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意义范文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意义

第1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减排潜力;规模方向距离函数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5.03.15

中图分类号:F124.6;F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5)03-0070-04

1引言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来自国际和国内的双重压力。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提高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关键,同时国家总体目标的实现必然要从区域层面的减排行动着手,因此,测度我国各省市的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并计算各省市提高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改进目标值对于了解我国各省市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科学制定减排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等展开了大量研究,从其评价指标角度来看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以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某一要素的比值的单要素评价指标对二氧化碳排放绩效进行评价,如谌伟等对上海市工业碳排放总量与碳生产率进行测算[1];Zhao等计算了我国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年增长率,并分析了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2];部分学者对我国各省市二氧化碳排放绩效进行了评价[3~6]。二是从全要素角度出发、运用生产理论对二氧化碳排放效率进行评价。Zhou等将二氧化碳排放绩效视为考虑了二氧化碳排放的生产技术效率,并对其进行测算[7]。此后许多学者从环境生产技术视角对碳排放效率进行了研究。如王群伟、进、Wang等测度分析了我国各省市的二氧化碳排放绩效[8~10];孙作人等对我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行测算和分解[11];Zhou 等构建了非径向DDF模型,并对电力生产行业的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效率进行评价[12];王喜平等运用DDF对我国工业行业在二氧化碳排放约束条件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进行测算[13]。

单要素评价指标具有容易测算的优点,但无法反映二氧化碳的生产过程,忽略了能源结构、经济发展及要素替代作用对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影响[14]。因此,近年来许多学者侧重从全要素角度评价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并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测度方法,其中由Chung等提出的方向距离函数(DDF) [15]在二氧化碳排放效率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6~19]。DDF方法能够根据不同的决策需要来自定义方向矢量而得到不同的效率值,因而能够实现在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产出反向同比例变化目标下的效率测度,但DDF存在以下缺点:一是在确定方向矢量时有任意性、主观性的缺点;二是没有考虑投入松弛和产出松弛的影响,使得测度的效率值存在偏差。Ramli等对DDF进行了扩展,建立了基于松弛变量的测度模型(SBM)的规模方向距离函数(SDDF)模型[20],弥补了DDF的上述缺陷。

因此,本文将在全要素和生产技术的框架下,探索性地将SDDF模型应用到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评价中,以期对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做出更精确的测算,同时测度欲达到效率最优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的改进目标值,为提高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

21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测度

在全要素和生产技术的框架下测度二氧化碳排放效率,首先应构建生产可能性集合。假设生产系统有N个决策单元(DMU),y∈RI+和b∈RJ+分别代表第K个DMU的期望产出向量和非期望产出向量,x∈RK+为第n个DMU的投入向量。定义生产可能集合如下:

P(x)={(y,c):投入x可以产出(y,c)}(1)

根据Fre等的研究[21],P(x)满足以下条件:①P(x)为有界闭集,在P(x)中有限投入只能生产出有限的产出;②投入与期望产出具有强可处置性;③非期望产出伴随着期望产出;④非期望产出具有弱可处置性。

为达到期望产出增加的同时非期望产出减少的目标,Chung等通过引入方向矢量g=(gy′-gc),构建了方向距离函数[15]如下:

D(x,y,c;gy′-gc)=max{β:(y+gy′c-βgc)}∈P(x)(2)

现有研究中多以式(3)所示的线性规划求解D(x,y,c;gy′-gc)[10,22]。

D(x,y,c;gy′-gc)=max βm

∑Nn=1λnxkn≤xim;

∑Nn=1λnyin≥yim+βmgy;

∑Nn=1λnCjn=cjm-βmgc;

λn≥0;

k=1,2,…,K;i=1,2,…,I;

j=1,2,…J;n=1,2,…N(3)

这一求解过程未考虑松弛变量,会带来高估偏差。本文参考Fre和Ramli等的研究[20,23],建立如下模型:

max βm=∑Ii=1syi+∑jj=1scj

∑Nn=1λnxkn≤xim;k=1,2,…,K

∑Nn=1λnyin≥yim+syi;i=1,2,…,I

∑Nn=1λncjn=cjm-scj;j=1,2,…,J

λn,syi,scj≥0;n=1,2,…,N(4)

其中,syi、scj分别为期望产出的扩展因子和非期望产出的伸缩因子。当βm=0时,说明第m个DMU效率达到最优;βm∈[0,1]越小,效率越低。βm实际为第m个DMU的非效率值,其效率值为:

am=1-βm(5)

22改进方向矢量和目标值测度

选择有效的方向矢量是应用DDF时的首要任务。本文应用SDDF方法的计算结果来确定各DMU趋近生产前沿面的方向矢量。

当∑Ii=1syi+∑Jj=1scj>0时,即DMU不在生产前沿面上,DMU的第j个期望产出和第k个非期望产出的规模方向矢量如下:

gy=syi∑Ii=1syi+∑Jj=1scj;gc=scj∑Ii=1syi+∑Jj=1scj(6)

方向矢量是由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的松弛变量决定的。

当∑Ii=1Syi+∑Jj=1scj=0时,即DMU在生产前沿面上,gy和gc为任意值。

根据SDDF的计算结果可以得到非有效的DMU欲达到效率最优,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的目标变化量分别为:

∑Nn=1λnyjn;∑Nn=1λnckn(7)

3指标与数据

本文研究对象包括除和港澳台以外的中国30个省市,以劳动力、资本、能源为投入变量,GDP为期望产出,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非期望产出。劳动力投入、GDP数据源自《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能源的消耗量数据源自《2011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资本存量参考单豪杰的研究[24]进行估算,并将其折算为2010年不变价,四川和重庆的资本存量按两地1998年的GDP比例分配。二氧化碳排放量按IPCC指导目录所提供的参考方法和《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能源消耗数据估算。2010年我国各省份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如图1所示。图12010年中国各省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4计算结果分析

41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分析

作为径向DEA模型的推广,DDF能够将非期望产出引入到模型之中,但效率测度时不具备单位不变性[25]。为解决此障碍,本文在求解之前应用成刚等提出的DEA数据标准化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26]。在DDF中,g=(y,c)表示欲达到最优,期望与非期望产出同时变化的比例。得到2010年中国各省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如图2所示。图22010年中国各省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

由图2可知,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化明显,沿海和东部省份的效率值明显优于西部地区。这说明二氧化碳排放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

在传统DDF下的结果中,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等于1的省份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上海、广东;青海、云南、吉林、新疆、宁夏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值在05以下,二氧化碳减排潜力很大。宁夏的效率值最低,为0262,说明欲达到效率最优,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宁夏的GDP应增加262%,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量应减少262%。

在考虑了松弛变量的SDDF计算结果中,处于生产前沿的省市为北京、上海、广东3个省市,少于DDF方法下处于生产前沿的省市。天津、海南、重庆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值较高,均在09以上。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最低的省份为河北省,效率值为0201,宁夏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略优于河北省,效率值为0280。

整体来看,DDF下的全国各省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均值为0726,SDDF下的结果为0687,低于DDF的结果。主要原因是引入松弛变量的SDDF弥补了DDF高估效率值的偏差,这与预期结果相同。

42改进方向矢量与改进目标值

在利用SDDF计算各省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基础上,本文计算了各省份欲达到效率最优,GDP和CO2的方向矢量、改进目标值和变化率。结果如表1所示。

表12010年中国各省市二氧化碳排放绩效

改进方向矢量、目标值及其变化率

总体来讲,我国各省市CO2排放量的削减量明显大于GDP的增加量,减少CO2排放量是我国大多数省市的当务之急。各省市间的期望与非期望产出的改进变化率呈现较大的差异,其中GDP变化率最大的省份为宁夏,其GDP增加6181%,才能实现效率最优;CO2排放量变化率最大的省份为内蒙古,变化率为8078%。

5结论

本文在全要素和生产技术框架下,使用SDDF方法对我国30个省份201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进行了测算,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各个省市趋近生产前沿面的方向矢量,以及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欲达到最优各省市期望产出与非期望产出的目标值和变化率,以此测度减排潜力,得到以下结论:

(1)SDDF能弥补传统DDF测算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高估缺陷。SDDF与DDF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存在偏差,整体来看SDDF对各省市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测算结果低于DDF的计算结果,位于生产前沿面上的省份也不同。传统DDF方法评价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时未考虑松弛问题,存在计算结果高估效率水平的问题。SDDF是基于DDF的SBM方法,弥补了这一缺点,同时解决了传统DDF确定方向矢量具有任意性的问题,从而能够更真实、准确地测度二氧化碳排放效率。

(2)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区域差异明显,经济发达的沿海和东部地区的效率值大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在SDDF方法下,除北京、上海、广东三地均处于生产前沿面上外,其他省份均未达到效率最优。趋近于生产前沿面的省份位于东南沿海地区,而东北三省、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以及河北省、山西省和山东省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值低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均值。

(3)不同地区的期望产出与非期望产出改进变化率差异较大,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各省市提高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首要任务。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不同,为提高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各省份期望产出与非期望产出的改进方向、改进目标值亦不同,在满足我国全局利益的情况下,应根据各省市实际情况和改进目标制定相应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提升政策。但整体而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削减变化率明显大于GDP的增加变化率,各省份应首先努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此外,未达到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最优的省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改进变化率很大,从短期看提高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工作艰巨,应将改进变化率作为制定相关政策的指导方向,逐步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谌伟,诸大建,白竹岚.上海市工业碳排放总量与碳生产率关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09:24-29.

[2]Zhao X,Ma Q,Yang R.Factors Influencing CO2 Emissions in Chinas Power Industry:Cointegration Analysis [J].Energy Policy,2012,57:89-98.

[3]潘家华,张丽峰.我国碳生产率区域差异性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05:47-57.

[4]谌伟,诸大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低么?――基于福利视角的国际比较[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01:56-63.

[5]籍艳丽,郜元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11,07:37-44.

[6]李涛,傅强.中国省际碳排放效率研究[J].统计研究,2011,07:62-71.

[7]Zhou P,Ang B W,Han J Y.Total Factor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A Malmquist Index Analysis [J].Energy Economics,2010,32(1):194-201.

[8]王群伟,周鹏,周德群.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动态变化、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J].中国工业经济,2010,01:45-54.

[9]进,杜克锐.对外贸易、经济增长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05:1-11.

[10]Wang Q W,Zhou P,Shen N,et al.Measuring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Performance in Chinese Provinces:A Parametric Approach [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3,21:324-330.

[11]孙作人,周德群,周鹏.工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一种生产分解分析新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05:63-74+133.

[12]Zhou P,Ang B W,Wang H.Energy and CO2 Emission Performance in Electricity Generation:A Nonradial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2,221(3):625-635.

[13]王喜平,姜晔.碳排放约束下我国工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软科学,2012(2):73-78.

[14]Ramanathan R.An Analysis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Countries of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J].Energy,2005,30(15):2831-2842.

[15]Chung Y H,Fre R,Grosskopf S.Productivity and Undesirable Outputs:A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7,51(3):229-240.

[16]Riccardi R,Oggioni G,Toninelli R.Efficiency Analysis of World Cement Industry In Presence of Undesirable Output:Application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and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J].Energy Policy,2012,44:140-152.

[17]李静,陈武.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中国省区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5(3):381-386.

[18]Wang Q,Zhang H,Zhang W.A Malmquist CO2 Emission Performance Index Based on a Metafrontier Approach [J].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2013,58(5):1068-1073.

[19]程云鹤,齐晓安,汪克亮,等.基于技术差距的中国省际全要素CO2排放效率研究[J].软科学,2012(12):64-68.

[20]Ramli N A,Munisamy S,Arabi B.Scale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Measurement of Ecoefficiency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J].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2013,211(1):381-398.

[21]Fre R,Grosskopf S,Pasurka Jr C A.Environmental Production Functions and Environmental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s [J].Energy,2007,32(7):1055-1066.

[22]刘明磊,朱磊,范英.我国省级碳排放绩效评价及边际减排成本估计:基于非参数距离函数方法[J].中国软科学,2011,3:106-114.

[23]Fre R,Grosskopf S.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s and Slacksbased Measures of Efficiency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0,200(1):320-322.

[24]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的再估算:1952~ 2006 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25(10):17-31.

第2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碳排放;水泥;工艺;影响因素;数学建模

引言

众所周知,大气环境的污染主要是由于工业废气的排放造成的。水泥工业中碳排放又是其中的重点。本文从水泥工业的生产工艺、燃烧的原材料、碳排放的源头和影响因素等方向来研究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并介绍相应的一些处理措施,希望能为水泥工业的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和减少碳排放,治理综合环境,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帮助。

1 水泥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现状与分析

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对于水泥工业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研究表明我国水泥生产量年平均增长0.25亿吨,年平均增长率为8%以上。而水泥工业中排放的废气大多为二氧化碳,据统计,水泥工业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比重从1992年的5.68%上升为2010年的12.54%,因此对水泥工业碳排放量的控制迫在眉睫。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水泥工业中二氧化碳的生成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水泥熟料燃烧,化学式为C + O2CO2 ;二是燃料燃烧的过冲中碳酸盐的分解,主要为碳酸钙,其化学式为CaCO3CaO+CO2 。

计算表明:每生产1 吨水泥成品,原材料的燃烧过程,再加上运输用电力、燃料等方面的二氧化碳排放,约1 吨左右。所以这个量是相当庞大的。

2 影响 CO2排放的因素

研究表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小依次顺序为:工艺排放,燃烧排放,电力消耗。依次介绍如下:

(1)水泥从生产窑上分为立窑(包括机立)和旋窑(回转窑),从生产进料的方式上讲分为干法、湿法。水泥由石灰石、粘土、铁矿粉磨碎后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这时候的混合物叫生料。 然后将这些混合物投入容器内进行高温煅烧,一般温度在1500 度左右,煅烧后剩下的物质叫熟料。最后将这些熟料与石膏混合后磨细,按设计比例混合,就是成品的水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如果是用其它可燃物质或者以废弃物作为替代燃料来进行辅助燃烧,可以使含钙质含量少的原材料与空气充分接触,燃烧的过程中减少了钙质的化学反应,随之也减少了二氧化碳及一氧化碳废气的排放。

(2)不同品种的水泥由于其组成原料不同、掺合料的比例不一样,排放的二氧化碳含量也会有很大的差别。通用硅酸盐水泥中中加入其他掺和料和可燃物、助燃物的比例, 可以加强原料的燃烧程度,因而有效地降低了废气排放。如果采用低能耗、含碳化合物含量少的原料,(如硫酸盐水泥)由于其主导矿物质碳含量低,所以在燃烧过程中,碳排放量会相应减少。

(3)水泥熟料热耗,企业水泥熟料的燃烧程度是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直接影响因素。而企业的管理水平、采用的生产工艺、技术力量、人员素质等都直接影响着水泥窑的熟料热耗。 因此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 降低水泥熟料热耗,将原材料充分进行煅烧是控制和减少水泥工业中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途径。

3 减少水泥工业碳排放的措施研究

3.1 减少碳酸质原料的用量

根据水泥的生产原理和工艺,我们知道,生产水泥的原材料主要是石灰石及碳酸钙,因此减少碳酸质原料在水泥生产中的用量,或用其它物质来替代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最直接有效的措施。或者直接使用非碳酸质原料,因为从生产原理上讲,燃烧碳酸盐物质所吸收的热量是整个原材料煅烧的40%左右。使用非碳酸钙物质进行燃烧,可以节约能耗同时提高原料的利用效率。并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排放。

3.2 提高生料易烧性

水泥生产的原材料,如果在煅烧的过冲中不能充分进行燃烧,就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甚至是一氧化碳废气。因此原材料的燃烧性能和易燃率是减少碳废气的直接因素。在煅烧之前,加入矿化剂或其他化学物质来加强燃烧性能,将原材料进行充分的磨细和颗粒化,在燃烧的过程中均能加速其充分燃烧,减少热能好,同时二氧化碳的产生也会随之减少。

3.3 利用可燃性废弃物

从生产工艺讲,可以用很多不含碳酸钙的物质来作为水泥生产的代用燃料。利用这些可燃性废弃物代替部分或大部分燃煤和燃油,既处置了废料,又节约了能源,同时也减少了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排放量。

3.4 提高燃烧器效率

燃烧器的主要功能就是将燃料和空气导入炉膛和回转窑中,在高温作用下将其进行煅烧。目前,水泥窑燃烧器效率偏低,随着新型高效低污染燃烧器的研制开发和投入使用,燃烧器效率在不断提高,煤耗也相应降低,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排放量也随之减少。计算表明,如果燃烧器能减少煤耗10%,二氧化碳废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少2.0%。

提高燃烧器效率. 燃烧器的作用主要是将燃料和空气进行充分接触, 来提高燃烧的充分程度,达到提高燃烧器效率的目的,。随着燃料的充分燃烧,产生的废气就会相应减少。

3.5 提高熟料质量以便增加各种工业废渣的掺入量

水泥的质保期通常只有三个月,如果遇到雨水,保质期就会更短。这主要原因就是水泥生产的原材料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熟料的质量越好,在燃烧器中的燃烧程度越充分,可以参入的各种工业废弃物品就更多,一方面可以节约材料,还可以加强炉体内的燃烧。这样生产出来的水泥质量可以得到更大的提升,排出的废气也可以得到大幅度的降低。

3.6 调整水泥制造业的产业结构

传统的生产工艺中由于设备限制的因素,很多材料无法进行充分的燃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型干法技术在市场中得到大力的推广。新型干法主要是增设了窑尾预热器和分解炉, 并将回转窑燃料由分解炉加入, 使燃料燃烧的放热过程与熟料煅烧中耗热最大的碳酸盐分解的吸热过程迅速地进行, 具有生产过程效率高、能耗小、质量高、产生废气量小的多种优点。

4 结语

现代建筑工程越来越多但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而作为混凝土和抹灰用的主材-水泥,其市场必然越来越广阔,需求量会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就是在水泥生产过程中的废气排放量也会加多,对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优化水泥的生产工艺、调整生产结构、加强人员素质,严格控制并采用各种技术来减少二氧化碳等废气的排放,才能使人类发展与环境友好相协调。

参考文献:

第3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意义范文

■随时携带手帕,减少使用面纸、抽纸,卫生又环保。

■尽量搭乘公交车,多走路、骑脚踏车有益人体健康,还可以缓解交通堵塞。每辆车少开1公里,可避免0.61千克的废气产生。

■少用煤、石油,多尽量使用替代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与天然气等,帮助地球增加永续能源。

■交通堵塞时,停车熄火;刷牙时,顺手关了水龙头。

■一水多用。例如:淘米或洗菜的第一遍水可以浇花,洗衣后的水可以留下来拖地、冲厕所等。

■洗衣服时,尽量选择无磷洗衣粉。少用洗洁精,就不会让油污过多地排入下水道。而且大部分的洗涤剂是化学产品,会污染水源。

■使用节能灯泡,不要让电视机长时间处于待机状态。待机指的是,只用遥控关闭,实际并没有完全切断电源。每台彩电待机状态下耗电约12瓦/小时。

■用温水煮饭,每次可以省电30%。电饭锅用完立即拔下插头,既能省电,又能延长使用寿命。

■选购绿色食品。我们每天吃的蔬菜、水果很多都喷洒过农药,施过化肥,还有很多食品不适当地使用了添加剂,这些食品会影响健康和智力。

■拒绝过度包装,不少商品特别是化妆品、保健品,其包装费用已占成本30%~50%。过度包装不仅加重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同时还增加了垃圾量,污染了环境。

■自带菜篮买菜,这样买东西时少领取塑料袋。

■少用一次性餐具。外出就餐时,如果可以的话,尽量自备筷子和勺子。

■充分利用白纸,尽量使用再生纸。用过一面的纸可以翻过来做草稿纸,便条纸。 再生纸是用回收的废纸生产的,1吨废纸=800千克再生纸=17棵大树。在很多国家使用再生纸已成为一种时尚,人们以出示印有“再生纸制造”的名片为荣耀,以表明自己的环保意识和文明教养。

■拒食野生动物,拒用野生动物制品。

■领养一棵树,或做一天环保志愿者。

■多开窗,少用电。少搭一层电梯,就减少0.218千克二氧化碳的排放;少开1小时的冷气,就减少0.621千克二氧化碳的排放。

■买充电电池。垃圾资源回收,定时整理回收家里的废弃物,每年可减少2300多千克二氧化碳的产生。

■减少车内重量,若减少10千克的杂物重量,一年可减少2.5升的汽油。

…………

算算你的碳排放

其实,不用求助于环保专家,你自己就可以通过一些公式计算个人的碳排放量。比如,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 耗电度数×0.785;开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油耗公升数×2.7;乘坐飞机进行200千米以内的短途旅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千米数×0.275。

举个简单例子。夏天开空调,如果不考虑温度,每小时耗掉1.5度电,开一整晚大概要排放10千克左右的二氧化碳。碳排放最厉害的还数交通工具,比方说,如果你乘坐飞机从北京飞到上海去看世博会,实际里程是1088千米,排放出151千克二氧化碳。如果你突然头脑发热,决定改为驱车前往,291千克的二氧化碳就排出去了,比坐飞机还足足多排了140千克。

第4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意义范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及意义。B.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例举一些用途。

2.过程与方法: A.从性质实验的条件和现象归纳出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设计、观察和描述实验的能力; B.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学会概括、对比等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A.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B.培养学生求实、合作、创新的品质; C.学习全面的认识与评价自然界中的物质。

【重点难点】

1.探索并总结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

2.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

【课前准备】通读本节教材,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思考等探究,搜集相关知识,准备课堂讨论。

【实验器材】酒精灯、试管夹、试管、集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石蕊试液。

【实验药品】石蕊试液、稀硫酸、石灰水,蒸馏水、汽水、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药品。

【教学过程设计】

【情景创设】展示英国贝丁顿“零碳”社区图片,简单介绍。

【讲解】所谓“低碳”就是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为什么要努力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呢?二氧化碳过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它对我们的生活有没有贡献呢?

【过渡】大家能不能依据我们所学的知识或已有的经验,简单谈谈你对二氧化碳的认识呢?

【学生交流】谈谈对二氧化碳的认识。

【引入】二氧化碳究竟是种什么样的气体呢?下面让我们来认识下这种奇妙的气体。

奇妙的二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展示一瓶CO2气体,请同学描述所感受到的有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探究活动一】补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

用塑料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再倒入一些水,立即塞紧瓶塞,晃动,观察现象。

现象:塑料瓶变瘪了。 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讲解: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强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压溶入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打开饮料瓶,可以看到许多气泡从饮料瓶中逸出,这些气体便是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

展示:一瓶汽水,让学生捏瓶壁,感觉坚硬,打开瓶盖,听、看到有气泡出来。再捏瓶壁,较软。

提出问题:产生的气泡是什么物质?如何检验呢?

【探究活动二】二氧化碳的检验

实验目的:检验汽水瓶中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汽水中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

小结: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启发提问:打开瓶盖,为什么会有二氧化碳出来?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探究活动三】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溶于水时,会不会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新物质呢?

知识准备:紫色石蕊试液遇到酸性物质会变成红色。

实验药品:稀盐酸、蒸馏水、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染成的干燥的小花、二氧化碳溶于水后的液体。

实验:1.稀盐酸使石蕊试液变红(酸性的物质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2.二氧化碳溶于水后的液体使石蕊试液变红

提问:到底是什么物质使石蕊试液变红的呢?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交流讨论】:

实验:3.将紫色石蕊试液染成的干燥的小花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无现象)

结论: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试液变色

实验:4.在紫色石蕊试液染成的干燥的小花上喷水(无现象)。

结论:水不能使石蕊试液变色。

实验:5.将喷水后紫色石蕊试液染成的干燥的小花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变红)。

结论: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中产生酸性的物质,该物质是碳酸

二氧化碳+水碳酸

实验:6.加热实验2所得的红色液体

现象;溶液由红色变成紫色。

结论:碳酸不稳定,易分解。碳酸二氧化碳+水

讲解:人们利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生成这一特性制成饮料,供人饮用,说明二氧化碳无毒。

提问:既然二氧化碳无毒,为什么会有人昏迷?

三、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阅读: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提出问题:你能设计实验检验人能否安全地进入久为开启的菜窖?(灯火试验)

播放视频:死狗洞

学生:谈谈观后的感想

小结:1.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密度大于空气。

2.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深井、深洞,一定要检测其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灯火试验)。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奇妙的二氧化碳(一)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1、色、态、气味。2、溶解性。3、三态变化。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二氧化碳+氢氧化钙 碳酸钙+水。此反应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现象:石蕊试液由紫色变成红色,加热后试液又由红色变成紫色。

第5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二氧化碳排放量 数据包络分析 环境绩效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c)-0089-04

自工业革命以来,各国政府皆以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为主要目标,所以只要GDP增长似乎就代表经济增长,人民生活获得了改善,施政方向正确,所以政府政策的制定皆以经济发展为导向。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高度工业化,环境污染及温室气体的排放所导致的气候变暖现象已受关注。但不可避免的是各经济体的生产行为一定会伴随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了解全球重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情况,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议题。因此,各经济体在专注提升生产力与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应该去了解生产活动所伴随的负面影响及对环境产生的冲击,在经济发展与环境破环中去寻求平衡,探讨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和经济发展的目标下各经济体的经营绩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相关研究评述

面对经济发展所衍生的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如何平衡经济持续发展所产生的环境负面影响,已是当前各国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当前研究极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和应用成果。如李力等(2008)对近八年中国工业产值、能源消费和废气排放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效率评价。[1]杨玉珍等(2010)以河南省1990-2007年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为例作了实证研究。[2]汪克亮等(2010)测算了中国29个省份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率并度量了其环境绩效。[3]胡晓珍等(2010)运用构造的DEA三阶段模型测算了1995-2007年中国29个省经制度环境变量调整前后的技术效率水平。[4]许陈生等(2011)评估了1993-2007年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的环境协调性。[5]刘睿等(2012)结合社会支付意愿理论,对2000-2008年的中国工业进行了经济-环境效率测算。[6]黄贤凤等(2013)以中国经济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为研究对象,应用SE-DEA视窗分析和计量分析技术展开实证研究。[7]王军(2013)运用熵权法构建山东省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然后求得山东省的绿色GDP并作为绿色经济的产出指标,将劳动、资本及技术作为绿色经济的投入指标,测算得到山东省的绿色经济效率。[8]综上所述,当前研究多是以DEA来评价企业间或国内经济层级的生产与环境的绩效。因此,该文利用DEA分析G20成员国的效率变化找出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比较我国与其他成员国效率的差距,进而提出国家制定环境政策的参考方向。

2 模型、指标及数据

该文采用DEA的CCR与BCC模型来评估G20成员国2010-2012年的经济发展与环境绩效,观察其各年度变化进行评比,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提升效率尤其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方案。由于各国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不同,政治环境也不同,因此各国制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与环境政策也不尽相同。为了能更为了解各国是否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兼顾环境保护的均衡发展,开展对世界各国相关资料的分析对比是获得相关信息较为有效的方法。全球性的普查所涵盖的资料分析量过于庞大,本文以G20成员国为研究目标,进行资料收集与分析。G20成员国不仅遍布全球,且也是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其GDP之和约占全球的90%,笔者希望通过本文来了解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发展现状。

一个国家投入到生产资金与设备的多寡关系到国家整体费支出及经济增长效率,因此本文选取各国上市公司的总资本为投入项;经济发展除了投入适当的资本外,充沛及高素质的劳动人口也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故选择为投入项;一个国家要发展经济除了投入资产设备与人力,能源也是必不可少的投入,故选择能源消耗为投入项,另外有研究显示,90%二氧化碳排放与能源消耗有关,因此选取二氧化碳排放量来取代能源消耗量作为第三投入项。GDP一般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但若考虑到各国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购买力平价(PPP)则更将适合,这一指标使我们能够对各国的GDP能进行更合理的比较,故选择购买力平价为产出项。由此,整理出适合研究对象的环境绩效评估的投入与产出项分别为:资本、劳动力与能源消耗量,产出为GDP,非意愿产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考虑到能源消耗量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各国物价水平存在高度相关性,故选取资本、劳动力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为投入项,产出项为购买力平价。

数据采集主要以2010-2012年G20成员国的公开资料为基础,并将欧盟数据由G20成员剔除,主要原因是欧盟成员国中4个主要国家(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也是G20成员国,且这4国人口占欧盟的50%以上,GDP占欧盟的60%以上,为避免重复计算,故只选择此4国为代表。将所搜集的数据先进行分类统计,以了解各变量的基本状况,再对变量进行相关系数分析。在进行DEA分析前,投入项与产出项数据需先符合固定规模报酬的假设,即投入数量增加时,产出数量不得减少。为了解投入产出项是否符合,将收集资料进行检验,并去除不符合条件的因素。一般而言,投入项与投入项彼此之间的相关性应较弱,投入项与产出项之间的相关性应较强。以2010年数据进行变量的相关系数分析:劳动力与资本、二氧化碳排放量、PPP相关系数分别为0.244、0.798、0.657,皆为正相关;资本与劳动力、二氧化碳排放量、PPP相关系数分别为0.244、0.698、0.872,皆为正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劳动力、资本、PPP相关系数分别为0.798、0.698、0.939,都为正相关;PPP与劳动力、资本、二氧化碳排放量也皆为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57、0.872、0.939。分析结果发现,选取的变量之间均为正相关,适合作为DEA方法的变量。

该文是以效率为分析方向,分析资料范围为2010-2012年的静态资料,将选定的投入项与产出项看作为可控制变量,为确保各受评单位可以运用现有投入资源达到提供最大产出水平,因此以投入导向的效率衡量方式进行DEA分析。除了效率评估外,也通过DEA投影分析来了解资源的利用情况以及拟定改善对策与目标。

3 实证分析

该文的绩效评估是以效率评估为方向,以CCR-I和BCC-I(I代表投入导向)模型计算其效率,对于效率值为1的进一步检验其被纳入参考集合的次数,以解释其稳健度,根据Norman &Stocker(1991)对效率稳健度所设计分类标准:被参考次数3次以上为强有效率单位;被参考次数少于3次的为边缘效率单位;效率值小于1大等于0.9的为边缘非效率单位;效率值小于0.9的为明显非效率单位。找出标杆参考单位并予以分析,以作为非效率单位调整改善的依据。此外对于效率值小于1的解释造成无效率的可能原因。CCR模型是以固定规模报酬为基础,即投入量增加,产出量也应以等比例增加。然而生产过程有可能出现规模报酬递增或规模报酬递减情况,当产出有递增或递减情况时,则适合用BBC模型来计算技术效率值,然后用生产效率除以技术效率值计算出规模效率。本文将以DEA分析结果来进行各DMU的生产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析,尝试通过差额变量分析、敏感度分析来解释其绩效表现,以及影响绩效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改善资源使用效率的建议。

3.1 CCR-I模型实证分析

以G20成员国3年的数据进行CCR-I模型分析,如表1所示。

2010年有6个国家效率值为1,分别为阿根廷、巴西、法国、意大利、墨西哥、美国;2011年和2012年有4个国家效率值为1,分别为阿根廷、法国、意大利、美国;是相对有效率。其余国家是相对无效率,3个年度效率平均值分别为0.8722、0.7658和0.7691;均高于我国3年效率值。由CCR模型分析结果可知,2010年阿根廷、法国、意大利和美国这四个国家被参考次数均大于3次,认为是高效率国家,巴西和墨西哥被参考次数小于3次,认为是低效率国家,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印尼、俄罗斯、土耳其、沙特效率值在0.9~1之间,认为是低无效率,而中国、印度、日本、韩国和南非效率值小于0.9,被认为是高无效率;2011年高效率国家有阿根廷、法国、意大利和美国,低无效率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巴西、德国和英国,剩余国家均为高无效率国家;2012年高效率国家包括阿根廷、法国、意大利、美国,低无效率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德国和英国;剩余国家均高无效率。

3.2 BCC-I模型实证分析

2010-2012年BBC模型分析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以及规模报酬情况如表2所示。

由以上数据可知在非规定报酬的情况下,以BCC-I模型分析,有超过一半国家的技术效率值均为1,以CCR-I所得的生产效率除以技术效率可得规模效率与规模报酬情况,可以看出由于技术效率多为1,故规模效率多受生产效率值的影响,判定本案例偏向固定效率模式,因此本文仅以CCR-I模型进差额分析与敏感度分析。

3.3 敏感度和差额分析

DEA所得的效率为DMU间的相对效率,效率值直接受到投入项与产出项的数值的影响。当改变投入项与产出项时,必须重新计算效率值来检查变量变化对效率的影响。本文通过敏感度分析了解各投入项与产出项对效率值的影响。以2012年进行敏感度分析可以发现,当删去劳动力投入项时,发现其对效率影响最大,这意味着所占权重最大,其次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所占权重略大于资本。

针对中国相对无效率进行差额分析,了解其无效率的原因,以2010年数据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综合以上数据,我们发现:G20成员国由6个有效率的国家减少为4个,连续三年都有效率的国家为阿根廷、法国、意大利、美国,皆为美洲和欧洲,连续三年最差的国家为南非,亚洲、非洲国家则是相对无效率。整体经济发展进步的国家为澳大利亚、德国、英国和韩国。中国这三年效率也仅高于南非的效率值,排名倒数第二。由绩效变迁可以看出,2010-2011年G20成员国平均效率衰退达11.7%,分析其投入与产出项数据可以发现,投入项中的劳动力、资本、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率分别为0.65%、39.75%、-1.46%,产出项PPP的增长率则为0.25%;2011-2012年的数据分别为0.62%、14.37%与6.82%,明显可以看出2010-2011年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来自PPP产出较少。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印度、印尼、巴西、墨西哥俄罗斯、土耳其及南非等均有超过55%的过多劳动力投入,因此这些国家亟需进行产业升级,将国内产业由劳动密集型提升为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以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

中国、印尼、印度、俄罗斯、南非和沙特相较于其他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大也是造成表现相对无效率的主要原因,上述六国使用石化燃料发电的比例高达65%以上,相对于有效率国家石化燃料的使用比例平均接近50%,这些国家相对于有效率的国家对于有效率的国家石化燃料的依赖程度相对较高。目前,世界发达国家提出的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政策主要包括:提高能源生产和使用效率;改变燃料种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发展可再生能源;重新考虑发展核能发电;发展二氧化碳捕捉与封存技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等等。因此如何改善能源政策、提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诱因(如二氧化碳排放许可交易、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税,并将税收用于补贴低碳能源或者负担碳捕捉与封存等新技术的发展成本),是上述国家制定未来重要的能源使用规划与环境政策考虑的重点。

就我国来看,2012年分析数据以及敏感度与投影分析结果可知,我国在劳动力、资本投入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方面分别有74.3%、63.3%和63.3%的超额投入或超额排放,进而影响我国的整体绩效,2012年我国整体绩效仅为0.3673.若分别将劳动力、资本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修正至理想值,则效率可分别提升至0.8343、0.7785和0.9383.改善效果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最为明显,其次是以改善劳动力。

4 结语

该文研究样本遍及各洲,虽然样本较为分散可以增加研究内容的多样性,但也因各样本所处区域不同,其政治、文化、国情、地理资源及资源也不同,若区域内发生不可预期的天然或人为灾害等短期对国家经济有强烈影响冲击的区域性变化,极有可能影响短期整体效率的表现。本文将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劳动力、资本)和产出(PPP)以及非意愿产出(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变量,但实际上国家经济发展除了人力、资本投入外,还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以及消耗能源所产生除了二氧化碳以外的其他温室气体,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将能源消耗纳入投入变量,其他温室气体纳入产出变量,或将二氧化碳排放量按照部门或产业再细分,以使分析结果更加完善。此外,仅以2010-2012年资料进行分析,若想对各国效率变迁趋势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加长样本期间,如10年间效率变迁,应可以看出更为精确的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1] 李力.基于能源-经济-环境DEA分析的我国工业发展效率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5):93-95.

[2] 杨玉珍.基于复合DEA的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J].统计与决策,2010(7):82-84.

[3] 汪克亮,杨宝臣,杨力.中国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率、环境绩效与节能减排潜力[J].经济管理,2010(10):1-9.

[4] 胡晓珍,张卫东,杨龙.制度环境、技术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J].公共管理学报,2010(2):79-88.

[5] 许陈生.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的环境协调性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Tobit模型的实证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22(5):47-52.

[6] 刘睿.基于WP―DEA方法的中国工业经济-环境效率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2):125-129.

第6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意义范文

“碳交易”是个遥不可及的商业概念吗?不,它已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财富载体。

要把握其中的商机,我们不仅要理解它,更要学会碳排放管理。为此,本刊特编发了这组主题稿件。

2008年春节,深圳市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元旗过得分外舒畅。

两年前,该公司运作的一个将垃圾发电项目(梅州市的龙丰项目)情况喜人。2007年,公司开始大扩展,业务遍布全国各地。年前从兴业银行贷来了750万元,马上可以投入贷款项目建设,不仅如此,这次的合作模式,将给自己拓展业务带来极大便利。

“碳排放权”带来的商机

这个“便利”或许应该追溯到2004年。当时,公司引进加拿大的战略合作者,重组公司业务。余元旗带着合伙人下到项目去参观,走到梅州,合伙人一看到龙丰项目,兴奋得仿佛眼前的不是垃圾场,而是一座大金矿!

余元旗大惑不解之际,合伙人介绍了一个“新财路”。

龙丰项目进行的是垃圾综合治理:首先填埋垃圾,然后把产生的沼气回收利用发电。这么一个流程,处理了垃圾,节约了用于发电的传统能源,还减少了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表面看来,整个项目并无特色,但一结合“清洁发展机制”(CDM)就有了重大意义!所谓清洁发展机制,源自《京都议定书》:为了减少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发达国家要把“碳排放量”控制在限定额度内,而发展中国家暂时不受限制。发达国家一看那排碳额度,太少啦!怎么办?有个解决办法――从发展中国家买!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减排义务,所以他们实现减排后,就可以把减排的量卖给“超重”的发达国家。

而这个垃圾发电项目,不但可以获得发电收入,还能将减少的“碳排放量”出售给国外买家,可谓是一举两得。余元旗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可以试试。正巧合伙人以前也操作过类似的案子,两人商定过后兵分几路准备。

获得项目的专项审核及认证

首先,余元旗带着人马找到梅州市环卫局,意图一表,得到环卫局欢迎。双方花了几个月签订了一份合作协议。然后,把项目报到国家发改委,申请注册成CDM项目。

一年后,项目得到批准。

在马不停蹄走国内报批流程的同时,公司也在寻找至关重要的国外买家。经历了4个月谈判,终于谈成奥地利一个买家。

谈完不算,之后有一个非常核心的环节:第三方机构的减排认证。

第三方机构的减排认证大致的核算依据为:在产生同等电量的前提下,使用垃圾产生的沼气发电,比使用传统能源发电,所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如说,同样发100度电,如果用烧煤方式发电的话,要排放100立方二氧化碳;而用垃圾产生的沼气发电,则只要排放10立方二氧化碳。那么节省的90立方二氧化碳“排放权”,就可以出售给国外买家。

项目申请、减排认证等一切工作,余元旗都小心翼翼部署着,因为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尤其在第三方机构的排量指标认证上,更是不敢马虎。通过了,奥地利买方付钱;通不过,公司一分钱都拿不到。

紧张的气氛终于在2006年得到舒缓,项目通过第三方的减排认证,余元旗成功从奥地利买方收到首笔交易款项。这个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士气,该项目也成功地成为了国内第一个垃圾填埋综合治理CDM项目。

业务的迅速扩张引发资金瓶颈

2006年龙丰项目大获成功让余元旗的公司人气大热,梅州市其余几个县的垃圾综合治理也交到了他们手上。业务那么好,余元旗当然高兴,一个问题却摆到眼前――开发资金怎么解决?龙丰项目的资金是自己筹来的,而余元旗的公司资产不大,按照当下的业务发展速度,资金解决需要一劳永逸。从哪儿来?银行贷款当然是个渠道,可是银行一般要求有抵押物,自己公司规模小,想贷那么多钱银行会肯么?如果银行不明白公司的业务怕贷又怎么办?项目一个个接着上,银行批贷款批得过来吗?一个个问题让余元旗对从银行贷款驻足不前。

正在余元旗为后续资金发愁时,兴业银行推出的一个特别贷款产品闯入他的视野――能效贷款。仔细一看,居然是针对节能减排的项目提供融资,中小企业通过抵押项目未来收益权就能方便地融到资金,而且根据项目情况灵活出贷,还款灵活,政府还贴息。

余元旗立即着手贷款的申请。

与银行的“能效贷款”一拍即合

余元旗带着相关资料联系到银行,说明自己的情况:

1.中小企业。要贷一笔款投资建设梅州二期项目,也就是用于梅州其他几县的垃圾填埋、沼气回收和发电利用。项目既处理了垃圾,回收了沼气发电,还治理垃圾污水,同时能给地方政府创收,既环保又有经济效益,符合能效贷款的目标。

2.前期龙丰项目运作十分成功。这个CDM项目属国内首次,国外买家购买的“碳排放权”真金白银到了自己的手上,这个收入具有相当的说服力。

3.陆续开发的项目遍布全国,潜在市场巨大。虽然公司目前规模不大,可是增长空间不可限量,换句话说,企业具备相当强的盈利能力,未来现金流源源不断。

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公司发现余元旗的这个项目挺不错,于是跟他签订了“碳排放权”购买意向书。这意味着什么?余元旗在龙丰项目上花了4个月时间找国外买家,现在贷款的同时解决了碳排放权的出售问题,有了一笔预期收入。

不仅如此,国际金融公司还给项目提供技术支持,提高项目整体经济效益,整个收益就上去了。银行考虑到这几点,对收回贷款更有把握。终于,余元旗的公司如愿以偿地从银行贷了750万元,期限3年。

相关链接:

“减排”使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日益红火

为了平衡各国利益,鼓励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减排机制”:给每个发达国家确定一个“排放额度”,允许那些额度不够用的国家向额度富裕或者没有限制的国家购买“排放指标”。自此,人们可以像买卖股票一样,在交易所里进行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中国的排放权也成为了西方公司追逐的目标。据英国《金融时报》近日报道,联合国还有意在北京也开设一所“碳交易中心”。

根据《京都议定书》的安排,2010年,欧美国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平均减少5.2%,而中印等发展中国家则没有限制。《京都议定书》安排了清洁发展机制(CDM):如果欧美投资了中印等国的环保项目,使该项目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投资前有所减少,这些减少的排放量将被看作“投资回报”,可以拿来抵消该公司在欧美多排放的二氧化碳,甚至还可以卖给排放额度不够用的其他欧美公司。

在国家发改委核定的279个CDM项目中,已有37个项目获得世界认证,可以正式向国际市场销售经核实的控排额度。四川川威集团进行高炉煤气发电的技术改造后,每年可以回收废气14.7万吨,并将这个额度卖给了荷兰一家公司。柳州化工公司正与日本三菱计划合作进行技术改造,预计每年能减少9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给企业带来900万美元的收益。目前,我国控排最大的企业一年可以减排144万吨二氧化碳。

美国有3亿人口,约占全球人口的5%,但美国排放的二氧化碳却占全球排放总量的24%。中国人口约占全世界的20%,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仅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3%。中国人均排放的二氧化碳是美国的1/8,是日本、欧盟的1/4。可以说,造成气候变暖的二氧化碳,主要是西方在上百年的工业化过程中排放的。

根据《京都议定书》安排,欧美等发达国家从2008年到2012年的二氧化碳减排指标分别是:与1990年相比,欧盟要减排8%、美国7%、日本6%、加拿大6%、东欧各国是5%~8%。前一阵召开的欧盟春季首脑会议,更是雄心勃勃地要把减排指标提高20%。

世界银行发表的统计数据表明,2006年前9个月,欧盟成交了7.6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而2005年全年的交易量仅为3.24亿吨。按照24美元的加权平均成交价格计算,欧盟配额的市场价值达到189亿美元,比上年翻了一番还多。而同期在美国芝加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和英国,排放交易也都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

除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为减排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同一时期,发展中国家贡献的减排额约为2.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占全球碳市场总成交量的21%。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交易中,中国占据了60%的市场份额。

第7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意义范文

摘 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低碳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而碳税作为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在推动经济低碳化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在国外碳税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开征碳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提出了我国碳税税制要素方面的设计与构想,并对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碳税 制度设计

随着2009年12月份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低碳减排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努力发展的方向。在新的低碳经济形势下,是否开征碳税在我国也引起了激烈讨论与思考。目前,像芬兰、丹麦、英国等一些国家已经开征了碳税,这对减少碳排放和保护环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国际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新的经济形势下我国需要开征碳税从而达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目的。

一、碳税的基本概况

碳税是二氧化碳排放税的简称,它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保护环境为目的,对化石燃料(如煤炭、天然气、成品油等)按照其碳含量或碳排放量征收的一种税。简言之,就是对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一种环境税。碳税与能源税以及硫税、氮税、污水税等税种共同构成了环保税体系。

碳税的开征是与二氧化碳排放量日益增长和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形势分不开的。它是一种主要以减排为开征目的的环境税,是在世界各国认识到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对全球气候以及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后提出的一种调节税。它能够有效促进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的推广使用,有利于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研发节能减排的新技术,加速淘汰一些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工艺,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同时,它也有利于能源结构的调整,征收碳税,意味着煤炭、石油等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的价格上涨,加重了使用者的负担成本,导致了该类能源需求量下降。不可否认,碳税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环境、解决能源问题的有效手段。它的开征,在直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同时也间接促进了能源的节约使用。

二、碳税的国际实践

作为一种新型环境税,碳税虽然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但在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中得到了有效利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芬兰是最早开征碳税的国家,1990年芬兰为了减少碳的排放、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开征了碳税。效果显著,在1990年―1998年,因为碳税芬兰有效减少7%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力地促进了节能减排的工作。瑞典、挪威是在1991年引入碳税,刚开始只对汽油、天然气、矿物质等征收二氧化碳税。据资料记载,1990年―2006年,瑞典温室气体的总排放量下降了9%,同期GDP却增长了44%。丹麦在1992年开始对企业和家庭同时开征碳税,在碳税税收政策上进行了一些改善调整,相关评估表明,在征收碳税的这些年,丹麦减少了3.8%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即230万吨二氧化碳。英国、法国也于2001年纷纷开征碳税。欧盟各成员国根据各自的情况实施了不同的碳税制度,1990―2000年间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3.5%,取得了较好效果,实现了减排目标。

通过以上的数据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国家实施碳税税收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对我们国家开征碳税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这些国家在开征碳税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税制设计标准,而是按照各个国家的不同国情比如能源利用情况、资源耗用、经济实力、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等综合考虑从而设计出符合自己国情的税收制度。我国在碳税税制结构设计上可以借鉴国外实践经验,根据我国特殊的国情,制定出一个适应于发展中国家的碳税制度。

三、我国开征碳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1.减排的国际压力需要我们开征碳税

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号召世界各国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全球气候变暖形势严峻,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作为一个世界上少数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大国,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一直很高。在2007年左右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目前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约为70亿吨,这是一个巨额的数字。我国一直提倡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承诺到2020年把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45%,减排的国际压力巨大,能否实现减排的目标,兑现我们的承诺,体现我国在国际社会中举足轻重的大国形象,需要实行一项强有力的经济措施。而开征碳税可以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实现节能减排任务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在减排的国际压力下需要采取的政策措施。

2.开征碳税有利于促进能源结构的调整,经济方式的转变

我国一直是以煤炭、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消耗大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依然是以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为主,能源紧缺、环境恶化问题日益严重,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国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节能减排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开征碳税使得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和其他一些高耗能产品的价格上升,导致消费需求降低,进而减少这类产品的消费量,一方面促使企业开发清洁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淘汰高耗能的落后工艺,自主创新,研究节能减排技术,从而促进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另一方面有效地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减排目标。

3.开征碳税是与其他节能减排方式相结合、保护环境的需要

我国在2009年进行了燃油税费改革,2010年进行了资源税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正在计划推出环境税,而开征碳税是完善环境税税制的需要。从燃油税的效应扩大到煤炭等能源行业,推出资源税,在此基础上开征碳税,将碳税纳入税制改革的整体框架中,与使用可再生能源、替代能源以及碳汇、能效标准等其他节能减排政策措施、资源环境税种相结合,相互协调,真正形成合力,发挥减排作用,建立一个完善的环保体系,推进税制的绿化,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二)可行性

1.国外碳税成功实践的经验借鉴

像芬兰、荷兰、英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实行碳税的成功实践,为我国开征碳税提供一个范例。我国可以效仿发达国家的做法,根据我国特殊的国情,综合考虑征管水平、纳税人负担能力、资源情况等相关因素制定一个适合的碳税制度,我国二氧化碳减排技术水平较低,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发达国家技工技术援助和支持,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解决全球气候问题而努力。

2.政策上的有力支持

我国一直提倡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并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这些政策有力地支持着碳税的开征,使我国碳税开征的可行性提高。

3.技术上易于操作

我国燃油税、资源税的成功改革为开征碳税提供了经验借鉴。碳税的征收可比照资源税的征管办法在化石燃料进入经济循环的使用环节征收,实行扣缴义务人抵扣制度。碳税的计征可依据碳排放量的高低采用累进税率,税基是碳的排放量,各能源的含碳量是固定的,可据此计算出税基,得出应纳税额,技术操作可行性较高。

四、税制设计与构想

(一)课税对象

碳税征收的目的主要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所以课税对象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考虑到二氧化碳排放是由化石燃料燃烧引起的,这就给测量技术带来了一定难度。可以适当考虑将产生二氧化碳的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的含碳量作为课税对象,与现阶段的测量设备配套实施,在技术操作上是可行的,待测量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直接以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作为课税对象。

(二)纳税人以及征税环节

我国现行的燃油税是在消费使用环节依照“谁消费、谁负担”的原则进行征收的,碳税可以比照燃油税的征管方案在消费环节征税,同时以消费者作为纳税人。这就意味着消费者要根据煤炭、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消耗量承担相应的税负。这样做强调了“谁使用,谁缴税”的公平原则,但是消费量和时间不好把握,增加了偷逃税款的机会。

考虑到我国的征管水平以及征管成本,在生产环节向生产者征税,可以实现源泉扣缴。向生产这些化石燃料的生产企业征税,从实际管理和技术操作角度考虑是可行的,也更容易操作。

(三)税率

碳税税率的选择可以按照产品含碳量的高低实行不同水平的定额税率,具有累进性质。具体的税率应根据环保部门对化石燃料含碳量测算的结果,参考一些因素如化石燃料消耗对大气污染的危害程度,消除危害实行减排工作需要花费的成本,以及现阶段我国税制对该化石燃料的征管情况来确定。作为一个新型税种,碳税的开征不免要加重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为了不过多地影响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开征初期应确定一个较低的税率,同时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建立碳税的动态调节机制。

(四)税收优惠政策

碳税的征收必定会带来产业间不公平的问题,所以要建立相关的税收优惠制度以保证碳税的正常实施。对于一些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减排和回收二氧化碳,如实行CCS(碳捕获和储存)技术,使用清洁新能源的企业可以适当给予税收优惠,减排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企业给予奖励,以鼓励其继续推进减排工作;对于一些能源密集型企业比如重工业、火力发电厂,基于其本身的产业特点可以考虑减征一部分碳税来减少对它们发展的负面影响,建立健全合理的税收减免和返还机制;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从促进民生的角度出发,对于个人生活实用的煤炭和天然气排放的二氧化碳暂不征税。

(五)相关配套政策

首先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征管体制,建立专项碳基金,实行碳收入专款专用;其次,要与其他减排政策措施协调配合,以达到减排目的。

五、开征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碳税的开征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比如对企业的竞争力、能源结构等影响,注意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作为一个新型的环保税种,尽管发达国家已有成功的实践经验,我国还是要依据自己的国情合理制定碳税税制。由于我国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发展不平衡,碳税的设计就要结合这些因素,实行差别税率,尤其是对于中西部地区能源使用效率低,高耗能企业较多,要建立相应的税制倾斜政策。碳税的税收优惠制度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要建立完善优惠政策,以免对经济造成过大的负面影响,鼓励企业使用减排技术、可再生新能源,从而保证碳税开征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崔军.关于我国开征碳税的思考.税务研究.2010⑴.

[2]潘静,高辉.关于我国开征碳税相关问题的思考.当代经济.2010(14).

[3]王晶.关于我国开征二氧化碳的思考.税务与经济.2009(5).

[4]夏璐.浅议“后哥本哈根时代”中国碳税之路.长沙职业技术学报.2010(3).

第8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瓦斯;重要性;主要途径;节能减排效益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102-01

引言

现如今,我国煤炭开采的主要方式就是井工开采,而这种开采方式却为矿井瓦斯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这种瓦斯气体不仅给井下生产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且排出矿井后将会加剧温室效应。同时,我们应认识到瓦斯的另一面,即它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具有良好的前景和开发意义。本文就是基于这一认识来研究其节能减排的效益。

1 瓦斯利用的重要性

仅从煤炭开采的角度而言,瓦斯是一种有害气体,它的存在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而从生态环境角度而言,瓦斯所造成的温室效应要比二氧化碳严重得多,它的存在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进程。而从能源角度而言,瓦斯属于一种高效的清洁能源,实现对瓦斯的充分利用,可给煤矿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此外,近年来,国家的政策逐渐向瓦斯利用方面倾斜,给予了一些瓦斯开采的有力政策,因此,瓦斯的合理利用不但响应了国家的政策,而且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同时,也大大促进了煤矿的安全生产,增加企业的经济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的运行成本。最重要的是,瓦斯的合理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扰动,保护了生态环境。

2 瓦斯利用的主要途径

瓦斯利用的方式多种多样,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

2.1 简单处理后直接利用

如果瓦斯浓度较高,且高于30%,可作为民用或供暖或发电;如果瓦斯浓度较低,可用来发电。瓦斯发电的本质是将瓦斯燃烧后释放出的热能转变为电能,瓦斯发电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对瓦斯质量要求较低;第二,整个过程投资少;第三,效益显著,技术成熟。正是基于这些优势,更多的瓦斯将会用于发电。

2.2 提浓后利用

瓦斯经过提浓后,其性能与天然气类似,可作为天然气的替代品,直接用于化工产品的生产。

3 瓦斯利用的节能减排效益分析

3.1 瓦斯利用的节能效益

瓦斯的主要成分就是甲烷,这也是瓦斯能够利用的原因。在标准状况下,甲烷的低热值为35807kJ/Nm3,如果忽略其他可燃气体的发热量,且甲烷的浓度为30%的情况下,其低热值为10742 kJ/Nm3,1 Nm3且浓度为30%的瓦斯在充分燃烧时产生的热量约为0.37kg标准煤充分燃烧产生的热量。若充分利用瓦斯能源,如用于发电或其他方面,或者作为燃气民用(日常供暖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大大减少标准煤的使用,节约了煤炭资源。下面以某一工程实例为背景,对瓦斯利用的节能效益进行分析。

该煤矿在某一采区布置了瓦斯抽放站,该抽放站包含两个瓦斯抽放系统,即高负压抽采系统和低负压抽采系统,两个系统的瓦斯抽采纯量分别为23.46 Nm3/min和11.48 Nm3/min,各自的抽采瓦斯浓度分别为35%和15%,两个系统抽采的瓦斯气体混合后,瓦斯的浓度变为24%,纯度量为35.3 Nm3/min。为充分利用这些瓦斯能源,该煤矿决定用于发电,电站总装机容量为5400kW,共9台发电机组。电站产生的高温尾气由余热锅炉利用,可用于供暖。

该电站运营后,年发电量为3078万kWh,相当于每年节约1.08万吨的标准煤。锅炉供热量为9.03GJ/小时,相当于每年节约0.23万吨标准煤。

由此观之,瓦斯的合理利用会带来显著的节能效果。

3.2 瓦斯利用的减排效益

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瓦斯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主要成分为甲烷(不考虑氮气),其他还有氢气、一氧化碳等气体,这些气体的含量较少,因此,本文主要讨论甲烷的利用情况,以分析二氧化碳的减排量。

众所周知,二氧化碳作为一种温室气体在全球变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甲烷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也不容小觑,其引起的温室效应要比二氧化碳大得多,约为21倍。而目前,我国甲烷利用率较低,大部分均直接排放掉,家玩的排放程度远高于西方国家的水平。此外,甲烷在大气中存在的时间较长,约为15年,远低于二氧化碳气体的存留时间。由于甲烷的减排对温室效应的减轻具有显著影响,因此, 瓦斯减排具有重要的意义。

就文中上述煤矿的瓦斯利用而言,将瓦斯用于发电,瓦斯年消耗量为4245.37万Nm3,换算成纯量约为1018.89万 Nm3,瓦斯发电和供热可节约1.31万吨标准煤。下面计算该工程项目的二氧化碳的减排量。

(1)瓦斯减排的当量二氧化碳减排量

瓦斯减排的当量二氧化碳减排量=1018.89×0.714×21÷1000=15.28万tCO2e

(2)瓦斯利用产生的二氧化碳量

瓦斯利用产生的二氧化碳量=1018.89×0.714×44÷16÷1000=2 万tCO2e

(3)瓦斯利用的实际减排量

瓦斯利用的实际减排量=15.28-2=13.28万tCO2e

(4)节约标准煤的当量减排量

节约标准煤的当量减排量=1.31×8.73×10-5t/MJ×29270=3.35万tCO2e

(5)二氧化碳总减排量

经计算,二氧化碳总减排量为16.63万tCO2e。

经过上述计算分析,该煤矿电站工程可实现二氧化碳16.63万t的减排目标,大大减轻了瓦斯直接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同时,根据国家的政策,企业还能获得一部分资金奖励。

结束语

瓦斯的功效是双重的,它既是一种有害气体,又是一种高效的清洁能源。实现瓦斯能源的充分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但可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还能为矿井安全生产创造有利的条件,减轻对生态环境的扰动。

参考文献

[1] 张福凯,徐龙君.甲烷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及减排措施[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4(05).

第9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意义范文

“如果你酷爱食用贝类海鲜,那么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你可能正在为低碳事业作贡献。”在海洋生物大家族中,贝类、藻类看来不起眼,其实它们是拥有强大“捕碳、固碳”能力的“高手”。

覆盖地球表面71%面积的海洋,是大量吸收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减缓气候变暖的头等“功臣”。人类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每年排放百亿吨的碳,其中约三分之一被海洋吸收,陆地生态系统仅吸收约五分之一。海洋中浮游生物、海藻、贝类、海草、盐沼植物和红树林等生物碳捕获、碳汇集的数量超过陆地生物。有数据显示,地球上约55%的碳捕获是由海洋生物完成的。单位面积海域中生物固碳量是森林的10倍,是草原的290倍。

人工大规模养殖贝类、藻类,明显有利于浅海区域的碳捕获。尤其是贝类,其吸收的碳有相当一部分被固化在贝壳里,很长时间内不会重新回到大气中。收获一批贝类后,还可以继续养殖新一批贝类,继续“吸碳”,从而减少大气中的碳总量。

“蓝碳”面临双重困境

蓝色大海中的碳捕获和碳储存就是国际科学界所称的“蓝色碳汇”或“蓝碳”。然而,人们向往的“蓝碳”美景近年来却遭遇了碳排放过度带来的海洋生态退化的双重困境。

第一重困境是海洋酸化日趋严重,海洋生物深受威胁。

海洋作为天然的二氧化碳储存库,其容量是有限的,而且吸收的二氧化碳与海水反应后会形成碳酸,使本来偏碱性的海水不断酸化。科学家测算,至2012年,海水的酸度已经比工业化初期的1800年提高了30%,并且现在仍以每小时约100万吨的速度吸收着。如果过量碳排放趋势延续下去,预计到本世纪末海水酸度将比1800年高150%。海洋酸化使海水中碳酸钙含量不断降低,而碳酸钙则是贝类、甲壳类海洋生物吸收用以生长外壳、珊瑚制造骨骼的原料。日益酸化的海水使以钙元素为主要构成的贝壳面临着巨大威胁。

目前,世界20%的珊瑚礁已被严重破坏。海水酸化已干扰了海洋甲壳类磷虾卵孵化的能力。科学家发现,由于海水酸化,珊瑚礁鱼类的中枢神经系统出现严重混乱,听觉和嗅觉变差,躲避天敌的能力变弱。比如小丑鱼和少女鱼的幼鱼嗅觉下降,很难找到珊瑚礁或闻到天敌的气味。听觉变弱的鱼极易成为天敌的美餐。科学家还发现,在酸度高的海洋环境中,乌贼的孵化速度变慢。尚未完成孵化的小乌贼没有任何防御能力,易被天敌吃掉。即使它们完成孵化后,体型也比在正常海水中生活的乌贼小,易受捕食者伤害。

第二重困境是海水含氧量下降,“海域死区”猛增。

海洋作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步伐的头等“功臣”,还在于它吸收了90%以上因温室气体排放而困于地表的热量。但这一功劳的代价却是海洋上层水温升高,海水溶氧量降低。鱼类在升温的海洋中代谢率会加快,需要更多的氧。而升温的海水中含氧量减少,影响鱼类生长。加拿大海洋研究团队考察了世界各海域600多种鱼类生长和分布状况,发现不少鱼类体型缩小与海水温度上升存在密切关系。他们用计算机模型预测,如温度持续上升,到2050年,鱼类体型将缩小14%~24%。英国科学家发现,由于水比空气的含氧量低,在同等升温状况下,相比陆地动物,海洋动物更难获得充足的氧气。科学家比较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百余种陆地动物和海洋动物成年体,发现每升高1摄氏度,海洋动物体型缩小5%,而陆地动物体型仅缩小0.5%,两者缩小比率相差10倍。

二氧化碳的其他“出路”

森林是二氧化碳的一个绝好出路。不错,我国早已规划到2020年完成造林4 000万公顷,而且鼓励生产矿物能源的大企业捐资营造“碳汇林”。

除了海洋、森林两大“碳库”之外,还有第三大“碳库”――湿地。全球湿地面积有514万平方公里,虽然仅占地球表面积的6%,却生存着地球上20%的物种。我国有记载的湿地植物达2 760余种。湿地吸收碳的能力超过森林,碳储量约为770亿吨,占陆地生物圈碳元素的35%。保护和恢复湿地就是低成本实现“绿色碳汇”的途径。

“绿色碳汇”的更深意义在于让碳汇植物成为开发绿色新能源的原料库。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众伟生化科技公司在外省不宜种粮食的盐碱地、荒地种植纤维素含量高的麻类植物,既扩大了“绿色碳汇”,又可将麻类植物纤维素炼制成清洁的“生物汽油”――乙醇燃料。

目前国内外正开展“碳捕获和储存”工程建设,将收集的二氧化碳输入采空的油气田、废弃的煤田地下封存。有趣的是,碳封存与油田二三次开采可以一举两得。当二氧化碳被以200个大气压注入油田千米深处时,原本黏稠厚重的石油迅速稀释、膨胀,纷纷从岩石孔隙中溢出,变得更易开采。美国共有70多座油田注入二氧化碳驱油,年封存二氧化碳达3 000万吨,增产石油10%。我国先后有六七座油田尝试了这一技术,二氧化碳一次性最大封存量达11万吨。

藻类是生长最快、消耗碳效率较高的植物,是炼制生物柴油和乙醇的理想原料之一。目前国外利用海藻捕碳、固碳的方法是,将工厂集中排出的二氧化碳废气与含养分的水混合,在透明的人造闭合水渠中,或在封闭的池塘等水体中养殖海藻。这比完全自然放养效率高,也避免了造成海水缺氧的后果。

目前全球回收的二氧化碳约有40%用于生产化工产品,如作为能源的甲烷、甲醇,以及具有永久固碳性质的碳纤维、工程塑料、沥青、建材等。回收二氧化碳还可用于制冷和碳酸饮料生产。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