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碳中和的理念范文

碳中和的理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碳中和的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碳中和的理念

第1篇:碳中和的理念范文

【关键词】和谐;初中班级;管理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学校教育肩负着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未来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部分,做好班级管理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班集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多年来的班主任工作实践,我认为班级管理必须讲究以下策略:

一、和谐理念下奋斗目标的建设策略

(一)奋斗目标应具有层次性

和谐理念下的奋斗目标应该是层次分明而非杂乱无章的,有必要从时间和对象上对奋斗目标进行层次划分。按时间顺序可将奋斗目标设置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班级管理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对近期目标的落实以及朝着远、中期目标去努力。按对象可将奋斗目标设置为班级整体目标、小组目标以及个人目标。和谐理念下的班级管理应该将班级整体目标自上而下进行层层分解,通过促进下层小目标的实现来推动班级整体奋斗目标的实现。

(二)奋斗目标应具有适度性

要推进和谐理念下奋斗目标建设,首要解决的就是设置一个适度的奋斗目标。和谐理念下的班级奋斗目标应该是从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发,符合初中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能被全班同学接受并实现。

例如,我通过观察学生、与学生当面交流、从其他学生那里侧面了解以及与家长沟通等方式对所教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作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将此作为制定目标的依据。由于据此制定的奋斗目标能够使班级成员的价值取向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所以我所任教班级的凝聚力得以大大加强。

(三)奋斗目标的制定应具有普遍性

在进行班级目标的制定时,班主任可以仅指出目标制定的大致方向,而将具体目标的制定工作交给同学们去讨论和确定。这种集思广益、民主操作的过程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智慧,还有利于形成一种群体性的监督管理局面,给学生一个独立自主的发展空间。

在实际工作中,每一次考试过后,我都会组织主题班会,让全班学生对上一阶段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并对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的制定出谋划策,这样,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二、和谐理念下班委会的建设策略

(一)班委会成员的职责应由全班学生共同确定

和谐理念下的班委会建设应具备强烈的民主色彩,并能激发出所有学生的主体意识。班委会不是班主任的下级工作人员,更不是班集体里的特权阶级,而应是沟通班主任和其他学生的桥梁,是为班集体服务的人。

在日常工作中,我通过召开确定班委会成员职责的主题班会,将班干部职责交由全班学生来讨论确定,这样,班干部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从而让全班同学支持他们的工作。

(二)实行班委会流动机制

初中班级的班委会建设并非一步到位,而是动态生成的,在实际工作中,有必要采取班干部竞聘制和轮换制。只有在民主和谐的基础上选出来的班委会成员,才能赢得同学们的尊重和信服。

(三)进行班委会的多元构建

除了设置由传统的班长、学习委员、宣传委员等成员组成的班委会外,还应考虑对班委会进行多元构建。

例如,我由全班同学去轮流担任值日班长,负责管理班级纪律和处理班内事务,给每一位同学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这样,不但使全班同学得到锻炼,而且大大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三、和谐理念下组织规范的建设策略

(一)班集体的组织规范应由师生共同制定

在制定班集体的组织规范时,应走出由班主任包办代替的传统模式。例如,我在制定班规时,先组织全班同学对班内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从而使班规切合本班学生实际,可行性强。从而大大降低了同学们的逆反心理,让他们自觉自愿地遵守班级纪律。

(二)制定易于被学生接受的规范

班规虽然是具有约束力的条文,但在制定时必须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进行综合考虑。首先,所制定的规范应尽量少使用“禁止”、“惩罚”等命令性太强的字眼;其次,应考虑到初中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成型,学习生活中难免会处于不自觉犯错的状态,所以制定的规范不应太绝对,而要侧重引导学生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再次,班主任也应该在班级规范的约束范围之内,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心悦诚服地遵守班规。

四、和谐理念下集体活动的创建策略

(一)创建内容和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

传统僵化的、生硬的、说教式的活动只能淡化学生的活动热情,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为了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有必要创建内容和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从而让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例如,我组织开展了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的活动,并将本班同学做的好人好事编成小品在班上表演,这样,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大做好人好事的热情。

(二)活动的策划和实施应交由学生去完成

班级活动不但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还要体现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需要班主任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启发和激励学生,让他们扮演活动的主角。

五、和谐理念下人际关系的构建策略

(一)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班主任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要让每一位学生明白一个集体中因个人性格差异而出现一些摩擦是难免的,重要的不是要彻底杜绝摩擦,而是要在摩擦发生时如何做到。

例如,我班有两位学生曾经因为一件小事而大打出手,但通过与他们的多次交心,终于让他们懂得了应该用善意、阳光的眼光去看待彼此,不要将对方与自己的差异当作恶意。从此,这两位学生不仅成为了好朋友,而且在与他人交往时更具有亲和力。

(二)开展合作学习

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几乎所有的教学和班级活动都是在学生群体人际互动环境之中进行的。因此,重视学生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注重合作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意义重大。

六、和谐理念下评价机制的建设策略

(一)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班主任在制定评价的标准和方法时,应征询学生的意见,例如可以在制定标准前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在收集评价资料时,应鼓励学生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鼓励他们自主提交评价资料;在分析评价资料时,要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并慎重对待学生的反馈意见。

(二)实施发展性的评价方法

以考试为主的传统评价方法极易造成“教师为升学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思想,这极易使教育陷入了应试教育的误区。在现实中,学习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对学生的全面检测很难通过一次书面考试来实现,所以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把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文华富.加强人文教育构建和谐课堂[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Z1):71-72

[2]王晓明.初中班级目标管理策略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刘华.新课改视角下的初中班级管理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第2篇:碳中和的理念范文

一、创设情境,营造概念氛围,是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基础

创设概念教学的情境是物理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物理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对于缺乏理性认识的中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如果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去创设恰当的“境”,激发学生的“情”,不仅能帮助学生比较容易地进入概念,而且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对物理概念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好奇转变为兴趣爱好,由兴趣爱好转变为对物理概念知识的渴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新奇、积极的心态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很快就能灵活掌握物理概念,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加速度概念的教学是一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我创设这样的情境:磁悬浮列车以432km/h高速匀速运行了8s时间,蜗牛在10s内速度从0加速到0.1cm/s,让学生体验速度大与速度变化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接着给出下列案例:普通轿车0100km/h用时20s;旅客列车0100km/h用时500s,让学生建立起速度变化相等时变化有快慢的初步概念。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在探究中逐渐形成速度变化快慢的基本概念,并掌握了如何比较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我通过与学生共同分析物理过程、重现问题涉及的情境而把学生一步一步地“带入加速度”物理情境,引导并深化学生的思维,再经过进一步的反复、强化后,使学生对加速度的概念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在物理教学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我们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对这些概念引入过程的考查比定义本身的考查更多,要求也更高。另外,在记住和理解了物理概念后,我们也要对每一个概念所用单位的读法、写法、符号、物理含义及大小换算等进行合面的了解。

二、讨论和应用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一般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因而形成的概念很可能是错误的或不确切的。例如仅凭推车车动、停推车止的直觉就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且这种“先入为主”的错误概念往往是根深蒂固的。只有理解了知识才能牢固掌握它,例如一直到学习“左手定则”时,还误将大拇指表示的力的方向为导体运动的方向。为了使学生的感性认识真正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使学生参与科学抽象的过程,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区别和辨别本质的和非本质的东西。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试做概括,并由他们自己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且能使他们学到研究问题的方法,使他们的认识能力得到发展。只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够正确掌握概念和规律。怎样才能顺利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呢?

(一)讨论物理概念和规律

实验表明只有理解了知识才能牢固掌握它,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后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应针对学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以便使学生正确理解。

(二)运用概念和规律

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一方面要用典型的例题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讨论。深化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逐步领会分析处理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组织学生进行对口练习。在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在向学生介绍有关材料后,不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抽象,而由自己包办代替,甚至简单地“搬出”结论,并要求学生“记住”。这样的结果是学生的认识往往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或者感性的东西和理性的东西在他们的头脑中还处于“分离”状态,认识并没有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三、加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强化练习

学习概念的目的在于应用。所以,在此环节,我从多角度提供概念的变式,让学生判断,或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阶梯式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深化提高,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提高对概念的理解,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物理概念运用自如,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采取对比练习的方法,明确其区别与联系,以加深理解。在物理学中有些物理概念看起来很相似,但其意义却大不相同,一般来说,把握不同概念质的规定性,就能得到它们之间的区别,而量的规定性往往反映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第3篇:碳中和的理念范文

;概念、规律的整理阶段。总之,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三个教学阶段,包含了近期的新课教学和远期的复习教学整个过程,它对大纲要求较高的重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与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范例模型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构成物理知识的基本元素,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处在核心地位,建立概念和形成规律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十分复杂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能力将得到充分发展,所以,探索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是物理教学的永恒话题.本文试图从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过程划分的角度,谈谈在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的一点做法和体会,以求教于广大同仁.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公式、原理和法则)是物理现象或过程的本质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的反映”,所以这类知识有着高度的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笔者认为这类知识的教学宜采用三个阶段的教学步骤,具体阐述如下:

一、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形成阶段

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为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而这些概念和规律一般

是从大量的物理现象中总结出来的.但由于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又易受前科学概念的干扰,妨碍了正确物理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形成.那么,如何排除这些干扰,建立科学的概念和规律呢?

1、创设问题情境,明确建立概念和规律的需要和意义

“在学生的相异构想与新的物理知识相冲突时,怎样才能促成认知结构的顺应,从而实现由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呢?关键是设法给学生一个巨大的‘震颤’,以动摇其顽固信念的基础.”所以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用以往的知识概念无法解决或新现象与“前概念”产生矛盾时,他们就会体会到建立新概念和规律的意义和需要,主动放弃“前概念”的影响,急于了解新的知识.这样目的明确、积极主动的准备状态,为新知识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前提.如对速度概念的教学,可以设立这样的问题情境:(1)一般情况下,兔子和乌龟谁跑得快?(2)在“龟兔赛跑”的故事中,我们能说兔子跑得快吗?这样接着引出常用的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和物理学中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比较运动快慢的规定,为速度概念的建立打下基础.

2、阐述清楚建立概念和形成规律的思路

在学生有一定的需要和积极的准备状态下,教师要利用各种适宜的方法,如实验探索、理论推导等,向学生阐明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建立新旧知识的链接.如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教学中,对斜面小车实验现象进行充分的分析:在小车运动的方向上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再用外推法分析、介绍历史上科学家对此问题的研究结果,逐步得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这样学生对该规律的建立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过程.

在知识学习中,能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为他们正确理解、灵活运用概念和规律奠定基础,而且这样的学习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学习效果较好.“物理教学中常听到教师埋怨,学生学得不活,只会死记硬背,遇到实际问题一筹莫展,物理知识支离破碎,等等,其根源都在于概念教学之初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历经概念获得的全过程.”[2]另外,概念和规律的建立一般都含有一定的物理思维方法,在阐述它们的建立过程中学生也学会了一定的思维方法,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中的外推法,阿基米德原理教学的控制变量法等等,这对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大有帮助.所以让学生清晰而且准确地了解概念和规律的建立和形成过程,是概念和规律教学的必需阶段.

3、准确呈现概念和规律的内容

物理学中的概念和规律的陈述语言或公式十分精炼和准确,概括程度非常高.在教学中,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要准确,而且对一些关键字词应加以突出,给予适当的说明,以引导学生足够的注意和正确理解,并与其他类似的或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进行比较,建立类比联系.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内容中要强调“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其中“或”要提醒学生注意;又如密度和速度等概念的定义中要解释“单位”的含义;再如压力与重力的区别要加以比较.这样在理解时不致于产生歧义,并能建立起多方联系.

“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但它仍然要和感性经验密切联系着”,因此,“人在利用概念进行思维时经常都需要具体形象的帮助和支持”[3],所以,只给学生一个准确的文字表述还不够,还应给学生一些典型的事例,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建立范例模型,这也是呈现概念及规律的不可缺少的方面.

二、运用、理解概念和规律的阶段

概念和规律呈现出来之后,就必须对其加以运用、练习,以加深理解,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使新知识与已有的其它知识链接起来,这就进入了概念和规律教学的第二阶段——运用、理解概念和规律的阶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是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一般应采取循序渐进、逐步加深的教学方法,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梯度:

1、初步的直接运用.如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运用概念和规律对物理性质直接判断等.这一内容一般在授新课中即可进行,以对新学知识作初步巩固.

2、逐步提高的间接引申.如公式的变形使用,隐含条件的挖掘,推论的形成等。

3、与其他物理概念和知识的交叉和整合;

(1)利用其它知识为本概念、规律提供条件;

(2)运用本概念、规律为其他知识提供条件。

梯度二和三宜在习题课、复习课中提出,它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应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时进行。

这一阶段的教与学的方法主要有教师的例题讲解、学生的练习巩固、运用知识进行实验设计、实验验证等,要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教学的原则和要求是:①题型设计应典型,难度逐步加深,对较难的习题要进行适当的拆分,以降低理解的难度,让学生在成功的愉悦中轻松学习;②留给学生时间,教给学生方法,要求他们领悟运用知识的要点;③练习的内容应多与学生所熟悉的现象相联系,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三、概念、规律的整理阶段

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到第二阶段,并没有结束.学生对某一内容的掌握,不能只停留在这一知识的本身和其零星的运用上,对这一知识而言,应形成这一知识本身的系统并将它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这样才能说是对概念和规律的全面掌握,所以说对概念和规律的整理是必不可少的教学阶段.

第4篇:碳中和的理念范文

关键词:合作;探究;学习

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它作为传统教学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被越来越多的化学教师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合作探究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呢?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合作探究。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传统的化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学生缺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种现状大大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改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改变或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提倡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实践操作为主的学习方式。

组织学生有效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形式,根本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及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4人一组,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做好合理分工,确定组长、记录员,组长轮流担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充分体现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

[案例1]在学习“爱护水资源”这个课题前,我问学生:“关于水污染的问题,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学生带着问题从图书、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媒体上搜集了有关水污染的知识和情况报道。课堂上,我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中有的是下载的知识,他们交流着网站,有的是摘抄到的化学笔记本上的,有的把相关内容从报纸、杂志上剪裁下来,他们互相传阅着,个个跃跃欲试,气氛热烈。然后我让学生们分工合作,把搜集到的资料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分类整理,再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学生们在合作学习的情境中,不仅体验到对知识的感知,更是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体现集体的智慧,体现出合作探究的成果。使不同的学生都参与知识的学习过程,同时在总结交流的过程中真切的认识到水污染的危害和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实现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和教育。

二、营造合作探究气氛,让学生学会体验。

罗杰斯说:“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自由。”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营造一个生动、活泼、自由的合作学习环境,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探索热情就会高涨,合作探究的欲望就会更强,整个课堂就会生气勃勃。

[案例2]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个课题时,我创设情境:在16―17世纪,一些科学家发现,Zn、Fe等金属与稀H2SO4等酸类物质反应可以得到一种可燃性气体。由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低,科学家们只把它当作一种具有可燃性的空气。最先把它收集起来仔细研究的是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他用Zn或Fe与稀HCl反应制得了H2,并用排水法收集了H2,还测出H2的密度是空气的十四分之一。1783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又通过实验,证明这种燃烧的气体是一种新的元素,并把它命名为氢。氢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在实验室里制取少量氢气的简捷方法,你们愿意亲身体验科学家们的探究经历吗?这时学生兴趣高涨,积极响应。我又提出问题,请学生猜想Mg、Zn、Fe、Cu 4种金属都能与稀H2 SO4(稀HCl)反应吗?哪一种金属与酸的反应速度最慢?哪一种金属与酸的反应速度最快?学生一旦对问题产生了兴趣,其思维也逐渐明晰起来。他们小组讨论、交流,畅所欲言。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学生的情绪,又一次高涨起来,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中,学生通过观察感知问题,分析问题,实验解决问题,在合作探究的情境中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唤起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新知的动机,促使学生愉快的进入了探究知识的情境。

三、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动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创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循循善诱,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的全过程;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钻研问题。

赞可夫认为“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实践也证明,对学习没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欲望,尽可能地增加情境教学,引导学生把“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资源。

[案例3]在介绍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之前,先播放一段录像:桂林的七星岩和芦笛岩的岩洞。学生们肯定会被这仙境美景所吸引。再问:这位雕琢美景的能工巧匠是谁?学生们联想翩翩。通过小组讨论后揭开谜底:二氧化碳。同学们面面相觑,不可置信。这时再引出实验:氢氧化钙―碳酸钙―碳酸氢钙的相互转化,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马上就高涨起来。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主体,知识的探索者,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分享成功。

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受这种欲望的驱动,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会变得主动而富有生气。

[案例4]在学习“空气”这个课题时,我们做了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有的学生发现,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而在我们的实验中,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五分之一,为什么?我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先让小组讨论,再让小组之间展开辩论。有的学生说:“可能是红磷太少了。”有的争辩说:“我们把燃烧匙都装满了,红磷是足量的。”也有的说:“可能装置不严密,漏气了。”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们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在辩论的过程中,大家对结论更加清晰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批判性。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争辩,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困难生,老师都要给予自由表达见解的机会,并适时给予表扬并中肯的提出建议,使学生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从而使他们产生成功的喜悦感,并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合作学习中。

总之,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合作探究,而且要积极营造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他们提供独立探索的机会,合作交流的机会,大展其才的机会。这样的合作学习会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5篇:碳中和的理念范文

[关键词]:生态理念河道治理原则规划实施

中图分类号: B845.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水利工程与河流生态系统的关系在国际科技界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成为环境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并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河道治理工程给河流生态系统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对新的治河理念进行了探讨和总结,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生态理念,并在规划、实施各环节进行了实践。昌宁县的河流分属怒江、澜沧江两大水系,境内大小河流110条,其中,较大河流6条,过境江2条,5km以上常流河57条。受传统治河思路的影响,已经治理的河道普遍存在硬化、渠化的现象。自2009年云南省启动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以来,昌宁县的右甸河、枯柯河等担负全县主要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相继得到治理,并在规划和实施中创造性的融入了生态理念。

1传统治河方法的弊端

受资金及技术影响,昌宁县各河流并未能进行系统的整治,仅对城区及集镇所在的重点河段进行了防洪治理,治理思路多围绕着防洪及排涝两个目标,治理方法主要是对河道截弯改直,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进行全面护砌,这样使得河道丧失了自然属性,改变了动植物的生长环境,打破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其弊端已逐逐渐暴露。

2新时期的治河原则

水利部对新时期的治河原则明确提出,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要突出生态理念,尽量保持河道自然形态,维护河流健康,促进人水和谐。河道治理包括疏浚、护岸、河床调整、亲水台阶、防洪抢险、绿化等内容,在规划和实施中要把握以下原则:①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当超前”的原则,尽量做到就地取材、随风就俗;②在河道治理规划时要做好生态调查,并在方案中提出相关保护措施;③维持和恢复河道的自然岸线,保护河道的生态平衡及自我修复能力;④根据河道的功能定位来确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3生态理念的工程实践

3.1昌宁县右甸河城区段治理

昌宁县右甸河是罗闸河的上游,发源于昌宁县北部新炉山区,由北向南流淌,纵贯昌宁县城右甸坝区,经温泉乡温泉村湾塘流入风庆、云县后汇入澜沧江,属澜沧江一级支流。右甸河城区段长18.6km,担负着县城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它也是县城的景观主轴,是全县人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工程治理方案把传统治理目标与生态景观打造紧密结合,河堤顺势而治,保留其天然河势,同时保护原河堤生长的树木,尽量少占用农田。河道5年一遇洪水位以下的河堤采用浆砌石护脚,5年一遇洪水位以上采用砼菱形网格护坡。护坡网格内通过栽植垂柳及藤本来达到生态和绿化的效果。其中每间隔6个网格植一株垂柳,其余网格内分段种植常春藤、蝴蝶藤、爬山虎、油麻藤、遍地黄金、炮仗花6种不同花色的适应当地气候的藤本,每500m交换品种,两岸交错种植,打造了绿树成荫、步移景异的休闲地带。同类工程规划设计中应注意根据河堤超高部分拟定大小适中的网格尺寸,对绿化藤本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容易成活,能适应当地气候及河堤生长环境,再根据藤蔓和叶、花的形状及颜色确定其品种及栽植方案。同时,河堤两岸每隔200m布置一道下河亲水台阶,与调整河床的防冲坎相连,既满足了防冲要求,也便于下河亲水嬉戏。防冲坎采用大石高低起伏的支砌形式,营造了古朴自然的潺潺水景,为城市景观打造奠定了基础。

右甸河城区段治理工程在保障城市防洪、排涝安全的前提下,融入了生态理念,既保护和改善了河道生态平衡,又美化了河道景观,提升了城市品位,是生态理念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一次成功应用和体现。

3.2枯柯河治理

枯柯河是勐波罗河的上游。勐波罗河在保山市境内称东河,在昌宁县境内称枯柯河。枯柯河长94km, 下游10年一遇洪峰流量达507m3/s,河堤几乎全部为土堤,每年汛期洪水骤涨,水患成灾,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威胁。枯柯河流经的柯街坝、卡斯坝、湾甸坝是昌宁县气候条件及土壤资源较好的坝子,是各种粮食、经济作物的主产区和昌宁县主要集镇中心及小湾移民安置区,河道治理以防洪、排涝、生态、景观等功能定位,尽量控制投资,促进人水和谐。

枯柯河部分河段已经治理过,但由于原来多采用刚性的浆砌石挡墙护砌,抵御整体变形的能力较差,加之部分河段基础未开挖至砂卵砾石层,河道经多年运行基础冲刷变形,导致很多河堤出现断裂变形或整体倾覆。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格宾石笼土堤造价较浆砌石重力式河堤低,采用格宾网治理河堤施工简便,格宾石笼由生产方根据设计尺寸做好后运至工地,现场装配操作简单,减少了基坑排水的工程量,石笼砌石可就地利用河滩上的部分砂卵砾石,有利于节约工程成本。其柔性砌体适应河堤整体变形能力较强,有很强的抵御自然破坏和抗恶劣气候影响的能力,有利于河堤稳定。同时石笼石头缝隙间的淤泥有利于植物和昆虫生长,可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河堤护坡可以植草、种树,有利于生态平衡。

枯柯河治理中格宾石笼土堤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为格宾重力式挡墙护脚、网格植草护坡土堤,用于河床冲刷较严重,河势变化较大,漫滩较小的河段。此堤型5年一遇洪水位以下至基础采用格宾重力式挡墙,以上为梯形断面植草护坡土堤,背水坡采用植草护坡。格宾重力式挡墙的外形采用台阶,格宾挡墙总高4.0m,4笼为一摞,每笼高1m,底宽由下而上分别为3m、2m、1.5m、1 m,顺水方向长均为4m一笼。另一种为浆砌石护脚、斜坡格宾石笼护垫护坡土堤,用于河床较宽,漫滩较大,河道较为弯曲的河段。此堤型基础采用浆砌石,护坡采用斜坡格宾石笼护坡,厚0.3m,背水坡采用植草护坡。

枯柯河采用格宾石笼辅以植草的形式来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河堤防护和生态效果,昌宁县下一步即将实施的落勺河、温泉河治理工程也将使用混凝土网格护坡栽植藤本、格宾石笼护砌、植草护坡等生态治理形式。

4结语

生态理念在河道治理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已广泛得到相关部门乃至全社会的认同,已成为河道治理工程必须考虑的的首要问题,在满足防洪排涝安全的前提下,将生态理念应用于河道治理已成为当前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安全、水美、岸绿、景好”将是河道治理工程的最终目标,河道工程在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作用将日益彰显。

参考文献:

[1] 尹蕾,武亮.生态理念在云南中小河流治理中的应用.中国水利 2012(10).

[2] 王惠萍,周志华.从清河治理看现代治水思想的进步.中国水利, 2012(17).

[3] 刘凯贤,陈卫,吴倩良.浅谈河道整治规划设计的生态理念.水利建设与管理, 2012(8).

第6篇:碳中和的理念范文

关键词:年级组长;德育管理;初中德育

一、中学年级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结合当前初中生的德育现状来看,中学的德育管理工作面临着较为巨大的挑战。由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叛逆期,容易出现“以个人为中心”倾向,以及暴躁、易怒、自卑、逆反心理等心理情绪问题,除此之外,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未来也缺乏明确规划和认识,并且缺乏一定的生命意识,在人际交往方面也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冷漠倾向。由此可见,开展中学年级德育管理工作极为迫切。

开展德育管理工作也是顺应时展的需要。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风靡全球,整个社会对人才的标准也越来越高了。不但需要人才具备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求他们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样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才能为社会作出贡献。初中教育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教育阶段,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能否做好年级德育管理工作,将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从年级组长的角度来看,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强德育管理,以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并且保障年级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年级组长如何开展年级德育管理工作

1.实现教学管理相结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

考虑到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接受学科教育中度过,并且对于年级的德育主题活动缺乏相应兴趣。年级组长在设计德育管理内容时,不妨把德育管理思想融入日常教学中,培养任课教师的德育教学水平,让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德育思想。这样学生在接受学科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就能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德育对自己的影响,从而无形中树立良好的德育意识,或者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等。具体来说,年级组长可以启发教师充分挖掘各学科中的德育素材,然后根据学科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例如,在初中语文学科中,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结合德育目标,根据相应的课文内容寻找语文教学和德育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对德育思想进行渗透。尤其是在学习一些感动人心的故事性文章时,教师应该从中提炼出相应的德育思想,并以此为契机向学生进行个人意志、团结合作和顽强奋斗等精神教育,又或者用伟人的成才故事去激励学生勇敢追求梦想的欲望。同样数学课堂也是渗透德育思想的有利平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言传身教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同时还能锻炼学生在解决问题和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磨炼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这对于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和学习都是具有极大帮助的。总之,德育和教学的有机结合,充满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只要教师肯发掘,必定能将德育工作开展得更加高效。

2.根据学生身心特征,实施以人为本的德育管理

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的今天,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早已融入学校教育的每一个角落。同样,年级组长在开展年级德育管理工作中,也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设置德育管理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接受德育管理,而不是从抵抗、反叛的角度扰乱年级德育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样,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对学校的管教和教师的教育可能会产生被约束的心理,以至于教师的德育工作常常难以进行。

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却能避免这种误区的产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所以,在实施以人为本的德育管理工作时,年级组长应该指导教师树立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观念。一方面,要正视学生的道德缺陷问题,帮助学生正确面对自己在德育方面亟待改进的地方;另一方面,也应该积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发展个人的优势和长处,从而培养一定的自信心,在个人成长发展的道路上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3.遵循德育管理规律,正确处理好知情意行关系

我们都知道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逐渐培养和提高的过程。在进行德育管理过程中,只有将知、情、意、行联系起来,互相渗透,才能促进学生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与道德意志的全面发展。因此,年级组长在进行年级德育管理工作时,务必要提醒各位教师,开展德育时应该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把年级德育管理工作做得更好,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思想道德意识的提高。

年级德育管理是年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年级组长作为年级工作的管理者和引导者,理应承担起年级德育管理的重担,指导教师和学生加强德育意识,组织学生在年级德育活动中健全人格、提高思想道德认识,争取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第7篇:碳中和的理念范文

【关键词】 老年病员;合理用药;社区

我分院自建院近5年来,主要收治大量的社区老年病员。老年人往往患有多种疾病,临床用药也很复杂,如果药物配伍不佳、服用时间不对等原因都会对病员的合理用药造成一定的影响,而护士是临床用药的执行者,又是监护者,在合理用药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这5年中我们对老年病员的合理用药也付出了一些努力,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做好用药的观察

对社区老年病员用药时,特别是用药开始的前3天,由于老年病员反应慢,而且自身不完全明确地表达自己的不适,这时护士应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那就是认真询问,了解患者有无不适反应,并观察有无皮肤、黏膜和排泄物的变化。同时全面了解药物的副作用,才能够判断老年病员在用药过程中是否存在着药物的副作用。同时事先多和病员沟通,多做一些预防措施,让病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以便减少病员的心理恐慌,从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同时也能及时地观察到药物的副作用,采取及时的处理措施。

2 护士要重视老年病员的用药监护

老年病员的合理用药监护更加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某些老年病员常有用药拒服的情况,如果由于护士对药物的理化性质或药理作用不了解,监护工作不重视,可能会不合理使用药物,而导致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比如:我科曾经出现过1例心脏病员长期服用地高辛、氢氯噻嗪和氯化钾,氯化钾溶液味苦涩,病员常自己拒服,而护士又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未对病员服药严格监护,最后出现低血钾导致强心苷中毒。

3 护士加强合理用药的慎独精神

社区老年病员常无陪伴,并且他们的视力、听力 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护士在用药时必须把握慎独精神,不能因其特殊群体病员,而不坚持医德信念,不遵守医德原则和规范。对那些不容易溶解的药品和 易出现泡沫的药品,护士应用心溶解和抽吸药液,牢记:人命贵于天。

4 护士要做好老年病员的心理护理

4.1 对脾气古怪老年病员的心理护理 一少部分社区老年病员的脾气古怪,比如:输液时只要求护士满足他的需求,而不顾治疗工作中的原则性问题。这时护士为了和谐医患关系,避免护患矛盾,而无原则地迁就老年病员,这样会造成更大的护理安全隐患。护士必须明确:可以通过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加强对老年病员药理知识的宣教去提高他们的心理效应及用药的自觉性和顺应性,避免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以提高药物疗效,同时也促使护士自觉学习,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的道德修养在平凡的护理工作中得到提高和升华。

4.2 对不同用药心态老年病员的心理护理 老年病员对自己所患疾病的用药有两种基本的心态。一是部分病员不重视合理用药,随时需要护士监护和提醒;二是一些患者又十分看重用药,甚至对药品说明书也甚为研究,但又不完全明白,因而对药物的副作用又十分忧心,这时护士要明确情绪对药效的影响,分析病员的心态,做好心理护理,使病员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从而提高药效。

5 注重合理用药的宣教工作

5.1 使用合理的指导语言 在社区老年病员用药指导中,要正确使用用药的指导语言,针对不同文化的老年患者,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老年患者讲清用药剂量、服用的方法及用药的注意事项等,同时要向患者进行反问:对护士的用药指导语言是否听明白,你能表达出来吗?并且进行连续跟进3天。比如,曾出现1例糖尿病患者需要每日3餐前30min注射胰岛素,护士在病员早餐前做了用药指导工作,但护士没进行反问,结果病员未完全明白这项事情,只认为护士是早上去做的宣教,因而只针对早餐前用药,而遗忘了午餐和晚餐前的两次用药。

5.2 用药时间的指导工作 给药时间对药物治疗的作用有很大影响,社区老年病员他们有足够地时间来实施自己的身体康复计划,但老年病员不懂得药物应用应遵守时间的约定,从而只按传统的方法进行口服用药,凭自身的感受来调整自己静脉用药的液体滴速。这时护士必须承担起宣传、指导、监护作用,让他们明确:人和动物的许多心理、生理变化以及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均出现节律性,一天中选择最恰当地给药时间对于临床合理用药,提高药物疗效,减少药物毒副作用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为什么相同药物、相同剂量的药物在不同的医院治疗效果不一样?这其中就有每天给药的次数不同,剂量间隔时间不同有关。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速率,药物的半衰期对血药浓度的影响,什么是药物蓄积中毒?这些知识护士都可以用很通俗的语言进行指导。比如服口服药时,每日3次不能只按传统的方法片面认为与1日3餐同行,应保证在24h内平均分配3次用药时间,以确保血药浓度在体内保持平稳;一些抗菌药需要空腹服用等用药的时间约定。

6 加强查对制度的落实

6.1 落实双向查对 在社区老年病员合理用药中更应体现查对制度,查对制度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前提,特别是要遵守双向查对工作,护士不要有自认为这些老年病员常来社区看病,因此,护患之间彼此都以认识为理由而不执行双向查对。认真执行这项工作,一方面防止老年患者因其听力、智力等因素而发生错答姓名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是防止护士凭印象认为现在呼叫的这位病员就是自己马上要输液治疗的病员。这样可避免用药错误的发生。

6.2 重视合理用药中药品的副作用的查对工作 目前特别是一些中药制剂在临床用药中常发生不良反应事件。中药不良反应有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反应,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毒副反应,对肝肾毒性作用以及过敏反应、致畸、致癌作用[1],而临床上老年病员常用丹参、血栓通、葛根素、黄芪等中药注射液,这时护士必须明确查对所用药物的副作用,及时处理药物在这群特殊病员中发生的副作用,保证临床合理用药安全。

7 重视静脉用药的合理性

7.1 加强静脉用药过程中的巡视 老年人静脉脆性大,皮下组织疏松,静脉输液持续时间过长,或输入高浓度、高渗透压液体,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液体渗漏,肢体肿胀,而病员皮肤感觉功能下降,对痛觉反应减退往往病员自身不能发现[2],这时就需要护士及时巡视观察,及时解决,保证静脉用药的准确性。曾经我科有1例病员连续发生3次液体渗漏现象,而病员自身没有发现。

7.2 加强静脉用药时护士的责任心 老年病员静脉用药有一些特点:一是液体量少,护士加药频繁;二是老年人很惧怕护士忘记加液,惧怕空气进入血管等因素而不停地呼叫护士加液,从而造成用药时间的紧迫性,这时护士必须加强工作的计划性、责任心,不能出现少抽吸药液,药物未完全溶解等现象的发生。要重视:不能只求完成今日的治疗任务,而不讲究用药的质量。 总之,在社区老年病员合理用药中,加强护士合理用药监护意识,遵守职业道德,不断提高护士的素质与医学、药学知识水平,是做好社区老年病员合理用药的基础。同时受到社区住院科室领导的重视,认真落实制度,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是做好社区老年病员合理用药的关键。把握好这两点就把握好社区老年病员的合理用药的安全性,从而增加病员对社区医院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第8篇:碳中和的理念范文

 

关键词:中学英语 课程标准 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 

 

英语学习需要给学生较多的语言实践机会,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操练,小班化教学是理想的授课模式。但由于大多数学校的班级人数都超过了正常班级人数的规定,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学生通过个体努力以及小组成员的合作、互助,完成指派的学习任务,每个成员的学习活动成为整个小组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最后将小组的活动成绩与其他小组进行对比。小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克服班级学生多且学生差异大给英语教学带来的困难,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互动、多元的信息交流方式,从而真正促进每个学生的学习进步。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 小组合作在英语听写教学中的应用 

外语学习,词汇为本。词汇不足会使听、说、读、写各种技能的训练和提高受到限制。而英语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又因为词汇不过关而渐失信心。在教学初中牛津教材7A-9B中的Integated skills时,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短语和句子时需要做大量的听写练习,可由教师读或听录音、学生写,然后分组交叉批改,合作小组之间进行竞赛;或者,各个小组内部可以组员与组员之间互相听写单词,互相批改,了解单词掌握情况。这样既使学生形成了自主学习能力,又养成了记单词的好习惯。 

 

2 小组合作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口语学习不同于书面学习,它更依赖集体行为,在教学Welcome和Pronunciation时,要求学生之间用语言直接进行交流。合作伙伴活动或合作小组活动最大的特色在于能够把班级全体学生同时调动起来,开展口语交流与互动。这是我国外语教学界近年来大力推崇的活动形式。活动简便易行,还可以灵活多变,不断推陈出新。 

 

3 小组合作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标对中学各阶段英语阅读技能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阅读量也大幅度增加。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各项任务,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小组活动来合作完成。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合作、互动、创新的过程。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让他们知道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去收集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对方的观点,而且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讨论各种问题的要领和方法。阅读教学中小组合作讨论这一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做出正确的推论(dedue-tions)和合理的推断(jnferenoe)能力以及在真实环境中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围绕课文内容提出的讨论话题(top-ics)应力求具有开放性。在对一些深层次问题的理解上,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最易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

4 小组合作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标对初中和高中的写作目标分别做了详细的描述。如五级的“目标总体描述”对“写”的要求是:“能根据提示起草和修改小作文。能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并报告结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大量的研究结果证明,在写作开始前应该给学生就写作题目进行小组讨论的机会,通过讨论加深对题目的认识和理解,集中不同的见解,捕捉合适的观点,确定可写的内容。因此,英语课堂写作教学可以遵循“熟悉要求——小组讨论——独立写作——伙伴编辑——教师点评”的程序进行。 

 

5 小组合作在作业评讲教学中的应用 

第9篇:碳中和的理念范文

我们使用的Go for it选材于生活,但从生活到教材是一个“由繁到简,提炼生活”的过程,它透过复杂的生活现象,展现了清晰、简约的文字与图片。而学生获得的语言知识只有回到感性、生动、丰富的生活世界,才能满足他们在语言、情感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教师在启发学生留意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独特体验的同时,还必须摆脱对固定教材的依赖,以教材为依托,由师生共同整合生活资源,寻找到教材的语言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的结合点来进行语言训练,拓展训练渠道。所以,教师要寻找生活化的素材,如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本土资源、本校资源、国际和国家时事,以及学生感兴趣的明星等。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理念。这一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以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程改革和实施的重要保障。如何实现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英语课程整合?结合本人的一些做法,我认为:

一、加强语境创设,吸收习得优势,实现英语教学环境的整合

语境是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技能、发展综合语用能力的重要环境或基本要素。儿童生来就有语言能力或语言习得机制,如母语的习得就是通过语境进行的。许多外语学习者的成功经验已表明,只要有语境存在,外语学习者可以像他们习得母语一样,或多或少地潜意识地、自然地习得一些语言知识或规则以及一部分语言技能。为了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学英语、说英语的氛围中,我在课堂内外尽量使用英语进行教学和用英语与学生进行交流,为学生创设英语学习的小环境,组织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采用听磁带、跟读磁带、听英语歌曲、看英语电影录像、听英语新闻、收发英语电子邮件、读英语故事书和英语报刊等方式,为学生营造英语学习的大环境,来弥补语境缺乏或不足的缺陷。根据初中学生大多好说好动,记忆力和模仿力都很强的习得优势,我经常采用生动活泼的表演、游戏等形式,将学生引向具体的场景之中,发展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如学习购物用语这部分内容之后,我和学生一起把教室布置为一个超市,用卡片及实物表现出了“Clothing”、“Food and Drink”、“Fruit and vegetables”。他们有的是热情的售货员,有的是购物的顾客。通过对话交流,完成交际任务,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来形成并学会使用语言。

二、创新教学模式,满足学生的需求,实现英语教学主体的整合

近年来,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双主体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最活跃的因素。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育中的这种“双主体性”决定了教师要负教的责任,学生要负学的责任,只有双方的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教育才能得到最佳效果。在设计任务型语言教学课时,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不能再一支粉笔一本书,听说读写算任务。教师首先应当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要认识到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学生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培优促中转差,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喜悦。

三、拓展文化视野,发展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实现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面对的是心理和生理都在不断发展的学生,他们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是动态发展的,而教材表现出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静态性就难以满足现代英语教学的需求,教师有必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应当说,学习外语,自然要学习外国文化。间接地经历或体验外国的风土人情。根据教学内容补充一些这些节日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无疑有助于学生熟悉语境,学习和运用语言。再者,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传播的工具。在现代外语教学中,文化与语言应受到同样的重视。一个外语学习者,不了解外国的文化,就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这种外语。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拓展文化视野,增加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上,一方面充分利用习俗已经掌握的母语文化知识和相应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进行比较鉴别,让他们通过对比,找出异同,然后理解,对异国文化逐步树立起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注意积累,进行分类,相互交流,学用结合。再一方面,通过反思,让学生正确看待“洋节日”,要热爱自己的节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一次德育教育。总之,要在学生语言学习和实践中,通过外国文化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加速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四、渗透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习情趣,实现英语教学手段的整合

信息技术给传统的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开展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有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可以再现教学所需要的情景,调动多种器官协同参与,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语言交流,形成大量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创设参与探究的时空,实现“六大解放”,激发学习兴趣。

五、加强读写训练,夯实基础,提升应用能力,实现英语教学任务的整合

目前,在初中学生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中,写作仍是弱项。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升华。阅读与写作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体现在英语词语、句子、背景、结构、表达技巧等方面。根据英语语言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课程标准对英语写作的要求,积极有效地引领促进学生良好的写作规范和习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其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是初中英语的基本任务之一。怎样让写作教学渗透于平常的教学任务,切实发展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呢?本人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不断探索,利用教材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主要通过以下方式:造句、看图写话、仿写、改写、缩写及扩写、灵活应用性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