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文明的战略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增长带给人们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突出。由于工业建设等因素而导致的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需要维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工业发展的同时,又必须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为了化解这一矛盾,我国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经济的发展逐渐进入新常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对人们的生活环境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建设生态型城市逐渐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主流趋势。
一、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含义和意义
所谓生态型城市,就是在城市建设的基础上融入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元素,使得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符合环保的要求。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和运作与生态环境实现平衡发展,在保证了现代城市的各种需要的基础上又保证了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
生态型城市具有很多优势和特点。一方面,生态型城市在设计规划和建设中融入了生态环保的理念,不管是建设还是日常运行,都尽可能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型城市既满足了城市对现代化的要求,又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另一方面,生态型城市下的人居环境奖得到很大的改善,人们的生活也将更加健康和便捷,生活水平将得到提升。总而言之,生态型城市的发展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将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流趋势。
二、生态城市的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池州市一直以来都以优美的自然风光而著称,拥有九华山、杏花村等国家著名景点,又滨临长江,生态环境的优势相当明显。近年来,池州市发展迅速,依靠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形成独特的地方特色。
为了充分发挥地方优势,池州市也开始重视生态型城市的建设。从池州市的各方面情况来看,建设生态型城市非常具有可行性。一方面,前文提到池州市在生态资源方面的优势异常突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为建设生态型城市提供了有力保障。另一方面,池州市正处在发展和建设的黄金时期,根据近几年的发展状况,跻身安徽省经济排名前列的潜力巨大。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仅仅依靠当前的发展模式还不足以维持一个最佳的状态,急需长远性的战略方针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指导。建设生态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保证经济长远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池州市城市建设的根本趋势。
笔者相信,对于池州市这样一个生态资源极其丰富的城市来说,只要在建设中遵循以下原则,建成生态型城市的愿望便不再遥远。一是要以人为本,城市建设的服务主体是人,因此要以保障居民生活的软硬件条件为基本依托。而是要因地制宜,结合池州市当地特点,合理地将生态因素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去,寻求一个最适合的规划方案。三是长期性原则,建设生态型城市不能只考虑短期利益,规划设计方案要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
三、有关完善生态城市的规划标准若干建议
3.1、注重与城市规划内容的结合
从某种程度上讲,生态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或者我们可以说,生态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解生态城市规划这一概念,绝不是将城市规划的内容与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的简单相加,而是需要让二者有机结合。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是经济方面的,主要是以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和居民的生活水平为规划目标。而生态城市规划则是在这一前提下,从各方面融入生态环保的内容,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高度和谐,使居民的生活环境也得到大幅提升。
比如,城市规划中必然会遇到土地的使用问题,城市规划的内容就是如何充分利用这块土地,以创造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和使用价值。而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内容还要考虑到土地的生态容量,在前者的基础上加以限定,以避免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除此之外,还需考虑绿色植物的覆盖、水源的保护、物种多样性的保护等。如何来确定城市规划的内容是否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就涉及生态城市规划在内容方面标准的问题。
3.2、完善规划指标体系
实际上,之所以制定生态城市规划标准,是为了保证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规范化、系统化,为生态城市的规划提供一个可靠且有效的指导。前文提到,生态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一定程度上讲二者存在着本质差异。所以,生态城市规划标准的指标体系与城市规划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宏观上讲,生态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不仅加入了生态环保的元素,而且各方面的联系更加紧密,更加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因此,要想更好地建设生态城市,就必须拥有一套专门针对生态城市建设的符合当地特点的指标体系。
目前,很多城市已经开始建设适合本地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池州市曾在2012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该文件提出在城市规划中住宅、公共服务设施、工业、市政公用设施、绿地、隔离带等方面向生态城市过渡的理念。但是,该文件只是提出了这一理念,并未对具体的规划指标进行系统编制。所以,笔者建议各城市要加快制定生态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并且在制定时要注意贯彻因地制宜地原则,这样制定出的指标才更具指导和参考意义。
四、结语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速度将放缓而求稳,并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建设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而且作为人们居住的场所,更加需要在城市规划中融入生态环保的理念。生态城市的建设可以有效减小城市建设和运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居住环境的水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笔者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城市必将成为今后城市建设的主流趋势。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吴斐琼. 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研究[J]. 城市规划,2008,04:60-70.
[2]吴斐琼. 实现生态城市的规划途径[D].同济大学,2007.
关键词: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P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031-02
1.引言
海洋是地球的主体,占据了地球绝大部分空间,是地球上最大的自然资源宝库,是未来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不可或缺的能量源泉。联合国《21世纪议程》提出: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因此,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面对着海洋生态利用与保护的诸多冲突,如何正确处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可忽视的不和谐关系、合理开发与保护海洋资源、共同构建海洋生态文明就显得尤为重要。
2.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
2.1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现实诉求
海洋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自21世纪以来,我国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加大,给我国海洋经济带来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原有生态系统保护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如果只顾及经济发展而忽略了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那么最终得到的这种所谓经济发展也只能是镜花水月的表象而已,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长此以往,带来的只能是生态系统的失衡,进而殃及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而且这种局面已经显现,并呈加剧之势。所以想要获得长久而有效的经济发展,就必须强化资源保护意识,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加快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全面推进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实现“用海护海再用海一再护海”的一体化建设,在保证海洋经济高效发展的同时,保护好海洋资源,从而使海洋经济发展获得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2.2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统筹协调发展的内在需求
“协调”是发展的根本,也是党的“十”报告中对经济发展提出的硬性要求。人依赖自然,自然也会依赖人,如果人类只知道利用自然而不知道保护自然,那么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赖的平衡就会被打破,导致环境恶化,终有坐吃山空的一天。而海洋生态环境作为自然生态环境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只有与之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全面推进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才能做到海洋资源循环利用,实现人海共赢,进一步推进未来社会的良性发展。
2.3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改变我国资源环境现状的急迫要求
尽管我国幅员辽阔、物藏丰富,但作为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人均矿产资源、人均能源储量及野生动植物和海洋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与此同时,当前我国资源环境建设的现状也不容乐观:总体环境在恶化,局部环境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环速度,生态赤字在逐渐扩大。在这样的状况之下,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推动人类与自然环境特别是作为生命之源的海洋协调发展迫在眉睫。只有全面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改善我国当前资源环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缓解我国生态建设中所存在的矛盾。
3.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人类社会、科技、经济等发展活动对于海洋的影响程度,特别是在沿海地区、近岸海域,人类活动的加剧尤其容易引起海域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人海关系恶性循环。20世纪60年代之前,我国海域生态尚属正常,70年代以来,由于现代工业、农业、养殖业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导致我国海域生态环境已经面临重要的问题。
3.1临海地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近岸海域陆源污染程度较高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部分沿海地区,特别是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近海海域污染物超标现象严重,海水的污染重度远远超过海域的自净能力。分析近岸海域污染物超标的原因,一是在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临海工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人们生态意识的薄弱,导致了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提高;再者便是传统的海产养殖业迅速发展,造成了近岸海域新污染,在某些海水养殖业发达的地区,养殖业的自身污染已成为近岸海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再加上围民生态意识的薄弱,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3.2产业链结构更新缓慢带来的海洋资源过度开发的问
海洋资源涵盖海底矿产、海洋航运和港口、海洋能、海水及海水化学、海洋旅游、海洋生物等资源。近年来,我国海洋资源开采领域及开发规模不断扩张,资源利用更加高效,但仍就面临着许多问题,制约着人海关系的良性循环和海洋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应属对海洋资源不计后果的过度开发问题。因为说到底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链条上仍旧是一个地位较低的国家,产业链结构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对于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非常强,这样的现状极大的遏制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我国自然资源的开发过度,环境日渐恶化。虽说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但自然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不能总是“吃老本”。近些年来,政府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使得资源的过度开发问题得到了一些解决,但总体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3.3科学技术落后带来的海洋资源利用率低下的问题
2015年第4届世界海洋大会在青岛举办,与往年不同的是,这一届海洋大会的科技展示区相比从前更加趋向于对海洋保护与海洋资源高效利用方面的创新技术进行展示,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型、节约型的海洋开发利用技术越来越受到青睐,而海洋科学技术创新俨然也已经成为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然而,通过先进技术的展示,我们不得不承认,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技术创新仍显落后,受技术、管理等因素制约,我国海洋资源总体开发能力不高,许多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仍旧处在设计与建设阶段,尚未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与此同时,由于当前科技水平的限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过程中也造成大量的浪费。资源利用率的低下,已成为制约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4.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4.1推进海洋科技创新,科技兴海
海洋资源开采技术的落后一直是我国推进海洋生态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阻碍,技术革新的滞后性造成了严重的自然环境恶化与资源的不必要浪费。由此可见,我国还需要加大创新力度,倡导科技兴海,提高海洋科技创新水平,以此改善当前因科技落后而导致的海洋资源能源浪费严重的问题。与此同时,加快扶持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海洋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择优发展新型高端临海产业,尽快形成绿色环保低碳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4.2构建合理的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加快推进海洋产业链结构的转型升级
突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不要发展,也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只大力改善环境,而是要从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海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海洋经济持续高效发展等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也就是生态、发展两手抓,构建一种合理的发展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严格实施海洋功能区域规划以及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建立健全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系统,综合推进用海护海工作中,各相关部门的监察与协调工作机制的建设,构建合理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从根本上提升用海护海工作的效率水平。同时积极创新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管理方式,加快构建与扶持创新型临海产业,择优发展具有高科技水平的新兴产业,以此来推动我国海洋产业链的升级,进而改善我国在世界经济链上的地位。
4.3提高国民的海洋生态意识
其实无论是在海洋生态文明还是陆地生态文明的构建过程中,人们自身的道德文明意识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说是生态文明建设中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一个环节。因为如果人们生态文明观念淡薄,就不可能从根本上遏制海洋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的现状。可以这么说:公民缺乏生态意识是导致现代生态状况不容乐观的根本原冈之一。因此,要大力培养公民的海洋生态忧患意识、海洋生态价值意识、海洋生态道德意识和海洋生态责任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用海护海,人人有责”的良好风气和氛围。
4.4统筹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方针
我国在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进步,不断创新,但受制于科技因素,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以及海洋科技的发展进程相对于发达国家仍比较落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环境代价仍然较大,海洋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所以一定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方针,绝不能以牺牲海洋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求得短期的发展,确保海洋资源取之有道、用之有序。必须统筹好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关系。同时强化与海洋保护相关的法律体系建设,通过法律体系的建设将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行动方针真正贯彻落实到实践中去,全面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海洋环境不断改善,永续利用。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 P641.8 文献标识码: A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宝贵的水资源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乎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和支撑。
一、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共同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健康持续发展。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体现在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我国历史上历来是善治国者必重水利,中华文明实际上是治水文明,也正是因为重视水的价值,中华文明才能绵延数千年,不断繁荣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极端气候、生物物种锐减等问题不断加剧,人们愈来愈清晰地认识到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作为生态系统控制性要素的重要地位更加突出。不解决好水的问题,就无法克服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就无法实现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蜕变,也将无从谈起生态文明。
可以说,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与此同时,现阶段水问题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必须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框架下,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推动形成适应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才能系统科学地解决水的问题。因此,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水生态文明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人水和谐,科学发展
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二)坚持保护为主,防治结合
规范各类涉水生产建设活动,落实各项监管措施,着力实现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在维护河湖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满足居民基本水资源需求基础上,突出重点,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修复,适度建设水景观。
(三)坚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科学谋划水生态文明建设布局, 统筹考虑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合理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关系,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四)坚持因地制宜,以点带面
根据各地水资源天赋、水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形成各具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选择条件相对成熟、积极性较高的城市或区域,开展试点和创建工作,探索水生态文明建设经验,辐射带动流域、区域水生态的改善和提升。
三、给水资源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一些建议
(一)加快构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目标体系
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及阶段性管理目标逐级分解,形成覆盖全省、州(市、地)、县三级行政区域的水资源管理硬约束指标体系。完善用水定额指标体系,严格用水定额管理,提高各行各业用水的准入门槛。核定水功能区水域纳污能力,明确各流域、区域水功能,构建出最严格的管理目标体系。
(二)大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生态修复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加快构建科学完善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统筹推进东部黄土丘陵沟壑区、三江源地区、环青海湖地区水保生态建设,加快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淤地坝坝系、坡耕地综合治理试点、长江黄河源区预防保护、基本口粮田等重点水保工程建设,加大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的生态自然修复和保护力度。
(三)切实做好水资源节约保护
规划建设一批农业、工业、生活等各领域节水示范工程,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争取到2015年末,各项节水指标有新的突破,流域用水效率有较大提高。加强水功能区监测站网建设,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力争到2020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到2030年水质基本达标。落实最严格的饮用水源保护措施,开展水库等三处等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初步建立城市饮用水的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高饮水安全保障水平。
(四)强化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
建立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从今年起用3至5年时间,基本建立起全省重要取水户、重要水功能区和主要省界断面三大监控体系,保障“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可监测、可评价、可考核。进一步优化现有水文站网布局,提高水文监测、监控预报能力。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强化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加强境内黄河流域、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加快推进城乡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加快完善分级管理与属地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机制。强化水资源管理科技支撑。充分借鉴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先进的水资源管理和技术经验,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开展水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对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和认可,倡导先进的水生态伦理价值观和适应水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典型示范、专题活动、展览展示等方式,鼓励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提高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的自觉性。大力加强水文化建设,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形式,传播水文化,加强节水、爱水、护水、亲水等方面的水文化宣传教育。
(五)准确把握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总结、丰富、发展并确立的指导思想,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尊重客观自然规律,是有效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资源、能源和环境等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和国家长期执政的重要指导思想写入。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在指导思想上要贯彻党的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与水害防治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的方针,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实施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制度建设等措施,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完善水生态保护格局,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总之,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规划建设的主题,还需要更多方面的努力和思考。要动员全社会力量,从节约、爱护每一滴水做起,全力建设好水生态文明,为实现生态文明中国梦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区委熊书记最近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新城区的战略构想,我认为非常正确。这里就这个问题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我区现在在做两件事情,一是发展工业,二是建设城东新区,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两翼齐飞,双轮驱动,只有这两件事情都做好了,两个轮子都转起来了,才能加快我区发展。发展工业,要求我们打造工业区,引进一批重大项目,特别是有根的产业项目。建设城东新区,要求我们规划先行,逐年推进,使我区迅速向中心城区迈进,使我区为**做强做大作出应有的贡献。那么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东新区呢?建设生态文明新城区的战略构想回答了这个问题。
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战略构想?首先,是我区发展的需要。在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区必须以建设生态文明新城区为核心战略,其他战略任务乃至一切工作恐怕都要围绕这个核心战略来推进。其次,我们只要看一看**做强做大的整体态势,就可以知道为什么要提出这一核心战略了。
**市的城市建设是按照东拓、西进、南延、北突的思路推进的。东拓,是我区的城东新区和高新开发区的科技新城。这些年以来,城东的变化最为迅速,一些专家学者常常对城东的变化赞叹不已。西进,则是西湖区的朝阳洲的开发建设,这块**储备多年的土地今年已经启动建设,并要将其打造成为“新四城”。南延,有**县全力推进的南大门建设,将莲塘县城打造成昌南新区和**新城,并计划以红谷滩的标准建设和打造,用3至5年的时间实现与**市区的无缝对接。还有青云谱区雄心勃勃规划了一个新昌南城,并要将其打造成一个以产业为支撑的城市副中心。北突,在一江两岸,建设大昌北新城的总体框架下,红谷滩新区作为**市加快现代城市建设的核心区域,无疑处在领跑的位置。新建县则以红谷滩为依托,基础设施与红谷滩区全面对接,迅速融入大**,并要将其建成大**的核心区,实现从城郊新建向**新城的历史性转变。**的未来到底属于谁?这是一个房地产商在推介他的楼盘时说的一句广告用语,却道出了当今**各地城市开发建设的热闹场面和竞争态势。
20xx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全力推进城市建设的82个重点项目,总投资70亿元。重点加快旧城改造建设,分期实施低洼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围绕20xx年承办第七届城运会,今后几年**必将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在今年的在建项目中,与我区发展密切相关并具有战略意义的几个项目特别引人注目。比如洪都大桥,**隧道、高新大道三期、艾溪湖综合改造、火车站东广场、天香园扩建,解放东路二期,紫阳大道改造等项目。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当今,城市建设已成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也是争夺今后发展主动权的制高点。**大规模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对我区发展必将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我区自改名为**区以来,已经迈进了城市开发建设和发展城市经济的新阶段。如何利用好城市资源,如何增创城市发展新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已经成为我区新的发展模式和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甚至可以说,生态文明新城区的开发建设是我区发展最大最重要的项目。而要实施这个项目,就必须抓紧制订规划。
这个规划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走新型城镇化的路子,坚持完善一核二区三带的功能布局,全面启动罗家板块,储备“留白”扬子洲新区,逐步将我区开发建设的重心东移,用3-5年的时间,力争在罗家板块上再造一个**经济总量。
这个规划的意义在于:对外是树立形象,吸引眼球,是影响力。对内可以统一思想,激活内力,鼓舞士气,凝聚力量。对客商则是吸引力,是投资环境。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梦;关系;实现途径
一、对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梦”的分析
1、生态文明观
1972年,联合国首次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的主题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不是地球的主人,因此应该改变以往主人翁的意识,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次大会的重要意义就是生态文明这一思想逐渐被世界各国所重视。1992年联合国召开了第二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好环境保护的工作,协调好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平衡发展。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环境保护,使得生态意识观念更加明确地融入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过程。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将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建设生态文明提出明确要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建设生态文明;到2012年党的十报告更是将生态文明放在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生态文明建设是未来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宏伟目标。
2、“美丽中国梦”
党的十首次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也是一个建设美丽“中国梦”的号召。美丽中国首先应该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共同繁荣发展,人类在发展的同时得以很好的栖居于自然。其次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同时进行,不仅经济社会发展,国富民强;同时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均得到良好的保护。
二、“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是我国文明发展的重要方向
1、生态危机和资源短缺是当前中华民族面临的严峻挑战
中国当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情况已相当严重。从东北的第二松花江到南方的珠江,许多河流、湖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因为不合理地围湖造田,使湖泊的面积缩小。由于森林或草原破坏,中国历史上形成的沙漠化土地达12万平方公里,近数十年来又有所增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9亿亩。这些都说明生态平衡已遭到严重破坏,如不及时采取对策,将会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
生态危机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这种危机在潜伏时期往往不易被察觉,但危机一旦形成,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难以恢复。因此,当它还处在潜伏状态时就应该提醒人们警觉起来。生态平衡的破坏主要是人为造成的,也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被克服和消除。
2、“从富强中国”到“美丽中国”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历史反复证明了,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人民具有勤劳智慧、质朴勇敢的优秀品质。“建设生态文明”出现在十报告中,更加表明了我国及人民建设生态文明的意志和决心。“建设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是科学发展观的再具体和再要求,也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要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相辅相成。
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富强民主文明的顺序是有一定内在逻辑联系的,经济发展要由又快又好发展变成又好又快发展,重质量;经济发展了人们开始在精神层面上提出自己的诉求,追求权利义务的平等和追求公平正义;这里的文明应该更多地赋予生态文明的高层次内涵,即一种更广域的生态观和整体发展观,对“优化土地资源开发”、“促进资源节约”、“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和环境保护”、“着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生态文明助推“美丽中国梦”的实现
1、转变传统“自然观”
生态文明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最基本的论述,不同于传统的工业文明时代论述;十报告中提出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工业革命的产物)自然观的超越。工业革命时代频频出现了“人对自然的控制”、“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错误的理念认识。也导致了人对自然无限的索取和破坏。人对自然的“尊重”、“顺应”、“保护”是与传统的“中心”、”征服”完全相反的,需要我们对传统的自然观做革命性的反思和转变,才能很好地建设生态文明。
2、倡导“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与“绿色城市化道路”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与“低碳经济”等,总结起来就是要实现一种“绿色发展”的发展模式。绿色经济就是满足两个标准:即经济增长的同时污染物零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可循环、高效益、可持续”的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经济与环保兼顾且首先要考虑环保的模式,无论是理念上还是实施上都要进行较大调整。
2012年10月31日,最新出炉的一份报告显示,2011年的中国内地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了51.3%。这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城市化大约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增长率增长,这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机遇期。党的十提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里将其称为“绿色城市化”道路。目前存在的盲目城市化行为与这一要求背道而驰,应警醒并有所改进。
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保持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而资源短缺的国家。常讲我国仅占世界耕地面积9%却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森林的国土覆盖率仅有20%不到,远低于世界30%的平均水平;我国的人均淡水是世界的四分之一,土地荒漠化面积相当于14个广东省并在逐年扩大。
基于以上的现实国情,“生态文明建设”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均有明确要求,转变生产力发展理念,在生产中从人与自然对立、对抗,人类肆意征服自然变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荣共生、共同发展;转变科学技术观,是工业文明生产力向生态文明生产力的转变,将生态理念贯穿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从工业文明的结果处理管理转变为生态文明的过程规避管理。转变产业结构,从传统产业向绿色产业、低碳产业转变。提倡适度消费的生活理念,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比如“光盘行动”等等。
4、坚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相异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原则。即相异于其资本扩张过程中的人与自然的双重“剥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立足于国内的,绝不会走某些国家将污染移植于别国的道路,也坚决避免无论是对于人还是自然的双重剥夺,最终走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将凭借自己的制度优势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四、走生态文明的“中国道路”
1、“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
中国已经针对生态文明召开了很多会议,制定了多项政策措施。我国目前主要集中在:整合这些政策及实践,使结果最优化,避免对人、自然及经济发展带来过多的负面影响;我国要建设生态文明,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循,其他国家的也无法照搬中国的经验。绿色发展取得快速进展,绿色发展是推动中国科技创新的动力之一。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污染物的零排放这是绿色发展的核心实质所在。保护环境对于生态文明至关重要,因此,中国在环境保护领域投入巨大。若没有蓝天绿地、清洁的水源等,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将不能实现。所以,建设生态文明始于绿色发展及环境保护;而生态文明又为绿色发展及环境保护提供政策指导和支持。
2、顺应自然,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要遵循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原则。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我们拥有工业文明的巨大科技和生产能力,对于自然的认知水平也进一步提高。顺应自然是与自然相处的行为准则。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按照自然容量空间范围,发展经济,改善环境。生态文明原则所要求的技术是以顺应自然为前提的。减少环境压力,达到顺应自然的要求,即要合理减少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水平;退耕还林、退田还草,退耕还湖等。提高技术水平,提升资源利用率,减少对资源压力的前提下提高产出,满足社会需求。给自然自我修复的时间和空间,发展要顺应自然自我修复的规律,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廖福林.生态文明建设与实践(第二版).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3] 十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关键词】陇剧
市场观众
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了[2010]2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党的十也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甘肃立足本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了《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总体方案》,总体思路清晰,目标任务明确,措施要求具体,体现了中央有关文化建设的精神,涵盖了文化改革发展各个方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2013年2月19日,在北京举行了国务院正式批复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新闻会,甘肃华夏文明传承示范区的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充分肯定了研究陇剧市场化推广的重要战略意义。
推进陇剧的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个陇人光荣的使命,但是从现实的状况来看,陇剧艺术演出市场波澜不兴,陇剧的演剧活动与广大观众基本上处于一种疏离关系,演出市场不断被其他艺术类别切割和蚕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各种大众文化、流行艺术样式的新兴;人们审美方式的转变以及古典传统型艺术形式所具有的先天局限性;专业剧团体制改革长期以来的裹足不前,从艺人员更替渠道不畅以及编导力量的薄弱等。
每一个戏曲剧种的成功都可以归结为有一个成功的市场,即有针对性且正确的目标市场。戏曲艺术是在市场中并且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和成熟起来的。没有任何一种艺术样式可以离开活生生的艺术市场而延续其艺术生命力。只有在这样一个基本的大前提下,戏剧才可能有发展的动力和空间。市场的中介作用是沟通陇剧生产和观众的纽带,是形成陇剧作品观演过程良性循环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倘若市场这一环节断裂或缺失,它的存活与发展便面临着现实的威胁。
要推动陇剧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从观众培养方面进行思考。作为直接面对观众的戏剧而言,把握市场,就是要把握观众,因为戏剧的观众接受效应更为直接。可以说,“没有观众,就没有市场,就没有戏剧”。以古鉴今,我们可以认识到,如何满足以及用何种方式满足陇剧目标市场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牢牢地把握住目标市场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是陇剧成功的关键。当前陇剧表演市场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在做好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了解观众市场、把握观众市场,在抓住当前观众市场的同时,积极培育未来的远景观众市场。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考虑。
1.在陇剧演出市场观众群青黄不接的危机中,通过有意识的艺术教育、艺术培养来构建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是培养陇剧远景观众市场的重要举措。
可以将陇剧普及教育计划纳入小学音乐课程体系;要有针对性地细分陇剧演出市场,有的放矢地进行演出,如近年来城市居民对文化消费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其中年轻人表现得非常活跃,因此都市新戏迷和潜在的青年文化市场应成为陇剧关注的重点目标,他们应成为受到启蒙的核心群体;此外,商务市场可以作为第二层级开发目标,以占领高端受众群体。
2.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扩大陇剧的覆盖面。可以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网络等现代化平台,有效突破传统陇剧受众为特定区域和人群的限制,使陇剧进入到更为广阔的传播空间。可加大在核心电视台重要时段的介绍、推广、宣传力度。甘肃电视台可以考虑推出陇剧专题节目,为陇剧的传播提供更广泛的途径。这个方法在很多地方电视台已经卓有成效,如中央台的《九州戏苑》、河南台的《梨园春》、陕西台的《秦之声》等。也可以考虑通过创办陇剧专题网等方式构筑起更具艺术特色的网络陇剧世界,使陇剧在网络世界里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为广大陇剧爱好者打开一扇深刻认识和理解陇剧的方便之门。
3.将陇剧普及工作与社区文化活动相结合。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正日益成为城镇居民业余生活的重要内容。党的十指出,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将陇剧的普及工作深入到社区,可从社区活动的特点出发,普及活动应以自娱自乐的形式为主,激发群众的积极参与性。陇剧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内容之一,在普及陇剧的同时也更加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应从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等各方面谋划五大经济区的总体布局
正是由于五大经济区的建立,将对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我认为,应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要求,科学谋划五大经济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不仅从经济层面来规划五大经济区的产业发展问题,而且应从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等各方面去谋划五大经济区的总体布局问题。总体布局是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进行全面谋划和统筹安排,既包含建设的规划,也包含改革的规划。在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是中心,为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发展引擎;政治建设是保障,为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提供正确方向和制度保证;文化建设是动力,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共同思想基础;社会建设是条件,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提供社会基础和社会环境。总体布局是一个统筹兼顾、全面协调、科学发展的系统工程,偏重一方或失去一方,都将严重影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在“五大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四位一体”思想,在任何时候谋划和推进任何一项建设,都要自觉关注对其他建设的影响,将四大建设自觉地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之中。
当今时代,我们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阶段,单纯按照传统经济学(物质经济学)的观念去谋划经济区域发展已不可能了。情感、体验、心理、人文、知识、信息等社会文化因素已大踏步进入经济学领域,彻底改变了经济学的传统格局。同时,经济行为、经济思维、经济发展已经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和人的思想观念的各个方面。因此,从多学科、多领域角度去综合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已成为一种基本的学术取向和战略思维。
关键词:园林绿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166-1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是人类在不断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刻反省自身,逐渐探索出来的一条真理。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协调不断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地域―城市来说,能否权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取决于能否正确处理人―环境―经济三者关系。因此,我们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必须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可持续为本打造舒适的居环境和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才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城市文明发展之路。
1 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城市园林绿化的意义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组织提出了“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为需求发展的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概念;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拟定了里约宣言,正式确立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战略―可持续发展。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和建筑的标准化和商品化,城市面临着人口不断密集化、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等问题,这些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保护自然,崇尚自然、促进可持续发展”,是人们为绿色革命提出的口号。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以维持人与自然协调平衡、维持生态良性持续发展为基础,使社会发展在人类、环境、资源的承受能力范围内为目的。多年来人来对于环境的忽略而导致的生态问题的事实证明,城市的环境恶化直接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是城市及其居民持续获得自然生态服务的保障,提升一个城市的环境面貌,无疑是关系到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生态维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促进经济和环境因素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充分发挥园林绿化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必须将将可持续发展理论融入其中。面对中国未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城市化前景,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前瞻性的融入城市生态建设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2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城市绿化建设措施
2.1 坚持整体协调原则
城市绿化建设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与通常意义上的自然生态系统有着明显差别。它的维持有赖于外界生态系统如自然物质、能量,同时又向外界生态系统施加影响如人才和资金等的转出,它具有开放性、复杂性和脆弱性,更具有自身独特的社会意义与经济性性,因此我们在进行园林绿化建设的同时必须坚持整体协调原则。一方面从城市整体的风貌角度出发,针对城市、区域、地段等不同特点,协调处理好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园林绿化的改造是多效益、多利益主体、多学科观点的平衡完善,它的成功与否需要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评价,改造项目是一个多重目标的复合。我们要充分考查生态学、工程学等方面,进而实现个稳定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2.2 形成城市园林绿化网络
城市中由于大部分土地为建筑面积,可用于绿化的面积少,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有效开展城市绿化建设、提高绿化工程的生态效益,是我们需要着重考虑和研究的问题。要利用城市自然地貌特征的原有植被、水体、花卉等,本着保护和恢复原始生态的原则,按照体现不同城市特点的要求,尽可能协调绿地、水体、建筑之间的生态关系,整体上要求乔、灌、草比例适当,树木、花草四季常青,注意绿化空间结构多样性。通过多层次绿化形成一个绿色的网络空间,提高绿化面积指数,必将会大量提高城市绿量,绿化工程的生态功能会在有限空间内得到明显提升。
2.3 加强对城市园林建设的统一规划
现代城市园林绿化已从原来传统的、简单的旅游、观赏功能发展到现代的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高层次阶段,这就要求我们的设计要遵循加强生态建设、统一规划、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构成具有净化、调节和美化环境功能的园林生态系统。通过实行严格的城市绿化管理制度,调整和优化城市用地结构,不断增加绿地面积,恢复生态功能和植物的多样性。
2.4 节约型园林,是城市绿化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植物的栽植设计过程中,要贯彻因地制宜的、经济实用、节约美观、维持生态的基本原则,又能兼顾色彩搭配合理、高低错落有致,比例对称均衡等要求。我们可以引进垂直绿化、节水型园林等节约型园林建设。垂直绿化的特点是占地少,而绿化面积大,投资少、见效快、易于管理;伴随着城市绿地建设的迅速发展,绿地面积日益增加,园林用水量也逐年增加,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园林绿化中必须改变用节水模式,使之从“耗水型园林”向“节水型园林”过渡,走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
3 结论
城市必须与自然共存,人类渴望自然,城市呼唤绿色,是人们对绿色城市的向往,园林绿化建设对于城市生态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是城市园林绿化不是短期的美化装饰过程,而是一项长期的综合建设任务,我们在未来的园林绿化建设中一定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制定切实可行的绿化措施,发挥其长远的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吴金莉,洪波.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林业,2006,(5):38.
[2] 陈锡波.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J].现代园林,2008(10):26-28.
TEXT/谢麟
经过一年多的动员和筹备,“漓江画派.2014-关注时代——广西当代人物画创作作品展览”展出了。200多幅人物画创作作品使人们精神为之振奋,因为这是广西首次以人物画为题材的专题展览,把久违了的广西人物画创作“盛况”再现给观众,这是广西美术创作十多年所未有的。策划组织这个展览当时出于两个考虑:一是“漓江画派”打造和培育十年了,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怎样深入培育,怎样让广西美术创作生态得到更好的形成,使其健康和全面地发展;二是广西人物画创作曾经是广西美术创作的强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过不少优秀作品,但进入21世纪以来,人物画创作因种种原因走入了低谷,大部分优秀的人物画家改画山水风景,一些画家创作观念出现偏差。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画展引导广西美术创作的发展方向,重振广西人物画创作。从这次画展的入选和获奖作品来看,这两个目的是达到了,展览不但涌现了一批优秀作品,并且发现和推出了一批新人。
“漓江画派”是产生于广西地域和文化背景的美术创作现象的总概称,“漓江画派”的宗旨是“回归自然,回归精神家园”,提倡美术创作要直面自然和生存环境形成的精神感受,要关注时代,表现具有时代特征的审美情感及审美观念。“漓江画派”是一个多画种组成的地方画派,人物画创作在其中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但在打造和培育“漓江画派”的早期,为了取得更快的影响,在创作引导上更突出风景画和山水画的创作,使人物创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广西美术创作生态面临失衡的状态。近十年来,人物画创作走向低迷,没有产生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改变这种状况是深入培育“漓江画派”必须解决的问题。
翻开中外美术史,大凡能作为经典传世的美术作品,大多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别是以人物为题材的美术作品,更是以反映了不同时代的面貌而具有特殊的艺术、文化和历史价值。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在不同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及对社会形态的感受与体验,形成了不同的感知和情感,艺术家把这种情感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以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观念来陈述;在实现艺术创造和个性表现中,也充分地反映和表现了特有时代的社会、文化、艺术和审美形态,记录了那个时代。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艺术家的创作不可回避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一部完整的美术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史。因此,艺术创作关注时代,表现人类社会发展是艺术家应该重视的问题。艺术当随时代才能寻找到自己的价值。但在当下市场经济及快餐文化的影响下,不少青年画家要么迎合市场,要么只关注个体生命状态的变异,追求所谓自我艺术的“纯粹性”,“无病”、“闭门造车”地在“玩”艺术。他们的作品没有艺术和文化价值,只停留狭隘的“自我”局限里,没有时代气息及文化思考,缺乏生命力。当我们的艺术创作脱离了社会现实,脱离了时代的发展,脱离了对当代和未来的思考,那我们的作品就失去了它的时代价值。我们只有把自己的艺术投入时代的发展中,我们的作品才能获得生命力和具有价值。艺术当随时代!这是每一个艺术家应具有的观念。
广西美术家协会举办这个画展,是一个有战略意义的举措。从画展效果看,两个初衷得到了实现,一是扭转了近年广西美术创作“偏食”的局面,多生态的健康的创作形态正形成,对“漓江画派”的深入培育意义重大;二是涌现了一批很有潜力青年画家,他们对生活和艺术的关注和思考,有很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是广西美术创作的未来希望!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希望广大美术家用热忱的目光关注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用真挚的情感去表现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我们的艺术与这伟大的时代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