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碳中和的理念范文

碳中和的理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碳中和的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碳中和的理念

第1篇:碳中和的理念范文

【关键词】和谐;初中班级;管理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学校教育肩负着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未来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部分,做好班级管理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班集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多年来的班主任工作实践,我认为班级管理必须讲究以下策略:

一、和谐理念下奋斗目标的建设策略

(一)奋斗目标应具有层次性

和谐理念下的奋斗目标应该是层次分明而非杂乱无章的,有必要从时间和对象上对奋斗目标进行层次划分。按时间顺序可将奋斗目标设置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班级管理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对近期目标的落实以及朝着远、中期目标去努力。按对象可将奋斗目标设置为班级整体目标、小组目标以及个人目标。和谐理念下的班级管理应该将班级整体目标自上而下进行层层分解,通过促进下层小目标的实现来推动班级整体奋斗目标的实现。

(二)奋斗目标应具有适度性

要推进和谐理念下奋斗目标建设,首要解决的就是设置一个适度的奋斗目标。和谐理念下的班级奋斗目标应该是从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发,符合初中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能被全班同学接受并实现。

例如,我通过观察学生、与学生当面交流、从其他学生那里侧面了解以及与家长沟通等方式对所教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作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将此作为制定目标的依据。由于据此制定的奋斗目标能够使班级成员的价值取向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所以我所任教班级的凝聚力得以大大加强。

(三)奋斗目标的制定应具有普遍性

在进行班级目标的制定时,班主任可以仅指出目标制定的大致方向,而将具体目标的制定工作交给同学们去讨论和确定。这种集思广益、民主操作的过程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智慧,还有利于形成一种群体性的监督管理局面,给学生一个独立自主的发展空间。

在实际工作中,每一次考试过后,我都会组织主题班会,让全班学生对上一阶段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并对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的制定出谋划策,这样,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二、和谐理念下班委会的建设策略

(一)班委会成员的职责应由全班学生共同确定

和谐理念下的班委会建设应具备强烈的民主色彩,并能激发出所有学生的主体意识。班委会不是班主任的下级工作人员,更不是班集体里的特权阶级,而应是沟通班主任和其他学生的桥梁,是为班集体服务的人。

在日常工作中,我通过召开确定班委会成员职责的主题班会,将班干部职责交由全班学生来讨论确定,这样,班干部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从而让全班同学支持他们的工作。

(二)实行班委会流动机制

初中班级的班委会建设并非一步到位,而是动态生成的,在实际工作中,有必要采取班干部竞聘制和轮换制。只有在民主和谐的基础上选出来的班委会成员,才能赢得同学们的尊重和信服。

(三)进行班委会的多元构建

除了设置由传统的班长、学习委员、宣传委员等成员组成的班委会外,还应考虑对班委会进行多元构建。

例如,我由全班同学去轮流担任值日班长,负责管理班级纪律和处理班内事务,给每一位同学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这样,不但使全班同学得到锻炼,而且大大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三、和谐理念下组织规范的建设策略

(一)班集体的组织规范应由师生共同制定

在制定班集体的组织规范时,应走出由班主任包办代替的传统模式。例如,我在制定班规时,先组织全班同学对班内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从而使班规切合本班学生实际,可行性强。从而大大降低了同学们的逆反心理,让他们自觉自愿地遵守班级纪律。

(二)制定易于被学生接受的规范

班规虽然是具有约束力的条文,但在制定时必须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进行综合考虑。首先,所制定的规范应尽量少使用“禁止”、“惩罚”等命令性太强的字眼;其次,应考虑到初中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成型,学习生活中难免会处于不自觉犯错的状态,所以制定的规范不应太绝对,而要侧重引导学生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再次,班主任也应该在班级规范的约束范围之内,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心悦诚服地遵守班规。

四、和谐理念下集体活动的创建策略

(一)创建内容和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

传统僵化的、生硬的、说教式的活动只能淡化学生的活动热情,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为了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有必要创建内容和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从而让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例如,我组织开展了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的活动,并将本班同学做的好人好事编成小品在班上表演,这样,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大做好人好事的热情。

(二)活动的策划和实施应交由学生去完成

班级活动不但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还要体现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需要班主任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启发和激励学生,让他们扮演活动的主角。

五、和谐理念下人际关系的构建策略

(一)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班主任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要让每一位学生明白一个集体中因个人性格差异而出现一些摩擦是难免的,重要的不是要彻底杜绝摩擦,而是要在摩擦发生时如何做到。

例如,我班有两位学生曾经因为一件小事而大打出手,但通过与他们的多次交心,终于让他们懂得了应该用善意、阳光的眼光去看待彼此,不要将对方与自己的差异当作恶意。从此,这两位学生不仅成为了好朋友,而且在与他人交往时更具有亲和力。

(二)开展合作学习

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几乎所有的教学和班级活动都是在学生群体人际互动环境之中进行的。因此,重视学生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注重合作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意义重大。

六、和谐理念下评价机制的建设策略

(一)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班主任在制定评价的标准和方法时,应征询学生的意见,例如可以在制定标准前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在收集评价资料时,应鼓励学生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鼓励他们自主提交评价资料;在分析评价资料时,要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并慎重对待学生的反馈意见。

(二)实施发展性的评价方法

以考试为主的传统评价方法极易造成“教师为升学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思想,这极易使教育陷入了应试教育的误区。在现实中,学习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对学生的全面检测很难通过一次书面考试来实现,所以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把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文华富.加强人文教育构建和谐课堂[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Z1):71-72

[2]王晓明.初中班级目标管理策略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刘华.新课改视角下的初中班级管理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第2篇:碳中和的理念范文

一、创设情境,营造概念氛围,是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基础

创设概念教学的情境是物理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物理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对于缺乏理性认识的中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如果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去创设恰当的“境”,激发学生的“情”,不仅能帮助学生比较容易地进入概念,而且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对物理概念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好奇转变为兴趣爱好,由兴趣爱好转变为对物理概念知识的渴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新奇、积极的心态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很快就能灵活掌握物理概念,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加速度概念的教学是一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我创设这样的情境:磁悬浮列车以432km/h高速匀速运行了8s时间,蜗牛在10s内速度从0加速到0.1cm/s,让学生体验速度大与速度变化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接着给出下列案例:普通轿车0100km/h用时20s;旅客列车0100km/h用时500s,让学生建立起速度变化相等时变化有快慢的初步概念。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在探究中逐渐形成速度变化快慢的基本概念,并掌握了如何比较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我通过与学生共同分析物理过程、重现问题涉及的情境而把学生一步一步地“带入加速度”物理情境,引导并深化学生的思维,再经过进一步的反复、强化后,使学生对加速度的概念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在物理教学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我们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对这些概念引入过程的考查比定义本身的考查更多,要求也更高。另外,在记住和理解了物理概念后,我们也要对每一个概念所用单位的读法、写法、符号、物理含义及大小换算等进行合面的了解。

二、讨论和应用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一般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因而形成的概念很可能是错误的或不确切的。例如仅凭推车车动、停推车止的直觉就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且这种“先入为主”的错误概念往往是根深蒂固的。只有理解了知识才能牢固掌握它,例如一直到学习“左手定则”时,还误将大拇指表示的力的方向为导体运动的方向。为了使学生的感性认识真正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使学生参与科学抽象的过程,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区别和辨别本质的和非本质的东西。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试做概括,并由他们自己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且能使他们学到研究问题的方法,使他们的认识能力得到发展。只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够正确掌握概念和规律。怎样才能顺利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呢?

(一)讨论物理概念和规律

实验表明只有理解了知识才能牢固掌握它,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后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应针对学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以便使学生正确理解。

(二)运用概念和规律

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一方面要用典型的例题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讨论。深化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逐步领会分析处理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组织学生进行对口练习。在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在向学生介绍有关材料后,不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抽象,而由自己包办代替,甚至简单地“搬出”结论,并要求学生“记住”。这样的结果是学生的认识往往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或者感性的东西和理性的东西在他们的头脑中还处于“分离”状态,认识并没有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三、加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强化练习

学习概念的目的在于应用。所以,在此环节,我从多角度提供概念的变式,让学生判断,或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阶梯式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深化提高,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提高对概念的理解,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物理概念运用自如,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采取对比练习的方法,明确其区别与联系,以加深理解。在物理学中有些物理概念看起来很相似,但其意义却大不相同,一般来说,把握不同概念质的规定性,就能得到它们之间的区别,而量的规定性往往反映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第3篇:碳中和的理念范文

;概念、规律的整理阶段。总之,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三个教学阶段,包含了近期的新课教学和远期的复习教学整个过程,它对大纲要求较高的重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与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范例模型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构成物理知识的基本元素,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处在核心地位,建立概念和形成规律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十分复杂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能力将得到充分发展,所以,探索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是物理教学的永恒话题.本文试图从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过程划分的角度,谈谈在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的一点做法和体会,以求教于广大同仁.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公式、原理和法则)是物理现象或过程的本质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的反映”,所以这类知识有着高度的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笔者认为这类知识的教学宜采用三个阶段的教学步骤,具体阐述如下:

一、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形成阶段

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为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而这些概念和规律一般

是从大量的物理现象中总结出来的.但由于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又易受前科学概念的干扰,妨碍了正确物理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形成.那么,如何排除这些干扰,建立科学的概念和规律呢?

1、创设问题情境,明确建立概念和规律的需要和意义

“在学生的相异构想与新的物理知识相冲突时,怎样才能促成认知结构的顺应,从而实现由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呢?关键是设法给学生一个巨大的‘震颤’,以动摇其顽固信念的基础.”所以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用以往的知识概念无法解决或新现象与“前概念”产生矛盾时,他们就会体会到建立新概念和规律的意义和需要,主动放弃“前概念”的影响,急于了解新的知识.这样目的明确、积极主动的准备状态,为新知识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前提.如对速度概念的教学,可以设立这样的问题情境:(1)一般情况下,兔子和乌龟谁跑得快?(2)在“龟兔赛跑”的故事中,我们能说兔子跑得快吗?这样接着引出常用的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和物理学中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比较运动快慢的规定,为速度概念的建立打下基础.

2、阐述清楚建立概念和形成规律的思路

在学生有一定的需要和积极的准备状态下,教师要利用各种适宜的方法,如实验探索、理论推导等,向学生阐明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建立新旧知识的链接.如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教学中,对斜面小车实验现象进行充分的分析:在小车运动的方向上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再用外推法分析、介绍历史上科学家对此问题的研究结果,逐步得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这样学生对该规律的建立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过程.

在知识学习中,能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为他们正确理解、灵活运用概念和规律奠定基础,而且这样的学习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学习效果较好.“物理教学中常听到教师埋怨,学生学得不活,只会死记硬背,遇到实际问题一筹莫展,物理知识支离破碎,等等,其根源都在于概念教学之初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历经概念获得的全过程.”[2]另外,概念和规律的建立一般都含有一定的物理思维方法,在阐述它们的建立过程中学生也学会了一定的思维方法,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中的外推法,阿基米德原理教学的控制变量法等等,这对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大有帮助.所以让学生清晰而且准确地了解概念和规律的建立和形成过程,是概念和规律教学的必需阶段.

3、准确呈现概念和规律的内容

物理学中的概念和规律的陈述语言或公式十分精炼和准确,概括程度非常高.在教学中,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要准确,而且对一些关键字词应加以突出,给予适当的说明,以引导学生足够的注意和正确理解,并与其他类似的或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进行比较,建立类比联系.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内容中要强调“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其中“或”要提醒学生注意;又如密度和速度等概念的定义中要解释“单位”的含义;再如压力与重力的区别要加以比较.这样在理解时不致于产生歧义,并能建立起多方联系.

“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但它仍然要和感性经验密切联系着”,因此,“人在利用概念进行思维时经常都需要具体形象的帮助和支持”[3],所以,只给学生一个准确的文字表述还不够,还应给学生一些典型的事例,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建立范例模型,这也是呈现概念及规律的不可缺少的方面.

二、运用、理解概念和规律的阶段

概念和规律呈现出来之后,就必须对其加以运用、练习,以加深理解,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使新知识与已有的其它知识链接起来,这就进入了概念和规律教学的第二阶段——运用、理解概念和规律的阶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是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一般应采取循序渐进、逐步加深的教学方法,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梯度:

1、初步的直接运用.如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运用概念和规律对物理性质直接判断等.这一内容一般在授新课中即可进行,以对新学知识作初步巩固.

2、逐步提高的间接引申.如公式的变形使用,隐含条件的挖掘,推论的形成等。

3、与其他物理概念和知识的交叉和整合;

(1)利用其它知识为本概念、规律提供条件;

(2)运用本概念、规律为其他知识提供条件。

梯度二和三宜在习题课、复习课中提出,它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应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时进行。

这一阶段的教与学的方法主要有教师的例题讲解、学生的练习巩固、运用知识进行实验设计、实验验证等,要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教学的原则和要求是:①题型设计应典型,难度逐步加深,对较难的习题要进行适当的拆分,以降低理解的难度,让学生在成功的愉悦中轻松学习;②留给学生时间,教给学生方法,要求他们领悟运用知识的要点;③练习的内容应多与学生所熟悉的现象相联系,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三、概念、规律的整理阶段

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到第二阶段,并没有结束.学生对某一内容的掌握,不能只停留在这一知识的本身和其零星的运用上,对这一知识而言,应形成这一知识本身的系统并将它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这样才能说是对概念和规律的全面掌握,所以说对概念和规律的整理是必不可少的教学阶段.

第4篇:碳中和的理念范文

关键词:合作;探究;学习

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它作为传统教学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被越来越多的化学教师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合作探究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呢?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合作探究。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传统的化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学生缺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种现状大大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改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改变或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提倡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实践操作为主的学习方式。

组织学生有效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形式,根本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及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4人一组,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做好合理分工,确定组长、记录员,组长轮流担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充分体现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

[案例1]在学习“爱护水资源”这个课题前,我问学生:“关于水污染的问题,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学生带着问题从图书、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媒体上搜集了有关水污染的知识和情况报道。课堂上,我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中有的是下载的知识,他们交流着网站,有的是摘抄到的化学笔记本上的,有的把相关内容从报纸、杂志上剪裁下来,他们互相传阅着,个个跃跃欲试,气氛热烈。然后我让学生们分工合作,把搜集到的资料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分类整理,再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学生们在合作学习的情境中,不仅体验到对知识的感知,更是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体现集体的智慧,体现出合作探究的成果。使不同的学生都参与知识的学习过程,同时在总结交流的过程中真切的认识到水污染的危害和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实现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和教育。

二、营造合作探究气氛,让学生学会体验。

罗杰斯说:“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自由。”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营造一个生动、活泼、自由的合作学习环境,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探索热情就会高涨,合作探究的欲望就会更强,整个课堂就会生气勃勃。

[案例2]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个课题时,我创设情境:在16―17世纪,一些科学家发现,Zn、Fe等金属与稀H2SO4等酸类物质反应可以得到一种可燃性气体。由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低,科学家们只把它当作一种具有可燃性的空气。最先把它收集起来仔细研究的是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他用Zn或Fe与稀HCl反应制得了H2,并用排水法收集了H2,还测出H2的密度是空气的十四分之一。1783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又通过实验,证明这种燃烧的气体是一种新的元素,并把它命名为氢。氢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在实验室里制取少量氢气的简捷方法,你们愿意亲身体验科学家们的探究经历吗?这时学生兴趣高涨,积极响应。我又提出问题,请学生猜想Mg、Zn、Fe、Cu 4种金属都能与稀H2 SO4(稀HCl)反应吗?哪一种金属与酸的反应速度最慢?哪一种金属与酸的反应速度最快?学生一旦对问题产生了兴趣,其思维也逐渐明晰起来。他们小组讨论、交流,畅所欲言。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学生的情绪,又一次高涨起来,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中,学生通过观察感知问题,分析问题,实验解决问题,在合作探究的情境中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唤起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新知的动机,促使学生愉快的进入了探究知识的情境。

三、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动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创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循循善诱,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的全过程;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钻研问题。

赞可夫认为“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实践也证明,对学习没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欲望,尽可能地增加情境教学,引导学生把“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资源。

[案例3]在介绍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之前,先播放一段录像:桂林的七星岩和芦笛岩的岩洞。学生们肯定会被这仙境美景所吸引。再问:这位雕琢美景的能工巧匠是谁?学生们联想翩翩。通过小组讨论后揭开谜底:二氧化碳。同学们面面相觑,不可置信。这时再引出实验:氢氧化钙―碳酸钙―碳酸氢钙的相互转化,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马上就高涨起来。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主体,知识的探索者,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分享成功。

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受这种欲望的驱动,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会变得主动而富有生气。

[案例4]在学习“空气”这个课题时,我们做了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有的学生发现,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而在我们的实验中,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五分之一,为什么?我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先让小组讨论,再让小组之间展开辩论。有的学生说:“可能是红磷太少了。”有的争辩说:“我们把燃烧匙都装满了,红磷是足量的。”也有的说:“可能装置不严密,漏气了。”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们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在辩论的过程中,大家对结论更加清晰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批判性。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争辩,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困难生,老师都要给予自由表达见解的机会,并适时给予表扬并中肯的提出建议,使学生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从而使他们产生成功的喜悦感,并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合作学习中。

总之,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合作探究,而且要积极营造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他们提供独立探索的机会,合作交流的机会,大展其才的机会。这样的合作学习会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5篇:碳中和的理念范文

[关键词]:生态理念河道治理原则规划实施

中图分类号: B845.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水利工程与河流生态系统的关系在国际科技界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成为环境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并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河道治理工程给河流生态系统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对新的治河理念进行了探讨和总结,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生态理念,并在规划、实施各环节进行了实践。昌宁县的河流分属怒江、澜沧江两大水系,境内大小河流110条,其中,较大河流6条,过境江2条,5km以上常流河57条。受传统治河思路的影响,已经治理的河道普遍存在硬化、渠化的现象。自2009年云南省启动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以来,昌宁县的右甸河、枯柯河等担负全县主要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相继得到治理,并在规划和实施中创造性的融入了生态理念。

1传统治河方法的弊端

受资金及技术影响,昌宁县各河流并未能进行系统的整治,仅对城区及集镇所在的重点河段进行了防洪治理,治理思路多围绕着防洪及排涝两个目标,治理方法主要是对河道截弯改直,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进行全面护砌,这样使得河道丧失了自然属性,改变了动植物的生长环境,打破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其弊端已逐逐渐暴露。

2新时期的治河原则

水利部对新时期的治河原则明确提出,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要突出生态理念,尽量保持河道自然形态,维护河流健康,促进人水和谐。河道治理包括疏浚、护岸、河床调整、亲水台阶、防洪抢险、绿化等内容,在规划和实施中要把握以下原则:①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当超前”的原则,尽量做到就地取材、随风就俗;②在河道治理规划时要做好生态调查,并在方案中提出相关保护措施;③维持和恢复河道的自然岸线,保护河道的生态平衡及自我修复能力;④根据河道的功能定位来确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3生态理念的工程实践

3.1昌宁县右甸河城区段治理

昌宁县右甸河是罗闸河的上游,发源于昌宁县北部新炉山区,由北向南流淌,纵贯昌宁县城右甸坝区,经温泉乡温泉村湾塘流入风庆、云县后汇入澜沧江,属澜沧江一级支流。右甸河城区段长18.6km,担负着县城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它也是县城的景观主轴,是全县人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工程治理方案把传统治理目标与生态景观打造紧密结合,河堤顺势而治,保留其天然河势,同时保护原河堤生长的树木,尽量少占用农田。河道5年一遇洪水位以下的河堤采用浆砌石护脚,5年一遇洪水位以上采用砼菱形网格护坡。护坡网格内通过栽植垂柳及藤本来达到生态和绿化的效果。其中每间隔6个网格植一株垂柳,其余网格内分段种植常春藤、蝴蝶藤、爬山虎、油麻藤、遍地黄金、炮仗花6种不同花色的适应当地气候的藤本,每500m交换品种,两岸交错种植,打造了绿树成荫、步移景异的休闲地带。同类工程规划设计中应注意根据河堤超高部分拟定大小适中的网格尺寸,对绿化藤本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容易成活,能适应当地气候及河堤生长环境,再根据藤蔓和叶、花的形状及颜色确定其品种及栽植方案。同时,河堤两岸每隔200m布置一道下河亲水台阶,与调整河床的防冲坎相连,既满足了防冲要求,也便于下河亲水嬉戏。防冲坎采用大石高低起伏的支砌形式,营造了古朴自然的潺潺水景,为城市景观打造奠定了基础。

右甸河城区段治理工程在保障城市防洪、排涝安全的前提下,融入了生态理念,既保护和改善了河道生态平衡,又美化了河道景观,提升了城市品位,是生态理念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一次成功应用和体现。

3.2枯柯河治理

枯柯河是勐波罗河的上游。勐波罗河在保山市境内称东河,在昌宁县境内称枯柯河。枯柯河长94km, 下游10年一遇洪峰流量达507m3/s,河堤几乎全部为土堤,每年汛期洪水骤涨,水患成灾,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威胁。枯柯河流经的柯街坝、卡斯坝、湾甸坝是昌宁县气候条件及土壤资源较好的坝子,是各种粮食、经济作物的主产区和昌宁县主要集镇中心及小湾移民安置区,河道治理以防洪、排涝、生态、景观等功能定位,尽量控制投资,促进人水和谐。

枯柯河部分河段已经治理过,但由于原来多采用刚性的浆砌石挡墙护砌,抵御整体变形的能力较差,加之部分河段基础未开挖至砂卵砾石层,河道经多年运行基础冲刷变形,导致很多河堤出现断裂变形或整体倾覆。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格宾石笼土堤造价较浆砌石重力式河堤低,采用格宾网治理河堤施工简便,格宾石笼由生产方根据设计尺寸做好后运至工地,现场装配操作简单,减少了基坑排水的工程量,石笼砌石可就地利用河滩上的部分砂卵砾石,有利于节约工程成本。其柔性砌体适应河堤整体变形能力较强,有很强的抵御自然破坏和抗恶劣气候影响的能力,有利于河堤稳定。同时石笼石头缝隙间的淤泥有利于植物和昆虫生长,可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河堤护坡可以植草、种树,有利于生态平衡。

枯柯河治理中格宾石笼土堤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为格宾重力式挡墙护脚、网格植草护坡土堤,用于河床冲刷较严重,河势变化较大,漫滩较小的河段。此堤型5年一遇洪水位以下至基础采用格宾重力式挡墙,以上为梯形断面植草护坡土堤,背水坡采用植草护坡。格宾重力式挡墙的外形采用台阶,格宾挡墙总高4.0m,4笼为一摞,每笼高1m,底宽由下而上分别为3m、2m、1.5m、1 m,顺水方向长均为4m一笼。另一种为浆砌石护脚、斜坡格宾石笼护垫护坡土堤,用于河床较宽,漫滩较大,河道较为弯曲的河段。此堤型基础采用浆砌石,护坡采用斜坡格宾石笼护坡,厚0.3m,背水坡采用植草护坡。

枯柯河采用格宾石笼辅以植草的形式来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河堤防护和生态效果,昌宁县下一步即将实施的落勺河、温泉河治理工程也将使用混凝土网格护坡栽植藤本、格宾石笼护砌、植草护坡等生态治理形式。

4结语

生态理念在河道治理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已广泛得到相关部门乃至全社会的认同,已成为河道治理工程必须考虑的的首要问题,在满足防洪排涝安全的前提下,将生态理念应用于河道治理已成为当前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安全、水美、岸绿、景好”将是河道治理工程的最终目标,河道工程在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作用将日益彰显。

参考文献:

[1] 尹蕾,武亮.生态理念在云南中小河流治理中的应用.中国水利 2012(10).

[2] 王惠萍,周志华.从清河治理看现代治水思想的进步.中国水利, 2012(17).

[3] 刘凯贤,陈卫,吴倩良.浅谈河道整治规划设计的生态理念.水利建设与管理, 2012(8).

第6篇:碳中和的理念范文

关键词:年级组长;德育管理;初中德育

一、中学年级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结合当前初中生的德育现状来看,中学的德育管理工作面临着较为巨大的挑战。由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叛逆期,容易出现“以个人为中心”倾向,以及暴躁、易怒、自卑、逆反心理等心理情绪问题,除此之外,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未来也缺乏明确规划和认识,并且缺乏一定的生命意识,在人际交往方面也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冷漠倾向。由此可见,开展中学年级德育管理工作极为迫切。

开展德育管理工作也是顺应时展的需要。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风靡全球,整个社会对人才的标准也越来越高了。不但需要人才具备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求他们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样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才能为社会作出贡献。初中教育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教育阶段,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能否做好年级德育管理工作,将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从年级组长的角度来看,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强德育管理,以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并且保障年级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年级组长如何开展年级德育管理工作

1.实现教学管理相结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

考虑到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接受学科教育中度过,并且对于年级的德育主题活动缺乏相应兴趣。年级组长在设计德育管理内容时,不妨把德育管理思想融入日常教学中,培养任课教师的德育教学水平,让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德育思想。这样学生在接受学科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就能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德育对自己的影响,从而无形中树立良好的德育意识,或者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等。具体来说,年级组长可以启发教师充分挖掘各学科中的德育素材,然后根据学科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例如,在初中语文学科中,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结合德育目标,根据相应的课文内容寻找语文教学和德育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对德育思想进行渗透。尤其是在学习一些感动人心的故事性文章时,教师应该从中提炼出相应的德育思想,并以此为契机向学生进行个人意志、团结合作和顽强奋斗等精神教育,又或者用伟人的成才故事去激励学生勇敢追求梦想的欲望。同样数学课堂也是渗透德育思想的有利平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言传身教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同时还能锻炼学生在解决问题和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磨炼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这对于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和学习都是具有极大帮助的。总之,德育和教学的有机结合,充满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只要教师肯发掘,必定能将德育工作开展得更加高效。

2.根据学生身心特征,实施以人为本的德育管理

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的今天,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早已融入学校教育的每一个角落。同样,年级组长在开展年级德育管理工作中,也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设置德育管理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接受德育管理,而不是从抵抗、反叛的角度扰乱年级德育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样,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对学校的管教和教师的教育可能会产生被约束的心理,以至于教师的德育工作常常难以进行。

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却能避免这种误区的产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所以,在实施以人为本的德育管理工作时,年级组长应该指导教师树立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观念。一方面,要正视学生的道德缺陷问题,帮助学生正确面对自己在德育方面亟待改进的地方;另一方面,也应该积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发展个人的优势和长处,从而培养一定的自信心,在个人成长发展的道路上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3.遵循德育管理规律,正确处理好知情意行关系

我们都知道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逐渐培养和提高的过程。在进行德育管理过程中,只有将知、情、意、行联系起来,互相渗透,才能促进学生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与道德意志的全面发展。因此,年级组长在进行年级德育管理工作时,务必要提醒各位教师,开展德育时应该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把年级德育管理工作做得更好,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思想道德意识的提高。

年级德育管理是年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年级组长作为年级工作的管理者和引导者,理应承担起年级德育管理的重担,指导教师和学生加强德育意识,组织学生在年级德育活动中健全人格、提高思想道德认识,争取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第7篇:碳中和的理念范文

关键词农村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体会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对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展。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要想办法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农村初级中学的学生,由于生活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技巧方法等与城镇中学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农村初级中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普遍偏低,所以,许多教师一提到农村初级中学,马上会发出感叹:“农村中学的学生难教。”特别是农村初中的数学教学,不少数学老师感慨万分:“基础差,教学效果差……”难道农村初级中学的数学课就真的这么难上吗?其实不然,关键是数学教师能否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转变观念,能否切合学生实际而改进教法,能否积极参与课改而改善自我。笔者多年从事农村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工作,在课堂教学效果这个问题上也曾感头痛,但在近几年中,通过反复学习和认真领悟新课标并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摸索、思考、尝试、反省,对如何提高农村初级中学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有了一点体会。

一、课堂结构布局要合理,优化数学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教学目的、目标、重点、难点等教学内容把握得十分准确,同时对时间的把握也应十分严格,切忌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在教学过程中,从数量上说,教师要少讲;从质量上说,教师要精讲;从内容上说,学生易懂的坚决不讲。整个教学活动,教师既要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也要注意给学生以想、说、练的机会。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不少教师将教材仅仅当成学生的习题集,致使学生不会阅读课本。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而应使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会学”。实际上,教科书通过正文和例题,并结合使用图表,加强了对教学内容、特点、要求的分析。会使用教材的学生,往往在认识上更深入一层,自己能逐步掌握分析推理的方法。同时,教科书还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探索一题多解(证)、一题多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更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展示。在原有的“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不少教师认为,学好数学就是要将概念、定理、公式记熟。虽然,由于初中数学知识相对较少,上述做法可能对暂时的考试成绩影响不大,但对今后的数学学习却留下了后遗症。如不少学生在求二次函数y=ax2+bx+c最值时,都熟知结果:当x=-b/(2a)时,y有最值(4ac-b2)/(4a)。但却不会配方法,这都是因为只重结果,不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带来的结果。

二、课堂提问要适应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优等生的主体作用,同样也要积极引导中等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时,应有意设计一些接近中等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让他能主动参与回答,从而激起主动参与学习欲望,让好动的集中思想于课堂探求上,让自卑的树立起“我能行”的信心。例如,教师在讲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算二十四点”、“彩票中奖概率”等这些相对简单的问题时,随之对他们投去一个充满信任的、亲切的目光,一张和蔼可亲的笑脸等都会在他们心中掀起波涛。当他回答正确时,及时鼓励和表扬他们;当他回答不对时,也要加以肯定,说些使他能鼓起勇气的话。

三、课堂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而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农村中学数学课堂上,多数中等生不敢举手发言,更害怕到黑板上板演,有的甚至就根本不屑于课堂学习的一切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如果需要学生板演的,应优先选择中等生板演,或许他们的错误是“低级”的,却也反映了思维的一般规律,同时也能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可以此收集大量的“反面材料”;如果课堂上有游戏活动的,也应优先让他们“露头角”。比如,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可以选择中等生作为该小组的代表,让他代表小组来对老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解释。这样长此以往,他们个个上课不敢怠慢,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严,从而促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把握课标新理念,不断改善自我农村初级中学的学生来自各村小学,相对而言,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态度都比较差,不少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动力又不爱动脑筋,这使得需要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数学课变得格外难以教学,其课堂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为此,学校特别重视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想了不少办法,但效果却不理想。笔者和许多数学教师一样也曾加班加点地工作并苦思冥想,寻求有效之方法;可是,因没有更新教学理念,紧紧抱住“老师讲――学生听――然后练”这传统的教学方法,致使数学课堂往往事倍功半,教学效果低下。近几年笔者通过认真领悟新课标之精髓,更新教学理念,积极参与课改教研,努力以新理念、新方法用于数学课堂教学,反复尝试、实验、探求并及时思考、反省和总结,改善自我、适应学生、服务学生。经过刻苦努力,笔者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所教班的绝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乐于思考,积极主动学习。所以,只有真正领悟新课标新理念,才能改善自我,才能改善课堂,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第8篇:碳中和的理念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概念整合理论对英汉民族的语言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英汉民族价值观的异同,从而反映价值现在概念整合理论中对语言的诠释。

1、概念整合理论及其认知模式

概念整合理论是在心理空间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将概念整合看作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普遍的认知方式,并结合了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概念整合的认知模式包括两个输入空间:一个是说话人所构建的心理空间,另一个是写作所构建的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共享一个框架结构,即两个思想家的不同观点、表达方式、表达语言等。然后把1、2两个心理空间的元素在第三个输入空间即类属空间里对接,最后把相互对应的元素有选择地输入到第四个空间——整合空间合成,具体合成大体要通过三种方式运作:配置、匹配和发展。配置是把每个输入空间的信息元素投射到整合空间中去。包括来自输入空间的各信息元素的“融合”。匹配是将输入空间的信息元素与长期记忆中的信息模式、背景和知识相互配合。输入空间的结构一经与长期记忆中的信息模式建立联系就会产生新的概念,使话语(文章)得到解释。

2、概念整合理论对英汉语言现象的解释及广泛运用

语言学家胡文仲指出:“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一部分,它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动。它是文化中相对稳定的部分…价值观与交际是支配和反映的关系。”因此,研究语言不能脱离价值观。通过概念整合对英汉词语的比较,可以我出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共性与差异所在,从而进一步挖掘出英汉民族价值观的共同性与民族性。

概念整合理论具有强大的阐释力。通过四个空间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认知运作,能充分解释各种语言现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价值观念是文化中的一部分。文化不同导致价值观念的不同,对语言的影响也随之不同。因此通过概念整合理论对英汉二种不同的语言现象的解释,从而可以更明确地反映出英汉民族价值观的异同之处。下面我们以英汉死亡委婉语这一语言现象为例,通过概念整合理论对人们理解英汉死亡委婉语的解释过程,从而反映出英汉民族价值观的异同点。

3、中西方相同的价值观念对词语的理解

对于英语死亡委婉语“paassed away”以及汉语死亡委婉语“去了”有着相同的意义,请看例句,“这个老人昨晚去了。”当我们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立刻就会明白其意“这个老人昨晚已经死了”。通过概念整合网络,可以解释人们理解这句话的认知过程。输入空间1中,是有关“人死”的认知域,其中包括了“人,出生,长大,死亡,不可能复活”等元素。输入空间2,是“旅行”的认知域。其中包括了“人、启程、路程、目的地、不再回来”等元素。类属空间中的结构决定了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相互映射以及向合成空间选择性投射的可能性,其内容包括了“开始、过程、目的地、结果”等元素。在合成空间中。通过“组合”的认知过程得到一些新型的对应关系,这些新型的对应关系是两个输入空间里所没有的。“人死”和“旅行”的认知域触发我们的认知机制,激活已储存的相关背景知识,这帮助完成了概念整合的“完善”环节。在新组合和激活的相关背景知识投射到合成空间后,合成空间按照自己的层创逻辑进行运作从而产生新的意义解读,完成概念整合的最后一步:扩展。因此,“人死亡”结果同样在“人启程”的结果之间起作用。

4、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念对词语的理解

4.1例如:天崩vs.Hit the Rocks(撞暗礁)

(1)天崩

同样,在此有二个不同的输入空间:输入空间1(一个帝王死了)和输入空间2(天塌了,天崩了)。输入空间1包含的元素有:“帝王”、“至高无尚的权利”、“死亡”、“统治国家的灾难”等。输入空间2包括“天”、“主宰万物的权利”、“崩塌”、“人类的灾难”等元素。类属空间包含了施为者(帝王,天)、主体特征(皇权、主宰万物的权利)、行为(死亡、崩塌)、行为的后果(统治国家的灾难,人类的灾难),等实体。这些由两个输入空间共享的元素决定了两输入空间的跨空间映射。

合成空间的元素:帝王死亡的后果=天崩的后果。其中新型的对应关系包括:“帝王”和“天”相对应,“至高无尚的权利”和“主宰万物的权利”相对应,“死亡”和“崩塌”相对应,“统治国家的灾难”和“人类的灾难”相对应。这就完成了概念整合的第一步:组合。元素“帝王”和“天”触发我们的认知机制,激活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完成概念整合的“完善”环节。在新组合和激活的相关背景知识投射到合成空间后。合成空间按照自己的逻辑推理进行运作从而产生新的意义解读,完成扩展最后一步:“天崩意指帝王死亡”。这种意义的解读就在合成空间里产生了。该委婉语暗指帝王的死亡犹如国家的灾难。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即封建等级制度下重身份的价值观。中国人历史上一直很重视人们的社会等级身份。儒家的“礼”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价值秩序,其核心是严格的等级制,早在周代,便把人分为“十等”。《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供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

(2)Hit the Rocks(撞暗礁)

在四个心理空间中,类属空间中的结构是“施为者、行动、后果”。输入空间1是有关人的认知域,其中包括的元索有“人、难以预料的灾难、死亡”,输入空间2是有关航海的认知域,其中包括“船、撞暗礁、沉入海底”。类属空间中的抽象结构决定了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中的元素一一对应,比如:“人”对应“船”,“难以预料的灾难”对应“撞暗礁”,“死亡”对应“沉入海底”。这就完成了整合过程的第一步:组合。关于“船撞暗礁”以及“的背景知识,连同新组合,共同投射到合成空间。完成了整合的第二步:完善。在扩展中构建了新的意义:船撞暗礁后消失=人遇到灾难后死亡。

西方人的价值观强调人人平等,公民享有最高权威,平等的商业社会没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因此英语“死亡”委婉语中有许多源自各种职业的术语,这些词语从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现了英语国家的行业文化。比如,本例句中源自航海用语的一些“死亡”用语,如hit the rock,launch into eternity,under sailing orders,slip one’s ropes/cable等。源自通讯领域的“死亡”代用语,如be cut off,ring off/out等。来自金融和会计界的“死亡”代用语有pay the debt of nature,pay one’s last debt,close up/set one’s accounts,cancel one’s accounts等。戏剧界和电影界也产生了不少“死亡”代用语,如black out,switch out the lights,drop the curtain,bow off/out,fade out,fold(up)the final curtain,the curtain call等。

第9篇:碳中和的理念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合作学习;高校体育教学

进入21世纪,国家开始全面推进新一轮的课程和教学改革,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极力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理念。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合作学习在课程改革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在体育教学中得到大力提倡。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学观念不同,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已经不再是体育教学的唯一目标,新的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技能以及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我们把合作学习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为今后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贡献微薄力量。

1.合作学习的内涵及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1.1 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

合作学习是通过教学中的社会交往,学生间的相互依赖、相互沟通、共同负责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和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其本质上是一种集体的自主学习。它的运行机制是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而进行的一种课堂教学活动,做到教师讲授与学生的小组学习有机结合。概括的讲,合作学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相互依赖、个人责任、面对面互动、社会技能以及小组自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有着深厚而宽广的理论基础。它涵盖了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理论。其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群体动力理论、选择理论、教学工学理论、动机理论、认知理论、发展理论和社会凝聚理论。而合作学习所蕴含的学习合作、动态多维互动、课堂组织、师生角色定位、教学评估等教学理念对体育教与学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1.2 合作学习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体育教学活动主要是在身体活动中进行的,且经常在相对自由的集体活动中展开,所以体育教学的组织更加复杂,另外大学生的思想相对比较成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课外活动时间多,信息来源的途径更多。这些都是体育合作学习较为有利的条件。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学习模式,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主动学、自觉学。而老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启发者、引导者和组织者。在体育教学中,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知识、动作技能的掌握和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交流,创新能力的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自主意识的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

2.高校体育合作学习的实施依据

2.1 合作学习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它是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在师生、生生合作的民主氛围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情感因素,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合作学习对改善体育课堂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运动、机能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非认知品质的发展等方面效果显著,因而倍受世界各国的关注。

2.2 新课程改革对高校体育课程合作性人文精神的呼唤

人文精神就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知识意向和价值取向。然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重知识、技能和身体素质而轻人文的现象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教学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新课程理念要求凸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人文精神,即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性化的内容、形式、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本次课程改革就是通过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力求改变过去机械化的训练模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锻炼环境,使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学习体育知识技能,锻炼身体,提高合作交流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操,提高人文素养的目标。

2.3新课程改革为体育合作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平台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基础”是体育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新的教育思想。通过对体育学科的学习,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还要继承传统体育文化,培养学生自我进行体育锻炼能力,为终身体育打基础,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养成正确的体育态度和社会态度。从中不难看出,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学会合作已然成为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另外,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体育教学信息平台和模拟平台建立,以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为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搭建了新的平台。

2.4体育教学的特点更有利于开展合作学习

体育教学活动有身体活动性、集体性、锻炼学生身体的目的性和组织更加复杂的特点。就体育学科的特点而言,体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合作学习所涉及的有关生活、环境、产业发展等课题,都与体育教学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合作学习方式的开展对体育教学是十分有益的。

2.5 新时代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目前社会、家长甚至学校忽视体育教育,学生轻视体育学习的现象导致许多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运动技能水平较低,身体素质较差,缺乏正确锻炼身体的习惯和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体育课堂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合作学习模式帮助学生完成从“教会”到“会学”的转变,这样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和锻炼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会技能,适应大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3.体育合作学习的实施

3.1 对体育合作学习进行设计

体育合作学习的设计指的是在体育教学活动之前,用系统方法把各种教学资源有机地组织起来,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的安排做出整体计划,并对预期结果做出评价。体育合作学习的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要认真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学生的性别、年龄、认知等特点,以及在体育学习方面的知识、技能、体能、动机、兴趣和习惯,从而发现他们学习的先决条件及支持性条件;(2)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确定合理、具体的学习目标;(3)精心选择有利于体育合作学习的内容;(4)确定合理的小组规模,把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异质小组;(5)科学选用现代教育方法和技术,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6)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的各个环节,以确保合作学习的成功。

3.2 进人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和实践

这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实质性阶段。在上课开始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按照预先设计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将本节课有关合作学习的内容、计划以简洁的方式告诉全班学生,再详细解释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在小组学习中,学生的主要任务首先是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并帮助合作伙伴也掌握这些内容;然后根据合作的目标和任务,通过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来解决问题。最后在合作学习完成以后,每个小组的学生要通过自我展示和比赛来呈现小组的合作学习成果,通过展示和交流让学生扬长避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3体育合作学习的监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将一些行为规范下载,使他们逐步做到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养成自律的品质。除此之外,当小组进行活动时,教师应在各个小组之间进行巡视指导,监控学生的学习状况,结合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出现的合作问题加以指导,使学生掌握特定的合作技能。

3.4 体育合作学习的评价

评价是检验学生学练情况的重要手段。因此,要求对学生评价时,力求照顾全体学生,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评价要富有建设性、科学性,要有激励的作用。对过程的评价要把重点放在学生不同程度的进步上,使每个人的努力结果得到肯定,体现评价的公平合理性;对结果的评价要在强调团队成绩基础上,肯定每一个人所作的贡献,把对个体的评价融入到集体评价中;除此之外,要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4.小结

总之,体育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体育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师生共同营造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体育学习过程的主人。它所揭示的极具操作性的教学理念对现阶段高校体育的教学改革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杨志升.合作学习过程研究。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04年教育学硕士论文.

[2] 陈红梅.关于体育合作学习模式的思考[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

[3] 李京诚.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推广研究[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