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光伏产业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破产重整;产能过剩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8-0001-02
1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由于光伏产业发展速度之迅猛,发展前景被高度看好,因此备受资本市场与各地方政府的青睐。有了政府在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光伏企业在各地迅速展开,至今中国已有上百个光伏产业基地,产能占据全球半壁江山。然而,在2011年欧债危机、“双反”调查和行业内部产能过剩、激烈价格战的多重冲击下,曾经风光无比的光伏产业进入它的一个低潮时期,与之相伴的是已现端倪的光伏“破产潮”。
2011年12月初,四大光伏巨头英利、尚德、天合、赛维陆续了第三季度财报,四家公司亏损2.9亿元,它们面对的普遍困境是产能过剩、市场需求萎缩。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与地方政府大规模的补贴政策有关。在各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发展光伏产业之后,企业纷纷挤进光伏市场来淘金,致使产能过剩的局面难以避免。
当前中国光伏产业的市场情况是:光伏产业产能与光伏市场需求严重不协调,整个行业的产能过剩致使行业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如今,大部分企业都处于停产、限产或半停产状态,有少数面临破产危险。在海外市场萎缩、国内市场没有完全打开的局势下,光伏产业的发展道路令人堪忧。国内光伏市场趋近饱和。
目前,国内光伏企业开工率不足30%,大多数没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已基本停产,还有部分企业将面临破产重整。不过,对国内光伏企业而言,一个好消息是:《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显示,到2015年太阳能发电将达到15吉瓦,年发电量200亿千瓦时。这说明,中国光伏产业并没有走到它的尽头。
2 尚德的发展之路
无锡尚德是尚德电力公司旗下资产规模最大的生产基地,集中了尚德电力公司95%以上的产能,是全球四大光伏企业之一,所以研究尚德比较具有行业代表性。
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由施正荣博士于2001年1月建立,是一家主要从事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光伏系统工程,光伏应用产品的研究、制造、销售和售后服务的外商独资高新技术光伏企业。2002年9月,尚德完成了第一条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的安装;2004年,太阳电池生产能力达到60兆瓦,实现销售收入八千多万美元,挺进该行业全球前10强;2005年12月14日,公司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同年,形成150兆瓦生产能力,销售收入达两亿多美元,居全球前8强;2010年10月9日,尚德在美国市场上开设了第一家工厂。
然而,尚德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自2011年以来,尚德的形势急转直下。2013年3月11日,尚德电力公开表示,该公司已经和至少60%的债券持有人就延迟两个月偿付债务一事达成共识。截至2013年3月15日,尚德电力有价值五亿多美元的债券到期。2013年3月14日,政府公开表示将不会向陷入困境的尚德电力公司伸出援手。2013年3月18日,无锡尚德的债权银行联合向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递交无锡尚德破产重整申请。
3 尚德在发展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
尚德由一开始的辉煌走向破产重整,与它自身发展中伴随出现的问题紧密相关。以下针对主要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并就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第一,尚德的市场长期在外。无锡尚德资本市场和实体生长的区域割裂,使得企业的生存能力大幅度降低。尚德的市场主要在海外,包括欧洲市场、美国市场等,也主要在海外进行融资,但生产基地却集中在大陆。这种“两头在外”的局势使得尚德生产严重受制于外需。
第二,光伏产业产能过剩,致使恶性价格战频发。中国整个光伏产业共同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产能扩张的速度远超于市场发展的速度。市场需求远远跟不上市场产能,各企业只有通过恶性价格战来维持企业的发展。尚德几乎所有产品都是用于出口,而且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低端,附加值低。尚德是重走了国内传统制造业的发展之路,产品附加值低、没有核心竞争优势,缺乏创新技术。
第三,过度依赖政府。尚德从一开始发展,就受到无锡市政府政策和经济上的强烈支持。政府一方面积极鼓励企业扩大产能,却忽视了企业在海外市场过于强势会招致打压。另一方面在国内市场的启动上,缺乏长远战略,一味追求“低价竞标”,在研发、品牌等方面投资甚大,但研发能力低、缺乏核心技术。
4 光伏产业发展对策探究
针对以上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第一,国家及政府应加强组织管理,做好顶层设计,而不是盲目地进行政策和经济支持;应明确产业规范,在打开市场的同时兼顾考虑环境因素。必须杜绝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只一味地追求市场利益。各地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扶持和经济支持来启动国内光伏市场,刺激国内光伏市场需求,以缓解光伏行业产能过剩压力。市场需求增加了,产能与需求相匹配了之后,行业内恶性价格战也会随之减弱。
第二,规范产业、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一是应对目前存在的企业进行调整。砍掉大型企业的一部分业务,分散大部分业务,采取化整为零的策略。淘汰或者兼并比较落后的企业,再进行统一的科学管理。二是对准备进入光伏产业的企业做好筛选和考核。三是建立并完善光伏产品标准体系,提高检测认证水平等手段,可考虑对优质光伏产品进行认证,并大力宣传和推广通过认证的产品市场应用价值。整个光伏行业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刺激企业的创新和研发能力。
第三,创新和摸索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可以将太阳能产品纳入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进其走入千家万户等。引导光伏企业向系统集成领域拓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社保等稳健型资金进入光伏电站投资领域,为光伏企业电站开拓进行融资;支持光伏电站证券化,通过租赁等方式,促进商业模式创新。
5 结语
关键词:光伏产业;发展现状;行业风险;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3)04-0080-03
伴随着全球常规性能源供应的短缺问题不断加重,大量开发利用化石能源导致了环境污染加剧和人类生存环境恶化,迫使世界各国加快了寻找和利用新兴能源的步伐。从而各类新兴能源的开发利用力度逐步加大,而太阳能光伏发电所具有的总量大、分布广、无污染、可持续等优点,受到各国政府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发展前景良好。
我国光伏产业2004年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目前已经有数十家光伏企业在国内外上市,尚德、英利、天合、晶澳、阿斯特等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举足轻重。但是受欧美经济持续下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企业生产盲目扩张等因素影响,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形势十分严峻,面临着宏观经济波动、市场需求下降、产能过剩和价格下降等多种困难和问题。
一、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
光伏系统以其规模上的灵活性、地域上的适应性、用电上的便利性等特征,决定了光伏发电技术是太阳能开发利用中最具实践意义的技术,因此成为了世界各国竞相研究应用的热点。
我国光伏产业保持了迅猛增长势头。一是从生产能力上看,2007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总产量的50%左右,且90%以上的产品用于出口。二是从产业布局上看,我国形成了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及中西部地区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集群,部分企业还加大了海外并购和投资设厂力度,形成了面向海外的国际化企业。三是从产业作用上看,我国光伏产业既为半导体设备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和市场空间,促进了国产设备技术水平提高和企业资金循环积累,也为半导体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所需的电子级多晶硅材料发展创造了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四是从发展前景上看,光伏产业符合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政策要求,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的光伏市场将会呈现指数增长。但是,由于按照生产成本核算,光伏发电上网电价价格高达1~1.1元/千瓦,在价格方面根本无法与火电竞争,使得我国光伏发电装机量仍处于较低水平,光伏发电市场目前相对还比较落后,现阶段光伏产业发展仍需要给予政策扶持。受技术、政策、市场、资金等因素影响,我国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之间仍存在脱节问题,比如多晶硅供应不足、缺口很大,导致了多晶硅市场价格高企,增加了后续各环节的生产成本。同时,据赛迪智库光伏所预计2012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能40GW以上,超过全球预计产能的50%,而欧洲光伏工业协会预测2012和2013年光伏市场需求在30GW左右,光伏市场的增长速度远不能跟上产能扩张的步伐,一批光伏企业将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整合或淘汰,甚至可能会被国外资本趁虚而入,掌控对我国优势企业主导权,使我国光伏产业日益空心化。
二、我国光伏产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光伏产业在世界光伏市场上越来越具有话语权。但伴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光伏产业面临的政策调整、经济波动、市场竞争、经营管理和技术依赖等风险问题,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光伏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政策调险
目前我国光伏产业以外向型为主,欧美市场是消纳我国光伏产能关键区域,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欧洲国家光伏补贴政策呈现不稳定态势,光伏产品政策补贴纷纷下调,增强了国际太阳能市场需求变化的不确定性,进而对我国光伏产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随着2008年以来欧美经济增速下滑、欧元危机演化升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2012年上半年,美国商务部对我国光伏产品做出“反补贴”和“反倾销”初裁,在实施加征近35%的“双反”关税后,我国光伏产品在美国市场将不具备任何竞争优势;最近,欧盟也开始酝酿针对我国光伏产品的贸易保护调查,一旦裁定加征“双反”关税,将会对我国光伏产业造成更大的打击。同时光伏产业属于高能耗、高污染行业,随着国家对相关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提高,将会增加光伏企业经营面临的不确定性。
(二)经济波动风险
光伏产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企业的启动和运行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对国内外的经济波动以及货币政策的变动调整较为敏感,企业盈利能力也与经济周期变动有着较强的相关性。据不完全统计,在2008年光伏市场的快速发展时期,光伏产业平均利润率曾经达到30%;随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的增速减缓,光伏产业平均利润率回落到15%左右;2011年以来,受世界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等因素影响,世界经济持续保持低迷状态,光伏产业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利润率下降到13%左右。由此可见,光伏产业的盈利情况受经济波动影响明显,光伏企业面临经济周期性波动带来的风险。
(三)市场竞争风险
目前,我国有100多家企业从事硅锭及硅片生产,约50家企业从事太阳能电池生产,从事电池组件生产的企业达200多家,预计2012年太阳能电池产能在40GW以上,超过全球产能的50%。光伏产业产能的快速和过度扩充,导致了光伏市场的竞争十分惨烈,进而引发产业链各环节产品价格大幅下滑。2011年以来,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片、太阳能组件价格都快速下降,并且从趋势上看仍将呈持续缓跌态势,一些规模小、生产成本高的企业将面临倒闭风险。同时,国外多晶硅企业实行低价竞争策略,向我国大量出口多晶硅产品,抢占我国多晶硅市场,受此影响我国多晶硅企业80%已经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我国绝大多数多晶硅企业将面临彻底倒闭风险。
(四)技术依赖风险
光伏产业是典型的技术依赖型产业,企业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光伏组件生产核心技术仍被世界上的少数几家大公司掌握,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光伏产业在技术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突破,部分光伏企业初步掌握多晶硅生产工艺,多晶硅产量能够满足全国50%光伏电池的生产需要,国产光伏电池生产能力也不断提高,但是在某些新技术的开发、新结构的创新,甚至在一些新型电池的基础研发方面,我国仍落后于德国、日本等先进国家,大尺寸铸锭炉、多线切割机、薄膜电池生产线、四氯化硅闭环回收装置等关键装备,主要以进口为主;高纯多晶硅、银浆、切割液等主要原材料,对外依赖度也比较高。
(五)经营管理风险
2010年光伏市场的火爆以及高企的投资回报率,引发了各方资本持续流入光伏产业,有的投资者甚至未对技术、资源、人才、市场等要素进行深入分析,不顾客观发展规律盲目开展项目建设、持续不断扩大产能,面临的经营管理风险十分突出,市场秩序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目前,国内企业对产业链的产品及价格控制力较弱,业务发展受限硅料供应、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为明显。同时,我国太阳能电池行业主要面向海外市场,面对欧美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我国光伏企业加快了跨国企业建设步伐,这就需要有丰富的跨国企业管控经验,并有效应对海外产品和业务整合、跨文化及跨境管理方面的挑战,否则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与盈利能力将会受到一定影响。
三、促进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长期来看,光伏产业的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我们应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通过加强政策扶持、搞好技术研发、改革电力体制、积极开拓市场等方式,推动光伏产业提升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范围、强化竞争能力,为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实体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一)加强政策扶持
太阳能光伏发电具有可持续性、能量回报高、环境污染小、网络布局灵活、节约空间和成本等特点。但生产成本高成为目前制约我国乃至世界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国际经验表明,光伏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国家能源政策和发展战略的支持,德国、日本政府通过高价收购太阳能电或对太阳能电用户给予补贴等方式,促进了太阳能光伏产业的较好发展。因此,我国应吸收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制定有效的补贴方案,合理地核算补贴水平,建立光伏发电上网补贴体系,补贴支持使用太阳能供电方式;建立光伏发电配额制度,促进光伏产业技术研发及应用。同时,通过采取科技、财税、金融、外贸等政策措施,引导和支持太阳能光伏企业强化技术创新,整合生产能力,降低产品成本,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最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需求,使光伏发电逐步成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逐步实现对化石能源的替代。
(二)搞好技术研发
我国的光伏发电技术与全球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和应用水平都还比较落后。因此,要增强对提高光伏发电技术研发能力必要性的认识。一方面是从国家层面上来讲,要建立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中心,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供给这一关键问题,提升生产技术研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能力,进而提升光伏产业各生产环节的技术水平,特别是在高端生产设备国产化、生产技术应用等方面求得突破;另一方面是从企业层面上来讲,要着力提升光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能力,支持和促进优势企业实行优化重组,组建起几家具备国际竞争实力的企业集团,增强企业的经营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三)改革电力体制
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优势是不受资源分布的地域限制,可以利用建筑物面或空闲土地实施安装,通过低电压接入配电网,从而实现对太阳能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所发电量既可满足用户自身需要,还可将多余电量上网以提供备用服务。同时,分布式应用有利于先行解决偏远农村、海岛、通信中继站、边防哨所等的供电问题,解决当地居民、工作人员、驻守官兵的基本生活用电,既改善当地的生存环境,又体现国家的人文关怀。而要促进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发展,营造光伏发电市场建设的有利环境,就必须深化电力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实现输电和供电体系相分离,并全面开放用户端电力市场,为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提高新能源利用效率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太阳能;光伏产业;挑战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4.075
[中图分类号]F4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4-0-02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在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情况下,资源丰富的太阳能作为一种新型、洁净的能源,是非常宝贵的,因而太阳能光伏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本文根据目前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现状,对其面临的问题与困难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解决策略,从而促进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
1 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在我国的整个能源系统的开发应用方面,太阳能光伏发电占据着比较领先的地位。太阳能光伏企业在发电过程主要是根据太阳能收集到太阳光之后所散发出的能量,通过一种半导体的电子器件从而转化成电能。太阳能光伏企业在发电的过程中,不仅操作简单方便,而且有着非常高的安全性,对外界环境所产生的污染也比较小,非常的持久耐用。为了能够快速的发展这一新兴产业,政府给予了多方面的扶持政策,从而促进了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生产发源地,并不断的把这种新能源运用于各个行业领域,这标志着我国的新能源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2 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2.1 缺乏科学的管理,造成产能过剩
根据政府的鼓励政策,很多地方都制定了有关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规划,从而强化当地的新能源发展,但在规划过程中,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及太阳能资源等因素,导致太阳能光伏发展缺乏一定的统筹协调性,因而在很多地方呈现出多晶硅产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及产能过剩的现象。例如在天津的某些太阳能光伏企业,是以国家示范工程的方式而建设的,并采取项目业主自有资金投资或自发自用的模式运营,对前期项目的审批、认证与验收进行了相应的监管,但对太阳能光伏企业前期需要的投资融资及后期的维护、经营等却没有规划,导致其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2.2 政策扶持瓶颈
尽管政府出台了一些有关太阳能光伏市场的扶持政策,例如对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站的补偿,但这些相关的政策却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导致没有出现预期的效果。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由于所出台的扶持政策过多的侧重以经济补助为主,却没有设计出一个非常高效的协调机制,因而使很多太阳能光伏企业与电网公司、建筑物业之间出现了不协调;二是虽然有些扶持政策中的补贴比较明确,但地方政府的配套补贴比例不明确、补贴范围不清楚,从而使用户难以估算其安装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有关太阳能光伏的发展建设;三是有的扶持政策是短暂性的,只在太阳能光伏安装的初期给予补贴,而对后期过程中的验收、测试及并网等缺少了相关的政策指导,这对太阳能光伏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3 发电成本较高
与传统的化石能源发电方式的成本相比,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成本要比传统的发电成本高出两到三倍,严重制约了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成本主要取决于其在寿命期限内的发电成本与发电总量。因其前期投入过高,可能会造成个人的投资困难。如在其安装前期的投资在1万元/千瓦~1.5万元/千瓦时,可能会需要7年的时间才能收回成本。除此之外,在太阳能光伏发电站运行过程中也会产生其他的费用。
2.4 标准、检测认证体系不完善
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技术标准及规范,都呈现出不全面与不规范的现象,并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尽管我国已经颁布了太阳能光伏的相关技术标准,但大部分的太阳能光伏产品的技术仍然存在着不规范性,严重缺少符合建筑要求的太阳能光伏产品的质量标准。由于其标准的迟缓,使太阳能光伏检测与认证的机构设备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到了检测水平。除此之外,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的太阳能光伏产品管理机制。
2.5 环境污染问题
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在发电过程中往往会造成很严重的环境污染。其中的金属硅作为发电的原材料,通过发电之后,就会产出大量的废气与废渣,例如常见的一氧化碳、四氯化硅等,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另外,对太阳能光伏产业中的生产原料与废弃物没有达到高效的循环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会形成原料的浪费,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
3 解决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问题的策略
3.1 加强规划工作,完善体系建设
太阳能光伏产业是我国新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太阳能光伏发电制定一些实际可操作性的整体规划时,要有效的与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相结合。各个省、市、地区要制定出详细的太阳能光伏产业规划与布局,并与国家的规划发展相一致,另外,还要重视对电源电网协调同步的发展,从而有助于新能源的规划与电网规划的协同机制。当然,在进行持续稳定的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时,需要得到政府完善的规划体系,国家政策的支持及市场的推动。总之,要合理的安排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从而使太阳能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
3.2 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
在增强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之前,要先积极的探索使政府引导及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法,从而制定出推进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通过税收优惠的政策,增加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研发投入;通过财政的资金补助方式,对农村或贫困地区的太阳能光伏产业给予专项补贴;从而推动国家有关太阳能光伏产业政策的落实。
3.3 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对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国家要增加对其的资金投资力度,并在不同范围内,建设不同模式的示范工程,如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光伏供热等。有效的利用科学技术的研究,不断地降低太阳能光伏产品的成本,从而促进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
3.4 加强企业之间的联合
根据国家制定的相关规定,企业之间应当采取相互联合的一种经营方式,进而不断促进构建太阳能光伏的整个产业链。通过强化对原材料工艺流程的标准与严格控制质量,来吸引其他企业对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投资,与此同时,还要提高相关技术人员的专业研发技术。通过在技术上的不断突破,来增强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竞争力,有效的降低耗能,合理的利用资源,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3.5 优化废弃物,发展循环经济
优化太阳能光伏发电过程中的废弃物,可以有效的减少太阳能光伏产业对外界环境的污染。例如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生产过程中所排出的极性有机物,采用硅胶带极性吸附剂进行吸附处理;而对溶于水的有机物,通过添加絮凝剂进行处理;对排放出来的一些酸性气体,则在排放前用碱性的药剂进行处理。
在利用太阳能光伏产业发电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通过加强技术研究,不断改善生产工艺,从而把太阳光光伏产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同时,把循环经济作为企业经济发展的理念。对在太阳能光伏产业过程中多晶硅原材料存在的环境污染与能源浪费问题,企业应坚持节约、循环、清洁的原则,发展低耗、低排与高效的循环经济。通过科学合理的控制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促进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循环发展,有助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除此之外,要增强太阳能光伏企业及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把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工作落实到实处。
4 结 语
太阳能光伏产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弥补常规能源的不足。尽管我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有着较大的规模,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很多的挑战,面对众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要合理地优化太阳能光伏产业结构,通过企业之间内部的联合,来促进太阳能光伏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欧盟委员会公布的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调查总计涉及中国200多亿美元的对欧出口额,占中国对欧出口总额的7%左右,占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的80%左右,关系到中国上千家企业的生存和40多万人就业。之前美国的反倾销措施已影响中国的光伏行业发展,尤其在光伏产业声誉上的损害,造成80%的企业停产。欧盟区占中国光伏出口达70%,大大超过对美出口的20%比例。黑龙江目前已经形成牡丹江、黑河、绥化等一批光伏产业基地,反倾销税的裁定将对未来光伏产业链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一、该案对黑龙江省产生影响分析
(一)龙江光伏产业发展现状(以绥化、黑河、牡丹江三市为例)
光伏产业是典型的低碳环保型产业,产业链较长,对地方经济带动作用大,大力发展光伏产业是黑龙江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能源消费结构由以传统能源为主逐渐向新能源转型过渡的现实需要。黑龙江光伏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快,投入大,产业集聚能力较强,尤其以绥化、黑河、牡丹江三地为代表。
2009年10月,黑龙江省将光伏新材料产业作为近期重点推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此后,光伏产业发展项目陆续兴建:2010年10月,项目总投资160亿元的汉能控股集团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在双鸭山市开工;2010年11月,省科技厅与绥化签订《厅市科技合作共商议定书》,明确将绥化市打造为“中国北方光伏产业城”;2010年12月,总投资25亿元的河北东旭集团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在牡丹江市启动。
根据黑龙江省光伏产业工作方案,到2015年将建成绥化、牡丹江、黑河等光伏新材料产业基地;建成哈尔滨、双鸭山、齐齐哈尔、大庆等光伏设备生产制造基地;建成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等光伏产品使用示范基地。此外,将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主营收入400亿元。
绥化市制定了《绥化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至2015年底,建成光伏产业及其配套类项目10个,投资总额60亿元,项目达产后年实现销售收入600亿元,实现利润146亿元,上缴税金92.3亿元。
黑河市编制了《硅材料及光伏产业发展规划》,到2013年光伏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40亿元、利税总额20亿元;培育销售收入亿元的企业5家,过10亿元的企业2家。
牡丹江市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硅、碳化硅及其超细微粉企业发展到9家,年生产能力达到4.5万吨,是国际绿碳化硅粉体材料的最大出口基地,到2015年,全市光伏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60亿元、利润60亿元、税金26亿元,培育2户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集团。2013年1月,高寒硅基光伏组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立,标志着牡丹江市将拥有独立的国家光伏产品质检中心,牡丹江市的光伏产业链在走向成熟上又取得突破性成果,并将为省光伏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保障。
(二)征收反倾销税对黑龙江省光伏产业的影响
光伏产业是黑龙江省转变“油经济、煤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举措,是新的优势产业和经济增长点,欧盟反倾销裁定结果将对黑龙江省光伏产业发展产生严重影响,这种影响将会波及到光伏产业上游和下游企业。
1、光伏企业出口成本增加,企业利润空间缩小
11.8%的反倾销税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空间,经有关部门测算,其影响国内光伏产业主营收入减少20%以上。由于有征收关税的风声,欧盟国内的进口商要求中国企业押货款30%,以备缴税。3月份以来,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欧盟几乎已停滞。反倾销税的实施也为其他国家参与光伏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便利。
2、光伏企业发展目标受到严重阻碍
由于欧洲市场的强势需求,我国及至黑龙江省的光伏产业都将其视为重要发展市场,加之黑龙江特有地缘优势,俄罗斯也将成为市场拓展目标,反倾销税将严重影响黑龙江省的光伏外贸出口额度,对俄光伏出口也将受到一定影响。
黑龙江省硅线石、玄武岩等硅石等原料优势,品位高,适合光伏产业发展,全省有众多的依附光伏产业的上游、下游企业已经进入生产状态,且多数以外贸为主攻方向,反倾销税的震荡影响将很快波及这些企业。
3、光伏企业国际市场份额减少,市场发展话语权减弱
2012年美国对中国光伏企业发起双反之后,欧盟也开始对我国光伏企业展开反倾销调查,严重阻碍了光伏产业的发展。随着我国光伏产业在欧洲市场销售份额的减少,德、日等光伏技术先进国家以及美国等光伏企业的国际市场占有量将相应增加。
4、光伏产业产能过剩,市场调节初期成效未现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光伏产业近年来的市场发展极其不均衡。2009年至2010年整个行业高速扩张,但进入2012年,出现产能过剩现象,全行业陷入集体亏损。今年1月,国务院了《关于印发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即将“十二五”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的目标提高到21GW,比先前的规划上调了66.7%,为光伏产业提供了长远发展政策保障基础,但现在政策成效尚不明显。
二、对策建议
光伏产业是黑龙江省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之首,全省各地市也都纷纷瞄准这一新兴领域,相继出台发展规划。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税的确定,对处于起步阶段的光伏产业必将产生极大影响,必须采取重点扶持措施,积极应对。
(一)充分落实国家支持政策,推动光伏产业健康发展
2012年,国家陆续出台利好政策,刺激光伏内销市场启动。今年更是加大了相关扶持力度,将光伏发电项目增值税税率下调50%至8.5%。国务院先后多次表示,要解决中国的光伏产业危机。中电联、国家电网、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以及财政部都接到了批示,正在启动相关项目,新的政府投资可达700亿元。面对众多利好政策及发展前景,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支持、扶助政策,推动全省光伏产业健康发展。
(二)坚持光伏产业发展方向,合理引导能源结构调整
必须深刻认识到当前的光伏危机只是暂时的,从全球范围看能源危机是长期的,太阳能发电占全世界能源总量的比例会逐渐提高,未来的五到十年将达到10%,光伏产业仍是一个巨大且有前景的新兴市场。国家能源局在去年相继印发了《关于申报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的通知》、《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实施方案编制大纲》,标志着分布式发电示范项目正在积极快速的落实。
(三)改变销售方向,寻找稳定的国内销售基础市场
改变依托单一国际市场的发展目标,结合国内新能源应用战略,加大国内市场的开发力度。
以牡丹江的旭阳太阳能为例:从2012年开始,旭阳就开始调整市场结构,内外销比例已经基本持平。进入2013年,企业继续加大国内市场开拓力度,到现在,内销比例已经占到80%以上。
(四)实行高额补贴,推动光伏企业研发和投产的积极性
通过高额补贴和有力的财政、金融支持,表明国家对新能源的鼓励态度,增加光伏企业的运营资本,减少投入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五)深化光伏企业的社会意识
把光伏发电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引导企业积极加大对光伏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提高光伏产品的科技含量。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 产业结构 价值链 产业集聚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高智力、高附加值为主要特征的科技服务业逐步参与到经济发展的各层面中,成为当今科技与经济相结合中发展最快、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国内学者从三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一方面只考虑将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作为科技服务的目的来研究;第二方面则只考虑将科技作为提供服务手段来研究;第三方面则从服务目的和服务手段两个维度进行界定,他们认为“科技服务业是一个区域内,通过利用现代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为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提供各种服务,涵盖了科学技术研究、应用、转移等方向的所有组织或机构的综合”[1]。本文为了更好的展现科技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采用第三种方式定义。
在科技服务业与产业升级的关系方面,以往文献只把科技服务业作为促进产业升级的条件,没有深入解释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而本文则结合广东省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科技服务业是如何融入产业升级模式中进行探讨,归纳出科技服务业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
二、科技服务业与产业升级模式研究
(一)科技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最终目的是产品从低层次向更高层次不断演进。而高层次产品发展要经历技术研发、产品研发、产品生产三个环节。关键是研发中的资本(资金、知识、人力)投入问题。首先,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该过程存在较大的风险,企业难以从一般的金融机构得到贷款,而科技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无疑给这一环节雪中送炭。其次,知识的积累是创新的条件,而创新是产业升级的基础,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满足那些更细致、更高层次的需求,会使得导致产业停止发展,最终惨遭淘汰[2]。而科技服务业具有知识积累、技术创新和知识技术传播的功能,能快速、准确地将国家和地区政策通过整合后传播至服务对象,促使科技信息流动,有利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最后,知识的载体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而科技服务业属于典型的知识型服务业,它主要依靠从业人员的智力获取收益。一般科技服务业积聚了大批的技术创新人才和新技术运用人才以及高素质产业工人来推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并缩短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使得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的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从而加速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种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质是通过发展科技服务业使得产品得到创新,促使产业向重化工和技术知识密集的方向转型,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我们抽象表达为图1。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利用本地土地和劳动廉价的优势,吸引了大量外资,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产业结构。进入90年代末,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原有优势受到了挑战:一是企业规模小,易受到资金、人才的限制,技术吸收和创新能力不足,跟不上现代的先进技术和生产工艺;二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使得这种产业结构存在脆弱性。外部环境(特别是金融危机)的稍微变化,这些企业就显得很被动。这两点缺陷已经制约着广东省经济进一步发展,要克服这缺陷,必须及时调整产业结构。
省政府结合各地区优势和未来有可能进行重大技术创新突破的行业,选择了以电子及通信设备、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包括科技服务机构、科技服务联盟、科技服务协会等。特别是在“十二五”计划期间,省政府提出以自主创新科技成果发展新兴科技服务业与改造传统服务业为主要目标,推出“科技服务振兴计划”,包括振兴科技服务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催生新兴科技服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创新,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此外,省政府还积极促进企业与其它科研院的合作。以科研机构和技术平台为主要形态的科技服务业成为广东省发展主导产业的主要着力点,为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结构,发展优势主导产业提供更好的支撑,加快了科技创新,为调整优化广东省产业结构打下了坚实基础。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广东省霍夫曼系数从1990年达到最高点的1.93后开始下降,到了2008年霍夫曼系数仅为0.62,形成了重化工的为主的产业结构。在某些产业已经逐步向技术知识集约化的工业化递进,比如电子信息产业已经逐步在微电子技术方面得到了发展,生物医药在生物技术各方面也有所突破。
(二)价值链升级中科技服务业的作用机制
广东省的发展模式是基于FDI进行加工贸易,即承担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跨国公司处于价值链低端的生产、加工、组装、制造环节。这些环节的技术经济特征是对资源的高强度消耗和高密度化使用。这种发展虽然在吸收FDI的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税收、加工费、增加了就业,同时也承担了资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的高污染,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粗放化[3]。笔者认为,打破广东省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因从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产业互动关系的角度着手,即提高广东省制造业的技术水准和附加值,一方面在产业内部实现产品附加值升级和生产加工程度高度化;另一方面是向价值链两边延伸――要么向上游的产品设计、技术研发、专利标准、核心技术等环节延伸,要么向下游的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品牌运营等环节延伸,从而实现价值链向高端攀升。本文把提高产业内部产品附加值和改变产业在价值链中的位置统称为产业的价值链升级模式。
不管是产品附加值升级模式还是价值链条高度化的升级模式,都是以社会分工作为前提的。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分工与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深化,企业出于比较优势原则,不仅在国内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的战略分工,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价值链的“外包”[4]。每个企业只专注于自身更具效率的核心环节的活动,使企业朝更加专业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因此,企业需要更专业化的人才、知识、技术为其发展服务。科技服务业作为一个独立行业,凭借其服务对象广、高度专业化与技术化等功能特点,一方面把社会中日益专业化的人力、知识、技术导入产品、服务生产过程的飞轮中,构成了这些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通道,能够提高产品、服务生产过程的生产效率,从而降低分工成本,促进分工深化,同时也能够提高单位产品产出附加值,从而带动产品附加值升级;另一方面,科技服务业作为实体行业,通过承接制造部门高端环节的服务外包,依托其人才资源优势和专业化服务,为其他企业提供所需的核心技术、产品设计、创意服务,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爬升。
以佛山市陶瓷产业为例,其陶瓷生产历史悠久,作为广东省传统产业升级的典型,一直是地方重要的支柱产业。陶瓷生产是典型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制造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环境和资源困扰着佛山市陶瓷产业向前发展。
为此,佛山市政府在这几年连续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这些政策指出要发展总部经济,创造良好的产业服务体系,鼓励现有企业将总部、研发中心、信息中心等科技服务业留在佛山市,同时积极吸引国内外陶瓷相关的企业在佛山设立研发、检测中心等科技服务体系,促使产品、工艺和生产方式变革的创新,实现低耗能、低污染、智能化的生产方式,引领价值链条高度化的升级。如今佛山陶瓷产业逐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多元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引导企业向价值链上下游发展。首先,企业生产装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这种所需的科技服务主要依靠“国际大脑”提供设备支持,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将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知识、技术资本嵌入机器设备中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将大量的“中国元素”融入产品工艺中提高产品附加值,最终引领产品附加值升级。其次,科技服务业创新体系已接近完善,佛山市成立了国家级华夏建筑陶瓷研究开发中心,以该中心为依托还建立了公共创新科技服务平台。这些平台促进科技企业掌握产品研究与开发、设计、创意等核心技术环节,从而增强产品差异化以此提高控制市场的能力,实现产业向上游价值链攀升。最后,产品质量监督及检测体系较为完备,拥有国家级陶瓷检测重点实验室和监测机构中心,企业借助这些检测中心,推动陶瓷专业化、标准化生产,不断强化产品的质量,从而建立自己的品牌,通过品牌运营使产业向下游价值链延伸。
(三)科技服务业集聚促进了产业集群升级
本文的第三个维度是基于产业集群视角来分析产业升级,通过政府积极扶持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提升科技服务业的规模和质量,形成科技服务业的有效集聚从而带动产业集群的全面升级。
波特认为企业集群的成长过程如产品生命周期一样,包括集群形成、持续增长、成熟期、衰退期、死亡五个阶段。一个集群要长期保持竞争优势,需通过外部组织协助来加强其与全球企业的联系使其嵌入全球价值链中,从而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获得更多的价值增量,实现产业集群升级。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恰好充当“外部组织”这个角色,利用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为突破口,切入全球产业价值链高端,以此为契机带动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跃升,从而谋求产业集群全面升级。而科技服务业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政府的扶持和政策倾斜,政府应在三方面做出努力:一是产业发展初期,政府要针对地方特有的资源和区位优势组建成产业基地,并建立各种技术创新、管理和培训的科技服务平台或者引进各种科技服务机构,营造适应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优化;二是对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政府制定相关法律和制度,搭建科技服务平台,继续推动技术创新,促使产业集群更好、更快的发展,从而引导产业升级。三是随着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结构,促进产业有序转移和进一步集聚,并建立根植于集群内部的创新体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产业集群升级提供可靠和持续的动力[5]。
广东省一直是按照出口导向型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发展模式运行,在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城市形成了制造产业集聚地带。特别是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的集聚最为明显,以深圳、惠州、东莞3个城市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空间集聚过程明显。同时,该产业集群也存在问题:一是产业集群缺乏内生的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产业集群竞争力主要集中在低素质劳动力、低工资等低成本竞争优势上,随着东南亚其他各国的崛起,这种低成本优势将会逐渐消失;二是虽然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已初步形成,但是产业内部之间缺乏上下游的联系,纵向分工程度不高,这种各自为战,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能增加收入,但是面对西方跨国公司席卷全球市场时,广东这些电子信息产业则表现出后劲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市场策略只是暂时的,根本的出路在于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营造一个有利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区域创新环境,来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全面升级。近十年来,省政府通过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搭建了Linux软件、数字家庭、嵌入式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等四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来支持电子信息产业的高级化发展。首先,这些平台的建立吸引了国内外大批知名企业的集聚,他们彼此之间通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交流信息,联合攻关关键技术,从而直接催生和带动了原创性技术的突破,承接国际信息产业新一轮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升级铺平了道路。其次,这些平台聚集的同时吸引国内外具有全球战略眼光的高级信息人才,然后以此为依托借助高校、研究院来共同培养产业需要的“高级蓝领”,而这些人才正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加速产业升级的动力。最后,这些科技服务在制定行业标准、帮助中小型企业招商引资、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改进质量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既有效降低企业创业成本,又为相关企业落户广东解决后顾之忧,促进了产业的转移和升级。
三、结论
从本文归纳的科技服务业在推动广东省产业升级的三个模式中,可以发现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情况下,讨论产业升级问题时,如果脱离科技服务因素,单从产业升级的本身来谈产业结构升级、产业价值链升级或是产业集聚升级,会失去产业升级的灵魂和源泉,而必须联系科技服务业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机理来研究才能透彻的分析问题关键。以发展科技服务业的思路来加速各地区产业发展,可以从科技服务业对资金的获得、知识的积累和人力的培养,来促进产品创新进而引导产业结构升级;也可以从科技服务业获得核心技术、产品设计、创新服务来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爬引导产业价值链升级;还可以从科技服务业的集聚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形成产业集聚带动集群升级。所以广东省发展科技服务业是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创新活力的重要因素,是构成产业升级过程的核心环节,对广东省的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和.科技服务业发展与产业升级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4)
[2]张耀辉.产业创新:新经济下的产业升级模式[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
[3]朱卫平,陈林.产业升级的内涵与模式研究――以广东产业升级为例[J].经济学家,2011(2)
[4]卢锋.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2007(9)
摘要: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一度达到顶峰,近年来却跌入谷底,固然有国际贸易壁垒在作祟,但产能过剩、市场发展不平衡、技术落后等内部因素才是更致命的问题。光伏产业的兴衰启示我们,中国想走新能源产业的国际化道路,国家的政策支持、行业整合、市场监管是必须的,遵循研发技术、均衡市场、由内到外的发展战略,才能使我国的新兴能源产业更具有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光伏产业;新型能源;国际化;国际竞争力
一、引言
伴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逐渐加剧,发展新能源成为各国能源战略的重中之重。太阳能发电作为新兴能源具有持续性和清洁性,21世纪中国光伏产业高速发展,一举成为光伏产能世界第一大国,但是由于国际贸易壁垒、产能过剩、市场发展不平衡、自主技术缺乏等原因使中国光伏产业陷入困局,光伏企业纷纷重组、倒闭。光伏产业的寒冬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国新兴能源产业国际化道路该何去何从。
二、中国光伏产业困局解析
1、贸易壁垒
从2011年开始,美欧、印度等国相继对中国光伏产品展开反倾销调查,并出台反倾销惩罚措施,使得中国依赖出口的光伏产品受到重创,企业纷纷倒闭。反倾销税使得中国低廉的劳动成本优势消失殆尽,中国光伏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优势不复存在。中国这种高度依赖国外进出口市场的光伏产业弊端尽显,产能过剩、产品积压,大批光伏企业负债,作为国内最大的光伏企业无锡尚德更是于2013年3月宣布破产。
2、市场发展严重失衡,产能过剩
严重依赖国外市场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致命死穴。中国国的光伏产品国内需求比例极小,而且增速缓慢。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电池产量接近全球总产量一半,但是市场格局却严重失衡。一方面太阳能电池生产原料多晶硅国内产量极小,自给率不到10%,大部分依赖进口;另一方面,90%以上的光伏产品出口到国外市场。目前国外市场增速放缓,国内市场供需失衡,光伏产品库存大量积压,各国展开的激烈价格战,使中国光伏企业的盈利能力严重下滑。
3、技术落后,更新缓慢
中国光伏产业技术相对落后,创新能力低下,目前的主要技术都是应用国外相对落后的技术,这些技术系统效率低、生产成本高,使中国光伏产业的竞争力严重削弱。中国光伏产业尚未建立起全面的研发和创新体系,光伏产品关键生产设备基本依赖进口。当前这种现状使中国的光伏产业总处于光伏产业的市场低端,依靠产量和规模得以生存,一方面大量进口材料、技术,一方面把技术水平不高的产品拿去与国际高端产品竞争。相比国际光伏产业技术快速的更新换代,中国光伏产业技术落后的现状已经严重制约了国内光伏产业的发展。
三、中国光伏产业脱困策略
1、政策扶持
世界各国视光伏产业为新兴战略产业,政策扶持力度都很大。日本是最早制定扶持光伏产业发展政策的国家,德国实行太阳能上网电价补贴政策,美国推行相应的光伏系统安装补贴政策。正是这些扶持政策拉动了国内市场,使得目前日德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光伏应用市场。目前在光伏产业遭受重创的特殊时期,中国政府应利用扶持政策鼓励国内太阳能市场发展,同时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以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使得中国光伏产业走出低谷,得到新的发展动力。
2、开拓国内市场
中国幅员广阔,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据估算,我国陆地表面每年接受的太阳辐射能约为1.47×108 亿千瓦时,相当于4.9万亿吨标准煤,约等于上万个三峡工程年发电量的总和,具有发展光伏产业的优良条件。中国国内市场规模广大,国产光伏电池价格已经大幅度暴跌又给国内市场需求上升创造了条件。“十二五”规划制定的光伏装机量目标为22GW~25GW,2011年中国占全球实际GDP份额已达14.3%,与整个欧元区相仿,而目前欧盟光伏市场规模为20GW,那么中国 “十二五”期间达到22GW~25GW的目标是很有可能实现的。只要成功启动国内市场,美欧的“双反”就不可能打垮、消灭中国光伏产业这个竞争对手。为此,光伏产业热盼的产业政策配套细则应尽快颁行,为进一步规范国内市场秩序,酝酿多时的《太阳能光伏行业准入条件》也应及时出台。
3、技术创新、自主研发
中国光伏产业缺乏核心技术支撑,竞争力仍体现在低廉的用工、能源、环境代价之上,这些传统优势都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稳定较快发展而逐步淡化和消失,未来的竞争优势肯定主要体现在技术方面,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难以改观。中国光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主要在于相对成本优势,却遭遇了反倾销的贸易摩擦。中国应对国外“双反”调查先要从自我做起,必须通过技术进步降低升本,从而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整合研究力量,集中攻克光伏产业的技术壁垒,通过政府政策扶持、产业界互惠合作、科研机构等多方面努力尽快形成光伏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重点是技术创新、人才教育和企业科研基地的有机结合。技术创新应以企业为主体,发展模式遵循产、学、研结合。首先,政府要提供充足的资金,建立国家级别的技术研发中心以及产品检测中心,用以研发光伏产业的关键技术。其次,自主研发同时也要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可以通过技术论坛、吸引国外科研人员、技术购买、吸引国外光伏企业合资联营等方式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自主研发和引进吸收的双重研发模式,不仅可以实现最低成本的技术变革,同时也可以最快速的缩短国内与国外光伏产业的发展差距。
关键词:光伏产业 产能过剩 反倾销
一、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条称之为“光伏产业”,简称PV(photovoltaic),包括高纯多晶硅原材料生产、太阳能电池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相关生产设备的制造等。
世界各国为了尽可能利用这个“永不枯竭”的能源,不断地发展光伏组件技术。目前,全球的光伏产业的产能在迅速扩充,在2008年金融危机非常严重的情况下,全球光伏产业的装机容量增长了49%,而2009年、2010年光伏产业的装机容量的增长率都超过了70%。
我国也专门针对光伏产业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促进光伏产业发展。2012年上半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增长了35%。这些增长的数据大部分是由中国创造的,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把光伏产业列为优先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600个城市中,有300个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100多个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由于生产成本较低,我国成为国外太阳能光伏产业生产基地,连续3年成为全球太阳能电池的第一大国。
但是,我国在光伏发电领域的技术和应用只是处于世界下游水平,其主要原因是电池所需要的多晶硅提纯技术被国外的大企业所垄断,国内还没有掌握该技术,因而国产太阳能光伏电池的成本很高。光伏发电的成本是一般发电成本的数倍,也因此造成无法广泛普及。
全球多晶硅产量20万吨,我国占近9万吨,却不掌握核心技术;产能巨大,国内市场总量却较低,严重依赖国际市场。这就是我国光伏产业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的产能已经远远超过了市场需求。截至2011年,我国光伏产业的产能已经达到了50GW~60GW,而全球的需求也只有25GW~30GW。此外,由于美国和欧盟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将使我国光伏产业主要依赖国际市场的状况难以持续,从而加剧光伏组件产能的继续过剩。
二、光伏产业的严冬
2009年和2010年整个行业高速扩张,欣欣向荣,然而,仅仅过了两年形势便急转直下,2012年全行业更是陷入集体亏损。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欧洲正在经历严重的债务危机,信贷出现紧张局面,光伏市场状况不佳。目前,光伏行业停产破产等层出不穷,企业从市场上拿到资金亦十分困难。
(一)美国、欧洲先后对中国光伏产业征收反倾销税
面对中国光伏产品的竞争及国内经济形势下滑、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困劲,美国首先对中国光伏产业进行了双反调查。2011年10月,美国太阳能电池生产商Solar World要求对中国75家企业展开“双反”调查。2011年11月,美国开始立案调查中国75家光伏企业。2012年3月,美国商务部初裁,决定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征收2.9%至4.73%的反补贴税。2012年5月,美国商务部初裁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征收31.14%至249.96%的高额反倾销税。2012年10月,美国商务部10日作出终裁,认定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存在倾销和补贴行为。
无独有偶,继美国对中国光伏产业征收惩罚性关税之后。2013年5月15日,欧盟委员会与欧盟成员国就对华太阳能产品加征反倾销临时性关税进行闭门磋商。根据欧盟贸易委员会的规则,如果欧盟27个成员国中投反对票的成员国少于15个,那么欧委会将会在6月6日起对中国输欧太阳能产品征收临时性关税。据国内媒体报道,在5月24日的投票中,德国、英国、荷兰、瑞典等18个国家投了反对票。此外,法国、意大利、葡萄牙、立陶宛四国选择站在欧委会一边,而波兰、西班牙、奥地利、罗马尼亚、拉脱维亚五国选择了弃权。2013年6月4日,欧盟委员会公布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调查初裁结果,决定从6月6日至8月6日对涉案中国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
(二)中国的反制措施
为打击以法国为首的5国投赞成票的国家,中国高调对欧洲红酒进行双反调查,明显针对法国。
(三)中欧最终妥协
经过多轮谈判,2013年7月27日,中国光伏产业代表与欧委会就中国输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达成“价格承诺”协议。8月6日,此项协议正式实施,中欧贸易史上涉案金额最高的一起贸易争端落下帷幕。
三、市场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市场现状有如下两个特点:一是中国巨大产能对国际市场影响巨大。光伏产业大量立项,除了企业投资者的逐利心态外,更有一些地方政府政绩顾虑。作为新兴产业,大量吸引光伏企业投资,不但可以增加GDP,更可以获取城市经济发展的政治资本。有的城市根本不具备开展光伏产业的基础条件,没有产业配套,就从头做起,完全不顾实际情况。另一个是中国无法处在产业链上游,受他国影响大。由于盲目投资,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快速,目前产能已处于绝对的世界第一,产业链也比较完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光伏产业在技术上还相差太远。光伏行业盲目建设、低水平重复、同质化竞争现象仍十分严重。行业景气指数较低,迫使国内光伏生产企业面临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品质量,向高端领域发展的局势。
四、解决办法
最近一段时期,面对光伏产业暗淡的市场形势,国务院先后多次表示,要解决中国的光伏产业危机。然而政府出台扶持政策确实给欧美“双反”调查提供了“口实”, 如果政府不采取“急救”措施,中国光伏产业可能遭遇毁灭性打击。我们不能着眼于短期利益,而是要看产业长远发展。从长期来看,光伏行业的产业结构存在许多问题,不是换一个市场就能解决,更不是补足资金可以解决的。政府和企业还是应该在危机过后,长远地看待行业发展。因此,对于这样一个新兴产业,无论是从产业发展、抢占新能源市场,还是调整中国经济结构都至关重要。
(一)扩大内需至关重要
光伏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光伏产业对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光伏产业当前遇到的困难,既是产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促进产业调整升级的契机,特别是光伏发电成本大幅下降,为扩大国内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要按照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扩大消费市场、规范市场秩序、推进产业重组、降低发电成本的思路,统筹兼顾、综合施策,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中国的光伏产业有95%的市场都在国外,国内的应用仍十分有限。长远来看,中国再不广泛应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中国经济发展所遇到的能源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能源问题必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中国是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可见,中国具备了广泛应用光伏发电技术的地理条件。扩大国内太阳能的利用技能解决能源危机,也能带来光伏产业的新春。
可喜的是继2012年美国对中国光伏企业发起双反之后,欧盟也开始对我国光伏企业展开反倾销调查,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下,中国政府于今年1月1日了《国务院关于印发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即将“十二五”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的目标提高到21GW,比先前的规划上调了66.7%。
(二)推动光伏产业的市场化
目前,中国的光伏产业受政策导向很严重,这也是导致光伏产业投资失衡,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为推动光伏产业的市场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确保合法电站的并网及运行发电。要综合考虑光伏电站、电网公司和发电端的利益,对于电网、调峰电源的建设和光伏发电进行一定的补贴,鼓励光伏电站的开发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因此这是一个亟待落实的问题;二是打开大型投资基金进入光伏市场的大门。降低商业银行进入光伏发电市场的门槛,对光伏产业进行利息补贴,引导资本进入;三是考虑退税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根据美国法案,光伏发电投资额的30%可获政府现金补助。为此,大量资本涌入住宅光伏和公共事业光伏市场,百花齐放的局面促成了美国光伏市场的良好发展。中国在这方面也可以借鉴美国的成熟模式,通过退税政策吸引优质投资者进入光伏市场。
(三)提高光伏产业创新活力
【关键词】光伏企业 败落的原因 尚德破产
一、尚德破产背景
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尚德),这个曾被众多后来者顶礼膜拜的企业,却在12年后坠入深渊。 2013年3月20日,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据《破产法》裁定,对无锡尚德实施破产重整。那一刻,其母公司尚德电力便在纽交所停牌。这也致使尚德股价,从高峰时的90美元跌到不足1美元,蒸发掉了99%。这个曾经被誉为“中国光伏楷模”的企业,却在数年的内耗中日渐沦为平庸,最终轰然倒塌。
二、尚德的发展历史
尚德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2001~2005年是尚德初创期。2001年1月,在无锡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尚德成立,而后无锡政府又帮助尚德争取了江苏省多个创新项目扶持资金。
(2)2005~2011年是尚德业务快速发展期。2005年,施正荣注册成立100%控投无锡尚德的尚德电力公司,并在纽交所上市,国有股份被强令退出,引入数家海外投资机构。2006~2011年的6年间,尚德电力主营收入从44.9亿元提升至202亿元,股价曾一度超过90美元。
(3)2011年至今是尚德衰败期。自2011年开始,全球光伏产品价格暴跌,行业内企业呈现全面亏损,尚德形势急转直下,加之其在多晶硅价格判断、产品研发、项目投资上的频频决策失误,导致尚德陷入连续亏损。今年3月15日到期的5.41亿美元可转债,最终将无力还债的尚德推向破产重组的境地。
三、光伏产业败落的原因
(一)地方政府的错位。就尚德而言,借助政府的力量取得的银行授信令人难望其项背。截至2012年2月底,尚德拖欠9家债权银行71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一斑。无锡市政府对尚德的“宠溺”在尚德上市前达到顶点,帮助施正荣完成无锡尚德的私有化,从而顺利上市。
(二)企业盲目扩张。以尚德为例,2005年底到2008年,产能从100多兆瓦一路猛增至1000兆瓦。但这些新增产能却令尚德无福消受,并且债台高筑。盲目扩张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恶性价格战。据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统计,截至2012年底,多晶硅停产企业数量达到九成。
(三)企业投资连连失败。2010年,多晶硅价格较早年大幅下滑。施正荣砍去薄膜电池业务,再度将生产线转为晶体硅生产线,直接导致尚德电力2010年第二季度净亏达1.74亿美元。在投资顺大实业的项目上,尚德损失达1.5亿美元。
(四)欧美的“双反”。双反使龙头大哥尚德最先倒下。无锡尚德自成立之初,就是一家高度依赖海外市场的公司。2002年第一条生产线投产至2011年的10年中,该公司的光伏组件90%以上出口海外。尚德事件进一步证明,中国光伏行业必须首先立足国内。不仅是尚德,“市场在外”是我国光伏产业存在的最大“软肋”。
四、中国光伏产业发张的对策
(一)政府应从宏观引导企业发展,将政府的手转换成市场的手。企业应正确面对地方政府所提供的各类扶持政策和配套资源,处理好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企业不仅要注重提升资源竞争力,还应把打造核心技术竞争力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
(二)光伏企业要加强自身管理,保持投资理性。光伏企业要不断加强自身管理,增强实力才能保证光伏产业的发展。提高光伏企业自身实力,主要从技术、人才、投资理性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着手,避免盲目投资带来的巨大损失。
(三)协商解决贸易争端。为了应对欧美国家对中国光伏企业发动的“双反”调查,对于没有最后裁定的诉讼,最适宜的解决方法是协商解决争端。
五、尚德破产对光伏产业发展的启示
(一)约束地方政府,防止盲目扶持。地方政府主要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考虑,这很容易导致光伏产业的无序发展。因此,国务院应该考虑出台对各地区选择和发展光伏产业的指导文件,在国家层次上布局各地区的光伏产业。
(二)深刻认识发展光伏产业的本质。发展光伏产业的本质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中国企业和地方政府将发展光伏产业理解为生产光伏电池,这并不能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而生产光伏电池,又重走加工贸易的老路,这并不符合国家发展光伏产业的初衷。
(三)抑制企业盲目扩张,鼓励企业研发。在光伏产业不具备创新能力的前提下,盲目扩张,尽管短期内具备一定的价格优势,但从长期看,抗击外来风险的能力太弱,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在发展光伏产业时,应该抑制企业的盲目扩张,并鼓励研发。
参考文献:
[1]高连奎.是什么“害死”中国光伏产业?.[OL].中国新闻周刊网 2013,4.
[2]王赵宾.尚德败局.[J];能源 2013,4.
[3]温源,邱玥.新兴产业缘何“未老先衰”?[N].光明日报,2013,3.经济社会新闻.
[4]苏西萌,张娉婷,马家骏.中小企业扩张问题研究以及对应措施[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1.
关键词:光伏产业现状 光伏专业 专业建设
一、全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2012年以来,光伏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继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征收惩罚性关税后,欧盟又着手对华光伏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加上原先的投资过大、产能过剩且无序竞争,光伏产业进入了“寒冬”。针对光伏产业的困境,2012年以来,国家的产业政策也发生相关调整,由出口为主改为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电站,促进国内需求。国家多次完善光伏发电扶持政策,加大对终端环节支持力度。2013年7月,国务院又出台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八条意见”,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出台配套措施。2014年1月国家能源局给出的《2014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提出,打造中国能源“升级版”,提到新增光伏装机10GW。我国政府采用整合光伏产业资源、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来增强行业凝聚力,扩大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
二、江苏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江苏省配合国家政策出台了多项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如《江苏省新能源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江苏省光伏发电推进意见》《继续扶持光伏发电政策意见》等,新一轮光伏发电扶持政策的出台将有效刺激国内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促进本土光伏发电站的建设进度,从而转变光伏生产企业依赖于出口生存的现状。本省还组建了江苏省光伏产业协会,成立了中国光伏产业联盟。
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已明确将新能源产业列为全省六大战略型新兴产业之首。太阳能光伏产业居江苏省十大重点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之首。目前,本省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大约占全国的60%,占全球的30%左右,总产值超过1500亿元。全省拥有太阳能光伏企业600多家,从业人员约12万人,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江苏省光伏产业苏南、苏中、苏北光伏企业竞相发展,苏州、无锡、南京、常州、南通、徐州等区域发展尤为迅猛。产业链上中下游齐头并进,太阳能电池产量与产能呈几何级数增长,吸聚了光伏产业链上游和下游的关联企业,形成产业集群。
根据江苏省最新发展规划,未来5年将大力发展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产业链技术与装备,薄膜电池关键技术及大规模生产线,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区域建筑光伏和光伏微网系统关键技术及装备;支持单晶硅和多晶硅等关键材料产业的发展,提高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的生产水平;支持以太阳能为能源的各类产品研发,扩大其应用领域。同时,培育龙头企业,优化产业布局,发展配套产业,加快产业化进程,完善产业链,推动光伏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发展壮大。江苏省光伏产业发展面临着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和机遇,将带动和促进江苏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三、光伏产业人才培养现状
太阳能光伏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新兴产业,光伏产业的发展导致人才需求量的剧增。而光伏产业发展历史短暂,国内外光伏产业生产、管理、研发的各层次人才紧缺,光伏发电专业人才储备相当少,从事光伏行业的技术人员大都从化工、电子、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相关行业经过二次培训后从业上岗,在技术层面上来讲,这些转型人员在进入光伏企业后,仍需要较长时间的技术磨合期、技术成长期及技术成熟期。
光伏产业一线技术人才更是严重不足。目前全国l200多所高职院校中,真正开设光伏发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不超过30家,江苏省不足10家,难以满足太阳能光伏产业一线技术人才的需求,因而高职院校在光伏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上远远落后于产业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光伏行业急需大量专业学习和研究光伏科学与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光伏专业建设重点
江苏各高职院校以光伏技术专业紧缺型人才的培养为任务,以加强与企业紧密合作为手段,以提升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总体目标,力争将本专业方向建设成江苏高职院校骨干示范专业方向。
光伏建设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暨“岗位主导、德能并重、产教结合、学做一体”;完善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核心课程、课程改革、教学资源方面的建设。
2.创新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机制,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混编型”的师资队伍;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建立广泛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3.加强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借助政府、企业、学院三方力量共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探索“校中厂”“厂中校”模式的工学结合教学与实训形式,新建和完善一批校内专业实训室。
4.建立网络数字化教学平台,实现虚拟教学、远程教学的目标。
5.服务江苏光伏产业,辐射长三角,以合作企业为主体, 积极开展企业员工培训、学历晋升方面的教学活动,共同申报课题,积极参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扩大学院在光伏行业的影响力,积极开展各类技术服务。
6.与企业合作建立第三方评价机构及评价管理制度长效机制,明确评价指标。引入第三方评价,指导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扩大学院在光伏行业的影响力,积极开展各类技术服务;与企业合作建立第三方评价机构及评价管理制度长效机制,明确评价指标;引入第三方评价,指导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形成良性循环。
江苏各高职院校应抓住有利时机,依托江苏光伏产业集团优势,增设光伏专业,根据实际情况,为培养多层次的光伏专业人才,拓宽高校学生就业面,促进光伏产业和人才的培养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建设高职专业――对江西高职院校太阳能光伏专业建设的思考[J].教材建设,2011(21).
[2]李文萱.高职院校光伏专业建设的探索[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3]安霞.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现状研究――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尚德光伏学院为例[J].价值工程,2010(29):35.
[4]田拥军,罗先进,文其知.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光伏发电及应用专业建设探析[J].职业时空,2011(5).
作者简介: