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能源开发存在的问题范文

新能源开发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能源开发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能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第1篇:新能源开发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 存在问题 发展对策

新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氢能、潮汐能以及海洋表面与深层之间的热循环等,此外还有沼气、酒精、甲醇等。

针对甘肃新能源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诸如新能源技术尚不成熟,成本相对较高,产业化进程受到制约;新能源产业存在诸多应用障碍制约;行业金融支持力度不够,企业进入积极性不高;甘肃深居西北内陆,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水资源短缺,将限制新能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等等,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一、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有序推进新能源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降低成本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处于技术变革迅速的新能源产业尤其如此。甘肃省应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检测中心、培训中心等基地,切实加强新能源基础和应用研究,高度重视实用技术和集成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高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基础理论研究水平。建立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具备一定研发能力和经济实力的企业为主体的研发基地,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参与,建立甘肃省新能源研究基地,促进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只有实现新能源的大规模产业化和市场化,才有可能使新能源的利用成本降至具有竞争力的水平,为新能源普及打下基础。在新能源开发成本较高、使用不便的情况下,推进新能源产业化和市场化必须由政府作为推手,措施涉及电价、技术转化、税费减免、财政补贴、投资融资等,要对各种新能源的不同特点进行充分分析,分门别类地制定合适的激励政策。

二、适应终端能源需求的趋势,优化能源结构,处理好新能源产业链接问题,解决新能源的应用障碍

现代化进程使人们已经习惯于使用电力、汽油、柴油等二次能源,并由此形成了完整的生产、生活模式。从发展的趋势看,电力作为二次能源的载体地位不会改变,改变的只是产生电力的一次能源来源;人类以汽车、轮船、飞机作为交通工具也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改变的只是实现这些交通工具功能的动力来源。因此,新能源发展必须做好下游产业链的衔接工作,特别是风能、太阳能发电的并网工作。

甘肃长期以来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以至造成能源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从未来走势看,由于对优质能源消费增加迅速,将出现由需求推动的结构性变动。但是“煤为基础”是一个难以在短期内转变的现实,我们也不可能长期维持“一煤单挑”,所以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初步形成结构多元化的局面,使优质能源的比例得到提高。与此同时,也必须看到重化工业既是甘肃的支柱产业,也是甘肃的优势产业。随着工业化、城市化阶段的到来,必将带动对电力、煤炭、石油等的大量需求,主观地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去降低能源依存度是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和甘肃实际的。所以甘肃可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化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手段,在一些低位产业中积极采取产品结构升级、增加技术含量,降低能源依存度的同时,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信息产业、生物产业等面向未来的战略产业。如此双管齐下,无论是经济还是新能源都能更好、更有效地发展。

三、建立新能源的资金保障体系,调动企业进入的积极性

通过实施新能源成本均摊制度以解决制约新能源发展的市场制约因素。目前,我国应从政府投入、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积极向市场化方向转变。我国应加大风险投资在新能源领域的融资规模;借鉴国外绿色证书交易模式,在国内各省市间建立市场化的激励机制,调动资源丰富地区开发利用新能源的积极性;同时还应积极发展创新型融资产品,如与政府减排目标、能源价格等标的挂钩的指数型债券,通过补偿机制有效规避新能源发展中的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

四、设立水资源调节基金

甘肃省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和新能源开发的矛盾,从劣势中发现优势、从挑战中把握机遇,走出一条适宜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路子。从劣势中看,尽管水资源短缺,但是农业用水相对丰富,可以通过市场方式从农业中匀出一部分给工业;从挑战中看,技术的进步、节水设施的推广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建立和完善国家水权制度,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兼顾效率和公平,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

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完善新能源的有关法规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在新能源技术领域走在前面,我们应加强与这些国家在新能源技术方面的合作,积极探索与发达国家之间,企业之间,学术、研究、管理、培训机构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具体项目技术合作、经验交流及能力建设等形式的合作活动。法律的有效实施能使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为新能源同常规能源竞争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引导和激励各类经济主体积极参与到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中。但是我国新能源的相关政策体系还不完整,新能源发展的政策缺乏配套性、衔接性,特别是缺乏细则。虽然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但相应实施细则和扶持政策,却未能及时出台。此外,各地政府缺乏相应的法律政策,不能很好地贯彻中央的政策。为此,应制定保障促进与新能源开发利用的相关法律,依法明确各类主体在新能源开发利用中的权力和义务,制定有利于新能源发展的价格、投资、税收、财政等方面的法律制度运用法律手段推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因此,要采取多种方式建立新能源技术开发的长期国际合作机制,通过合作开发,加速新能源技术的利用和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继民.低碳经济背景下甘肃新能源发展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10,(5).

[2]张亮.我国节能与新能源行业的金融支持问题[J].开放导报,2009(4)

[3]张有贤,蔡敏琦,安学勤.甘肃省能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兰州大学学报,2006(06)

第2篇:新能源开发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战略框架;扶持政策;启示

中图分类号:F4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11-0054-04

发展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能源,减少对石油等传统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是21世纪国际社会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以及能源危机而积极努力的方向。尤其是受2008年全球能源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对新能源的追求已提升至能源战略高度。整体来看,发达国家在新能源发展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但也有一些发展中国家能准确把握能源发展方向,并采取一系列的推进措施。印尼在生物能源等新能源发展方面已渐成规模,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框架和配套扶持体系,其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一、印尼新能源发展战略的背景

(一)新能源成为各国能源发展方向

从国际趋势来看,安全、环保、经济是今后能源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各国能源政策的最终目标。新能源开发利用受以下因素的推动:一是随着环境压力的不断加大,注重可持续性、环保型的新能源开发利用已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在化石能源稀缺性凸显和价格长期剧烈波动的背景下,保障可靠的、廉价的能源供给是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尤其是2008年上半年全球油价高涨迫使能源消费大国更加重视节能,向低炭、高效、环保的能源供应体系转变已是必然趋势。三是能源是经济的发动机,能源的变革可以带动经济的变革。抢占新能源技术的制高点,是当前工业发达国家的战略追求,2008年全球新能源总投资规模已达1300亿美元。主要发达国家大力推动新能源,将给世界能源和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可再生的新型能源取代传统化石能源的主导地位已成为必然趋势。

(二)印尼不可再生能源急剧减少

在化石能源方面,印尼已探明其潜在的天然气储量为165万亿立方英尺,煤炭储量为187亿吨,石油储量为84亿桶。按照2007年的产量水平,印尼煤炭资源可供使用75年,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仅可供开采24年和61年。[1]印尼石油监管机构在2008年的报告中指出,印尼石油产量每年以8-10%的速度下降,如不能发现新的石油矿藏,石油储备将在10年内用尽。以每年原油产量来看,印尼已从1991年最高的5.8亿桶萎缩到2007年的3.58亿桶。 随着国内石油资源的日益紧张以及国内能源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印尼已从传统的石油净出口国转变为石油净进口国。2008年原油价格飙升,对印尼国内造成了巨大冲击,能源供应不足问题凸显。

(三)印尼发展新能源的巨大潜力

据印尼能源与矿业资源部的测算,印尼新能源发展空间巨大,其中水电潜能为756.7亿瓦,实际装机能力43亿瓦,利用率仅5.6%;地热资源217处,潜能约270亿瓦,实际开发8.07亿瓦,利用率仅2.99%;小水电潜能5亿瓦,实际开发0.84亿瓦,利用率仅16.8%;生物质潜能498.1亿瓦,实际开发4.45亿瓦,利用率仅0.9%;太阳能卡能4.8千瓦/平米/日,实际开发仅800万瓦;风能风速约为3~6m/秒,东部地区风速则超过6m/秒。

二、印尼新能源扶持政策的主要目标与基本框架

2003年12月22日,印尼政府出台了“可再生能源与能源保护政策”,简称“绿色能源政策”。该项政策的理念是建立一种可持续能源供应与利用体制,鼓励集约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能效技术、营造节能型生活方式,最终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

(一)印尼新能源发展的主要目标

印尼政府对可再生能源开发与保护的设想,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实现高效、清洁、可靠和经济上可担负的能源供应与利用。2005年印尼政府颁布了《国家能源管理蓝图2005-2025》,规划至2025年印尼初级能源消耗的规模将达到相当于30亿桶石油的量,新能源在初级能源资源中的比重将超过13%。其中,生物能源(含生物柴油和生物乙醇)的比重将超过5%,地热能源将超过5%。

(二)印尼新能源扶持政策的基本框架

1.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

印尼可再生能源发展计划可分为非商业性开发与商业性开发两类。前者主要是政府推动实施的乡村电力化计划和乡村能源自立计划,[2]后者则以私人实体的投资开发为主,但政府会支持重大的新能源发展项目,如乡村光伏发电项目。截至2009年初,印尼已推出新能源发展的五大项目:一是2005年实施的乡村电力化计划,以可再生能源工厂替代柴油机,以满足农村地区的电力需求;二是可再生能源发电联网工程,政府协助中小可再生能源发电厂与国家电力公司的电网联网;三是综合微水电发展;四是乡村地区太阳能光伏电发展项目;五是2007年启动的乡村能源自立计划;六是2008年1月开始与荷兰政府合作的生物汽油开发项目。

2.能源保护政策

据印尼能源与矿产资源部估算,印尼各部门能源保护的潜力巨大,可节省10-15%的能源消耗,如获得充分投资,则能省30%的能源消耗。印尼在能源保护政策框架的具体安排包括:首先,针对社会经济所有部门进行公共意识宣传。一是举办关于能源效率与保护的论坛,或在电视广告中进行宣传;二是通过印刷品、宣传活页等传播信息;三是开展对建筑和工业部门的国家节能竞赛;四是参与东盟的节能建筑最佳实务竞赛。其次,提升社会经济所有部门的能源保护能力。一是由培训教育中心主持关于能源保护的培训安排;二是由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等国外机构提供能源保护的培训。第三,成立能源保护清算所,提供能源保护活动的相关信息。第四,针对工业和建筑业的能源保护合作项目,由政府和国家电力公司提供资金,为工业和建筑业提供免费能源审计服务。第五,由政府和国家电力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引导家庭使用荧光灯,将街道照明由水银灯改装为钠灯。第六,针对家庭的煤油向汽油转换项目,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向乡村地区2000万家庭派发高压气筒。第七,针对工业和建筑部门的能源管理者胜任项目,由政府出资设立能源管理人员认证制度以及胜任能力标准。第八,针对家庭的能效标志项目,将能效标志作为引导消费者能源消费的指引。

3.乡村能源自立计划

乡村能源自立指一个乡村拥有满足部分或全部消费和生产性能源需求的能源供给能力。其标准分为三点:一是当地可提供的能源能力,印尼能源与矿产资源部的标准是能源自立乡村的电力或燃料供应的60%以上应源自当地的可再生能源;二是通过能源供应项目及其配套措施推动生产性活动解决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三是通过创造就业岗位解决乡村就业问题。2007年2月印尼正式推广乡村能源自立计划,选择200个乡村作为试点,其中100个是以生物燃料为基础的能源自立,100个是以非生物燃料为基础的能源自立。该计划目标是至2009年建立1000个以生物燃料为基础和1000个以非生物燃料为基础的能源自立乡村。

三、印尼新能源发展持政策的具体措施

(一)通过立法形式规范国家能源保护和利用行为

为了鼓励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效,印尼先后颁布了多条法律法规,其中包括税收鼓励政策、延缓缴纳增值税、对可再生能源和能源保护设备实行进口零关税、免税期和软贷款等,并多次发出关于能源保护及能源推广的中央政府文件。核心的政策法规包括:2003年12月22日出台的“可再生能源与能源保护政策”,2004年2月国家能源矿产资源部颁布的《国家能源政策2003-2020》。为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印尼规定自2005年起化石能源的使用量每年减少20%,并出台生物柴油及生物乙醇的标准条例。2007年印尼颁布了《国家能源法》,旨在降低国民经济对进口成品油的依赖,同时推广天然气、生物燃油、地热、太阳能和风能等替代能源。

(二)进行能源投资政策改革与新能源商业化推广

在国家投资方面,印尼政府努力实现使用自有资金进行能源开发,满足能源的需求与供应。同时,财政部、能源矿产资源部和国企部等相关部门积极鼓励私人部门和外资企业在符合印尼法律法规要求的情况下,更多地参与印尼能源项目的投资与开发。尤其是在兴建独立电站方面,印尼积极制订透明的投资政策,使私营部门、合作企业、国有企业更有效地参与能源投资。为吸引国内外投资者,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印尼政府在金融、货币与财政方面实行了鼓励政策,如对参与可再生能源开发与能源保护的公司实行增值税延期与减免,以及免除进口税等。取消对可再生能源与能源保护设备的奢侈品税,对可再生能源和能源保护开发投资中的工程部分实行无息贷款。

(三)多渠道拓展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资金来源

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初始投资成本相对较高,在商业化运作方面存在一定限制。印尼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融资配套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争取印尼政府的发展预算支持,此项预算资金由政府分配给能源矿产资源部、合作部、卫生部、技术评估与应用机构等政府部门,为其可再生能源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其次,一些政府机构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可积极寻求双边或多边捐赠、技术援助和软贷款。第三,能源开发地区的地方政府提供财政收入支持,以及向海外申请海外援助贷款。第四,积极争取关注环境问题,可再生能源发展和反贫困的国际机构或民间组织的支持,包括来源于世界银行的全球环境基金、亚洲开发银行和海外发展机构等提供的贷款资金服务。最后,鼓励地方投资企业以及农村金融机构的项目资金予以支持。[3]

(四)进行原材料供应与产品推广扶持

首先,为农民提供优惠政策,提高生物能源的生产和使用水平。为吸引农民种植生物能源所需的蓖麻、棕榈、木薯和甘蔗等优质原料,由当地银行向农户提供低息或免息贷款,由厂商向农户提供免费种子和化肥。另外,作物的收购价格提前通过合同订购的方式确定下来,以确保农民的收益。其次,积极发展能源农园业。如印尼RNI公司拥有10家制糖厂,公司的农园每年为公司白糖加工提供大量的甘蔗,仅西爪哇5家制糖厂每天就要加工1.5万吨甘蔗,产出的甘蔗渣通过再加工制成生物乙醇。第三,政府介入推销生物汽油。2006年12月11日,印尼政府开始在雅加达推销一种由95%高级汽油和5%乙醇混合而成的高级生物汽油。

四、印尼新能源扶持政策的基本成效与面临的挑战

(一)印尼新能源扶持政策的基本成效

1.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程度开始下降

虽然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新能源比重已得到显著提升。1970年,印尼的初级能源消费结构为石油88%、天然气6%、煤炭1%、水电5%、地热开发为空白。2007年,印尼的初级能源消费结构已经发生显著变化,石油下降至49.7%,天然气提高至19.2%,煤炭提高至27%,水电总量上升但份额下降至3%,地热能源提高至1.2%。可见,随着印尼可再生能源开发力度的加大,初级能源结构将进一步向新能源转变。

2.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率逐步提高

2007年2月推出乡村能源自立计划后,印尼的可再生能源应用得到明显提高。以生物质能为例,目前生物柴油年产量为19.235万吨,生物乙醇年产量为253万吨,生物燃料占工业化燃料应用的比重达5%。预计2010年,生物乙醇年产能将达到40亿升,生物燃料总产量将达到50亿升。可再生能源发电方面,截至2008年7月,印尼国家电力公司(PLN)已建成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96万千瓦。乡村能源自立发展方面,截至2008年7月,已实现123个乡村能源自立项目。

3.推动了地方经济的活跃发展

一方面,印尼的能源自立政策吸引了国内外的投资,2007年以来,印尼地方政府先后与中国、日本、巴西等多国企业合作,引进外资建成了水电、太阳能、生物燃油等项目。另一方面,能源自立计划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劳动力就业。如生物燃油项目的发展扩大了该类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进而提高了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印度投资商在楠榜省投资建设的乙醇厂,推动木薯种植面积增加2.5万至3万公顷,为当地农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二)印尼新能源扶持政策面临的挑战

印尼在可再生能源利用和能源保护方面面临着多种挑战:首先,可再生能源商业化开发利用的难度较大。可再生能源开发的投资费用较高,高投资成本与高生产成本使得可再生能源与传统商业性能源在价格竞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可再生能源的市场规模仍然有限,大范围推广应用前景尚不明朗。其次,印尼人力资源水平仍然很低,社会对新能源技术的吸收仍然很少,构建节能型文化存在客观障碍。在有关可再生能源和能源保护部门条例的实施方面,政府机构仍缺乏紧迫感和相互协作意识。第三,新能源发展面临巨大的资金支持缺口,如地热能源的资金需求为1610亿美元,巨大的资金缺口有待政府资金援助。第四,生物燃料的大规模发展挤占原有农作物种植并对原始森林资源造成破坏。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使印尼饱受冲击,且印尼的原始森林资源受破坏程度近几年正逐渐加大。

五、对我国新能源发展与扶持政策的启示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我国陆续公布实施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等法律法规,在新能源的具体发展政策方面,印尼的经验对我国新能源发展与扶持政策有以下启示。

(一)完善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

1.放宽和完善新能源市场准入

在确保国家能源总体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下,建立完善的现代监管制度,减少政府行政干预,放宽新能源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民营企业投资新能源产业。同时,加快国有能源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解决当前国有能源企业普遍存在的“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等问题,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为跨地区、跨部门以及跨所有制的上下游一体化整合创造良好的条件。

2.政府应采取多种扶持政策

借鉴印尼的经验,推动新能源发展最有效的手段是税收鼓励政策,包括延缓缴纳增值税、对可再生能源和能源保护设备实行进口零关税、免税期和软贷款等。另一个政策手段是能源价格,在考虑环境成本的前提下,按照能源的经济价值对能源价格征税。同时,采用教育宣传的政策手段,在实施可再生能源开发与能源保护政策过程中提高公众的主观能动性。

3.实行新能源商业化运作

一是建立合理的新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处于充分竞争的新能源产品应由市场供求关系确定其价格,并以市场的可接受程度作为价格管制的主要依据,通过税收政策、环保折价、价格管制等措施,形成各种能源产品之间合理的比价关系。二是以市场化手段满足新能源发展的资金需求。加大风险投资在新能源领域的融资规模,借鉴国外绿色证书交易模式在国内各省市之间建立市场化的激励机制,调动资源丰富地区开发利用新能源的积极性,积极发展创新型融资产品,如与政府减排目标、能源价格等挂钩的指数型债券,通过补偿机制使新能源发展中的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得到有效规避。

(二)全面推动节约能源及提升能源效率

1.推动不同部门的广泛参与

不同部门推广不同的能效战略。首先,对于工业部门而言:一是建立新设厂能源效率指标及审核制度;二是推动产业自发性节约能源;三是提升能源设备效率标准,提高电动机、锅炉、冷冻空调等能源设备或器具的耗用能源效率标准,并建立检测与执行体系;四是实施节约能源奖励优惠;五是加强对工业部门节约能源技术服务。其次,对于运输部门而言:一是提升车辆耗能标准;二是推动采用节能交通工具,包括推广电动机车,研发关键技术,建立周边使用环境并研订相关法规,加速旧车辆的淘汰;三是推动燃油税改革进程。第三,对于商业部门而言:一是提高用电器具效率标准,分阶段提高空调、电冰箱、荧光灯与电动机等能源效率标准;二是强化建筑耗能指标;三是建立建筑节约检测体系,制定建筑节约能源政策工具及奖励办法。第四,对于电力部门而言:一是提升发电机组效率;二是提升输配电效率;三是实施需求管理措施。

2.加强能源科技发展

规划并推动跨部门的能源科技工程研究发展计划。加强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力等再生能源,废热、废弃物能等回收能源,以及电动及瓦斯车辆、汽电共生、燃料电池等。重点推动太阳能光电、燃料电池、电动车辆、煤炭氯化发电等计划,加强国际合作。

(三)积极参与发展新能源的国际合作

印尼经验表明,参与新能源的国际合作,不仅是获得新能源技术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部分新能源发展项目资金需求的重要渠道。建议制定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交流与合作技术指南,积极参与国际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技术规范标准的制定;与国外联合建立先进技术应用示范项目,促进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技术创新;建立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推进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规模化发展;合作培养从事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研究开发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 Ratna Ariati.National Energy Policy and Recent Development in Indonesia,13th Energy Working Group Meeting Indonesia-Netherlands Maastricht[Z]. 2008.

第3篇:新能源开发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让学生了解能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增强忧患的能源意识

1.能源储量前景形势严峻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世界与我国目前主要能源储量有限,今后开发利用形势严峻,增强其危机感。

据美国能源部能源情报署预测,世界能源消费在2001-2025年将增加54%。在本世纪内全球化石能源的枯竭将是不可避免的。《BP世界能源统计2006》的数据表明,全球石油、天然气和煤炭探明储量最多可使用155年。

据预测,中国主要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均快于全球化石能源的。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

2.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巨大,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供需矛盾突出,越来越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瓶颈。

美国剑桥能源研究协会主席、能源专家丹尼尔·耶金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世界能源大会上的讲话说:“在2030年前,预计世界能源需求将增加至40%。”

随着我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能源消耗的不断加大,中国由能源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2002年进口石油占石油消费量的比重达到32%,能源需求的对外依存度迅速提高。煤炭、电力、石油等能源中国都存在缺口,日益威胁中国能源安全。

3.能源的消耗,环境污染严重、全球气候异常

能源消费对环境恶劣的影响。由燃煤引起的大气污染和酸雨污染;同时,城市机动车的增加及排污超标,以氮氧化物污染为主的石油型污染,成为城市空气污染重的新问题。

燃煤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造成了城市空气质量的严重恶化。2001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列举的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我国占了16个城市。呼吸道疾病总死亡率和发病率提高。大气烟尘和汽车尾气,导致癌症发病率提高。酸雨对农作物、森林和建筑物损害极大。大量的CO2导致全球变暖。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4℃,并将导致海平面升高多达59厘米。据专家解释,如全球平均气温升高2℃,将近40%的物种将面临灭绝危险;到本世纪中叶,全球将有2亿人口会因海平面升高、洪涝放弃家园。

全面了解能源开发利用的现状,问题不仅存在于以目前科学技术探明的能源种类不足以满足快速经济发展要求;能源利用的效率较低导致环境问题严峻,威胁人类生存;更体现出人类能源意识不足,在教学中要树立学生正确的能源意识观,并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解决今天的这些问题,拥抱美好的明天。

二、引导学生唤醒民众,完善法律,树立主人翁的能源意识

1.宣传教育民众,倡导人人是主人

在能源利用的宣传上,广泛向公众宣传能源问题的严重性和节约的重要性。对能源节约的认识需要对广大公民特别是学生,进行系统的能源教育;且通过不同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如国家倡导的全民参与低碳生活、全国实行节能减排的硬性任务、对小排量汽车减税等措施;还有通过全民关注的活动,如上海世博会期间各国展示的专题,像石油馆,通过震撼、感染,以及幽默的方式去引发观众的共鸣——用娱乐精神传递科普知识。又如马德里馆,低碳环保、最高可降温10℃的空气树诠释了科技在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意义。

2.加强立法和标准制定,强化能源责任意识

我国先后颁布实施并修订的《节约能源法》,法律、法规的颁布,有效地提高了节能效果。但现实告诉我们还不够,需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加强法律建设是对过去的弥补,是明确我们能源责任的保障。用更为完善的法律强制规范企业在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节能减排,对我们能可持续的发展,拥有美好的明天,负有重要的责任。

三、让学生充分理解合理利用能源,高效利用能源的意识

教育学生目前的能源现状、环境问题主要是没能充分利用、不合理的利用造成的。引导学生如何充分合理高效利用能源?

针对我国能源资源存在着分布不均匀、结构不合理、人均拥有量相对较低等特点,实行资源的调配工程,如北煤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解决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利用水能资源蕴藏量巨大的优势,大力发展水电及发展清洁的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来解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通过从中东、中亚、俄罗斯买进石油,及加大科学勘探总量来缓解人均拥有量相对较低。

对于我国能源浪费和能源使用的低效率,以过度消耗有限资源为代价进行粗放式的发展,环境恶化的现状,首先要节约有限的能源资源,教育学生平时要有节点意识;依靠科技提升生产工艺,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

四、带领学生了解人类开发能源的历史,明确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意识

了解今天的能源开发现状,使我们引起能源和环境的担忧;看到了我们宣传力度不足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感到我们责任巨大;虽然我们通过现有科技改善了能源的利用,但我们可能还对今后能源和环境问题有点悲观。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勇敢面对今天的问题,激发形成科学的能源和环境意识的世界观。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在能源方面从半人半兽的古人猿到以火为能源的时代,到工业革命以来以煤、石油、电为主要能源,及现在开发利用不很成熟的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的现代文明时期,在近期还发现了可燃冰的新能源。可以体现在不同时期,人类都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促进人类发展进步的新能源,有理由畅想人类今后可以把水分解成H2和O2,形成具有化时代意义的能源。坚信今后人类还会用智慧创造更高效、清洁的能源,使人类可持续的在地球上繁衍下去!

第4篇:新能源开发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太阳能;风能;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5-0060-03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低碳生产、低碳生活必将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2012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目前,中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酸雨的覆盖面积已达国土面积的40%;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作为人口大国,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较大,约占世界的12%,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但人均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中国目前所利用的能源主要是化石能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其中,以煤为主。中国是一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始终占据最主要的地位,天然气只占中国能源供应的极小部分,呈现“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特征。煤炭的大量使用导致了严重的大气污染,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资源紧缺、污染严重、环境承载能力的限制,警示我们,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发展节能减排技术将是中国解决能源环境问题、建设两型社会、履行对国际社会承诺的重要突破口。

一、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1.法律政策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

新能源又称可再生能源,是指传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以及大中型水电)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聚变能、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中国开始注意从政策上引导新能源开发。2000年以来,中国政府对大了可再生能源开发的支持力度。2003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专门成立了能源局,其下设立可再生能源管理处。能源局成立后,将新能源的发展列入了国家中长期发展计划和国家科技发展计划,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

2.财政支持政策相继出台

财政部提出了对安装与建筑结合的光伏电池给予补贴,国家能源局也了随时出台“新能源发展规划”的信息,财政部联手科技部、国家能源局正式推出“金太阳计划”,提出三年内支持不少于500兆瓦的太阳能发电项目建设等等。财政对新能源的扶持无论从密集度和力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3.地方政府积极打造新能源基地

在法律政策和财政支持下,全国超过一半的省份在打造新能源基地,或者把新能源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上百个城市在做新能源发展规划。江苏省的13个地级市中就有10个正在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上海、浙江也出台了新能源产业规划,列明未来新能源产值目标。在山东省的规划中,要在2011年,使三成以上的城市建筑普及应用新能源,新能源消费比例提高到3%。青海宣布将在柴达木盆地建设太阳能电站。甘肃宣布在酒泉建立世界首个千万千瓦级的连片开发、并网运行的风电基地。

4.企业纷纷进入新能源领域,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

由于近年来煤炭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传统能源企业中电力是最迫切想改变煤炭主导地位的。而新能源理所当然地被电力企业视为新出路。中国国电电力集团在五大发电集团中率先进入太阳能领域。在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下,中国新能源产业在短短几年内获得了巨大发展。其中,发展较快的是风电、沼气和太阳能热水器。2007年,中国太阳能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是全球太阳能热水器生产量和使用量最大的国家,也是重要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国,2008年中国的太阳能产业在不利经济形势下仍保持了30%的高增长。核电的发展政策由“适度发展”变成“积极发展”再调整为“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核能、地热能、氢能等近年来得到较大发展。混合动力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车等已成为汽车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某些机构乐观地预期,2050年中国将有30%以上的能源需求依靠新能源来满足,届时风电装机甚至可能达到2.5亿kW以上。

不过,总的来说,可再生能源占中国能源总量的比重还很低。其中主要还是水电,非水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还非常低。目前,新能源不足以改变中国的能源结构,新能源产业发展,任重道远。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1.蜂拥而上,产能过剩、无序竞争问题

目前,非理性投资所导致上游产能过剩、下游制度瓶颈等问题,正阻碍着新能源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如,风能设备制造、光伏设备制造等领域(而不是设备应用领域)出现了一定的产能过剩问题。目前中国光伏产业由于技术问题而导致成本过高,光伏发电技术其实还没有非常成熟,提前热炒已经使这个行业产生了泡沫,金融危机也使大量光伏企业倒闭,部分外资已经开始撤离光伏发电。光伏产业技术进步快,技术风险大,中国过度投资,新技术的出现可能会把我们原来的巨大投资变成泡沫。过度竞争,市场监管缺位,会使那些想通过长期持续研发获得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也在恶性的价格竞争之中被消灭。目前许多龙头企业的优质产品不能引领市场,甚至还经常被劣质品冲击。同时,低成本的恶性竞争,导致了国外此起彼伏的反倾销调查。

2.新能源的成本高,竞争力差

发展新能源的成本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难题。中国除了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外,还面临着一系列的独特成本制约问题。一是中国很少自主技术,在生物发电、太阳能、风能等领域,中国企业要向国外同行支付高昂的技术专利费用。可再生能源技术是非常复杂,而且进步非常快的,因此核心技术很难掌握。现在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关键技术、材料和装备都依赖进口,连生产线都靠进口。二是中国大部分新能源企业生产规模小、过于分散,集约化程度很低,导致生产成本高,效益差。三是不仅因为自主技术不成熟,我们要在设备购买上付出高成本;而且还因为项目投资额大,融资渠道少,我们要在资金获取上付出较高成本。

2.新能源产业要发展壮大,关键是技术突破、价格降低

一是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大力研发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等新能源开发技术,还有储能技术和电网调度技术,也就是“智能电网技术”等。二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应通过新能源企业的战略性调整与重组,推动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与联合,发展一批有核心竞争力、主导产品优势突出的大型企业集团。为促进技术进步、降低成本,政府应制定相应的税收政策、信贷和投资政策、价格政策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3.大力倡导绿色理念,促进新能源消费

一要大力宣传绿色消费观念,积极营造绿色能源消费的社会氛围。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发放绿色消费证书等荣誉,鼓励企业、家庭积极认购绿色新能源。二是政策上有保有压,实行环保折价和“清洁发展机制”。能源产业是外部性很强的产业,有必要实行环保折价,将环境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建立有利于激发新能源发展的定价机制,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根据《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框架,积极开展温室气体减排配额买卖安排,让开发新能源的企业可以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获得更多的收益。

4.解决入网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风电的稳定性问题,要从两头入手,一头是电源,一头是电网。从电源来看,一方面,风电装备制造企业也应该加快技术进步,开发电网友好型的发电装备,减少对电网的冲击,例如解决低电压穿越问题的相关技术等。另一方面,要将“风光火储”各种电源进行组合,以降低风电的间歇性和对入网的冲击。也就是将风电、光伏发电、火电、储能设备进行有效组合,相互补充,以平滑单纯风电所带来的不稳定性,使得间歇性的电源成为非间歇电源,或者至少使间歇的时间变短。就分散利用的部分来看,在中国,风场往往远离用电中心,需要长距离的输送,所以应该在风电场附近建立一些高耗电的企业和工厂,就近消耗一些电能,这样对电网的冲击就会小一些。从电网这头来看,首要的就是发展智能电网技术,它可以增加电网的灵活性,提高电网的吸纳能力。

参考文献:

[1] 马爱芳.新能源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2] 戴珏.货币政策影响下中国新型碳基金发展研究[J].湖湘论坛,2013,(2).

[3] 谢晶仁.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理性探析[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10,(2).

第5篇:新能源开发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必要性;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3

一、河北省新能源发展的自有条件

(一)种类较多,储量丰富

河北省既有海拔较低的平原,也有海拔较高的坝上地区,大部为内陆地区也同时有沿海部分。较多的地形决定河北省不仅是传统能源大省,也是新能源大省。有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以及核能六种新能源,种类多,储量丰富,且开采条件较好。

风能集中在张家口和承德两地及秦皇岛、唐山、沧州沿海一线,被称为“一线两地”。张家口、承德一带太阳能可利用率高,全省日照条件均可利用太阳能。河北是农业大省,各种农作物干秸秆年产量3600多万吨,除去已利用秸秆外,剩余废弃秸秆量超过1200万吨,全省林地面积7100多万亩,可作为能源林资源2100万亩,林木枝条年可利用量200万吨左右,河北省生物质能十分丰富。全省水资源量205亿立方米,具备开发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条件,水能潜力巨大。全省地热资源可采量相当于94亿吨标准煤,在邯郸、石家庄、廊坊、霸州等地已开始使用。秦皇岛、承德、沧州、滦河下游流域四地已被选为核电站建设地区,建成投产后将大大缓解环渤海经济圈的用电压力。

(二)政策扶持

根据《2012年中国新能源白皮书》,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中国能源必须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安全有保障的发展道路,全面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中国的能源政策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国际合作、改善民生”的发展方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了详细的节能减排目标,相关产业政策势必会向新能源产业倾斜。《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努力增加财政投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推进战略合作、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切实加强组织协调。这些政策将国家政策与河北省实际很好的结合,兼顾了当前实际与长远利益,强调了自主创新与战略合作的结合,明确了省级单位与各地方职责,引导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向全方位、立体化发展,为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在十二五规划中的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

(三)消费市场广阔,区位优势明显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河北省目前常住人口有7185.42万人,50000个行政村共有约5568.70万农业人口。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拓宽了消费市场,为新能源产业地域的扩大与基层市场的开拓提供了更大的舞台。河北省新能源产业不仅省内市场巨大,省外市场潜力也较为突出。毗邻京津、覆盖华北,河北省新能源产业的消费地区是北方最大的人口聚居区。环渤海经济圈建设,航空业、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建设使京、津、冀之间的人口迁移、资本流动与技术传播更加便利,使得河北省新能源产业覆盖范围向南方地区拓展,扩大了受众范围。除了消费市场广、交通优势明显,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在技术引进与交流也具有优势。北京、天津、河北拥有全国著名高校,这些高校是中国科技发展、人文管理制度创新的领军者,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其核电、风电以及与电力相关的文科学科在国内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每年为能源系统输送相当多的专业人才。河北省不仅能从这些大学中吸引优秀人才,还能探索出一条校企结合的发展之路,为产业结构调整、大学毕业生就业乃至是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做出贡献。

(四)省内大型企业的带动

河北省具有消费市场与技术条件是一方面,有大型企业进行带动、组织生产也十分重要。在河北省内有多家新能源企业中,突出的有英利集团以及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异军突起的保定长城汽车公司。英利主要产品为太阳能电池及其相关配套产品,同时主营相关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技术咨询及售后服务,还具有太阳能光伏电站工程的设计、安装、施工的资质。保定长城汽车近年来加快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步伐,成为除比亚迪外,国内另一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巨头。上述两家公司只是河北省规模较大的两家新能源企业,随着河北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像国华河北新能源公司、宁晋龙晶公司等中小企业也在慢慢壮大。这些企业的发展势必会加速河北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二、河北省新能源发展现状

(一)资源利用不断加大,新能源开发初具成效

风力发电方面,全省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列入国家发展规划,张家口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工程建设顺利,风电二期工程和承德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开发方案已经国家批复,2010年已陆续开工建设现已投产;沿海及海上风电项目工作也在加紧进行。风力发电已形成较好的上下游产业链,可以认为河北风电产业已初具规模。

太阳能方面,全省继续推广太阳能热水器,优势地区的光伏发电正在形成规模化。到2009年底,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已达到450万平方米,光伏发电装机容量810千瓦。预计到十二五计划完成后,两项数据将成倍增长。保定、邢台市被科技部、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分别授予“国家太阳能综合应用科技示范城市”、“太阳能建筑城”荣誉称号,可见河北省在太阳能利用普及度广,已走在各省前列。

水能、地热能利用也稳步发展。张河湾抽水蓄能电站4台25万千瓦机组投产发电,丰宁抽水蓄能电站一期工程前期工作正在加紧进行,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79万千瓦。地热能开发利用向梯级模式发展,累计开发地热能井点139处,利用地热种植156公顷,养殖60公顷,采暖175万平方米,洗浴140万平方米。

生物质能方面,晋州、威县、成安三个秸秆直燃发电厂投产运行,总装机容量72万千瓦;涿鹿、馆陶、吴桥等6个项目开工建设,总装机容量224万千瓦,另外建成沼气池274万户,普及率达18%。建设大中沼气工程1453处,年产气量1743万立方米。多项农村新能源项目建设将大大的减少河北省“秸秆燃烧问题”,提高空气质量,丰富农村用电来源,保障农村用电。石家庄、承德两个垃圾发电厂已开始运行,总装机容量54万千瓦;保定、沧州、石家庄灵达垃圾发电厂二期建设投产,总装机容量51万千瓦,垃圾发电的项目将大大改善城市市容市貌,使得城市更加宜居。

(二)新能源装备以及链条产品制造水平不断提高

光伏发电、风电、核电等装备制造业初具规模,保定英利、宁晋晶龙、秦皇岛哈电、中航惠腾等企业和主要产品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英利集团较为突出,2012年,英利凭借完整的产业链、技术、成本、品牌领先于其他国内企业的营销网络优势,全年组件出货量超过2200兆瓦,同比增长40%,成为出货量全球第一的光伏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说明了英利产品质量、技术服务以及企业理念的先进,体现了我国乃至河北省新兴崛起的新能源产业的蓬勃朝气。

(三)新能源产品大量出口,形成产业集群

2012年1月至10月,受美国与欧盟对我国光伏产品“双反”等影响,河北省光伏产品出口快速下滑,二极管及类似半导体器件出口11.6亿美元,下降37.5%。2011年河北省出口总值为280亿美元,光伏新能源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逐渐取代传统产品及初级制成品成为该省的主要出口商品。虽然与2011年相比,河北省新能源产品出口萎缩,但不可否认新能源产品出口已经是河北省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保定、邢台、唐山在已形成了新能源企业的集群,英利集团、晶龙集团、唐山顶热太阳能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成为地区性龙头企业。在廊坊,最新一代光伏产业集群和新能源产业基地落户,廊坊新兴产业示范区与北京益圣恒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廊坊市国土土地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合作,项目全部建成后达到年产10万吨的生产能力,将会形成河北省有一个新能源产业集群地区。

(四)存在的问题

1.新能源资源开发存在问题

虽然河北省十分关注新能源发展,但在新能源开发方面存在不开发、开发不充分的问题。例如在河北省坝上康保县,太阳能充足,全年多风,达到建设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的条件,但这里的太阳能、风能开发却较为落后,使大好的资源浪费。反观较近的张北县,根据县境内地形地貌、风能资源、开发投资等实际现状,初步规划四大风电场区,国华发电、国投发电在这里落户,总装机容量500万千瓦。之所以出现差距是因为两个县的交通情况,张北位于上坝的要冲,交通较为发达,而康保则是偏北,很难吸引更多的注意。因此,拥有新能源开发资源是重要的,但为新能源开发所需的交通、用电等公共设施也是必要的。

2.新能源发展理念需要更新,部分产品技术含量较低

有人认为,新能源产业只是替代性能源的制造、新能源装备的生产以及研发利用新能源的消费品。其实,当前新能源技术发达的国家,例如美国,其新能源发展已向立体化、多方面的方向发展。例如美国第一太阳能、德国ALEO公司等都将发展重心逐渐转移到更加便捷、更加利于应用的家庭新能源一体化系统而不是单纯的风电制造的工厂化发展。在美国的丹佛市以及圣安东尼奥市,不少社区已经完成了社区综合服务的改造,这些社区以房屋、大型太阳能电厂的电力为基本能源,除社区居民、政府以及公共用电实现了自给外,家庭发电已并入公共电网,生产性用电也得到家庭发电的补充。除此之外,社区电力可以供应生产,使得生产能源实现了革命性的更替,新能源事业不在是孤立的发展,而是有基本的能源发展向多元化的工业发展渗透。如果河北省新能源产业还是按照当前按部就班的发展而不是解放思想、发挥“想象力”将仅仅是在新能源产业的低端徘徊,重复了某些制造行业的错误,无法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3.与一些国内地区存在差距

黑龙江的大庆油田以绿色理念引领发展新路,科技创新支撑绿色生产,制度建设保障绿色环保,一系列配套举措使得大庆油田重获绿色新生。中新天津生态城全方位展开绿色行动,“以小胜积大胜”,实现了绿色低碳产业的聚集态势,实现了生态新城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江苏泰州以绿色发展为核心,升级传统医药产业,推动全市经济绿色转型,率先推行区域开发功能区划,牢记生态文明理念,实现了生产总值四年翻番、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科学发展。大庆油田、江苏泰州、中新天津新城的发展为河北省传统工业城市、新兴工业城市与各地高新技术新区提供了最好的发展案例。河北省是新能源相关产品的生产大省,拥有更好的建设条件,可能会取得比上述地区更加优秀的成果。

三、河北省新能源发展的建议

(一)增强紧迫性

1.污染治理刻不容缓

从2012年12月到2013年的2月,河北省大部地区遭受了较为严重的雾霾天气,PM2.5值一段时间内居高不下,全国“十大污染严重城市”河北省七个上榜,严重的影响人们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如此之严重的空气问题原因:一是西边太行山脉阻挡南下冷空气,致使空气中的颗粒物与污染成分不能被风带走,加重空气污染;二是人口密集,冬季取暖、工业生产排放以及汽车燃油排放较多;三是今冬天气偏冷偏干燥,人工降雪条件有限。河北省不能改变不利的地理位置与气候变化,但可以从新能源产业发展入手,在生产与生活领域最大限度的减少排放,走中国特色的工业发展道路,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进行,最大程度的改善现状。

2.产业革命势在必行

河北2012年GDP值为265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1年增长9.6%,全省三产业比例为12:52.7:35.3,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比2011年提高0.7个百分点。在后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投资有限,出口受阻,“三驾马车”中的消费成为河北经济发展的最好出路。因此,河北省出台了多项惠民政策,意在拉到消费增长扩大内需。新能源产业发展能够大大提升河北省第三产业的竞争力,服务业将会在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理念的大潮下获得更多的发展,使得经济结构更加合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同时能够影响诸如钢铁、汽车、煤炭、制药、水泥等其他支柱行业的发展,改变工业燃料,革新制造工艺,提升产品品质,在生产领域真正实现第三次工业革命,从而实现河北省经济的长远发展。

3.高铁加剧竞争

随着社会发展,工作条件与薪金已不再是最重要的择业、择地的因素,人生存环境质量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高速铁路的建设为人口流动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加速了中国南北的人口、物资流动。更多的人能够直观的判断生态环境的好坏、城市建设的优良程度,并以这种感觉直接判断省份的差距。河北省内共设有九个高铁站,这将增加更多的人了解河北的机会。在当代城市化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城市注重“绿色城市”的建设,这种观念也被许多人认可,假如河北省不注重这方面建设,高铁时代带来的只能是对河北映象的负面效应。新能源产业发展能够减少城市环境问题,符合当下人们的生活理念,使城市成为更加适合人居住的聚集地,这样,河北省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更多的人才。

(二)发展措施

第一,为政策落实提供更好的条件。省级部门以及各地方政府加速职能转变,积极为地方建设与相关企业、高级院校与中小企业牵线搭桥,促进市场对接。各地方政府充分展开本地实际情况调研,评估自身条件;加强当地宣传,吸引更多的技术、人才与投资;继续推进新能源开发的相关配套市政建设,特别是交通、水电设施。

第二,重点扶持经济发展较缓地区。河北省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如张家口市,新能源资源丰富,剩余劳动力充足,产业固化问题较轻,为新能源发展潜力较大地区。对这些地区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督促当地建设。重点为这些地区制定发展规划图,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解决当地开发中的实际问题。

第三,加大科研力度,推出高精尖产品。河北省新能源产品出口量较大,但仅仅限于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之所以能够占据外国市场还是凭借国内较低的劳动成本所形成的价格优势,因而能够参与国际竞争。但是在后经济危机时代,西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惩罚性关税与反倾销措施使得国内企业出口困难重重,外向型企业严重受挫,这其中就有河北的光伏产业与风电产业。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只有加强产品研发,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减少产品的可替性,完成有价格取胜到由技术取胜,才能在国内外竞争中占得先机。

第四,宣传环保意识,扩大新能源产品消费。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帮助广大群众形成绿色消费观,推动社会各方面对新能源产品更加认同。同时,给予新能源产品消费政策优惠,例如消费补贴、以旧换新等,拉动新能源产品消费(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使新能源产业面向市场生产,让市场主导新能源产业发展,而不是简单地依靠政府作为。

第五,推动校企合作,加大省际交流。河北省内绝大多数的新能源企业资金有限技术实力较为薄弱,通过与学校合作有利于推动科研技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生产率的同时节省企业成本。在自主创新的同时,河北省各级政府、相关企业也要加强与兄弟省份、国外地区、企业的交流,学习发展经验,借鉴不足之处,更好的规划河北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第六,政府建设采购倾斜新能源企业,对企业相关新能源产品采购补贴。河北省是新能源产品的生产大省,但绝不是使用新能源产品的大省。照明工具、交通运输设备仅仅是新能源产品的一小部分,大型企业、大型工程的建设对新能源产品的利用率还是比较低的。大型工程的建设投入会推动相关产品消费,加速新能源产业产品研发,政府与大型企业的带动效应也是不可估量的。

参考文献:

[1](美)杰里米·里夫金,著.张体伟,孙豫宁,译.第三次工业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2]李平.黑色油田的“绿色希望”[J].求是,2013(03).

[3]崔广志.崛起的绿色新城[J].求是,2013(03).

[4]张雷.“长三角”的一颗璀璨明珠[J].求是,2013(03).

[5]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R].

[6]2012中国新能源白皮书[R].

第6篇:新能源开发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能源;新能源;经济增长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能源的消费水平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现代社会离不开现代能源体系的支撑。经过工业革命一百多年来的变迁,人类已形成了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供应体系,但由此产生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一方面是化石资源的有限性问题引人关注,另一方面是环境问题特别是化石能源燃烧释放二氧化碳所引起的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大力发展新能源由此成为应对能源环境问题的重要选择。

一、发展新能源是引领经济增长的重要选择

新能源,是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科技水平情况下,新能源有不同的内容。当今新能源通常指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能、氢能、核能等,是一种已经开发但尚未大规模使用,或正在研究试验而尚需进一步开发的能源。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对其生存环境认识的不断深入和能源开发技术的发展,人类更是将能源的开发利用概念转向那些清洁燃料和可再生能源。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不仅十分突出,而且将长期存在。要彻底解决这一矛盾。就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快发展新能源。

1 发展新能源是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客观要求。新能源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它的开发已成为21世纪我国的能源战略。随着传统能源的日益紧缺,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中国也随之加快了对新能源和节能减排工作的相关部署。无论是风电、核电还是太阳能,国家都将给予大力的政策财政支持。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对外依存度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也要稳定外需,还要选择那些潜在市场大、带动能力强、吸收就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加以培育,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 发展新能源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选择。能源是整个世界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基本驱动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新能源是促进消费、增加投资、稳定出口一个重要的结合点,也是调整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一个现实的切入点。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经济总量目前已经跃居世界第三,但却不及老二日本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中国在经济上差于日本,不只是总量上差距甚大,也在于经济结构和增长质量上存在落差;经济增长的质量,以单位能源每千克油当量的使用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计,中国约为0.7美元,而日本同样能源使用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却高达10.5美元。日本未来经济增长的优势也明显,这不仅因为日本能源效率高,而且其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处于世界前列。中国不迎头赶上,超越将是一厢情愿。而且还应看到,中国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中国能源消费中煤炭占了70%,石油供需矛盾也越来越大。可见,未来世界的竞争,将集中体现于新能源开发的竞争:谁掌握的新能源研究和开发技术越多,谁就将获得竞争的优势和主动权。

3 发展新能源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新能源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而我国已把开发利用新能源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只有把握世界产业技术革命的新趋势,才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发展史一再证明,历次爆发的工业革命,无一例外地都与能源使用上的技术进步、推陈出新息息相关。如今,在金融危机、能源危机双重冲击的背景下,新能源的不断推广和使用,引发了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浪潮。我们必须把发展新能源产业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上来认识,把它作为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复苏、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举措,作为推进经济长远发展、创造新的经济繁荣的重要引擎,作为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的战略产业。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式增长方式造成中国能源后备储量不足,资源过快消耗,从而影响能源安全和长远发展。发展新能源势在必行,而且时间和速度都很重要。

二、新能源在引领经济增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期,处于需要大量消耗资源的重化工发展阶段和基础设施建设高峰期,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凸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条件。如果继续沿袭以“高投入、高增长、低效益”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支撑,环境也难以承载。能源问题尤为紧迫,必须勇于面对,才能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在新能源发展前景一片光明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开发利用规模、科研水平,还是产业发展等方面与国际水平有很大差距,面临着巨大挑战。

1 人们对发展新能源的认识乏力。能源问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环境问题,已成为中国和世界都必须严肃面对并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根本出路是大力发展没有环境污染的新能源。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开发新能源,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些同志对发展新能源的认识相对滞后,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其原因主要在于,新能源在我国能源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还不够明确,认识不够,缺乏清晰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人们还没有自觉使用新能源的意识。

2 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力不足。由于设备技术落后,我国发展新能源的成本还比较高,严重阻碍了新能源的发展。相对于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来说,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其前期投入成本高,风险大。加之新能源产业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水平较低,技术开发和设备制造能力较弱,一些关键技术和设备长期依赖进口,导致产品成本高,与化石能源相比,缺乏竞争力。同时,新能源的核心技术和基础性、前沿性技术研发缓慢。例如,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每千瓦时发电成本约4元左右,上网电价约4~5元,是常规电价的8~10倍,让其与常规电平起平坐,根本不具有竞争力;风电以30万千瓦的火电机组为例,常规电每千瓦装机平均成本是4000元,而风电每千瓦的平均成本是9000元至10000元。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持,或是政策虽有支持或不能到位,风电在竞争中是不可能在市场上生存的。

3 新能源产品的需求乏力。新能源市场保障机制还 不够完善,没有形成连续稳定的新能源市场需求,从而使新能源发展缺少持续的市场拉动。在目前没有完全反映“资源、环保、持续”的能源价格的体制下,除了太阳能热水器,大多数新能源难以与化石能源去竞争。这也成为新能源无法市场化、产业化的根本瓶颈。如,国产光伏组件绝大部分出口国外,尤其是欧盟国家。2006年我国生产的370MWp光伏电池组件中,大约仅有10MWp用于国内,其余98%均依赖出口。我国光伏系统应用程度比较低,2006年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只有85MWp,消耗的主要份额为农村电气化。而在国外,美国、西班牙、以色列等国家,由于太阳能热发电起步较早,政府支持的力度大,市场发育比较好。

4 新能源发展的相关措施乏力。近些年来,我国在鼓励新能源发展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并陆续颁发了诸如《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和法规,明确了中长期发展目标和规划。但是,目前国家支持新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整,相关政策之间缺乏协调,各级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还远远不够。如:太阳能、风能、锂电池还未建立系统的产业体系、产品检测标准、国家标准等等几乎全是空白,市场准入门槛很低。许多作坊式的小企业虽原料低劣、加工粗放,但以低价“优势”左右市场,不但影响了行业形象,还阻碍了品牌企业对前沿科技的追求:大量隐患产品充斥市场,鱼龙混杂,使消费者真假难辨。

三、发展新能源是引领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实现全面小康的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我们必须顺应时展潮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1 提高全社会对新能源的认识。新能源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随着人类对新能源产业的认识不断加深,以及国家政策不断完善,它,必将由补充能源逐步提升为替代能源、主流能源乃至主导能源,这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因为背后推动它的,不是几个企业、不是几个国家,不是一般的力量,而是以新能源产业革命为标志的人类生态文明进步的巨大力量。基于这样的理由,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财政、税收、利率、价格等经济杠杆,以强制收购、绿色配额、价格分摊等强制性法律手段,财政补贴、降低利率、低息贷款、扩大信贷、加速折旧等经济手段来推动新能源持续稳定地发展。应当制定扶持新能源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等,把新能源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作为一项基本的能源政策抓好落实。

2 加快新能源技术产业化和装备制造能力的发展。新能源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把发展新能源作为顺应科技潮流,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因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文章:一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和重大装备扶持项目中。要重点扶持风能、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产业化和装备制造。二要集中一定财力重点支持新能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性、前沿性的研发,通过招标形式调动产学研各方面的力量攻关新能源关键技术。三要与先进国家签订新能源技术交流与合作协定,对新能源技术的引进实行进口税减免,从而提升新能源自主创新能力,为将来抢占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3 进一步深化能源体制改革。随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愈显得重要。如同国防安全要由军队来保卫一样,我国能源安全的保障需依赖于能源产业。但是,从当前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来看,如果不尽快加以解决,不仅不能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要,而且还可能影响我国未来的能源安全。因此,我们必须按照观念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提高能源市场化程度,完善能源宏观调控体系,不断改善能源发展环境。主要措施是:加强能源立法;强化安全生产;完善应急体系;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推进价格机制改革。

第7篇:新能源开发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发展;对策

一、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一)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增强

近几年来,新能源政策不仅涉及整体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还涉及到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领域,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有利于鼓励新能源积极拓展市场,实现新能源的产业化与规模化(见表1)。

(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新技术的应用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新能源发电技术有了很大的突破,特别是太阳能热利用、小水电等技术处于世界前列。

据估计,到2020年,我国将拥有覆盖总集热面积为3亿平方米的太阳能热水器。在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面,光伏电池转换效率不断提高,目前多晶硅电池转化效率达到14%~16%,基本与世界水平持平;在风电技术方面,我国掌握了1.5~3.0MW风电机组的产业化技术,对于3.0MW以上的风电机组,也掌握了其技术特点及制造能力,能够制造出各种技术类型的零部件及相关设备,对于陆地上的风能开发及海上的风能开发能够发挥其有效作用;清洁煤技术方面,也形成了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地位,造就清洁煤领先地位;生物质能技术方面,能够满足我国多种生物质原料的要求;农村沼气技术开发与利用技术逐步成熟,将获得大范围的推广应用;同时生物柴油制备技术水平快速提高,应用领域扩大。

(三)发展规模逐步扩大

在资源规模方面,随着全世界对新能源的重视以及新能源开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能源的开发程度越来越高,我国每年技术可开发水能资源量已经达到5.4亿千瓦;生物质能资源利用量为2.7亿吨标准煤;可利用风能总量为10亿千瓦;地热可采储量约相当于4626.5亿吨标准煤,此外其他新能源储量丰富,亟待开发。

在产业规模方面,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规模已经居于世界首位。2015年,我国新能源累计装机容量突破4亿千瓦,占全部电力装机容量比例超过30%,其中,风电装机容量位于世界第一,2015年新增的装机容量为858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已经达到9000万千瓦;光电产业新增加的装机容量产国41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2000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新增加的装机容量为9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950万千瓦。

(四)投资总量稳定增长

近年来,在全球对于新能源产业投资额逐年降低的情况下,我国对于新能源产业的资金投入在持续增长,新能源产业投资额从2004年的21亿美元,快速增加到2014年的895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我国对于新能源总投资将超过5万亿美元。除了建立新能源专项发展基金、政府直接投资等措施推动新能源发展,政府对于新能源产业的投资,也鼓励和吸引了社会资本进入新能源领域。

二、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规划不合理,执行不到位

1、政策规划不合理。首先,新能源发展政策中缺乏涉及未来新能源整体战略、总体调整新能源各行业关系的基础性法律法规,同时在制定新能源发展规划时相对于经济改革进程、环境保护策略的协调程度不够。在规划过程中,发展目标要求大多体现在产能目标上,缺乏相关环节产业链的平衡问题以及技术评估问题。例如,我国的《可再生能源法》提出了项目审批机制、资金扶持机制、定价机制、税收机制等相关机制,也规定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总体发展目标等,但目标和体制之间缺乏统一协调,导致在其施行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风能电网消纳问题的出现、核电发展具体规划不明确等。

2、政策执行不到位。由于内容上的理解偏差性或者执行单位的执行力度问题,有些政策根本无法做到上下系统的统一进行,而且还会出现更多产能过剩、价格冲突等问题,以至于严重阻碍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二)关键技术薄弱,缺乏专业人才

1、关键技术薄弱。由于发达国家长期掌握新能源核心技术专利,并且我国在新能源技术研发一直进展不大,导致我国始终没能完全掌握新能源关键技术,并且新能源设备的关键零部件、重点工艺等也大多数都是通过引进、购买和转让得到的。以光伏发电为例,作为原材料的高纯多晶硅材料在我国的供应极其稀缺,其中的95%需要从国外进口。硅片切割技术、切割设备、电池设备等基本被发达国家垄断。同时,由于技术落后,新能源产业的制造成本居高不下,自主技术的缺失,导致了市场份额的流失、利润的下降,严重影响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在新能源技术开发和运行管理方面,我国缺乏“高精尖”人才,并且人才吸引力不强、技术人员流失严重,导致新能源技术的研发进程缓慢,创新能力不足。在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中,新能源相关专业少之又少,因此新能源行业缺乏大量高素质的专业对口人才,目前新能源企业中有86%的人才并非新能源专业毕业,企业对专业不对口的员工在培训大大增加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96%的新能源企业希望国家的高等教育加大对新能源人才的培养力度,以从根本上解决新能源企业的人才质量和人才储备问题。

(三)融资渠道受限,融资壁垒高

第8篇:新能源开发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能源观;能源形态;能源战略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4―1605(2005)10―0004-04

近年来,能源短缺、油价飙升,已成为笼罩在人们心头的一片挥之不去的阴影。实际上,由于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能源需求持续走高,印度、巴西、东亚等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能源需求迅速膨胀,能源短缺已经成为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解决能源短缺问题,要靠能源技术的改进,更要靠正确的能源理论来支撑。就是说,树立科学的能源观,努力把握能源演进的历史及其规律,是深入认识能源问题的实质、切实把握能源问题的发展趋势、探寻能源问题解决方案的关键。

全球性的能源短缺乃至危机,恰好发生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速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时期,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极其严重的瓶颈。不克服它,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都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能源理论,努力树立科学的能源观,并以科学的能源理论为指导,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的能源发展战略。

一、能源形态与能源演进

科学的能源观,从其基本内容上说,就是关于能源的作用、形态尤其是演进历史及规律的理论,它是我们分析当代能源问题的指导原则。

要确立科学的能源观,首先要对“能源”这个概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通常人们所说的“能源短缺”、“能源枯竭”,实际上指的都是某种特定形态的能源,而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能源,因为,后者是不会发生短缺或枯竭的(自从发现能量转换和质能互换定律之后,宇宙在本质上就被认为是无限的能量,在当代宇宙学的研究中,甚至出现了暗能量、虚能量的概念)。所以,能源在人类社会中是一个具体的经济范畴。同时,人类社会又是不断发展的,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论在形态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能源或者说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又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从上述认识出发我们就会发现,在不同的人类文明时期、不同的物质生产方式下,人类开发和使用的主导能源也是不同的,这形成了人类历史上不同的主导能源形态。众所周知,在原始采猎时期,社会的主导能源是人的体能,人们主要是依靠自己的体力来使用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活动的;在农业文明时期,社会的主导能源是生物能源,包括使用畜力和燃烧薪柴以从事种植和养殖活动;在工业文明时期,社会的主导能源是矿物能源,主要是煤炭、石油、天然气,人们利用矿物能源进行采掘、冶炼、加工、制造等生产活动。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主导能源发生短缺的原因以及能源形态的替代和转换:随着特定形态生产活动的发展,与之相对应的特定能源必然逐步走向短缺;而随着生产力的质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新的变更,又必然开发出与之相对应的新形态的能源。所以,能源短缺也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发生短缺的总是特定形态的能源而并非所有能源。同时,这一点也表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并不仅仅是对旧能源的替代,而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由此,能源的历史性形成了能源形态的先进与落后的区别。这个规律表明,为了开拓和发展先进生产力,我们必须积极开发利用先进能源,否则就会贻误或阻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例如,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对煤炭的开发利用,并不只是对薪柴(农业时期的主导能源)的替代,而是拥有了一种能够进入更高级生产方式(工业生产活动)的更高级能源。因为,即使薪柴数量足够多,也不可能依靠它进行大规模的工业生产;“蒸汽革命”不仅是一场机械革命,更是一场能源革命,由此才真正掀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这样看来,当前的能源危机也完全可能孕育着一场新的能源革命,并进一步引发出一场新的产业革命。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不同文明时期的主导能源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它们依循自然物质形态的结构层次而分为不同的层次。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构成了大自然的最高物质层次,人类及其文明又进一步建立在生命物质、化学物质、物理物质这三个由高到低或由浅入深的自然物质层次上。人类对能源的开发利用就是按照这个顺序展开的:在采猎时代,主导能源是对人自身体能的开发利用;在农业时代,主导能源是对畜力、薪柴等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在工业时代,主导能源是对化学能源即矿物能源的开发利用。按能源的这个开发顺序看,今后人类文明的发展应该把物理能源作为社会的主导能源加以开发利用。这个事实表明,按照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准确地表述主导能源开发的过程,应该运用这样一些概念和顺序:“人体能源”――“生物能源”――“化学能源”――“物理能源”。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上,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在量上是不断增长的,这种增长甚至可以作为衡量文明发展水平的尺度。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莱斯莉・A・怀特在《文化科学》一书中深刻揭示了文明与能量的关系,认为能量是人类文明的最基本因素,一部文明史就是通过文化的方式支配能量的历史,文明的发展程度与每年每人所利用的能量成正比。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已完全证实了这些结论的正确性。所以,未来社会的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更多的能源,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二、工业化能源的本质、局限与危机

人类文明的演进,在本质上是由浅入深地不断推进对自然物质的认识与改造的过程,不同文明形态的根本标志,是不同层次的物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由自然物质的层次所决定,人类大体上要经历三个由浅入深的大的历史发展阶段,这就是:对生命物质的认识与改造阶段对化学物质的认识与改造阶段对物理物质的认识与改造阶段。可以把它们简称为人类发展的生物文明阶段、化学文明阶段和物理文明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分为初级与高级两个小阶段:在初级阶段,人类的活动主要是对天然存在的某类物质形态(层次)的采集和利用;而在高级阶段,人类则能够生产该类物质,这时人类的活动主要是人工生产和利用该类物质形态。这样一来,三个大阶段又可分为六个小阶段或小时代。具体地说就是:天然生物时代与人工生物时代、天然化学时代与人工化学时代、天然物理时代与人工物理时代。当我们把上述文明演进线索与通常讲的采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相对照时,就可发现:采猎时代实际上就是天然生物时代(采集、渔猎天然存在的动植物),农业时代实际上就是人工生物时代(人工种植植物和养殖动物),工业时代实际上就是天然化学时代(采掘和利用天然化学物质),而工业文明之后的新的文明时代,理应是人工化学时代,即“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的时代(文明)”。由于

从大时代的划分来看,它与工业文明都属于化学文明阶段,因此,与工业文明相对应,又可以称它为“新工业文明”或“新工业时代”。

把工业化生产看做采掘和利用天然化学物质资源的生产是有事实根据的。有资料显示:目前人类使用的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和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源都来自于矿产资源(即化学资源)。但是,这也进一步决定了工业化生产的历史局限性:在能源上,工业化生产离不开化学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在原材料上,工业化生产离不开各种化学矿物质。正是工业化生产的这种局限性决定了它的危机。第一,工业社会的主导能源是化学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不论是畜力、薪柴的生物能源还是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等物理能源,都不是工业社会的主导能源。前者作为农业社会的主导能源已失去在工业社会的主导地位,而后者作为新能源尚不可能成为工业社会的主导能源。在工业社会里,我们既不可能向后倒退把生物能源再次转变为主导能源,也不可能在工业化生产的框架内就把物理能源转变为主导能源。第二,化学能源的本质决定了它的局限性:随着工业化生产的发展,储藏量有限的化学能源必然出现短缺和枯竭;化学能源的使用必然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第三,化学能源的上述局限性必定进一步引发工业生产方式的全面危机,这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结局。其实,关于工业化发展的资源环境局限及其根源,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罗马俱乐部就在《增长的极限》中作了深刻阐述。

三、全球能源发展的历史新趋势

面对工业能源日益短缺、匮乏形成的危机,人类的出路在哪里?能源演进的规律告诉我们,发生短缺和匮乏的能源只是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主导能源,而不是所有形态的能源。面对工业能源危机,人类必须开发、利用比化学能源层次更深的新能源,并使之逐步转变为新的主导能源,才能最终走出困境。这是当代能源开发的根本方向。

比化学能源层次更深的新能源是什么?就是物理能源。所以,物理能源的开发利用及其向主导能源的转化,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一次能源的物理能源,主要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等(电能、氢能虽是物理能源,但属二次能源)。风能本质上是太阳能,而太阳能本质上是核能,水能则是引力能,所以,这些能源归根结底是起因于原子核及其更深层次的物质运动,是比分子所具有的化学能源更深层次的物理能源。与化学能源相比,物理能源具有许多优点。其一,物理能源开发潜力巨大。从某种意义上讲,物理能源几乎是无限的,这是化学能源根本无法比拟的。所以,物理能源的开发利用将彻底解决化学能源所面临的能源短缺困境。其二,物理能源是清洁能源,只要使用得当,不会形成环境污染,这就克服了使用化学能源所不可避免带来的环境问题。其三,物理能源的使用具有无可限量的前途,它的使用范围和方式都是化学能源所无法企及的,最终必将带来社会生产力的质的飞跃。起初,开发物理能源主要是为了替代日益匮乏的化学能源,但这决不等于说物理能源的作用范围和方式与化学能源是相同的。我们都知道,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初期对煤炭的使用,主要是为了替代日益匮乏的薪柴来冶炼钢铁。但随后煤炭逐步上升为主导能源并广泛作为机械动力的燃料,为火车、轮船的发明及以后的火力发电奠定了基础,而这些作用都是薪柴所根本不具备的。同样道理,物理能源的开发利用将开拓出比化学能源更大的用能范围和更多的用能方式,这甚至是我们在今天尚难以想像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使18世纪产业革命初期不发生薪柴匮乏,煤炭的开发利用也是必然的,否则就不会有冶金业和制造业等工业化支柱产业的发展,更不可能出现火车、轮船、电力等工业文明的重要标志。这样看来,即使今天化学能源不发生匮乏,人类也将积极开发和利用物理能源从而创造出更高级的生产力。这是因为,在不同的主导能源的背后,是人类文明的不同发展阶段:以薪柴作为主导能源的只能是农业文明,以化学能源作为主导能源的只能是工业文明,而更高级的人类文明发展阶段必然把物理能源作为主导能源。所以,对物理能源的开发利用及其对化学能源的逐步取代,体现了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方向。

主导能源从化学能源转变为物理能源,这是一场新能源革命,是当代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物理能源开发利用的历史必然性,积极实施新能源发展战略,物理能源就会逐步成长为新的主导能源,彻底化解化学能源所带来的危机和困境,为开拓新工业化生产方式和新工业文明做出重要的贡献。

四、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抉择

从宏观上确立了解决能源问题的基本原则,就能以此为依据进一步确定中国的能源战略。在这中间,以下两个因素是我们必须考虑的。

第一,需要考虑当代全球能源发展的根本趋势和大方向。中国的能源问题不是孤立的,彻底解决中国的能源问题,必须顾及到它的全球性和历史性特征。目前,从全球能源发展的大趋势看,这是一个传统能源发生短缺和危机的时代,也是一个新旧主导能源转型的时代。根据有关资料显示,近些年来在电力发展中,新能源电力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传统能源。另外,据世界能源组织预测,到2050年,非矿物新能源在全球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将达到50%。若按此速率发展,到2l世纪末,非矿物新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超过80%是没有问题的。所以说,21世纪将是人类社会主导能源从矿物能源向非矿物能源转型的时代。非矿物能源包括的具体种类虽然不少,但主要是物理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太空能源等。因此,准确地说,21世纪将是人类社会的主导能源从化学(矿物)能源向物理能源推进和转型的时代。弄清这一点非常重要,它将确定我国解决能源问题、选择能源发展战略的根本方向。

第二,需要考虑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国的能源现状是:(1)能源消耗的总量巨大。据2004年统计,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消费量很低,如中国人均消费的原油仅为美国的1/16。(2)中国今后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能源将有巨大的增长。据统计,1990年,中国耗用世界能源产量的8%,2001年上升为10%,2004年达到11%,预计2025年将超过14%,2050年将达到18%-20%,与美国持平。(3)需求的迅速增长,将使供需矛盾日益尖锐。(4)能源结构不合理,优质燃料短缺,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突破。(5)能源利用效率低下,浪费惊人。(6)环境影响突出。(7)新能源开发落后,所占比例极低。如2003年核电只占总发电量的1.4%,风电则仅占0.11%。中国的能源发展目标是:(1)必须确保21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工业化、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能源需求。(2)建立清洁、高效、安全的能源

供应体系和保障体系。(3)优化能源结构,克服环境影响。(4)保持能源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从中国的能源现状出发,达到中国的能源发展目标,这是制定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必须考虑的问题和必须遵循的思路。

把上述两个问题置于科学的能源理论分析之下,我们就可以获得解决能源问题的基本原则并进而制定出具体的能源发展战略。

第9篇:新能源开发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风力发电;可再生能源;风险控制;项目管理;新能源开发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E328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36-0175-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36.086

随着我国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多方面问题的出现,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一个焦点出现在发展规划中,更是我国在今后发展的道路上必须正面面对的一个选择。我国制定了与新能源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上也更注重对新能源的利用。风力发电作为一种比较广泛的新能源开发方式在我国普遍起来,对风能的利用技术也快速发展。然而在转变能源消耗结构的同时,许多问题也显现出来,比如我国有些风电企业在进行项目建设时,由于开发时间较短、经验尚为不足,对风力发电项目管理制度上的制定都不是很完善,制约因素较多,器械设备、研发力度、发电技术都有待进一步更新与提高,尤其是风险控制方面,部分企业不够重视在风力发电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因素威胁,和国外一些成熟的风电项目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我国在大力发展风电企业的同时,更要做好风力发电项目管理中的风险控制,这一问题才是目前我国风电企业产生质的飞跃的点睛之笔。

1 现今陆上风力发电项目的状况

鉴于社会发展对新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风能作为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度逐渐增加。多项调查数据都表明,风能在我国能源供应上占有重要地位,截至2014年底,我国在风能开发的投资上已经投入近250亿美元的资金,占据了研发新能源整体数额的90%。由于政府政策的扶持和采取相应的举措,目前我国风电行业的发展势头非常强劲,风电建设的速度越来越快,使我国在风电装机容量的增长上年均增长达到70%以上。

然而,在我国风电企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很多问题也不断滋生。在陆上风力发电项目上,存在着管理、技术、方法、风控等多方面不完善的弊端与漏洞。首先,虽然我国的风电装机容量位居世界之首,但在并入电网和远距离输电的实际问题上,很多阻碍因素越来越突出。我国在发展风能能源的阶段上仍处于初级的起步上升阶段,我国国内的智能电网覆盖建设不是特别广泛,这在一定程度影响了陆上风力发电项目的开展,限制了发电场地,相关的发电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突破。

此外,我国陆上风力发电的基础设施在运行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由于设备大型化程度不够、自控技术和轴叶片技术不先进、受地理环境影响风力限制较大、风电入网困难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致使折算发电能力距离理想状态下的发电能力存在很大差距。总体来说,我国陆上风力发电企业存在的整体问题就是风力发电技术落后,已投运风电机组不具备超低电压穿透能力,系统电压降低时会产生脱网现象;设备和技术衔接度不够,造成机器运转速度不平均,风能利用率低下,能源过剩流失严重。

2 陆上风力发电项目管理中的风险控制

2.1 风险控制的基本程序

在陆上风电项目中主要是包含了风力发电项目的前期策划以及前期准备和相关设备的采购、项目具体实施以及移交、项目完成后的评估这些内容。可以说进行风险控制首先就要搞清楚对风险进行控制的基本程序,按照每一程序来实际进行管理与有效控制。根据国际项目管理协会(MPMI)对于风电项目提出的相关理论以及风电项目中存在的预测风险具体将风险控制的基本程序定为风险的识别、风险的实际评估、风险的管理应对计划、风险监督控制这四大部分。具体来讲在对实际陆上风电项目风险给予控制的过程中,基本程序中第一部分对风险进行的识别主要是建立在对风险项目实际五方面内容以及相关其他各种因素有效分析的基础上,这个过程中对于项目中每一部分内容进行风险研究分析,进而确定出项目中具体哪一部分内容出现了风险问题,找出其中问题原因以及相关的影响要素;基本程序中的第二部分是对项目中已经确定的风险给予定量或者是定性的研究分析,在这个过程中重点要将其中风险可能引起的项目损失和产生概率进行实际确定。这个步骤也是整个项目风险控制程序中比较重要的构成部分;基本程序中的第三部分是对风电项目进行管理应对计划的研究,因为前两部分已经明确了风险以及风险影响和发生概率。而这一部分就要在此基础上进行风险管理实际应对计划的拟定。计划要和实际风险相匹配操作性十分明确,进而保证如果一旦产生风险则风险应对计划就能够派上用场;基本程序中的第四步是对风电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给予良好的监督和控制,将引发风险的危险因素给予定期检查,进而保障风电项目的良好进行。总结来说,以上四步骤是陆上风电项目的风险控制的主要构成部分,通过这四部分的内容结合来确保对风险给予有效控制。

2.2 风险控制的具体风险分析

在对陆上风电项目给予风险控制的过程中除了要搞清楚其基本程序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研究分析。在这个过程中第一步就是要建立风电项目的相关检查表,进而在此基础上整理出三级性风险因素表,也就是说对风险进行分类。根据检查表以及因素表同时结合风电项目专业方法工具制定出最终的识别风险表。同时对新能源项目并网接电风险给予分析研究,深入了解风电机组发电、用电负荷特性。识别风险的具体过程将风险列表进行不断输出的同时进行列表细化和整理,通过这种方式来不断对风险控制的效用给予提高,同时形成风险典型事件汇总表,进而对后续风险的控制管理提供参考资料。此外通常在风电项目中对于风险给予有效的评估是建立在科学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完成的,利用科学统计数据通过失效后果模式分析法来对存在风险给予准确的评估,风险评估的等级从等级一到等级十。按照风险的实际影响力进行具体的归类划分。值得注意的是,这十个等级的风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陆上风电项目的实施,开展风险也会随之产生一定的变化,因而必须要在风电项目实施一半的时候再次进行二次风险的分析和实际评估。对于风险的应对计划一定要严格按照上述风险程序要求进行制定,而这种应对风险计划往往是包含了五种解决方案,分别是预防性计划、减轻性计划、转移性计划、回避性计划、后备性计划。具体在陆上风电项目中制定哪一种计划需要依据实际的风险类型进行确定。

2.3 风险控制的监督控制

对于陆上风电项目来说,在风险控制过程中其主要监控指标是建立在“赢得值”(EVA)方法上。在这种方法中控制的主要指标包含了项目进程指数(SPI)以及项目费用指数(CPI)。其中如果SPI指数小于1则说明风电项目的进度在拖延,如果CPI指数小于1则说明风电项目的费用已经超过预计费用。这两项指标对于风险控制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无论是费用超支又或者是进度延期都要在加强进度、节俭费用的时候对新出现的风险问题进行重新识别分析,同时改变风险控制计划,对实际风险因素改变监控力度与监控范围,应用较为专业的项目管理性操作软件如p3等实际设定预警、度量性相关指标,这样系统就可以依据项目实时发展变化对变化数据进行准确分析,同时进行风险因素的重新评估,对实际项目中的报装接电风险在监督控制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无论项目怎样进展以及发生怎样的变化,都要在变化之后进行接入系统方案的重新制定,制定之后也必须由项目主管部门领导进行审批。此外由供电相关人员对陆上风电项目进行实地现场性勘察,严密审核初步设计。通过这种对报装接电的监督控制来及时对其进行增装或者是新装等进而最大化避免风险发生,改变风险控制与管理的力度进而提高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3 结语

综上分析可知,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一个焦点出现在发展规划中,更是我国在今后发展的道路上必须正面面对的一个选择。目前,风力发电在全球范围内都有了很稳定的发展与技术进步。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是目前得到更多重视的可再生资源之一。但是我国在风力发电的道路仍存在这一些问题,比如制约因素较多,器械设备、研发力度、发电技术都有待进一步更新与提高,风险控制方面,部分企业不够重视在风力发电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因素威胁,和国外一些成熟的风电项目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本文提出风险管理与控制是在风力发电项目管理上的重中之重,进而引申出建立我国企业在风力发电项目管理的风险控制模型。培养风险管理意识是项目风险管理的关键,在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控制体系下,更要保证对风能源的高效率利用,做到效力和风险控制二者同时提高,进而更有效地减轻工作量和提高执行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立伟.公主岭公司风力发电项目进度管理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2014,(5).

[2] 刘珂.可再生能源发电投资风险分析与评估模型[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3,(8).

[3] 程红,杜广平.《中国风力发电评价体系――国际经验和建议》出版――中国建立风力发电评价体系的助推剂[J].中国能源,2012,(4).

[4] 楼文伟.海上风力发电项目管理中的风险控制[J].当代经济,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