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能物流概念范文

智能物流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能物流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能物流概念

第1篇:智能物流概念范文

关键词:物流 第三方物流 技术构成 定义

随着全球一体化及世界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更趋广泛和复杂。为了获得竞争优势,企业都在不断的采用创新的理念与技术。在这种环境下,物流,作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无疑成为学者们和企业家们研究的重点。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得到飞速发展,作为物流崭新形态的第三方物流也应运而生,它标志着物流从传统形态进入了现代形态。

“第三方物流” (Third Party Logistics,简称3PL或TPL)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美国物流管理协会首先提出的概念。它源自于管理学中的业务外包( Outsourcing ) ,将业务外包引入到物流管理领域,就产生了第三方物流的概念。作为一种新兴的物流形态,第三方物流使物流从一般制造业和商业等活动中脱离出来,形成能开辟新的利润源泉的新兴的商务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蓬勃发展,受到了物流产业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供应链管理中,企业是选择自营物流服务还是外购物流服务已成为企业不能回避的决策之一。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的学术界和企业界便开始对第三方物流进行探索。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定义。为了准确把握“第三方物流”概念的内涵,本文拟首先对国内外学者们为“第三方物流”下的代表性概念作一综述,进而从技术构成的角度分析这些定义的共同点以及分歧所在,最终提出本文对“第三方物流”的内涵界定。

中西方学者对“第三方物流”的理解

到目前为止,无论在物流的理论建构上还是实践上,欧美、日本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而且欧美与日本在“第三方物流”的理解上又各有各的特点,因而下面将分别介绍欧美、日本和我国学者们对“第三方物流”的理解。

(一)欧美学者对“第三方物流”的理解

瑞典学者Andersson D(1995)认为:第一方是发货人或供应商,第二方是购买者,第三方是对产品没有所有权、充当中间人角色的物流服务企业。而物流服务提供商是根据与顾客之间联盟的情况来划分的。联盟情况的评估因素主要包括伙伴关系的深度、设计和管理、个性化服务的程度以及贡献程度、发货人以及物流服务提供者的知识水平、物流特征等。

瑞典学者 Berglund M(1997)进一步指出:服务活动的地理范围以及外购物流服务的程度是区分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另外因素。

美国学者David Simchi-Levi(2000)等人认为:第三方物流是利用一家外部的企业来完成企业全部或部分物料管理和产品配送功能;第三方物流是真正的战略联盟,与传统的物流提供商相比,第三方物流提供商面对的关系更加复杂。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2002)在《物流术语词条2002升级版》中,对第三方物流作出如下解释:第三方物流是将企业的全部或部分物流运作任务外包给专业企业去管理经营,而这些能为顾客提供多样化服务的专业企业称之为第三方物流提供商。他们的存在加快了原料以及零部件从供应商到制造商的流动,更为产成品实现从制造商到零售商的转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它们所提供的集成服务包括运输、仓储、码头装卸、库存管理、包装以及货运在内的诸多服务。

(二)日本学者对“第三方物流”的理解

日本学术界和企业界对于“第三方物流”中的“一二三方”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将供应商和制造商看作是第一方,将批发商和零售商看作是第二方,第三方则是为货主物流业务的企业。在这里,第三方不仅限于物流企业,无论是商社、信息企业还是顾问公司,只要能够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都可成为第三方。另一种解释是将货主(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看作是第一方,运输业者(持运输手段的物流业者)看作是第二方,而不持运输手段的商社、信息企业看作是第三方。第三方主要为货主企业提供物流系统设计方案上。

相对应地,他们对“第三方物流”也就有着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第三方物流是指为第一方生产企业和第一方消费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中间服务商组织的物流运作。另一种是第三方物流是指为客户提供主要包括物流系统设计规划、解决方案以及具体物流业务运作在内的全部物流服务的专业物流运作和管理方式。

(三)我国学者对“第三方物流”的理解

骆温平(2001)在其专著《第三方物流:理论、操作与案例》中对“第三方物流”的定义进行了探讨。他指出,“第三方”这一词来源于物流服务提供者作为发货人和收货人之间的第三方这样一个事实。他认为,第三方物流公司可广义地定义为提供部分或全部企业物流功能服务的一个外部提供者,这一定义把提供运输、仓储、销售、财务等服务的提供者包括在内。继而,他从战略的角度,对“第三方物流”下了一个定义:工商企业与物流服务提供者双方建立长期关系,合作解决委托人的具体问题。他认为这一定义强调了第三方物流的特征:长期性的关系、合伙的关系、协作解决具体的不同的问题和公平分享利益以及共担风险。他进一步指出,与一些基本服务如仓储、运输相比,第三方物流提供的服务更为复杂,包括了更广泛的物流功能,需要双方最高管理层的协调。

2001年4月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GB/T18354-2001物流术语》对第三方物流给出了如下的定义:第三方物流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指在物流渠道中,由中间商以合同的形式在一定期限内向供需企业提供所需要的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货物的实际供应链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参与者,而是代表发货人或收货人,通过提供一整套物流活动来服务于供应链。第三方物流企业本身不拥有货物,而是为其外部客户的物流作业提供管理、控制和专业化服务的企业。

李松庆(2004)认为:第三方物流是指商品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方为商品交易双方提供部分或全部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模式。按照这个概念,运输、仓储、报关等的单一环节物流服务和一体化综合性物流服务或多功能系列化物流服务,都属于第三方物流的范畴。于是,他用传统第三方物流服务与现代第三方物流服务来对两种进行划分区别,并进一步指出,后者才是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追求的目标和其客户渴望得到的物流服务。

方芬等人(2004)认为,从我国当前物流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和理论角度看,应当从是否拥有资源这个角度去区别第二方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二方物流企业应是指拥有专业性资源的物流企业,而第三方物流企业则是利用自身的特殊资源优势整合这些专业性资源的物流企业。这两个概念在本质上的区别就是:是否拥有专业性资源和是否通过整合手段去整合了专业性资源。她(他)们进一步提出了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即是:通过自身的资源优势,整合社会专业性资源,为客户提供物流外包服务的模式。她(他)们认为,这个概念的核心就是整合,本质就是服务。

冯文龙(2005)认为,作为一种新型的物流业态的第三方物流是由物流服务的需求者(第一方)、物流资源的拥有者(第二方)和物流资源的整合者(第三方)这三方通过相互有机联系而构成的(如图1)。

“第三方物流”定义的理论探讨

通过上面的综述,我们基本可以归结出对“第三方物流”的两种基本的解释。

一种是将发货人(供方)认定为是第一方,将收货人(需方)认定为第二方,将发、收货人之外的为发、收货人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认定为第三方。欧美学者基本持这种观点,部分日本学者以及我国的部分学者也持这样的观点。

另一种是将发货人(供方)以及收货人(需方)认定为是第一方,将拥有专业性资源的物流企业认定为第二方,将整合物流资源,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专业物流企业认定为第三方。部分日本学者以及我国的部分学者持这样的观点。

技术是由硬件、软件、智能件以及技术支撑网络四个部分构成的。从技术的角度看,专业性物流资源主要属于硬件(比如运输车辆、仓库)和软件(条码技术、数据处理传递技术),整合能力以及解决方案的提供能力便属于智能件,而技术支撑网络是指与该项技术相匹配的其他已经应用过的成熟技术以及人们的已有认知,比如信息化网络技术(支撑条码技术、数据处理传递技术在物流服务中的运用)。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虽然将供、需方之外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包括传统的物流服务提供商)都归于第三方物流,但他们倾向于强调物流企业与供、需方之间的联盟关系、信息化服务(软件)、个性化服务以及解决方案的提供(智能件),以期将传统型与新兴型物流进行区分。学者李松庆更用“传统第三方物流”和“现代第三方物流”这两个细分概念来进行区分,并强调了第三方物流的现代化方向。

而持第二种观点的学者,则就将专业性物流资源(硬件以及部分软件)的拥有者归入到第二方物流企业,将能整合专业性物流资源并提供信息化服务(软件)、个性化服务(智能件)、综合性解决方案(智能件)的物流服务提供商认定为第三方物流企业。 这些学者更突出强调了“第三方物流”在专业性资源的整合、解决方案的提供以及信息化这三个方面的特征。

所以,从技术角度来看,无论是第一种观点还是第二种观点,它们都在强调软件和智能件,都是将智能件的有无看作是划分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的标志。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这两种观点强调的东西实质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称谓以及范围。

本文对“第三方物流”的定义

从术语使用方便的角度来看,第二种观点更具方便性,因为它无需像第一种观点那样再强调传统与现代的区别。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即:将发货人(供方)以及收货人(需方)认定为是第一方,将拥有专业性资源的物流企业认定为第二方,将整合物流资源、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专业物流企业认定为第三方。就概念而言,本文为“第三方物流”提出如下定义:第三方物流是指通过整合自身或第二方拥有的物流资源(硬件和软件),为商品供、需方提供物流解决方案(智能件)的运作模式。

也许有些学者会认为,有些物流企业既拥有专用性资源又提供解决方案,那么基于这一概念是无法划清第二、三方的。实际上,现实世界中很多事物是具有多重身份的,我们不能因为事物的多重身份而来否定概念的划分。本概念将第三方自身拥有物流资源(硬件和软件)以及自身不包含物流资源这两种情况都包含在内,从而可以看出,本概念强调的是物流解决方案的提供(智能件)。

参考文献

第2篇:智能物流概念范文

    国内外普遍公认的物联网的概念是麻省理工Ashton 教授于 1999 年在研究 RFID 时提出来的:All things are connected to the Internet via sensingdevices such as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to achieve intelligent ide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1],即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在 2005 年国际电信联盟 ( ITU) 的报告 《ITU 互联网报告 2005: 物联网》 中,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 RFID 技术的物联网[2]。从 “智慧地球”的理念到 “感知中国”的提出,从 “唐芯一号”的研制成功到无锡 “物联网产业基地”的确立,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在政府、企业得到广泛的认同与重视。在我国物联网已从概念的炒作,上升到产业规划与发展高度,在各行业获得了一定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本文在物联网应用研究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辨析物联网与物流管理的关系,从而为探讨物联网环境下现代物流发展的思路提供参考。

    1 物联网的应用研究现状

    1. 1 物联网的应用研究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体育竞赛与体育训练、教育培训、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3]。

    1) 物联网在社会经济与生活中的应用

    杨子江 ( 2010) 提出物联网对环境保护的推动作用,认为借助物联网技术可对生产的节能减排进行全程监控。王粉花等 ( 2010) 研究以物联网中无线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人体运动状态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以满足老龄人护理需求。朱小妹( 2010) 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业生产智能管理系统,通过在各农作物领域应用传感器,实现各种数据的自动采集。李卢一 ( 2010) 基于对物联网研究现状的把握,探讨物联网在构建智能化教学环境、丰富实验教学、辅助教学管理、拓展课外教学活动方面的作用。李胜广 ( 2010) 提出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城市应急预警系统中,实现感知城市的功能。王建冬 ( 2010) 提出物联网的出现催生了第四代生产业,提出生产业发展的 4 阶段模型,其技术维度依次为数字计算机、微机、互联网与物联网。物联网在企业方面的应用研究: 贾凯 ( 2005)搭建了物联网在医药流通中的应用框架。刘建生( 2007) 分析了基于物联网的药品流通流程再造措施。温平 ( 2010) 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设备运行状态监测系统,监测设备的温度、振幅,实现信息的及时上报与报警。梁正平 ( 2010) 提出基于三维编码的全流程食品追溯系统,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信息的采集与查询和追溯。朱帅 ( 2010) 在 “物联网对未来零售业的影响”一文中提出 “技术催生革命”、 “信息分析是增值点”、“机遇和挑战并存”。此外,不少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就物联网自身发展进行了研究。焦泉 ( 2010) 阐明物联网与知识产权的关系,提出加快我国物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的思路。宁焕生 ( 2010) 提出中国物联网网络管理协议结构 ( RFID - MP) ,为中国物联网的架构、信息服务系统和网络管理协议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参考。顾晶晶 ( 2010) 设计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的物联网定位模型。杨斌( 2010) 提出基于面向服务架构 ( SOA) 的物联网企业应用基础框架,该框架利用射频标识构建的物联网对企业产品全流程进行监控,通过 SOA 实现海量数据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为企业资源整合提供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张云霞 ( 2010) 对物联网领域现有商业模式进行分析,指出适合电信运营商的物联网商业模式。这些研究都为我国当前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探索的思路。

    2) 物联网在物流方面的应用

    物联网在物流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物联网对物流的影响以及物联网在物流操作、物流信息及供应链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关于物联网对物流的影响,赵昱 ( 2010) 展望了物联网对物流活动的影响。王继祥 ( 2010) 提出物联网在物流业中的应用,包括: 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企业的智慧供应链。沈旭明( 2010) 提出物流属于物联网带动产业,提出智能物流的概念。左斌 ( 2010) 提出物联网时代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为供应链网络管理组织的主导企业,物联网催生新的物流运作模式———专业化“物联网服务商”。戴定一 ( 2010) 认为物联网时代的 “智能”是基于网络的,或者说是依托 “基于网络的集中式数据处理和服务中心的”; 物联网促进物流智能化; “数据中心”是网络经济社会的一个创新的经济主体,存在 “商务模式”运作等困惑。关于物联网技术在物流操作中的应用,潘金生 ( 2007) 提出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增值服务。朱文和 ( 2010) 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的智能化物流配送服务。李霞 ( 2010) 分析了物流信息技术与物联网的关系。薛飞 ( 2010)提出把物联网融入物流园区的建设中,利用物联网在不同物流园区间搭建一个互通互利的网络结构。王晓亮 ( 2010) 提出物联网可用于我国铁路运输的客票防伪与识别、站车信息共享、集装箱追踪管理与监控及仓库管理。物联网在物流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一方面表现为 RFID 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另一方面为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罗秋科 ( 2007)提出 EPC ( Electronic Product Code,产品电子代码) 系统及其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余雷 ( 2006)提出基于 RFID 电子标签的物联网物流管理系统。王德玉 ( 2007) 提出 RFID 技术在军事物流领域的应用研究。Christian Decker ( 2008) 设计了 SmartItems ( 智能物料项目) 应用于供应链管理。Vin-cent ( 2009) 研究了 RFID 与物联网的关系,提出二者有助于救市。金鑫 ( 2010) 提出 RFID 发挥优势物联网助力春运,实现车票实名制管理。王烨( 2010) 提出基于 RFID 技术的物联网在物流安全领域的应用。荆心 ( 2010) 研究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体系结构。俞灵 ( 2010) 提出港口口岸物联网体系结构规划设想。Antonio J 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医院智能信息系统,用于检测过敏及副作用。Reiner Jedermann 提出基于智能嵌入式标签物流中泛在计算的应用。在供应链物流管理方面,樊世清 ( 2010) 讨论物联网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李旸 ( 2010) 提出物联网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影响。毕明光 ( 2010) 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供应链研究。张佶 ( 2010) 提出物联网提升纺织供应链管理水平。周受钦 ( 2010) 提出 “物流装备物联网”的概念,即物流装备智能化加上传输网络及管理系统与运营系统。

    1. 2 我国物联网应用研究现状评述

    我国对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的研究非常多,这些研究丰富了物联网的理论研究领域,对我国物联网的理论体系完善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满足了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的特定需求。

    1) 上述文献中提出的主要观点

    本文仅对物联网应用方面的文献作梳理,未涉及大量关于物联网技术的文章。上述文献从物联网应用的各个角度展开,形成一些明确的、共识性的观点: ①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将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革命,或称为信息产业革命的第三次浪潮; ②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整合,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现全球 “智慧”状态; ③物联网带来了新的产业革命,可利用物联网信息通信技术改变未来产业发展模式和结构; ④作为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物联网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实现信息的共享、反馈;⑤物联网将是一个新兴产业,物联网产业是具有万亿元级规模的产业; ⑥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的障碍集中于安全、成本、效率、标准化、整体规划等方面。总体而言,文献较客观地描述了我国当前物联网的发展现状,阐述了发展物联网的益处,对我国未来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同时探讨了物联网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应用方向。此外,关于物联网的应用研究角度非常丰富,研究人员众多,不仅限于高校、企业,还包括政府人员; 同时研究视角奇特,既包括新兴低碳经济与物联网的关联,也包括传统的科学发展观、与物联网的关系分析。

    2) 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

    物联网毕竟是新兴事物,因此,不可否认当前物联网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作用与贡献。但是也应看到上述研究的不足,总体表现为研究内容较空、雷同,学术界对此的讨论非常热烈,但是多浮于表面,实践应用不足。部分研究仍然仅着眼于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细微的应用点,研究内容也不够深入,仅是对物联网技术的套用。部分文章文不对题,对物联网的分析、应用有些牵强附会。应用研究性的文章“为应用而应用”,缺乏应用的基础分析,提出的措施空泛。物联网应用性文章研究从点着手,但是也仅限于点,而非线、面。例如研究主题为“物联网应用于物流管理”的多数论文仅是对采购、生产、配送、销售、回收 ( 召回) 等供应链过程各个环节的监测,缺少全过程的协作,同时侧重于信息的共享,缺失物联网产业链各主题对实物智能管理的协作。研究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监测,而无后续支持: 仅是安全防范,未能做到控制处理。多数论文均将物联网作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分析,对物联网商业模式与产业运营的研究较少、较浅。关于物联网产业链中物流配套支持的理论研究较少。

第3篇:智能物流概念范文

关键词:图书出版业;智慧物流;物联网;发展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s profoundly affecting the various sectors of society, and the intelligent logistics bas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internet of things has also achieved a number of progress.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and technology of intelligent logistics are applied in the book publishing industry, and it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problems of low degree of coordination, low degree of information and lack of strategic development, which do help to improve the supply chain structure of the book publishing industry and is beneficial to provide standardized logistics services, so as to realize the healthy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book publishing industry.

Key words: book publishing industry; intelligent logistics; internet of thing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随着物联网的应用和普及也带来了物流业全面的转型升级。特别是在当今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发展背景下,以物联网这项新兴技术为基础,注重信息化、系统化和网络化的智慧物流,已经开始覆盖各个行业的物流活动并逐渐产生重要影响。对于现今图书出版业物流面临的由于内部结构分散、未形成战略整合而引发的高成本和低效率问题,通过将智慧物流的理念和技术应用于当前的图书出版物流市场,将有助于实现物流基础资源的整合、物流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和物流信息的共享,这对实现图书出版业稳定而长远的发展至关重要。当前,智慧物流在国内重要物流领域已经开始实践,以此为契机,将智慧物流应用于图书出版业,这对于实现图书出版业物流资源管理和物流信息技术的整合、推进供应链服务一体化的发展,从而从整体上完善图书出版业的物流服务,都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和应用意义。

1 智慧物流与物联网

1.1 智慧物流的含义

智慧物流最早于2009年12月由华夏物联网、中国物流技术协会信息中心以及《物流技术与应用》编辑部联合提出[1]。智慧物流概念虽提出已有一段时间,但就其定义还未取得共识。目前很多学者对其概念还存在着理解上的差异:一种观点认为,应把“智慧物流”看做一个名词,它代表着明显有别于当前物流形态的更高水平的物流形态;另一种观点认为,所谓智慧物流强调的重心为“智慧型的物流”,即在现有的理基础和技术基础上根据所需的物流服务提供简洁有效的物流服务功能,而并非某项固定物流形态的形容或判断[2]。

虽然对智慧物流的概念理解尚未统一,但立足于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多数学者普遍认为,智慧物流应以物联网的新兴技术为基础,在技术上实现物流服务的创新,实现物流服务过程中网络化、实时化的跟踪与智能控制,从而改善物流服务的各个环节以及相应的物流服务功能。

1.2 智慧物流的功能

王之泰提出,要将智慧物流充分运用到实际中以求得符合潮流的发展,必须辩证的看待智慧物流,即“智慧物流”是应体现出物流活动中的动态概念与确定模式的辩证关系,而非一个单纯的技术性问题,它是一个系统、综合的概念[2]。因此,对智慧物流的功能分析应分为从技术应用和综合管理两方面看待。

从技术应用方面来看,智慧物流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识别感知功能。即通过将物品信息进行数据化处理,利用现代化定位和识别技术,快速实现对物品的识别,从而达到对物品的自动化管理。(2)优化决策功能。主要采用数据挖掘及云计算等数据分析技术,对物流活动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一方面实现物流相关数据的信息化管理,另一方面可辅助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物流配送计划和方案。(3)定位追溯功能。主要采用卫星定位、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来对货物的位置和状态进行实时的跟踪处理,并对客户与管理者提供实时有效的信息反馈[1]。

从综合管理方面来看,为了体现出物流活动中的智慧,智慧物流应具备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管理理念,一方面要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应用背景下通过数据驱动来辅助决策,另一方面要融合先进的管理理念,发挥人的能动性来丰富决策内容,要充分体现智慧物流的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创新形态。

第4篇:智能物流概念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 应用 发展前景

一、认识物联网

(一)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地面或者空间传感器设施以及不同的通信系统,按照一定的协议将设施、设备、人已经其他各种各样的物品与网络连接起来,从而达到人和物品之间的实时通信和信息交互。它是智慧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和物品之间的智能对话提供了机遇和平台。

物联网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全面感知”、“可靠传送”、“智能处理”。全面感知是指利用各种传感器技术能够随时采集物体动态。可靠传输是指将感知的信息通过网络进行实时传送。现在无线通信技术已经覆盖了大部分区域,因此感知信息的传送变得非常可靠与现实。智能处理利用多种信息处理技术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从而方便人与物品之间的交互。

(二)物联网的结构层次。如图1所示,物联网的结构可以分成:感知识别层、网络构建层、应用层。感知层由传感器节点接入网关组成,智能节点感知信息(温度、湿度、图像等),并自行组网传递到上层网关接入点,由网关将收集到的感应信息通过网络层提交到后台处理。网络构建层在物联网四层模型中连接感知识别层和应用层,具有强大的纽带作用,高效、稳定、及时、安全地传输上下层的数据。应用层是指物联网技术的各种应用包括智能物流智能交通绿色建筑等方面。应用层位于感知识别和网络构建层之上,人们通常把物联网应用冠以“智能”的名称,如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等,其中的智慧就来自这一层。

(三)物联网的关键技术。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种:RFID、WSN、EPC以及多种智能技术。RFID即射频识别技术,俗称电子标签,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对其信息进行标志、登记、储存和管理。它主要由电子标签、读写器、天线等部分组成。WSN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是由大量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网络系统,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感知对象的信息,它能够实现数据的采集量化、处理融合和传输应用。RFID主要侧重点是识别的作用,而WSN的主要侧重点是组网并实现数据的传递。EPC是指电子产品代码,它包括EPC 编码标准、EPC 标签、读写器、对象名解析服务( Ob ject Nam ing Service, ONS )、物理标记语言( Physical Markup Language, PML)等部分。为满足对单个产品的标识和高效识别,美国麻省理工大学Auto ID 中心在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CC)的支持下,提出了产品电子代码(EPC)的概念。

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和蓬勃的发展力。同时该技术对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力。不知不觉之中,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融入了物联网的影子。

(一)物流管理。物联网在物流领域有重要的应用。物流领域规划中明确的指出将物联网技术作为该领域的发展重心之一。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建设,可以实现物流系统的现代化,形成集成化的信息化平台。我们可以对物品进行统一的编码同时加入EPC的标识,这样就有助于我们在物品的运输流通过程中进行及时的状态反馈。广泛采用物联网技术来推动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标准体系的构建是物流领域下一阶段的重要任务。

(二)城市建设。随着技术的进步,城市管理已经变成了动态时间和静态部件之间的综合管理。在物联网技术和3S技术的支撑下,“数字城市”、“智慧地球”这些概念将不再是梦想。我们把在城市管理中所采集的分散、独立图像进行并网,进行远程的业务管理、监控、存储以及传输。通过城市管理系统的搭建,城市的管理、安全监控等方面的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物联网技术为城市的建设提供了直观的管理工具。

(三)智能交通。凭借物联网技术的先进方法,使得交通信息的采集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传感器可以把各个区域的车距和车速信息传输到处理中心,便于及时的调整和管理。在终端上加载各种温度、光照传感器还可以实时监控路面信息、汽车尾气等相关信息。

三、物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大量文献的阅读和思索,我们可以看出未来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大致如下:首先,未来的物联网需要一个开放的架构来最大限度的满足各种不同系统和分布式资源之间的互操作性需求。他们既可以是信息的提供者也可能是信息的使用者。其次,未来的物联网的架构还需要有良好的、明确定义的、呈现为粒度形式的层次划分。物联网架构技术应该满足各种层次的用户需求,摆脱单一的几种模式。同时,物联网的架构技术要具有抵御各种网络突发状态和干扰的能力,并将这种影响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参考文献:

[1]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UIT. 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R]. 2005.

[2] 王忠敏. EPC 与物联网[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第5篇:智能物流概念范文

实现制造到智造的跨越

今年10月,广汽本田第三工厂暨发动机工厂正式落成。该工厂是基于“Smart-SSC”核心理念进行大胆创新从而打造的一座全新的“智慧工厂”,实现了人机物的高度结合。

由于主要生产小型车,该工厂将现有的增城工厂厂房和设备进行最大化活用,采取最合适的“一型”布局,实现人行、物流、完成车不交叉,减少了移动浪费,预留将来能够扩展的空间。

另外,广汽本田创造性地在各生产工艺导入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将总体工艺制造水平提升到“智造”水准,人员效率与增城工厂相比提升了29%。例如,冲压车间导入了国内自动装箱效率最高的高效伺服冲压线;焊装车间导入国内领先的智能化的自适应焊接控制器;涂装车间在中国汽车制造业界首次实现密封胶100%自动化涂抹;发动机工厂导入由加工中心(NC)和多轴箱加工专机(MO)组合而成智能加工线。

不仅如此,焊装车间还实现联网监控,让焊接过程管理更加准确且智能化,并通过无线射频技术(RFID)、高速互联网络(IE-CONTROL)和高精度传感器,构建MES制造执行系统。同时,还构建了“SPS配膳物流+无线射频识别+互联网”的智能物流指示系统。

广汽本田执行副总经理郁俊表示,作为新一代的“智慧工厂”,第三工厂实现了“资源占用最小化、效能发挥最大化”,让广汽本田实现了从“制造”到“智造”的全新跨越。

发力无人驾驶技术

关于无人驾驶技术,谷歌、奔驰、宝马等企业已经取得了关键性的技术突破,并且引领了行业发展的潮流。相比谷歌、奔驰等国外企业,国内的汽车厂商在无人驾驶领域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

尽管由于核心零部件、核心技术的差距使得中国无人驾驶汽车发展的自主性受到制约,以及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使得无人驾驶汽车上路试验困难重重,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日渐完善,无人驾驶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必定十分广阔。

在无人驾驶领域,广汽选择与中科院合作,并将汽车行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新能源和自动驾驶相结合,通过车载传感器感知外部环境,进行自主智能决策,以实现新能源汽车的自动驾驶。汽车的自动驾驶集体系结构、智能传感、智能决策、自动控制于一体,对提高车辆驾驶的智能化、安全性、舒适性有一定帮助。

第6篇:智能物流概念范文

1、中国企业精细化运营的需求正在爆发;

2、商业智能,帮助企业实现数据驱动认知到数据驱动决策的转变;

3、商业智能主要应用于金融、电商、物流、出行等领域;

4、中国AI论文成果达到国际一线水平;

5、技术方面,商业智能的未来将从强调单一技术,到各学科、分支、算法等融会贯通;

6、技术以外,企业、技术供应商对场景的理解是产业升级的关键;

7、商业智能的落地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的工程实践能力有待增强。

商业智能行业概念界定

商业智能的下一步,智能化与自动化

第7篇:智能物流概念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商业模式;电信运营商;移动终端商

1.物联网的发展现状

从技术发展角度看,传感器网络(Sensor Network)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军方提出,起源于1978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开始资助卡耐基梅隆大学进行分布式传感器网络的研究项目,当时此概念局限于由若干具有无线通信能力的传感器节点自组织构成的网络。随着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和多种接入网络以及智能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2008年2月,ITU-T发表了《泛在传感器网络(Ubiquitous Sensor Networks)》研究报告。在报告中,ITU-T指出传感器网络已经向泛在传感器网络的方向发展,它是由智能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络,可以以“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任何人、任何物”的形式被部署。该技术可以在广泛的领域中推动新的应用和服务,从安全保卫和环境监控到推动个人生产力和增强国家竞争力。

物联网的基本功能在于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能够通过任何的网络获取任何的服务,物体也赋予了智能化。基本应用大体分为三类:信息识别及位置监控、(环境、物品属性)动态监测类、智能控制类。

物联网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跨行业的物品信息,通过统一的接日标准和标识标准,集中存储、处理,实现跨行业信息资源共享,更广范围的协调处理,让世界变得更有“感知力”,更加“智慧”。

物联网采取集中计算处理和分布式计算处理两种信息处理模式同时采用,极大增强了边缘网络的快速反应能力,物体可嵌入智能芯片,让物品“更智能”,反应速度更快,边缘网络的处理能力更强。

物联网自身具备三个特征:(l)全面感知:即利用RFID,传感器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2)可靠传递: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3)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2.物联网的应用

物联网的基本功能包括:智能控制,信息识别,位置监测和动态监测功能等,在业务上分为垂直应用模式,行业共性平台模式和公共服务模式。垂直应用是针对一个企业或者行业开展业务,满足特定的行业和企业要求,例如电力,石油、铁路、公路的企业应用;而行业共性模式是一类行业及其相关的行业和企业,例如物流相关领域,医疗相关领域等。虽然目前物联网处在零散应用的产业启动期,但是应用已经较为广泛,目前已经较为成熟的应用包括环境监测系统、物流信息化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及基础设施安全系统等。2009年三大电信运营商推出物联网的初级业务,其中包括中移动推出的手机钱包、手机购电业务;中国电信的“平安e家”业务;联通的无线环保监测平台等,正在用创新的应用来吸引客户。行业应用在最近的1年中有了飞速的发展,相应的研究与应用已经扩展智能物流、智能楼宇、金融安防,工业监测、智能交通、平安家居、智能消防、环境保护、政府工作、食品溯源、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

2.1智能交通

现在各地城市遍布交通摄像头和一些交通情况检测传感器,这些传感器连接到交管中心,形成了一张城市交通监控网络,目前的摄像系统功能比较简单,基本上是纠察违章行为,可以称为“交通监测传感网”。在此基础上,补充信息处理的软件硬件,充分利用获得的信息,进行交通流量实时分析、预测,建立一种向车辆反馈指挥的体系,诱导、分流车辆,预判和防止交通事故,将会大大改善现有城市交通状况,我们将会在一个更加智能的交通环境中行车。这就是物联网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

2.2智能家庭

“智能化家庭应用”系统依托移动网络、固定电话网、宽带城域网和具有网络计算机功能的家庭生活设备组成的服务系统,采取目前国际先进的西门子技术,由家庭网关,智能化安全防护系统,智能化家庭生活设备,例如空调、冰箱、洗衣机、生活电器、电视、电脑等组成。它具有安全防护,家庭电器设备管理,家庭娱乐,家庭通信等智能化功能。

2.3医疗保健

医疗健康工作与物联网结合将给国家的医疗事业带来的深远影响,尤其是对于距离市区医院或医疗机构数百公里之外的欠发达社区。结合3G网的移动医疗健康工具无疑是解决农村地区专业医疗人员及医疗设备匾乏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2.4食品溯源

食品溯源是指在食物链的各个环节(包括生产、加工、分送以及销售等)中,食品及其相关信息能够被追踪和回溯,使食品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处于有效地监控之中。不过,食品溯源的定义有多种表示,即:(l)国际标准化组织(1509000/2000)将食品溯源定义为:溯源产品的地点、使用、以及来源的能力;(2)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将食品溯源定义为:鉴别/识别食品如何变化、来自何处、送往何地、以及产品之间的关系和信息的能力:欧盟将食品溯源定义为:在整个食物链全过程中发现和追踪食品生产、加工、配送、以及用于食品生产的动物的饲料或其它原料的可能性。

3.物联网的发展前景

物联网的细分市场有公共管理与服务,企业应用,个人和家庭应用三部分。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类: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马斯洛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先关心的是低级需求然后才关注高级需求。

智能家居的特点:智能,低碳概念,舒适,实用和个性,因此归为自我实现需求;智能交通的特点:安全,快捷,属于安全需求;远程医疗涉及诊断、监测,属于生理需求;食品溯源涉及食品安全,健康,属于安全需求;环境监测涉及环境卫生,健康,属于安全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马斯洛从人的需要出发研究人的行为和探索人的激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这一趋势基本上符合人的需要发展规律的。这个理论本来是用在人事管理领域的,但是这里用这个分类标识物联网新应用对人的需求满足的层次。因为人总是会优先满足底层需求,所以可以分析出各个应用的发展前景。也就是说当个人用户可以自主选择物联网服务时,定位在满足生理和安全的大众需求会在物联网发展初期会较快的满足客户,快速实现规模化。从现在的情况看,即使定位于高层需求的智能家居,在发展过程中依然是把推广家庭安防作为优先推广的应用。对于企业和组织客户来说,那些能够解决当前问题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应用是最需要的,也会是市场接受程度最高的。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美]著,梅清豪译,《Marketing Management》(Eleventh Edition),中文名称《营销管理》(第1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第8篇:智能物流概念范文

[关键词]现代物流;智能仓储;仓储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3034

1引言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了商品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物流和仓储也随之出现,并且伴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崛起,物流业发展迅猛,且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厂商和物流企业的重视。为了更好地促进物流业的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仓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单一的库存管理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物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仓储理论的研究,通过应用一些新技术以提高仓储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以加速货物的流转速度,进而促进物流效益的提高。

为了提高仓储管理工作的效率、加快物流运作速度,智能仓储的概念被提出。与传统意义上的仓储管理不同,智能仓储体系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多功能集成化,它以存在于现实中的物理仓库为平台,以网络为桥梁,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RFID技术、信息软件技术等,进而实现了对流通中货物的检验、保管、加工、集散以及转换运输方式等功能的统一集成管理,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2仓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21仓储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

以往仓储管理工作中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仓储的利用率较低,这会造成很多仓库资源闲置,特别是仓库内设施设备资源闲置与重复配置矛盾突出,这不仅使仓储功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且还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进而增加企业的经济负担。造成仓储资源利用率不高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①在仓储的设计和规划阶段,没有做好需求分析工作,导致仓储建设完毕投入运行后才发现仓储的利用情况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这类决策失误往往是导致仓储利用水平不高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②在进行仓储的设计和规划工作时,思想还停留在传统仓库管理的模式上,反映在具体工作中则表现为对自动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不足,很多现代化的仓储管理设施和信息化管理软件没有被投入使用,仓储的日常管理依然停留在传统的人工作业模式上,这种思想上的保守无疑是放弃了对自动化、数字化乃至于智能化仓储体系的研究和应用。③当前物流业发展迅速,表现为对货物的收发、转运业务更新迅速,并且随着物流专业化的发展,货物种类和数量都较过去有了显著的增大,但是很多仓库设备和管理方式却没有随之升级,导致这些仓库难以满足现代物流业务开展的需要,因而处于一种被闲置的状态。④现代自动化以及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虽然促使仓储管理工作的效率得到了提高,但同时也对仓储管理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需要具有仓库管理专业的相关知识,同时还要求他们对计算机技术和软件系统的应用有着一定的掌握。事实上,任何系统的实际应用都脱离不开人,如果仓储管理人员本身的素质不达标,则再先进的设施也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此外,在仓储的设计和建设阶段,还要对仓储后期使用过程中的维护和升级进行充分考虑,一些仓库在建设完毕后,部分系统失灵损坏,售后和技术支持服务跟不上,这也会造成仓储资源的利用水平不高。

22积压库存难以消化

现代仓储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尽量实现“零库存”,但实际中因为需求计划提报的不准确以及供应商最小供货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很多仓库中不仅难以实现接近零库存的目标,甚至还可能形成大量的库存积压,这无疑给企业经营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这一问题在很多能源企业比如电力企业中都有存在,因为不同环境、不同项目对同一设备的技术参数要求往往存在不同,造成很多积压的设备很难被其他项目重复利用,这无疑会给企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23仓储人才缺乏,仓储管理人才尤其稀缺

现代物流发展对仓储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不仅要求仓储人才需要具备传统仓储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求他们对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软件技术有着一定的掌握和了解,而现实却是我国大部分企业都缺乏这方面的人才,这制约了仓储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

3智能仓储体系的构建

31合理规划仓储布局,更新仓储硬件设施

合理规划仓储布局是指通过科学的堆码垛,使单位仓储面积的利用率得到提高。例如,针对货物的种类设计采用不同标准的托盘和货架等,普通立体货架可以用来存放存储量大、包装标准的货物,而悬臂货架可以用来存放异型货物和杆状物料等,小型货架则可以专门用来存放小型专业备品备件和一些小型工器具等,这相对于采用统一设计标准的货架而言,无疑会增大仓库空间的利用率。

在对仓储布局进行合理规划的前提下,还可以投入现代化的仓库服务设施来提高物流的运作效率,如可用具有自动控制功能的托盘和自动识别系统来完成货物的分拣、加工和包装等操作,还可以应用自动搬运小车和立体升降设备来提高货物的装卸和搬运效率。这些新型硬件设备的使用无疑会增大仓储的自动化水平和物流运作效率,这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而且还能提升物资服务水平,进而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32建设智能仓储软件系统

智能仓储体系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多功能集成,除了传统的库存管理外,还要实现对流通中货物的检验、识别、计量、保管、加工以及集散等功能,而这些功能得以顺利实现,都依赖于智能仓储软件管理系统。现代仓储系统内部不仅采用了先进的硬件设施,而且通常还留有与互联网、无线网扩展的接口,通过采用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对这些硬件设备的互连互通,然后在以仓储为核心的物流软件中对这些设备进行远程控制,而这正是实现现代智能仓储体系统一集成管理的基础。

33建立智能仓储配套工作机制

要构建现代智能仓储体系,除了需要加强先进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投入外,更要创设与智能仓储体系运行方式相适宜的工作机制。只有建立合适的工作机制,才能使智能仓储体系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进而才谈得上产生效益。

4实际应用案例

以某物流企业的一个平面仓库为例,该企业的物流仓储管理系统采用ZigBee技术进行组网,服务器及主控ZigBee模块安装在仓库总调度室内,所有RFID读卡器都可以通过总线技术与其相对应的ZigBee路由模块相连,而ZigBee路由模块和主控ZigBee模块间则通过ZigBee协议相连。

具体而言,可以将RFID读卡器安装于各个货位以及仓库的进出口。当货物进出库时,系统可以根据托盘上电子标签中存放的货物ID号来实现入库管理和出库管理,至于货物在仓库内各个货位间的进出管理则与之类似。此外,当仓储作业中出现其他工作流程或货物异位、标签损坏等突况时,RFID读卡器能够根据感应到的异常信号及时唤醒ZigBee路由模块,然后再经ZigBee网络传输给仓库调度室内的主控模块,以及时提醒工作人员进行处理。这种作业方式能够有效防止人为失误,从而可以有效提高仓储管理工作的可靠性。

5结论

智能仓储体系已经在一些实际物流系统中得到了初步的应用,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实际应用水平还有待提高。随着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前智能仓储体系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必将被克服,21世纪智能仓储技术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夏岩现代物流仓储智能系统应用现状及未来趋势研究[J].市场研究,2014(11):19-20.

第9篇:智能物流概念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管理;革新

一、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概述

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和模式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的联系日益紧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平台已经成为了现代人们相互交流和沟通的网络平台。很多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出去购物的时间有限,所以就选择通过互联网选购商品,而物流就成为了这个过程中关键的环节。简单说,就是要完成电子商务的过程就需要通过物流实现,只有通过物流才能够使人们得到电子商务平台上的产品和货物,这也是物流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且,物流管理和电子商务如果能够科学有效的结合,就会凸显电子商务的优势,而物流也能够更加的高效,物流行业也会得到快速发展的条件和环境。

二、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新趋势

1.跨境电商

跨境电商是目前比较新型的一种贸易方式,跨境电子商务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而且未来发展的潜力巨大。跨境电商的发展能够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对外贸易交流,而且能够推动我国很多传统贸易方式的转型,想世界输出中国产品和服务。当然,跨境电商的发展,需要以出口为主导,适度发展进口,阳光化,建立海外仓,开放第三方支付,建立“单一窗口”平台,B2C向B2B转型,跨境电商发展生态圈,平台模式成为服务共识、技术创新推动服务创新。

2.发展智慧物流

智慧物流是以物流互联网和物流大数据为依托,通过协同共享创新模式和人工智能先进技术,重塑产业分工,再造产业结构,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的新生态。智慧物流未来:一是连接升级。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而且在未来5到10年时间,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发展将趋于成熟,物流管理中的很多要素都会接入互联网,从而得到全方位的升级,使物流互联网覆盖范围更广,管理能力更强。二是数据升级。物流管理中信息系统逐渐不断建设,逐渐普及了数据对接协调,而且手持移动终端也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物流信息数据的采集、录入、传输、分析和查询将更加便捷,数据也会更加准确,而且物流的整个过程将更加透明化。三是模式升级。预计未来5~10年,众包、众筹、共享等新的分工协作方式将得到广泛应用,打破传统的分工体系,重构企业业务流程和经营模式,“创新驱动”成为智慧物流动力。四是体验升级。物流互联网提供的服务更贴近消费者,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消费者的要求,未来的物流服务网络更加开放,也可以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客户体验得到升级。五是智能升级。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和成熟,很多领域机器都已经取代人工,而且未来智能技术还将在更多的领域中进行应用,物流行业也不例外,物流机器人也不断地被投放使用,这些机器人的使用也会推动物流的智能升级。六是绿色升级。智慧物流充分利用社会闲置资源,积极减少能源耗费的做法,符合全球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预计未来5年,绿色包装、绿色运输、绿色仓储将得到加快推广应用,“绿色低碳”提升智慧物流影响力。七是供应链升级。预计未来,智慧物流将引领智慧供应链变革。凭借靠近用户的优势,智慧物流带动互联网深入产业链上下游,以用户需求倒逼产业链各环节强化联动和深化融合,助推“协同共享”生态体系加快形成。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模式发展的保证措施

1.引入现代化技术,提高物流管理水平

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的物流管理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可以引进国外新进的管理理念和物流管理技术,对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使物流行业能够健康长远的发展。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技术需要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物流管理和互联网的联通,而且还需要利用卫星定位、条形码等使物流管理更加完善。除此之外,物流管理也在像自动化发展,自动引导小车、搬运机器人等高科技技术和设备的应用使物流的工作效率大幅度的提高。在物流运输过程中通过电子识别系统、电子跟踪技术和智能交通系统使物流运输更加安全准确。而且物流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通过集成化发展,使物流管理水平不断的提高。

2.健全政府在物流管理中的作用

政府在物流行业的发展和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政府的统一协调,物流行业才能够统一健康的发展。政府要制定物流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的行业标准,对于之前物流发展的分区管理问题要进行改善,使物流管理中的纠纷有法律依据。同时,政府还要加强对物流行业的监管,使物流企业经营活动更加规范,物流管理人员能够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进行操作。除此之外,政府要对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等场地进行合理的规划,统一管理物流行业,推动建立健全物流标准化体系,使物流行业能够健康发展。

3.提高专业服务技能,促进增值服务建设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企业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提高物流管理网络化和信息化水平以及自身的服务水平,改善服务态度,引进先进的理念和设备技术,是物流操作更加专业,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而且要增加增值服务,提高顾客的满意度。物流企业要根据电子商务环境的要求,考虑人们对于物流服务的需求,不断的引进先进的知识、技术和设备,提高自身的专业服务技能,并且不断提高增值服务建设,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了现代企业发展的主要趋势,物流行业与电子商务的关系日益紧密,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因此,物流企业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管理,实现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和人们的需求,给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焦淑芳.浅析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模式的革新[J].科技展望,2017,(1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