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温室气体的特点范文

温室气体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温室气体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温室气体的特点

第1篇:温室气体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负荷特性;电压失稳;电能质量;功率平衡;系统规划;电压衰减;无功补偿

0 引言

在电力系统运行中,保持系统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任务。系统稳定破坏可能导致系统瓦解和大面积停电等灾难性事故,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1 电压失稳的特征

(1)起始事件可能由不同的原因引起:小的逐渐的系统变化,如系统负荷的自然增长,或大的突然扰动,如失去发电机组或重负荷线路。有时,看上去不大的初始扰动可能导致相继事件,最终引起系统崩溃。

(2)问题的核心是系统不能满足其无功要求。通常(但不总是)电压崩溃与带有重负荷线路的系统条件有关。当从相邻地区输入无功时,任何需要额外无功支持的变化,都可能导致电压崩溃。

(3)电压崩溃通常表现为电压缓慢衰减。这是由设备、控制装置及保护系统的动作和相互的累积过程的结果。崩溃的时间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是几分钟。在一些情况下电压崩溃的动态过程的持续时间可能很短,大约在几秒钟时间里。这些事件通常是由不利的负荷成分引起,如感应电动机或直流输电换流器,这种类型的电压崩溃的时间范围与转子角度失稳的时间相同。在许多情况下,电压和角度不稳定之间的区别可能不明显,两种现象的一些方面都可能存在。

(4)电压崩溃受系统工况和特性影响很大。

(5)电压崩溃问题可能因为过量地使用并联电容器而变得更加严重。合理地选择并联电容器、静止无功补偿器以及同步调相机的组合,可以使无功补偿更为有效。

2 提高电压稳定性的措施

2.1 电网规划

一个规划得好的电网结构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物质基础,而一个结构上不健全或不合理的电网很难保证不发生稳定破坏事故。所谓好的电网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为了适合负荷的需要,配置足够的、布置合理的、单机容量和电厂容量不过分集中的电源。其二,是与电源容量和负荷水平相适应的、有足够传输能力的、在正常运行时具有必要的灵活性并且足以应付运行中各种偶然情况,特别是事故情况下的电网结构。

对于大电源集中的远距离向负荷中心送电的方式,应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其抗扰动的能力。加强系统网架结构的建设,在发电机和负荷之间增加新的输电线路。电力网络的传输能力,特别是从发电侧向负荷侧输送无功功率的能力应引起重视。对于新建线路,采用高波阻抗功率值的线路可以提高电压稳定性。可以通过应用分裂导线和紧凑型线路来实现,增加每相线路分裂导线的数目,可以减小电抗,其等价于对线路进行均匀分布的补偿。

在长距离重负荷的输电线路中间装设串联电容器,串联电容器能有效地缩短线路的电气长度,理想的串联电容器提供的无功功率正比于线路电流的平方而与母线电压无关,这将对电压稳定性产生有利的影响。

功率平衡原则是电网规划的基本原则,受端系统应作为实现合理电网结构的关键环节应予以加强,从根本上提高系统的安全稳定水平。

对于传输巨大功率的输电系统,维持其电压稳定性和最小的损耗是十分重要的。装设足够的无功补偿装置,不仅要满足系统正常运行中系统内需要的无功功率,减少无功功率在电网中的流动,而且满足紧急状态下系统的无功需求。无功补偿装置的大小,容量和地点的选择必须根据所有保证系统能满意运行的最为繁重的系统工况的详细研究确定。

合理地分散配置并联电容器以及并联电抗器,特别是应增加在故障期间能进行快速投入和断开的控制装置。另外在远距离大容量负荷线路的受端接入大容量并联电容器时,必须特别注意可能产生的电压不稳定现象。

2.2 系统运行

对于电力系统的运行人员来讲应采用合理的运行方式,及时投切电压和无功功率调整设备。在电力系统重载或紧急情况下,运行人员必须应用可以支配的手段保持输电电压在允许的高水平,确保电压的分布,使负荷母线电压处于临界电压值以上。如果使用现有的无功补偿装置不能达到上述要求,就必须限制传输功率,启动发电机组以提供电压支持。

许多发电机运行在高功率因数状态。为了提高电力系统的电压稳定性,应当对发电厂运行人员进行电压稳定性的基本知识的培训。当电力系统处于罕见的紧急状况,需要发电机输送大量的无功功率时,要求运行人员不能降低发电机的无功功率的输出。在一些情况下,减少特定发电机的有功出力可以获得更多的无功功率,从而改善电力系统的电压稳定性。

正常状态下通过投入并联补偿装置,使发电机运行在适中的或较低的励磁状态,以提供足够的“旋转”无功备用。

实际应用中,应合理地采用带负荷调节分接头的变压器。分接头的调节目标在于维持低压侧电压的恒定,分接头调整使用不当可能产生严重的消极后果,对系统的稳定性造成很不利的影响。故障情况下,应首先考虑投入无功功率电源。

低压减载是解决电压稳定性问题的重要后备手段,是解决电压稳定性的一种有效的分散型控制措施。当电压低到一定程度时,立即切除部分负荷,在事故发生后,要确保主要地区的供电,而不能保证所有地区都能供电。在实际运行中通过甩负荷来维持系统电压稳定性的方法还很少用,这是维持系统电压稳定的最后一道防线。

2.3 电压安全监控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为建立电压安全监控系统,帮助调度员发挥作用提供了条件。

电压安全监控系统应该具备以下功能,告诉调度人员电力系统当前运行状态的电压稳定性如何;当电压稳定裕度不够时向调度人员提供可以采取的措施,显示电压稳定易于破坏的薄弱区域;当切负荷成为不可避免的手段时,告诉调度人员在哪些节点,分别切除多少负荷最为合适。

开发出具备以上功能的软件将极大的提高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水平,使电力系统运行能够防患于未然。调度员能够及时发现可能导致电压失稳的诱因,采取及时必要的措施予以排除,从而使电力系统运行于安全、经济、可靠条件下,产生出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4 建立正确计算模型做好充分预案准备

由于负荷组成的复杂性,负荷模型和实际情况相差较大成为制约仿真结果正确性的主要因素。负荷特性及配电系统电压控制装置是影响系统电压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掌握一个实际系统的负荷特性的详细资料,对系统的规划运行意义重大。根据现场实测综合负荷数据,进行总体测辩建模,以确定负荷模型的参数,对电力系统的生产运行、规划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准确的负荷模型对电压稳定的研究至关重要。对负荷模型的研究工作正在受到日益关注。研究解决如何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负荷模型将成为未来仿真软件的主要任务之一。

3 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壮大,电力系统稳定问题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双喜,朱凌志,郭锡玖,等.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及其控制[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2]程浩忠,吴浩.电力系统无功电压稳定性[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3]韩桢祥.电力系统稳定[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5.

第2篇:温室气体的特点范文

目前,对CO2、CH4、N20等常见温室气体的监测方法主要大类包括:模型估算法、通量箱法、微气象法、遥感反演法等,并延伸发展了10余种界面温室气体监测方法得到广泛运用(表1)。

模型估算法原理是根据不同相间(水一气)气体成分的浓度梯度并运用Fick定律来估算通量,它一般只适用于水一气界面的通量估算,其较为简便,且多在现场对样品进行直接分析处理,减少了环境改变对气体分析的影响。但由于其核心是借助于Fick定律进行水一气界面通量估算,不仅需要准确测量水体中痕量气体的分压(浓度),而且界面气体传质系数及其影响因素(风浪、行船搅动等)亦对温室气体通量估测产生重要影响。同时,由于其容易受到水体中其他离子的影响,在高盐高硬度水体中存在较大差别。因此,人们开始引入水一气平衡器,力图通过充分实现水一气界面的气体溶解平衡以测量原水样中溶解的痕量气体,据此研发了喷淋式、层流式、鼓泡式等多种水气平衡装置。虽然该方法大大提高了测量的准确度,但其携带不便且操作繁杂,影响了其应用的范围。近年来,加拿大研发了干/湿盒体(Dry B0x/Wet Box)气体交换平衡装置,集成了水气平衡方法的各种测试装置,使便携化。2008年有研究将水处理工艺中的脱气膜引入顶空平衡法中,气体脱除率达到99%以上,是目前水库温室气体通量观测的前沿技术。

通量箱法花费低、操作方便、灵敏度高,是温室气体监测的常用方法。但通量箱体对观测对象有扰动,箱内外存在一定压力差、温度差等,改变了被测表面空气的自然湍流状况,可能对水、土界面与大气间微量气体交换产生影响,使测试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偏离情况。从静态箱到动态箱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上述问题,但动态箱本身亦具有一定缺陷:一方面,动态箱箱体平衡流量将干扰界面气体传输,另一方面,在气体排放通量较低的情况下,箱体的出口和入口处的被测气体浓度差别很小,因而要求有很高的测量精度,否则会导致较大的测量误差。近年来,人们开始将动态箱与静态箱相互结合,在箱内置一非色散红外分析仪使气体在仪器与箱之间循环流动,达到监测与气体流动的双重目的,具有测定时间短、观测对象的干扰小、气体混合均匀、精确度高特点。

第3篇:温室气体的特点范文

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尽管海运业排放的温室气体仅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8%-3.5%(统计和计算方法的不同导致估计结果有所差异),但其总量却相当于德国整个国家的排放量。1990―2002 年,海运业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增加28%,而且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海运量的增长,船舶大型化成为大趋势,航区的扩大化、航线的密集化,使这个数字还继续攀升。而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仅排在美国之后;据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排放情况分析,未来30-50 年内,中国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而在中国的排放总量当中,大体上有20%左右是在海上运输途中排放的。但就目前情况看来,国内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法律体系仍然单薄,并且受技术、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海运业温室气体减排效果不容乐观。因此,寻求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减排方法对实现海运业温室气体减排,进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有着深远意义。

有关船舶排放温室气体的国际公约及相关要求

目前,对温室气体排放做出限制的国际公约有1992年6月制定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和1997年通过的《MARPOL73/78》附则VI(即《防止船舶造成大气污染规则》)。

基于船舶排放行为的发生地难以判断等原因,以国家作为统计基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无法将海运温室气体排放纳入到其减排体系中,而仅仅是要求其附件I所列的国家通过国际海事组织(IMO)限制并减少《蒙特利尔议定书》未予管制的温室气体。尽管如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仍然是解决国际海运温室气体排放的法律框架,而国际海事组织(IMO)则是组织实施此职责的最合适的政府间国际组织。

1997年IMO通过的《MARPOL73/78》附则VI的规定如下:

限定了船舶废气中硫氧化物(SOx)和氮氧化物(NOx)的排放;

禁止故意排放消耗臭氧的物质,包括氟代卤化烃(FCFCs)树脂和氯氟烃(CFCs);

对船舶排放温室气体的相关设备和技术作出了要求,规定要求除2020年1月1日前允许含有氢化氯氟烃(HCFCs)的新装置以外,所有船上禁止使用含有消耗臭氧物质的新装置;

规定了港口或装卸站对液货船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释放控制;

禁止如被污染的包装材料、多氯联苯(PCBs)等物质在船上焚烧。

此附则在2006年8月对中国正式生效,这要求中国籍国际业务的船舶必须在设备和技术上达到履约要求,但对我国的主要航运企业而言,要完全达到这些要求还存在一定难度。而且在航运污染及温室气体排放标准没有明确规定的条件下,这无论对国外远洋运输船舶还是本国运输船舶来说中国都是一个“排气桶”,这会对我国的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

公约对我国海运业造成的影响

1、能效标准的提高对造船业的影响

船舶温室气体减排的技术性措施的本质是提高能源效率,这对造船的科技含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会直接提高造船成本。目前,我国造船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加紧技术研发,就可能在这新一轮的洗牌中胜出;相反,则可能会对我国的造船业形成一道技术壁垒,从而削弱我国造船业的国际竞争力。

2、节能减排措施对海运竞争力的影响

对船东而言,技术性减排措施的实施意味着要以更多的投资来购置或者改装船舶;而使用岸电、缴纳碳税等手段也会增加船方的营运和管理负担,这些都有可能导致运价的提高从而削弱船舶相对于其他替代运输方式的竞争力。而且,不同船舶达到同一能效标准所要付出的成本不尽相同,因此也会造成运价竞争力的差异。由于缺少比较全面的船舶能效统计数据,所以目前很难确定我国船舶能效表现的优劣;但是,在物流管理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是影响我国船队运价竞争力的不利因素。

3、能效管理对海员的影响

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措施的实施也会对海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气象定线、确定经济航速、船体维护保养等都需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如果IMO出台新的法律文件或者通过现有的法律文件将对船舶温室气体减排的要求作为强制性要求,那么海员还应当全面掌握新公约、规则的具体要求。此外,了解船舶节能减排相关要求的船舶设计和建造、物流、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国应采取船舶温室气体减排策略

中国作为《MARPOL73/78公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国,减少船舶温室气体排放量对中国履约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但必须承认,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前的优先目标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在现阶段,中国海运需要一个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在实现履约减排和发展社会经济中寻找一个平衡点,从公平与发展潜力的角度,制定一些有关我国船舶温室气体排放需求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对海运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笔者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应对措施,为我国海运业实现温室气体减排提供参考。

1、建立温室气体排放额交易机制

温室气体排放额交易机制是一个以市场为基础的交易机制,旨在实现减排的前提下,使减排成本较低的船舶所有人和减排成本较高的船舶所有人通过平等交易,达到互利互惠的目的。交易机制内容如下: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的减排目标和我国温室气体年度限定排放量,计算出我国年度总限制排放量,然后根据特定的计算方法,由海事管理部门在各船舶所有人(或船舶经营人)之间分配排放额度。这种额度除了在分配中取得外,还可以通过船方之间的交易取得。减排成本较低的船舶所有人(或船舶经营人)可以通过加强管理、限制航速等手段将排放量控制在所分配到的额度之内,并可把多余额度作为商品出售,同时从自身的排放额度中扣减相应的转让额度。相反,减排成本较高的船舶所有人(或船舶经营人)可以以低于自身减排成本的价格购买排放信用额,以满足其超出所分配到的温室气体排放额度。当这种机制在海运业中发展得较为成熟时,可以将此机制推广到其他行业,例如、航空业、铁路运输业、制造业等,使各行业根据自身特点达到减排和获利效果最优的目标。

2、设立温室气体排放基金

我国船舶温室气体排放基金的款项可以由港务费、吨税、引航费、拖船费、停泊费、系解缆费等拨出。该基金用于奖励提高能源效率,促进船舶航速降低和在港效率提高的所有新造船舶和现有船舶;同时,该基金允许通过从国际和国内交易市场购买排放额度,将船舶超出其总量限制的排放量抵消掉。还可以通过将基金投入到植树造林、保护生态资源等清洁发展项目中,以实现我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做出的承诺。

3、完善国内温室气体排放的法律体系

参照《MARPOL73/78公约》所规定的相关标准和要求,通过调查国内油品运输中温室气体排放的实际情况,实施环境安全评估,并制订相应的排放标准,以适应IMO规则要求及各国海事部门的检查。同时建立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完善检验、论证和审批程序,实施环境标志等,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法律体系,防止因法律体系的不健全而削弱本国海运贸易的竞争力。在完善法律体系的基础上,及时跟踪规范的研发动态,掌握规则的实施和检查趋势,主动提高应对能力。要加强防污法规的宣传教育,制定相关制度,帮助船员了解防污最新要求。

4、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增强IMO谈判话语主动权

积极参与研究 IMO 提出的各种技术、营运和基于市场的减排措施,特别是可能的强制性减排措施,评估其对经营的影响。及时将自身面临的问题反馈给我国温室气体减排应对机制研究小组,为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国际海事组织会议准备相关提案。

研究强制性新船 CO2设计指数的有关具体细节,评估其对新造船舶的性能要求,为将来的投资购买船舶,做好技术准备。

积极开展现有船舶温室气体减排试点工作,搜集相关的能效数据为将来应对减排积累经验。

5、制定船舶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和建立准入退出机制

按照法律规定,交通运输部负责组织制定营运船舶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及相关配套措施和实施方案。该标准必须充分考虑IMO关于船舶二氧化碳排放指数等方面的要求。通过在典型水域开展营运船舶燃料消耗量准入与退出试点,建立营运船舶燃料消耗检测体系,建立经济补偿机制,促进船厂切实强化节能技术进步和创新,加强对高耗能营运船舶进入运输市场的源头控制,今后不符合标准的船舶退出市场或者不得用于营运。

结论

第4篇:温室气体的特点范文

一、碳足迹、碳标签的意义与基础

所谓碳足迹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者在产品、服务的生产、提供和消耗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总量。导致地球变暖的二氧化碳排放越多,“碳足迹”就越大,反之“碳足迹”就越小。

国际贸易领域的碳足迹是由贸易商品的生产和运输两个环节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从国际贸易运输环节来看,运输工具的燃料消耗过程中会造成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尤其是远距离航空运输。据国际能源机构(IEA)估计,2004 年由运输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占世界与能源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23%;从国际贸易生产环节来看,出口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一般都统计在出口国名下,与消费这些产品的进口国无关。实际上,进口国在消费进口产品的同时,相当于间接消费了生产这些产品所消耗的能源,导致了相应的温室气体排放。中国有近1/4的碳排放来自于出口产品的生产,而这些产品往往出口到不再从事相关产品制造的发达国家。这些消费国被指控“洗碳”――将高污染的行业外包给生产国来发展本国经济,所以发达国家应为其进口商品中的“隐含”碳造成温室气体排放所应承担的责任。

碳标签是将产品生命周期(即从原料、制造、储运、废弃到回收的全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即利用在商品上加注碳足迹标签的方式引导消费者选择更低碳排放的商品,从而达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缓解气候变化的目的。

国际贸易中碳标签的实施能否达到既定目标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一是生产者和消费者要具有理性,他们必须有保护气候和环境的倾向,并愿意支付因碳标签的实施导致的加价。二是核定国际贸易品的碳足迹要方法简单,并且要标识统一、试点推广普及。碳标签体系也同样能为发展中国家所接受,并给他们带来机遇和挑战。未来的标签体系应能够兼顾数据的准确性和有用性,并且简单、透明,交易成本低,小国家和企业都能承担。

二、碳标签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发达国家强制加注碳标签,限制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

从2007年起,英国政府为应对气候变化专门成立了碳基金,鼓励向英国企业推广使用碳标签。现在,如果企业的产品想在英国超市上架,就必须贴上“碳标签”,标明产品在生产、包装和销售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仅是英国,目前已有10多个国家加入到“碳标签”的行列。中国是出口大国,很容易受到其他国家强制要求碳标签的限制,从而影响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延迟行动将带来更大的损失。

(二)碳标签增加出口企业的成本,降低出口竞争力

发展中国家的商品要想获得碳足迹的认定和碳标签的加注,需负担一定的时间成本和不菲的申请价格,这是依靠低廉的劳动力获得微薄利润的发展中国家厂商难以承担的。我国出口主要是服装、玩具、家电等劳动密集型或低附加值产品,本来利润就很微薄,如果再增加碳标签等认证费,将导致成本增加,企业竞争力持续下降。

(三)碳标签或许成为潜在的市场准入障碍和绿色贸易保护主义

发达国家在世贸组织还缺乏完善的环境与贸易协调处理机制之时,强制加注碳标签,很容易滋生“借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问题。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内技术水平较低,生产的产品往往具有较高的碳足迹,但是环保型的生产方法和技术需要较高的投入,发展中国家又难以在短期内引进和采用。假若碳标签像其他标签如生态标签一样普遍应用在国际贸易商品中,就有可能会被某些国家或商家滥用来设置技术贸易壁垒,使之成为贸易保护的有力工具,引发更多的贸易摩擦。

三、我国应对碳标签的策略

(一)加强环保理念,提高低碳消费意识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生态和环境。当前面临全球气候及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时,需要媒体舆论、政府组织的宣传引导,将环境保护的理念深入传播到所有生产者、消费者的思想观念中,甚至上升到社会道德的层面。这样在国际贸易商品推广碳标签才会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也能真正达到推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加强出口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转变出口增长方式

我国传统对外贸易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出口商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具有“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特点,不具有可持续性,必须把竞争优势转变到依靠高新技术层次上来。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国际社会不约而同地认为下一轮拉动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是绿色能源和技术。所以改进现有的生产工艺,发展环保和气候友好技术,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选择。中国的企业要想获得源源不断的生机和动力,应当具有长远的眼光,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和能源效率的研发投入,获得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国家贸易政策调整优先向竞争力导向转变。

(三)引入国际碳足迹认证标准,建立碳标签制度

碳标签工作关键的一步就是要鼓励碳足迹方面的研究工作,应积极追踪碳足迹研究方面的最新动态,关注相关国际标准,形成合理的碳足迹核算方案,开展实际的试点工作。先在部分商品上加注碳标签,看实行的效果后再进一步推广。我国应积极参与开展相关碳足迹核算与认证业务,抢占国际碳标签市场。对于国外设置的碳标签方面的技术贸易壁垒,我们也可以用相应的方式来进行规避,对出口商品做严格的碳排放量方面的规定,对进口商品也同样实行一定的标准和认证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贸易摩擦。

(四)开展环境外交,争取全球气候谈判话语权

第5篇:温室气体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沥青路面;能源使用;温室气体排放;养护

Eco-efficiency analysis of maintenance of asphalt pavement

Abstract:In this paper,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enance durability, reducing energy usage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The paper analysis the common diseases and their reasons of asphalt pavement and recommend several reasonable curing technology by comparing energy usag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life extension of Asphalt Pavements rehabilitation and maintenance treatment to make reference for making rehabilitation and maintenance technology.

Keywords:Asphalt pavement, energy usag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maintenance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速公路发展迅速,公路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了重大的突破,其中以国道主干线为重点的国家高等级公路建设快速发展,成为公路基础建设的主要标志。由于沥青路面的诸多优点,90%以上的高等级公路都采用沥青路面铺装。按照沥青路面的设计年限和我国交通环境的实际情况,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相当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早期修建的高等级公路陆续要进行大修,每年有6000-7000公里的沥青路面需要维修和养护,并且这个数量在不断增加。今后若干年内,在公路网基本形成的情况下,大修和养护的规模将超过在建的规模[1]。

为了处理沥青路面各种病害,已经涌现处了很多不同的工艺技术:如薄罩面、微表处、石屑封层、裂缝处理、热拌沥青修复和温拌沥青修复等技术。对于一些技术,现阶段已经有了成功应用的经验,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对于施工工艺的选择主要考虑的是路面病害形式,很少从环境和能源的角度去考虑。2006年交通部颁发了《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给公路建设项目环保工作提供了相应的规范[2] 。“十二五”是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的关键期,在全世界能源即将用完和温室效应日益严重的趋势下,我们应该把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作为选择养护和修复工艺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文章对比分析了几种常用的维修养护工艺的能源使用、温室气体排放和使用寿命情况,从低碳环保和维修养护耐久综合考虑,推荐了几种合理的维修养护工艺,为制定养护策略提供参考。

2 沥青路面病害及其成因

早期病害是我国沥青路面的一大特点,这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关。为了能够更有效的进行养护,必须弄清楚病害的成因,对症下药。我国沥青路面的病害主要有:

(1)裂缝

裂缝是沥青路面最常见的病害之一。按照其成因不同分为横向裂缝、纵向裂缝和网状裂缝,横向裂缝又分为荷载裂缝与非荷载裂缝。荷载裂缝主要是由于路面设计不当或施工质量低劣,或者交通严重超载,致使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在反复的交通荷载下,沥青面层或者半刚性基层内产生的拉应力超过其疲劳强度而断裂[3],其主要表现为沥青面层温宿裂缝与基层反射裂缝。荷载裂缝首先在路面的低面发生,在车辆荷载反复作用下,裂缝逐点向上扩展至表面。

纵向裂缝产生的原因有两种情况:一是沥青面层分路幅摊铺,两幅接茬处未处理好,在车辆荷载与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开裂;另一种是由于路基压实不均匀或者由于路基边缘受水侵蚀产生的不均匀沉陷引起的。网状裂缝主要是由于路面的整体强度不足引起的。路面设计不合理,路基路面压实不足,路面材料配比不当,路面出现横向会纵向裂缝未及时处理等都可能造成网状裂缝。

(2)车辙

车辙是渠化交通的高等级沥青路面的主要损害类型之一。车辙一般是在高温季节,沥青面层在车辆的反复碾压下产生永久变形和塑性流动逐点形成的。车辙通常是伴随着沥青路面压缩沉陷的同时,出现侧向隆起现象,对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由于半刚性基层具有较大的刚度,路面的永久变形主要发生在沥青面层中。因此,为了延缓车辙的形成,主要要从提高沥青面层材料的高温性能着手。

(3)松散剥落

松散剥落主要是指沥青从矿料表面脱落。在车辆荷载的作用下沥青面层呈现松散状态,以致从路面剥落形成坑槽。松散剥落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沥青与矿料的粘附性较差,在水或冰冻的作用下,沥青从集料表面脱落。还有可能是由于施工过程中混合料加热温度过高,致使沥青老化失粘所致。

(4)表面磨光

沥青路面在使用过程中,在车辙反复滚动摩擦的作用下,集料表面逐点被磨光,有时还伴有沥青的不断上翻造成沥青路面表面磨光,尤其是在雨季常会因此而酿成车祸。。造成表面磨光的原因可能是集料的质地较软,缺少棱角或者矿料级配不当,沥青用量过多等。

(5)坑槽

沥青路面的坑槽是龟裂与松散等损坏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3 维修养护措施及生态效应分析

目前针对沥青路面的病害已经涌现出很多维修养护工艺:如薄罩面、微表处、石屑封层、裂缝处理、热拌沥青修复和温拌沥青修复等。不同的维修养护工艺消耗的能量和排放的温室气体不同,在修复和养护时,一定要根据路面结构、工艺类型和需要材料的实际数量评估维修养护工艺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量。沥青、石料等材料的获取、加工、运输、储存以及混合料的拌合、成型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有关资料显示:生产一吨沥青需要4900MJ的能量;生产一吨水泥需要4976MJ的能量;生产一吨集料需要40MJ的能量[4]。对于每一种工艺分析时,要考虑包括原材料获取、运输、加工、拌合以及维修养护施工等一个完整的过程。沥青路面维修养护的能源使用和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如表1,各工艺延长路面使用寿命情况见表2。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

在修复方面,温拌沥青修复的能量使用和温室气体排放都少于热拌沥青修复;各种养护工艺下,不同的工艺消耗的能量和排放的温室气体不同。从数据来看,HMA罩面和就地热回收消耗的能量和排放的温室气体明显多于其他养护工艺;5cm厚度的能量使用和温室气体排放明显多于3.8cm;石屑封层消耗的能量和排放的温室气体多于微表处理;裂缝密封和裂缝灌浆单位距离上消耗的能量和排放的温室气体相当;在所有养护工艺当中,雾封层消耗的能量和排放的温室气体最少,消耗能量最少为0.4MJ/m2,排放CO2最少为0.02kg/m2;各种工艺延长寿命情况不一,HMA薄罩面和就地热回收延长的寿命最长,可达5-10年,但这两种技术成本较高,消耗的能量和排放的温室气体都较多;而雾封层最短,大约为1年,消耗的能量和排放的温室气体则较少。

4 基于可持续的维修养护工艺选择

不同的病害类型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或者同一种病害类型可能同时采用几种方式来处理,因此在进行养护维修时,不要盲目的选择施工工艺,应该对病害成因进行分析,考虑当地和工程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或几种工艺,再通过其它的因素进行抉择。

由于路面维修养护成本占公路养护成本的比重较大,应优先做好路面养护成本的预测分析,运用成本管理原理, 建立相关线路交通流量、道路长度、通车年限、路面类型、地区因素等与路面养护成本之间的多元回归分析数学模型,针对预防性养护和专项工程养护方式,运用统计方法,推导各项因素的表达式,建立路面养护经费与交通量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以此构建路面维修费用模型,选择成本最低的预防性养护措施[5]。

根据前面对各种维修养护工艺的能生态效益分析情况,在选择养护工艺时,在成本选择的基础上慎重考虑各个工艺的生态效益。尽量做到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比如:温拌沥青(WMA)修复与热拌沥青(HMA)修复对比,就地热再生与就地冷再生对比等。同时考虑各工艺延长寿命情况,做到用最小的环境代价换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5 结论

道路维修养护必不可少的要消耗能量和排放温室气体,但是如何把消耗和排放降到最低却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从上面分析看来,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是>修复>养护。沥青路面WMA修复优于HMA修复;各种养护技术能量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不尽相同,但是由于沥青路面往往是多种病害同时出现,养护技术的选择也可能不是某一种,所以应该尽可能的同时使用几种技术使能量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最小化,使寿命延长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争奇.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维修养护技术[M].第一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2]吴光会,李浩东.浅谈公路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保护措施[J].吉林交通科技2009(3).

[3]艾思伟.沥青混凝土路面危害成因及防治措施[J].现代公路.2010,23(10).

[4]Jim Chehovits. Energy Usage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f Pavement Preservation Processes for Asphalt Concrete Pavements[A].2009.

第6篇:温室气体的特点范文

引言

2011年我国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城市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陆续建立了碳交易平台,我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也逐渐形成。碳交易的主体是企业,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尚未形成同样的碳排放权会计核算的方法,因此企业碳排放权会计核算的实际应用是我们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企业碳排放权会计核算概述

1.企业碳排放权会计的概念

随着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低碳市场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在传统的排污权会计中逐渐分离出了与碳经济业务相关的会计核算,并发展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会计分支即碳会计。碳排放权会计是以环境法律为指导,通过货币为主要计量方式,全面、系统、联系的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企业相关碳排放权的经济业务,以加强企业碳排放管理、节能减排的目的。

2.企业碳排放权会计的特点

传统会计是企业碳排放权会计发展的基础,因此企业碳排放权会计有着传统会计的共性,同时作为一种新兴的会计分支也具备其独特的个性:

(1)复杂性

企业碳排放权会计与传统会计相比复杂程度较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首先企业碳排放权会计对会计人员的要求相对比较严格,既要求会计人员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还需要会计人员同时掌握环境学、生态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够正确的核算企业的碳排放量,整体的把握企业的内容碳排放和交易;其次在碳排放权会计下除了用货币进行计量外,还会用到以二氧化碳为单位进行计量的时候;再次企业碳排放权会计与其他经济业务的联系会更加的紧密,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需要会计人员了解企业的整体运作和碳资产的整个使用过程。

(2)较强的针对性

企业碳排放权会计是专门针对碳排放交易过程中的处理的,可以更好的对相关碳排放活动进行会计核算,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传统会计在处理碳排放权的经济事项的针对性较差,不能对与碳排放权相关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核算,然而通过企业碳排放权会计就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

总而言之,碳排放权会计是在环境保护与低碳经济下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传统会计的继承和发展。

3.企业碳排放权会计核算体系的理论基础

(1)产权经济理论

产权理论是碳排放权交易和排污权交易的基础,随着人类经济水平的提高,向大气排放的温室气体和有毒气体也在不断的增加,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难题,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渐的建立起来,目的在于明确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的权利,有效的缓解大气污染的矛盾,因此可以看出企业碳排放权是产权经济理论的具体应用。

(2)可持续发展理论

我国是世界上较大发展国家之一,因此要承担起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由原来的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逐步建立节约型社会。

(3)社会责任理论

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注重自身经济效益和利润增长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的社会绩效,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随着全球天气变暖,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是每个企业应该承担起的社会责任,企业要获得长远的发展须依赖于良好的外部环境,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有利于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的投资提供重要的保障。

二、企业碳排放权的物理核算分析

1.我国交易试点省市企业碳排放权的物理核算分析

我国为了更好地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在2011年11月份下发了《关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上海、天津、北京、深圳等几个城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下面我们就对我国其中一些交易试点省市企业碳排放权的物理核算进行分析:

(1)试点城市上海

核算的主体是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并发生排放温室气体行为的组织,主要的核算对象是二氧化碳,主要的核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以计算为基础的方法,采用的是排放因子法和物料平衡法;另一种是以测量为基础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要以计算的方法为基础对结果进行验证。

(2)试点城市天津

天津的核算主体是天津辖区内的钢铁、电力热力、石油、化工、油气开采等企业,核算的对象是二氧化碳,主要的核算方法根据所属行业的不同划分为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主要采用的是排放因子法。

(3)试点城市北京

主要的核算主体是二氧化碳重点排放单位、报告单位,核算的对象是二氧化碳,主要的核算方法有排放因子法和物料平衡法,但是企业也可以采用实时监控的方法,但是其中计算的结果不能高于以上两种方法。

(4)试点城市深圳

核算的主体与ISO14064界定的组织相一致,核算的对象是二氧化碳、氢氟碳化物、氧化亚氮、甲烷等,主要的核算方法有排放因子法、物料平衡法、设备特定、使用模型的关联。

通过上述我们可以看出在4个试点城市中核算主体是不同的,其中上海、深圳的碳排放量的核算主体比较广泛,天津、北京的核算主体范围相对于较窄,因此这些地区要适当的扩大碳排放权的核算主体范围,促进企业的节能减排。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试点中的城市对温室气体的排放标准不统一,导致了对企业碳排放权交易形成了较大的限制,不利于我国形成统一的碳交易市场,更不利于我国碳交易市场的正常运作。

2.企业碳排放权的物理核算流程

企业碳排放权的物理核算流程主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要根据企业所属行业的不同对温室气体核算指南进行确定。不同行业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用的能源是不同的,因此为了准确的核算出不同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要根据企业所属行业的不同对温室气体核算指南进行确定。

(2)科学的制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公式。一般来说企业碳排放核算内容分为以下三种即:直接排放、间接排放、其他间接排放,企业在进行碳排放权物理核算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核算范畴来合理的选择排放系数和计算公式。

(3)通过企业各个生产流程来收集排放数据和能源消耗数据。为了达到企业节能减排的针对性,企业要在具体的某个车间、某个生产流程上对排放数据和能源消耗数据进行收集,尽量细化温室气体排放的数据,提高核算的针对性。

(4)利用收集的数据,计算并汇总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为了提高节能减排的工作效率,企业要利用收集的数据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折算成碳排放量,方便企业对碳排放权的管理。

三、企业碳排放权会计核算的实际应用分析

1.企业碳排放权会计核算的假设

持续经营、会计主体、货币计量、会计分期是传统会计假设的主要内容,然而企业碳排放权会计自身有着较强的复杂性和针对性,因此企业碳排放权会计核算的假设也与传统会计的假设有所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

首先,持续经营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企业碳排放权会计核算当中,持续经营的假设既代表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生存问题,还隐含了社会环境问题、自然环境问题、可持续问题,可以看出企业碳排放权会计核算丰富了传统可持续经营假设的范围,持续经营的假设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其次,冲击了会计主体假设。会计主体在传统的会计下主要是指可以独立核算,拥有和控制一定资源,可以独立从事经济活动的企业或者集团公司,然而在碳排放权会计下,会计主体可以具体到一个车间、一条流水线、一台机器设备等。同时不仅仅是企业要进行碳会计核算,一个行业、一个区域、一个国家都要进行碳排放权会计核算。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国家要从宏观的角度来对本国的减排和碳排放的情况进行相关的会计核算,这样就可以及时地对本国的碳排放情况进行了解,为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节能减排政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再次,冲击了货币计量假设。在传统会计下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的,计算、记录和报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然而由于企业碳排放权会计有着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很多的经济情况是不能够通过货币来计量的,需要一些非货币性计量的形式来反映相关经济信息。

最后,丰富了会计分期的内涵。一般在传统会计分期的假设下一般会计年度通常是一年,然而在企业碳排放权会计核算下,有着既定的企业碳排放额存储期间,这就划定了较大的企业碳排放权会计核算范围,在企业碳排放额存储期间内,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计划和发展战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会计分期,打破会计分期为一年的局限。

虽然碳排放权对传统会计假设形成了较大的冲击,但是从反映信息的及时性和可操作性的角度来看,本文认为碳排放权会计还是在传统会计核算的范围之内的。

2.企业碳排放权的确认与计量

(1)企业碳排放额的确认与计量

企业从政府手中获得碳排放额的方法从国际经验方面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免费无偿获得、拍卖的方式获得以及企业以固定的价格从政府的手中获得,从实际情况来看前两种方法发展的比较成熟,在实践中应用的比较广泛。其中当企业免费获得企业碳排放额时,可以进行如下会计分录处理:

借:碳排放配额

贷:递延收益

当企业通过拍卖的方式获得碳排放额时,可以进行以下会计分录处理:

借:碳排放配额

贷:银行存款

(2)企业自用型碳排放权的确认与计量

由于碳排放权是企业的一项非货币资产,同时企业自用型碳排放权也是一种无形的权利,可以从企业单独的分离出来并进行出售和交易,满足政府的“可辨认”的条件,因此企业自用型碳排放权可以属于无形资产的范畴,符合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按照取得的成本,企业确定自用型碳排放权后的分录可以进行以下处理:

借:无形资产―自用型碳排放权

贷:碳排放配额

(3)企业交易型碳排放权的确认与计量

在碳交易市场上进行销售是企业交易型碳排放权的主要目的,是符合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确认条件的,因此我们可以将企业交易型碳排放权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会计处理。其中初始的计量与确认的分录如下: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型碳排放权

贷:碳排放配额

第7篇:温室气体的特点范文

低碳经济是建立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低碳经济是一种符合国际发展需要的经济模式,但是在中国利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国情原因,也存在一定的发展制约因素,下面我简单对其分析探讨。

第一,发展阶段,中国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过程中,那么其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变化以及城市发展建设水平等处于一个快速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我国的能源需求量也是处于不断的增长过程中,那么我国的能源气体排放量也是非常高,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已经成为了世界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

第二,发展模式,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坚持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能源和资源的依赖性较高,那么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单位能源和主要产品的能耗都是非常高的,尽管我国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但是由于其经济发展模式特点,所以其排放量仍然较大,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成为了制约我国向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第三,资源禀赋,在我国能源探明储量的发展过程中,煤炭资源占据了大约94%,天然气占据了0.60%,剩下的基本上就是石油,那么这种不合理的资源分布结构决定着我国必须以煤炭资源为主要的能源来进行开采和发展,那么在我国长期的贸易往来发展过程中,煤炭的能源消耗比重也逐渐发生了下降,直到最近几年的发展不断的改善,其能源消耗比重才开始回升,但是煤炭能源消耗所释放的温室气体是天然气的两倍以上,因此这样的资源分布结构使得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较高,严重影响了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

第四,除了上述提到的以上三种影响因素外,还有另外两种就是贸易结构和锁定效应,这些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改善和转型都产生了较大的阻碍作用,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

二、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发展策略探讨

在我国逐渐向着低碳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正确的认识到这种发展经济模式,下面我简单对其提出的相应的发展策略进行分析。

第一,以国家利益为先,正确的评估和认识我国温室气体减排的责任。在国际谈判过程中,中国需要正确的认识到自己在国际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所必须承担的任务,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应用的过程中,必须要正确的认识到我国经济的发展限制因素,需要对贸易和投资引发的转移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要正确的认识到我国的能源分布特点和发展特点,在经济发展建设过程中,能够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其资源的利用效率,承担其必要的经济社会责任,在进行低碳经济的合作发展过程中,能够坚持做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管理,做好技术把关,正确的进行减排成本的核算,保证这一系列的工作顺利开展,从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的良好运用和实施。

第二,以我国战略发展的角度认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主动去认识发展和减排之间的关系,实现一个经济和低碳减排之间的正确认识,能够坚持有关的国际条款的基础上,及早的开展各项经济活动,提前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能够减少经济损失,以我国国情为基础出发,从而避免经济建设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在生命周期的资金和技术锁定效应,进一步通过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提高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和转型,从而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良好运行。

第8篇:温室气体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 新农村 建设的必要性

一、概述

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速度不断加快,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环境和气候问题,并且这些问题的出现深深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进入飞快发展时期。为了协调社会的发展,国家也正在加快脚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扩增,新农村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协调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为了适应发展潮流和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必然选择。低碳经济在农村建设发展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有效的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还能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到最低化。此外,倡导低碳经济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农村的生活方式。

二、文献综述

1.低碳经济的理论含义。低碳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它是基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全新经济理念它的主要特点和优势是低污染和低排放,它通过发展低碳能源系统,实现低碳化发展。低碳经济所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是最大化降低环境污染和气体的排放,实现社会经济的循环发展,促进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是必经之路。

2.国外低碳经济发展现状。英国最早提出“低碳经济”一词,随后低碳经济开始慢慢发展。欧盟从20世纪80年代起深受失业问题的困扰。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欧盟各国领导决定全力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更多的绿色就业岗位,以此来缓解就业压力。2007年欧盟委员会提出了欧盟战略能源技术计划。随后出台了一系列的关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政策。2009年11月23日,欧盟委员会公开发表《2009年度欧洲就业报告》,并指出低碳经济有助于改善就业局面。这大大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美国是较早的低碳经济支持者,它于2007年7月提出低碳经济法案,明确了低碳经济将成为美国未来重要的战略选择。日本也于2008年7月制定低碳社会行动计划,并把低碳经济作为其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

3.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国外比中国更早发展低碳经济,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中国的经济效益多数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中国大多消耗初级能源,其主要能源是以煤炭为主,这大大增加了碳排放量。随着气候变化,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极端天气的出现,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遭遇损失等。面对这样的发展环境,中国开始实施低碳经济。自2006年起,我国相继实施了《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循环经济促进法》,这些为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奠定了立法基础。2007年,我国颁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这些表明,中国开始逐渐发展低碳经济,以缓解气候和环境危机。虽然国内外都已经积极倡导发展低碳经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低碳经济在新农村建设方面还处于初步阶段,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本文主要以佳木斯新农村建设为例,研究低碳经济对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和其发展途径。

三、低碳经济在佳木斯新农村建设中的必要性

工业化的发展有效的带动了农业的发展。因此,农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随之增多。佳木斯位于我国的黑龙江省,属于资源大省,其工业发达,且能源消耗高的产业密集分布,佳木斯市的经济增长方式属于粗放型。经过长期的“三高”发展,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引起了该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农村环境备受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良好发展。为了有效缓解佳木斯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在佳木斯新农村建设中实施低碳经济势在必行,并且有着特殊意义。本文特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低碳经济在佳木斯新农村建设中的必要性,希望对其他新农村建设起借鉴意义, 它们分别是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降低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和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应对气候变化对佳木斯农业的威胁。纵观近几年,全球气候变化多端,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使农业生产蒙受巨大损失。佳木斯地区地处东北平原,适宜耕种,因此农业比较发达。但面对持续升高的气温,害虫也随之不断增多,农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因此,发展低碳经济能够有效的应对气候变化对佳木斯农业的威胁。

2.减少农业排放大量温室气体。据权威数据统计,耕地所释放的温室气体远超过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现代农业正在走高能耗、高污染的道路,这不利于农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但低碳经济若运用在新农村农业发展上,就可以有效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

3.实现佳木斯农村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如耕地数量和质量呈下滑趋势,农业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国家工业化的发展也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农业和工业的碳排放量加剧了生态环境问题。但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实施农业技术措施就降低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佳木斯地区农村可持续发展。

四、佳木斯新农村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

佳木斯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有其必要性。下面本文将探讨如何在佳木斯新农村发展低碳经济,并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其发展途径,希望对其他农村建设地区起引导性作用。

1.加大农村地区的低碳宣传力度。低碳经济虽已提出很多年,但对于农村地区而言,他们缺乏对低碳农业的了解,其理解层面尚浅。为了让佳木斯农村地区的人们尽快融入低碳经济的发展进程中,相关政府必须起引领带头作用,加大农村地区的低碳宣传力度,让人们进一步了解低碳经济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政府应当建立起一支宣传低碳经济队伍,利用各种方法,如网络、广播电视、报纸、农村宣传栏等方式来宣传低碳经济,让低碳经济渗入人心。只有这样,低碳经济才能进入农村地区,并使其促进佳木斯新农村的建设。

2.发展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在建设佳木斯新农村的时候,发展低碳经济还必须考虑提高农民收入的策略。农业的地位特殊,是国家长远发展的重中之重。与传统农业不同的是,低碳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其倡导理念和发展方向是无污染和高产出,并努力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和清洁能源的产出。为了配合佳木斯新农村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应该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积极引进先进农业设备,形成农业产业链,发展循环农业,并平衡农业碳排放量,有效缓解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压力。其次,深入开发新能源,提高原有能源的利用率。第三,合理利用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废弃物。因此,必须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时候合理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使农业向健康方向发展。

3.倡导低碳农村社区。在佳木斯新农村建设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要体现在农业发展,而且在农村建设新房子时也应该提倡低碳化,鼓励农民使用可以节约能源和技术的建筑材料,充分利用资源。在整个新农村建设中,相关部门应该做好农村社区的整体规划,合理安排沼气池的位置。同时,也应当关注整体的房屋结构,鼓励村民使用太阳能、空气能等清洁能源,真正实现农村社区低碳化。

4.积极开发生物质能源。低碳经济倡导的是低碳排放量。因此,在建设新农村时可以加大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力度。生物质能源是一种清洁能源,并且含量极其丰富,它主要依托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能源,其燃烧时对环境污染小。此外,该生物能源的使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在佳木斯农村地区的排放量,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在我国的开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有效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还促进了新农村农业往低污染、低排放的方向发展,促进了社会、环境和农村经济的 和谐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其必然性,但由于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尚处于起步阶段,其改善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新农村发展低碳经济项工作任重道远,还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有收获。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依靠低碳农业,这也是未来农业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胜,陈小春.低碳经济:内涵体系与政策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41_44.

[2]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3):79-87.

[3]李志国,李宗植.中国农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0(10):66-71.

[4]郑志勇,王林,王德芳.基于低碳经济视角下首都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6):438-441.

第9篇:温室气体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时代;金融新思路;方法

引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化,低碳经济时代已经悄然降临,并在各个经济领域及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它巨大的实际作用,尤其对金融领域来说,它作为现代经济中各项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低碳经济理念的不断深入过程中,金融业的发展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因此,在低碳经济时代下,研究金融业的新特征和新思路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经济意义。

1.低碳经济时代下金融发展的特征

低碳经济理念是近年来世界各国为了应对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理念,它有别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力图告别以往的高污染、高消耗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到最低。而在金融业的发展当中,低碳经济的发展也与其有着必然的联系,尤其是随着“碳金融”理念的提出,更是把温室气体的排放与金融活动联系起来,并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低碳经济时代下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新型发展特征。

1.1 “碳金融”衍生品成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随着人们对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的逐渐关注和重视,同时也伴随着现如今由于温室气体导致的空气质量下降和气候环境恶劣产生的影响,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排放空间已经不再作为免费的资源提供给各个国家,而是要使世界各国通过地理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等多方面的博弈才能获取的一种资产,因此,世界各国的碳排放自然而然地与国家间的贸易摩擦、收支问题和汇率等金融问题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多方面的“碳金融”衍生品,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一种是传统的通过EUAs许可的金融衍生品,这是由EUAs在金融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决定的;一种是通过CERs和ERUs核证的衍生品,例如CERs和ERUs的长期性合约、CERs和ERUs的期权性合约等;另一种是在“碳金融”市场下产生的新型衍生品,包括碳保险、气候衍生品等。

1.2 碳交易的市场更加活跃

碳交易市场在金融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在近几年来,碳交易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有着很大程度的提高,碳排放权也成了各国在政治、经济、地理环境等方面进行搏弈的结果,因此,其碳交易也就成了各国金融贸易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从2010年的世界金融贸易统计结果来看,全世界把碳排放权作为金融交易目的的贸易金额有156355亿美元,与2008年的115643亿美元有了很大的增长,并据有关部门预测,在2012年,全球的“碳金融”交易市场会大过石油交易市场,而成为各国最大的交易市场。由此可见,各国为了减少碳排放量,都在积极从各方面寻找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战略,这就为碳交易市场的活跃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2.低碳经济时代下金融创新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 低碳经济时代下金融创新面临的机遇

金融业的发展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下呈现出了新的面貌和特征,另外,金融理念和经济实体的改革中都给金融业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有利的土壤,而低碳经济的时代环境又带动了新一批的世界经济增长,这无疑为金融业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有益的机会和条件。

2.2 低碳经济时代下金融创新面临的挑战

虽然新时代的低碳理念给金融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适宜的土壤,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发展低碳经济时代下的金融创新仍要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其中包括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金融机制不完善、由于能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而导致碳排放增长过大、财务管理手段不高等多方面的阻碍因素,这些问题都在无形中对金融创新产生不利的影响。

3.低碳经济时代下金融创新的措施

面对低碳经济时代下金融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相关的金融机构要积极采取措施,抓住时机,利用有利的条件,规避不利因素,并与时俱进,促进金融业发展和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

3.1 政府部门要鼓励发展“绿色金融”活动

我国在2007年,由环境保护总局和金融行业一同推出了三项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其中包括“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绿色信贷”等内容,效果也比较显著,然而在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更要在进行金融活动和金融交易时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作为根本出发点,发展“绿色金融”行业,因此,有关部门就要对一些有代表性的“绿色金融”活动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为其投资、保险和信贷等活动提供有益的支持和鼓励,其中就包括对一些主要从事环境保护、开发新能源、生态建设等行业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支持与鼓励。

3.2 多方面采取“绿色融资”的方式

融资在金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今社会,低碳产业由于自身的不成熟和不完善性,在金融融资的方式上也比较单一,因此,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展多角度、多种类的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例如政府要利用自身的权威性和模范性带领金融机构进行相关的低碳融资,并引导VC、PE等社会资金投入到低碳产业中去,另外,相关的监督管理部门也要推出一些有针对性的IPO、债券、票据等,并提供相应的鼓励和奖励的政策,逐渐建立起国内的有关碳排放权的贸易平台,最后,在开展“绿色融资”渠道时,政府也可以推出一些有关减少碳排放量的法律法规,用来支持和鼓励各项融资活动的进行,促进“绿色金融”市场的构建和完善。

3.3 大力发展“碳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工作

“碳金融”衍生品是低碳经济快速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低碳经济快速成长壮大的有力保证,尤其在现今社会,各个国家都在进行碳排放权的搏弈,碳排放权也逐渐变成了一种工具,它有了其自己的价格,而这种价格一定程度上是由金融市场来决定的,这就表明碳排放权在其进行交易的过程中,更多地成为了一种金融资产,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然而,从现阶段我国的金融交易水平和模式来看,仍处于以清洁能源为主的交易模式,还不够标准和科学,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仍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要积极进行“碳金融”衍生品方面的创新,例如碳基金、碳证券、碳掉期交易等,另外,也要积极推出“碳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工具,来提高我国在世界“碳金融”市场上的地位,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3.4 加强“碳金融”在宏观上的政策指导

在2008年,我国总共出台了40000亿的投资项目,而其中只有2000亿运用到了低碳经济的发展项目中,数额上仅占总投入的4.5%,可见其比例之小,因此,要充分发挥银行监管会和人民银行等部门对“碳金融”的指导,积极引导各大银行加强对CDM的支持力度,对于一些外汇部门来说,更要积极配合CDM机制研究“碳金融”的流动和发展渠道,建立资金流动平台,为开展“绿色信贷”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结束语

低碳经济的目标是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获得最多的经济效益,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而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金融业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因此,中国的金融业要抓住时机,积极进行改革创新,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作者单位:交通银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

参考文献:

[1]刘倩,王遥. 碳金融全球布局与中国的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