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劳逸结合的意义范文

劳逸结合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逸结合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劳逸结合的意义

第1篇:劳逸结合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翻译风格 误译 《当你老了》

《当你老了》这首诗,是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写给他的爱人茅德·冈的经典情诗,“宣告了诗人对爱的无条件忠诚”(2010:418)。在我国,《当你老了》的译文版本极多,因而理解和表达上的争议较多,似乎误解较多。只因诗中确实存在着不易理解的地方。

When you are old and gra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 deep;/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By William Butler Yeats)

“在这首诗中,诗人突破了个人的不幸遭遇,把心中的感伤化成了缱绻的诗魂,以柔美曲折的方式,创造了一个凄美的艺术世界,实现了对人生及命运的超越,全诗体现了饱满的张力美”(2002:61)。译者必须尽全力了解诗人的情感,以求复现诗人的原意。否则,必会误导读者,使读者围着一首不知是谁写的诗大发感慨、潸然泪下。也就是说,译诗要译出一首原作者的诗来,而不能译出一首译者的诗,译者不能将自己的好恶表现在译文中。英国翻译家亚历山大·费雷泽·泰特勒在其《论翻译的原则》中指出:“好的译文应该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具备原作的风格与手法,并跟原作一样通顺。”(2007;9)

具体来说,of their shadows deep是第一处误解最多的地方;此外还有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glowing bars,Love,它们究系何义,人们都有些纠结。其中Love的问题最简单,即此处的Love并不是多种译文中所说的“爱情”,而是“爱神”。Fortune大写指“命运女神”,Death大写指“死神”,都是如此。下文紧接着还有一个his,指代即为男性的Love(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爱神丘比特Cupid)。至于of their shadows deep的意思,这取决于具体语境。在某些上下文中,shadow这个单词也可产生“忧郁、愁容”的意思,譬如脸上的shadow就可能是“愁容”了。那么,眼中的shadows呢?在这个上下文中,诗人劝女郎(已被虚构成老妪)回忆她的青春年华,那么,诗人让她回忆的,应当都是正面形象才合逻辑,眼神是温柔的,眼波是深沉的,这就不会在同一句话中混合正负,自相矛盾地劝她同时“追忆当年的温柔眼神,以及眼中的浓重阴影”。“浓重阴影”值得回忆吗?而且,“浓重阴影”指的是什么?是对追求者的厌烦?对未来的担忧?还是劳累所致的黑晕?一个恋爱中的青年诗人,会不会让他追求的女郎回忆难看的形象?译成“浓重阴影”虽忠实字面,却不知所云。我斗胆设想:在诗歌开头,诗人既诱导女郎回忆昔日美好时光,那就多半不会让她回忆糟糕的形象,而应该是美好形象吧?所以,这个语境中的shadows deep应该是迷人的眼神——“秋水幽幽”。

“pilgrim soul”指的是那位名为Maud Gonne(1866—1953)的爱尔兰女演员的爱国主义拼搏精神。Maud Gonne为爱尔兰独立而狂热奋斗,诗人多次(1891-1901年间)向她求婚而被拒,即便当她寡居后也依然不接受他。诗人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所以才在诗中信誓旦旦地表白:如果你接受我,那么你偶尔一露的不好心情我也爱,即便你像朝圣者那般的政治狂热我也统统都爱,比别人只爱你美色好得多了。这里,译成“朝圣者的精神”即可,“圣洁的灵魂”、“灵魂的至诚”则远些。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无疑是最大的一个难题。诸多译文,表达不同,但较多的是如袁可嘉先生那样理解成“衰老后脸上痛苦的皱纹”。其实,“皱纹”与原诗根本不搭界,是杜撰出来凑字数、凑韵脚的词。真正关键的还在于怎样理解changing face,因为尽管changing face的字面义看似简单,其比喻义(对于非英语族人来说)却可有不同解释。词组changing face虽不属常用固定搭配,却是个常见说法,字面义就是“形象的变化”。可能就是因为如此,加上我们对于缠绵悱恻、荡气回肠、海枯石烂的痴迷和追求,所以很容易就偏向理解成“即使你变成黄脸婆”我也依然爱你。这样说很感人,但即便作如上理解,该词组也只能是“不断变化的脸上的愁容”,而不能是“已经衰老了的脸上的愁容”,现在分词(进行中)和过去分词(已完成)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诗人既然选用的是“进行中”,译者是无权改为“已完成”的。那么,可不可以理解成“慢慢变老的脸上的凄楚”呢?这个表达诱惑性更大,不仅吻合了该词组的字面义,而且是一首流行歌的歌词。但是,changing face还有“表情生动的面容”的意思,即“喜怒哀乐变化莫测的面容”,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旋又现出蹙容嗔意,此其谓也。年轻女郎而又是演员,在她的追求者包围中,此类表现应属正常。另外,英文词语的所指对语境的依赖非常严重,要确定一个词组的含义,我们不能忽略它的背景和语境。

这首诗共三阕。上阕起首,提起警醒女郎的话题:当你老迈不堪的时候,你难免会回忆过去,那就想想你年轻时候的美好样子吧(所以这里只会说好看的样子,不会说难看的样子)。中阕通过对比进行表白:别人只爱你的美貌和高兴时才展现的俏丽(外在的),而“我”却不仅爱你的政治狂热,同时还爱你不高兴时流露的愁容(内在的)。“美貌”对“灵魂”,“欢乐俏影”对“忧伤模样”,都是年轻时候的不同时刻,构成一个完全同层次概念、同类事物的比较,这样的对比才工整,同时也与词语的字面更为贴切。

英文是很讲究对仗的,如前美国总统肯尼迪就职演说的几个不同版本的修改过程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而理解成“容颜渐老时的悲戚”就会打破这个对仗,使其不再工整。而且,诗歌的三阕也都成了说那女郎的衰老,这不合逻辑。求爱中的诗人会这么愚蠢吗?另外,非要说一个崇尚浪漫主义精神的青年诗人追着赶着要去爱“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的人,也不合常情。

此外,the glowing bars的理解和表达也是个问题。

很多译文都把它表达成了“红光闪耀”、“炉火熊熊”或“炽红的”。但是,《朗文当代英语词典》对glow的定义为:to produce or reflect a soft steady light(发出或反射微光),并给出下列例句:The bedside lamp glowed dimly.(床头灯发出昏暗的光。)The fireplace was still glowing with the remains of last night's fire.(壁炉里昨夜的余烬还在闪着微光。)The red tip of his cigarette was glowing in the dark.(他那烧红的烟蒂在黑暗中闪亮。)47万词条的《韦氏全本英语词典》给出的定义是:to produce a relatively faint light(发出相当微弱的光线),配合的例子有the glow of the dying embers(奄奄一息余烬微光)。根据以上一英一美两部权威的全英词典的定义,glowing bars能有多大光亮呢?

爱神跑了,容颜老了,孤度余生……诗人为女郎预半夜凉初透言的是一个惨淡结局,这样一个惨淡结局的预半夜凉初透言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气氛来烘托?是“炉火熊熊”更契合此情此景?还是“余烬渐熄”?这些都有待商榷。

参考文献:

[1]常耀信.英国文学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第2篇:劳逸结合的意义范文

说到最宜居退休城市,自然是针对那些已经不需要工作、业余时间十分空闲的人群而言。对这些已经为家庭、事业奋斗了大半辈子的人群而言,住在城市中,已经不再稀奇,如果能住到一个更有人情味儿、更加悠闲的地方,或许才是他们心之向往。

择一城终老。

作为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杭州就有那些适合生活、适合在一个慵懒的午后去邂逅的小街小巷。

PART1

御街二十三坊:民居里的老杭州

2012年9月,经过综合保护的南宋御街・二十三坊正式开街。这里有皇城根儿下的原味杭州,让老杭州人的老弄堂有了比较完整的面貌,也让很多新杭州人有了可以更加深入和透彻了解老杭州底子的去处。

御街二十三坊包括了很多小巷子,十五奎巷、晓霞弄、茶啾弄、城隍牌楼、周衙弄、高士坊巷、瑞石亭……这些名字大多数是南宋时期就有的,听起来就很有故事对不对?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个,比如说十五奎巷。这个名字流传下来的故事有两种,其中有一种说法是,明朝嘉靖年间,巷子里的居民多擅长骑马射箭,科举考试时,一举得中十人,因此称十武魁巷,随着岁月的流转,传成了十五奎巷。

现在,这些故事已经无法追溯,但是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仍然在演绎着自己平凡却独一无二的生活。

从喧闹的鼓楼穿过,一直走,就到了巷子的深处。里面的大多数院落都是清、民国时期建造的,生活其中的,也是一群老杭州人。有勤快的大妈拆了薄被子,在大脚盆里洗被单,也有家长吆喝着让自家孩子回家吃饭写作业。

青瓦屋顶、石板路,巷子里还有更窄的小道延伸出去,由于居住年代久远,古朴的房屋上攀附着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昭示着年代久远的老房子和看上去就生命力旺盛的绿植,一老一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初到杭州的人,或者已经退休闲暇的人群,看到这样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应该能放缓自己急匆匆的脚步,享受午后的慵懒和散淡。

PART2

桥西直街:运河边的杭州气息

如果真的想了解底层平常杭州老百姓的生活,还可以去桥西直街。

大运河现在俨然是杭州的一个文化地标。的确,运河开拓航运对那些只是过自己的小日子的老杭州人来说,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伴运河而生,每天看着运河水悠悠,经营自家的日子才是百姓们最实在的写照。

桥西直街,没有什么文人墨迹,也没有很多传说流传,有的是杭州最贫穷和艰苦的那拨人留下的生活印记,这些平凡、朴实的印记,将底层劳动人民的那些日常镌刻成了古典和悠远。

走过拱宸桥,就到了桥西直街。几百年前的桥西直街,运河边的人跟船、做小买卖,依靠着运河的滋养来养活一家人,运河成了他们的母亲河,而他们,成了运河边的传奇风景。

现在,那些遥远的岁月已经不复存在,但是沿运河的古镇民居建筑却保存了一下。如果你是第一次到杭州,不妨去看看。从口子外面看进去,狭长的巷子弄堂里,两面是白墙黑瓦,走过青石板路,“笃笃笃”的脚步声响起,简简单单,但是韵味深长。桥坝头也是现存难得一见的运河历史风貌。

现在,桥西直街上还多了一些古色古香,是一些老字号中医药的新店址。走在运河边,空气中混合着运河独特的气息,多了一分运河的味道,从边上的高大院墙内,还隐隐飘出沁人的药香,浸润在空气中,让人不自觉地放缓脚步,闭上双眼的同时,仿佛穿过几百年的时光,回到热闹喧嚣的运河畔。

PART3

皮市巷、大塔儿巷、小塔儿巷:寻觅雨巷浪漫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首浪漫婉转的《雨巷》的作者戴望舒,就出生在杭州的一个小巷子里。《雨巷》,让许多女孩子对雨巷产生了浪漫的向往,也让杭州的小巷子多了几许浪漫情怀。

戴望舒出生的大塔儿巷如今剩下得不多,连同边上的小塔儿巷一起,成了许多人寻觅雨巷的地方。老房子墙面斑驳,白色的墙灰已经慢慢剥落,露出里面青灰色的砖,还长着些许青苔,和已经被踩得锃亮的青石板路面一起,在岁月的陪伴下,无声地讲述着那些已然飘散在风中的故事。

第3篇:劳逸结合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养老模式 医养结合型 空巢老人

1研究背景

伴随银色浪潮的到来,人口老龄化日益成为牵制我国快速发展的一大因素。在家庭功能弱化、社区服务严重不足的情势下,机构养老将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途径,但我国大部分养老机构采用“医养分离”的方式,研究成果显示,医护能力不足,很多老年人的医护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同时,养老机构的风险回避造成养老机构市场辐射人群出现结构性失衡,最需要入住养老机构的失能老人却被排斥在外。通过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模式进行研究,以期对以上问题起到积极作用。

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定义就是“养老院+医院”,养老院与医疗机构结合,对于老年人出现的危机情况积极做出医疗救助的一种养老模式。该模式目前仅在我国个别试点地区运行,初步形成了养老院中增设医疗机构、养老和医疗机构共同合作、医疗结构内设养老院等发展方式,发展势头良好。就运行情况来看,群众反应普遍较好,对于身体状况不好的老人子女,更放心父母由医养结合型养老院照料。相比单纯的养老院并不能满足老人对于医疗的需求,医院又不能单纯作为护理的功能存在,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模式以“医养”为专注核心领域,充分考虑到老人身体机能的弱化,将躯体上的照料作为最关键的环节。

2 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社会需求研究

2.1 失能老人护理问题突出

随着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增加,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日益突显,迫切需要长期医疗护理服务,且需求程度逐渐增加,因而老年人医疗护理服务正在面临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

2.2空巢老人护理陷困境

我国家庭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是日趋小型化,独生子女现象普遍,家庭人口数少,女性广泛就业,家庭结构的转变造成家庭照料功能的弱化,另一方面社会医疗水平进步,老年人寿命延长,“空巢老人”家庭数量增多。老年人身边经常没有子女照料,其日常需求、医护需求、心理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孤寡老人更甚。

2.3传统机构养老的医疗功能不足

机构养老无法全面满足老年人的就医需求,在长期护理中,生活护理和医疗护理是密不可分的。失能老人大多患有慢性病,长期护理就更需要根据老人的健康状况,在日常护理基础上结合医药治疗、饮食调理、康健护理等更全面的照例。而单一依靠无医疗资质的敬老院的日常护理或社区服务中心明显无法全面满足老人长期“医护+护理”的需求。

2.4社会医疗资源匮乏

大部分具有医疗资质的机构无法为老年人提供长期住院服务,一些疾病恢复期较长和慢性病老年患者需要长期的专业医疗护理,一些老年患者虽可回家修养却不愿出院,“押床”现象屡见不鲜,事实上老年人赖的不是床位,而是在医院可以获得的优质护理资源、享受医保报销。虽然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对医疗机构投入床位,对医疗设施的配备都给予支持,但对于社会养老问题的缓解来说力度还是不够。

3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对比分析

3.1与居家养老的对比

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国传统生活习惯,在自己家中进行日常活动,平时由医护人员上门为其进行提供饮食、清洁、医疗护理等服务的养老模式。社区整合各种服务资源,医护人员上门服务避免了失能老人行走不便,发生危险的情况。老年人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获得照料,相比在养老院感情淡薄的感受居家养老更为温馨自在。其医疗服务相对滞后性恰恰是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能够补充的。在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下,老人在充足并且有服务人员照料的区域内活动,方便对紧急情况特别是老年人需要救护措施时迅速做出反应,这就弥补了由于无法监测老人在家中的情况,导致不能及时提供医疗服务,影响救治效果这一缺陷。

3.2与社区养老的对比

社区养老是将机构养老的服务引入社区,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主要服务的养老模式,最佳集中点社区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有机结合。例如像社区老年大学这样的机构,还提供“老有所为”的机会,使老年人能够发挥所长,获得自我价值的提升,这种享受是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无法带给老年人的,但医养结合型在“医养”方面的特性是社区养老需要强化的,社区养老中的护理功能不及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全面、专业。

3.3与机构养老的对比

目前,投资一所养老机构,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在设施配置、服务质量、医护人员水平、等方面更需要悉心构建,这就使得养老机构的运营成本较高。同时,由于老年人的收入主要靠退休金、养老金或子女亲属供养,多数老人经济上不很宽裕,即使其有意愿入住养老机构却迫于经济压力而选择更廉价的养老方式,这就造成了养老机构入住率低问题。因此,机构养老具有高投入、低产出的特点,特别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医疗在内的各种设施配备能力上也相应减弱。而医养结合型养老则是注重医疗设施的配备,有重点地建设,医疗护理方便,让老人和儿女放心,其他方面也有专人照料,相比之下,机构养老服务宽泛却缺乏重点,容易因为资金影响而偏离重心,反而忽略了老年人真正需求。

4 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运行研究

4.1 存在的问题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存在着较严重的供求矛盾。身体状况较差的失能老人本是医养结合机构最主要的服务对象,但调研发现,并非所有失能老人都倾向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老人偏好、经济能力、家庭条件等多因素导致失能老人的养老意愿无法全部转化为有效需求。

医疗服务层次有待提高。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医疗服务层次远高于传统养老机构,这一大优势是吸引投资、资源整合、拓宽市场的关键。医疗服务层次与发展前景和受众满意度密切相关,但实地考察中发现,现有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中能达到较高医疗层次的较少,只有少数专业医院附属的养老机构或由医院直接转为养老院的才具有较高的医疗服务,大多数医养结合型养老仅内设医疗机构,医疗水平还达不到专业医准,医护水平偏低,在满足病患老人的需求时,稍显力不从心。

护理人员严重不足。人员短缺是当下养老机构面临的普遍难题,一方面,条件相对差的机构中,许多护理人员尚未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尚未取得相关专业资质;另一方面,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薪资福利较低,工作量大,即使有优秀的医护人员,养老机构也难以留住人才。这不仅关系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还影响着养老机构的信誉与发展。因此,医养结合机构护理人员的短缺成为了机构发展的掣肘因素之一。

4.2发展对策

首先对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政府应当适当参与并提供政策支持,对于总量供需矛盾的调和,政府应给与政策扶持、物力扶持,增设养老床位、设施,并对于医养结合的机构进行补助。其次,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自身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水平,不同医疗层次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应当分布均衡,尤其应当加大医疗水平较高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在这一群体中的比重。最后,在选拔医护人员时注重对其资质的检验,加强对医护人员岗前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福利待遇,增强其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1]何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健康老龄化策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2(5)

[2]穆光宗,张团.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战略应对[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

第4篇:劳逸结合的意义范文

贡建、葛斌等读者: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14条规定,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连续工作满10年的、连续订立2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续订的应当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自用工之日起满1年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但确实如来信所说,《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企业和员工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其实,员工并不会因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而想偷懒就偷懒,用人单位也并非想解除就解除或束手无策。3种情况下,无固定期限合同也可解除。

一是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这一惩罚性规定,有利于维护企业生产经营秩序。二是个人原因不能胜任工作。《劳动合同法》第40条规定,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另行安排的工作的;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又未能达成协议的,也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三是企业经营困难或转产。《劳动合同法》第41条规定,有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其他因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等情形时,可以解除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第5篇:劳逸结合的意义范文

高校实习生劳动权益保护的争点在于该类实习生的身份界定,他们到底是属于学生还是劳动者? 显然,如果试图在劳动法律制度框架下实现对高校实习生劳动权益的保护,他们应当属于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然而,这个问题在相关法学理论和法律实践中都存在巨大的分歧与困惑。

学生与劳动者身份是否兼容

实习期间,由“实习生”这一特殊主体构成的法律关系是复杂的。该法律关系的主体牵涉到高校、实习单位、高校学生,内容上涉及各自的权利义务,客体包含实习生的行为、智力成果等。在缺乏相应规范支撑的情况下,对该类法律关系的性质认定和处理都还相对模糊,争议集中体现在对高校实习生之学生身份与劳动者身份之关系认知,理论上有“兼容说”和“不兼容说”两种对立的观点。

“身份不兼容说”的基本观点认为高校实习生应属,!于学生而非劳动者身份,故高校实习生之权益受侵害不应简单纳入劳动法律制度的保护,而应寻求新的、多元化保护机制。该学说的主要依据是:

1. 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不能将社会学意义上的“劳动者”简单引入劳动法范畴,否则会导致劳动法调整对象无限扩大。实习本质上仍然属于教育的组成部分。高校实习生所有的档案、户籍关系都在学校,其组织管理归学校,其行为自由受到限制,很难获得劳动者的身份。另外,实习生在实习单位实习并不会签订劳动合同,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之间并不属于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

2. 有学者通过对相关法规的解读认为,根据 1995 年原劳动部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 12 条的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显然,劳动法强调的是因就业形成的劳动关系,实习只是学习的一种补充形式,根本不可能视其为就业。据此,该学者认为“这从根本上排除了( 高校实习生) 适用劳动法的可能性”.

3. 另有学者基于劳动法律体系的保障措施进行分析,认为劳动法包括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如劳动合同制度、基准工资制度、休息休假制度、保险福利制度等。如果将全日制大学生也作为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势必牵涉到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社会保险缴纳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将大学生纳入并不合时宜,从这个角度看,我国现行各劳动法律规范也都没有将学生纳入进来的考虑。④“身份不兼容说”从我国现行劳动法律制度出发,从劳动法调整对象、劳动合同的签订、劳动保障措施等若干方面,认为高校实习生应属“学生身份”而非“劳动者”身份,大学生因其主体资格的特殊性无法纳入劳动法的保护范围。除通过传统的民法规范,例如违约、侵权的路径进行保护外,可采取的措施还有: 尽快出台规范高校实习生的单行法规; 地方教育部门应履行职责,督促实习协议的签署; 推行责任保险。⑤持该学说的学者还认为,政府应该加大监管力度,

必要时把签订实习保障协议纳入实习生进入市场实习的规则之中,制定详细的就业市场准入规则,不断规范就业市场,相关职能部门也应该通过培训或签订责任书等方式,督促部分单位遵守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切实加强政府在该方面的调控与监管力度,为大学生实习创造良好市场环境的建议等。⑥与“身份不兼容说”相对应的是“身份兼容说”,持该学说的学者们从宪法及劳动法律法规的角度,分析认为高校实习生应属于“劳动者”身份。其主要观点是: 1. 有学者从宪法确认公民劳动权的角度、平等权、大学生弱势群体地位以及利益冲突平衡等角度出发,阐述高校实习生劳动者身份的合理性。⑦该观点认为,大学生实习期间劳动权益受《劳动法》保护不应存在障碍,高校实习生作为宪法意义上的劳动者身份与其他劳动者是一样的,只是由于其在校生的身份在劳动法律的具体适用上存在特殊性。

2. 有学者根据我国劳动法律的规定,分析认为成为劳动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年龄条件,即最低就业年龄为 16 周岁; 二是具备劳动能力条件。我国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包括在高等学校就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其明显具有完全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满足最低就业年龄 16 周岁的要求; 从完成用人单位安排的工作任务来看,也具备了相应的劳动能力。而且,前述《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下称《若干意见》) 第 12 条并未排除大学生适用劳动法律规范。“高校学生实习”不视为就业,只是表明其在法律上不视为“就业”,因为客观情况特殊,或者在立法时不便于法律调整,从而将大学生的实习行为调整为暂不由劳动法规范的状态。规则条文中“不视为”、“可以不”等表述,均预留了未来可以立法补充的空白。

3. 另有学者分析《劳动法》第 2 条的规定: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 以下统称用人单位) 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认为该条表明,我国现行《劳动法》并没有把学生排除在该法的保护范围之外。学生在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中和其他劳动者一样处于弱势地位,如果依据《若干意见》拒绝给学生以保护,不符合劳动法的立法精神。而且《若干意见》颁行于 1995 年,仍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色彩,已与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现实不符,应进行适当调整。

4. 还有学者认为,根据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2005 年的《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第 1 条的规定,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 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因此从事实劳动关系的法律构成要件分析,高校实习生为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服务,符合“从属性”劳动法律关系的特点,已经具备了事实劳动关系的构成要素。实习生劳动争议案例分析理论上的争议必然反映到法律实践之中。尽管高校实习生权益侵害案并未多见于法院审理,但有限的法律文书,既真实反映了高校实习生的身份困境,同时,也清楚地表明司法实践对其身份认定的基本态度,并且,高校实习生身份分类识别的解决思路渐行渐近。

2007 年发生的郭懿诉江苏益丰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劳动争议案( 下称益丰公司案)和 2009 年审理的北京恒紫金投资顾问有限责任公司劳动争议案( 下称恒紫金公司案),均历经劳动仲裁和法院审理,对高校实习生身份识别的认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上述两案对高校未毕业学生的工作身份在劳动仲裁和法院审理中均经历了几乎一致的劳动者身份从否定到肯定的过程,最终其劳动者身份得以肯定,法院文书中体现的理由是:

1. 劳动者主体合格。实习生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的就业年龄,具备与用工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第四条,并未将在校学生排除在外,故学生身份并不当然限制其作为普通劳动者加入劳动力群体。

2. 签订劳动合同或存在事实劳动合同。实习生均按照规定或约定内容为相应公司付出劳动,公司向其支付劳动报酬,并进行管理,完全符合劳动关系的本质特征。

3. 明确了在单位的具体岗位和职责,劳动时间也是确定的,不是单纯的大学生兼职或学习劳动技能。

4. 两案中的高校学生均明确表示了就业求职的意向,并得到了相关公司的认可。这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不存在欺诈、隐瞒事实或胁迫等情形,也没有违反法律、

行政法规的规定; 双方利益也不存在重大失衡,不应视为显失公平。 但是,前述两案中的仲裁文书均表明,未取得毕业证的在校生,未完成学业并取得学历证明,在校期间到公司从事工作,仅作为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动,不属于《劳动合同法》中规定的劳动者,不是与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并建立劳动关系的适格主体。该仲裁意见虽然最终经法院审判得以纠正,但其反映的对高校实习生劳动者身份分类识别的思路值得借鉴。

前案表明,即将毕业的大专院校在校学生以就业为目的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且接受用人单位管理,按合同约定付出劳动; 用人单位在明知求职者系在校学生的情况下,仍与之订立劳动合同并向其发放劳动报酬的,该劳动合同合法有效,应当认定双方之间形成劳动合同关系但是,我们同时也应当认识到,很多情况下高校实习生并不能完全达到前述案件具备的劳动者身份确认条件,应当客观地认识“实习”的一般含义。一般认为,实习是指“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拿到实际工作中去运用和检验,以锻炼工作能力”.《辞海》中将实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之一来解释。2007 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7]2号) 中也明确了实习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

所以,本文认为,为此要明确特定的高校实习生成为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的基本条件,高校实习生的劳动权益也应当得到保护,为此应建立完善的制度。概言之,高校实习生劳动权益的保护应考察其实习目的及具体实习行为的实质,将其身份识别为“劳动者”和“准劳动者”,并构建相应的二元法律结构。

实习生劳动权益保护的二元法律构造

正确判断高校实习生的身份定位,需要恰当厘清高校实习生的行为演化。不可否认,一般情况下,实习是学习的延续,高校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工作经历,往往难以达到熟练员工的程度,但是,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实习已成为一个必须的环节,同时,当今的大学培养模式已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学生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强,已初步具备合格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以实习的名义低成本地使用在校学生已被很多企业乐此不疲地采用,实习生的权益容易受到侵害。客观上,实习生越来越接近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但是,由于法律规定的欠缺,需要恰当的解释方法,形成合理的法律构造,以保护高校实习生合法权益,并兼顾用工企业的利益。法律保护的二元构造可对权利的“侵害或限制之间达到衡平性的目的”.

目光在事实与法律规范间“来回穿梭”是法律适用的普遍特征。

其中的法律解释应遵循使法律适应时代精神的客观目的标准,一是需要以“法的客观目的,如平等保障、公正裁决、根据最佳地考虑现有利益的原则对规则进行‘衡量’”; 二是应推动任何法律都追求“‘符合实质的’规则”.判断高校实习生的身份特点,需要立基于实习目的、实习约定、实习保障等具体情形,并通过对实习生和用工单位之间进行“利益衡量”得以实现。

在符合年龄等条件的基础上,实习生能否具备劳动法上的劳动者身份,本质上是由其行为内容决定的,也反映了用工单位和实习生的实习目的,当实习目的、实习约定、实习保障等得到细致分析,实习生的身份归属将逐渐清晰。

前文郭懿诉益丰公司具有一定的标本效应。作为高校实习生的郭懿在实习过程中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郭懿自身具备基本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技能,作为药学专业的即将毕业的学生,与用工单位江苏益丰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在专业上是相适应的,也有证据表明,益丰公司是以招聘员工的名义使用实习生的,郭懿也明确表达了求职的愿望,故从双方而言,求职作为实习的目的是清晰的,这样的实习可以认为就是入职前的培训。

二是郭懿与益丰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该合同横跨郭懿的实习期及毕业后,明确规定了岗位、报酬、福利待遇等内容。裁判文书中亦未见对郭懿劳动能力、劳动事项等方面的否定性评价,故可认为这种情形下,实习生具备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身份。但是,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并非所有的实习生都符合前案郭懿所具备的特点,故统一判断其劳动者身份存在障碍。客观地说,不应对所有实习生都一味坚持其符合现行劳动法上的劳动者身份,这也是对实习生和用工单位之间进行“利益衡量”的结果。

“利益衡量”作为法学思考方法,以价值相对主义为基础,注重双方具体利益的比较。利益衡量论的首倡者加藤一郎教授指出,“对于具体情形,究竟应注重甲的利益,或是应注重乙的利益,进行各种各样细致的利益衡量以后,作为综合判断可能会认定甲( 或乙) 获胜。”

法的价值实际上是法所蕴涵的目的和使命,是人类、立法者认为法律能够体现、能够承载、能够实现他们的理想或者追求。在所有法的价值中凸显着多方面的意义,体现了法的基本精神、法的终极使命、法的最终目的,从根本上决定着法的作用。

最终,法律落实到对权利、义务的调整。衡量高校实习生与用工单位之间的利益,并非仅指二者之间的经济利益,而是指其应有法所保护的权益,当然,二者的现实利益也是应当考虑的一个部分。前文指出,我们不应当简单地否认实习中很强的学习成分,很多情况下,高校实习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是学校学习的延续,将学校学习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积累实践经验、提升操作能力。这种情况下,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甚至还承担实习费用、有些还支付实习工资,故一味强调高校实习生的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身份,可能会伤及企业的利益,间接地也会减少高校学生的实习机会,最终伤害的也是高校学生的利益。

所以,就解决实习生劳动权益保护的路径而言,有观点提出应采取平衡性保护的方针,既体现大学生劳动的价值和劳动过程中应有的利益,又不加重企业的负担,保障企业的长远发展; 既要明确高校在大学生维权中的责任和义务,转变高校对于大学生实习的认识,明确目标和定位,又要使用人单位认清人力资源的价值,切实负担起社会责任,避免在大学生权益受损时因归责不当导致无人负责的消极结果。

故而,本文提出高校实习生劳动权益保护应采二元法律构造,正是基于利益衡量的考量。对,!高校实习生劳动权益保护进行二元法律构造设计,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对高校实习生的身份归属进行区分,划分为“劳动者”和“准劳动者”两类,并分别纳入不同的法律保护范畴。将高校实习生区分为“劳动者”和“准劳动者”,其标准主要是考察实习协议、实习目的以及具体的实习工作。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当代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强,很多时候,实习生对企业的贡献并不弱于正式员工,在这种情况下,应倾向于对高校实习生的保护,认可其劳动者的身份。有调查表明,无论是高校推荐的实习单位还是大学生个人联系的实习单位,高校、大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极少约定实习期间所产生的智力成果的权益问题,这也为后来引起争议留下隐患。现实中大学生在实习期间创造出具有一定价值的智力成果并不少,例如编写的软件、做出的发明创造等。只是由于大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意识,或者是因为大学生处于劣势无法提出这方面的要求,导致这方面的问题没有突显。

此类情形下,一旦产生与高校实习生相关的劳动权益纠纷,应认可其劳动者身份,这也符合权益保护倾向于弱者的法解释原则。将高校实习生身份归属分类为“劳动者”和“准劳动者”,系基于实习生的实际工作内容而定。对于“劳动者”显然应纳入劳动法的保护范畴,而对于“准劳动者”,则需要借助劳动法的理念,通过相关政策关注并以细致的实习协议予以保护。“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和权利的保障只有依赖于法律才能得到真正实现”,所以,从维护劳动力市场有序这个角度出发,

地方政府的政策性文件、规章以及高校构建的实习协调平台应该对高校实习生劳动权益的保护发挥法律的“护航”作用。 1. 地方政府颁行规范性文件扶持高校学生实习,广东省 2010 年颁布的《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 2010 年 3 月 1 日施行) 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于实学生,《条例》本着学校组织、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 3 条) ,突出学校的组织责任和全社会保障学生实习的责任,且将企业接纳大学生实习由先前的社会责任上升为一种法律义务( 第 8 条) .《条例》的另一突破是采取措施缓解企事业单位组织实习的经济压力( 第 6 条和第 5 章) ,从而激发其接收实学生的热情和动力。就反对将大学生认定为劳动者的观点而言,其主要出发点在于这会加重企业的经济负担。而当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企业进行制度上的激励时,就容易形成企业和实习生双赢的局面。

第6篇:劳逸结合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恶性肿瘤;肺部感染;辨证论治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由于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各脏器功能衰减,且大多合并多种疾病,接受各种侵袭性操作多,导致感染的危险性明显增高,而感染部位以肺部最为常见。本文将2005年7月-2007年12月本院经治的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6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有效措施。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8例均为我院住院恶性肿瘤患者,年龄最大者96岁,最小者68岁,平均76.34岁。男性47例,女性21例。其中肺癌35例;胃恶性肿瘤8例;肝癌19例;大肠癌4例;喉癌2例。

1.2 研究方法

对68例患者入院后进行详细的病历记录,包括病程记录、诊治情况、血液学检查、影像学资料、发病日期、感染部位、骨髓增生情况、放化疗、激素、抗生素应用及中药应用情况。本组患者入院前均经病理诊断确诊为恶性肿瘤,均取入院次日的痰液送检,并做药敏实验,影像学检查提示肺部感染征象;痰培养阴性结果及后期住院期间发生感染的患者均反复做痰液送检及药敏实验。

1.3 诊断标准

肺部感染诊断:参照1999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社区、院内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1]。辨证分型: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医诊断学》[2]及《中医病症诊疗标准》[3],依据主症特点、伴随症状、舌象、脉象进行辨证分型。共分为痰热郁肺、痰湿蕴肺、饮停胸胁、痰瘀互结、阴虚毒热、气阴两虚6种证型。

1.4 临床表现

(1)痰热郁肺型:咳嗽痰多黏稠、色黄,发热,口干欲饮,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滑数。(2)痰湿蕴肺型:咳声重浊,痰黏或稠厚,舌淡红,或胖大,苔白腻,脉濡滑。(3)饮停胸胁型:胸胁胀痛,咳唾、转侧、呼吸疼痛加重,气短息促,舌淡红,或淡白,苔白滑,脉沉弦。(4)痰瘀互结型:咯痰带血,胸痛逐渐加重。舌质淡紫,或紫黯,舌苔薄白,脉弦细。(5)阴虚毒热型:发热,咳嗽,咯痰,痰色多灰黑,舌质红苔厚腻,有剥脱,脉滑数。(6)气阴两虚型:咳嗽声低气短,畏风自汗易感冒,神疲,盗汗,舌淡苔白脉弱而数。

2 治疗方法

在使用抗生素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论治。(1)痰热郁肺型:治疗以清热化痰为主:拟加味泻白散为基本方,桑白皮10g,地骨皮10g,甘草10g,黄芩12g,瓜蒌20g,鱼腥草30g,败酱草15g,杏仁10g,竹沥半夏10g,沙参12g,浙贝母12g,莱菔子10g,枳壳10g等;(2)痰湿蕴肺型治疗以利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加味。竹沥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2g,甘草6g,白术12g,苍术10g,厚朴10g,浙贝母15g,白芥子6g,胆星6g,竹黄10g,生姜7片等;(3)饮停胸胁型:治疗以攻逐水饮,以葶苈大枣泻肺汤合小陷胸汤加减,注意中病即止;胸水量大,可以考虑外用甘遂冰片粉敷贴以逐水。(4)痰瘀互结型:治疗宜祛瘀化痰,用贝母瓜蒌散酌加丹参、三七、地榆炭、仙鹤草等;(5)阴虚毒热型:治疗以养阴清热解毒,以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6)气阴两虚型:治疗以补益气阴,同时不忘清热解毒法则的运用。生脉散出入:太子参30g(或西洋参10g),麦冬15g,五味子6g,北沙参30g,浙贝母12g,茯苓15g,白术12g,陈皮10g,竹沥半夏10g,鱼腥草30g,黄芩6g等。若气虚阳脱,出现心衰症状时,可以用参附汤为主回阳救逆,强心利尿。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10d为1疗程。

西医治疗:在治疗中注意早期采取联合用药,选用两种抗菌谱广的抗生素,根据临床经验在哌拉西林、克林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及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中选择两种药物联用,对初治效果不好者,可选用带有酶抑制剂的抗生素,病情危重者,可直接选用泰能,力求尽快控制感染,然后根据药敏试验调整药物,疗程可适当延长。

3 结果

显效:症状或体征消失,胸片示片状阴影完全消退41例;有效:症状或体征明显好转,胸片示片状阴影未完全消退22例;无效:症状和体征无变化、变化不明显或加重者,胸片示片状阴影未消退5例,总有效率92.65%。

4 讨论

恶性肿瘤的主要病机为正气虚损,阴阳失调,邪毒外侵,痰浊内聚,气滞血瘀。在整个病程发展过程中是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病。恶性肿瘤合并肺部感染多为本虚正气不足,易于感受外邪或气化失常,以致病理产物停积体内,因虚致实,而以标实之证为主。因患者体质、环境、病程以及感受外邪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恶性肿瘤合并肺部感染,中医多辨证为痰热证,采用化痰清热的治疗方法治疗,但疾病发展过程复杂,表现多样,尤其是老年患者,加之久病,正虚尤为突出,久用清热化痰必将更伤正气。本研究68例患者中以痰热郁肺型为多见,共32例占47.06%,其他各型共36例占54.3%,说明临床辨证中不能一概以痰热型论治,需要具体辨证分析。笔者将其具体分为痰热郁肺、痰湿蕴肺、饮停胸胁、痰瘀互结、阴虚毒热、气阴两虚6型。治疗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以化痰、清热、逐饮、利湿、祛瘀攻其标,祛病即止,同时注意固护正气,扶正祛邪,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同时,显著缩短了抗生素使用天数;减少了因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继发二重感染,肝、肾功能损害等危险因素;提高了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9,22(4):199-203.

第7篇:劳逸结合的意义范文

崔德说,一直有一个声音,存在于他的内心。30岁之后,这个声音愈加清晰和强烈。每周五的早晨,正是这个声音把他从睡梦中唤醒。洗漱,穿衣,出门,踏上去往太行山深处的长途客车。

在离家60公里外的井陉县秀林镇,北横口小学的37个孩子,也在这一天早早准备好画笔和画板,等着那个“幽默风趣的崔老师”。

“同学们好!”

“老师好!”

早晨9点半,耗时3个小时,崔德才能风尘仆仆赶到北横口。不作休整,就立即踏上讲台。讲台下孩子们一个不差地坐好,崔德的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满足。

2013年儿童节前夕,崔德在别人的引荐下,来到这所山村小学。这是他多年的愿望――很简单,就是教孩子们画画,和孩子们在一起。37个孩子,是经过学校选拔而出,都想画画,“画彩色的世界”。

在此之前,北横口小学480名学生,包括校长在内共有21位老师。师资力量欠缺,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也没有正规的美术课。崔德的到来,着实让这里的孩子们兴奋了一阵子。

寓教于乐,“崔老师的课不难熬”

在崔德看来,让孩子们用画笔画这个世界,便会让孩子们的世界越来越大。

见到崔德,北横口小学的孩子们一下迸发出热情。性格外向的孩子一把抱住崔德,要送给他礼物。那不过是一盒饮料,崔德推脱让孩子自己留下,孩子却执拗地把它轻轻放在讲台上。

这一天的课程,讲的是“像”,如何对称。上课前,崔德像往常一样,掏出手机,摆弄几下,传出那首《爸爸去哪儿》。手机被放在讲台上,这首孩子们熟悉的歌曲,就当做课堂的垫乐。

“希望用这样的办法,让孩子们觉得学美术是很轻松有趣的事。”崔德说。也正如他所愿,他的每节课,孩子们都是边画边唱。以至于很多孩子经常觉得课堂的时间一闪而过:“不像别的课那么难熬”。

“今天我们讲的对称,比如一座山倒映在水里边,上下就是对称……”崔德尽量用通俗的语言灌输给孩子美术知识,这,也是课本上没有的。

张恒硕画得很认真。三年级的他,喜欢画海洋和动物,最喜欢画鲨鱼。崔德说,这些孩子很聪明,讲专业的色彩知识都能听得懂,而他也不会用条框来束缚孩子们的灵感,“我鼓励他们,用画笔记录每天的生活。”

保护农村孩子的艺术萌芽

“用美术去感染他们,看到孩子的成长,从不成型到作品,自己也有一些成就感。以前根本画不成东西,这一年变化特别大。”崔德说,他要让孩子们知道,也许学美术不能完全改变他们的生活,但至少可以改变他们看世界的方法。

崔德出生在一个“小世界”,他的童年在冀北农村。说不清的原因,崔德小时候就爱上画这画那。不仅是爱好,那时候的崔德,为人画幅画,能挣3元钱。初中之后,崔德开始帮别人画玻璃贴子,“那时候没有电脑,很多人没见过,最后挣了200块钱。”

200元,在那个年代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父母的月收入不过几十元。崔德说,为了这200元钱,全家还庆祝了一番。

此后,崔德彻底下决心走上了艺术的道路。后来留在石家庄,崔德除了继续钻研美术,还办了自己的工作室,带了90名学生。他说,现在的生活,足以保证自己在物质上的需求,但忙完之后,总觉得缺点什么。

他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那些年学画的不易。他说,农村的孩子一样有对艺术的原始冲动,只不过,很多客观因素抑制了艺术在农村孩子身上的发生。他觉得,这些萌芽,应该有人去帮着生长。

在北横口小学这些孩子们的身上,崔德时常能看到自己当年的影子。虽然他也说,现在的孩子们少了一点那种强烈的欲望感,毕竟生活条件还是有所改善。但这些孩子们身上的纯真和聪慧,让崔德充满了走下去的动力。

帮孩子们圆梦,也是自己的梦

“义务支教的事儿,我计划至少做六年。”崔德说,“帮助他们圆一个绘画梦,也是圆自己童年的一个梦。”

因为命运有近似之处,崔德更能体会到农村孩子的难处。在授课之前,崔德还要想办法帮孩子们多备一些画纸和蜡笔。

“有些家长很朴实,没有别的条件,就拿些葱、黄瓜来,表示感谢。”崔德说,他来这儿不久,就发现自己的价值就在这里。

张丽淇今年9岁,上二年级。“她来得晚,但是悟性高,进步快,爸妈也支持。”崔德说,张丽淇属于那种“一有时间就画画的孩子”。

然而,张丽淇家里的条件并不好,崔德选择了捐助。“做善事,要力所能及,不能老说等有钱了再说。”现在,崔德每个月给张丽淇100元钱,钱虽不多,但对孩子是莫大的鼓励。

“我肯定会坚持下去,一直到她上大学。”在崔德看来,这不是施舍,而更多是鼓励。他一再强调,他想做的不是注重技能的美术培训,而是美术教育。他想给孩子们的是健康的价值观,提升幸福感。

第8篇:劳逸结合的意义范文

【摘要】目的 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5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0%和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银杏叶片;冠心病

冠心病心绞痛是当前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之一,为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选择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间于我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5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银杏叶片治疗并于常规治疗组进行比较,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均来自本院门诊和住院的冠心病患者,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45~76岁,平均64.5岁。所有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国家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制定的标准,且普通常规心电图ST段水平型下降≥0.1 mV者。中医诊断参照1993年卫生部颁布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冠心病的诊断标准,辨证属气阴两虚兼血瘀阻络型,并排除冠心病心肌梗死、重度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颈椎病、胆心病、胃及食管反流等所致胸痛者;合并重度高血压、重度心肺功能不全、重度心律失常,或有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2 方法

2.1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应用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阿司匹林等综合治疗。口服鲁南欣康片(山东鲁南贝特制药公司生产),每次40mg,每天1次;肠溶阿司匹林,每次100mg,每天1次,1个月为一个疗程。

2.2 治疗组:在上述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杏叶片,口服80 mg/d,1个月为一个疗程。

2.3 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卫生部颁发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指导原则》进行评定。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ST-T恢复至“大致正常”(即正常范围)或达到“正常心电图”。有效:临床症状减轻,心电图ST-T的降低,以治疗后回升>0.05 mV,但未达到正常水平,在主要导联导致T波改变变浅(>25%者);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者。无效: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无改善,基本与治疗前相同。恶化:临床症状加,心电图ST段下降加深,T波倒置加深以及出现异位心律、房室传导阻滞或室内传导阻滞。

2.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2.0软件进行组间计数资料χ2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

3 结果

3.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有效率88.0%;对照组总有效率72.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1。见表1。

3.2 副作用 治疗期间无一例局部瘀点、瘀斑、广泛皮下出血及颅内出血、再梗死。

4 讨论

冠心病(CHD)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其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劳动能力和身心健康。心脏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我国的冠心病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现代诊断技术的普及和提高,使冠心病的检出率也随之增高。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血脂代谢异常、高血压、肥胖、糖尿病、肾脏病、静坐的生活方式、过多生活压力等。冠心病属中医学“胸痹”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有虚实之分,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痹遏胸阳,阻滞心脉;虚为心、肝、脾、肾亏虚,心脉失养。病因不外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故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或偏实或偏虚或虚实夹杂。治疗本病的方法有活血、理气、化痰、温阳、补益等诸法,而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在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中至关重要。

银杏叶片每片含总黄酮19.2 mg,黄酮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胆固醇,解除平滑肌痉挛和松弛支气管等作用。银杏叶片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扩张血管作用,增加心肌供血。使血液黏滞性减低,血流加速,使脑和心肌的供血增加,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的耐缺氧能力。逐渐地使心肌缺血性损害-缺血性的ST-T改变得到明显好转和/或完全恢复正常。

本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结果显示银杏叶片对冠心病患者的胸痛、胸闷、心悸、气急、头晕等症状有明显的改善;对抬高或恢复心电图压低的ST段和或倒置的T波有显著的疗效。

综上所述,杏叶片是一种治疗冠心病的新药,对减轻或消除冠心病的胸痛、胸闷、气急、头晕等症状疗效显著,是当前纠正缺血性T改变较为理想的药物之一。同时对冠心病并发高脂血症患者具有降低TC、升高HDL-C的作用。其不良反应小,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可作为一种冠心病的治疗药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1993,41-45.

[2] 王一尘.银杏叶制剂的临床应用进展.上海医药,2006,27(8):354-359.

第9篇:劳逸结合的意义范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55例,临床症状、体征、胸部X线检查、均符合细菌性气管、支气管炎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1]。其中男31例,女24例,年龄58~82岁,平均(64.55)岁。结果治愈38例,显效16例,总有效率为98.2%,无一例出现并发症。

1.2.治疗方法

给予左氧氟沙星2.0g,静滴,2次/d。自拟中药方:麻黄6g、杏仁12g、生石膏30g、甘草6g、桔梗12g、浙贝15g、黄芩12g、连翘15g,1剂/d,水煎至400~600ml,分早晚2次口服,1周为一疗程,所有患者均给予治疗两周。舒适护理措施1.心理护理由于本病具有反复发作,较难治愈的特点,患者心理易产生多种不良情绪,如焦虑、恐惧、抑郁心理。同时患者为老年人,基础疾病多,心理承受能力亦较低,对病情的估计比较悲观,常处在焦虑和恐惧之中,护理人员应主动接近、关心体帖和了解病情,帮助患者消除思想顾虑和消极情绪,避免情绪激动、紧张、恐惧,保持乐观的心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给予精神安慰,解除了思想顾虑,患者能以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一般护理

病室安静,空气流通,光线充足,室温应维持在22℃~24℃,湿度为50%~60%。

3.健康教育

做好健康教育是控制疾病反复发作的一项措施。护士应将支气管炎的病因、发病规律和防治知识告知患者,让其了解有关疾病知识,对治疗有一个正确地认识,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自我保护能力,从而促进和提高生活质量。

4.对症护理

4.1咳嗽、咳痰护理

咳嗽是支气管肺炎的主要症状,常因咳嗽而影响睡眠,护士应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及对症处理。对于痰液比较黏稠的患者可按医嘱给予庆大霉素8万U,糜蛋白酶4000万U,地塞米松10ml,加入生理盐水进行雾化吸入,以改善症状。使用雾化吸入时,要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出现咳嗽、气促等症状,应立即停止雾化吸入并报告医师。护士要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告知患者要用力咳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指导家人叩拍患者背部,手法以手指屈曲,四指并拢,用空掌心叩击,由下向上,由周围向肺门拍打,以利细支气管周围液向中心移动,通过震动痰液使之易于排出。

4.2体温护理

患者一般体温升高不明显,少数患者伴有发热。发热患者护士应告知及时更换汗湿衣服,并用热毛巾把汗液擦干,避免因汗液吸收、皮肤热量蒸发引起受凉而加重病情。体温在38.5℃以上按医生要求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如酒精擦浴、冷水袋敷前额、口服退热药物如奈普生25mg/次等,退热处置后30~60min复测体温,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并给患者适时添加被盖。

4.3用药护理

左氧氟沙星是第三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其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副作用少,治疗中护士应掌握药物的剂量、浓度、速度、用法,密切观察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据报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3%,主要有恶心、呕吐、腹部不适、腹泻、食欲不振、腹疼腹胀以及失眠、精神紧张、头痛、头晕等神经系统症状和皮疹、瘙痒、手足皮肤脱屑。因患者的心肺功能低下,在护理上应严格掌握用药速度,滴注速度不宜过快,以30~40滴/min速度滴入。同时加强巡视,有异常情况即停药并通知医生处理。由于患者需同时口服中药,护士应亲自将煎好的中药送到患者床前,告知服用方法,口服中药液的温度不能过热和过冷,以免引起患者不适。

4.4口腔及饮食护理

保持口腔卫生,针对老人的特点,嘱每天进食前后用生理盐水或呋喃西林液嗽口,清除食物残渣以预防感染。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饮食计划,原则上给予高热量、高营养、低脂肪易消化食物。

4.5出院指导

出院时告知患者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多接触阳光和呼吸新鲜空气,每日通风换气,保持居室空气新鲜,随季节增减衣服。护理体会老年人因气管与支气管纤毛数量减少,清除功能降低,呼吸道防御机能减退。当大气受到污染,呼吸道吸入烟雾,产生过敏反应,或受到寒冷、感染等因素刺激,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老年人伴多器官功能障碍,感染不易控制,病死率高[5],药物是临床上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在护理上,针对老年患者的特点,提供舒适护理,以缩短或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6]。想方设法减轻患者的痛苦,保证其以乐观的心态来接受治疗[7],避免因护理不当而引起的并发症。本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为98.2%,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笔者认为,良好的护理措施,能减轻老年患者对疾病的应激能力和对医院环境的适应能力,有效地减轻和消除其恐惧和焦虑心理,使之更好地配合治疗,促进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9,22(4):199.

[2]贺庆军,邓立梅,左渝陵.心理治疗对哮喘患者疗效的影响[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4,19(1):44-45.

[3]梁淑慧,张丽娜.48例重症支气管哮喘的护理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25(9):1056-1057.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