高强度的牵引和抗磨损测试确保钢质表链能够经受最极限的运动状况。这些特点为姚明限量版腕表赋予动感魅力,也使它成为真正的运动手表的标志。
GiaComo Agostini &尚维沙Bressel 1665飞秒追针计时表
尚维沙把精准时计技术应用在赛车运动计时领域,以限量50枚的Bressel 1665 Jumping Spit-Time Ago飞秒追针计时表向传奇摩托车车手Giacomo Agostini致敬。
尚维沙正式与意大利经典摩托车品牌MVAgusta结盟已经两年,表厂和名将车手Giacomo Agostini(昵称Ago)的惺惺相惜更属顺理成章。Giacmo Agostini纵横摩托车坛17载,雄霸350cc和500cc级别比赛历年来赢得破纪录的15次世界锦标赛冠军、10次lsle of Man大赛冠军和123次格兰披治大赛冠军,堪称当代摩托车坛超级巨星。尚维沙以自身优秀技术为本特别制作了50枚1665 Jumping Split-Time Aqo飞秒追针计时表,向这位品牌大使的成就致意。1665 Jumping split-Time Ago追针计时表的42毫米表壳以钯金属制作备有银色和黑色两款表盘设计,配衬怀旧味道的棕色皮表带流露出点点不羁的豪迈男儿气质。
此新作装配自动上链追针计时机芯,飞秒计时准确度高达1/8秒透明表背展示出机芯结构和GiacomoAgostini的签名式样。此追针计时表装配两支重叠的计时秒针(一红一银或一红一黑),藉以记录多项分段计时。9时位置的定时器装配红色箭头飞秒针,每秒以8格速率转一圈,当计时操作完成时,飞秒针可以指示出1/8秒的准确度。
欧文&天
梭PRS200第10款欧文限量版腕表
PRS200系列腕表专业精准,性能可靠,其在天梭所有表款中的经典地位就如英国足球名将迈克・欧文一样,历久弥新,无可代替,欧文所代表的,正是瑞士天梭对性能表现、创新技巧和精致工艺的完美追求。10年前,他就开始作为形象大使,与瑞士著名腕表品牌天梭展开倾力合作,为此,天梭总裁添宝先生在纽卡斯尔联队的精彩比赛当天,向迈克・欧文赠送了为他特别打造的第10款限量版腕表――PRS200迈克・欧义限量版,同时对欧文始终如一的支持表达感谢。
数字10不仅是迈克・欧文与天梭结缘的幸运号码,也是他在国家队和纽卡斯尔联队的球衣号码。今年天梭为欧又特别设计的PRS200限量版手表进一步彰显了其追求卓越表现的品质及优秀的团队精神这款经典手表融合精密的计时码表功能和深达200米的防水功能,而在10点钟安置的计时盘设计适用于足球比赛的补时,一条代表幸运的红色队服条纹穿过银色表盘的边缘,与表圈上的红色饰纹完美呼应,表壳底盖刻有迈克战靴的形象,他的亲笔签名以及限量款于表的独立编号。
内置经典的瑞士制造石英机芯,防水深度达200米,可承受20个人气压316L,不锈钢表壳,坚固耐用,且不失典雅的质感与光泽,蓝宝石水晶玻璃表镜也可应对运动中的摩擦与碰撞,此款表全球限量发行4999枚。
天梭腾智系列运动腕表
Tissot-I-Touch
适合项目:专业登山、急速滑雪
天梭为户外探险爱好者专门设计了腾智系列触摸式腕表。这一坚固,大气的高科技腕表防水达100米,除了T-TOUCH系列原有的六项触摸功能外,还具有三项全新功能。
这款高精度的腕表,达到了功能性与使用性的完美统一。除计时功能外,还提供11种独特功能,只需按动表冠后,触摸蓝宝石水晶玻璃表镜中央即可激活。户外探险爱好者能够直接使用高度计(英尺/米),相对高度测量仪,计时码表(分段累计计时和同时分段计时),指南针、两组响闹、温度计(摄氏/华氏),天气预报、日期和时间显示(12小时制/24小时制)、万年历、倒数计时和背景灯光。随时随地,腾智系列的佩戴者在指尖轻触间,即可点亮腕上的高科技。
沛纳海FER00030-Ferrari Californla腕表
适合项目:公路赛车
沛纳海,作为House of Maranello的腕表特许制造商,当然不会错失在巴黎沙龙展(Paris Salon)这个盛会中展出Prancing Horse最新型号:Ferrari California。这是一辆极其创新的跑车,亦保持着Farrari过往车款1957年的250 California一贯优秀精神和风格。它是一款优雅的敞篷车,天生就应该在赛道上奔驰。这些年来,Ferrari已是运动跑车和超卓性能的同义词,它更拥有独特的风格,集结了工匠完美技术和高度精密科技于一身的杰作。这一点与腕表品牌沛纳海如出一辙。
沛纳海腕表以其独特出众的外形,将本身的系列与法拉利 Prancing Horse这个辉煌的时刻连结起来,制造出一款腕表,其设计标记着沛纳海与Ferrari步伐一致。这是一款注定会成为狂热爱好者和爱梦想的人都不可欠缺的腕表。这是一款双刻盘飞返计时的腕表,这个独特的版本只会限量生产400只。因其时尚的特质及所采用的特殊物料,它结合了经典和现代元素,与在Drake标志下的最新出品如出一辙,这也是Enzo Ferrari所为人认知的特质。黑色鳄鱼皮配有色彩对比鲜明的边缝线,内面为红色鳄鱼皮配有红色边缝线。磨砂精钢可调整带扣,扣环边缘经抛光打磨。备用的橡胶表带刻有“Ferrari”字样。
万宝龙运动型自动上链不锈钢
计时表Montblanc Sport Chronograph Automatic
此款外壳经类钻碳涂层处理的腕表散发着阳刚和动感,可称之为万宝龙2009年最威猛的新作。黑表壳、黑表圈、黑表盘及黑色鳄鱼皮表带,气势硬朗,凸显出运动型腕表系列的强烈个性。定时器外框及数字色调格外鲜活,连同夜光数字时标及亮泽的银色按钮及表冠,与黑表盘形成强烈对比。
与所有运动型系列计时表款式一样,表镜3时位置为日历放大镜。双面防反光弧形蓝宝石水晶玻璃镜面在水底环境中亦能清晰显示无误;防水深度200米,具备专业运动型潜水表本色;表壳侧保护装置保护表冠免受意外撞击:机芯的高密度金属摆铊性能卓越,能快速上链储能,通常情况能运作48小时,实为精力充沛的精英人士及专业运动员的首选。
欧米茄海马Aqua Terra 系列男表系列和中型表款
适合项目:户外探险、游艇
探险在即?全新欧米茄Aqua Terra系列将是你的完美之选。和其欧米茄Aqua Terra系列腕表一样,全新系列与海洋有着紧密联系。无论流连于游艇甲板,还是游走于广袤陆地,佩戴欧米茄海马Aque Terra腕表均怡然自得。由此可见,此腕表系列的名称“AquaTerra”(意指水与陆地)可谓实至名归。
早期的海马系列腕表历经航天员与航海家在最艰难环境中的严苛测试。全新系列不仅承袭了早期表款的经典特质,且采用了创新技术工艺以及超凡外观读诗,使得此系列尽显荣耀气质,随时随地为你保障精准性能。表盘上与众不同的设计之外在于精雕细琢的“柚木概念”垂直纹理。18K金材质的指针和小时刻度亦呈现全新面貌:经过磨砂光面处理,并覆以全新的白色夜光涂层,在黑暗中呈现清晰蓝光。表壳和欧米茄专利“链针系统”表链提供多种金属材质可供选择,呈现卓尔不凡的外观美感。
万国海洋时计深海二号IWC AquatiIller Deep Two(型号IW3547)
适合项目:专业潜水
潜水员表凭借其坚固可靠的质量,到今天仍然是运动腕表的不二之选。配备机械水深测量仪的潜水员腕表,在10年后卷土重来,在2009年的日内瓦表展(SIHH)上,抗压12巴的海洋时计深海二号腕表Aquatiner Deep Two再度登场,为潜水员提供一切安全所需。此表不但能显示实际潜水深度,也可显示潜入的最大深度。因此,它也可作为潜水计算机的后备安全系统。
海洋时计深海二号腕表表盘上的半圆形水深显示器,可测量水深达50米,潜水员可透过特别的旋转式外圈阅读潜水时间。外圈宽4毫米的蓝宝石水晶圆环下面,是一层高浓度的夜光涂料,因此在任何能见度都能清晰看到。这款腕表有精钢表链和黑色橡胶表带可供选择,同时附带方便潜水的扣环式延伸表带。
芝柏Monte-Carlo
1973飞返计时表
适合项目:赛车、越野
2009年,GP芝柏表特别设计了具有测速功能的Monte-Carlo 1973飞返计时表(FIy-Back Chronograph Monte-Carlo 1973)以纪念1973年(第42届)蒙地卡罗越野赛中的传奇一战。只要按飞返按钮一次,运作中的计时秒针便立刻归零和展开第二项计时程序,免却传统计时表需要停止/归零/启动三个程序,方便使用者更准确地进行计时操作。表圈刻上测试速度的刻度,可计算对象移动的时速。
Monte-Carlo 1973飞返计时表由GP芝柏表原厂自制,精钢表壳和圆柱形计时按钮一望而知,连同凸面蓝宝石水晶玻璃表镜和测速表圈设计,重现70年代初期腕表设计的气质。此飞返计时表的表盘印上MONTE-CARLO 1973字样,表背刻上当年优胜车手的名字,战车的名字和车牌号码。
豪雅林肯系列Caliber S腕表
适合项目:高尔夫、绅士的优雅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