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范文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第1篇: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当前很多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虽然有一些孩子跟随父母进入到城市当中,但是还是有很大一部分的儿童被留在的农村,多是由自己的祖辈进行照顾,这类的特殊未成年儿童就被称为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由于长期无法的得到应有的关注与关爱,因此在长期缺失亲情的状态下会出现很多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生活现状

留守儿童的父母一般都在外打工,并且让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对其生活进行照顾。甚至有的家长非常不负责任,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因此在孩子家庭的成长过程,重任就落到了家庭中年长的孩子肩上。很多的留守儿童因为缺乏有效的关爱与照顾,而且老人在对孩子的照料过程也无法投入过多的精力,因此使得很多孩子会出现营养不足,或者是身心发展的不够健康,这都是因为他们在生活上得不到有效的关爱所致。

(二)教育现状

留守儿童由于很多都是由祖辈抚养,而且他们在体力、智力上已不能满足抚养儿童的要求了。留守儿童长期处于这种生活环境中,仅仅得到的是一些浅层次的人为关怀,但是在教育方面的关怀,如德育,做人的道理等,就无法很好地从祖辈那里学习到,因此这种缺少家庭教育氛围的现象使得儿童无法进行有效的亲情交流,在受教育方面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三)安全现状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在安全方面面临着很大的问题。根据调查发现,当前很多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保护,在学校或者家庭周围很容易受到同龄儿童的欺负,甚至有些地方还出现了留守女童的恶性事件 。这些儿童因为没有父母在身边陪伴甚至会遭到周围邻居的歧视。虽然在学校,出现类似的安全问题,校方还能做出及时的应对策略,但是在家庭方面,祖辈们却无法为孩子的安全做出有效的保障,再加上留守儿童在面对危险时缺乏有效的应对手段,因此其安全问题是一个突出的现象。

(四)心理现状

很多的留守儿童家庭都是因为经济的问题,家长才会外出务工,并且他们长时间都在外打工,很难回来一次,这也就使得很多儿童缺乏有效的亲情关爱。家长也无法有效的了解子女内心的想法。很多父母会选择在回家的时候为自己的孩子带上好吃的好玩的,可是他们却不知道这些物质性的事物根本无法从根本上弥补孩子在心灵上受到的创伤。长时间与父母分离,甚至会使儿童对自己的父母产生怨恨,从而使彼此之间的沟通更加困难。有的孩子因为长期缺乏有效的交流,因此会产生自闭、自卑的现象,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需要被关注

留守儿童和其他的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拥有接受公平教育与健康成长发展的权利,但是就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来看,他们所处的环境并不是很公平。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从小的方面来看是一个家庭的问题,从大的角度来说就是反应一个社会的现象,并且能否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若干问题,也影响到社会的发展,这也不仅仅是通过家庭或者是三农问题就能够解决好。这必须政府、社会和家庭三者共同努力,才能把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有效的实现留守儿童健康地发展。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一)首先要解决教育问题

因为父母是孩子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亲人,也是对孩子起到监护作用的重要任务,因此就应该加强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力度,从而解决孩子从思想上出现的一些问题。首先政府应该在相关的政策方面予以支持,如在户籍、借读方面对农村的留守儿童实施以优惠政策,从而让他们能够跟随家长进城学习,如果能够在农村学生上学过程实行一些减免学费政策,那么将会大大减少家庭的压力,同时有利于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应该以户籍制度改革为核心,着力解决农民工流动子女受教育问题,在教育上实现对儿童的有效保障,从而为其更好地发展自身奠定基础。

(二)加强父母监督力度

有的父母实在无法将孩子带到城市跟随他们生活,就应该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给予孩子关爱,并且做到有效的监督。因为父母在外地,无法与孩子频繁见面,因此就可以通过一些通信方式和孩子进行沟通,从而了解孩子最近的学习与生活状况,并且对于他们出现的一些问题给粗建议和指导,从而更好地尽到自己监督的作用。平时可以给孩子买一些有用的文具等学习物品,让孩子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从而更好地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创造社会环境

对于留守儿童的关爱不能仅仅局限于政府和家庭,还应该把它推广到全社会,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比如政府可以鼓励一些社区或者相关部门,组织志愿者为留守儿童送上稳固南,或者一些有条件的爱心人士可以作为孩子的家长,从而对孩子有效的进行监督。要能够将留守儿童问题更好地解决,就需要借助社会的帮助,在加强家长、学习与孩子之间沟通的基础上,实现留守儿童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万明钢,毛瑞.当前我国“留守儿童”研究存在的若干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2]康辉,赵娟,刘建中.2007~2009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03)

第2篇: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儿童是我们民族的未来,如果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那如何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如何实现综合国力的腾飞?因此,作为基础教师的我们,理应肩负起教育教学的重任,洒下一点阳光,温暖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灵,保证其健康、快乐地成长。以下笔者将简要分析当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学的现状,浅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望对各位同仁有所借鉴。

一、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当前的农村留守儿童教学现状着实不容乐观,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其一,留守儿童容易沾染上社会不良风气。儿童正处于思想和意识的启蒙阶段,其对是非善恶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在儿童家长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监管,再加上祖父母对其思想道德教育的疏忽,就容易沾染上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如小偷小摸,如果放任不管,将来很有可能会做出更多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的事件。其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虽然在小学教育教学中,也曾开设德育的课程,目的是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和思想道德品行,但是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儿童在校的时间毕竟有限,他们一旦离开学校便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有些儿童由于长期缺乏与父母的沟通,因而便逐渐养成了自我封闭的心理,对待陌生人时刻保持着警惕的心理,对于其他学生也不能敞开心扉。除此之外,还有的学生养成了欺负弱小的不良品行,这种教学现象也亟待解决。最后,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一直得不到有效提升。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中总是缺少来自家庭的温暖,久而久之,就会因为家庭的原因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逐渐产生弃学、厌学的心理,如此则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综合以上几点来看,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学问题亟待解决。

二、在小学教学阶段,实施温暖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净化农村小学周边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年龄小,对是非对错的分辨还未形成完整的意识形态,加之学校周边环境的“污染”,极易沾染不良风气,如抽烟、酗酒、斗殴等,如果教师对此不闻不问,那么儿童就会受“污浊之风”的影响越来越深,最终很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我们作为留守儿童的教育者,更是守护者,理所应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为了避免留守儿童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小学教师可以联合其他教师或者向校领导反映,通过有效的手段净化农村校园周边环境。如,禁止在学校周边开设游戏厅、网吧、KTV等娱乐性营业单位,为留守儿童提供一种优质的教学环境,是保证其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

(二)联合家长力量,开展家校共育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感受到来自家长方面的温暖,因而其心理容易孤僻,有些则正好相反,反而感觉无人管教,形成了狂妄自大的心理。但是不论是孤僻或者自傲都是不良的生活和学习态度,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因此,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农村教师应当积极与儿童家长取得联系,联合家长的力量,开展家校共育。教师应当知道,家长是与留守儿童有着浓浓血缘亲情的人,任何人都无法代替家长给予留守儿童特有的温暖。如今的信息技术已逐步趋于完善,家长只需要抽出极少的一些时间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就可弥补儿童心灵上的空虚,给予儿童必要的家庭温暖,因此,教师在小学教学中应当善于联合家庭力量,实施家校共育,还农村留守儿童一片健康成长的蓝天。

(三)调动社会力量,温暖农村留守儿童

通过调动社会救助力量,让农村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温暖,促使农村留守儿童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所谓“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当农村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时,他们必定会在心中怀有感恩,促使其将来更好地报效国家、回馈社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用相机记录下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发给社会相关部门,如社会基本生活保障部门或者社会公益救助站等,向他们寻求帮助,进而将所得物资全部用于救助贫困的留守儿童,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综上所述,在小学基础教育教学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困扰小学教师的“痼疾”,为了提高小学教学质量,教师可以积极从以上三点入手,温暖农村留守儿童,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观念,为提高基础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煦.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4.

第3篇: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留守儿童;关爱;策略

伴随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他们的子女受制于户籍、经济、入学等因素,无法随迁进城,而成为教育实践中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农村留守儿童难以获得正常的生活照顾、安全保护及教育培养,逐渐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弱势群体。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为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1]。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提供了创新的实践思维和丰富的技术手段。在短期返乡就业及随迁进城难以实现的背景下[2],探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概述

我国人口流动主要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农村留守儿童因而占据了留守儿童的主要比例。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外出务工连续3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3]。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经商,留守儿童出于户籍、经济、入学等因素限制,只能留在农村托养于祖父母等亲人、亲戚、朋友甚至独立生活,其生存现状不容乐观。

1.1心理问题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生活,缺乏亲子交流的机会,难以获得父母的适时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亲子关系表现疏离。留守儿童的苦闷、烦恼、压抑、恐惧等情绪往往积压内心,无法找到倾诉出口及途径。长此以往,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对外部世界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自信心不足,少言寡语,胆小懦弱,害怕与他人交流交往,以至自我封闭,变得自卑孤僻[4]。

1.2学业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离开父母,托养于祖父母等亲人、亲戚、朋友甚至独立生活。一方面父母外出务工无暇关心和顾及孩子的学业状况。另一方面以祖父母为代表的托管方,更多着眼于孩子的日常生活起居。在面对孩子的学业问题上,由于自身较低的文化水平而表现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留守儿童因而极易对学校产生疏离,出现孤立感、无意义感、无力感和无规范感[5],具体表现为学习动机缺乏,厌学、逃学,不求上进,不服管教;学习习惯不良,自觉性较差;学习基础薄弱,学业发展产生重重困难。

1.3安全问题

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由于自身天性好动,生活经验不足,安全意识薄弱,防范能力较差[6]的特点,极易陷入各种风险之中;其次,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及安全教育减弱,留守儿童被拐卖、受侵害、意外伤害事件时有发生;最后,学校教育由于侧重文化教育,加之学习资源缺乏,面向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实践薄弱,留守儿童所应具有的安全风险意识及风险防范知识较为缺失。

1.4道德问题

由于父母常年离家外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十分缺乏。家长难以通过身体力行,点滴示范,树立榜样,实现有效的道德引导,进而影响留守儿童正确是非观的树立,具体表现为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横行霸道,任意妄为。在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下,极易养成不良生活作风及行为习惯,误入歧途。

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的优势分析

2.1丰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实践形式

以多媒体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有效补充、延伸和创新传统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活动,基于留守儿童关爱创设虚拟、多媒、开放、共享的协作交流、资源获取、工作管理的社区平台。活动开展形式更具时代性和技术性,使留守儿童关爱实践工作更为灵活、高效。

2.2突破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时空限制

以多媒体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有效地突破时空限制,增强信息交流的直接性和便捷性,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学校三方之间提供随时随地的同步或异步交流,创立多维的沟通交流体系,为留守儿童关爱提供了畅通的信息交流基础。

2.3弥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实践资源

以多媒体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实现了图、文、声、像多种媒体素材的高度集成以及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传输。其能满足关爱留守儿童、关爱实践工作需要,提供多媒化的留守儿童宣传素材,加强留守儿童问题的宣传效果,营造关爱关注留守儿童的氛围。此外,基于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和关爱需求,充分利用各种信息终端,设计和开发立体化、形象化、网络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文化教育资源、安全教育等资源,从而丰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实践资源,增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3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的策略设计

3.1打造家校合育互动平台,缓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核心问题。要实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之间的沟通协调和共同努力。以学校信息化软硬件环境为基础,创建家校合育互动平台,实现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之间多维、开放、高效沟通交流,能有效改善留守儿童心理现状,健全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首先,家校合育平台为留守儿童和家长提供了在线团聚功能,双方可利用平台的文字、语音、视频功能进行聊天、留言、评论等交流活动。多媒体信息传递,缓解了子女与父母间的思念之情,增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留守儿童在突破时空限制的沟通交流中,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无奈,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疼爱,进而获得心灵抚慰。其次,家校合育平台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过程性记录了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思想情况,便于家长受孩子成长点滴,及时进行评价和鼓励。“家校在线交流”功能实现家长和学校针对留守儿童教育开展沟通交流,帮助家长深层次了解孩子心理状况,家校协助共同解决孩子教育问题。最后,家校合育平台为留守儿童提供“在线心理咨询”功能,及时解决心理问题。当留守儿童感到孤独无助、苦闷压抑时,可在线求助学校教师,通过倾诉和对话的方式,及时排解心理不适,进而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之中。

3.2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克服农村留守儿童学业问题

学业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核心任务,学业问题因而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的关注焦点之一。纵观诸多因素,学习动机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学业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基于信息技术视角,在文化学习中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能实现儿童学习动机的有效激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其学业问题,实现学业成绩提升。首先,学校应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使信息化教学实施与推进成为可能。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适时、合理、有效地引进信息化教学,以新颖、先进的教学形式吸引留守儿童的学习注意力。其次,教师应科学、有效地实施信息化教学。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内容的多媒呈现与高效讲解,激发留守儿童学习兴趣,帮助其建立牢固的知识基础,获取学习成就感。运用信息技术拓展知识内容学习,加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及应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学习的意义所在,进一步激发学习积极性。运用信息技术变革学习形式,实现从以听讲为主的传统学习形式向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转变,逐步培养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与自我规划能力,强化人际交往能力。在新型学习形式中,留守儿童初始由于学习形式新鲜参与尝试,随即在过程中获取学习成就感,体会知识学习快乐,学业成绩逐渐得以上升。

3.3巧用信息化学习资源,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

由于缺乏父母的日常监护,人身安全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传统实践上,提升留守儿童安全意识,强化安全风险普及和风险知识获取,是以学校为主体,实施安全教育课程。其实施形式单一,以课堂教授、专题讲座等说教的形式为主;学习资源较为单一,以课本、简单音像材料为主;内容呈现缺乏情境性、可参与性以及可视化特征,忽视了从留守儿童学习需求及学习特点出发,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各种基于学习者视角,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新型学习资源不断涌现,例如目前流行的教育游戏、微课等。教育游戏以传统游戏活动为原型,通过多媒化、情境化、虚拟化的学习环境将安全教育内容以游戏活动形式进行呈现,有效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疑、通关、奖惩等学习环节,实现留守儿童对安全教育内容的深入认知和理解。微课则是基于某一知识点或主题内容颗粒度,以一般不超过5~10分钟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的多媒化、网络化的自主学习资源。可将留守儿童需要了解的安全教育知识加以碎片化,形成安全教育专题系列微课。其不仅适合教师用于拓展安全教育课堂的内容及资源,而且合适农村留守儿童通过计算机、手机等信息终端,在课外进行安全教育学习的延伸、强化与巩固。富媒体化、情境化、教学设计精细的安全教育微课,有效契合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需要及特点,有助于深层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微课中内嵌的问题思考、模拟操作、练习评价便于营造安全风险场景及氛围,通过多次重复播放帮助留守儿童提升安全风险意识,深化安全教育知识的认知与记忆。

3.4建设思想道德微信平台,提升农村留守儿童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关键因素。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修养,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教育问题。目前,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为开展思想道德课程教学。为拓展和延伸思想道德课堂,可利用当前快速发展的微信公众平台,建立思想道德修养的培育社区。平台设置思想道德学习、名人成长传记、同辈榜样掠影、励志名言警句、思想交流论坛、思想变化日志等栏目。通过多媒化、可视化的信息资源推送,回顾课程讲授,感受名人成长,学习同伴事迹,感悟励志文字,让农村留守儿童浸润于思想修养的正能量环境中,进而抵御不良思想和风气的侵袭。通过思想交流、思想记录与呈现进行自我反思,提升道德修养。

4结语

关注和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在心理、学习、安全、道德各个层面关爱留守儿童,最大限度地弥补情感关怀和教育缺失,才能促进其健康快乐发展。

作者:廖倩 单位:钦州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25)[2016-02-14]..

[4]卢利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症候探析[J].求索,2016(11):57.

第4篇: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现状问题;对策分析

根据当前的中国国情,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家庭的稳定,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本文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做出了简要分析,并提出几点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能够更加快乐、阳光的成长。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分析

(一)情感缺失,性格塑造出现偏差。长期与父母两地分居,缺少了亲情的呵护,被委托监护人大部分又处在农村,家庭剩余成员稀少,繁多的农活、家务无法搁置,在孩子富裕的课外时间里缺少交流和沟通,形成大部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自卑、懦弱或自负、以自我为中心的两级性格。

(二)家庭教育缺位,学习成绩普遍不佳。根据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与母亲居住的占51%,与父亲居住的占5%,与祖父母居住的占32%,与外祖父母居住的占11%,独居的占1%。迫于落后观念的影响,农村的妇女和祖辈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不高,在孩子课外学习上无法提供应有的辅导,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更不能有效利用,对孩子的课外学习只处在口头警示和盲目督促中或放任自流中,这种与小学儿童年龄特征不符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不断下滑、学习积极性不断消减。

(三)经济富裕,价值取向不明。长期在外打工,经济条件不断改善,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盲目崇拜和追捧。物质、金钱成为了亲情缺失的补偿品,养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经济富裕的优越感,提高了农村留守儿童对物质、金钱得到的期望值,建立了以金钱、物质为媒介的交际网络,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了偏差。曾有一位小学六年级学生这样问过笔者:“老师,您看我穿的这双鞋值多少钱?”让笔者感到惊讶的是,这位学生买这双鞋花了380元,还是用自己的零花钱买的。这说明,在儿童心理的转型期,富裕的经济基础能够左右一个孩子的价值取向。

(四)学校对应教育措施欠缺,受教育不全面。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未得到彻底的改变,考上一所好大学仍然是大部分农村学生的出路,脱离农口是大部分农村父母的期望;学生的成绩在农村小学教师的评价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是评等定级之根本。因此,农村学生的素质教育仍然较大程度的停留在分数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得不到落实,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缺失的家庭教育在学校得不到有效的补充。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信息技术平台,提升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和教育度。构建良性的网络交流平台,拓宽信息技术资源的辐射面,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高效性,通过教学多媒体,手机通讯,班级QQ群,家长微信圈,校讯通等信息技术资源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交流、学科教育。一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和教育问题大力宣传,呼吁社会各界帮助和关心他们。使学校、家庭、社会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增强留守儿童受教育空间。二通过教学多媒体、良性网络视频资源,进行直观教育和感染,净化孩子的心灵,端正留守儿童的行为。三是通过声音、视频等媒体手段链接亲情,增加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交流次数,用父母的关怀,亲情的温暖,填补他们情感的缺失,健全留守儿童人格。

(二)健全学校教育机制,发挥学校教育机能。学校是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主场地,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教育体系的构建,关乎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要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档案,包括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家庭成员、监护人基本情况、交往对象、家庭经济条件、学习状况、心理特征、性格特点、价值取向等。

(三)完善家庭教育,重视社会教育。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每年有200天(去掉周末和节假日)能够在校学习,期间每天在校时间为8小时,全年1600小时,大约占全年的18.3%,这说明留守儿童全年有81.7%的时间在校外度过。再除去每天睡眠10小时,约占全年的41.7%的时间,还有40%的富裕时间。40%时间的合理安排、有力保障,成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1)完善家庭教育体系。父母应选择离孩子较近的就业地点,增加与留守儿童相处的时间,多与孩子在情感上和语言上进行交流与沟通,給予孩子心理安慰、健康教育。与学校和被委托监护人建立紧密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在校表现、学业成绩、生活状况、思想动向,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2)构建社会监护体系。发挥政府职能,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提供安全、健康的活动场所,保障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和心理安全。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和教育现状,适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物质资助,加强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关爱。(3)建立留守儿童课外辅导站。在留守儿童辅导站中通过老师辅导、同学互帮、社会爱心人士指导等形式,解决留守儿童学习中的困惑,提高学习成绩,消除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因多与文化程度不高祖父母、外祖父母、母亲生活在一起,在课外学习辅导上的空白,不但学习成绩底下,更在心理上留下了“低人一等”的阴影。(4)加强农村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土地资源富裕优势,利用闲置场所,筹建有益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农村少儿活动中心”。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参加有益活动,杜绝留守孩子参与赌博、迷信等有害活动。今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要充分运用现有的教育信息资源,发挥社会、家庭、学校的各项职能,形成合力,让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在快乐、阳光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作者:田守明 张楠 单位:甘肃省镇原县平泉镇上刘小学 甘肃省镇原县平泉中学

第5篇: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范文

关键词:留守 儿童 教育 问题 分析

前言

在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起到的作用非常关键,家庭教育在能够促进儿童智力开发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儿童的情商能给其发展奠定稳固基础。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兴群体逐渐的凸显在社会的眼球中,对于社会转型时期的留守儿童而言,父母不在身边,长期的缺少管教,这就导致儿童各方面发展受到影响,而想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家庭、学校乃至政府与社会共同出力,通过关注未来帮助他们能健康的成长。

1、 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

1.1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导致教育功能弱化

在中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农村留守儿童是新生群体,而缺少家庭关爱是该群体主要特点。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不能时刻的陪伴自己孩子,这就导致儿童不能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找不到家庭气氛。而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父母之间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如果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儿童的心理变化与思想变化就得不到有效的呵护,那么想要得到良好的教育更加难以实现,这些问题就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儿童的身心、教育受到影响,就会导致儿童发展容易误入歧途。

1.2缺失亲情导致儿童情感饥渴

在留守儿童问题中,家庭亲情缺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很多时候儿童都会处于渴望亲情的极限状态。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很多时间由于缺少父母的照料,他们感受不到家庭的氛围,在遇到问题或是困难时不能像自己的父母表述,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下,儿童的心理归属感就会变淡,就会导致隔阂问题产生,这就导致他们的性格、脾气、态度等收到影响,就会出现自暴自弃。不喜欢与人交流等现状出现,很容易走到极端。

1.3缺少父母照料导致儿童的智育发展受到影响

当前,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为了能够生存他们长期的在外打工,很少回家每天都想着如何赚钱养家,在儿童的成长、教育上很少有时间过问,并且,多数务工人员的文化水平比低,这就导致对儿童成长教育问题不够重视,因此,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很少得到父母的照料。而留守儿童的照料主要由监护人进行照料,但是,在监护人照料的过程中,往往不重视学生的学习问题,当学生犯错时采取的做法比较极端,因此,就导致留守儿童的智育发展受到影响。

2、促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策略分析

2.1 引导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多方面途径,在实践过程中要让留守儿童的父母能够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让他们能够通过电话或是网络方式,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想法,同时也要做好与学校、家长沟通,要及时的了解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积极的采取措施进行改进。此外,要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关注,尤其是一些处于叛逆期的孩子,要做好相互之间的交流。

2.2改善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质量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而父母是他们的启蒙老师,所以父母需要做好与孩子的有效沟通,通过交流沟通,促进孩子的学习与成长。

但是,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是能够得到解决的,这些“隔代教育”模式严重的影响的孩子们的学习,在“隔代教育”模式中,孩子的学习成长都是老一辈的前辈带大,而老一辈的眼光比较短浅,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因此,在教育模式上需要不断的改进,在实践过程中,农村基层部门可以通过采取积极的对策,让儿童的监护人改变教育理念,通过各方面的学习掌握更多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

2.3通过鼓励家长就近务工,完善家庭教育功能

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在家乡寻找一份工作是不错的选择,在家乡打工不仅能增加家庭的收入,而且还能留在孩子身边。并且,在就近工作还能有时间去学校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且能够及时的与学校进行沟通,从而能掌握孩子在效的学习情况,能够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在实践过程中,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这一问题,想要对其进行弥补少不了学校与老师的共同努力。而在该过程中,通过强化留守儿童教育以及管理是学生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只有学校方面重视了该问题,才能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行应对。例如,学校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留守儿童的档案,针对性的对他们的心理进行教育,此外,还可以通过定期的监护人见面会活动,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通过多方面努力,改善留守儿童学习现状。

2.5合理调整政策,帮助外来务工解决就学问题

当前,很多父母在务工的过程中,都将孩子带在身边。但是,由于我国城乡分级制度限制,导致很多外来务工孩子不能在城市读书。因此,相关的部门需要重视该问题,通过政策调整的方式,在满足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安排好外来务工孩子读书问题。通常,社会人士还需要呼吁相关部门能够修改户籍限制,帮助外来务工子女能够正常入学,减少异地教育问题。

2.6整合社会资源,解决留守问题

当前社会中,留守儿童问题属于一个社会性问题,仅仅依靠一方面的单纯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父母、家庭、学校努力基础上,还需要通过各个部门配合解决该问题。

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需要与社会的各界人士做好“留守儿童”的家长,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好早期的教育问题,并且在关系关怀的过程中,做好孩子心理、生理上的关心,帮助他们解决家庭教育缺失出现的缺陷,从而通过各界努力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

3、 结语

总而言之, 孩子是祖国的后代,而如何处理好留守儿童成长教育问题是我国当前重要的一个问题,因此,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处理过程中,想要解决该问题就需要做好家庭方面的管控工作,并且在促进父母解决家庭成因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学校、政府、社会等方面的努力,唯有如此才能促进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贵. 协同育人视域下的留守儿童教育模式探析[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11)

[2] 张仁林. 情暖“留守” 追梦同行――当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 新教师. 2016(10)

[3] 胡晓刚. 试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存在问题、原因和应对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 2016(21)

[4] 张兆凯.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 吉林教育. 2016(09)

第6篇: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情感教育;情感渗透;数学思维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高全国农村青少年基础教育的质量,是响应党的号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为推进我校市级课题“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研究”,了解我校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心理状况,本篇文章主要采用问题研究的方式,分析当前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的思想问题以及解决的方式。希望能够对留守儿童的数学情感教育渗透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促进留守儿童数学水平的快速提升。

一、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部分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数学学习习惯较差、忽视数学学习重要性等方面的问题,以下是对这些内容的具体论述。

(一)数学学习习惯较差

留守儿童由于没有接受与正常儿童相同的教育,他们的生活环境也与正常的儿童有所不同。在本次调查中,近八成的留守儿童感到有压力,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较差。

(二)忽视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丰富的数学知识能够指引留守儿童更好的生活和学习,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当前很多留守儿童没有意识到数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在本次调查研究中,多数留守儿童的数学成绩居于班级中等水平或者偏下水平,成绩良好或者优秀的学生屈指可数。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较差,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教学指导,使留守儿童真正认识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会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数学情感教育渗透的方式

在指导留守儿童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趣”生“情”,以“境”生“情”,以“疑”生“情”,将情感教育理念渗透于数学教学活动当中。

(一)以“趣”生“情”,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

留守儿童通常喜欢一些具有趣味性、竞技性特点的游戏活动。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游戏的方式,组织留守儿童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并感受数学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比如教师可以在指导留守儿童对“平方差”这一项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在指导学生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之后,开展“我是算数小明星”的游戏,教师可以出示“99×101=?”等题目,由留守儿童进行抢答,抢答正确加一分,答错则不加分,最后的优胜者可以获得奖励,增加数学课堂教学的乐趣。

(二)以“境”生“情”,丰富留守儿童的情感体验

以“境”生“情”的方式满足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符合当前素质教育对数学教学的要求,同时也能够使留守儿童在轻松、愉快心理条件下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渗透,要针对不同性格特点的留守儿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更加关注留守儿童个性的展现和能力的发展,真正做到“顺学而导”,改变以往教学方式中“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激发留守儿童的数学学习兴趣,为数学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创造“比赛情境”“探究情境”等等。比如教师可以在“轴对称图形”这项内容教学完成之后,随意指出教室中的任意一个物品,比如黑板、电扇、地板砖、三角板等要求留守儿童进行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判断,是轴对称图形的找出其对称轴的条数等等。将生活的元素融入数学教学活动当中,使留守儿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三)以“疑”生“情”,培养留守儿童的数学思维

疑是思之源,疑问能够充分调动留守儿童对数学问题的探究热情,并使留守儿童的问题研究、问题思考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思考意识,对留守儿童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留守儿童在回到家之后,没有父母的监督,需要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才能够保证数学知识的学习。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能够在不断提升留守儿童数学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培养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能力,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留守儿童的实际生活,提出“小丽和小倩去书店买文具,小丽买3支笔和2个笔记本花了12元钱,小倩买2支笔和5个笔记本花了19元,问笔和笔记本的单价各是多少元?”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留守儿童可以通过自主思考或者与同学一同进行思考的方式,共同解答问题,使问题能够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培养留守儿童的问题思考能力,真正发挥以“疑”生“情”的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理念,能够充分激发留守儿童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升留守儿童对数学学习深入认识的同时,培养留守儿童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教师可以通过以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丰富儿童的情感体验;培养留守儿童的数学思维等方法,真正将情感教育理念渗透于数学教学活动当中,关注留守儿童数学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的提升,使更多的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数学学习的价值,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茜茜.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的状况及培养研究:以山东菏泽郓城县黄安镇为个案[D].曲阜师范大学,2010(4):1-26.

第7篇: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体育教育;农村;现状

以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调研对象涉及潍坊市昌乐县红河镇的所有小学在读一年级到六年级的留守儿童。通过本次调查做分析如下。

1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1.1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

调查发现,父母远离家乡外出打工造成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导致不少孩子的情感变得脆弱,对衣食照料不周让孩子情感荒漠化,缺乏家庭教育导致他们缺少亲情关怀,使孩子们感到无助和孤独。其次是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的影响,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得不到帮助和监督,成绩不理想。第三是孩子的生活得不到良好的照料使他们身体素质下降。综上所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对孩子的性格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1.2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

通过与被调查的农村留守儿童的访谈发现,年龄比较小的留守儿童喜欢上体育课只是因为兴趣,是觉得体育课上老师领着和同学们做游戏很好玩。年龄比较大的同学喜欢上体育课主要是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参与体育活动的价值,对体育活动能强身健体、缓解压力、放松心情、加深朋友间的感情、增强信心陶冶情操的作用表示赞同。通过与被调查的同学交流,得知喜欢而不参加的同学是因为存在自卑心理、没有自信。并且经常参加运动会的留守儿童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比较高,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

1.3留守儿童的课外活动情况

访谈得知,农村留守儿童放学后可以参加的其他活动很少,村里更没有体育活动娱乐设施,课余体育文化和娱乐生活枯燥乏味,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更认为参加体育活动浪费时间不如帮家里干活,可见留守儿童的课外体育活动不容乐观。

2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2.1学校体育课程情况

在对调查学校的在职体育老师的走访中,发现他们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理解并不深刻,认识并不全面,只是一知半解,所以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难度很大,实际操作性很低,这些方面学校并没有做出严格的规定与要求,这说明学校体育课程并没有得到重视。

2.2学校组织运动竞赛的情况

每年都举行一次春季运动会,竞赛项目比较少,并且参加运动会的学生得不到相应的鼓励、成绩好的同学得不到相应的奖励。体育课、运动会的现状都会降低儿童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儿童的体育兴趣。因为当留守儿童对某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时,往往由于无法及时得到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以及运动中的挫败感而失去对运动锻炼的兴趣。

3留守儿童所在学校体育师资情况和场地设施情况

访谈发现,学校长期以来不重视体育场地建设,缺乏建设经费,该区体育场地及器材配备滞后,农村小学没有规范化、标准化的运动场地,体育课都是在校园闲置的空地进行,没有排球篮球场地,只有几张简易的乒乓球台,运动器材只有一些跳绳、毽子、乒乓球拍、羽毛球拍等。运动器材和运动场地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留守儿童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4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4.1城乡二元化结构体系及外出打工农民的弱势群体地位

建国后由于经济落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上选择了“坚持工业优先,以牺牲农业来加以发展工业”的模式遏制了农民和农村的发展。经济生活的贫困加上周围环境的影响使农村留守儿童很少参加体育锻炼。

4.2留守儿童家庭父母教育缺席,家庭体育教育功能弱化

家庭教育是人生接受教育的起点,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对孩子的成长和社会化起重要的作用。家庭体育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教育的缺失影响到他们的体育教育。这些家庭因素导致留守儿童和体育教育的直接缺失。

5建议

5.1以政府为后盾,加大资金投入,创设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

政府制定和实施全面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弱势境遇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确保留守儿童得到平等的教育权利,真正享受到体育教育的惠泽。

5.2以学校为中心,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

学校是体育教育的主要场所,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构建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新机制,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构建和谐的学校体育教育氛围。

5.3以社区为基础,分担教育责任,丰富留守儿童的课外活动情况

在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在全民健身的背景下,农村社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不但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场所,也成为留守儿童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农村社区要对留守儿童教育特别关注,分担教育责任,与家庭、学校协调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东,余益兵.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2,28(5):149.

第8篇: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范文

一、 必要性分析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救助问题,首先要论证教育救助的必要性,或者说为什么要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救助的问题。本研究主要从客观依据和理论基础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 理论基础

教育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教育水平是国家兴衰的标志。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了公民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并把科教定为立国兴邦之本。由于教育是以经济条件为基础的,因而贫困家庭的子女难以完成学业, 甚至不能接受义务教育。教育救助就是针对我国现阶段的这种社会现象而产生的社会救助的内容之一。[1]

所谓教育救助,是指国家或社会团体、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在不同阶段向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提供物质和资金援助的一种社会救助项目。它具有间接性、连续性和多样性等特征。

教育救助有以下几个作用:一是具有很强的反贫困作用;二是体现了教育公平;三是促进国民发展。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教育缺位的问题,需要教育救助发挥相应的作用,让留守儿童不再孤独。同时,对农村留守儿童实施教育救助也有相应的法律条文支撑,比如2006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2、客观现实

(1) 家庭教育缺位

家庭在子女的成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有如下四个功能:一是经济上的支持功能,二是抚养与教育功能,三是心灵上温暖和安全保护功能,四是行为示范与学习功能。然而,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基本长期在外工作,留守儿童和父母处于长期意义上的分离,这种事实上的分离使得家庭所具备的这些功能几乎全部瓦解。缺乏父母教育和关爱的留守儿童不仅知识匮乏,而且心理状态极端不稳定,易产生许多社会悲剧。如图1所示,29.4%的学生一年能见父母1-2次,15.1%的学生一年都没有见过父母。根据29.4%和15.1%这一比例,按照留守儿童总数6100万测算,全国约有近1794万农村留守儿童一年只能见父母1-2次;有921万孩子一年都没有见过父母[2]。

这几个数字就意味着一年中有两千七百万左右的留守儿童几乎一年中很少或者完全见不到父母,这种长期的分离不仅让年幼的孩子无法享受父母之爱,由年迈的祖父母抚养,也缺乏管束。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每年见面很少的情况下,如果网络交流也很匮乏,那么“父母”这个角色几乎在留守儿童的生活里几乎是虚设的。如图2所示,与父母每年联系3-4次的学生有10.4%,与父母每年联系1-2次的学生有10.2%,与父母一年都没有联系的学生有4.3%。根据4.3%这一比例,按照全国6102万农村留守儿童总数测算,一年都没有与父母联系的儿童有262万!一年与父母只联系1-2次(半年才打一个电话)的儿童,有622万人。这两份数据完全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时候留守儿童看到回家的父母就像对待陌生人一样恐惧。

家长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角色主要就是陪伴者、指导者、支持者的角色。在这些角色中经济上的支持是最基本的角色之一,而最根本的角色是人生的陪伴者与生活的指导者。但是残酷的社会现实却是家长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是缺位的,他们既没有在孩子遇到困难成为他们的引路人,也没有及时地分享孩子成长的喜悦。这种家庭角色的缺位导致留守儿童爱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导致他们安全感的缺乏。家庭教育缺席的现实要求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救助。

(2) 学校教育不足

童年阶段是是需要得到家长呵护与接受家长关爱的年龄。童年期的主要人生目标就是接受学校与家庭教育养成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而这些人生课题的完成需要家长的呵护与指导。而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极为重要的时期,心理学上把这一时期称为情绪情感的疾风暴雨期[3],称为行为上的逆反期和自我的迷茫期,青少年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自我的同一性,也就是建立自我身份的认同感,这种认同包含性别角色的认同、社会角色的认同和未来人生目标的确定。无论是童年阶段心理发展目标的实现还是青少年期人生任务的完成都需要家长陪伴和学校教育的结合完成。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在家庭教育缺位的前提下,理论上学校教育应该努力填补家庭教育缺乏的那部分。然而现实并非如此。一方面,中国有句古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现代的学校的功能更多层面还在于授业解惑,传播学业知识,几乎没有涉及过多的人生道理和心理辅导。这也是当前应试教育体制下许多学校的现状,学校可以说是一种“逐誉机制”,学校更多注重录取率等现实的荣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等状况关注较少。另一方面,“父母”这个角色老师并不能轻易取代,也就是说面对家庭教育的缺位,父母之爱的缺失,学校教育并不能完全弥补这个缺口。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救助显得作用显著。

二、 教育救助的途径

1、 经济层面:

(1) 基础教育设施建设

农村留守儿童所在地区一般多为贫困地区,学校基础教育设施包括学校寄宿宿舍都相对比较落后。当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公是中国一大基本国情,当地政府应该进行财政拨款,对教育基础设施和危险学生宿舍的改造和重建,比如新建学生教室,体育活动设施,进行白板等电子化教学,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

当然,借鉴美国的KIPP学校模式,这些基础设施甚至学校的提供模式可以多元化。实践证明,以政府办学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多种形式办教育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发展模式。政府除了自己开办学校外,也可以严格审核之后,引进民间资本开办公益学校。

(2) 人员配备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教师在留守儿童的整个成长的关键阶段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高素质的教师显得尤为必要,但是很显然一般高素质的教师都会选择收入较高的岗位,而留在偏远贫困地区的老师素质较差。一方面,学校可以以相对高于学校平均薪酬水平的薪酬引进高素质人才,利用这些人才改进原有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很多老师都不具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如果由学校老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建议进行一些专业的心理辅导培训;当然能招聘一位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在学校建立一个心理咨询辅导中心也是具有可行性的。

(3) 经济救助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一般比较贫困,政府可以采取多种补助方式,包括发放助学金和各种形式的困难补助,比如开学补助、交通费补助、伙食补助、教科书补助等。美国KIPP[4]学校就采取过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午餐,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留守儿童的经济压力甚至是他父母的压力。

2、 制度层面

(1)建立强制报告机制[5]。学校应该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现状,在工作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或失踪、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疑似遭受意外伤害或不法侵害等情况的,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告。关于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要及时地进行沟通。

(2)完善教师家访制度。学校教师定期去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了解情况,时刻保持跟留守儿童的沟通,对学生的心理生活等各方面有全面的了解,同时及时和学生的监护人进行沟通,交流学生的学习表现,实现学校和家长的良性沟通机制。

3、 文化――心理健康层面

(1)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和心理培训,给学生科普正确的心理学知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开展一对一辅导。

(2)实行学校寄宿制。因为祖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存在着代际交流问题,学校实行住宿制,这样实际上实在留守儿童之间以宿舍为单位建立一个“家”,同时也便于老师及时和留守儿童交流,但是“家长”的角色。

(3)对留守儿童开展人生安全等知识,锻炼留守儿童的自我防卫能力,自救意识和求救意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安全演习,在实践中锻炼留守儿童。通过这样的安全知识传授,减少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事件发生。

4、 社会层面

在针对留守儿童的问题上,不仅政府可以发挥作用,社会组织和团体也可以发挥他们应有的力量,不过在引进民间力量的时候,学校和政府要谨慎,严格审核。

(1)社会慈善组织的捐赠。社会慈善组织可以资助一部分留守儿童,包括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问题。例如,慈善组织可以投资建设电子沟通设备,实现留守儿童和父母的视频交流,弥补见面不足和沟通不足的缺憾。同时可以资助相关书籍玩具等符合留守儿童年龄的实物。

(2)志愿者形式的救助。每年暑期都会有各种关爱弱势群体的组织进行支教、访问等形式的援助,针对留守儿童,也可以组织高素质的大学生参加支教,尤其可以组织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到贫困地区对留守儿童进行关怀和一对一沟通机制,高效快速的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通过分析得出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救助尤其必要。所以,通过各个方面的教育救助措施,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人身安全问题、知识缺乏问题,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和谐美丽的明天。

第9篇: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范文

关键词:中国现状;发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8-024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8.162 

相比较于世界其他国家,留守儿童作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现象,近年来一直是中国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一、 以当前的中国现状为何会产生留守儿童现象 

近年来,我国出现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根本的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悬殊。根据统计,2005年我国农村人均收入3255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不仅仅收入上的差距明显,在消费水平方面,根据2004年统计数据显示,农村居民生活性消费支出2185元,城市居民7182元。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进一步提升,这种差距将会逐渐增大。 

由于城市和农村在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在相对落后的农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进城工作,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收入和更高的生活质量。但是这些外出打工、生活在城市中的农民工,经济水平和消费能力无法承担同城市同等标准,加之普遍存在于这类进城务工人员身上的低学历、缺乏适应城市生活能力等现象,使得他们工作和居住地点不得不经常变动,从而无法使孩子在自己身边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想获得更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不得不放弃陪伴孩子的时间,将孩子留在家中由其他亲人照顾抚养。 

即使这些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获得了稳定的工作和经济收入,但是他们仅仅拥有在该城市暂住的权利,而不能够永久在城市定居生活。一旦他们将自己的孩子接到身边,希望使其在相应城市接受教育时,将面临着城市学校高昂的学杂费和借读费。正是因为这种原因,才更进一步导致了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加。 

二、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留守儿童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我国西部及中南部、南部省市,包括川、粤、赣、豫、湘、琼等。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资料,我国共有约2300万名留守儿童,其中近九成分布在农村。值得一提的是川、渝、赣等省市,留守儿童人数约占其地区内所有儿童总人数的五分之一。 

根据有关研究人员的调查和估计,近年来有超过4390万的留守儿童年龄在十四岁以下。在劳动力流出人数较多的省份中,留守儿童在该地区全部儿童总数中占到近五分之一甚至高过这一数字。2008年2月,全国妇联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报告》这一文件中显示,留守儿童总数约5800万名,并且在川、皖、豫、粤、湘等省份分布较为密集。而《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显示,我国2009年流动人口达到2.11亿人,其中14岁及以下儿童占20.8%。这些数字说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人数是相当之大的。 

三、留守儿童现象出现所带来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成绩方面的问题 

留守儿童在成长阶段没有父母陪伴在旁,因此难以避免地在学业成绩方面也存在了一系列问题不能够解决。首先,农村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在学校中老师对其学习兴趣并没有十分积极的引导;其次,当他们回到家中,缺少家长的监护和督促,不能够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吸收。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素质方面的问题 

除了在学业成绩方面的影响,与父母长期分隔两地的生活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的心理素质方面也会产生许多问题。相比于能够每天生活在比较和谐和温馨的家庭生活中的孩子,留守儿童许多最基本的心理诉求都得不到满足,很多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绪也得不到关注,他们由于缺少和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许多不好的性格,或自卑或自闭等。这对于正在成长期的孩子的个性塑造是尤为不利的。 

(三)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在成长过程中所接触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的恶劣,在道德品质的养成方面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避免的问题。他们的抚养者一般是年龄差距过大的长辈。爷爷奶奶抚养孩子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溺爱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更愿意接受而不懂得奉献和付出,缺乏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另外,许多负责抚养孩子的亲人也会经常外出劳作,无暇顾及他们从小习惯的养成,加之在青少年的成长期中缺少一定的自律和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导致他们更容易染上恶习,甚至犯罪。 

四、 如何解决当前的留守儿童问题 

(一)学校方面应关心留守问题,调查留守情况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缺少的父母关爱已经无法弥补,正是因为如此,学校教育才变得十分必要且重要。在留守儿童集中的校园中要有与其他学校不同的规章制度或者教学方式,让老师成为他们在接受知识、养成习惯和塑造个性方面的引导人,并且也要针对每一个孩子不同的留守情况,制定出因材施教的方针,引导留守儿童的各方面向正常方向发展。 

(二) 学校或政府应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 

面对留守儿童心理出现缺陷的问题,政府和学校应该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使他们乐观积极向上地面对每一天。而作为留守儿童的教师,也应该对这些孩子多鼓励,并且时刻保证能够定期联系到其在外工作的父母,及时帮助家长对孩子学习状况和生活情况进行了解,必要时到他们的家中进行访问。这些行动能够在一定程度避免孩子因为长期留守形成的自卑自闭的性格,使他们在沟通中感受到关爱。 

(三) 政府应建立健全农民工打工和其子女求学的机制 

政府应该为农民工建立多种就业渠道,尽量在农民工的家乡或是周边提供就业机会,让农民工尽可能在离家近的地方进行生产活动。同时,应该完善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民工就业的周边建立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政府提供场地和师资力量,让农民工子女能够在父母跟前上学。政府也应对农民工进行适当的补助,保障其家庭的正常生活。 

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目前城乡发展不平衡,但是这个现象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这就意味着还会有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国家应该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保证农民工基本生活质量;政府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措施和机制控制留守儿童的数量不再扩大并使之逐渐减小,使留守儿童的权益得到维护和保障;也应该提高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使他们获得公平完整的教学环境,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和正常孩子一样的发展。面对当前留守儿童问题,是否能有效解决还有待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