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础医学概述范文

基础医学概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础医学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础医学概述

第1篇:基础医学概述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中学数学 中学教学

现代中学生学习的观念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以新课改为基础的中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意愿中,避免学生被动学习,是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新的体验,让学生对学好数学更有信心。本课题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展开了对中学数学教学的研究。

一、以新课改为基础的中学数学教学的目标

(一)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合作的精神。形成合作小组,学会在学习中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参与合作小组学习,从中学习到他人的长处,认识自己短处,从而改变自己以往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探索的精神。自主学习着重与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本身的能力,自己通过看、想、算、猜、验、写等方式,培养学生自由、开发、创新的精神,养成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不但学会了新的知识,而且能形成够独立思考,明白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除了培养学生外,同时注重教师的培养。老师在学习中就像是学生在解决难题的一盏指明灯。在新课标下,老师首先要以身作则,抛弃旧传统观念,开放式教学,由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二、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主要具有的特点

(一)互动性。在新课改为基础的中学数学教学探讨的过程中,老师要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天地让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不约束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找到灵感,学到知识,得到经验,实现教与学之间的一个互动,使老师与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互动。

(二)体验性。在新课改为基础的中学数学教学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不仅在知识方面获得了个人的满足,而且在心里上获得了更多的体验。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候的体验是从内到外,可以说是从整体上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形成性。在新课改为基础的中学数学教学探讨的过程中,老师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最终的目的还是让学生学习到知识,获得经验,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在解决数学习题的时候形成探究精神。

三、探讨新课改为基础的中学数学教学下的对策

同一个班级上的学生的知识面和能力参差不齐,假若在教学中按照同一个标准来教学,就会产生部分学生数学成绩进步飞快,另一部分学生停滞不前或退步的情况了。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的学科,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抽象性。在新课下的教学,我们必须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要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出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并了解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到解决数学难题的喜悦。作为中学数学老师,要如何在课堂上落实新课程?具体要怎么样做?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否适应中学生学习的习惯?达到了新课程实施的要求没有?等等。这些问题正是在新课程改革下亟需用实践证明数学教育方法。下面就新课改过程中的探索中浅谈一点个人的意见:

(一)提出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发现问题,从而自主的解决问题。数学难题的解决过程中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中学数学课堂学习的本质就是老师如何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的从学中学会问。每个学生都有一颗好奇的心,在理解老师的教学之后,主动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形成一题多解。有的时候学生提出的设想都会使老师产生困惑,把原本具有确定性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角色不仅仅是学生,而是变成了“问”者、“思”者、“解”者,在整体的学习过程中灵活多变,成为课堂上的主体。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学会听老师的说与解,同学间还要相互的问与答。

(二)把枯燥的课堂教育变得灵活多变,富有艺术特点。新课堂下的中学数学教学,上课不再枯燥无味。老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独特的课堂教学艺术是把学习和艺术有机结合起来。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个人魅力,将艺术延伸到课堂教学中来,把教学融入艺术中,为教育事业注射新活力,使学生与老师产生共鸣,使解决数学难题变得富有色彩,深化知识结构。

(三)全面了解新教材,关键在于新的课堂设计。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紧扣教学目的,把一堂课分成不同难度层次,为教学的难点与重点设计新问题,根据学生的掌握知识程度,利用手中一切工具,把问题具体化,使学生全面了解、共同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把每一个教学内容都分化成一个细小、细小的“台阶”,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走上“台阶”,最终发现“宝藏”。在合理设计问题的时候,也要科学地提问,提问对象要符合问题的难易点,把握提问的时机,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上。假如学生回答得好,应适当鼓励;假如学生回答错误,应在合适引导,避免学生一直站着尴尬。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其中的奥妙,体验不同的乐趣,对学好数学具有自信心。

结束语:

在新课改下,老师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大,但由于划分更加细了,许多时候需要老师们思考的问题就更多了,要求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花费的心思更加多。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教学凝聚了老师的智慧,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学习方式和解题模式的多样性。学习使学生获得受益,教学使老师受益,使老师服务于数学教育中,使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才是以新课改为基础的中学数学教学探讨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徐永明.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教学策略探讨.中学教研(数学)

第2篇:基础医学概述范文

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新课改

一、前言

小学数学教学作为基础性学科,在众多科目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计算教学又是数学教学中的重点部分,一直以来是教师和学生们投入较多课时来进行学习的。一年级计算教学是整个计算教学系统部分的起点阶段,教学效果的有效性特别重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学课时逐渐减少,而教学内容却相对较多,课堂上进行计算演练的时间越来越少,计算教学开展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如何有效地开展计算教学,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师不断探讨的焦点。

二、目前计算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时减少带来的演练不足

新课改的实施,使教学课时明显减少,然而教学内容却相对较多,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紧张的原因,计算演练被理论教学大量取代。教师也只进行计算的演示,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详细的算理讲解。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对计算的解题过程理解不透彻,再加上对小学生而言,他们没有形成自学的能力,因此,计算对他们而言是一项很枯燥的学习,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能够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计算的习惯性训练,也使很多学生因此而养成了不良的计算习惯。这些弊端都是由于有限的课时时间所带来的计算教学难以开展的典型因素。

2.心理影响

小学生接受的教育属于启蒙教育,一方面,要对小学生进行学习习惯养成的引导与思维习惯的训练;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启蒙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是一门理性思维与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科,同样是伴随人们成长的终身教育学科。在小学的启蒙阶段,如果不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引导和启发,将会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兴趣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在学生发展的道路上造成阻碍。很多学生受注意力、思维、记忆、情感等心理因素的干扰,而对计算教学表现出缺乏兴趣的状态。计算是细致学习范畴的内容,需要较强的注意力配合已掌握的数学知识来进行解答,因此,感知不正确、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出错或者思维不清晰等等任何一种干扰因素都会影响到计算教学的学习。究其根源,是由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所造成的。

2.1.学生角度

(1)读题、审题

学生计算时往往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不看清题目就急于计算。因此,我首先让学生“读一读”,即仔细阅读每一道题。然后让学生交流:刚才是怎么读题的?都思考了些什么?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知道正确运用运算定律的前提是学会审题,同时注意观察题中的数字特点和运算符号,并思考如何合理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这样既避免了计算的盲目性,又培养了良好的审题习惯。

(2)讨论、反思

反思是发现的源泉,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品质、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极好途径。因此,我有意识地设计学生易错易混淆的题,让同桌之间讨论这样的计算是否合理,再反思:看了刚才这些题,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或者你想提醒自己注意些什么?从而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以免再犯,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动手计算

复习课上题目的具体设计是值得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我力求练习题少而精,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边做边审题,运用整体思维观察算式,寻找特点,并综合各法,以算得又对又快,进而形成娴熟的运算技能。

(4)编题、运用

影响计算能力的不仅是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还在于计算策略问题。四则运算是小学生解决计算问题的基础,分数乘除法的意义较难理解,因此分数应用题是小学阶段的教学难点。

二、提高小学生计算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1.多方法开展计算教学

计算教学是一个很宽泛的范畴,其中不仅包括传统意义的笔算,还包括口算。对口算训练的强化,也同样是计算教学的一部分。从算理教学的角度入手,口算是对小学生说算理能力的一种锻炼,张口说的过程同样表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采用说的方式将会对学生的思维展示得到更加直观的了解。开展口算教学,能够通过说的方式直观地检验出学生对算理的掌握程度,从掌握口算方法做起,进而提升口算的能力。速算、心算等都是计算教学的重要方法,尽管口算的效果更加直接,但速算与心算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与能力,只要教师能够进行较为吸引力的教学,对学生加以指导,都可以作为计算教学的重要手段,多方面的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组织多样化计算训练,激发计算兴趣

计算教学的过程与演练过程都相对枯燥,特别是对小学生而言,在他们的兴趣领域内通常会觉得计算很乏味,不如其他生动的课程接受起来更加新奇、有趣。计算带有一定的抽象性,在小学生的年龄段,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开展多样化的计算训练,例如采用游戏、竞赛等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可以将抽象化的计算变得更加具体和形象。采用卡片进行分组的限时计算来开展计算竞赛,可以增强学生的竞技能力,同时在小组间的共同协作模式,也能够使学生间进行计算习惯的修正。听算、口算等多种形式的训练,可以综合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3.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计算能力的提高必须要有良好的计算习惯作为基础,计算习惯包括仔细校对习惯、认真审题习惯、端正书写习惯、主动验算习惯等。通常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心思不够细腻,就很难养成仔细校对的习惯,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计算抄题做起,并对抄题的差错率有所要求,学生可以放慢抄题的速度,但要降低差错的发生,从而逐渐养成仔细校对的习惯。审题是解题的先决条件,只有进行了认真的审题才能够保证解题思考方向的正确和方法的得当,因此,审题过程中要注意数字与符号的联系,为下一步计算打好基础。格式规范、字迹端正是进行书写的起码要求,同时也是学习态度的体现,培养端正的书写习惯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认真程度。此外,在教学中教师同样要注意对学生验算方法的传授,从逆算、估算等方式入手,养成自我检验的习惯,监督学生进行计算后的主动检查,保证题目的正确率。

4.重视算法多样化的培养

每一道数学习题的设计都是配合该阶段算理要求的,因此,在进行有针对性的计算训练基础上,要对学生进行算法多样化的培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再能够运用一种算法得到正确结果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发散思考,寻找其他的解题途径,这也是新课改要求中的一个闪光点。计算教学并不是将学生集中在同一个计算模式下进行解题的训练,与之相反,计算教学只是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习惯,进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计算方法去进行解题。提倡算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表现,同样也是尊重学生思维的体现,每个学生的思维结果都是学习过程中的宝贵财富。通过对不同方法之间的比较,可以使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表达、讨论、讲解的方式得到自我的提高,从而进一步深化思维,得到本质上的提高。

四、结语

总之,在计算教学中,思考是教学的核心,首先要给予学生思维充分的解放,其次是算理的掌握,通过各种手段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程度,从基础培养的角度为计算实际演练打好基础。最后是通过计算训练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一种良好的习惯养成可以使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第3篇:基础医学概述范文

关键词:生物技术概论;授课内容;讲课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158-02

《生物技术概论》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性课程,也是生物技术基础知识和前沿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通过向学生讲授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等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了解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生物技术的区别及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趋向,初步掌握生物技术在医药卫生、能源、环境、食品及工农业领域的科学应用,为学生将来从事与生物技术相关的工作打下基础,并使其具备向生物学其他相关领域发展的基础知识,如生物工程、生物制药、食品加工、作物分子育种、动物育种等,让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更大的选择和发展空间[1]。

作为生物技术系学生的必修专业课程,《生物技术概论》课程内容难度较高,综合性较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也比较多。而且在我校又是新开课程,面临的问题更多。通过几届学生的学习,作者有以下几点的心得体会:

一、适时选择授课内容,控制课程内容深度

生物技术概论是涵盖整个生物技术领域的一门课程,课程内容十分广泛。我校选取的课本是由宋思扬、楼士林编写的《生物技术概论》(科学出版社,第三版),该书全面介绍了现代生物技术的概念、原理、研究方法、发展方向及其应用领域。内容涉及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以及生物技术在农业、食品、医药、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中的应用,同时还概要介绍了对生物技术发明创新的保护以及生物技术的安全性等。全书几乎涵盖了整个生物技术领域的所有内容,就一般院校的计划学时来说很难一一讲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授课时对内容进行了整合和删减,侧重结合专业特点,对部分教学内容做适当拓展与延伸,以期达到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我校属医学院校,生物技术学生的专业方向是制药方向,因此在授课时加重了与医药相关部分的内容讲解。比如在介绍细胞工程时,学生重点掌握的是动物细胞工程。而对植物细胞工程比如人工种子的研制、单倍体的诱发,只求学生能够有初步的了解。而在讲解生物技术应用时着重介绍了生物技术在制药和医学领域方面的应用,在讲解时授课老师先搜集生物技术药物的最新进展和最新的基因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技术,配合动画、影音,务求能让学生能直观和深刻地了解这一方面的知识。

另外生物技术概论属于承接学生专业基础课(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专业课(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性质的课程。在授课内容选择上我们还需要考虑到虽然生物技术概论中已经包含了四大工程的内容,但学生还将分别对这几个工程进行专项的学习。因此本门课程的授课目的是让学生理清整个生物技术脉络,做到深入浅出。

目前的生物技术发展迅速,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不可能一一进行介绍。因此需要结合学生实际需要,有选择地进行讲授[2]。本校将生物技术概论安排在大三上学期讲授,学生已经有了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方面的基础,比如:

二、教学方式的改变

1.采取互动式教学。生物技术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尤其是它的应用更是非常广泛,很多应用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备课时除了书本知识外,还需要授课老师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力求把最新、最热的生物技术资讯传递给同学。在某些章节也可让学生结合课本,查找文献,自己完成课程的讲授。通过这些既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刺激了学习的积极性,老师也可以获得更多的授课资源,一举两得。

在备课中还注意收集图片、动画和影音,力求把枯燥的生物技术理论讲得生动易懂,让学生易于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老师讲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时进行提问,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促进学生课后复习[3];针对大家关注和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辩论。如在讲授绪论部分以后,组织学生进行“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之利与弊”讨论,让其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安全性问题和伦理道德问题有一个初步认识。在后期讲授生物技术安全性时,再让同学们重新讨论“现代生物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这个议题。通过整学期的学习后同学们对此有了更深层的认识,看法也会有所改变。这样对整个生物技术的发展也有更加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以问题为导向,启发性教学。生物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科研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课程讲授中就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研思维能力,锻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转基因技术时,就让学生对目前社会上针对转基因的几种不同的观点进行思考。转基因技术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它是一种工具还是一种武器?如何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能有效规避转基因技术的风险?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讲授的内容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另外在讲解完生物技术四大工程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后,可以结合医学院校特点,在讲解基因治疗时设置几个具体病例,如腺苷脱氨酶(ADA)缺乏症和乙型肝炎,先让学生寻找不同病例的治疗方法,通过治疗方法的比较让学生掌握基因治疗和普通治疗方法间的区别。

三、加强双语教学的比重

双语教学是授课发展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双语教学涉及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因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对双语教学的接收程度也不一,不能因为一味强调双语教学而挫败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根据不同的情况实时调整,找出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够真正发挥双语教学的优势[4]。

我校已经有很多课程部分采用双语教学,针对生物技术概论的特点我们加强了双语教学的比重,采用“混搭式”教学方法,在授课时将部分课件和参考文献完全替换为英文原版。采用双语教学和原版教材搭配,能使教师快速了解该学科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发展动态,并且使得学生们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提高外语听、读、写能力,最终达到能自如地看英文文献和用英文进行学术交流。在今后的课程中我们还将安排学生自己完成英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加深对知识点的了解。

四、课程发展趋势

现代生物技术已经应用于当今世界高新技术产品的主要领域,尤其在医学和药学上的应用也更为广泛。很多非生物专业学生也对现代生物技术方面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使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得到发挥,今后可以将《生物技术概论》作为一门非生物专业选修课针对全校学生进行讲授,加强相关知识的普及[5]。以上是我根据《生物技术概论》几年的讲授所总结出的一点浅显的看法,希望能给其他生物技术相关课程的老师一些借鉴。

总之,我们在教育中力求把枯燥的生物技术理论讲得生动易懂,让学生易于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老师讲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时进行提问,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促进学生课后复习;针对大家关注和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辩论。如在讲授绪论部分以后,组织学生进行“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之利与弊”讨论,让其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安全性问题和伦理道德问题有一个初步认识。在后期讲授生物技术安全性时,再让同学们重新讨论“现代生物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这个议题。通过整学期的学习后同学们对此有了更深层的认识,看法也会有所改变。这样对整个生物技术的发展也有更加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宋思杨,楼士林.生物技术概论(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5.

[2]薛金爱.浅析《生物技术概论》的教学实践[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6):224-225.

[3]王国霞,赵奇,杨玉珍,等.《现代生物技术概论》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宁夏农林科技,2012,(53):119-121.

第4篇:基础医学概述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 设计基础 教学 改革

在大力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学改革就显得越发重要和紧迫。设计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在各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开设有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相关课程。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更好地开发学生能动性地对未知领域自觉探索的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使基础课程教学适应专业教学的需要。

1 打好理论研究基础,培养创新能力

艺术设计学科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设计基础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基础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分析事物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去亲身感受和领悟事物的本质、情感和规律,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应用能力。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不是对技法的掌握,而是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审美、整合和表现的创新能力。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重在用心去理解和思考,不在于技巧的重复和堆砌,否则一旦表达的工具、对象变了,学生就会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因此,在构成设计的教学中,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思维方式的训练上,通过对学生创新思维方式的开发,使构成的作用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为学生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对事物敏锐的审美鉴赏能力。另外,教学课时有限,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把所有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所以培养学生研究的方法与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更加地重要。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打好理论基础、树立创新意识,是当前我们教学改革的重点问题。

2 调整课程秩序,设计科学的课题训练

“三大构成”是设计基础的教学重点,其教学任务就是破解平面、色彩以及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认识并运用其基本原理,掌握最基本的造型方法,进而认识设计实践的形式特征并加以发挥和创造,它是学生从基础教学迈向专业设计的唯一桥梁。在以往各大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中,“三大构成”的课程往往设置在所有设计基础的课程之后,在教学实践经验中我们发现,把“三大构成”教学设置在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课程之后并不是十分的合理。在设计素描教学中,除了技法训练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水平,加强学生的专业设计意识,通过各项课题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性的表现能力。然而,这个阶段的学生还未从绘画基础的思维中转换过来,在进行设计素描的教学过程中就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学生还是在用常规的视角和思维去表现事物,还未真正用“素描”来表现设计。所以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调整:把设计素描课程放在平面构成教学之后开设,使学生在了解和掌握了构成原理和形式美的基础上,学会用专业的视角对课题训练进行设计,以更好地完成设计素描的学习;把设计色彩课程放在色彩构成教学之后开设,让学生在充分掌握色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后,更为理性地来学习设计色彩课程。

另外,在设计基础课程中,科学的课题训练是使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在信息时代设计观念和方法急速发展的今天,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意义在于提出问题,而不是提供答案,这就是主题性设计教学的基本思路。如:老师根据课程要求给学生一个课题,然后师生一起去完成,在共同研究与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互动的主题性教学方法。这样做,可以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把设计观念引入其中,使学生在完成课题的同时,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

3 采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合作性教学

在我国各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即构成教学同其他设计课程脱节,以至于学生在学习时很难领悟到构成的作用。学生在课程知识中如果只接触到那些既成的理性经验,多是一些看似确定无疑的、不存在任何对立和冲突的“客观真理”,并形成对这些概念及原理的确定无疑的态度,那么这样的教学就不可能对能力的培养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要培养学生学会用专业的视角来观察事物,教学中要求学生在艺术科学的层面理解形态的本质,将造型的研究推向专业的高度,从一般侧重于技法训练转为培养审美感觉和具有创新性的表现技能并重,以提高学生视觉的感知能力。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将构成的知识融入设计案例,有助于基础向设计的递进,架起基础和设计之间的桥梁。例如,在以往的立体构成教学中,因为受到材料、制作环境和学生所学不同专业的限制,教学重点只能放在最为基础的理论知识学习上,后期的应用实践课题较难开展,部分学生不能真正领会该课程的重要性及在今后各专业中的实际应用。根据这一情况,我们把立体构成分成了两个部分进行教学,即基础立体构成和专业立体构成。基础立体构成主要解决的是立体构成的基础理论知识点,揭示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阐明立体设计的基本原理。专业立体构成,就是把立体构成的应用部分放在服装、环境艺术、视觉传达、动画、民间艺术等各专业设计中来实践。通过两部分的综合教学,学生即能熟练掌握立体构成的基础知识,又能在各专业实践中轻松驾驭立体构成理论,使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更为明确。又如,平面构成和设计素描等以强调思维开发训练为主的课程,可以通过和视觉传达教研室之间的教学合作,而立体构成可以加强与环艺教研室的合作,使基础教学在理论基础之上最大化地向专业迈进。

4 结语

根据学生基础现状,设计基础课程在近一两年的教学中不可能抛开现有的教学体系去创造全新的传授审美与实践的学说,但也不能固守“旧谱和古方”,新时代新技术赋予我们新的要求与观念,设计基础教学也不例外,必然要与诸多新兴技术和知识发生关系,而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推陈出新的教学思路是实现创新目的重要保障。设计基础教学不可能预见所有的专业内涵或未来的设计学科变化,也不能使学生一劳永逸地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但我们可以传授给学生创新的思维和方法,这是我们在今后五年的教学改革中始终贯穿于其中的教学目的。社会在发展,设计基础教学自然要随之改进,我们应该围绕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始终以此为目标与时俱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和更大的改革魄力,锐意探索、积极实践,不断开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黄国泰.教育公平与教育改革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第5篇:基础医学概述范文

一、“全批全改”存在的问题

初中数学作业的批改方法多采用“全批全改”.目前随着数学改革的深入进行以及时代对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明显地暴露出作业“全批全改”存在的问题.

1.教师花费在评改作业上的时间过多.初中数学作业天天有,学生天天做,教师天天改.如果一个教师任两个班,每班按50人计算,每次要批改100本作业;若每次留4个题,一次要批改400道题,

若每本作业平均用2分钟,就要花去3个多小时的时间.尤其是批改几何作业,还要花费更多的一些时间.再加上平时小测验、单元测验、班主任工作、备课……忙得团团转.探索教学改革的时间难以保证,当然教学改革也难以付诸实施.

2.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素质教育下突出的特点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可是作业的“全批全改”是学生头上的“紧箍咒”,使他们天天忙于按时完成作业,不管对与错.学生主动思考,自我检查的积极性受到压抑.

3.师生双方获得的信息失真度很大.学生做作业、教师批改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师生双方获得信息的重要通道.可是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作业很不错,但一考试成绩很差,因为学生为了老

师“批改”只好抄袭作业,教师也只好“上当受骗”.由于时间紧,教师批改作业常用简单符号,学生由这些符号只能知道哪个题错了,但不知道错在哪里,得到的只是百思不解的信息.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作业的“全批全改”教师很辛苦,但束缚了教改的手脚,又束缚了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所以,改革数学作业批改方法应当受到应有的重视.

二、批改作业方法的几点尝试

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不仅仅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还是师生双方获得信息的重要窗口.精心设计、布置作业、认真批改作业,能使师生双方及时接受正确的信息,加快信息反馈的速度.只有师生共同配合,才能真正达到做作业和批改作业的目的,批改作业的方法应多样化.但关键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师生活动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为此做了以下尝试:

1.随堂批改作业,新课后,简当的作业可当堂完成,采用集体讨论答案,当堂集中统一批改.

2.小组批改作业。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安排成前后两桌,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每次上课前5分钟由教师提供参考答案,小组内互相批改,并把批改的情况向老师或信息小组汇报典型范例及错题情况.

3.教师抽查和而批教师对小组批改后的作业要进行抽查,了解作业和批改的情况,对作业中存在的明显问题要复批或面批.

4.信息小组及时做好信息交流.由科代表和几名同学组成信息小组,其主要任务是:

(1)汇集班上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题进行“会诊”,分析错误原因,提出正确答案供学生参阅.

(2)收集作业中做题方法新颖巧妙、思路简捷、一题多解等典型范例,及时向全班进行交流.

第6篇:基础医学概述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目的性;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JO--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3(c)--0121--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市场需要大量与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的从业人员,这为艺术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在大规模迅速发展的背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多年不变,教学研讨太少,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改革重视不够,造成课程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模式落后。因此,加强艺术设计学科建设,适时修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完善课程体系将会为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当代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以加强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教育为基础,突出能力培养,以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专业教育规律,加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逐步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使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很快适应社会的需要,并且成长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要突出艺术设计的专业性,就应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在教学中要明确课程体系设置的目的性,有针对性的开设基础课程教学,强调专业课教学的实践性以及专业课程教学的合理性和连续性等问题。

一、要明确课程体系设置的目的性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改革需要从社会实际出发,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新的教学体系中应注重实践教学,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强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建设实用的计算机设计中心,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使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艺术创新能力,使之站在一定的思想与理论高度进行设计。

二、有针对性的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开设的目的在于对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设计前作准备,而且可以使学生明确设计的根本方向和学习专业设计课程的真正目的。所以课程设置的针对性、系统性尤为重要,基础课和专业设计课程的设置应该被顺畅地衔接,而不是割裂成孤立的两个部分。所以应有针对性的对课程进行设置,注重教学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

就目前艺术设计学科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而言,大多是注重基础技能的培养,这些课程的设置虽然能拓宽专业范围,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显然还很不够。专业基础理论的教育是促进学科健康发展的基础,从创造性思维和思想观念上对学生进行教育是学生未来发展的根本,同时重视专业设计基础的图案设计、形态创意、设计语意和专业课的设计管理、设计实践等方面知识的培养,最重要的是专业基础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挂钩,让学生参与本专业的应用设计实践,有助于学生在其专业上创造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三、强调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性

艺术设计专业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具有自己鲜明的专业特色,艺术设计实践虽然不能代替艺术设计教育,但艺术设计实践却是艺术设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设计教育应与市场相适应,学生从学校所得来的知识能够符合市场的要求才是艺术设计教育真正的成功。这样艺术设计教育可以和社会需求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良性循环系统。

设计毕竟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行为和文化行为,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中,我们期待让设计教育活动充分参与市场,给学生真正的设计实践,让设计活动在实践中创造价值,同时使学生具备适应市场的创意、决策能力和设计能力,全面塑造作为设计师的素质。

建立设计工作室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有着积极的作用,建立设计工作室,能够使相同学术观点的人相聚共同推动学科的发展,同时对于参与社会实践以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都大有益处。工作室制以小规模或小组织形式出现,便于细致传授知识,通过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优秀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时在实践当中也避免了盲目性和学生工作后的不适应,有利于对学生的深入培养。

四、强调实践教学的合理性和连续性

艺术设计教学是灵活的,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结。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的模式中,学生从专业思想教育和认知实习中,逐步了解专业。在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通过实验课、习题课、课程设计和现场教学,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交替渗透。

第7篇:基础医学概述范文

【论文摘 要】本文从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状及其基础课程的本质特点入手,分析了在专业设置、教学方法上的不足。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课堂改革措施,如在专业基础课上实施新的课堂教学形式,逐步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一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是多种学科知识汇集的一个综合性学科。从广义上讲,环境艺术设计几乎涵盖了当代所有的艺术与设计,是一个艺术设计的综合系统。其专业内容是以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来界定的,可以简单地分为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大部分。从发展来看室内设计相对成熟,所以我国各高校开设环境艺术设计时,通常都偏向室内设计教学方向。

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涉及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各个领域。自从我国高等院校设立环艺设计专业以来,这个介于科学和艺术边缘的综合性学科在全国各高校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其教学模式大多是模仿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尤其是近年来,各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呈倍数增长,毕业的学生也就相应增多了,而就业问题也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二 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模式

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环艺设计的专业基础课通常设置在大一、大二阶段,部分学校在学生进校后将一年级的课程都设置为素描、色彩,用以加强学生的基础专业能力。这是加强本身专业素质不高的学生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教学,缺少师生间、同学间的相互研讨,忽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在教学中部分教师不注意设计与实践相结合,启发学生自主设计的能力,而单纯地强调完成作业,忽视在完成作业时学生对设计的理解,尤其不能自主地进行设计创作。大部分学生都抱着应付作业的消极态度,而不去对设计本身做太多的研究。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1.合理安排基础课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

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不能沿袭传统的美术教育课程体系,要增强学生艺术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建筑形体、比例、空间、结构关系的深刻理解。应设立一些相应的关于环境、建筑、空间设计理论课程的学习,使环艺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和绘画专业拉开距离。

2.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环境

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更加注重实践过程的教学,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鼓励学生将在外实习的课题项目带到学校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从而在实践中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设计中,在设计中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课堂上老师在完成教学的过程后,要让学生自己组织讨论完成课堂学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转贴于

3.注重课程的融合和交叉,增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系统性

环艺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单个课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因此要注重课程的融合和交叉,强调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像在环艺专业基础课程中,设计素描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写生手段培养学生观察、塑造形体的能力。要根据学生自身专业的特色来寻找适当的训练方式。可以结合环艺专业的特点多做些配色训练,注意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性和支撑性。根据环艺设计专业的方向决定基础课的内容,与环艺专业设计课程衔接起来,为后续设计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利于提高学生设计的实践能力。

4.建立课堂教学新形式

针对环艺专业课程建设中普遍存在重专业轻基础的现象,基础课和专业课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因此要以设计思维的形成和对设计方法的掌握为引领,构建环艺设计基础课程新体系。为进一步明确课程的目的,需要重新结构课程的内容与形式。

(1)教学方略上突出大的课程方向,强调整体性、综合性,弱化单一性:将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合二为一,成为设计基础。主要解决二维空间的问题;强调素描与色彩的共性和统一性,分而不离,区别在于表现因素上的多少。目的主要在于解决画面的结构问题,注意表现的丰富性和学生的特点。

(2)各课程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进一步明确:①增强课题意识。将课题始终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增强师生双方面在课程中的主动性和互动性;②设计基础。将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注重内容上的延承与变化,避免片面的解决问题没进一步加强点、线、面在语言形式方面的表现力度,突出画面的结构意味;③设计素描。基础中的基础,在设计基础为能迅速进入这种状态提供了先决的形式,使学生能更好地投入到画面的经营之中,点线面、黑白灰、节奏、韵律成为画面主导的形式因素,要让学生充分理解素描的本质含义,避免为形式而形式;④设计色彩。注重色彩因素在画面结构中的意义,要让学生保持设计素描的中心方略,同时将色彩因素贯穿进来,通过在对色彩在色相、明度、饱和度以及色调等方面的训练与运用,解决好色彩在画面结构组织中的构成意义。把所学全面而恰当地运用到课程中;设计色彩还可以通过风景写生的练习,进一步解决好色彩在画面结构组织中的构成意义,注重色彩归纳和主观调整,一切从画面结构出发。

课程顺序的调整和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变化,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形式变化,这是在理论推究基础上所进行的教学实践,呈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学习面貌和学习效果。

四 结束语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是由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两个部分构成,专业基础课程作为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基础核心课程,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研究方向,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顺利从专业基础课向专业设计课过渡。并引入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生产实践,与理论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8篇:基础医学概述范文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艺术专业,艺术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尚未有面向艺术类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材出版,各个高校艺术类的计算机教育也主要是在文科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大纲上进行一定的修改。在对本校艺术类学生进行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活动中,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尝试对艺术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进行改革。改革的宗旨是从应用出发,吸引学生对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1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1) 学生之间计算机水平差别巨大

我国城乡的教育水平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学生之间的计算机水平存在差距,而对艺术类学生,这个问题更加突出。艺术类的学生大多来自于城市,这些学生在中学甚至小学就开设了计算机课程,而且早已有了自己的计算机。但艺术类学生中还存在少部分来于乡镇或农村的学生,这些学生很少或根本没有接受计算机的基础教育,对计算机的认识主要停留在聊天工具等的使用上。

(2) 重视实用性

艺术类学生注重实用性,学习每一门课程的过程中都会问这门课程有什么实用价值。目前没有艺术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大纲,将艺术类的笼统的归纳到文科中,忽略二者之间的差别。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份:计算机的理论和计算机的应用。计算机理论的内容对艺术类学生来说难以理解,而中Office之类的计算机应用,艺术类专业学生普遍觉得这些内容的实用性不大。

(3) 崇尚自由,喜欢创新

艺术类的学生通常生性活泼,相对其他专业,更喜欢自我表现,追求自由。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以教代学,重在教授,缺少教与学的互动。理论课的教学和实验课的教学都采用固定的模式,固定的任务,学生在其中难以创新,也未能提供学生展现个性的平台。

(4) 对计算机学习兴趣不高

艺术类的学生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学生对艺术特别热爱所以选择艺术,而另一部分选择学习艺术仅仅是艺术类对文化理论要求比较低。前者由于毕业以后面临工作的巨大压力,需要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应用于专业课的学习,而后者学习兴趣不大,更觉得计算机和自己的专业相关度不大,所以学习兴趣更低。

针对上述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我们对教学过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采用了开放性项目教学方法,让计算机教学作为一个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大纲将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我们将这些模块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类教学、应用类教学和设计类教学。

(1) 基础类教学

基础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一些理论基础知识。这类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原理、网络原理、Office的应用。

(2) 应用类教学

艺术类学生大多有自己的计算机,对于如何维护自己的计算机和一些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学生有很大的兴趣,因此结合艺术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特点,我们进行了如下的应用软件作为教学内容:

① 病毒的防治与查杀:瑞星、卡巴斯基;

② 网络工具的使用:浏览器、MSN、QQ;

③ 文档传输和压缩:Outlook Express、FlashGet、Thunder;

④ 媒体播放和格式转化:RealOne、Windows Media、ACDSEE。

(3) 设计类教学

为适应艺术类学生喜欢展现个性的特点,选择一些设计类的教学内容。以专业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是否需要使用计算机作为工作平台为标准,可以对艺术类的各专业进一步的细分。对于不需要计算机作为工具的专业,选择学生比较喜欢的艺术设计软件的应用作为设计类的教学内容,比如DreamWeaver、3D Max、Flash。对于以后需要计算机作为工具的专业,可以考虑在选择该专业以后会用到的应用软件作为设计类教学内容。

以上三类教学内容,基础类教学和应用类教学的内容所有学生必须学习,而设计类学生只用选择其中一种应用软件进行深入的学习。

3教学方式的改革

3.1按照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

(1) 基础类的教学方式

艺术类学生对基础类教学中的计算机基础理论不感兴趣,因此必须对现有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改变。从电视、电影、报章和杂志中选取比较容易引发学生兴趣的事件,产品,将这些事件和产品背后所隐藏的计算机基础理论以通俗的语言介绍给学生。

(2) 应用类和设计类的教学方式

对于应用类和设计类的教学,采用项目案例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实例“项目”的驱动下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完成项目得到清晰的知识思路和方法。整个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吸引学生,让学生不断的体会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就感。

3.2按照教学形式选择教学方式

(1) 理论课

教师首先选择一个容易引发学生兴趣的项目,针对教学目标设计项目的若干问题,并将所要学习的概念、技能运含在所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中。首先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实例的作后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演示具体的操作过程,并演示阶段成果,以吸引学生,加强学生的参与。演示的过程中指明学生遇到困难时所要探索的方向。

(2) 实验课

实验同样建立在项目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只是指定本次实验中所需要使用的软件工具和技术,而对项目的具体内容由学生自己设计。学生自己建立实验小组,每个小组2~4人,选择1名同学作为小组负责人。小组成立后首先选定自己的项目内容,交由教师对难度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完成项目。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先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解决不了再由教师提供指导。项目完成后,从小组中选择一名同学面向全班同学进行演示,分析自己使用的技术,并突出自己作品的亮点。

4考核方式的改革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考试主要分为笔试和机考,笔试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理论进行考察,机考主要选择Office作为考试内容,对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考察。这种开始方式适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但艺术类的学生没有参加等级考试的要求,并且学生本身的参加等级考试的积极性也不高,因此我们采用了笔试+作品的方式来进行考核,其中笔试占50%,作品占50%。笔试着重对理论知识的一些掌握,而作品由学生自己组建的小组来完成,各个小组用两周的时间完成自己作品的设计,最后向全班同学展示。对作品进行两个方面进行评价:所选择软件的应用水品和作品的艺术效果。由于讲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一般来自于计算机相关专业,因此对作品的艺术性的评价并不比学生高,因此对作品的评价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其中教师评价软件的应用水品,学生评价作品的艺术效果。

5结束语

艺术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吸引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热情,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对教学过程中三个方面改革的实践,可以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这门课程打造成艺术类学生展现自我,激励创新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战德臣.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C]. 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6.

第9篇:基础医学概述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导入原则主体性课程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概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关注概念的背景和形成过程,进而避免机械记忆概念的现象,真正的使学生明白概念的实际意义,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对课程导入进行改革和创新,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创造有利的条件。

一、基于概念导入式小学数学导入课程的原则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需要教师在进行概念导入教学时,要结合以下教学原则,提高课程导入的有效性。

(一)导学结合原则

导学结合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师生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合作,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进而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的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重视思维训练原则

概念的学习要求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因此在导入课程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即教师通过引导性的提问,让学生自主的探究,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不断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强调比较的原则

小学数学概念的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明确概念的含义,还要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因此需要在概念导入时,进行比较导入,即引导学生去探索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差别,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把握,还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基于概念导入式小学数学导入课程方式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因此需要加强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视,借助概念导入式进行小学数学的课程导入,一方面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要强化学生的认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为数学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观察导入

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初期,对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概念导入时,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去观察和发现。例如在学习概率的概念时,单纯的讲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如果设置观察导入,就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可以将不同颜色的小球放在盒子里,让学生去摸,然后观察球的颜色变化,进而形成对概率的初步认识,并明确概率的基本含义和相关应用。

(二)动手操作导入

数学概念的学习也需要进行动手操作,这样可以提高数学知识的直观性,使学生对概念形成清晰的认识,并且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在学习圆形的相应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各个图形,如圆形、椭圆形以及其他形状,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自行车车轮是圆形的,并去探索实际生活中的圆形的事物。

(三)故事导入

小学生处于抽象思维发展的初期,因此学生对于小学数学概念学习会感到吃力,这就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概念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其中故事导入法就是小学数学概念导入的一个有效形式,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联想,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而引导学生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在运用故事导入概念时,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要明确故事是为概念教学服务的,不可以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因此教师要选择针对性强的故事,并在故事环节中对学生进行引导,避免学生的注意力局限于故事本身。

(四)类比导入

小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多种概念,并且多种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概念的导入时,采用类比导入,即向学生展示不同的概念和数学规律,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索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比较新事物和旧理论之间的矛盾和类似现象之问的异同,从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分数通分和约分时,可以让学生对两种概念进行类比,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而明确两种计算形式在分数计算中的作用。

结束语:

总之,概念学习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需要重视对小学概念导入的重视,教师要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和创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总之,小学数学教师要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优化小学数学概念课的教学,依据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切实抓好课堂中概念的导入、形成、运用等教学过程,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树清.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论》的教学思考[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