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前预习
一、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一)转变观念、要重视预习
预习,简单地说,就是学生的课前自学,是在教师正式讲课之前,学生自己单独对教师要讲的课的内容进行一下自学,对要学的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为正式上课学习做知识准备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对学习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的学习过程包含课前预习、学习知识、对所学知识的课后复习。很多教师都对后两点很重视,尤其是对学习知识(即课堂教学)尤其重视。为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课后复习也得到一定的重视,只有课前预习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教学环节。容易被有忽视并不是说它不重要,而是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它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这一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们必须要重视起来,认真地研究和探索,使其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预习的具体作用
预习可以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这能够在课堂的学习中明显地展现出来。
1.预习能够清除在课堂学习中的一些知识障碍点。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数学更有它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我们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往往需要用到以往学习过的旧知识。如果我们所学的旧知识忘记了,那就说明我们头脑中的知识系统链接断裂或是进一步学习的阶梯出现了断层,这样课堂学习的效果当然不会好的。而课前预习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做课堂预习可以把以前忘记的知识重新复习一下,这不但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巩固,还会使学生易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2.预习能够提高课堂上的听课水平。经过预习,学生课上听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增强。这是因为预习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了哪些是自己会的,哪些是要重点学习的,这样学生听讲就有了目的性和针对性,而且思路也会比较清晰。学生不仅学到的知识更加扎实,还能够更好地开拓思路,提高思考能力,学好知识的信心也会大增。
3.预习使学生的课堂笔记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学生在课堂上都会做一些课堂笔记,把教师讲的一些知识点或要点等记下来,以备以后复习时查看。预习过的学生会知道哪些是有必要记在笔记本上,哪些是需要重点记的,这样他们不但记得好,而且目的性强。没有预习的学生就会感到这也重要那也重要,没有重点地一味地记笔记,顾了记听不好,听了又记不好,学习的效果也会打折扣。
4.预习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考力。自学能力的强弱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学习过程中,除了课堂教学外基本上都是自学的范围,如课前预习、完成作业、复习巩固等。完成作业是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的表现,复习是为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预习是学生自己第一次单独接触新的知识,需要自己读,自己想,自己分析甚至解决问题。长期坚持课前预习,不仅使学生阅读能力提高,能使学生思维敏捷,还能提高分析与综合、归纳推理等能力,这也将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和指导学生的预习能力
小学生从刚刚懂事的一年级到六年级,不仅年龄跨度大,而且生长发育也是相当快的,即使相邻的两个年级之间学生的差异也是很大的。因此,对学生的预习的培养与指导也要根据年龄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法。
(一)一、二年级学生
低年级的学生(包括一、二年级),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认识的字不多,可以说根本没有阅读能力,他们的预习就全凭教师的指导。在准备学习“对数的认识”时,让学生在课下或家里数一数他们熟悉的东西,如家里有几盆花、有几个人、几张桌子、几个板凳等;在讲“认识钟表”时,可以提前让学生看看自己家的钟表是什么样的等。这样的预习很重要,因为虽然平时学生也许常看到,但教师说了以后他们会看得比较仔细,在头脑中的印象会比较深。低年级的学生都很听教师的话,做起来也比较认真,但记忆力不强,教师说过的容易忘,所以教师要多提醒,对做得好的给予表扬,使他们逐步养习惯,为以后的真正自主预习打好基础。
(二)三、四年级学生
三、四年级的学生认字水平和阅读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预习基本上能够独立完成,但他们往往不知道预习的方法和要领,有很大的盲目性。教师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通过问题、假设、分析等,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预习的效果。
(三)五、六年级学生
五六年级的学生就完全能够独立完成预习任务了。这时教师的指导还必须加强,因为这时不但学生要自己预习,还要进行学生之间或学习小组之间的共同预习。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所预习的内容也更加深入,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对所预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的办法。这不仅提高了学生预习的质量,对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培养过程,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总之,预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一环,也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方面。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当重视预习环节,尤其是小学教师,更应该从小抓起,使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从小学会学习,为以后的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世界上水稻的总播种面积约为1.57亿hm2,全世界有122个国家种植水稻,90%的面积与总产量在亚洲,并且全世界有约50%的人口以大米LWlm.CoM
为主食[1-2]。我国是世界稻谷生产大国,水稻播种面积稳居世界第2位,稻谷总产量居世界第1位,我国稻谷总产约占世界稻谷总产量的30%。水稻是我国播种面积最大、总产最多、单产最高、消费人群最广、消费量最大的粮食作物,担负着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任。
1 我国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
我国水稻品种变化及其带来的栽培方式、耕作制度的变化,引起水稻病虫害种类、发生程度产生重大变化。20世纪50—60年代以单季稻常规稻品种为主,产量水平较低,田间以螟虫(三化螟)、大螟、蝼蛄等害虫为主。70年代单改双,单双混栽,追求高的单产,配套的化肥施用量上升,打破了三化螟的积累转化链,三化螟的发生量先下降后上升,稻飞虱、叶蝉类发生危害加重,病害危害上升。此外,桂朝2号的推广,引发稻曲病大发生。80年代推广杂交水稻,抽穗期提前至7月底,三化螟的发生量急剧下降。但播种期提前导致二化螟发生危害加重,并持续大发生。因汕优63品种的单一化发展,水稻白叶枯病Ⅳ行菌系迅速成为优势种,水稻白叶枯病大面积发生流行。氮肥水平的提高,造成纹枯病大发生。后来随着扬稻系列品种的推广应用,白叶枯病逐渐变为次要病害。90年代以后应用遗传工程稻,引起三化螟再次暴发成灾;同时,为了提高米质,中稻生育期延长或播种期推迟,为三化螟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食源条件,三化螟的发生危害进一步加重。21世纪初,高产优质杂交稻品种(粤优938等)的推出,稻曲病再次成为主要病害。
水稻病虫害无论是种类还是发生程度均居于所有农作物病虫害之首。自20世纪50年代有记录以来一直呈上升趋势,尤以80年代之后上升幅度最大。其中,两迁害虫在20世纪有明显的10年周期性,90年代以后,随着防治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农药品种的改变,将第2个周期延迟了3~4年;2004年进入新一轮严重发生期,而且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水稻螟虫自杂交稻全面推广以后,长期稳定在高水平上。二化螟呈持续上升态势,三化螟呈下降态势。而且自1996年开始,3代二化螟的危害逐年加重,其发生危害程度呈现高于1代的趋势。
在未来10年,水稻病虫害的发生程度仍然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二化螟仍将持续大发生,在进入短暂的自然种群低密度时期后,两迁害虫将再次进入重发阶段,仍以白背飞虱为主。纹枯病、稻瘟病仍然是水稻病害的主角,稻曲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将继续加重,逐渐成为水稻主要病害[3]。大螟、水稻黑条矮缩病、稻绿(褐)蝽处于种群密度上升前期。三化螟、白叶枯病进入自然种群低密度时期,发生危害减轻[4]。检疫性病虫害危险性增加,不容忽视。
2 水稻种质资源对其主要病虫害的抗性鉴定研究
2.1 水稻种质资源对主要病害的抗性鉴定研究
宴会,是以佳肴美酒款待多人聚餐的一种饮食方式。无论是国宴、便宴,也无论是高级宴会、中档宴会、普通宴会,都必须先优质原料,用精湛的技艺,烹制出富有特色的菜点,配上人??喜爱的醇香美酒,以飨客人;且在接待礼仪,陈设布置、餐具器皿等方面也要做到尽善尽美。否则,就不能增添乐趣、表达主客之间的真挚友谊。宴会菜点设计的好坏,菜点制作质量如何,是宴会活动的最关键的一环。一桌完美的菜点,不仅要组合好使宾客满意,也要根据价格的高低、毛利的多少,使饭店赢利,应该说,宴会菜点设计与菜点质量是烹饪艺术高度集中的表现,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值得人们探讨。因而,宴席对于每位烹饪方面学生来说都是必须掌握的技能,制作宴席需要讲究每道菜肴的搭配,追求分工协作、互相帮助的团队精神。一般来说,烹饪方面的中职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烹饪技能后,学生就开始尝试制作宴席。到毕业时,学生掌握各种档次的宴席设计及制作。经过学习,学生在宴席制作上懂得宴席策划及制作。让学生全面实践了烹饪职业岗位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学以致用,强化了学生市场经济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培养中职学生竞争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该宴席菜肴的学习,学生能获得一定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就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强化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提出了具体要求。而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宴席菜肴教学仍然是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并辅助以实践,这种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以原有的知识为载体进行知识的综合、运用及创新,由于其模式的滞后性,严重限制了学生学习宴席菜肴知识的热情和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是探索一条合适的教学模式。而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宴席菜肴教学中的理想模式,符合宴席菜肴的课程特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独到之处。本文即对宴席菜肴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改革进行全面研究。
1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宴席菜肴教学与实践中应用的内涵与认识
“行为导向”型教学改革策略是关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与全面素质的最佳选择,使课堂由教学行为向学习行为转变,从而完成职业学校宴席菜肴教学的任务。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研究,促进课程内容综合化、模块化,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使专业教学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彰显“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基于此,在宴席菜肴教学与实践中倡导行动导向的教学法可以成为培养中职学生专业职业行为能力的一项有力措施。它符合中职教育规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宴席菜肴教学与实践中应用特别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它的基本特点在于学生互相配合学习和讨论问题,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笔者对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宴席菜肴教学与实践中应用有以下一些认识:
1.1教育目标
培养适应现代酒店业、餐饮业等领域的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酒店宴席切配、热菜制作、冷菜制作、厨房采购等部门基层岗位能力与管理能力,具备“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2教学内容
宴席菜肴教学是培养酒店及餐饮企业基层宴席菜肴制作必须的职业能力专业技能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运用菜单设计、营养知识、食品卫生法知识、中式烹调工艺实训等相关知识制作宴席菜肴。
1.3教学过程
宴席菜肴教学的总体设计思路是安排学生分小组模拟设计不同类型的宴席菜单,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
(1)确定不同宴席情境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2)设计具体宴席的学习任务;(3)建议几种教学方法;(4) 给出要完成宴席任务应准备的教学材料和使用工具;(5)提出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教师和学生应做好哪些准备;(6)最后指定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评价方法。
整个宴席菜肴教学活动的设计充分体现内容的实用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发展性、综合性,学习过程的开发性和学习效果的评价性特点。
1.4教学组织形式
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并多以小组进行。主要特点是:一是通过学生互相合作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学生参加全部教学过程并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
1.5教师作用
行动导向教学法下的课程教学让教师的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学习辅导者和主持人。教师的任务是为学习者提供咨询帮助,并与其一道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因此教师是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学生高度参与,提高了学习兴趣,也掌握了学习技能。
2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学校宴席菜肴教学与实践当中的具体运用探索
2.1 教学内容定位
突出了宴席菜肴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分小组“设计和制作宴席菜肴”这个综合性大项目,让学生全过程实践了宴席菜肴实训的各项任务,全方位实践宴席菜肴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学以致用,强化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和创新意识。
2.2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尽可能地合理,突出职业素养的养成。通过学习宴席菜肴,学生获得了一定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宴席学习的过程主要是在模拟餐厅,模拟高档酒店宴席制作工作场景以及工作岗位,通过让学员担任厨师长等工作岗位,了解岗位的权责义务。学员不但要自己能够独立完成热菜、凉菜、面点等菜式菜品制作,更要学会,对于一桌宴席,如果选购食材,做好成本核算,并搭配出和谐的圆满菜肴。宴席制作不但考验一个厨师的水平,更是考验一个厨师能否融入到一个团队,与市场接轨的重要因素,更是未来一个厨师在行业中能否有所造诣的关键。
需要强调的是,教学的设计采取校企共建,实现了资源的共享。通过建立内容齐全、资源丰富的教学平台,充分满足了学生和合作企业员工自学、自测、交流和知识拓展的需要。
2.3课程考核方式
宴席菜肴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兼顾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培养三个方面,充分反应了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强化能力训练与培养,弱化纯理论知识考核的思想,这也符合酒店业对学生素质技能的要求。符合本课程的学生定位。具体的考核方案采用定性和定量标准,并尽可能将定性指标定量化。
3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中职学校宴席菜肴教学与实践的对策建议
3.1精心设计
宴席菜肴教学和实践要本着“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完成学习内容”的原则,将以宴会的整个工作过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反映出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方式和工作要求等。
3.2改进教学方法
从餐饮企业管理特点和中职学生认知规律出发,不断改进与丰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完成项目教学的具体任务,寓学于乐。通过采用任务教学法、课堂情境模拟法、案例教学法、视频资料教学等方法不仅让学生全面认知宴席菜肴的整个工作过程,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团结协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用科学的教学工具
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餐饮信息管理技术等手段,丰富教学资源,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果。具体包括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筵席菜单设计音像视频资料;制作宴席菜肴教学平台,建立“宴席菜肴教学资源库”。
3.4成果展示与评价
关键词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白板案例教学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用白板案例教学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白板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新媒体形式,将教材中出现的文字案例,以及学生日常生活中与其相关的案例,生动形象的呈现出来。对于学生而言,这不仅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还是一种充满趣味的教学方式。运用该教学方式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避免学生因课堂乏味或教学内容晦涩难懂,而对该学科产生排斥情绪。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积极主动吸收学习内容的同时,学生会不自觉的进行思考,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不断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例如,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会控制情绪时,通过白板向学生展示,两位同学不小心撞在了一起,因为不懂得控制情绪,从而大打出手,最终从好朋友变成死对头的案例,可以引发学生积极的讨论,确保学生专注于课堂,不会走现走神等状况,还可以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如果自己遇上这种情况会怎么做,从而有意识的控制情绪。
(二)构建和谐课堂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采用“填鸭式”教学,即教师依据教材进行讲解,学生被动学习,这种教学方案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白板案例教学,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学习,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因材施材,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创建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学习认知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勇于尝试,一旦遇到挫折却很容易一蹶不振,因此提高其认知能力,避免其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是非常必要的。白板案例教学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等方式,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帮助学生快速且轻松的理解教材,并联系自身,从而提高学习认知,塑造正确的道德观念与法治观念。例如,在教导学生认识法律重要性的时候,如果单纯的讲解法律的概念和意义,学生很难理解,而通过白板呈现校园霸凌案例,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被欺负的小孩忍气吞声,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以暴制暴以会产生什么后果,则可以让学生很快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并坚定他们做知法、守法之人的决心,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可谓一举多得。
二、白板案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形式
(一)白板案例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应用白板案例进行教学,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应用于课堂教学。相关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可通过白板案例进行课堂导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穿插相关案例,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其学习认知;课堂结束前,则可以展示相关案例,让学生在课下进行思考和讨论,巩固学习内容,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另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还可通过白板案例组织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通过交流和思维碰撞,进一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认知,并学会将从课本上学习的内容应用于日常生活,真正实现《道德与法治》学科培养学生道德观念与法治观念的教学目标。
(二)白板案例参与构建校园文化
教育的广义概念为,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同样学科的教学,也不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因此,白板案例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完成课堂上的教学任务,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发挥其作用。在创建校园文化时,通过白板案例加入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内容,就是其中最适用的一种形式。例如,在校园人流量较大的路边,或最醒目的地方安装白板,并将与该学科有关的合适案例制作成漫画、动漫等形式,反复播放,从而潜移默化的对学生造成影响,帮助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精髓;还可以组织全校学生一起观看相关题材的电影,以课外活动的形式,利用白板案例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
三、白板案例应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注意事项
为落实素质教育,真正发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作用,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白板案例教学的应用势在必行,但是该教学模式的应用尚在起步阶段,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在使用和推广该白板案例教学时,必须严格遵守注意事项,以免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甚至对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造成阻碍作用。
(一)教师对白板案例教学保持积极态度
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部分教师习惯“填鸭式”教学,可能会对白板案例教学产生排斥情绪,甚至在应用该教学模式时,抱有敷衍的态度。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师负责案例的选取和穿插,如果其态度不端正,很可能出现案例选取与教学内容关联不大,或在教学过程中匆匆带过等状况,甚至可能出现教师因不排斥该教学模式,不会操作白板的现象。这些情况一旦发生,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认知,还会影响学习效率,结果适得其反。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意识到该教学模式的优势与意义,对应用该教学方式保持积极态度。
(二)把握案例尺度,形成正确引导
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未完全成熟,对事物的判断和分析能力较弱,思考方式比较偏激,很容易受到误导,因此教师在运用白板案例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必须注重案例选取,尽量选择正面案例,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少用负面案例,以免学生进行错误尝试甚至误入歧途。另外,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起伏较大,而且很容易因挫折产生失望、消极等负面情绪,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负面案例对学生进行震慑,也要把握好案例的尺度,以免学生对自己、对社会,甚至对国家失望,从而严重影响其三观的塑造。
(三)合理应用白板案例教学
万事皆有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如果忽视对白板案例的应用,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但是如果过于重视对白板案例的应用,则会导致学生的思考缺乏理论支持,从而出现事倍功半的状况。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合理应用这一教学模式。
四、白板案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一)提高师资水平,优化教学模式
应用白板案例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进行教学,首先要通过集体培训、开展教研会议等方式,提高教师水平,帮助教师脱离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从而确保教师理智对待白板案例教学,并通过这一教学方式,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观念,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可见提高师资水平,优化教学模式,是白板案例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并发挥应有作用的基础。
(二)注重教学设计,重视案例选取
教师在运用白板案例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需要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心理特征,以及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案例,这需要教师注重教学设计。只有注重教学设计,教师才能够考虑到各方面内容,选取最合适的案例,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完成预期目标,避免因案例选择不当导致教学过程无法顺利完成,甚至对学生造成错误引导等状况。另外,教学过程中每个案例该如何穿插,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长短,如何与其他案例进行联系等,都会影响教学的完成度,以及教学质量和效果,这同样体现了白板案例教学应用中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性及面临的困难
以道德与法治为主题开展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这种形式引导学生建立对于道德和法治观念的认识,这种意识的确立对于学生来讲是极其重要的。此外,由于课外实践活动本身在教育教学中独特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外活动中增进学生之间了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于我国政治精神、法治的认识。
当下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外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依旧存在许多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对于通过道德与法治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的认识高度不够,多数学校并未把这个纳入学生的日常教育计划中去,这也导致了当下学生对于法治的认识和了解只是停滞在表面,从老师的角度来讲,也并未把这种新的理念贯彻到日常教学中去。其次,由于学生面临的课程压力增加,教师们也都认为课程太多,基础的学科课时都不够安排,如果再进行一些课外实践活动的话很可能会影响学生学业上的进度。最后,实践活动的规划和地点的选取以及随之而来的学生安全问题,由于许多学校所在地区的基础设施还不是很完善,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外实践活动的基本条件不具备,地区所能提供的社会资源也很有限等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教师即便想进行相关的活动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此外,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安全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安全如果出现问题,对于学生的家庭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对于学校来讲,往往会受到学生家庭的问责,将过错归咎在学校。学校往往也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而对相关工作的开展予以消极的态度。
二、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关键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国策的不断发展和落实,近年来对于通过道德与法治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摸索与完善之中发展起来。学校对此也一改往日态度,极力推进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工作,并且对于相关活动模式进行了许多创新。而对于培养这种素养的关键,我们进行以下介绍。
首先,对法治素养的培养要有系统有理念地进行。何为道德与法治?对于道德与法治的认识主要基于对我国政治意识的确立、理性精神的培养、法治意识的提升以及对于公共活动的参与这四个环节。学生对国家热爱,首要做的是认同国内的政治,能够从主人翁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对学生的成长和抱负有很大的影响。其次,学生能够通过这些类型的实践活动以另一种角度去观察整个社会,对社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行属于自己的独特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建立知法守法、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自觉履行义务的法治意识,做好国家的“主人”。在进行实践活动的时候也要注意活动的开展形式,例如辩论会、舞台剧等,学校在课程大纲的基础上可以与当下社会的政治话题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我国当下的政治体制;也可以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相关资料进行搜集,在实践活动中以小组的形式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思考这些巨大成就产生的原因,以及结合那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对各个决策的出台做出自己的思考。
摘 要 目的:探讨破瘀理气清化湿热中药煎剂离子导入与超短波透热疗法并用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及机理。结论:两种疗法在慢性盆腔炎康复中均有一定的价值,其中以破瘀理气清化湿热中药煎剂离子导入与超短波并用治疗疗效较佳。
关键词 中药离子导入 慢性盆腔炎 超短波透热疗法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03年9月~2006年3月本院妇科门诊及部分住院患者确诊为慢性盆腔炎者168例作为观察组,均已婚,年龄20~50岁,病史、症状、妇检、B超检查均符合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病程1~48个月,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腹坠胀痛和腰骶部疼痛,并伴有白带增多甚至脓性白带。其中,12例痛;月经不规则淋漓不净25例;伴继发性不孕者17例。选择对照组80例。
两组病例所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方药组成:赤芍9g,桃仁12g,红藤12g,丹参9g,蒲公英12g,肉桂12g,元胡12g,丹皮12g,薏苡仁9g,败酱草12g等药物组成。方中丹参、赤芍、元胡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丹皮、薏苡仁、红藤、败酱草清利湿热,桃仁、蒲公英破瘀散结。另外根据病人的症状加减:盆腔包块大,腹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各5g;腹胀明显者再加木香9g,川楝子12g,香附12g,脘闷、胃纳不佳者加川朴、陈皮、建曲各9g:便秘加枳壳、大黄各9g;腰酸者加川断、狗脊各9g;带下多加黄柏9g,乌贼骨12g:气虚者加党参、茯苓各9g;血虚者加当归9g,川芎6g,生地12g。
中药制取:先将中药加水至1000ml浸泡40分钟(中药煎制必须用砂锅),用温火煎熬至500ml时滤出:第2次再加水1000ml继续用温火煎熬至500ml滤出:然后将两次滤出的药液混合继续煎熬至200ml时滤出,装入瓶中冷却备用(2~8℃)。每次煎制的胶状药液。最多使用5天。
中药导入治疗:将煎制好药液取400ml均匀洒在两药垫上,然后将药垫分别放置在病人的下腹部(阳极放在关元穴上,阴极放在中极穴上)。在药垫上放置塑料布,防止药液外渗,并盖压沙袋固定。采用廊坊产中药离子导入机:开机前,检查电疗机,开电源后旋转选时钮到25min处,选择直流,关闭脉冲,调整电流强度(以离子易透入强度为宜)。每天25分钟,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超短波治疗:中药导入前做超短波治疗能使局部皮肤毛孔扩张。血液循环加快,有利于药物导入和渗透。中药导入后再做超短波治疗,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因此,中药导入和超短波并用,本无先后之分。但对已经生育的妇女,我们多采用先中药导入再做超短波治疗。因为已生育妇女下腹部皮下组织均比较松弛,特别是脂肪层较厚。对未生育的已婚妇女多采用先做超短波治疗,后做中药离子导入治疗。我们采用上海产CDB-1型或CDB-2型超短波治疗机,下腹部与腰骶部对置,一般采用温热量,每日1次,每次20分钟,15次为1个疗程。
观察组用中药导入和超短波治疗,均是15次为1个疗程(月经期停止治疗),一般月经干净后开始做,疗程结束后即来月经,月经:干净后再行第2个疗程。对照组单纯用超短波进行治疗,治疗15次为1个疗程(月经期停止治疗)。月经干净后,再行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后做B超及实验室检查,观察炎症变化情况。
疗效判定标准①临床治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B超检查盆腔正常,实验室检查、宫颈涂片、阴道分泌物检查无异常。②有效:症状体征较前减轻,B超盆腔积液、包块明显缩小。实验室检查宫颈涂片,阴道分泌物检查较前明显减轻或基本正常。③无效:经治疗,症状、体征以及B超、实验室检查均无明显变化。
结果3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组168例,临床治愈94例(56%),有效63例(38%),无效11例,总有效率94%。对照组80例患者,临床治愈24例(30%),有效40例(50%),无效l-6例,总有效率80%。两组临床治愈率比较(X2=-7.44,P
讨论
盆腔炎是一组炎症病变的统称。即特指女性内生殖器官(子宫、输卵管、卵巢)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等部位所发生的炎症。根据病情发生的过程可分为急、慢性盆腔炎两种。慢性盆腔炎多由急性转化而来。
本方具有破瘀理气、清化湿热、消除炎症和包块的功效。
中药导入是通过皮肤吸收,经皮肤导入避免了口服药物对胃肠道黏膜的刺激和不良反应,不伤及内脏和身体,避免了中药灌肠和输卵管通液等带来的创伤性痛苦。中药导入后,一部分药物离子失去原来的电荷还原为原子或分子,立即与病变组织起治疗反应,而发挥药物作用。一部分离子较长时间地停留在皮肤表面形成所谓的“离子堆”,直接刺激皮肤的神经感受器通过反射途径达到治疗作用。另一部分离子进入血液或淋巴循环被带到全身,刺激血管内感受器而产生相应的治疗作用,并对远端器官直接产生影响。
【关键词】情感教育 初中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014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对情感教育的要求非常高,在教学活动中,情感教育的突出,体现当代教育从只着重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向知识品性教育相结合的转变。以往教学中未被渗透的部分,如今以一个崭新的角度展现,指导师生更好的参透道德与法治。
一、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一)情感教育的含义
情感教育与J知教育相辅相成,它们彼此交融且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情感教育是指在课堂知识传授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构建一个有利于与学生学习交流的和谐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妥善的处理好学生的情感需求和求知需求。还要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产生对美好情感的感知,然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它们变得更丰富更具体,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需求和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情感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个性和人格,它既是一种教学的模式,又是一种教学的方法。
(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1.提高认知能力。学生获取知识一般从求知开始,他们的求知需求又与情感需求密切联系,求知需求通过情感需求得以满足。实践表明,积极的情感能使人产生极大的求知欲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情感教育与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学生受其影响产生积极的情感需求,进而调动自己的求知需求,改变自己的求知态度,激发自己作为学习主体的潜能,增强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认知能力。
2.提升心理品质。初中生正处在一个敏感的人生阶段,他们的情感十分稚嫩,内心想法也比较单纯,以至于情感迅猛喷涌的时候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发泄方法。在恰当的条件下,如碰到愿意聆听的人或者有能产生情绪共鸣的人时,有利于打破他们内心的封锁,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在教学活动中,若是能及时发现他们的情感变化过程,就能按这个变化的过程安排合适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和教育两方面的指导,促使学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上所遇到的困难,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性。
3.有利于创建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氛围是师生对教学状况的接受程度所形成的心理上的情感共鸣。在教学活动中,对于思想简单又情感单纯的初中生而言,不仅要传授书本知识,还要注重情感信息的传递。师生间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简单来说,教师的教学情感的强烈程度对学生的喜乐程度起直接的感染作用,教师的教育情感越积极越愉快,学生与之起到的共鸣越强烈。所以,在教师营造的这种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去接受新的知识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特别是当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老师不偏颇他人时,他们产生巨大的勇气,回应变得更加积极,思想表达更加恳切,对于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更加积极掌握。
二、情感教育的应用
(一)培养教师的情感教育素质
情感育人的前提的培养教师的情感教育素质。情感教育素质具体表现为情感美,同时情感美折射的是心灵美。一个人只有心灵美才能具备情感美,进而转化为情感教育素质。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在《情感智力》一书中提出,一个人成才智商占百分之二十作用,而情商占百分之八十的作用。人的情商包括性格、兴趣、意志等情感因素,在人类的创造活动中这些情感因素的作用很重要,如定向、调解、启动等等。这要求教师具备高层次的情感教育素质,互相在心灵和精神上触碰交融,使师生间的思想上能真正一致,才有利于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需要有极高的教学责任感,用真实的情感传播书本知识,人文情怀,正确三观。另外,教师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以身作则,向学生展示不放弃不抛弃精神,达到以人育人的重要作用。当然,教师也要具备积极乐观的生活热忱。热忱是一种坚定而深厚的情感,有利于指导学生更明确的做事、做人,树立正确健康、乐观奋强的品格。
(二)建立积极情境教学氛围实现情感互通
教师要按照初中生身心发展的变化,根据教育内容制定各式各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的融入教学过程。学校的德育工作很大一部分落实到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所以,教师要把情感的渗透充分体现在备课中。其中融入情感的导课,能使教学气氛更加和谐、愉悦,可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如在课程中用相关教学材料设定某种情节,让学生们合唱自己熟悉的歌曲,在一种放松开心的状态下学习,更加增加对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就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的情感充分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如让学生进行课堂辩论的方式,让学生能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具体的问题制定具体的解决措施,使师生在一个积极的教学环境中实现情感的互通。
(三)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当代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他们在获取知识时,受情感需求的支配,可能会出现厌学怕学以及迷茫等学习态度。这时便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指导。《道德与法治》中的情感教育,也是在追求这一点,即如何更好的指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人格。感人心者,先以情治。教师应该怀着对同学的美好情感,关爱他们,照顾他们,体贴他们,尊重他们,感化他们,理解他们,教育他们。而学生也会对这样的教师情感做出相应的学生情感回应,内心温暖,积极向上,充满阳光。这样互相回应的师生关系,以情感作为纽带,有利于构建思想情感的桥梁,更能将师生的心连在一起。在教学活动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迅猛而无法宣泄的情感中,找到慰藉。进而在学习中,发挥良好的学习心态,将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系列不好的状态进行改正,从而促进初中学生的学习。
关键词:道德、法律、德法合治
一、道德与法律
中华民族素称“礼仪之邦”,我国历史上的以礼治国就体现了治国中的德法兼施。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生活有的现象是由社会经济生活条件决定的,以善恶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维系的,调整人与自我生命、人与人、人与自然等多方面关系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道德是一种偏重于情感的、柔性的社会调节机制,是一种自律。“道德对于人的行为的评价,重点对于人的内心,在于主体由自身利益和文明素质熔铸而成的思想动机,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及人们知识水平的不同,法的行为规范不可能囊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交往所达到的所有领域,而在法涉及不到的地方就是道德发挥作用的空间。不仅如此,法本身也需要道德上的支持一切合乎理性的良法同时也肯定是道德的。
道德主要利用文化沉淀中的善恶标准来影响人的行为;法律是通过既定规则的遵循和实施而发挥其功能。道德扬善、法律禁恶;道德是一种被内部化的、自律性的规范,法律则是一种外在的,他律性的规范。道德与法律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但是二者各自具有各自独特的功能优势和边界。基于此,不但要注重道德与法律之间的联系,也要重视两者的界限和区别。道德和法律两者并不是必然对立的。法律无法调整之处正是道德的用武之地,法治与德治之间是一种互补的关系,二者应统一起来,相辅相成。
二、德治与法治
道德发挥作用的特点是求之于内而直指人心。古人讲:治世在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得人心的主要手段就是靠“德治”。德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到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因素的制约。道德教育是德治的基本手段和途径。
从渊源上讲,法治是一个古老的概念。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有人研究探讨过法治的问题。亚里士多德曾对法治的含义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他说:“法治应该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现代法治源于西方,它经历了数个世纪的发展演变,而且至今仍在变革超越之中。我国具有两千多年的农业文明历史,人治和德治传统厚重,法治意识明显缺乏,因而我国法治化的道路应当在认识到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在注重法治“硬件”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对道德这一“软件”的开发上,加强道德建设,实施以德治国。
三、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结合的治理选择
为什么法治与德治能够兼容而且必须兼容呢?因为法治强调法律至上,并不意味着法律万能。
1996年我国在通过宪法正式确认建设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之后,又于2001年前后提出以德治国主张,且有德治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不可偏废、相辅相成”之论证,意味着德治不只作为传统存在,更可能直接跃升为当下的治式选择,且可与已成既定目标和进路的法治并肩而行。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是对法治社会中的治国方式、治国手段的完善和补充。依法治国作为治国基本方略的地位绝不能动摇,同时也要看到以德治国作为依法治国的思想基础和重要补充的这种治国方式的重要作用。
以德治国是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德治,其有着健康的、蓬勃向上的、与时代精神相符合的肌体。德治对法治的实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些社会关系领域法律不能调整的,或者没有相应法律调整,往往需要道德作为补充。
中国历经了历史上德治与法治的几经离合后,而在现代终于选择了德法合治的社会治理模式。在现代中国努力构建德法合治的过程之中,在对德治与法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情况下,似乎应将德治即道德建设置于更为重要的地位。选择法治作为我国的基本社会控制模式,只是起到了治标的作用,而加强良好道德对社会的引导和调节作用,进一步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增强人们的守法意识,提高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自觉性,才是社会治理的根本。
法治离不开德治,离开道德的法治就没有社会基础,同时德治也离不开法治,离开法律的德治就没有效力基础。因此同志才说:“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社会主义时期德法兼治,不仅有其存在的理论基础,而且也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
德法合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需要健全的法制体系,而且需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意识作为前提。要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必须选择德法合治的治理模式,既要运用法律的手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同时还要通过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提高人们的文明素质来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德法合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在大力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更加需要人们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信念。如果社会上大多数人缺乏道德修养,不坚持道德原则,即便有法律武器对其进行约束和规范,也不能从根本上使人们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必然造成社会秩序的紊乱。因此,在解决大量复杂的社会矛盾过程中,德治的重要性不可低估,道德建设将越来越成为调节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安定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必要调控手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将法治和德治结合并用,施行德法合治,有力的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才能使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朝着健康、正常的轨迹发展,才能把我们的社会真正引入和谐的社会。
四、结束语
德法合治这一治理模式是一种新的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我们要立足我国的国情与实际,批判吸收中外历史有关法治和德治的文明成果,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模式。(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2]屈振辉.中国传统礼制对现代法治的启示[J].边缘法学论坛.2010.
[3]孙莉.德治与法治正当性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2.
[4]田文富.薛新立.论和谐社会构建中法治与德治的关联互动[J].学习论坛.2005.
[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6]胡怀应.构建“法德合治”体系[J].党政论坛.2004.
[7]郁建兴.法治与德治衡论[J].哲学研究.2001.
[8]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9]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10]葛然征.对法治德治人治的再认识[D].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
[11]李悦.依法治国与道德建设的张力与互补[D].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0.
[12]杨长泉.法治与德治互动结合发展研究[J].青年法苑.2008.
[13]张祥浩.古代的德治、法治及其现实意义[J].东南大学学报.1999.
[14]于帆.法律与道德,当代中国的治理选择[J].管理科学.2006.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法律信仰的道德支撑
2006年3月同志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政协委员时正式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
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要求和价值导向,是我国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时代精神召唤,为培育现代法律意识构筑起了厚重的道德基础和文化精神底蕴。为建设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依法治国方略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要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践行“八荣八耻”,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题中之义。以法律视角考察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就是要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努力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统一;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建设中依托法律文化,树立法律信仰,履行遵纪守法义务,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使“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自然成为每个公民应尽的道德要求,这种道德要求不但具有道德意义上的至高价值,也是依法治国的必要支撑。在我国古代,精致而完备的伦理道德指向的教化设计、依国法融情辨理的鞫狱宣教、有耻且格的荣辱法律观,确曾塑造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神,其惯性和可以借鉴的荣辱教化方式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实际上,现代人对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格的崇高与伟大,近之可以加强社会协作,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和碰撞,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社会运行效率;远之有利于人生存意义的升华与提升,构筑良性的社会道德水准与精神风貌。更为重要的是,道德的实施力量更多地体现为内在的自为行为,它不像法律那样生硬与高成本,而且有很好的正的外部性。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法律的紧密结合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一直是社会学家、法学家不断探讨的问题,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法律与道德都是社会的重要行为规范,都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评价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而且存在着相互的碰撞与转化,又成为彼此有益的补充。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道德规范,其内容与社会主义法律是相辅相成的。“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等内容都在宪法和法律中有明显的体现。“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更是具有强烈的法律和道德色彩,客观地体现了法律与道德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我国宪法第5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可见,遵纪守法的道德荣辱观与宪法中关于公民遵纪守法的基本义务规定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它反映了公民行为是否符合法纪之要求对一个国家秩序安排的重要性。遵纪与守法不仅是社会道德的要求,也是国家根本法对公民基本义务的规定,是公民必须对国家所履行的法定责任。遵纪守法就是增强法制意识,学法、知法、用法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执行法令、法规和各项行政规章。公民自觉地遵纪守法,是维护社会稳定的起码条件。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每个公民都必须具有法制意识,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认真执行各项法令、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培养公民的法制意识、道德意识,使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自觉地维护法律和道德的尊严,这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个重要途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的法律、道德意识,形成“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社会氛围,这是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与法律的契合,也是真正培养民众法律信仰,实现依法治国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伯尔曼著,梁治平译.法律与宗教[M].三联书店,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