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比热容教学设计范文

比热容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比热容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比热容教学设计

第1篇:比热容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物理教学 教学设计

新课程教学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三种目标,而是教学的三个方面,相互融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三个方面,是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类型。就像长方体的长、宽、高一样,“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学生学会,也就是我们传统教学中的“双基”目标;“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学生会学,即要求教师不但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立足于学生乐学。

一、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原则

教学目标怎样细化,将决定具体教学活动如何展开。那么在细化物理教学目标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1)系统性原则:即根据横向和纵向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系统中各要素,设计出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⑵全面性原则:即要求从实际教学出发,制定出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每个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实现三维目标的一体化。⑶科学性原则:即要求应用科学的方法制定出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⑷层次性原则:即要求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

根据以上原则,以“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为例,我们可以制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建立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的单位及其读法;(2)知道比热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会查阅物质的比热容表;(3)会根据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4)能对有关物质比热容、温度变化或吸放热等简单问题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物质比热容的过程。要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经历制定探究计划和设计实验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求知欲,敢于猜想,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新课标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法的设计教学法是指教师为完成某一特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前置知识、技能、心理和思维特点而设计的教学过程的系统,有效地解决了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新课标下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法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选择恰当的教学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素质的根本保障。

二、新课程下初中物理教学法设计的依据

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需要制定和实施合理的、有效的教学法。这必须要以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依据初中生的能力及其特点、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制定出符合师生双方的教学方法。因此,需要教师转变成为善于学、善于干、善于钻研和总结的创新型教师,进而培养出创新型学生。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法制定的基本原则

三、教学法的制定应遵循的原则

(一)主体原则: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科学原则:让学生大胆地去观察、思考、实验和总结,通过教学媒体的应用,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刺激学生的大脑,采用不同的教学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自如。

四、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步骤

新课程教学设计可以根据以下内容和步骤来进行设计:

首先进行任务分析。在每节课设计前,不仅是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更要注重学情分析,包括对学生知识、经验、思考、能力等方面的了解。要通过与学生对话等形式,确定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多大程度的了解,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识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如何,而不是只凭主观揣度,认为讲了学生就会掌握了来安排学习的顺序和创设教学环境。我们要为学习者设计教学,要注重分析学生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

最后确定教学内容。由于新课标中物理教材在内容上的要求是最基本的,所以确定物理教学内容时物理教师要依据物理课程标准和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地加工处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课本中的例题、文字说明和结论等书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为此,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方面:①教材哪些内容应从略,哪些是学生已学过或者已经认识的内容;②哪些物理知识的素材不够充分,需要补充,补充什么素材内容才能使其更完善;③在校内校外以及网站上可利用哪些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的课程资源;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如何定位比较恰当,如何把握本节课的重点,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突破难点;⑤活动与探究课题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⑥结合哪些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哪些内容可进行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教育;⑦在练习中如何处理好基本与提高的关系,为水平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这样,教师以新教材为基石,既充分利用教材又不被教材所束缚,必然会使新课程理念具体地落实到教材的处理中。

参考文献:

[1] 陶忠林. 教学设计要注重问题情景的创设[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01(10)

第2篇:比热容教学设计范文

一、转变教学观念,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受原有教学模式的影响,由教师“满堂讲”学生“被动听”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在许多教学工作者头脑中根深蒂固。其实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做的就是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自己学会而不是被老师教会。只有大胆地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彰显,学习过程才会充满乐趣。例如,我在上“物质的比热容”一节时,并没有一上来就给比热容下定义,而是首先通过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与比热容有关的几个有趣的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会到物质有这样的一种属性,然后我大胆地把主动权放手给学生,让他们通过相互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自己设计实验加以探究,得出结论,最后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视频中的问题。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成了配角,只是做了适当的引导与启发。实践表明,这节课的效果非常好,学生们表现得很踊跃,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二、提高自身素质,以求减负增效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中“减负增效”的呼声变得日益响亮,各个学校的教学行为也变得逐渐规范,学生的在校时间也较以前有所缩短。但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社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并没有随之而降低,这实际上是对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我,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减负增效,才能让我们的教学行为符合时代的要求,做到与时俱进。

1.提升教师的语言能力。在物理课堂教学时,教师在语言上应努力做到:运用准确无误的语言传授知识。物理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概念、定义、原理、结论的表述不容有误,否则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比如,欧姆定律的表述是一个重点,学生总会出错,我要求学生一定要用规范的语言来归纳出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之间的关系:在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只有用精确的语言才能让学生弄清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教师平时要注意细节,课堂上的语言一定要精练,准确到位,甚至字字斟酌。教师的严谨必然会带给学生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课堂效益的提高,学生物理成绩的提高也变得自然而然了。

2.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是当今素质教学的需求,更是新形势下“减负增效”的需求。在新课程背景之下,教师更要在自己的教学行为中渗透创新的意识。我在教学实践中也时刻注意创新,因为我知道,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帮助学生尽量拓展知识面,想方设法讲有趣的物理知识给学生听,甚至鼓励学生动手搞小制作、小发明。例如,浮沉子、孔明灯、小潜水艇、简易温度计、简单机械的组合、水果电池、报警电路、直流电动机等。活动虽小,但对学生潜能的激发作用却很明显,这种效应好像是被放大镜放大了一样作用于学生身上,对学生后续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是让学生获得学习的能力,学生能在教师创新意识的引领下,主动学习,不断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就目前而言,的确可以让教学活动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三、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追求高效教学

一节优秀的物理课应体现在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流畅的教学过程以及能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上。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把握得十分准确,既要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又要留给学生想、说、练的机会,尽可能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去追求高效的教学。

我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通常会将本节的重点知识一一罗列出来,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出相应的问题。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因此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尽量源于生活贴近实际。例如,讲定滑轮时,我会让学生先回忆升旗的情景,然后再引导到定滑轮上。可以说,这种贴近实际生活的情境设计非常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效果也不错。在教学设计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水平,恰到好处地确定内容的深浅,以求更好的教学效果。我通常会在备课时把自己当作一名普通的学生,想一想如果老师这样讲解我能否接受,以怎样的方式讲我更容易接受。这种“换位”式的备课使我能更好地把握教材,做到张弛有度。另外,教学设计中还要把握好学生的心理水平,巧妙地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设置悬念和机关,甚至用欲擒故纵的方法让学生中圈套,然后教师再拨云见日,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四、 注重情感教学,发掘学生的潜能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学活动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而情感教学就是协调师生关系的剂,发掘学生潜能的催化剂。情感教学要求教师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学会带着一颗宽容的心欣赏每一个学生,尤其是被称为“学困生”的孩子。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情感教学方法,对于自卑感强的学生,要多激励,鼓励他们学会自我欣赏,帮助他们克服自卑的心理,勇敢地面对学习的挑战。对于家庭有特殊情况的孩子,要更多地给予生活上的关爱,多与他们谈心,沟通师生间的感情。记得上一届我班里有一位父母离异的学生,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生活上的变故,加上自己的原因,使得他的性格变得非常孤僻,对学习也失去了希望。了解情况后,我主动进行了家访,有机会就找他谈心,鼓励他,安慰他,渐渐地他的内心变得阳光起来,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当遇到困惑时也愿意和我交流,把我当成了学习上的良师,生活中的益友,在最后的中考中取得了满意的成绩。

第3篇:比热容教学设计范文

本节的内容是必修1第二单元第二节的第二课时,是用“不断加入假设条件,步步接近实际”的方式层层深入。上节课的学习了解到三圈环流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差异等情况下的一个理想模式,这一课时是回归现实的最后一个假设条件——地表性质单一均匀。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使大气环流和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化。因此海陆分布如何影响全球性大气环流将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这种影响下形成的高低气压中心名称以及所在位置对分析后面的季风的成因打下良好的铺垫,从而引出季风的相关知识。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的气候又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因此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对理解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有很大的帮助。而亚洲东部的季风气候又最为典型,这其中的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从成因、源地上有一定的差别,对两者区别的分析既有利于全面掌握季风的形成原因又能在对比中更好的抓住两个地区的季风不同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1、7月份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以及形成的高低气压中心名称

(2)了解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程与方法:

(1)读1、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2)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掌握东亚冬、夏季风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我国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7月份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成因以及形成的高低气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

难点:季风环流的形成,东亚冬、夏季风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与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一、【复习导入】

复习近地面形成的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师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理想状况下的三圈环流,你还记得他们的名称吗?

【设计意图】三圈环流的结果是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在加深对条带状七风六带的认识下,引发学生思考一旦最后一个假设条件——地表性质单一均匀取消后,它们又将变成什么样?从而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教学效果预设】让学生在黑板上填出北半球三个风带四个气压带的名称,为后面分析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切断哪个气压带做好知识铺垫,避免前后知识的脱节与遗忘。

二、【发现问题】

观察课文37页图2.13北半球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思考,考虑海陆分布后的气压带风带是否仍然呈条带状?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课文图示的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理想和现实的不同,引发其探究的兴趣。

【教学效果预设】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理想和现实的冲击将很好的吸引学生注意。

三、【解决问题】

【探究活动一】你似火来我似冰

简单回顾初中物理关于比热容的知识,引出海陆热力性质的概念

将全班分为两组,一组是热情似火的夏天,一组是成熟稳重的冬天,分别思考陆地和海洋气温及气压的高低不同,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有关比热容的知识学生在初中物理学过,要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并不难,但作为地理专业术语,需要学生加深理解记忆,以便解释季风的形成原因。

分组讨论的形式可减轻学生的负担,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避免冬夏季节同时思考时出现混淆与模糊

【教学效果预设】在每组当中确定一位发言人,将本组的讨论结果与全班分享。通过两位发言人的对比发言,很容易认识到冬夏季节陆地与海洋气温及气压的高低变化。

【探究活动二】你能吗?

1、观察课文37页图2.13北半球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图2.14北半球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你能用刚刚总结出的知识来解释吗?

【设计意图】有了刚刚的理论基础,再让学生观察让其产生的疑问的北半球一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让学生用自己总结的知识答疑解惑,顿时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提高其自豪感。

【教学效果预设】注意指导学生把刚刚总结出来的知识迁移到图来,如果解释有困难,可先点出1月份北半球海平面等压线图中北纬六十度位置亚洲大陆出现了一个高压中心,让其思考这个高压出现的原因,降低难度

2、你能给他取个名字吗?

【设计意图】通过命名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原来伟大也可如此平凡,科学家能想到的,他们也能够想到,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求知,有所建树,流芳百世。

【教学效果预设】在海平面等压图上分别标出夏威夷群岛、亚速尔群岛、阿留申群岛、冰岛的名称,而且由老师命名亚洲低压和亚洲高压,起个示范作用,学生很容易得出后面这些高低压中心的命名。

命名正确后,称赞其和科学家的想法一样,以后有什么想法也可用自己名字命名,掌声鼓励,活跃课堂气氛。

【探究活动三】课文38页活动:探索季风环流

1、将一月份和七月份北半球海平面等压线图叠加,在图上标识出中国上海的位置,观察其冬夏季节风向的变化,引出季风的概念。

【设计意图】季风环流的相关内容是以活动的形式呈现。重点在于通过对比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源地、风向、性质等让学生了解我国东部地区的季风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教学效果预设】在分析风向变化时,注意帮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关于风的知识:在同一水平面,气体从高压流向低压

2、风向为何会发生改变?

【教学效果预设】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前面学过的地理专业术语“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来总结归纳。

3、观察图2.15,季风典型分布在哪些区域?为何这里的季风气候最为典型?

【教学效果预设】东亚季风为何如此典型可在活动正文部分找到答案,也可告诉学生东亚所处的地理位置,提示学生。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随季节而改变的气压带和风带沿纬向的分布被破坏,北半球尤为明显。在此基本上我们还进一步认识了季风的形成和风向的变化情况及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

一、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差异

2、海陆分布对全球性大气环流的影响

二、季风环流

1、季风的概念

2、季风的成因

第4篇:比热容教学设计范文

核心素养的提出对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变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讲授为中心应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以问题的驱动为桥梁,让学生在对真实问题的追寻中,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教师在引导学生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应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科学探究实验的过程中,进行知识和思维的碰撞。

下面以“物质的比热”教学设计为例,说明如何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比热”这一概念产生和建构的过程。

一、教学任务

“物质的比热”是浙教版初中七年级《科学》中比较难学的内容。这个模块的教学目标有四个层次的要求:一是观察生活事例,知道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跟物体的质量、温度、物质种类有关;二是通过实验,体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时吸收或放出热量是不同的,知道物质的这种性质可以用比热表示;三是通过实例分析,体验不同比热物质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认识科学、社会、技术的关系;四是通过有关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水平偏低,比热的概念对他们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本越滩闹灰求初步掌握比热的定性概念,为八年级、九年级的定量计算和问题解决打基础。

二、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 激活旧知

教师提问:同学们回想一下,什么时候物体会发烫?学生可能回答:晴朗的夏天,马路会发烫;人运动时身体会热起来;煤气烧水,水会烧开;钻木取火,木头会发烫。

教师进一步追问:哪些现象是因为吸收热量而发烫的?让学生体会“物体吸收热而发烫”与“生物体运动散热”“摩擦产生热”之间的区别。

【设计意图】学生日常生活中对热量以及热量传递已经有一定的经验,这是学习新知的基础和生长点。教师适时追问,让本节课的学习指向更加明确。

(二)创设情境 问题驱动

1.小和尚烧水

教师展示图片并讲述和尚烧水的故事:从前有个小和尚为大家烧开水,中途发现柴不够了,水烧不开。小和尚问师父:“怎么办呢?”师父反问大家:“你们说该怎么办?”有的说赶快去找柴,有的说去借柴,有的说去买柴,师父一直在摇头。

教师设问:那么师父心中的答案是什么呢?(学生回答)

揭示答案:师父说:“为什么不把壶里的水倒掉一些呢?”从物理的角度看,师父的办法可行吗?

提出猜想:升高相同的温度,水的质量越大需要吸收热量越多,水的质量越小需要吸收热量越少?

2.马尔代夫海岛之旅

教师展示模拟“马尔代夫海岛之旅”场景。太阳:取暖器。沙滩:一盆沙子。海水:一盆水。用温度计测量,它们的起始温度是一样的。打开取暖器,让“阳光”照耀“沙滩”和“海水”。一会儿让学生触摸“马尔代夫沙滩”的沙子和水。

提问:热传递时,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除了与它的质量、初始温度有关外,还可能跟什么有关呢?

师生提出猜想:相同质量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和模拟情境,学生在直接的感性体验中思考并提出猜想。这一环节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的课程理念。

(三)实验验证 自主发现和建构

1.教师演示实验:验证老和尚的办法可不可行

教师用两个同样规格的烧杯,一杯水多,一杯水少,同时加热。让学生观察哪杯水先开,验证老和尚的办法可不可行。

讨论:老师的实验是怎么设计的?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哪些是控制因素(基本相同)?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虽然不是教学重点,但有利于学生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控制无关变量,为下面的自主探究做好铺垫。

2.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物体吸收热量多少是否与物质种类有关

(1)教师布置任务。物体吸收热量多少是否与物质种类有关呢?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简要的实验方案。大家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分工合作完成。参考设计指南:画出实验示意图;口述实验过程;记录实验数据。

(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方案,教师巡视指导交流,拍照记录各组方案并及时上传电脑等待分享。

(3)请2~3组的学生代表上台分享实验方案。分享时,组内学生可补充说明,组间相互提醒,进一步完善方案。

(4)教师点评学生的方案。注意纠正实验中关键步骤的疏忽和错误,在初温测定、温度计摆放位置、升高温度多少的选择等方面给予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交流讨论解决实验设计的难点,对控制变量法及转换法等进行渗透。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方案,组织学生进行方案的分享交流,这样的合作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最后,教师通过点评,引导学生解决设计方案中的不足,帮助学生完善实验方案。

3.完善方案 分组自主开展实验

(1)分组完善小组的实验方案,领取实验器材,分工合作,高效完成实验。

(2)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对各组操作进行指导,用视频、照片记录一些较好或者不足的实验操作。

(3)实验结束后,教师先图文分析学生操作上的一些问题,如温度计碰底或碰壁、温度计未充分与被测物体接触等。

(4)随后选择两组详细汇报实验过程及结果,统计各组的结果。估计学生有以下两种典型的实验方案。

方案一:以“加热时间”为自变量。用相同酒精灯加热相同质量的水和砂石,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需要加热时间长,而砂石需要加热时间短。

方案二:以“温度升高”为因变量。用相同酒精灯加热相同质量的水和砂石,加热相同的时间,水温度升高慢,而砂石温度升高快。

【O计意图】让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分组进行实验的探究。在实验操作中,体验实验的过程和方法,总结两种典型实验设计的步骤,自主建构验证性实验的程序性知识。

4.分析结果 归纳结论

(1)实验方案一

教师设问:相同质量的水和砂石,升高温度相同,加热时间与吸收热量是什么关系?

归纳结论:相同质量的水和砂石,升高相同温度,水需要加热的时间长,因此吸收热量多,砂石需要加热的时间短,因此吸收热量少。

推理可得:相同质量的水和砂石,降低相同温度,则水放出热量多,砂石放出热量少。

(2)实验方案二

教师设问:相同质量的水和砂石,加热时间相同,升高温度快慢与吸收热量是什么关系?

归纳结论:相同质量的水和砂石,加热时间相同,水温度升高慢,因此吸收热量多,砂石温度升高快,因此吸收热量少。

可以让学生讨论:这样的反向推理成立吗?

推理可得:相同质量的水和砂石,散热相同时间,水温度下降慢,因此散发热量多,砂石温度下降快,因此散发热量少。

【设计意图】方案二中最能引发学生的思辨和争议,让学生自动纠正不正确的前科学概念:温度升高慢,吸收热量少;温度升高快,吸收热量多。反向推理的讨论可锻炼学生的申辩式思维,任何科学推论在没有实验数据证实之前,都可以存疑。

(3)验证猜想 得出结论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推理,学生自然而然得出结论: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多少与构成物质的种类有关。

师生归纳:根据实验记录的结果,我们发现这一特性反映出相同情况下物质容纳热量的多少,科学上为了简化,将这种特性叫作比热容,简称比热。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科学实验的最终目的是发现和建构知识。学生在实验探究和分析中,将实验发现转化为科学概念,在动脑思辨中超越日常经验,体验建构概念、发现规律的愉悦,最终在各自的认知结构中建立起比热的初步概念。

(四)巩固概念 学以致用

(1)水银的比热是水、砂石、玻璃、水银四种物质中最小的,这有什么意义?

(2)若相同质量的A、B两块玻璃,在阳光下晒相同的时间,A温度升高快,B温度升高慢,这说明什么呢?如果你要装修房子,希望用哪一块?

(3)教师口述场景,请大家闭上眼睛,共同想象在海岛沙滩上行走时,踩在沙滩上和海水中的不同感受,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

第5篇:比热容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 探究式教学 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67-01

物理探究式教学的课程标准要求,探究性教学是以教师指导为主,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物理的兴趣,达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知识,思考物理问题,教师在实施探究式物理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1 探究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

物理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让学生能主动的学习物理知识,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物理探究式教学所提倡的是在课堂上教师的地位与学生的地位平等,但教师的重要引导作用并没有否定,在教学实践中是不断被强化。这种探究学习方式不仅要求教师在探究中要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中去,成为真正的良师益友,而且,教师还要与学生进行语言、行动的交流,互动。在物理探究式教学过程中,何谓确立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改革标准解释既:在进行物理探究教学中要面对全体学生,教师密切注意学生的物理探究学习中的学习差异,然后教师精心设计探究教学情境,要有目的地设置疑难问题,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以学生的疑和学生的问的有机结合为基础,而最终达到学习和快乐不可分的探究学习境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设定一个全班同学都能完成的学习目标,称总目标,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确立自己个人的探究学习目标,依据的是学生个体的的学习情况,物理探究学习兴趣等因素。那么,个体的和整体的探究学习目标,就会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新动力和进行创新思维的导火线,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方式,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学习,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得到培养。

2 在物理探究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是未来为社会开创新知识的基础和关键时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是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探讨的问题,也是责任,这就要求,首先在物理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著名哲学家波普尔曾说:“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总是始于问题和终结于问题,甚至是不断增加深度的问题,以及不断产生那些能够启示出新问题的问题”。因此,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的是指在物理学习探究中,学生发现的问题或提出新的与别人不同的的有关物理知识的问题,即称为创新性的探究物理知识的问题,学生物理探究学习是针对接受学习的缺点而创新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物理探究教学中,物理教师不能只是向学生灌输书面知识,而要成为学生学习和获得新知识的领航人,点拨人。让学生真正成为创新思维的主体。在物理探究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物理知识的思维创新的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对所学物理新知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物理探究课堂教学中,物理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大力表扬有独特创意的,别出心裁的发现的学生,当然,也要鼓励学习物理新知识有困难的学生,激励他们不断探索,探究学习要面向全体,物理探究学习实践表明:学生的探究的能力,坚韧地学习态度以及创新精神,都是来源于学生自己的实践,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养成的,只有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解疑释惑的过程,才能实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良好培养。

3 物理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

物理探究教学课堂的探究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自身积极的,主动地学习探究物理知识,了解物理现象,认识物理规律,最终达到解决物理问题的学习活动,但在物理探究学习活动中,学生不能孤立的去学习,学生离不开教师课堂上的及时指导,教师在此探究学习方法中的指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物理教师在探究教学中,一定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只有为学生营造发现问题的探究学习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习新的物理知识,新课程物理教学目标要求:在物理教学中使用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探究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学习活动,然后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感受。教师在物理探究活动中,还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针对地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从而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探究的能力。

4 探究教学中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科学的引导

教师在物理探究教学中,应精心设置教学的问题情景,问题情境的设计科学会获得两方面的价值:一方面是能使物理探究教学中,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有了存在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物理探究性学习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于置疑的科学探究精神。如在物理探究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探究教学的情境,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探究教学情境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发现与物理探究教学内容有关的新问题,然后再向老师书面或口头提出发现的问题,当然,学生所提的问题往往是肤浅的,通常只是在观察到的表面现象后面加一个问号而已。

例如:在初中物理教本的“物质的比热容”一节中,教师设计的物理探究学习情境为:“初夏小东和小荣到海边游玩,中午,光脚走在海边的沙滩上,觉得沙子很烫;当他们跳到海里时,觉得海水很凉,傍晚时他们又去海边,却发现沙子变凉了而海水却很暖和。”在此教学环节中,大都学生会提出针对这情景的问题:“为什么中午沙子烫海水凉?而到了傍晚却是沙子凉而海水暖和?”。可见,学生的问题只是停留在现象表面,在观察到的现象后直接给个问号。学生提的问题通常不会去深究现象的内在,不去考虑现象产生的条件等因素,也不能运用准确的物理概念,物理术语把问题表达准确,显然更谈不上让学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了。在物理探究教学中,教师要针对这种情况,要及时的。适时的,指导学生,引导学生把生活知识与物理知识进行融合,让学生真正的从生活中探索出物理知识。从而实现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6篇:比热容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选择题;解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103

一、概念辨析

所谓的概念辨析法是指用物理概念作为标准去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提出的问题,辨别正误,从而判断获取正确结果的解题方法。解答这类题主要对物理概念要准确记忆和正确理解,对相关的不同概念的区分及对某些重要概念的内涵要分析到位。

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机械效率越高的机械做功越快

B. 机械效率越高的机械做功越多

C. 功率越大的机械做功越快

D. 功率越大的机械做功越多

正确辨别功率与机械效率这两个易混概念 。

二、规律理解

主要考查对物理过程中物理规律的辨别能力。解答的关键是对题干中描述的物理过程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分析,然后找准其对应的物理规律,再利用物理规律对选项的内容逐一进行分析,最后做出选择。

例:关于运动和力,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只有做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

B. 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一定不变

C. 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方向一定改变

D. 物体不受力作用时,一定保持静止状态

正确辨别力与运动的关系。

三、联系实际

这类题主要考查物理规律、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解答的关键是对生产、生活或事例的分析,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剖析事例或现象的过程中,找到与物理原理的联系,进而做出解答。

例:如图所示,下面四幅图中,分别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的是( )

A. ②、① B. ③、① C. ②、④ D. ③、④

理解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物体的原因,利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矫正

四、求比值类(比例法、数据代入法)

1. 比例法:利用数学的比例式来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称之为比例法。用比例法解题可以省略反复套用公式而带来计算的烦琐,对物理量的单位也没有统一的要求,只要相比的同一物理量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运用这种方法既能通过计算定量得出结果,也能经过分析定性比较大小。

2. 特殊值代入法:根据题目给定的数据,给未知的某个物理量假定一个恰当的值代入题中,然后进行计算。

例: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是2∶1,比热容之比是3∶4,若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则升高的温度之比是( )

A. 2∶3 B. 3∶2 C. 3∶8 D. 8∶3

理解求比值类问题的一般方法:(1)了解题意,选择相应的物理公式。(2)依据题目描述的物理现象找出保持不变或者相等的物理量。(3)用“不变的(或相等)的量”为纽带,将公式联立成比例式。

五、图像分析

在物理学中,常采用数学中的函数图像,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因此,图像实际上反映了物理过程(如熔化图线等)和物理量的关系(如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等)。运用图像知识来解物理试题的方法,叫“图像法”。

例:某同学在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时,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画出了如图所示的一个图像,下列结论与图像相符的是( )

A. 电阻一定时,电流随着电压的增大而增大

B. 电阻一定时,电压随着电流的增大而增大

C. 电压一定时,电流随着电阻的增大而减小

D. 电压一定时,电阻随着电流的增大而减小

理解求图象类问题的一般方法:1.识别或认定图像横坐标和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弄清情景所描述的物理过程及其有关的因素和控制条件;2.分析图像的变化趋势或规律,弄清图像所表达的物理意义;3.根据图像的变化情况确定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给以正确描述或做出正确判断。

六、电路故障(排除法)

排除法就是根据题中给出的条件,利用有关物理概念、物理原理、物理单位、各种仪器的作用和用法等,对各备选的答案进行分析,将和题意相违背的,或和已知条件无关的答案逐一排除,缩小选择范围,最后选择正确的答案。例:如图所示,将两只额定电压相同的灯泡L1、L2串联在电路中,闭合开关S后,发现L1亮,L2不亮。对此有下列几种猜想,其中可能的是( )

① L2灯丝断了,灯座未短路

② 灯泡L2的电阻太小

③ 灯泡L2两端电压较大

④ 通过灯泡L1、L2电流不等

⑤ 灯泡L2的灯座被短路

⑥ 灯泡L1、L2的额定功率不同

A. ① B. ①③⑥ C. ③④ D. ②⑤⑥

尽管是单项选择题,但此题属于单项配对题,有②、⑤、⑥多个答案符合题意。

七、物理学中常见的研究方法

对比法;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实验推理法(理想化实验);转换法(转化替代、转化放大);类比法;建立模型法。

例:磁场是一种看不见的特殊物质,我们可以通过磁场对小磁针作用的效果来认识它,这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常用方法.下列研究实例中不是采用这种研究方法的是( )

A. 比较温度的高低,我们可以通过液体受热后体积的变化来认识它;

B. 了解电磁铁磁性的强弱,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它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认识;

C. 学习电压,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水压来认识它;

D. 敲鼓时鼓面是否振动,我们可以通过在鼓面上撒一些纸屑观察纸屑是否振动来认识正确辨别实验中的研究方法。

八、做选择的一般步骤

1. 认真审题,看清题意

物理过程较复杂,涉及知识点较多的题目能否顺利解决,关键要仔细思考,明确研究对象的过程、特点,从而达到条理分明,正确解题的目的。

2. 深入分析,辨清关系

根据题设条件,并运用物理规律、公式、原理,计算或导出题目要求的结果,然后与备选答案对照,作出正确的选择。

3. 掌握规律,揭示本质

在解题过程中,不能要求学生机械的记忆经过“科学抽象”得到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文字表述;必须要求他们重视理解概念及物理意义,从而掌握规律.

4. 仔细思考,排除干扰

如果不能完全肯定某一选项正确,也可以肯定哪些选项一定不正确,先把它们排除掉,在余下的选项中做认真的分析与比较,最后确定一个选项。单项选项题一定不要缺答。即对题中列出的几个答案逐一辩析,排除错误答案,选出正确答案。

总之,物理选择题的特点是概念性强、针对性强,具有一定的多样性、迷惑性。选择题能考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记忆与理解、判断与推理、分析与比较、鉴别与评估等多种能力,所以它是考查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常用方法。只要能够分清题目类型,掌握正确方法一定能够得到高分。

参考文献:

[1] 毕田增.新课程教学设计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7篇:比热容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93-01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成功的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掌握了这种艺术,就可以使物理课满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热情。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要求辩证地处理知识与能力,教学与教育,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在智力、能力、思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下面就物理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

1.教学过程要鼓励学生提问

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师要提问,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提问。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要满足自己问,学生答,比这重要的事情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聪明才智,敢于提出问题的气魄和胆略,这是一切科学工作者、企业家以及无论哪一方面的优秀人才都必须具备的素质。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素质,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对于同一事物,要求学生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去观察、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牧师烟瘾很大,有一次。他问上司,祈祷的时候可不可以吸烟?上司说不行。牧师的一个聪明的朋友替他出了一个点子,下次你可以这样问:吸烟的时候可不可以祈祷?结果他得到了肯定的回答。问法不同,答案截然不同。这并不是一个毫无意义的笑话。再看一个类似的例子,古巴人哈莫比在处理水落石出问题上,他不是问怎样得到水,而是问怎样让水来到人的身边,结果产生了运河。变换了不同的问法,得到不同的结果:导致历史上的重大发明。

不要责备学生提出的问题离奇古怪,荒诞不经。恰恰相反,要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异想天开。即使问得毫无道理,也要加以鼓励,切勿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在讲摩擦力时,学生问:"一只蚂蚁能否推动一块石头?"这个问题表面是荒诞的,实质是深刻的。通电导体周围的小磁针为什么会发生偏转?苹果为什么会掉到地上?煮水时,水沸腾后,茶壶盖为什么会跳动?人为什么在冰面上滑的很远?人为什么可以用吸管可以把饮料吸进嘴里?……难道不正是这些"荒诞"的问题,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写下了一页页光辉灿烂的篇章吗?在国外有些学校里,提出问题的学生受到普遍的鼓励,问错了被认为是动了脑筋,不问则被认为是没动脑筋,老师总是把低分给不提问题的学生,而不是给问题多的学生。毫无疑问,美国在这方面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所以,如果说能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掌握一定的课堂提问艺术,那么一定能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良好的、积极的、活跃的、有创意的课堂气氛,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

2.指导学生实验探究

教科书中呈现的知识,通常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已形成定论的知识,固然学生在学习时并不是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或联系,但它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所灌输的一切,把自己充当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会以自己的认识基础、心理状态为依据,有选择地吸收外部输入的各种信息,教学艺术的"基调"就在于找准学生心理状态的"固有频率",使教学信息收发达到同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同时,物理知识的传授,它应是一个学生自己思考,亲自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这一意义上看,学习活动不仅是由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再发现"或"重新发现"的过程。"实验探究"可以深化学习兴趣,使学生完全置身于物理的情境中学习物理。如"密度"教学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实验探究",教师对教材可作创造性的处理,而不必完全形式化的依据教材展开和进行。密度是初中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个教学难点。本节课可以用实验探究贯穿全课:首先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拿出两块大小不同涂上颜色的金属块,问学生能否很有把握的判定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当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指出:鉴别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特性来鉴别,只凭气味、颜色、软硬等这些物质的明显特性来鉴别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探索物质的一种更隐蔽的特性,这种特性可以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中发现。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研究几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方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诱导启发:每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能够改变(如分别取几块大小不同的铁、铝等固体,几杯体积不同的水、酒精等液体),分别测出每一种物质几组对应的质量和体积,再来研究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开展全班讨论,确定出最佳实验方案,让学生自选器材,分组实验,得出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对于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让学生猜想,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估计学生会说: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教师指出:质量与体积究竟是不是成正比关系,必须通过数据处理才能下结论。当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是一个恒量,不同种物质其比值不同时,便可找出物质隐蔽着的重要特性m/v,其大小是由物质种类所决定的,反映了物质种类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上把物质具有这种特性叫做密度,在讲比热容、热值、欧姆定律等概念时,也可以紧紧围绕密度这些概念,创设情景置疑,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启发诱导,丝丝人扣,让学生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发现物理规律,当实验探究、发现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学习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这也是初中物理新课标的要求所在。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