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光伏行业背景范文

光伏行业背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光伏行业背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光伏行业背景

第1篇:光伏行业背景范文

记者连线:ST安彩证券部工作人员称,虽然今年2月25号就已经向证监会递交了摘帽申请,但是截至目前还没有收到证监会的批文。同时期的ST上市公司有拿到批文,但是并不代表本公司能拿到,公司目前转型做光伏玻璃,但是整个光伏行业发展并不好,所以政府现在对公司这块的业务还处于谨慎观察期。

ST安彩曾经一度拥有A股市场“CRT”霸主之称,自2008年起,公司开始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开始进军太阳能光伏玻璃产业。但是在转型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2009年公司巨亏10.66亿元。2010年公司在CRT市场回暖和超白光伏玻璃仪器项目达产后,实现大幅扭亏,实现净利润3260.95万元,基本符合了摘帽的条件。

从近期公司的公告看,公司已经全面进军光伏产业。10月25号公司公告称,已经停止运行生产CRT玻壳产品的3#池炉及其配套生产线。并且6#池炉及其配套生产线也将于近期安排停产。公司称,鉴于光伏玻璃二期项目、全资子公司河南安彩太阳能玻璃有限责任公司超白浮法玻璃及其深加工项目已经点火,为减少亏损而采取的停产措施。

但是光伏行业本身目前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光伏行业在过去几年一直在大悲与大喜中轮换,存在疯狂暴利的机会。但是分析指出,光伏行业的暴利期已过,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通常大企业的订单比较饱和,而小企业则面临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尴尬。

第2篇:光伏行业背景范文

不仅如此,由于光伏电站在资产、现金流以及流通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优势,中国的银行、现金流充裕的企业和稳定收益型基金也在紧跟这些光伏企业的步伐进军电站建设领域。另外一些光伏企业则在分布式光伏政策的支持下,开始进入小型并网/离网光伏发电系统、光伏建筑一体化等项目中。

中国的主流光伏企业,如天合光能、英利、阿特斯等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光伏系统集成相关业务。本刊连续追踪了一年的光伏电站发展动态,试图向读者全景揭示光伏电站发展路途。

组件企业为何进入?

2012年,中国光伏组件企业可谓是遭遇到了行业的寒冬。欧债危机、政府补贴削减、产能过剩等因素让整个光伏产业陷入低迷状态。数据显示,到2011年,全球光伏产能过剩为10GW,其中8GW来自中国,到2012年产能过剩上升到22GW。

这一年组件企业的心情可以用一句宋词来表达:“月挂霜林寒欲坠。”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行业的洗牌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由于欧洲市场需求大幅消减,相关国家先后下调了补贴力度,而中国的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因此“欲住也,留无计,欲去也,来无计”成了行业真实的写照。

光伏电池板卖不出去,企业的库存压力快速增加。2012年66家已年中报的光伏上市公司数据统计显示,上半年存货共计达450.87亿元,比去年年底的409.89亿元增长41亿元。而这一数字在去年年中为374.71亿元,光伏主要企业存货在过去一年时间内增长了75.15亿元,同比增幅达20.32%。赛迪智库统计表明2012年全国156家电池组件企业太阳能电池产能已超过40GW,而2012年全球电池产能仅为80GW,亟待消化的产能有一半是在中国。

于是,大量的一线光伏大厂都开始进入电站建设领域试图来去库存压力。相关企业都认为电池板销售不出去,做电站用上它总比放在库房里强。但行业内部人士则指出,这是从短期库存变成长期库存,由于现金流无法兑现,所以企业的风险实际是被转移到电站一端。

与此同时,中国的光伏系统集成商也在紧跟政策的风向标伺机而动(集成商的工作包括组件的采购或制造、电站的设计建造、并网发电、运营管理等)。受到国家“救市”的利好政策——敞开国内分布式光伏市场,强制光伏发电并网的影响,主流系统集成商,如中国电力投资集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中广核太阳能开发公司、中电电气、中盛光电等快速在青海、甘肃、宁夏、新疆、内蒙古等西部省份布局。

据本刊记者统计发现,2012年国家发改委加大了光伏项目审批速度,截至2012年底已有约60个光伏发电项目获批,涉及装机容量超100万千瓦。而在2011年国家发改委全年批复的光伏项目只有36个,装机容量为33 .5万千瓦,约为2012年的三分之一。

中国电站建设下游市场窗口被充分打开了,这已经成为现实。但一些专业技术背景较强的集成商则表示了忧虑。一位集成商说,“在目前汹涌的电站开发热潮中,电站开发的质量堪忧,豆腐渣工程隐现。”

由于电站开发需要具备一定技术能力,一个设计细节,可能会影响到整体运营成本。一个电站项目只有在真正运营起来之后,才能发现其存在的问题。而目前,在光伏制造商的围攻中,原来作为电站开发主角的系统集成商的利益受到严重挤压。原来依靠在电站开发中销售组件的差价而赚取的利润,如今也被制造商的直销而剥夺;而华能、大唐等国企与电力公司的背景关系,在协调电网的能力上显然也比集成商更具有优势;集成商的盈利空间逐渐被蚕食。

盈利模式在哪里?

光伏电站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单/多晶硅生产企业、组件制造企业、开发电站的系统集成商(包括开发商和 EPC/安装商)、运营电站的业主,以及购买电力的用户等。和其他环节相比,光伏电站开发由于在技术、市场、资金及产业链四大方面的竞争门槛较高,无疑是全产业链中综合竞争能力最强的一环。

目前,针对于光伏电站投资建设,市场上有三种比较常见的模式:一种是BOT,一种是BT,另外一种是EPC。光伏电站投资建设这三种模式,如图2所示。

其中BOT模式是指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是集建设和经营于一身,在合同规定的一定年限后,再转让出去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需要一定的资金实力,受投资商青睐。

在BOT模式下,当电站项目建成后,并且各方验收合格后,电站开发商通常会选择将电站售出给运营商(一般以电力集团为主),以达到资金快速回笼的目的,而双方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在短期内并不一定能够达成共识。此时,电站开发商会选择自己当运营商,同时再寻找适当的买家,伺机出售电站。BOT项目的特点是投资规模大、经营周期长、风险因素多。

BT模式是指Build-Transfer(建设-移交),即通过特许协议,引入国外资金或民间资金进行电站建设,电站建设完工后,该项目设施的有关权利按协议由运营商赎回。BT模式中影响企业利润率的,主要是电站的售出价格。国内光伏电站的收购方主要为国有电力公司、基金投资公司等。

就BT盈利模式自身而言,企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解决自身资金问题后,如果企业有一定的渠道,能够优先获得电站开发权,再利用银行贷款杠杆,公司就可以进入BT盈利模式。目前,该种盈利模式下,净利润率高达8%~10%左右,远高于传统光伏制造业务。

EPC模式是指Engineer-Procure-Construct,是对一个工程负责进行“设计、采购、施工”,即工程总承包。这种模式下,光伏电站的工程总包方,即按照合同约定,承担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服务”等;并且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而相应的工程承包商必须具有 EPC 资质。EPC则是集设计、采购和施工于一体,更多的是为其他人打工,对资金的要求也相对低一些。在国内,做系统工程的企业包括:正泰、阿特斯、保利协鑫等,且之间竞争相对比较激烈,毛利率水平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

目前,BT的盈利模式适用于技术标准明确、资金实力雄厚、尚没有工程建设管理经验或能力的开发商。目前有专家将光伏电站 BT盈利模式归结为“有钱人的游戏”,其主要原因是BT的盈利模式通常需要开发权、资金、销售渠道三个方面的布局。

BT盈利模式中,公司须有电站的开发权,也就是“路条”。其中“小路条”就是省级政府统一将该项目列入本省建设规划的批文。大路条是由省级政府及项目最终投资方共同向国家发改委提出项目申请,由国家发改委递交国务院会议通过后得到项目立项的批文。该过程比较漫长,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此外,BT 模式下,电站开发商需要有较强的融资能力,一般最低要求为 20%的自有资金+80%的银行贷款。目前A股市场上的光伏制造企业所涉猎的下游光伏电站业务,且基本上都采用BT模式作为其盈利模式。比如海润光伏、综艺股份、中利科技、向日葵等公司等。

而BOT模式和EPC模式则应用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对大部分企业来说,拿到EPC资质非常困难,需要较长的时间。而项目开发商在选择工程建设队伍的时候更倾向选择具有一定电站建设经验的企业(集成商),光伏制造企业很难在该领域很快具备竞争优势。其二,绝大部分企业不想充当电站运营商。这一方面是由于光伏电站投资回收期一般长达8~15年,这些光伏制造企业在现金流压力下等不起,更倾向获得较快的收益;另一方面,我国电价补贴政策每年都有新的变化,光伏企业无法确认1元/kw.h的上网电价执行年限,且长期来看,上网电价补贴下降是必然趋势,民营企业不愿意冒这样的风险。因此,目前传统的中小光伏设备制造企业,一般更多的会选择BT盈利模式。

风险骤升

目前,全球新能源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新经济领域中耀眼的明星,从太阳能到氢能,从生物质能到页岩气。这种探索新的能量的供给方式会给目前的经济以何种冲击,我们相信是巨大的。但是新能源的发展也意味着原有利益格局的打破,而且由传统能源过渡到新能源的过程中,还涉及到经济背景和产业环境的支持。

以当前的太阳能的发展趋势来看,光伏组件在海外受到了相当大的销售阻力,只有光伏电站是其中收益率最稳定和可观的固定资产投资,且作为串联光伏产业上游制造和终端应用的核心环节,光伏电站的建设对推动整个新能源产业升级和应用普及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枢纽作用。

但目前各方专家都对过度开发的国内光伏电站建设提出了预警。

电站的建设和运营本应是企业家的任务,但其愈来愈成为资本家的。目前大量电站建成却未运营,就像新建却空置的房屋,对整个产业来说,最终可能会引发严重的产业危机。以下是记者根据目前光伏产业的趋势总结做出的风险预估:

风险1:BT模式利润率快速下降

由于BT模式的进入门槛较低,以电站建设平均成本15元/瓦计算,建成电站能以高于16.5元/瓦的价格转售,其净利润率明显高于严重亏损的传统光伏制造业务。目前的电站转让市场已经成为买方市场,个中原因一是电站开发商快速增加,二是部分电力公司开始自己投资建设电站,而基金投资公司也日趋谨慎进行投资。BT模式的利润模型显示其核心在于把电站销售出去,但是如果电站开发过度,越来越多的电站建成后却会成为巨大的负担。一旦电站卖不出去,制造商不仅将面临资金占用压力,其自身运营电站还可能导致亏损。此外,目前已建成的光伏电站有相当一部分存在客户超期拖延货款的情况。据业内人士透露,光伏企业的这类债权已经达到“相当大的数字”,而一旦有光伏企业的资金链因此断裂,其引发的连锁效应很可能导致行业面临新的严重危机。

风险2:补贴政策风险

除了价格战和质量问题,电站开发盈利的最大问题——光伏并网、并网电价、补贴等方面政策,或不明朗,或仍待落地,都使企业面临多方面风险未消。记者采访中发现,很多企业主都形成了这样的观点:没有补贴,光伏电站一定会死掉,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光伏补贴不能及时到位,会导致供应商、开发商、投资商之间的三角债,长此以往,企业就没钱去做研发和质量改进,零部件的质量也会下滑,最后必然导致整个行业设备质量下滑。“兵马未动,粮草需先行,补贴资金不解决,企业即便进行投资,补贴资金不到位也会成为产业链上游的噩梦。”

风险3:电站并网难

现在全国光伏电站遇到的问题都是电站好建、网难并。光伏电站多建在偏远地区,电网未覆盖到位,发出的电难以外输。中国西部地区有很好的太阳能资源,有大片的面积适合建大规模电站,大型电站可能是一个优势,但其中也存在很多问题。西部是我国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工业偏少,用电量不多。其次是国家电网调度和接纳新能源电力的能力还存在很多问题。

风险4:电站的质量风险

目前由于光伏企业的竞相加入,光伏电站建设领域已出现了价格战的苗头。成熟的太阳能市场,投资者对于组件、逆变器、支架、变压器、电缆等最重要的产品的质量应该非常关注,作为电站这样的工业系统工程,其质保非常关键,所以目前在德国等太阳能建设的过程中,开发商都对EPC开发企业的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查,保证施工的质量和组件安装过程中不会对其衰减、隐裂、功率等造成损失。但是如果大量的组件制造商进入电站建设领域,如果发生规模性的价格战,链条中的电站质量可能会出现问题。正常情况下,电站需要8年以上正常运营才可以收回成本。一旦某座电站的质量出现问题,影响的绝对不是一座电站,而是其所代表的光伏能源系统。

第3篇:光伏行业背景范文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光伏产业;产业升级策略

[中图分类号]F4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3-0189-03

1 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背景

英国石油(BP)研究数据显示,尽管全球石油、天然气已探明储量小幅增加,但按照目前的消费速度,全球已探明石油储量仅够使用40年,天然气仅够使用60年。并且传统能源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是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为应对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各国政府积极开发可替代的新能源。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原材料硅的蕴藏量在地球的矿产中排名第二。太阳能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污染的清洁能源。这些优势使光伏产业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太阳能光伏发电利用半导体的光伏效应原理,把太阳辐射能转换成电能。光伏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包含的环节有:晶体硅生产、硅锭与硅片生产、太阳能电池生产、组件封装、光伏产品生产、光伏发电系统。

2 全球光伏产业价值链的驱动力

(1)政府主导下的采购商驱动。光伏发电应用和推广的障碍是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成本和发电价格。太阳能发电在诸多新能源中成本最高。市场上商用太阳能电池片的转换效率只有16.5%~17.4%。这使得安装太阳能电池组需要较大的占地面积。在拥挤的城市利用屋顶安装太阳能,或者将太阳能光伏产品集成到建筑上(BIPV)是降低土地成本的最佳选择。高昂的成本使得采购商在产业发展初期必须依赖政府优惠政策才能发展壮大。

德国是全球发电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并且德国的石油严重依赖进口。德国政府在2000年实施《上网电价法》,并在2004年进行修订。规定光伏发电必须上网,电力部门必须收购,上网电价每年下降5%(2009年改为每年下降9%),《上网电价法》实施超过20年。此法案的成功之处在于以下几点:解决了电力的销售和输送问题;刺激了个人和企业投资光伏装机积极性和装机容量的爆发式增长;促使光伏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使光伏发电成本逐渐向化石能源发电靠拢。自2004年起,德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光伏市场。德国企业发展和积累了先进的技术,培植了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光伏发电成本也快速下降,从2004到2008年共降低了32%。

《上网电价法》凭借其巨大成功得到其他国家的借鉴和推广。2000年以来,世界并网光伏发电飞速发展,年增长率达到了40%。2010年全球太阳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接近40GW。2010年全球太阳能光伏行业前5大市场分别为德国、意大利、捷克、日本和美国,大约占据了全球80%的需求,光伏市场仍然以发达国家为主。从产业的未来全球规划来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制定了本国2020年的光伏发展路线。世界光伏产业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速,产业发展前景乐观。另外,韩国、印度、巴西等众多新兴国家的加入扩大了市场的覆盖广度和市场规模,使得光伏产业逐渐摆脱对少数发达国家市场的过度依赖。市场规模的扩大又吸引了新企业的加入,充分的竞争降低了产业链各环节的价格。光伏产业正朝着完全市场化方向稳步迈进,抵御风险的能力越来越强。

(2)市场驱动。光伏产业的另一驱动来自掌握核心技术的生产商。以产业资本为原动力的全球价值链强调技术的研究与创新,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产品的不断更新,通过产业的垂直一体化达到规模经济效应。在产业价值链中,各个环节对资金、技术、规模的要求不同,因而存在着组织形态与赢利水平的差异。

多晶硅行业在太阳能光伏市场发展初期主导了整个产业链。多晶硅是典型的技术密集、资本密集行业。2008 年全球多晶硅供应依然被七大传统厂商所垄断,其占据全球总产能的78%和产量的90%左右。光伏产业市场规模以超过年均40%的速度迅速增长,促使各大厂商不断扩大产能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产能的扩充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利润,同时也提高了新进入者的壁垒。

硅片行业的生产技术相对成熟,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加入,降低了该行业的集中度。硅片全球前八位企业2009年合计占有率仅为33.3%。该行业对上游多晶硅的严重依赖,把多晶硅的价格不断推向新高。多晶硅的价格从2000年起一路攀升,在2008年最高达500美元/公斤。这些多晶硅垄断厂商的毛利率最高时达70%。硅片行业的毛利率只有20%~40%。

光伏电池行业为了降低成本采取了多种应对措施。一方面与多晶硅厂商签订长期供货合同,结成合作伙伴关系。中国的太阳能巨头无锡尚德与LDK签约10年硅片供货协议。2007年头三季,尚德有50%的硅材料是靠长期合约所供应。另一方面,单纯经营太阳能光伏电池片业务,利润率较低,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弱,主营业务为晶硅电池片的企业都在向产业链上下游扩张,进行垂直一体化整合,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中国英利公司整合了从硅料到光伏系统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在同等售价下获得了最高的毛利率33.5%。光伏电池的高昂价格也刺激了替代技术――薄膜电池的长足发展。产业链的终端环节,即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建立,对各种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企业为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纷纷控制销售渠道同时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

光伏产业在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的推动下,产业链一直处于持续的整合中。韩国、日本和中国的众多新兴厂商,打破了世界多晶硅行业七大巨头的技术垄断。多晶硅供应呈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价格从高峰回归至100美元/千克以下的理性价格水平。光伏发电的成本也随着太阳能电池技术进步、硅原料和组件供需形势逐步缓解而快速下降。在政府削减补贴后,国外的一些太阳能光伏制造商难以承受高成本,导致出现产能“挤出效应”。2010年欧洲电池片企业大都关门转移到东南亚,目前德国、西班牙、美国均已在中国设立制造基地或研发中心。预计光伏制造业将在中国进一步聚集,由目前占全球产能的1/2向更高比例迈进。

随着多晶硅产能释放和全球装机需求扩张,各环节的价值增值差距正在缩小,产业链逐步趋向利润均匀分布。技术进步和降低成本是推动整个行业向前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随着行业走向成熟,只有成本较低的公司能够生存。业内将出现更多的整合,预计未来将只剩下少数同时拥有技术和资金优势的超大型制造商。

3 中国光伏产业在全球的位置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光伏产业2010年的产能为8000兆瓦,占全球光伏产业产能的一半以上。目前,中国已形成了完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并涌现出了无锡尚德、江西赛维、天威英利等一批在海外上市的知名企业。

我国光伏产业不仅长期面临原料在外、市场在外的问题,制造业的关键设备依赖度也较高。太阳能电池生产的关键设备绝大部分来自国外供应商,进口设备费用约占企业设备费用的80%。在原料方面,我国多晶硅2010年进口占总需求的50%以上。大多数多晶硅生产电耗目前在180千瓦时/千克以上,单位成本并不具备很强的市场竞争力。硅锭、硅片产业对上游多晶硅的依赖,导致部分企业开工不足。上述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原因――缺乏自主核心技术。中国在光伏研发领域的落后从2008年中国企业申请的专利数可见一斑。中国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额的比例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尚德在国内企业中研发投入比例最高,但是也只有0.8%,发达国家最低的比例是1.4%。中国的专利申请更多的集中在硅片、硅锭的制造上面。日本及欧美国家的太阳能专利一半以上集中在太阳能光伏材料领域,而我国专利在相关技术领域只占1/3。中国在高纯硅领域的专利申请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很难占据技术领先地位。

在市场方面,2010年,中国太阳能光伏产品90%都是出口,只有10%是国内市场需求。市场的缺失直接导致我国光伏企业无法参与规则、标准的制定。我国光伏产品进入欧美市场,必须将样品送到欧美进行美国的UL标准或欧盟的IEC标准认证。此过程耗时长达10个月甚至一年。标准的修订与更新国内企业只能被动接受,欧美光伏企业在国内销售则无须任何认证,间接削弱了国内企业的竞争力。缺乏市场的另一危害是国际市场的任何变动都能够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整个光伏产业。

中国整个太阳能光伏产业核心技术的缺失,间接造成了产业链发展不平衡、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除少数几家拥有核心技术和专业能力以外,在这个行业里滋生的企业大都集中在产业链的中间环节,缺乏足够的竞争优势和抗风险能力。地方政府争上项目各自为战,企业同质化发展现象普遍存在。生产企业内部的恶性竞争无法避免,前端受制于原材料限制、恶性降价争夺市场。目前光伏产业的恶性竞争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低端。低附加值再加上恶性竞争,使得这些环节的利润迅速减少,在高端多晶硅环节利润率仍有30%的情况下,光伏组件企业的利润不足10%,而且还在持续走低,惨烈的价格战不断升级。

4 光伏产业升级策略

光伏产业是能源产业中的重要一环,发达国家无一不是牢牢地掌握光伏产业的控制权。世界光伏产业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伴随着全球化,笔者认为要在全球价值链的视角下制定光伏产业升级策略:

4.1 制定光伏产业标准、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

政府在光伏产业中主要解决市场培育和产业规范的问题。要加快建立光伏产品和发电系统的技术标准和监管体系,将一些有重大影响的企业标准及时转化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要尽快实施光伏产品的质量认证制度,并且依靠政府的力量使我国的标准获得国外认可,减少企业赴国外检测的资金和时间成本。

我国太阳能优质发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与中东部能源消费中心呈现逆向分布的特点。如果对大规模安装光伏并网进行补贴,财政将不堪重负。我国近期光伏发电的首要方向仍然是面向无电区的电力建设,同时根据相关科技攻关和前期产业化工作要求建设一批并网光伏系统电站,为启动大规模并网光伏发电市场做好技术储备并积累运营经验。

2010年由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和环境保护部联合制定的《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对多晶硅企业在生产规模、能耗和资源回收方面的门槛显著提高。借助《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加快行业整合,形成协同发展产业链,从而实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与生产成本的不断降低。

4.2 加强自主研发,重点突破光伏产业关键技术

政府要支持相关单位和企业从事从基础理论到生产工艺的研究和开发。支持重点包括:在晶体硅材料提纯技术上实现进一步突破;努力提高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降低晶硅片厚度,减少晶体硅材料的消耗量;加大对薄膜电池、聚光电池等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力度;开展应用技术研究,积极推动应用示范工程建设,为大规模应用做好技术和管理准备。

4.3 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随着欧盟市场下调补贴并且需求趋于饱和,中国光伏厂商必须在海外开拓新兴市场。中国光伏企业应该根据不同的海外市场制定不同的策略。美国2010年7月通过了千万太阳能屋顶计划,将成为全球最重要、增长最快的市场。面对庞大市场以及贸易争端的风险,直接在出口国建厂或者与当地光伏厂商合作,是一个很好的策略。此举不仅能够避开贸易制裁的威胁,还能进一步扩大国内厂商的销售渠道。

对于光伏产业薄弱的印度、泰国等亚洲国家,可以利用低廉的价格优势击败竞争对手,占领广大的市场份额。中东地区的太阳能资源极其丰富、财力雄厚,可以提供整体解决方案,采取太阳能项目建设总包的方式,承担“交钥匙工程”,不断以营造品牌、质量和服务的优良口碑来取胜。

参考文献:

[1]华宝证券.光伏行业系列深度报告之一:潜力无限的未来之光[R].2010(8).

[2]喻春来.英利集团――全产业链凸现成本优势[N].每日经济新闻,2010-11-9.

[3]李晓辉.光伏产业链现转移趋势[N].中国证券报,2010-8-31.

第4篇:光伏行业背景范文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新能源产业的重要领域,上世纪以来,美日欧等国家加大光伏产业推进力度,2000~2008年全球光伏市场年均增长50%,2008年后特别是2012年以来,全球光伏产业进入调整期。国内外光伏产业发展主要特点有:

首先,发达国家加强光伏产业规划和政策支持。美国自1974年起陆续颁布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法令,1997年起实施“百万太阳能屋顶”计划;2010年奥巴马政府对绿色能源制造业提供23亿美元税收优惠,发放给132家企业的183个绿色能源制造项目。日本1993年制定“新阳光计划”,2003年出台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法;2006年颁布“新国家能源战略”,提出到2030年的能源结构规划。德国1990年、1998年分别提出“千屋顶计划”、“十万屋顶计划”,2004年《新可再生能源法》规定了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推动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瑞士、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芬兰等国也纷纷制定光伏产业发展计划,并投入巨资开展技术开发,加速产业化进程。

其次,全球光伏市场波动和竞争加剧。由于各国光伏产能迅速扩张导致供过于求,以及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等影响,2008年后光伏市场产品价格逐步下滑,太阳能组件制造企业普遍亏损。在此背景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2011年美国对中国光伏企业发动“双反调查”,2012年美国商务部终裁对中国光伏企业征收反倾销税、反补贴税;2013年6月,欧盟基于“双反调查”,对中国光伏企业执行11.8%的临时税率,近期中欧就中国输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达成价格、出口数量等承诺协议;印度也对来自中国、美国等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发起反倾销调查。

再次,国内光伏产业发展面临困境。我国光伏产业2004年后快速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放发展到技术提升、结构优化发展,2007年至今光伏电池产量居世界首位,产能占全球60%,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输出地。我国光伏产业的最大挑战在于“两头在外”:多晶硅材料约50%从国外进口,光伏电池生产设备主要依靠进口;光伏电池产品90%出口国外,其中60%出口欧盟。受美国“双反”影响,我国对美光伏产品出口下降八成,欧盟市场对国内光伏企业影响更大。在国外市场低迷及国内市场未启动背景下,我国光伏产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半数以上电池组件企业停产,2012年以来制造环节全线亏损,企业普遍融资困难。当务之急是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开发国内市场。

分析光伏产业发展前景,据欧洲光伏工业协会EPIA预测,太阳能光伏发电在21世纪将成为能源供应主体,预计2030年、2040年占世界总电力供应比重将分别达到10%、20%以上,21世纪末占比将达到60%以上。根据各国光伏发电技术路线和装机容量规划,美日欧2020年装机量将是2010年的4倍左右,2030年装机量将是2020年的6倍左右。同时,随着节能要求及环境约束收紧,火力发电成本将呈上升趋势;而光伏组件出货量每翻一番平均售价下降约20%,能源转换率可望提升至30%以上,光伏发电设备成本尚有30%的下降空间。预计全球光伏市场过剩产能经整合重组将重拾升势,可再生能源将逐渐发挥对传统能源的替代作用。

上海发展光伏产业具有技术研发、服务集成、金融资源等优势,但人力、土地和商务运行成本较高,我们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发展高附加值的产业链高端环节,走出一条适合上海特点的光伏产业发展之路。2009年《上海推进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行动方案》,大力推进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链集聚态势。其中电池组件领域集聚了晶澳、中电、神舟、超日等企业,生产装备领域有理想能源、空间电源所、汉虹、森松等企业,集成服务领域主要有航天机电太阳能科技公司,检测认证平台领域有太阳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微系统所等。目前上海晶硅电池及组件产能超过4.5GW,在薄膜电池及装备领域形成技术研发领先团队,全市光伏应用规模达到30MW以上。

受国内外市场因素等影响,2012年以来本市太阳能企业产值、利润等大幅下降,部分企业面临资金紧张、停工停产等风险。上海航天机电等克服不利因素,坚持加强研发、优化管理、提升产业链价值,今年上半年航天机电出售光伏电站150MW,实现收益3.4亿元,位居国内光伏企业第一位。其具体做法和发展优势有:

一是,全产业链布局全球发展。航天机电2007年来大规模投资发展光伏产业,形成了从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EPC总承包、电站运营到装备研发等垂直一体化的光伏产业链;建成上海、内蒙、江苏三大产业基地,具备4500吨多晶硅、500MW电池片、500MW电池组件的产能。承担了上海世博会太阳能应用总体规划研究及永久性场馆太阳能应用设计,建设了世博中心兆瓦级光伏电站、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风光互补照明系统、国家级“光明过程”等项目,参与上海虹桥枢纽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同时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与美、德、意、韩等国光伏运营商成立合资公司,提高光伏产品市场份额,持续提升海外业务竞争力。

二是,上海加强技术研发应用做精做强企业。积极打造产业链核心技术研发平台,依托上海太阳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投入1亿多元,加强硅材料、BIPV组件、聚光电池、薄膜电池、硅电池、PECVD等产品的技术研发,拥有相关专利超过30项。正在加快双面胶带电池组件、标准成本组件、抗PID组件等新产品的研发;探索应用3D打印技术提高电池组件转换效率,应用离子注入技术提高装备生产水平;将在连云港电池组件制造厂应用自动化焊接机器人,预期生产线可扩大40%产能,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三是,上海以集成服务为主的赢利模式。当前光伏制造环节普遍亏损,产业链利润向电站建设运营环节转移,其中电站项目授权开发、EPC建设、电站项目开发商环节毛利率分别为3%~5%、7%和10%~15%。航天机电正从光伏制造商向电站运营商转型,以电站项目建设为突破口,拓展综合集成业务,已累计建设国内外600多座光伏电站。2011~2012年,航天机电在光伏系统集成市场排名全球第15位、国内第6位,预计2013年将进入全球光伏系统集成市场前10位。

此外,上海具备多样化融资支持路径。随着国内外光伏行业陷入困境,银行收紧对光伏企业贷款,电站项目融资困难,光伏企业IPO受阻,VC/PE投资案例大幅下降。航天机电具有强大的金融支撑服务能力,由航天集团提供财务支持,搭建海内外融资平台;已申请使用国家开发银行44亿元授信额度,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累计约40亿元;与上实集团加强战略合作,组建合资公司收购运作国内外电站项目;探索组建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等。

根据国内外光伏产业发展格局及上海产业链整体情况,上海必须在把握技术升级规律、成本结构、产业链细分和价值分析的基础上,确立融入世界、服务全国、发展自身的定位。坚持核心高端引领,发挥核心技术研发、高端装备制造、集成配套服务等优势,形成在全国的产业龙头地位和引领作用;坚持引进开发并举,把握发展空间、载体和资源,一手抓结构调整优胜劣汰,一手谋市场可持续发展;坚持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建立行业联盟,加强国内外合作,提升产业链优势,努力打造上海光伏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形成3~5家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光伏产业链核心装备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保持国内领先,进一步提升光伏总集成总承包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势,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上海要研究制定城市能源发展路线图。2010年5月国际能源署(IEA)太阳能光伏路线图报告,描述了光伏技术发展现状及到2050年的发展前景。国内相关机构和省市也开展了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分阶段明确光伏技术发展路线、产业格局及政策措施等。上海在资源能源缺乏、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更需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规划制定包括太阳能光伏在内的能源发展路线图,明确新能源替代的总体部署、领域空间、阶段步骤、载体主体和资金支持政策等,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与此同时,上海还需要加强核心技术和高端装备研发。根据未来技术升级发展路线,加强超前谋划和技术装备研发。如在卷对卷薄膜太阳能电池领域,空间电源所已建成柔性薄膜电池卷对卷中试生产线;在多层非晶硅-微晶硅领域,理想能源开发的PECVD和LPCVD设备性能达到国外一流进口设备水平,而售价仅为进口设备一半。下一步,上海将依托承担的国家重大专项及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专项,支持N型晶硅电池、异质结、离子注入等新一代光伏技术发展,加强产业链配套,扩大首台套应用;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从生产技术到产业技术的跨越,推动技术产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

此外,上海要鼓励推进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应用。据测算,微网分布式新能源储能系统可使楼宇每年节电30%~40%。下一步,上海将围绕建设低碳、节能城市,推动大型电站、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分布式发电等项目建设,依托基地园区挂牌建设分布式发电示范区;在世博最佳实践区、新兴产业馆、工博馆等,组织推进一批太阳能光伏示范应用项目;探索建设新能源充电站,实现能耗自我平衡和余电并网,发展城市BIPV产业。

第5篇:光伏行业背景范文

2011年10月19日,德国太阳能公司Solar World美国分公司,联合其他6家美国光伏企业,向美国商务部正式提出申请,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进行“双反”(反补贴、反倾销)调查。2011年11月8日,美国商务部正式立案;12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初裁认定中国光伏产品对美国造成了产业损害。此后,美国商务部先后3次推迟调查结果的。

根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初裁结果,认定中国相关企业接受了来自政府的2.9%到4.73%的出口补贴。因此将对从无锡尚德、天合光能和中国其他太阳能公司进口的产品分别征收2.9%、4.73%和3.59%的反补贴税。此前,Solar World和其他6家美国光伏企业要求美国向从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征收100%关税;外界预计会征收20%~100%关税,比较乐观的看法也有10%~15%。

2011年以来,中美两国光伏产业间时有纠纷,利益冲突是主要原因。在产业不景气的大背景下,美国光伏企业还不得不面对有规模、成本、技术优势的中国竞争者,举步维艰。

2011年,美国有三家光伏企业倒闭。基于对国际竞争力的担忧,美国一些光伏企业开始用贸易保护手段来自保并遏制中国光伏企业。2011年10月,美国西屋太阳能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希望调查中国光伏企业阿特斯阳光电力的专利侵权。

据介绍,被诉的两个专利只是太阳能设备配件中的安装零部件,阿特斯阳光电力只是把常规组件的边框略作改变以适用这种安装部件,对转换效率等并无影响。为了保护本国的民族产业,美国政府也倾向于采取贸易保护措施。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一直将清洁能源技术视作重振经济竞争力的关键。

美国“双反”调查可能波及欧洲

受海外市场需求萎缩影响,中国光伏产业本已困难重重。由于欧债危机,从2010年起,欧洲各国政府持续减少对本国光伏产业的补贴,光伏产品需求减少。德国、意大利、捷克、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占据了全球约80%的光伏市场需求。

海外市场的萎缩直接导致中国光伏产品供过于求。中国光伏产品有90%出口,只有10%留在国内市场。从2010年到2011年上半年,中国企业从多晶硅到组件均扩张了很多产能。

2011年以来,光伏上游的多晶硅、电池片价格持续暴跌,国内很多企业停产。多晶硅价格从2011年年中的70多美元/公斤跌到年末的30美元左右。中国有色金属协会数据显示,2011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多晶硅产业出现严重的库存积压,已投产的43家多晶硅企业仅剩8家企业尚在开工生产,其余已经停产。

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反补贴调查的初裁结果会使中国光伏产业更加惨淡,但尚不致命。“双反”调查期间,考虑到调查可能的影响,有中国企业暂停了在美光伏项目。中节能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暂停了投资约36亿元人民币、在美国多个州投资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站的计划。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表示,目前企业对美出口有10多个点的毛利,2.9%至4.73%的税率会减少一部分企业利润,但还不至于关闭企业出口美国市场的大门。

美国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反倾销调查以及可能引发的欧洲效仿则有可能给中国企业带来致命打击。美国商务部计划于5月16日公布反倾销税率的初步裁定;业内预计,“双反”税率累积可能达到20%~30%,这将令中国光伏企业在美国市场完全丧失价格优势。目前中国光伏企业在美销售太阳能电池板的成本约为0.75美元/瓦左右,而美国公司的平均价格约为0.97美元/瓦。

据德国媒体报道,德国太阳能经济联合会于2012年3月底提出联合申诉,指控中国光伏产品倾销。目前,德国太阳能经济联合会正在联系欧盟相关行业,准备在欧盟27个成员国向中国光伏产品提出反倾销申请。

欧洲作为中国光伏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双反”裁决将对中国企业带来毁灭性打击。根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2011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额358亿元左右,其中亚洲市场约占21%,美国市场还不到15%,欧洲市场则接近57%。而在欧洲市场中又以德国为最大市场,当地70%~80%的光伏组件产品来自中国。

中国光伏企业应练好内功

针对美国的举动,中国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层面都在积极反击,准备相应反制措施。英利、无锡尚德、天合光能等14家中国光伏企业联合应诉,并提交了证据,这或许也是此次初裁税率较低的一个原因。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正在做多晶硅行业受美、韩企业低价倾销损害的数据调查工作。美国公布反补贴初裁结果后,中国商务部裁定,原产于欧盟、美国和日本的进口相纸产品存在倾销,自2012年3月23日起,对该产品征收反倾销税,期限为5年。

从企业自身而言,还应做好如下应对:

其一,在行业结构上,应以此轮“双反”危机为契机,继续加大行业整合力度。目前,工信部对多晶硅行业整合的动作在提速,《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也指出,支持骨干企业做优做强。

其二,光伏企业可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既可控制成本,同时又能抵御海外贸易风险。比如,阿特斯阳光电力未来的投资会更倾向于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项目开发:2011年营收的10%是来自于项目开发,2012年、2013年的目标分别是25%、40%。

其三,加大国外市场专利布局,利用自身专利进行防御,并与对手进行专利交叉许可。

从中长期来看,中国光伏产业及企业应提升自身竞争力并更多依靠国内市场,这也有利于避开贸易保护陷阱。

随着中国光伏上网电价的确定以及光伏规划目标再次扩容,国内市场值得期待。2011年8月,发改委出台《关于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标杆上网电价已接近国内光伏电站的发电成本价,将带动更多的招标项目和光伏订单。《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将2015年国内光伏装机规划从原来的5GW上调至10GW、再上调至15GW;预计2012年~2015年,年平均光伏装机将达3.5GW。

“双反”或成双输格局

最近几年以及可预见的未来,全球经济形势动荡,贸易纠纷可能难以避免。在国际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双反”、专利侵权及汇率低估等是针对具有制造业优势国家的常用手段。

据商务部统计,目前中国出口占世界总贸易额比重不到10%,但是反倾销案件占世界的1/3,反补贴案件占世界的1/2。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中国成为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国的同时,也成为其最大的贸易摩擦国。美国从2006年开始,连续7年对中国发起了30多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其中24起案件征收了中国企业的双重高额关税。仅2012年3月13日~20日的一周时间,美国一共发起6次对华贸易制裁,分别涉及:稀土、化学增白剂、镀锌钢丝、晶硅光伏电池及组件、金属硅、钢制车轮。

对于此番光伏产品“双反”调查而言,争端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双输。业内专家表示,美、欧对本国的绿色能源产业给予多种支持,而中国政府的支持要小得多,中国光伏产业对美出口增长是来源于市场竞争优势。

第6篇:光伏行业背景范文

近日,以德国太阳能企业Solar World为首的一批光伏企业针对中国竞争对手向欧盟委员会提出反倾销调查申请。

中国光伏产品至今仍然有超过74%以上的产品出口至欧盟,因而若欧盟立案,对中国的光伏企业来说将是致命的打击。

值此关键时刻,7月26日,由光伏发电促进联盟发起,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联合国内40多家中国光伏企业共同组织的“中国光伏企业应对反倾销调查”新闻会在北京召开,继联合应对美国发起的双反调查之后,国内光伏企业这次又将抱团应战。

立案可能性大

根据欧洲潜在的关税额,惩罚性措施将对中国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制造商造成再一次巨大打击。

目前,欧盟委员会尚未立案。欧盟委员会也拒绝就此事发表评论。不过,据分析称,欧盟立案的可能性非常大。如今要做的是,尽量说服欧盟别立即立案。根据欧盟相关法规的规定,在诉讼申请提出后,欧盟委员会拥有45天的时间来决定是够否有足够的证明来展开调查。如果欧盟委员会就此事展开调查,将有9个月的时间来决定是否征收惩罚性关税,并且必须在调查发起后的15个月内作出最终裁决。

不过,与美国双反调查经历不同、也令中国光伏企业“不安”的是,在整个立案过程中,欧盟都不会通知被调查企业。

据7月26日参加“中国光伏企业应对反倾销调查”新闻会的一位企业内部人士称,欧盟是否对中国企业进行反倾销调查,中国公司完全处于“消息闭塞”状态,只能通过在欧洲当地的分公司努力去获取信息。

“由于欧委会的官员届时将休假,因而若在25日前欧委会没有立案,那么即使欧盟真的会提起双反调查,也要到9月份了。”一位知情律师称。

据了解,SolarWorld是德国最大的光伏电池及组件厂商,其主营业务包括制造硅晶片等。作为欧洲最大的光伏企业之_,该公司从2009年开始就已经向欧委会提出申请要求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2009年10月份,中国商务部还曾为此发出过预警信息。但由于SolarWorld在欧洲得不到同行业者的支持,欧委会也迟迟未予以立案。此外,SolarWorld还是美国类似决议的发起人,导致全球最大经济体于5月做出对进口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征税的裁定。2011年10月19日,SolarWorld曾向美国商务部对中国光伏企业提出“双反”诉讼。今年3月20日,美国商务部做出裁决,对中国光伏企业征收2.9%至4.73%的临时性反补贴税。

2012年5月18日,美国商务部进一步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反倾销行为做出判罚,称将征收31%至250%的反倾销税。

在7月26日的会上,英利绿色能源法律顾问陈卓表示,他们公司正在通过对欧盟的上下游公司进行游说,向欧盟委员会施加影响。欧洲的可负担太阳能联盟对中国光伏企业的立场表示支持。该联盟的大多数会员受益于廉价的中国光伏产品。

该协会称,如果欧盟委员会正式开展调查,位于欧洲境内的24万个太阳能相关就业岗位将受到威胁。

对即将升级的全球光伏贸易战,中国四家最大的光伏企业:英利、尚德、天合以及阿特斯,代表光伏发电促进联盟和中国光伏行业,正式发表联合声明,强烈呼吁欧盟立足长远,从中欧贸易合作以及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危机和可持续发展的人类整体利益出发,慎重考虑对华光伏发起反倾销调查,并呼吁中国政府采取积极果断措施,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阿特斯政府关系及业务发展总监张谦在会后接受采访称,欧盟二十多个成员国之间不同的政治、经济利益将影响欧盟委员会最终是否立案调查。他希望中国政府能与各个相关方进行磋商,通过政府间的协调改善贸易摩擦。

据了解,欧盟光伏企业对中国竞争对手指责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指责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中国光伏企业接受政府巨额信贷,而且能够以较低的价格提供太阳能组件。而与此相关的背景则是:很多欧盟光伏企业苦于融不到资金。

贸易战无非你来我往,相互较量,就在前不久,针对美国双反调查,中国表示将对美韩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展开调查。

尚德公司欧洲区总裁Jerry Stokes表示:“我们希望欧盟委员会将认识到任何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都将伤害整个欧洲太阳能产业,一场误入歧途的贸易战将伤害数年来取得的进步。”

美国平价太阳能联盟(CASE)表示:“SolarWorld不必要和毁灭性的举动令人十分沮丧,呼吁欧盟委员会拒绝它们的申请。”

虽然SolarWorld为首的企业联盟发起的请求遭到行业大部分企业的反对,这些企业称贸易战将伤害整个太阳能部门。但是,针对此次SolarWorld为首的一批光伏企业针对中国竞争对手向欧盟委员会提出反倾销调查申请,有担心认为,欧洲的贸易行动可能将贸易战推到新的水平,促使中国针对西方太阳能企业采取类似措施,进行报复。

致命打击

在经历了美国“双反”调查后,中国的光伏企业已经备受打击。根据行业组织EPIA公布的数据,欧洲依然是太阳能产品最重要的市场,2011年欧洲地区装机量占据全球的74%。

第7篇:光伏行业背景范文

关键词:光伏;企业发展;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2

自上世纪70,8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至今,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我们国家光伏行业虽起步较晚,但在21世纪初不少优秀光伏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并蓬勃发展,由于其门槛低,作为国家新兴行业,更有政策的扶持,不论大小规模,人们纷纷投资建厂,扩大产能,只为能分得这一块大蛋糕。

可是好景不长,从2012年起,自美国对我光伏产品启动“反补贴反倾销”调查后,我国对美国光伏产品的出口总额从2012年1月的3.87亿美元减少到8月的0.85亿美元,下降八成,加上欧盟甚至后来的印度也启动“双反”调查,而以欧盟为主的欧美市场是我国光伏产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我国光伏产品出口形势不容乐观,曾今是光伏界的“大哥大”尚德不得不宣布破产,江西赛维LDK正寻求自保之路。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光伏企业发展的问题就全都暴露了出来,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光伏行业的发展,并且亟待解决。

一、我国光伏企业目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自主研发创新能力欠缺

光伏产业中技术要求最高、难度最大的就是产业链上游部分,而我国在上游领域发展的企业只是少数,发展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生产规模小、相关技术落后而且缺乏竞争力。我国光伏企业普遍呈现产能过剩、规模扩张的特点,但是如果没有相应的先进技术加以辅助,企业依旧难以长久发展。

我国光伏企业同国外同行业竞争者相比,自主研发创新能力较为缺乏,国内创新企业较少,可是技术或者设备更多的是先从国外购买再进行模仿、复制,而模仿、复制的先进技术或设备只能暂时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一旦国外企业不再提供技术服务或设备,都会对我国光伏企业发展造成严重制约。

2.企业产能普遍过剩

我国光伏行业尚处在成长初期,进入门槛不高,自2008年起我国光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加,生产规模也是不断扩张,但是2012年之后,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光伏企业数量大幅度下降,尤其是小规模企业,可就算大量的小企业退出后,2012年我国的光伏组件产能依旧达到4500万千瓦,而2009年的7倍之多。我国光伏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产业已建立产能合计超过了全世界总装机量。

3.融资环境困难

鉴于目前光伏行业发展前景短期内不容乐观,商业银行将更少可能贷款给企业。不得不说,光伏行业自身的“三高”特点和银行贷款时所考虑的资金安全系数高,盈利效果好等因素相违背,光伏行业风险高,技术高同时收入也高,现阶段想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恐怕很难,就目前而言,都是国家政策性的银行对光伏企业给予帮助,商业银行充其量就是少部分的流动贷款。所以光伏企业目前融资环境困难,亟需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4.过度依赖海外市场

我国光伏企业主要依赖于出口经济,也就是国外市场,而对国内市场近年来才稍加关注。举例来说,以前的产业巨头无锡尚德的光伏组件出货量曾经连续五个季度拔得世界头筹,按理来说,继续发展下去应该更加辉煌,可是国外贸易保护主义一抬头,面对“双反政策”,巨头尚德也无奈选择了破产重组。这种依赖国外市场的发展模式弊端尽显无余,这样的发展终归只能看别人的脸色。

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其实还没有到来,我国目前太阳能电力市场还未开发或者说刚刚起步,一旦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建立了电价和上网机制,迎来光伏发电的春天是迟早的事。因此,光伏产业想要健康成长,就得不断发现并解决眼前的问题,这样我们的光伏产业才会走上正轨,稳定发展并成熟起来。

二、我国光伏企业发展困境的相关建议和对策

(一)转变贸易战略,合理充分利用产能

1.转变贸易战略,开拓国内市场

在对外贸易方面,光伏企业应该减少对欧美国家的产品出口,采用并购或新建等方式,将生产基地建立在其他国家,在当地进行生产与销售,或在第三国生产,然后再出口到其他市场,这样可以有效地规避部分国家如“双反”等贸易保护政策,而不是之前那种直接自己生产销售、出口海外的模式。同时,企业还通过对外投资,收购、兼并欧美技术型中小企业等方式,弥补国内在研发和创新上的不足。

目前,开拓国内市场是企业的首要考虑。国内光伏产品的应用领域主要是光伏发电市场,尤其是光伏并网发电,大都集中在西部及边远地区无电或少电的地区,而用电量大的东部地区光伏发电市场很小,应加大宣传,让消费者充分认识、了解光伏产品,培育东部地区光伏发电市场,以缓解用电紧张的局面;同时运用营销策略,扩大国内光伏产品的应用领域与范围。当前民企与国企之间在成本上明显显示出不对称性,这间接地对民营企业进入光伏并网发电领域形成了挤出效应。诸多民营企业应加强与下游电力企业的合作,努力扩大国内市场份额,同时政府也应该予以相关政策支持配合。

2.停止过热发展,重组淘汰过剩产能

在产能过剩没有根本改变的大背景下,中国光伏产业盲目扩张、爆炸式膨胀的时代已结束,将在较长一定时期内处于加速洗牌和行业调整阶段。需要强调的是,目前所面临的企业过剩是相对过剩而非绝对过剩,只要光伏企业调整思路,光伏业仍然是未来的朝阳产业。

近年来以单晶硅为首等产品价格的急剧下降,国外成本费用比较高的大型光伏产品企业破产倒闭,我国诸多企业处于待重组状态,企业破产、兼并重组也成为当今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大规模的兼并重组可促成光伏市场结构由完全竞争向垄断竞争的范式过渡,使市场上消失一批恶意拼价格、没有竞争力的品牌和企业,进而改善如今产能过剩的局面。

(二)拓展融资渠道,政府政策支持

1.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

目前,企业提高融资效率的根本途径就是不断改善企业融资方式,开拓并拓宽新的融资渠道。企业应进一步采取审慎的财务管理措施,保持健康的现金流状态。而只有保留足够的现金流,才能吸引更多的贷款及投资。对此,企业应该针对市场需求状况,适当调整对新增产能项目的投入,避免原料和库存积压,尝试用股权置换的形式来合并中小企业,从而努力提高售款的回流速度。同时企业内部财管部门和结算中心也要发挥积极作用,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及时调剂资金余缺,进而提高资金运作效率,降低资金使用成本,这样做将会使企业的财务风险有效降低,向金融机构贷款也会有更多成功的可能性。

2.金融机构放宽限制,政府出台相应政策

金融机构可以考虑在保持客户授信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有可能的话进一步提高授信效率,持续保持对光伏产业支持力度的稳定增长。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应做好配套的政策出台,协调光伏企业的发展,可以考虑以产业基金的行式,为光伏企业提供以“过桥”资金和风险补偿等支持,同时政府也对大力支持光伏企业的金融机构实施奖励等。

(三)加大核心生产技术研究和掌握

1.加大研发资金投入,掌握核心制造技术

目前,我国企业对光伏技术专利的申请较少,国内光伏企业所掌握的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重要技术也是比较缺乏的。企业应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自主研发创新能力,掌握核心先进技术。加紧光伏电池与组件封装的专利布局,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在未来的技术竞争和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一旦新产品的技术过硬,其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随之增加,进而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知名度,提高售前售后服务质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再加上利用规模效应和品牌优势加强对中小企业生产线的兼并整合,进一步降低行业成本,减少光伏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材料损耗,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2.人才培养形成机制,加强国外技术合作

最近几年不少高校有了与光伏相关的专业和学院,为企业发展进行“订单式”培养,为光伏企业的发展,培养和积蓄了大批人才,还可每年拿出部分资金建立技术研发中心,高薪聘请国内外光伏产业专家和技术研发人才。

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国家级光伏研究中心或研究所,大力培养和引进光伏产业高技术人才,加强与诸如欧洲美国一些光伏产业发展已较为成熟的国家进行技术交流,学习和借鉴别的国家先进生产技术,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为我国光伏业发展做出贡献。

三、结束语

2013年8月6日,欧盟委员会批准的中欧光伏贸易争端的“价格承诺”协议正式开始实施,这意味着中欧通过谈判阶段性地解决了因光伏产品而起的贸易摩擦,欧盟暂时不会向中国输欧光伏产品征收“反补贴”税,且对做出承诺的企业不再征收高额反倾销关税。但企业自身必须意识到,如果不进行贸易战略转变,这样的噩梦将再次发生。

总体来说,我国光伏产业依旧在不断发展,遇到的各类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产业的成长,无论是企业、政府或者其他相关社会各界,都必须重视起来,只有社会各界相互配合和帮助,我国光伏企业才能够逐步真正做大做强,稳步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凯,邹玉清,许志平.无锡市光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金融纵横,2012(06):70-71.

[2]吕秀.影响江西省光伏企业产业发展的因素研究——以江西赛维LDK为例[J].江西师范大学,2011.

第8篇:光伏行业背景范文

对中国的光伏组件制造商而言,当前的境况可以用水深火热形容。

继美国启动对华光伏“双反”后,9月6日,欧盟“双反”调查的立案,除多晶硅外,本次欧盟将组件、硅片也列入了反倾销调查中。相关统计显示,2011年,中国出口海外的光伏产品价值358亿美元,其中欧盟占据60%以上,涉及出口额超200亿美元。一旦欧盟对我国光伏产业反倾销立案,意味着将使60%的中国光伏企业被迫暂时退出欧洲市场,光伏上游直接产值损失将超过3500亿人民币。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对中国上游组件商而言,“雪上加霜”已经不足以反映当前的面临困境,欧盟的“双反”将关系到众多中国光伏企业的生死存亡。

在此背景下,欧盟“双反”对海外光伏电站项目或资本渠道而言,又将产生何种影响?

对下游影响有限

欧盟反倾销若成功,对中国光伏产业尤其是上游将造成空前沉重的打击。所谓唇亡齿寒,行业下游即欧盟区域内光伏电站投建领域也将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从光伏电站投资者角度来看,无论是长期持有型还是建成退出型,本次反倾销对投资收益回报的影响较为甚微。

对于海外电站项目,影响投资收益率的主要因素依次为: a、补贴收购价格及时间(包括FIT、绿卡等各种形式的电价补贴政策);b、 项目所在地的光照资源状况;c、建设成本;d、其他因素(如系统效率、通货膨胀、折旧、折现率、运营期等)。

从投资人角度分析,对投资回报影响最大的是收购电价和补贴政策。本次反倾销,主要影响的是欧盟区域内光伏电站的“建设成本”,而建设成本在整个电站投资回报中的权重因素并非决定性的,也是唯一的可控风险因素。

以追加30%惩罚性关税为例,按照当前市场行情,项目整体投资成本将增加10%-12%,对应的项目回报率将会下跌1%-1.5%,但如果借助金融杠杆或采购同样具有价格优势的台湾组件,则该回报率的波动将大幅下降甚至可以忽略。而对于光照资源优越、政府补贴力度十足的新兴市场而言(以罗马尼亚项目为例),在光伏组件成本增加30%的情况下,项目总投资成本增加8%-9%,相应的投资收益率会下降2%,但整个项目内部收益率(IRR)依然超过20%,仍可确保在5年之内收回成本。

电站投建成本,是各国对太阳能电站投资回报的指导性核算以及政策补贴的核心依据,而各国所推出的投资回报指导数值,也是建立在欧盟光伏组件生产成本均价基础上的。因此,一方面即使本次反倾销成功,欧盟太阳能电站的投资回报率指导数值依然没有变化。

另一方面,如果因为反倾销导致欧盟光伏电站投资回报率下跌,影响金融资本和投资者信心,致使新能源战略进程放缓,则欧盟将有可能通过提高补贴的方式来进行追加鼓励。在欧盟各国新能源战略背景下,尤其是新兴市场,新能源资本不仅永远不会成为“反倾销”的对象,相反将继续受到稳定、合法的保护和鼓励。

堵不如疏

尽管欧美对中国光伏产品大规模“双反”,但以太阳能领军的可再生能源普及发展,是全球不可逆转和不可抗拒的趋势,因此,对欧美国家而言,其未来的光伏政策“堵不如疏”。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使传统能源消耗加剧,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国家和社会对可再生能源行业投入和发展的必然性。太阳能以其取之不尽、可持续无污染的特点成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主要领域之一。

纵观全球新能源投资环境尤其是太阳能电站投建规模增长规律,太阳能产业正在呈现取代房地产和传统能源,成为金融资本追逐新热点的趋势。西欧国家作为太阳能应用最为成熟的区域,以补贴政策、法律体系、金融环境健全等优势,吸引了大量海外资本的涌入。其他新兴国家、地区为相应世界范围的节能减排、实现国家能源资源的合理布局,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也纷纷出台极具吸引力的补贴政策,也正在成为太阳能产业投资的新秀。

当前各国的新能源战略,已从多年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好人举手”发展到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刚性需求”。在这种环境下,任何阻碍和延缓区域新能源发展的政策瓶颈、地方保护和非市场化干预,终将遭到全球市场的抛弃和反制,首先体现在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金融资本流动上。

与独立霸主意识形态的美国不同,欧盟作为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依赖程度最高的区域,在保护自身区域内光伏企业权益的同时,必将顾忌到整个欧盟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和产业下游权益。因此,可以预计,即使反倾销成功,其惩罚性反倾销关税的比例也会有所顾忌,更不可能会超过美国。

无论是欧盟,还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其国家新能源战略的推进,都在经历一场从政策份额驱动到市场驱动、从宏观调控到自由贸易的发展过程。从可预见的时间看,这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将对冲一切局部障碍和阶段风险,并催生多元化的资本退出通道和收益保障。作为光伏产业下游的电站投建领域,预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将是各路新能源资本关注和青睐的宠儿。

第9篇:光伏行业背景范文

10月22日, 赛维LDK公告称,江西恒瑞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称恒瑞新能源)以2300万美元购买赛维LDK19.9%的股权。尽管这笔钱对深陷债务危机、随时面临破产的赛维LDK而言不过是杯水车薪,甚至还不够支付一个月的银行利息,但是却让张征宇摇身成为赛维第二大股东,位列创始人彭晓峰之后。

恒瑞新能源由张征宇掌控的北京恒基伟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恒基伟业)和江西新余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于2012年9月29日注册成立,其中恒基伟业持有60%股权,成立似乎就是为了这次投资。

而张征宇最为人所熟知的事迹并不是他现在从事的光伏行业。

十年前,张征宇和他的恒基伟业因为手机品牌“商务通”蜚声全国。他凭借成功的营销手段让“商务通”一度跻身于手机销量前列的位置。但随着手机的发展,“商务通”因缺乏竞争力,逐渐退出市场。2007年,不甘心退出手机市场的张征宇做了最后一次努力,推出“光能”手机,但未能赢得市场认可。

此后,张征宇像失踪了一样,几乎没有被媒体提起过。但事实上,他从未闲过,只是找到了一个新领域,换了一种玩法。

就在2007年,张征宇发现,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轮光伏产业的投资热潮。此时的光伏企业尚德、赛维LDK都成了明星。

据公开资料显示,从2008年开始,其已经开始在全国各地投资兴建多条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张征宇在光伏领域的大手笔令人咋舌。截至2011年年中,恒基伟业已经在全国十多个省市建有光伏基地,总投资约370亿元,如果顺利投产后,恒基伟业系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总产能将达到了8.3GW,这是当时号称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出货量全球第一的无锡尚德年产量的5.5倍。2012年,恒基伟业宣布的光伏项目总投资额更是接近500亿元。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