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进步的作用范文

科技进步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进步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进步的作用

第1篇:科技进步的作用范文

一、衡量畜牧业科技进步作用的两个显著指标

在世界范围内,衡量畜牧业对科技依存度的显著指标有两个:一是它并不等于科技成果商品率,科技进步贡献率可以从两方面认识,一方面反映畜牧业科技的进步作用程度,比例越高,说明畜牧业科技进步作用程度越大;另一方面说明科技在畜牧业增长中的作用,比例越高、作用越大。目前,我国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有40%左右,一些落后省份此项指标更低,内蒙古仅有30%左右,被列为全国重点扶贫集中地区,此项指标尚不足30%。科技成果转化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已经应用于畜牧业生产的畜牧业科技成果在畜牧业总科技成果中占多大比重。它反映畜牧业与畜牧业科技之间的依存关系程度,反映畜牧业科技供求状况以及畜牧业科技资源配置与利用是否合理。就依存关系而言,此指标越高,供求差距越小;就科技资源配置与利用而言,此指标越高,说明科技资源配置得越合理,利用得越充分。目前,我国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15%~20%,内蒙古仅有10%左右,除去10%左右的基础性研究此项指标距临界值很近。全国真正形成产业化、商品化的尚不足5%,每年1万项科技成果转化的仅有1000~2000项。

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有着相应发达的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60%~80%,例如美国已达81%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为60%~70%,有些国家更高,日本已达75%左右。

从科技进步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两个方面分析表明,我国畜牧业科技进步作用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经济落后省份或地区、畜牧业科技进步作用十分低下,它是制约我国畜牧业总体水平低而又结构性失衡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世界畜牧业发展的历史说明,振兴畜牧业的必然抉择是依靠科技进步。

二、结果分析

(一)我区畜牧业科技水平正在不断提高

畜牧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是引发我区畜禽个体生产性能不断提高,促使我区畜产品产量逐年增加,以至于在人口不断增长情况下,仍能保证我区人均占有畜产品产量逐年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我区畜牧业产值的增长主要依靠物质投入来实现

综观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区畜牧业产值增长中的贡献率大小顺序依次是,物资消耗、科技进步、饲养畜禽头数及劳动力投入,这表明我区科技进步在畜牧业产值增长中已占相当的比重,但由于我区农村牧区畜牧业生产基础薄弱,尚处在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过程中,因此,我区畜牧业产值的增长还主要是依靠物质投入来实现的,处于第三位的是牲畜饲养头数,最末一位是劳动力的投入,这亦表明,我区畜牧业生产已经正在由注重外延扩大再生产转化为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内涵和外延扩大再生产相结合。

(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仍然建立在大量物质消耗基础上

测算结果表明,我区畜牧业劳动生产率逐年提高,单位产值占用资金经历一段上升过程后,稳中有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仍然是建立在大量物质消耗基础之上的。

三、影响畜牧业科技进步作用的因素辩析

一般而言,科技进步贡献率与科技成果转化率是同方向的动态关系,换言之,影响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因素亦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因子。只不过科技成果转化率也是牵制科技成果贡献率的要因之一。

长期以来,人们多从科技领域外部寻求影响畜牧业科技含量的动因,而未从科技领域内部寻求要因并把二者结合起来,实际上,这种思维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时展变化的要求。实践告诉我们,影响畜牧业科技进步作用的原因已经不是某一单项或几项,而是若干项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从不同的方向对科技施加影响,使我国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处于一种低而不稳的状态。因此,追踪科技领域内部、科技领域外部影响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因素并寻求二者的最佳结合部,毋庸置疑是明智之举。

总之,影响科技对畜牧业增长作用的因素有三个,一是科技领域内部;二是科技领域外部;三是联结内外部的中介纽带―――科技推广,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使畜牧业科技进步作用低下。

四、提高畜牧业科技进步作用的对策

(一)刺激有效需求

有效需求不足是导致畜牧业科技进步作用的要因之一,刺激有效需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完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充分发挥两个层次的积极性、优越性

根据我国国情,只有统分结合才能拓宽科技应用的范围并充分发挥其功能。同时要正确地引导农牧民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目前要统好畜牧业基本建设、生产资料供应、重大畜牧业科技应用及其管理以及畜产品加工、销售等。

2.提高畜牧业劳动者的素质

提高畜牧业劳动者及组织管理者素质的中心环节,是抓好农牧区的扫盲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这里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农村妇女教育问题,应继续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资料表明,目前我国畜牧业总产值中牧区妇女贡献率已达50%,但比较素质而言,却又低于男劳动者的素质,它对未来劳动者的素质有深远的影响。

3.增加农牧民收入

劳动者的经济承担能力是制约科技成果有效需求的重要客观条件,它的提高只能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循序渐进的实现。但根本的一条是政府采取支持畜牧业的政策,充分利用畜牧业资源,降低畜牧业成本,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进而提高经济效益,以增加农牧民收入。

(二)增加有效供给

1.改革科技立项办法

主要是根据以需定产的原则持续开展畜牧业科学研究,同时针对科技成果大量积压的现实,尽快做好已有成果的推广工作。短期来看,后者应成为畜牧业科技投入的重点。长期来看,应根据以需定产的原则堵住立项上的漏洞(基础性研究除外)。其次,建立科技立项信息网络,做好科技立项宏观调控,避免立项重复、分散的弊端。随着科技的发展,仅仅依靠某一领域、某一单位的科技力量难以完成重大科技的发展,这就需要合理的科技分工,充分发挥每一个协作单位的优势,做到以长补短,避免分散造成的科技力量与科研经费的浪费。当然这就需要有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目前,我国宏观调控体系尚未明晰,因此应尽快建立、健全科技宏观调控体系(包括调控目标、内容、重点、措施等)。

2.改革科技成果鉴定验收办法

中央已经出台第三个科技成果鉴定办法,今后重点在于落实、实施。

3.增加科技投入,改变科技经费来源单一化的局面

动员社会各界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实行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办法。此外还要提高科技人员待遇,保护科技工作者的权益不受侵犯。

(三)搞好畜牧业科技推广

第一,削弱瓶颈状态的措施

内蒙古农村牧区是人口问题的重心,必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同时有计划地做好现有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一是农村牧区就地消化,可以利用集约经营方式。在畜牧业内部解决一部分;二是立足本地特色,兴办,发展乡镇企业;三是有条件的地方做好劳务输出和牧业劳动者非农非牧就业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农牧业劳动力的压力,削弱畜牧技术推广中的瓶颈状态。对牧业劳动者素质问题可采取以下举措,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并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相结合;提高现有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牧民技术;提高基层干部素质。

第二,实行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

由于各地情况相异,没有统一标准用以指导适度规模经营,为了增加对科技吸收消化能力,必须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在发达地区,其他就业门路日渐增多,种植业的土地应向种田能手集中,畜牧业的草场应向养畜能手集中,尽量减轻人为造成的分散牧业资源的负荷。在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非农非牧就业门路较少,种植业应采用统种、统管、分收的模式,便于牧业科技的推广应用。

第三,实行多种形式的畜牧业科技推广模式

目前看来,内蒙古畜牧业技术推广模式大体有以下几类;一是政府职能机构为主体;二是农业高等院校与中等学校为主体;三是企业为主体;四是民间技术组织为主体;五是上述各类形式的联合。五种类型模式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作用,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鼓励开展各种联合,发挥各类推广组织的积极性。同时要注意完善各类推广组织体系。

第四,国家对农业的投入

世界畜牧业技术推广实践证明,国家投入必不可少,但目前中国当务之急是改革单一依靠国家财政维持畜牧科技推广局面,鼓励多渠道投入,解决推广经费紧张问题。一是贷款,利用贷款推广畜牧科技,增强风险意识,有利于资金的充分利用;二是采取联合投资的办法,本着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原则筹措、使用畜牧推广资金;三是搞好有偿推广服务,增加畜牧技术推广组织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但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灵活地采用有偿、无偿以及循序渐进地由无偿向有偿过渡。

第五,培养跨世纪的畜牧业推广人才

高等农业院校应率先建立和完善农牧业推广系或设置农牧业推广专业。对未设置农牧业推广系的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可先设置农牧业推广专业,逐步向推广系发展。已经建立推广专业的院校可创造条件向推广系迈进,已经设置推广系的院校进一步完善科研、教学体制,以适应实际需要,培养跨世纪的农牧业推广高级人才,中等农牧业学校也应开设农牧业推广课程,培养一大批初中级农牧业推广人才。

第六,搞好中试基地建设

基地建设要兼顾眼前与长远,通过中试基地,检验科技成果,提高科技成熟度,为畜牧业科技推广提供先决条件。

第2篇:科技进步的作用范文

Abstract: The rate of the contrib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is an important index of reflec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Basing on the theory of equal efficiency,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elastic coefficients of capital and labour productivity in the C-D production function of DaQiong oil field by using Lingo software. Furthermore, we measures the rate of the contrib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from 2005-2008.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being a rising trend for the rate of the contrib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of DaQiong oil field. The average value has reached 60% or more which exceeds 40% level of the whole country. So, the technolo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f making up for the natural decline rate,and ensuring the stability of Oil production.

关键词:等效益面;科技进步贡献率;自然递减率;DEA(数据包络分析)

Key words: equal efficiency;rate of the contrib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natural decline rate;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5-0011-03

0 引言

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形成以及技术变革和创新被喻为经济增长的“四个轮子”(Samuelson,1998)[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已深入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它不但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还包括社会科学技术;不但包括生产技术.还包括管理技术和决策技术。这里所讲的科技进步指的是在影响经济增长的诸因素中,剔除了由于增加资金和增加劳动力数量以后的所有其余成分的共同作用。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一种内涵型扩大再生产。

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将其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提高装备技术水平;改革工艺;提高劳动者索质;提高管理决策水平等。即在影响经济增长的诸因素中,剔除了由于增加资金和增加劳动力数量因素以后的部分即为科技进步的困素。科技进步贡献率是反映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大小的一项综合指标,是综合要素。

除了直接运用生产函数(C-D)计算外,目前测算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方法还主要有:①索洛余值法,该方法主要是根据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它将总产出看作是资本、劳动、技术三个要素的函数,从总产出中扣除资本、劳动的增长带来总产出的增长部分,用余值作为科技进步作用的度量。例如,阿布拉莫维茨(1998)[2]认为美国经济增长来源从19世纪初期到20世纪中期的工业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中1800-1890年间的增长主要依靠劳动投入增加;1855-1890年间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深化;1890-1966年间的经济增长则以科技进步为基础。栾文英(2001)[3]、张海明(2002)[4]用同样方法分别测算了我国不同时期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认为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增长率呈现正值的增长。②利用计量分析方法,通过线性回归模型计算科技进步贡献率,王天营(2003)[5]、章刚勇和阮陆宁(2006)[6]、王启现等人(2006)[7]、王生荣,张营周(2007)[8]分别用该方法计算了我国相关地区及产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该方法实质也属于索洛余值法的变形,通过回归计算出资本和劳动力的弹性系数,并从总量中扣除这两部分的增长,进而获得由于科技进步贡献率。第三种方法则以冯英浚为代表,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及其等效益面方法计算科技进步贡献率。冯英浚、吴江琴(1991)[9],冯英浚、李成红(1993)[10],葛虹、冯英浚(2004,2005)[11、12]定义了等效益面生产函数,在假设规模效益不变的情况下,将经济增长量分解为三个要素的代数和,进而计算科技进步贡献率。

利用索罗余值法和回归分析法在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率过程中有一些局限性:第一,该方法是建立在宏观的基础上进行科技进步增长速度的测算,对于微观企业技术进步速度的测算具有一定难度;第二,索洛余值法可以提供的管理信息太少。对于一些重要的信息,例如,微观企业的产出是否处于有效生产前沿面上?基层单位是否技术有效?等问题很难通过索洛余值法获得;第三,衡量企业技术进步的真实效益应该是多指标的,从多指标输出的角度测算企业技术进步增长速度,才能从不同侧面综合反映有技术进步带来的企业素质变化及其对企业产生的影响。第四,回归分析需要有一系列的时间序列数据作为模型的支撑,而且数据之间要求具有较好的平稳定和非自相关性,这在实际测算中对数据的要求极高,很难做到。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采用基于“等效益面法”测算大庆油田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率主要是运用数学模型,把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起到的作用分离出来,对每个评价单元技术进步的增长速度、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含量作出定量的估计。

利用“等效益面法”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出发点是建立每个评价单元科技进步与效益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每个评价单元相对效益取等值的轨迹是该单元科技进步零增长的轨迹。也就是说,如果每个评价单元科技进步保持不变的水平,自身的素质没有变化,那么当投入发生变化时其相对效益是不变的,即对应的产出在它的基期等效益面上。经过一段时间后,如果该评价单元的产出超过了基期等效益面上对应的值,那么超出的部分就是科技进步作用的结果;反之,如果该评价单元的产出未达到等效益面上对应的值,那么相差的部分就是科技进步负增长的结果。

1 等效益面及其计算科技进步率

1.1 基本思想 建立等效益面是利用“等效益面法”度量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出发点。具体思想可以由图1描述。

设A(x0,y0)和B(x1,y1)分别为评价单元在一个周期间隔上t=0和t=1时刻的生产活动,其中x代表投入,y代表产出。若一段时间投入没有变化,则如果评价单位自身素质没有变化,各种外界条件也没发生变化,则产出也与基期一样没有变化,即x0=x1,y0=y1。表明此时评价单元的生产活动具有不变的相对效益,不存在科技进步的作用。但如果产出增加了,即x0=x1,y0<y1,表明这段时期内评价单元产出的变化y1-y0与投入要素无关,是由于科技进步的作用产生的。但在实际中,一段时期内的投入往往会发生变化,这样产出的变化既有投入要素的影响,又有科技进步作用的影响,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将科技进步的作用从产出的变化中分离出来。

图1中弧AC是评价单元在基期t=0的等效益面,即评价单元相对效益取等值的轨迹是科技进步作用为零的轨迹。如果评价单元保持不变的科技水平,自身的素质没有变化,所处的外部条件没有变化,那当投入变化时其生产的相对效益是不变的,对应的产出将在它的基期等效益面上。如果在现期,评价单元的实际产出超过了基期等效益面上对应的数值,那么超出的部分就是科技进步作用的结果,反之如果现期的产出未达到等效益面上对应的产出,那么相差的部分就是科技进步负增长的结果。图1中C点上的产出■1就代表了对应于现期投入x1的等效益面的产出,A点和B点分别为基期和现期实际的生产活动,则BD=y1-y0是整个的经济增长部分,BC=y1-■1是科技进步所起的作用,CD=■1-y0是投入增加的结果,则科技进步的作用即科技进步贡献率为e=■=■。

这里将科技进步作用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作为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概念,比“索洛余值法”将相对的科技进步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之比作为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更为合理。

1.2 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方法

1.2.1 确定各评价单元在有效生产前沿面的投影

设Xj是评价单位投入向量,Yj是评价单元的输出,其中j=1,2,…n。

对于线性规划问题:

maxZj

s.t.■λjXj?燮Xj

■λjYj?叟zj0Yj

■λj=1,λj?叟0

j=1,2,…,n

设z0是其最优值,令xj=xj,y*j=z0yj,称(xj,y*j)为评价单位在有效生产前沿面上的投影,原来的样本点(xj,yj)被投影到基于DEA的前沿生产函数曲线上的点(xj,y*j)。下面则用投影后的样本点来估计前沿生产函数的参数。

1.2.2 理想生产函数的确立 生产函数是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基础。生产函数表明一个生产单位按照一定方式组合起来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量与它所能提供的最大产出量之间的依存关系。油田企业的生产函数应为:

y=A0K?琢L?茁(1)

其中A0为广义技术水平,本文将其作为以随即变量,并服从正态分布。?琢、?茁分别为资金和劳动力要素的产出弹性。

确定理想产出,首先需要对生产函数中的弹性系数进行估算。对于评价单元来说,将生产函数变形为:

y*j=Aj■x■■(0?燮?琢i?燮1)(i=1,2,…,m;j=1,2,…,n)(2)

将(2)式变形为Aj=y*j ■x■■(3)

由于假定Aj为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则可以通过如下方式估算参数:min■(Aj-■)2(3)

s.t.0?燮?琢i?燮1(i=1,2,…m;j=1,2,…,n)

其中:■=■■Aj=■■yj*■x■■

利用Lingo软件进行规划求解,求解?琢值,即求得生产函数的产出弹性。

1.2.3 等效益产出的确定 理想生产函数参数的确定为估计等效益产出提供了基础。令?兹=y/Y为基期的实际产出y与对应的理想生产函数产出Y的比值。这样,油田在不同输入条件下生产的相对效益?兹取等值的轨迹就是基期的理想等效益面。理想等效益面反映了企业在基期的实际生产情况,也是评价单元科技进步作用零增长的轨迹,公式为:■t=?兹・■Kt?琢Lt?茁(t=1,2,…,n)。

1.2.4 科技进步贡献率 根据前述对科技进步贡献率原理的介绍可知,在评价单元某时期的实际产出、等效益产出,自身状况无任何变化的产出已知的情况下,科技进步贡献率为:

e=■=■(t=1,2,…,n)

2 2004年-2008年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实证分析

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由于地下储量的逐渐减少,石油产量必然存在逐渐递减的规律,与此同时,为了弥补这种自然递减的产量所采取的科技措施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计算科技进步贡献率需要针对石油企业生产的特点,因此,本文采用上述介绍的基于等效益面的方法计算科技进步贡献率。

数据的处理:根据测算需要,本文选取大庆油田生产总值、资金投入和劳动力三个计算指标,由于通货膨胀、原油价格变动及原油递减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步处理。此外,中国石油集团包括上市和非上市两部分,上市部分产值的计算需要考虑原油产量、价格变动、原油自然递减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对大庆油田上市和非上市两部分数据分别进行处理再汇总。

2.1 对资产原值的调整 通货膨胀能引起物价普遍上升及单位货币购买力的降低,因此在每年增加的固定资产投资中会加大投资费用货币的名义值。由于通货膨胀,投入资金的名义值要大于其实际价值。为了真正反映每年投入资产的实际价值,可用通货膨胀率对每年的新增固定资产的名义值(现价)加以调整,以克服物价上升对固定资金的影响。

另外,由于对地下资源的不断勘探与开发,使得地下能源不断消耗,自然能量下降,综合含水上升,造成石油企业生产难度逐步加大。为保证稳产和增产,必须加大投入(特别是资金的投入),这样就造成原油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当然也受价格因素影响)。这表明,作为反映石油行业生产难度的成本上升这一因素,对资本增量影响很大,因此,为了真正反映投入的资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用成本上升率队投入的资金加以调整,以克服生产难度对资金的影响。

①克服通货膨胀的影响。令K0为基年资产原值,?驻Kt为t年新增资产,Kt为第t年克服通货膨胀后的资产原值,ft为第t年的通货膨胀率,则第一年末克服通货膨胀后的资产原值为

则可递推计算第t年末克服了通货膨胀后的固定资产原值为

②克服开发难度对资金的影响。由于体现生产开发难度的原油成本中也含有价格因素影响,为了消除价格因素(即通货膨胀)造成的原油成本上升的影响,对原油成本也进行了处理。

令?啄t为t年内每年的原油生产成本上升率,则计算期内各年在克服了通货膨胀和原油生产开发难度这两个因素影其中 t=1,2,…,n

2.2 原油产量自然递减率的弥补 石油资源不断减少是不可避免的。为了维持原有产量的稳产和增产,石油企业就要采取各种措施弥补原油生产的自然递减。弥补的原油自然递减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石油企业的经济增长。

课题组对原油产量做出如下调整:

令ηj为自然递减率,第t年调整后的实际原油产量为

在对原油产量按照自然递减率修正后,按照基期即2004年的原油价格计算油田公司的年产值,得以计算出大庆油田各年总产值。

2.3 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 按照前述计算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方法和步骤,运用Lingo软件求解相应的参数,其中?琢=0.211,?茁=0.789,理想生产函数中资金的产出弹性为0.211,表明对于石油企业增加一个单位的资金投入对产出增长的作用非常小,如果单纯依靠追求资金的投入来维持油田的生产是不合理的,经济效益只能越来越低。因此,需要依靠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决策水平的不断提高等科技进步因素,才能保证油田生产持续健康和稳定的发展。其他的参数见表1。

根据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计算公式,可以测算出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的历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见表2。

3 结论

本文利用等效益面方法计算了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2005~2008年的科技进步贡献率,2005~2008年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均值为0.629,可以看到,科技在弥补自然递减率、保证原油产量的稳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油田生产的增长很大程度来自于科技进步所起的作用,表明油田的生产模式从原来的外延式扩大再生产正向内涵式、效益式的集约型生产转变,企业经济效益的增加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所以,只有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员工素质的不断提高和管理决策水平的提升,才能使油田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P.samuelson.经济学(中译本)(第十六版)[M].萧琛(主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19-421.

[2]Abramowitz M. The search of the sources of growth:area of ignorance, old and new[J].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98,53,(2):217-243.

[3]栾文英.经济增长要素贡献率实证分析[J].山东经济,2001,(3):16-18.

[4]张海明.中国的经济增长和要素配置的市场化:1978-1999[J].世界经济文汇,2002,(3):20-29.

[5]王天营.我国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计量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3,(5):49-51.

[6]章刚勇,阮陆宁.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的比较研究―来自江西生的经验[J].江西社会科学,2006,(11):244-247.

[7]王启现等.“十五”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与2020年预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6):416-419.

[8]王生荣,张营周.甘肃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计量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2):3-6.

[9]冯英浚,吴江琴.测算科技进步增长速度的一种新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1,(11):45-50.

[10]冯英浚,李成红.等效益面的建立及其在测算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含量的作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3,(7):65-70.

第3篇:科技进步的作用范文

【关键字】宁夏;科技贡献率;模型;测算分析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国际上通常将“科技进步贡献率”称为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简称tfp)。其经济含义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所有要素扣除资本、劳动投入后的余额。它不仅包括技术发明、工艺改进,也包括经营模式、管理制度等进步[1]。科技进步的实质内容既包括生产力的进步,也包括生产关系的进步。

宁夏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享受国家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宁夏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内生机制创新所带来的“科技进步”,更加丰富了科技进步的内涵。宁夏“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科技兴宁和人才强区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到2015年,宁夏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48%以上。对宁夏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分析,对分析和评价宁夏经济是否持续健康运行、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以及实现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发展目标具有重大的意义。

1.模型选择与检验

1.1模型选择

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方法主要有: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索洛增长速度方程[2]。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一般表达式为:,其中y为产出,a为常数,k为资金投入,α为资金产出弹性系数,l为劳动力投入,β为劳动力产出弹性系数,β=1-α。

索洛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推导出了一般形式生产函数的增长速度方程:,变形可得到索洛余值法科技进步模型,其中:α为科技进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产出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资金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劳动者的年平均增长速度;α,β分别为资金和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在规模报酬不变情况下,α+β=1。公式的经济含义是: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作的贡献等于扣除劳动力和资金投入增长的作用后的余额。可以列出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计算公式为:。资金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和劳动投入的增加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为:,。

1.2模型检验

对模型进行两个方面检验:一是稳定性检验,二是使用功能检验。

1.2.1稳定性检验

分析样本容量变化对模型参数估计值的影响来判断模型的稳定性。根据《宁夏统计年鉴》,选择1996—2010年15年的数据进行检验。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以1996年为基期)对宁夏gdp总值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进行了调整,y′为调整后历年的gdp总值,k′为调整后历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l为历年年底从业人数,如表1[3]-[5]。

依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一般表达式:,建立模型:并且变形为

y,k采用表1中调整后的数据y′,k′。

选择1996—2007年的数据,通过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资金产出弹性系数α=0.653688,劳动力产出弹性系数β=1-α=0.34312,=0.468181。再选择1996—2010年的数据,通过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可得出α=0.67231,β=1-α=0.32769,=0.477816 。

我们比较不同样本容量的参数估计值,可以发现它们的符号、数值大小没有发生大的改变,表明选择该模型比较稳定,可靠性较高。

1.2.2功能检验

将样本范围内和实际已经发生的样本范围外解释变量的观测值代入模型,计算出被解释变量的理论值,并将该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因为该模型通过了稳定性检验,因此进行功能检验时,我们利用稳定性检验计算出来的参数,再把2000年宁夏调整后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劳动力数据代入模型,测算2000年宁夏gdp值,经过模型预测,2000年宁夏gdp产值为292亿元,和实际值284.8亿元相比,精度达到97.5%,表明该模型对宁夏实际经济系统的代表功能强。

参数估计:通过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可得出α=0.67231,β=1-α=0.32769,=0.477816。于是,线性回归模型为:

回归系数的显

著性检验: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查t分布表,得,由此可见,两个回归系数均通过t检验。

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给定α=0.05,查f分布表,得,所以f检验通过,表明回归方程的回归效果显著。

拟合程度测定:因为,接近于1,表明回归模型对样本数据点的拟合程度很高。因此,回归方程通过了所有的统计检验。

宁夏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函数模型为:

索洛增长速度方程为:

2.宁夏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

2.1各要素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结果

根据1996年-2010年宁夏gdp、固定资产投资和从业人数增长速度数据如表2,应用索洛增长速度方程,测算出各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如表3。

3.结果分析

3.1宁夏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增长

“九五”期间(1996年-2000年)宁夏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明显,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次于投资。“十五”期间(2001年-2005年)宁夏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逐步发挥作用,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逐年减少。“十一五”期间(2006年-2010年)宁夏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在2008-2009年发生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宁夏采用加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出现了资金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一架马车独支格局。总体评价是宁夏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增长,经济增长已逐步走向调结构、保质量的良性轨道。

3.2劳动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并不明显

宁夏仍然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劳动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根本原因是劳动者文化素质技能不高,宁夏南部和中南部地区是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但仍然以廉价的劳务输出为创造收入的主要主渠道,宁夏并未形成劳动密集型的制造、服务等产业基地。

4.提高宁夏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建议

4.1大力推进创新型宁夏建设。加快推进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把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

4.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建设科技公共研发服务平台。构建以研发单位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第4篇:科技进步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交通经济;科技进步;运输效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促使生产过程发生巨大变化,从而推动了经济发展。从广义上来讲,经济产量的增加除去资金投入及劳动力的增加外,其他都可以归结为科技进步的作用。当科技运用到交通运输业中,必然对交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一、科技与交通经济的增长速度模型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交通运输工具的使用效率大幅提高。无论是运输速度、承重还是距离都较以往有大幅提高。目前,在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距已经达到1200km。我国虽然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但较过去的60km已经大幅提高到了250km-300km。可见,科技进步对交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生产模型的研究方面,美国经济学家索洛所做的贡献最为显著,他通过对C-D生产函数的大量研究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拟合出了经济增长速度方程。增长速度方程是从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来研究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的相对关系,主要用于描述投入要素增长速度、产出增长速度与科技进步速度之间的关系,该方程的表现形式为:

Y=a+αK+βL

其中,Y为产出增长速度,a为年科技进步速度,α为资金产出弹性,β为劳动产出弹性;K为资金产出弹性,L为劳动投入量增长。索洛的增长速度方程是考察科技进步对发展贡献的最有效模型之一,其主要意义包括:经济的增长量是通过生产要素资金和劳动的投入量的增加以及科技进步所带来的。

通过以上的模型分析,在我国的交通经济结构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其对交通行业发展的作用和贡献均呈增长的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进步对交通行业的促进作用也将越来越大。

二、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特征

广义的科技进步包含了政策、社会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成果的转化和运用,不断转化为交通生产力,从而提高和增强交通工具的性能、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优化交通运输业的布局模型、促进多种交通方式的发展及互补、提高交通管理的效率、提高交通从业人员的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影响,主要由以下几个特征组成。

(一)实现运输结构的多样化

运输结构指的是交通运输行业内外,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和环节的有机比例和构成。科技日益发展,各种交通方式都开始运用到先进的科技,这就对原有的交通运输结构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交通运输结构会由于交通方式的不断发展而逐渐被改变。

(二)利用有限的交通资源提高运输的效率

效率就是体现在投入与产出的比率。交通运输效率就是指在运输过程中所需的劳动量与实际取得的运输效果的比率。科技的发展使得交通运输速度、承重等的提高,无疑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

(三)改造和升级现有的运输设备

科技不断进步,现代人不断用新的工艺、新的材料研发出新的运输装备取代旧的落后设备。运输方式逐渐多元化,各类特种车辆、船舶、装卸机构等不断被研发出来并加以改进。运输规模也越来越大,如集装箱运输,大大提高了运输能力,增加了运输数量。同时,规范的装卸、运送机械化,使得运输效率大幅提高。运输装备的改变满足了人们不断提出的新的运输需求,而这一切都依赖于科技进步。

(四)理顺交通运营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的30年里,企业的经营理念也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对交通运营企业也是如此。交通运输业的变革,不仅包括规模的扩展,还需要依靠高科技、高技术,以高效率、高质量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科技进步是集约型企业的竞争力所在,是提高效率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五)优化交通发展结构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各个行业均收益,对交通运输企业也不例外,其主要特征包括:在投入的人和物不变时,运输周转率越高,运输收入也越高;在周转量或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投入越少。而对交通运输企业而言,其经济效益提高的关键在于转换和转移阶段,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最根本的方式即降低损耗及提高效率,而科技正是提高效率及降低损耗的最有效的方式。未来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不可能无限制增长,当增长率逐渐趋缓时或是发展规模受到瓶颈制约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也将会进一步体现。

(六)改进运输产品的结构

科技的发展使得生产结构、产品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商品日益向更轻、更小、科技含量更高的方向发展。而人们针对这些产品,对交通运输行业的产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消费性旅游比例有较大提高,对客运工具的舒适性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运输工具的品质必须不断提高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只有利用先进的科技不断调整交通行业的产品结构,才能跟得上社会的发展。

三、结束语

社会在不断发展,科技也在不断进步,现代人对交通运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运输效率、运输条件等都不断提高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这些的提高都依赖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可见,唯有正视科技的力量,并充分利用到交通运输业中,交通运输业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盛,苏骏.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交通发展[J].江苏交通,2001(2).

2、成耀荣.论科技进步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3(3).

第5篇:科技进步的作用范文

1.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1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 农业发展的历史就是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历史。农业科技的每一次突破和创新,都带来了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才能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走上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

1.2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 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任务。现阶段,我国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走“稳定面积、提高单产”的路子,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只有依靠科技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才能不断拓宽农民持续增收的渠道。

1.3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只有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才能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4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农业的国际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农业科技的竞争。我国农业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关键是要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要提升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资源环境等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

2.大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2.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创新体系,是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要按照“以需求定项目、以项目建平台、以平台促协作、以协作创机制、以机制建体系”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依托已有的农业科技基础,综合考虑产品、技术和区域因素,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加强国家基地、区域中心和试验站的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建设,合理配备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的比例和力量。遵循“课题来源于实际、成果应用于生产”的原则,不断完善保证持续研发和有效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在全国逐步形成农业科技力量联合、上中下游紧密衔接的创新格局。

第6篇:科技进步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科技进步 就业效应 柯布―道格拉斯模型

中图分类号:F24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140-05

各国经济增长的路径不尽相同,但无论是穷国还是富国,经济增长都离不开四个要素,即劳动、资本、技术和自然资源。其中自然资源的存有量在现代社会并不构成经济增长或发展成功的必要条件。而技术是通过资本的深化和劳动素质的提高体现出来,并且随着经济进程的加快其作用日益明显。在技术不变条件下,一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就业同向变动,而变动幅度是否同步取决于资本产出率的高低和劳动增长速度的快慢。在技术不变情况下要提高就业率就必须降低资本对GDP的贡献率和人口增长率。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经济的增长是离不开技术进步因素的,因此探讨科技进步条件下的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对现实经济生活更有意义。

一、科技进步的内涵

科技进步一词已为很多人所熟识,并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研究科技进步问题。许多学者曾经给科技进步下过定义,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曼斯费尔德的定义:所谓科技进步是指给以同样的投入可以有更多的产出;或用较少的一种或多种投入量得到同样的产出;或者现有产品质量的改进;或者生产出全新的产品。现代的科技进步已不单单局限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更重要地,它包含了解决诸如经营管理、组织协调以及生产服务等各种社会问题的手段和方法的进步。因此,对于“科技进步”概念及内涵的理解认识可分为“狭义科技进步”和“广义科技进步”。所谓“狭义科技进步”是指新的科学技术自身,包括新产品和新的生产方法及其在生产领域中的成功应用。由于技术存在于物质生产过程之中,因而狭义的技术又被称为生产技术、工程技术或“硬技术”。“广义科技进步”是经济学家提出的概念。在经济学中,科技进步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及其组合方式的改善,它决定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生产结构的优化,生产工具的革新换代,劳动者知识技能的提高,自然资源利用范围的扩大和优化,生产组织的完善,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等。本文所提出的科技进步主要是广义的科技进步。其内涵主要包括:(1)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2)知识进展;(3)资源重新配置;(4)政策的积极影响;(5)管理水平的提高等。

从以上可以看出,科技进步的每一项内涵都赋予其积极的经济意义,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带来了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因此,我们把能带来劳动生产率巨大提高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均称为科技进步;能带来劳动生产率巨大提高的生产组织、劳动组织、经营战略、管理手段,各种服务技术、辅助技术,也称为科技进步;能带来劳动生产率巨大提高的技术政策和措施也同样称为科技进步。

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人类历史经历了从人力生产工具、机器生产工具直到智能生产工具的沿革,再到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生产工具如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科技进步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各种途径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成倍的提高,大大地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1.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运用增长速度方程来测算中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看出科技进步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EA=■×100%a=y-αk-βl

EA为科技进步对GDP增长速度的贡献,即在GDP增长速度中的科技进步因素所占的比重。a为科技进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y为GDP的年平均增长速度,l为劳动者的年平均增长速度,k为资本的年平均增长速度。α为资金的产出弹性系数(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金增加1%时,产出加α%),一般为0.3~0.35;β为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增加1%时,产出增加β%),一般为0.7~0.65。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α、β分别取值为0.3和0.7,其贡献率(见表1及图1):从上页表1和图1中可以看出,由于国家统计数据的调整,1989年和1990年劳动、资本、科技的贡献率与其他年份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为了使分析更具有代表性,在下面的分析中,不再考虑这两年的影响。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在分析劳动、资本、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变动时,将以上数据分成1981―1988年、1991―1998年、1999―2008年三个时期来进行。通过分析能看出:(1)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且波动较大,1981―1988年的年均贡献率为22.6%,1991―1998年为7.34%、1999―2008年为6.94%,从其趋势看,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明显的下降趋势。(2)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来说一直是较高的,也相对稳定,1981―1988年的年均贡献率为63.92%,1991―1998年为68.54%、1999―2008年为60.16%。同时,从其走势看,从1999年开始,资本贡献率保持相对稳定,且呈现出上升趋势,尤其从2001年开始,其贡献率均超过46%。这表明资本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3)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增长明显,1981―1988年的年均贡献率为13.47%,1991―1998年为24.12%、1999―2008年为32.9%。表明技术进步在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日趋重要,科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在不断增强。

2.科技进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效益提高的诸因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它可以改进产品或工程设计,开发或推广新工艺,改进或更新设备,提高生产工具的使用寿命;可以降低能耗物耗,提高物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经济效益。(2)科技进步可以缩短产品生产周期,用较少的劳动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从而节约了活劳动,提高了生产效率。(3)科技进步能够推出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附加值,从而增加产值和利润。

3.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是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最大前提是科技进步。因此,科技进步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加速器,而且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器。

4.科技进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从历史上看,产业结构的每一次重大变化或调整,都与科技进步紧密相关。第一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是与农业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第二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则与一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和蒸汽机的广泛应用相联系;第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新技术的发展为前提。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大有发生第四次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这说明产业结构的变化离不开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在产业结构的变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仅如此,而且科技进步还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建立。近代以来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不仅促进纺织工业部门的进步,而且还带动了冶金、化工等部门的发展。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电力技术革命促进了电力工业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人工合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又使合成化工成为重要的工业部门。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改变了原有工业结构的格局,引起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组。

三、科技进步对就业的作用

科技进步必然会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会到来就业的扩大。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现在已达到80%,科技进步有助于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可带动就业增长。因此,按照一般的逻辑推论,科技进步有助于就业增长。最简单的办法是在理论模型中首先计算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再依据GDP平均增长率与就业平均增长率的比值,来计算科技进步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率。即:科技进步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率=(就业平均增长率/GDP平均增长速度)×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在测定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之后,我们考察科技发展对就业增长的关系就比较简单了。为更直观的理解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我们通过流程图来表示:从上页图2中可以看出,科技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是错综复杂的,一方面科技进步给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提供更大的活动范围,因而能够创造出大量的新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引起了失业。下面从科技进步对就业正反两方面作用进行分析。

1.科技进步对就业的正效应分析。(1)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就业总量不断增长。人类社会是一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历史。从总体上看,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口数量的增加,就业人口总量是在不断增加而不是逐渐减少。最近两个世纪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并没有产生任何长期增加失业率的趋势,说明了技术因素对失业率并没有长期的挤出效应。科技的进步,虽然使某些部门某些行业在特定时期内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但就整个社会而言,就业总量是增加的。(2)科技进步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使新兴产业的兴起和相关附带产业的涌现,扩大劳动力需求。据有关资料分析,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农业经济时代不足10%;在工业经济后期为40%以上;知识经济时代将达8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的实质性内容就是用科技发展新产业,使产业结构不断地升级和优化。因此,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发展的效果的重要途径,就是产业发展及其结构的不断更新调整。据李京文的预测,到2010 年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将呈现第一产业的比重继续下降达到12.8%;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达到55.2%;第三产业的比重一路上扬达32%。不仅如此科技进步在产业结构向高度化现代化调整和优化的同时,也是形成与发展新兴产业部门的主要推动力。在科技进步的作用下产业结构的调整有两个方面:一是旧有产业和生产部门的改造;二是新的产业和生产部门的创立。科学技术进步必然要求对原有的产业和产业部门进行改造,即用新的技术工艺装备改造原有产业,提高其技术水平,改变其生产面貌,促进原有部门产品的更新换代和质量提高,甚至创造出全新的产品。同时新的产业和生产部门以及附带产业也会不断涌现。新兴产业和相关附带产业的不断涌现将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产生了新的就业需求。如,新兴技术与传统技术的融合,计算机和互联网应用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发展,突出表现在业务的电子化流程的实时化和功能的集成化等方面,从而实现了就业形式和模式的多样化。而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发展将使业务领域越来越宽广,创造出更为丰富的职业类型和就业形式。(3)科技进步可以深化社会分工和劳动分工,促进劳动就业结构的调整,劳务生产将成为就业容量最大的劳动形式。科技进步使得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劳动者的收入水平相应地提高,这就会刺激商品生产向多样化、精细化、高级化方向发展,因而可深化社会分工和劳动分工。社会内部将出现一部分人专门从事服务性劳动,使劳务生产成为可能。同时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协作高度发展、居民消费日益社会化,使得满足居民生产生活需要各种服务的劳务生产成为必然要求,由此劳务生产成了就业容量最大的社会生产形式。如信息咨询、金融保险、文化娱乐业、广告咨询和高科技通讯等众多新兴部门的出现使得就业范围大为拓宽。(4)科技进步可以扩大资金积累规模,刺激消费需求,从而增加就业容量。科技进步使得单位产品成本降低,意味着相同的劳动量可以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产品,进而扩大国民收入总量。在工资的增长率低于社会劳动生产增长率的情况下,社会就可以扩大资金积累规模,增加资金投入量,扩大内需,扩大生产规模,引起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另外,科技进步使得劳动者个人收入水平得以改善,社会物质财富相对丰富,从而刺激更多的消费需求,促使社会总供给的增加,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就可以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从而引起劳动力需求规模的扩大。

总之,科技进步能够从根本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使新兴生产部门的兴起,推动劳动相关制度的创新,从而实现对劳动就业的正效应,从总体上是促进就业总量的增加的。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合理性,而且在日本、美国的实践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和检验。日本1956 年、1973年低失业率的高经济增长以及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高增长、低失业的“新经济”现象,就是最有力的佐证。

2.科技进步对就业的负效应分析。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负效应主要表现在其对劳动就业的相对滞后效应、不可避免地带来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与摩擦性失业以及隐性失业的显性化等问题,同时技能较低的劳动者难以实现再就业。(1)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的相对滞后效应。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往往表现出科技进步作为新兴生产力的推动力量对劳动就业实现的滞后效应,即科技的进步使得一批人因为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失业,造成劳动力闲置的现象。这是因为一方面新兴产业所创造的劳动就业岗位及机会需要一段过程,从而在新兴产业发展和劳动就业创造中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另一方面对劳动者工作技能和水平提高的职业教育和再就业培训使其适应新岗位要求也得需要一段时间,使劳动者对新兴科技进步的适应与再次就业存在着时间上的不同步。这两个“时间差”造成了就业增加滞后于科技的进步。(2)科技进步不可避免地带来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以及隐性失业的显性化。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隐性失业又叫潜在失业的出现不仅仅是中国结构调整以及体制转轨型造成的,关键是由于技术设备替代劳动力而形成的。首先,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大批使用落后技术的工作岗位消失,劳动者的科技文化水平一时难以适应新技术岗位的要求,从而造成一方面许多劳动者下岗,另一方面新技术人才短缺的状况。其次,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回避失业现象而追求社会效果的最大化,国有企业存在大量的“冗员”和“在职剩余劳动力”,大量的潜在劳动力资源遮蔽了现实的劳动力市场供给,其结果是在旧体制内广泛存在着“隐性失业”。在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企业制度的创新和改革,科技进步必然加剧了隐性失业的显性化进程。最后,科技进步必然会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从而引起劳动力部门间的转移,即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在转移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难以避免摩擦性失业的形成,而且这种失业将长期存在并有增加趋势。(3)缺乏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再就业难度加大。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大量不适应高新技术发展要求的劳动力将从传统产业中退出,就业问题将更为突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引起产业结构与企业结构的相应调整,必然要引起劳动力结构的调整。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劳动素质好的劳动者将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即劳动者的知识结构将决定其就业方向和质量。而从传统行业分离出来、缺乏劳动技能、知识层次低的劳动者将无工可做。

科学技术对劳动就业的影响是双方面的,一方面由于引进技术使规模经济迅速扩大,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使边际就业弹性下降,从而减少经济增长对劳动力需求的拉力。在短期内,科技进步对就业的负面影响超过了正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顾玲,汪慧玲.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J].科学管理研究,2006,(6).

[2]高处明.论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及就业[J].经济问题,2003,(8).

[3]陆海燕.浅谈如何处理中国科技进步与就业的矛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4).

[4]金春华,葛新权.中国科技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5,(10).

[5]徐志芹.科技进步与扩大就业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07,(3).

The Relationship of Economy Growth and Employment Unde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SUN Ming-pu

(Zhengzhou Information and Statistics College Air Academy,Zhengzhou 450008,China)

第7篇:科技进步的作用范文

许坤元在发言时指出,今年是我国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第三年,“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纺织行业科技工作遵循“重点突破,全面提升,健全机制,着眼未来”的基本思路,科技进步水平不断提高,为纺织行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他希望广大纺织科技工作者再接再厉,立足世界纺织科技的制高点,刻苦钻研,努力工作,不断为我国纺织科技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陈树津在会上表示,科技奖评审工作开展10年来,我国纺织科技进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年一度的纺织科技奖评审工作是对行业科技进步的大检阅,评审结果成为科技进步方向的风向标。10年来,评审工作不断完善,受到了各方的一致好评。为加快行业科技进步的步伐,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将坚持不懈地动员更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纺织企业参与捐助,投入更多资金来支持纺织行业科技教育事业。

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奖励办公室主任李金宝介绍,申报本年度纺织科技奖的项目共有198个,经过形式审查和分类补充,共有193个项目符合评审要求,包括化纤、产业用项目53项,机械、自动化项目47项,纺织项目62项,印染项目31项。

第8篇:科技进步的作用范文

一、要通过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

近几年之所以科技进步快,自主创新多,经济发展猛,一个关键性因素是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发展理念新,发展思路优,发展机制活。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与“258工程”,依靠科技创新打造工业强势,进行机制创新并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借力发展深化产学研合作创新,以及近两年推行“一个工程七条线”的工作落实机制,等等,都是立足县情,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结果。借鉴经验,依靠科技创新促进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也必须首先解放思想,高度重视现代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把解放思想落实到正视差距、逆中求进、顺中更快的思路上,增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感和奋力赶超的紧迫感,提升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突破式、跨越式发展的气魄和胆略。立足本县市客观实际,找准自己的特色和定位,从本地的比较优势出发,依靠科技创新使“特色”产业化,上规模、出效益,构建特色经济,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同时,把握和利用好国家支持和扶持政策,超前谋划、精心储备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好项目,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二、要搞好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谋划

近几年来县经济社会之所以得到了较快的持续性发展,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注重对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搞好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的战略谋划。从提出“工业立县”,到制定出台《关于谋划企业长远发展加决推进科技创新的意见》;从积极转方式调结构,靠科技创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到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借力发展、注重合作创新,到鼓励自主创新,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从实施大型骨干企业带动战略,到抓战略储备,扩张群体规模,着力培植“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群体,等等,无不显现出重视科技战略研究、进行科技创新战略谋划的影子。因此,借鉴经验,欠发达县市要想依靠科技进步获得又好又快发展,也必须充分吸取战略管理理论的精华,从本县市的比较优势出发,做好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的战略分析,制定适合本县市的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战略,在某一或某些产业或产品上构建经济增长极,形成主导产业,提高经济增长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要靠正确的科技政策激发创新热情

在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无时无刻不体现出良好科技政策的刺激作用。结合本县实际,先后制定完善了《关于谋划企业长远发展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意见》、《县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县资助奖励专利申请暂行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县技术改造鼓励目录》等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支持高新技术引进开发及自有知识产权创造,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对科技创新支持的政策措施进行细化。例如,对新投资的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技术改造项目和循环经济、节能减排项目,按照项目实际投资额的2‰补贴企业;在工业企业用地政策中,通过“标准遴选”、“门户清理”、“腾笼换鸟”、“增减挂钩”等方式,淘汰产业档次低、科技含量少、高耗低效、土地闲置的企业,为科技含量高、循环经济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优势项目提供用地指标。可以说,正确科技政策的刺激,对全县的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借鉴经验,要求欠发达县市在依靠科技进步实施赶超战略、促进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政策因素,制定实施并不断完善切实可行的有助于促进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的政策。

四、要做好转方式调结构的大文章

县注重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努力在转方式、调结构上寻求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十一五”期间共组织鉴定科技成果45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7项,国际先进水平的8项,国内领先水平的25项,国内先进水平的5项),比“十五”增长136.8%。截至目前,时风集团参与制定全国低速汽车行业标准5项,泉林集团参与制定本色纸等行业标准4项。时风集团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前油后汽复合刹车系统,对车辆实现了刹车双保险,使装载了该复合刹车系统的新型轻卡汽车销量倍增,依托全国农用车行业唯一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时风集团在轻卡汽车、大中型拖拉机、农业装备机械等领域相继研发出具备国内先进水平的自主创新技术40多项,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连续几年稳居产销量全国同行业第一。借鉴的做法,欠发达县市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结合本县市实际,做好转方式调结构的大文章,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发展带动力强与辐射面广的民营骨干企业、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实现突破,打好高端提升、重点带动、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增收富民等方面的攻坚战。

五、要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是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十一五”期间,为推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时调整了“工业立县”的推进策略,加大了高新技术产业工作力度。2009年时风集团、泉林集团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成功认定,标志着县在汽车、造纸等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进入了国家科技进步的前列,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大突破。2010年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52%,增幅和提高百分点数连续5年居市首位,被评为全省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借鉴经验,欠发达县市在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必须把优先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重要的选择路径。目前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三大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它以高新技术为基础,是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这种产业所拥有的关键技术虽然具有开发难度大的特点,但一旦开发成功,对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会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和良好的示范效应。因此,欠发达县市应充分认识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措施,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任务目标进行分解,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产品和项目进行重点联系,定期调度,做好跟踪服务,以尽快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较大突破。

六、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

为了鼓励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并逐步建立起了以财政扶持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近三年,县级科技经费投入4039万元,扶持科技项目40项。还积极引导帮助企业通过承担国家和省科技创新计划项目,争取科技计划资金的支持。“十一五”期间,该县共立项市厅级以上科技计划45项(其中国家级13项,省级16项,市级16项),比“十五”期间增长66.7%,共争取项目资助资金1183万元,是“十五”期间项目经费的4.7倍。2009年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1项。被认定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省知识产权示范县。因此,欠发达县市应该学习经验,牢固树立科技研发投入是效益最大投入的理念,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科技经费稳定增长和有效运作的长效机制。要逐步加大财政资金对科技的投入和引导力度,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幅应高于当年同级财政预算支出的增幅。要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并充分利用国家技术创新费用加计抵扣、省级以上新产品税收返还等鼓励技术创新的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入的积极性。

七、要加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为破解制约经济发展的人才瓶颈,出台了《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千方百计地引进科技专门人才和技术拔尖创新人才;为创造吸引科技人才来干事创业的优良环境,出台了《县资助奖励专利申请暂行规定》等政策措施,加大对科技人员的激励力度;为补充自有人才资源的不足,借助科研院校的人才库来为企业自主创新服务;为推进“人才强县”战略,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还强化企业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育培训,并创新和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注重加强区域间人才交流合作,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所有这些,都对科技素质的提升、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经验启示我们,要尽快提升欠发达县市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最重要、最根本、最核心的是人才问题。因此,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观念,在各项工作中始终把人才工作放在优先考虑的战略位置;要搞好高层次人才培养总体谋划,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建立高层次人才库,掌握并联系一批专家型技术人才;要适应本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要求,适时调整和完善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各项规章制度,形成适应时展要求的人才机制,充分释放人才干事创业的能量。

八、要通过产学研合作走借力发展之路

县注重加强科技交流,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借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被评为省产学研合作先进县。的成功经验说明,产学研合作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决速发展的捷径。借鉴的做法及经验,欠发达县市应充分认识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走借力发展之路。要支持本县市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采取多种形式共建技术研究中心、行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或创新联盟,促成企业产业与高校院所智力资源的联姻,借助高校院所的智力库来促进企业的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通过多种方式由单一的、短期的项目合作,向长期的、全方位的技术经济合作转变,由松散合作向利益共享的紧密性合作转变;要借助并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教育培训优势,积极推进人才培训合作,或通过举办多种培训班来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和实用型人才,或通过派科技人员到高校学习进修等形式来为企业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总之,要通过机制创新,逐步建立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校院所为依托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借助科研院所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尽快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中小企业以至整个县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装上“科技芯片”。

九、要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

为了营造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的软环境,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宣传工作。注重从舆论氛围上找准科技素质提升的“制高点”,整合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把握新闻舆论的主导权,开设宣传栏目,宣传鼓励科技创新的方针政策、科技自主创新的先进企业和先进典型、本县科技创新的成就及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等,并介绍普及有关科技创新知识,通过全方位、大密度、多视角的宣传报道,来营造自主科技创新的氛围,激发科技创新、干事创业的激情。以活动为载体,通过精心组织各种形式的科技宣传普及活动,来营造科技创新的软环境。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成功举办了5届科技宣传活动周。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团队”在技术创新中的“推手”作用,在营造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方面做出了诸多不懈努力。所有这些对提升全县科技素质并激发科技创新热情、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起到了重要作用。借鉴经验,要求我们在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强化“环境是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生命线”的意识,坚持不懈地在优化发展环境上下功夫,着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导向明确的政策环境、鼓励创新的科技环境、激发活力的创业环境、心情舒畅的学术环境、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尊重理解的人文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等,把“软环境”做成“硬实力”。

第9篇:科技进步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科技进步贡献率;生产函数;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7.005

1 引言

科技进步贡献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相对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测算不同时期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小,通过其变化趋势能够反映出国家或地区发展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因此,科学合理地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率,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科技进步水平和科技进步潜力,对政府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运用C-D生产函数法对福建省1978-2013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估算和分析。

2 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詹恩.丁伯根改进后的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具体形式为:

Y=AeγtKαLβ (1)

式中,Y表示产出,A表示生产率,γ表示科技进步系数,t表示时间,K表示资本存量,L表示劳动力要素投入量,α和β表示资本和劳动力的产出弹性系数,其中α+β=1(规模报酬不变)。

对(1)式取对数并求导,得:dY/Y=γ+α*dK/K+β*dL/L,式中,dY/Y、dK/K、dL/L表示产出、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增长速度,分别用y、k、1表示。设a为科技进步贡献率,则有:a=γ/y=1-α*k/y-β*l/y,此外,本文测算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为广义的科技进步贡献率。

3 数据处理

模型中需要用到的数据包括产出、资本存量和劳动要素投入量,其中产出和劳动要素投入量直接取自于《福建统计年鉴》,资本存量是经过相关计算得到。

3.1 产出量

经济产出量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给定时间内生产出的所有商品和服务。本文使用地区生产总值(GDP)来衡量,为了消除价格影响,以1978年不变价格进行处理,计算公式:

当年实际GDP=1978年GDP*当年GDP指数/1978年GDP指数

3.2 资本存量

资本存量指经济社会在某一时点各种资本的总和。它反映某一年度参与生产的所有资本投入。鉴于我国官方并未公布资本存量这个指标,本文采用永续盘存法按1978年不变价格对资本存量进行了核算,其计算公式为:Kt=Kt-1(1-δ)+It/Pt,式中Kt和Kt-1表示本期和上一期的资本存量,It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Pt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文中1978-2013年资本存量数据是根据张军等(2004)一文提供的方法测算得到。

3.3 劳动力要素

在西方国家,劳动力要素投入量一般用标准劳动强度的劳动时间来衡量。由于我国缺少这方面的统计数据,所以本文采用“全社会从业人员”指标作为劳动力要素投入量指标。

4 参数测算和科技进步贡献率估计

利用1978-2013年统计数据对生产函数进行回归,为了避免出现多重共线性问题,回归模型可调整变换为:In(Y/L)=lnA+γt+αln(K/L)+μ。其中t取1~36,利用Eviews8.0软件进行回归,经过序列相关性处理后,估计结果如下:

ln(Y/L)=-1.282840+0.039136t+0.430680ln(K/L)+[AR(1)+AR(2)]

(-2.014547)(1.728665)(2.209256)

R2=0.998901 F=6591.505 D.W.=1.525751

可以看出,各变量在10%显著水平下通过了检验,消除了一阶和二阶自相关影响,且拟合度很高,符合经济意义,说明方程结果可以反映福建省C-D生产函数,具体形式如下:

Y=0.277248795e0.039163tK0.43068L0.56932

利用C-D函数生产法,各要素对经济产出的贡献率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1)福建经省济增长对资本投入的依赖程度很大。其资本投入平均增长率14.29%,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超过经济产出的平均增长速度12.75%,这说明福建省的经济增长主要靠资本投入推动,是明显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2)劳动投入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14.46%,且劳动要素平均增长速度2.96%明显低于经济平均增长速度,这说明劳动对福建省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相对较低。(3)科技进步对福建省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32.76%,贡献水平相对较低。贡献率由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期的大幅度波动到现在的较低水平。(4)高技术高增长,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90年代初期出现的高技术贡献率,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和确定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方向后,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来华投资,同时也给福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促进了福建省经济的高速增长。(5)近年来,福建省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呈现下降趋势,为了提高福建经济增长的质量,深化科技创新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